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輸電技術論文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輸電技術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輸電技術論文

篇1

2輸電線路上的規劃

由于電子技術在輸電線路的應用上主要是高壓直流電技術、柔流電技術、還有靜止無功補償技術等等方面,所以,就需要在這些方面進行有力的規劃。首先,柔流輸電技術在輸電線路中,主要是以柔性的交流電設備進行運作。傳統的用于控制電力功率的方式過于粗糙,不能夠實現一邊輸電一邊調整電能,這就使得傳輸電力時損耗大量的電力,但卻要投入高昂的成本費用。但是現今常用的柔流輸電技術能夠在輸電線路的關鍵部位應用電子裝置進行控制,以便在電力輸送的過程中將電能功率進行最合理的分配,大大降低電力輸送的成本,減少電能的消耗,從而能夠使電力系統的更加穩定、更加可靠。其次,在輸電系統中,高壓直流輸電技術則是以晶閘管作為主要代表。晶閘管作為一項重要的電力技術發明,自被發明之后,就應用在直流電的輸電線路中,在電力系統輸送的過程中,電流的轉換大大而降低了生產的成本,提高了電流交換設備在同等設備方面的競爭力。再者,靜止無功補償器經常被應用到電路輸送的補償以及負荷補償中,對于大功率的電網,靜止無功補償器用來控制電壓,同時也用來提高電力系統的穩定能力。它在運作的過程中,主要是通過電感器來得到無功功率,再通過調控電抗器,來進行平滑轉變,它主要適用于中壓輸電線路以及高壓輸電線路中。

3配電過程中的規劃

為了是配電系統提供更高質量的資源,就需要滿足電壓、諧波等方面的條件,與此同時,還要考慮到阻止電能配送的一切不夠穩定的因素。在整個配電過程中,電力技術是控制著整個程序的質量,通過用戶電力技術來實現。這就需要對整個配電過程進行合理的規劃,這樣才能夠保證電力技術與電力系統的運作過程更加融洽、適合。

篇2

1、靜止無功補償器SVC

靜止無功補償器的典型代表是晶閘管投切的電容器(TSC),和晶閘管控制的電抗器(TCR)。實際應用中,將TCR與并聯電容器配合使用,根據投切電容器的元件不同,可分為TCR與固定電容器配合使用的靜止無功補償器,和TCR與斷路器投切電容器配合使用的補償器,以及TCR與TSC配合使用的無功補償器。這些組合而成的SVC的重要特性是它能連續調節補償裝置的無功功率,進行動態補償,使補償點的電壓接近維持不變,但SVC只能補償系統的電壓,其無功輸出與補償點節點電壓的平方成正比,當電壓降低時其補償作用會減弱。SVC的主要作用是電壓控制,采用適當的控制方式后,SVC也可以有阻尼系統功率振蕩和增加穩定性等作用。目前,SVC技術已經比較成熟,國外從60年代就已經開始應用SVC,七十年代末開始用于輸電系統的電壓控制,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不僅將靜止無功補償器,用于輸電系統的電壓控制,也用于配電系統的補償和控制,還可用于電力終端用戶的無功補償一電壓控制。

2、靜止同步補償器STATCOM

靜止同步補償器也可以稱為ASVG——有源靜止無功發生器。它的基本原理是將自換相橋式電路直接或者通過電抗器并聯到電網上,適當調節橋式電路交流側輸出電壓的幅值和相位,就可以使該電路吸收或發出滿足要求的無功電流,實現動態無功補償。ASVG根據直流側采用的電容和電感兩種不同的儲能元件,可以分為電壓型和電流型。它可以通過控制其容性或感性電流,與系統交換無功,在任何系統電壓的情況下,都能輸出額定的無功功率,與SVC相比,在系統故障的情況下靜止同步補償器維持系統電壓,提高系統暫態穩定性和抑制系統振蕩的作用較明顯;近二十幾年,靜止同步補償器受到了國內外專家學者的普遍重視,日本從1980年研制出第一臺20Mvar的強迫自換相的橋式ASVG,1991年又投入了一臺±80Mvar的ASVG成功地運行在154kV的輸電線路上,而美國于1995年投入了一臺±100Mvar的ASVG。我國清華大學和河南電力局共同研制成功了一臺±20Mvar的靜止無功補償器,并于1999年在河南洛陽朝陽變電所投入運行。

3、并聯蓄能系統

并聯蓄能裝置包括蓄電池蓄能系統(BESS)和超導磁能存儲器(SMES)等,是采用并聯式電壓源換流器的能量存儲系統,其換流器可通過快速調節向交流系統供給或吸收電能。將SMES用于兩機系統的頻率控制,可以有效地抑制兩系統之間的頻率偏移。也可將SMES與靜止移相器相結合用于互聯系統負荷頻率控制。但這種超導儲能裝置不但技術要求高,而且在目前的條件下投資費用比較昂貴,大量投入系統運行還存在一定的困難。

4、晶閘管控制的串聯電容器TCSC

晶閘管控制的串聯電容器的模塊主要由串聯電容和含有電抗、晶閘管開關的并聯回路組成,通過可控硅控制可以靈活、連續地改變補償容量,達到快速響應的效果。TCSC在改善電力系統性能方面有很多優點,將TCSC用于高壓輸電系統,可發揮現有系統的潛力,提高功率傳輸極限,靈活地調節系統潮流,增加系統阻尼作用,是保證超高壓電網安全穩定運行的重要措施。

TCSC與其它FACTS裝置相比,潮流控制功能比較簡單,受到了GE、ABB和Siemens等大公司的關注和重視。在美國有三處已經安裝了TCSC,并且運行良好,瑞典、巴西等國家也相繼將TCSC投入實際運行。我國在伊敏電廠至齊齊哈爾地區的馮屯變電站的雙回輸電線上采用串聯補償技術。

5、靜止同步串聯補償器SSSC

靜止同步串聯補償器是以DC/AC逆變器為基本結構,它的基本原理是向線路注入一個與電壓相差90的可控電壓,以快速控制線路的有效阻抗、從而進行有效地系統控制。它在系統中的作用有些類似于TCSC,但是,它控制潮流的能力遠大于單方向減少線路阻抗功能的TCSC控制器,并且諧波含量小。

6、晶閘管控制的移相變壓器TCPST

晶閘管控制的移相變壓器是利用可控硅開關控制移相角度從而改變線路兩側的移相角來控制潮流的大小或方向。移相器的發展比較早,早在三十年代第一臺移相器已經在美國投入運行,隨著電力電子技術的發展,70年代開始各國電力專家將晶閘管與移相器相結合開始進行晶閘管控制的移相器TCPST的研究。經研究表明TCPST具有提高聯絡線傳輸潮流,抑制小干擾,提高系統穩定性,阻尼功率振蕩,母線電壓控制,規約聯絡線潮流等功能,晶閘管控制的移相器的控制速度快,相角階梯可以很小,甚至達到無級調節,但晶閘管控制的移相器有一個缺點,它本身需要消耗無功功率,運行中一般需要與無功補償裝置聯合使用,并且諧波的含量較高,因此對電能質量有一定的影響。

7、可轉換式靜止補償器CSC

可轉換式靜止補償器是近兩年推出的FACTS控制器的一種新產品,它實際上是將基于同步變流器的串并聯補償器技術,通過在結構上實現柔性化,使其可以更加靈活地應對不斷變化的電力系統要求。CSC是由2臺電壓源換流器、一個與輸電線并聯的變壓器和2個串聯的變壓器組成。通過開關的轉換實現補償器的不同運行工作狀態,根據控制目標的不同,CSC可以提供靜止同步無功補償器,靜止同步串聯無功補償器、統一潮流控制器和線間潮流控制器4種基本控制方式。

