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新文化價值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新文化價值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新文化價值

篇1

Innovative Culture: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and Choice of the New Values

FANG Ben-xin1, WANGLi-min2

(1. College of Humanity and Social Science,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of China, Hefei 230026,

China; 2. Department of Graduate Cultivation of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efei 230009,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on the new values visual angle, explores innovative economic changes in the values of the profound economic and cultural impact, Analyze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Innovative Culture, On this basis, Put forward the significance and basic ideas of China’s cultural innovation through the Empirical Analysis.

Key words:innovative culture; new values; high intellectual capital

1 引言

隨著當今全球競爭的加劇與經濟發展不確定性的增加,文化創新問題正變得越來越突出和復雜化。筆者不久前發表《新價值觀與創新文化范式》一文[1],指出文化變遷的過程也是價值觀不斷演進的過程。以信息產業為代表的創新性經濟的發展,使得工業經濟時代以來所形成的以物性和人力資本為基礎的傳統經濟關系變革成以高智力資本為基礎的新型經濟關系,同時也從根本上影響和改變著企業的價值創造范式及其文化依存狀態。正是基于這一背景,筆者以為,作為一種新的文化范式――新價值觀的提出,不僅能夠為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創新的時代特征及要求提供一個新的觀察視角,而且也為人們認識創新文化的演進與發展提供一種新的分析框架和認知思路。

本文擬在前文理解和研究的基礎上,從新價值觀視角,進一步探討創新性經濟帶來的價值觀變化對經濟文化的深刻影響,并從理論和實證兩個方面分析創新文化的主要特征以及經濟轉型中我國文化創新的意義與基本思路。

2 新價值觀的核心思想

新價值觀是相對于工業經濟時代以來傳統的價值理論而言的。其核心思想是以當代新技術革命為基礎,充分肯定高智力資本在價值生產與價值增值過程中所起決定性作用的一種文化范式假設。這一理論把傳統的價值理論作為一種理論前提,在充分肯定物性資本和人力資本在價值創造中起主要作用的基礎之上,認為那些透過財富轉移現象而直接領悟價值脈絡的想象力、創意和創造力等隱性的高智力資本,是當代價值生產、價值創造與價值增值的重要源泉。新經濟時代,人們對企業和社會經濟發展核心資源的認識正發生著劇烈的變化,從有形資本積累為核心轉向高智力資本積累為核心,高智力資本在創造價值的過程中正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這也使得人們對價值和價值追求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

2.1 對價值內涵的重新認識與界定

新經濟條件下,高智力資本逐漸成為主導性生產要素,在企業和社會價值創造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所謂高智力資本,Stewart

從企業的角度,認為是每個人與團隊能為公司帶來競爭優勢的一切“知識”“能力”的總和[2]。Andriessen等 則從國家(區域)的視角將其定義為“可以利用的所有無形資源,它能夠產生比較優勢,通過整合能夠創造未來的利益”[3]。智力之所以成為資本, 一是人力資本概念中的智力比體力更具有增值作用,二是新經濟讓智力資本得到充分解放并通過高智力勞動超強地釋放能量,直接導致高知識含量的企業市場價值遠遠高于其賬面價值。我們將其中的差額稱之為隱藏價值,企業的智力資本正是這些價值被發掘出來的主要原因。只有不斷地強化和推進高智力資本的開發與管理,有效地發揮已有的智力資本,創造并增值新的智力資本,才能在新經濟形勢下,為企業和社會經濟發展提供持續的內在動力,才能創造出更多的、源源不斷的社會財富。由此看來,新經濟價值某種意義上,就是創新凝聚智力資本攫取隱藏價值的能力。

2.2 追求價值高成長性、高起點擴張及可持續性

高智力資本是最有價值、最有成長性、最具有持續發展的稀缺力量,是新經濟的靈魂。創造性是其區別于傳統物質資本及其它資本的最主要特點。Rastogi指出,智力資本的本質是以快于競爭對手或產業變化節奏的速度發展和組合以知識為基礎的競爭優勢以創造價值[4]。決定智力資本價值創造能力的核心因素是智力和知識組合所擁有的創造力以及這種能力的持久性。現代技術賦予了人們前所未有的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的自由與能量,這就為社會經濟快速成長奠定了重要的前提基礎。創新性經濟的發展,創造力的充分釋放,使得競爭環境呈現出明顯的不確定性,商業價值的動態性、短暫性空前地凸現出來,組織的核心價值能力因此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核心價值能力是組織專有的、優異的、扎根于組織之中和適應市場機會的,更有可能實現可持續競爭優勢,獲得超平均水平利潤的一種復合性、整合性的能力[5]。在新經濟條件下,培育和發展核心價值能力,確立能夠實現價值最大化的發展戰略意圖,并在其指導下實現管理、制度和技術創新,不斷圍繞價值目標進行流程再造,這是組織實現價值持續提升并最終贏取競爭優勢的重要途徑。

2.3 追求隱藏價值(高智力資本價值)最大程度地開拓和發掘

隱藏價值通常是指高智力勞動帶來的市場價值高于賬面價值的差額,換而言之,即高智力資本的價值。隱藏價值是未來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推動價值持續增長的重要動力。經濟全球化的推進和技術的飛躍發展,使得價值創造處于一個復雜性和競爭性帶來的高度不確定性環境之中?!吧a性的社會要得以持續,必須既有效率又有創造力”[6]。新經濟的競爭是基于時間的競爭和基于顧客需求的競爭。先人一步洞悉新的市場,創造性地拓展新的業務,就能制先機,獲取更多的隱藏價值。顧客需求是價值創造的根本源泉,在日趨寬泛的產品和服務選擇中,顧客享有更大更多的主動權和價值。需求從本質上來說是來自于人們對生活和生命價值的不懈追求。需求與產品或服務是相互創造的,新產品或服務賦予人們生活和生命以新的屬性和范疇,從而產生了需求。新需求產生新價值,新價值隱藏在生活和洞察力的交叉點上,存在于人與世界的關系之中。只有深入到顧客的現實生活中,創造性地解析其生活中所蘊涵的生命屬性,觸摸其心中不息的生命涌動,進而發掘出有待實現的生命領域,構造出反映顧客認知的新的生命屬性,從而為消費者開發出新的需求,這樣才能最大程度地開拓和發掘出高智力資本的隱藏價值。

3 新價值觀視野下的創新文化特征

在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新經濟浪潮沖擊下,全球范圍內正在引發一場深刻的經濟與社會的結構性變革。成功的組織“更多的是由超越現實的抱負和在低投入高產出中表現出的創造性來維系的”[7]。當代的價值創造正遵循一種無法把握但增長潛力強勁的節奏,在發展中呈現出越來越加速擴張的前進姿態。社會財富創造和增長方式的革命性變化,不斷改變和深化著人們對價值觀的認識與選擇,催生和激發著社會創新活力并向文化層面升華。從新價值觀的視角透視正在發生急劇變化著的世界,當代新經濟文化呈現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3.1 基于顧客需求發現與創造的異質思維

創新性經濟奠定的新價值觀,本質上是對傳統心智模式的一種顛覆和突破。傳統的以追求利潤、市場份額、用戶規模等的價值理念,在新經濟面前日益顯現并暴露出其階段性、短視性的問題。價值創造的重點已轉移到提供優異的顧客價值上來。隨著顧客的日益成熟,顧客需求的內容和結構處于不斷變化之中。提升顧客價值不僅要立足于顧客的現實生活,而且要立志于創造顧客新的生活形式,并通過價值訴求引導顧客的生命認知轉向。這就需要人們必須以動態變化的眼光與異質性思維,在顧客的生活世界中不斷探尋和感悟價值實現過程,不斷構造出能夠為顧客接受和滿意的新價值。如打散事物原有的邏輯秩序,重構新事物的邏輯結構空間;用個性化的聯系或匹配方法,增添新事物的新意味;以發現的眼光洞察事物間的相互聯系,并對事物的變化及其趨勢作出準確判斷與把握;通過對事物本源的探索或思考,創造出事物之間新的關聯性。通過這種異質性思維來發現和創造價值創新的可能性。這些可能性或來自于意想不到的偶發事件、各種各樣的矛盾、工藝流程的要求,或來自于行業市場的變化、人口的變化、理解力的變化,或來自于關于工藝及服務等方面的新知識[8]。正是這些可能性為人們攫取隱藏價值提供了廣闊的現實空間。

3.2 基于對趨勢、規律和機會的洞察與把握

新價值觀不僅意味著人們對于價值的認知、理念、思維、判斷等的根本性變化,而且也意味著價值的來源、價值創造和價值實現方式的根本性轉變。在由想像力和創造力主宰的新經濟時代,價值創新的速度和塑造競爭優勢的速度被提到相當高度,顧客需求與市場處于瞬息萬變的狀態之中。新經濟的這種混沌性和不確定性同時也帶來了經濟活動的機會價值,其價值實現的高低則取決于人們對于自然、社會和思維的知識體系的深刻理解,對于事物本質的洞察、獨到的見解和對于趨勢、潮流的敏銳把握與認知,以及依此作出的創意和設計的價值?!澳惚仨毩私廒厔?,技術是如何提高的,以及什么樣的補充技術能創造客戶價值”[9]。美國“火記”(Firemark)創意顧問公司的創辦人兼董事長Wellman多年研究創意與創造力的本質,她認為引領新經濟市場需求,必須“像藝術家般地思考,掌握你的想象力”,應當具備靈視者看見影像的能力、觀察者明察秋毫的能力、煉金師綜合大成的能力、愚者贊揚缺失的能力以及智者化繁為簡的能力[10]。這五種能力方式是歷史上若干最偉大的貢獻背后的心智結構―思考技巧,也是當今人們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探究并發現隱藏財富和價值的重要法寶。

3.3 基于高智力資本對物產資源的整合與創造

新經濟的新價值觀是建立在高智力資本基礎之上的。在高智力資本的作用和推動下,“當代經濟方面最重要的事情是一種創造財富的新體系的崛起,這種體系不再是以肌肉為基礎,而是以頭腦為基礎”[11]。人類由以公司為基礎的經濟體系開始轉變為以“網絡”為核心的財富體系。知識令資源更具流動性,整合與合作成為當代價值創造的主要特點。整合與合作的過程,是資源充分流動移轉的過程,也是財富價值創造過程?;谛畔⒓夹g平臺,不同的價值創造主體聯接成為一個巨大的資源和信息庫,通過整合把原本相互分離的資源和信息統一為一個有機的整體,構造出一個內在和諧的價值系統,實現價值鏈的提升,并在此基礎上建構起新的更有效率的生產、服務、經營以及附加價值生產方式,更好地適應動態不確定的市場環境,滿足顧客個性化需求??梢娭R對傳統生產要素資源的整合只是形式,“真正的實質問題,是用網絡信息技術手段,建立起知識資本對物產資源的整合關系”[12]。新經濟價值創造主體的創新能力,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高智力資本對傳統生產資源的整合與創造能力。最充分利用高智力資本的,價值創新和適應能力最強,持續性穩定性成長性最好,將成為社會經濟發展和進化中的強者,反之便會被淘汰。

3.4 基于創造力釋放及競爭力持續的文化生態

新價值觀的本質是人的智力和創造力的無窮釋放,其目標是建立起釋放和激發人性創造力,并轉化為現實財富能力的文化與制度。文化制度是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只有在文化制度層面得以落實,才可能創造并實現新經濟的持續成長性。當代社會形成過去所未有的基礎結構,讓新經濟蓬勃發展[13]。美國新經濟之所以興盛,正是因為具有強大的被Florida稱之為“創意性社會結構”(The Social Structure 0f Creativity)的生態環境作支撐[14]。該結構由三部分構成:第一是適合技術創意與企業的新體系(如熱衷于新產業投資的金融體系、高科技的開發公司等);第二是創新以及更為有效的貨品與服務生產模型(如讓員工能夠發揮創意創造力的工作環境、彈性的生產方式等);第三是有利于創新的社會、文化與地理氛圍。因此新經濟價值增長必須致力于營造技術創新和創造力發育并茁壯成長的文化生態,搭建起連接技術創意、產品與市場的產業中介平臺,不斷推進創造性人才的再生產和知識與智力的開發,進一步完善市場環境、知識產權和金融體系建設,從而為知

