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血栓的預防及護理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血栓的預防及護理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血栓的預防及護理

篇1

1.2VET發生情況35例患者中,2例發生VET,1例為膜性腎病(MN),1例為嚴重低蛋白血癥。經保守治療,均痊愈出院。

2發病原因

引起靜脈栓塞的危險因素有:腎臟的病理類型如膜性腎病,腎病綜合征的嚴重程度和持續時間,既往血栓發生病史,血漿白蛋白水平,血液濃縮,抗凝血因子丟失,長期臥床等等。

3預防措施

預防主要包括:①一般治療:即對NS原發病因的治療、囑患者適當活動、避免長期臥床、降脂、嚴格把握大劑量利尿劑的使用,以免引起的血液濃縮。②病情觀察:觀察局部皮膚顏色的變化如皮膚僵硬和色素沉著、腫脹程度、淺表靜脈是否曲張[1],觸摸患者下肢的皮膚溫度、了解血液循環情況,仔細詢問患者的疼痛狀況,有無腰疼及肉眼血尿,有無胸痛、咯血、呼吸困難,因為疼痛是VET的主要癥狀,監測病人的血壓、心跳和血氧濃度,大面積PE可導致暈厥、休克。每日測量、記錄患者雙下肢不同平面的周徑,與健側比較,若直徑大于0.5cm以上報告醫生[2]。③藥物預防:對于NS藥物預防性抗凝,從未有量化指標,何時開始抗凝,國內外一直存在爭議。從臨床用藥來看,高危患者給予適當抗凝治療,可有效預防VTE的發生。常用的抗凝藥物包括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華法令。目前新型抗凝藥物利伐沙班,使用安全,對于VTE抗凝治療,療效顯著[3]。若合并PE的患者,則需溶栓治療。

4護理干預

4.1常規護理一旦發生VTE,應絕對臥床休息,患肢制動,禁止按摩,保持大便通暢,防寒保暖,防止靜脈血栓脫落。心電監護,嚴密監測呼吸、心率、靜脈壓、心電圖及動脈血氣變化。抗凝藥物使用期間,注意觀察患者皮膚黏膜、牙齦有無出血,有無血尿、黑便,有無頭疼、嘔吐、意識障礙等顱內出血的跡象。部分患者對低分子肝素發生過敏,觀察有無皮疹、低熱。靜脈穿刺時,建議采用留置針,減少穿刺次數,避免同一靜脈反復多次穿刺[4]。

4.2健康宣教NS患者繼發原因多有血壓、血脂、血糖的異常,腎淀粉樣變性,而且繼發性腎病患者多見于中老年人,其中老年人就是MN的高發人群。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飲食結構轉向高脂、高糖等高熱量飲食。飲食結構的不合理,易導致代謝的異常。故健康宣教顯得尤為重要。指導患者進食低脂,高纖維素、易消化的食物。低脂飲食嗑避免血液粘稠度的增加,加重血栓形成,高纖維、易消化飲食可保持大便通暢,避免因腹壓增高而影響靜脈回流。宣教中護理人員還應囑其控制血壓、監測血糖、加強運動鍛煉、戒煙戒酒、勞逸結合,以促進患者康復,從而減少VET的發生率。

參考文獻:

[1]李世軍,劉志紅.腎病綜合征靜脈血栓栓塞癥的臨床表現與診斷[J].腎臟病與透析腎移植雜志,2010,19(5)464.

篇2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靜脈系統內不正常凝結,堵塞管腔,導致下肢靜脈回流障礙的一種疾病,血栓形成大多發生在制動狀態(尤其是骨科大手術后)。國外調查表明,未采取預防措施的骨科大手術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發生率為50%,我國上海為30%。臨床上10%~17%的DVT患者有明顯的癥狀,其臨床表現有4大主證:下肢腫脹、疼痛、淺靜脈擴張、患肢皮溫增高。如何預防、減少DVT的發生和危害是骨科護理重點關注的問題之一。

1 臨床資料

本組26例患者,男16例,女10例,平均年齡50.6歲,平均體質量65.8kg;其中髖關節置換術8例,膝關節置換術7例,股骨干骨折切復內固定術11例。2例患者出現明顯DVT癥狀,占7.7%,其他患者均無癥狀。

2 預防性護理

2.1 術前評估做好高危人群宣傳 :高齡、吸煙、肥胖、糖尿病、下肢靜脈曲張、心功能不全和既往有DVT形成史及嚴重外傷史者術后易發生DVT[1],要詳細詢問病史并檢查血常規、出凝血時間、血脂、血糖等。

2.2 促進靜脈血液回流:術后用軟枕墊高或抬高床尾的方法抬高患肢[2],應盡量避免僅在膝下墊枕,導致屈膝、胭窩血管受壓。為了增加膝蓋的靈活性,術后第3天開始,可在足踝處墊一塊卷起的毛巾或平枕,使下肢抬高而膝盞伸直舒展。

2.3 定時翻身:翻身時避免患肢受壓,以每1~2h翻身1次為宜,臥床期間多做深呼吸、咳嗽動作

2.4 注意膳食均衡搭配囑患者注意選擇清淡低脂的食物:多食含纖維素較高的新鮮蔬菜和水果,如番茄、洋蔥、芹菜、海帶、黑木耳、草莓、葡萄等,這些食品富含吡嗪,可使血小板下降,利于血液稀釋,改變血液黏稠度,促進血液循環。另囑患者多飲水,補充大量的液體,可防止血液濃縮,既可防止丟失大量的細胞和血紅蛋白,又可降低血液黏稠度。

2.5 術前準備新鮮血液:由于骨科大手術失血較多,加之補充大量的液體使血液稀釋,因此術后RBC、Hb、HCT、BV、Pv可一度下降。術后輸新鮮血液是改善紅細胞變形性,降低紅細胞聚集能力的一個重要因素。

2.6 指導患者做好功能鍛煉術后盡早主動或被動活動:下肢深靜脈血栓多發生于膝、髖人工關節置換術及下肢骨折內固定等骨科大手術患者,因此術 后,尤其是術后24h內應嚴密觀察肢體感覺、運動、溫度、顏色、腫脹程度、靜脈充盈情況等。如肢體遠端有凹陷性水腫,皮膚發緊伴淺靜脈充盈及活動受限,常提示深靜脈血栓,應及時處理。術后6h后,做足趾伸屈以及踝關節的屈伸和環繞活動,一般3~5次/d,5~10 rain/次;術后第1天,做股四頭肌及小腿肌肉的等長收縮,3~5次/d,10~20rain/次。術后第4天起用CPM機鍛煉,5 d為1個療程,視患者情況使用3~5個療程。老年人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心腦血管疾病,耐受力及反應性降低,在指導時要多關心,使患者能主動有效地配合鍛煉。護士每天記錄時間、效果,防止超負荷鍛煉,不主動者加強督促[3-4]。

2.7 預防性抗凝藥物的應用:我們采用術后低分子肝素鈉腹部皮下注射7~15d,2次/d。

3 體會

DVT容易發生于刨傷較大、年齡較大的患者,引起DVT的三大因素是血流緩慢、靜脈壁損傷和血液高凝狀態[5]。骨科大手術患者多數是老年人,常合并多系 統、多器官的器質性病變,血液處于高凝狀態。這些患者術前多因膝關節病變,下肢活動明顯減少,術后又因疼痛、麻醉反應等使下肢活動明顯受限,使血流處于滯 緩狀態。此外,圍手術期長時間的被動,手術所致創傷以及骨水泥產熱的損傷都使鄰近血管受到損傷的概率大大增加,所以依據DVT的成因以及易患因素,術前要認真觀察和評估,加強教育,術后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促進靜脈血回流,防止深靜脈淤滯引起DVT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趙定麟.現代骨科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1 667.

[2] 劉剛,韓一生,趙建寧.髖膝關節置換術后的深靜脈血栓形成[J].中華骨科雜志,2004,24(4):237-239.

