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測繪碩士論文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測繪碩士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測繪碩士論文

篇1

根據人才培養標準,借鑒我國的測繪行業目前正處于升級轉型期,各事業單位、國企、民營企業單位都亟需掌握基礎理論、能從事高新技術工程的人才。從人才培養和企業需求兩方面入手,設計以下培養模式。

2.1“高校+企業+項目”模式

這種模式的核心是與企業聯合培養。以校企共建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或聯合實驗室為培養平臺,充分利用校企雙方在人才、技術、設備和環境方面的資源,優勢互補,以企業的生產或科研項目為牽引,通過共同承擔科研項目或共同完成生產項目,為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提供良好的工程環境,營造真實的工程氛圍,同時創造良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實現合作雙贏。這種培養模式的關鍵是調動企業的積極性,讓企業能夠從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聯合培養中得到利益,嘗到甜頭,彌補企業在培養專業學位研究生方面的投入,保障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教育與科研生產緊密結合。

2.2“培養+就業”模式

這種模式是以就業為導向,兼顧研究生和企業雙方利益,保證企業能引進需要的專業人才。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與企業雙方有合作意向后,簽訂就業意向協議。企業投入一定的培養經費,指定專門的工程技術人員作為第二導師,實際參與企業的生產和科研項目,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畢業后必須到企業任職若干年。這樣,如果是在職學員就讀新模式的全日制工程碩士學位更容易得到企業的支持,有利于校企聯合培養基地建設,非在職人員也能較好地解決本人的就業問題,一舉兩得。

3課程體系的設置與建設

按照2009年教育部《關于做好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工作的若干意見》有關課程設置文件精神,以培養測繪工程高層次創新型、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為目標,遵循實用性、針對性、創新性和綜合性原則,融合“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實施方案和“CDIO”工程教育理念,參照國家“注冊測繪師”任職資格標準,構建全新的課程體系。

3.1課程設置突出職業色彩

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因其生源的特殊背景,所應掌握基礎知識的廣度和專業知識的深度以及研究能力和工作能力等方面特點,導致了其課程體系構建必須遵循以下規律:課程教學從強調學科內容轉變為強調學生的經驗和體驗;課程體系從單一教材轉向強調教師、學生、教材、環境因素的整合;關注學生職業背景及工程體驗,在課程教學中加重職業的色彩,強調理論性和職業性的完美統一。

3.2課程體系構建

1)以企業需求和職業能力培養為導向,構建課程體系。由于專業學位碩士教育作為具有顯著職業背景的一種學位教育,其目的是培養具有扎實理論基礎,并適應特定行業或職業實際工作需要的應用型高層次專門人才。所以,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課程體系的構建必須從深入行業企業調研入手,認真分析行業背景、企業技術現狀和人才需求,根據國家及行業發展需求確定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人才培養目標;以培養職業所需要的“構想—設計—實現—運行”能力為主線,對照行業企業所需的知識、技術和能力,遵循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進行職業核心能力分析與目標設計;提煉專業核心知識和能力要素,明確理論課程設置、實踐環節安排和學位論文方向等內容,以此構成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課程體系。2)按模塊化組織教學內容。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課程體系構建應以職業需求為目標,改變以往以學科知識為基礎設計課程體系的傳統,按照行業企業所需的知識、技術和能力,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進行學科知識重組。為此,黑龍江工程學院測繪領域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課程的設置從行業發展需求出發,在遵循學科和知識內在聯系規律的基礎上,以職業能力培養為主線設置課程體系。在組織課程體系時,實現教學內容的模塊化。1)公共必修課模塊:主要包含自然辯證法、外業、知識產權課程。與此同時,設置信息檢索、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工程建設管理、計算機網絡技術與應用等公共選修課。主要目的是使學生具備一定的政治思想品德、較高的學術基礎、較好的職業素養,重在培養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科學意識和必要的知識修養。2)基礎理論模塊:主要包括應用數理統計、高等應用測量、現代測量數據處理、軟件工程課程,主要目的是夯實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專業基礎,為專業課學習創造條件。3)專業課模塊:包括專業必修課和選修課。專業課以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為本位進行設計,適當把“注冊測繪師”職業資格認證所要求的知識、能力和職業素養進行歸納、凝練,融合到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的部分課程及相關的各種教育教學活動中,形成若干模塊化課程,為學生參加職業資格應試打下基礎,推動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與國家職業資格考試內容的銜接,使學生具備一些崗位需要的專項知識和能力;根據學生可能的就業去向,設置現代工程測量技術研究及應用、地理信息工程、遙感信息工程、GNSS技術研究與應用等方向模塊課程供學生選擇。4)學位論文與專業實踐模塊:這一模塊是培養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綜合環節,也是比較重要的一環。它是在理論課程學習的基礎上,經過在企業的綜合實踐,結合自己所參與的實際工程項目進一步鍛煉提高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學術水平和職業綜合能力。

3.3與職業任職資格對接

形成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職業素質指導與訓練研究是新課程體系建設的目標之一。依據國家“注冊測繪師”資格認證標準,以“測繪工程案例”教學及以滿足“注冊測繪師”任職資格為核心設計課程教學體系,補齊測繪工程技術人員通過國家注冊測繪師資格考試困難之短板題,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能順利通過任職資格考試,獲得國家承認的任職資格,同時提高他們的工程技術應用能力和工程項目的管理能力。

3.4將實踐教學環節納入課程體系

目前,我國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的主要手段還是課程教學,它包括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兩種形式。以往工程實踐能力培養的缺失在課程教學方面較為突出,為避免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課程設置一直存在的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間不能兼顧的矛盾,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課程體系構建要以提高學生工程技術應用能力、管理能力、創新能力為核心,繼承測繪工程學院辦學傳統,發揮專業學科優勢,利用合作企業測繪工程項目資源,產學研結合,企業深度參與理論與實踐課程設置、實施及管理,構建測繪專項設計實踐、工程項目設計實踐、工程項目實施實踐、工程項目管理實踐、測繪新技術應用創新實踐等實踐教學體系,以企業為主導,全面參與課程體系的構建及實施。

篇2

Research and Design on Early Warning Analysis of Oilfield Model

WEI Jun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Karamay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Karamay 833600, China)

Abstract: At present, in our country most of the oil producing region has entered the mid-late production mining, at this tim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recovery ratio of oil to meet the social production and living, must be early warning analysis for oilfield production in a timely and effective manner. This paper presents a oilfield early warning analysis model, the model uses 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 method for early warning oil block in the process of oilfield development.And for single-well pumping real-time monitoring and diagnosis, analysis of the various problems that may arise, and thus can detect abnormalities in the production of abnormal events in the early stages, in order to be alert and take precautionary measures in advance, in order to achieve oil production the high-yield.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del has high prediction accuracy.

Key words: early warning analysis model; SVM; diagnosis

1 概述

在油田生產開發過程中,產量預警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并且油田開發的首要任務之一就是對產量做出準確地預測。實時的動態監控和準確的產量預測是合理調整油田規劃和制定方案,實現優化開發和管理的重要依據[1]。國內外在這方面的研究已經取得了諸多成果,部分油田已經運用計算機網絡技術構建了自己的網絡管理平臺[2]。但是,現有的產量預警系統是利用本地系統數據庫中從油田公司的數據庫中提取的數據進行預警,這樣就使得產量監控具有一定的時滯性,雖然已經達到了預警的效果,但在實時性上還有待提高。

為了提高油田油井、井區、作業區及采油廠的石油采收率,縮短發現生產狀況異常狀態的時滯性,及時診斷與發現油田開發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及影響程度,本文提出一種油田預警分析模型,該模型在油田異常事件的初期能夠給出預警信號,提前分析處理潛在隱患,以此來提高油田的采收效率。

2 預警指標體系的建立

2.1 預警目標的確定

本文的主要研究內容是對于單井和區塊的預警分析模型,不難看出其核心的部分就是利用預警算法模型從大量歷史數據之中挖掘出預警相關知識,獲取的預警知識存入專家知識庫中以便對實時數據進行分析監測,然后根據設計的預警策略就可以對實際井況采取是否生成預警信息的決定。基于預警知識挖掘的油田產量預警機制如圖1所示[3]。

2.2 油井產量影響因素分析

在油田生產過程中,影響油井單井產量的主要因素多種多樣,大體可以將其分為地質因素、人為因素和外部因素等[4]。地質因素主要包括井段長度、組合厚度、組合層數等;人為因素主要包括注采井距、注采比、儲量動用程度、水驅控制程度等;外部因為主要包括天氣因素、機械故障、線路停電等。油田產量主要影響因素如下圖2所示。

2)選擇核參數

本文采用徑向基函數作為支持向量機的核函數,徑向基核函數的參數γ與c的選擇本文主要采用3-折交叉驗證法[8],通過訓練樣本集訓練支持向量機,得到支持向量機分類器,并通過測試樣本集對支持向量機分類器進行測試,最終分類準確率為3次測試結果的平均值,將測試結果準確率高的參數組合作為最優值。

3)經過樣本數據測試后,建立基于支持向量機的區塊預警模型。

3.2 基于標準井的單井預警模型的建立

油田預警分析模型對單井的預警主要是采用對抽油機的預測診斷技術,其主要思路是對井下泵功圖進行識別和分類,但是這種方法常常只能在異常情況已經發生的時候,示功圖特征有較大改變的時候才能有較高的準確率,但此時產量已經大幅下降。本文希望在油井產量波動初期給出異常預警,所以僅僅依靠示功圖的特征提取和判斷并不能達到預期效果,所以本文主要采取的預警思路是通過計算實際井和標準井的抽油機設備在當前井況下各子系統的效率,然后對兩者進行對比并結合示功圖進行異常判斷。通過這種方法可以在抽油機效率產生較小波動時就可以發現,比單一利用示功圖方法能達到更高的預警效果[9]。

基于標準井的單井預警模型的建立過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1)抽油機井各子系統效率計算

抽油機井各子系統效率包括地面各子系統效率和井下各子系統效率。地面各子系統效率分析包括帶傳動效率計算模型、減速箱效率計算模型、四連桿效率計算模型、電機效率計算模型;井下各子系統效率分析包括抽油桿效率計算模型、抽油泵效率計算模型[10]。

2)標準井井上功圖計算

在獲得標準井井下功圖之后需要預測標準井井上功圖,這時需要改變波動方程的初始邊界條件,已知抽油桿完整的數學模型如下[11]:

由表2可知:仿真計算所得抽油機各子系統效率與測試所得各子系統效率較吻合。標準井計算公式準確性較高,和實際標準井誤差小,所以基于標準井的單井預警模型具有較高的準確性和實用性。

5 結束語

本文提出了一種油田預警分析模型,該模型包括區塊預警和單井預警兩個部分。有效的預警了油田生產過程中的產量變化,并且油田開發的首要任務之一就是對產量做出準確地預測。實時的動態監控和準確的產量預測為后期合理調整油田規劃和制定優化方案給出了重要依據,具有較好的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李志超,劉志斌,趙正文.油田產量監控預測預警系統[J].石油工業計算機應用,2008,60(4):30-31.

