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護理安全的防范原則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護理安全的防范原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護理安全的防范原則

篇1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患者對醫療護理安全的法制維權意識發生了深刻變化。對影響護理安全的因素進行討論分析,提出改進措施,幫助護理人員增強護理本領,確保患者生命健康安全和醫療護理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影響護理安全的因素

1.1 人員素質

1.1.1 主要指護理人員缺乏責任心、技術水平低、經驗不足、協助能力不強。大多數護士起點學歷較低,理論水平總體不高,接受臨床實踐時間較短,缺乏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法律意識淡漠,缺乏從法律的角度去認識和考慮護理問題,不懂得在自律的同時維護自已的合法權益。在崗學習不夠,到崗后對一些專科知識,如專科疾病的臨床表現、治療、護理、病情觀察等臨床方面學習不到位;缺乏相應的藥理知識,如對新藥的使用方法、療效、不良反應、注意事項等不熟悉、不了解;對開展的新業務、新技術學習掌握不夠,缺乏學習的緊迫感和自覺性。

1.2 規章制度

1.2.1 護理常規、規程是護理實踐長期經驗的科學總結,是確保護理質量、護理安全的重要措施,是指導規范護理行為的準則。護理人員在工作中,對護理常規了解不夠全面,尤其是低年資的護理人員,在病情觀察方面和護理操作中不嚴格按照規程執行,存在安全隱患。

1.2.2 查對制度不嚴格,“三查”、“七對”存在形式化、機械化,發現不了問題,如加藥配液和檢查無菌溶液不仔細,瓶口松動、瓶體有裂縫、溶液內有異物等;擺藥不仔細,擺錯藥,經查對仍未發現;到血庫取血時,不認真與血庫人員核對,拿錯血;治療單不及時更改,造成執行錯誤等。

1.2.3 交接班制度不嚴格,如交接班時不到床頭交接,交代事情不清楚或忘記交代,對病情發展、個體差異缺乏預見性,未及時采取防范措施,杜絕意外事故發生。

1.2.4 消毒隔離制度不嚴,如傳染性疾病的患者未按有關消毒隔離原則進行處置;各種消毒液未及時更換,或消毒液濃度不符合要求等。

1.2.5 安全防范教育制度不落實,入院宣教不到位、內容不全面,缺乏個體針對性,或者沒有詳細介紹各種物品、設施的使用,為護理安全埋下了隱患。

1.2.6 病房管理制度不嚴,病歷保管上有漏洞,病歷柜不鎖,造成病歷部分丟失或患者不經同意自閱病歷等;病區欠安靜,尤其中午、晚間熄燈后,引起患者不滿;服務態度不好,或解釋、說明不到位,或溝通時語言措辭不當,引起患者誤會,甚至造成醫療糾紛。

2 改進措施

2.1 重視安全教育,提高護理人員的安全意識。護理人員對護理安全重要性的認識是做好護理安全工作的前提,因此要對護理人員進行持續性的安全教育,牢固樹立安全第一的觀念,組織護理人員認真學習相關的法律法規,定期召開安全會議,討論通報安全問題,建立健全科室護理安全管理措施,做到事事有章可循,處處有法可依。

2.2 加強職業責任感和慎獨精神教育。護理安全不但是護理質量的要求,也是護理道德的基本要求。護理工作具有獨立性、連續性和具體性,大多數護理活動都是在無人監督下完成,要經常對護理人員進行職業責任感和慎獨精神的教育,在任何情況下都盡職盡責,確保護理安全。

篇2

1兒科護理工作中的護理安全的影響因素

1.1工作人員自身因素①護理人員的工作態度不嚴謹,對慎獨精神欠缺,有少數的護理人員在工作中隨意簡化護理操作流程不能自覺遵守規章制度,不嚴格執行“三查七對”,臨床經驗不足,操作技術不完善;②護理工作技術因素:為患兒進行動靜脈穿刺技術不嫻熟,常會發生穿刺失敗,造成患兒哭鬧家屬不滿意;③護患溝通不完善:有些護理人員只注重操作技術但是未重視與患兒的家屬進行溝通交流造成護患溝通效果欠佳,這樣護患溝通很難在護理工作中開展起來,延誤了有效工作;④護理文件書寫不規范:對于護理方面的工作記錄不完善,與實際工作中的護理操作有明顯的出處及有主客觀成分缺乏的現象,語言與內容缺乏連貫性,無法準確的反應患兒的動態病情變化,與醫生的記錄不協調,這樣會增加醫院糾紛隱患的發生率[2];⑤感染知識的意識淡薄:在護理工作中的每個環節的行為操作都可能存在醫院感染的相關隱患發生,工作人員自身缺乏院內感染知識,對于新生兒院內感染控制要進行加強管理,在有關的護理工作中護士未注意按先清潔后治療的原則進行操作,從而導致交叉感染的發生。

1.2患者及社會因素由于現代社會模式的改變,家庭中均為獨生子,家長對孩子比較嬌慣,因此對醫院的醫療和護理水平的期望值過高,其中對護士的護理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靜脈穿刺要求能夠做到“一針見血”,但在護理實際操作過程中,由于小兒靜脈自身原因導致穿刺失敗,會造成家長的不滿意。現在社會因素存在著看病難、看病貴的主要問題,社會輿論將所有的責任推向醫院,關于社會中人群的呼聲以及新聞媒體的有關報道關于不良醫風等,加之患兒家長對醫療中出現的高技術、高風險不能夠理解,他們潛意識中認為到醫院就醫就好像進了保險箱。醫學科學是相當嚴謹的學科,在救死扶傷的同時存在一定的風險性和局限性,對于存在疑難雜癥的病例、診斷治療以及愈后等都會出現不同的風險,患兒出現治療效果不明顯、費用較多而且住院時間長的情況下常常會產生家屬的不滿情緒,在每一項的治療過程中護士是直接的執行者,因此矛盾較多都會歸結于護士。加之兒科的患兒具有天生活潑好動、自我防范意識差的特點這也是誘發不安全因素的重要原因。

1.3缺乏安全法律護理人員缺乏法律法規,對于護理中的風險意識差,而患者及家屬的維權意識不斷的增強,只有護士在護理工作有存在一點缺陷,家屬馬上會出現不滿意,甚至發生醫患糾紛。

2護理不安全因素的防范對策

2.1加強護士責任心,增強法律意識護士在工作中嚴格執行分級護理的工作制度交接班制度、查對制度等核心的各項工作制度,以強化護士工作的責任心[3]。護士要時刻與患者溝通交流,無論在查房中還是進行各項操作技術前,必須得到患者的允許才能夠進行各項操作,學會懂得理解患者、尊重患者、時刻從患者的角度出發。每次與患者溝通時要用通俗易懂,清晰、準確的語言行為來解釋和交待注意事項,并耐心的聽取患者的主訴,并進行相應的解答或者處理。

2.2加強護士專業技術培訓在護理工作中要不斷的加強護理人員的業務學習,保障護理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加強護理理論知識的學習和操作技術的考核訓練。同時要做好護理人員的人才梯隊的培養,彌補護理技術操作中的不足。護理操作有時帶有強制性,例如小兒靜脈穿刺技術、導尿、灌腸等操作技術。有些操作患者對護士的期望很高,希望護士做到耐心細致、安全準確,各項操作都在自己身上能夠順利的成功不要出現失誤,但是如果護士出現失誤時,則會引起護患之間的矛盾[4]。因此護士在做各項護理操作時要向患者解釋清楚操作的目的和注意事項,在操作過程中動作要輕柔、準確、熟練。

2.3完善后勤保障系統為了確保優質護理落實到具體環節,加強后勤工作的社會化管理如:陪檢、送標本、領物等非護理工作都由相關職能部門專業人員來完成,這樣可以讓護士有更多的時間靜下心和患兒進行心里輔導和健康教育工作宣傳。在兒科配備必要的基礎護理設施如:小方凳、沐浴盆、嬰兒推車、電吹風、微波爐、雨傘等生活設施可以方便住院患兒各個環節使用。

參考文獻

[1]徐健.護理安全與風險管理[J].醫藥產業資訊,2009,2(8):639.

