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泌尿系統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AKI是一個新的名詞,代替急性腎衰竭,主要強調腎損傷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在沒有表現出可測得的腎功能指標下降之前,腎損傷已經發生。AKI常分為3個病理生理范疇,腎前性、腎性和腎后性。KD導致的AKI有腎前性和腎性。而小管間質性腎炎(TIN)、HUS、免疫復合物介導的腎病、川崎病休克綜合征(KDSS)是腎性AKI的原因。腎前性AKI:發展為腎前性AKI的KD患兒幾乎都伴有急性心力衰竭(AHF)或因胃腸功能紊亂導致低血容量,腎活檢沒發現腎小球和腎小管病變,隨著AHF和低血容量的糾正,AKI恢復。部分KD患兒發展為AKI可能系AHF引起腎低灌注所致。腎性AKI:TIN是AKI的常見原因,特征是腎間質有炎性細胞浸潤。在腎組織中發現有Th和Ts細胞,這提示這些細胞對TIN有致病作用。Veija等報道1例2歲男孩確診為KD,同時發現伴有TIN,最后出現AKI,腎活檢表現為彌漫性間質單核細胞和多形核細胞浸潤,通過按KD治療病情恢復。大多數腎性AKI不需要特殊治療,少數需要血液透析。Bonag等報道1例8歲男孩,除了有典型KD表現外,還有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癥及急性腎功能減退等腎活檢表現為TIN伴輕度系膜區擴大,無血管受累,診斷為KD伴腎病綜合征和AKI,通過支持療法病情痊愈,沒有使用激素。說明KD合并的腎病綜合征隨著KD的治愈,腎病綜合征可以自然緩解,而無需針對腎病綜合征進行特殊治療。有研究尸檢1例因KD死亡病例發現TIN伴輕度系膜基質增多。這些均說明KD所致腎性AKI是由于腎小管間質炎癥所致。因為T細胞活化在TIN和KD發生于發展中有重要的作用,T細胞的活化可以使KD患兒發生TIN。免疫復合物介導的腎病:Nagamatsu等報道1例3歲KD男孩,發展為腎性AKI,病理學特點是:光學顯微鏡腎小球正常,電鏡可見電子致密物上皮下沉積,提示由于免疫復合物導致的腎小球病變。與KDSS相關的AKI:KDSS是KD的一種嚴重形式,表現為低血壓和灌注不足。炎癥指標顯著增高,冠狀動脈病變危險性增高,二尖瓣反流,長時間心肌功能障礙。Gatterre等報道11例KDSS,其中10例發展為AKI,8例有多器官功能不全綜合征,所有10例AKI恢復沒留腎的后遺癥,MacArdle等報道1例2歲男孩KDSS發展為AKI,進行腹膜透析,腎活檢腎小球正常,有少量漿細胞和嗜酸粒細胞浸潤,腎小管壞死,這些表現提示AKI的發生是急性腎小管壞死(ATN)和多器官功能不全所致。
三、HUSKD并HUS
有2例報道,Ferriero等報道1例2歲KD女孩,有輕度HUS表現,通過支持治療痊愈。Heldrich等報道1例3歲KD女孩,出現HUS和過敏性紫癜。雖然其發病機制不清楚,也沒有進行腎活檢,推測可能與腎小球毛細血管內皮損傷有關。
四、急性腎炎綜合征(ANS)
ANS的臨床特征是血尿、水腫、高血壓。部分有中等蛋白尿、腎功能不全。大多數為感染后腎小球腎炎,有些血管炎也可以出現ANS,如過敏性紫癜、Wegener肉芽腫、微血管炎等。Salcedo等總結7例KD并ANS,6例是兒童,平均年齡5個月,ANS的發生時間為2~30d,平均20d,血尿、蛋白尿、水腫、高血壓的發生率分別為7/7、6/7、5/7、4/7,C3和C4下降者為4/7,2例發生輕度腎功能不全,腎臟改變隨著KD的緩解完全消失,而6例存在冠狀動脈損傷,1例進行腎活檢,表現為系膜增殖性腎炎伴間質淋巴細胞和漿細胞浸潤,系膜區有IgM和C3沉積,電鏡發現系膜區和內皮下有電子致密物沉積。KD并發ANG的發病機制仍不清楚,基于發現有電子致密物沉積于腎小球,4例有C3和C4下降,推測部分可能是由免疫復合物介導。
五、腎病綜合征
雖然蛋白尿在KD很常見,但發展為腎病綜合征者少見,Krug等報道3例KD,年齡分布為4、4.5、8歲,有腎病綜合征表現,所有3例均給予阿司匹林和靜注丙種球蛋白,均未使用皮質激素,2周內蛋白尿完全消失,Gatterre等報道11例KDSS,其中3例出現腎病綜合征,盡管癥狀的嚴重程度不一,但所有腎病綜合征患兒痊愈無任何后遺癥。張琴等報道1例8歲男孩KD合并腎病綜合征,腎病綜合征發生在KD的恢復期,腎活檢發現腎小球呈分葉狀,系膜細胞及基質彌漫高度增生,廣泛插入,形成雙軌征,毛細血管管腔高度狹窄,基膜內系膜區可見嗜復紅蛋白沉積,腎小管灶狀萎縮及多數蛋白管型;腎間質淋巴細胞浸潤及纖維化;小動脈管壁增厚。病理診斷:膜增生性腎小球腎炎。加用激素、環磷酰胺沖擊、對癥治療,2個月后病情明顯改善。
