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化學研究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化學發光是指某些化學反應中發出可見光的反應過程。化學發光體系有數種,但適用于化學光源的只有過氧草酸酯類化學發光體系。它以草酸酯、過氧化氫和熒光劑為主要成分,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一種最有效的化學(非生物)發光體系,量子產率高達20%~30%。
過氧草酸酯類化學發光最早發現于20世紀60年代。此后,20世紀70年代AmericanCyanamide公司的Rauhut等合成了一系列草酸酯。Rauhut等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開發應急光源,并稱之為“化學光源”(chemicallight),成為草酸酯獲得實際應用的重要實例之一,并成功地研制和開發了發光棒。最初化學光源只是用于軍事活動,后來逐步進入民用市場。使用這種冷光源可以杜絕因電火花或熱光源引起火災的可能性,也可用作緊急照明等。近年來,這種化學冷光源已日益流行于各大晚會上,具有很大的市場前景。另外,將應急光源與警報結合的緊急設施有利于人們在發生火災時的逃生。
2化學光源的結構和組成
化學光源一般是由內外套管構成,外管的材質是聚乙烯塑料,內管是一個玻璃泡[1],不同的發光材料分別封裝在內外管中。使用時將聚乙烯管折曲,使中間的玻璃泡破碎,兩種液體一經混合立即反應,發出熒光。標準的化學光源持續發光2~20h。近年來化學光棒的構造也有一些改變,如Lexington&Assoelates公司發明的化學光棒里含有2種或以上的草酸酯,可發多色光。AmericanCyan-amide公司發明的化學發光器件只需轉動就可產生化學發光。現在Omniglow公司還發明了一種化學發光器件,可連續發出不同顏色的光。
化學光源的組成主要包括二芳基草酸酯和氧化劑,通常的氧化劑為過氧化氫。當向體系中加入熒光劑,則產生很強的化學發光。此外,這一反應體系一般還包括一種或多種溶劑、催化劑和添加劑等。即在聚乙烯外管中放入草酸酯、熒光劑、溶劑,玻璃泡中封入過氧化氫、催化劑、添加劑。
3草酸酯類化學發光體系的發光原理
雖然草酸酯的化學發光經過了40多年的研究,但是至今它的發光原理也沒有確定,其主要原因是反應的中間體活性較高、壽命短,無法直接獲得檢測,大多數人所認為的草酸酯類化學發光過程可用下列方程式表示[2]:
ArOCOCOArO+H2O2+熒光劑+催化劑=2CO2+2ArOH+熒光劑+hν
其發光機理可認為是:過氧化氫對草酸酯的羰基親核進攻,生成雙氧基環狀中間體二氧雜環丁二酮,中間體分解將能量傳遞給受體熒光分子,使之處于激發狀態,這種激發態分子從激發單重態回到基態,釋放出光子即發出熒光。總的發光過程可用下式表示:發光效率是評價一個化學發光反應體系性能的重要參數。1摩爾分子發生化學發光反應如能產生1摩爾光子則化學發光效率為100%。過氧草酸酯化學發光的效率可用下式表示[3]:
QCL=YKI.YES.QFL
其中,YKI是關鍵雙氧基環狀中間體的產率,YES是激發態熒光分子的產率,QFL是熒光劑的熒光量子產率。由上可見,草酸酯的反應性能和熒光劑的熒光量子產率是決定其化學發光激發熒光效率的主要因素。采用具有較高量子產率的熒光劑將有助于提高化學發光的效率。
4草酸酯的種類及合成
草酸酯的化學發光強度和壽命主要取決于發光過程中的速率步驟,也就是過氧化氫與二芳基草酸酯的親核進攻,以及隨后2個取代基苯酚作為離去基團生成環狀雙氧基中間體的反應活性。一般芳基草酸酯分子中苯環上連有吸電的取代基,且該取代基的電負性越強,則越有利于酯的分解而形成環狀過氧化合物。一個理想的草酸酯化學發光試劑還應在所用的有機溶劑(通常為鄰苯二甲酸酯)中具有較好的溶解性(要求草酸酯濃度達到10-2~10-1mol/L)及穩定性。
對于草酸酯的選擇,Rauhut等已作了大量的開拓性工作,我國對開發新型草酸酯化學發光試劑也作了較多研究。現有報道的草酸酯種類達數10種,可是能夠滿足上述發光條件要求的只有幾種,用于化學光源較好的草酸酯是雙(2,4,62三氯苯基)草酸酯,雙(2,4,52三氯262烷基羰苯基)草酸酯和雙(2,42二氯262烷基羰苯基)草酸酯。
雙(2,4,62三氯苯基)草酸酯在鄰苯二甲酸酯中具有較小的溶解度,發光強度大,持續時間短,可通過調節組分配比達到所需要求,較適合于化學發光體系。雙(2,4,52三氯262烷基羰苯基)草酸酯化學發光量子效率較高,在溶劑中具有較大的溶解度,適合于高強度的發光體系。雙(2,42二氯262烷基羰苯基)草酸酯發光強度比前一種弱,持續時間長,適合于制造低強度長壽命的光源。系列中各種酯的化學發光性能無明顯差異,但雙(2,42二氯262異戊氧羰苯基)草酸酯易提純,穩定性高。
5熒光劑的選擇及合成
熒光劑的結構決定了化學發光的顏色和效率。選用不同的熒光劑可以得到特定顏色的化學光源,然而,這種選擇還必須受到熒光分子在溶劑中溶解度,以及在堿性和氧化氣氛介質中穩定性的約束;同時熒光分子的熒光產率也對化學發光效率有影響,濃度淬滅效應小,具有較高熒光產率的熒光劑將有助于化學發光效率的提高。熒光劑在體系中的濃度有一適當的范圍,一般在10-2~10-4mol/L,濃度太大容易引起濃度淬滅,太小則光強不足。
過氧草酸酯類化學發光體系中使用的熒光劑,通常選用較穩定的稠合線性共軛芳烴[4]。較好的熒光劑為蒽的衍生物:9,102二苯基蒽,9,102二苯乙炔基蒽[5,6]及其取代衍生物[7~9]等。除此之外,還有萘[10]和聚酰亞胺[11,12]的取代衍生物。
AmericanCyanamide公司還發現在發光系統中加入可溶性苝類熒光染料,可在黑暗中發出白光或更高強度的有色光。如在含有藍色熒光劑的發光組分中加入可溶性苝類熒光染料,就可得到白光。改變用量則可得到藍色和白色至白色和粉紅色之間的顏色。合適的可溶性苝類熒光染料包括N,N’2二(2,52二叔丁基苯基)23,4,9,102苝四甲酰亞胺。
6影響發光體系的因素
6.1催化劑和抑制劑
在雙氧環狀中間體的生成過程中,一些弱堿的加入可增加發光強度,提高量子效率,但也會降低發光壽命[13]。實際使用時,常用的催化劑為水楊酸鈉。通過調節催化劑的加入濃度,可以使長壽發弱光的體系轉化為短壽發強光的體系。相反,抑制劑的加入,可以抑制化學發光,使光能以較平穩的趨勢長時間地釋放。抑制劑通常是一些有機強酸或酸酐。
6.2氧化劑的結構及濃度
草酸酯化學發光體系一般選用無水過氧化氫作氧化劑。當H2O2濃度較高時,不利于化學發光強度的提高;但在較低的濃度下,發光衰減的速率也隨之加快。理論上草酸酯與過氧化氫濃度之比應為1∶1,但一方面因為草酸酯比過氧化氫貴得多,另一方面過氧化氫易分解,所以在制備化學光源時,為使草酸酯完全發揮作用,過氧化氫一般稍過量一些。如果加入一些酚類化合物,如2,4,62三叔丁基苯酚,可抑制儲存過程中過氧化氫的分解。
6.3溶劑
考慮到草酸酯、熒光劑溶解性及與H2O2互溶性方面的原因,過氧草酸酯化學發光體系一般采用鄰苯二甲酸作為溶劑,也可用二甲酯,丁酯,叔丁醇或三乙基檸檬酸酯[14]等。當溶劑中有水分或其它雜質時,會對草酸酯溶液的穩定性有影響,使制備的冷光源保存期縮短。
6.4提高發光強度及持續時間的其它方法
在發光體系中,加入適當比例的鄰苯二甲酸二(十三)酯(DTDP)或已二酸二(十三)酯(DTDA),可以明顯增強原發光體系的發光強度和發光持續時間。例如,在一種由AmericanCyanamide公司生產的綠色發光棒的化學液體(7mL)中分別加入410mLDTDP或DTDA,可使發強光的時間從原來的2h增加到20h。
加入少量的聚合物添加劑,如適量的聚苯乙烯[15],能明顯增強化學發光,加入纖維素2乙酸2丁酸酯聚合物和聚環氧乙烷也能增強發光。
7不同顏色的化學發光組分
根據以上的內容,現介紹幾種發不同顏色光的草酸酯化學發光體系[2,16]。
綠色化學發光,試劑A:鄰苯二甲酸二丁酯作為溶劑,熒光劑二苯乙炔基蒽1.1mg/mL,草酸酯0115g/mL,還可以加入檸檬酸或聚苯乙烯,以改善發光效率;試劑B:80%鄰苯二甲酸二甲酯+20%叔丁醇作為溶劑,濃縮H2O2(體積比為4125∶0.75);試劑A與試劑B體積比為1∶2混合,即可觀察到發出綠光。
紅色化學發光,試劑A:10mL羅丹明B(堿性)飽和溶液+160mL聚乙二醇400+2mL31%H2O2;試劑B:250mg雙2(2,42二硝基苯苯基)草酸酯;向試劑A中加入粉末狀的試劑B,搖動混合。藍色化學發光,試劑A:250mg雙2(2,42二硝基苯苯基)草酸酯+50mL鄰苯二甲酸二乙酯+15mL二苯蒽;試劑B:25mL鄰苯二甲酸二乙酯+215mL正丁醇+1.5mL31%H2O2;向100mL的試劑A中加入50mL試劑B,搖動混合。
黃色化學發光,試劑A:250mg雙2(2,42二硝基苯苯基)草酸酯+50mL鄰苯二甲酸二乙酯+110mg5,6,11,122四苯基萘;試劑B:25mL鄰苯二甲酸二乙酯+2.5mL正丁醇+1.5mL31%H2O2;向100mL的試劑A中加入50mL試劑B,搖動混合。
8展望
化學光源現階段的研究方向應該是提高發光的強度和壽命,以利于發揮更大的用途。長時間發亮的熒光棒可用于娛樂場合,而高亮度的熒光棒可在一些不宜用電或沒有電的地方應急用,所以對過氧草酸酯化學發光體系作系統的研究是很有價值的。從原料的選擇,各組分的配比到工業化生產都需要更進一步的探索。
參考文獻
[1]熊振湖,劉玉茹,楊淑英.化學光源的研究與應用[J].天津城市建設學院學報1996,2(4):55-60.