篇3

1.2方法

1.2.1完善護理安全管理組織機構

按照新三級甲等標準,建立由院長、護理部主任、護士長、各職能科室正主任組成的護理質量安全管理委員會,各臨床科室設立護理安全管理小組,安全管理委員會辦公室設于護理部,配備3名專職人員(副主任1名)負責全院護理安全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反饋、整改、督查與追蹤工作。實施護理部-總(科)護士長-病區護士長三級質量控制和護士自我控制的護理安全管理體系,遵循PD-CA循環程序開展集團醫院的護理質量控制,促進質量持續改進。

1.2.2完善護理質量標準及工作流程

護理工作流程應以最短的時間、最小的范圍、最有效的措施,減少護理安全隱患對醫院、患者及護士造成的傷害。集團護理部對全院護理缺陷進行原因分析,將差錯原因看作質量持續改進要點及護理風險預警項目。護理部針對因護理質量標準及護理流程等方面的缺陷而造成的護理差錯事故,按照新三級甲等標準及重慶市規范,結合本院實際修訂的集團醫院統一的護理質量標準,進一步完善了重點環節標準化工作流程。

1.2.3排查安全隱患,制訂預警控制方案

護理安全管理委員每月定期進行護理安全評估,按科室、崗位仔細評估護理工作各方面的安全漏洞和隱患,對評估發現的問題和隱患及時反饋給臨床科室落實整改,將實施整改后仍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確定為對護理安全具有警戒或防范意義的預警信號,并針對每一個預警信號制訂出預警控制方案下發相關科室。

1.2.4分級實施護理安全巡查與安全信息網絡直報及反饋機制

由護理部制訂電子版的護理安全信息周報表,該表包括護理核心制度的執行、技術操作規范、設施與設備管理、藥品管理、病區環境、投訴與糾紛、醫療費用等項目。按照周報表項目分級實施護理安全巡查、安全信息網絡直報及反饋機制。(1)臨床一線護士:每班進行崗位隱患巡查,發現隱患立即列出相關護理安全預警內容,及時落實整改,并以書面形式交班,對各班護士進行預警;(2)臨床護士長:每天對本科室進行安全巡查,及時處理安全隱患,將巡查結果每周上報護理部,對本科室不能解決的問題則列出預警內容以書面形式上報相關職能部門協調解決;(3)總(科)護士長:每周對分管區域進行安全巡查1次,指導并協助臨床科室解除安全隱患,并追蹤整改效果,每月將本片區巡查結果上報護理部;(4)護理部:每月對全院護理單元進行護理安全巡查1次,并將本月全院上報的安全信息進行歸納分析,按安全隱患的性質、級別啟動安全預警機制,進行安全防范部署。

1.2.5實施患者風險預警評估,落實安全防護措施

按新三級甲等標準對患者實施風險預警評估,患者入院時立即給予入院評估(含生理、心理)、疼痛評估、跌倒/墜床及壓瘡、管道滑脫危險因子評估等。患者住院期間護士會根據其用藥及病情變化對上述危險因子實施動態評估,根據評估結果有針對性地制訂并實施風險預警方案,落實安全防護措施。

1.2.6完善設施設備,打造安全環境

在醫院建筑設計中全方位體現安全理念,病區地面全部安裝防滑地板,墻面安裝有扶手,配備有多功能雙側床欄的病床,病區廁所、盥洗間鋪設防滑墊并安裝防護窗,電梯及樓道安排保安人員保護患者行走的安全,醫院的各種服務設施均貼有醒目的標識及使用說明,為行動不便的患者配備了手推車、輪椅、徒手電梯等。醫院在硬件配備上處處體現了保障患者安全的人文服務理念,力圖營造以患者為中心的安全療養環境。

1.2.7實施護理人力資源的彈性調配

人力資源管理缺陷也可構成護理安全隱患,屬于安全預警范疇。合理排班,實行彈性排班制、層級管理制、新老護士搭配制,以減輕超負荷工作狀態、減少職業倦怠、提高護理質量,使患者安全系數增加。護理部以新三級甲等標準為依據制訂了各病區護士配備原則和緊急狀態下護理人力資源調配預案,并根據各病區實際床位使用率、患者護理等級比例、工作量進行人力資源彈性調配,做到合理、靈活、高效,以達到人力資源利用的合理性和均衡性。

1.2.8落實安全警示教育,提升護士風險防范意識

實施科室、片區及護理部三級護理安全警示教育。科室護士長每周五組織召開安全教育會,對本周安全問題進行總結分析,提出下一步安全預警內容,布置整改方案;總(科)護士長每月組織分院(片區)安全警示教育會,對分院(片區)存在的安全預警問題進行分析點評,提出管理對策,并部署安全預警控制方案;護理部每季度召開全院護理缺陷總結暨安全警示教育會議,對季度護理缺陷的性質、類別、發生率等進行系統講評,對護理不良事件典型案例進行原因分析,制訂切實可行的安全預警方案,下發臨床科室落實整改。通過分級安全警示教育,以警醒全體護理人員吸取教訓,做到警鐘長鳴,提升護理風險防范意識。

1.2.9評價方法

將2011年(實施前)與2012年(實施后)護理缺陷發生率及上報率、護理質量及患者滿意度進行比較。護理缺陷包括警告事件、意外事件、不良事件、未造成后果事件、隱患事件5項內容,每周上報統計1次;護理質量包括基礎護理、特級和一級護理、優質護理、護理文書、病區管理、急救物品、消毒隔離7項內容,使用本院統一的護理質量評價標準,每月檢查1次;患者滿意度包括對服務技能、服務禮儀、人文關懷、生活照護、心理支持、安全保障、健康指導的滿意度及對護理工作的意見和建議等8項內容,使用本院統一的患者滿意度調查表,每季度調查1次。護理質量及患者滿意度以分值表示,護理缺陷發生率及上報率以百分率表示。

1.3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符合正態分布、方差齊的數據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護理缺陷

護理安全預警機制實施后較實施前護理缺陷發生率明顯下降,上報率顯著提升。

2.2護理質量

護理安全預警機制實施后較實施前護理質量評分全面提升。

2.3患者滿意度

護理安全預警機制實施后患者滿意度得到明顯提高。護理安全預警機制實施前后者滿意度分別為(91.72±3.27)分、(97.64±2.36)分,兩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3結論

識別護理風險是確保護理安全的前提,護理風險始終存在于操作、處置、配合搶救等環節中,作為管理者應不斷發現護理安全的薄弱環節,評估風險管理的重點,識別并確定現存的和潛在的護理風險,制訂護理風險管理計劃和護理風險防范等措施。現代護理安全管理強調實施前瞻性管理和全程動態管理,這對降低護理缺陷發生率、提高臨床護理質量和節約衛生資源具有重要意義,也體現了護理質量管理預防為主的原則。近年來,如何保證患者安全已受到世界衛生組織和各國的廣泛關注,美國醫療機構評鑒聯合會(JCAHO)在促進患者安全方面有更具體明確的做法。我國三級綜合醫院評審標準(2011年版)已將護理安全管理列為獨立評審標準。如何在集團化醫院中同質化實施新三級甲等安全管理標準,最大程度地減輕損失,是醫院護理安全管理的最終目標。

