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生物科學專業導論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生物技術系列課程組成及課程開設簡介
生物技術系列課程是臨沂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在生物技術專業開設的專業方向課程,其系列課程主要包括《基因工程》、《發酵工程》、《細胞工程》、《酶工程與蛋白質工程》及《生物技術大實驗》等。通過系列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掌握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和實驗方法,掌握生物技術各項技術和成果在發酵菌種選育改良、細胞培養、酶制劑研發、蛋白質改造等領域的應用;熟悉現代生物技術在農作物改良、新品種培育、疾病診斷和治療、新藥研發等領域的重大作用。通過綜合性的生物技術大實驗的設置,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設計和創新能力及實驗操作技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及專業技能,為以后的專業實踐學習及畢業后走向生命科學相關專業的工作崗位打下基礎。2004年,《生物技術導論》作為一門綜合性課程首先面向生物科學和生物技術兩個專業開設。后來隨著學科的發展、師資力量的壯大以及實驗室建設的日益完善,2006年,生物技術專業的《生物技術導論》擴展為《基因工程》、《細胞工程》、《發酵工程》和《酶工程與蛋白質工程》四門課程,并開設相應的實驗,充分體現生物技術及其下游應用特性。而生物科學專業繼續以《生物技術導論》的綜合形式開課,作為本專業的方向選修課。
二、學分制下生物技術導論系列課程的教學改革
1.教學內容改革實踐。
①教學大綱的制定及授課學期的安排。由于生物技術系列課程具有涉及學科多、實用性較強、與實踐結合緊密的特點,其基本理論和應用研究一直是非常活躍的領域。學分制下,教學大綱的制定應結合專業特色,將課程小型化、精致化。因此在課程內容選擇上,我們精益求精,在制定教學大綱前,生物技術系列課程教學團隊共同討論,集體擬定教學大綱,充分結合專業的特點和定位,結合培養方案,既能體現學科特色,達到培養目標,又避免內容重復。生物技術專業的《基因工程》、《細胞工程》、《發酵工程》和《酶工程與蛋白質工程》的理論教學大綱和實驗教學大綱分別制定,為了突出實驗技能訓練,各門課程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實行1∶1的學時設置,各32個學時(共3學分)。生物科學專業制定《生物技術導論》教學大綱,實行模塊化教學,實驗方面開設綜合性的“生物技術大實驗”,根據教學內容,理論學時為48學時,實驗學時32學時。在學期安排上,生物技術專業在第四學期開設必修課《基因工程》及其實驗,第五學期開設《細胞工程》、《發酵工程》和《酶工程與蛋白質工程》等系列選修課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學分情況進行選課。對于生物科學專業,在第五學期開設《生物技術導論》和《生物技術大實驗》,既能與前面學科銜接,又能為后面的考研、就業提供理論知識和實驗技能訓練。②教材建設。教材建設必須以服務人才培養為目標,以提高教材質量為核心。學分制的實施和教學計劃的調整,教材建設需走在前列。本課程在選擇教材時優先使用近5年內出版的“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和“國家‘十一五’規劃教材”。以這些教材為基礎,設計教學內容,編制教學講義,實現立體化授課,同時指定幾本相關教材作為參考書,并利用專業網站進行課外學習資源。
2.教學方式的改革實踐。
①采用多元的課堂教學形式,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教學方法的選擇和組合,要同教學內容、學生的特點及教師自身運用教學的能力聯系在一起。傳統的課堂教學形式主要是以教師單向授課為主,學生多為被動聽課。為啟發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應根據生物技術系列課程的特點,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對于理論性強、內容抽象的知識采用講解—教授式,如《基因工程》中基因工程操作的基本過程、目的基因的克隆和篩選等內容,通過教師的精心編排,盡量使抽象問題具體化、繁雜內容簡明化、同類問題規律化,便于學生理解和接受。而在講基因治療時,采用問題—探究式的教學方法,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穿插啟發性問題,運用引趣、設疑、類比、聯想等方法能刺激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思考,也加強了師生之間的互動。例如,在講基因治療的作用時,先舉一個乙肝病毒的例子,提示例子關鍵性,提出怎么辦,讓學生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主動積極獨立地思考,使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較快提高。翻轉課堂是學生學習自主性和師生角色轉換的重要體現。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自由組合成學習小組,結合本組成員的興趣,自主選擇一個主題,調查研究,查閱文獻,在課堂教學期間走上講臺為大家講課,以此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及表達溝通能力,增加師生之間的理解互信。對于一些較容易理解的內容,采用自學—輔導式教學方法,對于學生認知前提較好的內容,先由學生自己看教材,總結筆記,針對普遍問題和教學大綱要求講解,然后歸納總結,使學生閱讀教材的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歸納總結能力等方面受到實際鍛煉,掌握自學方法,讓學生自主學習。②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生物技術系列課程內容具有信息量大、抽象、應用性強的特點,如果使用傳統教學手段,學生很難深刻理解這些內容。而使用媒體、影像資料等現代化教學手段,可以在有限時間內提供給學生最大的知識信息量。如基因工程中限制性內切酶、載體、重組DNA構建、PCR的原理等內容,比較抽象,學生理解比較困難,在講授的基礎上配以動畫演示,把這些要素的應用展示給大家,生動直觀形象地加深學生的理解程度。③改革實驗教學,強化學生動手能力。如科學安排實驗內容,根據學生反饋信息,調整實驗指導方法、改革試驗考查方式,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著重考核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實驗安排上主要分為3個層次:基礎型實驗、設計與綜合型實驗和研究型實驗。通過基本實驗技能訓練,掌握基因工程最基本的實驗技術及操作方法;掌握常規儀器設備原理及應用,培養數據處理和表達實驗結果的能力。通過綜合實驗培養學生多實驗方法手段綜合、多途徑信息獲取,以及科學分析推理的綜合實驗能力和獨立操作、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設計實驗,使學生能在教師指導下正確的進行實驗設計,按自定實驗方案操作、觀察,獲得實驗數據,正確分析結論及解決實際問題。研究型實驗是將最新研究成果引入到實驗教學中。引入科研、教改成果,使實驗內容與科研應用項目密切聯系,充分體現基礎與前沿、經典與現代相結合。如綜合型實驗“大腸桿菌感受態細胞的制備、轉化與篩選”中,將以前單一分散的三個實驗,按照其內在聯系組合為綜合性實驗,不但使學生學到了感受態細胞制備方法、LB培養基的制備、質粒DNA的轉化與篩選等3種基本實驗技術,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在掌握基本技術的同時,培養學生對基本技術和方法綜合運用的能力。發酵工程實驗中帶領學生親自操作發酵罐生產酸奶、米酒等產品,既掌握了發酵罐的結構,還體驗了生產產品的樂趣。細胞工程實驗中讓學生自己取材,進行植物組織培養,觀察植物是如何從一個愈傷發展成為一個完整的植株,體會植物細胞全能性的概念。
三、教學改革所取得的成效
在學分制指導下,通過對生物技術系列課程的教學改革,提高了學生選課的自主性,大大激發了學生對生物技術相關課程的學習興趣。在酸奶發酵和米酒發酵實驗中,學生體會到生物技術并不是深不可測,在蛋白質改造和基因工程藥物設計中,在顯微注射和動物克隆原理和技術的學習中,學生認識到現代生物技術的博大精深。在實驗課中,學生根據自己掌握的專業知識積極設計自己組內的實驗方案,并順利完成一種植物的組織培養、完成酸奶制作和米酒釀制,實驗結束后,學生們在實驗報告的結尾都寫出了自己的實驗心得,體會收獲的快樂。在教學互動環節,鼓勵學生走上講臺,講授自己所撰寫的課程論文,通過此環節的鍛煉,學生的總結及自我表達能力得到了提高。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還注重學生科研能力的訓練,先后申請了如“創新實驗設計探究鹽脅迫下納離子對小麥種子萌發和幼苗離子毒害效應”、“低糖保健型石榴汁酸奶加工工藝的研究”、“玉米等主要農作物的抗逆性研究”等多個國家級和校級大學生創新基金,實驗“葉用芥菜和白菜型油菜之間體細胞雜交體的RAPD鑒定”參加第十二屆“挑戰杯”山東省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并獲得三等獎。目前生物技術導論申報校級特色課程,正在建設中。近幾年的教學實踐顯示,教學改革效果良好,并符合新世紀高等教育培養高素質現代生物技術人才的需要。
參考文獻:
[1]江天肅,張洪波,楊軍,等.關于完全學分制的思考[J].現代教育科學,2009,(6):6-8.