[2]林金明.化學發光基礎理論與應用[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4.
[3]玉山江.過氧草酸酯的發光機理[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21(4):27-28.
[4]李斌,苗蔚榮.過氧草酸酯類化學發光激發熒光[J].化學通報,1996,6:32-36.
[5]雷麗紅,雷春華.蒽類熒光染料的熒光性質以及其化學發光效應[J].光譜實驗室,2001,18(6):703-705.
[6]李承志,廉世勛,吳振國等.中位取代蒽類染料的熒光及其化學發光性質[J].光譜實驗室,2003,20(3):455-458.
[7]LeeChil2Won,JooSang-Woo,KoJaejungetal.Chemilumi-nescencepropertiesofcopolyesterscontainingredandbluechromophores[J].SyntheticMetals,2002,126(6):97-104.
[8]ParkHoon2Young,GeumNeri,KoJaejungetal.Chemilumi-nescencepropertiesofpolymericbluefluorophorescontainingdiphenylanthraceneunit[J].DyesandPigments,2002,54(7):59-66.
[9]KimDae2Wook,LeeChil-Won,JooSang2Wooetal.Chemilu-minescencepropertiesofpolyurethanefluorophorescontainingredandbluechromophoremoieties[J].JournalofLumines-cence,2002,99(10):205-212.
[10]CheonJong-Woo,LeeChil-Won,GongMyoung-Seonetal.Chemiluminescencepropertiesofbluefluorophorescontainingnaphthaleneunit[J].DyesandPigments,2004,61(4):23-30.
[11]ShimJ2J,LeeC-W,GongM-S.Chemiluminescencepropertiesofperylene-containingpolymericredfluorophores[J].Syn-theticMetals,2001,124(10):435-441.
[12]ParkJae2Seok,LeeChil-Won,GongMyoung-Seon.Prepara-tionandchemiluminescencepropertiesofperylene–containingpolyimidesaspolymericredfluorophores[J].SyntheticMet-als,2003,132(1):177-184.
[13]支正良,楊緒杰,陸路德等.影響雙(22丁氧羰基23,4,62三氯苯基)草酸酯化學發光體系的因素[J].應用化學,1998,5:77-79.
篇2
二、新課程對化學課堂教學的沖擊
課程改革的理念與策略最終都需要落實在課堂上,體現在教學活動中。課堂教學的改革既要關注“怎樣教”,更要關注學生“怎樣學”。傳統化學教學中,教師是課堂的中心,教師講,學生聽,學生學習的主運動性得不到發展。普遍存在著以“接受性學習”作為主導的,甚至是唯一的學習方式的現象,這不利于學生的健康發展,與新課程倡導的素質教育的理念相背離,必須進行改革。
三、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自主學習就是學生自己確定學習目標、選擇學習方法、監控學習過程、評價學習結果的一種學習方式。與傳統的接受性學習相比,突顯了學生學習的獨立性即自我監控性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化學學習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識都適合于學生自主學習的,所以化學教師要有目的地選擇和挖掘適合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內容和素材,這是決定自主學習成功與否的關鍵一環。從總體上來說,那些宏觀的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聯系比較密切的事實內容比較適合自主學習,如有關空氣、水、金屬等部分與日常生活相關的知識。
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任務分工的互學習。合作學習需要建立“共同體中心環境”,通過共同體使學生間、師生間以及學生與其他參與者之間的互動,提供學習反饋、增加學習機會、增強學習動機,并提高學習質量。
在班級里,重要的是建立一種積極的、和諧的氛圍以適合于化學學科學習,這種班級學習規范應重視對理解的探究,要體現科學的嚴謹性。在合作學習中由于有學習者的積極參與,高密度的交互作用和積極的自我概念,使教學過程遠遠不只是一個認知的過程,同時還是一個交往與審美的過程。[2]
另外,化學學習還要與更為廣泛的共同體聯系,我們應努力使化學課堂體現社會、體現生活、體現真實,同時我們還要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在社會中充分應用化學知識,使所學的化學知識“活”起來——這就是合作學習的真正目的。
探究性學習是指從科學領域或現實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主題,在教學中創設一種研究情境,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實驗操作、調查、信息搜集和處理、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獲得知識、技能、情感與態度的發展,特別是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發展的學習方式。
采用探究的方式學習“氣體摩爾體積”,教材對“氣體摩爾體積”內容的處理,滲透了氣體分子運動論的基本觀點,通過建立“氣體模型”,解釋了氣體摩爾體積——氣體的共性。充分挖掘教材中隱含的“模型方法”內容,明確地將“模型方法”的運用作為本節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即凸現了科學方法的教學,又使學生對氣體的共性有了更深的認識。
四、新課程教學中教師教學行為的變化
新的化學課程倡導從學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出發,將科學探究作為課程改革的突破口,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新意識,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使獲得化學知識和技能成為理解化學、進行科學探究、聯系社會生活實際和形成科學價值觀的過程。教師通過心理換位能求得與學生思維上的同步和心理上的共鳴,使教學過程得到優化。”
在新課程教學中必須以“學生學為中心”,建立平等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創設基于師生交往的互動、互惠和對話的教學關系。這就要求我們教師關心學生,尊重學生,促使學生把從生活世界和心靈世界中建立的主體意識遷移到知識世界中來;相信學生,在教學上讓學生自主學習、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約束。
五、結束語
與世界化學課程改革的發展趨勢相一致,我國的化學課程改革正朝著課程內容綜合化、密切聯系社會和生活實際、重視學生的發展和學習能力培養、重視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加強課程的實踐性等方向發展。新形勢下的化學教學必須改革傳統的教學思路,從思想上提高認識,從行動上趕上時代教育發展的步伐,這就要求我們師范畢業生要轉變觀念,拓寬思路,改變方法,以全新的思路,全新的方法投入到化學新課程改革中,從而活化化學課堂教學,使化學課堂成為學生喜聞樂,增長知識才干的場所,營造一個活化的課堂教學平臺。
參考文獻:
[1]張建華,淺談新課程下化學學習方式的變革[J],中國教育現代化,2004,17:68
[2]蘇伶俐.新課程的理念與創新[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1),74-75
[3]鄭桂華,化學探究性學習教學示例[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8(1),24
[4]趙麗.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心理換位[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5,6,1(200),61
[5]陳奇峰,初中化學新課程教學中教師教學行為的變化.中國教學資源網,教育論文,初中論文:
篇3
Keywords:RhizomaSmilacisChina;Chemicalconsitutents
菝葜為百合科植物菝葜SmilaxchinaL.的根莖,在我國主要分布于長江以南地區,資源豐富,《中國藥典》2005年版Ⅰ部有收載,為較常用中藥材,具有祛風利濕,解毒散瘀之功效,主要用于婦科多種炎癥,療效顯著。作者對其化學成分進行了研究,從其根莖的乙醇提取物中分離得到了4個化合物,根據理化常數和光譜分析,分別鑒定為3,5,4’三羥基芪(3,5,4’trihydroxystibene,Ⅰ)、3,5,2’,4’四羥基芪(3,5,2’,4’tetrahydroxstilbene,Ⅱ)、槲皮素4’OβD葡萄糖苷(querceetin4’OβDglucoside,Ⅲ)、原兒茶酸(protecatechuicacid,Ⅳ)。化合物Ⅳ為首次從菝葜中分離得到。