識和智力轉化為資本并持續不斷地釋放價值能量創造條件。

4 從《胡潤百富榜》看我國的創新文化選擇

在全面建設創新型國家戰略的大背景下,自主創新日漸成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主旋律,國家創新體系逐步清晰,新技術、新產業不斷涌現并且迅速成長,各種新興經濟的規模與實力日益壯大起來。我們從每年一度的“中國大陸富豪榜”(簡稱“百富榜”)中,不難窺出這一令人振奮的活力與趨勢?!鞍俑话瘛背鲎杂谝躁P注中國富豪而知名的英國人胡潤之手,其本意并不在學術研究和學術傳播,而在于商業化與娛樂化的目的,其科學性和社會公信力頗值得懷疑。但從財富榜的“游戲”背后分析當代中國的一些社會經濟的發展與變化軌跡,某種意義上則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從近年來的“百富榜”中,以互聯網和IT等創意產業為代表的新科技富豪,2004年共有8人(8%),2005年50人(8%),2006年33人(6.6%),2007年64人(8%)。這說明國家創新戰略的實施,大大促進了我國新技術新產業的發展,造就了一批年輕的富豪新貴。然而這些驕人的數字背后,也有讓人擔憂的事情。新科技產業富豪比例偏低,整體增幅不大,甚至2006年還出現大幅下滑的跡象。相比之下,在國家對房地產投資實施數年的宏觀調控背景下,房地產仍舊是造就中國富豪最多的行業,而且其個人財富連年大幅增長。一方面,政府大力支持的行業,財富在快速的縮水;另一方面,政府宏觀調控的行業,財富卻在高速積累。在當前國家競爭根本取決于科技創新實力的狀況下,這一令人尷尬的現象,凸現著國家創新文化的缺失。美國著名社會學家貝爾(Bell)就指出,“最終為經濟提供方向的并不是價格體系而是經濟生存于其中的文化價值體系”[15]。國家創新戰略的實施是一場極其廣泛、極其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要讓社會財富的增長和積累真正建立在知識、智力和創新能力及其貢獻上,我們的社會就必須培育和建構起與時代趨勢相一致的創新文化。

4.1 價值思維的革命

從社會學的視角來看,創新文化決不僅僅是一個概念、一種外在形式,更重要的是一個價值實現的過程。因為任何文化都不僅僅要滿足組織目標的實現,而應有更高層次的追求,即期冀實現新的價值。從傳統依賴土地、勞動力等資源要素投入的傳統經濟形態,向強調知識、技術和智力對經濟增長滲透與貢獻的創新性經濟轉變,這使得原有的社會文化體系和價值結構體系面臨挑戰,而新價值觀正體現了對與時代趨勢相一致的新經濟文化的認知與定位。新價值觀是一種創新發展的新理念,本質上是一種新的思維方式。與傳統的價值觀相比,傳統價值觀強調“計劃―執行”邏輯,而新價值觀則注重探尋機會;傳統價值觀強調技術和資源,新價值觀關注能夠撬動資源并整合資源的杠桿;傳統價值觀強調穩定性和秩序,而新價值觀則關注速度和行動;傳統價值觀強調流程和過程的改進,新價值觀關注成果和細節[16]。構建創新文化,必須推動和實現價值理念與思維模式的轉換,確立并發展適應新時代所必需的新價值思維。

4.2 制度化新價值觀

在世界掀起風起云涌的新經濟浪潮和趨勢之際,我國的創新性經濟一直難以取得實質性突破,這從歷年的“百富榜”中即可窺見端倪。究其原因,這一方面是因為我國核心技術的缺失和自主創新能力的薄弱,另一方面也是制度缺陷所導致的結果。創新文化原本就是一系列制度安排下的產物,建構創新文化,就是要重塑與再造不僅能夠釋放和激發人性創造力,而且能夠將創造力轉化為現實財富能力的文化制度體系。新經濟的發展既需要效率基礎結構 (公共服務、運輸、電訊、建設園區、制定規則),也需要創意基礎結構(包括研發設施、風險投資、知識產權制度和吸引有創造力的人的愉悅宜人而充滿文化享受的生活環境)。效率基礎結構與創意基礎結構是影響知識流動和價值實現的關鍵要素。而人的因素才是新經濟價值的真正源泉。有思想、知識、技能、管理才能和創造力的人才無疑是決定新經濟競爭力的一項重要指標,而存在于消費者當中的有情感、個性、購買力且有需求的顧客,同樣關系著新價值的實現,真正的價值存在于顧客消費和使用過程之中。因此在新經濟條件下,通過制度創新讓創造性人才的聰明才智得以充分釋放,讓各類人員獲得自由全面的發展,應該成為創新文化的核心內容。

4.3 價值創制體系的提升與再造

價值創制體系是創造和實現財富增值的“行為方式”。高智力資本是創新性經濟時代財富快速成長的搖籃,但知識、智力、技術與財富之間并沒有天然的通道。只有當知識、智力、技術與龐大的用戶市場對接時,它才能轉化為現實的財富。新富豪的崛起,正是他們抓住了有利時機,實現了從知識、技術到需求創造到最終轉化為價值的過程。英國學者Metcalfe指出,創新共有四個層次,分別是機會、資源、誘因及能量[17]。機會代表技術能力與市場認知的組合;資源代表對資源的有效配置運用;誘因代表市場規模大小及相關激勵與保護措施;最重要的是第四個層面,即創新能量。前三個層次都必須倚賴有創新的能量,才有創新的結果。無論是政府、企業、組織都需要創新能量,必須建構起完整的能夠將知識、智力和技術與市場間有機銜接的價值創制體系,不斷提升運用高智力資本滿足和創造顧客現實與潛在需求的能力。新經濟的革命性財富就存在于高智力資本的價值創新之中,這是實現價值持續高增長并贏得未來競爭優勢的根本手段。

5 結論

新經濟時代,隨著高智力資本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主導要素,人們對于價值的認識和追求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本文從價值觀的變遷入手,深入剖析了新價值觀的核心思想,探討了創新性經濟帶來的價值觀變化對經濟文化的深刻影響,并從新價值觀視角分析了當代創新文化的主要特征,即基于顧客需求發現與創造的價值思維,基于對趨勢、規律和機會的洞察與把握,基于高智力資本對物產資源的整合與創造,基于創造力釋放及競爭力持續的文化生態。在此基礎上以《胡潤百富榜》為例,對我國當前創新性經濟發展現狀和問題進行了實證分析,認為國家創新戰略的實施是一場極其廣泛、極其深刻的社會變革,要讓社會財富的增長和積累真正建立在知識、智力和創新能力及其貢獻上,必須從價值思維、新價值觀制度化以及價值創制體系等方面推動一場整體性的文化變革。

參 考 文 獻:

[1]方本新.新價值觀與創新文化范式[J].中國軟科學,2006,(11):44-49.

[2]Stewart T. Intellectual capital: the new wealth of organizations[M]. New York: Bantam Doubleday Dell Publishing Group. Inc, 1994. 71.

[3]Andriessen D, et al.. Intellectual capitalofthe European Union[R]. Paper for the 7th McMaster World Congress on the Management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Innovation, 2005. 8-12.

[4]Rastogi P. The narure and role of IC: rethinking the process and value creation and sustained enterprise growth[J]. Journal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2003, (4): 227-248.

[5]??思{?D,鮑曼?C.競爭戰略[M].李維剛譯.北京:中信出版社,1997.41-44.

[6]理查特?萊斯特,等.破譯創新的前端[M].壽涌毅等譯.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6.155.

[7]哈梅爾?G,普拉哈拉德?C.競爭大未來――企業發展戰略[M].王振西譯.北京:昆侖出版社,1998.165.

[8]Drucker P. The discipline of innovation[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85, 63(3): 67-72.

[9]張瀛.聚焦新經濟[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0.321.

[10]魏曼?A.天才的五種創意方程式[M].蔡梵谷譯.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2003.20-22.

[11]托夫勒?A.力量的轉移[M].劉炳章等譯.北京:新華出版社,1996.9-10.

[12]姜奇平.數字時代的人與商業[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99.93.

[13]Florida R. 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 and how it’s transforming work, leisure, community and everyday life[M]. New York: Basic Books, 2002.

[14]厲無畏.創意產業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機理?模式?路徑[J].中國工業經濟,2006,(11):5-13.

篇2

核心價值觀,是人們在進行價值認識和價值評判時所持有的根本的、普遍的觀點和看法,是社會精神文化系統中最深層的、最穩定的、取得普遍共識而起主導作用的成分,它所反映的是思想文化、意識形態系統中最核心的內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指人們對社會主義價值的性質、構成、標準和評價的根本看法和態度,是社會主義社會的政府和人民共同為之奮斗的價值取向。所謂文化,狹義上是指意識形態所創造的精神財富,廣義上指的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2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文化實踐路徑

由于文化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驅動力,以及二者之間的內在聯系,在文化視域下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需發揮文化的功能和作用,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要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潤物細無聲,就要運用各類文化形式,從實施文化育人、創新文化載體、完善文化制度三方面生動地表現核心價值觀,傳播主流價值,增強人們認同感和歸屬感。

2.1 實施文化育人,提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感召力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和血脈,一個民族的文化,凝聚著這個民族的世界和生命的歷史認知和現實感受,積淀著這個民族最深厚的精神追求和行為準則。”實施文化育人,通過教育引導,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感召力,讓人們感知它,領悟它,增強認同感。

實施文化育人要堅持不懈地強化理論主渠道作用,運用理論教育人民、凝聚力量,借助新型教育方式,鼓舞斗志、引領風尚。一方面要強化思想理論主渠道的作用,堅持以理論教育引導全員的思想意識。隨著西方的后現代主義等社會思潮洶涌而至,多元文化互相激蕩,多元價值取向交叉沖擊,部分人出現了否定傳統價值取向和盲目模仿西方價值取向的傾向,部分人在多元價值取向選擇中舉棋不定,在價值標準上更加注重個人利益,在價值取向上更加現實,崇尚個人自由,忽視高尚的精神生活,忘記遠大的人生目標。另一方面,創新教育方法,設計“隱形教育”形式。隱形教育是通過無意識的、間接的、內隱的教育活動,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覺受到影響的道德教育。利用“隱形教育”,借助文學、藝術等多樣化形式,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氛圍。

2.2 創新文化載體,提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命力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命力在于實踐。提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命力就需增強其實踐性,將核心價值觀建設作為意識形態領域的一項實踐工程,調動多種資源,利用各種手段。其中,在文化領域,創新文化載體是極為重要的方面?!拔幕d體是指以各種物化的和精神的形式承載、傳播文化的媒介體和傳播工具,它是文化得以形成和擴散的重要途徑和手段?!碧嵘鐣髁x核心價值觀生命力需要創新文化載體,以此來傳播和弘揚內在價值。

當前,要充分發揮網絡媒體這一新型文化載體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中的作用。提升隨著20世紀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以數字和網絡技術為代表的現代傳媒技術業已成為當前最新、最有效的文化載體。因此,要立足于高科技發展水平,借助現代傳媒多種手段,尤其要利用現代網絡傳播技術,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全面推廣和普及。

2.3 完善文化制度,提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保障力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設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長期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僅需要實施教育引導、創新文化載體,而且需要相應的文化制度為依托,做保障。

篇3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石油特色文化的道德標尺

在推動企業文化特色化發展中,必須堅守這種“德”,將企業特色文化之大德定位在服務國家戰略,將企業特色文化之公德轉化為激發員工內心虔誠的道德自覺,維護社會公序良俗。

近年來,新疆油田公司采油二廠通過總結自身優良傳統,結合發展現狀確立了“一流團隊、示范油田、和諧企業”12字發展目標,著力打造了193井企業精神教育展覽館和101窯洞房艱苦奮斗教育基地,樹立了王延明、黃秀梅等一大批先進典型,并利用建廠 50周年、累計采油1億噸等契機,對員工開展企業傳統和企業精神教育,逐步形成了具有自我特色、時代特色的企業文化發展模式。在傳承老一輩的精神基礎上,以“創業、敬業、立業、興業”為企業核心精神,緊緊圍繞“突出一個核心,做到兩個同步,實現四個結合”的思路開展企業文化工程建設,逐步形成了領導重視、人人參與、全員認同的特色企業文化,確保了該廠原油持續穩產的目標。