[2] 常彥榮,李允,彭炎,等.油田生產產量監控體系及預警系統[J].西南石油學院學報,2006,28(3):34-37.

[3] Y. Hong , R. F. Adler.Towards an early-warning system for global landslides triggered by rainfall and earthquak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2007(7):3713-3719.

[4] Wang Yubin,Gan Zhengting,Su Kehe,Wen Zhenyi.An adjustable contracted CI method[J].Science in China(Series B),1999(6):649-655.

[5] GPoupinet G.Sauvage,J.P.Cauzac.Development of an early-warning system for monitoring remote volcanoes [J].Annals of Geophysics,1996(4)24-25.

[6] 黃瓊英.支持向量機多分類學習算法的研究及應用[D].天津:河北工業大學碩士論文,2005.

[7] 王惠文,孟潔.多元線性回歸的預測建模方法[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2007(4):500-504.

[8] 黃培之.具有預測功能的曲線矢量數據壓縮方法[J].測繪學報,1995(4):316-320.

篇3

當然,隨著學習的深入,陳先生治學之嚴謹,邏輯之嚴密,用功之勤苦,成果之重大,讓我大為震動,對陳先生的敬佩,更是出于對其學識的高山仰止。在論文開題之時,《大木作制度研究》已譯了大半,對《營造法式》的材份和大木制度,越來越著迷,碩士論文的主題即定為“朝鮮半島高麗時代木構建筑與營造法式大木制度的比較”,其核心是分析朝鮮半島高麗時代的木構建筑是否也采用了類似于《營造法式》的材份制度;如果是,它們又有哪些特點:這些特點又說明了什么。得益于陳先生在《大木作制度研究》中所揭示的研究線索、研究方法,所記載的實測數據、圖紙,我順利地完成了論文,對中國唐宋以來的木構建筑成就以及對朝鮮半島的影響,有了更深的認識;更重要的是,這段經歷刺激了我對建筑史學習和研究的興趣,而這很可能將是我一生的職業。

如今我也在學校里教建筑史課了。看著一些同學昏昏噩噩,上建筑史課就翹課或者睡大覺,一如當年的我,不由得慨嘆命運之巧;而接觸過的某些功成名就的建筑師對建筑史的無知和蔑視,更是讓我遺憾嘆息。這些年朦朦朧朧地感到,建筑史的學習和研究,何嘗僅僅有學術上的意義?又何嘗僅僅是給建筑師提供一些“設計靈感”和“文化符號”?我們今天的建筑大致可分為五種,一種當然是設計和建造均屬上層的精品,可惜為數不多,更多的或者是外國建筑師隨心所欲的試驗和玩笑,或者是對西方古典和現代建筑的郢書燕說、邯鄲學步或者是對我們自身傳統的胡亂肢解和拼貼,或者是毫無水準的粗制濫造和平庸,怎么會是這樣呢?為了擺脫這種窘困,我們天天在喊建筑設計創新、創新天天都在發明各種“學說”、“主義”,可成效如何呢?我們有世界最多的人口、最忙的工地,卻出不了多少能夠享譽世界的建筑師,這是為什么呢?好大喜功的城市、畸形變態的建筑導致我們的環境日益惡化、資源日趨短缺、社會矛盾加劇……這一切難道不都因為是我們迷失了建筑的正道而導致的結果嗎?而建筑的正道在哪里?不學習和研究建筑史能搞明白嗎?建筑系學生晟初、最重要的一課難道不該是建筑史嗎?而建筑史的教學內容,難道就只能是風格編年史嗎?……可惜的是,在這錢潮鼎沸的時代里,我們中的很多人,已經無暇思辨這些問題了。我們中的很多人不再有陳先生那一代學人那樣豐富深厚的文化底蘊了,不再有那樣的勇氣和毅力了,不再有那樣的犧牲精神了。而這不單單是一個人的問題,也決非一群人的問題,而且是我們的社會不需要這些了。令人難過的對比就是,我們一個月就能寫完好幾篇論文,一年就能完成好幾個課題,而陳先生一生就出過那么幾本書;看著書桌上那不算太厚的幾本書,翻著那一張張用鴨嘴筆繪制而成的精美絕倫的測繪圖,讀著那一疊疊密密麻麻寫滿鉛筆字批注但從未發表的手稿,我不由得額頭出汗,慚愧之意難以遏制,敬畏之心油然而生――陳先生!夫子之墻,高幾許?

夫子之,墻高幾許?這遠不是我能回答的問題。值陳先生逝世10周年之際,作為末學后進,對于建筑歷史別說未能得窺堂奧,就是學術宮殿的外墻亦未觸摸,只能遙遙拜望,這點自知之明我還是有的,所以不敢妄論陳先生的學術成就和地位,上述文字僅僅雜錄些陳先生著作對我的影響而已。

篇4

植被在地球占很大的比例,陸地表面的植被遙感觀測和記錄的第一表層,是遙感圖像反映的最直接的信息。作為地理環境的重要的組成部分的植被,與一定的氣候、地貌、土壤條件相適應,受多種因素控制,對地理環境的依賴性最大,對其他因素的變化反映也最敏感。因此人們往往通過研究的地表植被的分布情況、生長的健康狀況、植被不同季節的NDVI值的變化來分析和植被相關的地理環境變化, 通過研究地物各種的信息來研究與之相關的地理環境的狀況,為地表的植被分布、地表沉降監測、全球變化、地表植被覆蓋變化監測等研究提供重要的基礎參數數據。

2 NDVI在礦區地表植被分類中的應用

3 基于NDVI的礦區地表植被指數提取

3.1 基于NDVI的監督分類訓練樣本的提取

密度分割是一種用于影像密度分層顯示的彩色增強技術。原理是將具有連續色調的單色影像按一定密度范圍分割成若干等級,經分層設色顯示出一種新彩色影像。常用于航空像片、多光譜掃描影像和熱紅外掃描影像等單色影像的彩色增強。因地物光譜特性是由其影像密度(灰度)反映的,而人眼對灰度的辨別能力不足以充分利用影像灰度的細微差別所提供的地物特征信息,故密度分割是一種有助于目視判讀的影像密度分析方法。

結論

本文通過經NDVI處理的常村礦、石圪節礦、王莊礦、五陽礦、漳村礦五個礦區的SPOT2/4衛星遙感影像的研究,依據礦區植被類別對應的NDVI值進行的監督分類,分析植被分類結果表明:

(1)、礦區地表的植被受季節的影像是十分的明顯的,其植被的NDVI值隨著季節的不同的呈現出一定的變化規律,從這些變化規律中我們可以知道自然環境的變化對地表植被影響是十分明顯的。

(2)對于礦區的植被分類,我們必須把季節因素和氣候水分考慮進去,因此礦區植被類別處于動態變化當中。同時也說明基于NDVI方法提取監督分類的訓練樣本是一種有效的途徑。

(3)由于冬季和春季初期植被指數比較低,可以選擇這個季節做地表礦物的巖性分析和解譯,有利于排除植被因素的干擾。

參考文獻:

[1]趙英時.遙感應用分析原理與方法[M].科學出版社,2003.

[2]孫家柄.遙感原理與應用[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

[3]張曉克,胡海峰,康立勛,馬 超,李方方. 基于SPOT衛星影像的礦區植被指數研究[J].山西農業科學.2010,38(3):48-51.

[4]鄭玉坤. 多時相AVHRR-NDVI數據的時間序列分析及其在土地覆蓋分類中的應用[M].碩士論文. 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2002(4):40-43.

[5]衛亞星,王莉霞,劉闖. 基于MODIS NDVI時序數據的青海省草地分級[J].資源科學.2008,30(5):689-693.

篇5

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提出要“實施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探索并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研究生教育體制和運行機制,鼓勵在研究生培養體制、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教材教案、培養方式、科研訓練、社會實踐、導師指導方式、學位論文標準、管理與運行機制等方面加強創新研究[1],促使我國研究生培養質量和研究生教育的整體水平接近或達到發達國家水平,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目前,我國一些工科專業招收工學碩士和工程碩士兩類碩士研究生,此外由于專業間交叉研究等需求,不同專業本科畢業生進入同一專業攻讀碩士學位,形成同一專業在讀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具備不同專業基礎和培養目標的現狀,通過控制研究生培養過程中的一些培養環節[2],[3],來完成并檢驗碩士研究生的培養,而在碩士研究生課堂課程教學上卻大都采取統一授課、同等評價等本科教學方式,既影響教學效果,又不利于在教學中培養研究生創新與工程實踐能力。

因此,本文結合“大地測量學與測量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課程《衛星大地測量基礎》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探討以“研究型”和“工程任務”相結合的組合式教學方式,以有效提升研究生理論水平和創新實踐能力。

一、明確課程教學目標

由于計算機微處理與自動化技術、機械制造、新型材料、數值算法等方面的飛速發展,一些工科專業碩士學位課程理論與實踐技術更新較快,加上課程改革與調整,課堂理論與實踐教學學時壓縮,導致最終演變成課堂講座。學生了解了專業新技術與新理論、開闊專業視野,卻難以通過該課程學習系統掌握某一專業方向的研發基礎,或解決某類專業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因此,講授基本原理,注重專業課程前沿理論與技術,并顧及工學碩士和工程碩士的培養目標,合理安排教學內容與區分學習任務,是研究生個性化教學培養的保證。

《衛星大地測量基礎》課程主要講授衛星定位理論與技術及其在大地測量領域中的應用。近十年,“大地測量學與測量工程”專業全國優秀碩士論文中有1/5與衛星定位理論和技術相關。GNSS數據處理與應用研究已成為該專業攻讀碩士學位的主要研究領域。目前,衛星定位技術正處于一個快速發展與變化時期:GPS、GLONASS、Galileo、北斗等系統已經或正將實現全功能[4];網絡RTK(VRS)、PPP、PPK、快速靜態、多系統聯合網平差等GNSS新技術不僅理論研究趨于成熟,且已在一些測繪項目中應用,原有GPS靜態、單基站RTK等教學內容可能導致工程碩士研究生畢業后不能勝任GNSS工程任務;同時,在講座式授課方式下工學碩士研究生難以鍛煉計算機編程能力,開展GNSS理論算法或拓展應用研究,降低其創新能力。故有必要建立最新的、培養研究型與工程應用高素質人才的課程教學內容。此外,依據寧津生院士對“測繪工程”專業認證的論述,各高校應揚長避短,建設有本校特色的課程體系。碩士研究生課程教學內容在創新能力培養與實踐應用上也可考慮向本校優勢學科傾斜。