1儀器與材料
1H-NMR:VarianMercuryVX-300/600型核磁共振儀,13C-NMR:VarianINOVA-150型核磁共振儀,EI-MS:VGZAB-3F型高分辨多級有機質譜儀,FT-IR:NICOLET670型紅外光譜儀(NicoletIR-6.0數據處理系統),UV:UV-2401型可見-紫外分光分光光度儀,ToyopearlHW-40F為Toyosh公司生產,薄層層析硅膠及柱層析硅膠為青島海洋化工廠生產,試劑均為分析純,菝葜藥材由湖北福人藥業公司提供,經湖北中醫學院鑒定教研室鑒定。
2提取分離
取菝葜藥材飲片5kg,用70%乙醇加熱回流提取3次,2h/次,減壓回收溶劑,濃縮后的藥液依次用醋酸乙酯,正丁醇萃取,醋酸乙酯提取物經反復硅膠柱色譜,分別用不同比例的氯仿-甲醇梯度洗脫,ToyopealHW-40柱色譜純化,反復重結晶處理,得到化合物Ⅰ(30mg),Ⅱ(17mg),Ⅲ(45mg),Ⅳ(13mg)。
3結構鑒定
化合物Ⅰ:淺黃色針晶,mp247~249℃。EI-MS:227(M+H)。IR(KBr)cm-1:3292,1606,1587,1512,1450,1380,1330,1260,1160,965,830,810,662。1HNMR(CDCl3)δPPm:9.51(1H,s),9.16(2H,s),7.39(2H,d,H-2'''',6''''),6.94(1H,d,J=16.3HZ,H7''''),6.82(1H,d,J=16.3HZ,H8''''),6.75(2H,d,J=8.5HZ,H3'''',5''''),6.37(2H,d,J=2.0HZ,H2,6),6.11(1H,d,J=2.0HZ,H4)。13C-NMR(CDCl3)δPPm:158.4(C3,5),157.1(C4''''),139.2(C1),128.0(C2'''',6'''',8''''),127.8(C1''''),125.6(C7''''),115.5(C3'''',5''''),104.2(C2,6),101.9(C4)。波譜數據與文獻[1]報道的3,5,4''''三羥基芪數據一致,故確定該化合物為3,5,4''''三羥基芪(3,5,4''''trihydroxystibene)。
化合物Ⅱ:淡黃色針晶,mp94~97℃。EI-MS:243(M+H);IR(KBr)cm-1:3229,1616,1593,1520。1HNMR(CDCl3)δPPm:9.57(1H,s),9.38(1H,s),9.14(2H,s),7.36(2H,d,J=8.5HZ,H-6''''),7.17(1H,d,J=16.5HZ,H7''''),6.78(1H,d,J=16.3HZ,H8''''),6.35(2H,d,J=2.0HZ,H2,6),6.32(2H,d,J=2.3HZ,H3''''),6.26(1H,dd,J=8.5HZ,2.3HZ,H5''''),6.08(1H,d,J=2.1HZ,H4)。13CNMR(CDCl3)δPPm:158.5(C3,5),158.1(C4''''),160.0(C2''''),140.0(C1),127.1(C6''''),124.6(C8''''),123.2(C7''''),115.2(C1''''),107.2(C5''''),104.0(C2,6),102.6(C3''''),101.3(C4)。波譜數據與文獻報道[2]的3,5,2'''',4''''四羥基芪數據一致,故確定該化合物為3,5,2'''',4''''四羥基芪(3,5,2'''',4''''tetrahydroxstilbene)。
化合物Ⅲ:黃色針晶,鹽酸-鎂粉反應和Molish反應均呈陽性。EI-MS:302(M-glc)。酸水解產物用TLC法檢識有槲皮素,用PC法檢識有D葡萄糖。IR(KBr)cm-1:3302,1657,1628,1602,1502。1HNMR(CDCl3)δPPm:12.45,10.78,9.20,9.10(each1H,s,OH),9.97(1H,d,J=2.0HZ,H2''''),7.86(1H,dd,J=8.5HZ,2.0HZH-6''''),6.96(1H,d,J=8.5HZ,H5''''),6.48(1H,d,J=2.0HZ,H8),6.19(1H,d,J=2.0HZ,H6),4.78(1H,d,J=7.0HZ,H1''''''''),3.4~4.78(6H,m)。13CNMR(CDCl3)δPPm:175.9(C4),163.9(C7),160.6(C5),156.1(C9),148.8(C4''''),146.2(C2),145.2(C3''''),135.9(C3),123.5(C1''''),122.1(C6''''),115.9(C5''''),115.8(C2''''),102.9(C10),102.4(C1''''''''),98.2(C6),93.6(C8),77.2~60.6(3''''''''~6'''''''')。波譜數據與文獻[3]報道的槲皮素4''''OβD葡萄糖苷一致,故鑒定該化合物為槲皮素4''''OβD葡萄糖苷(quercetin4''''OβDglucoside)。
化合物Ⅵ:白色針晶,mp195~197℃。FeCl3反應陽性。薄層檢識與原兒茶酸一致。EI-MS(m/z):154(M+)。IR(KBr)cm-1:3274,1677,1604,1530,1437,1381。1HNMRδPPm:7.43(1H,d,J=2.0HZ,H2),7.42(1H,dd,J=2.0,8.5HZ,H6),6.78(1H,d,J=8.5HZ,H5)。波譜數據與文獻[4]報道的原兒茶酸數據一致,因此可確定該化合物為原兒茶酸(protecatechuicacid)。
【參考文獻】
[1]陳廣耀,沈連生,江佩芬.土茯苓化學成分的研究[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6,19(1):44.
篇4
1玉米播后苗前進行封閉處理
在這一階段主要是小麥收割后或地表進行整理完畢,雜草出土較少或未出土,已經進行玉米播種后可采用封閉處理。應用的除草劑以酰胺類、均三氮苯類除草劑為主,比如乙草胺、異丙草胺與阿特拉津的混劑。目前市場上表現較好的除草劑有惜玉、棒米笑等,其作用機理是通過地表噴霧,讓藥液在地表表面形成1層厚1cm的藥土層,在雜草出土時碰到藥土層,經幼芽或幼莖吸收,達到殺死雜草的目的。因此,應用以上產品進行雜草防除時要求在較長一段時間內不要破壞地表,噴藥時應倒退行走,做到噴灑均勻;否則可能影響藥效。
玉米田苗前除草受天氣、土質、地表情況、使用技術及用量等因素影響較大,經常藥效表現不穩定。但是玉米做封閉處理對于玉米的生長起關鍵作用,作物前期與雜草爭肥爭水的能力弱,需要一個相對良好的環境才能得到有效成長,同時更大程度上限制了雜草的出土,為后期雜草防除效果提供有力保障。但有些雜草在玉米播后苗前已有小部分出土,此時可以配合天閃(200g/L水劑)進行綜合除草(即封殺結合),可以控制出土和未出土的雜草,但需要注意的是天閃應在玉米播種后立即使用。
2玉米苗后早期進行莖葉處理
如果由于農時或天氣原因等影響了前期用藥,或者因為天氣、麥茬等原因造成封閉不好,在玉米苗后早期出土的一些雜草,也能夠進行化學防除,從而控制早期的田間雜草,比如煙嘧磺隆系列產品。具體品種有玉農樂、金玉老、玉米見草殺、玉之盾等,同時根據田間雜草情況也可與盾隆(氯氟吡氧乙酸)等產品混用擴大雜草譜,防治闊葉雜草。
由于玉米田間雜草品種的不同,以及各品種的農藥針對的標靶雜草不同,所以需要選擇合適的除草劑品種。
如煙嘧磺隆對香附子與禾本科雜草效果理想,而對闊葉雜草效果較差;盾隆對闊葉雜草效果好,對禾本科雜草效果差,要根據田間雜草情況選擇合適產品來進行雜草防除。
在玉米苗后莖葉處理全田噴霧時,首先要注意的是用藥安全。進行苗后用藥因用藥不當會出現藥害現象,如白化、矮化、卷心等癥狀出現(首先需分辨是否是因病蟲害引起的)。發生藥害的原因一般有以下幾點:一是增大用藥量;二是在高濕、高溫環境下用藥;三是與其他產品混用;四是用藥時間不對或玉米品種受限制。以煙嘧磺隆為例,施用時期為玉米苗后二至七葉期,不能用于甜玉米、制種田玉米等,不能與有機磷類農藥混用,用藥前后7d內不能使用有機磷類農藥等,所以在使用玉米苗后產品時,在向經銷商詢問的同時,應用時更需要閱讀產品標簽的內容,以確保能正確用藥。相對苗前封閉性除草來說,苗后用藥受環境影響較小,是未來玉米田除草的方向。
在農業生產實踐中,苗后除草劑的使用可以采用順壟噴霧,這是一個比較成熟的使用技術。在國內很多地方都有比較成功的范例。主要的好處有以下幾點:首先玉米田苗后順壟噴霧能最大限度地降低除草劑對較為幼嫩的玉米葉片的傷害;其次除草靶標是生長在田間的雜草,田間漫噴,玉米的著藥面積更大,不僅浪費藥液,更重要的可能會降低防除效果,順壟施藥能夠解決這個問題,從而提升除草效果。
3玉米中期封行以前定向處理
因前期用藥不理想或雨水過多新生雜草又產生危害,此時仍可以使用天閃或玉米見草殺、金玉老等產品進行定向噴霧,這時玉米已經較高(60~80cm高),采用行間定向噴霧,既可保護作物,又能除掉所有雜草,天閃(200g/L水劑)屬滅生性除草劑,在應用中需注意不要將產品噴到作物上,在使用時應加噴霧防除罩。影響天閃藥效的主要原因是產品在配制時用水的清潔度問題。為了提高藥效需要用純凈的水配藥,不要使用河水、井水等含雜質較多的水,應使用自來水,在陽光充足的條件下,天閃見效迅速,幾個小時即可看到雜草死亡。
篇5
因此,要學好化學,必須做一定量的習題,"4比6"的意義就在于此。把化學歸為理科,原因大概也在于此。不過這時,你心里一定要清楚:你沒有必要做對每一道題!能做對60%~70%就達到目的了。在從"差"到"優"的轉化過程中,是不可能"一步登天"的。實際上,研究完課本后,會做50%的題就不錯了,有30%的題感到似是而非,有20%的題根本就不會,這是正常現象。但是,研究完課本不馬上去做題,過一段時間后再做,你不會的題目就會上升到60%。因此,看書固然重要,做題更重要。看完書"馬上做題"是關鍵。只有通過做題,才能檢驗你對課本的理解是否正確。并且,只做課本上的題也是不夠的,每一節都要做一些任課老師推薦的課外習題(但是題量不宜太大,以時間不超過30分鐘為宜),進一步加深對課本知識的理解。通過做題,你就逐漸的有一些問題產生,有一些奇思妙想出現,你就會發現你也可以象那些"優秀生"一樣,經常去問老師!經常與老師交流。然后你就會體會到:學好化學原來如此簡單。在此基礎上,你還會逐步體會到:只要方法得當,只要付出一定的努力,每一個學科都能學好的。
