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生物統計論文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生物統計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生物統計論文

篇1

1.生物統計學教材方面。教材是體現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的知識載體,也是教學最基本的工具,它不僅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依據,而且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資料,選擇適合教師和學生的生物統計學教材,能夠保證教學過程的順利進行,而且還能提高教學質量,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14,15]。目前,國內所出版的生物統計學教材種類較多,各大高校由于教師和學生的情況不同,在教材方面的選擇和使用也不一樣。盡管如此,目前國內所出版的生物統計學教材主要包括兩大類。第一大類完全是傳統生物統計學的知識和內容,不涉及統計軟件的介紹和使用,這一大類教材包含兩小類,一類主要側重理論教學,過分強調課程體系的完整性和理論講授,注重公式的推導而忽視了實際應用例題的講解。這類教材忽略了對大學生統計思維和綜合分析問題能力的培養,因此有一定的缺陷。另一類是目前各大高校使用較多的生物統計學教材,該類教材雖然也存在一些必要的公式推導,但更側重于統計學理論與實際結合,清楚介紹每一個統計原理理論后,再通過具體實例分析和鞏固統計學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注重培養學生分析實際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這類教材比較適合現在生物科學等本科專業的使用。但這類生物統計學教材由于不涉及統計軟件的內容,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果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未涉及一些統計軟件的介紹和使用,那么即使學生完全掌握了相關的統計原理和方法,學生在復雜的試驗設計及龐大的數據面前可能也會束手無策,即使會計算,在復雜及龐大的數據計算中也可能會算錯,因此可能會得出相反的結論。第二大類統計教材完全是統計軟件的介紹和使用,如Excel軟件、SAS統計軟件、SPSS統計軟件、DPS統計軟件、R統計軟件等的介紹和使用。生物科學、技術等飛速發展的今天,這類統計軟件發揮了很大的優勢,給科技工作者帶來了極大的方便。但這類教材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它只注重統計過程的運算和統計,沒有統計原理的介紹,因此對沒有相關統計學知識或統計學基礎較差的學生或老師來說,即使按照教材上的步驟計算出相應的結果,但也不知道具體的含義,也不知道怎么分析。因此這類教材不適合大學本科生的教學。另外,這兩大類教材要么只注重數理統計方法的講授,要么只重視統計軟件的使用,而忽視了統計學中的數理統計分析方法是建立在正確的試驗設計以及所獲數據資料準確的基礎上才能發揮正確的作用,這是這兩大類生物統計學教材共同存在的不足之處。因此,目前市場上還未見有統計學理論與實際結合,試驗設計與統計原理相結合,統計軟件與統計學原理相結合的較為完善的生物統計學教材。筆者認為這類生物統計學教材是當前生物科學專業、生物技術專業、生物工程專業、農學專業、醫學專業、食品專業等本科專業較為適合的教材。

2.生物統計學與高等數學方面。①生物統計學與高等數學開課時間上的不一致性。國內許多高等學校生物科學等本科專業的培養方案中都把高等數學課程作為一門必修的基礎課,學生通過對該門課程的學習,系統獲得函數、極限、連續、導數、微積分及常微分方程等基礎知識,它為后續課程的學習和解決實際問題提供必不可少的數學基礎知識及常用的數學方法。而且,通過各個知識點的學習,逐步培養學生具有較為熟練的基本運算能力和自學能力,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高等數學課程是學習生物統計學的關鍵,生物統計學中的許多原理和方法都需要高等數學中相應的知識作為基礎。②生物統計學與高等數學教學上的脫節性。高等數學課程作為生物科學本科專業一門必修的基礎課,各高校均認識到它在生物科學本科專業中的重要性。但長期以來,高等數學和生物統計學均作為兩名獨立的課程開設,一般情況下,高等數學課程由數學專業教師講授,由于數學專業的教師沒有生物學專業的相關知識,不清楚生物統計學課程的知識體系,只注重數學知識的推導、講授。因此所講授的知識內容之間通常存在許多不銜之處,形成了不利于生物統計學課程教學的知識的斷層。同樣,這也是生物統計學中教師難教,學生難學、難懂、難用的原因之一。

3.生物統計學教師知識結構和科研能力方面。常言道,學生需要一滴水,教師至少要有一桶水。生物統計學的教學,相對于其他課程而言,對教師的要求更高,不僅要求教師要有一定的數學知識,較為淵博的統計學知識,還要求教師要有較強的科研能力。教師只有具備一定的數學知識和淵博的統計學知識,才能很好把握生物統計學相關原理、理論、統計分析方法等。具備較強的科研能力,才能很好將生物統計學相關原理、理論、統計分析方法與實際相結合,才能很好地進行案例教學。4.考試制度方面。考試制度在高等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考試是教學質量評價的一項重要指標,它既是對教師教學質量的反映,也是對學生學習效果的檢驗。考試制度是否合理

,決定著教學質量的好壞以及學生學習積極性是否能得到最大限度地調動[16]。但是現階段我國許多高校的考試制度較為死板,缺乏合理性和靈活性。如在學期期末考試中規定一定數量的題型,當然,這種考試制度對于規范考試是必須的,但是應該根據具體課程而定,而不能一概而論。就生物統計學課程而言,如果規定一定數量的考試題型(比如四種題型),那么教師只能根據考試規定勉為其難考慮四種題型。比如說名詞解釋、填空、問答、計算這四種題型。很明顯,這種考試方式只是較為死板的考試,不能真證體現生物統計學課程的本質,不能很好考察學生對生物統計學原理的掌握及運用。

三、生物統計學教學策略

針對目前生物統計學存在的問題,筆者根據自己近十年的生物統計學教學實踐,就如何提高生物統計學的課堂教學效果,提出如下建議。

1.選擇合適的教材并優化教學內容。教材是教學最基本的工具,選擇適合的生物統計學教材,能夠保證教學過程的順利進行,并能提高教學質量。針對目前市場上的不同種類教材,結合學生的實際,選擇統計學理論與實際相結合,試驗設計與統計原理相結合,統計軟件與統計學原理相結合的生物統計學教材進行教學較為合適。據筆者過去的教學實踐,該課程授課內容不宜過多和過深,授課內容過多學生精力會分散,分不清重點,而過深則影響學生的接受效果[17]。因此應根據學生實際優化教學內容,堅持以試驗研究實例為線索,以科學的試驗研究方法為主線,理論原理和實際例子相結合,從試驗研究的選題和設計、試驗方案的制定和實施、試驗數據的收集和整理到試驗數據的統計分析,最后做出科學的推斷等,盡可能把抽象的統計學概念和原理轉變為具體的實例,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學的課程內容[7]。很好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統計學課程的興趣,從而更好地提高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

2.處理好高等數學和生物統計學的關系。高等數學作為生物科學本科專業的基礎課,是學習生物統計學的關鍵。一方面,高等數學一般在第一學年開設,因此生物統計學安排在第二學年開設為宜,這樣能避免高等數學和生物統計學課程開設在時間上形成的斷層,有利于學生對生物統計學的學習。另一方面,高等數學和生物統計學不應分別讓不同專業的教師講授,而均應由生物學專業教師講授,因為生物學專業的教師清楚生物統計學課程的知識體系,在講授高等數學時,能夠根據生物統計學的相關原理和內容,優化高等數學的教學內容,有側重點進行知識的講授。從而能避免生物統計學與高等數學教學在知識上的脫節性,也有利于學生對生物統計學的學習。

3.提高自身知識結構和科研能力,注重案例教學。生物統計學教材大多理論性強,內容枯燥,容易使學生產生厭煩感。照本宣科的傳統授課方法,更會使學生失去興趣,對于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造能力十分不利。在現代教學中,教師既是知識的傳授者,也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在教學過程中起到關鍵的作用,教師知識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18]。因此教師應不斷加強對生物統計學基本原理、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的學習與實踐。另外,教師還應不斷加強自身的科研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將自己的科研工作或生產實踐案例貫穿到教學中,以自身科研實例輔助教學,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統計學思維以及對統計學的實際應用能力。

篇2

同時,生物統計作為數理統計在生本論文由整理提供物學領域的應用,是教學難度較大的一門課程。因此,在生物統計學精品課程建設過程中,針對各專業培養目標的定位,因材施教,更新教育理念,加強實踐訓練,在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上進行改革和大膽探索。

二、二十一世紀對生物統計學課程的重新定位

(一)新世紀對生物統計學課程提出的新要求。

二十世紀上半葉農業和遺傳統計學首先獲得了發展,在其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生物統計學、統計流行病學、隨機化臨床試驗學已經成為攻克人類疾病的一個里程碑。這在過去的半個世紀里顯著提高了人類的期望壽命。

21世紀人類基因組,基因芯片等實驗科學產生出的巨量數據,需要新工具來組織和提取重要信息。

將數據轉化為信息需要統計理論和實踐本論文由整理提供方面的洞察力、技術和訓練。

未來的生物統計學將會與信息技術密切結合,較少側重傳統數理統計,而會更多注意數據分析,尤其是大型數據庫的處理。生物統計學越來越不同于其它數學領域,計算機和信息科學工具至少和概率論一樣重要。

(二)生物統計學對大學生素質培養的作用。

生物統計學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通過樣本來推斷和估計總體,這樣得到的結論有很大的可靠性但有一定的錯誤率,這是統計分析的基本特點,因此在生物統計課程的學習中培養了一種新的思維方法———從不肯定性或概率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和分析科學試驗的結果。

