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生物農藥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二、現有的營銷策略分析
1.產品(1)產品質量較高。被調查地有兩處農藥廠,只有一家有生物農藥的生產及銷售,其產品主要是殺蟲劑以及除草劑盡管沒有其他廠商的競爭,但其產品質量是經過國家安監部門認證的,被調查者中使用過其產品的農戶有84.2%表示其質量不錯。(2)產品種類較少。被調查地有兩處農藥廠,只有一家有生物農藥的生產及銷售,其產品主要是殺蟲劑以及除草劑,種類很不完善。(3)產品包裝較差。產品包裝不夠精細,大部分調查者表示盡管對包裝沒什么要求,相關的安全標識還是要有的。農藥都是有一定的有毒性的
2.價格(1)本身定價合適。被調查的76.8%的農戶表示價格可以接受。(2)沒同類型產品的價格競爭。因為調查地只有該公司能生產生物農藥,所以沒有價格方面的競爭,可以根據自己的成本劑期望的利潤以成本加成定價法制定其價格。
3.渠道(1)市場比較小而集中。調查者反饋該公司產品基本都集中在本地銷售的,沒有銷售到其他的地方。(2)銷售渠道短。用戶可以直接在廠家買,沒有對中間商的依賴性,信息溝通效率較高。
4.促銷方面(1)促銷力度太小,公司針對產品的促銷活動很少,主要客戶來源還是老客戶,沒有積極地尋求新客戶,缺乏對市場環境的了解,也不了解客戶的需求,到這不能針對想的展開營銷工作,只是被動的等待客戶來聯系,營銷效果比較差。(2)廣告宣傳幾乎沒有。該公司在電視網絡等各種媒體上的廣告宣傳幾乎沒有,在調查過程中,調查者反映他們知道這個生物農藥的途徑基本就是看別人用了所以才使用。(3)沒有完善的網絡平臺,電子商務方面的工作不到位。在信息時代,改公司的網站建設并未投入很大精力,只是有點公司的簡介以及主要產品的簡介,信息量很少,更不用說是在全國性的商務網站上建設他們產品與消費者互動的平臺。
三、營銷策略建議
1.企業方面(1)加強廣告宣傳。針對農戶們聽說護國生物農藥但不是很了解這一現象,農藥公司可以利用電視媒體,戶外廣告燈多種廣告媒介宣傳,也有必要進行網絡營銷搭建完善的網絡銷售平臺,通過宣傳來使農戶有更多的了解,從而提升他們對生物農藥的認可度和信任感,進而由潛在的小費給這變為實際的消費者。(2)壓縮成本,提高藥效。公司應針對農戶們所看重的生物農藥見效比化學農藥慢而進行改進,注重科技研發,把已有的產品做得更好(3)豐富產品種類。公司應針對各種病蟲害生產研發更多種類的生物農藥,而不再是生產單一的殺蟲劑與除草劑。(4)塑造良好的公司形象。公司可以通過公共關系的建設來塑造良好的形象,提高公司的知名度,增加公司的影響力,讓消費者充分認可。
2.政府方面(1)進行環保知識的宣教活動。針對農戶們對生物農藥環保性的重視程度不高,可以發動大規模的宣傳教育活動,使人們了解環境的重要性以及改善環境的迫切性,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進而減少化學農藥的購買使用,增加更為環保的生物農藥的購買使用。(2)加大對廠商的投資于扶持。政府應加大對生物農藥產業的扶持力度,進行投資和補貼,使得廠商有更多的自己用于科研開發,進而降低成本,提高性能,增加農戶們購買的幾率。
3.消費者方面提升自身的消費觀念農戶們要樹立綠色消費意識,提高自身的環保意識,少使用對環境危害較大的化學農藥,使用環保的生物農藥,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篇2
1.3注意環境因子,掌握科學用藥時間。對生物農藥影響最大的環境因子是溫度、濕度、光照、降雨和風力等。施用時要求溫度、濕度在一定的范圍內,避開強光和大風天氣,在有微風的時候使用,效果最好。施藥溫度宜掌握在20℃~30℃,如Bt殺蟲劑,在低溫條件下芽孢在害蟲機體內繁殖速度十分緩慢,其活性成分伴孢晶體很難發揮作用,防治效果則差。生物農藥對濕度極為敏感,濕度對生物殺蟲劑孢子的繁殖和擴散有直接關系,濕度大微生物孢子繁殖和擴散快,易感染和殺死抑制靶標,一般情況是隨著環境濕度的提高藥效提高。如白僵菌、綠僵菌沒有一定的濕度孢子不能萌發,藥效喪失。太陽光中的紫外線對生物農藥有著致命的殺傷作用,陽光直射30min,芽孢死亡率即達50%左右,直射1h后,芽孢死亡率高達80%以上,且紫外線的輻射對伴孢晶體還能產生變形,顯著降低藥效。因此,噴施生物農藥應選擇晴天早晚時間、陰天或雨后轉晴為最佳。早晚有露水,藥劑能很好地粘在莖葉上,特別是粉劑,有利于芽孢繁殖,只要害蟲食到莖葉,就會很快死亡。另外,應盡量避開大雨,因為大雨會將菌液沖刷掉,藥后遇大雨須重噴1次,但施藥后5~6h遇小雨,有利于芽孢發芽,非但不會降低藥效,反而會提高防蟲效果。
1.4注意生物農藥與化學農藥科學混配。由于生物農藥防治譜較窄,在茶園多種病害蟲混合發生、集中暴發時難以迅速控制病蟲害,需要合理地與一定的化學農藥混用或交替使用,才能達到理想的防治效果。在生物農藥中加入低劑量的化學農藥,兩者相輔相成,雙管齊下,可起到增效的作用。另外,當病蟲發生量較輕時,采用生物農藥,嚴重時可采用速效性的化學農藥處理后,再采用生物農藥進行控制??茖W混配生物藥劑可以提高防治效果,但混用的時候,要注意藥劑的性質,不能隨意混用。生物殺蟲劑可以與多數低毒化學殺蟲劑進行混配,但不可與化學殺菌劑混配,也不能同堿性農藥混用,一旦錯配,生物藥劑的活性就會遭到扼殺,失去效力。多數生物殺菌劑可以和多數化學藥劑、生物藥劑進行混配,但不能同堿性農藥混用。另外,配用時要詳細閱讀說明書,隨配隨用,一次用完。如白僵菌,配好后要在2h內噴完,否則孢子早早萌發,失去效力。
1.5恰當選擇噴霧器械,結合劑型合理應用配藥方法。生物農藥擴散性較差,在選擇噴霧器械時要考慮其特性區別對待,注意噴灑均勻。傳統噴灑器械是由上而下直接對作物噴施,損失較大,應考慮選擇使用高性能噴灑機械。如采用彌霧法噴施,與扇形空氣噴口配套的液壓噴嘴,噴出的霧滴小而均勻,達到均勻噴霧的效果,大大提高防效,同時降低了應用成本。生物農藥一般以胃毒為主,無內吸性,使用時應考慮劑型。對粉劑的使用,可借助空氣浮力和風力分散于較大的范圍,從而與害蟲有更大的接觸,達到防治效果。配藥時先稱取所用藥量,加入少量水攪成糊狀,然后邊攪拌邊加水直至所需水量;乳劑使用前要充分搖勻,量取每公頃用藥量,兌水量750~l000kg,攪勻即可,在溶液中加入低濃度的洗衣粉、皂角或茶子粉作粘著劑,有利于提高噴灑效果。膠囊劑不僅有較好的防效,而且能保護其中的病原體,可用于茶樹育苗、移栽時撒施。
1.6注意生物農藥的有效期,妥善貯藏。目前,市場上的多數生物農藥由于具有生命特征,容易受到環境因子的制約和干擾,產品有效期短、質量穩定性較差。所以,應注意閱讀說明書,查看有效期,妥善選擇貯藏地點,一般要求陰涼、干燥,避免受潮。如蘇云金桿菌、井岡霉素、赤霉素等,它們的特點是不耐高溫、不耐貯藏,容易吸濕霉變,保存期一般不超過兩年。
篇3
生物農藥是指利用生物活體或其代謝產物對害蟲、病菌、雜草、線蟲、鼠類等有害生物進行防治的一類農藥制劑,或者是通過仿生合成具有特異作用的農藥制劑。
一、除蟲脲