在培育創新文化方面,建立了“敢為人先、追求卓越”“突破自我、挑戰極限”為核心的創新文化理念,鼓勵在管理、技術攻關上大膽實踐、大膽創新。制訂了《技術革新和管理創新成果實施細則》,完善了《管理、技術創新競賽管理辦法》,大力實施“創新金點子”工程,建立并推行PDCA循環式的自律工作體系,激勵、支持、獎勵漸進式創新活動,全面提升了全廠員工的自主管理水平。

在培育執行文化方面,建立“擔當責任從敬業開始,嚴格執行從細節出發”的執行文化理念,并將這一理念滲透到生產經營管理的各個環節,最終建立了“事事有人管,人人有專責,辦事有標準,工作有檢查,檢查有考核,考核有獎懲”的運行機制和體系。

在培育安全文化方面,大力推廣“付出一萬的努力,防止萬一的發生”的本質安全理念,著力在“轉變觀念、養成習慣、提高能力”上下功夫,通過組織主題鮮明、內容豐富的群眾文化活動,實現安全文化的多樣化滲透,實現了思想認識到位,安全措施到位,責任落實到位,過程監控到位的安全文化格局。

在培育道德文化方面,采油二廠堅持以德治廠,堅持開展經常性的道德教育,普及《員工道德行為規范》教育,通過“身邊人說身邊事,身邊人說自己事,身邊事教身邊人”的形式,定期舉辦道德講堂,并涌現出我市首屆道德模范王延明這樣的典型。

而在培育廉潔文化方面,采油二廠堅持把廉潔文化建設中的一些好的做法系統化,將系統化的做法制度化,并貫穿于生產經營全過程,制度規范與文化建設并舉,提升廉潔從業的約束力。

對采油二廠企業文化建設的思考

從新疆油田公司采油二廠企業文化螺旋式上升發展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企業文化建設對企業而言是一個沒有終極答案的建設過程,如何切實形成一種立足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開放式”的特色文化體系,把握時代精神主體賦予的內涵,是石油企業升華企業文化,凝聚智慧、跨越發展的必由之路。

篇4

廣告是為了某種特定需要,通過—定形式的媒體,廣泛而公開地向公眾傳遞信息的宣傳手段,其本質是傳播。而媒體無外乎是一手抓“影響力”的傳播,一手抓“廣告商”的投放。1915年9月15日,《新青年》創刊。這本16開本、文字豎排的雜志,彩色封面,內文黑白印刷,無封底。一翻開封面,背后就是群益書社的圖書廣告。內文中,同樣登載有大量的廣告。廣告成為這本雜志的重要內容之一。作為現代傳播媒介史上的經典文本,《新青年》的廣告傳播及其實踐,對中國五四時期的期刊有著重要的意義。本文即從傳播學角度分析《新青年》廣告的文化意蘊及其媒介價值。

一、《新青年》廣告

《新青年》一創刊,就通過各種廣告來營銷。縱覽《新青年》1—9卷登載的各種廣告,主要包括圖書廣告、雜志廣告、社團廣告及其他。圖書與雜志廣告是《新青年》廣告的重要組成部允這中間既有自我宣傳廣告,也有商業廣告,更有交換廣告。

(一)圖書廣告 《新青年》圖書廣告主要包括群益自己出版的圖書廣告以及其他出版機構的圖書有償廣告或交換廣告。如《新青年》前期大多登載群益自己出版的教科書或參考書等,后期增加了亞東、中華、商務等出版社的圖書或叢書。據統計,《新青年》中廣告的各類圖書共計達296部。其目標及宗旨是為青年學生宣傳新思潮新文化、傳播民主與科學,從而更好地開啟民智。

(二)雜志自我宣傳廣告 《新青年》雜志廣告包括自我宣傳廣告和其他雜志廣告。而自我宣傳廣告,主要包括“通告”、“宣言”、‘館事”、“再版”、“合卷本”、“社告”等。這中間有對雜志的自我褒揚、經營思路傳達、營銷策略推銷,或雜志自我形象構建等,其最終目標是通過各種廣告達到宣傳、推廣與促銷,擴大雜志的知名度及影響力。

(三)其他雜志廣告 《新青年》前期,主要以書刊廣告為主,從5卷5號開始,書刊廣告由大幅減少,雜志廣告逐漸增多。到了第7卷第2號后,主要以雜志廣告為主。這些廣告,非常注重自我宣傳與推銷,廣告策劃很到位,廣告語也很有吸引力,既增強了其市場號召力,又擴大了《新青年》的社會影響力,并最終達到了促銷的目的。

到了后期,在《新青年》的影響下,很多報刊紛紛創刊并在《新青年》上登載創刊號廣告。據統計,除《科學》、《東方雜志》等雜志創刊早于《新青年》而沒有在《新青年》雜志上廣告外,其余有一百多種報刊雜志都被廣告過。很多曾和《新青年》因觀點不同展開論爭的雜志都在《新青年》上作廣告,并最終共同成為宣傳新文化傳播新思想的刊物。

(四)交換廣告 “交換廣告”指各類報刊之間相互利用對方媒體平臺宣傳自己的廣告?!缎虑嗄辍飞铣阂孀晕倚麄鲝V告,還有很多“交換廣告”。如《新青年》第5卷第6號登載了這樣一個廣告:“一、北京大學之‘新潮’二、看‘新青年’的,不可不看‘每周評論’……三、國民公報廣告:本報刊發已屆十年。現在力圖順應世界潮流,將內容大加改良。采訪中外新聞,務極靈確。主張正義,以期促政治之改進,某思想之革新。……特此通告?!奔刃麄髁恕缎鲁薄?,還廣告了《每周評論》、《國民公報》。通過相互間的廣告互動效應,拓寬了雜志間各自的宣傳渠道,擴大了各自的影響力。

隨著《新青年》的影響越來越大,要求交換廣告的越來越多,《新青年》對交換廣告的要求也越來越嚴格,對刊登的雜志也有所選擇,并有規范要求,特別“交換廣告的請注意”的消息,說明《新青年》社會影響力和市場號召力正不斷增強。

(五)有償廣告 《新青年》上還有一類廣告——有償廣告。在雜志經營中,廣告是雜志第二生命線,無不引起經營者的重視。《新青年》從雜志創刊的第1卷第1號開始,每一期雜志版權頁都有這樣的文字:“廣告價目,另有詳章,如蒙惠顧,即行奉告?!薄缎虑嗄辍返膹V告主要以書刊廣告為主,另外也有一些眼鏡與醫藥類的有償廣告。不管是圖書廣告,還是雜志廣告,或是其他商業廣告,出版商或運營商都是希望利用《新青年》的影響力,擴大宣傳,從而更好地維持經營。這類廣告雖然沒有太多具體運作詳情,但對《新青年》的獨立經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六)社團廣告 《新青年》上各種各樣的社團、學會,包括研究會等,這些社團學會經常組織各類活動,常在《新青年》上登載很多“簡章”、“宣言”、“啟事”、“紀略”等章程性的廣告。這類廣告,大多的是反映社會底層民眾的思想信息。從另一個角度而言,體現了《新青年》對底層大眾及弱勢群體關注的人本意識,是其社會責任感的顯現。

二、《新青年》廣告的特點

篇5

引言

群眾文化活動不僅是群眾文化的重要內容,同時還是群眾文化的表現形式。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推進,導致我國同世界其它國家形成了更加緊密的聯系,在聯系不斷緊密的同時,我國將會面臨越來越大的國際競爭壓力,然而文化實力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幫助我國提高自身的國際競爭力。立足于我國當前的實際情況,大家應該對群眾文化活動形成科學的認識,同時有效實現文化活動管理的創新,促使群眾文化活動能夠在社會的發展中充分發揮出自身的作用。

一、群眾文化活動具有的時代價值

(一)群眾文化活動能夠有效推動當代經濟的發展

毫無疑問,在經濟獲得持續快速發展以及人們的物質、精神、文化逐漸變得豐富的當今社會中,群眾文化活動已然成為一種難以逆轉的趨勢,并且在全面推進國民經濟快速發展方面,群眾文化活動提供了極為可靠的保障。因為城市化進程的持續加速,所以,相應地要不斷加強對城市社會經濟文化的管理。當今社會中,大多數人都以自我為中心,不斷加大的社會競爭壓力導致人們的生活節奏變得越來越快。有效開展群眾文化活動除了可以緩解快節奏生活給人們帶來的壓力,增進鄰里之間的感情,在這種良好的社會環境中,有利于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

(二)群眾文化活動能夠為社會管理及其創新提供有效的參考指導

群眾不僅是我國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的基礎,同時也是我國管理社會的基礎,能否有效地對實施社會管理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能否有效地對群眾進行管理。相關實踐表明,開展群眾文化活動在一定范圍內和社會管理工作存在著相似性,所以,有效開展群眾文化活動也可以為社會管理工作的實施提供相應的策略,社會管理工作的創新已經慢慢將群眾文化活動當作主要參考對象。

(三)群眾文化活動具有時代教育價值

豐富人們日常的文化生活以及精神生活是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的主要目的,利用一些群眾文化活動有效陶冶人們的情操,促使人和人之間加強交流和互動。然而,人們所處的地域不同,那么所展現出來的文化活動也會相應的存在差異性。對于國家而言,每個地區具有的這種地域獨特性也是一種極為寶貴的精神財富。開展群眾文化活動,不僅能夠將各個地區的文化特點有效的顯示出來,同時還能夠有效地體現出其時代教育價值。

二、創新群眾文化管理的相關策略

群眾文化活動不僅表現為一種文化形式的客觀存在,而且還表現為一種動態的變化過程,所以,在管理群眾文化活動方面同樣要是不能掉以輕心的。只有不斷改進以及更新管理群眾文化活動的相關措施,才可以促使其在真正意義上將本質作用充分發揮出來。

(一)加大重視思想的力度,不斷改善并創新群眾文化活動管理的相關機制

群眾文化活動具有極其明顯的社會公益性質,國家應該重視對這種具有社會公益性質的活動進行政治管理,國家應該對相關部門做出提醒,即盡快將群眾文化活動的管理工作提到日程中,并且對于這類活動,應該在政策上為其提供相應的幫助。對于群眾文化活動,政府可以增加對其的資金投入,增加一些基礎建設以及供群眾進行文化活動的場所,為開展群眾文化活動創造良好的環境條件。除此之外,還應該不斷改進并更新對群眾文化活動進行管理的相關機制,貫徹落實一些具有實際意義的政策,要及時打壓一些不良風氣,為正常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營造出更好的社會環境。

(二)對群眾文化活動的思想內容加以創新

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展加上和諧的社會環境是有效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的前提條件,所以,文化活動的思想內容應該做到與時俱進。群眾是開展群眾文化的主體內容,在開展活動的過程中,群眾應該建立起創新型思維,即有機地將文化活動的思想內容同與時俱進的精神文明內容結合在一起。同時為了能夠保證群眾的參與熱情,可以有效地融入一些具有民族性質的活動內容;也可以為了迎合廣大群眾的喜好,適當地將一些流行元素加入到文化活動中。這樣一來,不僅能夠有效開展群眾文化活動,并且還能讓群眾文化活動對更多人產生積極的影響。

(三)對群眾文化活動方式加以創新,加強建設基礎設施的力度

為了能夠長期并且有效的開展群眾文化活動,就必須要不斷改進并且創新其開展形式,同時還要重視基礎設施的建設。群眾文化活動得以順利開展的前提條件就是要加強基礎設施的建設,吸引廣大群眾參與活動的有效手段就是改進并且創新文化活動的開展形式。能夠將更多的群眾吸引到文化活動當中,從而建立起龐大的群眾基礎,然而這種龐大的群眾基礎能夠讓群眾文化活動將其最大的作用發揮出來。

三、結語

群眾文化已經擁有悠久的歷史,它是群眾互相認同的象征,不僅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同時也具備重要的社會功能。群眾文化對于社會群體來說是一種交流和娛樂的平臺。廣大群眾能夠在進行群眾文化活動的過程中變得越來越團結,其能夠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和諧社會的構建。除此之外,它也能發揮出一定的文化價值,可以有效推動文化建設。

參考文獻:

[1]郭利群 . 群眾文化的社會功能和文化價值淺析[J]. 今日中國論壇,2013,4(06):33-34.

篇6

WANG H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of Hubei Minzu University, Enshi, Hubei 445000)

Abstract The undergraduates' values education is facing unprecedented challenges in the multi-cultural context. In this paper, multi-cultural background of undergraduates' values education is analyzed and explored, and the ways to improve this education are presented. Mechanism of education multicultural perspective students' value education was further explored.

