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護理科研培訓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2科研培訓方法
在培訓開始前對兒科護理人員的科研狀況和能力進行調查,針對具體情況,制定有針對性的護理科研知識培訓課程。兒科護理人員科研知識的培訓主要分兩個階段開展,第一階段:對兒科的全體護理人員開展護理科研的重要性及其意義的學習,同時加強護理科研相關知識的培訓,重點為護理科研的選題原則、選題方法、科研步驟、科研設計和論文寫作等方面的培訓,第一階段培訓經考核合格后參加第二階段的學習。護理科研培訓的第二階段:所有參加培訓的護理人員結合兒科的臨床護理特點,開展一定的護理科研實踐活動,結合兒科的工作特點和性質進行護理科研的選題和設計,然后請有關專家對相關護理科研實踐活動進行點評,指出不足之處,督促其不斷改進。每個階段為期一個月,共兩個月。
1.3調查方法
對所有兒科護理人員在護理科研培訓前后分別就對待護理科研的態度、科研動機和科研能力進行調查和比較。調查均由同一組人員進行,調查前進行統一培訓,采用統一說明語,調查前事先聲明此調查不會給被調查者帶來任何負面影響,要求如實填寫,匿名完成,當場回收。
1.4科研能力的評價
根據潘銀河相關研究量表對護理人員的科研能力進行評估,具體包括發現問題的能力(含三個方面)、檢索文獻的能力(含五個方面)、科研設計的能力(含五個方面)、科研實踐的能力(含六個方面)、處理資料的能力(含五個方面)、寫作論文的能力(含六個方面)。每部分的評分標準:任何時候都能做到4分,絕大多數時候能夠做到3分,一般情況下能夠做到2分,偶爾能夠做到1分,任何情況下都做不到0分。滿分120分,分數越高,表示其科研能力越強。
1.5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和分析,采用t檢驗對計量資料進行比較,采用χ2檢驗對計數資料進行比較,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培訓前后兒科護理人員對待護理科研的態度變化情況
培訓前后兒科護理人員對待護理科研的態度有明顯變化,且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2.2培訓前后兒科護理人員科研動機變化情況
培訓前后兒科護理人員在為發展護理事業做貢獻、更好地總結臨床經驗、解決護理實際問題、對護理科研有興趣、為了晉升職稱的需要和其他等護理科研動機上有明顯差異,且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2.3培訓前后兒科護理人員科研能力變化情況
培訓前后兒科護理人員在發現問題的能力、查閱文獻的能力、科研實踐的能力、科研設計的能力、處理資料的能力、論文寫作的能力和總分等護理科研能力上有明顯差異,且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篇2
1眼科手術室的教學特點
眼科手術室的工作環境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環境,顯微器械、儀器設備多且難以辨認。此外,儀器的使用多涉及到氮氣、二氧化碳等特殊氣體。增加了工作的危險性[1],從而給手術室的教學增加一定的難度。而且眼科手術時間相對較短,手術臺數多,對護士的手術配合工作要求進一步提高。
2培訓模式的建立
2.1要求手術室的教學人員具有一定專業素質,不能隨意安排任何一個護士進行帶教工作的,眼科手術室的工作涉及眼科臨床知識,消毒隔離知識,各種儀器設備的規范化程序操作及新技術的開展等,因此要求教員的專業素質不斷的提高,掌握如何檢索相關文獻,根據臨床問題,從這些文獻中找出與待解決的臨床問題密切相關的資料,作分析評價用。此外,還要求教員通過臨床、教學和科研等實踐不斷的探討新的教學方式和方法,有計劃的使教員在知識上不斷充實自己,包括理論的鉆研、技術完善、經驗積累。
教員要根據新護士的性格特點充分發揮她們的積極主動性,在教學態度上要對新護士表示充分的尊重、寬容和耐心,幫助她們從臨床護理工作角色到手術室護士的角色轉變,建立一種良好的教與學的關系。
2.2對于手術室新護士的要求:培養對象為新加入手術室的護士,要求均有眼科病房工作經驗2~3年,掌握眼科的臨床護理操作。
3培訓模式的實施
3.1第一階段 要求新護士先了解手術室的管理規范,層流手術室知識和特點,醫院相關規章制度和手術室各項規章制度,各崗位工作職責,手術室文件書寫要求及手術室應急預案及處理措施。對這些理論知識進行不定期的考核。合格者才能學習眼科的基本專科操作、消毒供應工作流程,快速高壓蒸汽滅菌鍋的使用方法,要求新護士學會辨認各種消毒化學監測指示卡、各種敷料的名稱和用途,各種手術器械包的內容,以及手術室物品的放置與管理,當新護士完全掌握以上這些規章制度、物品、器械的使用,才可以進入下一個環節的學習。
3.2第二階段 介紹眼科常用的縫線種類,以及各種晶體、義眼座、張力環、青光眼減壓閥的種類及性能,接著對手術室的各種顯微設備進行介紹,讓新護士了解到顯微設備對眼科手術的重要性。繼而開始接觸眼瞼手術、淚器手術、結膜、角膜手術和急診手術,學會配置注射藥物的濃度、劑量等,同時學習眼眶病手術的護理配合還要學習電凝、電刀的使用方法及操作程序,設備的保養維護及其常見問題的解決方法,重點強調標本的管理。
3.3第三階段 主要是學習內眼手術如白內障、青光眼、視網膜手術的護理配合,其中白內障手術配合要學會超聲乳化機的使用、保養及常見問題的解決方法。視網膜手術就要掌握玻璃體切割機及冷凍機、激光機的全套操作程序及保養,同時還要學會內眼感染手術后的消毒隔離措施。有研究表明[2]:內眼術前準備既能減少術后術眼感染的機會,又要增加手術的安全性及患者的舒適感,減輕患者的負性心理。
經過以上三個階段系統的培訓和臨床實踐后,護士的理論知識豐富,實踐能力增強,具備了一定的處理解決問題的能力,符合《手術室專科護士》對護士的要求。
4結論
手術室的護理配合工作除了對護士要求反應敏捷、動作迅速、應變能力強以外,還需要注意兩大原則:①嚴格要求無菌技術。手術室是患者進行手術的場所,每一個環節都應嚴格要求,如手術室的空氣消毒、手術術野準備、手術臺器械、巡回護士的手術配合工作等等,任何一個環節稍有不慎都將對手術感染甚至成敗都是一個重大挑戰,為了杜絕每一個細節錯誤對手術感染的威脅,手術室的帶教更是要深刻強調無菌觀念和無菌技術,同時做到放手不放眼的原則,培養嚴謹的工作作風。②嚴格遵守各項規章制度。手術室是一個嚴肅的工作場所,對手術室的各項規章制度容不得半點疏忽,手術室有一系列的專科查對制度,如:患者查對,必須由手術醫生、麻醉師、護士三方共同在場的審慎核查,特別是患者的眼別和手術名稱,醫囑術前、術中用藥的查對等,在教學工作中要把查對制度作為帶教的重點,查對環節重點把關,堅決杜絕差錯事故的發生,使新護士對手術室的工作形成一個嚴謹的工作態度,堅決遵守這些規章制度。
隨著醫學的進步和護理學的發展,培養手術室專科護士勢在必行,實施護理計劃并通過動態評審的方法檢測效果。通過實踐,對成功或不成功的經驗和教訓進行具體的分析與評價,以提高認識、促進學術科研水平與護理質量的提高。對專科護士的培養提高了護士配合手術的主動性、準確性和默契性,縮短了手術時間,提高了眼科醫生與患者的滿意度,同時提高了護士參加專業學習、參加科研、參與論文寫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這樣才能適應現代大型綜合性醫院的發展,提高護理工作的質量。
篇3