8、統一潮流控制器UPFC

篇3

2.1注意防范交通事故

輸電線路跨越鐵路施工期間,施工人員在搭建鐵路兩端的跨越架時,應提高對交通事故的方法心理。有火車經過時,施工人員應該暫時停止施工,并在進行封網作業期間,與跨越點周圍設置專人監督,一旦發現有火車經過,則應立即使用通訊設備,提醒現場施工人員暫時車里施工現場。另外,為避免給鐵路火車的運行帶來不良影響,施工期間,現場人員不可穿戴紅、黃、綠色的服飾或標志物。施工管理人員應合理配置施工人員,委派制定施工人員在跨鐵路范圍內工作時,剩余成員應不可進入工作范圍內,并在過往鐵路時,確保暫時沒有火車經過,避免交通事故的發生。

2.2提高施工人員安全意識

輸電線路跨越鐵路施工因施工環境較為特殊,存在大量安全隱患,因此提高施工人員安全意識,增強施工人員對施工風險的防范能力很有必要。在進行跨越架的鋪設與封網工作時,為充分發揮施工技術的應用價值,施工人員應控制好工器具與帶電體的距離,施工人員與帶電體的安全距離應保持在2m以上。在進行泥綸網和絕緣繩的過程中,施工人員應密切關注氣象變化,盡量選擇在天氣良好的情況下施工,發生雷雨或5級以上大風時,則應暫停施工。施工人員在拆除跨越架時,務必要使用絕緣泥綸引繩,切不可徒手接觸金屬線繩。

3輸電線路跨越鐵路施工操作的優化

在進行高空作業時,務必要提前確定搭建的腳手架能夠承受人員與材料的重量,避免因人員超重或放置的材料超重,引起腳手架垮塌等安全事故。在施工期間,注意規范施工行為,在施工過程中,全體施工人員的工作由管理人員統一安排。在進行并桿與支桿的埋入時,應結合土質設定埋設深度。埋設完畢后,應注意夯實土壤,倘若土壤質地松散,則可通過綁設地橫木的方式輔助埋桿。施工期間,工作管理人員應加強對施工人員的監管力度,糾正施工人員不規范的操作行為。腳手架使用完畢需要拆卸時,則應按照安裝順序逐步拆除,以免導致腳手架刀塔引發安全事故。拆除腳手架的原則與跨越架拆除基本一致,遵循從上往下的拆除原則,拆除下來的材料不可隨意拋扔,切不可上下同時進行跨越架的拆除。

篇4

1.2對輸電線路組織設計進行編制

輸電線路施工程序眾多,在施工時,針對工程特點撰寫完整的組織設計技術指導文件,對輸電線路施工中的各個環節進行指導和控制。指導文件要保證其準確性和專業性,才能對輸電線路進行有效控制,保證各個環節中遇到的問題能夠根據組織設計中的解決方案進行完善。

1.3加強施工技術管理

施工技術管理貫穿于整個施工過程,施工中的技術措施都要按照所規定的標準和要求進行指定,保證工程質量。對于重點技術措施需要認真學習、仔細研究,比如輸電線路絕緣子的正確選擇和使用對整個輸電線路的穩定、安全運行都有重要影響,在施工管理過程中可以對絕緣子選型的選擇進行研究:(1)我國盤懸式瓷絕緣子歷史悠久,有良好的絕緣性和耐熱性,加上組裝靈活,在輸電線工程中長期用到,但是其生產型號、規格各異,市場產品質量差異很大,劣化絕緣子很容易在雷電環境中發生閃絡,所以在選擇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產品質量問題。(2)瓷棒絕緣子的機械強度直接與瓷件有關。絕緣子在運輸、安裝的過程中很容易破損,甚至折斷。所以選擇瓷棒絕緣子要求嚴格進行質量檢查,保證優良的制造工藝,在運輸、安裝的過程中也要額外小心。(3)鋼化玻璃絕緣子具有較好的機電性能,其抗拉強度、耐電擊穿性能、耐振動疲勞等性能都由于瓷絕緣子。加上鋼化玻璃絕緣子具有零值自爆的優點,無需進行絕緣測試,可以節省大量的運行維護費用。

1.4加強施工質量管理

(1)基礎工程輸電線路基礎工程主要作用是保證桿塔在使用過程中不會發生下沉或者傾倒變形情況,保證輸電線路運行的穩定性和安全性。混凝土和鋼筋混凝土澆制基礎是輸電線路常用的基礎形式,這種基礎抗上拔力較大,比較穩固,在施工過程中需要對質量進行嚴格控制。首先,按照施工圖設計要求來安排施工流程和施工技術標準。其次,對周圍土質環境進行實地調查,看是否和設計勘察有出入,一旦發現出入較大應通知設計單位做設計變更。第三,在巖石上開挖時,打孔插筋、灌注砂漿都要保證巖石結構的完整性不受到破壞。第四,嚴格核對錨筋安裝尺寸和位置,保證其正確性,固定后進行澆灌,按照現場澆制混凝土的要求進行養護。(2)桿塔工程桿塔工程的合理性對送電線路建設的速度和經濟性,以及供電的可靠性的偶有很大的影響。輸電線路桿塔工程主要針對不同的施工條件選擇不同的桿塔型式和結構,所以需要對桿塔所在地貌地形、交通運輸情況、材料情況進行探測和分析,采用運行可靠的桿塔型式。比如平原、丘陵等地形條件較好,便于運輸和施工的地方可以采取混凝土桿和預應力混凝土桿。在山地等運輸和施工較困難,出線走廊較大受到很多限制的地區,可以采用鐵塔。如果電桿要埋入地下較深,可以選擇桿塔組立。這種方式在我國110kv輸電線路桿塔常用桿塔組立方式,主要分為整體組立、分解組立。(3)架線工程架線工程包括很多的工作程序,施工管理需要嚴格按照準備工作、放線導地線連接、遲度觀測、附件安裝等程序嚴格進行,不能忽視或者減弱某一環節。布線,是根據不同的被跨越對象選擇不同的架線型式。跨越35kv及以上的不停電線路,可以采用高空渡線方法。

1.5高空架設輸電線路的管理

高空架設輸電線路施工管理比普通線路施工管理的難度更加大。高空輸電線路工作內容主要包括:放線、導線、導線連接,附件的安裝,馳度觀測緊線等,在施工中首先要保證工程施工質量和人員安全。高空架設輸電線路施工環境各異,具體施工管理措施也要根據實際情況來制定,技術管理要著重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導線磨損系數和導線抗彎曲應力能力。每項管理工作除了要按照規范進行,對施工程序、施工成本進行控制,更要注意施工人員的安全。

2電力工程輸電線路檢修施工技術

為了能夠使輸電線路設備安全、穩定的運行,必須要進行輸電線路檢修施工,通過巡邏、檢驗、檢測等方式對線路中的故障和缺陷進行妥善的處理,預防事故的發生。因為暴風雨、雷電、冰雹、地震等不可抗力的作用,會破壞輸電線路設備,引發斷線、電線塔倒塌等事故,導致跳閘,影響線路的正常運行。監管人員在接收到跳閘信息后要對故障位置和類型進行準確的分析,認真記錄,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維修。此外,還要求巡視人員做好日常監督工作,掌握沿線情況、地理位置和元件參數等基本信息,及時采取有效的措施處理好其中的問題,降低事故的發生幾率。

篇5

電力電子技術是一個以功率半導體器件、電路技術、計算機技術、現代控制技術為支撐的技術平臺。經過50年的發展歷程,它在傳統產業設備發行、電能質量控制、新能源開發和民用產品等方面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最成功地應用于電力系統的大功率電力電子技術是直流輸電(HVDC)。自20世紀80年代,柔流輸電(FACTS)概念被提出后,電力電子技術在電力系統中的應用研究得到了極大的關注,多種設備相繼出現。本文介紹了電力電子技術在發電環節中、輸電環節中、在配電環節中的應用和節能環節的運用。

