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生物科學導論論文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生物科學導論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生物科學導論論文

篇1

1.導入的作用

導入是一節課的開始,雖然只是一個很短的環節,但是在整個教學活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導入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學習動機;導入可以引起學生注意,集中精力;導入可以開拓學生的思維的廣闊性和靈活性;導入可以起銜接新舊知識的橋梁作用;導入可以揭示課題,體現教學目的;導入可以帶領學生步入學習情境中。

2 導入的“七字”原則

導入技能要遵循一定的原則,主要是“七字”原則,即準、啟、聯、形、趣、巧、簡。

2.1 “準”字原則

“準”字原則是指導入要有一定的目的性與針對性。導入的實際要以教學內容、教學目的及學習者的實際情況為基礎,也就是說要緊扣教材,根據學習者的特征來構思導入。對與同一個教學內容,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導入方法,但無論哪種方法都要遵循目的性和針對性原則,否則,導入的形式再新穎,導入的內容再充實都很難達到很好的效果。切忌盲目的偏離教學內容的導入。

2.2“啟”字原則

“啟”字原則是指導入要具有啟發性,也就是說導入要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和發現,以促進對知識的掌握和思維能力的提高,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強烈愿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進他們更好的理解教學內容。導入的啟發性要與教師生動的語言和恰當的方式有機結合。

2.3“聯”字原則

“聯”字原則是導入要有一定的關聯性。導入內容既要與新知識緊密相連,又要與學習者原有知識聯系。如果脫離新知識的導入,形如虛設,起不到銜接作用。注重導入的關聯性,可以使學生對新內容不感到陌生,利于將新知識納入原有認知結構中,促進知識同化和應用。

2.4“形”字原則

“形”字原則指導入要體現直觀性和形象性。直觀事物往往給人很深刻的印象,而生物教學內容大多的具體而形象的,這樣可以使學生在獲得感性認知的基礎上,通過積極思維而形成概念,從而理解原理。

2.5“趣”字原則

“趣”字原則指導入要有趣味性。有趣的導入可以使教學內容以新鮮活潑的面貌呈現在學生面前,可以使學生在輕松歡快的氛圍學習,可以最大限度的引起學生的興趣使其主動學習。

2.6“巧”字原則

“巧”字原則是指導入語言要有藝術性。導入的作用之一是吸引學生的眼球,那么導入不僅要在形式上新,在語言上也要精雕細啄。總的來說,導入的語言要求精辟、準確、樸實易懂,更要實事求是。

2.7“簡”字原則

“簡”字原則指導入要有一定的概括性。導入雖是教學的重要環節,但是它不是教學的主體。由于時間分配是有限的,所以要求導入要具有高度概括性。導入過于繁冗,會產生頭重腳輕的感覺,學生也許會厭煩,不能發揮它的真正作用。

3 導入的方法

隨著教師素質的提高,理念的革新,教學媒體的發展,導入的方法也是多種多樣,下面介紹幾種常見的導入方法:

3.1 以舊拓新,承前啟后

這是一種比較常用的簡單的導入方法,是從舊知識入手,復習舊知識的同時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明確學習目標。以舊知識為基礎發展深化,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 ,明確探索目標 ,從而進入新教學內容的學習 。它以回憶 、提 問 、練習等方式復習舊的教學內 容 ,從舊教材的連接點上過渡到新知識的學習。

【案例】在學習 “光合作用”時,可以這樣導入:在初中我們學過光合作用的相關知識,知道光合作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可以把無機物轉化成有機物,那么,今天我們接著原有的知識一起深入的探討光合作用的過程。

【評析】生物學科中許多知識都是以舊知識為基礎的,利用舊知識來引入新課是很常見的。這種方法的特點是簡單但作用很大,它可以使學生從已知領域容易地進入未知領域,能激發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興趣。

3.2 開門見山,單刀直入

直接導入就是不用借助其他材料,教師只要概述新課的主要內容及教學程序 , 明確學習 目標和要求 ,引起學生思想重視并準備參與教學活動 ,做到“課伊始,意亦明”的一種導入。

【案例】在學習 “人類對全球環境的影響”時,可以這樣導入:全球的環境與我們人類息息相關,而人類對環境的影響越來越大,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人類對全球環境的影響。

【評析】 這種導入方式直截了當、干脆利落,點明了學習內容,提出了學習要求,能夠引起學生的注意力,調動他們意志中的積極因素。

3.3 引用實例,貼近生活

生物學有許多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系,生活實踐能使學生有親近感和實用感,不失為一中好的導入方法。實例導入能起到觸類旁通的功效,也可介紹新穎、醒目的事例 ,為學生創設引人入勝的學習情境。

【案例】大家都打過乙肝疫苗吧,大家知道打了乙肝疫苗就很不容易患乙肝,大家想沒想過這是怎么一回事,為什么打了疫苗以后就不容易患病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解決的問題——特異性免疫

【評析】通過疫苗來導入特異性免疫,把知識與生活實例聯系,使學生對知識沒有生疏感。

3.4 設置疑問,層層遞進

設置疑問導入法是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知識特點,提出帶有懸念的問題,來引入新課,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只要疑問和懸念設計的恰當,學生就會急切的產生“愿知其詳”的心情,促進學生學習。

【案例】在講解 “遺傳的物質基礎”時,可以這樣設疑:“為什么父母和子女有相似之處?”“父母傳給子女的是什么物質?”“這種物質有什么特點呢”等等,這樣可以使學生帶著疑問專心學習。

【評析】 案例中的三個問題層層遞進,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目的性。這三個問題也許正是學生的疑惑,進而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

3.5 實驗導入,印象深刻

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是學科,學生的實驗能力和觀察能力顯得尤為重要。課前教師巧妙的設計實驗,指出一些現象,讓學生觀察、分析,進行歸納總結,從而得出結論便是新課內容。

【案例】在講解物質出入細胞方式中“擴散現象”時,可以在課上做實驗,準備兩杯水,往其中一杯水中滴墨水,讓學生自己觀察實驗現象,總結特點。

【評析】“擴散現象”實驗十分簡單,但是效果確實很好,通過這樣的實驗,學生積極參與課堂,不僅親身體驗了科學方法,還真正做到了以學生為主體。實驗導入讓學生親眼所見,親自總結,印象尤為深刻。

3.6 情境導入,感情共鳴

學生的情感十分豐富,而感情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情境會使所授知識在學生頭腦中產生新的感情,營造出和諧的學習氣氛,為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奠定基礎。

【案例】在講到 “食物鏈”時,教師可以播放視頻來導入新課,視頻最好是鳥語花香,春色滿園,一片生機盎然的景象。學生的思緒徜徉在春意盎然的美景中。然后教師質疑:“你知道嗎?在這百花盛開的森林中存在著吃與被吃的現象……”然后再一步步講解事物鏈的相關內容。

【評析】情境導入不僅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能夠使學生對生物課產生農厚的興趣。通過視頻來導入,使學生沉浸在美好的畫面中,不經意間進行了美育,做到事半功倍。

3.7 矛盾導入,出奇制勝

這是向學生揭示事物矛盾的方式導入新課,使學生產生要求解決矛盾的強烈愿望,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案例】在講解 “減數分裂中染色體的行為”時,可以這樣導入:“我們都知道人體有23對染色體,在生殖過程中,是和卵細胞結合而形成受精卵,發育成子代個體。如果和卵細胞染色體不變的話,子代個體的染色體數就是46對,這就與“每種生物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是恒定的”相矛盾。這是為什么呢?今天我們就來解決這個 “矛盾”。

【評析】本案例是利用矛盾導入法導入新課,“矛盾”是吸引學生注意力的亮點。就是這個“矛盾”極大的帶動學生的思考,集中了注意力,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3.8 故事詩詞,引發興趣

故事導入法是一種比較新穎的方法,即教師針對教學內容適當地利用故事、謎語和笑話來導入新課。在各學科的發現史和發明史中,充滿了動人的故事;古代詩詞中也有很多佳句;引人思考的謎語等都是導入的材料,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的特點和需要 ,選擇內容,可避免平鋪直敘之弊,收寓教于趣之效。

【案例】在講到食物鏈的時候,教師可以這樣導入:大家都聽過這樣的話“螳螂捕禪,黃雀在后”,那么,它反應什么樣的生物學現象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討論的問題。

【評析】這次導入是結合古詩詞“螳螂捕禪,黃雀在后”,在生物課上出現古詩詞是很新穎的,它能極大地吸引學生注意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3.9 類比導入,印象深刻

類比導入就是把抽象的食物與形象的事物進行類比,幫助學生建立模型,使抽象的事物具體化、形象化,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

【案例】在講解“特異性免疫”時,可以這樣導入:大家想一想,在古代,為了御敵城堡有幾層保護啊?我們知道從外依次是護城河、城墻、官兵。其實護城河與城墻就相當于人體的第一道防線和第二道防線,那么官兵就是第三道防線,那么第三道防線是怎樣御敵的呢?這就是我們今天探討的問題。

【評析】案例中把古代城墻等實物與人體防線類比,十分新穎,具有創意,而且能夠吸引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新課程下生物課堂教學的導入技能是實現高質量生物教學的具體化,對于課堂教學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文中提到的是幾種常用的導入方法,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必要的調整、創新,讓導入更加藝術化、專業化。

參考文獻

[1]侯喜瑰.淺談生物教學中新課的導入[J] .保定師專學報,2001,(4)

[2]蒯國鋒.中學生物課堂教學導入方法初探[J] .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3,(12)

[3]王慶忠,李興東.簡談中學生物課堂教學導入原則[J] .維坊教育學院學報,2000(1)

[4]楊善祿.中學生物教師教學基本功講座[M].北京:北京師范學院出版社.1991

篇2

一、選擇《生命科學導論》研究型教學方法

《生命科學導論》涉及基礎生物學、生物科學史、細胞生物學、遺傳學、分子生物學、生態學、現代生物技術與倫理學等多學科內容,知識面廣博、熱點問題頗多、綜合性較強、更新速度快;而我院非生物專業的學生理論基礎知識參差不齊、生物知識結構不完整,因此,選擇研究型教學能有效地提高教學效果。經過多年教學經驗的積累,在教學中,我們將《生命科學導論》課程的教學內容以專題的形式結合學生的基礎和專業進行展示,即“生命系統與生物科學史”、“生物與營養健康”、“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生物與環境”、“細胞與細胞工程”、“基因與基因工程”、“生物信息與生物芯片”、“仿生學與生物材料”、“生命科學倫理”。以專題形式將教材內容的主要知識點進行提煉和概括,結合學科發展的全過程動態,把相關的基礎理論知識和最前沿的東西展示給學生。每個專題都有一條線索,以這條線索創設情境,讓學生進行各種形式的探究、討論來學習掌握這一線索穿起的生命科學的理論知識及相對應的生物技術。這樣不僅可以照顧到各個專業不同層次的學生,而且能在教學過程中很好地將不同學科融會貫通、交叉滲透,容易形成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和創新意識的教學環境,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二、利用網絡資源輔助研究型教學

研究型教學改變了學生單純地、被動地接受知識傳授的學習方式,在傳統教學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構建了一種開放的學習環境,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多渠道獲取知識并將學到知識綜合應用于實踐的平臺。隨著生命科學的快速發展,為讓學生更好、更多地了解和掌握生命科學前沿和熱點問題,便捷的互聯網便成了研究型教學的好幫手。學生可以通過網絡獲知國內外生物學最新科研成果,關注生物學發展的最新動態。在教學過程中,授課老師可結合容易引起學生關注的有關課程知識點(戰勝癌癥、學習和記憶、基因工程、保護生物多樣性、生命倫理學等)設立專題,讓學生通過網絡查閱國內外相關文獻,然后由授課老師指導學生進行綜述和匯報查閱的結果。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了師生之間的交流,而且開拓了學生的知識面和研究思路,鍛煉了學生閱讀和分析文獻的能力,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了學生思考和歸納能力。在課后,授課教師還可利用網絡教學平臺,將所講專題與相關網站進行鏈接,或把學生感興趣的話題通過精美的圖片、FLASH和3D動畫等方式展示,與學生繼續進行討論,交換信息,從而取長補短,促進研究型教學的深入開展。四、運用科學的方法進行多層次考核研究型教學的考核制度要體現研究型教學的過程,要運用科學合理的方法對教師和學生進行全面客觀地評價。以往《生命科學導論》課程以期末考試的形式進行考核,在平常上課時間不組織任何形式的考核,考查結果只能體現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這樣忽略了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不利于學生靈活運用基礎知識能力的培養,制約了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提高。實施研究型教學后考核制度實行多樣綜合性的評價,考核評價包括兩部分:平時考查成績(50%)和期末考查成績(50%)。平時考查主要包括學生學習態度(20%平時考勤和上課紀律)、課堂表現(30%回答問題、上課討論及提出問題)和平時作業(50%寫小論文、課程設計、案例分析、實踐操作、總結報告);期末考查以閉卷形式考核學生基礎知識、素質能力和情感價值觀。考查結果不僅能體現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而且也促進和提高了學生運用知識,自主地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學生考核結束后,教師在學生中可以進行訪談或者問卷調查,查缺補漏,不斷反思,從而摸索出利于學生積累知識、培養能力和鍛煉思維的新型教學及考核模式。對學生進行多元化、綜合性的評價,不僅能真正全面地評價學生的綜合能力,而且對教師的教學態度、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也是有效的評價,這樣,不僅調動了教師工作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促進了研究型教學正常有序地深入開展。實踐證明《生命科學導論》課程采用研究型教學,能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每個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但在《生命科學導論》課程實施研究型教學的過程中,授課教師不僅要對該學科具有深刻的理解和宏觀的調控,而且對學生的基礎必須進行準確地把握,才能與學生真正進行交流,并能很好地掌握課堂上生成性的問題,做到真正啟發、引導、指導學生進行研究型學習。因此,研究型教學的實施對授課教師的教學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所以我們應不斷進行積極探索與實踐,并總結經驗教訓,循序漸進,不斷地提高自己的研究型教學水平。