六、腎小管功能異常
腎小管功能異常時有報道。大多數研究是通過測定尿中尿溶酶體、尿IL-6、β2微球蛋白水平和尿NAG酶,發現這些指標在KD急性期增高,說明存在腎實質損傷。最有價值的研究是Watanabe等對23例KD患兒尿β2微球蛋白進行檢測,根據尿分析結果分為3組,無膿尿、膀胱性膿尿、尿道膿尿。發現大多數KD有尿β2微球蛋白增高,但膀胱性膿尿患兒尿β2微球蛋白較尿道膿尿和無膿尿組更高。KD的腎小管功能異常的機制至今仍不清楚。
篇2
(1)真性菌尿,取清潔尿中段培養桿菌定量≥105/ml或球菌≥104/ml,或真菌呈陽性;
(2)明確的尿路感染癥狀同時伴有較為明顯的鏡下膿尿,桿菌定量≥104/ml;
(3)真性菌尿,無尿路刺激征及其他臨床表現者也可以診斷為無癥狀性菌尿。孕期12~30w;根據治療方案區別將其分為觀察組35例,年齡25.4±2.7歲,病程5.8±2.7d,其中首次妊娠21例,第二次妊娠10例,第三次妊娠4例;對照組30例,年齡26.1±2.8歲,病程6.2±1.9d,其中首次妊娠18例,第二次妊娠9例,第三次妊娠3例。兩組患者年齡、病程等一般臨床資料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觀察組給予頭孢呋辛鈉1.5g,兌入生理鹽水250ml,每日2次靜脈滴注;對照組青霉素皮試均陰性后給予青霉素320U單位,兌入生理鹽水250ml,每日2次靜脈滴注,療程均為5d,治療后進行尿常規檢查和尿菌檢查,觀察療效性和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3觀察指標
(1)臨床療效評價標準:尿頻、尿急、白帶增加等癥狀完全消失,尿常規檢查2次以上顯示正常,復查尿菌為陰性評價為痊愈;以上臨床癥狀明顯減輕或消失,尿常規接近正常,尿菌陰性,停藥后出現復發評價為顯效;治療后臨床癥狀、尿常規和尿菌檢查均無改善,或情況均惡化評價為無效;總有效率=痊愈+顯效/總例數×100%。
(2)對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進行觀察。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差異性分析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差異性分析采用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臨床療效情況
針對兩組患者臨床癥狀改善、尿常規和尿菌復查結果進行臨床療效情況評價,并進行對比分析,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97.1%,明顯高于對照組總有效率76.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不良反應情況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均進行肝功能和腎功能等安全指標檢查,均無明顯變化,同時觀察患者用藥期間不良發生情況,均未發現明顯不良反應情況發生,說明應用藥物安全性均較穩定。
篇3
1.2治療方案
1.2.1儀器設備
腎鏡及輸尿管鏡均為德國狼牌,前者型號為20.8Fr,后者型號為8Fr或9.8Fr。超聲/氣壓彈道碎石機為EMS第三代系統,進口自瑞士。液壓灌注泵為國內產。
1.2.2手術過程
(1)行各項術前準備工作,以硬膜外麻醉作為麻醉方式,取截石位開始手術;(2)于膀胱鏡下順著患側輸尿管逆行插入輸尿管導管,導管型號為6F,插至腎盂,行生理鹽水灌注,留置導尿管;(3)協助患者改為俯臥位,微墊高患側,行B超檢測,確定結石情況,選擇穿刺點,以穿刺針刺入患者腎中、下盞腎集合系統,尿液溢出則顯示穿刺部位正確;(4)置入導絲,取出穿刺針,以擴張器擴張穿刺孔,首先使用筋膜擴張器,將穿刺孔擴張至18F,隨后使用套疊金屬擴張器,將穿刺孔擴張到24F;(5)置入經皮腎鏡,尋找患者體內結石,期間需用輸尿管泵保證視野;(6)利用超聲/氣壓彈道碎石機進行碎石清石工作,操作嚴格按照說明書標準進行;(7)確認無結石殘留后,拔出導尿管,置入6F雙J管,退出經皮腎鏡,置腎造瘺管;(8)行各項術后處理,視實際情況拔腎造瘺管、雙J管。