生物統計學是通過個別的試驗研究得出其一般性結論,屬于歸納推理的范疇。但其有別于簡單枚舉法和科學歸納法,是一種或然性歸納推理或者概率歸納推理。在生命科學的研究中絕大多數涉及到的是隨機事件,因此,生物統計學不僅是試驗設計與統計方法的教學,更重要的還是大學生思維方式的培養,這對提高大學生的素質很有必要。

生物統計學包括試驗設計和統計方法兩個有機聯系的組成部分。通過試驗設計的教學可提高大學生設計研究課題試驗方案的能力,使之明確課題的研究目的、試驗因素與水平以及試驗設計方法等方面的內容。通過統計方法的教學除讓學生弄清各種統計方法的內涵外,還需要使學生能夠正確地選擇最適合的統計方法,以揭示資料潛在的信息,達到研究的最終目的,從而提高大學生科學研究素質。

三、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

(一)加強電子課件及網絡平臺本論文由整理提供建設。

生物統計學是應用概率論和數理統計原理研究生物界數量變化的學科,而概率統計的理論和思維方法對本科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加之課程學時的減少(由原來的60-70學時,降到現在的40學時左右),如何深入淺出地引導學生入門,并使學生在了解概率統計思想的基礎上,掌握常用統計分析方法的應用及使用條件是課程的教學難點。為此,我們利用多媒體技術,制作了與教材配套的課件,通過在課堂上把抽象內容形象化與直觀化,收到了良好教學效果。建設了一個生物統計學教學網絡支撐平臺,現有課程簡介、教學大綱、師資力量、授課教案、電子版《生物統計學》教材、課程錄像、實習指導、在線測試題、參考文獻、其它教學資源等欄目,免費向全校師生開放。

(二)將多媒體教學優勢與學生的認知規律有機結合,用較少的學時得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多媒體具有信息量大、形象化、直觀化的特點。

但是如果不能很好地將多媒體這些特點與學生的認知規律相結合,多媒體教學就可能會帶來一些弊端諸如:(1)內容多,幻燈片變換快,由照本宣科變為照屏宣科,為新的“滿堂灌”;(2)課件圖片多,內容以展示為主,缺乏啟發性;(3)教學內容常用滿屏的方式顯示(即所謂“死屏”),老師照著屏幕上的內容給學生講解,失去了傳統教學方法,老師邊講邊板書能給學生留下比較深刻印象的特點,缺乏吸引力。

而多媒體在教學中只能充當工具的角色,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將多媒體信息量大、形象化、直觀化的特點與學生的認知規律緊密結合在一起。在制作課件時,采用啟發式教學方式,精煉教學內容,模仿傳統教學書寫板書的過程,根據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采用逐字、逐句、逐段顯示教學內容的動畫方式。在課堂教學中,老師仍然保持傳統教學方法的教姿教態,在授課的過程中與學生保持互動,根據學生在課堂上接受知識的能力,掌握屏幕上顯示內容的速度,必要時輔以板書進行講解。這樣做既發揮了多媒體教學的特點,又充分照顧到學生的認知規律,在內容沒本論文由整理提供有縮減,學時減少近三分之一的情況下,仍然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長期堅持教育教學方法及教學規律的研究。

生物統計學的理論基礎是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從這個層面上講,它有非常濃的數學味道,但是它又有別于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生物統計學更主要強調的是概率論及數理統計的思想和方法在解決生命科學中一些具體問題的應用。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就存在一個“度”的把握問題,如果將概率論及數理統計的原理講得太多,一是學時不允許,二是學生難以消化,得不到好的教學效果;如果只注重方法的講解,學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會誤入亂套公式的歧途。經過將教學的重點放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重點掌握統計方法的功能與用途,方法與步驟,防止各類方法的誤用,淡化定理的證明與公式的推導。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采用“保干削枝”,即在學時減少很多的情況下,將一些次要的統計方法去掉,也要保證有足夠的學時講授理論分布與抽樣分布、統計假設測驗等方面的內容,讓學生掌握生物統計學中所蘊含的概率論及數理統計的思想精髓,從而避免學生亂套統計公式。

(四)密切跟蹤生命科學發展的前沿動向,探索生物統計學解決前沿問題的理論與方法。

統計學在生物學中的應用已有長遠的歷史,本論文由整理提供許多統計的理論與方法也是自生物上的應用發展而來,而且生物統計是一個極重要的跨生命科學各研究領域的平臺。現在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與生物信息學的蓬勃發展,使得生物統計在這些突破性生物科技領域上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課程建設中,隨時注意納入生物統計學在前沿領域研究應用的內容,增強課程的活力,提高教師和學生面向生物產業主戰場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加強實踐教學,注重學生能力培養

生物統計學要不要開實驗課,怎樣開實驗課,一直存在爭議,在此認為生物統計學不僅應該開設實驗課,而且還要將實踐教學的重點放在計算機技術和統計軟件的應用上,讓學生不僅掌握統計方法,而且加深對原理的認識,獲得就業或升學的必備計算機統計技能,提高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

(一)開展統計軟件的實習,擴大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素質。

20世紀20年展起來的多元統計方法雖然對于處理多變量的種類數據問題具有很大的優越性,但由于計算工作量大,使得這些有效的統計分析方法一開始并沒有能夠在實踐中很好推廣開來。而電子計算機技術的誕生與發展,使得復雜的數據處理工作變得非常容易,所以充分利用現代計算技術,通過計算機軟件將統計方法中復雜難懂的計算過程屏障起來,讓用戶直接看到統計輸出結果與有關解釋,從而使統計方法的普及變得非常容易。在課程體系改革中,各課程的教學時數與達到培養目標所需完成的教學內容相比還是不足的。為此,可以通過標準的統計軟件的教學實習來達到以點帶面,擴大學生視野,提高學生素質。超級秘書網

為此我們建立了一個專用于實習教學的生物統計電腦實驗室。現共有50余臺電腦,并連接到校園網。實驗室配備有指導教師,負責對上機的學生答疑。除按教學計劃進行的正常實習教學外,實驗室還對優秀學生免費開放,鼓勵他們結合教師的科研活動,應用所學生物統計學知識,學習新的生物統計學知識,掌握應用計算機解決生物統計學問題的技能。

(二)全方位、多層次的實踐教學。

為了進一步培養學生實際動手能力和科學嚴謹的治學態度,必須將本課程的實踐教學活動延伸到課堂教學外,開展全方位、多層次的實踐教學。

在原綿陽農專期間,主要在作物育種、作物本論文由整理提供栽培、動物營養等課程實驗與實習中,根據相關內容加入了試驗設計方法以及數據統計分析的相關內容。

組建了西南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工程學院以后,由原來的單一農科專業變成了理、工、農三大學科均有專業的格局。雖然專業的學科歸屬不同,但有一點是相通的,其內涵均屬于生命科學的范疇。以科學研究的方法進行劃分,均屬于實驗科學。

掌握正確的實驗設計方法,從不確定性數據中挖掘事物的客觀規律,是實驗科學工作者必備的技能。因此,我們將原來只是在農科專業上延伸實踐教學的作法推廣到全院的所有專業,結合實驗課教學的改革,對發酵工藝學實驗、植物細胞工程實驗、食用菌實驗、微生物學實驗等課程的內容全部或部分改為用生物統計學指導學生自主進行實驗設計,把過去單一的實驗流程、樣品觀察或檢測實驗改變為試驗條件的優化試驗,提出在不同條件下對樣品測定的比較試驗設計、單因素試驗設計、多因素試驗設計、正交試驗設計、均勻試驗設計,對試驗結果要求學生使用統計學的方法對進行分析和討論,最后得出最佳試驗條件。

這樣的實驗教學改革起到了一箭雙雕的作用,從專業基礎課或專業課的角度看,改驗證性實驗為設計型、綜合性實驗,增強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了學生創新思維的能力;從生物統計學角度看,將課程的教學實踐延伸到課程外,彌補了學時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學生將自己學到的統計學知識,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知識得到很好的內化。

此外,在學生課外科技活動中指導學生選用正確的實驗設計和數據的統計分析方法,提升科技作品的檔次;在畢業論文(設計)中要求學生采用恰當的生物統計學方法進行設計與分析,寫出高質量的畢業論文(設計)。

通過這樣的教學實踐,訓練了學生的統計思維能力,使學生充分認識到掌握生物統計學這一工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強了學生學好用好這門工具的信心,提高了學生從復雜的生命現象中挖掘事物客觀發展規律的能力。

篇3

隨著生物科學的發展,只有定性的結論已不能滿足實踐的需要,實現生物科學結論定量化是人們長期追求探索的目標;生物統計學是生物學科定量化的重要分析理論與方法,生物統計學是生物學科應具備的基本知識和素質,與生命活動有關的各種現象中普遍存在著隨機現象,大到森林陸地生態系統,小至分子水平,均受到許多隨機因素的影響,表現為各種各樣的隨機現象,而生物統計學正是從數量方面揭示大量隨機現象中存在的必然規律的學科。因此,生物統計學是一門在實踐中應用十分廣泛的工具學科,它是生命科學各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對后續生命科學課程學習和生物科研有重要作用。

同時,生物統計作為數理統計在生物學領域的應用,是教學難度較大的一門課程。因此,在生物統計學精品課程建設過程中,針對各專業培養目標的定位,因材施教,更新教育理念,加強實踐訓練,在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上進行改革和大膽探索。

二、二十一世紀對生物統計學課程的重新定位

(一)新世紀對生物統計學課程提出的新要求。

二十世紀上半葉農業和遺傳統計學首先獲得了發展,在其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生物統計學、統計流行病學、隨機化臨床試驗學已經成為攻克人類疾病的一個里程碑。這在過去的半個世紀里顯著提高了人類的期望壽命。