篇2
一創新教育理念
轉變教師教育的理念是實施創新教育解決的首要問題,它的核心是培養創新力,是生物學素養的整體提升。在實施教學時,教師注重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首先激發學生興趣—即積極性的調動;其次,學生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具體培養生物學師范生需注重幾點內容(充分結合學科特點):注重理論聯系實際,構建完整的知識、技能、創新力教育體系,特別是關注師范生在理論聯系實際的學習過程中,綜合知識與技能的建構;注重師范生廣泛的情感培養,如環境保護、熱愛自然等;幫助師范生養成關注學科知識聯系社會熱點的好習慣,如基因控制與轉基因食品問題,使其樹立正確三觀;教師實施教學時,注重實踐,充分運用現代化的教育技術,為學生創設良好教學情景,實現“教學活動享受化”。
二創新教育模式
創新教師教育模式是培養生物師范生的重點改革內容之一,以實現“從做中學,從做中教”為終極目標。
1.專業課教學中,加強教學技能訓練。沿用實用主義教育家約翰•杜威“從做中學”的教學理念,在實踐活動中,充分誘導學生學習,并發展自身能力,專業課堂教學需要通過教師“啟發”營造出濃厚的專業課學習氛圍,使得學生喜歡“從做中學”的這種學習體驗方式,與此同時,實現教師的“從做中教”。
2.必修課程—課程與教學論的教學實現“全方位指導”。在師范院校,課程與教學論屬于一門必修專業課,生物科學專業師范生也需研究,實際教學采用“三教師”上課模式,即“年輕教師、老教師、校外導師”的綜合授課模式,有效增強了課堂教學趣味性,發揮不同教師優勢,并結合了中、小學實際教學情況,夯實基礎理論教學,補充前沿知識汲取。
3.注重教育實習。教育實習是師范教育的核心內容,也是整個師范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師范生必經的職前教育階段,促進師范生鞏固專業知識、提高實際教學能力。實習期的實習模式采用“雙導師”制,即校內教師與校外教師合作指導,促使理論學習與實踐教學有機結合。
4.培養師范畢業生撰寫教育類論文的能力。師范生培養的另一個重點內容是學生論文撰寫能力的培養,特別是培養師范生理論聯系實際的分析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其中解決問題能力是重中之重。撰寫畢業論文過程中,指導解決問題,提倡能力本位,有效提升師范生的教學與科研能力。
三優化課程改革教學
通過項目的引進建設大量精品課程,特別是專業核心課程。推動國家教育精品資源共享,在此基礎上,不斷完善校級與省級精品課程資源庫。完成校級精品課程的自主研發,提升培養能力。利用現代科技構建中學生物學教師的網絡培養平臺,實現優質教師教育資源的共享,幫助中學教師與高校教師實現課堂互動。為了發揚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實施專業課教學時,盡可能采取“探究式教學法”、“案例分析教學法”等。
四建設師資隊伍共同體
與中、小學校共同構建中、小學教師的協同培養機制,建立優秀人才庫,完成資源整合,完成師資隊伍共同體的建設。高薪聘請優秀中、小學高級教師及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相關教育工作者到校兼職,并將其納入到學校整體師資隊伍規劃中,探索教師發展新機制,如協同教學、崗位互換等,促進可持續性發展。比如,在生物科學專業導論授課中,重點內容放在當前中學生物學的教學現狀講述上;又或者在講授中學生心理輔導課時,重點放在如何處理中學教學出現的問題上等。總之,從多方面完善與加強師范生專業課教學,與中學需求實現無縫對接。師范生教學會有許多實踐性、經驗性較強的課程,比如教學設計、班主任工作、班級管理等,將這部分內容的授課任務交給教學經驗豐富且具有班級管理經驗的一線教師,負責相關教學工作,以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逐步落實雙導師制,完善教師隊伍體系結構,使得教師隊伍中既有理論研究能力強的教師,又有實際技術能力強的教師。中學教師工作內容主要放在師范生技能訓練、教學實習、解決問題等實踐內容教學上。
五提高教師服務意識
新課標下,生物科學專業培養目標做出重要調整,從原有重視理論基礎知識教育向理論技能綜合性教育全面培養進行轉變,培養出既具有生物科學基礎理論,又具有系統生物科學技能的高素質中、小學教師人才及高級應用型技術人才,以課程體系平臺為依托,注重培養師范生綜合素質,最終提升其教學能力與動手能力。
1.充分利用通識教育平臺。該平臺上主要包括公共必修課與一些公共選修課,教師應建議學生盡量選擇一些與本專業相關的專業課程。打破必修課“霸屏”的局面,多增加一些選修課程,提高學生課程選擇自由度,注重學生能力和興趣,從而差異化培養學生,應堅持“文文交叉、理理交叉、文理交叉原則,既要充分考慮大多數學生的興趣,又要為學生創造了解專業外知識的機會,不斷開闊他們的視野,提高其各方面綜合實力。
2.充分利用學科教育平臺。該平臺上主要包括學科公共課與學科基礎課。在新課標指引下,為了實現教育課程的改革,必須調整生物科學專業課程的設置,多增設實驗教學的課時。比如,微生物學、生物化學、發酵工程大實驗、生物技術大實驗等實驗課程課時由原有的27課時調整為現如今的32課時或36課時。這也體現了對實驗設計課程與統計分析課程的重視,這也與新課程標準提出的“提高學生生物學素養,倡導自主探究式學習”原則相一致,從而能夠勝任中學的生物學教學工作。
3.充分利用專業教育平臺。該平臺主要開設的是專業基礎課、其他專業領域課及有關教師教育的課程。特別強調專業前沿課程的設置,既突出專業性又體現前沿性。比如在大學第一年開設的生物學導論這門基礎專業課,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全面了解本專業的自身特點、最新發展狀況及未來前景情況等。另外,專業領域課主要開設微生物工程、生物制品學、酶工程、蛋白質工程、生物技術安全評價等課程。在授課過程中,更注重教育教學實踐,實現師范生“四年不間斷訓練”的培養模式,采取多樣化教學方式,促使畢業師范生快速適應崗位工作。課程考核更靈活,依據師范生認知規律開設訓練內容,分學期將教師口語、心理學、教育學、現代教育技術等課程進行安排教學,選擇對應科目教師授課,分設不同考核標準。還可以舉辦一些本專業教學技能競賽,主要考察學生前幾個學期的學習情況。
4.充分利用拓展教育平臺。該平臺主要設置一些拓展課程,進行一些交叉學科及拓展訓練,這也是重點創新內容,學科交叉課是一些以就業為導向的訓練課程,主要目的也是為了學生日后的就業,大大拓寬就業渠道,但也都是與生物學相關的課程。比如,開設市場營銷課程、生物制藥技術、企業管理等。拓展訓練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及環境適應等能力,這些課程也是為了鍛煉學生的創新思維,且以團隊形式開展,比如,教學機智訓練、應急能力訓練等。
六結語
總之,新課標使得河南高師生物學教師教育必須實施改革與創新,不斷完善與轉變教育理念,構建理論與技能相結合的培養模式,使得將來培養出來的師范生更能夠適應崗位工作,為未來提升中、小學教育質量打下堅實基礎。同時,新課標也是對高師院校的一次重要考驗,因此,高師院校必須實施課程設置、教學模式等的改革與創新,最終培養出全方面高素質的人才。
參考文獻
[1]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Z].
[2]姜興元.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的問題揭示[J].吉林教育學院學報,2010,26(7):13.
[3]韓國海.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教師教育的挑戰與應對[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3(4):9-11.
篇3
21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生物科學專業將在國家、社會的發展進步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作為地方本科師范院校,對生物科學師范學生應用構成體系的研究,將更好地為地方教育系統輸送優秀的生物教師,更好地服務于地方經濟的發展,實現地方本科院校的區位優勢。因此,通過問卷調查以及實地訪談等調查研究方式,我們對鹽城及其周邊鄉鎮地區的中學進行調研,在對學生、教師、家長、社會等各個方面分析總結的基礎上,認為應該從教育教學能力、教學管理能力、科研創新能力方面入手,著力構建地方本科院校生物科學師范類專業學生應用能力的構成體系。
一、地方本科院校生物科學師范專業學生應用能力現狀
本文采取問卷調查和座談的形式,深入探訪生物科學師范專業在校學生以及部分由師范院校畢業的中學教師,發現以下幾點問題。
(一)薄弱的生物科學知識
在調查問卷中,為了降低難度,涉及有關基礎知識的內容都以選擇題的形式出現。調查數據顯示,師范生對生物學理論知識掌握不扎實。大家普遍反映:現在的學習模式都屬于“臨時抱佛腳”類型,為了確保考試能順利通過,很多人都是在考試前兩周才瘋狂學習。這就容易導致書本上的知識一考完就忘完了,根本談不上將知識熟記于心、融會貫通。加之高校擴招、學生層次良莠不齊,這也對大學教師的日常教學工作帶來了挑戰,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學教育的質量。
(二)弱化的教師職業素質
在已工作的師范院校畢業的中學教師中,我們通過走訪調查發現:在教學設計、教學資源的有效組織和管理、教學活動過程的有效組織和管理、積極開展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等教師職業素質方面,新入職的教師總是不能及時掌握。他們更多的選擇墨守成規,將書本上的主觀知識以客觀的教學方式輸送給學生,根本談不上在已有的教師職業素質上加入自己獨特的教學模式,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人格魅力。
(三)匱乏的科學探究能力
在應試教育問題日益凸顯的今天,應試教育不僅僅殘害了普通學生,也對中學教師的科學探究能力造成了傷害。在如今的中小學,教師關注更多的是如何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如何提高升學率,很少有時間去關注自己的科學研究,或者根本就無暇顧及。
(四)理論與實踐的脫節
現有的教學模式和以考試為主的測評模式使得學生只注重課本知識的學習,而忽略課外的拓展與實踐。生物探索實踐的成本大、范圍廣,許多微觀實踐設備投資大、成本高,使得學生無法親自實踐。這也使得教師在培訓時,只注重學生理論知識體系的構建,而不重視學生實踐體系的建設;評估也只是注重一些精品課的講習,而忽略一些課題實踐的研究,使得理論與實踐存在脫節現象。
二、生物科學師范專業應用能力構成體系
(一)教育教學能力
扎實的基本能力是應用能力的前提與保證。對于生物科學師范專業的學生來說,基本能力主要包括扎實的知識儲存能力、獲取知識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信息獲取的能力等。
扎實的知識儲存能力。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掌握的知識包括包括化學知識、生物學知識、教育學知識。其中化學知識包括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物理化學;生物學知識涉及細胞結構與功能、代謝途徑與代謝調節、生長動力學等;教育學知識更是囊括了教育心理學、學科教學論、教育學導論等各種綜合性知識。
攝取知識能力的培養和鍛煉也是大學教育過程中的一項不可忽視的內容。在當今社會的教育體制改革中,要改變過去應試教育的模式,必須在加強知識體系教育的同時,更注重如何獲取知識能力的培養。這些能力包括利用多種方法進行查詢和文獻檢索,以獲取信息;了解學科內和相關學科的發展方向及國家的發展戰略;獨立思考,自主學習,制定和調整自身的發展方向和目標,提高個人和集體的工作效率等。攝取知識的能力突出了學生的主動性和能動性,對于生物科目而言,生物學語言以及理論知識都是在不斷的實踐過程中積累起來的,這就意味著許多新的觀點的提出需要學生去閱讀和掌握。
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也是用人單位和科研機構對生物科學師范專業的學生應用能力要求中的重要內容。一個合格的教師,應具備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這樣才能把自己的所想、所思、所得以合理、合適的方式闡述出來,而且符合學生的接受、理解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生物師范生培訓時,要不斷給學生走上講臺的機會,要組織各種形式去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近二三十年來,生命科學的研究方法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信息技術與生物學結合產生了生物信息學。生物科學是一個瞬息萬變的學科,每時每刻都會有新的研究發現產生,作為優秀的中學教師,我們應該緊跟時展的步伐,及時獲取最新的科研成果,并與自己的實際教學相融合,帶領學生了解最前沿的科學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探究熱情。
(二)教學管理能力
學校的中心工作是育人。作為教師,在給學生寬松的成才環境的同時,又要對他們進行嚴格的管理。我們可以因材施教嘗試在班級內部建立德育綜合考評規范制度、教學評價制度等,積極探索學生個人培養計劃,以滿足學生的客觀現實需要,全面提高學生素質,進一步加強學生與教師的有效溝通。同時利用現代通訊技術,著手搭建與家長的溝通平臺,及時交流學生的思想學習動態,制定個性成長方案,形成學校與家庭共同育人的氛圍。
用人單位和科研機構認為,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是他們最期待生物科學師范專業的學生能具備的能力,也是一個優秀的生物教師所追求的,而扎實的教學管理能力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根本前提。
(三)科研創新能力
隨著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對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養,已經成為當前高等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目標。
科研素質是生物科學師范專業創新人才專業能力素質基本要求的核心,在學生創新能力方面起著決定性作用。生物科學師范專業學生科研素質主要包括:對研究問題的興趣;觀察生命現象并提出有關問題;閱讀有關專業文獻,綜合分析文獻資料,設計解決問題的研究方案;實施研究方案;對研究結果進行分析,得出結論;撰寫研究論文或報告等。
生物科學師范專業的學生要具備較高的科學素養,一定的科研和項目開發能力,較強的鉆研精神和接受新理論、 新知識和新技術的能力。這也是用人單位和科研機構對生物科學師范專業的學生應用能力要求的重要內容。
由于生物科學是一門交叉型學科,涉及面廣,這就要求中學教師具有創新意識。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對自然的認知水平隨著新設備、新發明的出現而不斷提高,在生物學領域的認識也逐步加快。因此,作為生物科學師范專業學生,就必須具備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這樣才能更好地適應生物科學的發展。創新能力是技術改革的推動力,也是推動生物科學不斷向前發展的動力之源。教師在培訓學生創新能力的同時,應重點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和擴展思維能力,要讓學生敢于創新、勇于創新,以生物科學為切入點,不斷挑戰自我,提高自己的創新能力。
對于地方本科師范院校來說,生物科學師范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是一個長期、系統的工程,它的實現,涉及教育環節的各個方面,需要政府、企業、學校、社會各方面的配合。無論是改革研究還是實踐,都要順應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適應教育現代化、國際化的趨勢。只要我們不斷進行觀念創新和制度創新,積極面對挑戰,認真對待問題,堅持不懈,一定可以培養出為企業和社會所廣泛接受的應用型人才。
[ 參 考 文 獻 ]
[1] 魯先文.加強高校生物科學專業師范生實驗能力的培養[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4):263-264.