篇3

預 防

做好宣傳工作:給患者及家屬講解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病因、危險因素及后果,尤其是高位者;既往有靜脈血栓栓塞征、心臟瓣膜病、腫瘤、糖尿病、血液高凝狀態及骨科手術患者,入院后全面檢查血常規、凝血酶等系列指標,提高警惕。

活動:臥床患者至少每2小時翻身1次,鼓勵并督促其在床上主動伸屈健側下肢,做屈指、屈背內外翻以及足踝的反轉運動。如果病情允許,建議抬高下肢20°~30°。由護士或家屬被動按摩患側下肢比目魚肌和腓腸肌,在病情允許時,建議早期下床活動,并保持心情舒暢。

正確輸液:靜脈輸液或采血時,如果沒有上肢損傷,一般不要在下肢穿刺。長期靜脈輸液者可采用留置針,以減少靜脈多次穿刺,避免在同一靜脈內反復注射刺激血管的藥物,持續靜脈滴注不要超過48小時,如果局部出現炎癥反應立即重建靜脈通道。

飲食:避免高膽固醇飲食,給予低脂、富含維生素的飲食,如番茄、洋蔥、木耳、芹菜等,因這些食品中的吡嗪能稀釋血液,降低血液黏稠度。多飲水,飲水量>1500ml/日,防止血液濃縮。同時要保持大便通暢,必要時給予緩瀉劑。

靜脈補液:由于術前禁食、禁水、嘔吐、出汗、補液量不足而處于脫水狀態致血液黏稠,應遵醫囑給予補充足夠液體,糾正脫水,維持水、電解質平衡,防止血液濃縮。

觀察:術后進行靜脈穿刺時發現回血差或采血后血凝過快現象時,應立即報告醫生建議進行必要的化驗檢查。經常觀察術后臥床患者雙下肢膚色、溫度、腫脹程度及感覺,必要時測量雙下肢同一平面的周徑,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生,做到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藥物預防:用肝素、阿司匹林等抗凝藥降低血液黏滯性,預防血栓形成。速避凝抗凝作用強,很少引起出血,不需要監測凝血酶時間,效果明顯,應用時應注射腹前壁外側,左右交替。

護 理

篇4

下肢深靜脈血栓(deep vein thombosis,DVT)是臨床上的常見病、多發病,尤其在下肢骨折患者中發生率較高,關振鵬等[1]研究發現,骨關節手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達48%~61%。近年來,骨科界對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越來越重視,本院近年來致力于骨科患者深靜脈血栓的篩查與預防工作,將一系列護理干預措施應用于臨床,2010年1月~2010年5月本院下肢科共收治下肢骨折患者126例,無一例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取得了良好的預防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共126例患者,男80例,女46例,年齡18~82歲。其中:髖部骨折49例,股骨干骨折21例,膝關節周圍骨折12例,脛腓骨骨折31例,踝部骨折13例。治療方法:6例粗隆間骨折、12例脛腓骨骨折行保守治療,其余病例均行手術治療,其中:髖關節置換9例,閉合復位加壓螺紋釘內固定12例,閉合復位髓內釘固定46例,閉合復位經皮插板固定21例,切開復位內固定20例。

1.2 高危人群篩查與評估

高危人群包括:(1)高齡患者:50歲以上即為高齡患者。(2)高能量損傷患者:通過詢問病史及查看骨折部位損傷情況判斷并通過與管床醫師討論后確定;既往有血栓病史者。(3)所有患者行D-二聚體篩查,高于500 μg/L者認為高危。(4)骨科大手術術后,大手術指髖、關節置換,髖部骨折手術。本組共遴選高危患者82例。

1.3 護理干預措施

針對所有患者,除了進行基礎護理及常規護理除外,從入院到出院,時刻警惕患者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給予全程預防護理干預,詳述如下:

1.3.1 健康宣教

入院常規宣教的同時即給予有關深靜脈血栓有關知識的健康教育。主要內容包括深靜脈血栓形成機制,危險因素及其危害性,并告知患者將要采取的預防措施及護理干預措施,同時對吸煙者勸其戒煙,避免引起小血管痙攣[2];指導患者堅持低脂富含纖維素飲食,多飲水,保持大便通暢;講解術后早期活動的重要性。使患者本人及家屬充分認知,這樣可以提高患者依從性,對后續干預措施的順利實施意義重大。宣教過程中應注意語言技巧,即要引起患者及家屬的高度重視,又不可引起患者恐慌情緒。

1.3.2 傷肢觀察

DVT臨床上常分為兩類:小腿肌肉靜脈叢血栓形成和髂股靜脈血栓形成[3]。前者由于范圍較小,臨床癥狀可不明顯,僅有小腿部疼痛和壓痛以及小腿輕度腫脹(不超過健側3 cm),Homans征(直腿伸踝試驗) 陽性,Neuhof征(腓腸肌壓迫試驗)陽性。當血栓延伸到髂股靜脈時,局部可產生持續性疼痛,壓痛位于髂股靜脈的體表部位;患肢腫脹超過健側3 cm以上;淺靜脈出現曲張。臨床上注意患肢皮溫、顏色、足背動脈搏動情況。正常皮肢顏色呈淡紅色,有光澤,富有彈性。皮溫與通過皮膚血流成正比,在正常情況下,患肢皮溫與健側肢體相比不超過3℃,若患肢出現疼痛、腫脹、潮紅或發紺應警惕包扎過緊或血栓形成的可能。每日測量雙下肢肢體周徑1次,做好測量記錄,高危患者每日測2次。測量時要定時、定、定點周徑。肢體定點周徑測量部位,常位于髕骨上緣上5 cm,髕骨下緣下10 cm,踝上5 cm。正常情況下,以健側肢體周徑為標準,患肢與健側肢體周徑相差1 cm即考慮有臨床意義[4]。特殊體征檢查:血栓發生在小腿肌肉靜脈叢時,Homan征和Neuhof征陽性。Homan征即直腿伸踝試驗,檢查時讓患者下肢伸直,將踝關節背屈時,由于腓腸肌和比目魚肌被動拉長而刺激小腿肌肉內病變的靜脈,引起小腿肌肉深部疼痛,為陽性。Neuhof征即壓迫腓腸肌試驗,肌肉損傷引起的腿部疼痛也會出現Homans征(+),注意護理評估。一旦出現異常表現,即應懷疑血栓形成,要及時告知醫生,進一步檢查確診。

1.3.3 預防措施

1.3.3.1 藥物預防 藥物預防是DVT最有效的措施,本研究使用的是低分子肝素鈣(速碧林,葛蘭素史克),所有高危患者均給予低分子肝素鈣100 U/(kg?d),腹壁皮下注射。非手術患者應用2周,手術患者用至術后10 d。擬行椎管內麻醉的患者術前1天停藥,拔管后4~6 h給半量,第2天回復常規劑量。邱貴興等[5]報道低分子肝素可以有效預防髖、膝關節置換術后DVT的發生,同時對于已發生的DVT有良好的治療效果,不良反應發生率低。骨科髖部手術圍手術期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高發期是術后24 h內,所以預防應盡早進行,中華醫學會骨科學會推薦藥物預防時間最短10 d,可延長至11~15 d[6]。應用低分子肝素鈣后應密切觀察患者有無出血傾向,如皮膚黏膜有無出血點、血尿、牙眼出血、鼻扭等;手術者刀口出血及滲血情況,引流液的色、質、量,如果短時間內引流液為鮮紅色且出血速度快,則提示腹腔內有出血情況;觀察有無黑便、咖啡樣便或血性嘔吐物,防止應激性潰瘍。同時根據具體情況配合醫生做相應的實驗室檢查。

1.3.3.2 護理預防 (1)重視護理,傷肢抬高 20°~30°,下肢遠端高于近端,盡量避免膝下墊枕,過度屈髖,影響靜脈回流。(2)保持切口引流管通暢,行負壓引流,定時擠壓,防止引流管的扭曲、折疊和堵塞,減少局部腫脹和壓力。(3)強調功能鍛煉重要性,固定關節進行肌肉等長收縮鍛煉,未固定關節進行主動及被動活動,其中足踝的屈伸、內外翻及環轉運動能增加股靜脈的血流速度,尤以主動環轉運動對股靜脈血流的促進作用最強[7]。創傷后及手術后患者因疼痛往往拒絕活動,本院近年來開展無痛醫院建設,通過綜合鎮痛措施很好的解決了這一難題。放置下腔靜脈濾網后,可根據病情鼓勵患者早期下床活動,促進側支開放,形成再通。(4)所有手術患者術后均應用間歇充氣加壓裝置,每日2次,每次20~30 min。可增加搏動性血流速度以減輕靜脈淤滯,促使下肢靜脈血流加速,保護靜脈內膜,防止足、股部靜脈血流遲緩、促進血液回流。(5)圍術期應盡量避免下肢靜脈穿刺,減少靜脈內膜損傷機會[8]。穿刺時嚴格執行無菌操作,盡可能一次穿刺成功。