Key words multi-cultural context; values education; involution; mechanism improvement

青年是國家的希望,黨的十進一步提出應當關注、關心、關愛以及鼓勵和支持青年人群,體現了國家對青年的高度重視。大學生是青年人群中的生力軍,就更應該響應黨的號召,服從黨的領導,將有利于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念、人生觀念、價值觀念。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國家間在各個領域內的交往也愈加頻繁,促進了各國文化的交流,進而產生了不同價值觀的碰撞與融合,逐漸出現了多元文化的趨勢。在多元文化的視野下我國大學生的思想觀念也必定受到影響,因此,我國必須創新大學生價值觀的教育方式,不斷完善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的教育體系,為我國培養更多優秀的人才。

1 多元文化對大學生價值觀形成的影響

多元化如今已經成為潮流,大學生是一個國家的希望,是對社會變化反應最快的高智力群體。大學生通常能夠最先預感到多元文化的變化,并在價值觀上有所改變。當面對這些復雜的思想和文化的沖擊時,在思想認識以及價值觀方面的反差常常會使大學生們感到困惑和迷茫。

1.1 正面影響

大學生接觸的社會文化多種多樣,屬于復雜多元結合體。這些文化的內容和方式繁多,對大學生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有助于大學生提高價值選擇的能力,多元文化的碰撞有助于大學生思想的更新,以及社會理解能力的提高。

1.2 負面影響

大學生由于缺乏辨別的能力,不能正確利用有效的文化,盲目崇拜非主流的文化,價值觀在多元文化的環境中更易模糊,大量的新文化、新知識使大學生的價值取向趨于復雜化。模糊的價值觀在引導理想實現的過程中,對社會的向往以及社會現實之間的矛盾,對于傳統文化和新文化之間的矛盾,不同程度上又帶來了多元文化的模糊性。這種環境下,大學生的價值觀受到沖擊,容易看不清自己,不知道自己想要追求的是什么,結果喪失理想,放棄追求。

2 多元文化視野下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的創新方法

根據多元文化對大學生造成的負面影響,我國各大高校需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體系作為基本的內容,不斷創新價值教育的方式方法,做到與時俱進,堅持理論和實踐、灌輸與疏導、教育和管理、言教和身教,這些原則要相互融合,努力提高學生們的辨別能力,加強抵制誘惑的能力,使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1)堅持黨的路線加強大學生價值觀教育。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的重要構成部分之一就是大學生的黨建工作,只有以黨建來進行大學生的價值觀教育,培養出一批優秀的積極分子,才能為大學生的成才做好鋪墊。因此,各大高校必須以培養中國特色優秀接班人為目的,確實加強和改善大學生的黨建工作,把黨的分部建在班上,做到一年級有黨員,二年級有黨的分組,三年級有黨的支部。采取有效的措施把重點放在人才的培養方面,注重黨員應遵守的紀律,做好榜樣,帶動同學們的共同進步。

(2)建設具有鮮明特色的校園。校園文化是課堂之外的潛在教育力量,校園文化能夠影響大學生的思想以及感情還有道德的情操等,對于大學生形成良好的價值觀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要將學生放在主體地位,教師主導,建設鮮明特色的校園,并充分發揮校訓的凝聚作用,并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在文化載體的方面不斷創新,使大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得到正確的價值引導。

(3)充分利用新興信息渠道發揮作用。隨著信息時代的發展,網絡不斷地改變人們的生活和學習以及思想,同時,也影響人們的政治態度和道德方面。如何通過網絡和傳媒發揮出有效的作用,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是目前各大高校所面臨的重要問題。轉變教育的觀念和方式,充分利用多媒體的技術,能夠增強教育工作的效果和趣味。加強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網站的建設,并且加強網絡的維護和管理,有效利用網絡進行大學生價值觀的教育。

(4)注重大學生自我教育。學生是教育和教學中的唯一對象,是受教育的本體,學生對教育的認知和教育的變更方面,在容觀的世界中已經具備了主動性及能動性,主體性會表現得更加明顯。進行大學生的價值觀教育,發揮大學生自身的作用是前提條件,關注大學生自我教育,只有真正激發了大學生的自我教育,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教育。要重視每個大學生的個人特點,有針對性地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必須要充分重視大學生教育的主體性。

3 創建多維一體式的學生價值觀念教育模式

大學生在價值觀的初步形成、變化以及發展的過程中,都會有其本身的發展規律。學生心理因素的變化可以總結成外部環境因素的影響、社會大環境的影響以及學生的教育環境和家庭環境等方面,這些都是大學生形成良好的人生價值觀所必要的條件,這是一種從可觀角度可見的因素,我們又可以生動地稱之為輸入端。大學生在內部思想以及外界因素的相互作用和刺激下逐漸形成的一種態度和價值觀念,我們又可以將其稱為輸出端,通過輸出端和輸入端的相互協調配合,判斷出學生實際的心理內部思想,通過對兩端的調節可以切實改變學生的思維方式,使得大學生形成一種正確的、積極的價值觀。

增強對大學生正確價值觀的教育,主要考慮到現代教育形式的多元化教育方式以及現代的社會文化背景,按照新型的教育方式以及創新的教育思路,使得對大學生的價值觀教育工作更加適應新時代下的教育體制,不斷完善與大學生思想變動相契合的多維一體式教學機制。

創建一套較為科學的、高效的教育運行機制,需要改善大學生在價值觀思維觀念的重要方式。首先我們需要提升教育機制的建設,對各種教學資源和內容加以合理的綜合性的運用,對教育體制當中的各種關系加以協調,從而建立出一套上下一致、內容豐富、設施完善、管理有效的價值觀教育工作制度,并且還需要對此項體制加以科學嚴謹的實施。要慢慢建立起較為健全的政黨工作以及政工分配制度,學習和宣傳的制度、報告和核檢制度、評估和管理制度等,不斷地完善各項制度,要達到遵循制度辦事、依靠制度管人,運用具體的制度規范以及價值觀的教育運行體制。

篇7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校園文化共建融合教育的現實意義

社會核心價值觀與校園文化形成融合教育是目前新形勢下我國社會及教育發展的共同需求。在核心價值觀的指引下,校園教育及大學生素質都有所提高,對未來高校培養輸送社會所需要的全面綜合型人才也更為有利。

(一)對價值沖突的化解與文化安全維護

目前,社會轉型所產生的價值沖突與外來文化思潮爭奪無處不在,它為校園教育文化發展帶來了諸多矛盾,所以此時有必要在校園文化體系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正確引領校園文化價值導向,整合各種價值沖突。高校所處的文化環境特殊,校內校外文化環境也有不同,所以當社會上一元價值論所引起的“社會失范”現象嚴重影響到思想尚未成熟的大學生時,就很容易導致他們在未踏入社會前就陷入迷茫,這無論對他們的思想境界還是心智發展、人生閱歷積累都有一定負面影響。當然,開展融合教育的另一大現實意義也在于讓大學生明確自身在未來的社會價值,讓他們明白自己在未來成為社會人的責任意識與奉獻意識,讓他們知道他們之于國家、之于社會層面所存在的意義,這也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家、社會、個人”三位一體的綜合發展價值理念。因此,一定要開展融合教育來凈化高校校園文化氛圍,早日形成大學生的社會文化價值追求思維,幫助他們在思想和知識層面同步成長。

(二)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創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這種融合思維來拓寬自己的工作路徑,進而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創新,實現實效性發展機制。在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校教育的主陣地是課堂,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倡導的是與校園文化、社會文化、家庭文化的多重交融,它更加注重圍繞校園文化所展開的隱性思想政治教育,以網絡與實踐教育作為第二課堂,希望潛移默化的影響大學生思想向良性方向發展。為此,高校也會配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升級校園文化活動,將諸如五四青年節、勞動節等等重大節日與校園文化思維結合起來,利用新奇的創意來吸引更多大學生參與其中,一改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中“被動式接受教育”的弊端,實現“主動探索式教育”。讓大學生在融合教育過程中實現自我思想教育和自我能力提升,真正做到以融合教育為新內核的思政教育內外化統一。

(三)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高校校園文化講究培養內容和培養何種人才類型,因此它配合新素質教育正在實現對大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帶來的是指引大學生朝著何種方向發展,它就是高校校園文化傳播的風向標。高校引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還為了抵御外界尤其是西方世界所存在的不良思潮,讓大學生更加熱愛祖國文化,培養他們強大的向心力與凝聚力,給他們創造一個具有包容性、科學性、人文性、思想性的多位一體校園文化環境。以他們為基礎核心來實現全面提高,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實現他們的自我人生價值作為終極目標來體現融合教育的現實意義[1]。

二、融合教育創建思路與契合方式

為高校引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念,要有效契合高校本身的物質文化創建路徑,做到遙相呼應,實現校園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雙文化形態共建機制。

(一)融合教育的創建思路

1.挖掘高校物質文化基礎價值從高等教育目標———素質教育的角度來講,高校為大學生所提供的物質文化資源已經相當全面,但有些高校對自身物質文化基礎的挖掘還并不到位。因此高校為了有效迎合核心價值觀理論,實現融合教育的全面開展,就應該構建4點思路。第一,合理設置專業學科課程,尤其要重視思政教學與文化教學的有機結合,例如在語文、地理、外語教學中傳播社會主義價值觀思想,潛移默化影響學生學習的思維方式;第二,要建設擁有高思想覺悟的教師隊伍,只有教師擁有足夠高的思政水平,學生才有可能受到良好的融合教育指導;第三,要豐富校內現代化軟硬件設施,包括對計算機室、圖書館、實驗室相關數據資料、藏書以及基礎設備的豐富,要實現校園網的全面覆蓋,為大學生創造良好的校內學習及輿論空間;第四,要美化衛生校園環境,始終保持校內景色充滿活力和生機,讓大學生感覺到自己能在如此美好的環境中學習而愉悅。筆者認為理想的校園美化環境可以培養和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良好的言行舉止,對他們身心健康的向上發展也有益無害。2.凝練文化精神引領融合教育價值所謂文化精神就是指高校所蘊藏的豐富精神財富,它也是整個學校師生為達到共同理想目標的一種亞文化力量。具體來說它就包括了高校的教育模式、辦學質量、價值規范與校內文體活動組織。應該從大學生一入學開始就突出校園文化精神灌輸,同時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融合教育體系,在軍訓、新生入學典禮等等活動中有所體現。大學生在校期間,高校還應該從校訓、校風、?;?、校歌、學風等方面來培育和塑造大學生,凝練以融合教育為基礎的精神文化教育,幫助他們樹立信仰,注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靈魂,從深層次影響大學生的人生觀。而在大學生即將畢業階段,還應該在諸如社會入職心理咨詢交流、客座講座、就職輔導教育活動中結合融合教育,培養和堅定他們的意志品質,讓大學生明確自身未來發展的方向,包括他們對社會的責任與使命。

(二)契合方式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高校校園文化的融合教育也要講求契合方式,本文認為應該從價值觀念導向、文化建設兩點來著眼看問題。首先是價值觀念導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校校園文化是一次對指導地位與思想基礎的鞏固,它基本滿足了時代需要,明確了我國高校融合教育的價值觀念導向。在現有資源基礎層面,我國高校一直在以專業為基礎形成融合教育課程體系,實現對大學生關于思想道德修養、形勢與政策、理論的多元化思政教育,并在師資、教學資源、評價等方面給予了制度上的優越保障。也為大學生開展了一系列黨團社團主題活動,給予大學生更多深入社會、聯系時代、學以致用的機會。以上都是深入系統學習,高度概括和濃縮時展的價值觀念正面引導,它為高校融合教育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豐富校園文化給出了明確的指導思想,也契合了國家社會時展的實際需求。其次是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全面系統的契合大學校園文化建設是毋庸置疑的,它的關鍵就在于精神層面的融通與制度層面的共享,達成一種核心價值理念與師生行為互動、環境渲染的作用。例如在精神融通層面,各個高校就堅決貫徹自身辦學理念,明確學風和高校文化傳統、價值觀念來引導學生學、文明、和諧的真正價值,同時鼓勵自由交流,師生共享平等權利,教育管理絕對公正、一視同仁,而且要建立健全的學校管理法治規范。在如此基礎上,融合教育就為高校愛國主義教育、誠信教育、友善教育奠定了扎實理論實踐基礎。所以在這里,高校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陣地,它發揮了引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渠道作用,也是它聯接了核心價值觀與校園文化,成為一條紐帶,通過校園文化活動、社會實踐活動和網絡媒體活動提高了高校融合教育建設的自主性,并獲得了最好的環境渲染和教育融合效果[2]。

