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相鄰數教案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相鄰數教案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相鄰數教案

篇1

越南安息香[Styrax tonkinensis(Pierre)Craib]又名白花樹、滇桂野茉莉、白背安息香,屬安息香科安息香屬落葉或半落葉喬木,速生,適應性強,材質優良,藥用價值高,同時落葉量大、改土效果好,為熱帶、亞熱帶地區藥材兩用的速生多用途樹種[1-3]。我國從20世紀60年代后期就開始了越南安息香藥源林的栽培與開發利用,但由于當時人們尚未完全認識其多方面的開發利用價值而未能推廣種植。進入21世紀以來,人們開始將越南安息香作為速生工業原料林和油料林栽培利用[4]。華安金山林場1973年引種越南安息香,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進行少量的采種育苗。桉樹(Eucalyptus pps)是目前世界公認的三大速生樹種之一,其速生、適應性強,木材用途廣泛,種植經濟效益高,為熱帶、亞熱帶速豐林主要造林樹種。但長期以來,桉樹由于經營周期短、連載以及單一無性系成片造林所帶來的土壤肥力下降、生產力下降、林分退化、施肥量增加、抗性降低等生態負面效應已引起各方的高度重視。目前,比較一致認為通過混交造林并適當延長輪伐期是解決桉樹生態負面影響的主要生物途徑,也是培育桉樹大徑材實現更高經濟效益的主要措施。據報道,桉樹與杉木、相思混交可取得較好的生態效益并已逐漸應用于生產[5]。但目前能與桉樹混交的樹種偏少,總體上,桉樹人工林的樹種結構較單調,亟需通過試驗摸索出可供選擇造林的混交樹種是桉樹持續高效經營中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為此,結合生產需要,針對樹種的生物學特性以及造林地的立地條件,本著適地適樹原則,開展桉樹與越南安息香混交造林試驗,為現實生產、經營提供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設在華安金山國有林場,地處華安縣中部,位于北緯24°37′30″~25°12′55″,東經117°16′30″~117°44′15″,屬東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溫暖濕潤無嚴寒,雨量充沛,年均溫度20.8 ℃,極端低溫-3.8 ℃,最高氣溫40.5 ℃,年平均降水量1 631.5 mm,無霜期330 d,相對濕度75%~80%。試驗地位于華安金山國有林場八斗工區12大班1小班,面積7.9 hm2,造林地為杉木采伐跡地,海拔高度250~380 m,坡度為20~25°,土壤為山地紅壤,立地等級為Ⅱ級。

1.2 試驗方法

研究林分為2006年5月營造的尾巨桉與越南安息香混交林和尾巨桉、越南安息香純林。造林密度為1 350株/hm2(株行距2.5 m×3.0 m),其中混交林采用6桉4越星狀混交,以尾巨桉為主林木。造林基本措施為:林地經煉山后,采用塊狀整地,植穴規格60 cm×40 cm×35 cm。造林前1周,每穴基施復合肥200 g,回表土。2個樹種均用容器苗上山造林(苗高約20 cm),當年塊狀除草、擴穴培土并追肥1次,追肥尿素、復合肥各100 g/株,并挖除灌木頭、草頭和藤頭等。次年全面劈草2次并結合施肥1次,每株施二銨200 g。共營建混交林和純林7.9 hm2。林分尚未間伐,目前郁閉度較高,林下植被僅有少數的芒萁骨和菝葜。

1.3 調查內容與方法

2010年11月分別在4.5年的尾巨桉、越南安息香純林及桉越混交林3種林分內,選擇典型地段,分不同坡位(上、中、下)各設25.8 m×25.8 m的樣地3個。每樣地全面實測樹高、胸徑、冠幅、枝下高等生長指標及林相狀況;在每樣地內按梅花形機械設置5個1 m×1 m樣方,用“樣方收獲法”測定各林分林下枯枝落葉量;每樣地按“S”形路線多點(5~6點)采集0~40 cm土層的混合土樣用作養分化學分析,并用“環刀法”采集0~20、20~40 cm的原狀土作水分物理性狀測定;采用剖面挖土法,測定各標準木的根深、根幅和根密集區范圍。

土壤水分物理性質按常規方法測定[6];土壤化學分析按國標分析方法測定[7];立木材積按福建省林木二元材積公式計算,其中桉樹為:

V桉=0.000 035 46 D1.782 514 957H1.256 710 514

越南安息香按闊葉樹材積計算公式為:

V越南安息香=0.000 052 76 D1.882 161H1.009 317

式中,D為胸徑,H為樹高。

蓄積量=平均單株立木材積×林分保留株數

調查數據應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進行統計和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混交林與純林生長分析

從表1可知,混交林中尾巨桉的平均樹高、胸徑、冠幅及單株材積均明顯地高于尾巨桉純林,分別比其純林提高5.20%、11.49%、11.43%和29.32%。而混交林中越南安息香的各項生長指標也明顯高于其純林。說明尾巨桉與越南安息香混交,不但發揮了越南安息香本身速生的優良特性,也促進了尾巨桉的生長。從地上部林分結構看,混交林中尾巨桉的樹高、枝下高遠超過越南安息香,但冠幅及冠長卻比越南安息香小,且巨尾桉樹冠稀疏而越南安息香較為緊密,2個樹種混交形成巨尾桉居于上層的復層林冠。同時,越南安息香雖為喜光、喜溫樹種,但幼樹有一定的耐蔭性,在幼期尾巨桉可以為越南安息香創造更好的側蔭條件,促進林木的生長發育。而成林后,巨尾桉自然整枝能力強,枝下高高,冠下空間大的特點,可為下層的越南安息香提供足夠的營養空間。從地下部根系分布調查結果來看,巨尾桉屬深根性樹種,主根明顯,側根發達,其根系垂直深度(平均2.03 m)比越南安息香(平均0.85 m)深,而越南安息香屬淺根性樹種,垂直根系細小,側根發達、粗壯,水平根幅(平均2.86 m)卻比尾巨桉(平均2.28 m)大,而且密集的根系分布層(10~45 cm)比尾巨桉(30~75 cm)淺,2個樹種混交形成了越南安息香根系在上而尾巨桉根系在下的分布特點,這不但利用了土壤不同深度和廣度的養分,而且減緩了2個樹種對土壤肥力的競爭矛盾,又有誘導越南安息香根系向深層擴展的作用。說明越南安息香與尾巨桉混交,所形成的混交林營養空間分布格局合理,充分利用營養空間,提高林分生產力。調查測定表明,4.5年的混交林分的蓄積量略比尾巨桉高,但比越南安息香純林提高了190.21%。

2.2 混交林分結構和林分質量狀況

林木徑級分布能反映出林分中林木分化程度和林木間的競爭關系,是林分結構穩定性的重要指標,也是衡量林分質量和判斷撫育間伐的一個重要標志[8]。根據臨時樣地每木調查資料統計表明(表2),混交林中尾巨桉和越南安息香的大部分立木胸徑徑級都集中在12~18 cm,尾巨桉比例占83.7%,越南安息香占60.2%,且有少量的20 cm以上的大徑級立木比例。混交林中,20 cm以上徑級木所占比例尾巨桉為2.3%,比其純林多了1.6個百分點,越南安息香比其純林多了1.4個百分點??傮w上,混交林中不論是尾巨桉還是越南安息香,小于10 cm小徑木比例均比各自純林少了,而12~18 cm中徑木比例多了,并出現了大于20 cm的大徑木比例。說明尾巨桉與越南安息香所形成的復層混交林對培育巨尾桉大徑材相當有利,可以大幅度提高桉樹經營的經濟效益。此外,根據調查資料統計,混交林中立木徑級小于10 cm的小徑木比例為31.44%,尾巨桉和越南安息香小于各自平均胸徑(尾巨桉16.5 cm,越南安息香12.6 cm)的立木比例分別有23.7%和43.2%。通常當林分中有40%以上的林木胸徑小于林分平均胸徑時,即應進行撫育間伐[9]。說明此時混交林林木已有一定程度的分化,林分結構不穩定,種間和種內競爭矛盾激烈。以培育中大徑材為目標,此時應通過間伐來改善林分結構和種間關系,提高林分生產力。

從林分質量看,混交林長勢良好,抗逆性強,受災害性天氣影響較小,林木風倒率低,基本無病蟲危害。種間的相互關系,降低了樹干的尖削度,混交林中樹木側枝較細,分枝角小,自然整枝良好,干形通直圓滿,林分質量高于純林。徑高比是重要的形質性狀,是衡量林木質量好壞和抗風性強弱的主要指標,一般認為徑高比在1.0左右,表明高徑比例適當,越接近1.0,抗風性能越好,木材利用率越好[10]。據測定,混交林中尾巨桉和越南安息香的徑高比值分別為0.91和1.08,而其純林徑高比值分別為0.86和1.08。說明通過混交,可促進桉樹的林木干形發育,提高出材率,增強抗風性。同時,混交林根系分布廣而深,縱橫交錯,上層形成的復層林冠,降低林內風速,使風倒及風折木減少。調查表明,混交林風倒及風折木比純林減少38.6%。2.3 混交林對土壤的反饋

混交林與純林比較因林分結構、枯枝落葉的數量及組成以及根系分布等狀況的差異,引起林地土壤理化性狀的變化。從表3可知,混交林地土壤容重比尾巨桉純林下降了4.69%,而土壤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間持水量、毛管孔隙、非毛管孔隙及通氣度比尾巨桉純林分別提高了10.84%、9.32%、6.11%、4.20%、17.81%和15.76%。說明通過混交造林后,在越南安息香的輔佐下,土壤物理性狀得到明顯的改善。

從表4可知,因越南安息香與尾巨桉混交林的枯枝落葉量多且成分復雜,其枯枝落葉量是尾巨桉純林的1.66倍,與越南安息香純林相當。加上在混交林分小氣候特點及根系相互作用的影響下,土壤養分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礦化和積累?;旖涣值赝寥烙袡C質、全氮、全磷、水解氮、速效磷及速效鉀等養分含量比尾巨桉純林分別提高了4.61%、20.00%、14.04%、8.91%、72.84%和31.56%。與越南安息香純林相比,速效磷和速效鉀含量也分別提高了5.66%和10.85%??梢?,在閩南山地普遍磷缺氮少鉀不富的土壤立地上營造桉越混交林,可改善林地的N、P、K素營養狀況,對促進林分養分的良性循環,培肥地力,實現桉樹持續經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3 結論與討論

(1)尾巨桉與越南安息香混交是成功的,在造林密度1 350株/hm2,桉∶越以6∶4星狀混交,林分空間分布格局合理,充分利用了營養空間,提高了林分產量和質量。4.5年的混交林分中尾巨桉的平均樹高、胸徑及單株材積分別比尾巨桉純林提高5.20%、11.49%和29.32%,而越南安息香的各項生長指標也明顯高于其純林。混交林分的蓄積量與尾巨桉純林相當高,但比越南安息香純林提高了190.21%。特別是混交林中不論是尾巨桉還是越南安息香,小于10 cm小徑木比例均比各自純林減少,而12~18 cm中徑木比例增多,并出現了大于20 cm的大徑木比例,這對培育桉樹大徑材相當有利。但此時混交林的林木已有一定程度的分化,林分結構不穩定,種間和種內競爭矛盾開始激化,應通過間伐來改善林分結構和種間關系,提高林分生產力和大徑級規格材比例。

(2)尾巨桉與越南安息香混交林枯枝落葉量多,加上兩樹種根系的相互作用,改善了土壤理化性狀,尤其是能較大幅度地提高N、P、K三大要素的營養水平。這對土壤嚴重缺磷氮、少鉀不富的閩南山地來說尤為重要。因此,營造桉越混交林對維護桉樹人工林地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3)在林業實際生產中,營造純林便于林業生產集約經營管理,對林業生產起到過一定的促進作用。但是近年來純林比較容易發生病蟲害,導致大面積純林受災。并且營造速豐林純林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也有爭論。越南安息香與尾巨桉的混交,形成復層混交林,能夠和諧共存,對光照、空間利用更加合理,也克服了純林抗性能力較弱的不足,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土壤肥力。再者,安息香與桉樹采伐年齡相近,在林業生產經營上易于統一經營管理,值得進一步推廣示范。

4 參考文獻

[1] 徐英寶,黃永芳.幾個闊葉樹種的栽培試驗[J].廣東林業科技,1990(2):21-23.

[2] 王峰,鄢瓊芳,華會明.安息香屬植物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廣東藥學院學報,2009,25(5):541-545.

[3] 肖復明,曾志光,楊樺,等.東京野茉莉種子油營養成分研究[J].天然產物研究與開發,2005,17(3):344-345.

[4] 李因剛,周小平,柳新紅,等.越南安息香人工林生長與優樹選擇的初步研究[J].浙江林業科技,2010,30(3):24-29.

[5] 姚慶端,鄒國明,王炳南,等.尾巨桉混交林生長量及土壤肥力研究[J].桉樹科技,2006,23(1):1-5.

[6] 張萬儒.森林土壤定位研究方法[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86:1-45.

[7] 國家標準局.GB-87森林土壤標準分析方法[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1987:1-28.

篇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7)05001503

1引言

桉樹(Eucalyptus)是桃金娘科桉屬植物的統稱,主要原產于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多分布在澳大利亞、新幾內亞島、印度尼西亞以及菲律賓群島。大多桉樹生長迅速,樹干通直,用途廣泛,可用于制漿造紙、制作膠合板、包裝板和家具[1]。漳州地區從20世紀90年代就開始陸續引種桉樹,隨后的近20年間發展面積在逐漸增加。由于大面積集中造林、桉樹品種單一化、連栽以及不分立地條件種植等不合理的經營方式,使得桉樹發展中出現了地力下降、病蟲害、環境惡化等問題。為此,各級政府陸續出臺了一些政策要求限制發展桉樹,并改變經營模式,強調由桉樹純林改為桉樹與鄉土樹種或其他合m的樹種進行混交,以達到改善生態環境的目的。馬占相思(Acacia Mangium)是豆科含羞草亞科金合歡屬常綠喬木樹種,原產于澳大利亞昆士蘭沿海,以及巴布亞新幾內亞的西南部和印度尼西亞東部,該樹種生長迅速,主干通直[1],在漳州地區的生長適應性較強。為響應政府號召,于2009年在東山縣西埔鎮丘陵山地西山巖開展了桉樹與馬占相思混交造林試驗,探索桉樹與馬占相思混交造林合適的模式,從而為桉樹人工林可持續經營提供依據。

2試驗點概況

試驗點位于福建省東山縣西埔鎮西山巖,地理坐標為東經117°18′,北緯23°40′。氣候條件屬于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年降雨量945 mm,大部分降雨集中在5~9月份,年平均蒸發量為1056 mm,年平均氣溫20.8 ℃,東山縣地處福建沿海,風沙大,主害風為東北風,經常遭受臺風危害,多發生在7~8月,年平均5.1次,全年無積雪,極少霜凍。試驗地設在西山巖3大班16小班,小班海拔150m,土壤類型為磚紅壤,立地類型屬于Ⅱ類地。

3研究方法

3.1試驗設計

2009年4月,在西埔鎮西山巖3大班16小班開展桉樹與馬占相思混交造林試驗,具體試驗處理是:桉樹無性系3229和馬占相思按照1∶1(行狀)和4∶4(帶狀)兩種比例進行混交,桉樹純林作為對照。試驗隨機區組設計,3次重復,試驗小區在山坡上隨機排列,共設9塊試驗小區,每個小區的面積30 m×30 m。造林前挖大穴整地,規格50 cm×50 cm×50 cm,株行距2 m×3 m,容器苗雨天種植。