[2] 汪忠.走進高中新課改 ———生物教師必讀[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篇4
生命科學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其本質是研究生命現象、揭示生命活動規律和生命本質的科學。它的研究對象既可以是組成生命現象的生物大分子,也可以是生物個體本身,甚至可以是生態系統和生物圈,生命科學的飛速發展對人類的日常生活和社會的發展建設均產生了巨大的影響[1]。目前人類面臨的一系列重大問題,如人口膨脹、食物短缺、能源危機、環境污染及疾病危害,等等,這些問題的解決很大程度上將依賴于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的進步與發展。因此生命科學被譽為21世紀最活躍的學科之一,自然科學的前沿學科[2]。生命科學素養也是大學生綜合素質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1,3]。目前,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為全校的各個專業的大學生開設生物類的課程,包括世界一流的大學,如麻省理工學院,就將生物導論等生物學基礎課程開放給全校[2]。通過在大學課程中普及生命科學知識,增強生命科學素養是提高大學生綜合科學素質的手段之一。《生命科學導論》是高等院校面向全校各類專業,尤其是非生物科學類專業學生開設的基礎課程。由于生命科學涉及面廣、內容豐富,而且發展十分迅速,不斷增加新的內容,同時學生的專業差異均進一步加大了生命科學導論的教學難度。隨著多媒體技術的日益發展和成熟,在現代教學中,多媒體技術教學手段的應用已成為教學改革和發展的熱點[4]。運用多媒體技術,通過PowerPoint、動畫、視頻等多種多媒體形式和生命科學相關的專業知識進行結合。將原先大量復雜的知識更形象地呈現在學生面前,與傳統的板書教學相比,具有圖文并茂,便于講解和記憶的優點,可以更大程度地的活躍學生的學習情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課程的教學效果,促進課程教學發展。
一、多媒體在《生命科學導論》課程中的應用
生命科學導論課程涉及了植物學、動物學、細胞生物學、遺傳學、分子生物學、生態學及現代、生物技術等眾多的學科和內容,涵蓋的信息容量大、知識更新速度快、綜合性強[3]。作為一門全校通識類的選修課程,《生命科學導論》所面向的是全校不同專業的學生,不同專業學生對生物學的知識具有不同的實際需求,教學過程中需要兼顧不同專業學生之間的基礎差異性,因此在授課時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提供不同深度的教學內容。目前的多媒體教學的最主要方式體現在PPT教學,與傳統的板書教學相比,PPT具有圖文并茂,便于講解和記憶的優點,對于生物專業知識接觸較少的工科和文科專業的學生在學習非專業知識時也可以節省很多精力[5]。采用PPT進行授課,可以將學生的精力集中在聽課而非記筆記上,提高了教學的效果,同時也方便學生在后期隨時進行查閱和回憶之前的課程內容。對于有一定生物基礎知識的農科和理科學生,具有一定生命科學相關基礎的學生,應當適當地增加一些知識的深度,需要對基礎的知識點進行講解的基礎上引入一些新的技術和研究,激發學生對于生命科學領域進一步進行探索和了解的欲望。然而,PPT的平面圖像對于一些較為抽象和復雜的技術原理無法很好的進行展現,可能會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喪失學習興趣。教學動畫在國外生物方面的課程中已有不錯的發展,許多優秀的教材中附帶有大量的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動畫,同時一些研究者也漸漸開始在論文中利用動畫或者影像來更為直觀地表述自己的結論,或是將制作的動畫或影像連接到自身的主頁上,幫助其他研究者進行了解[4]。在常規的平面圖像中,篩選、引用和制作生命科學導論相關的教學動畫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和吸納教學內容,提高教學質量。此外,目前國內外媒體制作了許多精美的紀錄片,比如中央電視臺制作發行的《森林之歌》系列、英國廣播公司(BBC)制作的《生命》系列、美國公共電視網(PBS)制作的《自然》系列等,這些紀錄片或介紹了自然生態的偉大,或展現了生命的神奇,或介紹了快速發展的新興技術,均可以與專題內容相結合。通過觀看紀錄片,學生可以更直觀地去了解新的研究進展,提升學生的興趣,拓展學生的視野。
二、多媒體在教學中應用的優勢
多媒體的應用在《生命科學導論》的教學中具有很大的優勢。隨著科技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課堂脫離了原先的板書模式,授課模式逐漸由文字化走向圖像化,而圖像化也開始脫離原先靜態的模式,走向動態。例如,在進行動物免疫系統的介紹時,僅用文字配合圖片的講解的時候,對于有一定生物學基礎的學生來說或許較易于接受,但是對于一些文科類的學生,較多專業信息的涌入和單一的過程示意圖很容易使他們失去學習的興趣,而如果將各類免疫細胞,如T細胞、白細胞、巨噬細胞等免疫細胞用卡通的形象描述出來,表述成為人體內的士兵,將免疫細胞對病原體進行防御的過程用動畫表述出來。短短的幾分鐘的動畫就可以將原先枯燥乏味的原理化虛為實,幫助學生對于人體的免疫系統有了一個簡單的了解。魯迅先生曾說:“用活動電影來教學生,一定比教員的講義好,將來恐怕要變成這樣的。”在《生命科學導論》的教學中,紀錄片的應用也是如此,特別是在生態環境方面的介紹中,由于課堂的局限性,許多學生對于生態環境的接觸僅僅限制在了書本上的介紹,在對“生命多樣性”一章進行講解之時,文字和數據大段地標示出了目前生物多樣性所面臨的嚴重威脅,對于不少學生來說,因為沒有切身的體會,很難感受到這些數據的沖擊性。由于生態環境問題的日益嚴重,許多國家都制作了精美的紀錄片向公眾展示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對于學生來說,在進行教學的時候適當地引入這些紀錄片比單純的羅列數字更能夠讓他們理解環境保護的意義。例如《最孤獨的動物》這部紀錄片,表述了包括孤獨喬治在內的若干種已滅絕或瀕臨滅絕的生物的困境,這些生物的日常生活、生存環境以及那些為保護他們而努力的生物學家的工作都通過攝像機直觀地展現在了學生面前。引發他們的思考和對環境保護的意識。此外,生命科學作為21世紀的領軍學科之一,其發展日新月異,通過書本進行知識傳播的更新頻率有限,學生無法通過書本的學習了解到新興研究的發展。多媒體則不同,新的信息影響可以通過網絡和電視平臺進行傳播,將其適當地引入到課堂中,不僅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儲備,也擴展了教學內容。
三、多媒體在教學應用中的弊端
雖然多媒體在教學中的應用優勢明顯,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是幻燈片、動畫等影像的使用,其原始目的是使學生能夠將精力集中在聽課而非記筆記上面,但是也會導致部分學生上課不認真,在課堂上不去記錄筆記和聽課,下課后直接拷貝課件,這反而失去了學習的積極性。其次,過多地引入動畫和視頻有可能分散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有一種走馬觀花的感覺,相較于文字,影像固然更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然而學生會存在抓不住重點,難以對影片中的專業知識點進行歸納總結的狀況。導致無法達到教學目的,教學質量反而下降的情況[4]。同時,引入影像進行教學有可能會使學生忽視了教師的主導地位[6]。在課堂上,教師的主要工作是引導學生去理解和吸納新的知識信息,多媒體作為一個輔助工具,應該起到幫助學生理解、掌握知識的目的,但是并不應該取代教師的作用。若是教師過于依賴于多媒體的幫助,反而會喪失了其在課堂中的主導地位,導致無法正常地與學生進行交流,從而致使無法完成教學目標。
四、結論
綜上所述,在進行《生命科學導論》的教學中,適當地引入多媒體形式的教學更有助于學生學習和理解生命科學知識以及熟悉生命科學技術。相較于傳統的板書模式,多媒體的應用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所需接受的知識,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升教學質量。然而,凡事有利則有弊,過多地引入多媒體動畫、影像等資源則容易使學生失掉重點,在學習理解上存在偏差。而教師如果過度地依賴于多媒體,則會導致無法進行正常的教學活動,喪失其在課堂上原有的主導地位,多媒體的應用反而會帶來負面的效果。因此在使用多媒體教學的時候應該遵循適度原則,教師應當及時地幫助學生進行歸納總結,從而保證教學質量,提高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李娜,毛永強.“生命科學導論”公選課的教學改革初探[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1,(10):120-1.