除蟲脲又名滅幼脲1號,具有胃毒和觸殺作用??捎糜诜乐胃涕黉P壁虱,柑橘潛葉蛾,柑橘木虱等害蟲,使用濃度為25%除蟲脲可濕性粉劑2500~3000倍液。對人畜安全,對鳥、魚、蜜蜂等無不良影響。與除蟲脲相類似的還有滅幼脲(滅幼脲3號)、氟苯脲(農夢特)、氟蟲脲(卡死克)、殺鈴脲、氟鈴脲、氟啶脲等。
二、魚藤酮
魚藤酮又名施綠寶,以觸殺和胃毒作用為主,也有一定驅避作用,無內吸性,具選擇性,對天敵安全,殺蟲譜廣,對鱗翅目、半翅目,鞘翅目等多種果樹害蟲均有較好的防效。防治蚜蟲,可用2.5%魚藤酮乳油400~600倍液。
三、阿維菌素
阿維菌素又名齊螨素、愛福丁、除蟲菌素、阿巴丁隆維康。是一種抗生素類殺蟲螨劑農業論文,對害螨和害蟲有觸殺和胃毒作用,殺蟲譜廣,特效期長,殺蟲效果好??捎糜诜乐卫婺臼⑻O果葉螨、桃小食心蟲、柑橘銹壁虱、紅蜘蛛、潛葉蛾等。防治果樹害螨可用1.8%阿維菌素乳油4500~5000倍液噴施。
四、蟲酰肼
蟲酰肼又名米螨,作用速度快,可用于防治梨小食心蟲、草果卷葉蛾、葡萄小卷葉蛾、松毛蟲、美國白蛾等。
五、武大綠洲1號
武大綠洲1號為病毒殺蟲劑,可用于防治果樹鱗翅目害蟲、梨食心蟲等。防治梨食心蟲等鉆蛀性害蟲,在蟲卵高峰期用藥效果最佳。
六、煙百素
煙百素為煙堿、百部堿、楝素等3種成分混配的殺蟲劑,具有很強的觸殺和胃毒作用,殺蟲譜廣,可用于防治鱗翅目、雙翅目、同翅目和半翅目等多種害蟲。防治蚜蟲、紅蜘蛛、介殼蟲等,一般用1.1%煙百素乳油1000倍液,7~10天1次,連噴2~3次。
七、皂素煙堿
皂素煙堿由皂素和煙堿配制而成,耐雨水沖刷雜志鋪。可用于防治柑桔紅蜘蛛和介殼蟲等。防治介殼蟲在卵孵初期,用27%皂素煙堿300倍液噴施,5~7天1次,連噴2~3次。
八、甲殼素
甲殼素其系列產品有:一施壯、聚糖果樂、黑星21等。一施壯,又名綠色植保素2號,能誘導植物增強免疫功能,并能防止病菌侵入,一般用2%一施壯600~800倍液,在開花到果實形成期噴施。聚糖果樂在著果期施用,有保護果實免受病菌侵入,并使糖度提高的作用,一般用1.5%聚糖果樂水劑6000倍液在現果期噴施,每6~7天1次,連噴2~3次。黑星21具有誘導抗性,抑制病菌侵染,改善果實品質的作用,可用于防治果樹黑星病等,一般用2%黑星21水劑400~600倍液噴施。
九、阿密西達
阿密西達可用于防治梨黑星病、黑斑病、輪紋病,柑橘黑星病、瘡痂病農業論文,桃褐腐病、核桃黑星病、葡萄霜霉病、白粉病、枝枯病、蘋果黑星病、斑點落葉病、白粉病、輪紋病、煙污病等。防治桃褐腐病,一般用于25%阿密西達500~800倍液噴霧。
十、多氧清
多氧清又名寶麗安、多克菌、多氧霉素、多效霉素、保利霉素、科生霉素等。是一種廣譜性核苷類農用抗生素,可用以防治梨黑班病、輪紋病,葡萄黑痘病、灰霉病、白粉病,蘋果斑點落葉病、霉心病、輪紡病,以及草莓灰霉病、白粉病等。防治葡萄黑痘病,用3%多氧清600~900倍液,每隔7天使用1次,連噴1~2次。
十一、克菌康
克菌康又名中生霉素,對農作物細菌性病害和部分真菌性病害有很高的活性,可用于防治葡萄炭疽病、黑痘病,蘋果輪紋病、炭疽病、斑點落葉病、霉心病等。防治葡萄炭疽病、斑點落葉病、霉心病等。防治葡萄炭疽病,可在發病初期用3%克菌康1000~1200倍液噴霧,共使用3~4次。
十二、根復特
篇4
2.開拓創新:農藥原藥、中間體、農藥前體的合成技術、前景預測等;
3.HSE專欄:生產安全,“三廢”處理新工藝、新技術,清潔生產工藝研究,節能降耗與資源綜合利用技術等;
4.加工應用:制劑加工、助劑與配方研究、使用與藥效研究、包裝機械、藥械等;
5.市場開拓:國內外市場開拓、農藥進出口、互聯網與農資電商等;
6.生物農藥:生物農藥的發展、新產品開發等;
7.其他:分析方法研究、農藥毒性和殘留、農產品及食品安全等。
二、征文對象
國內外農藥行業管理、科研、生產、營銷、植物保護以及與農藥行業相關的人士。
三、征集時間
2015年8月22日~9月25日
四、征文要求
1.參會論文需具有創新性、前瞻性,并在國內外尚未公開發表過;
2.論文以word(中/英文)文檔方式提交,內容包括:
(1)首頁:標題、作者姓名、工作單位、職稱及職務、聯系方式;
(2)次頁:中/英文摘要和關鍵詞,摘要500字以內、關鍵詞3~5個;
(3)正文:論文限3000字以內;
(4)參考文獻。
3.論文請以電子郵件形式提交給會議籌備組,主題及附件名稱請注明“會議征文”。所有征集論文,經專家評審后,將免費被選入論文集;
4.論文須為作者原創,文責自負。論文一經錄用,贈送論文集一本。
五、聯系方式
曹承宇 電話:010-84885146 傳真:010-84885001
段又生 電話:010-84885035 傳真:010-84885255
羅 艷 電話:010-84885145 傳真:010-84885255
Email:
篇5
1.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的特點是對人畜安全,無污染,不形成抗性。
1.1蟲治蟲
以蟲治蟲利用天敵昆蟲防治害蟲稱為以蟲治蟲,其中包括益螨的利用。利用天敵昆蟲是生物防治應用最廣、最多的方法。按天敵昆蟲取食的方式可以分為兩大類:
⑴捕食性天敵:捕食性天敵種類很多,其中效果較好。常利用的有瓢蟲、草蛉、食蚜蠅、食蟲虻、以及捕食螨類等,這類天敵一般食蟲量大,在其生長發育過程中,必須吃掉幾個、幾十個甚至幾百個蟲體才能完成發育。因此,在自然界控制害蟲的猖獗作用十分明顯。
⑵寄生性天敵:這類天敵寄生于害蟲體內,以其體液和內部器官為食,使害蟲死亡,主要包括寄生蜂和寄生蠅。
1.2生物農藥防治
生物農藥是指利用生物活體或其代謝產物,以及通過仿生合成具有特異作用的農藥制劑,是今后農藥產業中的朝陽產業。生物農藥包括:微生物農藥、農用抗生素、植物源農藥、動物源農藥和新型生物農藥等幾大類。
⑴物農藥:指利用具有繁殖能力的活體微生物或活體微生物的代謝產物制成的真菌制劑、細菌制劑、病毒制劑、昆蟲病原線蟲、昆蟲病原立克次體等。
⑵抗生素:如春雷霉素、農抗120、中生菌素、瀏陽霉素、鏈霉素等,已經廣泛應用的產品有防治水稻紋枯病的井岡霉素,高效、廣譜的殺蟲、殺螨劑阿維菌素等。
⑶物源農藥:植物性藥物源有魚藤、煙草、除蟲菊、雞血藤、雷公藤、苦樹皮、黃杜鵑、百部、艾、穰、蒜、蔥、韮、、牡菊、蒼耳、芫花、巴豆、苦參、附子、茶葉等。隨著人們對生態環境的重視,植物源農藥的開發也成了時尚,是綠色生物農藥的首選。
⑷物源農藥:指動物體的代謝物或其體內所含有的具有特殊功能的生物活性物質,主要包括動物毒素如蜘蛛毒素、黃蜂毒素、沙蠶毒素等,以及調節昆蟲的各種生理過程的昆蟲激素、昆蟲信息素如棉鈴蟲性誘劑、甘蔗條螟性誘劑及天敵動物農藥等。
⑸新型生物農藥--轉基因農藥:指利用轉基因技術培育的抗病、蟲、草轉基因作物。
2.生態控制
病害蟲的生態控制,是指通過栽培、管理措施,創造有利于農作物生長發育,而不利于病害蟲繁殖、蔓延的環境條件,從而達到避免或控制病蟲害的目的。
⑴適時播種:病蟲害的發生與危害都有一定的最適時期和環境條件,在不影響作物生長發育的前提下,適當改變播種期,可避開病蟲害侵染和為害的最適時期,從而減輕病蟲危害。
⑵合理布局及輪作:合理品種布局可以限制病蟲害的蔓延與擴散、推遲或減輕病蟲危害。輪作不僅有利于作物的生長,而且可以減少土壤里的病源積累和單食寡食性害蟲食源,特別是水旱輪作效果顯著。
⑶抑病士利用:對許多病害的研究表明,抑菌土在自然界普遍存在,開發利用抑菌土是病害。