MAI Zhiqin DENG Zhizhen HAUNG Hailing LIANG Qiaomei LI Yanhong
FENG Yinghong TANG Liuzhen
Zhaoqing Gaoyao District People's Hospital, Guangdong, Zhaoqing 52602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application effect of core-competence teaching model in training of special nurses of blood purification. Methods 80 special nurses of blood purification who received training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6 to December 2016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objects. Included nurses accepted the research voluntarily and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research group, with 40 in each.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l-training of lecture method. The research group was given training according to the core-competence teaching model. Training effect and core-competence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training of nurses in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recorded and comparatively analyzed. Results Before training, every aspect of core-competence scores of nurses in two groups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Core-competence scores after training had certain improvements and score after training of the research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 Blood purification; Special nurse; Training; Core-competence teaching model; Effect
血液凈化專科屬于醫院比較重要的部分,近幾年該專科不斷發展與成熟,護士能力逐漸被重視起來。血液凈化專科護士護理工作相比一般科室而言,在專科知識、臨床經驗、操作技能等方面有更高的要求[1]。此外,由于該專科在國內發展較晚,缺乏大量經驗豐富、專科理論知識豐富、操作熟練的血液凈化專科人才,為此需積極做好專科護士的培訓[2]。傳統護理教學模式在新時期受到了社會環境與現代醫學的挑戰,培養新型護理人才成為關鍵[3]。核心能力教學模式(competency outcomes and performance assessment model,COPA)以實際工作所需能力為導向,重組課程體系,教學期間重視能力目標設定、先進教學方法等應用,同時結合科學化的能力測評,實現提高學員護理核心能力的目的[4]。為了進一步探討血液凈化專科護士培訓中應用核心能力教學模式的效果,我院針對2016年1~12月培訓的學員80名實施了對照研究,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6年1~12月血液凈化專科護士培訓中的80名學員進行研究,納入研究對象自愿接受本研究,均為女性;年齡30~45歲;工作年限1~6年。隨機分組,各自40名。對照組年齡30~44歲,平均(36.98±1.25)歲;工作年限為1~5年,平均(2.64±0.21)年。研究組年齡31~45歲,平均為(36.54±1.42)歲;工作年限為2~6年,平均(2.76±0.14)年。兩組學員在性別、年齡、工作年限上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本組學員采取傳統教學模式培訓,即傳統講授法,按照課本知識制定培訓內容,按部就班地指導員教授知識,學員接受知識[5]。
1.2.2 研究組 本組學員采取核心能力教學模式培訓,具體步驟與方法如下:(1)成立COPA小組,組成成員包括血液凈化專科護士培訓基地負責人、主管護師及高年資護師。(2)根據核心能力制定相關的培訓目標與內容。(3)根據培訓大綱改革課程進行設置,盡量拓展基礎知識,將人文素質教育等加入其中。(4)核心能力教學具體培訓方法:①合作教學法。主要對學員知識分析、綜合及掌握能力等進行培訓,由培訓中心制定教學用書與參考資料,并統一制定學習的目標與任務[6]。教學期間,可將學員進行分組教學,通過學生和學生、學生和教師間的協同合作,以及組員間互相交流、鼓?睢⑻崳實確絞劍?盡量得出正確結論。②互動式教學。主要對學員學習知識能力進行培訓,培訓方式可采取多種多樣的方式綜合處理。比如角色互換與師生雙向交流等,盡量營造與應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通過互動學習環境,以視覺、聽覺、讀寫等多種方式培訓。③個案教學。主要對學員知識綜合能力與理論應用能力等進行培訓,教師可主動提供透析個案,或者讓學生網上查詢或圖書館搜尋資料等方式處理,誘發學員系統化地分析與學習。④情景模擬教學。主要對學員自身應急處理能力等進行培訓,盡量營造和工作環境類似的搶救環境,以及血液透析案例,以便對透析各種常見情景實施模擬教學,使得教學任務更加形象與生動。
1.3 觀察指標
在培訓前對學員發放“一般情況調查表”與“注冊護士核心能力量表”,培訓完成后發放“護士核心能力量表”。觀察記錄兩組學員培訓效果,以及培訓前后核心能力得分,并對比分析。評分越高,說明核心能力越強,培訓效果越好。溝通能力倫理判斷能力、解決問題能力、觀察能力、自主學習能力、信息整理能力各項能力總分為100分。
1.3.1 專業理論知識 在理論培訓階段對學員實施階段性理論考試,共計3次,前兩次為每2周1次閉卷小測試,第三次為月底理論學習結束后理論知識閉卷考試,并將考試成績記錄在檔案。
1.3.2 操作技能 臨床實踐階段主要對學員實施階段性操作考試4次,每2周進行1次,同樣將考試成績記錄在檔案。
1.3.3 臨床實踐能力 帶教老師根據臨床實踐手冊每周所需學習內容對學員進行評分,將成績記錄在檔案。
1.4 統計學方法
采取統計學軟件SPSS18.0處理,所有計量數據均采用()的形式表示,計數數據則采取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或χ2檢驗,t檢驗,P
2 結果
2.1 組間培訓前后核心能力得分比較