[2]李遂焰,吳堅,李萍.生命科學導論課程建設與教學改革的幾點體會[J].教育教學論壇,2014,(29):94-5.
[3]陳阿琴,陶賢繼,劉其根,等.關于生命科學導論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3,(06):42-3.
篇5
中國民航大學是一所以工為主,理工結合,集管理學、經濟學和法學等學科全面發展的綜合性行業院校,在校學生均為非生物專業。學校利用航空醫學研究所的師資力量從2006年開始給全校本科生開設自然科學類公共選修課《生命科學概論》,深受學生歡迎,每學年選課人數達到800人。向非生物學專業學生開設《生命科學概論》課程的教學內容定位于“基礎性、系統性、趣味性和學科交叉性”,從介紹生命科學基礎知識的物質基礎入門,衍射到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細胞,從細胞到細胞工程;從生物物質代謝深入到生物遺傳的本質———基因,從基因到基因工程,直至現代的分子生物學技術,從分子水平上闡述生物的奧秘;同時還從動物、植物、微生物等不同的生物類群上描述生物的多樣性以及生物與環境的關系,通過科學性、趣味性、學科交叉性和貼近生活性的內容介紹生命科學領域的最新進展以及與我們人類自身生存和健康方面的相關知識,使學生的生命科學素質得到提高。講授內容在注重系統性的基礎上包含了最新的科技前沿、最廣泛運用的生物學技術手段、最熱點的人類疾病、最新的交叉學科等等。我們密切關注科技最新動態,把其中反映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最新進展的內容及時移植到我們的教學中去。例如:在“遺傳”部分介紹癌癥、糖尿病、高血壓等現代慢性疾病在遺傳方面的研究近況;在“病毒”部分介紹SARS、H7N9等疾病的致病機理、防治途徑和治療方法;在“免疫系統”介紹艾滋病的基本知識及預防;在“環境”部分介紹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泄漏等。這些“時尚”新內容很受學生歡迎,讓學生了解生命科學,激發對生命科學的興趣。
三、非生物專業開設《生命科學概論》公選課的教學方法
1.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加強學生的感性認識
《生命科學概論》教學內容龐雜、信息量大、知識難點多。所謂“百聞不如一見”,直觀的東西更易于接受、理解和記憶。利用多媒體教學,通過圖文聲像并茂的組合方式講授課程,將書本知識化靜為動,化虛為實,化抽象為直觀,不僅增加了課堂的教學信息量,提高了學生學習效率,而且增強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及方法的運用。另外,可在課堂上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一些生物學相關影像資料,給學生更為直接的視覺感受。例如播放科教片《人類消失之后》,讓學生充分理解人類和大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性。
2.開展課堂主題演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課堂教學的參與度,了解生命科學的研究進展,我們組織開展了課堂專題演講的研究性學習活動。教師初步確定當前生命科學重要前沿問題的題目,如生物芯片、基因工程、干細胞、生態與環境可持續發展、轉基因食品等,把學生按5~6人一組分組,每組確定一個主題,學生通過網絡和圖書館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小組討論寫成小論文,并做成幻燈片在班上交流演講。這樣增強了同學之間以及同學與老師的溝通交流,活躍了課堂氣氛,充分鍛煉了學生的文獻檢索利用、團隊協作、論文寫作和口頭表達等綜合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引入社會熱點問題,開展辯論賽,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科技是一把雙刃劍,生物高科技的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舒適快樂,同時也給人們帶來了很多的困惑甚至危機。人們在開發利用生物技術時,有可能出現意想不到的安全問題,生物技術的誤用以及生物技術的非道德應用也可能帶來很大的安全隱患。這些與生命科學有關的熱點問題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綜合性,學生對這些熱點問題的探討有利于增強他們的科學敏感性和社會責任感,以培養他們捕捉信息、分析事物的能力。首先,教師初步確定當前生命科學具有爭議性的熱點社會問題,如食品添加劑的利與弊、克隆人的利與弊、轉基因食品的利與弊、垃圾焚燒的利與弊、安樂死是否應該合法化等。學生通過分組每10個人一組,每2組自由選擇一個辯論主題作為正方和反方進行辯論,每個班級推舉一名主持人來主持辯論賽。通過辯論賽,增強了學生之間的團結、合作、競爭、進取的意識,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思考和展現自我的平臺,并讓學生對科學研究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大大提高了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4.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學生的課程成績由平時成績和考試成績組成,其計算方式為:最終成績=平時成績(占30%)+期末開卷考試成績(占70%),其中平時成績的考核主要由課堂出勤(占10%)、課后作業(占10%)以及課堂小論文(占10%)三部分內容構成,期末考試成績采用撰寫課程論文和期末理論考試相結合的方式。這種多元化考核方式不但評價了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態度、完成作業的質量,又考查了學生對知識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同時多元化的考試方式也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減輕了學生的思想壓力,且避免了少數學生平時不學習,通過考前突擊準備獲得較高分數,導致課程成績不合理的情況發生。
篇6
本科畢業論文“是高等學校本科教育教學中的最后一個環節,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教學形式,同時也是總結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成果,衡量教學質量的重要指標”[1]。但在我國現在的教育模式下,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本科畢業論文質量出現整體下滑趨勢。為此教育部曾于2004年專門發出通知,要求各高校加強本科畢業論文工作,加大改革力度,提高畢業論文質量[2]。近十年來,高等院校為提升畢業生的整體素質和畢業論文的質量,在論文選題、論文格式、論文內容、論文答辯的模式等多個方面進行了規范,使得畢業論文質量有了明顯的提高,畢業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應用能力和實踐技能也得以強化[3]。但目前仍有很大一部分本科生的畢業論文是通過抄錄、拼湊、剪貼等手段對現有的文檔資料進行簡單編輯而成,沒有學術價值,根本不具備參考意義,因此提高本科畢業論文的質量依舊是高校教育非常重要的課題。本文通過對濰坊醫學院藥學與生物科學學院藥學專業近幾年的本科畢業論文的調查分析,提出了存在的問題并就如何提高畢業論文質量提出了建議和對策。
一、藥學專業畢業本科論文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1.指導教師科研水平參差不齊。以我學院為例,隨著國家招生政策的變化,學生人數擴招,近年來每年招生的人數均較多。藥學專業2014屆和2015屆本科畢業生人數分別為180人和250人,而我學院教師人數僅僅大約為60人,平均每位教師需要指導4~5人,精力上無法保證,且我學院教師50%以上為近幾年畢業的青年教師,自身指導論文的知識匱乏,沒有指導學生完成論文設計的科研能力。此外,畢業論文的指導老師大都是骨干任課教師,除了每天日常的教學授課工作之外,還要進行科研課題的申請和開展實施、科研文章撰寫、課題結題等工作,在畢業論文每生一題的形勢下,與學生接觸很少,僅僅通過Email或電話指導,指導教師和學生根本沒有在一起共同解決論文中相關問題的時間,造成學生的畢業論文質量不高。
2.畢業論文時間安排不合理。我學院畢業論文工作的安排是大四上學期進行開題,這時學生仍有大量的專業課程未完成,學習時間緊張,且學生面臨研究生考試的壓力,很多學生重心放在理論課程學習和研究生考試上,準備畢業論文的時間少之又少,查閱文獻、收集相關資料、總結資料的工作不能高效地完成,使畢業論文的開題不能到達預期目的。次年1月至5月是學生畢業實習以及研究生面試的時間,也是學生求職就業的黃金時間,很多學生會積極參與招聘單位的考試,從而沒有心情顧及畢業論文的設計和實驗;而我學院學生真正的畢業論文實驗時間只有三周左右,在短暫的時間內,學生根本無法保質保量地閱讀大量文獻、完成實驗操作以及撰寫出高水平的論文,嚴重降低了本科畢業論文的質量。
3.教學資源不能滿足需求。目前,高等院校大多面臨資金的壓力,在實驗設備資金投入上以能基本滿足教學需要為原則,教學資源相對滯后。而畢業論文數據和結論都要通過實驗來獲得和驗證,因此實驗室是畢業論文完成的前提保障。實際很多高等院校沒有專門的實驗室可以提供給本科畢業生進行論文設計。以我學院為例,在保證在校本科學生實驗教學任務的前提下,根本沒有固定的進行畢業論文的實驗室。指導教師在指導學生論文時只能挑選沒有課程安排的時間,造成實驗倉促,師生普遍感覺不合理。此外,我學院在論文方面沒有經費的投入,這樣在論文過程中所需要的材料、藥品等均需指導教師和學生自己解決。以上原因從根本上又大大降低了論文的質量,使論文的科學性、真實性無法保證。
4.學生素質有待提高。擴招政策的出現,使得一方面高校的錄取門檻降低,造成部分大學學生質量的下降,另一方面高校教師師資力量不足,部分教師專業知識水平不高,教學經驗欠缺,造成教學質量的下降,這兩方面因素均造成現在大學生的質量不高,對本科畢業論文的完成存在極大影響。表現在畢業論文設計中就是很多學生不知道如何從科研的角度對論文的設計、材料組織等進行構思,寫出的論文內容不規范、論據不充分、表達不清晰。更有部分學生對畢業論文態度不認真,認為只要能找到工作或者考上研究生,論文只要過關就可以了,所以對本專業的畢業論文缺乏興趣和足夠的重視程度,不愿意花時間去查閱資料,更不愿意在實驗室做實驗,造成撰寫論文時粗制濫造現象的出現。
二、提高藥學專業畢業論文質量的對策
1.設置合理的畢業論文工作時間。首先從課程設置上解決時間不足的問題。課程盡量安排在前六個學期,第七個學期專門設置為畢業論文時間,也可安排一些與畢業論文工作有關的查閱文獻課程以及科研論文撰寫課程,這樣可以為學生前期查找資料以及開展文獻調研活動提供幫助。
2.提高學生的科研素養。畢業論文的完成過程是對學生素質的綜合檢驗,需要學生不僅具有良好的專業知識,更要具有一定的科研素養。我學院現在推行的本科生“助研”活動有顯著效果,學生在“助研”中接觸到本專業的科研前沿,了解了自身專業知識的匱乏,激發了學生學好專業知識的強大動力。但此項活動目前參與人數不到學生總數的五分之一,亟需將“助研”活動推廣,讓更多學生參與,得到科研鍛煉,提高科研能力。此外,改革本科實驗教學中的實驗內容,多進行一些設計性實驗,提供給學生更多的思考和表達的機會。從大二開始,可以鼓勵學生進行學年論文的撰寫,可以從對某一專題寫綜述開始,可以培養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包括閱讀文獻,收集資料、鑒別和歸納資料的能力。
3.推行畢業論文“導師負責制”。本科生的科研能力不強,科研思維還未培養起來,這是眾所周知的,因此在完成論文的過程中,從開題、實驗操作到論文撰寫均需指導老師全程參與。如果這個關把不好,論文質量層次是上不去的。首先,論文的選題要確保質量,可主要以教師的科研課題為主體,在操作時可將課題分解為小的子項目,降低本科生難以勝任的問題。對于無課題的老師,要明確論文選題不能盲目,不能缺乏創新性,更不能脫離學校現有的儀器設備,無法操作。其次,在實驗具體操作過程中,指導教師需要跟蹤實驗,對學生的數據、結果進行監督,不允許造假現象存在,并且可固定教師與學生聯系時間,例如隔一天匯報一次結果。在最重要的論文撰寫階段,指導教師可首先安排一名研究生對四五名本科生進行論文撰寫指導,學生論文上交之后,要按照精益求精的原則,把論文多通讀幾遍,大到論文整體小到標點符號都要認真修改和校對,對論文質量不合格的同學堅決不予通過,從根本上杜絕學生不論論文好壞都能畢業的僥幸心理。
