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漢英翻譯論文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漢英翻譯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漢英翻譯論文

篇1

拼寫錯誤是公示語翻譯中最為常見、也是最容易被忽視的一種錯誤。除了拼錯、大小寫或標點符號使用錯誤等,以下三類錯誤也應引起重視。(1)直接寫成拼音,比如把“恒美創意圖文有限公司”錯譯為“HENMEICHUANGYITUWENGONGSI”;(2)直接寫成英語,中英文整齊的對號入座,比如“售票處”,原譯為“SELLTICKETROOM”;(3)中英混用。“XX街道政務服務大廳”,原譯為“SUBDISTRICTZHENGWUFUWUDATING”。這類錯誤可能不會引起很嚴重的誤解,但是他們不但給讀者留下了極為不好的印象,并極大的影響了公示語應該達到的目的。這里建議分別改譯成“HenMeiPhotoWorkshop”,“TicketsOffice”和“DistrictOffice”。

(二)語法錯誤

在翻譯公示語時,常會出現一些語法錯誤,如詞性誤用、名詞單復數不當、冠詞遺漏、動詞形式錯誤的等。例如“禁止停車”:“NOPARK(PARKING)”;“請帶好隨身物品”:“PLEASEBRINGYOURBELONGING(BELONGINGS)WITHYOU”;“請走側門”:“PLEASEUSE(THE)SIDEDOOR”;“XX機動車駕駛學校”:“AUTOMOBILEDRIVE(DRIVING)SCHOOL”:“XX裝飾有限公司”:“DECORATED(DECORATION)CORPORATION”;“男士休閑服”:“MAN’S(MEN’S)WEAR”;“中西快餐”:“China(CHINESE)andForeign(Western)FastFood。以上這些語法錯誤或者是譯者粗心所致,也可能是想當然而為之,其實在翻譯中稍加注意是可以避免的。

(三)中式英語

英語中有許多約定俗成的表達習慣,如south-east指的是“東南”,而不是“南東”(east-south),north-west指的是“西北”,而不是“北西”(west-north)。但很多公示語的翻譯就是望文生義,完全不符合英語表達習慣。比如把“中國煙酒”譯成“CHINASMOKEWINE”就不妥。按英語的習慣翻譯成為“Cigarette,LiquorandTea”。“警務工作站”譯為“POLICEWORKSTATION”,或者“PoliceAffairsStation”都是對照漢語生硬的翻譯,其實譯成“PoliceStation”就能讓外國人明白。“租賃公司汽車服務中心”中的“租賃”譯成“RENTCOMPANY”,也完全是從中文角度去翻譯,在英語中一般是翻譯成“CarRental”,把“口腔門診”譯成“Mouthdepartment”,讓人哭笑不得。建議改成“DentalOffice(Department)”。

以上這些例子不勝枚舉,這類所謂的“chinglish”英語往往是在翻譯時按照漢語字面的意思和語序結構“亦步亦趨”,完全忽略了漢語和英語在語言文化上的差異,一味將漢語思維模式和審美需求強加于譯文之上,牽強附會地“套譯”而成的。

(四)語義模糊

語義模糊的原因很多,試看以下五個誤譯的例子:(1)“小心碰頭”:TakeCareofYourHead,改譯為WatchYourHead或MindYourHead;(2)“鐘表城”:TimeCityWatches&Clocks,改譯為Watches&ClocksShoppingCentre;(3)“太普愛家房屋買賣租賃”:TopLoveHouse,改譯為TaiPuRealEstate:SalesandRent;(4)“夢潔家坊生活館”:MendaleHouseholdLifeHouse,改譯為MendaleHouseholdTextileHouse;(5)“中醫骨傷醫院”:HERBHOSPITALFORBONEINJURIES,改譯為TraditionalChineseOrthopedics。

從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本來在漢語里很清楚的東西,由于中英轉換的失誤,在英譯中全沒了影子。生搬硬套的翻譯比如“TopLoveHouse”,“LifeHouse”會給人以云里霧里的感覺,不知所措了。誤譯的原因有多方面,但模糊現象主要還是在于譯者在中英轉換過程中信息丟失、翻譯不完整所造成的。

(五)文化誤解

文化在翻譯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又難以捉摸、難以處理,是翻譯中最為棘手的問題之一。(萬正方,2004)由于公示語翻譯有著言簡意賅的特點,所以很難在寥寥幾字中體現出文化涵義,文化因素很難顧及。譬如有一服裝專賣店叫“芳芳服裝店”,翻譯成為“FANGFANGFASHIONSHOP”。但是問題來了,提起芳芳中國人會想到一個可愛美麗的女孩形象,而英語中“Fang”卻指的是狗或蛇的毒牙。另有一家名為“銀狐”的美容美發中心,店名被譯為“SilverFoxBeautyandHairDesignCenter”。在西方,fox隱含有狡猾、奸詐等貶義,在漢語里,雖然也隱含有貶義,但是“狐”還常常給人以美麗,迷人,風情萬種的聯想,但將店名譯為“SilverFox”可能會使不少西方人望而卻步。要用寥寥數字體現出文化內涵,難度可想而知。在翻譯過程中也可以靈活一些,采用不同的方法。比如“FANGFANGFASHIONSHOP”可譯成“YoungLadiesFashionStore”;而“SilverFox”可考慮用拼音處理成“YinHu”,避免文化上的誤解。當然這些原在中國文化里的特別內涵在翻譯后都多少損失了原來的味道。總之英語國家與我們有著迥然不同的文化背景、傳統和思維方式,如果譯者不了解西方的文化傳統,就很有可能發生與本意背道而馳的翻譯錯誤。在公示語的翻譯中,還存在其他各種各樣的問題,在此就不再一一贅述。公示語的翻譯和其他的文本翻譯有共同的地方,但是公示語翻譯也有它的特殊性。

二、公示語漢英翻譯的特點

翻譯的目的是為了實現跨語言文化交際,實現原作意圖,因而譯者應根據具體譯文,抓住原作意圖,靈活選用恰當的翻譯策略。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是英國翻譯理論家紐馬克提出的兩種翻譯策略。語義翻譯重視原文的形式和原作者的原意,力求保持原作的語言特色和獨特的表達方式,完整再現語言的表達功能。交際翻譯的關鍵則在于傳遞信息,讓讀者去思考、去感受、去行動,發揮語言傳達信息、產生效果的功能。(賀學耘,2006)。交際翻譯的重點是根據目標語的語言、文化和語用方式傳遞信息,而不是盡量忠實地復制原文的文字。馮國華、吳群定義忠實為對應“原文的內容意旨和風格效果,而不是原文語言表達形態。”(馮國華,2001),也是這一理論的延伸。在這兩種翻譯策略中,語義翻譯強調保持原文的“內容”,而交際翻譯強調譯文的“效果”,后者所產生的譯文通常是通順易懂,清晰直接,規范自然,符合特定的語域范疇。

公示語翻譯就應該重視效果,以“忠實”為基礎,將讀者放在第一位,也只有這樣才能改善公示語翻譯的現狀,達到公示語翻譯的目的。倪傳斌和劉治曾提出在公示語翻譯中應遵循“簡潔、明了、語氣得當、規范化和適度詼諧”五原則。(倪傳斌,1998)倪晶認為公示語翻譯要具備簡潔明了、語氣得當、翻譯規范和適度幽默。(倪晶,2005)的確,對外宣傳英譯漢有別于文學翻譯,它只是一種大眾讀物,讀者對象多為國外普通游客,其意圖就是讓國外游客讀懂看懂并喜聞樂見,從中獲得相關信息。倘若翻譯時一味按照我們漢語的習慣,對號入座,譯文勢必與英語表達習慣格格不入,行文話語堆砌,結果“畫虎不成反類犬”,以上列舉的譯例便是活生生的證明。

三、公示語漢英翻譯的對策

(一)首先要熟悉公示語的語言

公示語是一種公開和面對公眾的,以達到某種交際目的的特殊文體,具有指示性、提示性、限制性、強制性四種應用功能,這就要求這種文體要簡潔、明了、正確、從而提供給公眾清晰易懂的信息,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誤解。在翻譯時語匯要簡潔,措辭要精確,要能用寥寥數詞,或用簡單明了的圖示,或圖標與文字結合來表示,能讓讀者一目了然,而不能隨意使用冗長的句子,并且要注意選用常用的詞語。

(二)了解公示語的功能意義,借用已有成果

戴宗顯認為“對待交通等國內外可以一致的標識,完全可以實行拿來主義,找一些專家到國外把他們的表達用語拿過來使用。”(戴宗顯,2005)。實際上,除了一些很中國化的公示語,漢語公示語基本上都能在英語中找到對應的公示語。這就要求譯者不可望文生義,要盡可能多查資料或請教以英語為母語的外國朋友。

(三)除了對語言和形式的要求,在翻譯公示語時必須要注意對文化背景的理解

不同文化的人們在社會背景、生活習俗、思維方式上存在差異,在語言表達上也存在差異,這些差異也都充分地體現在公示語中,如果不能透徹理解文字里所蘊涵的文化信息,沒有掌握漢英文化差異,也就不可能完成從原語到譯入語的轉換。

篇2

1.關聯理論概述

關聯翻譯理論是由E.A.Gutt (1991)在其博士論文《翻譯與關聯:認知與語境》中以認知心理學和關聯理論為基礎而提出的一種翻譯理論。它源于Dan Sperber 和Deirdre Wilson (1986,1995)在《關聯:交際與認知》一書中提出的關聯理論。兩位對一般的語言交際推理模式作了重要的修改和補充,認為人們在語言交際中采用的是“明示―推理模式”。關聯理論認為,人們在交際過程中期待產生一個最佳關聯性,即聽話者在話語理解時付出有效的努力之后獲得足夠的語境效果,這就是關聯理論的關聯原則。在關聯原則之下,每一個明示的交際行為都應設想為它本身具有最佳關聯性(Sperber & Wilson, 1986:158, 譯文引自何自然,冉永平,1998)。

而Gutt在其博士論文中將關聯理論跟翻譯結合在一起研究,提出關聯翻譯論,這個理論“集合可以刷新人們對翻譯的認識”(趙彥春:273)。關聯翻譯理論把翻譯看作一個涉及大腦機制的推理過程,它是一種言語交際行為。Gutt認為“譯文應該是同原文釋義相似(interpretively resembling)的接受與語段(Gutt, 1991:100, 翻譯引自林克難,1994)。最佳關聯性是譯者力爭達到的目標,譯者的責任不僅僅翻譯意思,更重要的是翻譯作者的意圖(翁林穎:117)。關聯理論強大的解釋力以為翻譯研究提供了一個理論框架,可以準確有效地指導翻譯實踐。

2.關聯理論與漢英新聞標題翻譯

2.1 中英文標題的差異

從詞匯上看,中文標題喜歡用動詞,英文標題偏愛名詞。相同點是兩者都喜歡用縮略語、小詞及大眾化用詞和時髦用語。

從語法來看,英文標題多用一般現在時、現在進行時和一般將來時,時態標志明顯。漢語中沒有非謂語動詞,但可以用偏正結構發揮其功能。漢語標題也有省略,可以省略主語,但英語不行。

從修辭來看,英漢標題風格各異。漢語標題更重文采,講究對仗和押韻;英文標題則顯得質樸和平淡,重在鋪陳事實。

2.2 從關聯翻譯論解讀漢語新聞標題的英譯

上述差異正是理解新聞標題的關鍵,也是新聞標題的難點和切入點。下面,筆者通過結合翻譯實踐中的實例,來解讀漢語新聞標題翻譯的原則和有效手段。

2.2.1 直譯

如果漢語新聞標題的意思簡單/直接/清晰,直接翻譯成英文后不會產生歧義,并且能被讀者接受,則采用直譯法。

例1:愛爾蘭前衛導演打造中國式喜劇

An Avand Garde Irish Director Put a Chinese Comedy on Stage

例2:去世對中國的挑戰

Kim’s Passing Poses Challenges for China

這兩個例子均采用了直譯法,因為這兩個漢語標題都是簡單的陳述句,旨在完整表達一個事件的事實,被翻譯成英文后也不難理解。所以當漢語標題是單一直接的句子,而且新聞事件的本身即具備足夠的吸引效力時,采用直譯法完全可以達到很好的翻譯效果。

2.2.2 意譯

漢語傾向于在表層意思的背后給讀者以深層感悟的留白,力求獨樹一幟,漢語新聞標題常采用修辭手段如擬人,雙關等,這樣與本國文化相關聯的標題,翻譯時最好采用意譯法,化隱晦為明示,益于讀者理解。

例3:澳新護照承認第三性別

Australian passports will now have three gender options―male, female and x.