21世紀人類基因組,基因芯片等實驗科學產生出的巨量數據,需要新工具來組織和提取重要信息。

將數據轉化為信息需要統計理論和實踐方面的洞察力、技術和訓練。

未來的生物統計學將會與信息技術密切結合,較少側重傳統數理統計,而會更多注意數據分析,尤其是大型數據庫的處理。生物統計學越來越不同于其它數學領域,計算機和信息科學工具至少和概率論一樣重要。

(二)生物統計學對大學生素質培養的作用。

生物統計學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通過樣本來推斷和估計總體,這樣得到的結論有很大的可靠性但有一定的錯誤率,這是統計分析的基本特點,因此在生物統計課程的學習中培養了一種新的思維方法———從不肯定性或概率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和分析科學試驗的結果。

生物統計學是通過個別的試驗研究得出其一般性結論,屬于歸納推理的范疇。但其有別于簡單枚舉法和科學歸納法,是一種或然性歸納推理或者概率歸納推理。在生命科學的研究中絕大多數涉及到的是隨機事件,因此,生物統計學不僅是試驗設計與統計方法的教學,更重要的還是大學生思維方式的培養,這對提高大學生的素質很有必要。

生物統計學包括試驗設計和統計方法兩個有機聯系的組成部分。通過試驗設計的教學可提高大學生設計研究課題試驗方案的能力,使之明確課題的研究目的、試驗因素與水平以及試驗設計方法等方面的內容。通過統計方法的教學除讓學生弄清各種統計方法的內涵外,還需要使學生能夠正確地選擇最適合的統計方法,以揭示資料潛在的信息,達到研究的最終目的,從而提高大學生科學研究素質。

三、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

(一)加強電子課件及網絡平臺建設。

生物統計學是應用概率論和數理統計原理研究生物界數量變化的學科,而概率統計的理論和思維方法對本科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加之課程學時的減少(由原來的60-70學時,降到現在的40學時左右),如何深入淺出地引導學生入門,并使學生在了解概率統計思想的基礎上,掌握常用統計分析方法的應用及使用條件是課程的教學難點。為此,我們利用多媒體技術,制作了與教材配套的課件,通過在課堂上把抽象內容形象化與直觀化,收到了良好教學效果。建設了一個生物統計學教學網絡支撐平臺,現有課程簡介、教學大綱、師資力量、授課教案、電子版《生物統計學》教材、課程錄像、實習指導、在線測試題、參考文獻、其它教學資源等欄目,免費向全校師生開放。

(二)將多媒體教學優勢與學生的認知規律有機結合,用較少的學時得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多媒體具有信息量大、形象化、直觀化的特點。

但是如果不能很好地將多媒體這些特點與學生的認知規律相結合,多媒體教學就可能會帶來一些弊端諸如:(1)內容多,幻燈片變換快,由照本宣科變為照屏宣科,為新的“滿堂灌”;(2)課件圖片多,內容以展示為主,缺乏啟發性;(3)教學內容常用滿屏的方式顯示(即所謂“死屏”),老師照著屏幕上的內容給學生講解,失去了傳統教學方法,老師邊講邊板書能給學生留下比較深刻印象的特點,缺乏吸引力。

而多媒體在教學中只能充當工具的角色,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將多媒體信息量大、形象化、直觀化的特點與學生的認知規律緊密結合在一起。在制作課件時,采用啟發式教學方式,精煉教學內容,模仿傳統教學書寫板書的過程,根據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采用逐字、逐句、逐段顯示教學內容的動畫方式。在課堂教學中,老師仍然保持傳統教學方法的教姿教態,在授課的過程中與學生保持互動,根據學生在課堂上接受知識的能力,掌握屏幕上顯示內容的速度,必要時輔以板書進行講解。這樣做既發揮了多媒體教學的特點,又充分照顧到學生的認知規律,在內容沒有縮減,學時減少近三分之一的情況下,仍然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長期堅持教育教學方法及教學規律的研究。

生物統計學的理論基礎是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從這個層面上講,它有非常濃的數學味道,但是它又有別于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生物統計學更主要強調的是概率論及數理統計的思想和方法在解決生命科學中一些具體問題的應用。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就存在一個“度”的把握問題,如果將概率論及數理統計的原理講得太多,一是學時不允許,二是學生難以消化,得不到好的教學效果;如果只注重方法的講解,學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會誤入亂套公式的歧途。經過將教學的重點放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重點掌握統計方法的功能與用途,方法與步驟,防止各類方法的誤用,淡化定理的證明與公式的推導。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采用“保干削枝”,即在學時減少很多的情況下,將一些次要的統計方法去掉,也要保證有足夠的學時講授理論分布與抽樣分布、統計假設測驗等方面的內容,讓學生掌握生物統計學中所蘊含的概率論及數理統計的思想精髓,從而避免學生亂套統計公式。

(四)密切跟蹤生命科學發展的前沿動向,探索生物統計學解決前沿問題的理論與方法。

統計學在生物學中的應用已有長遠的歷史,許多統計的理論與方法也是自生物上的應用發展而來,而且生物統計是一個極重要的跨生命科學各研究領域的平臺。現在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與生物信息學的蓬勃發展,使得生物統計在這些突破性生物科技領域上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在課程建設中,隨時注意納入生物統計學在前沿領域研究應用的內容,增強課程的活力,提高教師和學生面向生物產業主戰場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加強實踐教學,注重學生能力培養

生物統計學要不要開實驗課,怎樣開實驗課,一直存在爭議,在此認為生物統計學不僅應該開設實驗課,而且還要將實踐教學的重點放在計算機技術和統計軟件的應用上,讓學生不僅掌握統計方法,而且加深對原理的認識,獲得就業或升學的必備計算機統計技能,提高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

(一)開展統計軟件的實習,擴大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素質。

20世紀20年展起來的多元統計方法雖然對于處理多變量的種類數據問題具有很大的優越性,但由于計算工作量大,使得這些有效的統計分析方法一開始并沒有能夠在實踐中很好推廣開來。而電子計算機技術的誕生與發展,使得復雜的數據處理工作變得非常容易,所以充分利用現代計算技術,通過計算機軟件將統計方法中復雜難懂的計算過程屏障起來,讓用戶直接看到統計輸出結果與有關解釋,從而使統計方法的普及變得非常容易。在課程體系改革中,各課程的教學時數與達到培養目標所需完成的教學內容相比還是不足的。為此,可以通過標準的統計軟件的教學實習來達到以點帶面,擴大學生視野,提高學生素質。

為此我們建立了一個專用于實習教學的生物統計電腦實驗室。現共有50余臺電腦,并連接到校園網。實驗室配備有指導教師,負責對上機的學生答疑。除按教學計劃進行的正常實習教學外,實驗室還對優秀學生免費開放,鼓勵他們結合教師的科研活動,應用所學生物統計學知識,學習新的生物統計學知識,掌握應用計算機解決生物統計學問題的技能。

(二)全方位、多層次的實踐教學。

為了進一步培養學生實際動手能力和科學嚴謹的治學態度,必須將本課程的實踐教學活動延伸到課堂教學外,開展全方位、多層次的實踐教學。

在原綿陽農專期間,主要在作物育種、作物栽培、動物營養等課程實驗與實習中,根據相關內容加入了試驗設計方法以及數據統計分析的相關內容。

組建了西南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工程學院以后,由原來的單一農科專業變成了理、工、農三大學科均有專業的格局。雖然專業的學科歸屬不同,但有一點是相通的,其內涵均屬于生命科學的范疇。以科學研究的方法進行劃分,均屬于實驗科學。

掌握正確的實驗設計方法,從不確定性數據中挖掘事物的客觀規律,是實驗科學工作者必備的技能。因此,我們將原來只是在農科專業上延伸實踐教學的作法推廣到全院的所有專業,結合實驗課教學的改革,對發酵工藝學實驗、植物細胞工程實驗、食用菌實驗、微生物學實驗等課程的內容全部或部分改為用生物統計學指導學生自主進行實驗設計,把過去單一的實驗流程、樣品觀察或檢測實驗改變為試驗條件的優化試驗,提出在不同條件下對樣品測定的比較試驗設計、單因素試驗設計、多因素試驗設計、正交試驗設計、均勻試驗設計,對試驗結果要求學生使用統計學的方法對進行分析和討論,最后得出最佳試驗條件。

這樣的實驗教學改革起到了一箭雙雕的作用,從專業基礎課或專業課的角度看,改驗證性實驗為設計型、綜合性實驗,增強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了學生創新思維的能力;從生物統計學角度看,將課程的教學實踐延伸到課程外,彌補了學時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學生將自己學到的統計學知識,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知識得到很好的內化。

此外,在學生課外科技活動中指導學生選用正確的實驗設計和數據的統計分析方法,提升科技作品的檔次;在畢業論文(設計)中要求學生采用恰當的生物統計學方法進行設計與分析,寫出高質量的畢業論文(設計)。

通過這樣的教學實踐,訓練了學生的統計思維能力,使學生充分認識到掌握生物統計學這一工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強了學生學好用好這門工具的信心,提高了學生從復雜的生命現象中挖掘事物客觀發展規律的能力。

精品課程是集科學性、先進性、教育性、整體性、有效性和示范性于一身的優秀課程。作為精品課程的載體,應具有一流的教師隊伍、一流的教學內容、一流的教學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學管理等特點。與之相比,我們在生物統計學精品課程的建設上,才剛剛起步,今后還要在教材建設、師資隊伍建設、科學研究等方面加大力度,將生物統計學建設成體現現代教育教學思想、符合現代科學技術和適應社會發展進步的需要、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而深受學生歡迎的一門課程。

參考文獻:

[1]何風華,李明輝。生物統計學多媒體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綜合),2004,25(6):25~27

[2]洪偉,吳承禎,陳輝,等。精品課程建設的核心:學科、隊伍建設與科學研究[J].高等農業教育,2004,6:50~51.