2電力電子技術的應用

自20世紀80年代,柔流輸電(FACTS)概念被提出后,電力電子技術在電力系統中的應用研究得到了極大的關注,多種設備相繼出現。已有不少文獻介紹和總結了相關設備的基本原理和應用現狀。以下按照電力系統的發電、輸電和配電以及節電環節,列舉電力電子技術的應用研究和現狀。

2.1在發電環節中的應用

電力系統的發電環節涉及發電機組的多種設備,電力電子技術的應用以改善這些設備的運行特性為主要目的。

2.1.1大型發電機的靜止勵磁控制

靜止勵磁采用晶閘管整流自并勵方式,具有結構簡單、可靠性高及造價低等優點,被世界各大電力系統廣泛采用。由于省去了勵磁機這個中間慣性環節,因而具有其特有的快速性調節,給先進的控制規律提供了充分發揮作用并產生良好控制效果的有利條件。

2.1.2水力、風力發電機的變速恒頻勵磁

水力發電的有效功率取決于水頭壓力和流量,當水頭的變化幅度較大時(尤其是抽水蓄能機組),機組的最佳轉速變隨之發生變化。風力發電的有效功率與風速的三次方成正比,風車捕捉最大風能的轉速隨風速而變化。為了獲得最大有效功率,可使機組變速運行,通過調整轉子勵磁電流的頻率,使其與轉子轉速疊加后保持定子頻率即輸出頻率恒定。此項應用的技術核心是變頻電源。

2.1.3發電廠風機水泵的變頻調速

發電廠的廠用電率平均為8%,風機水泵耗電量約占火電設備總耗電量的65%,且運行效率低。使用低壓或高壓變頻器,實施風機水泵的變頻調速,可以達到節能的目的。低壓變頻器技術已非常成熟,國內外有眾多的生產廠家,并不完整的系列產品,但具備高壓大容量變頻器設計和生產能力的企業不多,國內有不少院校和企業正抓緊聯合開發。

2.2在輸電環節中的應用

電力電子器件應用于高壓輸電系統被稱為“硅片引起的第”,大幅度改善了電力網的穩定運行特性。

2.2.1直流輸電(HVDC)和輕型直流輸電(HVDCLight)技術

直流輸電具有輸電容量大、穩定性好、控制調節靈活等優點,對于遠距離輸電、海底電纜輸電及不同頻率系統的聯網,高壓直流輸電擁有獨特的優勢。1970年世界上第一項晶閘管換流器,標志著電力電子技術正式應用于直流輸電。從此以后世界上新建的直流輸電工程均采用晶閘管換流閥。

2.2.2柔流輸電(FACTS)技術

FACTS技術的概念問世于20世紀80年代后期,是一項基于電力電子技術與現代控制技術對交流輸電系統的阻抗、電壓及相位實施靈活快速調節的輸電技術,可實現對交流輸電功率潮流的靈活控制,大幅度提高電力系統的穩定水平。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外在研究開發的基礎上開始將FACTS技術用于實際電力系統工程。其輸出無功的大小,設備結構簡單,控制方便,成本較低,所以較早得到應用。2.3在配電環節中的應用

配電系統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加強供電可靠性和提高電能質量。電能質量控制既要滿足對電壓、頻率、諧波和不對稱度的要求,還要抑制各種瞬態的波動和干擾。電力電子技術和現代控制技術在配電系統中的應用,即用戶電力(CustomPower)技術或稱DFACTS技術,是在FACTS各項成熟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電能質量控制新技術。可以將DFACTS設備理解為FACTS設備的縮小版,其原理、結構均相同,功能也相似。由于潛在需求巨大,市場介入相對容易,開發投入和生產成本相對較低,隨著電力電子器件價格的不斷降低,可以預期DFACTS設備產品將進入快速發展期。

2.4在節能環節的運用

2.4.1變負荷電動機調速運行

電動機本身挖掘節電潛力只是節電的一個方面,通過變負荷電動機的調速技術節電又是另一個方面,只有將二者結合起來,電動機節電方較完善。目前,交流調速在冶金、礦山等部門及社會生活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首先是風機、泵類等變負荷機械中采用調速控制代替擋風板或節流閥控制風流量和水流量具有顯著的效果。國外變負荷的風機、水泵大多采用了交流調速,我國正在推廣應用中。

變頻調速的優點是調速范圍廣,精度高,效率高,能實現連續無級調速。在調速過程中轉差損耗小,定子、轉子的銅耗也不大,節電率一般可達30%左右。其缺點主要為:成本高,產生高次諧波污染電網。

2.4.2減少無功損耗,提高功率因數

篇6

電力作為當今社會的主要能源,對國民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現代電力系統是一個由電能產生、輸送、分配和用電環節組成的大系統。電力系統的飛速發展對電力系統的繼電保護不斷提出新的要求,近年來,電子技術及計算機通信技術的飛速發展為繼電保護技術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如何正確應用繼電保護技術來遏制電氣故障,提高電力系統的運行效率及運行質量已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2繼電保護發展的現狀

上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是晶體管繼電保護技術蓬勃發展和廣泛應用的時期。70年代中期起,基于集成運算放大器的集成電路保護投入研究,到80年代末集成電路保護技術已形成完整系列,并逐漸取代晶體管保護技術,集成電路保護技術的研制、生產、應用的主導地位持續到90年代初。與此同時,我國從70年代末即已開始了計算機繼電保護的研究,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起著先導的作用,相繼研制了不同原理、不同型式的微機保護裝置。1984年原東北電力學院研制的輸電線路微機保護裝置首先通過鑒定,并在系統中獲得應用,揭開了我國繼電保護發展史上新的一頁,為微機保護的推廣開辟了道路。在主設備保護方面,關于發電機失磁保護、發電機保護和發電機-變壓器組保護、微機線路保護裝置、微機相電壓補償方式高頻保護、正序故障分量方向高頻保護等也相繼通過鑒定,至此,不同原理、不同機型的微機線路保護裝置為電力系統提供了新一代性能優良、功能齊全、工作可靠的繼電保護裝置。隨著微機保護裝置的研究,在微機保護軟件、算法等方面也取得了很多理論成果,此時,我國繼電保護技術進入了微機保護的時代。

目前,繼電保護向計算機化、網絡化方向發展,保護、控制、測量、數據通信一體化和人工智能化對繼電保護提出了艱巨的任務,也開辟了研究開發的新天地。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電力系統繼電保護技術將為我國經濟的大發展做出貢獻。

3電力系統中繼電保護的配置與應用

3.1繼電保護裝置的任務

繼電保護主要利用電力系統中原件發生短路或異常情況時電氣量(電流、電壓、功率等)的變化來構成繼電保護動作。繼電保護裝置的任務在于:在供電系統運行正常時,安全地。完整地監視各種設備的運行狀況,為值班人員提供可靠的運行依據;供電系統發生故障時,自動地、迅速地、并有選擇地切除故障部分,保證非故障部分繼續運行;當供電系統中出現異常運行工作狀況時,它應能及時、準確地發出信號或警報,通知值班人員盡快做出處理。

3.2繼電保護裝置的基本要求

選擇性。當供電系統中發生故障時,繼電保護裝置應能選擇性地將故障部分切除。首先斷開距離故障點最近的斷路器,以保證系統中其它非故障部分能繼續正常運行。

靈敏性。保護裝置靈敏與否一般用靈敏系數來衡量。在繼電保護裝置的保護范圍內,不管短路點的位置如何、不論短路的性質怎樣,保護裝置均不應產生拒絕動作;但在保護區外發生故障時,又不應該產生錯誤動作。