這里第三性別如果直譯成the third gender,讀者免不了會不知所云,這時就需要在翻譯時根據意思寫出完整的翻譯。

例4:騎驢找馬:如何在職找工作

Ask the Juggle: Job-hunting While Working Full-time

這個標題中,作者引用了漢語中的常見的俗語“騎驢找馬”,很好地表現出了在職的工作者對自己目前的工作不滿意但不會辭職,希望找到更好的工作但不想竹籃打水一場空的心態。翻譯的時候,采用意譯法,用ask the juggle(請處理)以達到不錯的翻譯效果。

2.2.3 重構標題,合理翻譯

依據關聯理論,翻譯是一種明示-推理活動,推理包含了從交際者的明示中確定其交際意圖。在這一理論框架下,譯者可以靈活變通,進行語用調整,以類比移譯(趙彥春:282)。由于文化底蘊不同,能被讀者迅速找到最佳關聯語境的漢語新聞標題被翻譯成英文后并不容易被英語讀者理解,這時譯者就需要將漢語標題進行重構和編譯。

例5:11年來超千名老人曾到陳塘莊街市民學校學英語――銀發英語角,真有國際味

English Conner for the Old, showing a globalized world

漢語標題主標題過長,對于版面有限的報刊來說,顯然不能直譯。由于主標題內容在文章中已有說明,譯者可以直接翻譯副標題。抓住主要意思之后,譯者可以編譯,old 與world 押韻,達到吸引讀者的目的。

例6:整容手術成美國最流行圣誕禮物

All I want for Christmas is a tummy tuck

這個漢語標題雖然清晰明了,但是直譯的話會顯得呆板無趣,于是譯者采用編譯法,在英文譯文中添加了主語I,從而拉近了與英文讀者的距離。

2.2.4 遵循漢語原文的結構或修辭特色

為力求形式美與意境美,譯者在翻譯漢語新聞標題時常常采用一些修辭手段,如對仗,雙關,比喻,押韻等,在最大限度忠實原作者的意圖的基礎上,使讀者在獲知新聞內容的基礎上通過譯者所提供的最佳關聯預警去理解原文的結構和含義。例如:

例7:在美設自由貿易區 幫中國企業走出去

Setting up a free trade area in US, Wu helps enterprises go global.

根據文章內容,譯者添加了主語,變原來的無主對仗句為完整的句子,并保持前后字數相近,這樣在視覺效果上更加容易吸引讀者。

3.結語

新聞標題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被視為新聞報導的眼睛和靈魂,能夠一下抓住讀者的注意力,同時為讀者導讀。漢語新聞標題有著自己的特點與形式,為使譯文更好地為英語讀者所理解,譯者可以在關聯理論的指導下,為英語讀者創造最佳關聯語境,從而使其有相似于原文讀者的反應。(作者單位:天津外國語大學)

參考文獻:

[1] Gutt, E.A.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ntext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2]Wilson, D. & Sperber, D. Representation and Relevance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篇3

習語從其結構來看,有其自身的完整性,其中各個組成部分是固定的,不可任意拆開或替換,如“pullsomebody’sleg”(愚弄某人)不可變單數為復數;“bytwosandthrees”(三三兩兩)不可按漢語習語改為“bythreesandtwos”.又如漢語的“去偽存真”不能說成“去假存真”,“三言兩語”不能說成“兩語三言”,雖然前者和后者意思沒有很大不同,但是相沿成習,習慣上人們說的是前者,不是后者。

1.1.2語義的統一性

習語是語言中約定俗成,相沿習用的定型化詞組,在語義上是個不可分割的統一體,不能按字面意義來理解,如“胸有成竹”并非字面之義,而是比喻做事之前已有通盤考慮或周密計劃。又如“沉魚落雁”并非描述沉下去的魚和落下去的雁,而是用來描述女性無與倫比的美貌。英語的習語也是如此,不能逐字理解,而應從整體去認識其特殊性和習慣性,如:dosomebodybrown(使某人上當),showthewhitefeather(顯示膽怯)等。

1.1.3習語的習用性

習語的習用性指習語應用的廣泛性,社會成員在各種交際場合和各種文體中經常使用習語,從而不斷豐富習語。習語以其簡短的形式、生動的形象和恰當的比喻而深受人們的喜愛,作為全民族的智慧結晶和全社會的語言財富,在廣泛的范圍里為人民大眾所確認和應用,因此,很多習語具有極強的生命力。

1.2英漢習語的基本差異

1.2.1風俗習慣的不同

英國人愛狗,視狗為伴侶,因此,常以狗的形象比喻普通人的生活行為,如:

loveme,lovemydog(愛屋及烏)。中國雖然也養狗,但一般人在心理上厭惡鄙

視這種動物,常用它形容和比喻壞人惡行,如“狗腿子”,“狗仗人勢”等。英國人和中國人信仰不同,英國人多信仰基督教,有不少習語與之有關,如:gotothechurch(做禮拜),powerofthekeys(教皇的權力)。在中國佛教是影響最大的宗教,習語有不少來自佛教,如“半路出家”、“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等。

1.2.2歷史文化背景不同

英漢習語通常來自本民族的歷代文獻或民間口語。英語和漢語的歷史文化背景不同,習語的來源也各異。本國人雖能了解,外國人常不知所云,比如中國自古以來以農業為主,從事農業者占很大比例,因此,在漢語習語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農諺,如:“枯木逢春”,“斬草除根”。英國是個島國,英國人鐘愛海洋,所以英語習語中有很多來源于航海業,如:plainsailing(一帆風順),dropanchor(拋錨;定居下來)等。另外不少習語來源于古代寓言故事或詩文等,這類習語可稱典故習語。英漢典故有各自的民族淵源,非三言兩語能闡述清楚,如漢語習語:“三顧茅廬”、“未雨綢繆”等。英語中也有類似的習語,如:flyonthewheel(狂妄自大的人)。

1.2.3比喻上的不同

英漢有許多同義或意義相近的習語,但由于它們是兩種不同生活經驗的產物,有很多就不可能不明顯的體現出兩種不同民族形式,比如中國人常用習語“雨后春筍”來形容一般事物的迅速發展和大量涌現,而英語中的同義語是“likemushrooms”(像蘑菇一般),這是因為英國不產竹,甚至連“bamboo”這個詞也是引進來的外來語。諸如此類的習語比比皆是,如:“neverfishnorfowl”的是“非驢非馬”,“nosmokewithoutfire”的是“無風不起浪”。

2習語的翻譯

2.1直譯法

直譯,指在不違背譯文語言規范以及不引起錯誤聯想的條件下,在譯文中保留原習語的民族特色、語言風格和比喻形象的方法,如漢語的“紙老虎”直譯成“papertiger”,外國人看起來不但深明其義,而且覺得很傳神,所以該詞現已成為英美民族正式語言。當原習語的隱含意義很明顯時,讀者可通過字面領悟它的含義,直譯字面意義,如“雪中送炭”譯為“toofferfuelinsnowyweather”.類似這樣的習語譯文,讀者只要用心體會一下,就會明白其隱含意義,不但保留了原文的形象,而且增加了閱讀趣味。

2.2意譯法

有些習語由于文化因素的影響,在翻譯時無法保留原來語句的字面意義和形象意義,也無法找到同義的習語借用,這時可將原文的形象更換成讀者所熟悉的另一個譯文形象,從而轉達出原文的語用目的,譯出隱含意義,如漢語中的“落花流水”通常指被打得大敗,譯成英文是“tobeshatteredtopieces”;又如“Thedogthatwillfetchabonewillcarryabone.”在譯成漢語時其中的字面形象“dog”,“bone”都不能直譯,只能舍棄它的字面意義和形象意義,譯出隱含意義“對你說別人壞話的人也會說你的壞話。”

2.3借用法

由于人類在感情,對客觀事物的感受及社會經歷等方面不免存在相似之處,所以英漢習語中存在著少量相同或近似的習語,這些習語字面意義、形象意義相同或近似,隱含意義則完全相同,也就是說,此類習語的字面意義和形象意義所傳達出的文化信息是相同的,這樣的習語則可以采用借用法進行互譯。如英語中的“practicemakesperfect”與漢語中的“熟能生巧”,又如漢語中的“破釜沉舟”與英語中的“burnone’sboats”都來源于兩國的軍事策略,因此用法和含義都相同。

2.4節譯法

在漢語習語中,常有并列的對偶結構,即用兩個不同的喻體表達相同的寓意,前后含義重復,遇到這種情況就可用節譯法處理,省去并列重復部分,如“銅墻鐵壁”譯為“wallofbronze”,不必說成“wallofcopperandiron”,長吁短嘆用節譯法譯為“sighingdeeply”。

3結語

以上對英漢習語進行了對比分析并論述了幾種英漢習語的翻譯方法。其實,無論對漢語還是英語來說,習語都是一種特殊的語言現象。對習語的翻譯既要有原則性,又要有靈活性,從整體大局出發,力爭做到譯文既保留原文的習語韻味,又能通順、暢達地表達原意。

參考文獻

[1]陳柏松.英漢習語概要[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86.

[2]羅斯.習語翻譯法[M].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分館,1978.

篇4

翻譯是一種信息傳遞的方式,是兩種語碼間的轉換,也就是用一種語言符號去解釋另一種語言符號,以達到傳輸信息、傳達意義和促進交流的目的。因此,不同語言和文化之間的符號轉換就成了翻譯的主要社會功能。然而兩種語言符號不能一一對應怎么辦?而事實上,這種不對應是相當普遍的。英語和漢語是兩種高度發展的語言,因而各自都擁有大量的習語,而習語的產生過程也使習語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濃厚的地域色彩,這就給習語的翻譯增加了一定的難度。

二、制衡和代償英漢習語翻譯中原文之美

在翻譯的過程中,我們可以通過采用一些靈活的方法去補償,將信息的流失減到最低程度,而去最大限度地留住原文之美。翻譯本就有一個制衡機制和代償體系,進行著代替和補償,達到不等而等、不忠而忠的制衡效果,使不完全美趨于完美。

1.音美。語言內在的音樂性,主要體現在語言的節奏感和音韻美上,從而增強語言的表現力和感染力,陶冶讀者性情,給人以美的享受。比如“Thesixthsicksheik’ssixthsheep’ssick.譯成“第六個病酋長的第六只羊病了”,語義上雖然符合,卻沒有傳達出原文的音美,而譯作“四只獅子私吃四十只澀柿子”語義上雖然不等,但表現了原作傳達“繞口令”的音美意圖,不失為音美的翻譯。所以,在民歌、諺語的翻譯中,應該注意押韻。如:

Anappleadaykeepsthedoctoraway.