二、設計雙向、組合式教學內容

工學碩士教育以培養教學和科研人才為主,側重于研究能力的培養;工程碩士專業學位則強調工程應用,培養應用型、復合型高層次工程技術和工程管理人才[5]。研究生課程體系在研究生培養方案中處于核心地位,作為一門專業學位課程除強調理論學習外,創新思維與創新能力啟發與培養,及最新工程實踐技術傳授更具重要作用。

1.公共教學內容

工科專業學位課程基本原理與基本理論、與課程相關的當前理論與技術最新進展狀況,是碩士研究生必須掌握或了解的專業背景知識。《衛星大地測量基礎》碩士學位課程為2個學分共32個學時,此部分設置4~5次課,以講座方式介紹課程理論基礎與前沿內容,如圖1公共教學內容所示。無論工學碩士與工程碩士,還是有無本專業知識背景,此部分教學內容皆可起到入門或回顧,并激發與本課程內容相關的創新思考。

2.研究型教學內容

工科專業學位課程傳授的理論與技術其自身也存在不斷發展和變化的過程。算法研究與技術創新,一般離不開計算機輔助編程、計算與控制。工程中儀器設備改造與控制、觀測信號捕獲、測量數據采集、計算模型優化等都可成為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研究方向。

偽距單點定位既是《衛星大地測量基礎》課程教學內容的一個綜合性知識點,也是GPS定位技術在工程領域中已廣泛進行應用創新的基礎,如旅行導航、物流行車優化、精細農業、安全防盜等等。對于工學碩士、具備相關專業背景知識的學生,利用Matlab、VC#、VB或Fortune等編程語言,參考GPS中間交換數據文件RINEX協議進行觀測數據的提取、解析、解譯與存儲,依次建立衛星軌道方程、偽距觀測方程等數值計算模型,從而逐步實現偽距單點定位,如圖1所示。以課外動手編程為主,課內輔導答疑為輔,設置5~6次課,構建形成性測試項目,既分散集中考核的壓力,又鍛煉了學生編程與數據處理能力。

3.工程任務型教學內容

提高碩士研究生實際操作能力、加強實際工程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是當前國家擴大工程碩士研究生招生規模的動因。根據教育部的要求,工程碩士將逐步取代工學碩士成為研究生教育主體。購置國內外一流專業設備與數據處理軟件,參考現行國家標準與行業規范,培養研究生應用專業設備完成實際工程任務的能力,符合國家對工程碩士的培養要求。

GPS網約束(聯合)平差、網絡RTK定位等是《衛星大地測量基礎》課程主要理論與實踐教學內容。利用美國Trimble公司開發并發行的Trimble TGO/TBC、Trimble Data Transfer、Trimble Configuration Tools、Trimble Survey Controller等專業軟件,掌握GPS數據下載、RINEX數據格式轉換、Trimble 5800/R8接收機設置、GPS基線處理、GPS無約束平差和約束平差或聯合平差、網絡RTK測量與道路放樣等,培養能利用GPS專業設備與軟件進行GPS(快速)靜態定位、網絡RTK動態定位等工程應用實踐能力,將有利于提高工程碩士研究生的實際動手能力。此部分教學內容以課外自學軟件為主,課內輔導答疑、現場演示等為輔,設置5~6次課,構建形成性測試項目,如圖1所示。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實施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加強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進一步提高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 http://,2005

[2]吳瑞林,王建中.研究性教學與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3(3):10-15

篇6

縱觀國外研究生教育,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各國的研究生培養模式呈現出一定程度的融合趨勢。研究生教育培養理念和培養目標更加趨向多元化、多樣化,既培養學術研究型人才,也培養各類專業人才。某種意義上,學術型碩士生教育成為或正在成為一種過渡性教育,而應用型研究生教育則變為一種終結性教育,他們非常重視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形成。下面以德國、美國、英國、日本四國為例[1],分析國外主要的研究生培養模式。

德國的研究生教育是學徒式研究生培養模式的典型代表,它最早源于中世紀大學與行會中師傅帶徒弟的培養方式。其主要特點是:沒有專門的入學考試,“師傅”掌握“徒弟”的錄取權,師徒關系親疏直接影響研究生的培養,導師個人能力對研究生的培養至關重要,在組織管理上導師也因此具有絕對權威。

專業式模式則體現出美國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本質特征,美國研究生教育突出的特點之一是非常重視課程的學習,特別是基礎理論的學習,確保了學生擁有在其領域獨立從事研究的本領。而且,課程覆蓋面很廣,大大擴展了學生的知識面。特點之二是研究生要進行跨學科課程的學習。由于很多科學技術需要綜合知識,單一的人才不能適應社會發展。因此,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美國研究生教育就實行跨學科學習。學生除了學本專業的知識,還要輔修其他專業課程,以提高人才的廣泛興趣和知識水平。

英國研究生的教學形式主要是協作式,通過科學研究,導師團隊在研究生培養中起重要作用,淡化教材而博采眾長的能力訓練,嚴格的考試淘汰制度,重視研究方法和第一手調查研究,信息化的教學管理,學分制下靈活的學習安排。學生從一入學就要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領域進行學習,然后就可能的論題進行研究,并且制定論文研究計劃,圍繞計劃做初步實驗,收集數據進行分析,最后進行論文寫作。

日本研究生的教育主要是通過教學式培養模式。各高校在招生考試上具有自主性,嚴格控制研究生的入學質量,課程設置注重基礎理論和教育目標的結合,以討論帶動學生自學的教學方式,通過參加實踐課題提高研究能力,以研究室形式對研究生進行過程管理,鼓勵研究生參加學術會議,通過嚴格的評估制度對研究生質量進行監督。

研究和對比國外各國的研究生培養模式,雖然各種培養模式產生有先后、主次之分,但目前在許多國家,多種培養模式是并存的,各具特色的培養模式,滿足了不同培養目標的需要[2]。

2我國現有研究生培養模式

我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經過30多年的發展,辦學規模不斷擴大,教育質量不斷提高,總體實力不斷增強,建立了學科門類比較齊全、結構比較合理的學位授權體系,形成了獨具特色、有質量保證的研究生培養制度。長期以來,我國碩士研究生教育主要是培養具有獨立從事科學研究或教學工作能力的教學科研人才。教育模式采取理論學習和學科研究工作相結合的形式。學生先以班級的形式學習一些課程,為進行創造性的工作打基礎,掌握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專門知識。導師給學生開出一系列的參考書目。學生圍繞研究方向去圖書館查尋資料,大量閱讀相關書籍文獻。導師定期組織討論,以研討會的形式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即培養學術型人才,通過建立寬厚扎實的專業知識基礎,重點培養學生廣闊的思維視野,敏銳的觀察力和不斷進取的創新能力,在課程學習和學位論文上都有較高的要求。

盡管這種教育模式給我國的研究生教育帶來了很大的發展,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隨著研究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和社會需求的不斷變化,社會和國家對高層次人才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碩士研究生的就業去向已更多地從教學、科研崗位轉向實際工作部門。傳統的模式必須進行改進和創新突破,即需要加強培養專業型人才,主要是通過相關課程和案例的學習與研討,提升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適當降低課程學習的深度、廣度以及學位論文質量等。

從世界研究生教育發展狀況來看,碩士研究生教育基本是以面向實際應用為主,教學科研人才更多是來源于博士研究生。但是,不管哪種類型人才的培養,都應該引進競爭機制,加大投資力度,鼓勵學生創新,確保人才培養的質量。學術型培養模式與應用型培養模式并存是國外研究生培養模式發展的共同趨勢,也是目前我國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的主要方向。2009年,國家教育部提出了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試點工作,公布了北京大學等64所開展綜合改革試點工作的高校名單。綜合試點改革工作有利于推動學校轉變觀念,提高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重要性的認識,促進學校研究生教育結構的整體優化,從而滿足經濟社會對人才類型多樣化的需求。同時,在《教育部關于做好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工作的若干意見》[3]中,教育部決定自2009年起,擴大招收以應屆本科畢業生為主的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范圍,開展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

我國自1991年開展專業學位教育以來,專業學位教育種類不斷增多,培養規模不斷擴大,社會影響不斷增強,在培養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方面日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已成為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專業學位教育既要培養具有一定工作經歷的在職人員,滿足他們在職提高、在崗學習的需要,也要培養應屆本科畢業生,滿足他們適應社會發展、提高專業水平、增強就業競爭力的需要。根據不同培養對象,學習方式可以全日制攻讀,也可以非全日制攻讀。目前,我國專業學位教育,在職人員攻讀比例偏大、應屆本科畢業生攻讀比例偏小,在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沒有得到充分體現。開展以應屆本科畢業生為主的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對于完善專業學位教育制度、增強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能力、滿足社會多樣化需求、加快培養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3研究生培養模式分析――以空間中心為例

學徒式培養模式、專業式培養模式、協作式培養模式和教學式培養模式四種各具特色的培養模式,滿足了不同的培養目標需要。在許多國家,四種培養模式并存。借鑒和引進國外先進的研究生教育和培養的理念和經驗,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研究生培養新模式是向社會輸送高端人才的迫切需要。福州大學福建省空間信息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簡稱空間中心)是一個2000年新組建的學術研究機構,聚集著一批從英國、美國、日本回來的博士學者。2001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以來,在研究生培養模式上呈現出一定程度的多種模式融合的趨勢。成立之初,即為學徒式“一帶一”培養模式,學生人數少,導師對學生影響很大,目前空間中心導師隊伍的中堅力量即為當時培養的第一批研究生。一直以來,空間中心主要培養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地圖制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工程兩個專業的碩士研究生,由于該專業在國內屬于新興和發展中的學科,并非所有高校都有設立其本科生專業,因此在前幾屆招收的研究生中,大部分都是從數學、計算機、地學等相關專業跨專業的,學生知識領域覆蓋面較廣,專業興趣廣泛,因此在培養過程中結合了專業式培養模式的優勢。同時,空間中心經過近幾年的快速發展,導師隊伍也逐漸形成了不同研究領域和專長方向的課題組,對應的研究生在入學后完成教學式基礎理論的培養后,隨之跟導師進入到指定課題小組中,與小組中的研究團隊共同協作分工,在團隊管理方面,空間中心“傳幫帶”工作非常到位,研究生一進到新的課題組,團隊相關成員會負責指導和帶領他很快進入狀態,研究生在完成課題組項目的同時,完成自己的碩士畢業設計或畢業論文。

空間中心從2009年開始負責專業學位計算機技術領域(信息化工程)方向碩士研究生培養,并于2010年新增測繪工程專業學位領域,開始招收和培養在職和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自2001年成立以來,已經向社會各行各業輸送了100多名優秀的碩士畢業生。對中心歷屆畢業生就業情況進行統計,可以發現中心就業情況良好,從畢業生服務行業分布情況,超過60%的畢業生就業于高校或與專業領域相關的事業單位,還有30%的畢業生就業于IT、通訊、GIS等相關的國企和公司,就業率達到100%,并且均從事與所學專業有關的職業。