作者:武林芝 單位:太原大學教育學院

篇3

學分制既是一種教學管理制度,也是建立在學生學習自由基礎上的一種教育理念。學分制有完全學分制和學年學分制之分。目前,我國普通高等院校多數實行的并非完全意義上的學分制,而是學年學分制。隨著我國高校不斷推進的教育體制改革,許多高等院校的教學管理模式由以往學年制向學分制轉變。與學年制相比,學分制下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專業興趣自主選擇所修課程,因而較學年制有較大進步。為此,臨沂大學自2008年開始全面實施學分制改革,推進課程的小型化建設,并制訂相應的本科培養方案。

一、生物技術系列課程組成及課程開設簡介

生物技術系列課程是臨沂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在生物技術專業開設的專業方向課程,其系列課程主要包括《基因工程》、《發酵工程》、《細胞工程》、《酶工程與蛋白質工程》及《生物技術大實驗》等。通過系列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掌握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和實驗方法,掌握生物技術各項技術和成果在發酵菌種選育改良、細胞培養、酶制劑研發、蛋白質改造等領域的應用;熟悉現代生物技術在農作物改良、新品種培育、疾病診斷和治療、新藥研發等領域的重大作用。通過綜合性的生物技術大實驗的設置,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設計和創新能力及實驗操作技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及專業技能,為以后的專業實踐學習及畢業后走向生命科學相關專業的工作崗位打下基礎。2004年,《生物技術導論》作為一門綜合性課程首先面向生物科學和生物技術兩個專業開設。后來隨著學科的發展、師資力量的壯大以及實驗室建設的日益完善,2006年,生物技術專業的《生物技術導論》擴展為《基因工程》、《細胞工程》、《發酵工程》和《酶工程與蛋白質工程》四門課程,并開設相應的實驗,充分體現生物技術及其下游應用特性。而生物科學專業繼續以《生物技術導論》的綜合形式開課,作為本專業的方向選修課。

二、學分制下生物技術導論系列課程的教學改革

1.教學內容改革實踐。①教學大綱的制定及授課學期的安排。由于生物技術系列課程具有涉及學科多、實用性較強、與實踐結合緊密的特點,其基本理論和應用研究一直是非常活躍的領域。學分制下,教學大綱的制定應結合專業特色,將課程小型化、精致化。因此在課程內容選擇上,我們精益求精,在制定教學大綱前,生物技術系列課程教學團隊共同討論,集體擬定教學大綱,充分結合專業的特點和定位,結合培養方案,既能體現學科特色,達到培養目標,又避免內容重復。生物技術專業的《基因工程》、《細胞工程》、《發酵工程》和《酶工程與蛋白質工程》的理論教學大綱和實驗教學大綱分別制定,為了突出實驗技能訓練,各門課程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實行1∶1的學時設置,各32個學時(共3學分)。生物科學專業制定《生物技術導論》教學大綱,實行模塊化教學,實驗方面開設綜合性的“生物技術大實驗”,根據教學內容,理論學時為48學時,實驗學時32學時。在學期安排上,生物技術專業在第四學期開設必修課《基因工程》及其實驗,第五學期開設《細胞工程》、《發酵工程》和《酶工程與蛋白質工程》等系列選修課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學分情況進行選課。對于生物科學專業,在第五學期開設《生物技術導論》和《生物技術大實驗》,既能與前面學科銜接,又能為后面的考研、就業提供理論知識和實驗技能訓練。②教材建設。教材建設必須以服務人才培養為目標,以提高教材質量為核心。學分制的實施和教學計劃的調整,教材建設需走在前列。本課程在選擇教材時優先使用近5年內出版的“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和“國家‘十一五’規劃教材”。以這些教材為基礎,設計教學內容,編制教學講義,實現立體化授課,同時指定幾本相關教材作為參考書,并利用專業網站進行課外學習資源。

2.教學方式的改革實踐。①采用多元的課堂教學形式,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教學方法的選擇和組合,要同教學內容、學生的特點及教師自身運用教學的能力聯系在一起。傳統的課堂教學形式主要是以教師單向授課為主,學生多為被動聽課。為啟發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應根據生物技術系列課程的特點,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對于理論性強、內容抽象的知識采用講解―教授式,如《基因工程》中基因工程操作的基本過程、目的基因的克隆和篩選等內容,通過教師的精心編排,盡量使抽象問題具體化、繁雜內容簡明化、同類問題規律化,便于學生理解和接受。而在講基因治療時,采用問題―探究式的教學方法,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穿插啟發性問題,運用引趣、設疑、類比、聯想等方法能刺激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思考,也加強了師生之間的互動。例如,在講基因治療的作用時,先舉一個乙肝病毒的例子,提示例子關鍵性,提出怎么辦,讓學生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主動積極獨立地思考,使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較快提高。翻轉課堂是學生學習自主性和師生角色轉換的重要體現。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自由組合成學習小組,結合本組成員的興趣,自主選擇一個主題,調查研究,查閱文獻,在課堂教學期間走上講臺為大家講課,以此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及表達溝通能力,增加師生之間的理解互信。對于一些較容易理解的內容,采用自學―輔導式教學方法,對于學生認知前提較好的內容,先由學生自己看教材,總結筆記,針對普遍問題和教學大綱要求講解,然后歸納總結,使學生閱讀教材的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歸納總結能力等方面受到實際鍛煉,掌握自學方法,讓學生自主學習。②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生物技術系列課程內容具有信息量大、抽象、應用性強的特點,如果使用傳統教學手段,學生很難深刻理解這些內容。而使用媒體、影像資料等現代化教學手段,可以在有限時間內提供給學生最大的知識信息量。如基因工程中限制性內切酶、載體、重組DNA構建、PCR的原理等內容,比較抽象,學生理解比較困難,在講授的基礎上配以動畫演示,把這些要素的應用展示給大家,生動直觀形象地加深學生的理解程度。③改革實驗教學,強化學生動手能力。如科學安排實驗內容,根據學生反饋信息,調整實驗指導方法、改革試驗考查方式,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著重考核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實驗安排上主要分為3個層次:基礎型實驗、設計與綜合型實驗和研究型實驗。通過基本實驗技能訓練,掌握基因工程最基本的實驗技術及操作方法;掌握常規儀器設備原理及應用,培養數據處理和表達實驗結果的能力。通過綜合實驗培養學生多實驗方法手段綜合、多途徑信息獲取,以及科學分析推理的綜合實驗能力和獨立操作、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設計實驗,使學生能在教師指導下正確的進行實驗設計,按自定實驗方案操作、觀察,獲得實驗數據,正確分析結論及解決實際問題。研究型實驗是將最新研究成果引入到實驗教學中。引入科研、教改成果,使實驗內容與科研應用項目密切聯系,充分體現基礎與前沿、經典與現代相結合。如綜合型實驗“大腸桿菌感受態細胞的制備、轉化與篩選”中,將以前單一分散的三個實驗,按照其內在聯系組合為綜合性實驗,不但使學生學到了感受態細胞制備方法、LB培養基的制備、質粒DNA的轉化與篩選等3種基本實驗技術,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在掌握基本技術的同時,培養學生對基本技術和方法綜合運用的能力。發酵工程實驗中帶領學生親自操作發酵罐生產酸奶、米酒等產品,既掌握了發酵罐的結構,還體驗了生產產品的樂趣。細胞工程實驗中讓學生自己取材,進行植物組織培養,觀察植物是如何從一個愈傷發展成為一個完整的植株,體會植物細胞全能性的概念。

三、教學改革所取得的成效

在學分制指導下,通過對生物技術系列課程的教學改革,提高了學生選課的自主性,大大激發了學生對生物技術相關課程的學習興趣。在酸奶發酵和米酒發酵實驗中,學生體會到生物技術并不是深不可測,在蛋白質改造和基因工程藥物設計中,在顯微注射和動物克隆原理和技術的學習中,學生認識到現代生物技術的博大精深。在實驗課中,學生根據自己掌握的專業知識積極設計自己組內的實驗方案,并順利完成一種植物的組織培養、完成酸奶制作和米酒釀制,實驗結束后,學生們在實驗報告的結尾都寫出了自己的實驗心得,體會收獲的快樂。在教學互動環節,鼓勵學生走上講臺,講授自己所撰寫的課程論文,通過此環節的鍛煉,學生的總結及自我表達能力得到了提高。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還注重學生科研能力的訓練,先后申請了如“創新實驗設計探究鹽脅迫下納離子對小麥種子萌發和幼苗離子毒害效應”、“低糖保健型石榴汁酸奶加工工藝的研究”、“玉米等主要農作物的抗逆性研究”等多個國家級和校級大學生創新基金,實驗“葉用芥菜和白菜型油菜之間體細胞雜交體的RAPD鑒定”參加第十二屆“挑戰杯”山東省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并獲得三等獎。目前生物技術導論申報校級特色課程,正在建設中。近幾年的教學實踐顯示,教學改革效果良好,并符合新世紀高等教育培養高素質現代生物技術人才的需要。

參考文獻:

[1]江天肅,張洪波,楊軍,等.關于完全學分制的思考[J].現代教育科學,2009,(6):6-8.

篇4

一創新教育理念

轉變教師教育的理念是實施創新教育解決的首要問題,它的核心是培養創新力,是生物學素養的整體提升。在實施教學時,教師注重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首先激發學生興趣—即積極性的調動;其次,學生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具體培養生物學師范生需注重幾點內容(充分結合學科特點):注重理論聯系實際,構建完整的知識、技能、創新力教育體系,特別是關注師范生在理論聯系實際的學習過程中,綜合知識與技能的建構;注重師范生廣泛的情感培養,如環境保護、熱愛自然等;幫助師范生養成關注學科知識聯系社會熱點的好習慣,如基因控制與轉基因食品問題,使其樹立正確三觀;教師實施教學時,注重實踐,充分運用現代化的教育技術,為學生創設良好教學情景,實現“教學活動享受化”。

二創新教育模式

創新教師教育模式是培養生物師范生的重點改革內容之一,以實現“從做中學,從做中教”為終極目標。

1.專業課教學中,加強教學技能訓練。沿用實用主義教育家約翰•杜威“從做中學”的教學理念,在實踐活動中,充分誘導學生學習,并發展自身能力,專業課堂教學需要通過教師“啟發”營造出濃厚的專業課學習氛圍,使得學生喜歡“從做中學”的這種學習體驗方式,與此同時,實現教師的“從做中教”。

2.必修課程—課程與教學論的教學實現“全方位指導”。在師范院校,課程與教學論屬于一門必修專業課,生物科學專業師范生也需研究,實際教學采用“三教師”上課模式,即“年輕教師、老教師、校外導師”的綜合授課模式,有效增強了課堂教學趣味性,發揮不同教師優勢,并結合了中、小學實際教學情況,夯實基礎理論教學,補充前沿知識汲取。

3.注重教育實習。教育實習是師范教育的核心內容,也是整個師范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師范生必經的職前教育階段,促進師范生鞏固專業知識、提高實際教學能力。實習期的實習模式采用“雙導師”制,即校內教師與校外教師合作指導,促使理論學習與實踐教學有機結合。

4.培養師范畢業生撰寫教育類論文的能力。師范生培養的另一個重點內容是學生論文撰寫能力的培養,特別是培養師范生理論聯系實際的分析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其中解決問題能力是重中之重。撰寫畢業論文過程中,指導解決問題,提倡能力本位,有效提升師范生的教學與科研能力。

三優化課程改革教學

通過項目的引進建設大量精品課程,特別是專業核心課程。推動國家教育精品資源共享,在此基礎上,不斷完善校級與省級精品課程資源庫。完成校級精品課程的自主研發,提升培養能力。利用現代科技構建中學生物學教師的網絡培養平臺,實現優質教師教育資源的共享,幫助中學教師與高校教師實現課堂互動。為了發揚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實施專業課教學時,盡可能采取“探究式教學法”、“案例分析教學法”等。