3.2試驗林調查

造林后當年調查幼林成活率和生長量,從第二年開始每年分樹種調查林分保存率和活立木高徑生長量。2016年4月,進行試驗林全面調查,每塊試驗小區分樹種調查樹高、胸徑,統計平均值,求算平均單株材積和單位面積蓄積量。單株材積V=0.000058061860D1.9553351H0.89403304,單位面積蓄積量=單位面積株數×單株平均材積。土壤采樣:每塊試驗小區按照“之”字形路線隨機布設4個采樣點,在每個采樣點挖垂直土壤剖面,分0~20 cm、20~40 cm兩個土層用環刀采集土樣用于土壤物理性質測定,用自封袋在每一層取約500 g的土壤用于土壤化學性質測定[2,3]。

4結果與分析

4.1桉樹-馬占相思混交林生長量比較

許多研究都表明,混交林由于林分結構復雜,生長空間和營養利用比較充分,林分生長量相比較于純林而言會更大[4]。從桉樹與馬占相思混交后7年進行林分生長量調查結果來看(表1),桉樹與馬占相思混交其生長量大于桉樹純林,桉樹-馬占相思1∶1混交林中桉樹的平均樹高、平均胸徑和平均單株材積與桉樹純林相比分別增加了16.8%、25.4%和78.9%,桉樹-馬占相思4∶4混交林中桉樹的平均樹高、平均胸徑和平均單株材積與桉樹純林相比分別增加了22.6%、26.9%和89.4%。方差分析顯示,不同林分中桉樹的平均樹高、平均胸徑和平均單株材積存在顯著差異,林分總蓄積量差異也達到顯著水平。由此說明桉樹與馬占相思混交有利于促進桉樹生長。這是因為桉樹與馬占相思混交后,由于桉樹生長速度快,很快就占據了林冠上層,其生長空間比較大,有利于充分吸收光照,其生長更快,而且馬占相思具有固氮能力,對土壤起到一定的改良作用,這也有利于桉樹生長。但桉樹與馬占相思1∶1混交林中,由于馬占相思生長較桉樹慢,而馬占相思也是陽性樹種,其生長受到桉樹一定的影響,而桉樹與馬占相思4∶4混交林中馬占相思受影響就比較小,因此桉樹與馬占相思混交應采取帶狀或塊狀方式為宜。桉樹純林中由于林木個體之間進行光照、生長空間和養分的競爭而使其平均生長量不如混交林。

4.2桉樹-馬占相思混交林土壤物理化學性質分析

4.2.1桉樹-馬占相思混交林土壤物理性質

土壤疏松程度反映了土壤結構的優劣和涵養水源的強弱,而土壤容重、孔隙度、通氣度則是表征土壤疏松程度的指標。從桉樹-馬占相思混交林和桉樹純林土壤的容重、孔隙度、通氣度測定結果來看(表2),桉樹-馬占相思混交林的土壤容重比桉樹純林小,而孔隙度和通氣度大于桉樹純林,混交林中桉樹-馬占相思帶狀混交的土壤容重小于行狀混交的林分,而孔隙度和通氣度大于行狀混交的林分。說明桉樹-馬占相思混交林土壤比桉樹純林土壤疏松透氣,桉樹-馬占相思混交林的土壤持水性能比桉樹純林好,而兩種混交林土壤中桉樹-馬占相思帶狀混交林的土壤通透性和持水性更好。這是因為馬占相思的樹冠比較濃密,凋落物量多,桉樹樹冠稀疏,凋落物量少,因此桉樹-馬占相思的混交林凋落物量多于桉樹純林,土壤表層較多的凋落物可以減少土壤表層發生徑流,這有利于土壤保持較好的結構和持水性。

4.2.2桉樹-馬占相思混交林土壤化學性質

從對桉樹-馬占相思混交林和桉樹純林土壤的有機質、速效磷、速效鉀、水解性氮等能反映土壤肥力狀況

篇3

一、活動主題

創新評課模式,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二、活動背景

佐藤學在《靜悄悄的革命》一書中說:要改變一所學校,需要不斷開展校內教研活動,讓教師們敞開教室的大門,進行相互評論,除此以外,別無他法。為此,我們一直狠抓聽課評課活動。聽課評課是一個古老而嶄新的課題,我們在不斷的嘗試與調整中充實著它。以往我們開展聽課評課活動的模式是:由一位教師上課,大家觀摩,之后在業務園長的組織下集中針對這節活動的執教實施進行回顧,口頭評議。經驗型教師能較準確地發現活動的閃光點,找出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合理化的改進措施;一部分教師參與活動不夠積極主動,只是被動發言,不痛不癢地泛泛說幾句敷衍了事;另一部分(尤其是青年教師)似乎只是活動的旁觀者,不參與發表意見。久而久之,造成評課過程形式化、評課內容表面化、評課結論兩極化、評課效果零散化。如何改進評課方式提高評課質量,如何創建更能發揮“診斷、指導、激勵”功能的評價模式,如何促進建立教師不斷提高的發展性評價體系?一連串的問題擺在了我的面前。作為幼兒園教育教學管理者應該以人為本,努力創造一種協商的氣氛,鼓勵教師勇于闡釋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設計思想,促使教師能在互動、開放和創造中表現自己發展自己,只有采取形式多樣的評課方式,才能更為有效地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于是從創新評課模式入手,試圖改進。

三、活動目標

1.引領教師真正參與到聽課、評課活動中;

2.在交流研討的過程中逐步掌握評課的方法和要領;

3.積極參與到活動中來,最大程度地展現自己的個性和潛能。

四、活動準備

教材人均一份(中班數學《相鄰數》)

光碟、電視、紙筆(每人一份)、記錄表格(每組一份)

五、活動過程

1.在實踐中搜集聽評課素材

中班最佳課評比過程中,我發現有兩位老師選擇了數學《相鄰數》這節活動。數學活動是很多老師所畏懼、難以把握的。本次活動中,兩位老師執教后出現了不少的問題。

授課的兩位教師是我園年輕教師,教齡長的也只有五年。理解相鄰數對中班幼兒來說比較困難,如何讓幼兒懂得“相鄰數”的意思,知道什么數是“相鄰數”也是老師比較難說清的,雖然兩位老師活動前做了充分的準備,做了不少教具,動了很多腦筋,想要攻克這個難點,但實際執教過程中由于教師對教材理解把握不夠、教學經驗不足、幼兒差異等因素,難點未能得到解決。

評課教師對于這兩節活動的評價浮于表面,尤其是參與聽評課的青年教師不能深入剖析兩節活動存在的實質問題。”圍繞這節活動,我決定開展一次深入的研討。

近兩年海陵區名師工作室名師送教下鄉活動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學習的平臺,借助這個平臺,我決定選擇觀看名師執教的同課題活動,結合我園的實際情況,以小組表格式的方法再組織評課,這樣有助于幫教師找到存在的問題,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

2.明確活動的主題,圍繞中班數學《相鄰數》開展聽評活動。首先自主學習,熟悉教材(中班數學《相鄰數》)。

首先要求教師熟悉教材,在頭腦中設計出所教內容的課堂教學初步方案,粗線條勾勒出大體的教學框架,以便對比優劣,促己深思、善辨、慎取。教師有備而來,自然會積極參與其中,將聽課者定位為教學活動的參與者、而不是旁觀者。

3.帶領教師學習文章《幼兒園教師如何聽課和評課》

在聽課之前學習相關理論,能指引教師有效地進行聽課,同時為教師在聽課過程中對自己產生的想法提供相應的理論支撐。要求教師們在評課的過程中對活動提出的建議或看法必須說出相關的理論依據,這樣,教師們得以將理論與實踐放在一起進行思考、理解,為理論聯系實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4.分組:每四人一小組(共8組)

1)每組推選一名教師為記錄員,一名教師為小組發言人。

將聽課教師分成若干小組,每組四人,由經驗型教師和青年教師組合。自由推選組長組織教師進行互評,最后集中反饋,這樣有利于在有限的時間內讓聽課教師全員參與,人人都有發言的機會。在討論過程中,經驗型教師的見解可以給青年教師以啟發,幫青年教師發現總結出自己沒有意識到的優點和問題。探討交流的過程又是教師們相互學習吸納、借鑒反思、提升專業素養的過程。小組記錄員由經驗型教師擔任,發言人由青年教師擔任,必須領會、表達出本組的集體智慧。

2)而后分發記錄表格,主持人說明表格填寫方法、要求。

5.觀看實況錄像(區名師工作室成員送課下鄉:朱春鳳中班數學活動《相鄰數》)

要求教師結合表格內容仔細觀看:觀察、分析幼兒活動中的表現;教師是否預設了合適的、明確的、具體的教學目標;教師是否重視了“生成性目標”,即活動中產生的一些教師事先 沒有也不可能預設的結果,對幼兒的發展有著直接的作用甚至具有重大的意義;關注這節活動的每一個環節、步驟是不是緊扣預設教學目標,最終有沒有達成這個目標;關注教師的教學手段和教學行為是否指向目標,采用何種方法手段有效解決活動重難點等。要求提出后,教師就能帶著問題觀看、分析、思考。教師們認真記錄著,思考著……提供紙和筆,幫教師梳理自己的想法并及時記錄他人的觀點。

6.分小組討論

趁教師聽課時產生的激情還沒有退卻時,立即進入研討環節,或陳述或討論,將活動推向……記錄人及時地把教師在活動中迅速產生的想法記錄下來,不做任何的評價、增減,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和對事物的獨特視角,一個人提出觀點的同時,也在激發其他人的思維,就如“一石激起千層浪”,每一層浪都在相互推動、相互作用。面對大堆的觀點和想法,教師再在組長的帶領下把這些見解和想法進行篩選、歸類、排序、分析、整合,由記錄員記錄到表格中。

7.大組交流(每組的代表輪流交流分享本組的討論結果)

由于各人的見解不同,看問題的角度不同,思考方式不同,大組交流又能從不同角度和側面進行評析,再一次打開教師的思路。

8.與名師對話

1)朱園長介紹自己活動的設計意圖、教學環節、教學方法、教具設計、操作材料等方面的安排。

李明高的《教師最關鍵的18項修煉》中的第四項“聆聽他人的智慧——教師如何聽課更有效”中,有這樣的一段話:“世界上最聰明的人是那些善于發現別人長處,并能夠學習別人的長處,最終使其變為自己的長處的人。”這段話不僅道出了為人處事的真諦,更能給我們教師以很好的啟迪。

2)各組代表就自己的困惑提問,朱園長解答。

教師們還可根據自己預設的教案提出問題和困惑,朱園長一一解答,本節活動解決難點其實很簡單:沿著通過看圖片,給小動物找到相鄰朋友——讓幼兒以自身為中心,找到自己相鄰座位的朋友(前后各一個,一共有兩個)——給點卡找相鄰朋友——最后給數字找相鄰朋友(即相鄰數)這條主線,從具體的自己過渡到圖片、點卡,最后到抽象的數字,在這過程中幼兒很自然地掌握了相鄰數。在活動中適時介入點卡,又直觀巧妙地解決了相鄰兩數之間多1少1的關系。名師的點撥,讓兩位執教過本節活動的青年教師對自己的活動進行了二次審視和反思。

通過與身邊的名師對話,教師們學到更多?;顒忧案魅耸煜そ滩?、心中預設了教案,提出了評課的要求,圍繞話題,評課活動就不再是就事論事,在提問、解答的相互辯駁中,教師的思維碰撞,產生智慧的“火花”,所掌握的理論知識得以有效整合,促進了理論水平的提高,這樣的活動才談得上是真正意義上的教學研究。

六、活動簡析

此次活動從形式上進行了創新,分組交流研討消除了教師的緊張和依賴心理,每位教師圍繞主題盡情地、無拘無束地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展開思維的碰撞,迸發出了許多新的想法和靈感的火花,觀點與設想便如決堤的洪水般滔滔不絕,而教師的思維越活躍、觀點就越富有創造性和拓展性,探討的質量就越高,預期的目標也就達成得越好。表格記錄將零散的思想火花匯聚在一起整合提升,形成有價值的思想,實現頭腦聯網,智慧共享。

這樣的形式不受限制,既是組內交流,也是組間開放式交流。它整合了主題研究、主題討論和主題匯報等活動,使評價角度趨向立體化、多維度和全方位。該模式打破常規,執教優質活動的名師就在教師身邊,把評價活動變成“評價者與被評價者共同參與”的對話、交流。在輕松民主的氛圍下,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地以訪談、討論、辯論等方式自主調控評價活動本身。

篇4

1、重點:100以內數的讀法和寫法。

2、難點:數100以內數,特別是數到幾十九、下一個整十數應該數幾十比較困難。

3、關鍵:初步建立數位的概念,因此教材特別注意講清數位的意義,使學生在理解數位的意義的基礎上掌握讀法和寫法。了解數位的意義包括知道數位的名稱、數位的順序、每個數位上的計數單位和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關系。

單元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觀察、操作,初步體驗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精神。

2、認識計數單位“一”和“十”,能夠熟練地一個一個地和一十一十地數出數量在100以內的物體個數,懂得100以內的數是由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掌握100以內數的順序,會比較100以內數的大小。

3、了解和掌握個位、十位的數位的概念。理解個位、十位上的數所表示的意義,能夠正確地、熟練地讀、寫100以內的數。

4、能夠熟練地口算整十數加一位數和相應的減法。

單元教學準備:小棒100根、橡皮筋10根、課件。

單元課時安排:約6課時

模范小學教師授課教案

                                              2018—2019年度第二學期

學科

數學

年級

一年級

設計者

***

課題

數數  數的認識

課型

新授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從日常生活中抽象出100以內各數的過程,感受100以內各數的大小。感受100以內務數就在身邊。

2.使學生能運用生活經驗獨立地數100個物體,知道10個一是十,10個十是一百,對計數單位“一”“十”“百”有一個感性認識。

3.使學生初步了解100以內數的順序,掌握100以內的數是由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

4.培養學生數數的興趣和估數的意識。

教學重點

數數過程中,當數到接近整十數時,下一個整數應是多少。

教學難點

1、讓學生清楚地掌握數的組成,分別由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

2、脫離生活,學生要學會抽象地感受100以內的數,初步建立起數感

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糖果、花生、小棒、橡皮筋若干個

課件鏈接

教   學   過   程

設計意圖

一、教學主題圖

1.加深理解20的多少。

(1)師:同學們,你們喜歡大草原嗎?今天,老師想和你們一塊兒去大草原看一看,你們想不想參加?哪咱們就出發吧!

(2)(出示課件)瞧,藍天下一望無際的大草原多美呀! 小精靈給大家提問了;同學們,你們知道來了多少只羊嗎?