2結果
77例患者平均手術時間(71.5±25.1)min,平均住院時間(11.5±5.4)d。77例中66例一次手術成功,一次手術成功率85.7%。11例患者有7例行二次手術,另4例患者口服排石藥物,均成功清除體內結石,以手術方式成功清除結石的患者共73例,占94.8%。各項數據均顯示,該手術方式效果良好。患者術中無任何并發癥出現,術后隨訪半年,也未發現任何并發癥。
篇4
1.2治療方案
1.2.1儀器設備
腎鏡及輸尿管鏡均為德國狼牌,前者型號為20.8Fr,后者型號為8Fr或9.8Fr。超聲/氣壓彈道碎石機為EMS第三代系統,進口自瑞士。液壓灌注泵為國內產。
1.2.2手術過程
(1)行各項術前準備工作,以硬膜外麻醉作為麻醉方式,取截石位開始手術;(2)于膀胱鏡下順著患側輸尿管逆行插入輸尿管導管,導管型號為6F,插至腎盂,行生理鹽水灌注,留置導尿管;(3)協助患者改為俯臥位,微墊高患側,行B超檢測,確定結石情況,選擇穿刺點,以穿刺針刺入患者腎中、下盞腎集合系統,尿液溢出則顯示穿刺部位正確;(4)置入導絲,取出穿刺針,以擴張器擴張穿刺孔,首先使用筋膜擴張器,將穿刺孔擴張至18F,隨后使用套疊金屬擴張器,將穿刺孔擴張到24F;(5)置入經皮腎鏡,尋找患者體內結石,期間需用輸尿管泵保證視野;(6)利用超聲/氣壓彈道碎石機進行碎石清石工作,操作嚴格按照說明書標準進行;(7)確認無結石殘留后,拔出導尿管,置入6F雙J管,退出經皮腎鏡,置腎造瘺管;(8)行各項術后處理,視實際情況拔腎造瘺管、雙J管。
2結果
77例患者平均手術時間(71.5±25.1)min,平均住院時間(11.5±5.4)d。77例中66例一次手術成功,一次手術成功率85.7%。11例患者有7例行二次手術,另4例患者口服排石藥物,均成功清除體內結石,以手術方式成功清除結石的患者共73例,占94.8%。各項數據均顯示,該手術方式效果良好。患者術中無任何并發癥出現,術后隨訪半年,也未發現任何并發癥。
篇5
1.2方法
采用無菌、干燥塑料杯采集所有受試對象清晨首次尿液標本,混合均勻后倒入已編號的玻璃試管中。對照組尿液標本采用干化學法進行檢測。觀察組尿液標本采用UF1000i型尿沉渣分析儀(日本Sysmex公司)檢測白細胞數量(參考區間:小于20個/微升)。所有標本均進行微生物培養。上述檢測方法均參照文獻。
1.3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20.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卡方檢驗。P<0.05為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尿白細胞檢測結果
觀察組患者尿白細胞數量分布為小于20個/微升25例、大于或等于20個/微升25例,所占比例分別為50.0%、50.0%%。對照組患者尿白細胞數量分布為小于20個/微升35例、大于或等于20-100個/微升15例,所占比例分別為70.0%、30.0%。觀察組患者中,尿白細胞數量超過參考區間上限的患者所占比例大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尿微生物培養檢測結果
觀察組患者尿微生物培養陰性13例,陰性率為26.0%;微生物培養陽性24例,陽性率為48.0%;微生物培養可疑陽性3例,可疑率為6.0%。對照組患者尿微生物培養陰性21例,陰性率為42.0%;微生物培養陽性12例,陽性率為24.0%;微生物培養可疑陽性2例,可疑率為4.0%。觀察組患者尿微生物培養陽性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3討論
3.1尿沉渣檢驗及其優越性 在住院患者臨床常規檢查項目中,尿液生化檢驗具有極為重要作用和臨床意義,能夠通過測定尿液的理化性質和有形成分,有效診斷和鑒別診斷泌尿生殖系統、肝臟等臟器及系統的病變,同時也有助于判斷疾病的預后。尿沉渣檢測通常采用顯微鏡和流式細胞技術對尿液中的有形成分進行定性和定量檢測。生理情況下,尿液中的有形成分,例如紅細胞、白細胞、管型、細菌、結晶等均極為少見。多數泌尿系統疾病患者尿沉渣檢測可檢出結晶和上皮細胞,因此尿沉渣檢測可用于疾病的初步診斷。尿沉渣檢測主要是對尿液中的有形成分進行檢驗。載玻片法屬于尿沉渣檢測的傳統方法,但存在操作標準難以統一、影響因素較多等不足,因此檢測結果無法真實、客觀地反映真實情況,檢測結果見的可比性也相對較差。定量分析板法是用于尿沉渣檢測的新方法,具有標準化及規范化程度高、操作簡單、可重復性強及準確度高等優點,同時還能夠對檢測結果進行一次性處理,數據結果也具有較高的量化程度。