空間中心培養的碩士研究生之所以在就業上有較強的競爭力,從培養模式上看是有其獨特的優勢,作為一個以科研為主,只培養研究生沒有本科生的一個科研機構,空間中心一直秉承是為“數字福建”及現代社會信息化建設培養高層次人才的宗旨。在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設置上注重專業基礎理論的培養,同時也注重創新能力、創業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每名研究生的培養都會依托于具體的科研項目,每篇碩士論文或者畢業設計都是一個科研項目的一部分,空間中心碩士研究生的畢業論文把關嚴格,工作量足,論文質量受到領域專家和老師的好評。研究生在學期間,就可以接觸到前沿的學科領域,并展開具有一定深度的研究和探索,培養了他們的科學研究能力,同時,在接觸具體科研項目的過程中,又鍛煉了他們的動手能力及編程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雖然理論上看地理信息系統專業就業面窄,但他們多種培養模式融合的模式適應了經濟社會發展對高層次應用型專業人才的需求,因此,從某種程度上擁有一定的優勢。

空間中心作為“數字福建”的技術支撐、人才培養基地和產、學、研聯合開放實驗室,在學術型研究生培養方面獨樹一幟,這也為今后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打下良好的基礎,提供廣闊的平臺。在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模式上,空間中心應該更加積極的探索和創新,加強學校與企業、行業組織開展多種模式的聯合辦學,讓企業和行業參與到研究生培養方案設計、專業課和實踐教學、實踐基地建設、學位論文或者畢業設計等各個環節,不斷培養和增強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4總結

通過對國內外研究生培養模式的分析,不難看出,我國研究生培養模式正從單一的學術型研究生培養向學術型與專業型模式并存轉變,并在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內,國家會加大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和模式研究,不管是那種研究生培養模式,只有從重視科技創新和教育創新的有機結合出發,探索新的培養方式,改進培養過程,才能從根本上提高研究生培養的質量和水平。

參考文獻:

篇7

1 虛擬參考站技術概述

1、虛擬參考站技術

虛擬參考站技術是網絡RTK技術中的一種,其基本原理是在三個或更多參考站覆蓋范圍內(參考站間距離可達到50~70Km),流動站首先進行任意單點定位確定一個概約坐標,這是至關重要的一點,然后通過無線網絡將該坐標發送至VRS數據處理中心。處理中心的作用是處理原始觀測數據,通過計算機技術,直接計算出各參考站的各種偏差改正。如軌道偏差、多路徑效應等,這種技術的使用大大減少測量的誤差,并且保證測量數據準確,優勢明顯,誤差模型如下:

①含l個高程因子的三參平面擬合模型

(HlQM3)

dT=a0+alx+a2y+a3h(h為測站高程)既顧及對流層隨平面位置的線性變化又考慮對流層隨高程的線性變化。

②含1個高程因子的四參曲面擬合模型

(HlQM4)

dT=a0+alx+a2y+a3xy+a4h

相對傳統RTK明顯優勢如下:

1、效率高費用低

從作業過程講,其優勢是顯而易見的。由于我們所接收到的改正信息是由虛擬的VRS所發送,避免了更多多余設備的使用,VRS系統實際上是一種多基站技術。它在處理上利用了多個參考站的聯合數據,節省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為工程建設節約了大量的資金投入,有效降低了作業成本,同時,主要的工作特點是提高了RTK作業的機動性與靈活性。并且,在作業過程中節省了由于參考站與移動站距離過長而不得不進行換站的時間。

2、作業精度高

測量工作難點就是數據的精準性,是測量工具開發一直致力研究的問題,也是工作的難點。VRS差分信號傳播距離遠,這樣的好處在于用戶不必架設自己的基準站,從而在整體上大大擴展了RTK的作業距離,避免由于距離造成的沒必要麻煩。PPM的概念沒有了,在VRS網絡控制范圍內,精度始終在1-2個厘米,使用起來非常便利,在實際工作中,由于所有的測量點都是基于相同的“參考站”。

3、系統的可靠性高

網絡RTK系統可靠性優于傳統RTK,因為傳統RTK系統的可靠性取決于單個參考站,這使得我們獲取測量數據的準確度受到一定的條件限制。由于造成的問題有人為的或者地理條件的,一般情況下很難避免,這就要求我們建立合適的解決方案。網絡RTK采用了多個參考站的聯合數據,系統的可靠性大大得到了提高。

4、應用范圍廣

相對來說,網絡RTK的使用范圍非常廣泛,被國內的多數工程采用,可見其優越性是顯而易見的。采用GPS網絡RTK技術建立VRS系統,能夠完全滿足國土整治、城市規劃、交通管理、地籍測繪、控制測量以及各種工程建筑物放樣等工作的要求,是傳統技術達不到的高要求技術水平。

3 網絡RTK算法總結

網絡RTK技術是建立在多基站和連續運行參考站基礎上的,主要的計算采用載波相位觀測值,其算法有以下幾種形式。

l、1996年,提出用多參考站來消除載波相位定位中與距離相關的系統誤差。首先,要了解其工作原理,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發展開拓創新技術,其原理是以水平坐標為參數,建立一個載波相位改正數的幾何模型。然后,通過對網絡所有參考站數據進行最小二乘平差,求出幾何模型的“網絡系數”。

S=-((X-M)sin(Q+90)-(Y-N)cos(Q+90)

注明參數含義

2、Wanninger在1995年提出了線性內插算法,是在上一種算法的基礎上,結合多年的實際研究得出的計算公式。該算法主要針對電離層誤差,首先計算網絡內參考站(通常指三個參考站)的雙差電離層延遲改正數,經過計算機一系列復雜運算。

Ttrop=ΔTZD×MD(ES)+ΔTZW×MW(ES)

注明參數含義

3、條件平差法最早由Raquet在1998年提出,主要的計算原理比較簡單化,相對來說比傳統的復雜計算有一定的優越性。用于計算偽距以及載波相位觀測值的距離相關誤差改正數。網絡平差法通過處理所有參考站觀測值,得到關于系統誤差協方差的函數表達式。網絡平差方法的優點是通過對誤差協方差的分析可以對不同情況下的系統性能進行預測。

4 總結

通過本文的論述,使我們清晰的了解到有效利用虛擬參考站技術(VRS)在工程測量中的重要作用,網絡RTK的優點是顯而易見的,使測量數據精準度大大提高。要想使測量技術快速的發展,在工作中工作人員必須具備專業的知識,并且在實際工作中,不斷的總結經驗和教訓,只有這樣,才能開拓創新更好的技術,為工程事業快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參考文獻

[1]孫良育.基于虛擬參考站技術的高精度移動定位技術研究[D].同濟大學碩士論文,2009(09)

[2]周樂韜;黃丁發.關于Net work GPS的基于WEB技術的解決方案[J].測繪通報,2011(07)

篇8

隨著衛星技術的迅猛發展和精度的提高,利用GPS獲得地面高程數據已在工程當中廣泛應用,而GPS所獲得的高程數據是基于WGS-84坐標系下的大地高,并不是我國工程領域所用的正常高,二者存在著差異—高程異常, 此差異主要取決于地理位置和地面地形情況,山區地形起伏較大,差異就大,平原地勢平坦區域,差異就小。

基于最新的GOCE衛星重力梯度數據,結合地面重力數據,ICGEM已推出最新高階重力場模型—EIGEN-6C(1420階),相對于EGM2008的2190階,體現的優勢在于采用了重力梯度數據—重力位的二階導數,能直接反映出重力位水準面的曲率與力線彎曲,從而更能反映出地球重力場的精細結構,更能敏感地探測出地球重力場的短波信息。

本文旨在運用“移去-恢復”的方法,通過某一隧道控制測量數據,來分析EGM2008與EIGEN-6C兩種不同的重力場模型在擬合高程異常方面的精度問題。

2. 原理與方法

2.1 重力場模型計算高程異常

高程異常是大地水準面與參考橢球體之間的差距,根據布隆斯公式可推出高程異常與擾動位之間的關系:

(1)1

,是似地球面上的正常重力。

式中,GM為地心引力常數;n為地球重力場模型展開的最高階數,對于高階Legndre函數計算要特別注意計算的穩定性。

2.2 移去-恢復方法

高程異常可以表示為:

(2)

式中:—高程異常的中長波部分,可以由地球重力場模型計算得到(m);

—高程異常的短波部分,是由地形起伏引起的,稱為地形改正項(m);

—殘差高程異常(m)。

移去-恢復法基本原理是利用數學模型進行高程轉換之前,首先移去通過地球重力場模型獲得的高程異常的中長波部分,然后對剩余的部分進行擬合或內插,最后把移去的高程異常部分恢復,得到該點的高程異常,本文并沒有考慮地形改正項。把高程異常分為兩部分,即

(3)

式中:—用地球重力場模型求得的高程異常(m);

—實測高程異常與地球重力場模型算出的高程異常的差值(m)。

由許多已知正常高()的GPS點,算出高程異常,就可以利用移去-恢復法對待求點的高程異常進行擬合或內插,最后得到待求點的正常高。具體計算步驟如下:

(1) 移去:假設有n個GPS水準聯測點(既有大地高又有正常高),就能夠得到這n個點的高程異常值(1,2,…,n),用地球重力場模型算出這n個點的高程異常的近似值,算出高程異常差值。

(2) 擬合:把求出的n個高程異常差值作為已知數據,從而求出擬合模型的待定系數,再根據擬合函數的數學模型求出待求點的高程異常差值。

(3) 恢復:由地球重力場模型求出待求點上的高程異常的近似值,再和擬合內插求出的高程異常差值相加,得到待求點的最終高程異常值,由公式得到待求點的正常高。

3.計算分析

本文以某鐵路隧道洞外控制網為例,由洞口控制網和洞口子網間的聯系網組成,同時考慮GPS觀測對控制點的具體要求。一共布設了15個GPS控制點,并按照二等水準測量的精度要求對各點進行了聯測,

由于重力場模型的發展,為了分析與評價這兩種重力場模型的精度,單獨采用純幾何法(二次曲面法)來進行高程異常擬合,稱為方法1;加入EGM2008地球重力場模型的“移去-擬合-恢復”法,稱為方法2;加入EIGEN-6C地球重力場模型的“移去-擬合-恢復”法,稱為方法3。并將計算結果列于下表中,并分別計算各方法的內外符合精度:

(4)

內(外)符合精度—V等于已知點(檢核點)高程異常值與通過模型計算出的高程異常的差值,n代表已知點(檢核點)個數。

通過表1的結果可以看出:直接采用純幾何法擬合出的結果比較差;而加入了重力場模型改正,精度有了大大地提高,從兩個重力場模型擬合的效果來看,內符合精度相差不大,而外符合精度,EGM2008明顯優于EIGEN-6C,說明EGM2008模型比較穩定,擬合的高程異常精度高于EIGEN-6C。