3.1健全的管理體制是保障集團化醫院護理安全的關鍵

管理體制不健全、規章制度不完善、管理監督不得力等影響護理安全的組織管理因素,是對患者安全的最大威脅。護理風險管理是一項長期、持續工作,需不斷更新、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健全安全管理組織機構。只有建立完善護理安全管理體系,才能有效地防范不良事件的發生,提高護理質量、患者和護理人員的服務滿意度。本院按照新三級甲等標準,進一步完善了護理安全管理組織機構,強化了各級安全管理職能,實現了分級護理安全預警的管理體系,切實發揮了個人護理風險預控的主觀能動性,從而達到了規避風險的目的,與傳統方法比較,護理缺陷的發生率顯著下降(P<0.01)。

3.2無懲罰性護理不良事件報告機制在集團化醫院標準化的實施,可提升護理安全的預警作用

無懲罰性護理不良事件呈報機制的標準化實施,有利于消除護理人員抵觸情緒,體現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和諧一致,增強了護理人員參與安全管理的責任心與主動性;使護理人員在缺陷發生時均能以積極、輕松的心態應對,自覺分析護理程序中發生安全事件的原因,并對系統和流程提出改進意見,變被動管理為主動參與,能盡早發現隱患苗頭并及時報告與處理。與傳統方法比較,全院護理缺陷發生率顯著降低、上報率顯著上升(P<0.01),表明無懲罰性護理不良事件呈報機制的標準化實施,可實現集團化醫院護理安全管理質量的同質化提升,有效控制護理風險的發生,使安全關口前移,起到安全預警的作用。

3.3護理安全信息網絡直報系統及反饋機制的建立與實施,可實現護理風險的前饋性控制

集團化醫院護理安全信息網絡中心的建立使總院護理部及相關職能科室能及時收到全院各護理單元的安全信息,在第一時間給予歸納、分析與處理,并迅速提出預警項目與控制方案反饋給相關科室實施。同時,對預警控制方案的實施進行追蹤評價,在風險可能發生前及時采取前瞻性預警干預,實現了護理風險的前饋性控制,與傳統書面護理不良事件報告方法比較,上報率顯著上升。

篇4

護理質量管理是護理管理的核心,是管理職能的最終表現形式,護理質量管理的主要手段是進行缺陷干預,通過對缺陷的干預,使醫療護理活動中各個環節可能發生的問題降到最低限度,從而減少差錯事故的發生,為患者提供安全、有序的優質的護理服務。護理缺陷的干預已成為每位護理人員最為關注的熱點問題,現將工作中護理缺陷的干預措施總結如下:

1加強安全知識與法律法規的學習,增強法律意識和自我防護意識

1.1加強安全知識的學習,確保護理安全:隨著患者自身保護的權利意識的增強,為了維護醫療秩序,保障醫療安全,保護患者和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的合法權益,我院護理部對全體護理人員進行安全教育和相關知識的學習,建立了與治療護理相關的告知制度,認真組織學習,嚴格執行,消除各種不安全的護理行為、傾向和隱患,嚴防各種護理差錯事故的發生,確保安全的護理。

1.2嚴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規章:護理規范、常規是防范護理缺陷的最基本保證。要做到遵守常規,我們每位護士必須熟悉國家的法律法規,醫療事故處理條例、臨床輸血技術規范、醫院感染管理辦法、病歷書寫基本規范等,尤其是掌握護理常規,才能在進行護理活動時將違規的行為過濾,將不適應的行為糾正。

2增強服務意識,加強護理質量管理

2.1改善服務態度,提高服務質量:護士的職業在規范和行為的準則中,言行舉止要求很嚴格,因此,護士在為患者服務中,要做到文明禮貌,舉止文雅,語言親戚,要積極主動地與患者交流。為進一步提高我院服務質量,護理部與院辦聯合進行護士服務態度、服務質量綜合滿意度問卷調查,每季度綜合考評,護理質量高,服務態度好,無護理糾紛及投訴,無護理大差錯及護理事故發生的科室,即為活動流動紅旗的科室,并給予獎勵。通過開展這項評比活動,增強了護理人員比、學、趕、幫、超的競爭意識和服務意識,不斷改善服務態度,提高服務質量。

2.2加強業務培訓,提高護士的綜合素質:加強“三基”訓練和“專科技能訓練”,培養護士主動學習的興趣,不斷提高護士的業務水平和綜合素質。護士業務素質的高低決定其觀察患

者和處理患者的能力。低年資護士、新招聘護士是護理缺陷的高發人群,應該給予嚴格的培訓,并形成制度化。加強服務藝術的學習,提高溝通能力,真正以患者為中心,滿足患者的

護理需要。

2.3認真履行崗位職責:明確各級護理人員崗位職責,有利于保證護理工作質量,我院護理部建立健全各級護理人員崗位職責,要求她們認真履行,堅守工作崗位,工作時間精神飽滿、主動熱情,始終保持以患者為中心,盡心盡責為患者提供優質的護理服務。

2.4嚴格執行規章制度,并認真實施:嚴格執行規章制度是防范護理缺陷的關鍵。認真組織學習護理核心制度,建立質量控制體系,制定標準護理操作規程,規范護理文件書寫和完

善規章制度,使各項工作有章可循。同時,成立護理質量安全管理組織,定期進行安全查房及護理隱患的分析討論,并及時反饋,定期評價。

2.5重視護理記錄的法律依據:從法律上明確了護理記錄是病歷的重要組成部分,患者可以復印、復制,可以作為護患雙方舉證的依據。為使我院護理記錄能夠起到法律效應,護理部加強了護理記錄的規范書寫,選送骨干外出參觀學習,院內舉辦相關知識的學習班,要求護士加強學習,加強責任心,提高護理記錄的書寫水平,工作中主動巡視病房,提高觀察病情的能力,按級別護理和護理記錄的書寫要求客觀、真實、準確、及時、完整地做好患者的動態記錄,提高自我防護意識。

3充分發揮護士長作用、嚴把質量關:發揮護士長作用,合理排班,新老搭配,對容易發生護理差錯的時間段、重點環節和高危人群重點控制;勤檢查,勤督促,對差錯隱患早預防、早發現、早糾正;充分調動護理人員的主觀能動性,多用信任原則、激勵原則、民主原則、協調原則,創造良好的工作氛圍,關心下屬的心理狀態。妥善解決后顧之憂,排除心理障礙,保證工作安全。鼓勵護士間的團隊協作,不斷改正的精神,嚴格把好安全質量關。

4實行全面的質量控制,充分發揮質控組織作用:鼓勵全員參與,提高發現問題的能力,不斷持續改進工作,遵循護理質量標準,防檢結合,以防為主,全面控制護理質量。

4.1制定明確的獎罰措施,盡力將缺陷消除在事前,不做事后“諸葛亮”。建立護理缺陷分析討論機制,每月召開質控會議,組織人員進行分析討論,讓出錯的個人進行案例經驗分享,更加深印象,效果良好,使大家達成共識,從中吸取教訓,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以此防范缺陷。

4.2對“重點人員”加強管理:對“重點人員”如:工作責任心不強易出差錯者,基本功不扎實、業務素質差者,工作不安心者,自控能力差、易情緒化者,進修實習生和低年資護士等,護士長應主動關心、理解她們,進行思想溝通,人性化管理,引入激勵機制,讓護士因激勵而更優質、更愉快地工作,達到先讓護士滿意,最終達到患者滿意。【1】

提高護理質量,保障護理安全是新形勢下對護理工作提出的要求與希望。所以,護理工作者必須重新認識護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種復雜因素,進一步完善服務內容,完善護理工作流程及規章制度。同時,努力加強自身學習和技術的訓練,把高尚的醫德情操、優質的服務態度和嫻熟的護理技能結合起來,為患者提供安全、滿意的護理服務,以取得患者及家屬的理解、支持和信任,從而避免或減少護理缺陷的發生。

參考文獻:

篇5

1.2高危人群重點教育

從護理人員自身因素看,近年來醫院床位擴編,護理人員數量逐年增加,從業人員低齡化。同樣,我院護齡5年以下的護士占護士總數的2/5,占三班倒護士人數的2/3。她們臨床經驗不足,技術操作欠熟練,缺乏有效的溝通技巧,安全防范意識不強,易發生護理差錯。因此她們是安全教育的重點人群,也是規范化培訓的重要內容。

2規范護理工作流程建立各種應急預案

2.1建立和完善護理各項工作流程

根據專科特點和醫院的實際工作需要,建立和完善各項護理工作流程,如入院出院護理流程、各種急救流程、約束帶使用流程、急診住院病人與病區交接流程、“三無”病人收治流程等。

2.2完善各種應急預案

針對精神專科的特點,突出“預防為主”的原則,制定專科應急預案。如精神病人可能發生的噎食、出走、自殺傾向應急預案,輸液、輸血反應應急預案等。并定期組織演練,保證突況及時有效啟用應急預案。

3護理安全貫穿護理全程

3.1住院的新病人

一級護理病人專人管理,一般觀察5-7天,每天每班有精神癥狀監護評估觀察記錄,有每日3次生命體征的測量記錄,保護約束病人有各班的觀察巡視記錄,使病人的一切活動在工作人員的掌控之中。對于二級護理病人,除執行常規的治療護理以外,精神癥狀觀察使用住院病人觀察量表(NOSIE),對30個項目進行評定。同時還使用了護士用簡明精神病量表(N-BPRS),評定項目26個,使精神科在臨床護理工作中,對精神病人的病情變化過程有一個客觀的量化評價,使護理更具有針對性,同時對安全的防范有了科學的依據。另外,為了有的放矢地掌握病人伴發軀體疾病,我們每周對住院的病人常規測量血壓1次,對陽性的檢查結果和異常的檢查報告進行篩查,有臨床意義的進行登記,各班進行針對性的觀察和防范,使安全防范措施落到實處。

3.2住院環境的安全管理

在整個精神科病區,每天每班有專人檢查床頭柜、床鋪有無危險品,門窗玻璃有無破損,電源開關是否完好,各種警示標識是否落實。每個角落都不能放過,確保住院的病人在舒適、安全的住院環境中接受治療和護理。

4強化制度執行和護理質控

4.1強化護理核心制度的執行

將分級護理制度、交接班制度、查對制度、病房安全管理等制度納入護理的質量考核,不但要知曉,而且要執行。病房安全管理制度的檢查和執行與患者安全目標評價相結合、與應急預案相關聯。護理部定期或不定期組織檢查,檢查結果與科室獎懲掛鉤,對存在問題有整改,使護理安全得到了有力的保障。

4.2建立和完善護理質量管理體系

制定相應的預防與控制措施,建立以護理質量委員會、科室質控小組成員為主體,全體護理人員參與的護理質量管理組織體系,形成護理部監控、科內互控、科室自控的監控網絡,層層把關,環環相扣,各司其職。

4.3加強考核檢查

護理部按照《護理質量考核及評價標準》對全院護理質量進行定期檢查或不定期抽查,其結果在護士長例會上反饋,并以書面的形式反饋給科室,科室將各級檢查反饋內容在科室會議上分析原因,整改不足。同時把科室每月的質量考核結果上報到護理部,使全院的護理質量管理做到有檢查、有反饋,有分析、有整改,保證護理質量的持續改進,使護理服務質量不斷提升。

5安全管理納入護士長日常管理工作

5.1科學排班

護士長應根據護理部工作的統一部署,采取科學管理的方法,按照分層使用的要求,結合科室護士的現狀,結合護士的能力、資歷、技術水平等,合理調配護理人員,注意新、老護士搭配,發揮傳、幫、帶作用。同時根據病人的需要,治療護理的時間安排盡可能不影響病人的休息時間,在病人晨晚間護理和用餐時間段增加護理人員數量的投入,節假日、法定長假安排技術力量強的護理人員值班,為病人安全提供人力和技術上的保障。要注意在彈性排班的同時,還要避免護士長期處于緊張、疲勞狀態而發生差錯。

5.2學用結合

當使用新的醫療設備或開展新治療方法、新藥物應用時,要組織全體護士認真學習以掌握新知識、新技能以及藥物不良反應等。在各種大型儀器上均掛上操作程序,以便護士熟練掌握和應用。

6建立通暢護理不良事件報告系統

6.1更新理念

美國醫學會提倡:構建一個安全的衛生系統最大的挑戰是改變理念;從指責犯錯誤的個體轉變為視錯誤為促進安全性的機會[2]。差錯發生后,簡單地通過責罰醫務人員的行為,不僅不能實現對護理安全切實有效的控制,甚至可能會產生相反的作用。真正需要做的是如何客觀有效分析過錯,找出錯誤的根源,運用現代管理技術完善護理程序,通過環節上的設置來減少錯誤發生,增加安全性[3]。我們組織護士長學習和借鑒了這一先進的管理理念,應用于差錯分析,拓寬了思路,使各級管理人員能正確對待差錯,發生差錯及時報告,共同查找原因落實整改。

6.2建立科學的不良事件報告系統

篇6

神經內科是個存在較大醫療風險的科室,收治的患者多為老年人,常伴有意識障礙、精神異常及運動和認知障礙,病情重、變化快,合并癥多,病程長,致殘致死率高,對護理工作要求比較高,現將神經內科常見的護理安全隱患原因分析及防范對策總結如下。

1 護理安全隱患分析

1.1 意外受傷

1.1.1 跌倒 神經內科患者大多年老體弱、神經疾病導致的肢體癱瘓、步態不穩、起立與邁步艱難等,常突然發生抽搐及暈厥。如拖地后地面太濕,走廊無扶手,衛生間沒有防滑墊,都是神經內科患者發生跌倒的原因。

1.1.2 墜床 新入院患者對環境及病床不適應,躁動患者沒有床檔防護,陪護與患者同床,肢體約束方法不正確,都易造成患者墜床。

1.1.3 燙傷、凍傷 感覺障礙患者使用熱水袋不規范時,易造成皮膚燙傷;腦卒中患者高熱時,使用冰塊降溫,若不及時更換部位,易造成凍傷。

1.1.4 舌咬傷 神經內科患者抽搐發作時,未及時帶牙套、置牙墊防護,易造成患者舌咬傷。

1.2 壓瘡 伴有軀體移動障礙及意識障礙的患者,失去自理能力,長期臥床不能自行翻身,若不定時翻身,更換臥位,極易造成皮膚損傷甚至壓瘡。

1.3 自殺 患者因角色改變,生活不能完全自理,住院期間的經濟負擔等,易產生抑郁、焦慮的情緒,隨時都有自殺的傾向。

1.4 走失 精神異常及老年癡呆患者,未做到24小時連續看護,特別是外出進行輔助檢查時,人員較雜,稍有疏忽容易走失。

1.5 窒息 患者因為疾病常伴有咳嗽反射減弱、飲水嗆咳、吞咽困難等表現,故易于出現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

1.6 法律意識淡薄 患者意識情況是神經內科護士觀察的重點,一旦患者病情變化而未能及時發現,將給患者帶來嚴重后果,造成醫療糾紛。另外護理人員只重視每天的功能護理,沒有及時履行告知義務,忽視了患者的知情同意權,在患者住院過程中不注意保護患者的隱私,隨意談論患者的病情及轉歸,不堅持原則,盲目執行醫生的口頭醫囑等均可導致護患糾紛。

1.7 管理因素

1.7.1 對護理人員教育、培訓不重視 主要表現在僅注重護士的工作完成而忽視護士的在職培訓,對護士的業務培訓不到位,職業道德教育薄弱,管理監督不得力,這不僅是發生糾紛的主要原因,也是對患者安全的最大威脅,如果沒及時根據專業技術發展的情況進行調整,找不到有效的途徑提高人員素質對患者安全將構成巨大威脅。