四建設師資隊伍共同體

與中、小學校共同構建中、小學教師的協同培養機制,建立優秀人才庫,完成資源整合,完成師資隊伍共同體的建設。高薪聘請優秀中、小學高級教師及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相關教育工作者到校兼職,并將其納入到學校整體師資隊伍規劃中,探索教師發展新機制,如協同教學、崗位互換等,促進可持續性發展。比如,在生物科學專業導論授課中,重點內容放在當前中學生物學的教學現狀講述上;又或者在講授中學生心理輔導課時,重點放在如何處理中學教學出現的問題上等。總之,從多方面完善與加強師范生專業課教學,與中學需求實現無縫對接。師范生教學會有許多實踐性、經驗性較強的課程,比如教學設計、班主任工作、班級管理等,將這部分內容的授課任務交給教學經驗豐富且具有班級管理經驗的一線教師,負責相關教學工作,以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逐步落實雙導師制,完善教師隊伍體系結構,使得教師隊伍中既有理論研究能力強的教師,又有實際技術能力強的教師。中學教師工作內容主要放在師范生技能訓練、教學實習、解決問題等實踐內容教學上。

五提高教師服務意識

新課標下,生物科學專業培養目標做出重要調整,從原有重視理論基礎知識教育向理論技能綜合性教育全面培養進行轉變,培養出既具有生物科學基礎理論,又具有系統生物科學技能的高素質中、小學教師人才及高級應用型技術人才,以課程體系平臺為依托,注重培養師范生綜合素質,最終提升其教學能力與動手能力。

1.充分利用通識教育平臺。該平臺上主要包括公共必修課與一些公共選修課,教師應建議學生盡量選擇一些與本專業相關的專業課程。打破必修課“霸屏”的局面,多增加一些選修課程,提高學生課程選擇自由度,注重學生能力和興趣,從而差異化培養學生,應堅持“文文交叉、理理交叉、文理交叉原則,既要充分考慮大多數學生的興趣,又要為學生創造了解專業外知識的機會,不斷開闊他們的視野,提高其各方面綜合實力。

2.充分利用學科教育平臺。該平臺上主要包括學科公共課與學科基礎課。在新課標指引下,為了實現教育課程的改革,必須調整生物科學專業課程的設置,多增設實驗教學的課時。比如,微生物學、生物化學、發酵工程大實驗、生物技術大實驗等實驗課程課時由原有的27課時調整為現如今的32課時或36課時。這也體現了對實驗設計課程與統計分析課程的重視,這也與新課程標準提出的“提高學生生物學素養,倡導自主探究式學習”原則相一致,從而能夠勝任中學的生物學教學工作。

3.充分利用專業教育平臺。該平臺主要開設的是專業基礎課、其他專業領域課及有關教師教育的課程。特別強調專業前沿課程的設置,既突出專業性又體現前沿性。比如在大學第一年開設的生物學導論這門基礎專業課,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全面了解本專業的自身特點、最新發展狀況及未來前景情況等。另外,專業領域課主要開設微生物工程、生物制品學、酶工程、蛋白質工程、生物技術安全評價等課程。在授課過程中,更注重教育教學實踐,實現師范生“四年不間斷訓練”的培養模式,采取多樣化教學方式,促使畢業師范生快速適應崗位工作。課程考核更靈活,依據師范生認知規律開設訓練內容,分學期將教師口語、心理學、教育學、現代教育技術等課程進行安排教學,選擇對應科目教師授課,分設不同考核標準。還可以舉辦一些本專業教學技能競賽,主要考察學生前幾個學期的學習情況。

4.充分利用拓展教育平臺。該平臺主要設置一些拓展課程,進行一些交叉學科及拓展訓練,這也是重點創新內容,學科交叉課是一些以就業為導向的訓練課程,主要目的也是為了學生日后的就業,大大拓寬就業渠道,但也都是與生物學相關的課程。比如,開設市場營銷課程、生物制藥技術、企業管理等。拓展訓練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及環境適應等能力,這些課程也是為了鍛煉學生的創新思維,且以團隊形式開展,比如,教學機智訓練、應急能力訓練等。

六結語

總之,新課標使得河南高師生物學教師教育必須實施改革與創新,不斷完善與轉變教育理念,構建理論與技能相結合的培養模式,使得將來培養出來的師范生更能夠適應崗位工作,為未來提升中、小學教育質量打下堅實基礎。同時,新課標也是對高師院校的一次重要考驗,因此,高師院校必須實施課程設置、教學模式等的改革與創新,最終培養出全方面高素質的人才。

參考文獻

[1]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Z].

[2]姜興元.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的問題揭示[J].吉林教育學院學報,2010,26(7):13.

[3]韓國海.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教師教育的挑戰與應對[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3(4):9-11.

篇5

生命科學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其本質是研究生命現象、揭示生命活動規律和生命本質的科學。它的研究對象既可以是組成生命現象的生物大分子,也可以是生物個體本身,甚至可以是生態系統和生物圈,生命科學的飛速發展對人類的日常生活和社會的發展建設均產生了巨大的影響[1]。目前人類面臨的一系列重大問題,如人口膨脹、食物短缺、能源危機、環境污染及疾病危害,等等,這些問題的解決很大程度上將依賴于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的進步與發展。因此生命科學被譽為21世紀最活躍的學科之一,自然科學的前沿學科[2]。生命科學素養也是大學生綜合素質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1,3]。目前,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為全校的各個專業的大學生開設生物類的課程,包括世界一流的大學,如麻省理工學院,就將生物導論等生物學基礎課程開放給全校[2]。通過在大學課程中普及生命科學知識,增強生命科學素養是提高大學生綜合科學素質的手段之一。《生命科學導論》是高等院校面向全校各類專業,尤其是非生物科學類專業學生開設的基礎課程。由于生命科學涉及面廣、內容豐富,而且發展十分迅速,不斷增加新的內容,同時學生的專業差異均進一步加大了生命科學導論的教學難度。隨著多媒體技術的日益發展和成熟,在現代教學中,多媒體技術教學手段的應用已成為教學改革和發展的熱點[4]。運用多媒體技術,通過PowerPoint、動畫、視頻等多種多媒體形式和生命科學相關的專業知識進行結合。將原先大量復雜的知識更形象地呈現在學生面前,與傳統的板書教學相比,具有圖文并茂,便于講解和記憶的優點,可以更大程度地的活躍學生的學習情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課程的教學效果,促進課程教學發展。

一、多媒體在《生命科學導論》課程中的應用

生命科學導論課程涉及了植物學、動物學、細胞生物學、遺傳學、分子生物學、生態學及現代、生物技術等眾多的學科和內容,涵蓋的信息容量大、知識更新速度快、綜合性強[3]。作為一門全校通識類的選修課程,《生命科學導論》所面向的是全校不同專業的學生,不同專業學生對生物學的知識具有不同的實際需求,教學過程中需要兼顧不同專業學生之間的基礎差異性,因此在授課時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提供不同深度的教學內容。目前的多媒體教學的最主要方式體現在PPT教學,與傳統的板書教學相比,PPT具有圖文并茂,便于講解和記憶的優點,對于生物專業知識接觸較少的工科和文科專業的學生在學習非專業知識時也可以節省很多精力[5]。采用PPT進行授課,可以將學生的精力集中在聽課而非記筆記上,提高了教學的效果,同時也方便學生在后期隨時進行查閱和回憶之前的課程內容。對于有一定生物基礎知識的農科和理科學生,具有一定生命科學相關基礎的學生,應當適當地增加一些知識的深度,需要對基礎的知識點進行講解的基礎上引入一些新的技術和研究,激發學生對于生命科學領域進一步進行探索和了解的欲望。然而,PPT的平面圖像對于一些較為抽象和復雜的技術原理無法很好的進行展現,可能會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喪失學習興趣。教學動畫在國外生物方面的課程中已有不錯的發展,許多優秀的教材中附帶有大量的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動畫,同時一些研究者也漸漸開始在論文中利用動畫或者影像來更為直觀地表述自己的結論,或是將制作的動畫或影像連接到自身的主頁上,幫助其他研究者進行了解[4]。在常規的平面圖像中,篩選、引用和制作生命科學導論相關的教學動畫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和吸納教學內容,提高教學質量。此外,目前國內外媒體制作了許多精美的紀錄片,比如中央電視臺制作發行的《森林之歌》系列、英國廣播公司(BBC)制作的《生命》系列、美國公共電視網(PBS)制作的《自然》系列等,這些紀錄片或介紹了自然生態的偉大,或展現了生命的神奇,或介紹了快速發展的新興技術,均可以與專題內容相結合。通過觀看紀錄片,學生可以更直觀地去了解新的研究進展,提升學生的興趣,拓展學生的視野。

二、多媒體在教學中應用的優勢

多媒體的應用在《生命科學導論》的教學中具有很大的優勢。隨著科技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課堂脫離了原先的板書模式,授課模式逐漸由文字化走向圖像化,而圖像化也開始脫離原先靜態的模式,走向動態。例如,在進行動物免疫系統的介紹時,僅用文字配合圖片的講解的時候,對于有一定生物學基礎的學生來說或許較易于接受,但是對于一些文科類的學生,較多專業信息的涌入和單一的過程示意圖很容易使他們失去學習的興趣,而如果將各類免疫細胞,如T細胞、白細胞、巨噬細胞等免疫細胞用卡通的形象描述出來,表述成為人體內的士兵,將免疫細胞對病原體進行防御的過程用動畫表述出來。短短的幾分鐘的動畫就可以將原先枯燥乏味的原理化虛為實,幫助學生對于人體的免疫系統有了一個簡單的了解。魯迅先生曾說:“用活動電影來教學生,一定比教員的講義好,將來恐怕要變成這樣的。”在《生命科學導論》的教學中,紀錄片的應用也是如此,特別是在生態環境方面的介紹中,由于課堂的局限性,許多學生對于生態環境的接觸僅僅限制在了書本上的介紹,在對“生命多樣性”一章進行講解之時,文字和數據大段地標示出了目前生物多樣性所面臨的嚴重威脅,對于不少學生來說,因為沒有切身的體會,很難感受到這些數據的沖擊性。由于生態環境問題的日益嚴重,許多國家都制作了精美的紀錄片向公眾展示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對于學生來說,在進行教學的時候適當地引入這些紀錄片比單純的羅列數字更能夠讓他們理解環境保護的意義。例如《最孤獨的動物》這部紀錄片,表述了包括孤獨喬治在內的若干種已滅絕或瀕臨滅絕的生物的困境,這些生物的日常生活、生存環境以及那些為保護他們而努力的生物學家的工作都通過攝像機直觀地展現在了學生面前。引發他們的思考和對環境保護的意識。此外,生命科學作為21世紀的領軍學科之一,其發展日新月異,通過書本進行知識傳播的更新頻率有限,學生無法通過書本的學習了解到新興研究的發展。多媒體則不同,新的信息影響可以通過網絡和電視平臺進行傳播,將其適當地引入到課堂中,不僅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儲備,也擴展了教學內容。

三、多媒體在教學應用中的弊端

雖然多媒體在教學中的應用優勢明顯,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是幻燈片、動畫等影像的使用,其原始目的是使學生能夠將精力集中在聽課而非記筆記上面,但是也會導致部分學生上課不認真,在課堂上不去記錄筆記和聽課,下課后直接拷貝課件,這反而失去了學習的積極性。其次,過多地引入動畫和視頻有可能分散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有一種走馬觀花的感覺,相較于文字,影像固然更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然而學生會存在抓不住重點,難以對影片中的專業知識點進行歸納總結的狀況。導致無法達到教學目的,教學質量反而下降的情況[4]。同時,引入影像進行教學有可能會使學生忽視了教師的主導地位[6]。在課堂上,教師的主要工作是引導學生去理解和吸納新的知識信息,多媒體作為一個輔助工具,應該起到幫助學生理解、掌握知識的目的,但是并不應該取代教師的作用。若是教師過于依賴于多媒體的幫助,反而會喪失了其在課堂中的主導地位,導致無法正常地與學生進行交流,從而致使無法完成教學目標。

四、結論

綜上所述,在進行《生命科學導論》的教學中,適當地引入多媒體形式的教學更有助于學生學習和理解生命科學知識以及熟悉生命科學技術。相較于傳統的板書模式,多媒體的應用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所需接受的知識,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升教學質量。然而,凡事有利則有弊,過多地引入多媒體動畫、影像等資源則容易使學生失掉重點,在學習理解上存在偏差。而教師如果過度地依賴于多媒體,則會導致無法進行正常的教學活動,喪失其在課堂上原有的主導地位,多媒體的應用反而會帶來負面的效果。因此在使用多媒體教學的時候應該遵循適度原則,教師應當及時地幫助學生進行歸納總結,從而保證教學質量,提高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李娜,毛永強.“生命科學導論”公選課的教學改革初探[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1,(10):120-1.