兩組學員培訓前溝通能力、倫理判斷能力、解決問題能力、觀察能力、自主學習能力、信息整理能力得分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但培訓后研究組前述核心能力得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
自主學習能力(87.02±1.34)分,信息整理能力(86.92±5.36)分,培訓后分別為(96.34±1.42)分、(93.17±3.28)分、(91.08±4.93)分、(90.75±8.01)分、(95.38±5.23)分、(92.18±5.11)分。
培訓前,對照組溝通能力(90.54±5.12)分,倫理判斷能力(85.54±2.82)分,解決問題能力(82.36±5.87)分,觀察能力(82.65±8.88)分,自主學習能力(87.34±1.54)分,信息整理能力(86.87±5.51)分;培訓后分別為(91.23±5.11)分、(90.23±2.98)分、(83.45±3.39)分、(85.53±2.39)分、(89.04±2.34)分、(87.56±2.39)分。
2.2 組間培訓效果比較
研究組學員培訓效果在理論、核心能力、答辯成績上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
3 討論
隨著近幾年我國醫療體制不斷改革,醫療體制也處于轉型與變革時期,患者對醫療服務有了更高的需求。血液凈化專科屬于比較重要的組成,集門診、病房、ICU、急診室等于一身,護理專科特色突出,技術性強,其護士的基礎知識、操作技能等能力對于護理服務有著關鍵性作用[7-10]。傳統培訓方式重視學生知識灌輸與技巧培訓,但忽視臨床實際中
篇4
2結果
2.1護理科研狀況518名護士對護理科研步驟、護理科研種類及護理科研選題知曉率分別為33.7%、38.9%、28.9%;參加培訓率僅為41.9%;對護理科研知識需求強烈,愿意參加科研者占84.2%。
2.2不同護齡護士科研培訓率、科研意愿及科研知識比較見表1。
2.3不同職稱、學歷護士護理科研情況見表2、表3。2.42010年、2011年科技局、衛生局三所醫院醫療、護理立項情況。
3討論
3.1基層醫院護理人員科研知識缺乏,目前醫院護理工作的重點大部份放在質量管理上,缺乏對護理人員科研能力的培訓和撰寫論文的指導,護士只是應對臨床工作而忽視了論文撰寫[2],而早在1996年就有專家提出,護理部工作量的5%~10%應該用于科學研究[3],從調查中發現,參加過科研培訓者217人(41.9%),知道護理科研步驟者175人(33.7%),知道科研種類、科研選題者分別是202人(39.0%),和176人(34.0%),護理科研知識知曉率在不同護齡、職稱、學歷之間有統計學差異,原因分析:目前在基層醫院臨床工作的護士大多是中專畢業303人(58.9%),通過業余時間獲得了護理大學專科或本科學歷215人(41.9%),第一學歷為本科畢業者被調查的三所醫院均沒有,護士基礎理論的知識水平較低,而且在職教育主要是專業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為主,科研知識與能力方面的培養不被重視。基層醫院在職稱評審時只有副高級,正高級職稱才要求科研立項。但盡管如此,表中顯示職稱學歷高者仍是護理科研的主角。由此,護理管理部門要重視護理科研的發展,市衛生局、醫院護理管理委員會在為護士提升學歷的同時,應加強護理科研的培訓,培訓內容有護理科研的基本知識(概念、步驟)及技能(文獻查閱、科研設計、資料分析、護理論文的撰寫、注意事項等),同時加強在職教育,外請專家講學,選送護理骨干外出培訓、鼓勵自學成才等育人措施,通過各種形式的學習和培訓來提升科研能力。
3.2護士有撰寫論文的愿望,期望在質量高的護理期刊上來提升自己的職業成就感,但困難大,實際行動者少,愿意主動撰寫論文有387人(74.7%),不愿意者有33人(6.4%),無所謂者98人(18.9%),動機均為晉升職稱者多,其次是迫于醫院下達的科室論文完成的任務。護士平時在單位里有繁重的工作,回到家里又要擔起相夫教子的任務,留給自己學習提高的時間可想而知,造成護理科研知識及撰寫論文的能力嚴重缺乏,再者是經費缺乏,投稿困難等,本院2010年13篇,均為主管護師以上職稱。提示管理者只有充分認識到護理科研的重要性,在人員、時間、經費、設施和科室合作精神上給予足夠的條件和支持,才能營造有利于科研的良好環境,同時護理管理者要加強培養學科帶頭人和科研骨干,在臨床科研工作中做好傳、幫、帶,充分發揮各級護理人員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4]。提高科研知識的儲備,為其進行護理科研奠定基礎,提高護理工作水平。
3.3改變護理觀念,提高護士自身素質,護理工作不僅僅是一種職業,更是一門專業,臨床護士要徹底打破護士只是醫生助手的觀念,不能只機械的注射、給藥、執行醫囑,要善于觀察,勤于用腦,依靠平時的點滴記錄,評判性思維把臨床中經驗上升為理論,在制訂護理措施和處理護理問題時尋找科學依據[5],那么,就需要護士通過繼續教育和學習等方式增強自我的專業知識、科研知識、上網閱讀文獻資料,掌握國內外最新科研信息,提高科研能力,提高護理質量,促進病人健康。
3.4醫院要成立護理科研小組,小組成員要有創新性思維和超前意識,主動捕捉科研信息,提出科研攻堅方向,協調科室護理人員進行查新,確定立項課題,以指導護理人員更好地從事科研活動,保證人人參與,護士在實際科研工作中缺少相應的幫助也是制約護士開展科研的一個重要因素。目前我院有科研管理委員會,護理部有護理科研小組,但近5年只進行過二次科研知識的培訓。
篇5
1護理科研現狀
1.1科研意識不足
很多護理人員認為科研高不可攀,且護理沒有科研可搞,大多數工作都是重復勞動,創新內容根本無從談起,對科研可能對工作帶來的益處以及自身素質的提升沒有認識。任萍等[2]曾經在1994年對科研與臨床護理工作的調查中發現,36.3%的護士有此看法。筆者也發現,這種現狀在臨床護理人員中目前仍舊沒有明顯改善。
1.2缺乏有效管理機制
大多數醫院特別是地級市級別的醫院對于科研工作的高投入、低質量沒有切實可行的改善方案,不愿過多投入和進行有效管理,是科研特別是護理科研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醫院對于護理科研的管理缺乏組織性和明確的針對性,也是造成整體護理科研水平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現行的職稱管理制度,對科研的要求過于片面化和數量化,對科研內容和科研思維培養沒有任何幫助,大多數人是為了晉升而“造”科研,因此造成目前整體護理科研水平不高。
1.3資源缺乏
人力、理論乃至資金的支撐,是進行科研嘗試的必要條件,就科研資源缺乏來看,大致可以歸結為以下四個方面。
1.3.1人力資源不足
從護理團隊整體素質來看,盡管近年來的大專以上護理人員比例明顯增加,但我院50%以上人員學歷均為大專以下,特別是在人才梯隊構建中,高年資護理人員初始學歷多為中專且往往擔任護理管理職務,造成整個護理團隊科研意識缺乏,同時,對后續人員不能進行有效的科研指導和規劃,造成經驗不足和科研思維不能與臨床工作結合。而且,醫院整體護理力量不足,也是護理人員擔任日常工作較多,很難有精力和熱情進行科研方面的嘗試。
1.3.2無科研資金支持
僅僅的臨床護理觀察和總結,往往是不能產生高質量科研和高水平論文的,因此需要正確引導和課題科學設計的前提下,有意識、有指向性的進行臨床觀察和研究,這就需要資金的支持,而在科研嘗試的初期,獲得專項科研資金支持或是啟動資金是非常困難的,因此科研資金獲得難、支配難也成為了護理科研發展的一個阻礙。