一天一個果兒,不用去診所兒。

2.形美。習語中某些抽象的語義可付諸可感系數較高的具體形象來呈現,即通過具體新穎的語言活力,來傳達形象美感。有些習語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可直接移植。英國的歷史與我國的歷史雖然不同,但其中有些歷史事件有點相似。例如我國戰國時代項羽與秦兵打仗,過楚河后就把鍋打破,把船鑿沉,表示不打勝戰決不回頭,故有一習語曰“破釜沉舟”。英國曾一度被羅馬帝國統治,當時的羅馬統帥凱撒大帝渡過廬比孔河(位于意大利中部)時,立即把船燒毀,表示決一死戰、有進無退的決心,故也有習語“CrosstheRubicon”或“burnone’sboats”,這樣既保留了意義,又再現逼真的形象美。有些習語含有深刻的文化內涵,在翻譯時無法保留原語的字面意義和修辭手段,只有犧牲原文某些形式上的個別因素,將原文的形象更換為譯文讀者所熟悉的形象,從而也能很好地傳達出原文的語用目的,折射出其內涵。如:likeacatonhotbricks常用來指人的內心“局促不安”。該句的形象是一只熱磚上的貓,這與漢語中的“熱鍋上的螞蟻”不謀而合。這樣的譯文雖然只是被作了個小小的“外科手術”,但原語整體上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在譯文中得到了完美的再現。

3.意美。意美是指深層結構,即原文的意旨,而翻譯作為一種雙語活動,既是語言的轉換,又涉及文化的移植。對于英漢習語中的非對應關系的習語,無論在意義還是用法或是文化特征上,都毫無共同之處,它們有各自的含義和用法,表達了各自不同的文化色彩,翻譯時可采用音譯兼加注法,來代替和補償原文之意,以便使讀者更好地理解其特有的文化內涵。如“班門弄斧”譯為:toshowoffone''''sproficiencywiththeaxebeforeLuBan,themastercarpenter,其中LuBan,themastercarpenter屬于增譯文字,其在英語中沒有,如果不補上注釋,英國讀者不一定知道“魯班”是中國木匠的鼻祖,能工巧匠的代名詞。補上注釋以后,原語中的文化信息得到了充分體現,頓時變得通俗易懂。

習語是各民族語言的核心和精華。要準確地將原習語的各種信息都傳譯到譯文中去,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翻譯既是一種選擇的藝術,又是一種再創造的藝術。譯文的優劣體現在這種選擇和再創造中,這就要求譯者要有靈活駕馭各種翻譯方法的能力,有深厚的雙語功底和強烈的審美意識;同時,譯者還應考慮讀者的可接受度,這樣才能真正譯出順暢的佳作。

篇5

Keywords:idioms;culture;translation

如果說語言是一個民族文化的瑰寶的話,那么習語便是這個瑰寶中最耀眼的一顆明珠。習語的出現匯聚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民情、國情,地理風貌,歷史背景,文學作品,風俗習慣,凝聚著無數語言使用者數代的智慧和心血,它承載著無數難以言表的超乎語言之外的信息與哲理。習語的翻譯可謂語言翻譯者的一大難題,如何在形似與神似,字面與字外,本國與異域之間尋找一種調和與平衡,確實是翻譯者所難以逃避的兩難抉擇。

作為英漢翻譯者來說,英漢習語的對譯是一項挑戰,同時也是增進自我的翻譯修養和英漢兩門語言的素養的極好的鍛煉機會。那么如何才能做好英漢習語的翻譯呢,我想,以下幾方面是不可或缺的。

首先,翻譯者要對英漢兩國的文化有個全面的了解。那么,什么是文化呢?英國的文化人類學家愛德華(EdwardB,Tylor)曾在其《原始文化》一書中首次界定了文化的概念:“文化,是一個復合的整體,其中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人作為社會成員而獲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習慣。”或者,也可以說文化是人和環境互動而產生的精神物質成果的總和這個總和中可以包括生活方式、價值觀、知識技術成果以及一切經過人的改造和理解而別具人文特色的物質對象。

篇6

一、影響翻譯的主要因素

(一)風俗習慣的差異對翻譯的影響

風俗習慣是一個民族在長期歲月中逐漸形成的文化意識的反映和表現,受民族心理狀態的支配。英漢兩種語言中的某些詞語能喚起人們對所指事物的感知和記憶,并能使人們產生與本族文化對等的聯想。比如,在漢文化中龍(dragon)和鳳凰(phoenix)是一個圖騰形象。在封建社會,龍比喻皇帝,而鳳比喻皇后,帝王成婚稱龍鳳呈祥。在漢語中,龍和鳳凰都用于好的意思,如龍鳳、龍虎、鳳毛麟角、山窩里飛出金鳳凰。漢語中還有不少帶龍的成語表示歡樂、愿望而氣勢磅礴,如龍飛鳳舞、龍盤虎躍、生龍活虎、藏龍臥虎、攀龍附鳳、望子成龍。龍在中華民族的心目中是頂禮膜拜的,所以中國人稱自己是龍的傳人。但在《圣經》中,與上帝作對的惡魔撒旦(Santan)被稱為the Great Dragon,dragon總是代表邪惡,令人感到恐怖。說一個人像龍不是一句好話,尤其是說女人像龍,指的是又兇惡又歹毒、令人討厭的女人。如:She is a bit of a dragon around this place.(她是一個很專橫跋扈的人。)phoenix 在西方的傳說中是一種鳥,在沙漠中生存了五、六百年后,將自己燒成灰燼,然后從中又誕生另一只phoenix,所以英語中phoenix,有再生、復活的意思。

(二)、歷史典故對翻譯的影響

歐美人信基督教的居多,認為上帝(God)可創造一切。中國人心目中只有“開天辟地”的和“主宰自然界”的老天爺,基督教有“圣經”、“洗禮”、“教堂”、“護理天使”等詞匯;中國有道教的“玉帝”、佛教的“閻王”和“觀音”,還有神話中的“龍王”。中國文化中的歷史典故更加豐富,如:項莊舞劍、完璧歸趙等。中西文化中不同的和歷史典故,必然會浸透在各自的語言表達中。由此可見,譯者若缺乏對這種文化個性的深刻了解,就難以鑒別詞語中的文化內涵,導致錯譯或誤譯。如:My sister took her degree at Cambridge(劍橋),since when we call her a blue stocking(襪子),翻譯為:我們稱姐姐為天才,因為她獲得劍橋大學的學位。blue stocking一詞的來歷,可追溯到18世紀,當時在倫敦一般的俱樂部里,人們常聚在一起吃喝玩樂,談天說地。有一個宅第的俱樂部,一反當時的風氣,男女成員相聚,以書刊評論和文化討論代替空洞無聊的閑談。由于該俱樂部成員不穿紳士們常穿的時髦黑色長襪,而是穿普通藍色長襪,故被倫敦上流社會“正統”人士稱之為“藍色俱樂部”。后來不知出于何種原因,blue stocking就用來指“自視博學多才而貌不驚人的女子”。英文還有一詞為blue law,意為“清教徒法規”。西方文化中,還有許多涉及古希臘和羅馬神話及《圣經》的典故,我們在翻譯時應倍加小心。

(三)觀察與思維上的差異對翻譯的影響

世界上存在著眾多的民族,他們的思維活動以及與思維活動有密切關系的語言文字,無疑存在著許多相同之處,表現出人類的共性。但是,幾乎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獨特的思維方式,而且思維方式的差異,正是構成不同文化類型的重要原因之一(張岱年等,1991:1)。漢、英兩個民族也不例外,在觀察事物與思維方式上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對同一事物,往往因思維概念不同,而產生不同的語言表達,如漢語“紅糖”,英語為“brown sugar”(棕色的糖);漢語“紅茶”,英語為“black tea”(黑色的茶),英語“black coffee”,漢語為“濃咖啡”(不加牛奶或糖);漢語“黑眼睛”,英語為“dark eyes”;英語“black eyes”,漢語為“挨打后出現的黑眼圈”;漢語“黃色影片”,英語為“blue film”(藍色風光片)。此外,英漢兩個民族在邏輯思維上也存在著差異。例如:Nobody could be too foolish this day.若直譯為“今天誰也不會太愚蠢。”那就大錯特錯了,因為,從句法上看,它是一個雙重否定結構,從思維方式上看,它是一種逆向思維。其正確譯文是:今天,無論你出洋相到什么程度,都不算過分。

英語注重運用各種具體的連接手段達到語法形式的完整,句子結構嚴密,層次井然有序。如“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一見連詞if,兩句間的邏輯關系便一清二楚。而漢語則很少用連接手段,句子間的邏輯聯系外表不易看出。如:“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還怕沒辦法?”句與句之間沒有連接詞,有連續的多個動詞,外表上看不出主語,句子關系表面上不太明現,但句子的意思卻把它們聯系起來了。這就是人們所說的英語重形合,漢語重意合。

二、翻譯過程中文化差異的處理

翻譯是一種語言轉換活動,在這一活動中,譯者自然而然地進行文化轉換。文化滲透語言各個層面如語音、詞匯、句子、語篇等,在翻譯過程中如何傳達原文的內容和文化色彩,使譯文在各個不同的層面上與原文達到對等,就成了譯者的一項重要任務,而處理文化差異,主要可采取下列方法:

(一)直譯法

魯迅先生說過:“譯文必須有異國情調,就是所謂的‘洋氣’,在翻譯過程中盡量保留原味和異國情調。”這并不意味著原封不動地照搬原文的語言形式,而是保留那些能使讀者能夠理解和接受的,最能體現外國風俗習慣和情調的語言特色和描法,使譯文既能體現原作的風貌,又不流露生硬牽強的痕跡。直譯能保持原文的生動形象,補充或豐富詞匯,使譯文新鮮有利,同時達到文化傳真的目的。當然,這種直譯法首先應考慮在讀者能夠接受的條件下進行,比如:as gentle as a lamb(像羊一樣溫和),as proud as a peacock(像孔雀一樣驕傲),as ugly as a toad(像癩蛤蟆一樣丑陋)。

(二)意譯法

由于兩種文化的差異,在翻譯時常常很難找到等值的詞句,因此,在處理某些帶文化色彩的詞句時,可使用意譯法進行翻譯,以將源語詞形象轉換成譯語詞形象。如將“打草驚蛇”譯為to wake a sleeping dog;“黃粱美夢”譯為a fool’s paradise;to face the music翻譯為“臨危不懼”;to have the gift of the gab翻譯為“能說會道”。通過這種方法可準確地表達原文的意思使外國讀者易于接受。

綜上所述,翻譯是兩種文化之間的交流。對于真正成功的翻譯而言,熟悉兩種文化甚至比掌握兩種語言更重要。因此,作為一翻譯工作者,必須加強對不同語言文化差異的理解和研究,要大量閱讀有關本國文化和英美文化的書籍,提高文化修養,使翻譯真正成為不同文化間交流的橋梁。

三、結語

要成為一名合格的譯者,就必須關注文化差異對翻譯的影響。對于翻譯原則,歷來就有不同的觀點。著名僧人玄奘曾立下準則,即翻譯對于百姓而言必須真實、易懂。翻譯家嚴復提出了著名的翻譯三原則:信,達、雅。其囊括了翻譯的精華所在,翻譯的最終目的就是根據文化背景的不同,在考慮到目標讀者群的需要的基礎上盡可能忠于原文。離開了文化翻譯就會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對于翻譯者來說,最正確的態度莫過于把中西文化背景有機地結合起來,再輔以適當的翻譯技巧,通過不斷的努力使自己的翻譯趨于完美。

參考文獻:

[1]于秀華.文化差異與翻譯[J].山東大學外國語學院學報,2001,(2).