[2]李遂焰,吳堅,李萍.生命科學導論課程建設與教學改革的幾點體會[J].教育教學論壇,2014,(29):94-5.

[3]陳阿琴,陶賢繼,劉其根,等.關于生命科學導論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3,(06):42-3.

[4]厲建中,胡振林,邱磊,等.多媒體在專業課《基因工程藥學》教學中的應用[J].陜西教育(高教版),2009,(10):333.

篇6

(一)課程、教材內容的更新和現代化

1.課程、教材內容的更新和現代化

課程改革的實質是課程的現代化。我們要根據現代生命科學發展趨勢、前沿、熱點,實現生命科學課程、教材內容與結構的更新和現代化,不斷容納生命科學的前沿與新興領域,更加側重前沿,更加側重基礎,尤其是學科發展的前沿以及對學科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的領域。新的前沿領域或新的學科生長點,要堅持反映現代、融入前沿的原則,課程內容更新、更現代化主要是通過教材更新來實現的,所以我們要把編制新教材(或外文原版)放在核心位置,創新現代化的課程、教材新內容和新體系。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完成編寫了高水平的《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遺傳學》《植物生理學》《動物生物學》《植物生物學》等教材,其中《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植物生理學》當時被列入國家教委生物學科重點教材,另編寫有國家級生物學教材3種,規劃編寫45本教材。清華大學將培養學生影響最大、最重要的課程納入精品課建設計劃,2005年就已立項建設精品課共105項。

2.課程內容國際化

積極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在生命科學的前沿、新興領域、生物多樣性以及生態學與國際組織開展農業科學合作研究[1]。清華大學為使教學內容與國際先進水平接軌,教學內容處于國際先進水平,早在2000年以前,生物化學課程選定A.L.Leeehnig的Principle-ofBiochemistry作為基本教材,這門課程的教材與課堂板書全部采用英文。其他的幾門必修骨干課和部分選修課也采用了國際上最新的教材作為參考書并隨時更新。清華大學大四開設高水平的選修課10門:生物工程導論、基因分子生物學、膜生物學、分子酶學、神經生物學、分子免疫學、發育生物學等。以下是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大三、大四現在開設的課程,體現了課程的專業性和現代化。

大三:生物化學(下),生物化學實驗,基礎分子生物學,基礎分子生物學實驗,微生物學,微生物學實驗,普通生態學,細胞生物學,細胞生物學實驗,遺傳學,遺傳學實驗,免疫學,文獻強化閱讀與學術報告。大四:生物技術制藥基礎,現代生物技術導論,生物學綜合實驗。還開設選修課為:生理學實驗,免疫學,文獻強化閱讀與學術報告,生物技術制藥基礎,現代生物技術導論。

(二)基礎科學知識居重要地位

基礎科學的知識在科學和技術的發展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我國“863”計劃的八個領域,大都是從基礎科學實驗室里發展起來的,上世紀50年代初的遺傳密碼研究出來了,分子生物學研究出來了,遺傳工程研究出來了,這些都是在原子、分子的結構研究得比較清楚的基礎上,掌握了規律。我們必須加強基礎、素質教育。使學生掌握具有普遍意義的科學思維方法,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北京大學始終把加強基礎課程建設作為教學改革的重點,把學科體系中處于基礎地位的重要專業必修課定為主干基礎課。課程改革要加強增大基礎課的比例和教育。各高校主要采取大一、大二加強基礎科學知識的教育:開設公共必修基礎課、理科必修基礎課、專業必修基礎課。

(1)早在九五期間,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開設了8門專業基礎課: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遺傳學、植物生物學、動物生物學、植物生理學、基礎分子生物學。并確立了15門核心課程,要求學生用兩年時間完成這些課程的學習。(2)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則是在低段開設專業基礎必修骨干課程7門:普通生物學、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微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生理學、生物物理學。開設基地班重點建設課程:生物化學、生物化學實驗。(3)經十多年的發展、改革與創新,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課程在大一、大二更加強化了課程的基礎性。大一開設:高等數學(一、二),普通化學,普通化學實驗,植物生物學,植物生物學實驗,物理學(一),分析化學,分析化學實驗,動物生物學,動物生物學實驗,生物學野外實習。大二開設:物理學(二),有機化學,有機化學實驗,物理化學,物理化學實驗,計算概論及上機,算法與數據結構及上機,普通物理實驗,生物化學(上),生理學,生理學實驗,生物統計學。

(三)課程、教材綜合交叉

科學發展一方面不斷分化和更加專門化,分支學科層出不窮,又高度交叉綜合,以高度綜合為主的整體化趨勢。許多高科技的研究開發,需要多方面的綜合知識才能突破而出成果。

1.學科之間交叉融合和滲透

前沿科技領域呈現群體突破的態勢,導致新學科誕生。生命科學多學科交叉的研究、多學科的交叉與融合,新的交叉、邊緣學科的興起和發展。這些科學往往代表了生命科學研究的前沿和熱點。

2.多種方法、思維研究

自然科學學科間的交叉滲透促進了生命科學的發展,生命的現象與規律是多維的、復雜的,僅靠現有的生命科學的知識與方法來開展研究,很難系統地、全面地、準確地揭示真正的生命本質。因此,未來生命科學要將手段、技術和方法的創新納入重要的領域,予以優先發展,大力提倡學科交叉,用其他學科的理論思考生命活動的規律,鼓勵發展原創性方法和技術。主要涉及的學科如認知科學、心理學、生物力學、組織工程學等。要注意不同學科的思想、方法的碰撞與融合。

3.課程和教材交叉融合和滲透

我們必須根據生命科學綜合交叉化趨勢,創新交叉綜合的科學知識、課程和教材,不僅在學科內、還要在學科間構建相互交叉融合、相互聯系滲透、綜合的課程。如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原來設置的植物學,由植物分類、形態、生理、生態的知識聯系起來,綜合重新編制改為植物生物學;同樣動物學也改動物生物學;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基地班”將生物化學中信息及調控部分放入分子生物學,將內容擴展后開設了基礎分子生物學。

(四)課程、教材、教學計劃多元化

各高校生命科學院可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科學的、靈活的設置課程。1.必修計劃大一、大二開設公共必修基礎課、理科必修基礎課、專業必修基礎課。例如: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現在本科四年開設的課程:(1)基礎課大一、大二開設公共必修基礎課,理科必修基礎課和專業必修基礎課。

大一:高等數學(一、二),普通化學,普通化學實驗,植物生物學,植物生物學實驗,物理學(一),分析化學,分析化學實驗,動物生物學,動物生物學實驗,生物學野外實習。

大二:物理學(二),有機化學,有機化學實驗,物理化學,物理化學實驗,計算概論及上機,算法與數據結構及上機,普通物理實驗,生物化學(上),生理學,生理學實驗,生物統計學。(2)專業課大三、大四開設必修專業課。

大三:生物化學(下),生物化學實驗,基礎分子生物學,基礎分子生物學實驗,微生物學,微生物學實驗,普通生態學,細胞生物學,細胞生物學實驗,遺傳學,遺傳學實驗,免疫學,文獻強化閱讀與學術報告。大四:生物技術制藥基礎,現代生物技術導論,生物學綜合實驗。2.選修計劃低段開設通識選修課。

北京大學對必修課作了一定的壓縮。增大選修課的比例。許多高校突破專業選修課的范圍,開設跨學科、跨年級、跨系別的選修課程。大三普遍增大專業任選修課的比例。大四還開設選修課:生理學實驗,免疫學,文獻強化閱讀與學術報告,生物技術制藥基礎,現代生物技術導論。3.特色優勢計劃教材多樣化、教學方法多樣化、教學模式多樣化等。

(五)課程、教材知識應用性

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必修課和選修課的教學中,尤其是選修課中我們要滲入高科技的教育和研究。

(六)課程、教材個性化

北京大學實行靈活的自由選課制度和轉系、轉專業制度。謀求學力水準、速度的個別化,尤其電腦、網絡的運用,學分制及教學計劃的多樣化,加大選修課比重,增大了課程的靈活化、彈性化,發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發展個性。還有科學與人文整合的趨勢,課程設置在價值體系上的整體融合趨勢。

確立課程、教學內容和結構編制原則、教學培養模式

理科本科學制四年,要著力加強素質教育。許多大學本科教育修訂了新的教學計劃,要堅持培養知識面寬,基礎扎實,能力強,素質高的專門人才的專業口徑要進一步拓寬,專業目錄中的專業種數要進一步精簡。

(1)北京大學提出了“加強基礎,淡化專業,因材施教,分流培養”的16字教學改革方針。專業基礎和通識教育并重。要按科學性原則、高校生命科學課程發展趨勢及生命科學、科學技術發展趨勢改革,科學創新高校現代生命科學課程。即要按專業基礎和通識教育并重;課程、教材要融入、體現先進的內容和結構,現代教學方法、教材的可讀性,即反應現代,融入前沿的課程現代化原則;“綜合交叉”的知識結構即綜合化原則;課程多樣化原則;應用化原則;增加選修課比例,增大課程的靈活性、彈性化原則;“因材施教,分流培養”

即個性化原則;還要求課程設置在價值體系上的整體融合;科學與人文的結合;重視思想性;實踐性,加強動手能力、科研能力的能力培養原則。我們本科階段的課程、教材、教師要注意在系統和重點的基礎上劃分授課范圍,減少重疊內容,特別就課程間教學內容的重復問題和銜接問題。

(2)教學模式多樣化。本科教育,要確立“課堂教學、學術活動、科學實驗”為主體的教學模式,融課堂教學、實踐教學、科學研究為一體,把義務教育與素質教育相結合,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相融合。

教學模式多樣化:有條件的學校,學生進校就定向,確定直讀碩士、直讀博士人選;實行聯合培養,跨學校、中國科學院、外國大學交流培養等辦學制度

篇7

一、英國護理教育體系

英國全稱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包括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北愛爾蘭。英國的護理教育具有悠久的歷史,其中,尤以1860年南丁格爾在英國圣托馬斯醫院建立的世界上第一所正規護士學校對世界各國的護理教育影響最為顯著。她撰寫的《醫院筆記》、《護理筆記》等主要著作成為醫院管理、護士教育的基礎教材。由于她的努力,護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她的辦學思想也由英國傳到歐美及亞洲各國。目前,英國有180多所院校,500多所延續教育學院可提供護理本科、研究生等學位課程及學術類職業教育課程。

英國的護理學生入學,年齡要求必須是年滿十七周歲(在蘇格蘭則年滿十七周歲半),都必須完成英國11~12年的普通教育,GCSE課程,相當于我國的高二學歷。如果要報讀本科,必須參加2年制的A-Level考試課程,類似我國高考,某些特殊的科目必須要達到一定的級別,才能申請護理學習。學制分三年制專科、三到四年制本科兩種。本科學習內容更全面、課程評估要求更高,大多數學生都選擇專科,本科學生只占入學學生的十分之一。兩種畢業生畢業后均可成為國家正規注冊護士,而且待遇相同。英格蘭有文憑制和學位制兩種學制,而威爾士、蘇格蘭和北愛爾蘭則只有學位制。英國決大多數的院校(university,college)都提供護理專業的課程。其專業主要分為:成人護理專業adultnursing,精神健康護理專業mentalhealthnursing,兒童護理專業childrennursing,部分學校還設有殘疾護理專業learningdisabilitiesnursing。決大多數的院校在學習過程中,都提供醫院實習。

三年制護士畢業后,如果想繼續深造,有兩種途徑可供選擇:一是向學校申請獎學金,如獲準則留校繼續學習一年,拿到規定的學分后即可被授予學士學位;另一種是先到醫院應聘作護士,工作一段時間后可申請由醫院資助的與你工作密切相關的專業培訓,時間一般是7~12個月。拿到規定學分后亦可拿到學士學位。在英國,大部分護士都擁有學士學位,還有很多護士攻讀碩士與博士研究生學位。

英國的護理教師都必須有雙學歷。護校畢業,有一定臨床工作經驗,然后申請與所從事工作密切相關的科目,本人申請獎學金后攻讀第二學歷,畢業后方可成為護校教師。

二、英國護理教育課程設置

英國護理教育的課程涉及廣泛,涵蓋了影響健康的生物、心理、社會、精神、文化、行為因素等各方面知識,包括專業知識,社會科學(如社會學和心理學),生物科學(如生理學和微生物學),健康促進學,通信與信息技術及科研方法,強調護理知識和臨床技能的有機結合。學生的理論學習和臨床實踐的時間各占一半,并且平均安排在三年內。學生一入校,就按自己的興趣選擇成人護理,兒科護理或是精神護理。護理學生在入學第一個月起,就開始到醫院實習,老師鼓勵護理學生用臨床所見去驗證所學的理論知識。學生可以學以致用,不會理論和實踐脫節。