4.結束語

本文采用擬合高程異常的方法來比較兩種模型的精度,同時與純幾何法比較,體現出加入重力場模型的優勢,通過實例比較,得出以下結論:

1) 利用重力場模型來擬合高程異常,以此計算正常高,精度有了大大提高,從精度來看,可以達到常規四等水準的要求,同時為局部或區域性大地水準面的精化提供了一個比較高精度的參考模型。

2)從兩種模型擬合的精度來看,EGM 2008要優于EIGEN-6C,EIGEN-6C模型是采用GOCE衛星的重力梯度數據計算出來的,而重力梯度數據主要包含的是重力場短波數據,而高程異常數據主要取決與重力場中長波數據,并且其展開的階數相對低于EGM2008模型,所以精度略低于EGM2008模型。

3) 由于缺少數字高程模型數據,本文并沒有考慮地形改正,在后續的研究中將會重點考慮地形改正對重力異常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劉成,張興福.EGM2008重力場模型在GPS高程擬合中的應用分析[J].鐵道勘察,2009(1)

[2] 龍小林.基于EIGEN-CG03C 地球重力場模型的GPS高程轉換算法研究[J].測繪,2008(31):5

[3] 廖超明.淺談一種區域似大地水準面高程轉換精度評價方法[J].測繪科學,2005(36):3

篇9

為了全面查明佛山市某片區的土地面積、房屋建筑面積,建立具有權威性、現勢性的房屋調查摸底資料,為該片區舊城區改造提供全面、詳細的評估資料,從而推動該片區產業和城市轉型升級。該區“舊城鎮改造建設中心”決定在該片區開展“三舊”改造房屋調查項目。本文是技術人員在項目實施中的經驗與體會。

2 三舊”改造建設的房屋現狀

“三舊”改造建設測繪調查就是要對舊城鎮、舊廠房、舊村居的土地的權屬、用途、使用年限和房產的權屬、用途及家庭成員、出租情況、查封抵押的調查,對建筑面積、土地使用面積及權屬界線核定等一系列的摸底調查,以利于評估及拆遷,國家和政府都在推進這項民生工程,這原本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好事,然而“三舊”改造建設現狀卻呈現如下特征:

2.1群眾對“三舊”改造的重要性缺乏充分認識,許多房屋很難聯系屋主,調查工作無法開展。

據統計,該片區約1/5的房屋聯系不上屋主,他們有出國的,有出省的,有的即使在省內也在外面購買了房屋;還有一部分人即使知道本片區要改造,但是對該項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或改造需求不是非常迫切而不愿配合,給調查工作的順利開展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2.2房產證地址編排不規范或錯誤,影響了數據匯總時間。

對實地中的同一棟樓,在房產證中可能存在幾種命名規則。例如,“新華路2號”和“新華路一座”是同一棟樓,“中山西路二座”、“中山西路2座”、“中山西路2號” 是同一棟樓,“人民一路33號”和“中山中路33號” 是同一棟樓,等等。

2.3沒有一張完整的房屋地址圖,延誤了房產證收集的時間。

對于房屋測繪調查工作而言,房產地址圖就是工作的指示圖。由于進場時,我們手上只有國土部門提供的地形圖,它存在現勢性不強、房屋地址信息不全等問題,再加上國土部門提供的國土證信息也沒有與房屋地址一致的坐標位置信息,因而對工作的指導性不強。由于不知道測區所包含的地址信息,結果在查找房產證時,一方面是測區內的房產證沒有找出來,另一方面找出了許多測區范圍外的房產證,延誤了房產證收集的時間,影響了整個工期。

2.4不同時期房屋測繪標準不一致,給面積測繪與統計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測區內的房屋最老的有民國時期建設的,最新的也有至今還未入住的;不同時期建設房屋測繪標準不一致,房產證上登記的面積有未分攤的、有部分分攤或完全分攤的,有按面積分攤或按戶數分攤的,有登記建筑面積無套內面積的,有登記建筑面積與套內面積的等等。現在要統一標準實測,對于上述各種情況必須認真分析、區別對待,給面積測繪與統計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3 舊城鎮改造建設中的房屋調查、面積測繪與統計方法

要做好舊城鎮改造建設中的房屋調查、面積測繪與統計方法,項目開展前應根據調研情況組織編寫《項目技術實施方案》,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制定《項目工作實施要點》和《項目工作實施補充規定》等技術指導文件。由于房屋調查、面積測繪與統計方法等技術工作都有相應文件做指導,故各項工作均能有序進行,極大地方便了工作。

3.1房屋調查方法

入戶調查是一項非技術性的工作,一方面需要調查人員有較高的表達溝通技巧,另一方面通過本次調查,還需要給業主留下較好的印象,以方便后續工作的開展。

① 盡快辦理《協助調查函》、《通告》等文件和證明,設法解決入戶困難的問題。

② 盡快收集地形地籍圖、國土證、房產證等資料,以利于統籌安排。

③ 房屋入戶調查時多問一句,以免造成工作反復。

3.2房屋面積測繪方法

房屋面積測繪是根據房產證附圖核對產權人的房屋是否與現狀一致,主要是核對尺寸。如果一致,則實測面積可取房產證面積,土地面積取土地證面積,如果不同,則需要在《房屋測繪調查草圖》上繪制出房屋的各層平面圖,并認真量取尺寸。面積實測分如下幾種情況:

① 房屋加建,主要是指房屋的層數改變以及產權人在自己土地范圍內的空白地進行加建。此時,房屋的土地面積多沒有變化,當能十分明確確定房屋的加建部分時,可對照房產證附圖直接量取加建部分的面積,最終實測面積成果取產權證和加建面積的總和。當不能確定加建部分時,需要對整棟房屋進行測量。

② 房屋多占,主要指產權人在自己土地證規定的界址外進行加建。此時土地和房產面積均發生變化,需要對土地面積和房產面積全部測量。

③ 陽臺封閉。對于陽臺封閉的情況,在進行面積實測時,需要測量出封閉的面積,則該面積的一半即為產權證上多出的面積。

④ 房屋套內面積測繪方法。

a、房改房。房改房的情況一般來說當時在進行房產測量時,進行了簡單的分攤。在核對房屋尺寸無誤后,實測套內面積,取房產證面積(建筑面積)與套內面積之差值為分攤面積。

b、商品房。在核對房屋尺寸無誤后,取其房產證套內面積為套內面積。

c、獨立棟。由于此類型房屋只屬于同一產權人所有,不需分攤,則在檢測房屋平面圖尺寸無誤后,取其建筑面積為套內面積。

3.3房屋面積統計方法

① 開發功能豐富的“房屋測繪調查數據入庫程序”,以提高工作效率。

根據“舊城鎮改造建設中心”的要求,我院對測區內的房屋建筑面積做了如公有產權、私人產權、完全產權、非完全產權、學校、大型公建設施、商業部分、無證部分、陽臺封閉及加建部分等多項面積匯總的內容,以方便對調查區域做出準確的征收成本分析,有針對性地制定實施方案。根據作業要求,開發了自動統計上述面積的“房屋測繪調查數據入庫程序”。

② 內業校核統計結果,以保證數據計算的正確性。

由于數據量龐大,雖然有專用程序統計,但是作業員在房屋分類時有可能會出現錯漏,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在內業校核時,就要從多方面做封閉性檢核。因為測區房屋建筑總面積是固定的,完全產權與非完全產權總面積之和,公有產權與私人產權總面積之和,無證部分與有證部分總面積之和,商業部分與非商業部分總面積之和應該都等于房屋建筑總面積。如果不符合就要找原因,可能有房屋分類錯誤等情況,直到解決問題。

③ 外業抽檢統計結果,以保證數據測量的正確性。

4 結語

“三舊”改造建設是一項相當繁瑣的工程,由于涉及到產權轉移、產權拍賣、兩證混亂以及可能的利益的再分割等錯綜復雜的關系,注定了房屋測繪調查者在工作中將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但是,只要我們按照文中的方法,發動多方面的力量做好入戶調查與測繪、開發“房屋測繪調查數據入庫程序”專用程序做面積統計,將復查的問題將變為簡單,從而為三舊”改造建設節省一定的經費和時間,保證對“三舊”房屋進行實地逐項核查,確保數據真實可靠,切實保障群眾的合法權益,使“三舊”改造成為人民群眾滿意的民心工程。

參考文獻:

1、謝戈力.如何實現“三舊”改造中的共贏.中國土地.2011年02期

篇10

一、前言

隨著當今社會的不斷發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對信息系統與土地儲備管理的要求也日益漸高。因此,積極采用科學的技術和管理方法,是信息系統與土地儲管理是十分緊迫的問題。

二、土地儲備管理信息系統特點

1、實用性

充分考慮土地儲備管理工作的特點,系統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在系統架構上采用三層體系結構,在軟件開發中采用組件式技術,有利于系統開發、管理、維護、擴充和升級。系統的三層架構(數據層、應用層和表述層)設計,充分展示了系統運行中的松散耦合、即用即連的靈活機制,使用三個鏈接(數據鏈、應用鏈和用戶鏈)實現三層會話,降低用戶直接鏈接應用服務器和數據服務器的請求,有效減少服務器負擔,提高服務器運行效率,提高系統安全性。

2、面向網絡的設計方向

應用Intranet/Internet技術。采用一個終端帶動許多用戶的方式實現用戶界面和用戶接口,使用C/S 的連接方式,不受太多的網絡限制,同時提高系統的運行效率。

3、多途徑、全方位的安全措施

使用系統流程安全設計和數據運行安全設計,全方位的安全設計使系統數據萬無一失。系統采用常事務處理方式,常事務處理可以減少子系統對服務器的頻繁訪問,有效地降低了硬件環境的要求。系統全方位提供與各種 GIS 平臺及國家空間數據標準的接口,為系統間的數據無縫連接打下了基礎。對系統硬件環境要求一般,采用合理的系統結構、優化的系統設計

提高執行效率,降低環境要求。

4、系統可移植性強。

該系統的研究開發,利用成熟的GIS 圖形平臺,采用面向對象的程序設計方法、先進的數據庫技術,實現城市管線信息的系統建庫、數據編輯、動態更新、地理分析、綜合利用等功能。該系統的投入使用將使全省乃至周邊的土地儲備管理工作躍上一個新的臺階。

三、系統設計

1、系統總體設計

結合對系統的整體分析,在系統設計中,采用多層體系結構,分為技術層、數據層、應用層、用戶層。系統總體架構。技術層是系統的理論基石,包括地理信息技術、海量數據存儲技術、寬帶網絡技術、組件技術、數據庫技術等。