[2]文珊.楊康復論翻譯的文化差異與補償[J].吉首大學學報,1997,(3):167-168.

篇7

作為人類社會所特有的一種社會現象,語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是文化傳播的一種工具,也是文化表現的一種形式。語言只有在對某種文化進行反映時,它才具備一種實際的意義。不同社會歷史階段在社會環境、民族心理、、民風習俗以及價值觀念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這些因素都會對語言的形成與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從而使一個國家與民族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思維方式以及語言體系。正是由于這些特殊性,它們構成了不同的文化類型,英漢兩個民族也是一樣的。日常生活中,在對同一個事物的理解與觀察以及表達方式方面,人們往往都存在著很大的差異,這就給跨文化交際帶來了很多的不便。因此我們說,作為一種跨文化交際的活動,翻譯不只是單純的對語言進行一種置換,更重要的是要實現傳遞文化內涵的功能。美國的翻譯理論家Eugene A.Nida曾指出,文化對于習語和詞義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如果不能對語言的文化背景進行深入的了解,那么人們將不能恰當的理解任何文本。包惠南也曾經指出,翻譯不只是要實現語言表層指稱意義上的轉換,它更是兩種不同文化之間的一種移植與溝通。盡管這些學者各自的語言表述不同,但他們都注意到了翻譯與文化之間的重要關聯性。隨著文化與翻譯關聯性的日益增強,在翻譯過程中源語與譯語之間的“文化對等”也就顯得非常重要了。本文從地域環境、風俗習慣、以及思維方式與價值觀念等方面為切入點,通過實例分析來闡述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對于翻譯所造成的影響。

一、英漢文化的差異

1地理環境的差異

我們都知道,語言的產生是和人們的生活及生產勞動密切相連,由于英國人是生活在沿海地域,和大海有著緊密的聯系,因此英國語言中有許多是和海以及水有關的表述。中國人則世代都是在土地上進行耕作,和農業生產具有密切的聯系,因此,中國的語言多是和農耕文化相連。例如,漢語里經常用“疾風知勁草”來描述惡劣的環境能夠考驗一個人忍耐力的良好與否,而英語中則是這樣的表述:“A good polite is not known when the sea is calm and the water is faire”。漢語中的“未雨綢繆”指的是在下雨前要把房子修好,意指要提前做好準備;而英語則是用“it is mend your sail when it is fine weather.”來表達同樣的含義。漢語中用“進退維谷”來表示人處于一種左右為難的境地;而英語則是用“it is 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deep sea”來表述同樣的意思。 漢語中形容一個人花錢浪費就用“揮金如土”來表示,而英語則是“it is spend money like water.”。和漢語中的“樹倒猢孫散”相對應的英語是“All the rats desert the sinking ship.”這些都是由于生活環境的不同英漢語言呈現出了各自不同的文化差異。

2風俗習慣差異

風俗習慣是指一個國家或者民族在較長的時間中所形成和流行的禮節、行為、社會風尚以及生活方式。世界上的國家和民族由于各自地域氣候和環境的不同,他們各自的風俗習慣也會有很大的差異。因此,對于相同的事物,不同國家和民族往往都是用各自的語言來進行表達的,這也給翻譯工作帶來了不少的障礙。在中西方文化中因為風俗習慣的差異而導致同一語言含義不同的情形非常多,最明顯的一個例子就是人們對狗的態度上。在西方文化中,狗是人們最為忠誠的朋友,人們都非常贊賞狗的許多品質,比如勇敢、聰明、忠誠、可信賴等。狗是主人最為得力的生活伙伴和好幫手,他們為主人看家,跟隨主人一起打獵。英語中有許多的關于狗的習語,比如: a dog like affection(忠實的愛),lucky dog(幸運兒),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時),gay dog(快樂的人),be top dog(處于支配地位), dog does not eat dog(同類不相殘),A good dog deserves a good bone.(有功者應該受獎), Love me,love my dog.(愛屋及烏),這些習語都是褒義性的。但是在漢語中人們經常說的是“狗仗人勢、狗急跳墻、狗尾續貂、搖尾乞憐、狐朋狗友、狗眼看人低、狼心狗肺”等,都是帶有貶義性的。因此,我們在翻譯這些習語時必須要注意語言中所包含的感彩。倘若我們把“痛打落水狗”翻譯成beat a dog into the water,把“喪家之犬”翻譯成a homeless or stray dog的話,就無法使人很好的理解其中的涵義,無法表現出那種痛恨的感彩,反而會讓人對狗產生同情,這樣就容易造成誤解。

3差異

由于的不同,習語的使用也有其各自的特點。中國的習語中有很多是和道教及佛教有關的。例如:臨時抱佛腳、頂禮膜拜、借花獻佛、普度終身、立地成佛、佛法無邊、五體投地等,都是和佛教有關的習語。還有的是和道教有關的,例如:靈丹妙藥、回光返照、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脫胎換骨等。西方國家大都信奉基督教,因此他們的很多習語都是和上帝有關的:Go to hell(下地獄)、C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幫助自助的人)、Make a god of somebody(盲目崇拜某人)、in the lap of the gods(難以預料)、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家徒四壁)、put the fear of god into somebody(使某人非常害怕)、God sends fortune to fools(傻人有傻福)等。我們中國有句成語叫“望子成龍”,不能將其直接翻譯為to expect one’s son to be a dragon,英語讀者往往會很難理解這句話的意思。因為在西方的神話習俗中,龍是一個能噴火的非常狂暴的怪物,是一個帶有貶義性的詞語。但在中國的神話中,龍則是一個神圣崇高的神獸,在古代是皇權的象征,皇自稱自己是真龍天子,之后龍就演變為了一種民族精神,中國人通常都以龍的傳人為榮。因此,“望子成龍”表達的是父母希望孩子能夠成才的意思。

4思維方式與價值觀念的差異

中國的漢字大多數都是象形字,所以,中國人通常是比較善于形象思維,正因為如此,對于那些抽象的概念中國人習慣使用具體的事物來進行表達。而西方國家正相反,西方人習慣抽象思維,他們喜歡使用抽象的概念來表達具體的事物。因此,由于不同的思維方式,英漢習語的表達方式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

西方國家信奉的是獨立自由的個人主義思想,他們的很多習語都體現出了這種觀念:mind your own business(管好自己分內的事)、look after number one(照顧好自己)、paddle your own canoe(依靠自己的力量克服困難實現目標)等。而我們中國則是強調集體主義思想:萬眾一心、眾志成誠、孤掌難鳴、眾人拾柴火焰高、其力斷金等。此外,中國人通常是重義輕利,比如:舍生取義、大仁大義、視死如歸等。但西方國家更加強調的是個體的利益,比如:a bird in the hand is worth two in the bush(一鳥在手勝于兩鳥在林)、Everyone for himself but god for us a11(人人自顧,上帝顧人)。

二、文化差異對翻譯的影響

翻譯不只是對兩種語言進行形式上的轉換,更重要的是實現兩種文化之間的互相兼容與滲透。因此,為了準確的傳達出文化信息,翻譯者就必須要注意采用一些翻譯方法。

1直譯

直譯指的是根據原來的結構與意義直接將源語的詞句轉譯為譯語的詞句,也就是使源語能夠在保持自身的形式同時不使自身的意義失真。這種翻譯方法可以讓源語的民族色彩得到最大程度的保留,也可以使譯語讀者接觸到大量的異族文化,進而豐富目的語的表達方式。例如,“以眼還眼,以牙還牙”、“條條大路通羅馬”等,都是由英語直譯過來而被人們廣泛接受的習語。又如,把“揮金如土”翻譯為“spending money like dirty”,就要比選擇現成的英語成語“spending money like water”要好,這樣既可以不影響對于原文涵義的理解,又可以保留漢語自身的特點。總之,直譯注重忠實于原文,無論是在內容還是在形式方面都盡可能的追求“信”,不過這絕不是說要在翻譯中單純的進行機械的形式上的轉換。直譯能夠使原文生動形象的比喻和巧妙的手法以及獨特的民族風格得到保留,特別適合于那些僅為某個民族所獨有的具有特殊文化意義的詞語。

2意譯

倘若直譯不能完全體現出原作的風格或者是導致了目的語讀者理解的障礙,這時就必須要采用意譯的方法。意譯指的是把其他民族語言中沒有等值物的詞語根據漢語的構詞成分以及構詞方法來進行仿照。比如把“hold a wolf by ears”翻譯為“騎虎難下”;將“as thick as thieves”翻譯為“親密無間”;把“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翻譯為“本末倒置”。反之,將漢語中的“糟糠之妻”翻譯為“the wife who shared her husband's hardships”;把“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翻譯為“each of us shows his true abilities”等,這些都是運用的意譯法。與直譯相比的話,意譯通常更加注重整體意義,使譯文流暢自然,而對于細節比較忽略。換句話說,我們可以將直譯與意譯的關系看作是一種“形合”與“意合”的關系。

3音譯

音譯適合于一些專有名詞(人名與地名等)以及一些特殊的文化現象。在音譯里,漢字不再進行表意的功能,而是只表音。例如“Beatles”是流行于20世紀60―70年代的一支英國的吉他樂隊,音譯為漢語是“披頭士”,從這個詞我們便可以想象到這個樂隊的整體形象與風貌。又如“cod”音譯為漢語是“酷”。這個“酷”字就將當下年輕人追求前衛與新潮以及與眾不同的個性精神傳達的淋漓盡致。

4信息的增刪

因為英語與漢語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在雙語進行轉換的過程中,有時為了使源語和譯入語的表達在概念上達到一致,譯者往往要對語言形式進行適當的變通。這種“變通”就表現為對信息進行的增加和刪減。比如,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 it was the age of wisdom , it was the age of foolishness , it was the epoch of belief , it was the epoch of incredulity. 翻譯為漢語則是,這是一個隆盛之世,但也是一個衰微之世;這是一個智慧的時代,但也是一個愚蠢的時代;這是一個有信仰的新紀元,但也是一個充滿懷疑的新紀元。在譯文中,譯者增加了3個“但也是”,這樣就可以準確的反映出原文中所描述的矛盾與對比,倘若不做這種增加的話,那么上下文就無法實現良好的銜接,也無法體現出源語的風格。

三、結語

由于英漢兩種語言各自的文化背景不同,其中所承載的文化含義也不同,因而它們在表達方式上面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要想處理好翻譯過程中的文化差異,翻譯者不只是要具有對兩種語言的實際運用能力以及領悟能力,還必須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與修養,要努力讓自己具備原作者所具有的意境與感情。在翻譯過程中,翻譯者還要根據具體情況的不同,靈活采用多樣的翻譯方法,盡可能讓譯文傳神和達意,從而實現跨文化交際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張婕.英漢翻譯中文化差異的處理[J].才智,2011(29).