(3)學生匯報答案。

3.引入新課。

師:同學們都有自己的想法,但到底有多少只小羊呢?最準確的驗證方法還是得一只一只地數。今天我們就來學習100以內數的數法和組成。

二、教學例1:數數量是100的物體

1.數100根小棒(或100塊糖果、100本練習本等)。

讓學生四人一組互相合作,共同數出100顆花生等作為禮物送給“手拉手”學校的小朋友們。

2.匯報數100顆花生的數法。

教師先表揚在數數過程中合作得好又數得正確的小組,然后請幾個小組派代表上臺匯報本組的數法。

講解:學生 數到三十九時,注意讓學生理解三十九的下一個數是四十。然后接著數。

3.通過課件展示小精靈數100根小棒的方法,之后學生對這種數法予以評價。

4.數100根小棒。

學生四人小組合作,按小精靈的數法數出100根小棒。

5.引導學生概括:10個一是十,10個十是一百。

通過小精靈提出問題: 個一是十, 個十是一百。引導學生觀察數好的10捆小棒,同桌相互交流,概括出10個一是十,10個十是一百。學生說完后,教師板書,使學生在數數過程中直觀感知計數單位“一”“十”“百”。

6、練習、35頁做一做

三、教學例2:

1.擺出70、46根小棒。

邊擺邊思考,怎樣擺才能一下子看出是70根、46跟?并說說是怎么擺的。

2. 想一想七十有____個十組成。____個一 ,四十六有____個十,____個一組成。指名學生匯報 。

3、 做一做:(出示課件:35根小棒)然后提問:圖上有多少根小棒?那三十五有____個十,____個一。

學生同桌互相說一說,然后匯報。

4.讓學生同桌合作,一人任意說出兩位數,另一個人說說它是由幾個十幾個一組成的,然后互換。

四、課堂作業

1.課件出示 先讓學生整體觀察,然后估一估“有多少個夾子”。

2. 估一估共多少塊糖?

3、38頁數數。

4、數一數、填一填

五、小結

組織學生小結:今天這節課我們學到了什么?

六、課后作業

讓學生課后數數主題圖中小羊的只數,每數十只圈一下,看看到底有多少只羊,檢驗自己剛開始時估的對不對。

讓孩子先估算再確認,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也能讓學生對100有個初步的感性認識。

 

 

 

 

 

 

 

 

 

 

 

 

 

 

 

 

 

 

 

 

 

 

 

 

 

 

 

 

 

 

 

 

 

 

 

 

 

 

 

 

 

 

 

 

 

 

 

 

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具有隨機性和生成性

板書設計:100以內數的認識——數數、數的組成    

 

10個一是一十             

10個十是一百     

 

 

課后反思:

 

 

 

 

 

 

 

 

 

 

 

 

 

 

 

 

模范小學教師授課教案

                                               2018—2019年度第二學期

學科

數學

年級

一年級

設計者

***

課題

讀數  寫數

課型

新授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初步地數、讀、寫100以內的數。

2、初步理解數位的意義,掌握100以內數的順序,會比較它們的大小。

3、初步掌握100以內數的組成。

 

教學重點

初步正確地數、讀、寫100以內的數,特別注意過九的數。

教學難點

初步正確地數、讀、寫100以內的數,特別注意過九的數。

課前準備

課件

課件鏈接

教   學   過   程

設計意圖

(一)復習:

 1、開火車數數。從15起,5個5個數到100,從48起,2個2個數到78。

 2、全班齊數數。從100倒數到78,從10起,10個10個數到100。

1、小游戲:分組抽簽讀數。

(1)數出尾數是0的數來。

(2)數出尾數是5的數來。

(3)數出個位和十位數字相同的數來。

(4)數出個位是9的數來。

“剛才我們用各種方法數數,可以2個2個數,5個5個數,10個10個數,還可以順著數,倒著數,說明小朋友們對100以內數的數法掌握得很好,小朋友們真聰明!”

2、 這節課我們來學習寫數 。

(二)學習新課:

 1、出示紐扣圖:

(1)、數一數三種顏色的紐扣分別有多少顆?

       讓學生說出數數的方法,表揚最快的孩子。(先圈后數)

 

(2)、學生匯報

(3)、師:這些數怎樣讀寫呢?(學生討論)

(4)、教師用小棒表示,讓學生在計數器上一個一個地撥出40、27、33、集體訂正。

師:33中的兩個3意思一樣嗎?

(5)、學生練習寫數,集體訂正。

2、三種顏色的紐扣共有多少顆?

(1)、先算出總數,一百怎樣寫呢?

教師在計數器十位上一個一個地撥,撥到9時問“再撥一個是多少?是100)一百由幾個十組成?” (板書:10個十是一百)

“10個十是一百,應該這樣表示?”

“   我們看計數器上的珠子表示一百有什么特征?”(百位上只有一顆珠子,個位和十位都沒有珠子)

3、指名回答,從右邊起第一位是個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

(教師板書:   百位   十位   個位  )

“誰知道這樣讀寫100?”(注意個位和十位上沒有數,所以用0占位)

指名上黑板板書,要求100的讀法和寫法都寫出來。(教師注意引導學生讀數和寫數都要從高位起)

             百位   十位   個位

      寫作:  1      0      0

      讀作:  一百

 

(三)練習鞏固:

1、37頁做一做。

2、學生獨立完成37頁第1、2題,指名上黑板寫數,全班對答案。

3、教師指導學生看圖,再獨立完成39頁第4題。

4、完成39 頁第5-8題。

(四)、作業:40頁9—12題。

 

 

 

 

 

 

游戲是孩子們喜歡的游戲,用它激發學習興趣。

 

 

 

 

 

 

 

 

 

 

掌握數數方法,數的

既快又對。

 

 

用計數器邊播邊問,便于孩子記憶,達到全面掌握的目的。

 

 

 

 

 

 

 

 

 

 

 

 

 

 

 

 

 

 

 

 

 

 

 

 

 

 

 

 

 

 

 

 

 

 

 

 

 

 

 

 

板書設計:100以內數的認識——讀數、寫數    

 

10個一是一十            百位  十位  個位

10個十是一百    寫作:   1     0     0

                         讀作:   一百

 

 

課后反思:

 

 

 

 

 

 

 

模范小學教師授課教案

                                                2018—2019年度第二學期

學科

數學

年級

一年級

設計者

***

課題

數的順序和比較大小

課型

新授課

教學目標

1、讓學生掌握100以內數的順序,比較100以內數的大小。

2、培養學生的遷移思維,熟練數數的習慣,以及熱愛數學、熱愛生活的情感。

    3、會獨立思考,與他人合作解決學習中的問題,能有條理地闡述自己的觀點,并交流思維過程、培養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教學重點

掌握100以內數的大小比較的方法及數的順序

教學難點

正確熟練地進行比較

課前準備

課件

課件鏈接

教   學   過   程

設計意圖

一、復習舊知

1、一個數的個位上是6,十位上是8,這個數是()。

2、按規律填數:

0  10  ()  30  ()  ()  ()  70  ()  ()

 100

 

二、新課講授

1、展示數字表,要求學生展示自己填好的空格,并且已經按要求涂上相應的顏色。

2、通過讀數字表,觀察涂好顏色的數字,引導學生左右、上下、交叉觀察、比較,找出有趣的排列。

學生觀察討論,“表中這些數的排列有什么特點?”(師指名回答)

生1:通過給十位上是3的數涂上綠色,發現每行中前9個數的十位上的數相同。左右相鄰的兩個數相差1。

生2:通過左右(或橫著)看,發現每行中前9個數的十位上的數相同。左右相鄰的兩個數相差1。

生3:通過給個位上是3的數涂上黃色,發現這些數的個位上的數字相同,上下相鄰的兩個數十位上的數字相差1。上下相鄰的兩個數相差10。

生4:通過上下(或豎著)看,發現這些數的個位上的數字相同,上下相鄰的兩個數十位上的數字相差1。上下相鄰的兩個數相差10。

生5:通過交叉看,發現從左上到右下這一斜行中的數個位、十位數字相同。

生6:通過交叉看,發現從右上到左下一行數中(10除外),十位上的數從1開始逐漸增大到9,而個位上的數則相反,從9開始逐漸遞減到1。

3、41頁做一做

4、師小結:1—100以內數的排列非常有趣,從橫看、豎看、斜看都會發現不同的排列規律。

 

5、學習比較大小

(1)、出示課件,要求學生先讀數,再寫數。然后再比較兩個數的大小。

(2)學生匯報,交流不同的比較方法。

(3)師引導:怎樣比就能很快的知道那個數大,那個數?。?/p>

方法:37的十位上是3,表示3個十,42的十位上是4,表示4個十,所以37<42。

25和23的十位上都是2,表示2個十,不能比較出誰大誰小,再看個位,23的個位是3,25的個位是5,所以25>23 。

(4)師生一起總結:比較100以內數的大小時,先看十位上的數,十位上的數大,這個兩位數就大,如果十位上的數相同,再看個位上的數,個位上的數大,這個兩位數就大。

三、各種練習,鞏固新知

(1) 42頁做一做1、2題

(2)44頁做一做1、2、3題

四、全課總結

如何比較兩位數的大?。?/p>

比較100以內數的大小時,先看十位上的數,十位上的數大,這個兩位數就大,如果十位上的數相同,再看個位上的數,個位上的數大,這個兩位數就大。

 

 

 

 

 

 

 

 

 

 

學生通過觀察、分析、養成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的技巧。

 

 

 

 

 

 

 

 

 

 

 

 

 

 

 

 

 

 

 

 

通過自己的自學,既掌握比較的方法,又培養口頭表達能力。

 

 

 

板書設計:百數圖

課后反思:

 

 

 

模范小學教師授課教案

                                                2018—2019年度第二學期

學科

數學

年級

一年級

設計者

***

課題

比多少

課型

新授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初步學習對數量的估計,逐步建立數感,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的相對性,并能夠用準確地語言進行表述。

2、培養學生的合作與交流的意識與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的相對性,并能夠用準確地語言進行表述。

教學難點

相對性的理解并能進行正確地表述

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件鏈接

教   學   過   程

設計意圖

一、復習。

1、按順序寫數。

   18       26

2、62后面連續的五個數是(               )

   62后面的第五個數是(      )

3、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把下列各數排列起來。

      35    87   70   62   15   6

二、新授。

1、投影出示例6。

   教師:先估計一下:紅球、蘭球、黃球大約有多少條?然后再讀一讀 。

  紅球58個、蘭球15個、黃球10個

  大家一起從10數到58,數的過程體會到10到58要經過好多的數。

  教師告訴學生,58比10多得多, 我們就可以說,紅球比黃球多得多。

   請一個同學從10數到15,從中感受到10到15比較接近,我們就可以說15比10多一些,象剛才的題目,我們就可以說黃球比蘭球少一些。

   思考:紅球和黃球比呢?

 2、投影出示做一做:

桃子25個      蘋果30個      梨65個

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說一說

     

三、鞏固練習。

1、小娟有37張郵票。(投影片出示)

   本題可先讓學生獨立完成,再集中交流。

(1)小明可能有幾張郵票?(2)小紅可能有幾張郵票?

      (畫√)                   (畫)

            38張45張90張

               

       

            32張15張56張

               

       

2、第45頁”練習:

第4題。

    根據題意 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說一句話。

    第5題:學生獨立完成,教師提問個別學生,集體訂正。 你能想出幾種答案?引導學生討論交流。

       

四、小結: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你學到了什么知識?

 

 

 

區分第幾和幾個數,有利于學好后面的新

知識。

 

 

 

 

 

 

 

 

 

 

 

學生多說多練,有利

于知識的掌握。

 

 

 

 

 

各種形式的練習,在練習中做針對性講解,達到鞏固的目的。

 

 

 

 

板書設計:

比多少

35     43      多一些   多得多

     

 78     76      少一些   少得多

45     40

課后反思:

 

 

 

 

 

 

 

 

 

 

 

 

 

 

 

 

 

 

模范小學教師授課教案

                                               2018—2019年度第二學期

學科

數學

年級

一年級

設計者

***

課題

整十數加一位數和相應的減法

課型

新授課

教學目標

1、結合數的認識,使學生會計算整十數加一位數和相應的減法。

2、能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問題。

3、感受生活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學會計算整十數加一位數和相應的減法

教學難點

學會能夠用各種不同的方法進行口算。

課前準備

課件

課件鏈接

教   學   過   程

設計意圖

 

一、復習??诖鹣旅娓黝}。

1、36里面有( )個十和(  )個一。

2、5個十和7個一是(  )。

3、65里由(  )個十和(  )個一組成的。

4、2個十和5個一合起來是(  )。

二、新授。

1、教學例8。

(1)課件演示,老師買了3包書,每包10本,又買了2  本,他老師們一共買了多少本書?怎樣列算式?

學生回答后,教師板書:30+2=32

追問:30+2表示幾個十與幾個一,合起來是多少?

引導學生說出:3個十和2個一合起來是32。

(2)從32本中拿走2本(課件演示)。

提問:還剩多少本?怎樣列式?學生回答后,教師板書:32—2=30

(3)2個一加3個十一共是多少?怎樣列算式?

學生回答,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板書:2+30=32

(4)練習:第48頁“做一做”。

先讓學生擺小棒,再對著擺的小棒寫算式。學生寫完后,指定一個學生到黑板前演示列式計算,并集體訂正。

(5)烤玉米

三、鞏固練習。

1、口算下面各題,(1、4題)把得數填在教科書上。

 

2、做練習11的第2題。教師讀題,學生明確要求。  :“有50個學生,3個老師?!苯處熖岢鰡栴}:“每人一瓶礦泉水,55瓶夠嗎?”

(2) 學生根據題目要求獨立思考:要知道55瓶礦泉水夠不夠,要先算出什么?怎樣算?

(3) 指名說自己的想法。

讀懂題,再計算

3、讀題計算(3、5、6、7題)。

4、先說組成再計算(8題)

四、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練習,你有什么收獲?  

 

復習數的組成,為學

習新課打基礎。

 

 

 

 

 

 

 

 

讓學生用數的組成計算整十數加一位數及相應的減法,加深對

100以內數的認識的

鞏固。

 

 

 

 

 

 

 

 

 

 

 

 

 

 

 

 

 

利用身邊的經常發生的事作為練習,讓學生 數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提高學

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板書設計:    整十數加一位數和相應的減法

              30+2=32           2+30=32

              32-2=30           32-30=2

 

 

 

 

 

 

 

 

模范小學教師授課教案

                                                2018—2019年度第二學期

學科

數學

年級

一年級

設計者

***

課題

擺一擺、想一想

課型

新授

教學目標

1、通過動手擺小圓片,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2、通過觀察、猜想等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思維方式。

3、培養學生間合作能力、探究精神。

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間合作能力、探究精神。

教學難點

熟練地掌握所學的知識點。

課前準備

兩位數的數位表,4個小圓片,投影片。

課件鏈接

教   學   過   程

設計意圖

一、復習。

教師:在數位表中,右邊起第一位叫什么?(個位)第二位叫什么?(十位)

教師拿出一個數字卡片“1”放在個位表示多少?(一個一)

若數字卡片“1”放在十位上表示多少?(一個十)

教師強調:“1”放在不同的數位就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可以表示一個一,一個十,一個百……

二、新課。

1、出示兩上小圓片,(學生拿出相應學具)現在大家四人一小組進行分工協作,三個人擺不同的數,一個人負責記錄。

2、為什么兩個圓片放入不同的地方,表示的數不同?

因為放在不同數位表示的數不同。

3、出示三個小圓片,(學生拿出相應的學具)分小組學生動手操作,擺出的數各表示什么?若4個小圓片呢?擺出的數各表示什么?

4、教師提問:

(1) 兩個小圓片可擺出幾個數?(3個數)

(2) 三個小圓片可擺出幾個數?(4個數)

(3) 四個小圓片可擺出幾個數?(5個數)

(4) 誰能說一說五個小圓片可擺出不同幾個數?(6個數)

教師:圓片的個數和所擺出的數的個數有什么聯系呢?