3.2泌尿系統感染尿沉渣檢測應注意的問題
健康者尿液中沒有紅細胞或數量極少。當連續數次尿液高倍鏡觀察均檢出1-2個紅細胞時,可判為鏡下血尿;肉眼觀察即可發現尿液呈赭紅色或洗肉水樣,可判為肉眼血尿。一旦出現肉眼血尿,說明泌尿系統疾病的病情已十分嚴重,患者需接受進一步檢查,以發現病因和明確診斷。在對泌尿系統感染患者進行尿沉渣檢測時,應注意規范操作,以保證標本染色效果、防止標本污染,同時應采用標準的檢查器材。在尿沉渣檢測的臨床應用中,通常采用晨尿標本,因為晨尿具有較高的濃縮度,能夠更好地反映尿液中有形成分的實際情況。一般而言,尿沉渣檢測應在標本采集后1H內進行,從而避免長時間保存標本對檢測結果的影響,提高檢測結果的準確性。
3.3泌尿系統感染尿沉渣檢測的優點
泌尿系統感染患者的尿液中通常存在一定量的病原體和白細胞,因此對患者尿液中的細菌及白細胞進行檢測對泌尿系統感染的臨床診斷極為重要,也有助于判斷疾病的病程。Sysmex公司UF1000i型尿沉渣分析儀同時采用了流式細胞技術及熒光染色法,因此檢測白細胞、紅細胞等有形成分的線性范圍較大,準確度、靈敏度和檢測效率也較高,有效避免了干化學法尿沉渣檢測的不足,適用于泌尿系統感染患者早期診斷。本研究結果表明,與干化學法相比,采用UF1000i型尿沉渣分析儀對泌尿系統感染患者進行尿沉渣檢測,可明顯提高異常檢出率(P<0.05)。
篇6
鱗狀細胞癌是前列腺癌中的罕見類型,在原發性前列腺癌中發病率不足1%,可能源自尿道移行上皮及尿道周圍部的導管。前列腺鱗狀細胞癌常繼發于前列腺癌放療、內分泌治療后,或結石慢性刺激,繼發于泌尿系統結核目前未見報道。前列腺鱗狀細胞癌臨床癥狀常表現為下尿路梗阻及血尿,PSA多處于正常范圍,細胞角蛋白19等鱗狀細胞癌標志物或有助于診斷。腫瘤組織病理切片可見細胞呈巢狀聚集,體積大,伴角化珠,異形性及核分裂像明顯。由于前列腺鱗狀細胞癌內分泌治療無效,發現時多處晚期,治療常以經尿道前列腺電切、膀胱造瘺等姑息手術為主,有條件者可選擇根治性膀胱前列腺切除術,術后輔以放、化療,化療多采用基于鉑類的聯合化療方案。本例雖無繼發于泌尿系結核的直接證據,但在肺、皮膚等部位,結核慢性刺激導致鱗狀細胞癌并非罕見,本患者病理特征明顯,其余器官未發現鱗狀細胞癌,符合原發性前列腺鱗狀細胞癌的診斷標準,因此我們認為本例鱗狀細胞癌繼發于泌尿系結核慢性刺激的可能性較大。
篇7
2、結果
2.1治療組:手術中泌尿系損傷發生率:發生泌尿系統損傷的共計55例,發生率為0.175%。其中25例為輸尿管損傷,發生的概率為0.079%;13例為膀胱損傷,發生的概率為0.041%;17例為尿道損傷,發生率為0.054%。在婦科手術中,不同的手術類型會造成不同的泌尿系統的損傷。共計22229例開腹手術,其中有28例為造成的泌尿系統損傷,發生的概率為0.126%,20例為輸尿管損傷,8例為膀胱損傷,發生率分別為0.089%和0.036%;共計6837例腹腔鏡手術,其中泌尿系統損傷25例,發生率為0.366%,13例輸尿管損傷,12例膀胱損傷,發生的概率分別為0.190%和0.176%。此外,還進行了2368例陰式手術,在陰式手術中尿道損傷是造成泌尿系統損傷的主要類型,共有2例,發生的概率為0.0845%.治療組.開腹手術造成泌尿系統損傷的概率為0.175%,而腹腔鏡手術損傷發生率高達0.366%,二者有著顯著差異,(P<0.05)有統計學意義。
2.2兩組泌尿系損傷發生率比較:統計資料顯示,對照組泌尿系統損傷的發生率為0.655%,而治療組為0.175%,二者有著明顯差異,(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篇8
本次調查的100例患者均來自本院在2013年2月~2014年5月進行CT掃描的疑似泌尿系統結石患者,其中男69例,女31例,年齡24~54歲,平均年齡35.8歲,通過隨機分組模式,將100例患者隨機分為甲組(50例)和乙組(50例),其中甲組進行常規劑量CT掃描,男28例,女22例,年齡24~50歲,平均年齡34.5歲,乙組為低劑量CT掃描,男30例,女20例,年齡26~54歲,平均年齡36.9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上述的100例患者均患有長期的腰痛、血尿現象。
1.2方法