[2]楊小勇.淺析英漢翻譯中的文化差異因素[J].瘋狂英語,2012(4).

[3]張新宇.英漢翻譯中文化差異的處理方法[J].現代婦女,2014(7).

篇8

風俗習慣的不同,使人們對于同一詞匯的使用方法不同。中國是一個崇尚儒家文化的國家,尊老愛幼是一個人的基本品德。在生活中,我們習慣有老奶奶、老爺爺、老太太這樣的稱呼,老字在中國意味著受人尊敬。而在英美國家則不同,在他們的觀點中,“old”意味著他們沒有價值了,沒有生存的意義了。在進行英漢翻譯時,需要對“old”進行合理轉換,翻譯為令以尊敬的即可。另外,在中國的日常交流中,人們經常會提出工作、年齡、收入、婚姻等問題,大家樂于談論這些,來增加彼此之間的熟悉度。而在英美國國家,這些都屬于個人隱私,如果你詢問,就說明你沒有禮貌。這就提醒我們每一位英漢翻譯者,需要認識到英漢語言中所暗藏的思維與風俗問題,尊重不同國家之間的風俗習慣,將翻譯工作做準做精。

三、地域環境差異,造成詞匯的涵義不同

篇9

(一)邏輯思維差異。中國看重群體意識、注重集體利益的價值體現,家庭和社會做貢獻來自于個體的貢獻,個體應為群體利益服務,群體利益高于個體利益。而個人主義是西方文化強調的價值觀,個人自由、個人自立、自由思考和選擇是西方人追求的目標。如,Nobodycouldbetoocleverthisday.如果將這句話譯為:“今天誰也不會太聰明,”那就完全錯了。在英語的邏輯思維中,表現的較為明顯的是雙重否定的逆向思維。更加妥當的翻譯應該為:今天,不論你怎么聰明,都不過頭。因此,在英漢翻譯中,注重了解思維差異,才能把錯誤率降到最低。

(二)語言思維差異。中國的語言思維模式是整體而善于歸納的。中國人習慣用先因后果的方法組織自己的語言,因為這樣符合歸納的邏輯思維,更能說服別人。而分析,演繹則是西方語言思維特點。因此,西方人習慣把結論放在原因之后。試比較下面兩段文字:(1)BecausemostofourproductionisdoneinChinanow,andit’snotreallycertainhowthegovernmentwillreactinthecomingyear.So,Isuggestthatwedelaymakingourdecision.(2)Isuggestthatwedelaymakingourdecision.That’sbecausemostofourproductionisdoneinChina,andit’snotreallycertainhowthegovernmentwillreactinthecomingyear.比較中可以看出,中國文化傾向于第一段文字所使用的歸納法,而第二段文字是典型西方文化的思維方式,具有演繹的特點。思維模式的不同會造成感覺上的不適應。特別在談判中,西方人過于直白,甚至強勢,不顧及別人的感受使中國人會感到不舒服,而中國人愛繞彎子,不夠直率也使西方人會覺得中國人有些虛偽。所以,在翻譯過程中注意分析語言思維模式的不同,可以避免產生誤會甚至矛盾。

三、差異對英漢翻譯影響

在西方,人們信仰基督教,基督教產生時,歐洲大陸處于四分五裂的狀態,基督教應運而生,人們的語言也深深地打上了宗教的色彩,如:Manproposes,Goddispose(s謀事在人,成事在天),Godhelpsthosewhohelps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Gotohell(下地獄)。中國是一個多宗教國家,佛教已有一千年的歷史,人們相信有佛祖在左右著一切,因此,漢語語言中有許多詞語是來源于佛教。如:“借花獻佛”“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苦中作樂”“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不看僧面看佛面”等。可見宗教文化是構成英漢語言差異的一個重要方面,因此在翻譯過程中,要注意宗教文化的差異才能準確地把握譯文的文化意義。

四、歷史文化差異對英漢翻譯的影響

(一)中外歷史背景不同。儒家思想在中國幾千年的發展歷史中一直占據著統治地位,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自我貶仰的儒家“中庸之道”思想一直是中國人基本的行為準則。中國人在接人待,舉止言談始終以溫、良、恭、儉、讓為原則,以謙虛為榮,以虛心為本,不贊成或者反對過分地顯露自己表現自我。西方文藝復興運動推崇的人文主義思想對英美等國家價值觀的形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忽略了謙虛。生活中人們崇拜的是“強者”“英雄”。有本事,有才能的強者得到重用,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或被無情地淘汰。因此,西方文化體現出個體文化特征,這種個體性文化特征崇尚個人價值凌駕于群體利益之上。

(二)風俗習慣差異。風俗是指一地區社會文化中長期形成的風尚、禮節、習慣以及禁忌等的總和,有著獨特的文化內涵,對社會發展影響巨大,因此,不同的民族有著各自不同的風俗和性格。中國對別人健康的關心是有教養、有禮貌的表現。但在西方人眼中,關心別人的健康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一件事情。因為在這西方人看來,有病看醫生這種簡單的事情連小孩都知道,用不著任何人來指教。

篇10

習語蘊涵著豐富的文化信息,涵蓋大量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背景,具有鮮明的形象和比喻,帶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在反映文化差異上,習語比其他語言成分更具典型性、代表性。

英語和漢語中有大量的習語,這些習語以簡潔、豐富和生動的表達為特點,存在于歷史、地理、等各個領域。從英漢習語的對比中,我們可以看到英漢兩個民族認識外部世界的不同視角,了解英漢文化的異同。

二、英漢習語的主要來源與文化差異

(一)歷史來源

英國約有 2000 多年的歷史,歷史上發生的重大事件遠不及中國多,因此這方面的習語,不如漢語豐富。羅馬人占領不列顛長達 400 年之久,所以在今天的英語習語中不難找到古羅馬文化的痕跡:Do in Roman as the Romans do(入鄉隨俗); 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另外,也有不少與戰爭有關的習語: mask one's batteries(掩蓋敵意)。

相比之下,中國有5000多年的歷史,漢語中來自歷史事件的習語很多。很多習語與歷史人物有關: 趙高的“指鹿為馬”、勾踐的“臥薪嘗膽”、周瑜的“賠了夫人又折兵”等;一些習語則直接包含著名的歷史人物:“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韓信點兵,多多益善”、“毛遂自薦”、“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等;有的習語還來自兵法:“出其不意”、“避實擊虛”、“先發制人”、“一鼓作氣”、“聲東擊西”等。

(二)地域來源

英國以“海洋文化”為主,人們長期從事漁業生產和航海事業,其習語自然與海、魚等連在一起。他們常用魚來比喻人:fresh fish(新囚犯);shy fish(害羞的人);feel like a fish out of water(感到不自在);as mute as a fish(默不作聲)等。英國航海業曾一度領先世界,英語中出現了大量有關海的習語:all at sea (不知所措); a drop in the ocean(滄海一粟)。

中國以“農業文化”為主,土地廣袤,資源豐富,主要生產方式是取決于天氣的農業生產,土地在人們的生活中至關重要,因此產生了許多與農耕和土地有關的習語。如:“揮金如土”、“順藤摸瓜”、“五谷豐登”、“瓜熟蒂落”等。漢語中農諺也不勝枚舉,其內容涉及農事的方方面面:瑞雪兆豐年;精打細收,顆粒不丟;谷雨前后,正宜種豆;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三)宗教來源

西方國家許多人都信仰基督教。在西方,上帝被視為終極和萬能的神,支配著宇宙、萬物生靈,因而在英語習語中頻頻出現 god,church等字眼。例如:go to church (做禮拜); 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一貧如洗);Thank god (謝天謝地)。《圣經》中的典故、比喻和寓言也廣泛地為世人所接受,所產生的習語也成為婦孺皆知的日常用語。例如:olive branch(橄欖枝);eye for eye, tooth for tooth(以眼還眼,以牙還牙)。

對中國有深遠影響的是佛教和道教文化,漢語中的“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教”、“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借花獻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等習語都是受佛教和道教影響產生的。

三、英漢習語翻譯的具體方法

由于歷史、地理、等方面的差異,不同語種的習語承載著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因此,在翻譯習語的時候,必須照顧到不同民族文化的習慣和特點,適當采用直譯法和意譯法,或者把這兩種方法結合起來使用,才能將習語的原意象清楚、確切地表達出來。

(一)直譯法

直譯法是指對原習語的表現形式和意義原則上不做任何調整的一種翻譯方法。強調習語的民族、地域差異性的譯者主張采用這種翻譯方法,因為這樣可以保持原作的風格和異域文化特色。有些英語習語中譯過來只要合乎語法,又能為大眾所接受,直譯法未嘗不可。例如:cold war(冷戰);dark horse(黑馬);to show one’s card(攤牌);To strike the iron while it is hot(趁熱打鐵);A cat has nine lives(貓有九命)等。這些英語習語基本上都是與漢語習語意義、形象相同的。同樣,對于有些漢語的習語翻譯為英語時也可用此譯法。例如:坐山觀虎斗(Sit on the mountain and watch the tigers fight),實事求是(seek truth from facts)。

(二)意譯法

有些習語在翻譯時不宜保留原語的字面意義和形象意義,可將原文的形象更換為譯文讀者所熟悉的形象,譯出隱含意義。 如“天有不測風云”中的“風云”的文化含義一般西方人很難理解,但若直接譯出其隱含意義,就會一目了然:“Something unexpected may happen any time”。這種情況在源于典故的習語中比較常見。 如 “to eat no fish”,若直譯為“不吃魚”并不能被大多數人所理解,而譯出它的隱含意義“忠實”更恰當。同類的例子還有“The dog that will fetch a bone will carry a bone”(對你說別人壞話的人也會說你的壞話 );“既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you cannot eat your cake and have it)等等。

(三)對應法

英語與漢語中有些習語在內容與形式上基本上相吻合,不但雙方所表達的意義相同,而且修辭色彩也基本相同,都含有相同或基本相同的形象比喻。例如在英譯如下英語習語時,我們可直接借用漢語同義習語。例如:To be thin ice(如履薄冰);Walls have ears(隔墻有耳);A drop in the ocean(滄海一粟);Give a dog a bad name and hang him(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四、結語

英漢習語紛繁浩瀚, 源遠流長, 通過習語這個窗口, 可以窺視兩個民族豐富的文化根基, 而正確傳遞兩個民族的文化信息, 將雙語的文化內涵適當對接需要譯者探明英漢雙語的文化特征及其差異, 真實再現原文面貌。

【參考文獻】

[l]常香蓮.英漢習語的翻譯與文化[J].外語教研,2008(11).

[2]洪 蓉.比較英漢習語及成語透視中西文化差異[J].科技信息,2002(12).

[3]江瑞.從文化視角看英漢習語的差異[J].山西教育學院學報,2000(12).