4.規范畢業論文撰寫進程。學院及指導教師所在教研室實行兩級管理,對學生畢業論文工作的進度和質量進行定期檢查,該項工作可以主要分三個階段進行:初期檢查、中期檢查以及后期檢查。初期檢查工作主要是在指導教師報送完畢業論文選題之后,學院及教研室應就教師申報的論文選題的實驗工作量以及實驗可操作性進行檢查,并最終給出科學合理的畢業論文選題。中期檢查主要是檢查學生實驗操作,學院及教研室抽調有經驗的教師檢查學生實驗方法的可行性、實驗操作的準確性、數據收集的合理性等,對學生畢業論文的工作計劃的執行情況進行檢查。后期檢查主要是論文撰寫階段,指導教師按照本科畢業論文標準,對論文的結構框架、文獻資料使用、論述的正確性、基礎理論知識、文字表達等逐項檢查,發現不合格的當即指出,要求學生改正,并明確不合格不予論文答辯的政策。
5.完善畢業論文評定體系和表彰制度。畢業論文成績可由指導老師評分、院系評閱人評分、答辯小組評分三部分綜合組成,從而確保成績的客觀性。除了評選本科學生的優秀畢業論文,學校更要對優秀畢業論文的指導教師予以表彰,可作為教學評優及職稱晉升的首推對象,為畢業論文的教學改革創造更加良好的制度環境。
通過對濰坊醫學院藥學專業本科論文的調查研究,分析了本科畢業論文質量不高的四個主要原因,提出了解決對策,相信藥學專業畢業論文質量會得到有效保證和提高。做好大學本科學生畢業論文工作是提高學生專業知識以及培養其研究能力的重要途徑,需要教育工作者對畢業論文寫作中存在的問題認真進行研究,不斷總結,探索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教學模式,以提高學生的論文寫作能力,最終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優秀的畢業生人才。
參考文獻:
篇7
一、集思廣益,科學安排人才培養方案制訂工作
人才培養方案是人才培養的綱領性文件。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是高校本科教學工作的重要指導文件和依據,是學校教學工作的基本法,也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基礎和保證,是關系學校本科教學發展的戰略性、全局性文件。學校高度重視本次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工作,教務處先后組織教學院長到中國農業大學、西北農林大學、北京林業大學、南京林業大學、武漢理工大學、湖南農業大學、廣西大學等十多所兄弟高校進行調研學習,通過集中和分散調研等形式組織公共課基礎課教師到十多所中學調研,并設立了大學英語、計算機、公共數學、大學物理、化學類課程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改革等5個公共基礎課教改立項資助研究課題,各公共基礎課課題組向在校大學新生和老生發放調查問卷4420份,對大學公共基礎課教學與中學相關課程重復、交叉的內容和側重點開展了調研,為課程體系調整提供依據。同時校教務處在校內的相關學院和教學單位開展了大量的調研、溝通與協調、反饋工作,并就全校公共課、基礎課課程設置與學時設置方案,尤其是培養方案原則意見向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院長、教學院長、各教學單位、督導組多輪廣泛征求意見,進行反復研究與多輪修改完善。教務處組織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形式審核及校教學指導分委員會的審核論證,并組織學院開展了校外專家(含用人單位)審核論證工作,各學院邀請企事業單位、行業專家學者、生產一線技術骨干等組成專家小組開展了論證工作。2011級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經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審議通過后執行。
二、凝練特色,凸顯大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
(一)制定“一個核心、兩個重點”的人才培養總體思路
一個核心,即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核心;兩個重點,即以改革課程體系,強化實踐教學為重點。以適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對高素質專門人才的需要以及學生多樣化、個性化發展的需求,構建突出學校特色、與高水平教學研究型大學對本科人才培養要求相適應的、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分層次、多樣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給學生以更多的課程選擇權,更多的實踐訓練機會,更大的自主發展空間,更強的社會競爭力,提高學生實踐創新能力。
(二)形成符合人才培養規律的“四個特點”
2011級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從大學生成長成才的規律出發,力爭促使人才培養的過程符合人才培養的規律,形成了“分類培養,通專結合,優化實踐,注重個性”過程培養的特點,以達到提升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目的。
1.分類培養――實現人才培養的多樣化、個性化
根據社會對專業人才的不同需求及學生的不同發展需要以及各自的辦學優勢、特色,各專業進行科學定位,分類設計研究型、復合型、應用型等不同類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如,傳統優勢學科專業應設計研究型、應用型等多種類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并以培養研究型人才為重點,探討大眾化教育背景下高素質研究型人才的培養模式;大部分專業以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培養應用型人才。通過分類培養,實現人才培養的多樣化、個性化。
2.通專結合――在通識教育的基礎上,加強專業教育
促進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相結合,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相融合。在通識教育的基礎上,保證學生專業基本知識的獲取,達到夯實基礎,加強學生專業基本技能和專業綜合素質(能力)的培養。
3.優化實踐――優化實踐教學體系
通過推進實驗課獨立設課和加強實踐環節的綜合訓練,改革實驗、實踐教學完全依附于理論課的固有模式,重新整合實踐教學體系,建立相應的與理論教學相并行的獨立設置的實驗、實踐教學新體系。
4.注重個性――擴大學生學習自主選擇權
適度減少必修課比重,增加選修課的比重,選修課的比例達25%以上,擴充選修課的種類與數量,公共選修課由原全校公共選修課單一種類擴大到含學校舉辦的金山講壇系列講座及各專業的學科(專業)選修課,增加學生選課學習的自由度,擴大學生自主選擇權,拓寬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在全面發展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其個性和特長。
三、深化改革,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
教育要發展,根本靠改革。改革創新是教育發展的強大動力。圍繞“改革課程體系,強化實踐教學”兩個人才培養的重點工作,通過實施“四項優化”和“七項措施”推動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創新。
(一)“四項優化”:優化課程體系與課程開設、優化實踐教學體系、優化學時、優化課程授課方式(教學模式)。
――優化課程體系與課程開設
優化課程體系:通過設立公共基礎課教改立項資助課題的研究及中學調研,將大學公共基礎課教學內容中前移至高中及與中學相關課程重復、交叉的內容刪除,既提高了大學公共基礎課教學的起點,同時又減少了英語、計算機、體育、物理等公共基礎必修課學時:文科類專業至少減少了135學時,農科類專業至少減少了168學時,工科類專業至少減少了172-184學時。騰出的學時用于各專業適當增加學科大類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及專業核心課的門數和學分:且科類基礎課、專業核心課比例由上一輪學校統一確定改由各專業根據其各自的特點自行確定,充分尊重學院、專業及教授在人才培養方案制訂中的自,整個課程體系更加優化。
優化課程開設:一是各專業開設的學科專業選修課同時面向外專業學生開放,擴大了選修課的數量和種類,增加學生選課學習的自由度和選擇權;二是開設專業導論課。該門課程是面向新生第一學期開設的專業指導課
程(或稱專業啟蒙課程)。由該學科(專業)帶頭人或有影響的知名教授擔當課程的主持人,組織本專業教師以講授等形式授課,或聘請有成就的校友或本專業領域知名專家、學者組成教學隊伍共同完成教學過程。該課程旨在幫助學生正確認識所學專業,了解本專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培養學生對專業的興趣和認同感,鞏固專業思想,同時引導學生端正學習態度和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
――優化實踐教學體系
一是推進實驗課獨立設課。各專業根據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目標和要求,通過實驗項目、內容的整合重組、融合、創新,減少實驗項目、內容的重復,在保證最基本的驗證性實驗的基礎上,增加或多開設綜合性、設計性和研究性的實驗。推進綜合性、設計性實驗設置與論證的制度化,倡導和獎勵高質量的綜合性、設計性、創新性實驗項目,促進了實驗課程的內涵建設,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專業實驗課程體系。二是設置專業綜合實踐或多門課程的綜合實習,加強實踐環節的綜合訓練。原則上不再依附理論課設置實習周,專業實踐教學環節設置時應盡量少安排單門課程的實習,改革實驗、實踐教學完全依附于理論課的固有模式。
――優化學時:1學分由原來的17學時,改為16學時;四年制課內總學時由原來的2600學時,壓縮到2400學時,總學分由165-185,改為155-170,為學生自主學習留出了更多的時間和空間。
――優化課程授課方式(教學模式):除了傳統課程授課模式外,開設學生課外自主學習課程――英語自主聽力課程,開設了“團隊管理”、“創業指導”等5門網絡公選課,建立學生網絡自主學習平臺,優化教學模式,探索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手段。
(二)“七項措施”:依托項目、聯合培養、構筑實踐教學“兩個平臺”、本科課程考試改革、課程教學內容改革、畢業論文(設計)改革、獎勵學分與專業技能考核納入人才培養方案。
――依托項目:依托學校“創新實驗班”項目載體,在具有一級學科博碩士點的優勢學科專業進行研究型人才的培養,分農林生物科學類、工科類、經濟管理類三種類型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單獨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實行本一碩一博貫通培養模式;依托省級教改試點項目“復合型人才培養”改革試點(試點專業:植物保護、生物科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動物醫學、農學、園藝),實質性推進農經、農管、工管、農工等復合型人才的培養。
――聯合培養:加強教育交流合作,充分挖掘我校與臺港澳及國外高校校際交流合作的廣度和深度,加強校校、校企及與科研機構之間聯合培養力度,探索多樣化人才培養方式,拓展多種人才培養途徑。借助各類對外合作辦學交流平臺,試行推廣雙校園“3+1”等人才培養方式,通過引進國內外優質教學資源和人才培養的先進理念、模式和方法,實現優勢互補,創出模式,推出經驗,如學校從2003年開始與加拿大新斯科舍農學院合作舉辦園藝、資源與環境專業本科教育項目,該項目以學校現有的園藝、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為基礎,引進加拿大新斯科舍農學院植物科學專業、環境研究專業的優質課程與教育資源,強化英語訓練,實行雙校園、跨專業培養模式,培養掌握扎實基礎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的現代化高級農業人才。實施校校企、校企聯合培養,將學校的理論課學習與企業的實踐相結合,使學生掌握從事相應行業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培養適合社會經濟發展及產業結構調整需求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與此同時,積極探索與科研院所的聯合培養機制,充分利用科研院所的優質條件為研究型人才培養服務。