二、爭取在課堂上多表現自己,把自己的理解說給老師聽。
現在的教學模式主要是"集體授課"。其最大弊端是不能很好地進行"因材施教"。這對成績不很理想的學生來說是很不利的。面對四五十人,甚至七八十人,教師不可能針對每一個人的理解進行分析和解答。程度差的同學往往還沒有聽明白,老師就往下講了。課堂上講的內容,有很多時候又是環環相扣的,前面的沒有完全理解,就有可能導致下面的更加難以理解,最終導致聽課失敗,如果課后又沒有進行及時的補救(如:馬上追著問老師),逐漸就會淪為"差生"的行列。
那么,身為"差生"的我,該怎么聽課呢?策略是:"搶答。"不要怕回答錯誤,不要怕出丑,不要計較別人的善意笑聲。只要你不是故意搗亂,沒有人會責怪你。
在很多情況下,老師不一定知道學生哪里不懂?下面該著重講解哪一部分?是否該"再講一遍"?這時,老師會進行提問、設問,要求學生舉手回答或集體回答。在這種情況下,你一定要積極的表現自己,把自己的理解大聲說出來,讓老師聽到,盡可能使老師下一步的講解是針對你的理解而進行的。
如果你時刻在準備著進行搶答,你的注意力,一定會很集中,聽課的效率也一定會很高,學習就會逐漸變得輕松、有趣了。
三、上課堅決不能"跑神"!
統計結果顯示;90%以上的"差生"是上課跑神造成的。"跑神"的表現多種多樣,有苦思冥想其他問題的、有瞎想其他事情的、有看窗外的、有打量同學、觀察老師的、有打瞌睡的,有看課外書的、有與別人說閑話的......如此等等。特別是打瞌睡,簡直可以說是"嚴重的聽課事故",是退步的導火線!是學習進入"惡性循環"的開始,是"不會學習"或"狂妄自大"的重要表現!只要你跑神,你就跟不上老師的思路,沒法搶答,沒法影響老師下一步的講解內容,只能成為被動的聽講者,無法成為課堂教學中主動的參與者。
此,只有杜絕上課跑神,你才能進步,才能走出"差生"的陰影,做一個快樂而輕松的學生。
要做到這一點,首先是要合理安排自己的睡眠時間,一定要保證兩個最重要的睡眠時間。一個是晚上11點之后一定要開始睡覺,一個是中午要有10到30分鐘的午休時間。這是你從"后進生"邁向"優等生"的第一步,即:保持旺盛的精力,杜絕"打瞌睡"。有不少同學在尋找自己學習的失誤時都忽略了這一點,然而,這一點處理不當,對于中等以下程度的學習者的打擊往往是致命的。你可以回憶你的學習歷程,你肯定也有過輝煌的時候,是什么時候開始"墮落"的?是經常在中午時去操場打球,還是連續有一段時間總是中午有事?總是熬夜?導致白天瞌睡難耐?!特別是晚自習效率極低,完不成作業!逐步陷入了學習的"惡性循環"中!
其次,一定要時刻提醒自己與"三閑"做堅持不懈的斗爭。所謂"三閑"是指:閑話、閑事、閑思。這是做學生的最大敵人。能控制住"三閑"的人,才有可能成為一個考試成績優秀的學生。
四、避免總是被老師"傷害"。
任何一個老師都不愿意傷害學生。但是如果你經常被老師"傷害",那就離"差生"不遠了。老師怎么會"傷害"學生呢?當然,這里的"傷害"不是人身傷害,而是老師無意間扼殺了你的思維。這種情況主要是你沒有按時完成作業造成的。我們都知道,不論干什么事情,關鍵在于"落實"。就學習而言,老師講的再好--"天花亂墜","生動有趣",那當然很好,但是如果最終不落實在作業上,特別是數理化,只講不練,一切都如過眼煙云、曇花一現,學生很難應付現在的各種考試。因此,及時完成作業,對于學好數理化是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統計結果表明:成績不理想的同學,99%與此有關。作業是考察你對課本知識理解程度的重要方法。同時,也是培養和訓練你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基本載體。每一次老師在評講作業時,你都沒有做或大部分沒有做,都是直接聽老師直接把答案講出來。那么,你就一此又一此地喪失了培養和訓練你的思維的機會。
學生還沒有認真、細致地思考,就聽到了答案,這就是老師對學生的最大是傷害。
教師是一種培養人的職業。教師都想把學生培養成國家和社會的棟梁之材,因此,負責任的教師總是想盡辦法不傷害學生的思維,把評講作業的時間一再后推,甚至寧愿不講,而把答案以"告示"的形式公布出去。老師的這些良苦用心并不是每個同學都能理解的,因此,就有不少同學經常受到來自老師的傷害,久而久之,就淪落為"差生"。那么,當你意識到自己已經進入"差生"的行列而又想趕緊跳出來時,就必須注意這一點。在一開始的時候,你可能無論如何也完不成所有的作業,但是,你必須在老師講之前做一部分,比如:隔一題做一題。而事實上,每一節,只要你能靠自己的努力完整地做8之12道題,基本上就可以了。老師布置的作業,在大多數情況下是針對優秀學生而布置的。因此,身出"差生"行列的你,根本沒有必要全部做完。具體做多少,你自己心中要有個目標,"人貴有自知之明"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只要你沒有完全被老師"傷害",就會進步。有時候,進步會在"名次"上體現出來,有時候,可能只有你自己和任課老師清楚,這也是"有自知之明"。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你上課時沒有緊跟老師的思路,沒有積極地思考老師提出的"設問性問題",在老師把答案說出來之前你還沒有進行任何積極的思考,對你來說也是一種傷害。如果經常受到這樣的傷害,你聽課時就會覺得"稀里糊涂"、"聽不懂",這時,你要及時的解剖自己:"我是否跑神了?!"。
五、經常去找老師,把你對某些問題的理解,講給老師聽。很多時候,你覺得自己已經會了,但是再做類似的題目的時候,還是不很順手。這說明你對這些問題所涉及的知識還沒有完全理解。這時,你可以不去找老師,因為經過努力你完全可以做出答案,有時只是差那么一點點;但是,我建議你去找老師,把你的理解詳細的說出來,老師一聽,就會發現你知識上的缺陷或解題方法上的不當之處。老師的三言兩語,就會使你的能力發生質的飛躍。事實上,這才是教師職業價值的最大體現。
六、記住化學方程式,你會馬上感到化學容易多了。
化學方程式是每一次考試的重中之重。你可以去分析你所經歷的所有考試,你會發現,在你不會做的題目中,有60%以上是因為化學方程式不會寫造成的。特別是化學的計算題,更是與化學方程式息息相關。因此,可以斷言:只會寫化學方程式,可能得不到高分,但是不能準確書寫方程式,肯定不會及格。在某中意義上可以說:差生與優秀生的本質區別可能就是幾個化學方程式。
篇6
一、上好實驗課
在實際教學中,往往為了省事,在講到實驗時,僅停留于“紙上談兵”,“講”實驗,“畫”實驗。有時實驗“畫”都懶的畫,直接用課本投影或讓學生看課本圖示。這就使得學生是索然無味“聽”實驗,“背”實驗。對實驗中提出的問題,不是通過觀察實驗現象得出結論,回答問題。而是聽老師“說”現象,記現象,得結論。因此,在實際教學中上好實驗課非常重要。我們盡量將實驗課放到實驗室進行,邊做實驗邊講解。必要時實驗讓學生自己動手做,問題讓學生自己提。讓他們自己從實驗中尋找答案。這樣效果會很好。這既體現現代學生的特點,又能培養學生的能力。同時,借助實驗可以強化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提高實驗能力。
二、遵循課程標準但是不拘泥于教材,對教材中的探究性進行創新。
中考考試說明中明確提出,化學學科考試內容嚴格遵循課程標準的前提下,編制試題,活而不偏,適度開放。加強以實驗探究為核心的科學探究活動的考查。這就要求我們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利用好教材中的活動與探究。由于教材中的化學探究性實驗內容的時間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針對探究性實驗內容有所側重,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實驗重點突破并有時創新。用來測定空氣成分的方法很多,如圖1所示是用紅磷在空氣中燃燒的測定方法。
圖1圖2
實驗過程:
第一步:將集氣瓶容積劃分為五等份,并做好標記。
第二步:點燃燃燒匙內的紅磷,伸入集氣瓶中并把塞子塞緊。
第三步:待紅磷熄滅并冷卻后,打開彈簧夾,發現水被吸入集氣瓶中,進入集氣瓶中水的體積約為集氣瓶總容積的1/5。
請回答下列問題:
(1)集氣瓶中剩余的氣體主要是。
(2)實驗完畢,若進入集氣瓶中水的體積不到總容積的1/5,
你認為導致這一結果的原因可能是、
(3)某同學對實驗進行反思后,提出了改進方法(如圖2所示),你認為改進后的優點是:。
將課本實驗進行改造和創新,可以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分析問題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產生“質”的飛躍。為學生做好實驗探究題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轉變教育思想,更新教學理念。
新課程理念強調:基礎教育的任務不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改變單一的接受性學習,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通過研究性學習、參與性學習、體驗性學習和實踐性學習來掌握科學知識。新課程理念要求打破以講授、灌輸為主的教學方式。使用體現學生參與合作,師生互動,探究創新的教學模式。努力引導學生自主專研,鼓勵他們求異創新,主動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但是很多老師仍按傳統的教學思想去教學,對新課標準的要求視而不見,在實際教學中仍是以講授、灌輸為主教學方式,把自己放在了主題地位。以下是我聽一位教師的課堂片段探究CO2與水的反應實驗。
老師:取兩支試管,在A試管中加入2ml蒸餾水,滴入2滴紫色石蕊試液。問學生石蕊試液顏色是否改變?