1.3.3理論支撐不夠
如前文所述,大多護理人員知識深度和廣度不足,又缺乏有效的科研指導,因此不能不說這也是導致護理科研水平滯后的一個原因。
1.3.4信息資源不足
護理人員缺乏采集科研信息的意識和技巧,對于醫院不能提供文獻檢索、圖書支持的尤為突出,而且護理人員外出學習、交流、參觀機會少,陷入了意識缺乏,進而信息量少,導致科研水平不夠的惡性循環中。
1.4科研能力培養欠缺
對于目前各個專業快速發展和專業化趨勢加強,更多的亞學科被獨立出來,醫學信息、數據挖掘、統計學等都是臨床護理人員很難進入和掌握的,因此需要更多的培訓和有意識的引導,這也是基層護理人員極為需要但是又極度缺乏的。不得不說,科研培訓的缺乏,特別是護理方面有指向性的科研培訓的不足,造成了科研意識和科研能力不足,進而導致科研與臨床工作的脫節。
2護理管理中的科研管理體會
2.1培養科研思維,提高整體素質
在無法有效改變現有護理團隊結構和人員素質的前提下,借助醫療和醫院科研方面的力量,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和科研嘗試,是一個行之有效的辦法。利用科研專題講座、課題設計分析以及信息數據采集、課題運行問題討論等方式,將科研中的各個環節呈現給護理人員,幫助其樹立科研思維和搭建整體科研設計架構,細化實施流程都大有裨益。同時,科研思維的建立,將其所強調的創新性、嚴謹性納入日常工作思維,將對護理工作的細化、工作方向和工作重心的把握以及護理整體水平提升都是極為重要的。
2.2鼓勵科研嘗試,拓寬眼界和思路
利用各種較大規模的學術交流會進行論文投稿和論文交流,拓展護理人員眼界和科研廣度,在團隊內邀請科研管理人員和具有科研基礎醫護人員進行論文點評,對進一步的論文書寫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適當進行重點內容的信息檢索交流,不但有助于醫療護理水平和服務水平的提升,也有助于護理科研開展方向的拓寬和整體質量的把握。
2.3質控與科研結合,深度挖掘數據內涵
科研強調的數據化是質控管理的要求,從質控管理方面,提出有整改意義的方向或課題,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信息收集和統計,由簡單的、更為直觀的實際臨床問題[3],引導大多數人員樹立科研思維,掌握數據收集技巧和數據挖掘技巧,進而可以幫助護理人員消除對科研的“恐懼感”,改變將科研“神圣化”的心理,從而將更多的臨床科研和“軟科學”引入實際臨床護理工作中。
2.4重視經驗分享,促進成果臨床應用
采用多樣化方式進行經驗總結和分享,有將臨床護理經驗轉化為科研內容的理念和意識,同時也有將科研成果辯證分析后應用于臨床護理工作的能力和辦法,促進臨床護理工作和科研的有機結合,讓更多的人可以參與進來,也讓更多的人可以從中受益。這樣的分享與討論,不僅可以對于可能造成工作、科研甚至倫理不良后果的問題及時發現并加以制止,也可以將更多的新思維、新觀點納入科研和臨床服務工作中。“通過護理科研促進健康服務”是新時期護理專業發展的指導思想。正是有了這樣的理念和不斷地嘗試,護理工作與科研有機結合將成為促進護理質量提升、護理人員素質提高以及護理服務能力增高的有效手段。
參考文獻
[1]劉明,邵薇薇.我國護理科研滯后的原因與對策[J].護士進修雜志,2000,15(9):646-648.
篇6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選取我校2009級二年級本科護生120人為研究對象,其中女101人,男19人,年齡19-23歲,學制4年。
1.2 方法
1.2.1 調查工具及方法 查閱并參考相關文獻后,自行設計問卷進行調查,問卷由護生一般資料和護生科研現狀調查兩部分組成。其中護生一般資料包括性別、年齡、班級;科研現狀調查部分包括單選題和多選題兩部分,內容包括對進行護理科研活動的愿望;查閱及閱讀護理文獻情況;對自我科研能力的評估情況及提高科研能力途徑的認識等多個方面。由研究者講解填寫注意事項后統一發放問卷,當場收回。有效問卷回收率100%。
1.2.2 統計學方法 采用excel軟件對數據進行整理并進行區間檢錯和邏輯檢錯。對數據進行統計學描述。
2 結 果
2.1 護生科研現狀 從調查情況看,有護理科研愿望的護生占77.50%,其中19.17%的護生表示愿望強烈,但只有6.67%的護生參與過護理科研,可以看出我院護生參與護理科研現狀不容樂觀。
2.2 護生科研態度 從調查中看,80.00%的護生認為做護理科研能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74.17%的護生認為參與護理科研能有利于以后就業。對于大學階段對護理本科生安排護理科研指導課程的必要性,89.16%的護生給予肯定答復。90.84%的護生認為在護生階段做護理科研有必要,有87.50%的護生認為護理科研不只是少數專業人才從事的。從中表明我院護生對護理科研持肯定的態度,護生對開展護理科研態度是積極的。
2.3 護理期刊閱讀現狀 63%的護生閱讀過護理期刊,但較常閱讀的護生只占3%,而37%的護生從未閱讀過護理期刊。護生閱讀護理期刊主要通過上網查閱、圖書館借閱或向他人借閱,護生閱讀護理期刊的目的主要為拓寬視野和了解科研知識,其中21%的護生也坦言閱讀護理期刊是因老師要求。護理期刊是了解護理學科前沿動態,探討護理學科理論與實踐的重要平臺,需要引導和培養護生對護理期刊的興趣。
2.4 護生科研認知 對于如何提高護生護理科研能力,80.00%以上的護生認為護生組成護理科研小組和專業老師輔導學生進行科研活動是主要方法。對于護生做護理科研的困難,科研知識的缺乏以82.50%的比例占居首位,其次為科研意識缺乏、無專門科研指導、資金缺乏和文獻檢索知識缺乏。對于護理科研過程,71.67%的護生認為科研方案設計是最困難之處,其次為選題、資料分析、文獻檢索、資料收集、申請書和論文的撰寫。由此可見,目前我校護生對于科研知識的掌握情況不容樂觀,缺乏科研選題、設計、資料收集、數據處理分析、論文撰寫等相關知識,這些都是阻礙護生開展科研的主要因素,而上述困難在護生中存在比較普遍。
3 討 論
臨床護理、護理科研和護理教學,是護理學發展的三大支柱,而護理科研則對臨床護理工作和護理教學具有重要的指導和推動作用。[2-3]今日護生就是明日的臨床護理工作者,所以了解和培養在校護理本科生的科研意識和科研能力是我國護理教育的重要任務。上述調查顯示,我校護理本科生對護理科研興趣濃厚、態度肯定,但缺乏科研相關知識,參與程度不高。護理科研學術水平的高低,取決于護理研究課題質量的高低,而后者又取決于護理人員的科研意識及素養[4]。護理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缺乏連貫性與系統性,基礎培訓、護理研究課程教學、科研實踐三者之間沒有形成有機結合的現象普遍存在,導致學生科研知識結構松散,學生科研能力難以得到系統性的培養[5] 。作為未來護理科研力量的主要補充者,護理本科生在學科發展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6]。因此,從護理教育的源頭抓起,積極探索護理本科生護理科研教學方法和模式,提高護生對護理科研重要性的認識,加強護理科研知識教育和科研能力培養,是提高護理人員整體科研素質的關鍵,也是護理教學工作者的重要任務。
參考文獻
[1] 鄭雪梅,辛愛利,黎巧玲.護士對護理科研認知的調查和分析[J].第四軍醫大學學報,2005,26(3):288.