――構筑實踐教學“兩個平臺”:即實踐教學共享平臺和基本實驗教學平臺。通過加大投入,建設工科實訓中心、文科教學中心、創新實驗訓練平臺、綜合性生產實踐基地及實質性校外共建實踐教學基地等形成實踐教學共享平臺。通過加大投資力度,按新老專業的不同實驗室建設需求,力爭“十二五”期間投入1-1.5億元,按新專業(尚沒有畢業生的專業)以完善基本實驗條件為主、次新專業(2000-2007年申辦的專業)以充實實驗設備臺套數為主、傳統專業(2000年以前申辦的專業)以儀器設備改造更新為主的思路,建設能有效服務本科教學的基礎、學科基礎和專業實驗室的基本實驗教學平臺。
一一本科課程考試改革:學校從2011-2012學年第一學期開始,啟動了本科課程考試改革試點工作,確定了240多門課程作為考試改革試點課程。通過本科課程考試改革試點旨在推動課程考試制度改革,引導師生明確考試目的,逐步實現考試內容能力化、考試方式多元化、考試過程全程化,考試管理人本化,改變單一化培養評價方式,突出平時的過程考核,淡化期末一次性的理論考試,使學生學習質量評價貫穿于整個動態教學過程,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學習觀,建立符合學校實際、科學合理,以鼓勵創新、提升素質、培養能力為目標的課程考核體系。
――課程教學內容改革:堅持“刪除蕪雜,保留經典,體現現代,涉及前沿”的原則進行課程教學內容改革。全面開展新一輪教學大綱的修訂工作,注重課程間的邏輯關系和教學內容更新,解決教學內容的重復和陳舊問題。加強教材建設,健全、完善教材評審、評價和選用機制,積極選用反映學科發展前沿的國外原版或引進版教材,保證優質教材進課堂。
篇8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Normal College Public Elective Courses
LIU Jie
(School of Education,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Sichuan 637002)
Abstract Elective course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public college system, is an effective channel for independent learning; in reflecting the school's characteristics,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in the process, public elective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is paper, normal college undergraduates for the study, combined with interviews by questionnaire survey to understand the basic situation of public elective, analyze problems and to promote the optimiz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normal college course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public elective courses; normal college; normal college; characteristics; course study
公共選修課(即公選課)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是高校開展素質教育的平臺,展現教學特色的主要陣地。其在課程體系中的特殊價值,歷來為專家學者所關注。本文以師范高校在校學生為例,在對公選課的現狀進行分析為基礎上,對師范學校公選課的課程建設進行探索。
1 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為了解公選課的基本現狀,此次采用自編公共選修課基本情況調查問卷,采取隨機抽樣調查的方式在教學樓發放問卷,當場回收問卷并收集建議。與此同時對5名學生(大二和大三學生各2名,大四學生1名)進行訪談調查,以進一步了解情況,對問卷進行補充。本次問卷的對象涉及文科、理科及管理專業學生。以學生的維度對選修課進行分析研究。
2 大學生公選課的基本情況與問題分析
2.1 影響學生公選課選擇的因素
2.1.1 學生選課動因分析
圖1 學生選課動因
在分析大學生公選課的基本情況時,首先從學生的選課動機問題入手。據以往的相關調查認為,大學生選課存在極大盲目性。認為選課中“重技能與實用,輕知識與學術”的現象普遍存在。然而此次調查,顯示了不盡相同的調查結果,并由此分析學生課程選擇的影響因素。
據調查結果統計顯示(圖1),以增加知識廣度,提高自我修養為目的而選擇課程的學生占50%,以培養發展興趣為目的而選擇課程的學生占20%,以培養實際技能為目的而選擇課程的學生占15%,以拓展專業知識為目的而選擇課程的學生占10%,而以獲取實際就業指導為目的而選擇課程的學生占5%。
綜上所述,以增加知識、提高素質、培養興趣為目標,而進行積極的自我完善在學生選課動機中占據主導地位,在訪談中,一位大三年級的學生談及這個問題,這樣描述道“我希望通過了解更多學科領域的知識來豐富視野和提升自我修養,選修課是一個有效的途徑,而具體的實用類知識可以慢慢積累,而且獲取途徑也很多。”
2.1.2 學生選課影響因素
圖2 影響公共選修課選擇的首要因素
圖2顯示了影響學生具體課程選擇的因素,依據興趣愛好選擇的學生達50%,根據課程名稱選擇的學生達20%,其余根據學長推薦、根據課程名稱、為增加專業知識而選擇課程的學生各占10%。
筆者通過訪問學校選課系統,發現大部分的公選課只有課程名稱、上課時間、開設課程的院系名稱的簡單信息,僅有少數幾個課程有較具體的課程描述、任課教師簡介。一位學生這樣解釋當時選課的情況“我是個文科生,很喜歡古代文化,本來我向師姐了解到民俗學這門課很有意義,打算選這門課的,沒想到大家都要選它,名額有限我沒搶到,就根據課程名稱選了一個文科性質的課程。”
我們可以看到,由于信息缺乏,學生了解課程的途徑十分有限,在不清楚課程的目的意義的情況下,根據學長的導向和同學的推薦獲得有關信息。在此情況下,同學盲目從眾而選擇課程,影響學生真正學習到所需知識,形成熱門課程“一座難求”,冷門課程“門可羅雀”的尷尬處境。
2.1.3 學生選課的其他影響因素
在調查結果的反饋和整理中,性別差異與專業差異也對學生的課程選擇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數據分析顯示,70%的女生傾向于選擇文學、歷史、教育、營養保健和藝術類的課程,如西方文化史、營養與保健等;相比之下男生更樂于嘗試不同課程,他們的興趣分布更加廣泛。這反映了男女生的個性差異對選課取向的影響,專業差異對公選課的影響,在理工科學生中體現更明顯。與文科學生相比,理工科學生的公選課選擇與本科課程有更高的相關度。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特定課程具有較強的針對性,需要一定知識基礎為背景。如“生物科學導論”這門課程比較專業化,更適合生物專業學生或愛好生物科學的同學學習。另一方面,由于文理科學生學習方式、認知方式的差異,文科學生在學習理科知識時,往往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因此造成文科生的畏難情緒,而在文史類科目中選擇公選課,其限制并不明顯,因而相關程度并不顯著。
2.2 學生公選課的學習與課程評價
在選課結束后,學生與教師相會于課堂,是選課預期與課程實際相對照的過程。在此過程中,現實存在著一定矛盾有待解決。
2.2.1 學生的學習態度
由圖3可知,50%的學生偶爾逃課,30%的學生經常逃課,另有20%的學生能做到全勤出席。究其原因,首先,熱門課程聽課學生眾多,一座難求打擊了一些學生的學習熱情;其次,學生盲目選課而對課程缺乏興趣,因而被動聽課進而逃課;再次,因為選修課大都在周末開課,學生在周末有其他安排,逃課成為不得不做出的選擇。就像一位同學所說“雖然我很喜歡這門課,但是有時周末會有其它安排,偶爾難免一兩次的逃課”。
圖3 選修課出勤情況 圖4 公選課有待改進因素
2.2.2 學生對公選課的課程評價
為進一步分析公選課現存問題,促進課程優化,圖4是學生對公選課改進的觀點。60%的同學希望在課程設置方面得到提高,30%的同學希望在課程管理方面有所改進,另有10%的同學希望教師教學方面有所變革。一位同學表示“希望學校提供更豐富的課程資源給我們進行選擇,讓我們領略大學和大師的魅力”,受訪學生普遍表現了對優質課程的期望。
3 對公選課現存問題的改進對策與普通師范大學的公選課課程優化建議
3.1 針對公選課現狀及現存問題的改進對策
3.1.1 課程設置與管理
首先,為減少學生選課的盲目性,學校教學管理部門應切實規范公選課的課程信息。完善有關課程的課程簡介和教師簡介,并對教學方式、考核要求、開課目的意義等具體信息進一步豐富。還可以在選課頁面,增加學生評價交流的鏈接。一方面,客觀的課程評價對選課學生的課程選擇有指導意義;另一方面,可以加強任課教師與學生的互動。
其次,學校要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提供更加優質豐富的課程資源,以滿足學生發展需求,適應經濟社會發展,促進學科建設。選修課應呈現出更多彩的課程內容,更新穎的教學方式等。比如可以邀請校外學者專家和科研人員為本科生開課;作為師范高校,可以就近邀請教學名師為師范專業學生的教師職業發展指點迷津。以學生發展為重,兼顧社會需求,切實打造優質公選課。
3.1.2 學生管理與考核
對學生的管理與考核,其目的在于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督促學生認真學習。大多數公選課采取在學期末上交論文或作品的方式評定學生學習效果,一方面不利于學生保證日常出勤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不利于發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創造性。綜上所述,公選課的管理和考核應更加注重形成性評價和過程性評價,并適度增加量化評價比重。改變傳統分數扎堆的現象,使學生間期末成績形成一定差異,以更好反映學生學習的差異,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3.2 高等師范大學公選課課程設置優化建議
課程作為實現教育目的的一種方式,歷來是教育科學研究關注的一個重點。課程的設置能體現和突出辦學特色。高等師范大學的辦學思想、人才培養目標等教育愿景都需要通過具體的課程來實現。
為凸顯高等師范院校的辦學特色和教育目標,高等師范大學的公共選修課應在拓寬學生知識面,提升學生自我修養和培養教師綜合素質方面投入更多力量。
具體而言,為彌補專業課偏重學術性知識的知識體系的缺陷,公選課應提高實踐性課程的比重。一方面,開設培養師范技能的實驗課,比如舞蹈課、鋼琴課、繪畫課等。并強化對師范生的“三筆一話(毛筆字、粉筆字、鋼筆字、普通話)”的培訓,形成基本能力,為學生成長為合格的教師奠定基礎。
另一方面,應開設對學生教學實踐方面的公選課,聘請教學名師對學生進行指導,廣泛開展課程實習,將公選課發展為專業課理論的實踐平臺,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提高社會適應性,縮短畢業后的教師職業適應期。
通過建設適應學校辦學特色的優質公共選修課,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進而培養適應國家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優秀教育工作者,實現高等師范院校的辦學宗旨。
參考文獻
[1] 張紅霞.教育科學研究方法[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8.