速動性。是指保護裝置應盡可能快地切除短路故障。縮短切除故障的時間以減輕短路電流對電氣設備的損壞程度,加快系統電壓的恢復,從而為電氣設備的自啟動創造了有利條件,同時還提高了發電機并列運行的穩定性。

可靠性。保護裝置如不能滿足可靠性的要求,反而會成為擴大事故或直接造成故障的根源。為確保保護裝置動作的可靠性,必須確保保護裝置的設計原理、整定計算、安裝調試正確無誤;同時要求組成保護裝置的各元件的質量可靠、運行維護得當、系統簡化有效,以提高保護的可靠性。

3.3保護裝置的應用

繼電保護裝置廣泛應用于工廠企業高壓供電系統、變電站等,用于高壓供電系統線路保護、主變保護、電容器保護等。高壓供電系統分母線繼電保護裝置的應用,對于不并列運行的分段母線裝設電流速斷保護,但僅在斷路器合閘的瞬間投入,合閘后自動解除。另外,還應裝設過電流保護,對于負荷等級較低的配電所則可不裝設保護。變電站繼電保護裝置的應用包括:①線路保護:一般采用二段式或三段式電流保護,其中一段為電流速斷保護,二段為限時電流速斷保護,三段為過電流保護。②母聯保護:需同時裝設限時電流速斷保護和過電流保護。③主變保護:主變保護包括主保護和后備保護,主保護一般為重瓦斯保護、差動保護,后備保護為復合電壓過流保護、過負荷保護。④電容器保護:對電容器的保護包括過流保護、零序電壓保護、過壓保護及失壓保護。隨著繼電保護技術的飛速發展,微機保護的裝置逐漸投入使用,由于生產廠家的不同、開發時間的先后,微機保護呈現豐富多彩、各顯神通的局面,但基本原理及要達到的目的基本一致。4繼電保護裝置的維護

值班人員定時對繼電保護裝置巡視和檢查,并做好各儀表的運行記錄。在繼電保護運行過程中,發現異常現象時,應加強監視并向主管部門報告。

建立崗位責任制,做到每個盤柜有值班人員負責。做到人人有崗、每崗有人。值班人員對保護裝置的操作,一般只允許接通或斷開壓板,切換開關及卸裝熔絲等工作,工作過程中應嚴格遵守電業安全工作規定。

做好繼電保護裝置的清掃工作。清掃工作必須由兩人進行,防止誤碰運行設備,注意與帶電設備保持安全距離,避免人身觸電和造成二次回路短路、接地事故。對微機保護的電流、電壓采樣值每周記錄一次,每月對微機保護的打印機進行定期檢查并打印。

定期對繼電保護裝置檢修及設備查評:①檢查二次設備各元件標志、名稱是否齊全;②檢查轉換開關、各種按鈕、動作是否靈活無卡涉,動作靈活。接點接觸有無足夠壓力和燒傷;③檢查控制室光字牌、紅綠指示燈泡是否完好;④檢查各盤柜上表計、繼電器及接線端子螺釘有無松動;⑤檢查電壓互感器、電流互感器二次引線端子是否完好;⑥配線是否整齊,固定卡子有無脫落;⑦檢查斷路器的操作機構動作是否正常。

根據每年對繼電保護裝置的定期查評,按情節將設備分為三類:經過運行檢驗,技術狀況良好無缺陷,能保證安全、經濟運行的設備為一類設備;設備基本完好、個別零件雖有一般缺陷,但尚能安全運行,不危及人身、設備安全為二類設備。有重大缺陷的設備,危及安全運行,出力降低,"三漏"情況嚴重的設備為三類。如發現繼電保護有缺陷必須及時處理,嚴禁其存在隱患運行。對有缺陷經處理好的繼電保護裝置建立設備缺陷臺帳,有利于今后對其檢修工作。

5電力系統繼電保護發展趨勢

繼電保護技術向計算機化、網絡化、智能化、保護、控制、測量和數據通信一體化方向發展。隨著計算機硬件的飛速發展,電力系統對微機保護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除了保護的基本功能外,還應具有大容量故障信息和數據的長期存放空間,快速的數據處理功能,強大的通信能力,與其他保護、控制裝置和調度聯網以共享全系統數據、信息和網絡資源的能力,高級語言編程等,使微機保護裝置具備一臺PC的功能。為保證系統的安全運行,各個保護單元與重合裝置必須協調工作,因此,必須實現微機保護裝置的網絡化,這在當前的技術條件下是完全可行的。在實現繼電保護的計算機化和網絡化的條件下,保護裝置實際上是一臺高性能,為了測量、保護和控制的需要,室外變電站的所有設備,如變壓器、線路等的二次電壓、電流都必須用控制電纜引到主控室。所敷設的大量控制電纜投資大,且使得二次回路非常復雜。但是如果將上述的保護、控制、測量、數據通信一體化的計算機裝置,就地安裝在室外變電站的被保護設備旁,將被保護設備的電壓、電流量在此裝置內轉換成數字量后,通過計算機網絡送到主控室,則可免除大量的控制電纜。

結論。隨著電力系統的告訴發展和計算機通信技術的進步,繼電保護技術的發展向計算機化、網絡化、一體化、智能化方向發展,這對繼電保護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戰。只有對繼電保護裝置進行定期檢查和維護,按時巡檢其運行狀況,及時發現故障并做好處理,保證系統無故障設備正常運行,提高供電可靠性。

參考文獻

篇7

秒時基電路是時序邏輯電路中經常使用的單元塊電路,可以通過555組成的多諧振蕩器構成秒時基電路,只需要選擇合適的電阻和電容值就實現。秒時基電路應用非常廣泛,交通燈電路系統、LED數字顯示的電子表電路等,均需要產生秒時基脈沖電路單元。在Proteus選擇大小合適的圖紙,建立圖形輸入仿真文件,根據理論計算確定有關電阻電容數值,選取器件,修改電路參數,連接元器件組成電路。通過波形可以很直觀的看出設計是否滿足要求為1秒的時基電路,同時修改有關電阻值可以在周期為1秒的前題下改變脈沖的占空比。使學生充分理解多諧振蕩電路,并可以根據實際需要產生不同周期和占空比的脈沖,激發學生對555電路的深層次的學習,從真正意義上認識555電路特性,驗證其組成設計單諧、多諧振蕩電路以及有實際應用的觸發報警、脈沖產生等電路。

1.2譯碼顯示電路仿真

顯示器件是數字電路一個重要部分,其中LED數碼管應用尤為廣泛。本例通過譯碼芯片74LS47和共陽極數碼管來完成譯碼電路和顯示電路的內容。輸入數字為013(采用2進制000000010011)通過譯碼器件,譯出相應7段ABCDEFG的高低電平,譯碼芯片與共陽極數碼管連接,最終正確的輸出相關顯示內容。同學還可以利用其它譯碼芯片CD4511、74LS48和共陰極數碼連接,在此基礎上還可以加入計數器,脈沖電路,這樣就能實現脈沖的自動計數及顯示,效果直觀。進行完一整套設計學生很有成就感,能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篇8