[3]崔相學。提高學生統計分析素質的實踐與探討[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4,6(2):67~68.

篇4

教學材料第二、三章內容為資料的整理與特征數的計算、概率和概率分布,結合教學內容SPSS上機實驗課應設置基本統計分析課程,該部分包括數據匯總報告和描述性統計分析兩方面的內容。基本統計分析可通過菜單欄的分析(Analyze)窗口進入,點擊分析欄之后,鼠標放置數據匯總報告(Reports)欄,即可顯示分層報告(OLAP—OnlineAna-lyticalProcessing)、數據匯總(CasesSummarize)、行匯總報告(ReportSummariesinRows)、列匯總報告選項(ReportSummariesinColumns)。其中分層報告主要用于中位數、最大值、最小值、方差、偏度系數等統計描述;數據匯總可用于對編輯窗口中的數據在結果窗口中羅列出來,以便瀏覽和打印,同時也可對數據的基本特征進行描述;行匯總報告可羅列原始數據,其格式是以觀察單位和統計量為行標目,以報告變量為列標目;列匯總報告主要用來生成按列顯示統計量計算結果的報告,同時也可以完成許多統計計算。當鼠標放置描述性統計分析(DescriptiveStatistics)位置后,選中響應的功能即可進入頻數分析(Frequen-cies)、描述性分析(Descriptives)、探索性分析(Ex-plore)、多維交叉表分析(Crosstabs)、比值分析(Ratio)窗口從而根據自己的目的進行響應的數據分析。

三、應用SPSS軟件的均值比較和方差分析

生物統計學基本知識熟悉之后,在隨后在課堂教學中會開始進行統計推斷和方差分析部分的內容。SPSS實驗課在此部分結合課堂教學相應的設置均值比較和方差分析上機內容。均值比較可通過菜單欄的分析(Analyze)窗口進入,點擊分析欄之后,鼠標放置數據均值比較(Com-pareMeans)上即可顯示相應分析欄:平均數基本分(Means)可用于定量資料的統計分析,按分組變量計算因變量的描述統計量值,如均值、方差、標準差、偏度、峰度等統計量,并顯示結果;單樣本T-test(One-SampleTTest)單樣本t檢驗主要用于樣本平均數和已知總體平均數的比較;獨立樣本T-tes(tInde-pendent-SamplesTTest)可用于檢驗兩個獨立樣本的總體平均數之間是否有顯著差異;配對樣本T-test(Paired-SamplesTTest)用于配對計量資料的比較,檢驗配對樣本差值的總體均數與0的差異有無顯著意義,以及配對樣本是否相關方差分析包括單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因素方差分析。其中單向方差分析(One-WayANOVA)可通過均值比較(CompareMeans)進入,其用于完全隨機設計資料的多個樣本均數比較和樣本均數間的多重比較,也可進行多個處理組與一個對照組的比較。多因素方差分析可通過分析欄里的多因素方差分析(GeneralLinearModel)選項進入,進入之后會設置四個不同要求的選擇:單變量多因素方差分析(Univariate)可用于一個因變量受一個或多個自變量影響的方差分析;多因變量方差分析(Multivariate)主要用于多個因變量受一個或多個因素變量或協變量影響的方差分析;多因變量方差分析(Multivariate)對同一因變量進行重復測量的方差分析;混合效應分析(VarianceCompo-nents)用來估計每個隨機因素對因變量方差的貢獻。在分析過程中可根據不同的需要和要求,選擇相應的方差分析。

篇5

隨著生物科學的發展,只有定性的結論已不能滿足實踐的需要,實現生物科學結論定量化是人們長期追求探索的目標;生物統計學是生物學科定量化的重要分析理論與方法,生物統計學是生物學科應具備的基本知識和素質,與生命活動有關的各種現象中普遍存在著隨機現象,大到森林陸地生態系統,小至分子水平,均受到許多隨機因素的影響,表現為各種各樣的隨機現象,而生物統計學正是從數量方面揭示大量隨機現象中存在的必然規律的學科。因此,生物統計學是一門在實踐中應用十分廣泛的工具學科,它是生命科學各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對后續生命科學課程學習和生物科研有重要作用。

同時,生物統計作為數理統計在生物學領域的應用,是教學難度較大的一門課程。因此,在生物統計學精品課程建設過程中,針對各專業培養目標的定位,因材施教,更新教育理念,加強實踐訓練,在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上進行改革和大膽探索。

二、二十一世紀對生物統計學課程的重新定位

(一)新世紀對生物統計學課程提出的新要求。

二十世紀上半葉農業和遺傳統計學首先獲得了發展,在其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生物統計學、統計流行病學、隨機化臨床試驗學已經成為攻克人類疾病的一個里程碑。這在過去的半個世紀里顯著提高了人類的期望壽命。

21世紀人類基因組,基因芯片等實驗科學產生出的巨量數據,需要新工具來組織和提取重要信息。

將數據轉化為信息需要統計理論和實踐方面的洞察力、技術和訓練。

未來的生物統計學將會與信息技術密切結合,較少側重傳統數理統計,而會更多注意數據分析,尤其是大型數據庫的處理。生物統計學越來越不同于其它數學領域,計算機和信息科學工具至少和概率論一樣重要。

(二)生物統計學對大學生素質培養的作用。

生物統計學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通過樣本來推斷和估計總體,這樣得到的結論有很大的可靠性但有一定的錯誤率,這是統計分析的基本特點,因此在生物統計課程的學習中培養了一種新的思維方法———從不肯定性或概率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和分析科學試驗的結果。

生物統計學是通過個別的試驗研究得出其一般性結論,屬于歸納推理的范疇。但其有別于簡單枚舉法和科學歸納法,是一種或然性歸納推理或者概率歸納推理。在生命科學的研究中絕大多數涉及到的是隨機事件,因此,生物統計學不僅是試驗設計與統計方法的教學,更重要的還是大學生思維方式的培養,這對提高大學生的素質很有必要。

生物統計學包括試驗設計和統計方法兩個有機聯系的組成部分。通過試驗設計的教學可提高大學生設計研究課題試驗方案的能力,使之明確課題的研究目的、試驗因素與水平以及試驗設計方法等方面的內容。通過統計方法的教學除讓學生弄清各種統計方法的內涵外,還需要使學生能夠正確地選擇最適合的統計方法,以揭示資料潛在的信息,達到研究的最終目的,從而提高大學生科學研究素質。

三、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

(一)加強電子課件及網絡平臺建設。

生物統計學是應用概率論和數理統計原理研究生物界數量變化的學科,而概率統計的理論和思維方法對本科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加之課程學時的減少(由原來的60-70學時,降到現在的40學時左右),如何深入淺出地引導學生入門,并使學生在了解概率統計思想的基礎上,掌握常用統計分析方法的應用及使用條件是課程的教學難點。為此,我們利用多媒體技術,制作了與教材配套的課件,通過在課堂上把抽象內容形象化與直觀化,收到了良好教學效果。建設了一個生物統計學教學網絡支撐平臺,現有課程簡介、教學大綱、師資力量、授課教案、電子版《生物統計學》教材、課程錄像、實習指導、在線測試題、參考文獻、其它教學資源等欄目,免費向全校師生開放。

(二)將多媒體教學優勢與學生的認知規律有機結合,用較少的學時得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多媒體具有信息量大、形象化、直觀化的特點。

但是如果不能很好地將多媒體這些特點與學生的認知規律相結合,多媒體教學就可能會帶來一些弊端諸如:(1)內容多,幻燈片變換快,由照本宣科變為照屏宣科,為新的“滿堂灌”;(2)課件圖片多,內容以展示為主,缺乏啟發性;(3)教學內容常用滿屏的方式顯示(即所謂“死屏”),老師照著屏幕上的內容給學生講解,失去了傳統教學方法,老師邊講邊板書能給學生留下比較深刻印象的特點,缺乏吸引力。

而多媒體在教學中只能充當工具的角色,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將多媒體信息量大、形象化、直觀化的特點與學生的認知規律緊密結合在一起。在制作課件時,采用啟發式教學方式,精煉教學內容,模仿傳統教學書寫板書的過程,根據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采用逐字、逐句、逐段顯示教學內容的動畫方式。在課堂教學中,老師仍然保持傳統教學方法的教姿教態,在授課的過程中與學生保持互動,根據學生在課堂上接受知識的能力,掌握屏幕上顯示內容的速度,必要時輔以板書進行講解。這樣做既發揮了多媒體教學的特點,又充分照顧到學生的認知規律,在內容沒有縮減,學時減少近三分之一的情況下,仍然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長期堅持教育教學方法及教學規律的研究。

生物統計學的理論基礎是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從這個層面上講,它有非常濃的數學味道,但是它又有別于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生物統計學更主要強調的是概率論及數理統計的思想和方法在解決生命科學中一些具體問題的應用。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就存在一個“度”的把握問題,如果將概率論及數理統計的原理講得太多,一是學時不允許,二是學生難以消化,得不到好的教學效果;如果只注重方法的講解,學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會誤入亂套公式的歧途。經過將教學的重點放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重點掌握統計方法的功能與用途,方法與步驟,防止各類方法的誤用,淡化定理的證明與公式的推導。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采用“保干削枝”,即在學時減少很多的情況下,將一些次要的統計方法去掉,也要保證有足夠的學時講授理論分布與抽樣分布、統計假設測驗等方面的內容,讓學生掌握生物統計學中所蘊含的概率論及數理統計的思想精髓,從而避免學生亂套統計公式。