生:沒變色,仍為紫色。
師:在試管B中加入幾小塊石灰石,再加入一定量的稀鹽酸,迅速塞上帶導管的橡皮塞。將導氣管伸入試管A的溶液中。大家觀察一下紫色石蕊試液顏色是否變化了?(演示實驗)
生:紫色石蕊試液變成了紅色。
師:紫色石蕊試液為什么變成了紅色?(紫色石蕊試液遇酸變紅色)
生:因為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了碳酸。
師:給試管A加熱至液體沸騰,大家觀察一下顏色是否有變化?
生:紅色又變成了紫色。
師:紅色為什么又褪去了?
生:A中沒有碳酸了。
師:碳酸是否穩定?
生:不穩定,受熱分解了。
[板]CO2+H2==H2CO3
H2CO3CO2+H2O
這樣的實驗探究乍一看進展非常順利,而且師生雙邊活動、課堂氣氛都很好。若仔細分析不難發現,實際上仍是老師起主體作用。實驗是老師做的,問題是老師提的,現象也是在老師提示下學生回答的。這樣的教學實際上還是傳統的灌輸式教學。就像現在市場上銷售的感冒藥—感冒膠囊,換成的氨酚烷胺那敏膠囊,從外觀名稱看,好象是新藥,實際仍然是以前的老藥。而新課程理念提倡的是學生參與合作,師生互動,探究創新的教學模式。這就要求我們改變傳統的講授灌輸式教學,變成師生先一同進行原理學習,然后由學生自己尋找裝置,師生共同設計實驗,然后學生自己親自操作。實驗結束后進行交流與討論,總結出實驗結論。這樣可以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實踐中獲得知識。同時提高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
四.聯系現實生活
新課程標準的理念是由過分注重學科系統知識的化學課程向貼近社會、貼近生活、體現STS教學思想的化學課程轉變。近年來的中考題注重體現化學學科的實際應用研值和學科特點,體現化學與社會、生活的緊密聯系。因此,在教學實際中,要足于學生發展和實際需要,將生活實際與物質的性質及變化聯系起來,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對問題進行探究,從而獲得化學知識與經驗。
生活中,處處是化學,留心身邊的生活現象,把教學研究的視角延伸到生活當中去,豐富多彩的生活為課題設計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例如:(徐州市2008中考)2008年春季,特大暴風雪襲擊了我國南方地區,在抗擊暴風雪的戰斗中,融雪劑發揮了—定的作用。小明現有一包某公司生產的融雪劑,已知它由碳酸鈉、氯化鎂、硫酸銅、氯化鈉中的一種或幾種物質組成。
[提出問題]該公司生產的融雪劑到底含有什么物質呢?
[查閱資料]含鈉元素的物質在酒精燈的火焰上灼燒時會產生黃色火焰。
[實驗探究]下面是小明設計的探究實驗,請你幫他完成。
實驗操作
實驗現象
結論
①取少量融雪劑,加水溶解
得無色溶液
不含物質
②另取少量融雪劑,滴加稀硫酸
無明顯現象
③向該融雪劑的水溶液中滴加氫氧化鈉溶液
出現白色沉淀
④
含有氯化鈉
[反思和評價]
(1)寫出③中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2)融雪劑融雪的原理是。
(3)使用融雪劑有很多危害,例如會腐蝕道路、橋梁。請你再舉一例。
總之,在化學教學中,教師要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運用多種教學方式和手段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在實驗探究教學中切實從有利于學生身心發展的高度,提高對化學實驗探究教學重要性的認識。加強對化學實驗探究的教學研究,努力提高化學實驗探究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篇7
生物化學是介于生物與化學之間重要的邊緣學科,是物理、化學等理論與技術應用于生命科學研究領域所產生的交叉學科,是一門集理論與實驗為一體的專業基礎課程,在相關學科的發展中占據非常重要的位置。具有知識密集、信息量大、內容復雜、記憶性強、實驗技術更新快等特點。面對激烈競爭的市場經濟和生物專業學生分配就業時所遇到的困難,本文針對傳統生物化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生物化學創新教學模式的探索,為提高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奠定基礎。
1豐富教學內容,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根據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學習興趣的發展規律,教師應在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和教學形式等方面培養學生對生物化學的學習興趣。
1.1結合學科發展前沿,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現代生物化學是一門飛速發展的學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適當地介紹本學科的最新科研成果,實時更新內容。講到基因表達時,可介紹我校主持的家蠶基因組“框架圖”的研究進展,讓學生了解我國在家蠶基因組研究方面已居世界領先地位,這是建立21世紀“絲綢之路”的起點和里程碑。并把有關基因組草圖的基本知識介紹給學生,豐富教學內容,開闊學生的視野。
1.2理論聯系實際,拓寬學生知識面
生物化學知識與生活密切相關,幾乎滲透到生活的每一個領域。講授理論課時,可通過聯系周圍的生命現象和生活常識了解生化問題,激發對生物化學的學習興趣。如脂類代謝部分,可以介紹目前世界肥胖人數已超過16億,肥胖易引發心腦血管類疾病,已成為全球第一死因,再結合脂代謝機理讓學生懂得如何通過飲食平衡營養控制肥胖。另外,可以通過設問方式聯系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如為什么短跑后人會感到小腿酸痛?為什么不能常吃生雞蛋?為什么加鹵水可以制豆腐?為什么多吃糖會發胖等等。用理論解釋實際問題,既使學生掌握了所學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拓寬了學生在生物化學領域的知識面,又促進了學生學習生物化學的興趣。
1.3靈活運用多媒體,提高教學效果
隨著生物化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信息量成倍遞增,涉及的許多概念及反應過程非常抽象,盡管教師在講授過程中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學生仍然感到概念模糊和難以理解。多媒體是以計算機為載體,集聲、像、動畫、音樂為一體的現代化教學手段,具有信息容量大、視覺效果好、簡明生動、條理清晰、重點突出等優點。
根據教材內容,采用多種軟件制作多媒體課件,如用ChemOfficeUltra8.03繪制氨基酸或核酸的三維立體結構,錄制視頻介紹幾種層析法等實驗性強的理論知識,運用Flash動態畫面模擬體內物質代謝過程。制作的多媒體課件應以基礎知識為主線,遵循內容精簡、版面簡潔、色調清晰,動畫科學,切忌將它制成電子黑板。在圖文并茂、視聽一體化效果的渲染下,配合教師的講解,可使抽象概念形象化,微觀圖像宏觀化,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課堂效果和質量。
1.4采取多樣化的教學形式,調動學生積極性
課堂上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中心,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實施引導式教學,把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結合起來。對重點和難點,教師可以有目的地組織學生討論,然后以答辯的方式來回答問題;或者教師指導學生查閱相關的文獻開展課堂交流。
在課外,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利用教參閱覽室、視聽閱覽室、網絡圖書館等設施以及學校提供的教學資源進行自學,或通過網絡與同學、教師相互交流。
2開展雙語教學,培養復合型科技人才
根據國家教育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4號文件)的精神,逐步推廣和實行本科生教育中公共基礎課和專業必修課的雙語教學,已成為培養新時期我國高素質復合型創新人才和實現高等教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工作。開展生物化學雙語教學是現階段我國高等高等院校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復合型人才的重要條件。在生物化學的雙語過程中,首先處理好現階段雙語教學和英語教學的關系,其次提高教師的雙語執教能力。我校為了提高教師的口語,組織教師到英語國家培訓。另外要選擇合適的生物化學雙語教學教材,采用循序漸近的教學方式,實現雙語教學目的。
3開展創新實驗,鍛煉學生的科研能力
當今世界科技的競爭實質上是人才的競爭,誰具有一流的人才,誰就可站在科技的制高點。開展創新性實驗,是培養學生科研能力有效手段之一。