1.7.2 護理人力資源配置不合理 工作量與護士比例失調,護士每天都在超負荷的工作,一方面不能及時解決患者問題,滿足不了患者的需要,另一方面長期如此,護士身心健康受到嚴重傷害,也是構成護理工作不安全的重要原因之一。

2 防范對策

2.1 評估患者危險因素 針對患者發生意外傷害進行評估,對于高危人群在病人床頭懸掛警示牌。每班進行交班時要重點觀察病人并采取預見性防護措施,避免安全隱患發生。

2.2 加強護士的法律意識 制定培訓計劃將護理法律法規、法制意識、護理安全防范意識、護理核心制度等內容進行學習。鼓勵護理人員參加各種形式的法律知識的學習,對于《護理文書書寫》、《緊急封存病歷制度》、《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等文件進行熟知。掌握三基三嚴的知識,進行各項操作時要嚴格執行三查七對制度。

2.3 加強專業知識和技能培訓 科內定期組織人員進行業務學習,積極參加醫院的繼續教育工作,建立定期培訓考核制度。通過不斷努力學習,掌握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與技術能力。

2.4 加強健康教育,確保患者安全 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安全知識宣教,指導患者及家屬正確使用床檔、約束帶,避免墜床。對年老體弱、頭暈、視力減弱、走路不穩等患者下床活動時應有人陪護,避免跌倒。

2.5 完善服務流程,建立規章制度 根據醫院內的實際護理工作情況,保障患者的治療和護理安全,提高護理的工作效率和質量,完善各項操作流程,并將常見病、多發病的護理常規下發到每位護士手里,加強各項護理常規的學習。

3 討 論

護理安全是護理質量的保證,是為患者提供放心、滿意優質服務的基礎。在醫療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安全、質量是患者選擇就醫最直接、最重要的標準之一,抓好安全質量管理是降低護理安全隱患的前提,也是提高護理水平的關鍵環節。通過分析總結神經內科患者護理安全隱患,制定有針對性的防范措施,加強護理安全隱患的預見與干預能力,建立長效防范管理機制,持續整改,能夠有效降低護理安全隱患發生率,提高護理質量,改善護患關系,從而保證醫院長期健康穩步發展,值得臨床重視和推廣。

參考文獻

篇7

護理標識是為了預防患者在住院過程中由于諸多因素的影響產生的意外或風險事件而制定的科學合理的標識記號,其目的就是為了增強護士的防范意識,避免護理風險因素,確保護理安全。

1.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我院自2010年5月開始在全院各科室規范系統應用各種護理標識,為確保護理標示的規范使用,護理部將護理安全質量管理納入科室績效工資考核中,加大了管理力度,規范了護士行為,明顯降低了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率,取得了良好的管理效果。

1.2方法

護理標識的設計由護士根據各科室具體的護理內容及不同的護理人群,自己選擇內容,護理部統一制作護理標示。護理標識的顏色、字體、形狀的選擇遵循美觀、大方、規范、實用的原則,既充分考慮患者的感觀又能對護士起警示作用,達到安全的目的。

1.3 護理標識的分類

1.3.1住院患者身份標示-腕帶

腕帶為塑料襯帶,分成人、兒童、嬰兒腕帶,選擇不同顏色區別患者的身份類別。本院選擇橘紅色代表病情危重患者,藍色代表手術患者,白色代表病情穩定患者,粉紅色代表兒童及嬰兒。患者住院后,護士及時評估患者姓名、年齡、床號、住院號、聯系電話、過敏史等基本信息,根據病情及醫囑選擇不同顏色的腕帶,填寫腕帶信息,核對無誤后,再為患者正確佩戴在手腕部[1]。在護理過程中,護士根據患者的腕帶顏色識別患者的類別,根據患者類別調整護理方法。在進行任何診療、護理操作時,醫務人員均須認真核對患者的腕帶信息,確保診療護理措施準確實施,防范差錯發生。

1.3.2警示標簽

1.3.2.1管道警示標簽

使用不同顏色標簽區分管道的危險程度。本院選擇深紅色標簽代表管道高度危險,黃色標簽代表管道中度危險,綠色標簽代表管道低度危險。護士根據管道標簽的顏色就可以知道管道的重要性,特別是在維護高度危險管道時,要特別謹慎,做好重點觀察、重點記錄、重點交班,對患者也要做好詳細的宣教,取得患者的重視與積極配合,防止管道意外滑脫事件發生。

1.3.2.2 特殊用藥警示標簽

特殊藥物須限時、限速、限量應用時,選擇紅色邊框白底的不粘膠標簽,將藥名、劑量、用法、時間填寫在標簽上,再將標簽粘貼在注射器針筒上,警示護士規范操作,防范差錯發生。

1.3.3 警示標牌

選擇白底紅字警示標牌,如:防導管脫落、防墜床、防壓瘡、防走失”等警示標牌,統一插在床頭牌卡槽內。護士在首次接診患者或在患者住院過程中,均須對患者進行護理風險評估,針對高風險因素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同時在患者床頭卡槽放置醒目的警示標牌,它 對患者及醫護人員均起到警示作用,有助于護患密切配合,共同防范不良事件的發生,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3.4其他提示標牌

在容易發生安全隱患的地方,如:浴室、開水間等地,放置小心跌倒、小心燙傷提示標牌;在病房門牌處放置主治醫生和責任護士插卡提示標識,讓醫護人員和患者均明確自己的責任對象,方便患者與醫護人員聯系與溝通,在溫馨的氣氛中建立融洽的醫患關系。

1.4質量監控

護理安全直接影響護理質量,只有在安全的前提下才有質量的保證,護理部持續對護理標識的應用及護理不良事件進行監控,并將安全質量管理納入科室績效工資考核中,加大了管理力度,規范了護士行為,明顯降低了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率,確保了患者的安全,提高了護理質量。

1.5.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

2 結果

2.1 護理標示應用前后護理不良事件發生情況比較(見表1)

2.2護理標示應用前后患者及醫護人員滿意度 (見表2)

3討論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護理的要求越來越高,而護士的工作壓力、護理風險程度越來越大,護理不良事件時有發生。傳統的方法是對病人及家屬做好宣教,護士做好交接班來預防,這遠遠不能適應現代護理管理的要求[2]。通過管理方法的更新,在傳統的基礎上通過規范應用各種護理標示,對護患雙方均能起到警示作用,將可能發生的不良事件轉移到事前預防上來,將其消滅在萌芽狀態,從而減少護理失誤的發生,為病人提供更加安全、優質的服務。

在護理標識的應用過程中,護士規范和科學的護理工作贏得了廣大患者的認可,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得到了提高,醫護人員自身的滿意度也得到提高;護理標識應用后,病房環境和氣氛有了明顯改變,患者情緒穩定,遇到問題能與護士及時溝通,改善了護患關系,提高了患者滿意度。

因此,護理標識在護理安全管理中可以取得良好的應用效果,值得推廣應用。

篇8

2、 對策

2.1 認真做好安全評估 找出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加強風險防范,做好預見性護理。 建立不良事件風險評估制度。針對老年患者主演期間容易發生跌倒、走失、壓瘡、窒息等安全方面的問題,設立相應的安全風險評估,根據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和評估的分值,對參照的安全隱患制定有針對性的護理防范措施。

篇9

制定婦產科特殊用藥標識及使用規范:如催產素誘導宮縮引產,妊娠高血壓硫酸鎂靜脈滴注降壓治療,過敏體質患者使用抗生素等,制作各種醒目藥物標記,懸掛在患者床邊,起到護患雙方提醒和警示的作用,護士在巡回護理患者時一目了然,孕產婦本人及家屬也高度重視,防止由于醫生、護士交班不仔細而發生意外情況。同時為了防止拿錯藥,對于婦產科的一些特殊藥物實行單獨存放,用醒目標識貼在存放藥品的柜門上,并且全院各科統一存放地點,醫院內新上崗護士、轉科護士能很快適應新的工作環境,縮短適應期,勝任護理工作。