(四)密切跟蹤生命科學發展的前沿動向,探索生物統計學解決前沿問題的理論與方法。

統計學在生物學中的應用已有長遠的歷史,許多統計的理論與方法也是自生物上的應用發展而來,而且生物統計是一個極重要的跨生命科學各研究領域的平臺。現在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與生物信息學的蓬勃發展,使得生物統計在這些突破性生物科技領域上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在課程建設中,隨時注意納入生物統計學在前沿領域研究應用的內容,增強課程的活力,提高教師和學生面向生物產業主戰場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加強實踐教學,注重學生能力培養

生物統計學要不要開實驗課,怎樣開實驗課,一直存在爭議,在此認為生物統計學不僅應該開設實驗課,而且還要將實踐教學的重點放在計算機技術和統計軟件的應用上,讓學生不僅掌握統計方法,而且加深對原理的認識,獲得就業或升學的必備計算機統計技能,提高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

(一)開展統計軟件的實習,擴大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素質。

20世紀20年展起來的多元統計方法雖然對于處理多變量的種類數據問題具有很大的優越性,但由于計算工作量大,使得這些有效的統計分析方法一開始并沒有能夠在實踐中很好推廣開來。而電子計算機技術的誕生與發展,使得復雜的數據處理工作變得非常容易,所以充分利用現代計算技術,通過計算機軟件將統計方法中復雜難懂的計算過程屏障起來,讓用戶直接看到統計輸出結果與有關解釋,從而使統計方法的普及變得非常容易。在課程體系改革中,各課程的教學時數與達到培養目標所需完成的教學內容相比還是不足的。為此,可以通過標準的統計軟件的教學實習來達到以點帶面,擴大學生視野,提高學生素質。

為此我們建立了一個專用于實習教學的生物統計電腦實驗室。現共有50余臺電腦,并連接到校園網。實驗室配備有指導教師,負責對上機的學生答疑。除按教學計劃進行的正常實習教學外,實驗室還對優秀學生免費開放,鼓勵他們結合教師的科研活動,應用所學生物統計學知識,學習新的生物統計學知識,掌握應用計算機解決生物統計學問題的技能。

(二)全方位、多層次的實踐教學。

為了進一步培養學生實際動手能力和科學嚴謹的治學態度,必須將本課程的實踐教學活動延伸到課堂教學外,開展全方位、多層次的實踐教學。

在原綿陽農專期間,主要在作物育種、作物栽培、動物營養等課程實驗與實習中,根據相關內容加入了試驗設計方法以及數據統計分析的相關內容。

組建了西南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工程學院以后,由原來的單一農科專業變成了理、工、農三大學科均有專業的格局。雖然專業的學科歸屬不同,但有一點是相通的,其內涵均屬于生命科學的范疇。以科學研究的方法進行劃分,均屬于實驗科學。

掌握正確的實驗設計方法,從不確定性數據中挖掘事物的客觀規律,是實驗科學工作者必備的技能。因此,我們將原來只是在農科專業上延伸實踐教學的作法推廣到全院的所有專業,結合實驗課教學的改革,對發酵工藝學實驗、植物細胞工程實驗、食用菌實驗、微生物學實驗等課程的內容全部或部分改為用生物統計學指導學生自主進行實驗設計,把過去單一的實驗流程、樣品觀察或檢測實驗改變為試驗條件的優化試驗,提出在不同條件下對樣品測定的比較試驗設計、單因素試驗設計、多因素試驗設計、正交試驗設計、均勻試驗設計,對試驗結果要求學生使用統計學的方法對進行分析和討論,最后得出最佳試驗條件。

這樣的實驗教學改革起到了一箭雙雕的作用,從專業基礎課或專業課的角度看,改驗證性實驗為設計型、綜合性實驗,增強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了學生創新思維的能力;從生物統計學角度看,將課程的教學實踐延伸到課程外,彌補了學時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學生將自己學到的統計學知識,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知識得到很好的內化。

此外,在學生課外科技活動中指導學生選用正確的實驗設計和數據的統計分析方法,提升科技作品的檔次;在畢業論文(設計)中要求學生采用恰當的生物統計學方法進行設計與分析,寫出高質量的畢業論文(設計)。

通過這樣的教學實踐,訓練了學生的統計思維能力,使學生充分認識到掌握生物統計學這一工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強了學生學好用好這門工具的信心,提高了學生從復雜的生命現象中挖掘事物客觀發展規律的能力。

精品課程是集科學性、先進性、教育性、整體性、有效性和示范性于一身的優秀課程。作為精品課程的載體,應具有一流的教師隊伍、一流的教學內容、一流的教學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學管理等特點。與之相比,我們在生物統計學精品課程的建設上,才剛剛起步,今后還要在教材建設、師資隊伍建設、科學研究等方面加大力度,將生物統計學建設成體現現代教育教學思想、符合現代科學技術和適應社會發展進步的需要、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而深受學生歡迎的一門課程。

參考文獻:

[1]何風華,李明輝。生物統計學多媒體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綜合),2004,25(6):25~27

[2]洪偉,吳承禎,陳輝,等。精品課程建設的核心:學科、隊伍建設與科學研究[J].高等農業教育,2004,6:50~51.

[3]崔相學。提高學生統計分析素質的實踐與探討[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4,6(2):67~68.

篇6

農村生活污染的特點

篇7

1.2基本結構

實現定量檢測和自動報警等功能,單片機是核心部件。本設計選用STC89C52單片機,它是一種低功耗、高性能CMOS8位微控制器,可滿足系統工作的要求。該系統以STC89C52單片機為核心,包括阻抗測試模塊、阻抗電壓轉換模塊、電壓放大電路模塊、A/D轉換模塊和顯示及報警模塊。此系統采用模塊化設計不僅便于擴充不同測量單元,而且可防止各模塊間相互干擾,利于儀器穩定。

2硬件選型及電路設計

2.1集成放大器選擇

A/D轉換電路所需的電壓幅值一般為2V,而叉指微電極輸出的電壓信號比較小,所以需要對叉指微電極輸出的電壓信號進行放大。主放大電路采用放大器ICL7650,其電路具有電源電壓范圍寬、靜態功耗小、可單電源使用及價格低廉等優點,廣泛應用在各種電路中。

2.2A/D轉換模塊設計

經放大電路輸出的電壓值是模擬信號,不能直接送入單片機進行處理,還必須進行A/D轉換后送入單片機進行處理。本設計選擇ADC0809芯片作為AD轉換裝置,此芯片功能簡單,能穩定實現本設計的要求。

2.3顯示及報警模塊設計

2.3.1顯示電路設計

傳感器需要輸出液晶顯示結果,主要包括檢測物名及物質濃度等。本系統選用LCD1602液晶顯示屏,它是一種專門用來顯示字母、數字、符號等的點陣型液晶模塊,能夠同時顯示16×2(16列2行,即32個)字符,可滿足顯示檢測物名稱和濃度的要求。

2.3.2報警電路設計

為了實現超限自動報警的功能,需要蜂鳴器接受單片機發出的超限報警信號發出警報,警示微生物的數量已經超標。要實現自動報警的功能,可采用實現單頻音報警。其接口電路較簡單,發音元件為壓電蜂鳴器,當在蜂鳴器兩引腳上加3~15V直流工作電壓時,可產生3kHz左右的蜂鳴振蕩音響。壓電式蜂鳴器結構簡單、耗電少,更適于在單片機系統中應用。壓電式蜂鳴器約需10mA的驅動電流,可在單片機一端口接一只三極管和電阻組成的驅動電路來驅動。濃度超標時,單片機P3.6輸出高電平,驅動蜂鳴器報警,提醒檢測者被測物超標,并做相應處理。

3軟件設計

為了便于程序修改和升級,軟件系統采用模塊化設計方法,主要程序包括:主程序、鍵盤處理子程序、數據處理子程序、液晶顯示子程序及報警子程序。系統工作流程為:檢測人員通過鍵盤輸入被測物種類,MCU通過判斷處理之后,阻抗測試儀測量獲得多個阻抗值,經阻抗電壓轉換電路和放大電路,A/D轉換器處理,將得到的數字信號送入MCU;MCU對數字進行計算、比較等處理,得到被測物濃度,判斷出濃度是否超限;接著,MCU將濃度送入LCD進行顯示,判斷比較結果是否需要進行報警,需要時則控制報警器報警。

篇8

(三)校內實習實訓設施應滿足“2+1”人才培養模式的要求在知識學習方面,2+1的人才培養模式基本滿足了學生的學習需求,學生的物業管理基礎知識以及專業知識都比較扎實,特別是將企業的需求以及考證課都納入物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中,這樣的教學模式更具針對性和實用性。絕大多數學生還是覺得專業實踐方面的知識相對薄弱,這就對校企合作中的具體人才培養和頂崗實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對今后工作幫助比較大的除了所學的專業基礎和核心課程之外,學生更為看重實景的現場教學以及實踐性教學,所以當前建立校內物業管理實訓室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沒有先進的教學管理設施設備的支持,也無法進行教學模式的顛覆性改革。校內實訓室的建立將會對學生的實際動手操作能力起到極大的幫助和推動作用。