2 結果

本研究共遴選高危患者82例,所有患者住院期間均未發生臨床確診深靜脈血栓,隨訪2個月到半年均無深靜脈血栓形成跡象。

3 討論

Virchow 1856年提出的血栓形成的三聯因素:靜脈淤滯、內膜損傷和高凝狀態,是公認的DVT三要素[9]。下肢創傷患者由于其自身疾病受傷機制、治療情況的相對特殊性,導致了DVT的高發生率。一方面骨折和創傷可引起肢體水腫而損傷或壓迫靜脈,造成靜脈內血流速度減慢、血管內膜和內皮廣泛損傷,激活凝血系統,使血液處于高凝狀態;骨折和創傷造成機體大量失血導致血容量不足,應急狀態下外周動、靜脈血流量減少,血流速度減慢,使血小板聚集、附壁;創傷后的炎癥反應及炎性凝狀態,也易誘發血栓形成。另一方面骨科手術創傷大或臥床時間長,患肢長時間制動,導致血流速度減慢,血液呈高凝狀態,血細胞易沉積于血管壁形成血栓;術中麻醉使周圍靜脈擴張,血流速度減慢;手術中可能過度牽拉,旋轉下肢,間接增加髂股深靜脈血管皮內損傷[10];術中術后補液不足及止血藥物的應用,均可使血液黏稠而易形成血栓。研究證明,創傷能量越大,深靜脈血栓發生率越高[11],所以本研究將高能量創傷患者選為高危人群。骨科手術也是靜脈血栓形成的重要危險因素,手術患者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與手術時間,是否使用止血帶,術中出血量,是否輸血等因素密切相關[12],本研究將較大手術患者選為高危人群。對于本組病例,筆者均盡量采取微創傷手術方式,這對預防深靜脈血栓也極為重要。D-二聚體是纖維蛋白單體經活化因子Ⅷ交聯后,再經纖溶酶水解所產生的一種特異性降解產物,是一個特異性的纖溶過程標記物,可用于DVT高危患者的篩查,筆者將D-二聚體≥500 μg/L的患者選為高危患者。另外,高齡、既往有血栓病史等均是DVT發生的高危因素,本研究將這些患者也選為高危患者。

下肢深靜脈血栓在骨科患者中發生率較高,危害性極大,既往臨床重視不足,本院就發生過下肢深靜脈血栓栓子脫落至肺栓塞死亡的慘痛教訓,近年來本院高度重視深靜脈栓塞的預防,對醫生護士進行專門培訓,普及相關知識,本科針對下肢創傷患者專門制定了預防護理流程,對所有下肢創傷患者均時刻警惕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危險,給予全程預防護理干預,對于高危患者采用更加積極的護理預防措施,本組例患者無一例發生DVT。可見只要高度重視,并給與有效的預防措施,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的。

[參考文獻]

[1] 關振鵬,呂厚山,陳彥章,等. 影響人工關節置換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臨床風險因素分析[J]. 中華外科雜志,2005,43(20):1317-1320.

[2] Byrne B. Deep venous thrombosis:the effectivence and implication of using belowknee or thigh graduated compression stocking[J]. Jvasc Nurs,2002,20(2):53-59.

[3] Turpie AG,Bauer KA,Eriksson BI,et al. Fondaparinux vs enoxaparin for the prevention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in maj ororthopedic surgery:a meta-analysis of 4 randomized double -blind studies[J]. Arch Intern Med,2006,16(2):1833-1840.

[4] 嚴世貴,趙翔,蔡迅梓. 關于假體周圍感染關節液白細胞計數標準的探討[J]. 中華骨科雜志,2010,30(10):1018.

[5] 邱貴興,楊慶銘,余楠生,等. 低分子肝素預防髖膝關節手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多中心研究[J]. 中華骨科雜志,2006,26(12):819-822.

[6] 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 中國骨科大手術靜脈血栓栓塞癥預防指南[J]. 中華骨科雜志,2009,29(6):602-604.

[7] 陳廖斌,顧潔夫,王華,等. 足踝主被動運動對下肢靜脈回流的影響[J]. 中華骨科雜志,2001,21(3):145-147.

[8] 李玲,戴亞克,羅洪. 下肢深靜脈血栓病人的護理[J]. 中華護理雜志,1996,31(8):456-457.

[9] 張強. 外科手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與治療[J]. 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1,21(5):263-264.

[10] 顏斌,李明全,梁家龍,等.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原因分析與防治[J]. 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07,22(9):748-749.

篇5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靜脈系統內不正常凝結,堵塞管腔,導致靜脈回流障礙的一種疾病。如果不及時治療,將會導致程度不一的慢性深靜脈功能不全,輕者可引起患肢腫脹、疼痛等,重者可并發肺栓塞(pulmonaryembolism,PE)而導致死亡,嚴重影響患者的預后和生活質量。患者長期臥床、術中、術后及肢體固定等制動狀態使靜脈血流滯緩,以及燒傷創傷及手術后引起的血液高凝狀態均容易引起DVT的發生。本文主要介紹了DVT護理方面的一些進展及預防措施。

1 DVT的護理

1.1 一般護理: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急性期患者絕對臥床1-2周,取患肢抬高位,肢置高于心臟水平20-30CM同時膝關節微屈15°,患肢避免大幅度活動,嚴禁冷熱敷及按摩,以防止血栓脫落造成其他部位的栓塞[1]。非急性期可室內輕體力活動。對于急性下肢DVT者,過去認為需要絕對臥床10-14d,禁止按摩,以防止血栓脫落而并發PE[2]。而近期相關研究認為早期下床活動并未增高PE發生率,相反使下肢的腫脹和疼痛程度明顯減輕,且多普勒造影顯示臥床休息者靜脈血栓明顯增大。對于急性下肢DVT是否應鼓勵早期下床活動的問題,仍有待于進一步研究。另在日常護理工作中,注意觀察患者體溫、脈搏、皮膚溫度及色澤的變化,注意有無股青腫及股白腫的發生,以及有無胸痛、咯血、呼吸困難、血壓下降或一過性升高等異常情況,警惕肺動脈栓塞的發生,每日測量并記錄雙腿膝上(10cm)及膝一欣10 cm)周徑,并相比較,了解溶栓治療的效果。若患者出現胸痛、呼吸困難、血壓下降,應高度警惕肺動脈栓塞的發生。出現上述癥狀,立即使患者平臥、囑患者放松并避免活動,即予吸氧及通知醫生,配合搶救。

1.2 藥物治療的觀察護理:在抗凝溶栓期間,要密切觀察患者的穿刺點、鼻腔、牙跟、皮膚等

有無出血,有無黑便、咖啡樣或血性嘔吐物,有無意識模糊、偏癱失語等,并密切注意凝血機制,發現異常情況及時向醫師匯報及處理。

1.3 出血的護理:出血是下肢DVT最常見的并發癥,文獻報道其發生率平均為8.3%,其中顱內血腫和硬膜下血腫是最嚴重的出血并發癥,發生率不超過1 %,平均為0. 9%[3]。護理上應加強病房巡視,在醫生指導下,根據病情調整藥物劑量和滴速。各項護理操作動作輕柔,防止機械性損傷。齒釀出血,可用冷水漱口。鼻出血,可用拇、食指壓迫鼻根止血或局部冷敷或用0. 1%鹽酸腎上腺素棉球填塞鼻腔。對于穿刺點出血,于穿刺點上方約1 cm處壓迫止血,滲血量較大時,于壓迫止血后再在穿刺點處加1-2塊2cm X 2cm的明膠海綿加壓包扎,并加用沙袋壓迫[4]。

1.4 出院指導患者出院時仍處于恢復期,患肢可穿具有壓力治療作用專用彈力襪,進行輔助治療,以改善靜脈內淤血癥狀,并減輕患肢下垂后引起的水腫。有抽煙嗜好的患者應當戒煙,以防尼古丁刺激引起靜脈收縮,影響血液循環。出院后仍應當低脂飲食,多進食富含纖維素的食物,以保持大便通暢。鼓勵患者加強日常鍛煉,避免長時間站立,以促進下肢靜脈回流,防止已經再通的下肢深靜脈再次發生阻塞。

1.5 DVT的預防:對高危病人采取的預防措施及護理可以減少DVT的發生,降低死亡率.(1)臥床期間要定時更換,每1-2h/次,定時進行下肢的主動活動或被動活動,如膝、踩及趾關節的伸屈活動,護士要進行指導、監督并檢查病人的活動情況[5]。(2)盡早下床活動是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最有效措施。(3)需長期輸液或經靜脈給藥者,避免在同一部位、同一靜水腫、淺靜脈怒張和肌肉有無深壓痛,如有及時通知醫生。CS)合理的飲食、戒煙及保持大便通暢.(4)高危病人(血液呈高凝狀態)可適當服用活血化癖中藥或抗凝藥物。(5)勿使用過緊衣物,防止靜脈血栓形成。

2 小結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是臨床較常見的并發癥,出現下肢深靜脈血栓形將嚴重影響到病人的健康及預后,有時甚至威脅病人的生命,在日常的護理工作中,我們通過加強對高危病人的觀察、護理及傳達相關知識可預防 DVT的發生。因此護理上我們要積極預防,杜絕發生,如果發生則要予認真、細致的護理,使患者盡早康復。

參考文獻:

[1] 黃紅建.下肢深靜脈栓塞的預防和護理[fJ].護理學雜志,2002, 17(5): 399-401.