⑷生物多樣性控制病蟲害:栽培品種的多樣化,能發揮天然防護壁壘的重大作用,不僅節省了土地,而且也牡絕了害蟲與傳染病的大規模侵襲,使農作物免遭滅頂之災。
⑸稻鴨共育(共作)技術:稻鴨共育是利用鴨在稻田中不斷覓食活動,起到捕蟲、吃(踩)草、耕耘且刺激水稻健壯生育等多功能效果。3.物理機械防治
⑴物理機械:常用的是人工用簡單機械如竹竿、掃把、網兜等,利用害蟲的假死性、群集性等習性來消滅害蟲。
⑵套袋栽培:套袋蔬菜無病蟲為害、無農藥污染,品種優良,產量高,效益好,如果品、黃瓜套袋,可直接阻隔病蟲為害,有利于維生素C的形成,保鮮期長,耐儲藏,且增產10%以上。
⑶誘殺技術:主要利用害蟲的趨性將害蟲誘到一處,集中殺滅。
⑷覆蓋防蟲網、薄膜等直接阻止害蟲為害:覆蓋塑料薄膜、遮陽網、防蟲網,進行避雨、遮蔭、防蟲隔離栽培,減輕病蟲害的發生。蔬菜覆蓋防蟲網后,基本上能免除菜青蟲、小菜蛾、甘藍夜蛾、甜菜夜蛾、斜紋夜蛾、棉鈴蟲、豆野螟、瓜絹螟、黃曲條跳甲、猿葉蟲、二十八星瓢蟲、蚜蟲、美洲斑潛蠅等多種害蟲的為害,控制由于害蟲的傳播而導致的病毒病的發生,還可保護天敵。
⑸人工防治:人工防治是最古老、沿續至今仍在采用的有效病蟲害防治辦法,是一種省工、省錢、無污染、切實可行的途徑,包括人工捕捉、摘除病蟲枝及清掃田園枯枝爛葉等項措施,以壓低病蟲害發生基數。
4.結束語
發展綠色農業可以保障農業生產能力、保障食物安全、緩解生態惡化、緩解就業壓力、提高農產品國際競爭力、提高農民收入,是當前形勢下的中國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可行之策。隨著人們對化學農藥弊端和發展可持續農業重要性的進一步認識,改善生態環境,提高環境質量,促進社會、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使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均有符合人們要求的標準,推廣和加強有害生物無污染治蟲技術勢在必行。"綠色農業",隨著時間的推移,空間的擴展,科學技術的發展,將賦予新的更加豐富的內涵!
參考文獻
[1]王愛軍,袁叢英.綠色生物農藥研究現狀及發展,河北化工,2006.
[2]剛毅.生物農藥研究進展,邵陽學院學報(自然科學),20O3.
[3]世平,產祝龍.誘導抗性在果蔬采后病害防治中的研究與應用,植物病理學報,2004.
篇6
1.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的特點是對人畜安全,無污染,不形成抗性。
1.1蟲治蟲
以蟲治蟲利用天敵昆蟲防治害蟲稱為以蟲治蟲,其中包括益螨的利用。利用天敵昆蟲是生物防治應用最廣、最多的方法。按天敵昆蟲取食的方式可以分為兩大類:
⑴捕食性天敵:捕食性天敵種類很多,其中效果較好。常利用的有瓢蟲、草蛉、食蚜蠅、食蟲虻、以及捕食螨類等,這類天敵一般食蟲量大,在其生長發育過程中,必須吃掉幾個、幾十個甚至幾百個蟲體才能完成發育。因此,在自然界控制害蟲的猖獗作用十分明顯。
⑵寄生性天敵:這類天敵寄生于害蟲體內,以其體液和內部器官為食,使害蟲死亡,主要包括寄生蜂和寄生蠅。
1.2生物農藥防治
生物農藥是指利用生物活體或其代謝產物,以及通過仿生合成具有特異作用的農藥制劑,是今后農藥產業中的朝陽產業。生物農藥包括:微生物農藥、農用抗生素、植物源農藥、動物源農藥和新型生物農藥等幾大類。
⑴物農藥:指利用具有繁殖能力的活體微生物或活體微生物的代謝產物制成的真菌制劑、細菌制劑、病毒制劑、昆蟲病原線蟲、昆蟲病原立克次體等。
⑵抗生素:如春雷霉素、農抗120、中生菌素、瀏陽霉素、鏈霉素等,已經廣泛應用的產品有防治水稻紋枯病的井岡霉素,高效、廣譜的殺蟲、殺螨劑阿維菌素等。
⑶物源農藥:植物性藥物源有魚藤、煙草、除蟲菊、雞血藤、雷公藤、苦樹皮、黃杜鵑、百部、艾、穰、蒜、蔥、韮、、牡菊、蒼耳、芫花、巴豆、苦參、附子、茶葉等。隨著人們對生態環境的重視,植物源農藥的開發也成了時尚,是綠色生物農藥的首選。
⑷物源農藥:指動物體的代謝物或其體內所含有的具有特殊功能的生物活性物質,主要包括動物毒素如蜘蛛毒素、黃蜂毒素、沙蠶毒素等,以及調節昆蟲的各種生理過程的昆蟲激素、昆蟲信息素如棉鈴蟲性誘劑、甘蔗條螟性誘劑及天敵動物農藥等。
⑸新型生物農藥--轉基因農藥:指利用轉基因技術培育的抗病、蟲、草轉基因作物。
2.生態控制
病害蟲的生態控制,是指通過栽培、管理措施,創造有利于農作物生長發育,而不利于病害蟲繁殖、蔓延的環境條件,從而達到避免或控制病蟲害的目的。
⑴適時播種:病蟲害的發生與危害都有一定的最適時期和環境條件,在不影響作物生長發育的前提下,適當改變播種期,可避開病蟲害侵染和為害的最適時期,從而減輕病蟲危害。
⑵合理布局及輪作:合理品種布局可以限制病蟲害的蔓延與擴散、推遲或減輕病蟲危害。輪作不僅有利于作物的生長,而且可以減少土壤里的病源積累和單食寡食性害蟲食源,特別是水旱輪作效果顯著。
⑶抑病士利用:對許多病害的研究表明,抑菌土在自然界普遍存在,開發利用抑菌土是病害。
⑷生物多樣性控制病蟲害:栽培品種的多樣化,能發揮天然防護壁壘的重大作用,不僅節省了土地,而且也牡絕了害蟲與傳染病的大規模侵襲,使農作物免遭滅頂之災。
⑸稻鴨共育(共作)技術:稻鴨共育是利用鴨在稻田中不斷覓食活動,起到捕蟲、吃(踩)草、耕耘且刺激水稻健壯生育等多功能效果。3.物理機械防治
⑴物理機械:常用的是人工用簡單機械如竹竿、掃把、網兜等,利用害蟲的假死性、群集性等習性來消滅害蟲。
⑵套袋栽培:套袋蔬菜無病蟲為害、無農藥污染,品種優良,產量高,效益好,如果品、黃瓜套袋,可直接阻隔病蟲為害,有利于維生素C的形成,保鮮期長,耐儲藏,且增產10%以上。
⑶誘殺技術:主要利用害蟲的趨性將害蟲誘到一處,集中殺滅。
⑷覆蓋防蟲網、薄膜等直接阻止害蟲為害:覆蓋塑料薄膜、遮陽網、防蟲網,進行避雨、遮蔭、防蟲隔離栽培,減輕病蟲害的發生。蔬菜覆蓋防蟲網后,基本上能免除菜青蟲、小菜蛾、甘藍夜蛾、甜菜夜蛾、斜紋夜蛾、棉鈴蟲、豆野螟、瓜絹螟、黃曲條跳甲、猿葉蟲、二十八星瓢蟲、蚜蟲、美洲斑潛蠅等多種害蟲的為害,控制由于害蟲的傳播而導致的病毒病的發生,還可保護天敵。
⑸人工防治:人工防治是最古老、沿續至今仍在采用的有效病蟲害防治辦法,是一種省工、省錢、無污染、切實可行的途徑,包括人工捕捉、摘除病蟲枝及清掃田園枯枝爛葉等項措施,以壓低病蟲害發生基數。
4.結束語
發展綠色農業可以保障農業生產能力、保障食物安全、緩解生態惡化、緩解就業壓力、提高農產品國際競爭力、提高農民收入,是當前形勢下的中國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可行之策。隨著人們對化學農藥弊端和發展可持續農業重要性的進一步認識,改善生態環境,提高環境質量,促進社會、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使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均有符合人們要求的標準,推廣和加強有害生物無污染治蟲技術勢在必行。"綠色農業",隨著時間的推移,空間的擴展,科學技術的發展,將賦予新的更加豐富的內涵!