CT掃描所采用的儀器為Siemens16排螺旋CT掃描機,掃描范圍為從腎臟上部開始進行掃描,直到膀胱、輸尿管等部位,兩組進行掃描時,采用兩種不同的劑量進行掃描,即甲組劑量為常規劑量150mA,乙組劑量為低劑量50mA,在進行掃描前,要保證患者身上無任何雜物,同時患者在進行掃描時,要適當減少呼吸,以保證整個掃描過程不受呼吸的干擾而產生錯誤的檢查數據[5,6]。
1.3療效判斷標準
主要觀察泌尿系統結石的大小、形狀、數量以及具體的類型,同時檢查結石周邊有無變形,輸尿管有無阻塞,通過對掃描所成的圖像進行判斷,大致可分為三個等級,即優、良、差,優為圖像成像清晰,結石情況顯示明顯,符合診斷需求,良為圖像成像一般,結石情況顯示較為明顯,符合診斷要求,差為圖像成像不清晰,整體成像質量差,不符合診斷要求。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參與掃描的100例疑似泌尿系統結石患者中,通過常規掃描確診的泌尿系統結石患者45例,通過低劑量掃描確診的泌尿系統結石患者44例,整個掃描中存在漏診誤診現象,但兩組診斷準確集結基本相同(P>0.05)。常規劑量掃描中所確診的45例患者中,共發現結石70個,位于腎臟部位21個,輸尿管部位49個,其中包括上部14個,中部20個,下部15個,低劑量掃描中確診的44例患者中,共發現結石64個,位于腎臟部位14個,輸尿管部位50個,其中包括上部17個,中部14個,下部19個。就掃描成像結果來看,甲組成像優的40例,良的10例,無差成像。乙組成像優的25例,良好的25例,無差成像。兩組在質量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篇9
1.3統計方法:所有數據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分析,計數資料以例數(n)或百分比(%)表示,P<0.05具有統計學差異。
2結果
手術原因包括剖宮產10例,卵巢腫瘤9例,子宮肌瘤7例,惡性腫瘤全子宮切除術3例,子宮內膜異位3例,絕育術3例。其中,輸尿管損傷患者21例,占58.3%,膀胱損傷患者15例,占41.7%。
3討論
篇10
1.2輸尿管解剖及好發部位
輸尿管從腎盂開始沿腰大肌前面偏中線側下降,在骶髂關節處經髂外動脈起點的前方進入骨盆腔繼續下行,于子宮闊韌帶基底部向前內方走行,于宮頸外側約2cm處在子宮動脈后方與之交叉,再經陰道側穹窿頂端繞向前方進入膀胱壁,在壁內斜行1.5~3cm,開口于膀胱三角區的外側角。婦科手術時輸尿管損傷多發生在以下5個部位:
(1)骨盆漏斗韌帶水平或以下。
(2)闊韌帶基底部,輸尿管通過子宮血管下方處。
(3)子宮血管以下,輸尿管通過子宮主韌帶隧道轉向前方中部進入膀胱處。
(4)子宮骶骨韌帶以上,走行于側盆壁的輸尿管部分。(5)進入膀胱壁的輸尿管壁內部。大部分輸尿管損傷發生于輸尿管跨越髂血管、穿過子宮動脈下方、輸尿管膀胱結合部。
2泌尿系統損傷的臨床表現及診斷
2.1膀胱損傷
婦科手術中膀胱的損傷多發生在穿刺口位置選擇不當,術前沒有排空膀胱或者前次盆腔手術史等原因使膀胱粘連移位至前腹壁下導致膀胱穿刺損傷。另外,在廣泛子宮切除術中,分離膀胱宮頸間隙及膀胱旁間隙時,術者經驗不足,動作粗暴,腫瘤浸潤導致解剖層次不明均為術中膀胱損傷的原因。膀胱的電損傷多為電凝損傷,電切割損傷。當膀胱黏膜撕裂時術中表現為術野出血但無血塊,稀水樣,或者無明顯出血,但持續有血滲出,尿袋引流出血尿,及尿袋內充滿氣體。而漿肌層撕裂黏膜完整時,術中往往難以發現,易造成晚期膀胱瘺。膀胱電損傷常見于電凝損傷,手術數天后才出現癥狀。晚期膀胱損傷主要表現為排尿量減少、血尿、陰道排液,如果不能有效引流,可出現腹痛、發熱等癥狀。往往需要二次手術或介入治療。膀胱亞甲藍試驗是最簡單的診斷方法。經導尿管注入亞甲藍溶液后夾閉導尿管,如果經陰道引流出亞甲藍溶液或者盆腔藍染可以確診膀胱損傷。膀胱鏡檢查可以確定損傷的位置、破口的大小。
2.2輸尿管損傷
腹腔鏡手術中輸尿管的機械性損傷多發生于高位斷扎骨盆漏斗韌帶位置。由于在鏡下是平面視角,此部位輸尿管、骨盆漏斗韌帶、髂血管交錯,組織間的疏松組織在鏡下同樣表現為條索樣。經驗不足的術者或者初學者易致橫斷損傷。另外,因為剖宮產等手術致使粘連,輸尿管走行改變,或者子宮腺肌病,子宮內膜異位癥,特別是深部浸潤型子宮內膜異位癥累及輸尿管,導致正常解剖位置改變,是腹腔鏡手術中輸尿管損傷的重要原因。輸尿管的電損傷多發生在宮旁穿越子宮動脈位置。分離血管在鏡下局部放大作用下,切割損傷的機會不大。此部位的損傷多為熱損傷。同樣輸尿管膀胱段的分離需要超聲刀和百克鉗進行電凝和分離。電凝過度,雖術中止血效果好,但術后易發生輸尿管瘺。與膀胱損傷相比,輸尿管損傷相對較難發現。需沿輸尿管走行仔細檢查。術中發現2個相鄰的管狀斷端或者輸尿管增粗、擴張,輸尿管沿途“漏水”,沿途因電凝出現較大面積發黑處滲血,尤其是淡血水。應警惕是否存在輸尿管損傷。輸尿管電損傷常表現為術后7~10d輸尿管陰道瘺。另外,輸尿管還可能由于組織粘連、成角,或被縫線、鈦夾損傷造成輸尿管積水。常表現為術后腹痛,腎區叩痛,嚴重者伴隨發熱等癥狀。需二次手術解除梗阻。可以通過逆行輸尿管造影、靜脈腎盂造影及膀胱鏡檢查確診。