[2] 廖桂紅,劉麗森,治療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的護理研究,實用護理雜志。2002.18(8):3.

篇6

在骨科部門,下肢深靜脈血栓(DVT)是比較常見的骨科并發疾病,患有深靜脈血栓疾病的患者血液在靜脈內的正常凝結功能被破壞,靜脈回流受阻而機體功能異常。國外研究報道,骨科患者并發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概率在20%-40%,并且下肢深靜脈血栓很可能引起肺栓塞,病癥嚴重的患者可能會猝死。因此,在治療骨科疾病中如何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是骨科護士首要需要解決的問題。本文選取了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來我院接受骨科疾病治療的123位患者作為觀察對象,護士在采取了相應的預防手段后,只有3位患者出現了下肢深靜脈血栓,沒有肺栓塞死亡的病例發生。現將護士護理工作的心得體會整理后進行如下匯報。

1臨床資料

本次研究選取了123位骨折患者作為觀察對象,其中男性患者98位,女性患者25位,整體年齡集中在20-68歲之間,平均年齡44歲。患者骨折情況如下:14位患者股骨頸骨折,34位患者股骨粗隆間骨折,38位患者股骨干骨折,30位患者脛腓骨骨折,7位患者髕骨骨折。所有的患者都沒有骨折病史,沒有在醫院接受過任何形式的骨折治療。因此,本次研究結果不受其它骨折治療手段干擾。

2靜脈血栓形成的原因分析

目前,醫學界公認的靜脈血栓形成的原因是Virchow在1856年提出來的,包括血流緩慢、血管內膜受損、高凝狀態三個類型,現逐一對導致這些因素的原因的進行分析,以便針對性的采取預防和護理措施。

2.1血流緩慢

2.1.1手術時間如果患者接受手術的時間過長,下肢深靜脈瓣就很可能形成淤血性血栓巢穴,阻礙了血液的正常流動,會增加靜脈血栓形成的可能性。

2.1.2麻醉患者接受麻醉后,麻醉部位周邊的靜脈就會擴張,下肢肌肉會因為麻痹而暫時失去收縮功能,干擾了血液流動。

2.1.3如果手術使患者長期緊張、焦慮,機體內會自動產生應激狀態,會增加血液的粘稠度,血液流速減緩。

2.1.4臥床骨折導致患者長時間臥床,血液不暢。

2.1.5骨折引起股靜脈內膜細胞損傷,軟組織腫脹,對下肢深靜脈造成擠壓。

2.2血管內膜受損在手術中給患者執行電凝時,長時間被動及脫位、復位對肢體牽拉等活動會使得血管內膜被破壞,壓砸傷等外力強壓導致的骨折也可能直接損壞病人的血管內膜。

2.3血液高凝狀態血液高凝比較普遍,失血過多或者過量輸液都可能引發該問題,當患者被感染時也會出現這種情況。

3預防及護理措施

3.1術前預防及護理患者來就診前,要詳細了解其病史。對容易伴有深靜脈血栓的高危人群如肥胖、心功能不全以及有深靜脈血栓的患者,要根據患者的情況進行血常規、出凝血時間、血脂等相關檢查,同時做好深靜脈血栓疾病的宣傳工作。骨折失血過多的患者要及時提醒醫師輸血處理。臥床的患者抬高患肢,保證靜脈回流正常。還要為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如少吸煙、鼓勵清淡飲食、指導患者深呼吸及有效咳嗽。對于疑似深靜脈血栓的患者要及時做好B超檢查。此外,還要做好患者的心理工作,幫助他們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3.2術后預防及護理

3.2.1一般預防及護理一般預防及護理主要是做好患者日常的護理工作。手術后24小時內要注意觀察患者肢體的顏色、腫脹及靜脈充盈情況,發現異常及時匯報給醫師。鼓勵患者每天飲水2000-3000ml,防止血液粘稠度過高。避免在患肢進行靜脈穿刺,不要在患者同一部位反復穿刺。可以進行一些適當的主動或被動活動,如足趾及踝關節屈伸活動,一般每日3-5次,每次5-10min;做股四頭肌及腓腸肌的等長收縮,3-5次∕日,每次10-20min,保證靜脈回流的正常運行。避免長時間臥床,以每1-2h翻身一次為宜。多與患者進行溝通,緩解患者緊張、焦慮等負面情緒。

3.2.2機械預防及護理在手術完成后,可以用彈力繃帶、彈力襪,使用下肢功能鍛煉器(CPM)及使用間歇性加壓泵,均可減少靜脈淤滯和增加回流,盡可能的減少深靜脈血栓發生的可能性。

3.2.3藥物治療針對患者的情況選用藥物治療,如高凝狀態患者,可以使用抗凝藥物如低分子右旋糖酐、復方丹參注射液等藥物進行預防治療。用藥后,要注意觀察患者切口的變化,防止發生不良癥狀。

4預防肺栓塞

深靜脈血栓發生后的1-2周內最不穩定,栓子極易脫落,如果栓子脫落后隨靜脈血流經心而進入肺動脈,則可能導致肺栓塞。因此,對發生DVT的患者除積極護理、積極治療外,應囑患者絕對臥床1-2周,抬高患肢20-30㎝,促進靜脈回流。給患者翻身、更換床單或做皮膚護理時應動作輕柔,嚴禁擠壓、按摩患肢或做劇烈運動,囑患者禁忌強烈咳嗽,以免栓子脫落。本次研究中沒有出現肺栓塞的情況。

5討論

通常情況下,骨折患者尤其是多發及粉碎性骨折,在骨折過程中,很容易對血管內膜造成損傷,在接受手術治療后長時間的臥床又會阻礙血液的正常流動,導致機體內的血液處于高凝狀態,促成了深靜脈血栓的形成。為了預防該類問題,在圍手術期為患者提供系統護理、機械預防及藥物預防相結合等多種綜合護理措施,可以大幅度降低深靜脈血栓發生的可能性,加快患者骨折手術治療恢復的速度。在本次臨床實驗中,123位患者在接受了相應的預防手段后,只有3位患者出現了下肢深靜脈血栓,沒有肺栓塞死亡的病例發生,充分證明了該預防手段和護理措施的可行性。

參考文獻

[1]田潔.骨科大手術圍手術期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護理體會[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0(06).

篇7

深靜脈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深靜脈內不正常的凝結,阻塞管腔,導致靜脈回流障礙。其中,靜脈壁損傷、血流緩慢和血液高凝狀態是導致DVT的三大因素[1]。多發生于手術后或制動患者,尤其是下肢靜脈。護士了解DVT相關知識,可以幫助高危手術患者早期預防DVT的發生,降低患者的住院日、醫療費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生活和工作質量。

1 預防DVT的重要性

血栓相關危險因素目前已得到廣泛重視,手術患者靜脈血栓主要危險因素包括:創傷,癱瘓或被動,惡性腫瘤,化療、放療或激素替代治療,靜脈血栓病史,年齡大于60歲,妊娠,心衰或呼衰,過度肥胖,中心靜脈導管,血液高凝狀態等。多數手術患者有一項或多項血栓相關危險因素,而且這些危險因素具有疊加效應,如果不采取合適的預防措施,發生靜脈血栓的概率非常大。住院患者中,巨大創傷恢復期患者,如不采取預防措施,深靜脈血栓發生率超過50%,骨科手術患者,特別是髖、膝關節置換手術,一項臨床研究表明,骨科大手術后7~14d,深靜脈血栓發生率為40%~60%,中央型靜脈血栓發生率為10%~30%[2]。過去30年的臨床研究結果表明,合理的靜脈血栓預防措施可以減少深靜脈血栓和肺栓塞的發生率。

2 手術患者血栓危險程度評估

手術患者除了自身高危因素會發生靜脈血栓外,一些手術操作也是導致靜脈血栓發生的重要原因。綜合兩者因素,將血栓危險因素分為3個等級,見表1。

3DVT的預防措施

3.1 增加活動

手術、分娩、長期臥床等是引發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對長期臥床患者,應協助其定時翻身。對手術后患者應在麻醉未消失前做下肢的被動活動;麻醉期過后,指導和鼓勵患者早期床上活動,包括深呼吸,下肢活動,如膝、踝、趾關節的伸曲、舉腿活動。若病情允許,鼓勵此類患者盡早離床活動。