三、基于主體互動理念的融合教育建設優化途徑

所謂主體互動就要求主體需求與價值均衡要始終保持平等、自由、公正、民主,在以上狀況下實現對主體情感、意志、認知和行為的自覺轉變,并相互作用。在高校中,主體互動能夠有效激發課堂教學、校園文化活動與社會實踐活動中大學生的積極能動性,而且主體互動也并非單一一方行為,它是雙方或多方的相互作用及影響過程。因此在這種互動條件下所引發的教學過程更有實踐價值,它也會不斷提升高校師生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時的自覺學習能力。以下從兩個方面簡要探討一下高?;谥黧w互動的融合教育優化途徑。

(一)教研實踐文化活動

主體互動強調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置于高校教研、實踐教學等教育文化活動中,并形成融合教育的有效聯動。以黨團課的互動教學為例,教師可以讓學生在教學之前搜集各類有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題素材,然后在課上將這些素材與理論教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有機聯系起來,形成問題機制,對應教學重點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并在課堂上分組討論,形成互動教學機制。在這里,教師輔助學生解決他們無法達成共識的疑難問題,由此再衍生出諸如座談會、辯論會、演講會等分支教育形式,激發大學生的積極活躍性。教師在這里只作為引導者出現,引導學生明確融合教育學習內容的重點、時序與對象,并將這些關鍵點落實到相應環節上,為他們重整素材,以便于幫助他們展開辯論,表達自己的意見。如此教學方法可以解決傳統中大學生厭倦思政教育課程的心理問題,因為一方面它激發了學生的進取心,提高了參與度,同時也貼近了大學生的現實生活。這不僅僅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校園文化的融合,也是核心價值觀與學生生活的融合,這種更貼近學生內心的情感融通教學理念更有利于提高他們的認知、強化他們的意志、完善他們的行為與人格。

(二)網絡教育方式

互聯網多媒體平臺已經成為高校目前宣傳思政教育的新陣地,所以利用互聯網平臺來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其引入到校園文化中已經成為大勢所趨。簡單來說,高校就可以通過手機媒體來構建微信公眾平臺,以大學生最喜歡的方式來傳達聲畫教育內容,并同時滿足大學生共享社會資源、自由發表言論的客觀需求。體現高校融合教育的平等與民主。例如南方某高校就建立了以系為單位的微信公眾號,在微信平臺上建立聊天群、定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及相關新聞。更重要的是這里成為了該系傳播校園文化的陣地,例如每周末所組織的各種圖書館讀書會活動、聚餐活動、體育文化活動包括思政課程安排都可以在這里看到。其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傳播正能量,將融合教育傳播到大學生的生活當中,讓大學生隨手就能看到最新鮮的校園文化動態,隨時隨地都能到感受和學習融合教育內容,形成一種學習意識和習慣,并擁有了自我發表言論的自由空間。可以說,以手機新媒體為主的融合教育網絡傳播方式并非盲目的轟炸式傳播,它的傳播更有針對性和自主性,所帶來的教育效果也已經被普遍認可[3]。自黨的十以來,我國就倡導全黨全社會的價值共識。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校園文化建設當中,形成全新融合教育,其實就是一種價值共識。它充分發揮了校園文化中所含有的獨特人文價值理念,也通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高校營造了良好的育人氛圍,實現了對現代優秀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所以高校應該鼓勵和大力推廣這種全新融合教育方式,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透到每一名大學生的思維行為中,實現未來共建和諧中國的偉大目標。

參考文獻:

[1]唐開鵬,陸晶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路徑研究———從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的視角[J].邢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1):35-37.

篇8

2.1課堂教學文化的含義

課堂是師生活動的主要場所,特別是對于基礎教育階段的師生來說,每天將近三分之一的時間都是在學校中度過的,課堂教學文化是師生在課堂上生活方式的體現,是影響、決定課堂中師生教與學活動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及行為表現,“是圍繞課程在教與學的互動中建構的關于“教與學”的價值體系和行為方式”。①課堂教學文化是課堂教學得以進行的“土壤”,是課堂教學存在、運行、發展的“元氣”,是課堂教學的活力之根和動力之源。

2.2課堂教學文化的特征

(1)特殊性。課堂教學文化是一種特殊的文化。所謂特殊文化是指“只有少數人參與的文化成分,換言之,僅適合于某些具有某種特征的個人或團體參與的文化?!雹谡n堂教學文化的特殊性體現在以下幾方面。首先,課堂教學是在特定時空里進行的,構成課堂教學文化主體的是作為社會代表者的教師和來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學生。教師是經過層層選拔的,并具有一定的知識水平和教學技能,獲得教師資格的知識分子。學生是達到一定年齡、身心發展到一定水平的兒童。其次,特殊的文化活動。教師以知識為載體向學生傳授文化,學生學習并掌握文化,這一教育活動不同于其他活動。最后,特殊的行為規范。課堂教學活動中存在著特殊的行為規范,如顯性的課堂規章制度、行為準則等行為規范,隱性的師生達成的共識。

(2)情境性。課堂教學文化是一種情境性文化。首先,課堂教學文化主要發生在教室這一特殊空間和一堂課這一特定時間里。課堂教學文化是受一定時空的影響,具有特殊的環境背景。其次,課堂情境極為復雜和不斷變化的,每一個課堂都是一個真實的情境。最后,課堂教學文化的情境性還表現在師生之間的交往互動、情感的融合和課堂氛圍的營造上。教師和學生都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師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通過言語、動作和情感的交流,相互理解和信任,營造出和諧的課堂氛圍。

(3)惰性?!熬臀幕陨韥碇v,都具有一定的保守性,當新的文化要素或形式興起、傳播時,大多要受到舊有文化的排斥和抵制,不管新文化怎樣有價值,它都要受到舊文化的反對?!雹坌抡n程改所要求的課堂教學轉型,其本質是文化的轉型、課堂教學文化的重構。文化的惰性使得師生習慣了原有的課堂教學文化,習慣了過去的教育理念、教學方式和思維模式。當面臨一種新的教育生活時,這種觀念上、行為上的差異使他們處于一種困境中,新舊文化的沖突,使師生有意無意的抵制新的文化模式。

(4)隱蔽性。課堂教學文化是一種無形的文化上的約束力量,我們無法直接觀察到它,但它滲透于課堂之中,時刻左右人的行為而不為人們所覺察,但是在人的行為活動中卻時時表現出文化的存在。“在很多時候,與人關系最密切的東西往往是對人而言最陌生的東西。因為,它已成為人習以為常、不假思索的生活內涵?!雹苷n堂教學文化作為一種客觀存在,已經融入到日常的課堂教學活動之中,內化于師生的行為,無聲無息的制約著人的行為而不為人所知。

(5)滯后性。對于基礎教育階段的師生來說,每天將近三分之一的時間都是在學校度過的。課堂是師生生活的主要場所,課堂教學文化就是他們在課堂上的生存方式。課堂教學文化一旦形成,支配著師生的課堂教學行為,對文化中的主體產生持久的影響。由于文化的長期性、隱蔽性及對人行為的控制性。所以一旦一種文化模式形成之后就會形成持久性。由于文化持久性的存在,新課程倡導的新的教學理念,很難一下滲透到當前課堂教學文化中去,這需要一個長期的融合過程。

3新型課堂教學文化的建構

3.1師生關系

傳統課堂教學中師生關系的特點是主動與被動的關系,教師是知識的占有者和傳授者,是課堂的主宰,控制著課堂教學的進度和速度。學生屬于被控制者,只能被動的學習。教學形式較為單一,形成以“支配—服從”為普遍特征的師生關系。“教師要從獨奏者的角色過渡到伴奏者的角色,并且不再把主要責任理解為傳播知識,而是幫助學生去發現、組織與管理知識,不再把責任理解為塑造而是引導”。⑤人文價值教育理念認為,要摒棄那種強調師道尊嚴,知識授受的“主——客”、“我——他”的關系,而要發揮教師的引領作用,努力構建以對話教學為基礎的民主、平等、和諧融洽的“主——主”、“我——我”的師生關系。良好、和諧的師生關系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可以看成是整個教學工作的基石。

3.2教學觀念

傳統教學中教師常常關注的是新課標要求的教學目標和上級安排的教學任務,而不是學生作為一個人的生命價值。學生的學習是在教師的嚴格控制下進行的,“教什么”、“學什么”、“如何教”、“如何學”都由教師決定。在忽視生命的課堂中,學生的生命價值受到壓抑,不斷貶值。人文價值教育理念認為,要樹立起生命教育的理念。從生命的層次、動態生成的角度重新全面地審視課堂教學,不應把學生看成是被動接受體,看成只能接受教師指令的無生命的工具,而要把學生視為有著獨特個性、鮮活生命的個體,有著自己的真情實感,有著自己判斷是非的能力。將學校生活視為師生生命中一段重要的成長經歷,真正把課堂變革為引導學生全面發展的場所,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

3.3教學方法

傳統教學方法就是“滿堂灌”。新型的課堂教學文化要求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變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組織者。作為組織者的教師,就要為學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時間和空間。作為引導者的教師,主要作用是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逐步減少教學中的強制性,讓學生自主活動,積極探索,不斷培養學生的主體精神、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每一種教學方法都各有利弊,教師在選用教學方法時,應根據教材內容、知識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揚長避短,綜合選用適當的教學方法。

3.4教學過程

篇9

從上世紀末至今,隨著教育普及程度的逐步提升,中國正發生著精英化考試轉向全民化考試的巨大變革。在這一進程中,新與舊的考試價值觀不但相互交織而且對抗劇烈,由此派生出一系列考試新生態與新文化,國家考試和國家教育考試受到全社會空前關注。人們的考試價值觀正隨著當今社會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的發展而發生悄然變化,社會的考試文化也隨之解構與重組。所以,厘清現代考試價值觀以及與之相適應的考試文化問題,不但是考試機構的責任,也是從事教育工作的同志們在理論與實踐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考試價值觀的嬗變與開新

價值是指事物的意義,價值觀是關于什么樣的事物是有意義的看法、觀點、態度[1]。本文討論的考試價值觀僅指一個具體的歷史范疇,它會隨著歷史發展不斷豐富和深化,需要我們在歷史發展的進程中不斷進行提煉和概括。

1.考試價值觀的形成

考試價值觀的形成與社會發展、科技進步、文化積淀密切相關。我國考試在周代就有了雛形,到了西漢,士人富余,為讓賢能者脫穎而出,統治者創造了考試這種方式,并使其成為國家制度:政府舉辦考試,士人接受考試[2]。在我國長達1300多年的考試史中,考試扮演著決定人們社會階層的角色,也成為強制性腦體分工的手段。由于考試制度與社會政治血肉相連,考試價值觀以及與之相適應的考試文化便應運而生。

總體來看,考試價值可分為考試的社會價值和考試的人本價值兩大類。歷朝歷代考試形式與制度雖有所不同,但其終極目的都是為統治者選拔人才,選拔性是考試社會價值的重要內容。參加考試的人出生背景雖各不相同,但人們考試的目的都是為了追求功名利祿,功利性是考試人本價值的主要內容??荚囀侨藗儚纳鐣讓油ㄍ鐣蠈拥奶焯荩浴白x書做官”為內核的考試價值觀大行其道,以“學而優則仕”為動因的考試文化也被社會普遍接受,“讀書―應試―做官”成為讀書人的人生三部曲。中國傳統考試價值觀以及與之相適應的考試文化延綿千年,經久不衰,考試文化在歷史發展長河中,逐漸轉換成一種傳統、一種習俗、一種心理,甚至化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從而構成一種極難沖破的社會氛圍和社會價值體系[3]。

中國傳統的考試核心價值觀在濃厚的功利性色彩籠罩下,也有意無意地附帶著其他文化內涵:如為防止考生弄虛作假,設計出十分嚴密的防作弊措施,隱含了追求客觀的文化因素;考生不論身份貴賤都能報名考試,隱含著追求公平的文化因素;采用層層選拔式的考試方式,隱含著競爭擇優的文化因素,等等。歷朝歷代統治者大力弘揚的考試價值觀以及由此構建的考試文化,都對當代中國的考試價值觀產生過重大的影響,甚至仍然是中國現代考試價值觀的本和源。