圓片的個數+1=擺出的數的個數

提問:用8個小圓片,可以擺出幾個不同的數?(9個數)

這個規律可以讓學生在動手擺的過程中,通過表格找出。

圓片數表示幾個數2334455667…………三、鞏固練習。

每個同學拿出6個小圓片,自己單獨擺一擺,可擺出多少個不同的數?

板書設計:40+6=46

          6+40=46

篇5

著名學者弗賴登塔爾說過:“反思是數學的重要活動,是數學活動的核心和動力?!睂W生的錯誤不可能單純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復的練習得以糾正,必須有一個“自我否定”過程,而“自我否定”又以自我反省作為前提。通過教師的主動呈現“錯誤”資源,讓學生轉換角色,主動找錯、議錯、改錯的反思過程,從中吸取教訓,深刻記憶。

三、順水推“舟”,深化思維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學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預見課堂的所有細節,而在于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時做出相應的變動。”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回答問題時出現錯誤是很常見的事。那么,如何處理學生的錯誤是對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的一種檢驗。教師處理得好,就很容易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師處理得欠妥時,就會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教師要能慧眼識真金,讓學生充分發揮思維,引導學生對自己的思維過程做出修正與改進,靈活地整合教學預案,就會使課堂錦上添花,從而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篇6

一、暢所欲言,激活思維

在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時,老師發給學生一張平行四邊形的紙,讓學生量出所需的邊長,嘗試計算該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并思考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結果,出現了兩個比較集中的答案:(1)相鄰兩邊相乘(7×5)得35平方厘米;(2)底與高相乘(7×4)得28平方厘米。教師讓學生在四人小組內進行討論,再讓“底乘高”的學生先展示其想法,并進行直觀演示,將平行四邊形割補平移成長方形,想以此讓用相鄰兩邊相乘的學生對先前錯誤想法進行自我否定。

然而,第二種做法的學生也提出了質疑:“我們也是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而且只要將平行四邊形拉一拉就成了長方形了,然后再計算出它的面積的,怎么不可以呢?”這出乎我們的意料,但確實是一個屬于學生自己的、值得探究的問題。教師靈機一動,干脆裝糊涂:“他們的想法也是挺有道理的!那35平方厘米和28平方厘米都對?!薄暗壮烁摺钡膶W生可不干了,提出疑問:“同一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大小怎么會是不同的呢?”大家紛紛要求“相鄰兩邊相乘”的學生說道理。第二種做法的學生拿著平行四邊形木框架邊演示邊說著理由。剛開始,還真把人給“蒙”住了,漸漸的,有學生發現:在拉動的過程中,不僅形狀變了,而且面積大小也變了。“底乘高”的學生代表運用這個框架進行了論證:如果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等于相鄰兩邊相乘是正確的,那么這些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就都是35平方厘米了??晌覀冇萌庋鄱寄芸闯鏊鼈兊拿娣e是不相等的呀,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不等于相鄰兩邊相乘。

正是課堂中教師讓雙方代表都“暢所欲言”,學生的“拉成長方形”的想法得到了充分展示,從而激發了學生之間激烈的思維碰撞,使學生對公式的理解、對化歸思想的體會才能如此深刻。沒有這種經過曲折過程而獲得的成功,學生就不會有學習的自信和力量。教學過程應該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多向互動的過程;給不同觀點的學生一個“暢所欲言”的平臺,我們才能及時捕捉到各種教學信息,使之成為寶貴的教學資源,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

二、放慢腳步,善待錯誤

我們對學生的差錯,不能輕率否定,也不能置之不理,而應予以寬容。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指出:錯誤本身是“達到真理的一個必然的環節”。教師需要做的是如何將學生差錯中的不利及消極因素轉化為有利的、積極的、合理的因素,多給學生“先嘗試―出差錯―再完善”的機會。例如《角的度量》:

師:用量角器怎么量出角的度數呢?大家想不想自己試試?

生初次嘗試用量角器量角1(40°)后逐一展示匯報,并說想法。

生1:角的大小是由角的兩邊張口的大小決定,所以我想用量角器量張口。

師:那你看出這個角是多少度了嗎?

生1:(撓撓頭)看不出來。

生2:我也是這樣想的,但我覺得不能用這條直邊量,應該用這條彎邊量,因為刻度都在彎邊上。

師:那你覺得這個角是多少度?

生2:70°。

生3:我覺得用直尺的時候,都要從0刻度開始量起,所以量角也要把角的頂點對準量角器的0刻度。

師:那你覺得這個角是多少度?

生3:90°。

生4:我感覺量角器上有很多線條,這些線條都匯集在這個點上,所以我要把角的頂點對準量角器的這個點來量。

師:那你覺得這個角是多少度?

生4:140°。

生5:我覺得不可能,這是個銳角,應該是40°。

師:剛才大家自我創新的量法都挺有道理的,可是,同一個角怎么會量出這么多不同的度數呢?到底怎樣使用量角器呢?

對量角器這個新的測量工具,孩子們有著極大的好奇心。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他們擺弄出了各種不同的量法,前三種同學的方法錯了,他們是怎么想到這樣量的呢?他們是從哪里受到了啟發呢?錯中有什么可取之處嗎?經過逐一采訪,這四種方法還真不是空穴來風,雖然是錯誤的方法,但從中我們看到了孩子們對已有知識、經驗的運用和創新,這是多么的難能可貴?!皬囊延兄R中受到啟發進行新知識的研究”這一數學思想對學生來說是終身受益的。這是一個真實反映孩子們學習探究的“心聲”的環節,從他們的錯誤方法中找到正確的知識切入點,然后逐步引導、糾正、領悟,進而掌握測量的方法,這樣才能真正走進孩子心里。身為教師的我們,在要求孩子多問幾個為什么的時候,更要放慢自己的腳步,用心思考、傾聽孩子們的心聲。

三、小題大做,大放光彩

一次數學小測驗中,出現了這樣一道題“1.25×(0.8+0.4)×2.5”,有近70%的學生是這樣進行簡算的:“1.25×(0.8+0.4)×2.5=1.25×0.8+0.4×2.5=1+1=2。”學生是受到題中數據(1.25、0.8、0.4、2.5)的誘惑,誤用了乘法分配律。我打算評講時,重在提醒學生不要貪圖簡便而上當,然后告訴學生正確的簡便計算應該是“1.25×(0.8+0.4)×2.5=1.25×1.2×2.5=(1.25×3)×(0.4×2.5)”就可以了,可靜下心仔細想想:這僅僅是數據的誘惑問題嗎?孩子們對簡算的運算定律背得頭頭是道,真正在進行簡算時能否把這些運算定律運用到位呢?這道題就只能用這種簡算方法,難道就真的不能用乘法分配律嗎?通過這道題,我們要帶給孩子的到底是什么?帶著這些疑問,我想把這個錯例“小題大做”一番。

師:出示乘法分配律字母表示式:a×(b+c)=a×b+a×c,乘法分配律是指一個數與兩個數的和相乘,我們可以用這個數分別與兩個加數相乘,然后把它們的結果加起來,結果是不變的。可這道題,是不是一個數和兩個數相乘?

生:不是。

師:所以,這道題不符合乘法分配律,而我們貪圖簡便,卻把乘法分配律硬套了上來,造成了犯規。

師:那么,這道題中到底有沒有可以用乘法分配律的地方呢?

生1:我覺得前面這個部分可以用乘法分配律

1.25×(0.8+0.4)×2.5

=【1.25×(0.8+0.4)】×2.5

=【1.25×0.8+1.25×0.4】×2.5

生2:我覺得后面這個部分可以用乘法分配律

1.25×(0.8+0.4)×2.5

=1.25×【(0.8+0.4)×2.5】

=1.25×【2.5×0.8+2.5×0.4】

甚至有同學出現了這樣的想法:把1.25×2.5看成一個數

1.25×(0.8+0.4)×2.5

=1.25×2.5×(0.8+0.4)

=1.25×2.5×0.8+1.25×2.5×0.4

通過這樣一個錯例,學生深刻感受到,數學是非常嚴謹的,它的每一步都是有充分依據的。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體驗到:先觀察整體,整體不行,局部可以嗎?以此培養學生從整體進行思考,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這道錯例,我們要給孩子的不僅是幫助孩子發現錯誤,糾正錯誤,在以后遇到此類計算題目時不重復錯誤,更重要的是給學生思維空間,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讓錯題成為具有思考價值的好題。

四、提供支架,自主構建

坡度教學設計就是在課前設計不同層次的練習,給學生奠定基礎,為新課內容難點的分解做準備。然而,構筑坡度是發生在學生嘗試、探究活動之前,且全班學生都走在同一坡度上,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教師能不能在學生嘗試探究活動的過程中,根據學生的學習需要,現場給學生搭建一些“支架”,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呢?

例如《除數是整十數的筆算除法》這節課,課一開始,教師出示:“玩具飛機每個售價30元,現有82元錢,能夠買幾個?”讓學生自己嘗試列豎式計算。結果出現了以下幾種情況:

第一種 第二種 第三種

師:三種不同的豎式計算,有可能都是正確的嗎?

生:(異口同聲)不可能!

師:你能知道其中哪個答案肯定是錯的?為什么?

生:27肯定是錯的,因為買一個玩具要30元,82元錢最多能買2個。

師:這樣看來,在第一、第二兩個除法豎式中,都是商2的,所以都是正確的,大家覺得如何?

學生四人一小組進行討論后進行了全班交流:

生1:我們認為第二個除法豎式是正確的,第二個除法豎式是錯的。如果像第一個那樣寫,那就變成了可以買20個玩具了。

師:(問板書第一個豎式的學生)你這樣商“2”是想表示可以買20個玩具嗎?

生1:不是的。我想表示可以買2個玩具。

師:是呀,我也覺得你是想表示2個的,因為我發現你在“2”的后面沒有添“0”。

生2:雖然他沒有在“2”的后面添“0”,可是,他把“2”商在了十位上,十位上的“2”就表示20。

生3:我也認為第一個除法豎式錯了。因為除到哪位商就寫在哪位,這里已經除到了個位,所以,應該商在個位上。

對于什么叫“這里已經除到了個位”,可能還有些同學還不是很明白,教師也假裝沒聽明白,說:“什么叫已經除到了個位了呢?”于是,繼續請該生指著板書進行詳細講解。

生3:8除以30不夠商1,所以要看82。82除以30可以商2,我們已經除到了個位,所以,2就要寫在個位上。

當學生自覺地調動起各自已有的知識經驗嘗試計算時,有些學生商正確了,也有些學生心里想著商是2,可是到底把2寫在哪個位上感到困惑,甚至有學生完全商錯了。在學生遇到困惑和障礙時,就有了教師提供“支架”的需要。教師針對第一個豎式,提出疑問:“你這樣商2是想表示可以買20個玩具嗎?在該生作出“我想表示可以買2個玩具”的回答時,教師給予同情:是呀,我也覺得你是想表示2個的,因為我發現你在2的后面沒有添0。然而,就是這一態度模糊的“理解支撐”,引起學生的不滿,激起學生進一步深入思考:“這樣在十位上商2到底可不可以呢?”就這樣,通過學生間的想法交流和思維碰撞,學生不僅知道了商應該寫在哪個數位上,而且知道了為什么應該商在該數位上的道理了,實現了對先前做法的自我否定,獲取了新知識。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由教師提供暫時性的支持,并通過學生自己的努力,建構出真正屬于自己所理解、領悟、探索到的知識。

總之,課堂教學無處不生成,如何抓住這些課堂生成,使它成為數學課上具有思考價值的問題,更好地為學生服務,這些都對我們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身為教師,我們不但要讀透教材,更要讀懂學生,面對課堂現場,靈活選擇合適的題材,創設有趣的、具有思維挑戰性和數學思考價值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探究、發現、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中,在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活動過程中,實現知識、思維和情感的全面、和諧、可持續地發展。

參考文獻:

篇7

墻體

課時

課    題

磚墻細部構造

知識

目標

讓學生掌握墻體的細部構造要求

 

 能力

目標

通過學習墻體的細部構造要求,以及對建筑構造了解,使學生對建筑構造有一定的認知。

德育

目標

      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與生活實際相結合,結合當下熱點,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教學重點

勒腳、散水、過梁、圈梁、構造柱、變形縫的具體構造措施。

教學難點

圈梁、構造柱、變形縫構造措施

教學方法

講授法  啟發式

 

 

 

教 學

 

 

 

進 程

 

 

 

 

安 排

新授:墻體細部構造主要有:勒腳、散水、明溝、防潮層、窗臺、過梁、圈梁、構造柱、通風道、變形縫等。

一、勒腳

(1)勒腳概念:外墻外側與室外地面接近的部位。

(2)勒腳作用:

①保護墻腳,防止各種機械性的碰撞;

②防止地面水對墻腳的侵蝕;

③美觀,對建筑物立面處理產生效果。

(3)勒腳做法:

①在勒腳部位抹灰20-30mm厚,如1:2.5水泥砂漿、水刷石、斬假石等。

②在勒腳部位鑲貼塊狀材料。

③在勒腳部位加厚墻體厚度,在做飾面。

④用石材代替磚砌筑勒腳。

抹水泥砂漿或水刷石,或鑲貼天然石材,其高度≥500㎜

二、散水和明溝

1.排水溝

又稱明溝,用混凝土澆筑成寬180㎜、深150㎜的溝槽≥1%坡度。

2.散水

又稱排水坡、護坡。

散水寬度≥600㎜,應此屋檐挑出的寬度大150~200㎜。

散水坡度為3%~5%。

散水每隔6~12㎜設伸縮縫,伸縮縫及散水與外墻接縫,填充熱瀝青。

散水用混凝土、磚、塊石等材料作面層。

三、墻身水平防潮層

為了隔斷毛細孔,阻止毛細水進入墻內,在勒腳部位設置連續的水平阻水層,即墻身水平防潮層。

(1)防潮層作法:

1.油氈防潮層

2.防水砂漿防潮層——摻防水劑

3.細石混凝土防潮層—細石混凝土+鋼筋 阻斷毛細水,防止不均勻沉降

4.防水砂漿砌磚防潮層——用防水砂漿砌三皮磚防潮。

(2)防潮層位置

①當室內地面為實鋪構造時,外墻防潮層的位置應設在室外地面以上,首層室內地面混凝土墊層上下表面之間,一般在室內地面以下60㎜處。當室內地面相對標高±0.000m,防潮層標高-0.06m;

②當室內為實鋪構造時,內墻兩側地面有標高差時,防潮層應分別設在兩側地面以下60㎜處,還要加設垂直防潮層(靠土一側);

③當室內地面為實鋪構造內墻兩側地面等高時,應設在地面以下60㎜處;

④采用室鋪式木地面時,設在室外地面以上,木擱柵墊木之下;

⑤防潮層在墻中應該連續設置。

四、窗臺

窗臺是窗洞下部的排水構造。

窗臺在設計與施工應注意的下列事項:

1.窗臺宜出挑沿,挑出為60mm;且必須做出滴水槽或鷹嘴線。

2.外窗臺面應低于內窗臺面。設計窗臺的標高以內窗臺為準,外窗臺則應降低形成不小于5%的坡面。

3.在舍友暖氣槽的窗臺,至少應有240mm的圍護墻。

五、過梁

門窗過梁是指門窗洞口上的橫梁,用于支承洞口以上的砌體自重和梁、板傳來的荷載,并傳給門窗間墻。

(1)磚砌平拱過梁

其跨度不大于1.8m,高度小于240㎜。灰縫呈楔形上寬下窄,其寬度:底面不小于5㎜,頂面不大于15㎜,磚為學數對稱中心。

(2)鋼筋磚過梁

用磚平砌,并在灰縫中加適量鋼筋的過梁,其跨度在2m,在第一皮磚下的砂漿層內放置鋼筋,其高度不少于5皮磚,底面砂漿層厚度不小于30㎜,鋼筋數量每120㎜墻厚不少于15,伸入砌體長度不小于240㎜,端部做垂直彎鉤。