3.2 避免血液淤滯,促進下肢靜脈回流別

避免在膝下墊硬枕、過度屈髖,以免影響靜脈回流,可以穿彈力襪或使用間歇氣壓泵(IPC)。

3.3預防靜脈壁受損

對長期輸液者,盡量保護其靜脈,避免在同一靜脈的同一部位反復穿刺;輸注刺激性藥物時,避免藥液滲出血管外;在四肢或盆腔臨近靜脈周圍的操作應輕柔,精細,避免靜脈內膜損傷。

3.4早期發現

術后患者若發現站立后下肢沉重、脹痛等不適,應警惕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可能,及時報告醫師,并協助處理。

3.5預防性抗凝治療

圍手術期靜脈血栓預防性抗凝治療一般采用低分子量肝素,中等危險水平的患者,通常在術前2h給予,高風險患者術前晚上給予,以后每天一次皮下注射。術后患者如能下床活動,手術相關血栓危險因素去除后,可停止抗凝治療。

4 護理

4.1 心理護理

護士應耐心了解患者的心理情況,做好病情解釋工作,讓患者了解手術情況及術后注意事項,了解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原因及后果。講解術后早期床上活動的重要性,并給予正確指導,同時取得家屬配合,給患者以心理支持,使其以最佳的心態積極配合治療與護理。

4.2非手術治療的護理

4.2.1 臥床休息急性期患者應絕對臥床休息10~14d,床上活動時避免動作幅度過大;禁止按摩患肢,以防血栓脫落。

4.2.2 抬高患肢患肢宜高于心臟平面20~30cm,以促進血液回流,防止靜脈淤血;并可降低下肢靜脈壓,從而減輕水腫與疼痛。

4.2.3 病情觀察觀察患肢脈搏和皮膚溫度、顏色及腫脹情況,局部有無破損及感染,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師處理。

4.2.4 戒煙吸煙患者勸其戒煙,以防煙中尼古丁刺激引起靜脈收縮,影響血液循環。囑患者進食低脂、含豐富纖維素的食物,以保持大便通暢,盡量避免因排便困難引起腹內壓增高,影響下肢靜脈回流。

4.2.5 并發癥的觀察若患者出現胸痛、呼吸困難、血壓下降等異常情況,提示可能發生肺栓塞,應立即囑患者平臥,避免作深呼吸、咳嗽、劇烈翻動,同時給予高濃度氧氣吸入,報告醫師配合搶救。

4.3 手術治療后護理

4.3.1與活動根據麻醉情況給予適當,麻醉消失后,抬高患肢30°,鼓勵患者盡早活動,恢復期患者逐漸增加活動量,以促進下肢深靜脈再通和側支循環的建立。

4.3.2 加強觀察取栓術后觀察患肢遠端皮膚溫度、色澤、感覺和脈搏強度以判斷術后血管通暢程度。觀察有無出血傾向。

4.3.3 預防感染根據醫囑使用有效抗生素預防感染。

4.4 抗凝治療護理

臨床上常用的抗凝治療藥物有低分子量肝素(LMWH)、華法林、阿斯匹林等。抗凝藥物治療期間應注意觀察有無全身性出血傾向和切口滲血情況。用肝素或華法林應在專用記錄單上記錄日期、時間、藥名、劑量、給藥途徑和凝血時間、凝血酶原時的測定結果,并簽名。

篇8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38例患者,其中男23例,女15例,年齡46~85歲;其中股骨頭壞死17例,股骨頸骨折21例。DVT的診斷:局部疼痛不適,腓腸肌、大腿肌肉壓痛。嚴重患者患肢腫脹,皮膚發亮,經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確診。

1.2 治療方法 本組病例診斷明確后即讓患者臥床休息,抬高患肢,并絕對制動(防止深靜脈血栓脫落引起肺栓塞),同時給予低分子右旋糖酐及尿激酶靜脈滴注,口服阿司匹林和雙嘧達莫等,3~4周后逐漸加強功能鍛煉[1]。

2 結果

本組38例患者經綜合治療后患肢腫脹逐漸消退,患肢功能恢復良好。未出現肺栓塞、下肢軟組織壞死、腦栓塞等并發癥。

3 護理

3.1 術前護理 做好入院宣教,向患者及家屬講解DVT發生的原因、常見癥狀,告知患者如有不適,及時告訴醫護人員;戒煙,給予高蛋白、低脂富含維生素、避免高膽固醇飲食,多飲水,保持大便通暢;向患者講解臥床期間活動的重要性,指導患者掌握正確方法;向患者講解術前注意事項、鍛煉的目的、方法,使患者主動配合治療[1]。

3.2 心理護理 患者因疼痛較重、患肢腫脹而擔心預后,且長期臥床,接觸的人少,講話的機會少,護士要主動與患者交談,態度誠懇,運用科學理論講解疾病有關知識,與患者建立起良好的護患關系。對患者提出的問題要耐心解答,滿足患者的需要。進行各項護理操作時,動作要穩、準、輕、快,以增加患者的信賴,帶給患者心理安慰。

3.3 術后護理 避免患側臥位,防止患肢靜脈受壓,給予被動活動踝關節及肌肉擠壓運動,促進下肢靜脈回流;麻醉消失后,指導患者進行踝關節背伸跖屈及股四頭肌舒縮活動,護士應耐心向患者解釋活動的目的,深靜脈血栓的危害性,取得患者的配合;保持傷口引流管通暢,防止扭曲、打折,定時擠壓引流管,保持引流管通暢,以免血塊堵塞[2]。防止髖部出血、腫脹,減少局部壓迫。

3.4 溶栓治療的護理 配合醫生做好血小板計數、凝血酶原時間等檢查;觀察術區刀口有無出血及滲血,引流液的色、質、量,如果短時間引流液為鮮紅色,且速度快,則提示術區有出血可能;觀察有無黑便,咖啡樣或血性嘔吐物,注意消化道出血的發生,防止應激性潰瘍;觀察患者的意識、瞳孔反應、有無嘔吐,防止顱內出血;觀察呼吸情況,防止肺栓塞的發生。

3.5 DVT的觀察 DVT的臨床表現為下肢持續腫脹、疼痛、皮溫升高、皮膚顏色紫紺,腓腸肌壓痛;繼發肺栓塞時可出現突發胸悶、呼吸困難、口唇紫紺等[3]。嚴密觀察患肢的腫脹程度、溫度、膚色、動脈搏動及患者的感覺,如發現血栓形成跡象應及時報告醫生。護士應多與患者溝通,多聽聽患者的主訴,當發生DVT后,將患肢制動并平放于床上,囑患者勿按摩、加熱,不能隨意搬動患肢,以防栓子脫落,導致肺栓塞等嚴重并發癥。

3.6 DVT的護理 一旦發生DVT,應積極配合醫生進行抗凝、溶栓等治療,嚴格臥床休息,抬高患肢,暫停患肢功能鍛煉,保持大便通暢,防止因活動過度和用力大便引起靜脈壓增高使栓子脫落并發肺栓塞;鼓勵患者深呼吸,多咳嗽;注意觀察皮膚黏膜有無自發性出血。如突發胸悶、劇烈胸痛、青紫、心跳過速,兩肺有哮喘音,動脈血氣分析示低氧血癥,則提示肺栓塞,一旦出現肺栓塞應立即給氧,氣管插管或切開,大劑量抗凝、溶栓治療[4]。

3.7 功能鍛煉 術后當天即可進行踝關節的背伸和跖屈被動活動,同時指導深呼吸、上肢外展、擴胸,增加心肺功能,增強體力;術后第2天,從疼痛感覺最小的患肢股四頭肌開始鍛煉,作等長收縮,3次/d,每次20 min;術后3~5 d,患肢行直腿提高練習,患者收腹、收臀、直腿提高,增加靜脈回流,防止股四頭肌萎縮,逐漸增加關節活動度,持續2周;術后4~5 d即可坐起,5~7 d可用助行器下地練習站立行走,2次/d,每次20 min[5]。

總之,護理人員應熟悉DVT的發生機制、高危因素及臨床表現,通過對高危患者的術前評估,術后密切觀察,做到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降低骨科術后DVT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呂厚山.人工關節外科學.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184-372.

[2] 羅瓊.下肢深靜脈栓塞形成原因分析及護理.醫學文選,2005,24(5):805-806.