[4]連淑能.英漢對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篇11

一、漢英文化差異

因為語言基本上是一種文化和社會產品,要理解它就應該從文化和社會的角度去理解。漢英兩種語言之間的文化差異給其在語義層面上的轉換帶來了巨大的障礙。其差異首先表現為價值觀念的不同。漢文化是一元文化,強調“社團價值論”;英文化是多元文化,崇尚“個人價值至上論”。除了價值觀念差異之外,漢英文化差異還與兩個民族所處的地理環境與社會環境、氣候條件和風俗習慣等息息相關。

(一)地理環境引起的文化差異

文化是有地域性的。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氣候特征常常給該地區的文化打下烙印。中國和英國,因為地理環境的迥異,氣候條件的巨差也就孕育出彼此相對的異域文化。英國是島國,地處西半球,北溫帶,海洋性氣候,其民族創造出的語言就沾上了該地理特征。如spend money like water,make water,all at sea等就囊括在其中。相反,中華民族祖居亞洲大陸,其文化自然也難免受其影響。上文所說的“揮金如土”就是一例。另外還有“面如土色”、“土眉土眼”、“面朝黃土背朝天”等不勝枚舉。至于氣候不同招致的文化差異的例子也是舉不勝數。單就“東風”“西風”之說來看,兩種文化就大相徑庭。雪萊的“西風頌”(Ode to the West Wind)正是對春的謳歌。Charles Dickens在《大衛科波菲爾》中說:“How many winter days have I seen him,standing blue-nosed in the snow and east wind!”這也是一個極好的例證。然而漢語中的“東風”是春風,是溫暖的使者。“西風”是秋風,有蕭瑟秋風之說。馬致遠之詞作“古道、西風、瘦馬”,又同是馬曲的“醉鄉中,東風喚醒梨花夢”也說明了這一點。詞曲中的意境也自是讓異域人士費解。

(二)民情風俗造成的差異

漢英民族由習俗引起的文化差異在一些與動物有關的詞匯短語上體現得非常明顯。英國人喜歡馬,養馬、騎馬、賽馬成為其風俗,英國文化就屬于典型的“馬文化”,所以英語中有關馬的說法極其豐富。如:talk horse(吹牛),get on one’s high horse(趾高氣揚),horse and horse(并駕齊驅)等。然而中國是傳統的農業國,世代的牛耕生活使漢語囤積了大量的“牛文化”。牛是“吃苦耐勞,勤奮踏實”的象征。“俯首甘為孺子牛”就是體現的這種情結。相反在英語中卻用馬來代替。漢語中的“老黃牛”翻譯成英語也就成了a willing horse。不光如此,漢英語言中的一些表示顏色的詞匯也沉淀了不同民情的文化。“紅色”在漢語中含有極強的褒義色彩,“大紅大紫”顯示的是成功和富貴、喜慶和吉祥。與此相反,red卻常常讓西方人想起流血、戰爭、恐怖、憤怒和危險,含有較強的貶義。

二、翻譯策略

漢英文化的差異性給兩種語言之間的翻譯帶來了很大困難。但是,這并不是說明兩種語言之間就不能相互轉化。語言共性論認為,雖然人類的語言存在著巨大的差異,但是由于在生存環境、身體結構、生理需要等方面的共同之處大于不同之處,這就使語言之間的轉換成為可能。Chomsky的普遍語法理論也從另一個角度證明了語言之間轉換的可能性。如果說每種語言都能表達所指的一切,那么,從原則上說,某種語言所表達的一切都能被譯為另一種語言(蔡毅)。不同語言之間的這種轉換常常借助于翻譯中的異化和歸化策略。

(一)異化翻譯策略

異化就是不改變原文的文化、語言、文體等特征傳達原文的內容,要求讀者向作者靠攏,適應原文。它翻譯的前提是,認為語言是有差異的,交際因語言社團之間與語言社團之內的文化差異而復雜化。異化翻譯承認并發展差異,并且在目的語中表現文化差異。異化翻譯追求最大限度的等值。其特點如下:(1)不完全遵循目的語的語言與語篇規范;(2)在適當的時候選擇不通順、艱澀難懂的文體;(3)有意保留源語中的實觀材料或采用目的語中的古詞語;(4)目的是為目的語讀者提供一次“前所未有的閱讀經驗”。異化翻譯有利于讀者了解異域文化;有利于讀者運用智力和想象力去感受異域文化的獨特之處;有利于豐富目的語文化和表達方式。但是異化翻譯也有自己的劣勢,它常常使譯文句式生硬、晦澀難懂,這就給讀者帶來了閱讀困難。常見的異化翻譯策略有“音譯法”和“直譯法”等。

(二)歸化翻譯策略

歸化翻譯就是遵循目的語文化的當前價值,對原文進行同化翻譯。該翻譯法的最大特點就是采用地道暢通的目的語進行翻譯,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被掩蓋,目的語的主流文化價值觀取代了譯入語的文化價值觀。歸化翻譯有其自身的優越性。對于譯者來說,要全面了解一種異域文化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在翻譯過程中因為對本族文化的親切感和認同感,往往會采取歸化的翻譯策略以便使譯文通順。這樣,對于讀者來說,就可以避免文化沖突,在自己的知識文化范圍輕松容易地理解譯文。由此看來,歸化翻譯的通順常常也會換來文化信息的遺失。常見的歸化翻譯策略有“代換法”、“解釋法”和“異譯法”等。

三、異化歸化,各得其所

上面我們已經談到異化和歸化翻譯各有其優缺點。過度的歸化和異化都不可取。那么,在實際翻譯中我們應該采取什么標準呢?關于翻譯的標準,清末的翻譯家嚴復提出了著名的“譯事三難”,即“信、達、雅”。“信”指忠實原文,“達”指語言通順暢達,“雅”指文字古雅。魯迅也曾說:“凡是翻譯,必須兼顧兩面,一當然力求其易解,一則保持原作的風姿……”。錢鐘書提出了更具體的“化境”文學翻譯標準。他說:“文學翻譯的最高標準是‘化’。把作品從一國文字轉變成另一國文字,既不能因語文習慣的差異而顯露出生硬牽強的痕跡,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風味,那就算入于‘化境’。”從這些翻譯名家對翻譯所定的標準可以看出,“忠實”和“通順”是翻譯過程中應該遵循的兩項基本原則,缺一不可。那就是說,既要將原文的信息(包括語言信息和文化信息)全部傳達,使語氣和風格與原文一致,又要使行文流暢自然,易于被讀者理解接受。這就要求我們找到異化和歸化翻譯的最佳結合點,讓異化和歸化各得其所。一般說來,從文化的角度來看,文化間的關系分為文化交織、文化鴻溝、文化沖突三種。不同的文化關系對翻譯的策略的選用有極大的影響。文化交織是指在不同的文化中,存在著一些相似和相同的地方。這樣語言之間的交流因其共同性而不難理解。為了更多地接觸異域文化,異化翻譯方法就顯示出優越性;文化鴻溝是指兩種文化中存在著文化差距。這時我們可以選用歸化翻譯方法,如果選用異化翻譯方法的話,就必須用直譯加注才能做到理解和傳遞信息的兩全其美;文化沖突是指兩種文化對某些物質,事物和現象有完全矛盾的理解。處理這種文化現行,歸化翻譯方法更能大顯神通。

參考文獻:

篇12

在英漢互譯中,由于地域文化不同的影響,常常會譯不達意導致文化語言誤差。其中語感與語言和文化是最主要的兩個問題,本文首先從語感方面出發,闡述語感的重要性;然后再進一步說明語言與文化的重要性;再而從不同文化方面闡明導致翻譯障礙的原因,并提出相應措施和我的看法。

一.語感的重要性

提到“語感”,許多人都會想到:那是一種對語言的感覺,是大腦迅速的反應。其實語感按其定義為:“語感是一種比較直接,迅速地感悟文字的能力,對語言文字分析,理解,體會,吸收全過程的高濃縮。就像我們做題時,一旦理解其語感,思路也就形成了,思維在突然間提升,這樣問題一下子就解決了

“語感派”代表洪振學先生的報告會于2007年4月24落下帷幕。會上他鄭重地闡述了語感的重要性。除外《新概念》也揭示了“語感”重要性的面紗……

由此可見,“語感”對教學中語言的理解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我們可以判斷敏銳的語感對我們學習各種語言有很大的幫助,同時也會使我們的翻譯工作事半功倍。

二.翻譯中語言的重要性

語言是人們日常交流,傳道的重要工具。自人類開始使用語言至今,語言的地位變得越來越重要。現代社會的發展,知識的共享,文化的傳承……都離不開語言。

除外語言又是被用來記錄一個民族的變化的工具。因此,國內外許多研究語言和文化的專家都認為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也是文化中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從另一方面來說,語言和文化又是互相依存的關系;語言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語言的理解和使用都是以特定文化為背景,每個民族的文化都會在其語言中得到體現,作為這種語言的學習者我們要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對于我們更好的掌握這門語言極為必要。因此研究語言對我們研究,交流及翻譯英漢語言都有著重要作用。

三.交流與翻譯

文化,經濟,政治是關系到全球發展的三大要素。其中文化的地位也越來越突出,隨之語言,交流,翻譯也相應變得重要。做好交流翻譯是學習語言提高文化底蘊的重要途徑。由于各國的地理位置文化背景不同,他們在翻譯,交流之中自然有其特別之處。例如:I''''dliketoknowwhenhewillbehere(我想知道他什么時候到這兒)。這簡簡單單的一句話也有各式各樣的說法,所以我們應該了解各種不同的說法,便于我們日后的交流。現在推行的英語口語就是為提高演說能力,這樣使我們更好地融入世界。但在交流中我們時不時的遇到很多問題,這都是由于各地文化的差異所導致我們對語言的認識的誤差。例如:短語abridalshower表面可以理解為“新娘沐浴”,但了解西方背景文化的人就知道它是指apartygivenbyabride’sfriendsatwhichtheygivehersuitablegifts,意即為新娘舉行的送禮派隊。要想了解這種差異那就要看以下的分析。

四.文化的差異帶來語言的障礙

人類的文化背景,歷史條件,生活方式,地域的差異,經濟發展和現代化進程的不同……都會導致人們對認識和溝通帶來一定的障礙。

(1).歷史地理條件差異對英漢互譯的影響:

無論是從歷史傳統還是從近代生活來看,中國與英美的文化都有較大的差異,現在中國加速發展可是說是拉近了與西方的距離。但是還是存在較大的差距。除外由于英國地理位置靠近海,英國民族過著航海的生活,經常與海打交道,還有海上霸主之稱。所以英語中帶有大量關于航海的詞語或航海的說法,而長期生活在大陸的中國很難找到相應的詞語,因而對中國人來說理解起來相當吃力。例如:ableseaman(“一級水手”而不是“能干的水手”);give(sb.orsth.)awideberth(“讓出一條寬寬的水域”,指“遠遠地躲開”,而不是“讓其自有發揮”);belefthighanddry(“船高高地擱淺在沙灘上”,指“陷于困境”,而不是“高高在上”)。反之,由于漢語有許多關于山川,四季等方面的詞語,在英語也很難找到相適應的詞。例如:“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作為詩,完全可以譯為:Thehillsandstreamshavenoend,thereseemstobenoroadbeyond;Butdimwithwillows,brightwithflowers,anothervillageappears.但在一般雜文中,恐怕還是直接譯出其涵義為好;一種可能的譯法是:Onehasasuddenglimpseofhopeinthemidstofdespair。還有,“一日不見如隔三秋”――Aday''''sseparationseemsaslongasthreeyears(一般不用threeautumns).而在一般行文中往往干脆譯為:misssb.verymuch。這種差異導致我們不能正確的理解語言要表達的意思。