第1年是公共基礎課程(CommonFoundationProgramme),介紹護理學的基本原理,內容涉及護理研究入門、護理理論、醫療衛生系統、護理技能訓練、交流和溝通技巧、衛生和護理中的文化、法律以及倫理,論文寫作,還要學習人體解剖和生理學,公共健康等醫學課程。第2,3年學生則進入各自選擇的專業進行專科學習和培訓。大多數學生都選擇成人護理。成人護理以疾病為中心,學習病理、診斷、治療和護理知識,使學生能勝任從醫院到社區、從急診到重癥等護理工作,承擔照顧16歲以上的患者。課程包括成人護理的職業交流,成人持久健康的護理與管理,成人護理的安全與舒適,成人護理職業訓練,成人護理角色的多樣性等。兒童和精神護理也各有其側重點。兒童護理主要承擔有特殊需求的健康或體弱多病的患兒,其目的是促進兒童健康,減少疾病的發生并保護易感兒童。學生將在未來2年內學習兒童的發育和健康,急癥兒童護理,兒童護理學的藝術與科學,兒童護理的挑戰與選擇,新生兒的復雜性,兒童護理角色的多樣性等課程。精神科護士需要為來自社區和醫院的形形的精神病患者服務,他們作為一個多類專業人士組成的團隊中一分子,在這個團隊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們將學習精神健康護理的藝術與科學導論,精神健康和痛苦的起源和表現,精神健康護理的職業培訓與知識,精神健康的當代熱點問題,精神健康的擴展知識和技能等。

英國護理課程教學方法多種多樣,師生互動,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常見有課堂講課、實驗室模擬護理、分組討論、案例討論,不同角色扮演、遠程網上教學,以及臨床導師指導下的臨床實踐。每門課程,都要經過不同種類的評估。評估方法有多種,主要有短文、報告、考試以及論文等。這些教學方法及評估方法的應用,在于調動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終生學習技能。新晨

綜上所述,英國的護理教育體系和課程設置科學、合理,適應了當代社會發展的需求,體現了全新的教育理念,我們應該借鑒其護理教育的先進經驗,并結合我國的教育現狀及具體情況改變我國護理教育,使護理教育適應本專業的發展需要。

參考文獻:

[1]Nursingeducation:astatementofprinciples.2003.

[2]RobinsonSandGriffithsP.Nursingeducationandregulation:internationalprofilesandperspectives.2007.

[3]Howtobecomeanurseormidwife.2009.

[4]Careers,Nursingandmidwifery4life.2010.

[5]英國護理職業教育概況.中國護理教育網.2010.

篇8

2科研素養是基礎醫學專業學生的主觀訴求

2015年1月,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在2014級基礎醫學專業新生中開展關于本科生科研基礎的問卷調查,并選取與該專業相同學制,一年級合并授課的法醫學專業進行比照。調查提示基礎醫學專業學生對科研素養的培養有更強烈的主觀訴求。

2.1基礎醫學專業學生對于學位有更高的要求,而科研能力正是醫學研究生培養的核心

根據入學后第一學期末在2014級大一新生中的調查,關于個人的學位規劃,基礎醫學專業的學生中僅有3%選擇學士,有16%的學生選擇碩士,高達53%的學生選擇博士,另有28%的學生尚未能做出決定,但就此問題尚未考慮的學生數為零。而在法醫學專業中,選擇學位規劃為學士、碩士或博士的同為17%,38%的學生未能做出決定,另有11%的學生尚未考慮此問題。相比可見,基礎醫學專業的學生自入學之初就在學位上有很高要求,明確希望進入研究生階段學習的近70%。

2.2基礎醫學專業學生對科研的熱情是培養科研

素養最有效的動力與保障在調查中,基礎醫學專業有53%的學生已經參與過各類科研講座,而同期法醫學專業學生僅有39%的參與率。同時,不論哪個專業的學生聽講座后都表示有所收獲,選擇沒有收獲或其他選項者為零。SCI論文是國際公認的進行科學統計與科學評價的主要檢索工具。在調查中,53%的基礎醫學專業學生表示對此有所了解,在法醫學專業中,該比率為33%。此外,兩個專業的學生對于各類本科生科創項目的知曉率都為94%。

2.3基礎醫學專業學生良好的科研理解能力是提升科研素養的前提

本次調查的對象都是大一新生,并且第一學期的課程設置除通識教育外,其余課程集中在高數、物理和化學,并無專業的文獻檢索與閱讀課程。但在嘗試過閱讀SCI科研論文的學生中有55%的學生表示能部分理解文章內容。對于閱讀中文科研論文,75%的基礎醫學專業學生表示有過經歷,其中高達88%的學生表示能部分甚至基本理解文獻內容。

3科研素養培養方案因對象因階段而異

科研素養的培養不可能一蹴而就。隨著學生入學后專業知識的不斷積累,根據年級不同,學生特點和能力不同,培養方案在不同階段也有不同的目標和內容。

3.1自入學伊始,敞開科研大門,感受學術熏陶

依托復旦大學豐富的學術資源,每學年都有來自各領域的專家、教授來校開展多種學術活動,而調查也證實在入學的第一個學期,基礎醫學專業有半數學生參加了各種講座。尤其各國院士和學術大師,其講座除涵蓋專業領域知識外,更注重科研思維的培養和構建。這些成功者的經驗分享對于初學者而言雖未必能體味其中的深刻,但在開拓視野,接觸世界頂尖學術成果同時潛移默化的熏陶卻必然影響著這些選擇基礎醫學為專業,以成為醫學教學與科學研究雙重人才為培養目標的學生,有助于學生形成與之相適應的科研思維方式。

3.2從低年級開始,設置相關課程,展開系統培養

第一學年開設現代生物科學導論,使學生直面科學最前沿,在科研與學生個體間建起橋梁;第二學年開設醫學生綜合素養、醫學文獻檢索與利用等課程,系統教授科研實踐所需的思維方式和基本技能;第三、四學年開設醫學科研思維訓練與科研實踐系列課程,使學生在已有一定專業知識的基礎上,理論聯系實際,認識并理解做好科研既需要有扎實的知識、活躍的思維、樂觀的態度,也離不開辛苦的實踐,枯燥的重復和嚴謹的探索。此外,復旦大學在一年級新生中全面推進的通識教育和本科生培養中的書院模式都更利于培養學生具有開闊的視野、獨立的思考和豐富的想象力,而這些也都是科研素養的重要內涵。通過課程的系統培養與課堂內外的各種熏陶,基礎醫學專業的學生在本科階段早期即可樹立起科研意識,形成良好的科研習慣,為日后獲得較高的科研成就打下扎實的基礎。

3.3二年級起,配備科研導師,體驗課題實施過程

基礎醫學專業學生入校以后,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即根據學生不同階段,配備各類導師。自二年級起,學院按每三名學生為一小組,配備一位科研導師,組織學生開展多種學術活動,包括有主題的文獻檢索、閱讀和匯報;通過組會活動,介紹學術進展,組織學生開展學術討論;指導學生參與科研導師所在的課題組活動,與研究生一起,學習實驗設計,嘗試實驗操作,分析實驗結果,體驗課題實施過程。科研導師本身都是具有博士學位,負責各級科研項目的教授、副教授、研究員、副研究員或高年資講師,而所在的課題組往往是國家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的組成部分。學院還制定了《導師組活動記錄手冊》,使導師組活動規范化,也利于反饋和評估。通過嚴格的導師組活動,幫助學生熟悉并學會科研論文的查閱,培養學生的科研思維方式,使學生了解基本的科研項目運行模式,自然而然地參與科研項目的多個環節。同時,學生間自發的交流又便于其了解不同領域、不同課題組的運行,一方面避免了日后選擇科研方向時的茫然或沖動,另一方面,學科交叉也是當今科學前沿發展的方向。

3.4水到渠成,設立科創項目,實踐所學所想

大學生的科創能力是衡量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標準,國內各高校、學院對此都格外重視。以復旦大學基礎醫學專業學生為例,其可申報的科創項目就有復旦大學設立的君正、望道和曦源項目以及基礎醫學院設立的正誼學者等本科生科創活動。這些項目鼓勵學生獨立申報課題,申請參加同一項目的學生可來自不同院系。為保證教師有足夠時間對學生進行科研指導,學校或學院都明確一位教師一次只能擔任一個項目的指導。項目由學生在導師的指導下自報課題,通過競標獲得立項資格和獲取科研經費。經費直接撥入學生賬號,由學生全權支配使用。此外,學院在課題實施過程中組織中期考核,課題結束時進行匯報,并由專家進行評估,這些也是項目能提高學生科研相關能力的關鍵環節。通過項目設立和實施全過程中有的放矢的指導,幫助學生在課題實施中發現問題、面對問題、解決問題,通過實踐不斷培養科研能力,提升科研素養。以學生為主導的科創項目的創立和實施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科研熱情,而項目實施過程更提供了學生從提出假設、爭取課題到實施、匯報、小結的各方面實踐機會,使學生的科研素養在實踐中大幅度加強和提升。

篇9

二、生命科學通識教育現狀

大學通識教育理念和實踐課在美國開展較早,并有了成熟完善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和可觀的開課規模。目前,在諸多知名大學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中,生命科學類課程都是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歐洲和日本等發達國家大學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如此,香港及臺灣地區也是如此,其在較長時間都處在文化較為開放的環境,積累了較多經驗,且生命科學就是通識教育選修課劃定的重要范疇之一。我國教育界是近年來才接受和認同通將識教育作為一種教育理念的。目前,全國已有幾十所高校開設了非生物類本科生“生命科學導論”等生物學課程,為滿足非生物類專業讀者的需求,不同類型的教材、教學大綱、網絡課程及科普讀物等被編寫和出版。但在生命科學通識教育特別是在非生物專業學生生命科學通識教育的實施過程中,仍然有相當部分普通高校存在許多不足。比如:部分高校將自己的優勢學科、優勢教學團隊的教學方向等作為通識課的教學內容,認為這就是開展通識教育的目的。還有些高校為片面追求學生就業率,干脆直接把學生比較感興趣或者社會急需的學科作為通識課的教學內容,他們完全把通識教育當成了提高就業率和吸引生源的方式。因此,在新形勢下如何從國家發展與穩定角度出發,將通識教育理念與公民科學素質的快速提高結合起來構建生命科學通識教學目標及其內容,是一個非常值得深思和探索的問題。

三、“提高公民科學素質”理念下開展生命科學通識教育的幾點建議

(一)根據學生學科知識結構特點,調整教學目標

由于通識教育強調的是學生接受新知識和解決新問題的能力,因此,加強學生對基礎和普適性課程基本原理及方法的學習是通識教育常采用的策略。公民科學素質的提高也可以通過把與公民日常生活、學習密切相關的生命科學基礎知識、基本常識等內容列入通識教育課程中來實現,但不應把過多的生命科學領域的高新發現、發明及國家層面上的重點研究內容和方向以吸引眼球的方式“變形”地灌輸給學生。建議將高校生命科學通識課的教學目標定位如下:針對與生命科學關聯性較遠的文科以及部分理科專業的學生,其課程目標可以設置為通過了解人類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及其如何和諧相處,在增強科學世界觀基礎上樹立現代健康意識,通過改善知識結構和拓展知識面全面提高綜合素養以適應未來社會的需要。針對與生命科學關系較為密切的一些理工科專業學生,在其已經掌握的生命科學基礎知識和原理基礎上,完善知識結構、拓展知識面、培養創新思維能力與創新精神,并從各自的領域出發培養其對生命科學的興趣,尤其是使他們認識多學科知識的交叉并有意識地綜合利用已經掌握的知識辯證地分析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以利于其成長并使之成為適應未來社會需要的高層次跨學科人才。

(二)教學內容依據教學目標而定

對于生物學基礎層次不同和知識結構差異較大的文理科學生,在上述教學目標的實現過程中以及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應該優先考慮與生活、工作過程具有緊密聯系的生命科學知識,在培養學生濃厚興趣的同時提高科學素質。并且還要使相關生命科學知識系統化、層次化,以利于學生吸收、掌握,同時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自身面對的自然與社會問題的能力。對生命科學的重大學科方向、重大理論和應用問題可以適當講解,但仍應以增強學生運用多學科知識交叉分析問題的能力為主。實踐中,部分高校已有不少生命科學通識教育的經驗和成果,其中可供選擇開設的課程很多,比如:生物學與人類文明、應用生物技術、基因工程、疾病與保健、微生物與人類健康、環境保護與人類生存和發展、性科學與性教育、遺傳與優生、生理心理學、生物學前沿、遺傳與健康、生物科學技術及實驗等等。就我個人而言,更推崇前三個教學內容,而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把這些知識系統化后有針對性地傳輸給學生。總體來說,通過豐富生活常識和專業知識,有選擇地多模式地開展生命科學通識課程,能在滿足大學生對不同專業領域知識渴求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提高其科學素質。