篇9
《中國圖書館分類法》(Chinese Library Classification,CLC),是我國使用范圍最廣、影響最大的一部分類法,包括5個基本部類:、列寧主義、思想,哲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綜合性圖書。在5個部類的基礎上,組成22個大類。CLC從1971年出版至今已經有了第5個版本,不斷總結我國分類法編制經驗,并吸取國外分類法的編制理論和技術,使分類法更加具有科學性、系統性,使用范圍也不斷擴大。
本文對LCC和CLC中的人類學及其分支與交叉學科類目進行比較分析,旨在探討兩部分類法對該學科類目體系的劃分形式及東西方的文化背景對學科類目劃分的影響;同時通過類目設置的比較研究,提高文獻分類編目的效率,進而實現文獻資源共享,滿足多樣化需求。
1 人類學學科的文獻發展
人類學(anthropology)是全面研究人及其文化的學科。拉丁文的“人類學”一詞最早出現于16世紀初期,而作為獨立的學科則形成于19世紀40年代。隨著英國人類學家泰勒(E. B. Tylor)及其他人類學家的推動,人類學從歐洲傳播到世界各地。現在,人類學及其相關研究仍以歐美等國家的研究最為發達。而人類學最初傳入中國并被逐漸作為學科進行發展是在20世紀初期,并在20世紀80年代得到恢復和重建。
應用人類學(applied anthropology),是由美國人類學家丹尼爾•布林頓(Daniel G. Brinton)在1896年發表的題為《人類學的目標》(Aims of Anthropology)演講時首先提出來的。此外,功能主義大師馬林諾夫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1929年在《實用人類學》一文中以practical anthropology替代applied anthropology。從應用人類學概念的提出到關于其定義的界定,國內外學者一直都存在歧見。總體來說,應用人類學的發展都是以解決人類所面臨的問題為目標的專門活動,其所涉及的學科領域廣泛,偏重對該學科領域中人類所遇到問題的解決。應用人類學從20世紀初期的形成到發展至今已經有近百年的時間,其所包含的研究范圍也在逐步擴大,如美國肯塔基大學《應用人類學文獻計劃》(Applied Anthropology Documentation Project)中所收集與歸納的范圍包括:都市發展、國防事務、公共教育、能源開發、環境問題、老年醫學、人口控制等共計27項。而在2009年昆明舉辦的國際人類學與民族學聯合會第16屆大會上,專題會議就多達300多個。可以看出,應用人類學的研究范圍廣泛而且發展迅速。
與此相應,應用人類學文獻也隨著學科的發展不斷增加,主要表現在涉及交叉領域與文獻數量上。如通過國家圖書館查找以“人類學”為關鍵詞的文獻,中文多達2 180條,包括專著、譯著、論文等;外文文獻則更是多達7 292條,當然也包括國家圖書館對早期文獻進行縮微膠片制作的數據。雖然上述數字并不能全面說明人類學包括應用人類學文獻的數量發展,但也由此可見一斑,特別是進入21世紀后,應用人類學所涉及學科范圍及數量呈現出全面性、迅速性的發展趨勢。
2 兩部分類法對人類學及其分支與交叉學科的設類
2.1 LCC
人類學包括應用人類學是全面研究人及其文化的學科,兩部分類法都有明確的類目設置。
LCC的設類特點并不完全按照知識體系來分,同一學術大類有時需要由多個大類表示,如歷史類,分別以C、D、E、F代表,而不是以一個字母統一;同一字母下也可能包括多個學術大類,如G包括地理學、人類學、娛樂、體育、風俗習慣等不同的內容。人類學被放在G大類,然后采用拉丁字母和阿拉伯數字相結合的混合標記符號。一至二級類目用字母標記,三至六級類目用數字標記,按順序制編號。為了便于擴充,六級之后加一小數點,或用小數制展開,或用字母或字母數字展開。
G Geography. Anthropology. Recreation. (地理學、人類學、娛樂)
GN1-890 Anthropology人類學
GN49-298 Physical anthropology. Somatology體質人類學。人體學
GN51-59 Anthropometry人體測量學
GN62.8-265 Human variation人類變異
Including growth, physical form, skeleton, Nervous system, skin, etc. 包括發展,物理形態,骨架,神經系統,皮膚,等等。
GN269-279 Race(General)種族(總論)
GN280.7 Man as an animal. Simian traits versus human traits作為動物的人。類人猿的特征對人類特質
GN281-289 Human evolution人類的進化
GN282-286.7 Fossil man. Human paleontology化石人類。人類的古生物學
GN296-296.5 Medical anthropology醫學人類學
GN301-674 Ethnology. Social and cultural anthropology民族學。人類社會文化
GN357-367 Culture and cultural processes文化,文化的過程
Including social change, structuralism, diffusion, etc. 包括社會變遷,結構主義,傳播,等等。
GN378-396 Collected ethnographies收集民族志
GN397-397.7 Applied anthropology應用人類學
GN406-517 Cultural traits, customs, and instructions文化特質,習俗,指令
GN406-442 Technology. Material culture技術。物質文化
Including food, shelter, fire, tools, etc. 包括食品,庇護所,火,工具,等等。
GN448-450.8 Economic organization. Economic anthropology經濟組織。經濟人類學
GN451-477.7 Intellectual life知性的生活
Including communication, recreation, philosophy, religion, knowledge, etc. 包括通訊,娛樂,哲學,宗教,知識,等等。
GN478-491.7 Social organization社會組織
GN492-495.2 Political organization. Political anthropology政治組織。政治人類學
GN495.4-498 Societal groups, ethnocentrism, diplomacy, warfare, etc. 社會的的組,民族優越感,外交,戰爭,等等。
GN502-517 Psychological anthropology心理人類學
GN537-674 Ethnic groups and races民族,種族
GN550-674 By region or country按地區或國家分
GN700-890 Prehistoric archaeology史前考古學
可以看出,在LCC中,人類學及其所屬應用人類學內容較為廣泛,設類較全面,類目也相對集中。如:
Hans A. Baer等的Medical anthropology and the world system(醫學人類學與世界體系), LCC索取號為GN296;M. Anne Katzenberg和Shelley R. Saunders編輯的Biological anthropology of the human skeleton(人類骨骼的生物人類學),LCC索取號 GN70;Debra A. Komar和Jane E. Buikstra合著的Forensic anthropology (法醫人類學),LCC索取號 GN69.8;Patricia C. Rice和 Norah Maloney合著的Biological anthropology and prehistory(生物人類學與史前史) ,LCC索取號 GN281;Christopher Gosden的Anthropology and archaeology(人類學與考古學),LCC索取號 GN33;Con rad Phillip Kottak 的Cultural anthropology(文化人類學),LCC索取號 GN316;Eiselt Ellen Lewin主編的Feminist anthropology(女性主義人類學), LCC索取號 GN33.8;James G. Carrier主編的A handbook of economic anthropology(經濟人類學手冊),LCC索取號為GN448;Robert Pool和Wenzel Geissler合著的Medical anthropology(醫學人類學), LCC索取號為GN296; Mary Bouquet編輯的Academic anthropology and the museum : Back to the future(理論人類學與博物館:回到未來) ,LCC索取號為 GM35;Johan Pottier所著的Anthropology of food : The social dynamics of food security(食品人類學:食品安全的社會動力),LCC索取號為 GN407。
可以看出上述類的圖書大都集中在了LCC的G大類,即Geography. Anthropology. Recreation. (地理學、人類學、娛樂)下的各類目之下。
除了主要集中在G大類下,某些應用人類學著作也有分散到其他各類之下的,如:
David F. Lancy等編著的The anthropology of learning in childhood(童年時期的人類學學習),LCC索取號為LB1125(L:教育);Arnd Schneider和Christopher Wright合編的Between art and anthropology : Contemporary ethnographic practice(藝術與人類學:當代民族志實踐),LCC索取號為N72.A56(N:藝術);Susan A. Crate主編的Anthropology and climate change : From encounters to actions(人類學與氣候變遷:從相遇到行動),LCC索取號為QC981.8(Q:科學);Joy Adapon所著的Culinary art and anthropology (烹飪藝術與人類學),LCC索取號為 TX716(T:技術);James M. Donovan所著的Legal anthropology : An introduction(法律人類學:導論),LCC索取號為K487.A57 (K:法律);Saurabh Dube編輯的Historical anthropology(歷史人類學),LCC索取號為DS423(D:歷史(美洲除外));Howard Morphy and Morgan Perkins合編的The anthropology of art(藝術人類學), LCC索取號為N72.A56(N:藝術) ;Sachindra Narayan 主編的Anthropology of disaster management(災難管理人類學), LCC索取號為 HV551.2(H:社會科學);Angela Cheater主編的The anthropology of power : Empowerment and disempowerment in changing structures(權力人類學:變遷結構中的授權與去權) ,LCC索取號為HN49.P6(H:社會科學)。