[2] 韓琴,胡衛平,周宗奎.國外對課堂教學中學生創造性問題提出能力的影響研究[J].國外職業教育,2007,(1):36-39.
[3] 郭孝鋒,陸偉,葆樂心.美國研究型大學培養本科生科研能力的理念與措施[J].現代教育科學,2006,(3):52-54.
篇7
1.2方法
1.2.1培訓方法2008年由護理部統一發放問卷調查表,包括培訓內容、培訓方式以及其他建議和要求,涉及的內容包括護理新知識、科研創新能力、教學能力、護理管理、人文知識、學歷教育6大項12個方面的內容,每項按非常需求、需求、一般需求、無需求分別計6分、4分、2分、0分,求得需求均值。根據需求順位統計,確定培訓內容,制訂培訓計劃和方案。不同年齡的高級職稱護理人員的培訓需求情況見表1。
1.2.2效果評價對參加培訓的人員,在培訓結束后對培訓工作進行全面客觀的分析,護理部針對個人需求,了解她們培訓后的情況并進行長達2年的跟蹤、指導,尤其在護理新業務新技術的開展、科研創新、護理論文的撰寫、授課技巧、護理管理方面的情況,在分層分級管理中,是否體現高級職稱護理人員的優勢及骨干作用。
2結果(見表2)
3討論
3.1不同年齡段高級職稱護理人員對培訓內容各有所需高級職稱護理人員雖然在醫院護理人員中所占比例小,但卻是重要的中堅力量,她們在臨床不同的專業科室,配合相應的醫療技術,其護理涉及不同的領域,并且有著豐富的臨床護理經驗,有一定的教學能力,少數人有一定的科研、論文書寫等能力,但整體水平欠佳。結合專業特點及自身情況,也決定了她們對培訓內容的選擇上有較高的要求,各有側重,以滿足工作和自身的需要。從表1可以看出,高級職稱護理人員對護理新知識的培訓排在需求順位的首位,她們清醒地認識到,只有掌握護理最新知識、最新的信息,緊跟時代的脈搏,才能始終站在該專業領域的前沿,更好地服務于病人,而且新知識的培訓學習刻不容緩,是當務之急,這種培訓學習伴隨著職業生涯的終身,故均將其列為培訓的重點。排在需求順位最后一位的是學歷教育,由于多種原因,在職研究生培養起步較晚,即使有培訓,醫院選派出去脫產學習者也是鳳毛麟角。非脫產的研究生繼續教育也因其年齡因素和初始學歷較低而使大部分高級職稱護理人員望而卻步,沒有選擇或極少數人有意向,故此需求順位排在最后。38歲~45歲年齡段的高級職稱護理人員年富力強,需要在護理各方面體現自身價值,完善人生,對所學內容均有需求,愿望強烈。46歲~50歲的護理人員除了在臨床工作中有豐富的經驗外,更需要經驗的總結,需要創新,需要交流及傳授,故偏重于教學及科研創新。51歲~55歲護理人員則熱衷于教學及護理管理知識的培訓,對學歷教育方面沒有納入培訓內容中,這與他們的年齡偏大、學歷偏低有關。
篇8
1.2中醫護士比例偏低
臨床中醫護理工作能否有效開展,取決于護理人員所具有的中醫護理知識、技能水平及運用能力。2013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制定了“加強中醫護理工作意見”,要求二級、三級中醫院中醫院校畢業或中醫護理專業護士比例分別不低于30%,40%;筆者在2013年—2017年期間,參加全國中醫醫院等級評審、大型中醫院巡查中,多數醫院均未達到標準要求,中醫護理專業人員不足,影響了中醫護理工作的開展。
1.3中醫護理繼續教育不夠規范
在職培訓是專業人才成長的重要途徑,《中醫護理工作指南》中明確規定,中醫醫院系統接受中醫知識與技能培訓(3年內崗位培訓時間≥100h)的護士比例要達到70%以上;《中醫醫院管理評價指南2009版》及《中醫醫院等級評審標準》(2012版、2017版)將此項納入評價細則中。檢查中從匯報資料中看均能達到標準,但在考察臨床運用中卻不盡人意,存在培訓內容不系統、不規范,導致臨床一線的護理人員中醫護理理論基礎知識不系統,這也是影響中醫護理發展的問題。因此,必須加快中醫護理人才的培養。
1.4臨床護理缺乏中醫特色
中醫護理學其特點在于強調整體觀念,運用辨證施護的思路和方法,根據臨床所見病證,針對不同癥狀加以分析,歸納并確立患者的證型及存在或潛在的健康問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關于加強中醫護理工作意見的通知》,指出要創新中醫護理工作模式,注重運用中醫護理理論在生活起居、飲食指導、用藥指導、情志調理、健康教育、康復指導等方面提供個體化中醫護理服務。但在臨床工作中,護理人員缺乏系統的中醫基礎理論知識,尚不能將四診運用到臨床,辨證施護形同虛設,沒有落實到患者身上,臨床護理缺乏中醫特色。
1.5中醫護理技術運用不充分
隨著護理學發展,護理在慢性病及康復護理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而中醫護理自身“簡、便、廉、驗”的優勢和特點正蘊藏著解決這些問題的潛能;但隨著公民法治意識增強,臨床診療規范中嚴格規定,護理人員的治療行為應當遵醫囑進行,醫生不開醫囑,護理人員無法進行;另外有些中醫護理技術無法收費或費用過低,中醫護理價值不能完全體現,直接影響中醫護理技術在臨床的順利開展[1]。
1.6中醫護理科研水平偏低
護理人員中醫護理科研意識薄弱,科研能力和水平偏低。在2015年—2017年大型中醫醫院巡查中,我省10所三級中醫醫院僅一家有護理科研課題立項。
2提高中醫護理水平的應對措施
2.1人員配備
按照中醫醫院護理崗位的任務、實際護理工作量等要素科學制定護理人力資源編制標準,合理配備人員。積極探索護士分層管理模式,依據崗位職責、工作量和專業技術要求等要素實施彈性護士人力調配。領導應重視中醫護理人才梯隊建設,積極引進、補充中醫護理專業人才,逐步增加中醫護理人員的比例,招聘時同等條件下中醫院校或中醫專業畢業的護士作為首選對象。
2.2建立中醫護理專科人才培養體系
按照《中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2011年—2015年)(2016年—2020年)》提出的“開展中醫護理人員規范化培訓”、“大力開展中醫護理人才培養”等要求,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2014年開展的中醫護理骨干人才培訓項目為引領,開展省內或醫院中醫護理骨干的培訓、學習。沈勤[2]建議建立中醫專科護士認證制度,成立資格認證機構。中醫專科護士應該是對中醫某專科專病生活起居、飲食指導、用藥指導、情志調理、健康教育、康復指導等方面的中醫特色護理方法及技術具有很強的實踐能力及深入研究能力的專家型護士[3]。
2.3推動中醫護理實踐操作的開展
篇9
1.2器械手機用量大,消毒頻率高