(2)經濟發展與現代化的進程對翻譯的影響:

英國一百多年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和生活方式的改變對其語言有較大的影響。除外,隨著全球一體化。有些詞語也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逐漸被我們所了解和采用,如whitecollar(“白領”),CEO(首席執行官)等。但是,仍有一些反映這種生活的英語詞語不被我們所理解。這或是因漢語一時還沒有適當的對應詞(如executives指高層管理人員,譯為“總經理”、“董事”,還是什么?Individualism應譯為“個人主義”?還是“個體主義”?),或因為我們對西方生活方式仍然了解不夠,或因為這些詞語容易與傳統的意義混淆,往往會構成英譯漢中的問題。還有一些WilliamFerraro,ofFerraro&Smith,livedinagreathouseinMontaguSquare.(用主要合伙人的姓如Ferraro&Smith做公司名字的英語習慣,在漢語中仍不常見:法拉羅•斯密斯公司的威廉•法拉羅住在蒙塔古廣場的一棟大房子里。)這種文化的不同使得真確翻譯語言更為困難。

(3).中國長期的文化沉淀導致的差異:

中國是一個有著很長歷史文化的國家。自古就有農耕文化的傳統,漢語中Peopleregardfoodastheirprimarywant或Foodisthefirstnecessityofman)的傳統,產生與此有關的大量習語。這些在英語中比較罕見,必須按照它們的實際涵義和上下文翻譯。如見面時先問,“吃了沒有?”(按島國的傳統,英語習慣多為談論天氣)只可譯為Howdoyoudo或Hello。還有些“吃飽了撐的”(berestlessfromovereating–havesomuchsurplusenergyastodosth.senseless)、“吃不了,兜著走”(getmorethanonebargainedfor;landoneselfinserioustrouble;beleftholdingthebag)、“吃大鍋飯”(eatfromthesamebigpot–getthesamepaywhetheroneworkshardordoesnotworkatall;practiseegalitarianismregardlessofwork)等等這些不同的文化習慣使得我們在與不同語言的人們有著很大的隔膜。

(4)宗教與文化差異

宗教文化指由民族的、意識等所形成的文化,表現在不同民族在崇尚、禁忌等方面的文化差異。儒教、道教、佛教是中國的三大宗教,它們對中國的傳統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像道教中"玉帝",佛教中"佛祖""菩薩",神話中的"老天爺""龍王"等,而這些概念在歐美人的腦海里是不存在的,他們信仰基督教,希臘神話與《圣經》是西方文化的源泉。他們的心目中只有God(上帝),表示痛苦、悲哀或憤怒時,就說God!或MyGod。祝福時會說Godblessyou.表示,驚訝時就說Godblessme.關于這方面的習語還有Godforbid!(蒼天不容),Godforfend(絕無此事)。Godhelpsthosewhohelp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以及HethatservesGodformoneywillservethedevilforbetterwages.(為金錢侍奉上帝的人,為了更多的報酬也會給魔鬼賣力)等等。這些習語都生動地反映了God在西方人心目中的地位。同樣深受佛教、道教等影響的中國人,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所表現出來的喜、怒、哀、樂,也無處不在地感受到本族宗教這方面的影響,當他們表示痛苦、悲哀、絕望時會說"哦,天啦!老天爺呀!",當他們發誓時會說"老天作證",當說某人軟弱、無能時,就說"他是個阿彌陀佛的人",當他們表示祈禱或感謝時就說"阿彌陀佛",當他們表示憤怒時就說"的見鬼"。所以說,中西文化的文化差異從而導致我們對翻譯產生一些誤解。這是我們交流,學習上的障礙,為此我們要克服它。我們克服差異學好翻譯的一些措施:

(4)翻譯中的一些技巧和措施:

翻譯是一種語言活動,它涉及兩種語言與多種知識,它用一種語言把另一種語言所表達的思想內容!感情!風格等忠實地重新表現出來"王佐良先生說:“翻譯里最大困難是什么呢?就是兩種文化的不同"在一種文化里有一些不言而喻的東西,在另一種文化里卻要費很大力氣加以理解"針對漢英方面的文化差異,在翻譯中可以采用一下幾種方式:

(1).直譯法:所謂直譯法即指在不違背譯文語言規范以及不引起錯誤聯想的條件下,能夠比較完整地保留原語言的民族色彩和語言風格的一種翻譯方法。例如:所以李紈雖青春喪偶,但處于膏粱錦繡當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不問,(曹雪芹5紅樓夢66)Sothisyoungwidowlivinginthelapofluxurywasnobetteroffthanwitheredwoodorcoldashes,Takingnointerestintheoutsideworld,,以上的翻譯采用了直譯法,既保存了原語的形象,又準確地傳達了原意,不會引起讀者的錯誤聯想

(2).意譯法:意譯主要是指在翻譯時抓住內容和喻義這一重要方面,犧牲形象,結合上下文比較靈活地傳達原意。例如:運濤好久不來信了,一家子盼了星星盼月亮"(梁斌5紅旗譜6)

FormanymonthsnoletterfromYuntao,tillhiswholefamilyworriedoverhimdayandnight。“盼了星星盼月亮”只是通俗生動地表達“日夜盼望”,所以這里采用意譯的方法"

(3).直譯和意譯兼用:在采用直譯以保留原文意義的同時,又兼用意譯,有時略作適當補充,使譯文能更加清晰地傳達原文含義。例如:王冕一路風餐露宿九十里大站,七十里小站,一徑來到山東濟南府地方"(吳敬梓(5)儒林外史6)Bravingthewindanddew,WangMiantraveleddayafterdaypastlargepostingstationsandsmalltillhecametothecityofJinan漢語“風餐露宿”中的“風”和“露”分別直譯為wind和dew,而“餐”和“宿”則不能直譯,只好根據其含義意譯為braving。

(4).在翻譯中遇到兩種文化差異特別大時,用直譯無法使譯文傳達信息,譯者就要仔細在譯文文化中尋找對應的表達方式,作出各種必要的轉換,進行意譯。

1)不同的文化的人生活習慣、思維方式、價值取向諸多不同,為使原文能夠保持原文的意義,應做相應的等值轉換。英國是一個島國,歷史上航海業曾一度領先世界;而漢民族在亞洲大陸生活繁衍,人們的生活離不開土地。比喻花錢浪費,打手大腳,英語是spendmoneylikewater,而漢語是“揮金如土”。英語中有許多關于船和水的習語,漢語中沒有完全相同習語,如torestonone’soars(暫時歇一歇),tokeepone’sheadabovewater(奮力圖存),allatsea(不知所措)等等。在漢語的文化氛圍中,“東風即是天的風”,夏天常與酷暑炎熱聯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燒”,、“驕陽似火”是常被用來描述夏天的詞語。而英國地處西半球,北溫帶,海洋性氣候,報告春天的卻是西風,英國著名詩人雪萊的《西風頌》正式對春的謳歌。英國的夏季正式溫馨宜人的季節,常與可“可愛”、“溫和”、“美好”相連。莎士比亞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詩中把愛人比作夏天,ShallIcomparetheetoasummer’sday?Thouartmorelovelyandmoretemperate。

2)因受不同文化習俗的影響,各民族表達相同概念的說法是各不相同的,在不同語言的互譯中,要注意轉換表達方法以符合譯文習慣。玉兔”這一商標在英國譯成”“MoonRabbit''''''''而不澤成“JadeRabbit”。原因在于:“玉免”乃我國神話中陪伴吳剛生活在月宮掛花樹下的兔子,因此,它又成為月的代稱。將它譯成MoonRabbit體現了我國方老文化的風來,讀英文不易產生異解,不會誤認為是玉做成的兔子。狗在漢語中是一種卑微的動物。漢語中與狗有關的習語大都含有貶義:“狐朋狗友”、“狗急跳墻”、“狼心狗肺”、“狗腿子”等,盡管進些年來養寵物狗的人數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變,但狗的貶義形象卻深深地留在漢語語言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語國家,狗被認為是人類最忠誠的朋友。在英語中有關狗的習語除了一部分受其他語言的影響而含有貶義外,大部分都沒有貶義。在英語習語中,常以狗的形象來比喻人的行為。如Youarealuckydog(你是一個幸運兒),Everydoghashisday(凡人皆有得意日),Olddogwillnotlearnnewtricks(老人學不了新東西)等等。形容人“病得厲害”用sickasadog,“累極了”是dog-tired。與此相反,中國人十分喜愛貓,用“饞貓”比喻人貪嘴,常有親昵的成分,而在西方文化中,“貓被用來比喻“包藏禍心的女人”。

五.我的看法與翻譯:

導致翻譯差異的原因有許多,我認為如果想從根本上改善,首先要找出自己的問題出現在哪里,是因為不懂西方的個別詞語還是不懂他們的特殊表達。然后就是多交流,多與外國人交流,滲透他們的文化,還要學會對方的生活方式和一些背景下的表達,如果可以,中外應該多加強交流,無論是政治上還是經濟,文化上。加快全球化,一體化,融入百家思想。中國要加快步伐,拉近中西的距離。

思維模式上存在的差異,是每個民族所特有的,也是不可避免和更改的;而伴隨著社會的發展,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又勢在必行。因此,就這一點而言,首先應擺正態度,各民族在進行文化交流的同時,應該本著的精神,學會尊重、認識和接納他民族的思維模式,而不是將與本民族思維模式不同的其他思維模式視為異端;在與他民族的思維模式的對比中,要善于認識到自身思維模式的缺點和他民族思維模式的優點,善于取長補短。

針對語言方面的差異,譯者應不斷加強對所譯語言的敏感性,從語音、詞匯、語法、語義、修辭等各方面不斷提高自身的語言修養,要培養自己養成一種規律性閱讀所譯語言所寫的各種文本的習慣,及時了解所譯語言的各種發展動態。

為避免因文化差異而造成的翻譯中的文化交流障礙,譯者就要清楚地意識到:作為翻譯工作者,不僅要成為精通雙語言的人,更要成為精通“雙文化”的人,要善于識別待譯作品中的文化術語和其中隱含的文化內涵,不斷培養自身的“文化意識”,同時要在正確翻譯觀的指導下知道如何處理文化差異。比如碰到原文中出現文化缺省而譯文讀者又不可能根據上下文感知到的情況時,譯者就要在譯作時善于抓住缺省的文化信息,并采用適當的手段將其補充完整,以避免造成文化信息傳遞失誤的后果。另外,譯作過程中,對待源語文化和譯語文化要客觀公正。再者,譯者還要認識到文化具有兼容性;正是因為文化的這種兼容性,各國之間的個個層面的交流才可能繼續;譯者的工作就是不斷促進文化的這種兼容。

最后,要在翻譯過程中視具體情況而采取不同的翻譯手段。要認識到異化與歸化作為兩種不同的處理翻譯的手段,并不是相互排斥、互不相容的,而是相輔相成、互相補充的。異化強調“保留源語文化”以豐富目的語文化及其表達方式,從而起到文化交流的作用;歸化強調“交際第一”,譯者不僅要設法克服語言的障礙,還要克服文化的障礙,從而避免因文化沖突而造成的各種形式的誤解。從上述可以看出,二者都強調翻譯的交際性,只是從不同的角度入手,側重點不同罷了。在翻譯過程中如何處理二者的關系至關重要。要始終記住一個大前提:翻譯的目的就是為了交流。