參考文獻
[1]王愛軍,袁叢英.綠色生物農藥研究現狀及發展,河北化工,2006.
[2]剛毅.生物農藥研究進展,邵陽學院學報(自然科學),20O3.
[3]世平,產祝龍.誘導抗性在果蔬采后病害防治中的研究與應用,植物病理學報,2004.
篇7
伊犁鞏留縣位于伊犁河谷上游,水土、光熱等自然條件優越,適合黑加侖漿果的生長發育,是黑加侖原產地之一。以黑加侖為主的小漿果種植業成為鞏留縣經濟發展和農牧民增收的重要內容。但是由于農戶的栽培管理技術落后,產量較低,不能形成規模效益,特別是平原鄉鎮栽培的黑加侖病蟲害發生嚴重,制約了黑加侖產業的發展。另一方面由于黑加侖病蟲害防治較為隨意,農藥殘留量大,價格上不去,經濟效益低下,在一定程度影響了廣大農戶的種植積極性,因此提高全縣范圍內廣大農戶的種植技術水平,推廣無公害持續控制技術是十分必要的。
1造成黑加侖病蟲害嚴重發生的原因
一是預防為主的管理機制不健全,難以調動果農預防的積極性;二是缺乏有效的蟲情監測手段,不能及時掌握病蟲情的發生發展動態,致使防治工作處于被動局面;三是缺乏生態學觀點,長期大量使用化學農藥,使環境受到嚴重污染,有害生物產生抗性,森林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遭受破壞,森林自身調控功能嚴重失調;四是缺少有效的施藥工具及技術,對受災面積不能做全面、快速有效地處理。
2綜合防治措施
黑加侖病害主要是白粉病,目前生產中采用的品種都是高抗白粉病品種,無需防治。黑加侖的主要蟲害有透翅蛾和大芽癭螨2種,透翅蛾危害枝干髓部,大芽癭螨主要危害嫩芽。根據“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和保護生態環境的原則,以生物制劑、仿生農藥和植物性殺蟲劑為主導、協調運用人工、物理和化學的防治措施,降低蟲口密度,壓縮發生面積,切實控制其蔓延危害。輕度發生區以自然調節為主,改善生態環境,提高自控能力。加強害蟲種群動態監測,保護天敵并發揮其控制作用;中、重度發生區采取生物措施為主的綜合治理措施,使用生物農藥(如蘇云金桿菌、白僵菌等)、病毒、仿生制劑壓低蟲口密度,然后通過增加天敵數量,達到生物調控害蟲種群密度的作用。
2.1農業管理措施
(1)建立較完善的綠色果品生產管理體系。按綠色食品技術標準制定出黑加侖綠色果品生產技術規程,并建立黑加侖綠色果品生產基地。
(2)建立黑加侖無公害防治標準示范園。一是選擇優良品種建標準示范園;二是區域化試驗,選擇山區、淺山區、平原等不同海拔地帶進行無公害防治試驗,制定出了切實可行的無公害防治方案;三是示范推廣無公害防治藥劑、器材的使用。
(3)建立技術服務小組,主要負責制定、引進、推廣應用先進的林果栽培管理技術及黑加侖綠色果品基地生產操作技術規程。
(4)建立黑加侖病蟲害測報網絡體系,對黑加侖的主要蟲害透翅蛾和大芽癭螨發生、危害等進行預測預報,為黑加侖病蟲害的防治提供科學依據。
(5)開展測土施肥、噴防、測報、生物農藥配方、基地綠色果品生產等標準“五統一”的技術服務。
(6)建立綠色食品生產技術查詢、培訓、示范、推廣體系,推廣生物農藥統一防治技術。
2.2人工物理防治
越冬(越夏)采用人工措施防治,此時加強對蛹和成蟲的防治效果較佳。對于透翅蛾的防治,每年將春季剪下的枝條集中燒毀,以減少越冬蛹的基數;成蟲羽化盛期應用殺蟲燈(黑光燈)誘殺等措施,有利于降低下一代的蟲口密度。防治大芽癭螨可于秋季或春季開花前掰掉受害的大芽,集中燒毀或深埋。
2.3生物防治
6月上旬成蟲產卵,于卵孵化期噴施生物農藥和病毒防治。用藥量為Bt 3 000億國際單位/hm2、白僵菌制劑50~70億孢子/g、阿維菌素5 000~8 000倍液。卵期釋放寄生蜂防治。害蟲產卵初期,設放蜂點50個/hm2,放蜂量25~150萬頭/hm2。
2.4藥劑防治
篇8
農業面源污染是指在農業生產活動中,化肥、農業、畜禽糞便以及其他有機或無機污染物質,通過農田的地表徑流和農田滲漏,引起的對水層、湖泊、河岸等生態系統的污染。農業面源污染主要有以下三個特點。
(1)分散性和隱蔽性。與點源污染的集中性相反,面源污染具有分散性的特征,它隨流域內的土地利用情況、地形地貌、水文特征、氣候、天氣等的不同而具有空間流動性和時間上的不均勻性。排放的分散性導致其具體污染發生的位置不易識別,因此很難從某點進行治污。
(2)隨機性和不確定性。農業面源污染,影響因素很多,隨機影響很顯著。例如,農作物的生產會受到自然的影響,因為降雨量的大小和密度、溫度、濕度的變化會直接影響化學藥品對水體的污染情況。
(3)廣泛性和不易監測性。由于面源污染涉及多個污染者,在特定區域內的排放又是相互交叉的,加之不同的地理、氣象、水文條件對污染物的遷移轉化影響很大,因此很難具體監測到單個污染者的排放量.[1]。
2農業面源來源
目前我國農業面源污染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農村居民生活廢物,包括農業生產過程中不合理使用而流失的農藥、化肥、殘留在農田中的農用薄膜和處置不當的農業畜禽糞便;二是污水灌溉以及多種激素的使用.[2]。
3農業面源存在的問題
(1)農民施用肥料不科學。雖然測土配方施肥已經在我國農村進行了試驗推廣,但還沒完全為廣大農戶所接受,普及使用率不高。
(2)合理施用農藥有待提高。農藥的施用不當是導致面源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雖然有關部門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在控制農藥的施用,但還是有一部分人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濫用禁止施用的農藥或者假冒偽劣藥品以及農民施藥不當導致作物和環境的污染。
(3)秸稈利用率較低。目前我國農村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很低,絕大部分的農作物秸稈都被野外焚燒,同時還有部分農作物秸稈亂置亂堆,造成面源污染。
(4)缺乏對農業面源污染源頭控制的監督體系和獎懲措施。對于面源污染,源頭控制的監督體系和相應機制的完善十分重要。在歐美一些發達國家,對各項農業環境技術標準執行情況的監督主要通過政府專項撥款,依托當地的農業科研和技術推廣部門代行這一職能。而在我國,無論是重要的水源保護區還是水污染已很嚴重的流域和高污染風險地區,目前均無源頭控制的監督體系和相應的獎懲措施,對農民和農村農資供銷專業戶不規范的生產、經營行為缺乏指導和監督.[3]。
(5)部分農民面源污染防治意識欠缺。雖然有關部門制定了一些農產品安全生產標準,但由于部分農民面源污染防治意識欠缺,科學施肥、施用農藥等還有待提高。沒有形成有效的減少生產過程中對環境的污染,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的環保意識。
4農業面源治理防治對策
4.1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提高化肥的有效利用
測土配方施肥應該說是最科學合理的施用肥料,按“缺什么補什么”思路進行施肥指導,既可以保證肥料最高利用率,充分發揮肥料的效益,又可以在保證作物正常生長的情況下,最低限度地使用化肥,避免浪費和污染。
4.2減少化肥,農藥的施用量,推廣生物農藥和有機化肥
生物農藥是利用生物及其基因產生或表達的各種生物活性成分,制備出用于防治植物病蟲害、雜草、鼠害以及調節植物生長制劑的總稱,具有高效性和無害性。目前,國際上已商品化的生物農藥有30余種,約占農藥銷售額的30%.[3],我國也將逐步用生物農藥取代化學農藥。
4.3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
通過秸稈還田,可以補充土壤養肥,培肥地力,避免浪費和污染,實施免耕覆蓋沃土技術、堆漚發酵或過腹還田等方式處理農作物秸稈。推廣稻田秸稈覆蓋連續免耕技術,實施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提高土壤肥力,逐步提高秸稈能源化利用水平。或者通過利用秸稈進行生物發酵產生沼氣等干凈能源。
4.4農田廢棄物收集處理
開展農村生活垃圾處理設施的基礎建設加快農村生活垃圾的資源化進程,提出資源循環利用的方案。將化肥、農藥、除草劑等農業投入品包裝袋(瓶)和地膜、塑料、育秧盒等廢棄物集中分類收集、處理。
4.5建立管理政策體系
科學制定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及經濟發展布局的有關政策,制定科學、全面的面源污染檢測指標,并進一步完善監督體制;通過媒體積極進行相關知識的宣傳、教育,對有關人員進行培訓,并建立相應的考核體系,嘗試建立許可證制度,建立信息公開和交流制度,嘗試建立生態補償制度,如財政轉移支付、補貼、稅收等,并且確定政策細節,如財政轉移支付的比率,補貼程度、補貼操作方式,稅率征收對象、征收方式等.[4]。
4.6加強宣傳引導
一是加強面源污染危害和原因的宣傳,開展農村面源污染倡議活動,增強全民生態環境意識與參與意識;二是加強農民專業技術組織的建設,發展農業種植業專業戶,提高種植業效益,促進農業技術推廣和應用,并啟動面源污染控制新技術的研究和示范。
參考文獻:
[1] 胡心亮,夏品華.農業面源污染現狀及對策[J].貴州農業科學,2011,39(6):211~215.