為治療需要,需要消毒的小器械、手機量大,而且要求周轉快,否則會延誤治療。在這方面與其它專科相比有其特殊性,采取每日從供應室一次取回消毒物品的方法是行不通的。該院日門診量平均達2450人次,每個病人均需要準備好經滅菌消毒的小器械及手機。因條件所限,不可能全部使用一次性器械,只有增加消毒頻率,提高手機、器械使用的周轉率,才能滿足臨床需要。根據測算,口腔門診治療一位患者,平均耗時30rain,并使用兩支高速渦輪手機、一支低速手機。每消毒一批手機平均耗時30rain。
2口腔醫院預防醫學護理工作極其重要
2.1口腔器械及手機的消毒
國內外大量研究表明,高壓蒸汽滅菌仍為目前最安全可靠的消毒方法。根據口腔專科需要消毒的物品量多、消毒頻率高、周轉快的特點,該院在實踐中體會到,使用小型臺式快速高壓滅菌器安全、快速、可靠、方便。該院每個診室一般安裝1O臺綜合治療機,每個患者用3支手機,則每一輪患者治療完畢有3O支手機消毒,使用40L以下容積即可滿足要求。
2.2建立消毒點
口腔專科所用物品的消毒若完全由中心供應室統一消毒,以該院為例,按平均每位病人用3支手機計算,每日共需消毒2450人次×3=7350支手機,既延長周轉時間,而且也造成設備浪費,需要購買數量驚人的手機及器械,還容易造成保養和管理上的困難。所以,應結合單位的具體條件,建立幾個消毒點,消毒點應距診室盡可能近。以縮小消毒物品的傳送距離。有條件者可按每科一個消毒點,也可考慮設立集中消毒點,相對集中的幾個科室共用一個消毒室,分享消毒資源,也便于管理、檢查。
2.3設專職消毒人員隨著醫療改革的深入,必須高度重視消毒工作,不能一味只追求經濟效益,忽略消毒工作。應設專人定崗、定編、定責。消毒室應有兩人.可由一名護士和一名消毒員完成,但必須經過正規培訓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崗。
2.4加強消毒管理必須嚴格管理、健全消毒制度及檢查制度。每鍋必須放置3點指示劑,并有詳細操作記錄。如為雙層布包裝,應加貼3M膠帶,每臺滅菌器每月必須有一次芽胞菌及細菌培養,并將檢測結果報感染辦公室。要定期及不定期地檢查消毒工作,及時發現并解決問題。
2.5一次性檢查器的管理由供應室統一管理,各科護士長要把好關,嚴格檢查三證,定期抽樣作熱源檢測。對成箱的一次性檢查器,使用前一律開箱檢查,核對消毒日期,檢查干燥情況,注意有無破損及混入雜物等。使用后的一次性檢查器,必須按要求進行分檢、浸泡消毒并毀形處理,絕對要防止這些使用過的檢查器流失到院外。
2.6口腔醫療器械的消毒處理
2.6.1堅持雙消毒制對所有使用過的器械一律實行雙消毒制,即先以含氯消毒劑浸泡消毒、用水沖干凈、擦干、上油后再進行高壓滅菌消毒。
2.6.2分類包裝消毒對于象充填器、刮匙、潔治器、剝離子等體積略大而堅固的器械,放入雙層帶格的布袋內,袋的一端封口,另一端折疊蓋,包內備公用鑷子一把。使用時將布袋放在治療臺上,打開折疊覆蓋端,露出器械邊緣,以公用鑷取出所需器械。這樣做既可保證無菌操作,又很方便。口腔器械、手機的消毒問題是一個嚴重而又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衛生部門對口腔專科醫院的管理給予了高度重視。
3影響預防醫學護理科研的因素
3.1客觀因素
3.1.1歷史遺留因素自2O世紀5O年代起,我國護理教育以中專教育為主體,1983年才恢復護理本科教育,1995年本科護理人員才占0.26%。由此看來,我國現階段護理人員的學歷是以中專為主。受教育的知識結構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臨床護理科研的開展。
3.1.2傳統觀念的影響權力、性別以及衛生保健機構的醫療化是影響護理專業發展的三個主要因素。護理專業大多數是婦女,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專業的發展.習慣上,護理從屬于醫療,醫療占主導地位,護士只是醫生的助手。因此,護理工作平凡、瑣碎,使護理工作人員難以走出自身工作的圈子去搞科研。
3.1.3護理科研的資源不足護理科研需要人力、時間、信息、輔助設備及經費等條件的支持。現在大部分圖書館的藏書中,屬護理專業的藏書不多,沒有提供足夠的護理信息資源,臨床護理水平難以提高。
3.2主觀因素
3.2.1護理科研人才素質不高,知識水平偏低從事臨床-.線工作的護理人員,很大一部分都是中專畢業的中青年護士,在中專的教育中缺乏科研素質的培養。對于護理科研涉及的知識如科研設計方法、研究的范圍、如何選題、文獻檢索、臨床資料的收集方法、科研論文結構以及書寫方法等,掌握得很少,從而影響了護理科研的開展。另外,外語水平普遍偏低,較難獲取國外先進護理信息。臨床上出現兩種現象,一方面,年資高、有經驗的護理人員,雖然有豐富的臨床經驗,但缺乏科研理論知識,而年輕的大專、本科畢業生,雖然有科研理論知識,但又缺乏臨床實踐,從而造成了護理人員整體素質偏低。
3.2.2缺乏科研意識現實中大部分護士把護理工作當成一種職業而不是一門專業。護士在工作中,只有機械地發藥、打針、執行醫囑,只考慮怎樣做而很少去考慮為什么這樣做,缺乏科研的動意。對臨床上的疑難問題沒有養成收集統計、分析資料的習慣和方法,造成部分護理人員認為搞科研難而缺乏信心。
3.2.3人才使用不當和缺乏必要的支持護理人員不論技術職稱和工作能力高低,都從事一樣的工作,無法分出專業技術層次,既造成人才的浪費,也不利于人才的培養。臨床上大部分護理人員沒有按職上崗。護理人員不分層次都是做同樣的工作,由于單調、重復的工作限制了護理人員發揮創意的空間,使具有豐富臨床經驗和部分學歷高的護士認為自己無用武之地,認為護理工作只不過如此,在工作上沒有積極性去搞科研。領導的重視程度是影響科研的重要因素。領導重視科研,在資金、時間、輔助設備和科室的合作精神上都會給予足夠的條件和支持。如果臨床一線領導對護理科研認識不足,也沒有一定的科研要求,沒有相應的科研組織管理,護理科研就難以開展。
4對策
4.1樹立科學思維,強化科研意識
4.1.1轉變思想,開拓評判性思維臨床護士要徹底打破護士只是醫生的助手的觀念,從平凡的工作中,認真細心地觀察和不斷收集資料,通過臨床實踐來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針對問題提出解決的辦法,把臨床護理工作中所取得的經驗上升到理論方面,在臨床實踐中不斷探索。
4.1.2強化信息意識和預防醫學知識培養信息意識、獲取和運用文獻信息的能力,是進行護理科研的前提,在臨床上發現有問題需要通過探討解決時,要確定此問題有否研究的意義和價值,就要通過信息來了解國內外研究的現狀、水平和發展趨勢。因此,在臨床實踐中注重歸納、總結,收集好工作中的護理信息,以便在比較中發現問題、廣泛收集資料、積累信息并運用信息。醫療上開展新的項目時,護士應學會從迅速發展的醫療中尋找相應的護理研究課題,如開展專科護理的系列研究,使醫護發展的差距減少,提高護理科研的層次,促進護理學科的發展。