(二)雷達接收機上數字電子技術的應用

雷達是軍民兩用的,具備高要求和高標準的高精度電子設備,而日趨成熟完善的數字電子技術也在精密的雷達生產制造過程中起到其中的作用。作為雷達,其主要就是搜尋捕捉目標信號,因此其必須具備強烈的抗干擾性,也就是說雷達信號接收設備就必須具備靈敏性強、頻段高性能,而數字接收機就基于這一點順利成功取代了現代雷達中模擬接收器的地位。雷達接受機中數字接收機高指標的數字變頻濾波技術和I/Q解調技術充分使得雷達接收器的實用性和精確性得到提高,也充分展現出數字電子技術應用的優越性。有此可以看出數字電子技術突出的抗干擾、無噪聲、易交換儲存及處理、能夠將設備集成化、微型化的特性在網絡信息時代,也會在計算機信號和計算機數字聯網方面得到充分應用,從促使網絡通信管理實現智能化和自動化,這都需要數字電子技術和網絡信息技術的綜合支持和發展。

二、數字電子技術未來發展方向和趨勢

當前網絡信息技術加快了全球信息化時代的到來,社會市場發展需求直接推動了電子技術行業的發展進程,而其中數字電子技術更是成為信息時代技術行業市場的生力軍,不斷促使經濟行業產業的更新升級,還使得數字電子技術和信息技術向著更高層次平臺前進,可以說數字電子技術是隨著市場需求而不斷發展進步的,電子技術數字化和信息化已經成為電子技術領域發展主流,也是當前相關行業的普遍共識。現在我國電子技術行業研究專家還在不斷努力研究開發,進行多角度、多層面的項目實驗和探索,使得我國電子技術數字化發展事業因為持續技術變革和電子產品的大步伐邁進,其發展速度之快更是空前,現在數字電子技術主要研究大規模可編程邏輯器件的應用實踐,尤其是模板半導體工藝已經達到了深亞微米階段,而集成芯片也實現了千兆位。除此之外,數字電子技術其他內容器件和系統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進步,如其系統數據傳輸可以達到每秒幾十億次,其時鐘頻率也向著千兆赫茲以上進步,這都使得未來集成電路技術SystemOhaCh5p片上系統化發展成為必然。在電子設計方面也面臨著基于電子設計自動化基礎上的5PGA技術的應用和實踐,這些技術的進步和突破必將為信息時代創造更多的奇跡。此外,電子技術領域數字電子技術也會逐步將模擬電子技術特點優勢加以引進融合,并開發研究新型的、性能更好的電子器件,從而提高數字電子技術機械零器件的使用效能和壽命,也會間接擴大提高其數字電子技術應用范圍和效能。例如傳統電位器不僅壽命短,其可靠性和噪聲污染也不盡人意,而數字電位器集成了電子開關、線性電阻技術以及EEROM強烈改善了傳統電位器機械結構,克服了其不利缺陷,有效提高了其性能需求。當前各類已經得到廣泛使用的融合數字、模擬電子技術的新型電子器件有D類音頻功率放大器、開關電壓調節器等等已經取得了較好的實用效果,而且當前網絡信息系統也會新型電子器件的研究開發提供了一定的助力,相信科學在發展,人類不斷在進步,數字電子技術領域也同樣如此,不論是其機械器件還是其系統技術都在大幅度前進突破從而更好的為社會經濟市場服務。

篇9

1.1數字電視定義

數字電視是電視數字化和網絡化后的產物。數字電視是一個系統,是指從電視節目采集、制作、編輯、播出、傳輸、用戶端接收、顯示等全過程的數字化,換句話說就是系統所有過程信號全是由O、1組成的數字流。

數字電視已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電視,而是能提供包括圖像、數據、語音等全方位的服務,是3C融合的一個典范,是計算機、傳輸平臺、消費電子三個環節的聚焦點。

1.2數字電視與模擬電視的對比

數字電視采用的技術與原模擬電視有著很大的不同。其技術比較見下表。

1.3數字電視的優勢

1)現有模擬電視頻道帶寬為8MHz,只能傳送一套普通的模擬電視節目。采用數字電視后一個頻道內就傳送1—8套數字電視節目(隨著編碼技術的改進,傳送數量還會進一步提高),電視頻道利用率大大提高。

數字電視與模擬電視的技術比較

模擬電視

數字電視

描述

采用模擬信號傳輸電視圖像、伴音、

附加功能等信號

采用數字信號傳輸電視圖像、伴音、附加功能等信號

信源編解碼

因為信號數據量不大。所以不存在信息編碼壓縮問題

電視信號數字化后,其信號的數據傳輸率很高。須具有良好的數據編碼壓縮技術

復用

無夏用器,視頻、音頻信號分別傳輸

將編碼后的視頻、音頻、輔助數據信號分別打包后復合成單路串行的比特流,使數字電視具備了可擴展性、分級性、交互性、與網絡的互通性

信道編解碼調制解調

圖像信號按行、場排列,并具有行、

場同步信號、前后均衡脈沖等,并對

視頻信號有補償處理。調制方式一般采用調頻或調幅

有壓縮及復用,傳送時的信號不再有模擬電視場、行標志及概念。通過

糾錯、均衡來提高信號抗干擾能力,調鍘采用QAM、COFDM等新方法。

且隨著調制方法技術的改進。傳輸效率會進一步提高

特點

信號數據量少,技術成熟.價格便宜

信號不易在傳輸中失真,清晰度高,占用頻帶窄。數字電視信號可方便地在數字網絡中傳輸,與計算機具有良好接口。

2)清晰度高、音頻效果好、抗干擾能力強。在同樣覆蓋范圍內,數字電視的發射功率要比模擬電視小一個數量級。

3)可以實現移動接收、便攜接收及各種數據增值業務,實現視頻點播等各種互動電視業務,實現加密/解密和加擾/解擾功能,保證通信的隱秘性及收費業務。

4)系統采用了開放的中間件技術,能實現各種交互式應用,可與計算機網絡及互聯網等的互通互連。

5)易于實現信號存儲,而且存儲時間與信號的特性無關,易于開展多種增值業務。

6)由于保留了現有模擬電視視頻格式,用戶端僅需加裝數字電視機頂盒即可接收數字電視節目,利于系統的平穩過渡,減少消費者的經濟負擔。

1.4數字電視的應用范圍

1)基本業務:只要節目源許可,用戶可以收看數百套數字電視節目,以及幾十套調頻廣播節目和數字音頻廣播(DAB)節目。

2)擴展業務:可提供如圖文電視、電視會議、數據信息廣播、加密電視、視頻點播等。

3)增值業務:可通過雙向傳輸系統進行交互式的多功能應用,如互聯網接入、遠程教學、遠程醫療、電子郵件、計算機聯網、數據通訊、家庭保安監控等多媒體信息服務。

1.5數字電視的弱點

數字電視并不是完美無缺的,它同樣存在著一些弱點。例如在取樣的過程、量化誤差、壓縮編碼所帶來的信號損傷,在節目制作及傳輸過程中貫通延遲。有些損傷可以修復,并不影響圖像的最終質量,而有些損傷只能通過一些補償措施削弱它的影響,但這并不能影響電視領域向數字化的轉變。與電視信號數字化后所帶來的好處相比,這些影響往往會被忽略。

2數字電視分類

2.1按信號傳輸方式可分為:地面無線傳輸數字電視(地面數字電視);衛星傳輸數字電視(衛星數字電視);有線傳輸數字電視(有線數字電視)。

2.2按圖像清晰度可分為三大類

1)數字高清晰度電視(HDTV):需至少720線逐行或1080線隔行掃描、屏幕寬高比應為16:9、采用杜比數字音響,能將高清晰格式轉化為其他格式并能接收并顯示較低格式的信號,圖像質量可達到或接近35mm寬銀幕電影的水平。

2)數字標準清晰度電視(SDTV):必須達到480線逐行掃描,能將720逐行、1080隔行等格式變為480逐行輸出,采用杜比數字音響。對應現有電視的分辨率,其圖像質量為演播室水平。

3)數字普通清晰度電視(LDTV):顯示掃描格式低于標準清晰度電視,即低于480線逐行掃描的標準。對應現有VCD的分辨率。

2.3按照產品類型可分為

數字電視顯示器、數字電視機頂盒和一體化數字電視接收機;