(三)激發學習興趣與改進傳統教學方法并重

教師不應僅限于教授書本框定的知識,更應幫學生樹立多學科知識交叉撞擊所形成的現代科學觀。在此基礎上,提升他們的視野、科學素養和洞察能力,從而完善他們的科學思維方式和提升其解決問題的能力。由于生命科學的學科特點,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老師的教學方法同等重要。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在詮釋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生命科學相關問題時被觸發,教學方法本身又可以在傳統教學方式的基礎上不斷改進和革新。比如:依據教學目標開展相關內容的科普系列講座;通過交流研討解決學生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增加播放揭示生命奧秘和展現生命豐富多彩的可視化影像材料。輔以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把枯燥、乏味、陌生的生命科學理念、技術原理、操作過程以及生命進化過程等讓學生直觀地認識和理解。

(四)評價考核方法多樣化

以提高科學素養為目的的生命科學通識教育應該強調多層面、多方式和多標準,重視對綜合素質與綜合知識運用的考核,只有這樣才能反映出學生科學素養提高的程度。因此,開展多種形式的考核方法對推動教育發展有積極作用。可參考的方式除了期中與平時成績相結合、開卷與閉卷相結合以外,還可以筆試與實驗操作相結合。另外,生命科學相關的社會焦點問題和自然常識也可作為討論的題目,以課堂交流、隨堂提問、社會焦點問題小論文以及對本課程提出建設性建議和可行性操作方式等作為平時成績。

篇10

湖南省食品科學技術實驗教學中心面向食品科技學院、園藝園林學院、生物安全學院、農學院、科學技術師范學院、理學院、動物醫學學院、動物科技學院、生物科學技術學院、資源環境學院和東方科技學院等11個學院的20個專業,包括食品科學與工程、食品質量與安全、茶學、園藝、植保、動植物檢疫、草業科學、農學、植物科學與技術、動物醫學、動物科學、農藝教育、園藝教育、動植物檢疫教育、園林教育、生物技術、生物工程和應用化學專業等。

一、實驗中心建制

食品科學技術實驗教學中心由學校正式下文確認為教學單位,實行校、院兩級管理體制,中心主任直接由學校公開聘任,實驗教學中心實行主任負責制,中心主任在主管教學副院長領導下開展工作,實驗教學中心內部實行崗位負責制。中心下設食品化學、食品微生物學及其應用技術、食品工程原理與機械、食品工藝實驗、食品質量與安全控制五個模塊實驗室。

1.管理模式。實驗教學中心實行校、院兩級管理體制,執行“四統一、一統籌”的管理模式,即“實驗人員統一管理、實驗項目統一安排、實驗場地統一使用、實驗資源統一調配、實驗經費統籌安排”。有校、院兩級完備的實驗教學中心各項規章制度,并匯編成冊,包括實驗教學中心工作條例、物資管理制度、安全檢查制度、工作檔案管理制度、人員管理制度和實驗教學中心信息收集整理制度及實驗教學中心開放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規章制度。每個實驗室內都懸掛有《學生實驗守則》、《實驗室儀器設備管理制度》、《儀器設備損壞、丟失賠償制度》和《低值耐用品管理辦法》等規章制度,嚴格遵守執行。實驗教學中心實行主任負責制,負責實驗教學中心的實驗教學和日常管理工作。中心健全了崗位責任制,定期對實驗室工作人員的工作量、工作業績和教學服務水平進行考核。采用計算機網絡等現代化辦公手段,對實驗室的工作、人員、物質設備、經費、環境狀況等信息進行統計分析,及時為學校和上級主管部門提供實驗室運行的準確數據。日常管理嚴格遵照國家級示范實驗教學中心的建設要求來進行,如實驗項目管理、儀器設備驗收、使用、維護等。學校資產處、教務處建立了計算機管理數據庫和網絡管理,實踐教學中心也建立了相關的計算機管理文檔、數據庫以及網站管理。已實現管理制度化、程序化和規范化。有專門的儀器設備管理人員,大型儀器配有專門教師管理和操作。設備的帳、物、卡相符率達100%。

2.資源利用。各實驗室的教育教學資源實行的是實施校、院級管理,由中心統籌調配,避免重復建設和投入,實現資源的共享使用,提高了資源利用效率。對實驗教學中心基本儀器設備按功能和生產食品的種類分類,根據教學內容進一步對儀器設備進行配套,添置先進、實用的新設備,提高儀器檔次和自動化程度,增加設備和用房的共享性,真正達到優化組合,合理配置資源,節省人力、物力、財力。既保證能完成實驗教學任務,又能開展一定范圍內的技術開發和社會服務工作,努力提高實驗室綜合服務能力和使用效率,提高投資效益。采取貴重設備儀器專人管理、專人操作,一般設備儀器按室分人專門保管、使用登記、保養維修,做到了高效保障。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以制度保證教學場所的環境安全和勞動保護工作。建立網絡化、開放式的實驗室信息管理平臺。通過信息平臺,對實驗室使用時間、儀器設備資源、易耗品的采購等進行管理,使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學生通過平臺,了解實驗的規章制度、開放內容、儀器設備使用說明等。實驗室設備做到資源共享,中心對綜合設計性和研究創新性實驗、畢業論文、畢業設計,科技制作及各類學生競賽訓練等實現全面開放。除面向本校的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外,還開放給其他高等院校教師進行培訓和進修。

二、信息平臺

數字化教學資源。實驗中心建立了網站http://,其內容包括:實驗教學、實驗隊伍、管理體制、設備環境、實驗開放、教學研究、科學研究和學生討論等,建設了豐富的數字化自主學習資源。網絡平臺的建設除用于中心管理工作外,主要用于輔助實驗教學,學生查閱典型實驗教學案例、實驗教學大綱、實驗教學課件、實驗教學周歷、儀器使用等豐富的網上教學信息,便于學生預習和課后學習,此外,為學生與教師提供交流平臺。我校引進和開發了“教務網絡管理系統”(http:///ndjwc/)、“實驗室綜合管理系統”(http:///labmc)和“儀器設備管理系統”(http:///zcc),對實驗教學、實驗室、實驗儀器、實驗材料等進行信息化管理,為學生提供網上預約實驗室與儀器的服務;實驗教學中心的管理人員可進行有關的數據管理。檔案管理包括教學檔案(教學大綱、教學日歷、平時成績登記表、平時成績表、實驗考核方法、實驗教學人員信息表、學生實驗和開放實驗報告等),儀器(固定資產、低值耐用品)藥品管理檔案。此外還有實驗室工作日志、開放實驗記錄、借物與損壞儀器記錄、安全與衛生記錄、儀器使用記錄等。開放實驗室信息化管理主要是基于局域網的實驗支持服務系統及管理系統,實驗教學管理信息包括實驗教學中心規劃,實驗設備、儀器查詢等,學生學習信息包括課件等,實驗教學資源信息和實驗室管理信息包括組織機構、人員配備、制度管理和帳冊管理等。信息技術與傳統實驗教學的整合,一方面提高了教師積極運用信息技術達到實驗教學的目的;另一方面淡化了學科本位意識,提倡了以學生的整體發展為本。

三、考評辦法

1.管理人員考評辦法:實驗教學中心主任每年由學校統一考評,制定了實驗教學中心副主任、高級實驗師、實驗師、助理實驗師和實驗員(含實驗工人)的崗位職責,各類專職實驗人員有明確的分工,并記錄有崗位日志。學校和食品科學技術學院制訂了實驗教學中心專職人員和實驗課指導教師的具體考核辦法。包括政治思想表現、工作態度、工作量、出勤情況和工作業績等,并將創新成果和科研成果計入工作量,以鼓勵教師積極投入改革創新。

每級崗位確定崗位聘任條件、崗位職責和聘期工作任務書,每年年底進行考核。教師和實驗技術人員當年考核不達標,不能再聘為原崗位。中心定期抽查崗位職責履行情況,與年終考核掛鉤。

2.學生考評辦法:對學生的考評主要是考查學生的實驗準備情況、學生的出勤情況、實驗操作能力、實驗報告完成質量等幾個方面,除了取平時成績與期末考試成績相結合的做法外,還采用現場操作、口試,設計型實驗項目采取成果展示、答辯等方式進行。平時成績以實驗操作、實驗能力、實驗結果及實驗報告是否準確、規范為主要依據。

四、實驗教學質量保證體系

1.本中心規定每兩年修訂一次實驗教學大綱,各門課程由理論課和實驗課教師共同修訂大綱;修訂過程中,相關課程間通過討論協調實驗內容,使各課程實驗內容的改革科學合理。各課程教學大綱經學院教授委員會通過后執行。

2.建立聽課與檢查制度。校教學督導團和校院領導、實驗教學中心領導及教授委員會成員定期和不定期進行聽課,并對實驗報告、儀器設備完好率、實驗準備情況、人員在崗情況和實驗室設備管理、用電安全、防火防盜安全和衛生情況等進行檢查,隨時進行點評,檢查情況記錄在案,并與年底考核掛鉤。

3.建立調查和意見反饋制度。學生可以將試驗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通過網絡、調查問卷或口頭反映給實驗中心,實驗中心有專人進行調查并將調查及整改情況反饋給學生。

4.建立典型實驗教學示范制度。定期請經驗豐富的實驗指導教師進行實驗教學示范,并選擇典型實驗教學課程組織其他教師集體聽課,以促進中心整體實驗教學水平的提高。

5.建立青年教師試講制度。新進的青年教師,要在中心范圍內進行試講,并檢查其實驗講稿,經考核合格方可進行實驗教學。

參考文獻:

[1]易有金,鄧放明.食品類專業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探索[J].實驗室科學,2010,13(6):1-2.

[2]廖盧艷,吳衛國,易有金,李清明,鄧潔紅.食品工程機械應用技術實驗教學改革初探[J].輕工科技,2014,(2):161-162.

[3]張春艷,李清明,周紅麗,易有金,譚興和.《食品生物技術導論》教學改革探討[J].輕工輕工科技,2014,(2):149-150.