篇9

深靜脈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指血液在深靜脈腔內不正常凝結,阻塞靜脈腔,導致靜脈回流障礙,好發于下肢,一旦發生,將影響患者的功能恢復,嚴重者可并發肺栓塞危及患者生命。DVT是髖關節置換患者常見的并發癥之一,術后1-4d是發病的高峰期。相較于單側髖關節置換術,同時行雙側髖關節置換術DVT的發生率更高,并且已越來越引起醫務人員的警覺。有關DVT的發病率,國內最新數據顯示,人工關節置換術后的發病率高達47.1% [1],現從護理角度將我科針對雙側髖關節置換患者DVT的早期發現及預防和護理經驗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2011年6月至2013年12月我科共收治56例同時行雙側髖關節置換手術患者,其中,男30例,女26例,術后發生深靜脈血栓1例,發生率為1.7%,該患者為術后第三天,出現一側患肢腫脹疼痛伴腓腸肌壓痛,淺靜脈怒張,經多普勒超聲確診為DVT,后經抬高患肢及抗凝溶栓等對癥治療后痊愈出院。

2 DVT的預防

2.1進行有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和護患溝通 手術前應詳細了解病史,監測出凝血時間,凝血酶原時間,血漿D-二聚體、血粘度、血常規及血栓彈力圖檢查,明確手術風險。在不給患者造成心理負擔的前提下,對患者及家屬進行DVT風險教育,讓患者了解其臨床表現、預防以及治療方法,樹立預防重于治療的觀點。護士應做到勤巡視、多溝通、多鼓勵,維護患者樂觀積極的心態。

2.2飲食 低鉀血癥患者肌力下降會影響功能鍛煉,導致血流緩慢,如病情允許,應鼓勵患者進食。高血壓、高血脂患者,遵醫囑按時服藥,指導患者進食清淡、低脂、富含纖維素的食物,多飲水,改善血液濃縮、粘稠狀態。糖尿病患者執行糖尿病飲食,嚴格控制血糖,以免影響傷口愈合。勸吸煙者戒煙,避免因尼古丁刺激引起血管收縮[2]。

2.3藥物預防 低分子肝素由具有抗血栓形成和抗凝作用的普通肝素聚集而成。它具有很高的抗凝血因子Xa活性和較低的抗凝血因子Ⅱa或抗凝血酶活性,是預防和治療DVT的首選藥物,首劑應于術前12小時及術后12小時開始給予,治療應持續7―10天,至少至病人可以下床活動為止。由于有肝素誘導的血小板減少癥的可能性,低分子肝素治療期間應定期監測血小板計數。

2.4圍手術期制定功能鍛煉計劃 入院即教會患者深呼吸、咳嗽排痰動作,指導并訓練在床上大小便,并講解其目的。術后早期活動是預防DVT形成最有效的方法,在麻醉恢復期,應采取被動活動,輔助改善雙下肢靜脈回流。麻醉作用消失后可行踝泵運動,鼓勵患者主動進行功能鍛煉,活動前將雙下肢置外展中立位,以此逐步過渡到主動運動。手術后第2天可行股四頭肌收縮運動,4次/d,20min/次,對于活動量小的患者給予患肢向心方向按摩,2次/d,30min/次,鼓勵患者盡可能早期離床活動。康復計劃的制定必須遵循個體化、漸進性、全面性三大原則。康復過程應取得家屬的積極配合,患者主動鍛煉對康復可起積極作用。

2.5肢體氣壓治療 肢體氣壓治療是一種物理性、非浸入性治療方式,具有價格低廉、使用方便、副作用小的優勢。其主要是運用環狀間歇壓力,通過套筒氣囊的反復膨脹和收縮作用,對肢體的遠端腳踝部到小腿、大腿根部進行均勻有次序的擠壓,達到促進肢體血液循環,加速肢體組織液回流,預防血栓形成及肢體腫脹作用,可明顯改善下肢靜脈回流,且該治療使患者感覺舒適,有效提高了患者生存質量。

3 圍手術期DVT的觀察及護理

3.1適當的促進靜脈回流 患者平臥位,術后抬高患肢及床尾,高于心臟20-30°,髖屈曲

3.2引流管的護理 手術后應保持引流通暢,防止引流管受壓、扭曲、折疊。雙側髖關節置換患者若引流不暢形成積血積液,不但會增加感染的機會,而且易使血腫下血管受壓,從而使血流緩慢。

3.3嚴格執行床旁接班制度 做到早發現、早治療,如出現以下情況:①測量雙下肢同一平面,單側肢體腫脹,雙側肢體周徑>1cm者;②皮膚顏色發紅、變淺、淺靜脈曲張;③小腿部疼痛、壓痛,Homans征陽性;④下肢局部疼痛伴發熱等,一旦發現,均應立即報告醫生進行溶栓處理[3]。患肢腫脹者,禁止按摩或劇烈運動,以免栓子脫落引起肺栓塞。

3.4保持大便通暢 避免用力排便時腹壓增高,影響下肢靜脈血液回流,發生便秘時,及時報告醫生,必要時給予緩瀉劑。

3.5注意保護靜脈 盡量避免下肢靜脈穿刺,尤其是患肢避免人為造成血管壁損傷,輸注有刺激的藥物時,應給予稀釋緩慢靜脈滴注。

3.6預防壓瘡 患者因雙側髖關節同時行人工關節置換手術,為防止髖關節受壓引起脫位,故導致翻身受限,或患者因疼痛不愿活動等原因,全身骨突部位極易發生壓瘡,因此,術后應臥于氣墊床上,指導并協助患者每2-3h抬高骶尾部等受壓部位,并保持床單位干燥清潔。

4 討論

4.1 DVT形成的三大因素:血液高凝狀態、靜脈壁損傷和靜脈血流緩慢。行雙側髖關節置換術患者創傷性較大,多有靜脈壁損傷,而且翻身及雙下肢活動均受限,常出現雙下肢血液回流緩慢,使血液處于相對滯緩狀態,增加了形成DVT的風險。部分患者又因伴有多系統、多器官的病理性病變和器質性病變,不同程度的使血液處于高凝狀態。

由此可見,手術前后做好相關的檢查及預防工作,可明顯降低髖關節置換術后DVT的發生,對DVT的形成應以預防為主,術后通過積極行功能鍛煉,能有效的預防和減少DVT的發生,從而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降低患者的經濟負擔。

參考文獻:

篇10

1 臨床資料

本組患者12例,年齡26~35歲,為剖宮產術后3~14天,單側肢體靜脈血栓形成11例,雙下肢血栓形成1例,其中1例并發肺栓塞(PE),所有患者均無血栓家族史。12例患者首發癥狀多為不同程度的下肢腫脹、疼痛及行走活動受限。12例均采用溶栓藥物治療,同時給予抗凝治療,5例患者采用病變靜脈直接給藥,使藥物直接作用于血栓,經治療后,12例患者癥狀、體征消失,輔助檢查無異常,隨訪至今無復發。

2 深靜脈血栓發生的易患因素

2.1 靜脈血流瘀滯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是指下肢筋膜內靜脈內血栓形成,包括小腿深靜脈(脛前靜脈、脛后靜脈、腓靜脈及肌肉靜脈竇)、腘靜脈、股淺靜脈、股總靜脈及髂靜脈[1],所以,當下肢血流緩慢或瘀滯時,局部凝血酶聚集,纖維蛋白活性下降,導致局部血栓形成,剖宮產術后減少肢體活動,臥床時間長,以上因素使下肢血流處于相對緩滯狀態,患者在接受手術時還會因制動、麻醉和醫療性因素進一步加重血流瘀滯,從而導致深靜脈血栓形成。

2.2 靜脈內膜損傷

當血管內膜受損后,血小板便黏附其上,發生聚集,并釋放生物活性物質,進一步加重血小板的聚集,促進血栓形成。另外,在圍術期,盡量避免下肢靜脈血管穿刺,因為下肢靜脈血栓的發生率是上肢的3倍[2]。本組1例,剖宮產術中和術后均與大隱靜脈做過反復的靜脈穿刺輸液,術后第四天突感小腿肌肉疼痛,活動受限,經彩色多普勒超聲示下肢靜脈血栓形成。

2.3 血液高凝狀態

血液組成成分改變,血液處于高凝狀態是靜脈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引起血液成分改變使血液凝固性增高的因素很多,對于孕產婦來說,手術應激可使血小板增高,粘附性增強,手術造成的失血、脫水可導致血液濃縮,血細胞相對增多,增加血液的黏稠度,為血栓形成提供了條件。