建立護理流程再造后的檢查考核標準:護理部根據規范手冊分析考核標準,每月重點進行全院護理用藥流程的落實情況和質量檢查,對落實不到位的個人、科室進行單獨跟進調查,了解執行中的難點,如果是流程不合理增加了護士的工作,再進行反復修改,在不違反相關醫療、護理常規制度的前提下簡化流程,取消多余環節,逐步完善各項制度與流程。

護士用藥風險防范意識和能力得到較大提高,護士自身價值得到較好提升。通過用藥流程再造意識,增強了護士防范和識別用藥安全的意識及能力,提高了護士自我管理的能力,增強了護理人員的責任感,護理人員由原來的怕出錯到現在的積極思考潛在的風險因素,對可能出現的用藥差錯環節,讓護士共同參與改造,在遇到不熟悉的藥物時能主動閱讀藥物說明書,與醫生共同把好用藥質量關,既豐富了護士的相關藥學知識,使所學知識得到充分應用,實現了自身價值,又保障了患者的用藥安全,提高了患者的滿意度。

完善了婦產科用藥安全流程,規范了護理行為。通過婦產科用藥安全的護理流程再造,使輪科護士和年輕護士更快掌握了專科用藥的知識和護理操作技能,在處理危重癥患者時能有條不紊,減少了盲目緊張情緒。護理工作的對象是人,任何不規范的護理行為,最終的受害者都是患者[3]。通過用藥安全管理和護理流程再造,強化了護士風險意識和責任心,明確了職責范圍,克服了隨意性,使護理行為規范化、合理化,保障了患者的安全,有效降低了護理用藥差錯的發生。

篇10

1 手術患者潛在護理安全隱患及原因分析

1.1手術部位錯誤 某些雙側臟器、器官等部位手術,由于手術醫生在手術通知單上未詳細注明左右側,在進行手術時巡回護士及主刀醫生又未認真核對,此時,極易造成手術部位錯誤。

1.2手術患者跌撞傷 接送患者時,碰傷患者四肢或頭部,接送車輪子里有手術線頭,長時間未給車輪上油,造成輪子不能隨意推動,強行推動時易撞到墻壁拐角或手術門,造成患者四肢或頭部的損傷。

1.3患者在手術開始前墜床 患者進入手術間后,兒童、神志不清或躁動的患者,約束帶未固定好,手術室護士未按時到位,手術室護士疏忽大意叫實習護士看護患者。這些情況極易發生墜床。

1.4神經、關節損傷 側臥位時,固定髂棘,約束髖部致股骨頭移位,造成股骨頭無菌性壞死[2]。截石位時,如支腿架擺置不妥,時間較長會產生嚴重的合發癥―下肢壓迫性損傷,尤其當雙下肢腳踝被吊起時,術后易形成“馬蹄足”,需要在理療、神經營養藥物及功能鍛煉配合下才能逐漸恢復或不能完全恢復[3]。

1.5縫針丟失 不恰當地縫合致使縫針歪曲,洗手護士用持針器強行矯正,又未采取任何保護措施,致使縫針折斷彈出[4]。

1.6電刀灼傷 電刀頭質量有問題,術中長時間按壓電切、電凝鍵導致不能充分回彈,不用時放在患者皮膚上。因此,極易灼傷患者。

1.7小紗布遺留于體腔 一些胃腸道手術需要用小紗布浸洗必泰清潔胃腸殘端或腸道時,而術前又未對小紗布進行清點,此時,洗手護士就很難確定術中用了多少塊小紗布,容易導致小紗布遺留于體腔。

1.8標本遺失 手術標本微小、手術時間又長,如:顱腦垂體瘤手術,器械護士做完手術后急于吃飯,對微小的標本就忘記了,很容易和器械混在一起清洗掉。即使事后發現也找不回標本了。

1.9器械零部件丟失 某些不可拆卸的零部件,特別是一些骨科手術器械,零部件較多,當使用久了,常會發生零部件脫落,如術前未仔細清點,當術后清洗器械發現就很難確定是在術前丟失的還是術后丟失的。

1.10切口感染 醫護人員無菌觀念不強,術中未嚴格執行無菌操作,空氣消毒不嚴,術前未嚴格洗手、消毒手,器械包、敷料包消毒滅菌不嚴及過期或無菌包外層包布潮濕,一次性用品包裝破損等而導致感染。

2 防范對策

2.1防手術部位錯誤 腦、頸、胸、腎等部位對稱性器官手術,應在手術單上注明何側,在手術開始前手術者必須核對患者,落實手術切皮前手術“瞬間暫停”制度,按病例記載、X線片等再次核對手術部位[5]。

2.2防碰傷 每星期要求衛生員給車輪上油,手術臺上的線不能丟在地上,術中用過的線統一放在一個袋子里,術后丟到垃圾袋里。防止線頭攪進輪子里面。從而,保證車輪能夠靈活轉動。

2.3防手術患者墜床 患者進入手術間后,對兒童、神志不清或躁動的患者應常規約束帶固定,并有專人看護,巡回護士應按時到崗,加強工作責任心。

2.4防止神經、關節損傷 側臥位時,固定髂棘,避免約束髖部致股骨頭移位。托手板上患者手臂外展應

2.5防止縫針丟失 手術醫生需掌握正確縫合技術,特別是實習同學和進修醫生。如果發生縫針彎曲,禁止強行用持針器矯正再次使用。

2.6防止電刀灼傷 術前認真檢查電刀頭的按鍵,術中發現電凝、電刀按鍵不能充分回彈時應及時更換電刀,電刀不用時電刀頭不能接觸患者的皮膚防止電刀失靈而灼傷患者[6]。

2.7防止小紗布遺留體腔 一般情況下術中禁止使用小紗布,如確實需要,術前需認真清點小紗布的數量,術中使用時,用一塊丟一塊,關腹前認真清點,防止遺留體腔。

2.8防止器械零件丟失 對于有零部件的器械,如吸引器頭、咬骨鉗、自動撐開器等,術前巡回護士和洗手護士認真檢查;并將各零部件的數量寫在護理記錄單上。對于已松動的零件,術前洗手護士需扭好零件,術中需注意該零件是否完整,術后請器械室修理[7]。

2.9防止標本遺失 對于微小標本器械護士應養成用小藥杯盛鹽水存放的習慣。器械護士應加強工作責任心,每做完一臺手術都需想一想這臺手術有沒有標本,留好標本以后,再去吃飯。

2.10防止切口感染 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原則,術前認真檢查無菌敷料包、器械包及一次性無菌物品的消毒滅菌有效期及滅菌指示標記,如有敷料包潮濕或包裝破損,不得使用,注意無菌物品與有菌物品分開放置,術中如有元菌物品被污染或疑似污染,不得使用,參加手術的人員規范洗手、消毒手的程序.層流手術聞應保證有30 min的空氣自凈時間,定期進行洗手培養及空氣培養,嚴格限制參觀人數,減少人員走動和手術門的開關次數[8]。連臺手術先做無菌手術后做污染手術,做好術前、術后手術問的清潔消毒、整理工作,避免交叉感染。

3 結論

為了保障患者在手術室的安全,管理者建章立制、完善管理制度,制度是工作的法規,是處理各項工作的準則,是消滅差錯、事故的重要措施[9];手術室護士加強培訓,通過崗位培訓、學習、強化專科業務技術,從根本上提高護理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才能把好安全的技術關;同時,手術室護士應加強工作責任心,樹立“患者第一、安全第一”的觀念;管理者應鼓勵護士積極主動匯報工作中存在的護理安全隱患,一旦發生應及時改進;定期召開安全形勢分析會,針對工作中的安全隱患,制定新的修改意見和實施辦法;強化安全意識、警鐘長鳴,將手術室護理安全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

參考文獻:

[1]王艮花.手術室護理安全問題分析與管理對策[J].當代護士(學術版),2013,7:166-168.