4.1.3培養科研“靈感”臨床平凡的工作中,隨時都會有科研的“靈感”,如在臨床實踐中發現有些問題通過探討解決,并確定此問題有研究的價值時,即應著手研究,并不一定要等待條件成熟后才動手。如通過護理查房尋找護理問題,然后針對要解決的問題,通過品質改善的方法去解決,從中找出護理科研的“靈感”,捕捉科研題材。
4.2提高口腔護理人員的整體素質
4.2.1提高臨床護士的學歷層次,開展護理專業再教育提高口腔護理人員的整體素質,首先教育要先行,臨床護士可以通過上護理夜大、自學或由單位選派有能力的護理骨干去深造來改善臨床護士的學歷結構,提高學歷層次,從而保證護理隊伍有較高的群體素質。護理部應抓好繼續教育,積極創造條件,為護士提供各種接受繼續教育的機會。臨床上可以按各類護理人員教育的要求進行培訓,如護師、主管護師以上人員,重點以現代護理學科技術發展中的新理論、新知識、新方法進行培訓,培養這類護理人員成為科研型、實用型、管理型的人才。
篇10
1綜合性教學醫院護師臨床護理能力的現狀
能力是知識和技能在實踐中的綜合體現[2],臨床護理能力是指護士把掌握的護理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在臨床護理工作實踐中靈活運用的能力[3]。臨床護理能力包括臨床專科操作、專科知識、病情觀察、應急能力、溝通能力以及教學能力。臨床護師接觸危重癥患者的機會最多,接觸的病種多,這就需要具備豐富的專業技能;同時,護師承擔繁瑣的帶教工作,這些帶給護師無形的壓力同時也是一項挑戰[4]。根據我國臨床護理的要求,護師的培訓重點應是臨床護理能力的提升,因此,應對當前綜合性教學醫院護師臨床護理能力現狀及培訓的重點重視。
2護師臨床護理能力培訓內容重點
2.1護師職業生涯規劃培訓職業生涯是指一個人一生工作經歷所包括的一系列活動和行為[5]。有研究表明[6],護師的職業生涯認識比較高,職業目標較穩定,對待護理專業方面比較有信心,能意識到自身價值。然而,不同文化程度、年齡均影響護師的職業生涯規劃,因此,護理管理者加強護師職業規劃的重點是給予個性化的指導,并且給予護師充分展示自身能力的機會,防止其職業規劃停滯不前。
2.2護師護理實踐能力培訓護理是一門實踐的學科,作為一名臨床護理工作者,特別是已有臨床經驗并承擔帶教工作的護師不但要有扎實的理論基礎,更重要的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臨床技能。在臨床實踐中,不僅僅注重熟練精湛的護理操作技能,更主要的是體現對護理對象的尊重,這些都應在臨床實踐中得以體現。同時,隨著醫療事業的發展以及患者需求的不斷提高,“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的提出使護理工作者的護理能力提高顯得更加迫切,這需要一批素質高、專業能力強的護師實施、引領優質護理服務。同時,只有熟練規范的臨床技能以及優質的護理服務,才能贏得護生的尊重和信任,體現榜樣的作用。
2.3護師臨床教學培訓臨床教學是護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臨床教師素質、能否有效地進行臨床教學工作是臨床教學能否達到護理目標的關鍵因素[7]。國外的臨床護理帶教主要是來自院校的專職教師或臨床資深的護理人員擔任,而我國臨床帶教沒有嚴格的要求,使帶教制度不完善;另外,由于近年來護理專業擴招,護理實習生的規模擴大,以至于形成帶教教師數量的相對不足的局面,導致了科室選用帶教老師資格的標準下降[8]。因此,建立一支素質高、專業能力強的臨床教師師資隊伍是保證該臨床護理教學取得成效的關鍵。
2.4護師科研能力的培訓每一個學科的進步離不開科學研究,護理學的發展與進步與護理科研密切相關,護理科研推動著護理學科已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研究表明,學歷是影響科研的一個重要因素[9-10],當前,承擔科研的主要人群集中在高校碩士及以上學歷,并且臨床工作中護理碩士生較少,因此醫院承擔護理科研的人群相對不足。然而,我國護理教育長期以中等職業教育為主,導致目前臨床上護師對科研的概念及統計學方法很陌生。雖然近幾年本科護生在臨床上工作的比例增加,但比例仍很低;另一方面,臨床護理人員整體隊伍對科研的意識薄弱。研究表明,由護師晉升主管護師的護理人員對科研知識的需求最為強烈[11],主要原因為面臨晉升的壓力。對于護師來說,有一定的臨床經驗,能夠對臨床現象有比較深的理解,有較好的科研資源,因此,加強護師的科研能力的培養是有必要的。
3護理教師培訓策略的研究進展
3.1完善護師的職業生涯規劃首先,醫院通過培訓提高護士的職業生涯規劃,管理者應該注重護師的帶頭引領作用,加強經驗豐富的護師與低年資護士之間的交流,潛移默化的幫助護士形成其自身穩定的正確的職業生涯規劃。其次,科室管理者關注每個人的特征,及時與護士進行溝通,幫助其制定職業生涯目標。護理管理者還應為護師創造學習和提高職業素質的環境,適時地提供可鍛煉及展示自我能力的機會,注重護師潛能的開發以保證其職業目標的實現,避免職業發展的停滯現象。
3.2完善護師臨床技能與專業素養的培訓在培訓內容上側重于深化專業技能訓練,及時更新知識操作技能,培養護師遇突發事件時靈活應對、緊急處置能力和溝通交流技巧能力,以提高護師的臨床護理能力。在培訓內容上,還要培養護師的循證實踐意識,通過專家講解,典型病例實踐循證護理,增強循證能力,深入病房,通過發現問題,尋求證據,進而解決問題。因此,綜合性教學醫院加強護師以上職稱循證素質的培養,通過循證的方式解決問題,確立其正確的臨床實踐觀。在培訓形式上, 適應護理學科發展,管理者應根據知識技能的需求,有計劃多渠道地為臨床護士提供進修學習的機會,如選派護師職稱及以上的護士進修學習。
3.3加強臨床師資隊伍的建設規范臨床帶教老師的準入資格,可以借鑒國外的方法,通過臨床帶教教師資格認定考試制度來選拔合格的人選加入臨床帶教隊伍中。通過成立相應的部門,組織培訓、審核由各實習醫院推薦的護師進行培訓、考核,合格者頒發證書[12]。也可以通過四維評價法,帶教護士實施自評和互評、科室護士長評及實習護生評,選拔合格的帶教護士并合理地分配帶教任務[13]。同時,對已帶教老師仍進行護理教學培訓,主要內容包括臨床護理教學方法、健康評估與護理程序的運用、臨床實習管理、臨床教學經驗交流等。另外,護師要改變傳統的帶教模式,由傳統的以教學為中心轉變成以學習為中心,護師在帶教過程中培養護生的獨立分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采用聯合教學的方式促進交流。醫院建立對帶教老師的考核標準以及相應的激勵機制,充分帶動帶教老師的積極性。