2.4按顯示屏幕幅型比分類

數字電視可分為4:3和16:9幅型比兩種類型。

3數字電視技術

數字電視的實現,以下幾項技術是關鍵:

3.1數字電視的信源(視頻、音頻)編解碼技術在1920x1080顯示格式下,數字化后信號的數碼率在傳輸中高達995Mbit/s,這比現行模擬電視的傳輸信息量大得多,因此必須去除圖像信號中的多余信息,將數碼率壓縮到能在一個8MHz模擬電視信道中傳送。視頻編碼技術主要功能是完成圖像的壓縮,使數字電視的信號傳輸量由995Mbit/s減少為20Mbit/s~30Mbit/s。國際組織已經制定了對圖像進行壓縮編碼的標準有JPEG(靜態圖像壓縮編碼標準)、MPEG-2(運動圖像壓縮編碼標準)等。音頻編解碼主要功能是完成聲音信息的壓縮。對伴音進行壓縮編碼標準有MPEG伴音壓縮編碼標準、AC-3等。

3.2數字電視的復用系統

數字電視的復用系統從發送端信息的流向來看,它將視頻、音頻、輔助數據等編碼器送來的數據比特流,經處理復合成單路串行的比特流,送給信遭編碼及調制。接受端與此過程相反。在HDTV復用傳輸標準方面,美國、歐洲、日本都采用了MPEG-2標準。

3.3數字電視的信道編解碼及調制解調

為了提高傳輸的頻帶利用率,通過調制把傳輸信號放在載波或脈沖串上,為發射做好準備。數字電視采用多進制調制方法,例如:殘留邊帶調制(VSB);正交振幅調制(QAM);四相相移鍵控調制(QPSK);差動四相相移鍵控調制(DQPSK);編碼正交頻分復用調制(COFDM)等。

為了提高數字電視傳輸的可靠性,通過糾錯編碼、網格編碼、均衡等技術,提高信號的抗干擾能力,方法如:里德一索羅門碼、卷積碼、交織、格狀編碼調制等。美國、歐洲、日本數字電視的制式、標準不統一,主要是指在該方面的不同。

4數字電視標準

數字電視標準是指數字電視采用的視音頻采樣、壓縮格式、傳輸方式和服務信息格式等的規定。目前投入使用的有三種:

美國的ATSC(先進電視系統委員會);歐洲的DVB(數字視頻廣播);日本的ISDB(綜合服務數字廣播)。

每一種標準對于信源的處理、畫面格式及傳輸方式等方面均有一些差別。每一種數字電視標準又可分為衛星傳輸、電纜傳輸和地面傳輸方式。

4.1美國ATSC標準

ATSC標準由四個層級組成,最高為圖像層,確定圖像的形式,包括象素陣列、幅型比和幀頻。接著是圖像壓縮層。再下來是系統復用層,特定的數據被納入不同的壓縮包中。最后是傳輸層,確定數據傳輸的調制和信道編碼方案。下面兩層共同承擔普通數據的傳輸。上面兩層確定在普通數據傳輸基礎上運行的特定配置,如HDTV或SDTV;還確定ATSC標準支持的具體圖像格式。

另外,ATSC還開發并通過了可為采用50Hz幀頻的國家使用的另行標準。

ATSC成員30個,其中有美國國內成員20個、來自阿根廷、法國、韓國等7個國家的成員10個,中國的廣播科學研究院也參加了ATSC組織。

ATSC標準定義的畫面格式

支持室內接收、移動接收等需求,包括4個系統。

1)DVB傳輸系統:涉及衛星、有線電視、地面、SMATV、MMDS等所有傳輸媒體。

DVB-S數字衛星廣播系統標準。衛星傳輸具有覆蓋面廣、節目容量大等特點。

DVB-C數字有線電視廣播系統標準。系統前端可從衛星和地面發射獲得信號。

pWB-T數字地面電視廣播系統標準。本地區覆蓋最好。傳輸質量高,但接收費用也高。

DVB-SMATV是數字衛星共用天線電視(SMATV)廣播系統標準。

DVB-MS高于10GHz的數字廣播MMDS分配系統標準。

DVB-MC低于10GHz的數字廣播MMDS分配系統標準。

2)DVB基帶附加信息系統:可傳送接收IRD調諧、節目指南及圖文、字幕、圖標等信息。

DVB標準定義的畫面格式

DVB-SI數字廣播業務信息系統標準。

DVB-TXT數字圖文廣播系統標準,用于固定格式圖文電視的傳送。

DVB-SUB為數字廣播字幕系統標準,用于字幕及圖標的傳送。

3)DVB交互業務服務:對應標準有:DVB—NIP、DVB-R.CC和DVB-R.CT。

4)DVB條件接收及接口標準:條件接收是付費電視廣播的基本部分。DVB數字廣播系統與其他電信網絡(如SDH、ATM等)連接,可實現DVB向電信網絡的過渡。標準包括:DVB-C11DVB-PDH,DVB-SDH,DVB—ATM、DVB-PI和DVB-IRDI。

DVB成員已經達到265個(來自35個國家和地區),主要集中在歐洲并遍及世界各地,我國的廣播科學研究院和TCL電子集團也在其中。

4.3日本ISDB標準

日本數字電視首先考慮的是衛星信道,采用QPSK調制。并在1999年了數字電視的標準--ISDB。ISDB是日本的DIBEG(數字廣播專家組)制訂的數字廣播系統標準,它利用一種已經標準化的復用方案在一個普通的傳輸信道上發送各種不同種類的信號,同時已經復用的信號也可以通過各種不同的傳輸信道發送出去。ISDB具有柔軟性、擴展性、共通性等特點,可以靈活地集成和發送多節目的電視和其它數據業務。

頻編碼

4.4三種數字電視標準的對比

無論哪一種制式,它們的視頻壓縮技術都采用了MPEG-2標準,但是由于美國和歐洲等在模擬電視的制式的差別,為了兼容性,它們的視頻采樣格式也存在差別,主要體現在行和列的分辨率及場頻等。

在數字電視信號的傳輸中,衛星傳輸一般采用QPSK調制技術,電纜傳輸一般采用QAM調制技術,但地面傳輸采用的技術則在不同的制式中存在很大差別,如美國的ATSC采用的是VSB調制技術,而歐洲的DVB和日本的ISDB則使用oFDM調制技術。

服務信息是指在數字電視中開展增值服務所用的數據,美國ATSC制式中的PSIP部分和歐洲DVB制式中的SI部分分別規定了各自數字電視中的服務信息格式。

ATScATV優點:頻譜效率高、功率峰均比低,明顯地減少了脈沖干擾。可將與原模擬NTSC信號的同頻和鄰頻干擾減至最小。缺點是不能抵抗多徑干擾,不支持移動接收。

DVB-T優點:在基于大量小功率、工作在同一頻道的眾多發射機,每一個均覆蓋一個較小的區域的這樣一種單頻網絡來說,DVB是一三種標準數字地面廣播系統的比較

種最佳選擇。同時提供了良好的移動接收性能。缺點是:其載/噪比低于8-VBS,并且限制了信號的有效傳輸距離,對來自于電機的脈沖干擾較敏感,較高的峰/均值比,并且需要較高功率的發射機,保護間隔降低了頻譜效率并明顯減少帶寬的比特/赫茲率。