3泌尿系損傷的處理
3.1膀胱損傷的處理
(1)保守治療,如果破口較小,可以留置蘑茹頭狀導尿管,長期引流,期待自然愈合。
(2)如果破口較大,或者位置較高,則需要手術治療。手術方式可以根據破口的位置,經陰道、經腹腔鏡或經腹完成。無論何種入路,都要注意充分清理壞死組織,縫合后保留導尿管7~10d。手術方式的選擇要根據術者的經驗、能力以及客觀條件綜合考慮,以最小的創傷緩解癥狀是治療原則。
3.2輸尿管損傷的處理
(1)術中發現輸尿管損傷需及時修補,行輸尿管端端吻合,或者輸尿管膀胱再植。行輸尿管修補時注意黏膜和黏膜對合,修補后縫線無張力,盡量減少尿液的滲漏。同時置入雙“J”管,術后1~2個月取出。
(2)術后發現輸尿管損傷的處理方法有:①膀胱鏡下逆行插管,如果能成功插管,可以期待愈合后拔出導管。②如果膀胱鏡插管困難,需要手術治療。手術入路可以選擇經腹或者經腹腔鏡。進行輸尿管修補或吻合,同時置入雙“J”管。如果損傷位置接近膀胱,需行輸尿管膀胱移植術。如果損傷部位較高,可行自體腎移植。③介入治療:超聲引導下行患側腎盂穿刺。可以減少尿液對損傷處的刺激,有利于再次修補的成功,同時膀胱及輸尿管小的漏口可以自然愈合,避免二次手術。但這種治療方法對術者要求很高,沒有腎盂積水的腎盂穿刺風險很高,需要有經驗的超聲介入醫生完成。我院超聲科為解決無腎盂積水的腎盂穿刺,給予患者腎盂區域加壓包扎,人為形成腎盂積水,提高了腎盂穿刺的成功率。
4腹腔鏡手術中泌尿系損傷的預防
手術要牢固樹立預防意識,術中注意操作規范,動作輕柔,使用無損傷器械。一旦發生損傷,及時發現,及時處理。
4.1膀胱損傷的預防
術前導尿,排空膀胱,進穿刺口在鏡頭直視下在臍內側韌帶外側進入,如有粘連,先分解粘連,恢復盆腔解剖結構后進入穿刺器。進入過程中保持可控制力度,切忌大力突然刺入腹腔。在腹腔鏡下分離膀胱反折腹膜,尤其是行廣泛子宮切除術時打開膀胱宮頸間隙及膀胱旁間隙時,注意動作輕柔,勿暴力撕扯。分離面電凝止血,止于表面,勿鉗夾止血。如宮頸癌腫塊浸潤膀胱,則注意解剖層次。
4.2輸尿管損傷的預防
明確解剖結構,對于輸卵管損傷的好發部位,操作小心。若非必要,盡可能避免游離輸尿管。術中大段游離輸尿管,引起輸尿管缺血壞死或手術剝離時損傷輸尿管的神經,使輸尿管蠕動無力,管腔擴張,內壓增大導致缺血而形成尿瘺。術前預置雙“J”管有助于預防術中及術后輸尿管損傷。雙“J”管具有內引流和支架的雙重作用。主要優點包括:
(1)組織相容性好,對輸尿管上皮無損害及刺激作用。
(2)內徑大,側孔多,具有良好的內引流作用。
(3)形態穩定,有一定彈性,適易于內鏡操作,且不易滑脫。
(4)X線易于定位。輕度輸尿管損傷可通過長期插管自行愈合,無需術中或術后再次手術修補。術前預置雙“J”管的缺點:近期刺激輸尿管,引起腹痛、血尿,遠期可形成結石。預置雙“J”管適應證尚缺乏統一標準:目前認為以下情況可以考慮預置雙“J”管:
(1)宮頸癌Ⅰb2期患者或超聲提示腎盂積水、輸尿管擴張者。
(2)惡性腫瘤中因腫瘤壓迫或浸潤轉移導致解剖結構變異(影像學或逆行腎盂造影支持)。
(3)子宮內膜異位癥、多次下腹部手術史或盆腔炎癥感染等導致盆腔粘連引起輸尿管位置異常者。
(4)經陰廣泛子宮或宮頸切除術者。
篇11
2.1金錢草對泌尿系統結石的藥理作用
金錢草,又被稱作大金錢草,屬于報春花科植物過路黃的干燥全草,可以起到清熱利濕、消腫的效果。金錢草入藥最早記錄于《本草綱目拾遺》一書中,書中這樣說到:“金錢草,味微甘,性微寒,祛風,治濕熱。”隨后的《植物名實圖考》、《草木便方》、《嶺南草藥志》等著作也記載了金錢草在治療“砂淋”、“石淋”方面的效果。如今,金錢草治療泌尿系統結石的效果被廣泛認可。泌尿系統結石的主要成分是草酸鈣,尿石中40%為純草酸鈣晶體。草酸鈣晶體中的水合物——水合草酸鈣是熱力學最穩定的,也是泌尿結石的主要成分。黃酮類、甙類、揮發油、氨基酸、膽堿等都是金錢草的主要成分,其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是黃酮類化合物。而在黃酮類化合物中,羰基及酚羥基可以和尿液中的鈣離子發生絡合作用,可以使鈣離子濃度得到有效降低,使草酸鈣飽和度有所減少,這樣可以對草酸鈣晶體的生長起到抑制作用。金錢草成分還可以對尿液中的pH值加以調節,通過中和作用使其偏酸性,從而存在于堿性環境中的結石得以溶解,使一水合草酸鈣生長速率減慢,使晶體聚集的程度得以減少,對結石的生長起到抑制作用。總之,金錢草有助于擴張輸尿管,可以發揮有效的利尿效果,幫助泌尿系統結石患者將結石排出去。