篇9
2 將IPM理念設計于教學大綱、課程設置、教材建設中
根據新的形勢,對農藥學概論課程大綱進行了調整和優化,將傳統課程中的化學部分做了適當精簡和合并,增加了生物、環境、生態等方面的比重,比如增加了生物技術在農藥研發中的進展、農藥抗藥性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生物農藥的應用、農藥如何在環境中轉變為友好行為;此外,還針對不同學生的興趣點,為學生提供其他與農藥學概論課程相關的書籍閱讀范圍,諸如基因工程進展、植物生理學、現代生物技術、環境毒理學。拓寬學生知識面,開闊學術視野,更容易產生創新思路,也能更好的將多元化融入農藥學概論課程中,除了科學合理的使用農藥,更能將有害生物和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融入到教學中,將IMP理念深深樹立于每個學生的觀念中,使教學效果及學生的學習興趣度得到提高。
3將IPM理念體系于學生的畢業論文中
畢業論文是對一個本科學生4年學習考量的一個綜合體,畢業論文就是讓學生學以致用,分析運用理論知識,總結問題經驗,鍛煉的是“學中用、用中學”的綜合能力。以往的畢業論文在選題時往往是針對生產實際中某一特定問題,確定研究內容、目的和任務。如“防治草莓根腐病的藥劑篩選試驗”,學生和老師在設計試驗方案及實施試驗過程時,更多的關注防治效果,而忽視了對有害生物進行科學管理及環境友好的這一理念?,F今在進行畢業論文設計、實施及答辯中,IMP理念已深深植入每個老師及學生心中。學生在設計畢業論文時,已從原來的單一的防治效果,轉變為對如“抗藥性的初步研究、農藥對傳粉昆蟲的影響、除草劑對雜草生物群落的影響等”不但學生可以更加全面了解農藥,而且能更為完備地進行綜合防治。不但使IMP理念貫穿于學生本科學習,更能使其在進入社會工作崗位上把IMP理念帶入到工作中,成為具有IMP理念的植保人才。
4注重師資隊伍專業多樣性建設,強化觀念碰撞
教師的創新能力及教學理念是培養學生的重要保障。因此,對于新型理念學生的培養,就給教師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加強學習,掌握國內外對于IMP理念的應用,并能將其通過教育行為直接影響學生。教師要營造寬松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列舉案例如“DDT的興衰歷史、色質聯用在農殘分析的使用、生防菌研發等”活躍課堂氛圍,在教學中將IMP理念融入進農藥概論課程的每節課中。還積極邀請具有影響的學術名師,開設學術前沿講座及學術沙龍。使學生都不出學校即可學習當前本領域的最新理論、最新知識、最新方法和最新進展。
5將IPM理念應用于農藥概論實驗課設計中
采用必選實驗和任選實驗兩種選課方式。《農藥學概論》實驗項目共設有8個,其中4個必選實驗,4個任選實驗。必選實驗是以基礎實驗為主,所有學生必須獨立或協作完成。基礎實驗主要是為了使學生掌握農藥概論課程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基礎實驗技能,包括:殺蟲劑的內室毒力測定、殺菌劑室內毒力測定(對峙法、抑菌圈法)、除草劑田間藥效試驗、農藥制劑加工配制和質量檢測。以上4個實驗是為基礎實驗,在對學生實驗考核時,加入了IMP理念的考核,如除草劑田間藥效試驗對天敵生物影響的觀察。完成必選實驗的基礎上,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將來的就業方向,在4個任選實驗中選擇2個實驗,2個實驗老師在設計實驗大綱時,只給出實驗方向,不給出具體內容及步驟,任選實驗的內容具有一定得研究性質,學生主要結合理論所學及在實習中發現的問題,綜合進行實驗。如同學在實習中發現三葉草周圍很少生長其他的雜草,故在任選實驗中,設計對三葉草提取物對雜草的防除效果實驗。這是很好地對IMP理念的理解和研究。將其融合進了實驗中,不但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也拓寬了學生對課程的認知和理解。
6 IPM理念促進教學方式改變
采用多媒體教學,多媒體教學是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它主要通過動畫、表格、視頻、對比等形式把教學中的重難點生動、直觀、形象地表達出來,使學生從原來枯燥的板書及教師說教中更為形象生動對知識的重點難點進行掌握。另外學生也參于了課件制作,實習的時候去農藥廠參觀,學生拍攝了大量的照片,除了對生產設備及農藥制作過程的拍攝,還對農藥廠周邊環境、水體進行了拍攝,這些圖片都在課堂上的多媒體課件上展現,學生除了對農藥加工方法加工劑型的這些知識有了深刻的認識和學習,更對農藥對環境的影響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學生分成2組進行自由辯論,更加深刻的理解農藥是“雙刃劍”這一觀點。提高了學生對農藥概論課程的學習興趣,又加強了學生分析問題,討論問題的能力。更為關鍵的是學生將IPM理念真正的融入了整個理念中。
參考文獻
[1]滕春紅,陶波.農藥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探討[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6(1):62-63.