ISDB-T和DVB-T非常類似,根據分層和窄帶接收同時實現固定、移動和便攜接收,是日本制式的特點;與DVB-T相比,ISDB-T增加了部分接收和分層傳輸功能。

5中國的數字電視

早在1996年,我國便開始了數字電視的研究工作,數字電視被列人原國家科委“八五”重大科技產業工程項目,并成立了數字高清晰度電視的總體組。1999年10月,高清晰度方案被成功用于國慶50周年大典的數字電視現場直播。后國家將數字電視發展計劃納入“十五”高新技術的12個重大專項之列,數字電視研究工作全面啟動。

5.1中國數字電視標準

1)信源編碼技術標準:

中國的數字音視頻編解碼標準工作組制定了面向數字電視和高清激光視盤播放機的AVS標準。該標準與MPEG-2標準完全兼容,也可以兼容MPEG-4AVC/H.264國際標準基本層,其壓縮水平可達MPEG-2標準的2-3倍。

2)信道傳輸技術標準

中國的衛星數字電視標準采用歐洲DVB—S標準。

中國有線數字電視的標準還在報批過程中,大中型城市有線電視臺多采用歐洲的DVB-T標準在試播。

中國的地面數字電視標準方案目前還在制定過程之中。

3)條件接收系統標準(CA)、用戶管理系統(SMC)已制定完成。

5.2數字電視現狀及發展:

1)中國數字電視規劃:

國家廣電總局制定了《我國有線電視向數字化過渡時間表>。

2003年數字電視標準出臺(未按期實現)。

2005年進行數字電視的商業播出,有線數字電視用戶超過3000萬戶,直轄市、東部地區地(市)級以上城市、中部地區省會市和部分地(市)級城市、西部地區部分省會市的有線電視完成向數字化過渡。

2008年用數字電視轉播奧運會,東部地區縣以上城市、中部地區地(市)級城市和大分縣級城市、西部地區部分地(市)級以上城市和少數縣級城市的有線電視基本完成向數字化過渡。

2010年全面實現數字廣播電視,中部地區縣級城市、西部地區大部分縣以上城市的有線電視基本完成向數字化過渡。

2015年停播模擬信號,西部地區縣級城市的有線電視基本完成向數字化過渡。

2)數字電視現實的困難:

篇10

通信微波的波長在0.1毫米至1米范圍內。通信微波的傳輸與接收之間無障礙時便可使用,成為現在網絡通信的主要工具。微波的發展與無線通信是密不可分的,成為遠距離通信的主要媒介,廣泛應用于軍事通信領域。微波站的設備主要由多路復用設備、天線、收發信機、電源設備、調制器和自動控制設備等組成。微波通信系統特點在于系統使用周期短和線路建設時間短。微波傳輸系統適合在山區、海峽、水面和不易鋪設光纖網的地區使用。其抗干擾性比較強,更容易適合復雜的自然環境,如水災、風災以及地震等。微波傳輸頻帶寬、容量大,可用于包括數據、電話、傳真和電報等多種業務的傳送。但微波的缺點在于衍射能力弱,直線型的傳播方式,對物體的穿透能力比較弱,因此微波系統的搭建必須要在無線電管理部門的管理中實施,線路設備的鋪設必須與市政建設相結合,制定科學的規劃,以便避免微波通信效果受到影響。

3.衛星傳輸系統

衛星傳輸系統由星載轉發器、上行發射站、地球接收站和測控站。星載轉發器接受地面上傳送的微波信號,并對信號進行變頻和放大處理,再發射到地面服務區內,星載轉發器作為空間的中繼站,它應以最低附加噪聲和失真傳送電視廣播信號。上行發射站是把節目制作中心輸送的信號進行處理,通過調試,上變頻和高功率放大,通過定向天線向衛星發射上行C、Ku波段信號,同時接收由衛星下行轉發的微弱的微波信號,監測衛星轉播節目的質量。地面接收站對來自衛星的信號進行低噪聲放大,下變頻為中頻信號、中頻信號經過調頻、解調后得到基帶信號,通過伴音解調電路和視頻恢復電路的途徑,建立起正常的視頻信號和伴音信號,在電視機里實現音頻和視頻。在廣播電視傳輸系統中衛星傳輸系統得到了廣泛使用,一顆通信衛星的通信范圍廣,可以對幾百套電視節目進行傳輸,在衛星信息覆蓋的空間弄均可實現信息通信,由于衛星的信息傳播功能強大,傳播速度快,信息傳播效能好。電路和話務量可靈活調整;同一通信可用于不同方向和不同區域,但衛星傳輸受雨衰、日凌、風向等天氣影響較大。隨著數字化技術的不斷改進和成熟,衛星系統的傳輸性能的穩定性和抗干擾性不斷提高,增強了衛星傳輸信號的質量。

4.SDH傳輸技術

SDH傳輸是一種線路傳輸、功能交換、融合復接和統一管理的網絡操作信息傳送系統。SDH的功能比較強大,可實現動態網絡管理與網絡維護功能,能夠提高網絡資源的使用率,滿足現行廣播電視傳輸網的信息傳輸與交換要求。SDH傳輸技術是未來廣播電視信號傳輸發展的趨勢,SDH在廣播電視傳輸網中被廣泛應用,已成為廣播電視領域傳輸技術方面的發展和應用熱點。SDH同步傳輸模式(STM-N)承載信息業務,根據ITU-TG.707規范的SDH速率,STM-1對應的線路速率為155.520Mbps、2.048Mbps的速率等級接口。SDH網能夠與PDH網兼容,具有統一的光接口和復用標準,它采用同步復用映射結構和先進的指針調整技術,使來自不同業務提供者的信息能夠在不同的環境下同步復用,同時可承受一定的基準丟失;SDH具有健全的網絡管理功能,可以進行統一的網絡管理,并可以對網絡單元進行分布式的管理、具有業務的性能監視、網絡的動態維護、不同供應商設備間的互通等功能。

篇11

廣播電視系統中應用的數字發射覆蓋技術以ATSC技術、DVB技術、ISDB技術與DMB-T技術為主。ATSC技術服務廣播電視系統主要是依靠自身組成層面、構成層級的清晰配合實現,第一層定像層確定圖像形式,第二層依照MPEG模式壓縮圖像,第三層完成信號數據傳輸,前兩層圖像數據最終由第三層完成發射覆蓋。DVB技術是典型的歐洲技術,利用衛星、地面數據交換機數字電視完成信號發射與覆蓋,不僅能夠接收傳送音視頻文件信號,還可接收傳送圖標圖像及TRD等節目,不過DVB業務傳送條件受限制,需支付一定費用,其業務開展有利有弊,國內參考該技術對廣播電視系統進行了改造,為用戶提供了更好的服務。ISDB技術來源于日本,核心在于利用計算機與無線信息網絡技術為廣播電視系統信號傳輸覆蓋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服務,尤其是在3G、4G業務方面有出眾表現。DMB-T技術在我國廣播電視系統中的應用可更好的實現數字信號的傳導與接收,其采用的FJL技術促使數字電視傳輸網絡逐步向多載波技術領域發展,可在多徑時拖延信號擴散避免來自亂碼的干擾,保證信號傳輸的準確與順暢,其采用的循環前綴填充技術可有效實現保護間隔,并極大的提升了數字電視信號發射覆蓋的效率。實現了20dB以上同步保護增益,對于促使我國廣播電視行業更好的發展有積極意義。

篇12

輸電過程中運用電工電子技術能夠體現出其重要的作用。電工電子技術在輸電中的應用能夠有效保證電能運輸的穩定性與安全性。電工電子技術在輸電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這么幾點。

2.1高壓直流電中電工電子技術的應用直流輸電技術能夠獲得廣泛的應用,與晶閘管換流閥在電力系統中的應用具有緊密的聯系。同時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充分體現電力系統的快速發展。當前,全國各地電力系統將晶閘管進行廣泛的應用,可以說是電力系統快速發展的一種體現。與此同時,電力輸電系統正朝著易操作、易控制的方向不斷發展。將電工電子技術應用于其中,使得該技術的應用領域進一步擴充。這樣不僅有效的減少了直流轉換變壓器在輸電中的使用,有效降低成本,同時還使得電流轉換設備具有更強的移動性,設備使用的靈活性進一步增強。