要善于將二者結合。如翻譯“東施效顰”可采用音譯加直譯/異化翻譯出其字面意思,意譯/歸化注釋法對其字面翻譯進行補充。這樣既達到了信息交流,也達到了文化交流。

六.結語:翻譯作為文化交流的工具,其核心問題是“異化”還是“歸化”。從“文化傳真”的目標來看,譯文應是越“異化”越好;然而為了照顧讀者的接受能力,又不得不容許一定程度的“歸化”。這就要求譯者既要對原語能盡窺其妙,又要對譯語能運用自如,做一個真正意義的文化人。尤金•奈達說過:“就真正成功的翻譯而言,譯者的雙文化功底甚至比雙語言功底更重要,因為詞語只有在其起作用的文化語境中才富有意義。”可見文化差異對翻譯的影響不可低估,隨著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不斷發展,加強對語言文化差異的敏感度,加強對語感的培養,還有加強交流是做好翻譯工作必須認真研究和探討的課題。

文獻:

1.文教資料;2005年27期。

2.申小龍.漢語與中國文化[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

3.青海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4景德鎮高專學報;2005年01期。

篇13

一、翻譯目的論概述

所謂翻譯目的論(skopos theory),根據《百度百科》的解釋,Skopos是希臘語,意為“目的”。翻譯目的論是將Skopos概念運用于翻譯的理論,其核心概念是:翻譯過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體翻譯行為的目的。Skopos這一術語通常用來指譯文的目的。除了Skopos,弗米爾還使用了相關的“目標(aim)”“目的(purpose)”“意圖(intention)”和“功能(function)”等詞。為了避免概念混淆,諾德提議對意圖和功能做基本的區分:“意圖”是從發送者的角度定義的,而“功能”指文本功能,它是由接受者的期望、需求、已知知識和環境條件共同決定的。

費米爾認為,翻譯中的最高法則應該是“目的法則”。也就是說,翻譯的目的不同,翻譯時所采取的策略、方法也不同。換言之,翻譯的目的決定了翻譯的策略和方法。對于中西翻譯史上的歸化、異化之爭,乃至近二三十年譯界廣泛討論的形式對等與動態對等,“目的論”都做出了很好的解釋。翻譯中到底是采取歸化還是異化,都取決于翻譯的目的。

由于功能翻譯理論就是以“目的原則”為最高準則,而任何翻譯活動都是有目的的行為,片名翻譯的最終目標和主要功能是幫助人們了解影片的主要內容,并激發觀眾的觀看欲望。隨著越來越多的西方電影涌入我國,電影片名的翻譯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目前,電影片名的翻譯仍然存在很多問題,有直譯平淡乏味的、有一片多名的、還有誤譯錯譯的。電影片名傳統的“直譯”“對等”“音譯”等翻譯方法,越來越不能滿足譯者、觀眾和發行方需要。這些都需要譯者進一步深入理解電影內容,領會影片精神實質,在翻譯目的的作用下,對影片內容和原片名進行理解,急需將英文片名翻譯的創新,使譯者、觀眾和發行方廣泛接受。

二、基于翻譯“目的論”的英文電影片名的漢譯實例與探討

片名翻譯不同于一般的文本翻譯,片名是影片的商標和廣告,單純用“忠于原文”的傳統方法是落后的、不恰當的,必須進行改進或改革。基于翻譯“目的論”的英文電影片名的漢譯的考慮,筆者認為有以下四個目的:(1)電影本身具有主要內容、主要情節,片名翻譯應予以體現,可稱為“影片目的”;(2)片名翻譯帶有譯者的主觀愿望和意圖,片名翻譯應予以體現,可稱為“譯者目的”;(3)片名翻譯是幫助人們了解影片,并激發觀眾的觀看欲望,可稱為“觀眾目的”;(4)電影制作需要投資,就需要收益,作為制片人、贊助人、發行方必須考慮其市場前景,提高票房,促使影片在市場上流通,收到良好的經濟收益,可稱為“市場目的”。

(一)英文電影片名漢譯的影片目的

在英語影片名采用一個普通的角色名是比較常見的,曾獲得奧斯卡獎的影片Ben Hur被直譯成“賓虛”,從片名不清楚影片講述的是人還是什么故事,因此很難引起中國觀眾的觀看興趣。

如:影片ESCAPE FROM L.A.主要情節是公元2013年,美國新總統之女烏托帶著能解開世界末日之謎的黑盒子投入了反軍瓊斯的陣營。在總統絕望的喊叫中,她親手瓦解了全球動力,摧毀了總統企圖統治整個世界的陰謀。為凸顯影片目的,譯者將ESCAPE FROM L.A.譯成“洛杉磯大逃亡”,十分合適。

此外如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譯成“飛越瘋人院”,The Deer Hunter譯成“越戰獵鹿人”,Water World 譯成“未來水世界”,Titanic 譯成“泰坦尼克號”,Runaway Bride 譯成“逃跑新娘”,Roman Holiday譯成“羅馬假日”等都是為了影片目的。

(二)英文電影片名漢譯的譯者目的

在翻譯中,譯者常常帶有自己的情感和目的,對片名適當調整或改寫,使之更加符合自己的愿望。這樣,有時候片名的翻譯會與原來的片名有很大差別,或者完全不同,從而達到譯者自己的情感和目的。如:影片Stranger than Fiction主要情節是聲名顯赫、深居簡出的作家凱倫•埃菲爾(愛瑪•湯普森)正在寫作自己的最新小說。一次意外,哈羅德竟然在電視節目中發現了圍繞在頭腦中不放的聲音,那正是凱倫!而正在“書寫”哈羅德人生的凱倫,卻終于突破了寫作謎團。譯者將Stranger than Fiction譯成 “奇幻人生”,“奇幻人生”和原片名相差甚遠,但是更貼切。

此外,如:將Gone with the Wind 譯成“亂世佳人”,將 The Waterloo Bridge譯成了“魂斷藍橋”,將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譯成“廊橋遺夢”,West Side Story譯成“西城故事”,The Sound of Music譯成“音樂之聲”等。

(三)英文電影片名漢譯的觀眾目的

電影是給觀眾看的,失去了觀眾,電影就失去了意義。所以現在很多影片的片名漢譯就是希望能投觀眾所好,譯成的片名盡量投觀眾所好,使觀眾產生好感,最便捷地達到宣傳的目的。

如:影片Postal故事都是圍繞著珀斯托•杜德生命中的兩天展開的。珀斯托居住在一個名叫“天堂”的小城鎮,可是那里卻悲哀得沒有一點天堂的快樂。珀斯托的生命正在經歷著前所未有的低谷,正身陷財政危機的困擾中不能自拔,于是兩人一合計,制定了一個偷取值錢商品的計劃。Postal本意為“郵政”,如片名只譯成“郵政”,恐怕中國很少有人去影院觀看,但是譯者譯成從觀眾觀賞目的角度出發,譯成“郵政”“快樂的”,便使影片產生了很大的吸引力。據傳聞,此片譯成“快樂的”后還引發了一場爭論,有人引章據點,查閱《辭海》《現代漢語詞典》,認為應譯成“”,寫作“”是錯誤的。”也有人認為””指的是實施恐怖事件的人;而””是指造成社會不安全的恐怖因素,譯得沒錯。其實,爭論也無形中為電影起到了新聞和廣告的宣傳效果。

此外,如Shrek譯成“怪物史萊克”,Peter Pan譯成“小飛俠”,Forrest Gump譯成“阿甘正傳”,Robinson Crusoe譯成“魯濱孫漂流記”,Cleopetra譯成“埃及艷后”,Joe Dirt譯成“喬迪特歷險記”,Wyatt Earp譯成“義海傾情”,Mrs.Doubtfire譯成“窈窕奶爸”,Ali譯成“拳王阿里”,Bonne and Clyde譯成“雌雄大盜”等。

(四)英文電影片名漢譯的市場目的

電影除了具藝術性、觀賞性外,還具有商業性,由于電影的制作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制作成本很高,有的電影制作成本達兩三億美元之巨。在引進影片時,作為與自己的投資息息相關的發行方必須考慮市場前景,千方百計提高影片知名度,提高票房收入。好的片名可以起到免費廣告的效果。因此,譯者想方設法在片名中采用驚人的、具有震撼力的詞匯,如“驚天”“霹靂”“大戰”“喋血”“終極”等。如:Wild Wild West 譯成“飆風戰警”,View To A Kill譯成“雷霆殺機”,Speed 譯成“生死時速”等。為了引起連鎖反應,一部電影成功后,其他電影也跟著采用相似的詞匯,以引起觀眾的興趣。如:Toy Story被譯成了“玩具總動員”后,獲得很高的票房,此后引進的一系列動畫片都以“總動員”來命名,如Finding Nemo譯成“海底總動員”,The Incredibles譯成“超人總動員”,A Bugs Life譯成“蟲蟲總動員”,Ratatouille譯成“美食總動員”。為了吸引青年觀眾,把一些有關女人形象的影片譯成“佳人”,如:Legally Blonde譯成“律政俏佳人”,Mermaids譯成“浪漫俏佳人”,My Father the Hero譯成“寶貝俏佳人”,The Real McCoy譯成“神偷俏佳人”。這種片名漢譯與英文原片名相去甚遠,主要為影片宣傳、票房、市場服務的。

此外,如:15 Minutes本意為“15分鐘紀要”,譯為“浴血15分鐘”,The Mask譯成“變相怪杰”,Rush Hour譯成“尖峰時刻”,Men In Black譯成“黑超特警組”,Knock Off譯成“雷霆一擊” 等都是為了市場目的而做出的處理。

三、結 語

總之,英文電影片名漢譯的優劣對一部電影票房的成功與否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電影片名的翻譯十分重要。充分考慮到譯者目的、觀眾目的和接受能力、發行人目的等多方面因素,根據具體需要,靈活而創造性地對原片名進行修飾、補充、擴展、修改、夸張或者改變。進一步豐富了翻譯理論,開辟影視翻譯新視角。在翻譯過程中發揮自身的能動性,發揮目的語的優勢,使英文電影片名漢譯達到更理想的效果,滿足大眾業余文化生活和精神娛樂的需要。

[參考文獻]

[1] 黃曦.英美電影片名的翻譯方法及漢譯謬誤分析[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03).

[2] 蔣宏.翻譯目的論原則與電影片名的翻譯[J].天津市經理學院學報,2007(02).

[3] 李輝.英文電影片名的翻譯原則和方法[J].文教資料,2006(34).

[4] 李琳,賈東亮.電影片名的文化美學特征與翻譯[J].安陽大學學報,2004(04).

相關精選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丁青县| 永泰县| 博罗县| 饶阳县| 阳东县| 夏邑县| 河津市| 托克逊县| 兴宁市| 顺平县| 大冶市| 梅河口市| 石林| 兰西县| 肇东市| 德清县| 桑植县| 高要市| 那曲县| 青岛市| 海淀区| 保山市| 侯马市| 东阿县| 泗洪县| 邵武市| 迁安市| 准格尔旗| 十堰市| 花垣县| 沅陵县| 西峡县| 宁陵县| 宜兰市| 莎车县| 芦山县| 蒲江县| 泰顺县| 永登县| 武平县| 永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