數據層是系統的信息集散和傳輸中心,它保存了全市域范圍內的基礎空間數據庫、應用專題

數據庫、標準規范與輔助數據庫、描述性數據庫。應用層是系統的核心部分,利用數據層提供的各種信息,為土地整理儲備的各項工作提供查詢、統計、分析的結果,為各級領導的決策提供智能支持。用戶層描述了系統的終端用戶,包括各級領導、數據庫管理員,系統維護人員和業務承辦人員等。

2、關鍵技術特點

本系統利用自主開發的工作流引擎,結合土地整理儲備業務流程特殊情況,可以很好地適應本地化管理需要,有效地滿足土地整理儲備實際的管理需求。技術是整理儲備地塊數據可視化展示的基礎,可以直觀地展示地塊的位置分布,只需要瀏覽器即可。土地整理儲備管理中,建立了時序空間數據模型,為土地整理儲備地塊動態監管提供了信息化管理手段。

四、信息系統與土地儲備功能的實現

1、基本地圖瀏覽功能

(一)、地圖瀏覽

用戶可以根據需要對地圖進行瀏覽,進行放大、縮小、平移、復位等基本操作。

(二)、鷹眼

通過操作鷹眼,在鷹眼視圖上方會出現地圖縮略圖,其中,鷹眼上方的藍框表示當前地圖窗口范圍。可在該視圖上拉矩形框以控制籃框的位置,從而改變地圖窗口中地圖的顯示范圍。

(四)、地圖量算

地圖量算功能包括距離量算和面積量算,用戶通過鼠標在地圖上畫出需要量算的距離或者面積,系統會計算出地圖距離或面積。

2、土地存量計算功能

土地存量計算功能包括按年度計算存量和按批次計算存量,以按年度計算存量為例,對功能進行演示。按年度計算存量面積的算法是對征地層按年度進行搜,生成臨時圖層W,圖層W與供地層進行疊加(相減)分析,得要臨時圖層A,圖層A與扣除地物層進行疊加(相減)分析,得到臨時圖層B,圖層B與零星地物層進行疊加(相減)分析,得到的結果經過屬性處理之后即為該年度的存量面積層。最后刪除各臨時圖層。

3、土地儲備數量預測功能

為了優化土地儲備系統,降低土地儲備成本,增加土地儲備收益,利用模糊規劃方法,設計完成了收購數量預測解決方案。利用該方案,可在土地儲備所需的人力、機械、資金和目標等約束條件帶有模糊性的情況下,確定土地儲備中工業、住宅及商業用地的數量,為土地儲備決策提供依據。利用“儲備數量預測”功能模塊,在相關參數齊全的情況下,可對各類土地的儲備數量及收益進行預測,為土地儲備工作者在土地儲備決策的過程中提供參考依據。

4、空間查詢、分析功能

用戶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對打緣氖據進行空間查詢與分析。例如,利用空間查詢功能可以快速找出特定區位的地塊;利用空間分析可以分析出某地塊進行建設時對土地儲備存量等因素的影響。

(一)、空間查詢

空間查詢包括兩大功能,一是對特定地塊進行查詢;二是,對土地存量計算功能中計算出的存量進行查詢,主要包括按年度查詢和按批次查詢。空間查詢功能運行后輸入需要查詢的地塊編號、索要查詢的圖層后進行查詢。也可以開啟模糊查詢,查詢某圖層中地塊編號包含關鍵字的所有地塊。

(二)、空間分析

當某一地塊投入建設后,會對整個土地儲備和周圍環境產生影響,例如造成土地總儲備量的減少、某些特定建筑會對周邊環境造成污染等。利用空間分析功能可以對這些影響進行預測。例如,在某一地塊進行某類工廠的減少后,會對周邊居民造成噪聲污染,利用控件分析中的緩沖區分析可以對污染進行預測與防治。以此為例,進行空間分析功能的演示。

五、結束語

信息系統與土地儲備管理的主要任務是運用管理的職能和科學的方法,促進技術工作的開展,我們必須將信息系統的關鍵要素融合到土地儲備管理工作中。

參考文獻

[1]陸啟鑫.基于GIS的城市土地儲備信息系統的設計與實現[D].信息工程大學博士論文,2008

[2]吳原華,劉立東.基于GIS技術的土地儲備管理信息系統開發與應用[J].測繪與空間地理信息,2008

[3]羅宇.基于四層軟件結構的城鄉用地規劃系統耦合機制研究與實現[D].西南交通大學碩士論文,2009

篇11

與傳統控制測量相比,GPS技術具有精度高、速度快、全天候測量、不需要控制點之間通視等優點,GPS布設控制網被廣泛應用于各種工程測量中[1]。基線解算是GPS數據處理中至關重要的一步。GPS基線解算過程基本相同,使用的大多數軟件是接收機廠家配置的處理軟件,本文以南方測繪GPS4.4000數據處理軟件為例進行基線解算的。

二、GPS基線解算過程

(一)解算準備

GPS基線解算就是利用GPS觀測值,通過數據處理,得到測站的坐標或測站間的基本線向量值。基線準備包括:觀測數據的讀入、輸入數據的檢查、設置基線解算的參數[2]。

將GPS接收機記錄的數據傳輸到計算機中,選取*.STH格式的文件。然后把觀測數據輸入到計算機中,對原始觀測數據進行初步檢查,如有錯誤立刻進行修改。

接著是基線解算的參數設置,主要有單基線解、衛星截止高度角、電離層改正模型,L1與L2頻率選擇、解算模糊度的基線長度、時段選擇等。

(二)觀測值的預處理

對原始觀測數據進行初步檢查后,需要進行預處理。目的是對原始觀測數據進行編輯,提取專用信息。預處理主要包括:對原始觀測數據進行平滑濾波的檢查,對于一些粗差和無用的觀測值進行剔除;GPS衛星軌道方程的標準化;對觀測值進行系統誤差改正;對觀測數據的標準化等等。預處理所采用的方法和模型的優劣,將直接影響最終成果的質量,是提高GPS測量精度的重要環節。

(三)基線解算

采用三差模型法對基線向量進行預求解,然后在采用雙差模型對基線向量進行精確求解。對20km以下的基線,常采用所謂的固定雙差解,即整周未知數取為整數后的基線平差解。對于30km以上的基線,一般采用浮點雙差解即整周數不取整,以實數作為整周值。

三、GPS布設控制網基線計算優化方法

GPS基線解算受很多因素影響,如衛星方面帶來的影響、起算點坐標誤差過大帶來的影響和一些不明因素帶來的影響[3]。在實際工作中,可以先對GPS基線進行結算,然后通過查看基線解算報告,對基線質量進行分析。當自動處理未能獲得滿意的結果時,可對其進行優化,本文簡述了4中可以提高基線精度的方法。

(一)提高起算點坐標精度

在GPS基線解算時,需要一個固定的基線端點作為起始點,一般點為WGS-84坐標系下的坐標值。如該起算點的坐標精度較低,對GPS基線計算的精度會帶來影響。根據現階段的設備情況,要準確定位一個WGS-84點的精確坐標比較困難,可以對測區里的起算點進行兩次獨立觀測或者進行多次長時間的觀測,把多次觀測的坐標值取平均,作為基線解算的起始點坐標。或者在基線解算時,采用同一個固定的點坐標作為起始值,在進行網平差時引入參數。

(二)刪除或優化衛星組合

根據GPS的工作原理,GPS接收機在工作時一般會接收多個衛星的數據,就會對一些衛星觀測時間較短,而且接收到的每個衛星的星歷時間長短不一。在利用軟件進行GPS基線解算時,接收機所接收到的衛星數據都會參加計算,導致解算時部分觀測時間短的衛星整周模糊度無法確定,對結算結果產生影響。對于這種現象,可以對衛星組合進行優化或刪除。對于衛星數據也不可隨意刪除,可以根據軟件顯示的衛星跟蹤圖,可以較為直觀的看到衛星的觀測時間。

(三)電離層的延遲改正

電離層對不同長度基線有不同的影響,對短基線進行解算時影響較小,對于中長基線,在進行解算時需要消除電離層的影響。對于電離層影響解算精度的問題,可以對電離層進行延遲改正,比如:利用雙頻觀測進行改正,采用數學模型對電離層帶來的影進行修正,或者觀測雙頻值也可以消除電離層對解算帶來的影響等。

1.利用雙頻觀測進行改正。對于短基線電離層帶來的影響較小,因為基線兩個端點的測站距離很近,測站的衛星高度角也基本一樣,要消除電離層折射對解算帶來的影響,可采用Ll載波進行單頻差分進行處理,提高基線解算的精度。中長基線由于兩測站的距離較遠,電子密度的相關性較差,采用單基線的方法只進行差分是不夠的,需要進行雙頻觀測來消除電離層對解算帶來的影響,從而獲得較高精度的基線。

2.利用電離層模型進行修正。這種方法是指采用固定的數學模型對電離層延遲加以修正,由于電離層的數學模型函數較為復雜,可以消除部分電離層對基線解算帶來的影響。

3.利用同步觀測值求差進行改正。這種方法較為簡單,對同一組衛星利用兩臺或者多臺GPS接收機進行同步觀測,在進行基線解算時達到減弱電離層折射影響的目的。

(四)調整控制參數

在對基線解算時,調整衛星截止高度角也是一種提高精度的方法。增大衛星截止高度角可以提高相對觀測值的精度,但是也會對解算帶來一定的影響,會減弱衛星圖形的強度,從而影響到點位坐標的精度。降低衛星截止高度角則可以使中誤差值減小,但是會增加對流層誤差的影響。所以根據實際的GPS觀測情況,來對衛星截止高度角進行調整。增大衛星截止高度的情況適用在在對衛星數目觀測的足夠多時。如果觀測的GPS衛星數目較小,則可以降低衛星截止高度角,來達到讓更多衛星參與解算的目的。一般來說,衛星截止高度角以15°較為適宜。

四、總結

本文通過對起始點坐標不準確、衛星組合、及電離層延遲造成的基線解算誤差、調整衛星高度截止角參數設置這幾種情況對基線解算結果帶來的影響進行簡單分析,并通過動手實際操作對不同因素的影響分別進行調整作。提高GPS控制網基線解算精度,還需要準備判斷出影響GPS基線解算結果的主要原因,并進行相對應的處理,來達到獲取高精度的定位點坐標的目的。

參考文獻:

篇12

土地適宜性評價作為土地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根據土地的自然和社會經濟屬性,研究土地對某一現狀用途或預定用途的適宜程度。1976年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正式公布的《土地評價綱要》是最為典型的土地適宜性評價指南。由于土地適宜性評價針對性強,實用性大,應用很廣,適宜性評價方法也不斷有新的進展。