3.1加強實驗教學過程中的師生互動、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學生參與到實驗中,是提高學生積極性的有效措施之一。如安排學生參加實驗準備工作,使學生熟悉整個實驗環節,從試劑配制到實驗的預試及分析均由學生完成。學生動手又動腦,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3.2開展綜合型實驗,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由于課時和經費限制,很多學校主要開設驗證性或演示性的實驗,阻礙了學生創新意識的發揮。為了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開設探索性和綜合性的實驗至關重要。如設計“雞蛋清SOD酶的分離純化及性質鑒定”實驗,可以讓學生進一步掌握酶的性質、酶的分離及純化關鍵技術、酶的鑒定方法等知識。
篇8
2011年的化學考綱和去年相比,基本沒有變化,固定“8+4”的模式,即8道選擇題,4道大題,與去年相比與去年相比,今年高考大綱沒有實質性的變化,專家研究發現許多考生審題不準確、不細致、不全面,答題不規范,應試技能不強仍是制約考生拿高分的關鍵,因此關注高考化學試題審題和答題的研究研究高考化學試題答題技巧十分重要
一、高考化學試題審題問題的研究
我們知道化學具有“深”、“雜”、“混”、“特”等特征,在高考中要發揮出應有的水平,審題是關鍵.審好題不僅能為我們形成正確的思路創造條件,找到解題的捷徑,還可以幫助我們破解謎團、化難為易,審題一定抓好以下幾個方面
1抓關鍵字詞: “一定”、 “過量”、“少量”、“無色”、“酸性(堿性)”、“短周期”、 “小心加熱”、“加熱并灼燒”等化學論文化學論文,關鍵字可以在題干中,也可以在問題中,一個題干下的問題可能是連續的,也可能是獨立的。
2抓專業術語:化學方程式、離子方程式、分子式、結構式、結構簡式、電子式、原子結構示意圖、
化學方程式、熱化學方程式、電離方程式、離子方程式、電極反應式、能量變化,吸熱反應、放熱反應、反應熱、燃燒熱、中和熱、氧化劑、還原劑等。
3抓專業概念:溫度、壓強、物質的量、質量、密度、摩爾質量、摩爾體積;
4抓解題突破口,常見的解題突破口有:特殊結構、特殊的化學性質、特殊的物理性質(顏色、狀態、氣味)、特殊反應形式、有催化劑參與的無機反應、應用數據的推斷、框圖推斷中重復出現的物質等等。
二、高考化學試題答題問題的研究
對于填空題在答題時有些共性的要求,回答簡答題時,一定要避免“簡單化”或煩瑣不得要領,要涉及原理,應該有因有果,要答到問題的“根本”
(1)化學方程式書寫問題
沒配平、條件錯、有機反應少寫物質(水等)會造成該空不得分,反應物和產物之間的連接,無機反應用等號、有機反應用箭頭,氣體符號和沉淀符號要標清,點燃、加熱、高溫有區別,催化劑不能簡寫為“催”,這些問題出現會被扣分。
(2)最佳答案選擇問題
當答案不唯一或有多種選擇時,以最常見的方式作答是一種最佳選擇,能用具體物質作答的要用具體物質作答,表達更準確雜志鋪。
(3)簡答敘述的條理性問題
對于語言敘述性題目作答時要注意,從“已知”到“未知”之間的邏輯關系必須敘述準確,且環環相扣,才能保證不丟得分點,才能得滿分,回答問題要直接,不要轉彎抹角;表達盡可能用唯一、準確的語言;不要多寫無用的話,無用的話說錯了就會扣分;作答要有明確的要點。
(4)表達式書寫規范問題
對于計算型填空,要注意該書寫單位的要書寫單位。或者是要注意空后面所使用的單位是什么,不要因為沒有書寫單位或者是數量級不對而丟分。
三、高考化學試題的應試技能的研究
掌握應試技能,控制好答題時間這是考試過程中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如守恒法、差量法、討論法解一些計算題,可以提高解題的速率和準確性;推斷有機物的結構,要抓住有機物官能團的轉化規律和反應的基本類型化學論文化學論文,如有機物抓住烴、鹵代烴、醇、醛、酸、酯的一系列變化關系;解無機推斷題首先,讀審——仔細讀題、審清題意,即弄清題意和要求,明確已知和未知條件,找出明顯條件和隱蔽條件,其次,找突破口或“題眼”—通過分析結構特征、性質特征、反應特征和現象特征及特征數據等等,確定某一物質或成分的存在,以此作解題突破口推理—從突破口向外擴展,通過順推法、逆推法、假設法得出初步結論,最后作全面檢查,驗證推論是否符合題意,要通過復習提高靈活應用知識的能力。
四、備考建議
篇9
隨著虛擬技術的發展和教學要求的不斷提高,虛擬技術已進入教育領域,并且已成為完成教育工作的一種有效方式。例如利用化學教育軟件,展示化學實驗的流程和結果。學生可以通過使用該軟件,了解和掌握整個實驗過程,然后再進行實踐操作。這樣,既可以減少實驗的危險性,又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效率,減少不必要的浪費。再如利用物理教學軟件,開展“歐姆定律”的講解,其效果生動,且學生便于理解。
1.2生物制藥領域
虛擬技術在生物制藥方面的應用主要是在藥物的設計階段:采用相關的分子設計軟件,設計藥物小分子,模擬小分子與受體的相互作用,預測小分子的生物活性、毒性、排泄、吸收、代謝途徑、代謝物及其各類性質。目前,這種藥物設計模式已被國際專業制藥公司在研發新藥時采用,并與實驗相結合,以達到減少研發消耗,提高研發成功率的目標。1.3醫療領域虛擬技術在醫療領域的應用主要有:手術培訓、手術模擬、醫學影像檢查和臨床診斷。已經報道的“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九人民醫院骨科專家成功完成真正意義上的3D打印骨盆重建手術”,是虛擬技術在醫療領域成功應用的又一案例。
2、化學信息學
化學信息學的研究領域并未經過刻意界定,很多化學家在各自不同的研究領域中力爭發展和采用計算機的方法來處理大量涌現的化學信息,建立化合物的結構與性質的關系。在20世紀60年代,化學信息學的發展已初見端倪,到了70年代開始出現了颶風式的發展。因此,相關的化學信息學的定義有多種。
比較典型的有以下一些論述。
(1)采用分子模擬和數據分析技術與高分辨圖形顯示組合,得到了令人驚訝的結果。因此,化學信息學是通過應用信息技術幫助化學家研究新問題、組織并分析科學數據,以研發新化合物、新材料的過程。
(2)很多人認為化學信息學是化學信息的擴展,它涵蓋了與化學結構、數據存儲和計算方法相關的領域,如化合物登記系統、在線化學文獻、結構-活性關系分析和分子性質計算[3]。化學信息學作為一個學科名稱來說是很新的,但我們可以體會到,它存在于我們周圍已經有了一段時間。不同的階段常會給出不同的化學信息學的定義。
所以,在討論這些不同觀點的時候,我們認為“化學信息學是一門應用信息學方法和計算機技術來輔助解決化學問題的學科”[4]這個論述更具有普適性。
化學信息學方法主要有三種,即基于數據、基于邏輯和基于原理。
(1)基于數據的方法建立和利用多種化學數據庫管理系統和化學數據庫中的數據。該方法主要的作用是在數據庫中獲得已記錄的相關信息。
(2)基于邏輯的方法利用已有的化學數據庫中的數據,并在此基礎上,利用歸納、推理和分類等方法將數據轉化為知識,并對知識實施有效的管理,以便于知識得到廣泛的應用。最終,能用于解決實際的化學問題。該方法適用于大量數據的處理,對象具有比較強的規律性。同時,它能解決數據庫系統不能解決的問題。
(3)基于原理的方法利用已有的量子化學的理論,對化學對象作相關的量化計算,并根據計算結果,研究對應的化學問題。該方法能從原理上解釋化學問題,但不適用于大批數據和大的體系的處理。在化學研究中,這三種方法相輔相成。對于不同的研究對象或不同的研究階段,采用對應的方法組合。
3、化學研究
化學是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和變化規律的科學。有機化學是研究有機化合物的來源、制備、結構、性質、用途和有關理論的一門學科,由于有機化合物都含有碳,同時以碳、氫化合物為母體,因此這門學科又可稱為“碳化合物的化學”或“碳氫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化學”,隨著這門學科的發展,誕生出了高分子化學、元素有機化學等新學科,為合成染料、橡膠、纖維、藥物、塑料等有機化學工業建立了理論基礎。化學的研究內容主要可歸納為三部分:分子設計、合成設計和結構確定。利用相關技術設計具有特定功能的化合物即為分子設計[5];利用相關技術設計特定化合物的合成路線即是合成設計;結構確定包括兩部分:結構解析和譜圖模擬。結構解析是根據已有的化學譜圖,推測對應的化學結構。譜圖模擬是基于化合物的化學結構,預測其化學譜圖。化學是重要的基礎科學之一,它也是一門建立在實驗基礎上的科學。在化學研究中實驗和理論這兩方面一直是相互依賴、彼此促進的。化學是一門古老而歷史悠久的科學,它的研究模式為靈感、經驗和實驗(見圖1)。長期實驗數據的積累,為現在和今后的化學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財富。截至2013年12月,已有記載的小分子化合物達7600多萬個,化學反應約5580萬個。要有效應用如此大量的研究和實驗數據,只有采用信息技術才能實現。在此,我們提出了化學研究的現代模式,即在化學研究的傳統模式中融入虛擬技術(見圖2)。分子設計是化學研究的內容之一。傳統模式的分子設計流程如圖3所示,某種化合物的性質,通常是在得到化合物之后,經過實驗測試才可獲得對應的性質。現代模式的分子設計流程如圖4所示,化合物的性質,可以用相關軟件預測獲得。根據獲得的預測結果和經驗,決定是否要合成該化合物。圖3和圖4中的分子設計流程顯示,兩者的差異主要在合成之前。傳統模式在合成之前的分析工作僅以文獻信息作為判斷依據。而現代模式,既以文獻信息作為判斷依據,又以軟件預測結果作為分析判斷依據。從原理上講,采用現代模式合成的化合物,其符合需求的成功率要高于傳統模式,研究過程中產生污染的幾率要比傳統模式的低。
篇10
在備課活動中,我們還通過觀看一些化學教師的教學錄像,特別對一些獲獎的優秀課片,我們經常搬入微格教學的角色錄像中,進行分析評價,這樣教學信息能夠及時準確地反饋,特別有利于教師教學技能的提高。例如,我們將一個獲獎的優秀課片搬入微格教學的角色錄像中,微格課型為提問類型,內容為高二化學“乙酸的化學性質”一節的總結歸納部分。他首先讓學生復述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應的概念及酯化反應的過程,最后得出乙酸具有的化學性質。在6min的微格錄像中,提問的語言、問題的明確性,新舊知識的連貫性,語速、啟發與暗示等提問的基本技能掌握很好。