篇12
1.2護理方法
按《婦產科護理學》方法,對照組患者行宮頸癌術后常規護理方法;觀察組患者實施綜合泌尿系護理干預。護理干預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心理安撫護理:對觀察組患者均要在術前做好手術過程各種措施的教育工作,告知患者常規術后會在體內留置導尿管較長時間,而且要反復測試殘余尿量,對其可能產生的痛苦和心理負擔要做好疏導,減輕患者的焦慮擔憂。同時,護理人員要積極主動的做好患者及其家屬的溝通工作,對于術后并發癥,可能出現的尿潴留及泌尿系統感染情況做好詳細講解,避免術后患者產生焦慮情緒。在術前、術中及術后過程中,主管護士要做好陪同工作,隨時處理因病情及手術導致的患者情緒及心理變化,耐心處理,做好心理護理。
(2)術后出血護理:患者術后要去枕平臥8~10h,避免劇烈翻身及活動,隨時觀察患者的各項體征,發現異常及時告知主管醫生,及時處理可能導致的內出血。
(3)膀胱功能護理:膀胱機能紊亂就會導致術后出現尿潴留現象,尿潴留的產生會給患者心理帶來很多負面干擾,嚴重影響患者的自尊心,擾亂患者的社會角色及自我形象,甚至導致患者術后活動不便,身體恢復時間延長等。因此,主管護士要在術前和術后及時告知患者,使其正確認識發生尿潴留的情況,減輕其焦慮,配合醫生做好正確治療。觀察組患者還要在術前進行陰道、及盆底肌肌肉的功能鍛煉,練習肌肉縮緊與舒張;術后第3天始,在護士及家屬的協助下,讓患者在床上繼續做陰道、及盆底括約肌的收縮和舒張鍛煉,3~5次/天,5~10分/次,活動時切忌活動度過大,避免傷口開裂,導致出血及二次手術;術后第5天進行生物機能反饋訓練法,進行膀胱肌的功能鍛煉,以增加膀胱內壓力,緩解尿潴留,方法是以雙手疊加,手掌向下,輕壓下腹部,以能接受的力度為準,根據患者承受情況逐漸增加壓力,然后放松數秒,每天反復訓練6~8次。所有患者均在術后第7天行夾管,控制在每3小時一次,在輸液時或進食較多液體時,指導患者有尿意即。術后第8天,告知繼續做生物機能訓練,此時患者可自行進行腹部摁壓,進一步提升膀胱機能,增加膀胱內壓力,樹立患者拔除導尿管后自行排尿的勇氣。術后第10天,進行生物機能反饋訓練時,提前靜脈快速滴入0.9%NaCl(溫)800~1000mL,囑患者輕柔腹部,并做排尿行為,隨時觀察尿管周圍,見尿液自導尿管滲出時,協助患者去衛生間排尿。自行排尿2~3次后,及時測量殘余尿,并做好統計。
(4)膀胱沖洗與灌注:拔尿管前每日2次用生理鹽水300mL+慶大霉素8萬U+地塞米松5mg+阿托品1mg進行膀胱沖洗,每次時間控制在10min之內,待膀胱區有漲感時進行夾管,10min后將沖洗液排出,直至拔除導尿管。(5)尿管拔除的干預護理:尿管拔除前,每天用酒精擦洗會,注意保持外的清潔及和尿管的通暢,囑咐患者多行流食或多飲水,可達到沖洗膀胱的目的。每天監測患者的體溫變化,預防尿路感染,發現出現感染要及時告知主管醫生并做好治療。拔管后囑患者多喝水,增加排尿次數,恢復膀胱功能。
1.3評價標準
觀察2組患者在術后經不同條件護理泌尿系感染及尿潴留的發生人數,并進行臨床統計。療效判定標準:術后泌尿系統并發癥及尿潴留的診斷主要以B超下殘余尿量為標準,患者術后兩周仍然無法自主排尿,B超測試膀胱內殘余尿量超過100mL,此為尿潴留。出現泌尿系統感染的臨床表現為:
(1)尿液細胞中白細胞數目增多;
(2)尿液離心后檢測,白細胞鏡檢5~8個/HP;
(3)體外尿菌落培養數目超過105/mL。治愈標準:術后患者14d恢復自主排尿,無炎性反應,尿菌落培養及尿液檢測各指標均正常。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及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α=0.05為檢驗水準,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2組患者尿潴留及泌尿系統感染情況