1評價方法

1.1經驗法

評價人員與當地科技人員和有實際經驗的人討論,并依據研究區的具體情況和自己多年土地利用的經驗,決定如何將各單項土地質量的適宜等級綜合為總的土地適宜等級。該方法的優點是能考慮數學方法所不能包括的各種非數量因子及具體變化情況,缺點是要求評價者對當地條件、土地質量狀況和作物生物學特性具有豐富的知識,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夏敏,2000),而且不可避免的是易造成評價結果的主觀性。由于這些局限加上新方法、新技術的發展,經驗法的受用面越來越小。

徐樵利(1994)在湖北省宜昌縣完成的適種柑橘的土地評價系統就采用經驗法,參照《土地評價綱要》建立起來的。首先確定影響柑橘生長的限制因素,然后逐項對它們進行分級,最后再綜合成總的土地適宜等級。同時,在評價過程中適當考慮管理、投資和柑橘產量等社會經濟因素。李秀斌(1989)對黃淮海平原土地做的農業適宜性評價也采用了此法。

1.2極限條件法

該方法主要強調主導因子的作用,運用“木桶原理”,將單項因子評價中的最低等級直接作為綜合評價的等級(黑龍江省農、林、牧土地適宜性評價,趙松喬等;江蘇省宜興市南部丘陵山區的土地適宜性評價,倪紹祥)。極限條件法簡單易操作,能很好體現個別極端決定土地利用適宜性的因素,但該方法未考慮到在一些情況下,土地某種性質的不足可為其他部分所彌補(陳建飛等GIS,1999),因此得出的結論偏于草率和絕對,而且在多數情況下,綜合評定出的土地等級偏低。

1.3數學方法

數學方法以權重法為中心,即確定各個參評因子及其權重,然后對兩者的乘積加總,以和作為分等級的根據。主要分為多因素綜合評定法和模糊綜合評判法。

1.3.1多因素綜合評定法(指數和法)

該方法將各參評因子按其對土地適宜性貢獻或限制的大小進行經驗分級或統計分級并賦值,然后用各參評因子指數之和來表示土地適宜性的高低。最后按照指數和大小排序,以經驗確定指數和的分等界線。其中各參評因子及其權重系數的確定可依據回歸分析法、層次分析法、專家征詢法(Delphi)等。采用這些數學方法的目的都是為了獲得盡量準確的權重和指數和,以期盡量準確地評價適宜性等級(夏敏,2000),而且非數量化質量性狀數量化和不同計量單元無量綱化使得各參評因子間具有了明顯的可比性(何敦煌,1994),缺點在于較極限條件法需增加大量計算過程,在地類復雜、評價單元數量較多的區域工作量明顯增加(何敦煌,1994),同時不能考慮到非數量因子的具體變化情況(夏敏,2000),而以和值計算土地質量綜合指數往往會掩蓋某些特別限制因子對評價目標所造成的質的影響(徐麗莎,2008),層次分析法、Delphi法在確定權重系數時主觀性過大。

劉胤漢等(1995)在陜西采用專家征詢法對農業土地資源作了綜合性適宜性評價,經過兩輪征詢后確定了坡度、高程等6個指標極其權重系數,最后將農業土地分為最佳適宜、中等適宜和臨界適宜三等,并按此法對水稻作了單向性土地適宜性評價。吳燕輝等(2008)以湖北省潛江市為研究范圍,在GIS技術的支持下,闡述了如何用層次分析法進行土地適宜性評價,得到了潛江市的適宜性等級圖,并單獨對農用地、林地、建設用地的適宜性評價結果作了分析。

1.3.2模糊綜合評判法

這種方法用于評價的原理,是對參評因子和適宜性等級建立隸屬函數,對參評因子的評價由參評因子對每一個適宜性等級的隸屬度構成,評定結果是參評因子對適宜性等級的隸屬值矩陣;參評因子對適宜性的影響大小用權重系數表示,構成權重矩陣,將權重矩陣與隸屬值矩陣進行復合運算,得到一個綜合評價矩陣,表示該土地單元對每一個適宜性等級的隸屬度。模糊綜合評判方法較好地體現了主導因素和綜合分析的相結合,比較符合客觀實際,通過對參評因素隸屬度的計算和模糊矩陣的復合運算得出評價單元對應于各等級的隸屬度,其計算過程無需再摻入人為因素,減少了主觀性的干擾(陳建飛等,1999)。但是根據實地采集的調查數據對模糊綜合評判模型進行驗證,會發現模型存在一定的誤差,有一部分正確的樣本數據卻得不到正確的結果(焦利民等,2004)。

E. Van Ranst等(1994)采用該法對泰國半島的橡膠生產區做了土地適宜性評價。他們創新地根據每個因素對產量的影響賦予一定的權重系數,并將單項因子的適宜性評價與綜合的土地適宜等級結合起來。最后將評價結果與常規的極 限條件法、參數法和多元線性回歸的評價結果相比較,得出模糊綜合評價法的準確性較好,從而證明了該法的潛力。P.A.BURROUGH等(1992)采用加拿大阿爾伯塔農業實驗農場的數據,分別用布爾數學法和模糊分類法對每個細胞的土地屬性進行分類,得出布爾方法比模糊分類拒絕更多的細胞GIS,選取的細胞也不夠毗連。而模糊分類法在所有的階段都獲得更多的有效信息,分類的連續變化性也更好。

姚建民(1994)在典型的黃土殘塬溝壑區——隰縣針對如何利用農作物、果樹、林木和牧草開發土地資源問題,重點篩選出原土地利用類型、坡度、坡向和海拔高程4個指標,運用模糊綜合評判法進行適宜性評價,劃分出土地適宜性開發類型區。劉耀林等(1995)在十堰市土地利用現狀調查的基礎上,針對現有坡荒地,通過對制約土地的自然因素和社會經濟條件的綜合分析,依照土地質量滿足對預定用途要求的程度,采用模糊數學的方法完成了坡荒地的宜農、宜林、宜牧、宜園4個適宜類的評價。陳建飛等(1999)應用模糊綜合評判(Fuzzy Set)法、經驗指數和法、極限條件法進行長樂市土地適宜性評價,對不同方法及結果進行對比分析,得出模糊綜合評判的結果與經驗指數和的結果有較大的相似性、極限條件法的結論往往過于簡單,著重探討了模糊綜合評判方法的優點——合理、客觀。

1.4人工智能方法

人工智能方法基于自學習、自適應系統的樣本學習機制,如人工神經網絡方法、遺傳算法、元胞自動機等。劉耀林、焦利民(2004)基于神經網絡來構造模糊系統,建立了土地適宜性評價的模糊神經網絡模型;根據神經網絡誤差反向修正的原理,設計和推導了該模型的學習算法,并通過實驗證明該模型應用于土地適宜性評價具有高效、客觀、準確等優點。次年(2005),兩人將計算智能理論引入土地評價領域,構建了一個全新的土地適宜性評價模型:首先基于模糊邏輯和人工神經網絡構造了一個模糊神經網絡模型,然后采用改進的遺傳算法進行訓練,能夠快速收斂到最優解,對初始的規則庫進行修正,形成了一個自學習、自適應的評價系統。

1.5改進后的方法

以上介紹了在土地適宜性評價中常用的基本方法。近年來,鑒于各種方法本身的局限性,很多學者提出了各種方法相互結合或對原方法加以改進的評價方案,并應用于某地的土地適宜性評價,取得了較好的結果。

廈門大學何敦煌(1994)在福建龍海適宜性評價中嘗試采用了極限條件法和指數和法相結合的兩次評價,即用極限條件法評價土地適宜類,用極限條件法和指數和法評價土地適宜等并確定土地限制性(適宜級)是同時進行的。這一方法不僅克服了極限條件法和指數和法的缺點,還相互間起了交叉檢驗的作用。

南京大學彭補拙等在做中亞熱帶北緣青梅土地適宜性評價時對盛花期溫度和土壤PH值這兩項對青梅生產發育有重要限制作用的因素采用極限條件法,對其余的評價因子采用逐步回歸分析法進行分析,作必要的因子剔除,得到它們的總適宜等級,最后再對這三項評價的結果按極限條件法進行歸總,得到該土地利用方式的適宜性等級最后評價結果,該結合體現各土地構成要素的不同貢獻,提高評價結果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北大的杜紅悅等以攀枝花為例,用模糊數學方法對FAO的農業生態地帶法(AEZ)進行改進,并將GIS技術應用于AEZ法中;歐陽進良等針對不同作物進行土地適宜性評價,并據評價結果、各類土地的特點及區位和經濟因素進行作物種植分區。

2新技術的應用

隨著數學方法的改進和新技術如3S(遙感技術RS、全球定位系統GPS和地理信息系統GIS)、ES(專家系統)的應用,給土地評價,尤其是土地適宜性評價帶來了飛躍,它們在數據的獲得、處理、分析上的強大功能不僅使工作效率大大提高,還使基于大范圍的調查評價成為可能。

Jacek Malczewski (2004)對基于GIS的土地適宜型分析做了系統全面的梳理,他先從歷史的角度介紹了GIS的知識及其發展過程,然后回顧了基于GIS的土地適宜型評價的相關方法和技術,最后分析了其存在的挑戰、未來趨勢和前景。胡小華等(1995)通過專家系統的引入、層次分析法的應用以及如何借助地理信息系統強大的空間分析功能及圖形和屬性的結合,實現了多目標土地適宜性的評價。張紅旗(1998)在評價柑桔土地適宜性時,結合GIS技術GIS,改變以往僅考慮自然條件的做法,分別建立柑桔土地的自然、經濟、社會屬性適宜性評價模型及綜合評價模型,提高評價結果的科學性和合理性,也為其他類型的單作物(廣義)土地適宜性評價提供了一個可行的模式。

S.Kalogirou (2002)運用專家系統和地理信息系統技術,建立了支持實證研究的土地適宜性評價模型——LEIGIS軟件。該模型基于聯合國糧農組織的作物土地分類,分為物理評價和經濟評價。物理評估選用了17種指標因子,采用布爾分類法,包括了一般種植作物和5種特定作物(小麥,大麥,玉米,棉花種子,甜菜)的評價模型。經濟評價考慮了市場限制下的收入最大化問題。專家系統使得評價不同作物時規則可以適當改變,地理信息系統使得空間數據的管理和結果可視化成為可能。該軟件支持任何空間數據集的評價和介紹,而且不需要評價者掌握特殊的電腦技能。夏敏(2000)在其碩士論文里探討了以地理信息系統和專家系統為技術支持,開發農地適宜性評價專家系統的可行性,在Mapinfo地理信息系統的支持下,建立了一個具有一定通用性的農地適宜性評價專家系統,并通過了在邳州市的實證研究。