2.考試價值觀的嬗變

19世紀中葉,中國跨過近代的門檻,封建社會逐漸崩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慢慢形成。在傳統向現代轉型的過程中,起源于中國的科舉考試制度與西方的平等思想相交融,考試目的逐步開放,由為做官轉向為升學就業;考試對象逐步開放,由面向士人轉向面向大眾;考試內容逐步開放,由考八股文章轉向考科技知識;考試形式逐步開放,由單一的閉卷考試轉向多種形式的多樣化考試……

在近代以來的一百多年中,考試的社會價值觀從單純的選拔性嬗變為平等基礎上的選拔性,考試的人本價值觀也從單純的功利性嬗變為競爭基礎上的功利性,“追名逐利”的考試核心價值觀逐步被“公平公正”的考試核心價值觀所取代。考試價值觀的嬗變使考試文化的內涵與外延都發生著變化,當人們在劇烈的競爭中意識到競爭規則重要性的時候,“公平公正”的價值取向就被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上來了,人們對考試對象應具備開放性、考試機遇應具備均等性、考試標準應具備統一性、考試程序應具備嚴密性的訴求與愿望愈來愈強烈。這時期,“競爭”成為考試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彰顯“平等、民主、客觀、競爭”的考試文化成為社會的文化主流。

3.考試價值觀的開新

現代公民社會與知識經濟雙重巨浪的推波助瀾,不但撼動了傳統考試價值觀,而且動搖了傳統的考試文化。現代公民社會使考試不再僅僅是一種與知識分子有關的制度,而成為與社會所有公民緊密相關的制度;知識經濟使考試不再是決定人們就業性質、生存形態和社會階層的唯一標準。在人類歷史上,考試價值觀此時才發生真正意義上的開新,僅包含功利、平等、民主、客觀、競爭已不適應時展的需要了。

在現代社會,論從政治理國家,美國前總統羅納德?威爾遜?里根、英國前首相約翰?梅杰、韓國前總統盧武鉉等都沒經過考試獲取高學歷文憑,但他們治理國家的政績卻是有口皆碑的。論當代引領科技的先驅人物,比爾?蓋茨、喬布斯等也都沒拿到本科文憑便開始創業創新,但他們都因創造性的成就而載入世界文明史冊?,F代社會選拔人才,將從以知識為主要標準發展為以能力為更高標準;向社會上層移動不是靠知識的考試,而是靠能力的發揮;人的命運更不是決定于學歷高低知識多寡,而是決定于人對知識的運用能力,決定于人的品德意志,決定于人的創造創新。我們在梳理人類進步與考試價值的關系時發現,只有考試的社會價值觀與人本價值觀高度統一,才能正確地還原考試的真正價值。當社會普遍意識到,決定人的才華不僅僅是知識的時候,作為檢驗知識水平的考試,相應地只是被作為選拔人才的“參照”手段之一。同時,在生產力快速發展,物質更加豐富,人們享受教育的權利不斷擴大的當下,人們對考試的訴求也更加“多元”。因此,我們在“功利”、“競爭”、“平等”、“民主”、“客觀”等考試價值觀的基礎上,增加“參照”和“多元”的因素,以使考試的社會價值觀與人本價值觀達成最大限度的“和諧”?;诖?,我們認為“和諧”應該成為當代考試的核心價值觀。

二、用考試核心價值觀引領考試主流文化

核心價值觀主導社會準則和是非標準,要使其成為人們堅守的底線和信仰,需要文化的支撐。所以,我們研究價值觀不能不研究文化,文化的最深層次就是價值觀[4]。價值觀的缺失,將使得人們對考試活動認識模糊,沒有共識。在國家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時候,用以和諧為核心的考試價值觀來引領與之相適應的考試文化顯得尤其重要。

1.對考試文化的認識

考試是人類有意識、有目的的反身評價活動。考試文化是考試活動在精神、心理、觀念上的反映,它是由考試理念、考試制度和考試價值等內容構成的一種相互交叉滲透的文化體系,它深刻影響著考試的社會心理、考試的行為規范和考試的價值觀念,是教育文化的亞文化,是民族文化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考試文化的內容可以分三個方面,即考試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質文化??荚嚲裎幕溉藗儗荚囎谥肌r值的認識以及對考試的態度,并在此基礎上形成的考試氛圍和考風考紀等,它是考試核心價值觀的直接體現??荚囍贫任幕饕荚嚮顒拥囊幏丁⒁巹t、章程、獎懲等,它還包含考試的具體組織方式等,是體現考試文化宗旨和價值的關鍵所在??荚嚨奈镔|文化是考試文化的物質基礎,如考試組織管理系統和考試環境等,它在考試文化中起保障作用。我們倡導的以和諧為核心價值的考試文化,就是試圖達成人的需求、發展與社會準則、規范的高度統一,從而賦予考試以時代新內涵。

2.考試核心價值觀與考試文化的關系

考試核心價值觀與考試文化是內容和形式的關系,考試核心價值觀在理念層面體現了考試的本質,是人們舉辦和參與考試活動的內在支柱。考試文化應該以各種圍繞考試活動的實踐來體現考試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考試核心價值觀從根本上決定考試文化的內涵與發展走向,考試文化需要通過不斷變化與革新來體現考試價值觀的精髓。

以和諧為核心的考試價值觀相對抽象,它需要內涵豐富的考試文化來支撐。為了實現和諧考試,需要建設內涵十分豐富的考試文化。傳統考試文化中的公平公正、擇優拔尖、平等客觀仍需要堅守和完善,但與此同時,在人們已經認識到考試并不能考出一個人的本事和能力、社會選才用人不再將考試成績作為唯一標準、人才對未來道路的選擇自由而多元的背景下,考試文化的內涵建設更加迫切,考試文化的外延拓展將對社會風氣產生導向作用。在考試文化建設中,一個顯著變化就是考試將由選拔人才的主導性標準轉變為參照性標準,不但社會選拔人才如此,就連最看重高考成績的高校招生,也正在不斷擴大自主招生的比例,以推薦、筆試、面試與高考成績、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綜合素質評價等因素有機結合的形式錄取人才。在美國等西方國家,選拔人才更是看重人的道德品行、綜合實踐能力和平時的學業水平,升學考試的成績并不占有絕對的比重。因此,我們在建設以和諧為核心價值的考試文化的時候,應該順應時代需求,把尊重人的興趣愛好、提升人的學習幸福感放在重要的位置。

3.建設以和諧為核心價值的考試文化

當時代帶領中華民族走出追求功名和竭力競爭的考試價值觀的時候,建設和弘揚以和諧為核心價值的考試文化顯得任重道遠。

首先,建設以和諧為核心價值的考試文化的時機已成熟。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各級各類教育得到大力發展,義務教育基本普及,高中教育快速發展,高等教育數量與社會需要已基本匹配。社會對人才的多樣性需求,正在逐步緩解“千軍萬馬擠獨木橋”的高強度升學競爭,“只要想上學必定有學上”的全民教育時代正在到來,這使人的學習需要與興趣愛好達成和諧成為可能。在知識經濟突飛猛進的今天,社會分工愈來愈細致,在腦力勞動需求不斷增加的同時,體力勞動絕不會消亡,腦體勞動的價值既不是順掛更不能倒掛,而應當互補共生,使社會對人才的多樣性需求與人們的多樣性職業選擇達成和諧成為可能。

其次,建設以和諧為核心價值的考試文化是以人為本的要求?!捌孀非笊龑W率”、“學生學業負擔過重”是兩大久治不愈的頑疾,過去無論下什么猛藥都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考試指揮棒下的競爭價值觀在作祟。競爭價值觀下的考試文化,催生了大量人與教育的不協調,人與考試制度規則的不協調,甚至人與人的不協調。以和諧為核心價值的考試文化,滿足人的興趣愛好,尊重人的個性特長,力求自然人與社會人的協調共生,讓人的創造創新能力充分釋放出來。

三、教育考試機構在考試文化建設中的作用

價值觀與文化關系的研究表明,價值觀建設必須立足于文化建設,政府和考試機構大力發展考試文化是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各級考試機構應通過提供優質的考試服務,建設良好的考試文化,幫助人們樹立和諧的考試價值觀,形成和諧的考試社會氛圍。

1.強化考試文化建設,促進考試機構轉型

在我國漫長的考試發展過程中,建立了自上而下組織嚴密的考試專業機構,并形成了獨樹一幟的考試機構文化,考試機構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引導著社會考試文化的發展方向。當前,我們要根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用以和諧為核心價值的考試文化來指導考試實踐。

一是要彰顯考試機構的特色文化。考試機構承擔著促進社會公平與和諧發展的重任,考試機構的文化內涵必須鮮明清晰。當我們向社會亮出“公平公正”、“科學高質”、“平安和諧”等考試機構文化內涵的時候,既對考試系統內部的行為提出了要求,也對社會進行了考試文化的承諾和宣揚,對社會考試價值觀以及考試風氣氛圍等將產生重要的影響。

二是要提高考試機構的專業化水平。當前,招生考試機構代表國家承擔著“考試設計與命題”、“考試實施與管理”、“考試評價與服務”以及“招生設計與實施”等系列化業務鏈功能與任務,因此,在體制和機制上應該促進它的專業化建設。為強化招考機構代表國家行使職權和管理的作用,招考機構應實行參公管理,招生考試系統人員應實行相應的聘任制與專業技術制公務員改革。

三是要嘗試考試服務的轉型。《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要“培育專業教育服務機構,完善教育中介組織的準入”,招生考試機構可以采用購買服務的方式,加大考試社會化改革的力度,從證書考試等項目入手,放權給社會組織,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管理、創新和促進考試和諧發展上來。

2.重視考試理論研究,加快考試制度改革

我國是世界第一考試大國,考試資源十分豐富,從事招生考試的專兼職工作者亦已形成一支龐大的隊伍。然而,我國從事考試研究的專業人員還不能適應事業發展的需要,對招生考試的前瞻性和科學性把握還不夠;高校師范類專業與考試學有關的課程很少;接觸考試工作最頻繁的教師,對考試的認識大都依靠自我摸索和經驗總結。招生考試缺乏理論指導在我國是十分普遍的現象。從宏觀上看,缺乏科學的招考理論指導,決策者在制定考試政策時往往科學性不強;從微觀上看,對考試社會學、測量學等研究不深入,在設計考試種類和方法時也缺乏信度與效度。在社會轉型日益加快、人口流動日漸頻繁的當下,僅就高校招生考試而言,諸如異地高考、一年多考、考試科目與門類等問題,都需要我們結合國情,采用科學理論來設計政策。今后,政府在對招生考試制度進行頂層設計時,應該更多地聽取考試理論專家的意見,各級招生考試專業機構應當把培養國內外一流的招生考試專家學者作為機構建設的重要任務之一。

3.把握考試發展方向,推進考試信息化進程

當選擇性、參照性成為考試文化的重要內涵時,考試的外延自然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人們對考試的目的與宗旨的認識正在發生質的改變??v觀發達國家考試的發展,考試的甄別正在淡化,診斷性與發展逐步增強,招生考試的方法與手段也在與時俱進。在信息化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科學設計學科考試標準、開發超大容量考試題庫已迫在眉睫。國家應該制定日程表,讓國家教育考試、公務員考試等國家考試全部采用網絡化考試的形式,使考試不再拘泥于統一的時間和空間,使一年多考甚至一次多考成為可能;加快國家考試社會化進程,讓國家考試更加標準化、規范化、人性化,使考生具有更多的選擇權和自,從而彰顯考試參照性和選擇性的新文化因素,彰顯考試文化的和諧核心價值。

參考文獻:

[1][4]袁貴仁.關于價值觀與文化問題[J].河北學刊,2005(1).

[2]楊學為,等.中國考試制度史資料選編[G].合肥:黃山書社,1992:5.

[3]史永標,李明霞.考試源流[M].鄭州:大象出版社,2007:6.