(3)鋼筋混凝土過梁

洞口跨度大于2m,荷載較大、有較大振動等,采用鋼筋混凝土過梁。

施工方式:現場澆灌、預制裝配(多采用) 

截面形狀:矩形、L型,伸入墻內長度,不小于240㎜  

梁端伸入支座長度不小于250mm。  

六、圈梁

1.概念——均勻地臥在墻體上的、閉合的帶狀構造措施。

2.作用——

①加強房屋整體性和空間剛度;

②防止地基不均勻沉降、墻體開裂等;

③增強墻體穩定性。

3.圈梁的設置——連續設在同一水平面上,形成封閉狀,當圈梁被門窗洞口截斷時,應在洞口上部增設相應截面的附加圈梁,圈梁在窗頂可兼作過梁,縱墻承重時,每層均應設置圈梁。

4.鋼筋混凝土圈梁的構造

根據材料不同,有鋼筋混凝土圈梁,鋼筋磚圈梁。

截面:矩形, 厚度:同墻厚≥240㎜, 高度≥120㎜

配筋:一般情況下,240mm寬時,上下各配置2根;370mm寬時,上下各配置3根,主筋可采用8-10,箍筋6,間距250-300mm。

5.圈梁中斷的補救                                               

圈梁應連續、封閉并在一個水平面上。如遇特殊情況不得不被洞口中斷時,應予以補救。

補救的方法:兩端搭接的長度l視兩圈梁的高差h而定,即l≥2h,且l≥1000mm。

七、構造柱

構造柱是從構造上起加固作用,但不承受豎向荷載的構件,因而不稱它為結構柱,而稱為構造柱。

(1)概念——由鋼筋、混凝土構成的立柱,與墻體及圈梁緊密連接。

(2)作用——從豎向加強層與層間墻體的聯接,它與圈梁共同形成空間骨架,以增強房屋的整體剛度,提高墻體抵抗變形的能力,并使磚墻在受震開裂后,也能裂而不倒。

(3)截面尺寸——

①截面不小于240×180㎜,一般為240×240㎜,縱筋為412。箍筋間距不大于250㎜,在柱上、下端適當加密。

②設防烈度7度時,房屋超過6層,烈度8度時,房屋超過5層和設防烈度9度時,縱筋為414,箍筋間距不大于200㎜,房屋四角構造(上升)截面。

③構造柱與墻連接處宜砌成馬牙搓,并應沿墻高每隔500㎜設26拉結鋼筋,并伸入墻內不宜小于1m.

④后砌的非承重砌體隔墻沿墻高每隔500㎜配置26鋼筋與承重墻或構造柱拉結,伸入墻內不小于500㎜。

八、通風道

九、變形縫

1.變形縫的作用和種類

為了防止房屋破壞,將房屋分成幾個獨立變形的部分,使各個部分能獨立變形,互不影響,各部分之間的縫隙稱為變形縫。

伸縮縫——防止因溫度影響使房屋破壞的變形縫;

沉降縫——防止房屋結構的不均勻沉降而設置的變形縫;

防震縫——防止因地震作用導致房屋破壞的變形縫。

1.伸縮縫——伸縮縫從基礎頂面開始,將房屋上部結構分為兩個溫度區段,并留有一定的寬度(基礎本身不分開,基礎以上部分分開)。參考表3—8、表3—9

2.沉降縫——將建筑物從基礎到屋頂全部分開,當發生不同沉降時不致相互影響(基礎分開,基礎以上部分也分開);

沉降縫可兼作伸縮縫,其寬度一般:20~30mm

設置原則:

(1)房屋的相鄰部分高差較大(相差兩層以及兩層以上)

(2)房屋的相鄰部分結構類型不同(如磚混與框架)

(3)房屋的相鄰部分荷載差異較大

(4)房屋的長度較大或平面形狀復雜

(5)房屋相鄰部分一側設有地下室

(6)房屋相鄰部分建造在地基上的壓縮性有顯著差異處

(7)分期建造房屋的交界處

3.防震縫——防震縫將房屋分成若干形體簡單、結構剛度均勻的獨立單元(基礎部分不設置,基礎頂面以上全部結構設置,縫兩側均應設置墻體)。

設置原則:

(1)地震設防裂度6度以下地區地震時,對房屋影響輕微可不設防;

(2)地震設防裂度6~9度地區,按一般規定設防,并設防震縫;

(3)地震設防裂度為10度地區,建筑抗震設計應按有關專門規定執行;

(4)地震設防烈度8~9度地區的多層砌體房屋,有下列情況之一時宜設置防震縫:

①房屋立面高差在6m以上

②房屋有錯層,且樓板高差較大

③房屋各部分結構剛度、質量截然不同。

 

篇8

例:在學習“物質跨膜運輸的實例”時,筆者在教學中除了利用滲透裝置做演示實驗,還引導學生進行以下的探究:(1)如果將小燒杯與漏斗中的液體互換,會有什么實驗現象呢?(2)原實驗中漏斗液面會持續上升嗎?(3)如果燒杯中不是清水,而是同樣濃度的蔗糖溶液,結果又會怎樣?

對于第一問,學生在預測的基礎上具體操作后就能觀察到結果,實際上是對課本結論的進一步驗證。對第二問,學生幾乎一致認為不可能持續上升。這時教師追問:那么,漏斗液面上升到什么時候停止?學生聯系上升的原因是由于膜兩側具有濃度差,認為當膜內外濃度相等時停止。筆者沒有立即否定學生的回答,而是要求他們利用滲透裝置檢驗自己答案的正確性。在這一環節中,從已知濃度差預測內外液面的升降,發展到了通過現象觀察、判斷膜兩側濃度的大小,體現了教師引導學生從模仿到實際運用知識的過程。最后教師提示學生滲透作用的本質是,膜兩側的水分子都可以向對側擴散,因出入的水分子數不同,表現出水分向一側擴散得多。實際上比較的是單位面積上,水分子的出入速率。平衡是一種動態平衡。即單位時間單位膜面積上,出入的水分子數一樣,導致兩側水分子的出入速率相等,滲透就達到平衡,液面就無法持續上升。如果是同種溶質或同一濃度,有時可以近似看成摩爾濃度。這樣第三問也隨之解決了。

學生經過認知沖突,在教師的引導下不斷總結、積極探索,有效地轉化為課程資源,鞏固了相關知識,得出了正確結論,提高了探究能力,鍛煉了科學思維。

2、在習題錯誤中生成

面對學生的錯誤,許多教師通常只看到的是錯誤的消極方面,因此,千方百計地避免或減少學生出錯,但是往往事與愿違。其實,學生的錯誤是不可避免的,一般情況下,只要學生經過思考,其錯誤中會包含某種合理的成分,有的甚至隱藏著一種超越,一種獨特?!笆∧顺晒χ浮?,學生在失誤中能夠不斷吸取教訓,總結失誤的原因,克服思維定勢,找到正確的解決辦法,并可能形成一套解決該問題或者類似問題的方法。

例:葉綠體產生的1個葡萄糖分子進入相鄰細胞中被徹底氧化分解,這一過程中葡萄糖分子至少需要穿過膜結構的層數是( )

A.3 B.4 C.5 D.6

錯解:選D。錯誤原因:對有氧呼吸3個階段的場所認識模糊;或解題浮躁,不夠冷靜,受解題思維定勢的影響(如果1分子CO2從葉肉細胞的線粒體基質中擴散出來,進入1個相鄰細胞的葉綠體基質中,那么這個CO:分子經過的膜結構層數為6層),認為滿足該條件的葡萄糖的行為路徑為:葉綠體2層膜1層該細胞膜1層相鄰細胞膜線粒體2層膜,共6層。

正解:選B。葡萄糖分子被徹底氧化分解分為3個階段,由于1個葡萄糖分子在有氧呼吸第一階段已經在細胞質基質中被分解為2分子丙酮酸,以后是丙酮酸分子進入線粒體,而葡萄糖分子是不可能進入線粒體的。所以該葡萄糖分子的行為路徑為:葉綠體2層膜1層該細胞膜1層相鄰細胞膜。

教師要敏于捕捉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錯誤,善于發現錯誤背后隱含的成功,才能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處理好來自學生的錯誤,讓其發揮出應有的價值,生成意想不到的課程資源。

3、在思維創新中生成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課堂教學如果能向學生提供創造的機會,無疑是很好的生成點。

篇9

2.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問題的能力,逐步養成積極思考的

學習習慣;能準確地進行常用面積單位之間的改寫。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引導學生探索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學情分析

這部分教學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常用的長度單位:厘米、分米、米、千米,經歷了相鄰兩個常用的長度單位的進率是10的推算過程,知道了相鄰兩個常用的長度單位的進率是10;掌握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經歷了長方形、正方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并會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小學生從學習長度到學習面積,是空間形式認識發展上的一次飛躍。學好本單元的內容,不僅有利于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提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會進行常用面積單位之間的改寫。

教學難點:面積單位間進率的推導過程。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師:同學們,在生活中人們測量物體的時候用到了哪些長度單位?

生:米,分米,厘米,毫米,千米。

師:最常用的長度單位是米,分米,厘米,(板書)

師:常用的相鄰的長度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

生:這些長度單位間的進率是10。(板書:1米------10分米----------100厘米)

師:你們學過的面積單位都有哪些呢?

生: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板書)

師:我們知道常用的相鄰的長度單位間的進率是10,你們想知道常用的相鄰的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呢?這節課我們一起來研究面積單位間的進率好不好?(板書課題----面積單位間的進率)

二、?探究新知

師:老師為同學們準備了一個圖形(展示題卡,出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用尺子量一量邊長,然后算一算,這個正方形的面積。

小組合作,動手操作,教師巡視。

學生交流想法,并說出理由。

組1:這個正方形的面積是1平方分米,我們用尺子測量它的邊長是1分米,所以邊長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分米。(教師接著寫1平方分米)

師:哪個小組和這個小組的答案不一樣?

組2:正方形的面積是100平方厘米,我們用尺子測量它的邊長是10厘米。面積是10*10=100平方厘米。(板書100平方厘米)

結合課件:師總結:剛才同學們說的很好,都各有各的理由,有的小組算出了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分米,有的小組算出面積是100平方厘米,這兩個答案都是正確,它們都是正方形的面積,只是表示的單位不同。

師:根據剛才的回答,請同學們想一想,1平方分米和100平方厘米是一個什么樣的關系?

生: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板書: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齊讀、倒讀熟記關系)

師:根據這一關系,你知道2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3平方分米呢?你能學著老師的樣子自己說幾句這樣的話嗎?

學生舉例。

師:2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生:200平方厘米=

2

平方分米

師:5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生:500平方厘米=

5

平方分米

你也能象老師一樣反過來舉幾個例子嗎?

學生舉例,進一步鞏固進率。

③探究平方米和平方分米間的進率。

師:既然同學們知道了1平方分米里面喲100個1平方厘米,你們

說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的進率是多少呢?

生:這兩個單位之間的進率是100(板書:進率100)

師:誰知道1平方米=(

)平方分米?在小組內討論,匯報,說出理由。

生:1平方米=500平方分米。因為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見的進率是100,所以推出平方米和平方分米間的進率也是100。

師:你們同意他的意見嗎?

生:同意。

師:你還有不同的想法嗎?(教師出示課件,課件上顯示邊長是1米的正方形,學生結合圖形考慮)。

生:邊長是1米的正方形的面積是1平方米,1米=10分米,10*10=100(平方分米),所以說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師:你真是了不起,大家同意他的意見嗎?(同意)教師板書,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師:2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呢?4平方米呢?200平方分米=(

)平方米,300平方分米=(

)平方米呢?依照老師互相舉例,加強關系進一步認識。

師小結: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是相鄰的面積單位,每個相鄰兩個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是100。(板書--------進率是100)

生1:我發現1米=10分米,那么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生2:我發現1分米=10厘米,那么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生3:我發現相鄰的長度單位間的進率是10,對應的面積單位間的進率就是100。

生4:我發現1平方米=10000平方厘米。

師:你們發現的可真不少,那你們能用剛學過的知識解決一些問題嗎?

三、???鞏固練習

1、你能快速說出答案嗎?

1米=(

)分米

1分米=(

)厘米

1平方米=(

)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8平方米=(

)平方分米

10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2、在括號內填入適當的數。

16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36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12平方米=(

)平方分米

2400平方分米=(

)平方米

《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教學反思

廣宗實驗小學

楊玉芝

面積單位間的進率這部分內容是在孩子們初步認識面積單位和學會了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學的重難點是讓孩子真正理解常用的相鄰兩個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是100,學會用進率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在教學中,引導孩子們自己動手操作,自主探索,運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解決問題,參與并獲取新知識的全過程,這樣學到的知識,孩子們記憶才深刻。如果直接出示結果讓孩子死記硬背,孩子沒有真正理解面積單位間的進率,而且會覺得數學知識抽象、枯燥、無味,讓孩子失去學習的興趣和探索的欲望。因此,在教學中,我將孩子放在主體的地位,讓孩子自己探究發現問題,大膽提出設想,最后實際操作,解決問題,讓孩子積極參與到知識的形成過程中。

首先,我讓孩子們復習了長度單位以及他們之間的進率。緊接著,我讓孩子們大膽的猜測面積單位間的進率,引發問題的出現------只憑看和猜不能得出正確答案,必須通過實踐去證明猜測的正確與否。同時我讓孩子們準備了必須的操作學具(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直尺),讓孩子們帶著問題,帶著好奇心和強烈的求知欲去探索1平方分米究竟等于多少平方厘米。孩子們剛學習完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公式的推導,很容易想到擺的方法。但擺的方法畢竟不簡便,我讓孩子們分小組討論有沒有其他更好的方法。結果孩子們在討論中找到更好的方法——量,量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的邊長,因為直尺是以厘米作單位的,所以計算出來的正方形面積也是以平方厘米為單位的,從而得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也有的孩子想出,不用操作,直接將1分米換算成10厘米進行面積計算,同樣得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不同的方法啟發了孩子們的思維,這樣不同思維程度的孩子都能通過自己的探索找到問題的解決問題的途徑。孩子們探索出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很容易的得出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孩子們體驗了探索的樂趣和成功的快樂,學到的知識也不容易忘記。

這節課的教學,我主要做到了幾點:

篇10

2、驗證猜想時。提出探究內容后,可讓學生先大膽地猜想一下,然后引導學生合作探究去驗證猜想。例如在《三角形面積》的教學中,教師出示一個直角三角形,并提問:這是一個什么三角形?猜一猜它的面積是多少?你是根據什么猜到的?學生在已經掌握長方形面積的基礎上,聯系長方形與直角三角形面積之間的關系,提出“直角三角形的面積是同等條件下的長方形面積的一半”這一猜想。然后組織學生去探究、去驗證猜想。

3、爭執不下時。在運用概念、性質或定律等數學知識去判斷、辨析正誤中出現不同意見時,組織探究,進一步探究本質特征,即能引起學生濃厚的興趣,又能讓學生有更多的發表見解的機會。