(四)搭建考證平臺,提供就業保障在畢業生證書要求方面,學生都希望多證在手,這樣就多一份就業的競爭力。絕大多數學生希望能夠拿到物業管理人員從業資格證書,還有一部分同學認為應當拿到物業企業部門經理從業資格證書。我校已在此方面與西安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培訓中心共建了“陜西警官職業學院物業管理從業人員資格考試報名點”,搭建考證平臺,為學生提供報名考試以及考前培訓指導,幫助學生提高證書獲取率。物業管理專業在校學習時間安排符合2+1模式的要求,也符合學生的需求。兩年的時間在校學習專業基礎知識以及專業核心知識,一年的時間到企業頂崗、輪崗實習,這符合教育教學的規律,也符合學生的專業認知規律。在物業管理員從業資格證書考試時間安排方面,學生的三門考證課已經學完,安排在第三學期也比較適宜。這樣在頂崗實習前學生就能拿到物業管理從業資格證書,在第四學期或者頂崗實習期間,可以考取物業部門經理從業資格證書。

二、結語

通過此次問卷調查,我們基本上掌握了物業管理專業學生對知識、能力、素質等方面的要求,了解到當前學生的求職就業心態。為推動和改善高職院校物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工作,我們應當采取以下措施:

(一)校企雙方精誠合作、互利共贏基于相互信任的基礎至上,積極推進校企聯合辦學,多參加實踐性活動,通過到物業公司進行參觀、調研、現場教學、交流,邊學習邊進行實訓,適當地在教學中讓學生去企業實地操作以加強其動手能力,提升學生的思維表達能力和人際溝通的能力。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教學與實訓實踐相結合,在學習中實踐,在實踐中鍛煉,不斷提升自己,從而讓學生學以致用,實現學校與行業、企業的協調發展。

(二)搭建平臺,信息共享高職院校要積極與物業管理企業實現信息與資源共享,及時了解物業管理行業的最新動態和發展趨勢,加強校內外實踐實訓基地的建設,做好就業人才信息平臺工作。堅持以學生的從業工作能力為主線,通過頂崗實習或者輪崗制度提供合理的崗位,了解各部門工作方式和方法,做好橋梁和中介的紐帶作用。

篇9

口試成績考核評分方法及標準

在專業課《食品生物技術》教學中引入口試方式,這對培養學生的思維敏捷性、靈活性及口頭表達能力至關重要。在考核內容上,要選擇能夠充分體現素質教育要求的具體知識和能力的內容,突出學生能力的訓練和考核,而不是局限在要求死記硬背的內容上。考核內容不僅包括教科書的主要內容,而且包括教師補充的前沿信息,更要有指定的教學生閱讀的專業文獻內容。教師對上述內容分類做成口試題簽,學生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工藝章節進行抽簽,也可以自述一些食品加工工藝的前沿信息。根據回答問題的熟練程度及信息的先進性進行打分。讓學生自己選擇考試內容,可以充分調動學生智力活動的熱情,把某種心理壓力轉變為探求學習的興趣和動力,使考試過程成為學生發展智力、探求知識的智育過程。口試成績考核包括:口試選題的新穎性;對教材內容的熟練性;閱讀的參考文獻數量;講述熟練程度,表達準確,重點突出;專業前沿信息量大,分別占總成績的15%、20%、15%、30%、20%。口試是公認的最能反映學生真實水平的一種考試方法,將教材、筆記等書面知識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是口試考試方法特有的功能。口試與其他考試方式相結合的考試方式是值得探索和實踐的課題。

期末考試成績考核評分方法及標準

期末考試題型應該多元化,具體指每套試卷至少要設計填空、名詞解釋、單選或多選、判斷、簡答、比較分析、綜合應用等多種形式的題型,合理確定主觀性和客觀性試題的比重,注重試題的認知層次和難易程度的協調搭配。命題思路為:①多以現實生活中的有關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立意命題,力求比較全面和真實地模擬現實;②試題的構造以引導學生注重對事物整體的結構、功能和作用的認識,以及對事物發展變化過程的分析理解;③所涉及的有關知識以多樣性、復雜性和綜合性的特征呈現出來。評分標準為:試卷的客觀題有標準答案,主觀題沒有固定標準答案,但是要給出給分點,按照給分點綜合評定成績。

考試效果

1考試改革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利于教師提高自身素質

篇10

1 前言

1.1珊瑚樹的形態特征及習性

1.1.1主要形態特征

珊瑚樹(Viburnum odoratissimum var.awabuki)又名法國冬青,忍冬科莢迷屬,常綠灌木或小喬木[1],高達10m。單葉對生,革質,葉橢圓形至橢圓狀倒卵形,長5-15厘米,寬3-5厘米,先端短突尖至圓鈍,基部楔形而多少下延。邊全緣或不規則淺波狀鈍齒,側脈4-5對,在下面隆起。圓錐花序廣金字塔形,長5-10厘米;花芳香;萼筒長約1.5毫米,萼檐具5淺鈍齒;花冠白色生物論文,輻狀,花冠筒長約1毫米,裂片5,2-3倍長于花冠筒,雄蕊5,著生近花冠筒喉部。核果卵狀矩圓形,長達10毫米,先紅后黑,核有1深腹溝。花期5―6月;果期9―11月[1]。

1.1.2主要習性

喜光,稍能耐蔭,喜光亦耐蔭,不耐寒,喜濕潤肥沃土壤,喜中性土,在酸性和微堿性土中也能適應,對有毒氣體氯氣,二氧化硫的抗性較強,對汞和氟有一定的吸收能力,耐煙塵,抗火力強。根系發達,易整形,耐修剪,耐移植,生長較快,病蟲害少。

產于浙江普陀、舟山及臺灣;生于林內及林緣;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等地栽培。日本及朝鮮南部也有分布[2]。

1.2相關研究進展

1.2.1園林植物扦插技術研究進展

無性繁殖(clone)一詞源于希臘文“克隆”,原意是嫩枝或接枝,即人們通常所說的營養繁殖。扦插是傳統的無性繁殖法中應用前景最廣的一種方法生物論文,與嫁接、埋條等相比,它具有簡單易行、繁殖速度快、不受樹種限制、繁殖系數較高、成本低的優點[2]。關于木本植物扦插繁殖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研究提高插穗成活率的技術措施,如母樹年齡、采條部位、采條時間、促進生根和預防腐爛的措施、藥劑的選擇及使用方法 、扦插基質選擇、生根過程最佳環境因子的調控技術等。另一方面是側重于解剖、生理、生化方面的研究,從理論上闡明不定根發端、發育的機理和過程,為技術措施提供生理依據。通過多學科的共同努力,使扦插繁殖的理論和技術都得到了迅速發展[3-5]。

扦插時間對扦插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根據插條成熟程度不同,可以把插條分為硬枝與嫩枝兩種類型。嫩枝扦插又稱綠枝插,其原理是利用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半木質化或半木質化的枝條進行扦插。由于嫩枝處于生長發育階段且半木質化,枝條內富含各種生長激素,細胞分生組織十分活躍,所以嫩枝扦插生根率和成活率較高。硬技扦插又稱休眠枝扦插,從落葉到翌年萌芽前為止,插條內貯藏有大量養分。

外源激素對扦插也有著密切的關系,應用較為廣泛的是萘乙酸(Naphthalene acetic acid, NAA)和ABT生根粉。其中NAA是一種人工合成的生長素類植物生長調節劑,萘乙酸誘發根少而粗。試驗表明 NAA處理的桉樹插穗在生根率、生根數量方面均優于IBA處理[6] , NAA處理的桂花插穗,在生根率方面高于IBA處理[7]。

扦插基質也稱生根基質,理想的生根基質,應具備這樣的一些條件,即良好的通氣性、保水性、排水性,且無病菌感染。因為扦插基質是植株生根營養物質與礦物質的來源,不同植物對扦插基質和生根條件的要求差異很大,目前扦插基質的研究,主要是以輕基質為主,如沙、泥炭、珍珠巖等。扦插基質的選擇,還要考慮基質PH值的高低。

1.2.2珊瑚樹扦插研究進展

珊瑚樹具有根系發達、萌芽力強,特耐修剪、極易整形,而且具有耐火、滯塵、降噪等特點,目前在庭園綠籬生物論文,道路隔離帶,廠區、街道綠化,防火、防護林帶綠化上得到廣泛運用,因此近年來需求量大增,已出現了供不應求的局面[8]。珊瑚樹以扦插繁殖為主,生產上大多采取晚秋及春季扦插,成苗率不高。相對秋插和春插而言,夏插具有可用插條多、愈合生根快、成活率高等優點[9]。濮仲賢等[9]和林云躍[10]的研究都表明, 5~7月,在砂壤土或砂土上采用半木質化程度的珊瑚樹當年嫩枝作插條效果較好。采用在插后采用塑料小拱棚覆蓋替代蔭棚覆蓋,研究了3種植物生長調節劑以及扦插日期對珊瑚樹嫩枝扦插成苗的影響[11]。

2 研究意義

珊瑚樹繁殖方法有壓條、播種、扦插及組織培養等,組織培養法雖然是最先進的花木育苗方法,但是由于資金投入大,而且設備和技術要求高,因此目前大范圍推廣受到了一定限制,難以廣泛的應用于生產[8]。故而對傳統的育苗方法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四種傳統繁殖方法中,壓條法因樹種分布較散不便于苗木管理而受到限制,嫁接法因受砧木和嫁接技術的影響,成活率較低,播種法因實生苗瘦小,開花遲且易發生變異等缺點,而一般不為人們采用,通過近幾年的試驗探討和調查比較,認為在諸方法中,以扦插繁殖方法最好,因為扦插繁殖技術容易掌握,繁殖系數高,幼苗成活率大且能保持母樹品種的優良特性,適于大規模的商品苗木生產。本研究的目的旨在通過不同濃度的NAA和不同基質對珊瑚樹扦插的影響生物論文,尋找適合生產中大規模繁殖的扦插技術。