[2]李海平,李靈芝.關于農業院校本科生畢業論文選題的思考[J].河北農業科學,2010,14(1):158-159
篇10
1實驗內容和安排
實驗內容著重強調節能減排觀點,并結合近年來的研究熱點來設計,使實驗在灌輸節能減排知識的基礎上更具有挑戰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10-11]。實驗選擇“以餐廚垃圾為原料固態發酵生產Bt生物農藥”作為本科生大四的綜合實驗內容[12]。蘇云金芽孢桿菌(bacillusthuringiensis)簡稱Bt,具有無公害、無殘留、不污染環境、選擇性強等優點,是目前世界上用途最廣、產量最大的微生物農藥。但是生物農藥受成本限制,難以得到廣泛應用,因此,根據節能減排觀點,從貼合學生生活的角度出發,將學校食堂的餐廚垃圾作為生產生物農藥的廉價原料,既節約了生產生物農藥的成本,又減少了餐廚垃圾。
1.1實驗流程
在整個實驗過程中,學生要經歷以下幾步:一是根據實驗目標獲取所需信息;二是查閱文獻及相關資料設計實驗方案;三是學校食堂餐廚垃圾的調研及取樣;四是餐廚垃圾的成分分析;五是正交實驗設計及固態發酵最佳物料配比研究、固態發酵過程中pH及芽孢數的測定;六是餐廚垃圾生產生物農藥成本核算、應用及節能減排程度評價;七是綜合整理所獲得資料、數據,撰寫實驗報告,并將所取得的成果進行相互討論交流。全方位地讓學生獨立經歷一遍科研基本素質訓練、成本核算,讓學生充分認識餐廚垃圾是一種高價值的生物物質資源和寶貴的可再生資源,但由于尚未引起高度重視,處置方法不當,它已成為影響食品安全和生態安全的潛在危險源。餐廚垃圾一方面具有較高的利用價值,另一方面必須對其進行適當處理,才能得到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這類垃圾若不進行適當處理,會對環境造成極大的危害。實驗主要針對化學、生物及環境專業大四學生,屬于綜合實驗。每4個學生一組,相互商討,共同協作完成實驗內容。
1.2實驗設計的實施
每組學生根據自己專業知識的掌握情況以及對實驗目的、內容的了解,搜集閱讀相關的文獻資料,在綜合文獻基礎上,通過小組討論擬訂實驗方案,最后在實驗教師的指導下形成“實驗方案設計報告”。學生按照實驗方案進行實驗,實驗過程中遇到問題及時與實驗教師溝通,以確保實驗的順利進行。實驗過程中,學生要對餐廚垃圾的成分進行分析測定,其中包括總固體、總氮、總磷、還原糖、總碳、鉀、鈣、鈉、鎂、鋁、鐵等含量的測定,這就要求學生要學習并掌握各個成分的測定方法。采用正交實驗找到生物農藥發酵過程中的最佳物料配比,要求學生能夠使用SPSS軟件設計出正交方案;發酵過程中pH、芽孢數的監測,要求學生學會平板計數法等。這就使得整個實驗的綜合性比較強,學生在鞏固大學所學到的基礎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還學習到很多全新的,甚至跨學科的知識。除此之外,此實驗還需要一系列大型儀器的使用才能完成,如餐廚垃圾中離子含量的測定用到了離子色譜、芽孢形態的確定用到了掃描電鏡。我校的基礎實驗平臺能夠面向學生開放使用,并有專門的儀器負責教師進行指導,確保了實驗的順利實施。
2節能減排融入實驗教學的特點
2.1改善高校食堂浪費情況
“民以食為天”的說法已是廣為人知,糧食是人類生存極其重要的一種資源。從高校食堂這一小視角,就會發現各種各樣的浪費現象屢見不鮮,而且浪費驚人。此次實驗中,學生對餐廚垃圾進行調查,發現還沒到就餐的高峰期,一個收餐盤區就積起了一整盆的剩飯剩菜,隨著就餐高峰的來臨,收餐盤區積累剩飯剩菜的速度也更快了,平均每層食堂每頓飯就有3~4桶剩飯菜被倒掉,浪費非常嚴重。站在垃圾桶邊目睹這些浪費,學生意識到問題很嚴重,不僅從自身做起,還自發地向其他學生推進“光盤行動”,爭取做到不浪費。雖然學生做的是一件小事,但對于改善食堂浪費情況、建設節約型校園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2.2提高節能減排意識
當前大學生群體較少主動去了解各種節能減排的知識信息,缺乏節能減排的敏感度,在平時學習和生活中也缺乏對于節能減排的研究創新,較少參與節能減排活動。在校園中開展節能減排相關活動時,學生參與度比較低。把節能減排理念引入實驗教學中,設計出一套貼近學生生活的節能減排實驗,從實驗中認識餐廚垃圾也是一種可再生的寶貴資源,通過學生自己動手,將餐廚垃圾變廢為寶,制成生物農藥,不僅可以用于學校植被蟲害的防治,還可以就地解決餐廚垃圾,從而達到節能減排的目的。學生在此過程中大大提高了節能減排意識。
2.3強化理論基礎及操作技術
在整個實驗過程中,以及后面數據處理和論文撰寫方面都用到了很多學過的理論知識,如微生物培養、成分分析測定方法、LC分析原理等,通過本實驗,學生對所學的內容進行了很好的總結,在獲得全面訓練的學習過程中,鞏固理論基礎知識、掌握基本操作技術,將所學理論知識和已掌握的實驗基本技能運用到實踐中。
2.4促進創新型人才培養
該節能減排實驗的設計是在實驗室的科研成果上進行轉化的,把科研工作的新進展、國際上研究領域的最新內容及時補充到實驗教學中,使教學內容得到補充和更新,具有前沿性、挑戰性和新穎性。表1及圖1—3是學生實驗中做出的一些成果。學生看到實驗題目就產生好奇,從而積極主動地去查閱相關資料,思考如何去做、去完成實驗,并且各種先進大型設備令學生耳目一新。實驗整體設計讓學生感覺置身于科研工作者的地位去研究課題,使學生從中得到創新思維的訓練,為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奠定堅實的基礎。
3結語
將節能減排理念融入實驗教學內容中,至今已經有3屆本科生進行了實驗,受到了學生廣泛的好評和認可。通過實驗,學生的節能減排意識大大增強。節能減排意識不僅僅是一個認知問題,更是對環境所持的態度和行為方式。讓學生通過實驗把節能當成非??岬姆绞?,把環保和節能減排當作是發自內心的感受,使它滲透到生活的每個方面。學生要牢固掌握所學知識,將其學有所用,創新提高,為節能減排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顧煒莉,劉澤華,柳建祥.以節能減排意識培養為導向的工程熱力學教學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6):64-67.
[2]中央部署加強節能減排管理原則同意“十二五”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J].電力系統自動化,2011,35(16):14-14.
[3]劉文學,梁軍,贠志皓,等.考慮節能減排的多目標模糊機會約束動態經濟調度[J].電工技術學報,2016,31(1):62-70.
[4]齊擁軍,張東嶺,牟村,等.論高校節能減排的重要性[J].技術與市場,2011,18(12):209.
[5]徐家林.高校節能減排的喜與憂:以淮安高教園區為例[J].高校招生(理論研究),2010(6):65-66.
[6]吳音,劉蓉翾,李亮亮.科研成果轉化為綜合性實驗教學探索[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6,33(8):162-164.
[7]田運生,劉維華,王景春,等.綜合性設計性實驗項目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2,29(2):126-129.
[8]吳新開,朱承志,鐘義長,等.綜合性實驗的綜合原則[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7,26(6):89-91.
[9]汪春蕾,李凡姝,張杰,等.利用綜合性實驗增強微生物學實習效果的體驗[J].安徽農業科學,2013,41(8):3750-3751.
[10]沈劍英,黃風立.依托科研項目開發綜合性實驗的實踐與探索[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4,31(3):163-165.