在課后,我們立即對照目標要求進行反饋評價,經過重放錄像觀察、發現有待于改進。提問設計的層次不到位,不利發展學生的思維。那么如何設計出更高層次的提問呢?在部分討論后,建議教師可設計:“乙酸為什么能與碳酸鈉溶液反應?”,“在乙酸與乙醇的酯化反應中為什么乙醇中使用氧-18,它的作用是什么?”,“酯化反應中的酸是指什么酸?”等,這樣會更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二、貫徹微格教學理論,有利于更新教學思想
微格教學從整體上看,符合人類認識的規律,符合教育學的觀點,符合控制論、心理學原理,它對提倡教師改進教法,更新教學觀念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在我校電化教學設備許可的條件下,我們利用微格教學中的模式行為規范,重點講述和訓練下面的語言表達、板書、導入、提問、講解、演示、變化、強化、課堂組織、結束等十種教學技能。
現以一實例說明通過微格教學對改進教法的作用:有兩位高中化學教師畢業年限與任職資格相同,分別用甲、乙代表,微格教學的實踐錄像,都以“元素性質跟原子結構的關系”一節作為講解課型的內容。
甲老師:語言生動、教態自然、板書規范,他用流利的語言和規范的實驗操作,進行比較歸納,引導學生根據反應現象,得出同一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質的遞變規律。
乙老師:語言和教態略顯緊張,他選在實驗室上,他首先讓學生根據預習的實驗去做,學生通過觀察現象后,很容易得出結論。
根據微格教學具有模式規范的目標要求,運用教學評價量表,很容易得出,乙在某些方面雖不如甲,但在“啟發教學應用”、“知識輸入的方式”上高于甲,可見,微格教學表面上看只是一種教學行為的模仿與糾正,但實質上卻隱含著深刻的教學思想,對于改變傳統的“注入式教學”極為有效。
三、運用微格教學理論,科學地評價教學行為
在傳統的化學教學中,評價授課老師的課堂教學整體與分項的優劣上,以前沒有精確的限定規則,在評價上過于籠統空泛,利用微格教學理論就能比較科學地、真實地評價教學中的每一環節。
篇11
1.對化學基本概念和原理、元素化合物這兩大知識內容,按照學生的認知水平以及在初中化學中的重要性,教學要求分為常識性介紹了解、理解、掌握四個不同層次;
2.對化學基本計算教學要求的層次是掌握。要求學生熟練掌握有關化學式、化學方程
3.對化學實驗的教學要求分為練習初步學會兩個層次。在教學中,教師應按要求認真做好每個演示實驗。對于學生實驗,要積極創造條件,力爭使每個學生都有動手做的機會。新教材在編排上遵循大綱規定“初級中學的化學教學是化學教育的啟蒙階段”的原則,適當降低廠理論要求和精減了一些次要概念,為了配合素質教育,培養學生面向未來的適應力,增加了一些金屬、有機物(包括高分子化合物)以及保護生態環境,“溫室效應”。硬水,氫能源、水和人類的關系、金屬和人體的關系、化肥、農藥等內容,體現了化學與生活,化學習社會,化學與生產。科技的緊密聯系,為學生達到規定的化學科學知識水平創造廠條件。應該明確,在構成化學科學素質的諸多要素中,化學科學知識水平始終處于基礎和核心的地位。
二、化學科學能力
化學科學能力是指學生在學習化學知識。應用化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表現出的心理與個性特征。它包括對物質形態與變化的觀察和感知;化學知識的記憶和想象;對微觀世界和化學現象的理解。概括的能力,對于處在化學教育啟蒙階段的初中學生,應從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思維能力、自學能力等方面,培養和提高他們的化學科學能力。
1.觀察能力。觀察能力是知覺的特殊形式,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是智力三要素(觀察、思維、創造)之一,是智力發展的基矗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觀察和實驗是化學最基本的研究方法。通過能動的、客觀的、定性、定量的綜合觀察,從實驗的宏觀現象人手,揭示和認識微觀變化的本質。觀察能力不是單一的知覺感知,而是諸多因素綜合性的智力過程。新教材增加廠多幅彩圖、插圖、章頭圖和多項演示實驗在學生實驗前增設了思考題,啟發學生養成自覺觀察的良好習慣。教師除應做好每一演示實驗外,還應在課堂教學、課外活動中,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教會他們如何觀察。通過學生動手動腦,由表及里,去租取精,去偽存真的觀察和思考,不斷提高他們的觀察能力,避免只看“饒幀保看“門道”的不良習慣。
2.實驗能力,實驗能力是有目的地在人為控制條件下進行化學反應,認識和發現化學變化規律的能力,實驗能力既包括實驗操作能力,又包括推理、計算,對數據分析處理以及對實驗結論歸納總結、準確表述的能力
教師應認以以下個方面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實驗能力:①能正確操作實驗儀器和設備;②明確實驗目的;了解實驗原理;④掌握實驗方法;對立驗現象進行準確的觀察和記錄;⑤功實驗結果進行分析處理。導出結論,寫出實驗報告,教師應積極創設實驗條件,努力完成全部必做實驗。有條件的適當做一些選做實驗,鼓勵和指導學生做一些家庭小實驗,克服“教師黑板上講實驗,學生考試背實驗”,只注重理論學習,不重視實驗教學的弊端,充分發揮學生的獨立件和創造性,培養和提高他們動手、動腦能力,以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嚴肅認真的工作作風。
3.思維能力。思維是人類在事物表象。概念的基礎上進行分析、綜合、判斷、推理等認識活動的過程。其中分析的最基本的過程,新教材正確處理了知識的邏輯順序和學生生理、心理發展順序的關系,在敘述方法和行義方面,注意調動學生士動學習、思考的積極性,以提高他們的抽象思維能力和自學能力,例如,在介紹物質結構的初步知識時,通過實驗和類比,引導學生從宏觀現象深人到微觀結構的本質,通過提出問題,引發思考,然后再概括出結論或概念,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4.自學能力,自學能力就是在已有知識水平和技能的基礎上,不斷獲取新知識并運用這些知識的能力。化學教學的重要目的之一不僅是使學生“學會”,更重要是使學生“會學”。現代科學技術發展迅速,知識更新周期縮短,如果不“會學”,就無法適應日新月異的社會發展需要。因此,現代教育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培養學生不斷攝取新知識的自學能力,使學生受益終身。
三、化學科學思想水平
學生的化學科學思想水平包括以下個方面:
1.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水平。化學作為一拋勻豢蒲В舊砭具有豐富的辯證唯物主義素材。在化學教學中進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應結合教學內容,通過有機滲透,使學生逐步樹立起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用對立統一、事物發展的矛盾性和統一性、量變到質變等觀點學習和認識化學問題,提高學生應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觀察問題和認識問題的能力。
2.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初中化學啟蒙教育階段,應結合教學內容、化學史教學,對學生進行堅忍不拔的精神。實事求是的態度、嚴肅認真的作風等方面的教育。通過多種方法與途徑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研究方法和嚴謹求實的治學精神,使學生認識到一切科學知識都來源謔導反過來指導實踐的道理。
3.愛國主義的思想水平,新教材結合教學內容,注意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如教材中介紹了祖國在化學科技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以增強學牛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密切結合能源、材料、資源等教學內容,進行國情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使學生樹立起為建設計會卞義祖國而努力學習的浪命感和遠大目標。加里寧說:我沒有看到一門不能教育青年熱愛祖國,并培養他們具有最好的公民情感的科目,”化學也不應例外。
4.環境保護意識水平,人類賴以生存的水圈、大氣圈、生物圈、巖石圈的物質在不斷運動變化,并按一定程序循環著,組成了環境物質的平衡體系。
而人類在生產、牛活中產生的污染卻破壞著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新教材的有關章節注意結合教學內容。對會生進行防止污染、保護環境的教育,教師應通過“我們只有個地球”的教育,讓學生認識到環境保護的緊迫性別重要性。使學生認小養成愛護環境,保護環境的良好意識和習慣。
四、化學科學品質
化學科學品質指學生學習化學的動機,興趣、情感和意志等化學科學品質是一種非智力因素,在一定條件下對學生的學習水平起看十分重要的作用。