4、攻克難題時。當教學中出現一些挑戰性題目時由于思維力度大,開放性強,依靠個人力量往往難以找到解答方法或者思考不全,此時需要小組合作,開展討論交流等探究活動。

2、加強探究學習的指導

學生的探究活動要取得成功,還需要教師及時有效的指導作保障。當然,此時的教師不以主宰者的身份出現,而是學生探究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和合作者。教師應該對整個探究活動進行宏觀調控。教師的指導作用可以通過以下途徑來實現。

1、創設情境,誘導探究。首先,活用教材,設計情境。在備課中,不要為教材所左右,應精心設計問題情境。如懸念式情境,沖突式情境,操作式情境等,使學生在奇中問,在凝中問,在動中問,培養學生愛問的習慣。其次,鼓勵自學,質疑問難。這是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的必經之路。我曾經進行了一些專項訓練,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我先以學生的身份去示范提問。如對一個新課題,可以問這個知識的具體內容是什么;為什么要學習這個知識;學習這個知識有什么作用;哪些舊知識和它有聯系;這個知識與相鄰知識有什么區別和聯系……第三,預留時空,引導“再創造”。數學學習過程充滿著觀察、實驗、模擬、推新等探索下與挑戰性活動。教師要改變以例題、示范、講解為主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投人到探索與交流的學習之中。

2、設計提綱,引導探究。通過設計一些探究提綱引導學生探究。提綱可分為課前和課中兩種,課前提綱主要目的是引導學生先進行獨立思考,有了先前的獨立思考,學生課上合作探究時就能提高參與度。如學習《商不變的性質》這一內容,課前提綱可設計為(1)什么是商不變性質?(2)商為什么不變?而課中提綱可設計為:以60+20=3為例,研究8個反正例子的算式:

①哪些算式的商仍等于37把這些算式再分成兩類;

篇11

2 活動時都要做好充分準備

活動前制定了一些各年齡階段的活動目標,要求及工作計劃,如:小班年齡階段操作常規培養為主;中班年齡階段以感官教育及一些粗淺的數學知識為主;而在大班年齡階段則以抽象教育及數學教學為主等;同時,我們還逐步摸索《智能數學》教具的操作方法;根據其原則配備了生活部分的操作材料,設立了《智能數學》操作區角。讓幼兒自由選擇教具操作,教師進行分組及個別指導。

3 開展智能數學展示課活動,提升教師智能數學教學能力

我們幼兒園堅持開展了智能數學展示課活動:2010年11月潘瑜大班智能數學《認識左右》,2011年4月李平枝大班智能數學《區分左右》,2012年4月吳成英中班智能數學《找規律》,2013年3月大班吳文娟《仿編加減法應用題》、中班涂新麗《認識顏色和分類》等每位做課老師在設計時能關注幼兒的興趣,創設較有情趣的場景,激發幼兒參與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活動過程中能關注幼兒的操作方法和策略,探究幼兒學數學的心理過程。每一位老師的每一次展示、每一節課都有自己的特色,也都有自己的亮點,為我們智能數學數學展示課活動畫上了圓滿的句號。每位老師也在一次次的聽課、磨課中都有了一定的提升,對智能數學教學活動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4 緊抓幼兒園智能數學活動契機,積極培養鍛煉老師

每一次智能數學活動的開展,不僅鍛煉教師的智能數學教學組織能力,又能為大家提供了展示、交流、反思的平臺,真正起到相互學習,共同進步的作用。為此我們組統一思想,緊抓機遇:

2011年4月我園7名教師參加了河南省“全程博雅杯”《幼兒智能數學》教案征集活動,其中井亞娟老師中班教案《10以內的單雙數》獲得“活動設計獎”。

2013年4月我園11名教師參加了河南省“全程博雅杯”《幼兒智能數學》教案征集活動,其中潘瑜老師小班智能數學教案《5以內的數物對應》、赫蒙蒙老師中班智能數學教案《相鄰數》、范曉紅老師大班智能數學教案《分類統計》均獲得優質課件“活動設計獎”。

2013年8月我園教師井亞娟老師小班智能數學活動《5以內的數物對應》、赫蒙蒙老師中班智能數學活動《比較高矮》、吳文娟老師大班智能數學活動《10的加減法》將參加河南省“全程博雅杯”《幼兒智能數學》優質課評選活動。

5 活動開展形式多樣化

智能數學活動形式主要分為集體活動和分組活動,在集體活動時教師們都能有明確的目的、計劃、組織、連續性,突出集體意識,培養合作精神;在分組活動是能按幼兒的興趣、愛好、意愿進行選擇活動,并結合幼兒的能力進行。

6 實踐的效果與體會

這三年的智能數學教育教學,幼兒的各方面能力提高較快,大部分學過幼兒與過去沒有接觸智能數學的幼兒對事物感知的靈敏度要高,觀察細致,無論是生活能力,還是學習習慣,都有很強的順序性。同時,他們還愛動腦筋,思維活躍,有強烈的求知欲。

7 在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7.1 在探索活動中,教師在運用每一種教具時還不夠靈活和充分利用教具。

7.2 進行智能數學教具教學時,教師的語言還不夠精煉簡潔。

篇12

2.傾聽同伴的想法,樂意分享觀察方式。 活動準備: PPT、操作紙、墊板、夾子、筆、照片等。活動過程: 一、引起興趣——了解幼兒數數的能力 1.幼兒說出自己能數到的最大的數字。

提問:老師經常聽小朋友數數,你最大能數到幾? (此問題不僅和活動內容本身相呼應,還考量大班幼兒對自己能力的估計或肯定。在很多幼 兒的心目中,數到 100 是很了不起的事,教師可以快速觀察,用問題“誰和他一樣” ,尋找 能數到 100 的幼兒。這樣也能節約時間,進入下一環節。) 2.幼兒傾聽教師的“接數”要求,按要求數數字。

(教師請能數到 100 的幼兒起立。) (1)提問:我說一個數字,請你接著往下數 4 個數字。

98,預備——開始! (教師一方面關注幼兒數得是否正確,另一方面關注幼兒從十位數數到百位數的數數能力。

同時,觀察其他幼兒,聆聽每個幼兒的數數情況,可以及時了解與鼓勵幼兒。) (2)教師:你們能數到很大的數字,真了不起,不知道你們數數的正確性怎么樣?我們來玩數 數游戲,看誰能數正確。【設計意圖:此環節看上去比較簡單,背后挑戰的卻是大班幼兒的傾聽、理解以及對自己水 平的認同能力。

引導幼兒關注傾聽, 也為后面環節的順利開展作準備。

教師與每個幼兒互動, 體現了對每個幼兒的關注。

】二、數數游戲——發現正確數數的方法 1.幼兒取出第一張操作紙,理解紙上的要求。

(1)觀察紙上有哪些東西? (2)請你們看這幅圖, 數數有幾幢房子?有幾棵樹?有幾只兔子?這樣的花有幾朵?數完把數字記 錄在下面的空格內。

(教師站在幼兒身后觀察幼兒記錄的數字,了解個別幼兒記錄該數字的原因。重點關注兔子 和花的記錄情況。) 2.幼兒交流自己觀察記錄的結果。 (1)一起告訴我圖上有幾幢房子?有幾棵樹? (這兩樣東西大多數幼兒能數正確,可簡單略過。) (2)東西大而且少,容易數清楚。數兔子的時候就不太簡單了。你數到有幾只兔子? (教師與幼兒一起傾聽同伴說出的兔子數量。繼而從說出的數量最少的幼兒開始詢問。) (3)請你告訴我,你在哪里找到了×只兔子? (教師關注幼兒的表達,如方位是否清楚、聲音是否響亮、語句是否完整等;還可以關注幼 兒數兔子的方法。

等該幼兒表達完后, 請比他數數結果多 1 的幼兒進一步補充自己的發現。

) (4)請告訴大家, 多出來的 1 只兔子你是在哪里找到的?有什么辦法可以把這 7 只兔子都數到? 小結:數數是有方法的,可以上下、左右、前后數,只要按照一定的順序就能數清楚 有多少個了。

(5)這里花特別多,你是怎么數的?這樣的花有幾朵?多出來的 1 朵花要不要算上去? 小結:數數時不光要按一定的順序,還要看清楚題目問什么,這樣才能數正確。

(教師要關注幼兒說的答案是“12”還是“13” ,引導幼兒發現題目要求與多出來的 1 朵花在 顏色上的差異,思考是加上還是舍去。) 3.幼兒觀察第二張操作紙,理解紙上的要求。

(1)這次要數什么?數帶魚時 “條” 表示什么意思?數雞蛋時 “只” 表示什么意思?數餅干時 “種” 表示什么意思? (教師要關注幼兒是否認識操作紙上的字,有無關注括號內的小字。繼而幫助幼兒理解“條” “只” “種”的意思,如數數有幾條帶魚。) (2)都懂了嗎?有問題要問嗎? (“種”是難點,因為幼兒或許不理解“種”的意思,這是操作中最容易出現問題的地方。

教師可以提醒幼兒,并觀察是否有人注意到這個問題。幼兒操作時,教師站在幼兒身后靜心 觀察每個人記錄的數字,個別了解幼兒這樣記錄的理由,做到心中有數。) 4.出示 PPT 和相關照片,引導幼兒數數時可以選擇相關小圖操作記錄。

5.幼兒交流自己第二次觀察記錄的結果。

(1)(教師出示黑板上的表格。) 有幾條帶魚?你是怎么數的?你數的是帶魚的哪個部位?為什么這樣數? (教師把幼兒說出的答案呈現在黑板上相應的表格內。等幼兒交流完自己數帶魚的方法后, 引導幼兒思考哪種方法能數得又快又準確?借助 PPT 的演示,和幼兒一起再數一次。) *要數得正確,除了數數的時候要有序,還可用巧妙的方法來數,要找方便、容易的地方數。 *出示一盤香蕉,問:怎么數可以數清楚有幾只香蕉? (2)盒子里有幾只蛋?你在哪里發現×只蛋?多出來的蛋在哪里? (教師記錄幼兒的答案后,繼而從說出數量最少的幼兒開始詢問,鼓勵其清楚地表達自己在 哪里找到一定數量的蛋。引發其他幼兒繼續思考,多出來的蛋在哪里?) *觀察蛋的排列,學著借用先數一排的方法,推出后面有多少數量。

*出示一盒酸奶,讓幼兒試試能否用剛才的方法正確數數一盒有幾杯酸奶。

(3)這里有幾種餅干?什么叫“種”?為何是 3 種?如果非要寫 4(或其他數字),把括號里的小字 (量詞)改成什么就對了? *要數正確,看清題目很重要。數不同的東西,方法也可以不同。

(教師記錄幼兒的答案后,追問幼兒什么是“種” ,幫助幼兒理解“種”的意思。如果先前幼 兒已經問過教師“種”的意思,此時可以不再追問。梳理完正確答案后,教師可根據幼兒的 數數結果進一步追問,觀察幼兒的反應與理解情況。) 【設計意圖:此環節由易到難地挑戰幼兒多方面的學習能力:數數方法、觀察分析能力、推 理判斷能力以及類概念。同時也挑戰幼兒的學習習慣:傾聽同伴說話的能力、關注細節的能 力、 借鑒運用的能力、 不懂就問的能力等。

PPT 以及表格的運用起到了幫助幼兒理解、 歸納、 梳理的作用,尤其適合班級中能力弱的幼兒。數學需要重復練習, “數香蕉”和“數酸奶” 就是幼兒遷移、練習鞏固的過程。

】三、延伸活動——關注身邊事物的數量 1.幼兒猜實物圖片中物品的數量。

(1)出示 PPT 實物圖片。

(2)老師再給你們看些東西,數數里面裝了多少東西。

(教師觀察幼兒是否注意到包裝上的數字提示,可根據幼兒的反應作適當提示。) 2.為什么包裝上面要標上這樣的數字?家里很多東西的包裝上也有數字提示, 請你回家留意 一下,明天來告訴大家,你在包裝盒上發現了什么。

(讓幼兒了解這些數字和家庭生活的關系:人們看了這些數字提示就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購 買東西, 引發幼兒對身邊事物的數量的興趣, 同時也悄悄開啟幼兒探究包裝上其他信息的興 趣。) (來源:屈老師教案網) 屈老師

大班數學從不同方位觀察物品_幼兒園數學教案8以內的基數和序數中班數學活動《8 以內的基數與序數》 一、活動目標: 1、認識 8 以內的序數,學習序數詞“第幾”。

2、幼兒認識基數和序數的區別。

3、發展觀察能力、判斷能力,提高動手操作能力。

二、活動準備: 1、有 8 節車廂的小火車背景圖一幅,幼兒熟悉的小動物 8 種,如小熊、小 貓、小豬、小猴、小青蛙、小烏龜、小狗各 1 只,小兔 2 只。

2、幼兒每組一份操作材料:8 只不同的小動物,有 8 節車廂的火車圖片 三、活動過程: 創設情境“小動物坐火車”,幫助幼兒認識“8”以內的序數。

(1)教師出示火車圖片,引導幼兒觀察。

導語: “今天天氣真好,大森林里的小動物們準備乘火車去旅行。現在火車 開來了?!?提問:①師:這輛火車有幾節車廂?(8 節) ②師:老師告訴大家這是火車的第一節車廂(貼上數字 1),誰能知道第 二節,第三節車廂在哪兒呢?(幼兒回答,并貼上數字) (2)教師邊出示小動物圖片邊提問: ①師:大家快來看看,哪些小動物都來乘車了?(小熊、小貓、小豬、小 老鼠、小狐貍、小烏龜、小狗、小兔)。它們是怎么排隊的呢?誰排第一,排在 第三的是誰呢?小豬排第幾呢?小兔排第幾? ②師:火車快要開了,小動物上車了,小熊說我要坐第五節車廂,我請一個 小朋友幫我把小豬送上車。(送到后和小朋友一起檢查有沒有送對) ③師:小兔說我想坐第三節車廂,但我不知道第三節車廂在哪,想請小朋友 幫幫我。(請小朋友幫送,在檢查有沒有送對) ④師:請小朋友把剩下的小動物都送上車,誰想上來試一試呢? ⑤師: 現在所有的小動物都上車啦。

我們來看一看小動物都坐在第幾節車廂。

(從第一節開始數)運用語句:“xx 動物坐在第 x 車廂” 教師小結:要知道每只小動物在的車廂,可以數一數,數到幾,就是第幾個。

⑥師:哎呀,大家快看,小兔的妹妹來了。(出示另一個小兔)她也想一起 去旅游。

誰能找一找小兔在第幾個車廂?能不能把小兔妹妹送到小兔的車廂呢? ⑦師:現在誰能說一說,三號車廂坐了幾只小兔?(由幼兒回答,如錯誤則 教師指出錯誤并改正) ⑧師: 請小朋友們也來試一試, 為我們的小動物們安排下座位, 并說一說 “xx 動物坐在第 x 車廂”,可以反過來說“x 車廂里坐著 XX 動物” 嗚??嗚??大森林的火車要開動啦,小動物們要去旅游啦!小朋友們,我 們也來玩坐火車的游戲吧! 延生:游戲“開火車”。

講解示范游戲玩法:音樂響起,全體幼兒自由活動,音樂停,每組小朋友迅 速搭住肩膀隨意站成一排,數數全組有幾個小朋友。然后以第一個幼兒為首,小 朋友觀察自己的位置,說說“嘟嘟嘟嘟開火車,我排第 x”。