篇11
高郵市黑大豆品種主要是丹波黑大豆和烏皮青仁豆,其病害相對較輕,蟲害比一般大豆品種要重。大豆病毒病由種子帶毒形成病苗,一般在單葉期顯癥,呈花葉、縱卷、扭曲畸形或倒三角形。1~2復葉葉片均呈皺縮、淡濃綠相間、卷葉、黃葉,有的沿主脈出現疤斑,或葉脈壞死,在某些品種可形成枯頂。病株都表現出矮化。病株結的種子上常產生放射狀或云紋狀斑駁,顏色同臍色,褐臍豆上形成褐斑,稱為褐斑?;蚧樁?。通過近幾年調查發現,病毒病零星發生。
大豆卷葉螟在我市1年發生2~3代,有世代重疊現象,以老熟幼蟲在枯枝卷葉內化蛹越冬。以8~10月發生量最大,11月前后以老熟幼蟲在枯枝卷葉內化蛹越冬。大豆卷葉螟以幼蟲卷葉、綴葉、食害葉片危害豆類作物,影響作物的光合作用,嚴重時全株有50%的葉片受害,影響結莢的飽滿度,降低大豆品質。由于2005~2006年均為暖冬氣候,導致冬后基數量大,大豆卷葉螟偏重發生,尤其是2005年,嚴重田塊卷葉率達到80%以上,甚至有部分田塊出現了絕收。
斜紋夜蛾在我市1年發生4代左右,有世代重疊現象,多在7~8月大發生,一般以老熟幼蟲或蛹在田基邊雜草中越冬。初孵幼蟲具有群集危害習性,3齡以后則開始分散,初齡幼蟲嚙食葉片下表皮及葉肉,僅留上表皮呈透明斑;4齡以后進入暴食,咬食葉片,僅留主脈;老齡幼蟲有晝伏性和假死性,白天多潛伏在土縫處,傍晚爬出取食,遇驚就會落地蜷縮作假死狀。由于我市斜紋夜蛾2004年大發生,2005~2006年輕度發生,而2007年中等偏重發生,所以我市部分蟲源可能是從江南等地區遷入。大豆蚜蟲在我市1年發生20多代,以卵在枝條上芽側或縫隙中越冬。6月下旬至7月中旬進入危害盛期,7月下旬出現淡黃色小型大豆蚜,蚜量開始減少。主要吸食大豆嫩枝葉的汁液,造成大豆莖葉卷縮,根系發育不良,分枝結莢減少。此外,還可傳播病毒病。近幾年均輕度發生,危害不大。
2無公害綜合防治技術
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充分利用農業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學防治等措施,依據病蟲害的防治指標、用藥標準,實施病蟲害綜合治理。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不使用對作物、天敵、環境不利的農藥。一是優先使用生物農藥,如Bt、阿維菌素、抑太保等;二是有限制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化學農藥,如啶蟲脒、銳勁特、安打、吡蟲啉等;三是嚴格限制劇毒農藥的使用,注意農藥安全間隔期,實施農藥交替使用,嚴防害蟲對農藥抗性增強。
2.1農業防治
選用抗病蟲品種;黑大豆抗病毒能力弱,要防治蚜蟲傳播病毒,田間發現病株即時拔除;大豆采收后翻耕曬土或灌水,及時清除田間枯株落葉、雜草,集中焚燒,以破壞或惡化害蟲化蛹場所,有助于減少蟲源基數和越冬幼蟲數;在害蟲發生初期,查摘豆株上初孵幼蟲,帶出田外集中處理或隨手捏殺,以減少蟲源。
2.2物理防治
(1)點燈誘蛾。利用成蟲趨光性,于盛發期點黑光燈誘殺。
(2)糖醋誘殺。利用成蟲趨化性配糖醋(糖∶醋∶酒∶水=3∶4∶1∶2)加少量敵百蟲誘蛾。
篇12
前言
化學農藥可以防治植物病蟲害,抑制雜草繁衍,對促進農業生產發揮了重要作用。幾十年來,在世界人口成倍增長的情況下,農藥為保證人類的食品供應作出了不可磨滅的作用。但是,在化學農藥大量使用的同時,環境污染問題也隨之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生物農藥出現在人們的生活當中。生物農藥是指利用生物活體或其代謝產物對害蟲、病菌、雜草、線蟲、鼠類等有害生物進行防治,或是通過仿生合成具有特異作用的農藥制劑[1]。
昆蟲病原線蟲共生菌是生物農藥的一種,在自然界中,昆蟲病原線蟲共生菌存在于侵染期線蟲腸道內,隨線蟲侵入寄主昆蟲而進人昆蟲血腔,在血腔內迅速繁殖,從而降低寄主的免疫能力,分泌毒素并殺死寄主,為線蟲的繁殖提供必需的營養。昆蟲病原線蟲共生菌隨線蟲侵入寄主昆蟲血腔并導致昆蟲因敗血癥而死亡。線蟲一共生細菌復合體具有殺蟲能力強、殺蟲譜廣、無抗藥性等特點,能有效的防治鱗翅目、鞘翅目等害蟲。此外,共生細菌還產生殺蟲蛋白、抑菌物質、抗癌物質、胞外酶、胞內晶體蛋白、色素及熒光素等多類有生物活性次生代謝產物[2]。
目前已證明昆蟲病原線蟲共生菌的次生代謝產物具有殺蟲、抑菌、抗腫瘤和殺線蟲等多種生物活性。因此,在農藥和醫藥衛生領域具有較大的應用前景,特別是一些具有抗真菌和殺線蟲活性的代謝產物及其衍生物在農業上有較好的商業潛力。昆蟲病原線蟲共生菌的這一生理代謝特征已成為科研工作者們研究的熱點[3]。
1.昆蟲病原線蟲及其共生菌的發現及應用
由線蟲引起的昆蟲疾病的記載可以追溯到很遠。Aldrovandi發現了被線蟲寄生致死的蝗蟲。我國早在12世紀,江蘇《高郵州志》就有記載:"慶元一年(1196)飛蝗抱草死,每一蝗有一蛆,食其腦"。被認為是被索科線蟲(Mermitidae)寄生所致。人們真正開始利用線蟲防治昆蟲的研究是在20世紀30年代開始的,到了70~80年代是研究昆蟲病原線蟲的高峰,幾乎所有的研究都是針對斯氏線蟲科和異小稈線蟲科兩個科進行的。這兩個科的線蟲分別帶有與之互惠共生可借助于其殺死昆蟲寄主的細菌異桿菌屬Xenorhabdus和發光桿菌屬Photorhabdus[4,5]。
2.昆蟲病原線蟲與共生菌的關系。
昆蟲病原線蟲(Entomopathogenic nematodes)是昆蟲的重要天敵類群之一,現已發現3000種以上的昆蟲被線蟲寄生,被寄生昆蟲主要表現為生長發育不良、生殖力減退、畸形或死亡。鑒于昆蟲病原線蟲寄主范圍廣,在一定范圍內能夠主動搜尋寄主并迅速滅殺寄主昆蟲,有的甚至能在48h內致死寄主昆蟲。對土棲性、水棲性和鉆蛀性害蟲特別有效,對非目標生物和環境安全無毒,線蟲在土壤中存活時間長達數月,可與大部分農藥(殺線蟲劑除外)和其它生物制劑混用,使用方便,可澆灌也可噴霧等優點,其在害蟲防治上的應用已逐漸引起人們的重視。
昆蟲病原線蟲共生菌是兼性厭氧桿菌,該菌革蘭氏染色陰性,硝酸還原陰性,具有二型現象。其長約2-10μm,寬約0.3-2μm,在對數生長期的后段通常產生原生質包涵體。周生鞭毛,鞭毛長度在15-50μm之間,菌體可以在0.6-1.2%半固體瓊脂中以鞭毛運動最適生長溫度為28℃,部分菌株可以在40℃生長??梢园l酵葡萄糖產酸,利用其它碳源發酵的能力較弱。對腸桿菌科大部分的分類指標呈陰性反應。
昆蟲病原線蟲共生菌是寄生于昆蟲病原線蟲腸道內的一種革蘭氏染色陰性細菌,屬腸桿菌科,包括致病桿菌(Xenorhabdus)和發光桿菌屬(Photorhabdus)2個屬,分別與斯氏線蟲(Steinernema)和異小桿線蟲(Heterorhabditis)共生。斯氏線蟲和異小桿線蟲的生活史及攜帶共生菌的形式明顯不同,斯氏線蟲在寄主體內第一代是雌雄異體,其共生菌Xenorhabdus存在于線蟲腸道內的一個囊狀結構內(vesicles):異小桿線蟲在寄主體內第一代是雌雄異體,其共生菌Photorhabdus則直接存在于線蟲腸道內。處于侵染期的昆蟲病原線蟲在土壤中尋獲昆蟲寄主并通過體表或自然開口進入昆蟲體內,線蟲到達昆蟲血腔后釋放出攜帶于腸道內的共生細菌并分泌出一些物質來保護共生細菌免受寄主昆蟲免疫系統的攻擊。昆蟲病原線蟲共生菌一方面可直接滿足線蟲繁殖發育所需;另一方面共生菌可產生大量抑菌物質,抑制其他雜菌的污染,為線蟲的生長發育繁殖提供理想的環境[6]。
3.共生菌的活性研究進展
1937年Bovien首先發現了線蟲與細菌的共生關系。Dutky提出昆蟲病原線蟲共生菌具有抗微生物活性的假設,直到1981年Paul才從共生菌Xenorhabdus spp.中分離鑒定出幾種抑菌化合物。對共生菌產生的抑菌物質的化學本質及其生物活性已有較為詳細的闡述。對共生菌研究的一個重要突破是從Photorahbdus中分離出具有殺蟲活性的大分子毒素。然而,許多具有抑菌、殺蟲和殺線蟲作用的小分子化合物在線蟲和共生菌的共生體中的作用還不清楚。共生菌產生的抑菌物質具有較廣的抑菌譜,對細菌、真菌(包括人類致病菌)和酵母菌具有抑制作用,并對多種藥物產生抗性的一些人類致病細菌具有較強的抑制作用,也具有抗腫瘤活性,在醫藥上具有較大的應用潛力,特別是一些具有抗真菌和殺線蟲活性的代謝產物及其衍生物在農業上有較好的應用前景。
3.昆蟲病原線蟲共生菌的抑菌作用
異桿菌屬是一類與斯氏屬的昆蟲病原線蟲特異共生的細菌,這類細菌能產生豐富多樣的抗菌物質其中有些對植物病原真菌有較強的抑菌作用,從共生菌中開發農用抗生素的研究開始受到重視。昆蟲病原線蟲共生菌具有較廣的抗菌譜。對細菌、真菌和酵母菌具有較強的抗菌活性,特別對植物疫霉菌有特異拮抗性。到目前為止,已從致病桿菌Xenorhabdus和光桿菌Photorhabdus共生菌中分離鑒定出30多種生物活性成分。
抑菌物質的產生。共生菌不同種或同種不同菌株產生的抑菌物質是不相同的。據報道,共生菌產生的抑菌物質有6種類型:(1)二硫吡咯類抑菌物,從共生菌X.nematophilus和X.spp的Q1菌株中分離得到。該類抑菌物對革蘭氏陽性菌有效,對革蘭氏陰性菌效果差些。在不同的共生菌菌株中分離得到的該類抑菌物結構也不盡相同。(2)水溶性的苯并芘類,又稱為異香豆素,從X.nematophilus的ALL菌株及X.spp的Q1菌株中分離得到兩種不同結構的抑菌物。
參 考 文 獻
[1]李曉宇,郭付振. 昆蟲病原線蟲共生細菌研究進展[J]. 陜西農業科學 2005(5):82-84.