2.2 CLC
CLC采用漢語拼音字母與阿拉伯數字相結合的混合制號碼。用一個字母標志一個大類,以字母的順序反映大類的序列。數字的編號順序,采用小數制,即首先順序字母后的第一位數字,然后順序第二位,以下類推。分類號碼的排列,嚴格按照小數制的排列方法。
C91 社會學
C912.4 文化人類學、社會人類學
社會優生學入此。
Q98 人類學
Q981 古人類學
Q982 人種學
Q983 體質人類學
Q984 人體測量學
Q986 分子人類學
Q987 人類遺傳學
總論優生學的著作入此。
Q988 人類生態學
社會生態學及有關人類與生存環境之間關系著作入此。
Q989 應用人類學
同樣上述圖書,Hans A. Baer等的Medical anthropology and the world system(醫學人類學與世界體系),CLC索取號為Q98;M. Anne Katzenberg和Shelley R. Saunders編輯的Biological anthropology of the human skeleton(人類骨骼的生物人類學),CLC分類于Q983;Debra A. Komar和Jane E. Buikstra合著的Forensic anthropology (法醫人類學),CLC分類到D919.6;Patricia C. Rice和 Norah Maloney的Biological anthropology and prehistory(生物人類學與史前史),CLC分類到Q981;Christopher Gosden的Anthropology and archaeology(人類學與考古學),CLC分類到Q981;Con rad Phillip Kottak 的Cultural anthropology(文化人類學),CLC分類到C912.4;Eiselt Ellen Lewin主編的Feminist anthropology(女性主義人類學),CLC分類到C913.68;James G. Carrier主編的A handbook of economic anthropology(經濟人類學手冊),LCC索取號為GN448;Robert Pool和Wenzel Geissler合著的Medical anthropology(醫學人類學),LCC索取號為GN296; Mary Bouquet編輯Academic anthropology and the museum : Back to the future(理論人類學與博物館:回到未來),LCC索取號為 GM35;Johan Pottier所著的Anthropology of food : The social dynamics of food security(食品人類學:食品安全的社會動力),LCC索取號為 GN407。
再如:David F. Lancy等編著的The anthropology of learning in childhood The anthropology of learning in childhood(童年時期的人類學學習),CLC索取號為G40-056(G:文化、科學、教育、體育);Arnd Schneider和Christopher Wright合編的 Between art and anthropology : Contemporary ethnographic practice(藝術與人類學:當代民族志實踐),CLC索取號為J0-05(J:藝術);Susan A. Crate主編的Anthropology and climate change : From encounters to actions(人類學與氣候變遷:從相遇到行動) ,CLC索取號為P467(P:天文學、地球科學);Joy Adapon所著的Culinary art and anthropology (烹飪藝術與人類學),CLC索取號為K897.312.5(K:歷史、地理);James M. Donovan所著的Legal anthropology : An introduction(法律人類學:導論),CLC索取號為D90-052(D:政治、法律);Saurabh Dube編輯的Historical anthropology(歷史人類學) ,CLC索取號為K351.03(K:歷史、地理);Howard Morphy和Morgan Perkins合編的The anthropology of art(藝術人類學), CLC索取號為J110.92(J:藝術);Sachindra Narayan 主編的Anthropology of disaster management(災難管理人類學),CLC索取號為X4-532(K:環境科學、安全科學) ;Angela Cheater主編的 The anthropology of power : Empowerment and disempowerment in changing structures(權力人類學:變遷結構中的授權與去權) ,CLC索取號為K02(K:歷史、地理)。
可以看出,除集中在C912.4和Q98下位各類,更多的應用人類學文獻被劃分到各大學科下,使得人類學及其應用人類學設類比較分散,而突出了應用人類學所反映出的學科特點。
3 兩部分類法中對人類學及其相關學科類目修訂的異同點
3.1 兩部分類法的相同點
人類學是全面研究人及其文化的學科。從人類學的學科領域看,它的核心分支涉及體質人類學、語言人類學、考古人類學和社會――文化人類學(民族學)四大部分。其研究文獻設類在兩部分類法中也有明確劃分,總體特點是類目相對集中,且修訂范圍小。LCC主要集中在G大類,即地理學、地圖、人類學、休閑娛樂;CLC則主要集中在C大類中的C91社會學類目下的C912.4文化人類學、社會人類學和Q大類中的Q98人類學。
具體說來,LCC對應用人類學設類的特點是:①實用性強。LCC是專為美國國會圖書館排架使用而編制的,從類目安排到號碼配置,都處處考慮該館藏書的實際需要。如此文涉及的人類學屬于G大類,即地理學、地圖、人類學、休閑娛樂中的GN1-890 Anthropology人類學下細目設置較為全面、細致,便于人類學及應用人類學的文獻排架。②能夠及時反映新學科和新主題。LCC的類目名詞新穎恰當,且大多有注釋,類目詳細。如GN357-367 Culture and cultural processes文化,文化的過程,其注釋為Including social change, structuralism, diffusion, etc. (包括社會變遷,結構主義,傳播,等等)。③分類號無附屬性。如歷史類,分別以C、D、E、F代表,而不是以一個字母統一;社會科學也不以H統一,而分別用J代表政治,K代表法律,L代表教育。對于應用人類學,LCC除主要集中于G大類,也分散于H社會科學、K法律、L教育、N藝術等大類中。
與其他人文社會科學相比,人類學傳到中國較晚,在發展中受到很多曲折,其文獻的數量和研究水平也受到很大限制,但近幾年,中國綜合大學的人類學系與專業設置也在逐漸增加和完善,研究人員隊伍的擴大,使得研究成果,即文獻數量也在逐漸增多,應用人類學的發展也保持著接近或與世界同步的水平,2009年第16屆世界人類學民族學大會在中國云南昆明的召開說明了我國人類學發展的進程。
CLC第4版于1999年3月出版,第5版于2010年9月出版。CLC采用漢語拼音字母與阿拉伯數字相結合的混合制號碼。用一個字母標志一個大類,以字母的順序反映大類的序列。在字母后用數字表示大類下類目的劃分。對于應用人類學類目的設置特點主要為:①對人類學類目的變動不是很大。上述列舉的圖書分類主要以CLC第4版為主,文化人類學、社會人類學主要集中在C912.4;古人類學、人種學、體質人類學等集中在Q98。其他學科的應用人類學分散在各學科大類下。CLC第5版則將社會人類學和文化人類學分開,但也都在C社會科學總論下。Q98的人類學及其細目變化不大。②注釋較詳細。特別是在Q98類目下,各細目下都有詳細的注釋,有利于對文獻的分類。③修訂類目重點突出。CLC第4版就將原來民族學類目從C912.4中分開,進行系統擴充,改為二級類目C95為民族學;CLC第5版則將C912.4 文化人類學、社會人類學分開,設置C912.4為社會人類學,社會文化人類學、社會優生學等入此,而將文化人類學與民族學設為二級類目,即C95民族學、文化人類學,其下級類目C958文化人類學,并在其下設置[C958.8]專科文化人類學,便于有此需求的文獻收藏單位將此類文獻集中。④突出科學分類的基礎。如果說LCC相對集中的話,那么CLC則相對分散;涉及到經濟、政治等學科的應用人類學,一般被劃分到相關學科類目。如:旅游人類學 F590;文藝人類學I0-05;哲學人類學B089.3;憲法人類學D911.01;體育人類學G80-05;醫學人類學R31;教育人類學 G40-056;音樂人類學J60-05;考古人類學K85;影視文化人類學J90-05;美學人類學B83。如上類目劃分反映出文獻的科學性較強。
3.2 兩部分類法的不同點
3.2.1 對類目設置級別不同 LCC將人類學劃分為一級學科類目,即20個大類體系中的G大類。因此其類目的設置比較集中,包容性、擴容性較強;易于排架,便于檢索。
CLC中,人類學位于二級、三級類目,即C社會科學總論的C91社會學下的C912.4文化人類學、社會人類學及Q生物科學的Q98人類學,類目相對集中,擴容性不強,排架標識不明顯,應用人類學在各學科中的設類較分散。
3.2.2 對類目的劃分范圍不同 LCC綱要是由美國國會圖書館編目部主任指導分類員起草的,但各類的小類和細目,則是由各科專家依照實際的藏書和當時出版的各科目錄而編訂的。隨著知識的進步,分類法也在不斷的修訂中,所以能保持類目的新穎性,從而滿足文獻分類的需要。G包括地理學、人類學、娛樂、體育、風俗習慣等不同的內容。這是因為該分類法最初制定只是為了滿足國會圖書館的藏書需要。因此在不同的類目間的附屬關系并不明確,各類目的次序也沒有一個系統的順序排列方式。
而CLC第4版對應用人類學的劃分則是依據了科學的學科劃分。中國的人類學研究在方法上力圖貫徹的科學精神,即實事求是的精神,進行科學分類。但是,人類學在我國的傳播與發展,由于受到歐陸、北美和前蘇聯等不同學術背景以及中國學界內外關系的影響,在學科名稱和術語的使用上一直未能統一,一度將“人類學”劃歸在“生物學”之下,將“文化人類學”放在“民族學”的括注內。幾個“國家標準”相互出入甚大,不利于學科建設。由于學科上的發展特點,其文獻的類目劃分范圍也很不同,分散在C、Q大類之下細目中。
3.2.3 兩部分類法下位類劃分粗細不一 從前面列舉的兩部分類法細目可以看出,LCC對人類學下位類劃分較為詳細,每個細目擴容性較好,利于學科文獻的類目劃分及文獻排架,便于讀者對于文獻的檢索與使用;CLC中,人類學學科因為不屬于一級學科,其細目的劃分相對較粗,應用人類學被劃分到各一級學科中,使得文獻類目相對分散,在原文化人類學、社會人類學及人類學類目下無法擴充,不宜于類目集中,也使得文獻無法集中排架,讀者很難達到直觀地查找文獻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Dewey M. Dewey Decimal Classification and Relative Index[M].21th ed. Albany:OCLC Forest Press,2003.
[2] 《中國圖書館分類法》編輯委員會.中國圖書館分類法[M].第4版.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
[3] 《中國圖書館分類法》編輯委員會.中國圖書館分類法[M].第5版.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10.
[4] 莊孔韶.人類學通論[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