3 材料和方法

3.1材料及藥劑處理

選取枝梢部分為插穗,插穗長度在5―8厘米,選取生長強健或年齡較幼的母本枝條,生根率較高,通常采用半軟材扦插,插穗應選取較充實的部分,扦插必須保留一部分葉片。若去掉全部葉片則難以生根,可把葉片的一部分剪掉,切口位置宜靠近節下方,切口平剪,光滑為好,剪取的枝條分別用不同濃度的奈乙酸(NAA)水溶液進行處理。

3.2試驗時間、地點和方法

試驗于2006年―2008年在黃山學院南區天都園林苗圃基地。扦插苗床為東西向,平坦開闊,地勢較高,土中加入煤灰、谷殼灰、河沙,使之疏松,透氣,透水。苗床長10米,寬1米,高0.2米,在扦插前,苗床要筑的平整,土粒均勻,床面不能積水。用0.1%的高錳酸鉀在床面消毒。

進行,扦插規格為枝條行距10cm,株距4cm扦插深度3―5cm,頂部約2―3 cm生物論文,20根枝條排一橫行為一個處理單位,3次重復。在這兩年中均采用扦插方法進行珊瑚樹苗木扦插繁殖技術探索研究。

3.3扦插繁殖技術

3.3.1扦插苗床的建造和苗床土的準備

苗床地應選擇排灌方便、通風良好的地方,本試驗建造的是專用的扦插苗床,苗床寬1m,長10 m(可視具體條件定),苗床四周用磚砌成40cm高水泥墻,并搭有專用遮陰棚架,苗床東西走向,珊瑚樹要求肥沃濕潤的砂質壤土,在微酸性土嚷中生長良好,因此苗床用土最好選用砂壤土;皖南地區多就地選取黃壤和一些谷殼灰或煤渣灰作苗床土,摻和比例(體積比)為;黃壤:谷殼灰按6:4摻和;黃壤土;煤渣按1:1進行摻和,混合拌勻后的苗床土應在苗床基內填充20 cm左右達矮圍墻的一半高度為宜。

3.3.2枝條的剪取及處理

母樹品種確定后,枝條的選擇應選用半木質化的當年生健壯枝條(以下稱嫩枝)為宜,嫩枝的標準以頂芽長成熟,兩片頂葉長成定型為指標;這樣的枝條生活力強,扦插繁殖成活率高,隔年生枝條(又稱硬枝)相對嫩枝而言繁殖力要差些,剪取枝條的長度以8cm左右為宜,枝條太短儲藏養分太少,不利生根;枝條太長易造成浪費,扦插枝長一般保留兩片完整葉片為最佳,保留半葉或一葉會使扦插期間葉片向下提供的養分太少而影響生根,保留較多葉片除占用較大苗床空間外,還易引起相互遮蔭、增大水分蒸騰面積等不良影響。

枝條用人工合成生長素處理可大大提高扦插苗的生根率,目前市場上常用的生長素類生根劑有兩種:即奈乙酸和吲哚丁酸(IBA),但后者價格較貴生物論文,是前者的近10倍,因此選擇奈乙酸成本較低,適于在生產實踐中推廣。

3.3.3扦插的時期

本實驗扦插在6月進行。

珊瑚樹的扦插在春秋均可進行,但以初夏梅雨季節最易成活,皖南地區一般為5―6月,當地氣溫25℃―28℃為最佳時期,因為冬天氣溫低,細胞分裂慢,產生愈傷組織時間長,而盛夏氣溫高,細胞代謝旺盛,消耗養分快,扦插枝條易干枯死亡。

3.3.4扦插后管理

扦插完畢要一次澆足水分,但苗床不能積水,以土壤濕潤為宜,隨后蓋上薄膜,薄膜須用竹弓撐起,以保膜內有一定空間,薄膜四周要蓋嚴,以減少土壤和枝條的水分蒸發,膜內溫度保持75%―90%,不管是露地還是專用扦插苗床,前3個月苗床的薄膜每隔20天左右揭開兩頭通氣,時間應選在陰天為佳,一般30天左右枝條基部即可長出新根,過了3個月后,苗床可半揭練苗生物論文,再漸漸全揭開。揭膜后水分管理要跟上,防止幼苗失水枯死,同時注意防止積水爛根,經過8個月生長,長出新梢可達10cm左右。

4實驗結果與分析

實驗結果見表1和表2。

表1、幾種不同扦插基質的扦插效應

 

基質

黃壤

表土

黃壤 + 煤灰

黃壤+谷殼灰

河沙

酸堿度

(PH值)

5.2

5.8

6.6

6.8

6.9

生根情況

生根少

有爛根

現象

生根較多

有爛枝根

現象

生根較多

無爛根現象

生根多

生長良好

生根少

無爛根

現象

地上枝葉

生長情況

有枯枝

落葉

現象

葉較正常

生根良好

 

  生根良好

篇11

統計源期刊與核心期刊均能反映與某一專業有緊密聯系的期刊,但在概念上、內容上又有一定的區別。前者包括社會(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兩大類,采用多指標綜合篩選的方法,制定出核心期刊排名表。后者僅收錄自然科學類,以文獻引文數據為依據,選擇多項指標進行綜合篩選,再根據期刊論文引用情況列出排名順序。兩者用不同的方式、從不同的角度為讀者提供參考價值比較大的一些期刊,為單位和個人訂購、收藏、閱讀、投稿選刊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核心期刊所涵蓋的期刊數量多,讀者面廣,但收錄的生物、醫藥學期刊較源期刊少,且由于4年出版1次,有一定的時差,所以不能完全反映當年的期刊狀況。而源期刊則收錄生物、醫學期刊較多。由于每年公布1次,所以能較客觀地反映期刊的當年情況。

二、統計源期刊選刊標準

篇12

摘要是論文的核心濃縮,國內編輯界及科研工作者、學者對此進行了大量細致的研究[1-4]。英文摘要作為國內期刊與國際接軌的重要紐帶,越來越多地受到重視,開展醫學類科技期刊英文摘要研究有利于我國國內醫學類科技期刊的國際化傳播與交流,有利于國內醫學科技人員借鑒與吸收西方發達國家的醫學科技信息,加強學術的溝通與交流,從而為提高醫療技術和科研水平創造有利條件。

目前,國內外期刊研究界對英文摘要的研究和討論呈現出不斷深入、趨于規范、靈活運用的幾個階段。從1982年國際生物期刊編輯委員會公布溫哥華格式,明確提出abstract,到1991年結構式摘要被國際期刊編輯委員會正式列入,醫學論文摘要開始廣泛采用結構式摘要寫作模式[5]。本文從生物醫學期刊英文摘要寫作入手,采取調查統計的方法,基于生物醫學期刊英文摘要的結構、時態、語態等方面,對中外生物醫學期刊英文摘要進行橫向比較,總結我國生物醫學期刊英文摘要的總體寫作現狀,并從國內外對比研究中,得出有益結論和建議,從而為更好地指導生物醫學期刊英文摘要寫作、提高英文摘要寫作水平和質量、促進國內生物醫學期刊國際化接軌和學術交流創造有利條件。

一、研究方法

根據研究對象的代表性、權威性、可比性等原則,以pubmed和中國知網收錄期刊作為研究對象,按比例各抽取了國內外10種中英文期刊,其中5種國外醫學類科技期刊《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GUT: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GIE: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oncolog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 and treatment》《JACC: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和5種國內醫學類科技期刊《中國腫瘤臨床》《中華消化內鏡雜志》《中華消化雜志》《中華心血管病雜志》《中華醫學雜志》作為研究對象,并隨機抽取了國外期刊中國學者發表的論文55篇,國內期刊中國學者發表的論文50篇,采用對抽取論文英文摘要逐句標注的方式,統計每篇英文摘要的結構、句長、時態、人稱、語態等信息,進行中外醫學類科技期刊英文摘要的橫向比較與分析。其中外文期刊在研究中分別標注為A1、A2、A3、A4、A5,國內醫學類科技期刊標注為D1、D2、D3、D4、D5。

二、結果與分析

通過統計,我們分析了國外醫學類科技期刊英文摘要496句,國內醫學類科技期刊英文摘要447句。對英文摘要的結構、句長、時態、人稱、語態等信息進行了全面統計和分析。

(一)摘要結構分析

根據研究的內容和方法,目前摘要的結構大體可以分為結構式摘要(structure abstract)和非結構式摘要(non-structure abstract);指示性摘要(indicative abstract)和報道性摘要(information abstract)等。在國際《生物醫學期刊投稿的統一要求》定中,采用的是目的、方法、結果和結論的四層結構式摘要。這種摘要的優點在于層次清晰、篇幅短小簡潔卻表達明確,便于在短時間內把握論文內容,利于查閱和交流。目前,絕大多數的生物醫學期刊都采用這種模式。在本次統計分析中,上述10種期刊基本采用了結構式摘要模式,反映出結構式摘要模式在生物醫學期刊摘要寫作中的巨大優勢。

(二)字數分析

研究中對于樣本的字數進行了統計分析,結果表明:國內期刊的摘要平均字數為237字,平均句子數為9.2句;國外期刊的摘要平均字數為314字,平均句子數為10.2句.比較而言,國外的生物醫學期刊摘要顯得更長,句子數沒有顯著的差異,句式相對復雜些。主要由于國內期刊英文摘要存在缺乏研究意義、研究背景的描述,同時各部分內容的表達不連貫,因而句子較短;相比較而言,國外期刊比較重視背景、結果和研究意義的描述,摘要更長、句式更復雜[6]。與國外生物醫學期刊摘要比較而言,國內生物醫學論文英文摘要內容上嚴重依賴中文摘要的簡單翻譯,過于簡單,不能反映論文的全貌和深度。