篇11

經驗研究揭示了合理化的過程,但他并沒有從經驗主義的角度曲解合理化過程,沒有使合

理性內容在社會學習過程中消失殆盡。韋伯留下來的著作都是一些斷片;但合理化理論是

其中的一條主線,我們可以用它把韋伯的理論全貌建構起來;這些解釋視角在20世紀20年

代的哲學討論中一度占據主導地位【1】,可是,后來被嚴格的社會學研究(比如對《經

濟與社會》的研究)排擠到了一邊,但在最近的韋伯研究中又開始抬頭【2】。這些觀點

認為,韋伯的著作是一個整體;而由此恰恰暴露出了一些有益的矛盾。宗教歷史的解神秘

化過程是西方理性主義出現的一個必要的內在條件,韋伯分析了這個過程,而且借助的是

一個復雜而含糊的合理性概念;相反,合理性概念在分析社會合理化的現代過程中可以把

有限的目的理性當作主導觀念。韋伯、馬克思以及霍克海默和阿道爾諾所使用的都是這個

概念。我想首先對他們的三種觀點概略地加以比較,由此來闡明我的提問立場【3】。

馬克思認為,社會合理化就是生產力的大發展,具體而言,就是經驗知識的增長、生

產技術的改進、社會勞動力的有效動員、訓練以及組織等。相反,生產關系是社會權力的

分配制度,也是生產工具的調節制度,只有在生產力所發揮的合理化壓力下才會出現變革

。韋伯對資本主義經濟和現代國家的制度框架則有另外一番評價,他認為,資本主義的制

度框架不是束縛合理化力量的生產關系,而是目的理的亞系統(Subsysteme),正

是在這些亞系統當中,西方理性主義才獲得了社會意義。當然,韋伯也對社會關系的物化

(作為官僚化的后果)表示擔憂,因為它遏制了合理的生活方式。霍克海默和阿道爾諾以

及后來的馬爾庫塞,都是從韋伯的角度去理解馬克思的。在工具理性范疇下,統治自然的

合理性與階級統治的非理性融為了一體,獲得解放的生產力加固了異化的生產關系。《啟

蒙辯證法》(DialektikderAufklaerung)消除了韋伯面對合理化進程尚還抱有的矛盾

,他們毫不猶豫地糾正了馬克思的實證立場。知識和技術,在馬克思看來是一種絕對的解

放力量,可它們自身卻成為了社會壓迫的工具。

我在這里關注的不是三種立場究竟有怎樣的正確性,而是它們共有的理論弱點。一方

面,馬克思、韋伯以及霍克海默和阿道爾諾都認為,所謂社會合理化,就是指行為關系當

中工具理性和策略理性的增長;另一方面,他們又都在思考,一種總體性的社會合理性究

竟是意味著一種自由生產者的大聯合,還是意味著一種合理的道德生活方式,或是與自然

的和諧相處。而合理化的經驗過程的相對價值,可以用總體性的社會合理性來加以檢驗。

但是,這樣一種總體性的合理性概念,必須和生產力、目的理亞系統以及工具理性

的總體承擔者處于同一個水平上。可惜,事實并非如此。在我看來,原因一方面在于行為

理論過于狹隘:馬克思、韋伯以及霍克海默和阿道爾諾所確定的行為概念還不夠完善,不

足以把社會行為中的一切社會合理化內容全部囊括進去【4】。另一方面,則在于行為理

論和系統理論的基本概念混雜不清:行為取向和生活世界結構的合理化,同行為系統復雜

性的增加并不是一回事【5】。

一方面,我想在開始的時候就交代清楚,韋伯是在一個科學語境中接手合理性問題的

,他擺脫了19世紀歷史哲學以及帶有歷史哲學色彩的進化論的前提。合理化理論不屬于社

會學作為科學而必須拋棄的推理遺產。社會學是踏著蘇格蘭道德哲學和早期社會主義的足

跡逐步發展成為一門學科的,它有著自己的問題和理論,主要關注的是現代社會的形成與

發展【6】。在此過程中,社會合理化已經成為了一個主題:在18世紀,歷史哲學探討了

這個主題;到了19世紀,進化主義的社會理論又接手并轉化了這個主題。我想簡略地回顧

一下社會合理化問題的早期發展歷史,以便闡明韋伯所面對的實際問題。

孔多塞的《人類精神進步論》(Esquissed\unTableauHistoriquedesProgres

deL\EspritHumain,1794)一書囊括了歷史哲學思想的最重要的主題【7】。合理性

模式是由計算性的自然科學提供的,主要是牛頓的物理學。它發現了\研究自然的真正方

法\;\觀察、實驗以及計算\是物理學揭示自然秘密的三大工具。和康德一樣,孔多塞

也深信這種科學的\可靠過程\。科學成為了一般認識的范式,它把迄今為止的一切哲學

都變成了單純的意見:\數學和自然科學構成了兩大分支。由于數學和自然科學所依賴

的是計算和觀察,它們的學說不受不同學派的意見的左右,因此,它們和哲學分離了開來

\【8】。

孔多塞沒有象康德那樣去努力揭示認識方法的基礎以及科學理性的條件;孔多塞關注

的是韋伯所說的科學的\文化意義\;也就是說,孔多塞關注的問題是:依靠方法導致理

論知識的增長,這會對人類精神的進步以及整個文化生活關系產生怎樣的影響。孔多塞試

圖根據現代科學的歷史模式,把人類歷史理解為合理化的過程。他的思考主要包括以下四

個方面的內容:

(a)首先,孔多塞根據科學進步模式重新解釋了至善(Perfektion)的概念。至善

不再象亞里士多德傳統所認為的那樣,意味著事物內在終極目的(Telos)的實現,而是

意味著一個完善的過程,這個過程盡管方向明確,但一開始目的并不具體。至善被解釋成

了進步。孔多塞在他的著作中試圖闡明:

\自然的完善并沒有給人的能力(perfectionnementdesfaculteshumaines)設定

界限;人追求至善的能力是不可意料的……其界限只有一個,就是星球的存在時間,因為

自然讓我們無法擺脫時間的約束\【9】。

人類精神的進步不受人類內在終極目的的限制,它們是在偶然條件下實現的。進步概

念與學習觀念聯系在一起。人類精神取得進步,并不意味著向終極目的又接近了一步,而

是意味著人類自身的智力獲得了有效的證明;也就是說,人類精神取得進步,所要歸功的

是一種學習機制(Lernmechanismus)。學習過程就是從知性上克服障礙的過程;孔多塞

認為,\我們的知性觀念\依靠的是\一種緊張關系:一邊是我們揭示真理的手段,另一

邊則是自然對我們的反抗\【10】。

(b)自然的反抗包括先見(Vorurteil)和迷信。自然科學模式的認識概念似乎把

傳統的宗教觀念、哲學觀念、道德觀念以及政治觀念等統統都給否定掉了。面對這種傳統

的力量,科學的啟蒙作用日甚一日。科學作為一種獨立于神學和人文主義修辭學的亞系統

,在18世紀末獲得了長足的制度化,以致于科學發現的組織形式成為了國家和社會的樣板

制度。啟蒙成為了一個政治概念,代表的是人類在實踐中提煉科學知識,進而擺脫先見的

過程;用孔多塞的話說,啟蒙是一個政治概念,說明的是哲學對公眾輿論的影響過程。科

學進步要想轉變成社會生活的合理化,科學家就必須承擔起教育公眾的使命,以便使他們

自身的工作原則成為整個社會交往的原則。科學家作為啟蒙者,試圖把他們享有的權利

\大聲宣布出來\,這個權利就是:\任何一種意見都要接受我們自身理性的檢驗。……

這樣,在歐洲很快就出現了一群人,他們的工作不是揭示或論證真理,而是傳播真理。他

們的使命就是要直搗一切先見的老巢,因為有了先見,人們就到教士和教派、政府和傳統

的社團那里去尋求庇護;他們的榮耀在于,消除民眾中的謬誤,而不是要拓寬人類知識的

界限\。當時還身險囹圄的孔多塞進一步補充說:\科學家的使命就是要追求知識的進步

,他們這樣做既充滿著危險,也蘊藏著用途\【11】。

(c)啟蒙概念是一個紐帶,把科學的進步觀念與認為科學也致力于道德完善的信念

聯系在一起。啟蒙要求人們在與教會、國家等傳統暴力機器的斗爭過程中,拿出自己的勇

氣,運用自己的知性,也就是運用自己的自主性和成熟性。此外,啟蒙的激情還源于這樣

一種經驗,即:道德實踐的先見實際上已經被科學的批判力量動搖了。\一切政治謬誤和

道德謬誤都是出于哲學謬誤,而哲學謬誤本身又是與物理學謬誤聯系在一起的。沒有一種

宗教體系或超越自然的迷狂,不是出于對自然規律的無知\【12】。因此,孔多塞認為,

不僅要通過批判去信奉科學,而且要借助科學幫助解決常規問題:

\數學和物理學都是為了讓技術更加完善,使之滿足我們最基本的需求:道德科學和

政治科學的進步,對決定我們感知和行為的動因產生了影響,這點難道不是自然的必然規

律造成的?\【13】。

孔多塞所說的包括道德實踐問題、學習的認知問題以及學習過程的科學組織問題。人

類有能力\獲得道德概念\,同樣,人類也有能力讓道德科學達到自然科學已經取得的水

平:

\自然科學值得信賴的唯一理由在于:自然科學認為,決定宇宙現象的普遍規律,不

管我們是否了解,都是必然的和永恒的;可是,這個原則對于人的知性能力和道德能力所

發揮的效力,為何比其他的自然進程來得要微弱?\【14】

(d)但是,如果啟蒙能夠依靠人文科學,而且,人文科學的知識進步和自然科學的

知識進步一樣在方法論上獲得了保障,那么,我們就不僅可以期待個人的道德有所進步,

也可以指望文明的共同生活方式也取得進步。和康德一樣,孔多塞也認為,文明的進步意

味著建立起一個保障公民自由的共和制度、一種確保永久和平的國際秩序,以及一個加速

經濟增長和技術進步,進而消除或補償社會不公的社會制度。孔多塞希望消滅\在兩性之

間制造不平等的先見\【15】;也希望消滅犯罪和墮落,在衛生和醫藥方面消除貧困和疾

病;孔多塞認為,\未來一定會出現這樣的局面:死亡只是外在不可抗拒力量所導致的結

果\【16】。

換言之:孔多塞以為,相對于死亡,生命是永恒的。這是18世紀歷史哲學思想的典型

觀念,盡管它在法國大革命的一個同時代人那里才獲得完整而明確的表述。當然,也正是

這種激進的態度才暴露出了歷史哲學思想中的斷裂。主要有四個論斷后來遭到了質疑,并

促使歷史哲學的現代觀發生轉型。

首先,孔多塞必然會設定一些前提,因為他認為,直線性的進步概念所立足的是現代

自然科學的科學進步概念。(a)他設定,物理學歷史以及把物理學當作樣板的科學,可

以說有一個連續的發展脈絡。相反,當代后經驗主義科學理論強調,理論的形成與范式之

間沒有瓜葛;后經驗主義科學理論指出,科學理性的連續性不是建立在理論層面上,而是

建立在理論關系層面上,也就是說,建立在不同范式之間的復雜關系當中。更具有冒險性

的是另一個假設(b):迄今為止,宗教學說和哲學學說所解答的一切問題,不是變成了

可用科學加以合理解決的問題,就是成為了假問題,在客觀上消失不見了。孔多塞希望能

克服死亡,這并不奇怪。其中隱藏著這樣一種觀點,即:偶然性經驗和意義問題,迄今為

止一直都是用宗教來加以解釋和解決的,現在會有巨大的緩解。否則,就會留下一些無法

合理解決的問題,它們必定會對科學解決問題的能力產生很大的制約。這是韋伯的一個出

發點,他試圖由此去追蹤社會合理化的過程,而且依據的還不是科學的發展過程,而是宗

教世界觀的發展過程。

其次,孔多塞是18世紀的產兒,他未能搞清楚,如果從現代科學合理性的角度去把握

人類歷史的同一性,他所提出的普遍主義要求會有多大的有效性。孔多塞并不懷疑,總有

一天,所有的民族都會\接近象法蘭西人和盎格魯-美國人這些最開化、最自由、最沒有

先見的民族已經達到的文明狀態\【17】。

對于這個信念,孔多塞的論證是:和自然科學一道形成的合理性,并不是西方文明所

特有的,而是人類精神內在所固有的。這種關于普遍理性的假設,首先遭到了歷史學派,

后來又遭到文化人類學的質疑;直到今天,這依然是一個有爭議的話題,關于這一點,本

書導論在討論合理性爭論時已有交代。但是,對于歷史哲學在19世紀的進一步發展具有深

遠影響的,則是其他兩個假設。

再次,正如我們看到的,孔多塞把科學進步的認知內容與成熟的道德實踐內容聯系在

一起;所謂成熟,就是指擺脫了教條和自然的權威。孔多塞使用的是前批判的\自然\概

念,這個概念曾出現在康德的歷史哲學著作中,被用來確定理論理性與實踐理性的同一性

。這種同一性在孔多塞那里沒有構成問題,盡管從休謨(D.Hume)以來,人們已經清楚

地認識到,關于道德理論和國家理論的規范命題無法從經驗科學的命題當中推導出來。最

初,這是從康德到黑格爾的哲學所探討的主題。黑格爾的法哲學在理論理性與實踐理性之

間建立起辯證法中介,這個中介在馬克思那里進入了社會理論,而且通過雙重渠道:

一方面,馬克思批判了哲學反思的自足性。隨著黑格爾辯證法逐步與時代合流,理論

與實踐的中介成為一個永恒的主題。實踐理性所涉及的問題,再也不能只用哲學的手段來

加以解決了;它們跨越了純粹論證的界限:批判的武器需要對武器加以批判。用實踐手段

來進一步發展理論,不會揭示出太多的普遍性內容;值得提及的,就是革命理論了【18】

另一方面,在用非批判的手段把握辯證法概念的過程中,黑格爾又引起了重視;理論

理性與實踐理性的同一性深入到了政治經濟學批判的基本概念當中,以致于理

論的規范基礎至今還模糊不清。的模糊內容不是被回避了,就是被遮蔽了,因

而還沒有得到徹底的清理:被回避了,是因為馬克思的社會理論分解成了社會研究和道德

社會主義(阿德勒);被遮蔽了,既是因為正統派用黑格爾來限定馬克思(盧卡奇,科爾

施),也是由于被等同于19世紀的自然主義發展理論(恩格斯,考茨基)。這

些理論為歷史哲學最初探討的合理化主題進入社會學領域鋪平了道路【19】。

對于這些理論來說,重要的是孔多塞歷史哲學的第四個假設。孔多塞如果認識到,不

斷改進的理論知識具有經驗意義,他就會把文明的進步還原為人類精神的進步。任何一種

解釋命題,一旦從合理化的角度去理解歷史現象,其出發點就必然是:知識和認識的論證

力量具有經驗意義。但是,孔多塞既沒有深入研究學習機制和學習過程的前提,也沒有解

釋清楚,認識是如何轉化成技術進步,經濟增長以及社會合理組織的;更沒有注意到,認

識會帶來預料之外的副作用。孔多塞所信賴的是精神的自發作用,也就是說,孔多塞信以

為,人類的知性依靠的是知識的累積,而隨著知識的不斷擴散,又會反過來對文明的進步

產生影響。當然,這種自發性表現為兩個相互矛盾的方面。從參與者的實踐角度來看,文

明的進步是知識普及的結果,是哲學家影響公眾輿論的結果,是改革學校教育和大眾教育

的結果。這些啟蒙實踐的目的是要推動人類精神不斷進步,但它們自身都是歷史哲學的產

物,因為它們第一次從理論上揭示了人性的過程,以便讓那些參與者能夠在實踐中進一步

推動這個過程。從科學家的理論角度來看,文明的進步是一些可以用自然規律解釋清楚的

現象。從實踐角度來看,合理化表現為一種有意志和有意識的交往實踐;而從理論角度來

看,合理化表現為一個合乎規律的認知過程。這兩個方面緊密相連;但是,只要我們從唯

心論的角度認為人類精神是一種權力,它有著自己的邏輯和動力,上述兩個方面就可以和

諧地聯系在一起。

在這個方面,19世紀的發展理論(在斯賓塞那里達到完善)對歷史哲學的合理化主題

作出了重大修訂:它們從達爾文主義的角度認為,文明的進步是有機系統的發展【20】。

解釋漸變的范式,不再是科學理論的進步,而是類的自然進化。這樣,合理化主題就進入

了社會進化領域。視角的轉變,有助于我們更好地把握19世紀的主要歷史經驗:

--隨著工業革命的興起,生產技術成為社會進化的一個重要緯度。生產力的發展最初

并不意味著科學技術的應用;生產力的發展成為一種模式,這個模式比現代自然科學的發

展模式更有助于我們從經驗的角度把握社會進步。

--政治變革也是這樣。政治變革始于法國大革命,結果是資產階級制度的建立。

進步在資產階級自由的制度化過程中的反映,比在人文科學中要清楚得多,因為人文科學

的發展本身還是一個問題。

--最后,隨著資本主義的壯大,經濟發展成為一個具有獨立功能的亞系統,當代政治

經濟學用循環模式對此有清楚的描述。這樣既形成了整體主義的視角,使得無須再把社會

分工現象還原為個體的聚合;也出現了功能主義的視角,使得我們能夠把社會比作有機體

,進而看作是自我持存的系統。

前兩個主題有助于我們從經驗主義的角度把合理化過程解釋為增長過程;第三個主題

則使得社會史更加合乎達爾文建立起來的自然史進化模式。這樣,斯賓塞(H.Spencer)

就可以建立起一種社會進化理論,它剔除了歷史哲學的模糊唯心論,把文明的進化看作是

自然進化的延續,進而使文明的進化徹底合乎自然規律。

科學的發展,資本主義的壯大,國家的建立以及現代管理制度的形成等,所有這

些趨勢可以說都是一些經驗現象,是社會系統結構分化的結果。我們無須再把它們僅僅看

作是內在精神歷史(可以還原為學習過程和知識累積)的經驗標志,也無須再把它們解釋

成歷史哲學意義上的合理化標志。

通過對孔多塞提出的四個歷史哲學基本假設的考察,我們可以把維多利亞時代的發展

理論簡單地概括如下:它們既沒有對啟蒙的理性主義,也沒有對啟蒙的普遍主義提出質疑

,因此它們還沒有意識到歐洲中心論所面臨的危險;它們還在重復自然主義的錯誤結論,

當然,這一點不太顯著,因為它們至少提出要用關于實踐道德進步的價值判斷去解釋關于

進化的理論命題;另一方面,它們也更加緊密地依靠社會科學,用(偏向生物學的)經驗

科學的進化概念,來填補歷史哲學關于歷史規律的唯心主義論述所遺留下來的空白。

韋伯重新接手合理化主題,并使之成為一個社會學的問題;主宰當時科學史語境的,

是對19世紀進化論的批判。批判的焦點可以用上文的關鍵詞來加以明確。在這里,我將從

反方向來清理歷史哲學的上述基本假設:批判的焦點是進化決定論,道德自然主義以及發

展理論的普遍主義和理性主義。

進化決定論(EvolutionaererDeterminismus):從蘭克(L.v.Ranke)和薩維尼(

F.K.v.Savigny)開始,精神科學就在歷史學派內部逐步形成了,而且一直伴隨著方法

論的反思【21】。這些方法論的反思最遲到狄爾泰就已經發展成熟,即發展成為一種歷史

主義(Historismus)。歷史主義批判既針對辨證的歷史理論和社會理論,也針對進化主

義的歷史理論和社會理論。我們這里主要關注的是這場爭論的結果,亦即否定為自然主義

文化尋找發展規律的做法。歷史主義認為,文化就其本質而言,是一個由意義關系建構起

來的對象領域,表現出來的是結構主義的合規律性,而非規約論(nomologisch)的合規

律性,更不是進化的合規律性。具有反諷意味的是,歷史主義把文化科學與生物科學,或

者說,與自然科學的樣板區分了開來;正是歷史主義的這一做法,促使了韋伯重新從非歷

史主義的合理化角度,去提出現代社會發生和發展的問題。如果我們認真對待歷史主義的

批判,朝向一定目標的漸變就必然會被還原為意義關系或觀念的內在邏輯,而非社會系統

的進化機制;人們也必定會從結構主義的角度,而非根據社會進化的規律,來解釋這一漸

變。此外,韋伯的這種歷史主義遺產徹底妨礙了人們正確對待系統功能主義當中的一些值

得注意的內容。

道德自然主義(EthischerNaturalismus):韋伯自身屬于德國新康德主義西南學派的

傳人【22】。就精神科學和文化科學理論而言,文德爾班(H.Windelband)和李凱爾特

(H.Rickert)同狄爾泰以及其他歷史學派哲學家的立場是一致的。但在與社會科學進化

主義理論的爭論過程中,新康德主義超越了其二元主義的科學哲學,發揮了一種特殊的影

響,而且是因為他們的價值理論。新康德主義在方法論層面上區分了實然(Sein)和應然

(Sollen),區分了事實的斷定和價值的判斷,并且在實踐哲學中堅決反對一切道德自然

主義。這就是韋伯在價值判斷論證中的立場背景。韋伯批判進步概念和進化概念,正是因

為它們在經驗科學中發揮了潛在的規范作用。韋伯對于道德領域中的自然主義錯誤結論十

分敏感,甚至對于描述命題和評價命題的泛濫也十分敏感;韋伯的這種敏感受到了康德和

新康德主義價值哲學的影響,當然,這種敏感也有負面作用,它在韋伯那里和一種非康德

的歷史主義觀念聯系在一起,這種觀念就是:懷疑實踐理性的論證力量。韋伯在方法論層

面上堅決反對道德認知主義和道德自然主義。

普遍主義(Universalismus):19世紀的精神科學和文化科學更加關注社會生活方式,

傳統,價值以及規范的變化范圍。歷史主義把自身傳統和思維方式的相對性經驗歸納為如

下問題:即經驗科學中設定的合理性標準難道自身不是有著時空限制的文化,亦即現代歐

洲文化的組成部分,因而喪失了其普遍有效性要求。但是,對于多元文化當中是否也會出

現認識論相對主義這個問題,歷史主義處理得比較草率。精神科學主要探討的是有文字記

載的文化傳統,它給人的直觀印象是:不同的文明在原則上是平等的;文化人類學研究的

則是古代社會,它對古代社會與現代社會之間的發展差別輕易不會無動于衷。此外,功能

主義文化人類學當中從來沒有出現過這樣的危險:即一邊用進化決定論批駁一切合規律性

的規約論(nomologisch)分析,另一邊卻得出相對主義的結論。正如我們在后文中將會

看到的,韋伯在這場爭論中所持的是一種謹慎的普遍主義立場;他認為,合理化過程并不

是西方所特有的現象,盡管綜觀一切世界宗教,合理化只有在歐洲發展成為一種理性主義

,這種合理主義一方面具有特殊性,即為西方所特有,另一方面又具有普遍性,也就是說

,它是現代性的普遍特征。

理性主義(Rationalismus):在歷史哲學和發展理論當中,科學和技術是合理化模式

。我們有充分的理由證明它們具有范式特征,這一點韋伯也沒有否認。但是,要想充當進

步概念和進化概念的范式,就必須從啟蒙或實證主義的角度對科學和技術加以評價,也就

是說,必須把科學和技術看作是解決問題的有效機制,它們對于類的歷史具有重要意義。

19世紀末的資產階級文化批判以尼采以及生命哲學家為代表,他們所反對的就是這種準形

而上學的評價方式。韋伯也未能擺脫對科學文明的悲觀主義評價【23】。他堅決反對合理

化過程在現代社會中脫離道德的價值趨向,而放任自流。因此,科學和技術在他的合理化

理論中失去了范式的地位。韋伯集中研究的是目的理制度化的道德-實踐基礎。

注釋:

1.洛維特(KarlLoewith):《馬克斯·韋伯與卡爾·馬克思》(MaxWeberund

KarlMarx),載其:《論文全編》(GesammelteAbhandlungen),Stuttgart,1960,

第1頁及下兩頁。蘭茨胡特(S.Landshut):《社會學批判》(KritikderSoziologie

),Leipzig,Neuwied,1969,第12頁及下兩頁。弗賴爾(HansFreyer):《社會學作

為現實科學》(SoziologiealsWirklichkeitswissenschaft),Darmstadt,1964,第

145頁及下兩頁。以及我的注釋,載施塔默(O.Stammer)(編):《馬克斯·韋伯與當

代社會學》(MaxWeberunddieSoziologieheute),Tuebingen,1965,第74頁及下

兩頁,轉載于哈貝馬斯,(1970),第313頁及下兩頁。屬于這個傳統的還有凱斯勒(D.

Kaesler)編的文集:《馬克斯·韋伯》(MaxWeber),Muenchen,1972;比恩鮑姆(

N.Birnbaum):《對于資本主義發生的不同解釋:韋伯與馬克思》(Konkurrierende

InterpretationenderGenesedesKapitalismus:MarxundWeber),載塞法特(C.

Seyfarth),施普龍德爾(M.Sprondel)(編):《宗教與社會發展》(Religion

undgesellschaftlicheEntwicklung),FrankfurtamMain,1973,第38頁及下兩頁。

2.圣卡爾貝格(St.Kalberg):《當代德國社會學領域關于韋伯的討論》(The

DiscussionofMaxWeberinRecentGermanSociologicalLiterature),1979,載:

《社會學》(Sociology),第127頁及下兩頁。

3.請參閱Wellmer,手稿,(1977)。

4.哈貝馬斯(J.Habermas):《行為合理性的幾個方面》(SomeAspectsof

theRationalityofAction),載:杰萊茨(F.Geraets)(Ed.):《當代的合理性》

(RationalityToday),Ottawa,1979,第185頁及下兩頁。

5.盧曼(N.Luhmann):《目的概念與系統合理性》(Zweckbegriffund

Systemrationalitaet),Tuebingen,1968。

6.斯特萊瑟(H.Strasser):《社會學的規范結構》(TheNormative

StructureofSociology),London,1976,第44頁及下兩頁。

7.這里引用的是阿爾夫(W.Alff)主編的德法對照本,孔多塞(Condorcet):《

人類精神進步的歷史進程》(EntwurfeinerhistorischenDarstellungder

FortschrittedesmenschlichenGeistes),FrankfurtamMain,1963。

8.Condorcet,(1963),第125頁。

9.Condorcet,(1963),第29頁。

10.Condorcet,(1963),第253頁。

11.Condorcet,(1963),第275頁。

12.Condorcet,(1963),第325頁。

13.Condorcet,(1963),第381頁。

14.Condorcet,(1963),第345頁。

15.Condorcet,(1963),第383頁。

16.Condorcet,(1963),第395頁。

17.Condorcet,(1963),第345頁。

18.托伊尼森(M.Theunissen):《理性的實現》(DieVerwirklichungder

Vernunft),《哲學評論》(PhilosophischeRundschau),附刊,第6卷,Tuebingen,

1970。

19.Habermas,(1976a),導論。

20.斯克萊爾(L.Sklair):《進步社會學》(TheSociologyofProgress),

London,1970,第56頁及下兩頁。

21.羅特哈克(E.Rothacker):《精神科學的邏輯性與系統性》(Logikund

SystematikderGeisteswissenschaften),Bonn,1948。

22.伯格(Th.Burger):《韋伯的形態概念》(MaxWebersTheoryofConcept

Formation,Durham,1976;豪(R.H.Howe):《韋伯的諸種親和性》(MaxWebers

ElektiveAffinities),AJS,84,1978,第366頁及下兩頁;巴克(M.Barker):《康

德作為韋伯的問題》(KantasaProblemforWeber),載:《英國社會學雜志》(

BritishJournalofSociology),1980,第224頁及下兩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丹江口市| 任丘市| 大埔区| 海阳市| 定结县| 孝感市| 宁夏| 灌阳县| 金塔县| 韶山市| 临湘市| 新乐市| 绥宁县| 达拉特旗| 通化县| 康平县| 平远县| 绥滨县| 揭西县| 鲁甸县| 永顺县| 苗栗市| 神农架林区| 泉州市| 且末县| 集贤县| 盱眙县| 仙游县| 崇信县| 靖边县| 伊金霍洛旗| 新宾| 卢湾区| 固原市| 布拖县| 泰兴市| 宜兰市| 通城县| 绵阳市| 桐城市| 将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