中班數學活動《8 以內的基數與序數》說課稿 12 學前教育 1 何平 11 各位老師好,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中班數學活動《學習 8 以內基數與序數》 一、說教材: 設計《8 以內的基數與序數》主要是通過讓小朋友幫助“小動物坐火車”的 活動來學習掌握 8 以內的序數, 例小貓在第四節車廂里,第一節車廂里坐著小熊 等,初步建立序數的概念,掌握 8 以內的單項序數。知道第二和兩個的區別,了 解基數和序數的區別。

二、說教法: 運用事先準備的活動材料(小火車和動物)先導入話題,引導幼兒觀察。再 演示送小動物上車并提問引發思考。其中演示到兩只小兔在三號車廂是個難點, 有的幼兒可能分不清第幾和幾個的區別, 需要演示并詳細講解。

讓幼兒自己操作, 并說一說,教師巡回指導。最后玩“排隊”的游戲。

三、說學法: 孩子最大的樂趣是在“玩中學”,要在活動中為幼兒創設寬松愉快的學習環 境。幼兒在“小動物坐火車”的活動中,通過動手、動口、動腦從而輕松地掌握 序數的概念。

四、說教學法: 根據中班孩子喜歡小動物的特點,我準備了 8 節車廂的小火車背景圖,和 8 種小動物。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

活動中應力求“形成合作式的師幼互動” ,因此本活動我除了和幼兒一起準備豐 富的活動材料,還挖掘此活動的活動價值,采用適宜的方法組織教學?;顒又形?運用了演示法。

1.演示法:通過導入話題,并進一步把教具演示給孩子看,幫助他們獲得一 定的理解, 本活動的演示用來區分物品所擺放位置的不同。此外我還運用了觀察 法、提問法等,對于這些方法的運用,我以啟發、引導的方式,充分調動幼兒學 習的積極性,并以“游戲”貫穿活動始終,讓幼兒在玩中獲得知識,獲得經驗, 真正體現玩中學。

2.整個活動以幼兒為主體,小組活動讓同伴間相互交流探索問題。在交流 的過程中既能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又能將自己獲得的經驗與同伴交流分 享,使《綱要》中指出的“生生互動”得到真正體現。因為幼兒是學習的主人, 所以我創設了游戲的情景,在游戲中給幼兒自由展現的空間。

3.活動過程中,我滲透了“多元智能”的理念,將各領域的知識有機整合 在一起, 如在觀察活動中滲透了語言表達教學;在擺放操作活動中鍛煉了幼兒的 動手操作能力。五、說教學過程:第一環節:談話導入話題動物們坐火車旅游,激發幼兒的活動興趣。

第二環節:先以“小動物坐火車”為話題,學習 8 以內的序數。出示火車圖 片,引導幼兒觀察火車。出示動物圖片引導幼兒觀察。

第三環節:教師演示,送一個小動物上車,提問什么小動物在第幾個車廂, 引導幼兒學會使用“XX 動物在 x 號車廂” 或者“x 車廂里坐著 XX 動物”然后老 師總結“要知道每只小動物在的車廂,可以數一數,數到幾,就是第幾個。

”并 且玩一個游戲“找小動物”要求幼兒能正確迅速地說出“xx 動物坐在第 x 車廂” 或者“x 車廂里坐著 XX 動物” 。

第四環節: 幼兒分組操作游戲, 隨意擺放小動物在車廂里, 讓別的幼兒來說。

幼兒操作,教師巡回指導,請幼兒介紹自己的操作方法。

第五環節:玩游戲“排隊”。先講解示范游戲玩法:音樂響起,全體幼兒自 由活動,音樂停,每組小朋友迅速搭住肩膀隨意站成一排,數數全組有幾個小朋 友。然后以第一個幼兒為首,小朋友觀察自己的位置,說說“嘟嘟嘟嘟開火車, 我排第 x”。

大班數學從不同方位觀察物品_大班數學教案 新17篇單雙數(大班)活動目標: 1、認識單數和雙數,能正確區分 10 以內的單雙數。

2、發展觀察能力和比較能力。

活動準備: 1-10 的數字卡片、幼兒每人 1 張圓點數量不同的卡片(卡片上有 1-10 數量的圓點)。

活動過程: 一、 學習區分 10 以內的單雙數。

1、請幼兒點數卡片上的圓點數量。

請幼兒把卡片上的圓點兩個兩個地圈在一起,要求圓點不能重復圈。

2、請幼兒觀察卡片說說自己的發現。如:能把圓點兩個兩個地 圈完的數是 2、4、6、8、10;不能把圓點圈完,會剩下 1 個圓點的 數是 1、3、5、7、9。

教師小結:兩個兩個地數,總會剩下一個的數叫單數。10 以內 的單數是 1、3、5、7、9。兩個兩個地數,正好數完的數叫雙數,10 以內的雙數是 2、4、6、8、10. 二、 判斷 10 以內的單雙數。

1、幼兒數圖上的小鳥、蘋果、鴨梨、花朵,請幼兒說出它們的 總數是單數還是雙數。

2、幼兒填上各種水果的個數,說說每種水果是單數還是雙數。

3、教師小結:我們發現 2、4、6、8、10 是雙數,1、3、5、7、 9 是單數。

三、 做游戲“抱一抱”。

1、教師講解游戲玩法:教師出示 1-10 任意數卡,請幼兒判斷是 單數還是雙數。如果是單數,自己抱自己;如果是雙數,就找個朋友 抱一抱。

2、游戲可進行數次。

四、 尋找單雙數。

請幼兒在自己的身體上或日常生活中找一找,說說哪些是單數, 哪些是雙數。

五、 活動延伸 請幼兒完成幼兒用書的練習,幫助幼兒進一步認識 1-10 的單雙 數。

教學反思: 《住旅館》(大班)活動目標: 1、認識 10 以內的相鄰數,了解自然數列之間的等差關系。

2、激發幼兒學習興趣,培養幼兒思維的敏捷性。

活動準備: 1——10 數字卡片 1 套 幼兒畫冊《數學》上冊 活動過程: 一、導入: 小朋友數數。

二、 學習 10 以內的相鄰數 1、出示畫冊圖 幼兒數一數, 圖上共有幾個房間?圖上條有幾個小朋友?引導幼 兒觀察,樂樂應該住幾號房間?(幼兒回答) 。

引導幼兒說出 2 的前面是幾?后面是幾?2 比 1 多幾?2 比 3 少幾?5 的前面是幾?后面是幾?5 比 1 多幾?5 比 6 少幾? 2、小結: 1 和 3 緊挨著 2,1 比 2 少 1,3 比 2 多 1,1 和 3 就是 2 的相鄰數。

同樣的方式引導幼兒認識其他數字的相鄰數。

3、互動練習 出示任意一個數字,幼兒分別說出比它少 1 和多 1 的數字;教師 出示任意數字卡片,幼兒舉出它的相鄰數卡,并說出某數的相鄰數是 幾和幾。

三、觀察畫冊《住旅館》 討論:7 的鄰居是誰?幼兒進一步認識相鄰數的含義。

幼兒說一說畫冊中的花是按什么規律種的,一起幫他們把花種 完,并寫上相鄰數。

四、活動結束 教學反思: 鼠標娃娃請客(大班)教學目標: 1、學習 4 的分解、組成,初步建立數字分和的概念,感知整體與 部分的關系。

2、激發幼兒學習分解、組成的興趣。

教學準備: 4 條小魚卡片, 2 個魚缸卡片,圓點卡片 1-4 各 2 個,數字卡片 1-4 若干個。

教學過程: 一、教師出示 4 條小魚,問幼兒,要把小魚養在兩個魚缸里可以 怎樣請幼兒動手操作; 當幼兒想出一種方法后提示幼兒想想還可以怎 樣分,想的方法越多愈好。

二、教師有意將幼兒的不同分合方法按兩種方式排列;按順序分 和無順序隨意分,然后,引導游兒觀察分析,得出結論;按順序將一 個數分成兩部分數,一邊的數越來越大,另一邊的數越來越小,每分 一次,一邊數增加 1,別一邊的數減少 1,兩個部分數和起來都是 4。

三、幼兒操作練習,按順序分合 4。

幼兒每人拿出紙筆和實物,首先在桌子上用實物擺出 4 的分合 式,(按順序分)然后在紙上記錄數字 4 的分合式,看誰分得又快又 正確。

四、觀察畫冊《鼠標娃娃請客》 今天鼠標娃娃請客,它要求大家和它拿的石榴一樣多,想一想, 歡歡已經有 1 個石榴,樂樂已經有 3 個石榴,他們各再拿幾個就是 4 個?為什么他倆都說把對方的石榴拿過來正好是 4 個?引導幼兒說 出 2 和 3 合起來是 4,3 和 1 合起來也是 4. 請幼兒幫歡歡、樂樂、奇奇拿石榴,放在他們的果盤里,并練習 4 的分解、組成。

五、游戲《找朋友》 幼兒手中拿 1-3 數字卡片,音樂響起時在場地內走動,當音樂停 時,每位幼兒迅速找到與自己卡片合起來是 4 的做朋友,最快找到朋 友的為贏,即此游戲后,相互交換卡片,重新開始游戲。

教學反思: 分魚(大班數學)活動目標: 1、學習 5 的分解、組成,體驗把同一集合按數目分成不同的子 集。

2、引導幼兒發現兩個部分數互相交換位置,總數不變的互換規 律。

活動重點: 學習 5 的組成,體驗把同一集合按數目分成不同的子集。

活動準備: 1、小魚圖片若干,魚缸若干。

2、幼兒畫冊《數學》上。

活動過程: 1、數卡導進。

(1) 老師:今天森林里來了很多小動物,我們一起看看有誰? (2) 出示動物卡片。

(3) 老師:這是誰呀?來了幾只呢?(幼兒拍手回答) 老師:現在我們的小動物都找到數字朋友了,我們一起來按順序 數一下吧! 2、溫習 4 的分成。

指向數字 4 發問。

老師:這是幾? 小朋友,我問你 4 可以分成 1 和幾?(幼兒集體回答) (幼兒回答,老師在一旁寫 4 可以分成 1 和 3;3 和 1;2 和 2) 3、探索 5 的分成。

(1) 老師:現在小動物都回家了,只剩下幾條小魚了。我們一起 數一下還剩幾條小魚? (幼兒集體數數) 老師: (出示魚缸)小魚也想回家了,可以魚缸有兩個,5 條小魚 怎樣分呢? (2) 幼兒分魚。 (3) 請分好的幼兒完全的講述自己分的結果。

老師:他講的很好,我們可以用分成式來記錄 1 條小魚就用數字 1 來表示。

(老師記錄 5 可以分成 1 和 4;4 和 1;2 和 3;3 和 2) (4)小結。

老師:我們小朋友看一看一共有幾種分法? 我們一起讀一下,好不好? 老師:剛才小朋友自己只用了一種方法,我們自己現在嘗試一下 另外兩種方法,好不好? (自己一邊放一邊說) (6)總結: 5 的分成一共有幾種? 幼兒朗誦 5 的分成。

師問幼答。

4、完成作業《幼兒畫冊》 教學反思: 樂樂水果屋(大班)活動目標: 1、會正確計算 4 以內數的減法。

2、學會減法的應用,能在生活中進行減法練習。

活動準備: 1、教學大書“樂樂水果屋”,蘋果、梨、桔子、菠蘿圖片各 4 張。

2、幼兒畫冊《數學》上。

3、數字卡片若干。

活動過程: 1、出示掛圖,引出活動。樂了水果超市就要開業了,我們看看 這組貨架上有什么商品。

出示蘋果、梨、桔子、菠蘿圖片各 4 個。

數一數:每種水果各有多少個? 小動物們各要買幾個水果? 2、幫樂樂算一算,原來都是 4 個水果,現在各剩幾個? 引導幼兒觀看畫冊:看看水果架的物品各是多少,被買走幾個? 現在各剩幾個? 3、水果超市購物。

分發給幼兒每人一個購物袋, 讓幼兒選擇自己喜歡吃的水果進行 購物,使幼兒自己熟悉相互交流自己所選擇的水果是什么買多少? 4、角色游戲 讓幼兒扮演超市收銀員,幼兒進行自由購物。