[2]全寒珍,蔣維連.手術室護理風險管理的研究進展[J].當代護士(專科版),2013,11:14-16.

[3]程月娥,李麗,葉志霞.專科醫院手術室潛在護理安全隱患的分析及對策[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9,25(5):81-82.

[4]謝麗霞,蔣維連,蔣麗,等.手術中縫針丟失原因的調查分析及防范對策[J].當代護士(綜合版),2011,1:38-39.

[5]鄒愛國,謝麗霞,蔣維連.安全核對表和交接記錄本在手術安全管理中的應用[J].當代護士(學術版),2010,10:100-101.

[6]章麗芬.淺談手術室護理安全隱患及防范[J].當代護士(學術版),2011,2:78-79.

篇11

1 原因分析

1.1 護理人員自身風險防范意識薄弱 擅自改變醫囑:在臨床護理工作中多表現為執行口頭醫囑或電話醫囑;擅自使用毒麻限制藥。

1.2 護理人員業務素質有限 護士對藥品知識不了解。對配伍禁忌掌握不夠,對新藥藥理知識不熟悉,不能正確應用藥物。

護士藥物知識的更新與臨床不同步。目前臨床使用的藥物種類繁多,同一種藥物有進口、國產之分,同一藥品出產廠家不同商品名不同,同一種藥還有多種劑型,導致護士對新藥的規格、劑量和應用不能完全掌握[3]。

1.3 風險性高的藥物缺乏臨床風險預見

高危藥物:胰島素、氯化鉀、青霉素、化療藥、高濃度電解質。

限速靜點藥物:硝酸甘油、硝普鈉、多巴胺靜點速度控制不嚴格。

化療藥:滲出壞死、副作用宣教不到位,處理不及時。

1.4 護理管理機制存在缺陷 特殊時段的醫囑處理不規范 如節假日期間。

藥物混放 外用與內服、靜脈與沖洗、化學消毒劑。

護士責任心不強,規章制度落實不到位 不執行三查七對。由此造成打錯針、發錯藥、輸錯液。交接班不清,遺忘醫囑,造成嚴重不良后果。

缺乏風險防范組織及應急預案,不能主動報告護理不良事件。

1.5 客觀風險,社會因素

護理人員人力資源不足,工作忙,增加了風險。護士超負荷工作,體力、精力透支。

目前臨床用藥量大,品種繁多,名稱近似易形成視覺錯誤造成調劑差錯。易混劑型,易混用法,易混外觀,易混包裝等也大量存在。

1.6 安全意識提高,健康期望值增加。隨機調查用藥人群112人其中76人仔細閱讀藥品說明書,占67.9%。但是遵守說明書用藥的人群為57人占50.8%。

2 護理對策

2.1 健全護理風險管理機制

2.1.1 風險治理小組定期或不定期監察護理風險,定時召開風險治理會,對用藥過程中的護理風險進行監控,提出整改措施,進行整改評價。

2.1.2 鼓勵主動報告護理不良事件。

2.1.3 對高危藥物、高危人群發生給藥風險制定防范措施及應急預案。

2.2 加強護士風險防范意識 在健全護理相關制度的同時,我科從提高法律意識入手,全面培訓護士并考試,組織召開護理糾紛的個案分析會等。使其充分熟悉法律法規與護理風險息息相關。

開展護理風險討論會,提高護士識別和防范護理風險的意識和能力。

在臨床給藥護理工作中注意對醫囑進行常規核查。重點核查 高危品種、高危人群、重要藥物相互作用、重復用藥以及皮試品種管理。堅持實行五正確原則 正確的時間 正確的劑量 正確的藥物 正確的給藥途徑 正確的患者[4]。

2.3 對臨床護理人員進行業務培訓。

制定藥物學習培訓、考核制度,將藥品說明書分類整理成冊,方便護士查閱。

2.4 特殊時段的給藥管理 午休、節假日堅持雙人核對制。護士長排班遵循新老搭配,以優帶新的原則。

臨近考試或家庭特殊時段如子女升學、親人病重等護士情緒不定時,盡量減少介入給藥過程,在工作中強化監督管理。

2.5 加強細節警示管理 使用新藥、藥物劑型、規格變更、同一種藥物出現不同名稱或有其他易發生給藥缺陷的風險均應向護士長匯報,同時在信息板及護士交辦本上做好交班記錄。

藥品柜實行按類別分區管理 常備藥品柜按類別劃分區域管理;專人管理、定點放置、定期檢查藥品質量、標識、有效期。處置臺實行靜點區、非靜點區管理,如膀胱沖洗應擺放在非靜點區并掛有醒目標志。對于臨床易混的藥物列出區別表進行學習并公示。化療藥、氯化鉀針劑等藥單獨存放并有紅色警示標志。

2.6 增加護理人力資源配置,讓護士們精力充沛,全心投入工作。

2.7 對患者進行給藥的告知及健康教育。告知給藥時間、劑量、途徑、毒副作用、注意事項、禁忌事項等。

3 體會

通過不斷識別護理工作中現存的和潛在的給藥風險,健全護理風險治理機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護理人員的法律意識、責任意識及防范護理風險的意識和能力在不斷增強。護理差錯、護理投訴、糾紛顯著減少。

護理風險治理是一項長期的、持續的工作,需不斷培訓護士防范護理風險的意識和能力,不斷健全護理治理機制,有效地推進科學化、系統化、制度化的護理工作,真正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序、優質的護理。

參 考 文 獻

[1] 王淳德,鄭思炳,王渠江.醫療風險管理淺析.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03,181(7):405406.

篇12

護理安全問題是指在實施護理的全過程中,患者不發生法律和法定的規章制度允許范圍以外的心理、機體結構或功能上的損害、障礙、缺陷。護理安全是保證護理質量的前提,是為患者提供安全、放心、滿意的優質服務的基本保證。目前,護理工作中還存在不少安全隱患,如果控制不好,將給護理質量和護理安全造成很大影響。因此,護理工作者和護理管理者要及時發現隱患、消除不安全因素,最大限度地避免各種護理缺陷、差錯和糾紛,有效地保證護理安全,提高護理質量,最終讓患者獲得優質、高效、滿意的護理服務。

1常見的安全問題

1.1護理工作中常見的安全問題

1.1.1用藥安全問題。加錯藥、發錯藥、叫錯藥名、算錯藥物劑量、給錯用藥途徑、輸錯液體、不檢查藥液質量等。

1.1.2與護士技術有關的安全問題。護理技術不過關,操作不熟練,靜脈穿刺成功率低,護理經驗不足,特別是遇到緊急情況時,工作忙而無序,延誤患者的治療。

1.1.3與護士責任心有關的安全問題。護士責任心不強,護理工作不到位,交接班不認真,巡回病房不及時,對住院患者所住病房不詳細,重患者外出檢查無陪護,搬運患者不當,危重、煩躁患者發生墜床等意外傷害。

1.1.4與護士語言、行為有關的安全問題。護理安全問題與防范的健康宣教、入院宣教不詳細、不及時,注意事項交待不清楚。由于護士語言行為不良,醫護協作不佳,患者沒有安全感。護士解釋不耐心,服務態度惡劣,導致患者情緒激動,引起病情惡化等嚴重后果。

1.1.5與醫療用品儀器設備有關的安全問題。護士不熟悉醫療設備的保養、維修、使用,安全教育不到位,沒有排除儀器故障的能力,護士在操作中無菌觀念不強,不能嚴格執行一次性醫療用品使用原則,使用前不注意查看質量、有效期而造成感染。