3結論

我國的土地適宜性評價始于50年代,綜合的土地適宜性評價從70年代末全面展開,近l0年來,土地適宜性評價得到了更快的發展,更重視定性與定量相結合、針對特定目標或對象。經驗法、極限條件法、多因素綜合評定法法、層次分析法等繼續得到使用,但通常做適當的改進或與其他方法相結合,彌補各自的缺陷。模糊綜合評價法、灰色關聯度分析法仍然得到了很廣的應用,神經網絡模型、遺傳算法等新方法開始嘗試性應用。科技的發展使得3S技術和專家系統等新技術廣泛用于土地評價,尤其給土地適宜性評價中帶來了質的飛躍,接下來的土地適宜性評價仍基于上述技術的支持是必然的趨勢。

參考文獻

[1]Burrough Pa, Macmillan Ra and Vandeursen W. 1992. Fuzzy Classification Methodsfor Determining Land Suitability from Soil-profile Observations and Topography[J].Journal of Soil Science, 43(2), pp. 193-210

[2]E. Van Ranst, H. Tang, R. Groenemam andS. Sinthurahat. 1996. Application of Fuzzy Logic to Land Suitability for RubberProduction in Peninsular Thailand[J]. Geoderma, 70(1), pp. 1-19

[3]FAO. A Framwork for Land Evaluation[S]. FAO Soil Bulletin32,Rome, 1976

[4]Jacek Malczewski. 2004. GIS-basedLand-use Suitability Analysis: a CriticalOverview[J]. Progress in Planning, 62(1), pp. 3-65

[5]S. Kalogirou. 2002. Expert Systems and GIS: an Applicationof Land Suitability Evaluation[J]. Computers, 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 26( 2-3), pp. 89-112

[6]陳建飛,劉衛民.Fuzzy綜合評判在土地適宜性評價中應用[J].資源科學,1999,21(4):71-74

[7]杜紅悅等.土地農業適宜性評價方法研究與系統實現——以攀枝花為例[J].資源科學,2001,23(5):41-45

[8]何敦煌.關于土地適宜性評價工作的幾個問題探討[J].中國土地科學,1994,8(6):11-15

[9]胡小華等.GIS支持的多目標土地適宜性評價[J].中國土地科學,1995,9(5):33-37

[10]焦利民,劉耀林.土地適宜性評價的模糊神經網絡模型[J].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2004,29(6):513-516

[11]李秀斌等.黃淮海平原土地農業適應性評價[J].自然資源,1989,(4):32-38

[12]劉胤漢等.農業土地資源適宜性評價的理論和方法[J].地域研究與開發,1995,14(3):11-16

[13]劉耀林等.模糊綜合評判在土地適宜性評價中應用研究[J].武漢測繪大學學報,1995,20(1):71-75

[14]劉耀林,焦利民.基于計算智能的土地適宜性評價模型[J].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2005,30(4):283-287

[15]倪紹祥著.土地類型與土地評價概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6]倪紹祥.近10年來中國土地評價研究的進展[J].自然資源學報,2003,18(6):672-683

[17]歐陽進良,宇振榮.基于GIS的縣域不同作物土地綜合生產力評價[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2,23(2):97-10

[18]彭補拙等.中亞熱帶北緣青梅土地適宜性評價方法探討[J].自然資源,1994,(2):14-21

[19]邱炳文等.GIS在土地適宜性評價中的應用與展望[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4,(5):20-23,44

[20]錢海濱等.土地資源合理利用評價研究綜述[J].中國土地科學,2001,15(2):14-19

[21]吳燕輝等.土地利用規劃中的土地適宜性評價[J].農業系統科學與綜合研究,2008,24(2):232-235,242

[22]徐麗莎.土地適應性評價的理論與評價方法綜述[J].今日南國,2008,(9):18-20

[23]夏敏.農地適宜性評價專家系統研究[D].南京農業大學碩士論文.2000

篇13

隨著電子科技的迅速發展,計算機技術的功能越來越強大,使得數字化測量技術得到顯著的提高。一方面測量技術越來越精確和全面,另一方面測量裝置更加實用,便于攜帶。總的來說,公路測量技術正朝著更加經濟性、實用性和高效性的方向發展,今后會取得更大的提高。

1 GPS技術在公路測量領域中的應用

GPS技術在公路測量領域中的應用有巨大優勢。通過使用這種技術,公路各個測量點之間就不需要通視了。利用GPS技術,公路各測量點的選擇受到的限制也將變得越來越少。GPS測量技術本身具有觀測時間短,精度高等特點,在運用這種技術進行測量的時候,不僅能夠觀測到觀測站的平面位置,同時還能夠觀測到觀測站的高程。在多次運用這種技術進行測量后,我們發現公路測量距離越短,定位精度就越高,同時觀測時間也將越短。這一技術總的來說,在公路測量中的應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當前GPS技術在公路測量中主要被應用在載波相位測量和外業測量中。當然我們在應用GPS技術的時候也要注意到必須要在空闊位置進行測量,GPS要受到地形限制,這是我們在應用過程中必須要注意的問題。

2 TPS技術在公路測量領域中的應用

TPS技術是由測速儀 ,全站儀 ,電子經緯儀等設備組成的定位系統,又可以叫做全站儀定位系統。TPS技術是計算機技術與全站儀技術相互融合的產物,它是一種高效的測量技術。在該系統中起核心作用就是全站儀。全站儀本身是電子測距儀,電子計算與光學經緯儀相互結合而形成的產物。全站儀主要是用來測量距離,高度和角度的。與其他測量設備不同,TPS測量技術能夠實現對高度,角度,距離的三者的有機測量。在測量過程中不僅能夠自動測量數據,同時還能夠及時存儲,轉換以及計算。在公路測量領域中用戶通過屏幕顯示器就可以直接觀測到測量結果。在全站儀設備中內置的應用程序和電池是集合在一起的,這樣對于提升工作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在TPS技術中全站儀不僅能夠實現精確的測量,同時還能夠實現計算機與全站儀的自由交換,從而為后期的計算機輔助設計打下堅實的基礎。全站儀測量具備多種功能,在測量過程中一般是按照固定程序來進行設計的。在公路測量領域中TPS技術的應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今這一技術已經成為公路測量領域中不可或缺的技術。

3 AUTO CAD技術在公路測量領域中的應用

AUTO CAD技術是一種計算機輔助設計技術,它在公路測量領域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進行精確的定位計算。公路建設中一般都是分成幾個標段來進行施工,在這多個標段中平均每一個標段都具有很多橋梁,涵洞等。因而公路測量的任務也將越來越繁重。為了更方便更精確地測量出結果。我們在測量過程中就必須要精確計算出坐標,這是實現有效測量的關鍵。

AUTO CAD技術就是用來進行坐標定位計算的。采用AUTO CAD技術能夠起到很好的效果。采用這種技術不僅能夠有效降低測量工作量,提升計算效率,同時還還能夠提高計算精度,保證公路施工進度。我們在使用AUTO CAD技術的時候發現,這種技術得出來的數據尺寸更為精確,在一定程度上甚至能夠達到毫米級的精度。這種高精度的測量為公路建設提供了可靠的數據,同時對與減小人為誤差也是很有幫助的。

4 三維實體建模技術在公路測量領域中的應用

公路本身是由縱面、橫面與平面,三個方面組成的復雜的幾何圖形。我們要判斷公路的外形是否與周圍環境相協調,不僅要測量公路的平面尺寸,同時還要測量縱面,橫面的數據。而要實現對另外兩個面的測量就需要通過構建三維模型,動態連續透視圖,公路陸續透視圖來實現。三維實體建模技術就是一種用來構建立體模型的一種專業技術。采用三維實體建模技術能夠構造出完美的幾何模型,人們可以實現對這個模型任意剖切,進而能夠得到公路施工過程中所需要的一切信息。當前人們在公路測量領域普遍采用的是三維實體建模技術來構建三維實體模型。

在公路測量過程中為了更好地表現出三維實體模型,工程人員實現應該全面的了解公路建設的基本情況,必須要完善公路建設工程的設計,加快審批速度和施工程序。三維實體模型基本上可以完整地表現出公路設計狀態。公路測量過程中不再需要保存二維圖,只需要對三維實體模型進行任意剖切就可以完整地得到施工圖紙。三維實體模型總的來說能夠降低工作量,同時還能夠提升測量精度。在公路測量過程中優化設計是一個重要環節。公路測量是為公路設計做準備的,一般意義上公路設計一般要進行反復修改、對比,直到選擇出一副最優的設計方案。公路設計過程中經常會發現,橫斷面與實際地面的組合有很大差距,平面中心線由于受到邊坡以及地質條件的限制,經常需要調整。此時為了使得設計方案更加美觀、可行,在設計過程中工程人員就可以運用三維關聯優化的方法來進行設計。在公路施工中影響工程費用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土方量,土方量是公路施工計算的重點,在計算工程費用的時候,為了降低工程費用,就可以運用三維實體模型來計算土方量。利用三維實體模型不僅能夠有效地計算出土方量,降低工程費用,同時還具有更加方便快捷的優點。

總結:

公路測量技術是公路建設施工中的重要環節,公路測量的結果直接決定著公路設計的水平并最終會影響到公路施工質量。因而實現科學的公路測量就顯得非常重要。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我國數字化技術取得了明顯進步,尤其是GPS技術,TPS技術,AUTO CAD技術都取得了顯著成就。隨著數字化技術的進步,數字化技術本身的功能日益增多,應用范圍也在不斷擴大,它在公路測量技術中的應用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本文詳細介紹了GPS技術、TPS技術、AUTO CAD技術、三維實體建模技術在公路測量領域中的應用。這些數字化技術在公路測量領域中的應用,使得測量結果更為精確、工作量顯著降低、公路測量水平顯著提高。相信在未來的發展中這些技術的在公路測量中的作用將越來越重要。我們在運用數字化技術的同時必須要注意到,這些技術是有一定的適用條件的,其中GPS技術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參考文獻

[1] 邊小偉,梁孝忠,李道發. RTK 及全站儀在公路測量中的應用及比較[J]. 山西建筑,2011,( 14) : 75 -76.

[2] 呂福臣,李震章. 數字化技術在公路測量中的應用[J]. 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0,( 3) : 97 -99.

[3] 賈秀麗. GPSRTK 技術在公路工程中的應用[J]. 龍巖學院學報,2008,( 3) : 13 -15.

[4]陳明建.三維實體建模技術在公路測量中的應用研究[D].河海大學碩士論文,2007(4).

主站蜘蛛池模板: 教育| 彭泽县| 临城县| 桑日县| 马山县| 阿克| 射洪县| 新源县| 仙游县| 黄平县| 盘山县| 林甸县| 龙江县| 沂源县| 长丰县| 榆树市| 肃宁县| 孟村| 平山县| 齐河县| 囊谦县| 八宿县| 仁怀市| 汉川市| 南木林县| 江达县| 临澧县| 澳门| 益阳市| 泽普县| 建水县| 晋城| 洛隆县| 辽阳县| 宁都县| 威远县| 广宁县| 福泉市| 潼南县| 西青区| 当涂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