觀察組護理后尿潴留發生率8.33%,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2.2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護理后泌尿系感染的發生率5.56%,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9.4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2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情況
護理后對2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進行調查,觀察組對護理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篇13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ASAⅠ~Ⅱ級泌尿系腹腔鏡手術患者60例,年齡20~50歲,無心肺疾患,隨機分成A、B兩組,兩組患者一般情況比較,差異均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兩組患者均采用全麻,以咪唑安定2~3mg、芬太尼0.2mg、異丙酚1~2mg/kg、維庫溴銨6~8mg快速誘導后氣管插管,接麻醉機行機械通氣,用異氟烷1%~2%和瑞芬太尼0.1~0.2μg/(kg·min)維持麻醉。設定呼吸參數TV=10ml/kg、f=10tpm、I∶E=1∶1.5。A組術中維持呼吸參數不變。B組術中根據PETCO2高低隨時調整呼吸參數(TV=6~8ml/kg、f=12~16tpm、I∶E=1∶2),維持PETCO2基本在正常范圍內。密切監測ECG、BP和呼吸參數的變化,記錄插管后10min(氣腹前)、氣腹后15min、30min、45min及放氣后5min的PETCO2、Paw各項數據(兩組氣腹壓一致均為13~15mmHg)。
1.3統計學方法比較兩組數據,應用數據統計軟件SPSS進行統計分析,數據以±s表示,經方差分析和t檢驗判斷組間差異。
2結果
兩組患者平均手術時間差異無顯著性,氣腹前后監測PETCO2、Paw數據見表1。兩組患者氣腹前PETCO2、Paw數值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氣腹后各時點監測值與氣腹前比較,兩組都有不同程度地改變,PETCO2、Paw升高,較氣腹前差異有顯著性(P<0.05);并持續至氣腹后5min,PETCO2、Paw在氣腹后有逐漸上升的趨勢;同時可看出B組氣腹后PETCO2、Paw監測值較A組低,兩組同時點比較差異有非常顯著性(P<0.01);B組雖上升,但基本在正常范圍內。表1氣腹前后各監測數據變化
3討論
近年來由于微創手術的廣泛開展,腹腔鏡手術應用于臨床各科。泌尿系統腹腔鏡手術時需建立人工腔道,充入CO2造成人工氣腹以便充分暴露手術部位和提供手術操作空間;而CO2氣腹對人體的呼吸及循環功能產生較大影響。由于CO2氣腹時使腹壓升高導致膈肌向頭側移位,胸腔壓力升高,肺順應性下降,氣道阻力增加,氣道壓升高所致;同時由于腹壓和胸腔壓力升高,壓迫外周血管,外周阻力增加,靜脈血回心阻力加大,使血壓升高;另外,CO2可透過腹膜吸收而使血中CO2濃度增加,致PETCO2升高;血中高濃度CO2可刺激交感神經興奮,引起心率加快,并引起酸堿失衡及電解質紊亂[1~3]。由于CO2氣腹可產生一些不良反應。因此,在圍手術期要加強監測,麻醉方法以氣管內全麻控制呼吸為好。可通過適度的過度通氣來排除體內過高的CO2,主要可通過提高每分鐘通氣量來實現,其方法有增加潮氣量,加快呼吸頻率。CO2氣腹后肺的容量減少、順應性下降、手術等增加潮氣量會使Paw進一步上升,有增加氣道損傷等并發癥發生的可能而不可取。本文B組通過監測PETCO2,根據其高低來調整呼吸參數。通過減少潮氣量、增大呼吸頻率使每分鐘通氣量增加而適當過度通氣,從而使PETCO2基本維持在正常范圍內。兩組患者PETCO2、Paw都較氣腹前升高,但A組上升更高(P<0.01)。所以,根據監測指標的動態變化,尤其是PETCO2和Paw的變化可以及時調整呼吸參數以維持PETCO2和Paw的相對穩定,達到維持圍手術期呼吸循環的目的,從而減少氣腹的不良反應。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