3 對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護理評估

剖宮產術后深靜脈血栓發生的高峰在術后4天內,其中50%出現在術后24h內,因此,術后要嚴密監護患者的生命體征,評估患肢的溫度、顏色、血運、感覺、活動情況,觀察患肢有無腫脹、疼痛、皮膚張力增大,淺靜脈曲張,足背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等異常情況,并與健側肢體進行對比,定時測量雙下肢同平面的周徑,嚴密監測其變化,若發現兩側下肢的周徑相差0.5cm以上時,及時通知主管醫生。另外,每天做一次小腿腓腸肌的捫診檢查,如有壓痛,可做腓腸肌局部壓痛(Homan)試驗,陽性者提示腓腸肌靜脈叢有血栓形成[3]。

4 預防性護理策略

4.1 生活指導

指導患者平衡膳食,選擇清淡低脂食品,多食含維生素較多的新鮮蔬菜和水果,如番茄、洋蔥、蘑菇、芹菜、海帶、黑木耳等,這些食品均含有豐富的吡嗪,它可使血小板下降50%以下,有利于稀釋血液,促進血液循環,改變血黏稠度,忌食辛辣、油膩、煎炸食物,以利于消化吸收。為防止術后排便不暢,使腹壓增高,引起下肢靜脈回流受阻,指導患者訓練床上大小便。

4.2 早期活動

術后鼓勵患者早期下床活動,指導患者有計劃循序漸進地進行康復鍛煉,術后病人雙下肢抬高20°~30°,這樣既有利于雙下肢靜脈血回流,不易形成血栓,還可以保證術后重要臟器的血液供應,麻醉作用消失后即進行深呼吸運動,每小時10~15次,增加膈肌運動,有效改善通氣功能,促進血液回流,術后24h開始指導病人進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運動,具有方法:盡量伸膝關節,背伸踝關節,用力繃緊腿部肌肉,持續5~10s后放松,如此反復進行。有效的指標是髖骨有向上運動的動作[4]。鼓勵并督促病人在床上主動屈伸下肢做跖屈和背伸運動,內翻、外翻運動,足踝的“環轉”運動,同時由護士或家屬幫助病人進行由跟腱起自下而上地做比目魚肌、腓腸肌擠捏運動,使其沿靜脈血管血流方向形成壓力梯度,每天不少于3次,可加速下肢靜脈回流,如患肢有血栓形成,則禁止按摩、揉搓,以防血栓脫落,導致肺栓塞。

4.4 預防性抗凝治療

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比治療更重要,對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及早采取藥物干預,以防深靜脈血栓形成。低分子肝素(LMWH)近幾年在臨床應用逐漸增多,它是通過化學方法或酶從普通肝素解聚而來,與普通肝素相比,其抑制血小板的功能降低,微血管的通透性增加,使出血的不良反應減少[5],而且半衰期較長,每天注射1~2次即可。LMWH可使術后DVT發生率減少70%,使用時間一般不少于7~10天,決定使用LMWH時,應考慮患者的肝腎功能和血小板計數情況。血小板減少癥和嚴重的凝血障礙患者禁用。另外,還有口服抗凝藥物華法林及阿司匹林,低分子右旋糖酐和抗血小板因子等。用藥期間密切觀察出血傾向,注意有無牙齦出血、鼻出血,注射部位出血,泌尿道出血,消化道出血。皮膚是否有瘀斑、青紫,定期檢查凝血時間、血小板計數、凝血酶原時間等,以便及時調整抗凝藥物的劑量。

4.5 對肺栓塞的觀察

下肢深靜脈血栓最重要的并發癥是肺栓塞,多發生在血栓形成后1~2周,發病機制為其他部位的血栓脫落后上行肺部引起,發病突然,輕者出現呼吸急促,心率增快,煩躁不安或表情淡漠,重者可引起呼吸困難,胸痛、嚴重發紺、昏迷、甚至因呼吸循環衰竭而突然死亡。所以早診斷,早治療至關重要。肺靜脈栓塞栓子20%來源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因此,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是避免和減少肺栓塞發生的有效措施。

護理人員在預防剖宮產術后深靜脈血栓的工作中擔負著重要任務,需要掌握深靜脈血栓的發生機理及高危因素。能夠對患者實施健康教育,積極發揮患者及家屬的主觀能動性,正確進行主動和被動的關節及肌肉運動,使其認識到預防深靜脈血栓的重要性并掌握預防方法,有效地減少了深靜脈血栓的發生,促進患者的康復。

參考文獻

1 呂厚山,徐斌.人工關節置換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中華骨科雜志,1999,19:155-157.

2 候天霞,王建富,應香云.產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及護理.臨床護理雜志,2006, 5(2):37.

篇11

1 臨床資料

我院于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共收治下肢骨折患者75例,其中有3例發生深靜脈栓塞,均為女性患者,發生DVT的時間為術后3~14天,1例為行髖關節置換術后的9旬患者,發生DVT的臨床表現不典型,患肢腫脹,疼痛等癥狀不明顯,患肢皮溫低,循環差,因未能及早處理,最終發生患肢壞死而截肢,其余2例臨床癥狀典型,主要表現為患肢疼痛劇烈,腫脹明顯,皮溫升高,足背動脈搏動減弱,經保守治療后療效滿意,痊愈出院。

2 深靜脈血栓預防及護理對策

2.1 術前健康教育 由于骨折患者因外傷、應激、麻醉及手術等使全身血液形成高凝狀態,創傷和手術后下肢長時間的制動,導致肌肉喪失收縮能力,“肌泵”功能嚴重障礙,使血液瘀滯,易發生DVT[ 1 ]。應告知患者及家屬發生DVT的誘發因素和嚴重性,使其了解術后早期活動的重要性,使患者主動配合治療和護理。進食低脂高纖維素飲食,戒煙,以防血脂偏高增加血液黏度。多飲水,保持大便通暢。在不影響固定的前提下,鼓勵患者盡快行患肢肌肉的舒縮活動,抬高患肢,增加靜脈血液回流。

2.2 患肢的護理 病人入院后即采用治療,上半身抬高15°,下肢抬高25°,膝關節屈曲15°。這種能使髂股靜脈呈松弛不受壓狀態,對緩解靜脈的牽拉有一定作用,同時下肢抬高更有助于靜脈回流,減輕腫脹。當肢體感覺疲勞時可更換,行足部輕微背曲運動,但活動不能劇烈,不可按摩肢體,防止栓子脫落。每日測量腿圍,做好記錄,觀察肢體消腫情況。注意觀察患肢血供、膚色和注射部位有無異常。為保護足背靜脈血管,我們采用靜脈留置針注射,做好留置針的護理。采用患肢局部靜脈滴注藥物,使藥物直接到達血栓部位,增加局部的藥物濃度。由于患肢腫脹,靜脈顯露不清楚,因此要求我們技術操作要熟練,靜脈穿刺成功率要高,避免損壞血管。

2.3 術后早期功能鍛煉 有研究認為,適當鍛煉可減少靜脈血栓發病的75%~77%[2]。指導患者進行患肢肌群等長收縮練習,防止肌肉萎縮,促進血液回流,逐漸進行未固定關節的屈伸活動,病情許可應鼓勵患者早期下床活動。骨折及術后患者協助患者定時翻身,作深呼吸和咳嗽動作,抬高患肢。選擇上肢靜脈輸液,避免在患肢穿刺。低分子肝素鈣在抑制血栓形成的同時很少影響凝血功能[3],因此,對于DVT的高危患者(包括老年、肥胖、糖尿病、高血壓、長期吸煙,合并心腦血管疾病等)術后可預防用低分子肝素鈣皮下注射,以預防DVT發生。

2.4 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護理 DVT患者應絕對臥床休息1~2周,抬高患肢,高于心臟水平20~30cm,促進靜脈回流,注意保暖,患肢制動,囑家屬切忌熱敷,按摩,隨意搬動患肢,以防血栓脫落導致肺栓塞。嚴密觀察全身情況,監測生命體征,注意神態、呼吸、如出現胸悶、胸痛、咳嗽、呼吸困難,煩燥不安等癥狀,應立即配合醫生進行搶救。觀察患肢皮溫、皮色,足背動脈博動,每天測量記錄患肢周徑變化。硫酸鎂濕敷患肢,緩解血管痙攣,促進側枝循環的建立[4]。使用尿激酶,肝素進行溶栓,抗凝治療期間,定時復查凝血四項,配合好醫生做好凝血時間、血小板計數、凝血酶原時間等檢查,觀察術區刀口有無出血及滲血,引流液的色、質、量,如果短時間引流液為鮮紅色,且速度快,則提示有出血可能;觀察有無黑便,咖啡樣或血性嘔吐物,注意消化道出血的發生,防止應激性潰瘍;觀察患者的意識、瞳孔反應、有無嘔吐,防止顱內出血;應用靜脈留置針可減輕反復穿刺給患者帶來的痛苦。

3 小結

DVT是骨科患者術后的嚴重并發癥之一,一旦發生不僅易致殘、致死,喪失勞動力,且增加患者的醫療費用,因此,應加強骨折術后患者發生DVT的預防和護理,護理人員應加強術前、術后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依從性,從而降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發生率。

參考文獻

[1]陳彩霞,魏俐儀,潘晨霞等.老年下肢深靜脈血栓溶栓治療及護理13例[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5,21(8):21-22.