Construction of Examination Culture in the Core Value Transformation

MAO Jian-guo

篇10

新聞漫畫即新聞和漫畫的結合。

漫畫家庸非創作過大量新聞漫畫,他認為“新聞漫畫是一種新聞性和藝術性結合的‘紀實漫畫’,它通過漫畫語言去報道、評論新近發生的事實?!甭嫾疑蛲庹f:“舉凡國際國內時事,無論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等方面帶有新聞性題材的漫畫,都可以包括而統稱為‘新聞漫畫’?!?/p>

新聞漫畫在我國歷經幾度興衰。在“”時期雖然被報紙打入“冷宮”,幾乎絕跡,但仍頑強地堅持下來,在撥亂反正,改革開放中站穩足跟,顯放異彩,成績斐然,成為新聞戰線的一個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新聞漫畫在新聞領域的影響不斷提高。

要了解新聞漫畫在新聞報刊的應用,看看廣東和深圳的幾份主要媒體,應該是有借鑒意義的?!赌戏蕉际袌蟆贰ⅰ渡钲谔貐^報》、《深圳商報》、《晶報》、《深圳晚報》經??d時政經濟、社會生活的漫畫,畫幅所占版面均三欄以上,有時超過四欄,頂天立地。漫畫作者莊錫龍、鄺飚、王建明等為群眾所熟知,很有影響。新聞漫畫雖然在各報中應用情況有所不同,有的重視,有的不太重視,有的視為“不可缺少”,有的是可有可無,但完全不用新聞漫畫這一形式的則沒有。

我國著名新聞人安崗這樣論述:“報紙要有漫畫,漫畫同新聞照片一樣是報紙形象的宣傳。沒有漫畫的報紙很可能就失掉了一部分讀者,或是減弱了一些吸引力”,“漫畫是我們新聞報道領域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彼?,我們要從新聞學的角度來看新聞漫畫,來看新聞漫畫的新聞價值。

新聞漫畫和新聞報道其它形式一樣必須要具有新聞報道的特征:真實性、時效性和新鮮性。用文字的新聞報道是以文字作報紙的宣傳形式,新聞漫畫則是以漫畫作報紙的形象宣傳。他們異曲同工,各顯其能,但對報紙新聞來說基本相同,表現方式不同而已。新聞漫畫畢竟是畫,而不是直接的新聞表述,它的新聞價值不但具有新聞的共性,還應具有“畫”在報紙版面上可以實現的自身價值。

第一、監督性。新聞漫畫的價值是由報紙的特性所決定的。新聞漫畫的價值的判斷總要看其對社會的意義如何,包括針對性、指導性、思想性、影響性等等。新聞漫畫善長于通過諷喻手段宣傳主題思想,和其他繪畫不一樣之處是它的宣傳功能大于它的欣賞功能。新聞漫畫的內容,不管是從配合黨的中心工作,宣傳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反映現實生活中不斷涌現的新人新事歌頌性漫畫,還是從鞭撻腐朽抨擊落后現象和針砭時弊的批評性漫畫來看,用諷刺與幽默的漫畫語言對事物和問題加以評論。漫畫作者憑著對生活的熱愛,對新聞的敏感,通過漫畫畫面把黨和國家的政策體現得準確明白,起到對群眾的啟發、引導、鼓舞作用,促進社會的和諧團結。新聞漫畫的傾向性鮮明,有的可以直接影響輿論,有的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地感染著讀者,這就是新聞漫畫的價值所在。

還有一類新聞漫畫比新聞更直接。有些報紙如《羊城晚報》在1984年便在頭版開辟《新聞漫畫》專欄,由漫畫家方唐主筆,一畫一文,每日選取當日新聞作畫。 這個新聞漫畫專欄在全國新聞界頗有影響。由于新聞漫畫都是當地群眾所關心的問題,新聞漫畫的觀點,容易得到讀者的認同,深化了新聞報道的含義,引發讀者去聯想,對扶正祛邪,警醒世人,發揮了很好的作用。

第二、劑。漫畫被稱作是“笑的武器”。具有真實性、時效性的新聞漫畫往往是通過讀者會心一笑發揮作用的。隨著人們文化素養、藝術欣賞能力的提高,對體現高級思維能力的幽默藝術高要求與日俱增,面對繁榮的經濟,豐富的物質,勞動節奏加快,生活壓力加大,人們需要一種能轉移緊張興奮,調節神經的文化來調劑、。報紙登載一幅幅有滋有味的新聞漫畫適合人們的口味。幽默可以驅去疲勞,逗樂愜意,使劍拔弩張的生活化為輕松豁達。用理性的話說是從物質轉化為精神,從而提高人們的勞動、工作的質量,促進社會的和諧。

記得當年報紙宣傳培養人才,尊重人才,尊重知識時,漫畫家方成畫的《武大郎開店》令人叫絕。畫面是個店堂,四張餐桌沒有顧客,幾個營業員伏桌打盹,前面一個矮小粗壯的店小二昂首站著,對面是個比他高出半身的書生,低著頭來找工作,店小二高聲說:“我們掌柜的有個脾氣,比他高的都不用”。誰看了漫畫都不禁笑出聲來,畫面的場景是虛擬的,而誰都不會否認這在生活中大量存在。讀者從笑聲中得到感悟,明白問題的所在,而且心平氣和地聯想到現實,這張漫畫成了一幅經典作品。新聞漫畫處于新聞和藝術的結合點上,和文字報道評論相比,其長處是可以揉合進美學因素,在執行新聞宣傳任務時,起到文字報道和評論難以起到的作用。新聞報道評論要求準確鮮明,新聞漫畫可以鮮明又含蓄,在含蓄中見鮮明,讓讀者舒舒服服地接受新聞所表達的立場、觀點,而這種立場觀點是用“盡在不言中”的漫畫形象表達出來。

2008年,深圳市政府推出當年提升市民幸福的十大民生措施,《深圳特區報》重拳出擊,加強報道,在市民中廣泛宣傳,由于計劃中有待實現的措施現實中還不存在,新聞圖片也無能為力,而新聞漫畫則可以把措施的愿景和實現的美好畫面表現出來。報紙用一整版的版面,組織畫家把十大措施畫成新聞漫畫,傳達到每個家庭。市政府還把這版新聞漫畫印成彩色掛圖在各社區張掛,使十大措施深入民心,溫暖民心。新聞漫畫成了宣傳群眾、動員群眾的好教材。

夸張、變形、比擬、暗示的幽默新聞畫是政治民主的一種體現,是社會生活的一種滑潤劑,這種滑潤劑是其它新聞形式難以承擔的,而新聞漫畫卻可以在不直陳不把事里挑明的情況下給人值得琢磨和玩味的東西?!傲碛幸环涛对谛念^”。這種滋味有的雖然苦澀,但卻有著悠長的余味。

第三、可受性??墒苄砸部烧f成是群眾性。新聞漫畫是一種群眾喜聞樂見,樂于接受的形式。報紙是宣傳群眾的,換句話說報紙是辦給群眾看的。報紙在堅持弘揚主旋律的原則下,一定要考慮群眾的思想、情感、興趣、愛好和求新求知的欲望。而新聞漫畫能為報紙滿足一部分的這種需要。它為群眾著想,反映群眾的心聲,用形象告訴群眾反對什么,提倡什么。它在藝術內容的表現上可不拘于新聞事實的表面如實報道,可揚長避短,發揮戲謔和諷刺,嬉笑怒罵皆成畫,既時效新鮮而又熱情風趣,使人們在愉快中得到精神享受,領會黨的政策,又使用群眾生活中的可能的身邊事進行創作,離人們近,離生活近加之奇思妙想很容易成為最受歡迎的群眾愛看的新聞形式之一。

新聞漫畫所以能為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為讀者所接受,是因為它貼近生活,分辨美丑,幽默和風趣能給人一塊心情愉快的精神園地。

第四、娛樂性。新聞漫畫的幽默感必然產生與生俱來的娛樂性。作家秦牧說:“現在有種奇怪的現象,我們一些很正經的出版物卻很難同一些古典的,外國的東西競爭。其中原因也許很多,但一點很明顯的,即他們都有較強的娛樂性和趣味性。”新聞漫畫在強調其嚴肅性和思想性的同時,不能忽視漫畫具有的趣味性,新聞的政治性不能代替漫畫的藝術性。

任何藝術品都有不同程度的娛樂性,人們看小說、看電影、看美展都是為求娛樂而進行的一種娛樂活動。藝術作品通過群眾的這種娛樂活動,寓教于樂才能取得效果。漫畫素以幽默諷刺為重要特征為讀者所青睞。這是漫畫較其它美術作品在娛樂性方面的一個先天優點,所以娛樂性也是新聞漫畫的藝術性的體現。

目前,漫畫除去直接和新聞結合的稱為新漫畫者外,在報紙上還有很多值得提到的如幽默畫、文配畫、風情漫畫,詩配畫。《深圳商報》王建明所作的“一文一畫”的漫畫堅持數年之久,其中包括政治、時事、社會、經濟、世相人情諸多方面,影響很好,已經成商報的一個名牌欄目,廣受歡迎。類似的這些漫畫都是讓人“會心的笑”“快樂的活”“努力的干”,為報紙吸引大批讀者。

應該提出的是,娛樂性包括版面裝潢美。這些要靠新聞漫畫,漫畫插圖,漫畫肖像,詩配畫,漫畫圖表,漫畫刊頭,漫畫提花,題圖甚至動漫畫廣告,這些在報紙上可以說是無處不在。

要聞版上用漫畫,能產生特殊視覺張力。

經濟版沒有新聞漫畫,則顯得呆板,不惹讀者看,而配經濟漫畫,版式立馬活起來了。

社會生活版一幅搶眼的畫、人物夸張、動態可笑,內容出人意表,此版即刻像活水一樣流淌。

國際時事用上漫畫,思想則更鮮明,針對性更強,但時下畫時事漫畫的少。

??媾湟月嫴鍒D則版秀、圖佳、文美。特別時興的封面版配漫畫特寫更讓人賞心悅目。

篇11

人文價值教育是一種在全世界都有重大影響的教育主張和實踐。它起源于印度,目前全世界170多個國家和地區都已經建立了“國際人文價值教育學院”。“人文價值教育”主張:人類有五大人文價值,包括“真理”、“正當行為”、“和平”、“仁愛”及“非暴力”。其目標是通過對這五大價值及其子價值的關注和滲透,讓每個學生成為全面和諧發展的人。

2 課堂教學文化的含義與特征

2.1 課堂教學文化的含義

課堂是師生活動的主要場所,特別是對于基礎教育階段的師生來說,每天將近三分之一的時間都是在學校中度過的,課堂教學文化是師生在課堂上生活方式的體現,是影響、決定課堂中師生教與學活動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及行為表現,“是圍繞課程在教與學的互動中建構的關于“教與學”的價值體系和行為方式”。①課堂教學文化是課堂教學得以進行的“土壤”,是課堂教學存在、運行、發展的“元氣”,是課堂教學的活力之根和動力之源。

2.2 課堂教學文化的特征

(1)特殊性。課堂教學文化是一種特殊的文化。所謂特殊文化是指“只有少數人參與的文化成分,換言之,僅適合于某些具有某種特征的個人或團體參與的文化?!雹谡n堂教學文化的特殊性體現在以下幾方面。首先,課堂教學是在特定時空里進行的,構成課堂教學文化主體的是作為社會代表者的教師和來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學生。教師是經過層層選拔的,并具有一定的知識水平和教學技能,獲得教師資格的知識分子。學生是達到一定年齡、身心發展到一定水平的兒童。其次,特殊的文化活動。教師以知識為載體向學生傳授文化,學生學習并掌握文化,這一教育活動不同于其他活動。最后,特殊的行為規范。課堂教學活動中存在著特殊的行為規范,如顯性的課堂規章制度、行為準則等行為規范,隱性的師生達成的共識。

(2)情境性。課堂教學文化是一種情境性文化。首先,課堂教學文化主要發生在教室這一特殊空間和一堂課這一特定時間里。課堂教學文化是受一定時空的影響,具有特殊的環境背景。其次,課堂情境極為復雜和不斷變化的,每一個課堂都是一個真實的情境。最后,課堂教學文化的情境性還表現在師生之間的交往互動、情感的融合和課堂氛圍的營造上。教師和學生都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師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通過言語、動作和情感的交流,相互理解和信任,營造出和諧的課堂氛圍。

(3)惰性?!熬臀幕陨韥碇v,都具有一定的保守性,當新的文化要素或形式興起、傳播時,大多要受到舊有文化的排斥和抵制,不管新文化怎樣有價值,它都要受到舊文化的反對。”③新課程改所要求的課堂教學轉型,其本質是文化的轉型、課堂教學文化的重構。文化的惰性使得師生習慣了原有的課堂教學文化,習慣了過去的教育理念、教學方式和思維模式。當面臨一種新的教育生活時,這種觀念上、行為上的差異使他們處于一種困境中,新舊文化的沖突,使師生有意無意的抵制新的文化模式。