5、活動延伸。

家長帶幼兒去超市,請小朋友自己觀看商品價格 教學反思: 小鳥和松鼠活動目標: 1、初步掌握書寫順序,學習書寫數字 1、2. 2、激發幼兒書寫數字的興趣。

活動準備:數字卡片 1、2 各一張。

活動過程: 一、今天我們開始學寫數字,誰會寫數字 1,請小朋友到黑板上 寫一寫。請幾名幼兒到黑板上自由書寫。

引導幼兒說出:寫數,1 要從圓點開始,向箭頭方向書寫。

老師在田字格里示范寫數字 1,讓幼兒觀察老師寫數字從什么地 方開始,到什么地方結束。

請小朋友到黑板上的田字格里寫一寫。

二、學寫數字 2。

出示兩座小房子,誰知道兩座小房子用數字幾表示:誰會寫數字 2,請到黑板上寫一寫。請幾名幼兒到黑板上自由書寫。

老師在田字格里示范寫數字 2,讓幼兒觀察數字 2 的筆順,老師 寫數字 2 從什么地方開始,到什么地方結束。

幼兒對照老師寫的數字 2 先做書空練習,再在田字格里書寫。

三、引導幼兒觀察畫冊《小鳥和松鼠》。

1、請小朋友說一說小鳥和松鼠各有幾只,分別用數字幾表示? 2、指導幼兒一起在畫冊上書寫數字 1、2。

教學反思: 遠航活動目標: 1、學習書寫數字 3 和 4。

2、掌握書寫數字 4,兩筆書寫筆順的順序。

活動準備: 1、大數字卡片 3 和 4 各一張。

2、幼兒畫冊《數學》上。

活動過程: 一、觀察幼兒畫冊《遠航》。

1、打開畫冊看一看,鼠標娃娃和幾只小兔去遠航?分別用數字 幾表示?幼兒回答。

2、出示數字 3 和 4。

今天我們學習寫數字 3 和 4。請小朋友猜一猜數字 3 和 4 哪個是 兩筆寫成的? 引導幼兒觀察數字 4 有兩個圓點、兩個箭頭。

3、學寫數字 3。

我們先學習寫數字 3,數字 3 怎么寫呢? 教師示范寫數字 3,提醒幼兒注意看筆順,從圓點開始,向箭頭 方向寫。

幼兒對照老師寫好的數字 3,書空練習。

幼兒在田字格里練習寫數字 3。

4、學寫數字 4。

教師示范寫數字 4,提醒幼兒注意數字 4 由兩筆寫成,看筆順, 從圓點開始,向箭頭方向寫。

幼兒對照老師寫好的數字 4,書空練習。

幼兒在田字格里練習寫數字 4。

二、總結數字 3 和 4 的寫法。

教學反思: 團結樹活動目標: 1、書寫數字 5、6、7,重點掌握數字 5 兩筆書寫筆順。

2、比較 3 個數的大小,了解 3 個數之間的關系。

活動準備: 1、大數字卡片 5、6 和 7 各一張。

2、幼兒畫冊《數學》上。

活動過程: 一、打開畫冊《團結樹》,數一數一棵樹上長了幾種水果,每種 水果結了幾個?分別用數字幾表示? 二、書寫數字 5、6、7。

1、學寫數字 5。

數字 5、6、7 中哪個數字最小,是幾筆寫成的? 教師示范寫數字 5,提醒幼兒注意數字 5 由兩筆寫成,看筆順, 從圓點開始,向箭頭方向寫。

幼兒對照老師寫好的數字 5,書空練習。

幼兒在田字格里練習寫數字 5。

2、學寫數字 6。

教師示范寫數字 6,提醒幼兒注意數字 6 是由一筆寫成的,看筆 順,從圓點開始,向箭頭方向寫。

幼兒對照老師寫好的數字 6,書空練習。

幼兒在田字格里練習寫數字 6。

3、學寫數字 7。

教師示范寫數字 7,提醒幼兒注意數字 7 是由一筆寫成的,看筆 順,從圓點開始,向箭頭方向寫。

幼兒對照老師寫好的數字 7,書空練習。

幼兒在田字格里練習寫數字 7。

三、用數字 5、6、7 記錄團結樹的故事。

教學反思: 撿花生活動目標: 1、學會正確書寫數字 8、9、0。

2、知道 0 的含義和用途。

活動準備: 1、數字卡片 0——10。

2、幼兒畫冊《數學》上。

活動過程: 一、觀察畫冊《撿花生》。

打開畫冊《撿花生》,數一數,他們各撿了幾顆花生?用數字幾 表示?誰撿得最多?誰撿得最少?樂樂一顆也沒撿到,用數字幾表 示? 二、學寫數字 8 和 9。

1、教師示范寫數字 8,提醒幼兒注意數字 8 是由一筆寫成的, 看筆順,從圓點開始,向箭頭方向寫。

幼兒對照老師寫好的數字 8,書空練習。

幼兒在田字格里練習寫數字 8。

2、教師示范寫數字 9,提醒幼兒注意數字 9 也是由一筆寫成的, 看筆順,從圓點開始,向箭頭方向寫。

幼兒對照老師寫好的數字 9,書空練習。

幼兒在田字格里練習寫數字 9。

三、學寫數字 0。

樂樂一顆也沒撿到,用數字 0 表示。數字 0 怎么寫? 教師示范寫數字 0,提醒幼兒注意數字 0 也是由一筆寫成的,看 筆順,從圓點開始,向箭頭方向寫。

幼兒對照老師寫好的數字 0,書空練習。

幼兒在田字格里練習寫數字 0。

四、總結數字 8、9、0 的寫法。

教學反思: 數月餅活動目的: 1、學習 2 個 2 個、5 個 5 個、10 個 10 個地數數。

2、提高幼兒按群數數的能力。

活動準備: 1、數字卡片 10、20、30、40、50 各一張。

2、圓片圖卡每人 10 個。

3、幼兒畫冊《數學》上。

活動過程: 一、數月餅。

1、中秋節快到了,小玉兔到糕點廠定了許多月餅,它請我們幫 忙數月餅。

2、先讓幼兒一個一個地數,一共 50 塊。

3、除了一個一個地數以外,是不是還可以用別的方法數? 引導幼兒說出可以 2 個 2 個地數、5 個 5 個地數、10 個 10 個地 數。

4、請幼兒 2 個 2 個地數,看一共有多少塊月餅。請幼兒 5 個 5 個地數,看一共有多少塊月餅。請幼兒 10 個 10 個地數,看一共有多 少塊月餅。

5、練習 1 個 1 個、2 個 2 個、5 個 5 個、10 個 10 個地數數。

二、認識整十數。

我們學會了 10 個 10 個地數數,讓我們一起認讀數字 10、20、 30、40、50。

出示數字卡片 10、20、30、40、50,引導幼兒認讀數字 10、20、 30、40、50。

三、總結。

教學反思: 你知道嗎活動目標: 1、初步理解“>”、“<”、“=”符號的含義。

2、嘗試在日常生活中用數學符號解決問題。

活動準備: 1、1—10 數字卡,“>”、“<”、“=”符號卡。

2、幼兒畫冊《數學》上。

活動過程: 一、 老師介紹“>” 、 “<” 、 “=”號。

1、兩數比大小,不由多和少,請用“>” 、 “<”號,兩邊一樣 多,就用“=”號。

2、 “>”號大口對著大數, “<”號尖嘴對著小數, “=”號兩邊 一樣多。

二、正確使用“>” 、 “<” 、 “=”符號。

1、三顆白菜和一顆白菜相比較,3>1。

2、一顆白菜和三顆白菜相比較,1<3。

3、三個蘿卜與三個胡蘿卜相比較,3=3。

4、四個蘋果與三個蘋果相比較,4>3。

5、四個菠蘿與五個菠蘿相比較,4<5。

三、練習。

在()里填上“>” 、 “<” 、 “=” 。

5()6 教學反思: 3()2 4()7 8()5 四、活動總結。 去郊游活動目標: 1、學習 2 和 3 的分解,認識分解符號。

2、初步了解分解的含義,知道一個數可以分成兩個部分數。

活動準備: 1、課件《去郊游》 。蘋果、梨圖卡各三個。

2、幼兒畫冊《數學》上。

活動過程: 一、播放課件《去郊游》 。

1、奇奇它們去郊游,歡歡找到 3 個蘋果,分給奇奇 2 個。3 可 以分成 2 和 1;3 可以分成 1 和 2。

2、畫圖分解、組合。

3 2 3 1 2 13、教師講解分解、組合式。

4、奇奇把它的 2 個蘋果又分給樂樂一個,2 可以分成 1 和 1 怎 么表示? 2 1 15、小結。

二、練習分解組合。

1、樂樂找到了 3 個梨,想分給奇奇,可樂樂不會分。誰能幫它 分? 3 2 1 3 1 22、小結。

三、活動總結。

今天我們和奇奇它們一起去郊游,學會了把一個數分成兩個數。

教學反思: 動物媽媽和寶寶活動目標: 1、學習 3 以內的加法,初步理解加法的含義。

2、認識加號,了解其含義。

活動準備: 1、數字卡片 1、2、3, “=”卡片。

2、幼兒畫冊《數學》上。

活動過程: 一、認識加號“+” 。

這是加號,表示把兩個數加起來的意思。

二、觀察幼兒畫冊《動物媽媽和寶寶》 。

1、鼠標娃娃它們在森林動物園,發現了許多動物媽媽和寶寶。

我們算一算每種動物各有幾只? 2、引導幼兒觀察幼兒畫冊《動物媽媽和寶寶》 ,教師講解畫面內 容,幼兒列算式。

(1)、竹林里有 1 只熊貓媽媽和 1 只熊貓寶寶,合起來是幾只熊 貓? 引導幼兒列出算式 1+1=2。

(2)、1 只袋鼠媽媽生了 2 個袋鼠寶寶,合起來是幾只袋鼠? 引導幼兒列出算式 1+2=3。

(3)、樹上有 2 只小鳥,又飛來 1 只大鳥,一共幾只鳥? 鼓勵幼兒列出算式 2+1=3。

(4)、樹上有 2 只考拉,又爬上來 1 只大鳥,一共幾只考拉? 引導幼兒列出算式 2+1=3。

3、請幼兒在畫冊上做加法練習,把加法算式寫完整。

三、活動總結。

教學反思: 牧場里活動目標: 1、學習 4 的加法,能用數的組成做加法運算。

2、建立組成式和加法算式的聯系,提高幼兒的思維能力。

活動準備: 1、4 的組成式、加法算式。

2、幼兒畫冊《數學》上。

活動過程: 一、觀察畫冊《牧場里》 ,玩“組成變加法”游戲。

1、打開畫冊《牧場里》 ,我們玩一個新游戲,是“組成變加法” 的游戲。請大家把合起來是 4 只羊的兩組羊用線圈起來,并寫成 4 的 組成式。

1 4 3 2 2 3 1442、教師示范把組成式 1 和 3 合起來是 4,變成加法算式 1+3=4, 請幼兒想一想,組成式與加法算式有什么關系?1 和 3 合起來是 4,1 加 3 等于 4。

3、現在請大家把剩下來的兩個組成式變成加法算式。引導幼兒 說出 2 和 2 合起來是 4,2 加 2 等于 4。

二、完成欄桿上和草地上的算式。

鼠標娃娃在欄桿上和草地上寫好了算式。請大家幫忙算一算吧。

1+3= 3+1= 2+2=三、活動總結。

教學反思: 誰換的活動目標: 1、學習 5 的加法,進一步理解加法的含義。

2、體驗學習加法的樂趣,激發幼兒學習興趣。

活動準備: 1、水果盤、玩具蘋果 5 個。

2、幼兒畫冊《數學》上。

活動過程: 一、觀看課件《誰換的》。

1、今天天氣真好,樂樂它們到水果屋去買水果。我們看一看樂 樂它們買水果發生了什么事? 2、樂樂買了 1 個蘋果,又買了 4 個蘋果。一共買了幾個蘋果? 加法算式怎么列?引導幼兒擺出算式 1+4=5。

3、歡歡把盤子換了位置,還是 5 個蘋果嗎? 引導幼兒擺出算式 4+1=5。

4、樂樂重新擺了擺,看看還是 5 個蘋果嗎? 引導幼兒擺出算式 2+3=5。

5、歡歡又把盤子換了位置,還是 5 個蘋果嗎? 引導幼兒擺出算式 3+2=5。

6、小結。

二、完成畫冊上的算式。

三、和孩子們一起玩推出另一個算式的游戲,如 1+4=5 ,4+1=5。

2+3=5 ( 四、活動總結。

教學反思: ) 4+1=5 ( ) 好玩的氣球活動目標: 1、學習 3 以內的減法,初步理解減法的含義。

2、認識減號“-”,激發學習減法的興趣。

活動準備: 1、1—3 數字卡片和“-”“=”號。

2、幼兒畫冊《數學》上。

活動過程: 一、玩氣球,學習 3 以內的減法。

1、今天過節,歡歡它們在玩氣球,奇奇手里拿著 3 個氣球,飛 走了 1 個氣球,看看奇奇手里還剩幾個氣球? 2、教師出示減號,講解減號的含義,擺出算式,請幼兒讀一讀。

引導幼兒思考,用減法算,得數是變多了還是變少了? 引導幼兒擺出算式 3-1=2。

3、樂樂也有 3 個氣球???,3 個氣球全飛走了,還有氣球嗎? 想一想用算式怎樣表示?引導幼兒擺出算式 3-3=0。

說一說,算式里第一個 3 代表什么?(代表原來的 3 個氣球) , 第二個 3 代表什么?(代表飛走的 3 個氣球), 得數用數字幾表示?(用數 字 0 表示)。

二、想一想,做一做。

1、我們今天學會了一種新本領,做減法題。用我們的新本領為 鼠標娃娃它們算一算還剩幾個氣球? 2、請幼兒觀察畫冊《好玩的氣球》 ,做減法練習。

三、活動總結。

教學反思: 蹺蹺板活動目標: 1、比較輕重,學習重量之間的換算關系。

2、發展幼兒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推理能力。

活動準備: 1、了解蹺蹺板起落和兩端輕重的關系。

2、幼兒畫冊《數學》上。

活動過程: 一、經驗講述。

1、請小朋友們說一說,玩蹺蹺板時怎么區分誰輕誰重?重的一 端會怎樣?輕的一端會怎樣?什么時候兩邊一樣高? 2、引導幼兒說出:重的一端會下沉,輕的一端會上揚,一樣重 的時候兩邊一樣高。

二、觀察畫冊《蹺蹺板》。

1、打開畫冊《蹺蹺板》,想一想怎樣才能使蹺蹺板兩邊變得一 樣高? 2、1 只小兔和幾只小鳥一樣重?1 只小兔和幾只松鼠一樣重? 1 只小兔和 4 只小鳥一樣重?1 只小兔和 2 只松鼠一樣重。

3、1 只松鼠和幾只小鳥一樣重? 指導幼兒用等式擺出誰和誰一樣重,推理它們之間的關系。

篇13

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是千百次試錯的過程,“成功,是千百次失敗的結晶”,因為在錯誤中蘊含著比正確更為深奧的哲理。多年的一線教學經驗告訴我們,在課堂上對于學生出現的錯誤,不要一味的指責批評,那樣只能適得其反,要學會因勢利導,學生犯錯誤是很正常的一件事,關鍵在于教師如何對待,如果把這種錯誤當成一種教學資源,并很好地利用它,成為開拓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好機會,進而不斷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提高教學效率。

下面根據我多年的教學經驗,淺談一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該如何實現錯誤資源的有效利用。

一、敢于直面錯誤,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出現錯誤不可怕,關鍵是如何面對,對待錯誤的科學態度是:敢于直面錯誤,不回避,找出解決方法,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這是科學合理有效利用錯誤資源的前提。在實際課堂教學中,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圍繞教學設計的各種活動,都是在為學生的學習服務,所以,只有讓課堂上的主體――學生,真正動起來,發揮其學習主動性,才能從根本上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但教師對于學生的錯誤往往采取的是“只堵不疏”的方法,通過多種途徑進行提前預防,而疏于如何利用,這樣,學生發散思維、創新能力就很難得到培養和提高,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思維惰性。教師只有對學生出現的錯誤采取寬容的態度,甚至教師可以故意出錯出丑,使學生發散思維真正釋放出來,最終通過教師的因勢利導,鼓勵學生在動手實踐、合作交流、主動探究過程中,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真正發揮出來,這才真正體現教師“帶著問題走向學生,而不是帶著知識走向學生”的思想,這樣才更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把“錯誤”作為探究知識內涵的起點

我們一直強調“要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于錯誤的發現、分析、改正的過程,也正是學生這種能力得到鍛煉和提高的過程,在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出現的錯誤,有時會超出我們的想象,不再我們預設的空間里,此時,教師切不要馬上給予否定就置之不理,或者給予糾正飛出正確的方法,要預留給學生一定的時間,引領學生分析錯誤出現的原因,在交流中尋求解決的方法,在合作中發揮學生之間的互補功能。

有位教師在講授如何求取平行四邊形面積時,剛提出來,馬上就有學生說:“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就是相鄰的兩條邊相乘?!苯洺N覀儾扇〉姆椒ㄊ亲裱贪咐^續授課,但是這位教師卻讓這為同學說說他的想法。他說:“長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是長乘以寬,是相鄰的兩條邊相乘,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也可以用相鄰的兩條邊相乘?!边@時教師讓學生研究一下這名同學的說法有沒有道理,于是大家開始邊探索邊議論,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底乘高的正確結論。雖然在課的開始,就出現了錯誤的結論,但教師并沒有給予否定,而是緊扣這一錯誤的認識,適時地調整教學預設,引導學生探究。通過學生的探索、討論,不僅學生糾正了錯誤,同學們還發現了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這樣,就激起了學生探究的興趣,使錯誤資源得到有效利用,并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三、把“錯誤”作為尋求解題多樣化的素材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時學生的錯誤讓我們教師都很茫然,怎么會犯下如此低級的錯誤,其實,只要我們深入分析去發掘背后的原因,竟會收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

主站蜘蛛池模板: 什邡市| 调兵山市| 承德县| 宜兴市| 姚安县| 外汇| 秦皇岛市| 林西县| 墨脱县| 文安县| 民权县| 桂阳县| 定边县| 社会| 张家口市| 木里| 黔南| 巩义市| 惠州市| 福鼎市| 瑞金市| 隆化县| 历史| 广宁县| 巴马| 阿坝县| 新田县| 连平县| 南涧| 绥化市| 裕民县| 咸宁市| 利辛县| 崇仁县| 仙桃市| 石柱| 桂林市| 沅陵县| 涿鹿县| 湟中县| 商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