1.化學學習動機。學習動機是指引起和維持學生進行學習活動,達到預定目的的意念。使學生學習動機的最有效的方法,化學足一門非常重要的自然科學,現代社會,不管是高科技成或常生活,都與化學科學息息相關,學化學是我國四化建設的需要,是科學發展和人類進步的需要,在教學中應始終貫穿理想教育這主線,通過具體的實例,生動有趣的教學,使學生明確學生目的,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
2.化學學習興趣興化,化學學習興趣是指學生對化學力求認識、趨近的一種心理傾向興趣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動力,學習興趣使學生始終對學習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并在其中得到樂趣和滿足化學教學中豐富裳采的實驗為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教學情境,此外,使學生明確學習目的,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教師淵博的知識等,都是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因素
篇12
我校職高班學生都是部分初三未畢業學生被升至職高的,總的來說,他們的基礎差,學習興趣較差,學習習慣較差,對他們指導學習時,重操作,輕理論,不嚴格遵守教材,要特別選擇學生對自己向往,又很實際的技術教給他們,指導他們進行學習。對初三潛能班的化學課,因為該班學生對學習的興趣不濃,基礎仍然較差,對化學實驗興趣較濃,應指導學生進行課堂實驗、課外實驗、課外家庭實驗,從而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增強了知識,也提高了操作技術、動手能力。雖然動手做實驗消耗時間較長,但學習興趣得到提高,收到較好效果。對初三實驗班學生,該項班學生學習積極性高、基礎好,他們的目標追求國家級重點中學學習。對他們基本采取:一半時間用于自主學習,一半時間指導他們如何自主學習,這樣的安排能夠讓他們拓展知識范圍,收到較好效果。
2面對不同學生,采取不同的組織教學
在好的學法指導,學生的思想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就不是一個好的學法指導。面對自己每年接觸的不同層次的學生采取不同的組織教學。
3無論面對怎樣的學生,我總是有意識、有目的、有步驟地滲透以下學法指導,收到良好的效果
3.1善于聯想、比喻。如果把聯想、比喻巧妙地應用于化學授課中,就能取得事半倍的效果。
例如,在講解石墨和金剛石都是碳元素組成單質,為什么它們的物理性質有很大的差異時,書上說是因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怎樣理解呢?我們要吧讓學生聯想到宏觀世界,可以采取比喻的方法,把碳原子比喻成建筑用的磚,把石墨和金剛石比喻成用磚蓋成的建筑物,用相同的磚,但用不同的方式蓋成的建筑物其外觀形狀,排列方式不同,牢固程度就可能存在很大差異。用類似這樣的聯想和比喻,就可以幫助學生直觀地認識理解,掌握許多肉眼看不到摸不著的微觀世界的認識,也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3.2長于對照、比較。教會他們學會對照、比較。對照是把相互間彼此有聯系的但又各不相同事物進行對照、比較,找出它們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對比是人們認識事物,感知事物的重要思維方法。在化學授課中適時地指導學生學會用對比方法對容易混淆的知識點進行有的放矢地聯系對比,找出它們之間的相似點、相異點、聯系點,可以使學生在掌握知識時一清二楚、一目了然。
3.3巧于矯正指導法,是對學生在學習上存在的問題進行矯正指導,這種方法最適合在課堂提問與訂正作業及測試試卷環節中應用。矯正要做到有及時性、針對性、實效性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在學生進行測試后,總是沒有超過幾小時地對試卷進行評閱,然后及時發放、評講。
3.4勤于記憶。記憶是掌握知識的重要和必要手段,也是形成好的學習方法的重要因素。基本知識的記憶直接影響著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初三化學需要記憶的內容較多,教師要讓學生知道哪些知識必須牢牢記住,哪些知識不必記憶。
3.5精于總結。華羅庚和錢學森曾經提到,讀書要由“從薄到厚”再到“從厚到薄”。
篇13
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一份《學會生存》的報告中指出:“未來的文盲將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因而學會學習是高中學生要練就的基本功。
其中自學能力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預習是培養自己自學能力的有效途徑,也是一個良好的習慣。那么,如何預習呢?首先,通過看書我們要對這一節的內容有一個初步的認識,主要講了哪些知識點?自己掌握了多少?還有哪些知識點理解不了?帶著這些問題走進課堂,那么你的聽課效果一定會更好。
2、學會“聽”
聽課聽什么?要聽老師分析本節課的重點、難點、考點和疑點;聽自己在預習過程中未能理解的內容;聽老師對一類問題(或習題)是如何分析的;不僅要認真聽,還要做好必要的筆記。筆記如何做也有一定的講究,有些同學喜歡將老師的板書一字不漏地記下來,其實大可不必。我們只要將老師補充的一些重要的知識點、結論或習題做一些筆記,對于習題也只需記一些主要的分析過程,課后再進行必要的完善即可;萬萬不可顧此失彼,不要為忙著做筆記而忽略了聽課。
3、學會“言”
“言為心聲”,“言”代表著自己的見解、自己的思想。21世紀的教育理念講究要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即要鼓勵同學們積極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課堂上對一些問題的分析和解決,不要總是依靠老師的講,要力爭與老師、同學產生共鳴、互動。每一位同學都應該積極思考,怎么解決這個問題?這種思維方法好嗎?哪種表達更為準確?不妨將自己的思維在課堂上向老師和同學們展示出來,聽聽大家的意見。也可以對老師和其他同學的解法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不要害怕會出錯,即使出錯了或有些問題,老師和同學們也一定會幫你糾正過來,同時還會幫你找到出錯的原因,何樂而不為呢?高考說明中明確提出對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和表達能力的要求,學會“言”才有助于提高自己這方面的能力。
4、學會“記”
有道是:“記憶乃才智之母。”記是必不可少的,記憶是學習的基礎,沒有記憶就不會有知識的積累,就不會有對知識的鞏固,化學可謂“理科中的文科”,所以必須講究一些記憶的方法,如:強制記憶法、編制歌訣法、相互提問法等等,即一堂課下來或一個章節下來,必須要有一個較為系統地復習整理記憶過程,這直接關系到學習的效果。通過復習記憶,一方面將一些重要的知識和技能進行鞏固、強化,另外也可以對前后知識的系統性和聯系性有更深刻的理解。
5、學會“思”
古語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此言提醒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要經常進行反思。其實,學習化學知識最關鍵的是學會思維,掌握化學的學科思想和解題方法(如:守恒法、極值法、關系式法等)。思維能力(思維的正向與逆向、思維的發散與收斂、思維的批判與創新等)是化學學習中高層次的智力活動,往往代表著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潛力。因而,同學們在看書或做題時,要多想想為什么這樣做?是否還有其他的方法或表述?此類習題有何規律?這種方法或表述好嗎?在反思中提高自己的化學思維模式和答題能力。
6、學會“練”
“百看不如一練”。只有通過“練”,才會防止“眼高手低”的現象的出現。高中化學基礎知識點相對較多,解題也往往需要一定的技能、技巧,要想熟練地掌握它,就得進行一定的強化訓練。同學們不妨訂一份《考試報》、《少年素質教育報》等,在那里每一期都會有精彩的釋疑解惑、學習導航,并為你提供一次絕好的練兵機會。通過練習查漏補缺、融會知識,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解題技能的掌握,同時這也是提高同學們解答化學試題能力的一種有效手段。但是同學們千萬不要陷入“題海”,要掌握好訓練的“度”。
7、學會“糾”
有位哲人說:“一個人最大的錯誤就是第二次犯了同樣的錯誤。”無論是平時的學習還是期中、期末復習,測試總少不了,那么當老師批閱后的試卷發下來后,我們怎么辦?有一些同學在看完自己的分數后就是等待,等待著老師的講解。其實不知大家注意過沒有,試卷中許多問題自己是完全能夠解決的,要提前想辦法自己去糾錯,不少題目之所以出錯,完全是因為自己在審題時,信息提煉、知識遷移能力不夠或考慮問題不全面造成的。這些問題你完全可以與其他同學一起討論、交流,自己發現問題之所在并予以更正,這樣既能加深自己對知識的理解,培養正確的思維;又能提高自己的糾錯能力,防止類似錯誤的再次發生。在這里筆者要特別提醒大家的是:要建立一個糾錯本,它會為你的復習節省大量的時間,它也會使你的化學學習卓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