2.2靜止無功補償中電工電子技術的應用電工電子技術在輸電系統中的重要應用表現在靜止無功補償方面。即使當前我國大多數電力系統并未采用這種輸變電系統,但是有部分國家已經開始應用。將這種技術應用于其中有效的改變了傳統電氣開關,利用晶閘管作為全新的開關設備。有效準確、迅速的控制設備,提高電力輸送的控制效果。這也充分體現電工電子技術在輸電系統中的重要作用。

3電子電子技術在變負荷電動機中的應用

在世界能源使用情況不允樂觀的情況下,節能已經成為一項世界性的活動。針對此種情況,電力公司在輸送電能的過程中應當更多的節約電能。如果電力公司要想更好、更多的節約電能,就應當從發電環節就開始節能。電力公司在為人們日常的生產生活提供穩定電能的過程中,電力系統自身也會消耗一定的能量。無論采用何種新型的發電模式,都是將其自身的能量轉化為電能。電力系統在輸送電能的過程中,可以通過這兩方面進行考量。一方面是減少其他能源的消耗,促使能量最大限度的轉化為電能;而另一方面則是電力系統在發電的過程中盡可能減少對自身造成的損害。節約能源無論從哪方面著手,就應當在負荷方面對轉動的速度進行調整。這項技術要想使用的更為精準,其中就必須應用到電工電子技術。電工電子技術的應用能夠取到良好的節能效果。

篇13

光纖通信是利用光作為信息載體、以光纖作為傳輸的通信方式。在光纖通信系統中,作為載波的光波頻率比電波的頻率高得多,而作為傳輸介質的光纖又比同軸電纜或導波管的損耗低得多,所以說光纖通信的容量要比微波通信大幾十倍。光纖是用玻璃材料構造的,它是電氣絕緣體,因而不需要擔心接地回路,光纖之間的串繞非常小;光波在光纖中傳輸,不會因為光信號泄漏而擔心傳輸的信息被人竊聽;光纖的芯很細,由多芯組成光纜的直徑也很小,所以用光纜作為傳輸信道,使傳輸系統所占空間小,解決了地下管道擁擠的問題。

光纖通信在技術功能構成上主要分為:(1)信號的發射;(2)信號的合波;(3)信號的傳輸和放大;(4)信號的分離;(5)信號的接收。

2.光纖通信技術的特點

(1)頻帶極寬,通信容量大。光纖比銅線或電纜有大得多的傳輸帶寬,光纖通信系統的于光源的調制特性、調制方式和光纖的色散特性。對于單波長光纖通信系統,由于終端設備的電子瓶頸效應而不能發揮光纖帶寬大的優勢。通常采用各種復雜技術來增加傳輸的容量,特別是現在的密集波分復用技術極大地增加了光纖的傳輸容量。目前,單波長光纖通信系統的傳輸速率一般在2.5Gbps到1OGbps。

(2)損耗低,中繼距離長。目前,商品石英光纖損耗可低于0~20dB/km,這樣的傳輸損耗比其它任何傳輸介質的損耗都低;若將來采用非石英系統極低損耗光纖,其理論分析損耗可下降的更低。這意味著通過光纖通信系統可以跨越更大的無中繼距離;對于一個長途傳輸線路,由于中繼站數目的減少,系統成本和復雜性可大大降低。

(3)抗電磁干擾能力強。光纖原材料是由石英制成的絕緣體材料,不易被腐蝕,而且絕緣性好。與之相聯系的一個重要特性是光波導對電磁干擾的免疫力,它不受自然界的雷電干擾、電離層的變化和太陽黑子活動的干擾,也不受人為釋放的電磁干擾,還可用它與高壓輸電線平行架設或與電力導體復合構成復合光纜。這一點對于強電領域(如電力傳輸線路和電氣化鐵道)的通信系統特別有利。由于能免除電磁脈沖效應,光纖傳輸系還特別適合于軍事應用。

(4)無串音干擾,保密性好。在電波傳輸的過程中,電磁波的泄漏會造成各傳輸通道的串擾,而容易被竊聽,保密性差。光波在光纖中傳輸,因為光信號被完善地限制在光波導結構中,而任何泄漏的射線都被環繞光纖的不透明包皮所吸收,即使在轉彎處,漏出的光波也十分微弱,即使光纜內光纖總數很多,相鄰信道也不會出現串音干擾,同時在光纜外面,也無法竊聽到光纖中傳輸的信息。

除以上特點之外,還有光纖徑細、重量輕、柔軟、易于鋪設;光纖的原材料資源豐富,成本低;溫度穩定性好、壽命長。由于光纖通信具有以上的獨特優點,其不僅可以應用在通信的主干線路中,還可以應用在電力通信控制系統中,進行工業監測、控制,而且在軍事領域的用途也越來越為廣泛。

3.光纖通信技術在有線電視網絡中的應用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光通信產業發展極其迅速,特別是廣播電視網、電力通信網、電信干線傳輸網等的急速擴展,促使光纖光纜用量劇增。廣電綜合信息網規模的擴大和系統復雜程度的增加,全網的管理和維護,設備的故障判定和排除就變得越來越困難。可以采用SDH+光纖或ATM+光纖組成寬帶數字傳輸系統。該傳輸網可以采用帶有保護功能的環網傳輸系統,鏈路傳輸系統或者組成各種形式的復合網絡,可以滿足各種綜合信息傳輸。對于電視節目的廣播,采用的寬帶傳輸系統可以將主站到地方站的所需數字,通道設置成廣播方式,同樣的電視節目在各地都可以下載,也可以通過網絡管理平臺控制不同的站下載不同的電視節目

有線電視網絡在全國各地已基本形成,在有線電視網絡現有的基礎上,比較容易地實現寬帶多媒體傳輸網絡,因此在目前的情況下,不應完全廢除現有的有線電視網,而用少量的投資來完善和改造它,滿足人們的目前需要。很多地區的CATV已經是光纖傳輸,到用戶端也是同軸電纜進入千萬家。但是現在建設的CATV大多是單向傳輸,上行信號不能在現有的有線電視網中傳送。可以通過電信網PSTN中語音通道或數據通道形成上行信號的傳送,也可以通過語音接入系統來完成。將電話接到各用戶,這樣各用戶間即可以打電話,也可以利用廣電自己的綜合信息網中的寬帶傳輸系統構成廣電網中自己的上行信號的傳送,組成了雙向應用的Internet網。

現在光通信網絡的容量雖然已經很大,但還有許多應用能力在閑置,今后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作為經濟發展先導的信息需求也必然不斷增長,一定會超過現有網絡能力,推動通信網絡的繼續發展。因此,光纖通信技術在應用需求的推動下,一定不斷會有新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磊,裴麗.光纖通信的發展現狀和未來[J].中國科技信息,2006,(4)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库尔勒市| 东方市| 通化县| 东安县| 荥阳市| 治多县| 隆德县| 毕节市| 耒阳市| 徐州市| 泊头市| 和田县| 湛江市| 新宾| 龙海市| 上饶市| 盐池县| 冕宁县| 大洼县| 旬阳县| 赤城县| 大悟县| 商水县| 沙坪坝区| 南投县| 清流县| 渭南市| 海阳市| 勃利县| 长治市| 杭州市| 阿鲁科尔沁旗| 洪湖市| 玉树县| 东兰县| 青海省| 乡宁县| 广水市| 仪征市| 黄大仙区| 娄底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