(4)隱蔽性。課堂教學文化是一種無形的文化上的約束力量,我們無法直接觀察到它,但它滲透于課堂之中,時刻左右人的行為而不為人們所覺察,但是在人的行為活動中卻時時表現出文化的存在?!霸诤芏鄷r候,與人關系最密切的東西往往是對人而言最陌生的東西。因為,它已成為人習以為常、不假思索的生活內涵?!雹苷n堂教學文化作為一種客觀存在,已經融入到日常的課堂教學活動之中,內化于師生的行為,無聲無息的制約著人的行為而不為人所知。

(5)滯后性。對于基礎教育階段的師生來說,每天將近三分之一的時間都是在學校度過的。課堂是師生生活的主要場所,課堂教學文化就是他們在課堂上的生存方式。課堂教學文化一旦形成,支配著師生的課堂教學行為,對文化中的主體產生持久的影響。由于文化的長期性、隱蔽性及對人行為的控制性。所以一旦一種文化模式形成之后就會形成持久性。由于文化持久性的存在,新課程倡導的新的教學理念,很難一下滲透到當前課堂教學文化中去,這需要一個長期的融合過程。

3 新型課堂教學文化的建構

3.1 師生關系

傳統課堂教學中師生關系的特點是主動與被動的關系,教師是知識的占有者和傳授者,是課堂的主宰,控制著課堂教學的進度和速度。學生屬于被控制者,只能被動的學習。教學形式較為單一,形成以“支配—服從”為普遍特征的師生關系。“教師要從獨奏者的角色過渡到伴奏者的角色,并且不再把主要責任理解為傳播知識,而是幫助學生去發現、組織與管理知識,不再把責任理解為塑造而是引導”。⑤人文價值教育理念認為,要摒棄那種強調師道尊嚴,知識授受的“主——客”、“我——他”的關系,而要發揮教師的引領作用,努力構建以對話教學為基礎的民主、平等、和諧融洽的“主——主”、“我——我”的師生關系。良好、和諧的師生關系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可以看成是整個教學工作的基石。

3.2 教學觀念

傳統教學中教師常常關注的是新課標要求的教學目標和上級安排的教學任務,而不是學生作為一個人的生命價值。學生的學習是在教師的嚴格控制下進行的,“教什么”、“學什么”、“如何教”、“如何學”都由教師決定。在忽視生命的課堂中,學生的生命價值受到壓抑,不斷貶值。 人文價值教育理念認為, 要樹立起生命教育的理念。從生命的層次、動態生成的角度重新全面地審視課堂教學,不應把學生看成是被動接受體,看成只能接受教師指令的無生命的工具,而要把學生視為有著獨特個性、鮮活生命的個體,有著自己的真情實感,有著自己判斷是非的能力。將學校生活視為師生生命中一段重要的成長經歷,真正把課堂變革為引導學生全面發展的場所,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

3.3 教學方法

傳統教學方法就是“滿堂灌”。新型的課堂教學文化要求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變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組織者。作為組織者的教師,就要為學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時間和空間。作為引導者的教師,主要作用是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逐步減少教學中的強制性,讓學生自主活動,積極探索,不斷培養學生的主體精神、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每一種教學方法都各有利弊,教師在選用教學方法時,應根據教材內容、知識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揚長避短,綜合選用適當的教學方法。

3.4 教學過程

傳統課堂教學不只是一種知識傳遞過程,更是一種師生動態生成的生命歷程。動態生成的課堂教學首先要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其次要展現課堂教學的真實性,課堂教學要再現學生真實的學習情景。人文價值教育理念下我們要把課堂看做是一個特定的生態系統,營造民主、平等、融洽的課堂氛圍,優化知識的呈現方式及學生獲取知識的方式,讓學生在沒有壓抑的氣氛中快樂地體驗學習,將主體性化作學習的動力。

4 結束語

新型課堂教學文化的建構是一個長久而復雜的過程。人文價值教育為我們提供了一個以仁愛為核心的課堂教學文化的新理念。課堂教學而文化建構的目標是挖掘人的學習潛能,實現人的學習本性,滿足人的學習需要,從而去傳播知識、優化生命、美化生活。

注釋:

①李秀萍.教學文化:師生生活方式的建構及呈現.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06.8:48.

篇12

歷經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沉淀,中國傳統文化在歷史長河中彰顯出了它獨特的魅力,在各個時期都產生過重要的價值影響,代表了整個中華民族獨特的價值標識。核心價值觀是指特定時期里國家、社會及個人占主導地位的價值取向,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和深刻的民族烙印。正是由于它要隨著時代潮流的變化而不斷升華,不可能一成不變,因此,每一時代提出的核心價值觀都需要有一個倡導、培育和踐行的過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樣如此,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離不開歷史文化,中國傳統優秀文化對現階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會產生重要影響。

一、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當代社會價值

1.憂國憂民的愛國主義精神。無論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憂國憂民的憂患意識,還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強烈國家責任感,都集中體現了中國古代的民族文明和覺悟,這種精神對近代抗擊外來民族的侵入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意識支持。而在當代的價值意義,弘揚這種精神,有助于增強人們的愛國熱情,激發愛國情懷,提升民族主體意識,增強民族自尊和自信,從而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2.天人和諧協調發展的精神??v觀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文化,有不少思想家和哲學家都提出了一致的“天人觀”,這是中國古代儒道兩家不同學派思想的不謀而合,說明了我國古代文化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是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平等的思想。古人主張把大自然視為人類的朋友,追求天人和諧的理想境界,對當代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和諧思想產生了直接的影響,進而形成了厚德載物、民胞物與的泛人道主義的道德觀。

3.重視人的道德修養的精神。中國古代文化的特征之一就是重視人的道德修養,重視社會的道德教化及以德治國。在個人道德修養體現對人生的倫理道德和價值取向的探討中,首先在義與利的關系上,中華傳統文化的價值取向主要表現為重義輕利,崇尚道德修養。這種精神為當代市場經濟環境下的人們提供了很好的價值標準和道德標準,對抵制極端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以及唯利是圖等不正之風,是有一定積極意義的,同時還能幫助解決市場經濟中的社會道德和人生價值取向問題,可以通過傳承和弘揚古代優秀的傳統文化來凈化現代社會的風氣。其次,在恪守信用方面,主張誠信為本。傳統文化的“仁”、“義”、“禮”、“智”、“信”都充分證明了誠信對古代人們自我修養的重要性。講仁愛、講信義的思想有助于信譽市場的建立,有助于規范市場經濟健康有序的發展。

從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價值追求和價值理念看當代的社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離不開古代文化的傳承與影響。中華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寶貴的精神資源、思想資源,值得挖掘、弘揚和利用,我們要從中找到其核心價值,延續中華民族持續發展、國家繁榮昌盛的當代價值,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豐富的思想源泉和強大的理論基石。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繼承與升華

1.中國傳統優秀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土壤之中,可以說,離開了中國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的三個層面,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理念有著高度的一致性。從國家層面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與傳統文化主張的“民本”、“民惟邦本”、“仁政”、“禮儀之邦”的追求,“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的理念具有共通點;從社會層面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與傳統文化的先人強調的“天下為公”、“天下大同”、“不患寡而患不均”、“修法治,廣政教”的思想相一致;從個人層面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也有其文化根源,“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言必信,行必果”、“君子坦蕩蕩”、“與人為善”、“扶貧濟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些文化傳統思想集中在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每個中國公民的價值要求上。

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傳統優秀文化在新時代的升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源于中華傳統文明,但絕不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簡單復制,而是對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創新和升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高度凝練和集中表達,堅持指導思想,結合當今社會現實問題,把涉及國家、公民、社會的價值要求融為一體,在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吸收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不斷為其注入新的時代內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三個“倡導”,不僅體現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內涵,也反映了我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先進性。

3.正確處理核心價值觀和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區分符合時代特征的傳統優秀文化。這就要求對傳統文化進行批判的繼承,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中國傳統文化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結晶,在悠長的歷史長河中,人民的價值觀念隨著時代的變化而有不同,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價值觀念的沖突和矛盾,特別在經濟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在吸收世界優秀文明成果后的價值觀念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對于過去曾產生過積極作用的一些文化是不是符合時展的需求,我們都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仔細甄別,從時代特征出發,以是否有利于國家和民族的繁榮昌盛、是否有利于社會和人的健康發展為標準,來決定取舍。一方面,要深入挖掘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如傳統文化的尚和合、重民本、講誠信、求大同等價值追求,不僅是古代優秀文化的集中體現,也是符合現代社會理想和價值追求的。另一方面,對于那些阻礙社會進步和人全面發展的“糟粕”,應堅決加以批判和拋棄,如傳統文化中的“三綱”――君為臣綱、夫為妻綱、父為子綱,雖然在封建社會已是一種常態,但這種專制思想極大壓抑了人的自由發展;封建社會選拔人才的科舉制,尤其在清末發展成的“八股取士”更是束縛了人的思想,嚴重扼殺了創造力。這些與現代倡導的“自由”與創新精神是完全相背離的,應毫不猶豫的批判。

三、培養高度的文化自信自覺,努力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1.樹立文化自信,弘揚中國傳統優秀文化,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感。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各種外來文化蜂擁而至,伴隨著不同的思想意識和價值觀念的侵入,對廣大青少年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很多人面對各種思想和價值觀不知所措,以至于扭曲了是非判斷的價值標準,嚴重影響了青年一代主流意識的形成。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對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不自信。我們應該認識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植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悠久的文化歷史,為我們的文化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樹立文化自信要辯證的看待中華傳統優秀文化,既要堅信中國傳統優秀文化強大的生命力和美好的發展前景,堅定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自信心,又不能故步自封、自高自大。要充分挖掘傳統優秀文化的當代價值,讓其不斷適應當代社會和世界文化發展趨勢,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時代需求。

2.確立文化自覺,創新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文化事業隨著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的發展取得了重大進步,但比起世界文化強國,我們差距仍很大。這就需要我們要有正確對待文化的態度,要有文化的“自知之明”,確立文化自覺。弘揚傳統優秀文化同樣要有文化自覺,既要加強傳統優秀文化的宣傳與教育,又要正確認識傳統文化,針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要求,堅持文化創新,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把中國傳統優秀文化與當代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結合起來,把中國傳統價值觀與社會主義價值觀結合起來,創建中國傳統文化與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首先要堅持為指導,加強與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融合,運用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其次,通過各種形式的宣傳,如網絡媒體、電視公益廣告、報刊雜志、標語口號、學校講座等,在全社會開展弘揚中國傳統優秀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活動。

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期,面對世界范圍思想文化交流形勢下價值觀較量的新態勢,我們應當肩負起時代所賦予的偉大使命,傳承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充分挖掘中華傳統文化“精華”,融于時代特征,增強文化自覺自信,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我們日常生活行為中自覺奉行的價值標準和信念理念,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不斷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推向前進。

參考文獻:

[1]廖立勇.文化強國與當代青年的文化自覺[N].中國青年報,2011.

篇13

在這里,你需要跟隨專業教練完成26個基本姿勢,這些姿勢都是從哈他瑜伽中精選后組合而成。配合呼吸做,不會感到氣喘噓噓,10分鐘后便大汗淋漓。出汗可以帶走體表的毒素,凈化神經系統。傳統的哈他瑜伽和阿斯湯嘎瑜伽以姿勢使練習者出大量的汗,從而達到排出體內垃圾的目的,高溫瑜伽的氣溫環境代替了大量辛苦的練習,單純的坐臥也會出汗。所以現在很多明星都用高瑜伽減肥,國內嘗試這種瑜伽體系的人也越來越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九龙城区| 杭锦后旗| 旅游| 景德镇市| 洛宁县| 松滋市| 锦州市| 太仓市| 孝义市| 馆陶县| 扎兰屯市| 偃师市| 郸城县| 岢岚县| 阜南县| 红原县| 东台市| 延长县| 望江县| 朝阳区| 津市市| 南京市| 兴安县| 额尔古纳市| 大洼县| 潮州市| 灌南县| 江孜县| 永吉县| 陕西省| 鲁甸县| 沁水县| 阳朔县| 小金县| 盐源县| 怀宁县| 故城县| 贺兰县| 梧州市| 余庆县| 德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