(三)時態分析

一般現在時多用于描述研究內容、結果和結論;一般過去時多用于描述論文撰寫前的準備工作,也可用于表示轉述已發表文獻的報導、討論和研究內容[7-8]。從樣本的時態統計分析中,我們發現:國內外生物醫學期刊在時態上運用情況大體相似,主要運用一般現在時、一般過去時,而現在完成時、將來時等時態的運用較少,只有在摘要中需要有這種表述時才使用。(見圖1和圖2,單位%)

另外,根據國內外生物醫學期刊的目的、方法、結果和結論的四層結構式摘要模式,背景(background)一般采用一般過去時或者現在完成時,方法(methods)一般采用過去式,結果(results)、結論(conclusions)一般采用現在時,但也有采用過去時的情況。

(四)語態分析

根據對樣本句型的分析,按照主動語態、被動語態以及無語態句統計結果顯示:國外生物醫學期刊語態中主動句、被動句、無語態句比例分別為46.2%、21.3%、32.5%(如下圖3);國內生物醫學期刊語態中主動句、被動句、無語態句分別為31.8%、45.3%、22.9%(如下圖4)。通過比較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國外生物醫學期刊語態中主動語態占比明顯高于國內,與此相對應的是國內生物醫學期刊語態中被動語態占比明顯高于國外,另外無語態句占比國外也高于國內。

在摘要樣本對比分析中表現得較為明顯:

例如,將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在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疼痛治療科接受藥物治療且VAS評分>4分的102例NCP患者隨機分成安慰劑聯合OST治療組(A組)和NTP聯合OST治療組(B組)。比較兩組VAS評分、疼痛緩解率、爆發痛發作次數、OST使用劑量及藥物不良反應。

譯文:NCP patients who received drug therapy with a visual analog scale (VAS) score of > 4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placebo combined oxycodone group (group A) and Neurotropin combined oxycodone group (group B). The VAS score, pain relief rate, frequency of pain outbreaks, average dose of oxycodone per day, and adverse drug reac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在介紹臨床診療的方法時,作者采用了過去時的被動語態。而此類表述在國外期刊中則往往采用主動語態,如采用“we analyzed……”、“we performed……”例等模式開頭,例如we analyzed a detailed subset of data on 3343confirmed and 667 probable Ebola cases collected in Guinea,Liberia,Nigeria,and Sierra Leone as of September14.

在英文的語態運用上,國內生物醫學論文英文摘要往往存在被動語態過度使用的誤區[9]。在生物醫學英語摘要寫作中,很多人持這種觀點:認為生物醫學是客觀性事物和過程的描述,需要采用被動語態這一句法特征。實際上,無論是采用主動語態還是被動語態都不是問題的實質,關鍵在于符合論文的內容和表達的需要。相比較而言,國外生物醫學期刊摘要中采用的主動語態明顯多于被動語態,與英美國家文化和語言表達相關;而我國生物醫學期刊摘要中被動語態過度使用的情況依然存在,但已經逐步改善,這得益于生物醫學論文作者開放性視野的擴大和我國對外生物醫學交流的廣泛和普及。

三、建議

與國外生物醫學期刊摘要寫作的靈活性和準確性相比,我國生物醫學期刊摘要寫作顯得過于格式化,差距明顯。針對我國生物醫學科技期刊摘要存在的不足和問題,對于醫學科技期刊作者和編輯而言需要在以下方面加強和提高:

第一,提高國外生物醫學期刊、資料的閱讀量。英語書面表達能力與英語閱讀能力息息相關,因此,為提高生物醫學論文英文摘要的寫作能力和編輯能力,首當其沖是需要增大國外生物醫學期刊、資料的閱讀量,對于論文作者而言要在本專業國外期刊資源閱讀上下功夫,盡可能多閱讀,熟能生巧,從而寫出地道的英文表達;對于編輯而言,只有掌握豐富的國外生物醫學資料,不斷提高閱讀量,才能準確把握國外英文摘要撰寫的主脈絡和新趨勢,從而提高英文摘要的編輯能力,使國內生物醫學期刊的發展更具國際化。

第二,擴展視野,加大生物醫學國際交流和專業培訓。無論論文作者和專業編輯,參加相關的生物醫學國際交流和專業培訓都是必須的。生物醫學的發展瞬息萬變,知識的更新周期變短,必須加強生物醫學的國際交流,通過聆聽生物醫學國際會議等形式,及時了解生物醫學動態,掌握生物醫學新事物、新表達,從而緊跟國外生物醫學發展步伐,提高英文摘要表達能力。有條件的單位可以通過舉辦專業培訓等形式,加編輯人員英文摘要編輯水平。

張三,培養英文表達風格。由于國內大多數生物醫學論文作者采用的是先寫中文摘要,再進行轉譯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擺脫不了中國式英語的模式。在實際中,可以通過摹寫英文摘要原文的方式,逐步培養獨立的英文表達思維和表達風格,從而寫出出色的論文英文摘要。對于編輯而言,也要培養英文表達風格,通過與論文作者的反饋,促進論文英文摘要的完善。

本文從客觀的角度對于國內外生物醫學期刊的英文摘要進行了比較分析,指出了我國生物醫學期刊英文摘要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具體的建議。實際上,由于英語并非我們的母語,在實際運用和表達中,存在不足是客觀情況,但要在思想上充分認識到這種差距,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掌握英美語言表達習慣,創新英文摘要寫作編輯方式,與國際接軌,促進國內外期刊的相互交流和提高。

――――――――――

參考文獻:

〔1〕鞏倩,陳華,李鋒.醫學科技論文英文摘要概況及目前存在問題[J].學報編輯論叢,2009,(00):54-58.

〔2〕何達,李桃,陳永杰,等.中、英文科技期刊英文摘要的統計比較與分析[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8,19(3):404-407.

〔3〕何瑞清.中外科技期刊英文摘要比較――語態分布和“頭重腳輕”句的使用頻率[J].上海科技翻譯,2004,4(1):16-19.

〔4〕吳濤,趙娟,袁天峰.中外醫學科技期刊英文摘要寫作對比分析與建議[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3,24(3):609-612.

〔5〕韓仲琪,李炳汝,王慶法.醫學論文英文摘要格式及其寫作問題[J].編輯學報,2002,14(6):411- 414.

〔6〕王志娟,法志強,郭洪波.6種國內外神經醫學期刊英文摘要結構和內容分析[J].編輯學報,2012,24(3):233-235.

篇13

1方法

筆者所統計的文獻數據全部來源于美國ISI的SCI網絡版(SCIofWeb),以與文本挖掘相關的自由詞textmining,Literaturemining,Knowledgediscoveryintext,Textdatamining和以生物醫學相關的自由詞Biomedicine,Systemsbiology,Medicine,Genomics,Proteomics,Metabolomics,Bioinformatics,Biology,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對上述數據庫進行主題詞搜索。然后對下載的所有文獻進行數據的篩選和清理后,最終選擇納入文獻797篇。檢索完成時間為2014年3月20日。

2結果

2.1年度發表量我們整理出來的2004~2013年生物醫學領域文本挖掘文獻總共有797篇,每年的發文數量從2004年的43篇到2013年的124篇,總體呈現增長趨勢。

2.2國家/地區經統計,在所有797篇文章中總共有53個國家參與了文章的發表,遍及全世界五個大洲,但各個大洲的對該領域的研究極不平衡。雖然歐洲有著最高的發文總量,但是北美洲的美國卻以最高發文量(289篇)位居全球國家排名的第一位,緊隨其后的是英國(125)和中國(82).

2.3高被引論文根據普賴斯定律[3]可以算出在納入統計的文獻中被引頻次≥42的為高被引文獻(注:Mp=42.21,Npmax=3177)。797篇文獻中被引頻次≥42的論文共79篇。高被引論文排名前3位的文章為。《SystematicandintegrativeanalysisoflargegenelistsusingDAVIDbioinformaticsresources》(被引3177次),《TheGeneOntologyAnnotation(GOA)Database:sharingknowledgeinUniprotwithGeneOntology》(366次)和《RegulonDB(version6.0):generegulationmodelofEscherichiacoliK-12beyondtranscription,active(experimental)annotatedpromotersandTextpressonavigation》(274次)

2.4核心作者分析在生物醫學領域文本挖掘研究的797篇文獻中,共有2565位作者(包含所有合著者),根據普賴斯定律,核心作者最低發文數m的值為:。其中指發文最多的作者發表的論文數。本次研究中為23,故m取整數為4。作者論文4篇以上為80人,其發表的論文為468篇,占總論文量58.7%,高于總論文數的50%,說明在生物醫學領域的文本挖掘研究已經形成了較為穩定的研究群體。

3結論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城区| 临高县| 滨州市| 天水市| 札达县| 龙泉市| 兴化市| 江油市| 抚州市| 临洮县| 垣曲县| 韩城市| 腾冲县| 云安县| 朔州市| 临西县| 普兰店市| 怀柔区| 易门县| 即墨市| 凤城市| 兴隆县| 麻江县| 满城县| 鄂尔多斯市| 朝阳区| 沧州市| 卢湾区| 广水市| 江安县| 璧山县| 安徽省| 浮山县| 鹤壁市| 高唐县| 睢宁县| 灵台县| 陈巴尔虎旗| 卢湾区| 蕲春县| 东丽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