[2]王立霞. Xenorhabdus bovienii A54菌株殺蟲物質的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博士研究生學位論文,2000.17-19.
[3]韓日疇,何向陽,曹莉,等. 利用吸附性物質儲存昆蟲病原線蟲[J]. 昆蟲天敵,2000,22(2):49-53
篇13
2遵從院訓,積極進取,不斷推進植保事業發展
植保所始終堅持“團結、創新、求實、奉獻”的院訓,根據河南省各時期農業結構和發展狀況,圍繞小麥、玉米、棉花、花生、水稻、甘薯、大豆、芝麻、果樹、蔬菜、中草藥等主要優勢作物的生物災害問題,積極開展應用基礎和應用技術研究和新技術、新成果的示范推廣,為河南省農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促進了植物保護事業的蓬勃發展。1978年以來,全所共完成計劃項目500多項,項目總經費6000多萬元,獲獎成果164余項,其中國家級成果獎5項,省部級二等及以上成果獎46項(表1),省部級三等獎47獎,其他獎60項。發表專業論文875篇,其中國家核心期刊362篇,出版專著57部。
2.1傳統學科優勢明顯
在歷代科技人員的共同努力下,逐步形成一批在國內具有明顯特色和優勢的學科領域,如小麥、棉花、水稻、煙草、果樹、蔬菜、中草藥等作物病蟲害的綜合防治和農藥應用技術等。
2.1.1小麥病蟲害研究
河南省是全國小麥主產區,2008年小麥播種面積、單產、總產量和對國家的貢獻均居全國首位。20世紀50年代開始,開展了小麥主要病蟲害發生規律及其防治技術研究?!捌呶濉币詠硪恢眳⒓踊蛑鞒謬铱萍脊リP和“十一五”科技支撐項目,目前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在植保所設立了小麥吸漿蟲防控科學家崗位,承擔著銹病、赤霉病、紋枯病和麥蚜等多項國家公益性行業科技項目,小麥銹病、白粉病和小麥蚜蟲、吸漿蟲等病蟲害的研究在國內具有明顯的技術優勢。摸清了主要小麥病蟲害的流行發生規律,篩選出進行化學防治的有效農藥,可有效控制河南省各個時期小麥病蟲危害,有力地推進了河南省小麥生產的快速發展。
在小麥病蟲害研究領域先后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省部級一等獎1項、省部級二等獎5項、省部級三等獎15項。
2.1.2棉花病蟲害研究
20世紀60-70年代初,針對河南省當時危害嚴重的棉紅鈴蟲、棉金剛鉆、棉鈴蟲和棉花枯萎病、黃萎病進行了深入研究;70-80年代初對棉蚜進行了系列研究;80年代對棉花紅蜘蛛進行了系列研究;特別是90年代對大暴發的棉鈴蟲進行了防治技術研究和示范,有效地挽回了棉農經濟損失,激勵了農民種棉積極性。2000年后進行了抗蟲棉和棉花盲蝽象的系列研究。在棉花病蟲害研究領域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省、部級獎10項,其中省、部級二等獎及以上7項。
2.1.3農藥應用技術研究
20世紀60年代在殺蟲劑、除草劑、殺菌劑、植物生長調節劑、植物源農藥、害蟲天敵等領域開展了深入地研究,現擁有20%辛高氯乳油殺蟲劑、22%吡辛乳油和30%氰津莠懸浮劑13個農藥新產品,并在該項領域中獲得省部級二等以上成果獎6項、三等獎4項。為河南現代化農業發展、保障糧食生產安全、提高農民收入做出了突出貢獻。此外,植保所是農業部批準的農藥大田試驗認證單位,承擔殺蟲劑、除草劑、殺菌劑、植物生長調節劑大田試驗和評價,為我國農藥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2.2拓寬研究領域,提升新興學科
隨著河南省農業經濟的不斷發展和農業結構的調整,植保所緊緊圍繞河南省農業生產的實際和重大需求,在鞏固傳統優勢學科的基礎上,不斷拓寬研究領域,發展新興學科。
2.2.1植物脫毒及抗病毒基因工程技術研究
在抗病毒基因工程方面,1980年與中國科學院等單位合作,開始進行轉基因抗病毒煙草純合系的選育工作,利用基因工程和常規育種相結合的方法,在國內首次培育成功雙價抗病毒轉基因煙草,并進行了較大面積的示范。近年來,先后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河南省杰出人才創新基金、國家攻關引導項目和河南省科技成果轉化資金等項目的資助下,進行抗病毒轉基因番茄、抗病毒轉基因小麥和抗病毒轉基因甘薯等研究,獲得了一批轉基因植株。在植物脫毒技術研究方面,建立了甘薯、地黃、山藥和草莓等植物的脫毒培養和主要病毒的檢測技術,培育成功了系列脫種,并在生產上獲得較大面積的應用,脫種的增產效果顯著。目前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在植保所設立了甘薯病蟲害研究室。該研究領域先后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獎5項,申請發明專利3項。
2.2.2中藥材無公害防治技術研究
20世紀末,為適應中藥現代化發展的需要,植保所抽調精干力量,加強了中藥材病蟲害防治技術研究,“九五”以來先后承擔了科技部攻關項目四大懷藥規范化種植技術研究、地黃等3種中草藥病蟲害無公害防治技術研究、河南省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基地關鍵技術研究和省重大攻關項目優質中藥材病蟲害無公害防治技術研究等10多項,針對河南省主要藥材病蟲害,開展了病蟲害和害蟲天敵種類調查,病蟲發生規律研究,生物農藥和無公害化學農藥篩選及應用技術研究,農藥殘留動態研究,品種資源的收集、鑒定和良種選育,中藥材的組織培養和基因工程。主持完成的四大懷藥病蟲害無公害防治技術研究,2004年獲河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山楂規范化種植技術研究獲2005年河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40篇。經過多年的努力,建立了技術全面、設施完善的中藥材病蟲害防治技術研究平臺。
2.2.3生物農藥研制
20世紀80年代后期開始生物農藥的研制,此后在國家十五科技攻關項目、省重大科技攻關項目、省農科院科研專項資金和孵化項目支持下,微生物農藥的研究得到進一步的加強,篩選出生防菌株100多個,從國外引進生防菌株2個,并對其中一些菌株如B-903、96-79、96-80、07-17的抑菌機理、抑菌成分、小試發酵、田間應用等方面進行了研究,制定了96-79微生物農藥的小試生產技術規程;建立了96-79活性成分的分離、純化方法,鑒定出9種脂肽類抗生素;開發出96-79水劑和可濕性粉劑,其對蘋果褐斑病等植物病害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還篩選出殺蟲效果良好的白僵菌和昆蟲病毒。解淀粉芽孢桿菌和微生物劑型及其制備方法已申報專利一項。
在植物源農藥方面,以棉籽餅為原料,開發出1種植物源殺菌劑,對黃瓜白粉病和霜霉病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篩選出1種具有較高殺螨活性的植物———地膚。在天敵昆蟲方面,開展了小花蝽的規?;曫B、田間釋放技術研究,為天敵昆蟲的產業化開發奠定了基礎。
2.3強化科技成果轉化,促進科技開發
河南省農科院植保所始終堅持以自身科技優勢為依托,以服務“三農”為己任,以市場為導向,緊緊圍繞農業結構調整、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這個主題,通過實施成果示范推廣、科普下鄉,開展技術咨詢與培訓、興辦科技企業等方式,積極探索農業科技與農林經濟緊密結合的有效途徑,科技成果轉化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先后創建了鹿邑、溫縣、新鄉、原陽、杞縣等5個示范基地,形成了示范作用輻射全省的農業科技成果示范基地網。選育開發棉花、小麥、甘薯、中藥材等植物新品種12個,研發農藥新產品20余個。其中,標雜A1、A2累計推廣33.33余萬hm2,產生自身效益600萬元,社會效益10億元。生產銷售農藥新品種1萬t,產生自身效益5000萬元,社會效益30億元。技術成果轉化累計20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