篇12

隨著臨床護士對深靜脈血栓形成以及肺栓塞認識的提高,骨科病人大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及護理尤其重要。近年來,我科對骨科大手術后病人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大大降低了DVT的發生率,臨床效果顯著。觀察我科2011年2月――2012年8月收治的大手術病人106例,包括脊柱骨折、骨盆骨折、股骨頸骨折、股骨骨折病人手術,對其護理措施進行總結,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科2011年2月――2012年8月收治的106例骨科大手術患者,其中男58例,女48例。患者年齡24-92歲,平均年齡為56.2歲。106例患者中,脊柱骨折21例,骨盆骨折12例,股骨頸骨折56例,股骨骨折17例。

1.2 方法 該組患者經過護士采取有針對性的預防護理措施,①基本預防措施。②物理預防措施。③藥物預防措施。由專人負責,主要包括仔細檢查患者情況,觀察下肢色澤、疼痛、腫脹程度。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的臨床表現為下肢腫脹,局部顏色瘀紫,表淺靜脈怒張,Homans征,皮膚溫度升高,經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確診。分別觀察記錄術后7天患者雙下肢情況。

1.3 結果 通過護理人員耐心細致的護理和觀察,本組106例患者,均痊愈出院,未發生深靜脈血栓形成。

1.4 護理 深靜脈血栓形成是骨科大手術后一種較嚴重的并發癥,根據創傷和手術的不同,發生率也不相同,其高危因素主要為年齡、肥胖、骨折、手術、及人工材料的植入等。深靜脈血栓形成容易造成下肢深靜脈功能不全,影響下肢活動,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工作能力,嚴重者血栓脫落形成肺動脈栓塞,可引起猝死[3]。目前認為,骨科大手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有三個病理因素:①血管壁受損;②靜脈回流緩慢;③血液呈現高凝狀態。因此,護理人員采取有效預防措施進行護理干預,對骨科大手術病人術后預防深靜脈血栓形成至關重要。

2 基本預防措施

2.1 健康宣教 術前術后向患者及家屬進行健康宣教,充分講解深靜脈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危險因素及其造成的危害,加強患者認知,提高患者警惕性,使患者主動配合進行肢體活動,術后患者對疼痛耐受差時,可由其家屬為其被動活動肢體,以達到鍛煉的目的,最大程度降低發生DVT的風險。要讓患者掌握功能鍛煉的方法及注意事項,包括:指導、床上排便訓練、下肢肌肉鍛煉及關節活動方法,使用拐杖和助行器訓練,為術后康復做準備。

2.2 嚴密觀察病情、臨床癥狀 術后對患者的體溫、脈搏呼吸血壓進行嚴密監測,觀察雙下肢皮膚的溫度、顏色、腫脹程度、足背動脈搏動情況。將腓腸肌的有無壓痛及柔軟度與術前比較,注意觀察左右腿

的周徑大小。

2.3 飲食護理 指導患者進食低熱量、低脂、低膽固醇、清淡、易消化、高纖維素飲食,避免血液粘稠度增加。及時糾正水、電解質、酸堿平衡紊亂,以改善營養狀況,提高機體抵抗力。能進食者鼓勵多飲水,禁食者靜脈補液,防止血容量不足。患者保持大便通暢,防止便秘增加腹壓,影響下肢靜脈回流。

3 物理預防措施

足底靜脈泵(VFP)、間隙充氣加壓裝置(1PC)及梯度壓力彈力襪(GCS)均利用機械性原理模擬下肢肌肉泵的功能,促使靜脈回流加速,降低術后DVT的發病率。

3.1 麻醉后按摩 全麻可致下肢血流減少50%,從而促進血栓的形成,而且全麻可使紅細胞變形性減弱,血液粘滯性增高,增加了下肢DVT發生的風險。因此,麻醉后自足部向大腿根部進行循環按摩,以促進血液循環[4]或應用下肢靜脈泵治療以預防深靜脈血栓的形成。

3.2 功能鍛煉 有研究[5]證明,約50%的深靜脈血栓發生在術后第一天,30%發生在術后第二天,因此,術后進行早期功能鍛煉,能最大限度防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護理人員應鼓勵患者在麻醉消失后,主動進行下肢肌肉及遠端關節功能鍛煉,如:下肢抬高訓練,下肢肌肉收縮舒張運動,足背伸、跖屈運動。鼓勵患者在病情允許及能耐受的情況下在床上做主動屈曲下肢及背伸運動,指導患者做深呼吸及咳嗽,減少深靜脈血栓的形成。

3.3 抬高患肢 護理人員應向患者及家屬講解抬高患肢的目的和意義,注意患肢保暖,減輕肢體腫脹,增加靜脈回心血量,防止深靜脈回流障礙。

4 藥物預防

應用低分子肝素鈉2500U,皮下注射1次/天,可有效降低DVT的發生率。使用期間需監測患者的凝血功能,觀察有無出血傾向,及時向醫生匯報患者情況。有高出血傾向者應慎用藥物預防。

綜上所述,由于骨科患者大手術后臥床時間長,術后活動受疼痛影響而被限制,隨著目前人口老齡化,老年病人也越來越多,老年人活動耐力降低,大手術后容易出現深靜脈血栓形成,因此,護理人員應做好術前術后健康宣教,對病人進行正確的評估,術后采取有效的預防護理措施,嚴密觀察患者術后病情變化。才能大大降低DVT發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預防骨科大手術深靜脈血栓形成指南(草案)[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9,2:118-119.

[2] 賀愛蘭,張明學.實用專科護士叢書.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

篇13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本院2013年4月~2014年6月收治的80例婦產科手術治療患者, 年齡25~57歲, 平均年齡(41.0±5.4)歲, 卵巢癌手術15例, 附件切除術13例, 剖宮產術19例, 子宮切除術15例, 盆腔淋巴結清掃術14例, 經陰道全子宮切除術4例。根據護理方法不同將80例患者分為對照組40例和觀察組40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對癥護理, 包括給予患者實施飲食護理、健康教育以及適當的心理指導, 并觀察患者是否有患肢腫脹、腓腸肌擠壓陽性、淺靜脈曲張等癥, 并實施針對性治療。

觀察組從入院開始對患者實施下肢深靜脈血栓個性化防治護理方法, 術前先對患者身體情況進行評估, 并對醫護人員以及患者家屬實施健康宣教, 術中嚴格執行無菌操作, 緊密配合醫生實施操作, 術中保證絕對的臥床休息, 并間隙的擠壓患者腓腸肌, 引導患者進行足趾部鍛煉, 2 h/次;可適當抬高病床, 促進下肢血液迅速回流, 防止術后輸注刺激性或高滲液體, 在每項操作中嚴格執行無菌, 減少不必要的穿刺實施。在患者生命體征逐漸平穩后并保持6 h, 醫護人員可引導患者做下肢伸展, 并告知醫護人員或患者家屬常對患者下肢進行按摩, 并更換。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統計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情況, 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判定標準為:婦科手術治療后, 觀察凝血功能指標顯示正常, 無血栓或血管功能異常;經彩色多普勒超聲或靜脈造影臨床確診, 采用靜脈血管造影查看靜脈有無發生缺損或充盈[2]。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5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給予患者實施后患者均康復出院, 其中對照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為25.0%(10/40), 觀察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為2.5%(1/40), 觀察組患者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明顯少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鹤庆县| 长宁县| 甘洛县| 二连浩特市| 双城市| 江津市| 赤水市| 宝鸡市| 长治县| 定日县| 永登县| 桂平市| 微博| 离岛区| 南涧| 兴隆县| 昆山市| 睢宁县| 老河口市| 南康市| 咸阳市| 剑河县| 怀柔区| 东丰县| 朝阳市| 泗水县| 林周县| 旺苍县| 陇南市| 青河县| 长乐市| 同江市| 探索| 开原市| 韩城市| 普陀区| 永清县| 五大连池市| 赤城县| 安仁县| 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