1.2醫院方面存在的安全問題

1.2.1制度不健全,約束力差,監控不嚴,督查不力,各種制度沒有嚴格落實。

1.2.2護士“三基三嚴”落實不到位,對護理人員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未定期考核,未做到人人達標,人人過關。

1.2.3護士人力配置不夠。護理工作量大,超負荷工作,使少數護士身心疲憊,產生厭煩心理,不能按常規完成護理工作。

1.2.4專業儀器不健全。監護儀、吸痰器、除顫器等未及時保養維修,使用時性能不良等都是不安全隱患。

1.2.5基礎設施不完備。地面滑,病床無護欄,電線老化等。

1.3患者方面存在的安全問題

1.3.1不遵醫行為。比如擅自改變輸液速度,擅自離開療區,不按醫囑服藥等。

1.3.2自殺意念。跳樓、割腕、多服安眠藥等。

2加強護理安全的措施

2.1強化護理安全教育

在護理工作中,樹立安全防范意識,及時發現工作中存在的不安全隱患,時刻保持一種“如履薄冰”的工作態度。重視護士的法制教育,在繼續教育中廣泛開展法律知識的宣傳教育,進行經常的規范培訓,通過法制教育,引導護士學法、懂法、知法,依法行醫,學會用法律保護自已,約束自己的行為。堅決執行各項規章制度和護理技術操作規范,讓護士認識到違法的后果,加強責任感,懂得自己該做什么,如何去做,從而維護患者和自己的權益。

2.2加強護理管理

護士長要對護士排班進行合理搭配,如新老搭配、強弱搭配。科室藥品管理做到規范化,專人管理,定點放置,定時檢查器械、儀器,定時維護、檢修,使之處于完好狀態。護理文書記錄應真實、全面、及時,防止錯記、漏記、涂改。

2.3加強護士素質培訓

護士要養成嚴肅、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要有敬業精神和奉獻精神。在工作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學會運用語言技巧,加強與患者的溝通與交流,注意護理細節,細節處理不當是引起護理糾紛的重要因素。護士的業務素質是保證護理安全的重要保證,只有具備過硬的護理操作技術和護理理論知識,才能為患者提供優質的服務。

3加強缺陷控制

對重點科室、重點環節、重點時段、重點患者、重點員工的管理是安全護理的難點。重點科室是手術室、療區、注射室、急診室、重癥監護室等;重點環節是患者的交接、患者的正確識別、藥品的管理、患者管道的管理、壓瘡的護理;重點時段是夜班、節假日等在崗護士相對較少的時段;重點患者是手術、危重患者等,這類患者病情復雜、變化快,易出現漏洞;重點員工是新上崗人員、進修護士,其往往不熟悉工作,帶教不嚴,缺乏監督和指導。

針對這些重點,護理部要制定具體的防范措施,護士長要加強督促和檢查,盡量減少可能出現的不安全因素。護士在工作中要做到心中有數,科室有多少名患者,有多少名重患,要掌握病情,認真床頭交接班,按護理等級巡視病房,及時發現危重患者的病情變化,工作中要嚴格執行操作規程,遵守無菌操作原則。醫療護理文書記錄應真實、全面、及時,防止錯記、漏記。

[參考文獻]

[1]宋清蓮,高改玲.護理不安全因素的管理對策[J].護理研究,2005,19(3):550-551.

篇13

2護理安全員的工作職責

護理質量要適應社會進步和科技發展的需要,護理質量第一的思想,在整個工作中,護理質量管理是護理管理的核心是衡量醫院管理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要把握好護理質量管理,必須抓好的標準和質量目標管理制度和實施標準化。近幾年,在全國衛生系統改革的人的法律意識已大大提高,患者及家屬對健康護理服務和護理技術質量要求越來越高,護理質量控制必須擁有一套完整的管理體系監督標準的實施,以滿足患者的需求。因此應嚴格人員準入,依法執業 以"執業行為法制化"作為一條核心標準,并明確要求,執行護理人員執業資格的準入管理,未經護士執業注冊者不得從事護士工作,為落實這一原則,我院護理部做出嚴格規定:未取得護士執業資格及注冊的護士,一律不允許單獨值班,實行已注冊護士的攜帶制度。凡是實習學生及進修的護理人員,均不能獨立從事治療護理工作,必須由年資高、有經驗的護師或護士帶教下進進行護理工作。

各科室護理安全員在護士長的領導下,負責對該科室的護理安全實施監控,針對科室內存在的不安全隱患,配合護士長組織討論,制定有效的防護措施,督促本科室護士嚴格執行各項規章制度。對科室差錯事故、不安全苗子及防差事例按時上報護理部。

3護理安全員的培訓內容及標準

護理安全員定期參加護理部舉辦的護理安全培訓課,培訓內容包括《CHA患者安全目標》、我院《護理缺陷定性標準》、護理缺陷發生處理流程、護理風險管理流程及檢查方法等。護理部將相關文字資料制成護理安全員手冊,護士長指導安全員進行護理安全質量檢查,對發現的護理安全問題,幫助其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使安全員掌握安全管理細則,把握安全管理標準。

4體會

4.1護理安全文化氛圍濃厚 護理安全員的實施,使護理人員懂得關注患者安全的重要性,喚起了"有意注意",從細微處著眼,把好每一環節質量;能夠公開對待缺陷,不再掩掩蓋蓋,并及時報告;不再把指出缺陷者視為敵對,而是能夠真誠面對,積極查找發生缺陷的根源、教訓,提出防范措施,并提供給大家,互為警示,使之形成良好風氣。

4.2有效杜絕護理缺陷的發生 護理質量的高低取決于護理質量管理方法的有效性,也依賴于護理群體的質量意識和質量監控的參與情況[5]。安全員參與護理安全管理,強化了護士的護理安全防范意識和護理安全管理意識,注重環節與過程的監控,護士們積極商討影響患者安全的因素,不斷改進護理用具和護理方法,使護理差錯顯著減少,護理質量得到保障。

4.3激發護理人員工作熱情 護理安全員是基層護理人員參與者質量管理的一種方法。參與管理模式可使參與管理者增進責任感、增進員工對自己角色功能的確認,從而增進完成工作的能力,提升工作效率及工作品質。安全員由被檢查轉變為主動參與,在參與護理安全管理中更加注重護理安全知識的充實更新,體現自身能力和價值,增強了自信心,提高了其工作積極性[6,7]。

參考文獻:

[1]Handler S M, Castle N G, Studenski S A, et al. Patient safety culture assessment in the nursing home[J]. Quality and Safety in Health Care, 2006, 15(6): 400-404.

[2]Zhang Y, Zhang Y, Huang Q. Analysis of potential influence of shifting of burden of evidence on nursing service[J]. Chinese Journal of Nursing, 2004, 39(2): 113-114.

[3]許晨林,符林秋,鄭旭.手術確認表在患者安全管理中的應用[J].護理學雜志,2009,24(18):52-54.

[4]陳方蕾,周立.組織事故模式對護理安全管理的啟示[J].護理學雜志,2008,23(16):76-78.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上栗县| 扬中市| 天津市| 宣武区| 宜兴市| 台北县| 江阴市| 清流县| 客服| 徐汇区| 新邵县| 兴化市| 辉南县| 甘洛县| 买车| 惠东县| 醴陵市| 金阳县| 鄂尔多斯市| 莱州市| 鄂尔多斯市| 云南省| 林芝县| 南丹县| 图木舒克市| 凌海市| 镇江市| 兰坪| 石楼县| 遵义县| 库伦旗| 和顺县| 盐池县| 武义县| 通山县| 安国市| 彰武县| 黔南| 甘德县| 开原市| 上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