3.4提升臨床護師科研能力首先,加強護理人員的學歷教育和繼續教育,加強在職研究生的教育,改善知識結構[14],是提高護理人員科研素質和能力的有效途徑。其次, 醫院要重視護理科研,為護士提供學習、交流的機會。有研究證實[15],科研培訓班可有效提高護士的科研能力,通過專家指導,反饋自身科研中存在的問題,達到學術交流及完善自身科研素質的目的。 醫院鼓勵團隊合作,利用科研骨干帶動科室護理科研活動,并且營造了良好的科研氛圍,增強了護理人員的科研意識和能力,促進護理科研整體水平的提高。
3.5臨床護師培訓效果評價方法筆者認為,培訓效果可以通過滿意度及問卷量化2個方面進行評價。前者可以通過病人滿意度、醫師滿意度、實習護生滿意度等幾個方面,考核護師在培訓前后的護理能力情況;后者則可使用量化性的問卷方法,如王慶華[16]在Foster RL[17]設計的基礎上,根據相關專家意見,結合我國國情和語言文字表達差異修改后的護理行為質量評價表(Caring Behavior Assessment),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評價表共有9個項目,可讓參加培訓的護師對自己的工作情況進行全面客觀地分析總結。韓梅采用自評問卷的方法[18]考核護師的科研能力,包括統計軟件的應用、科研基礎知識和統計學知識的掌握等,對科研能力欠缺的方面給予針對性的培訓。
4小結
我國臨床護師的規模雖然越來越大,但其綜合護理能力尚有待提高,護師臨床護理能力培訓策略的研究發現,通過多渠道、多種形式的改革及激勵措施可以提高護師的臨床護理能力。
參考文獻
[1]許瑩,尤黎明,劉可,等.我國醫院護理人力資源流失現狀研究[J].中國護理管理,2011,11(9):29-32.
[2]康鳳英,楊輝.臨床護理實習教學研究新進展[J].護理研究,2005,19(11A):2267-2270.
[3]姜安麗,李樹貞.護理教育學[M].北京:高等護理教育出版社,2002:162.
[4]陳建春,梁圣萍.本院高年資護師職業疲憊原因分析[J].醫學信息,2007,20(8):1430-1432.
[5]聶翠蓮.二級醫院護士職業生涯規劃管理探討[J].基層醫學論壇,2010,14(4):365-367.
[6]杜曉霞,田梓蓉,韓杰.護士自我職業生涯規劃現狀的調查分析與對策[J].中華護理雜志,2008,43(2):183-185.
[7]LaSala CA,Connors PM,Pedro JT,et al.The role of the clinical nurse specialist in promoting evidence-based practice and effecting positive patient outcomes[J].Journal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in Nursing,2007,38(6):262-269.
[8]小琴,陸旭亞,汪國建.臨床護理帶教老師存在問題的調查分析與思考[J].中華護理教育,2007,4(2):81-82.
[9]潘銀河,程金蓮,寇麗紅,等.山西省護理人員科研能力調查研究[J].護理研究,2011,25(8):1989-1992.
[10]蔣樂龍,李定梅,周蘭英,等.在崗護理人員科研素質與能力現狀調查[J].護理研究,2006,20(2):312-313.
[11]李苑群,羅小平.我院在職主管護師科研相關知識培訓需求調查[J].護士進修雜志,2011,26(8):747-749.
[12]黎燕清.我國臨床護理教學的現狀與對策[J].中華護理教育,2008,5(6):266-267.
[13]高秀娟,畢越英.國內不同維度考評在護理崗位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護理管理,2012,12(11):44-46.
[14]李峰,韓杰,鄭延玲,等.在職護理人員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的思考[J].醫學教育探索,2010,9(12):1613-1614.
[15]趙杰剛,張玲玲.提高臨床護士科研能力的方法與體會[J].護理管理雜志,2012,12(12):876-877.
[16]王慶華.開展人性照護理論培訓對護士照護行為的影響[J].護理學雜志,2011,26(1):1-3.
[17]Foster RL.A perspective on Watson′s theory of human Caring[J].Nurs sci Q,2006,19(4):332-333.
篇11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801(2013)07-0029-01
護理科研成果是經過臨床無數的試驗實踐總結出來的具有實用價值的學術成果,能夠直接應用于臨床護理工作中,并且能夠取得直觀的效果。護理科研成果再被研究總結出來之后,就以論文、著作、專題報告、專利以及圖書等形式進行呈現和傳播[1]。最大限度的在臨床實踐中應用這些科研成果,能夠在促進臨床護理工作的不斷提升,不斷的提高臨床護理的工作質量。因此,如何合理有效的應用護理科研成果也是一門值得關注的學問。我國的護理科研工作交西方國家起步晚,并且目前看來,部分的護理科研成果并沒有得到有效的應用。筆者就對護理科研成果的應用現狀進行了研究,剖析了當前影響護理科研成果推廣應用的因素,旨在為廣泛推廣護理科研成果的額臨床應用,做出貢獻。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省的8所三甲級醫院中的613名臨床護理人員,年齡20―58歲,平均年齡為32歲,護齡2―38年,平均護齡11年。學歷分布為,12人中專,181人專科,413人本科,7人碩士研究生。職稱分布為,367人初級護師,180人中級護師,66人高級護師。
1.2 研究方法。采取問卷調查的方式對613名護理人員進行調查,調查內容包括護理人員的一般情況、護理科研成果的應用情況以及影響護理科研成果應用的因素。本次研究共發放613份調查問卷,回收有效問卷613份。
1.3 統計學方法。所有調查所得數據均采取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
2 結果
2.1 護理人員應用科研成果的現狀。613名護理人員中,認為應用護理科研成果十分重要的占84.7%;認為應用護理科研能夠提升臨床護理工作的質量的占92.8%;對護理科研成果的應用保持積極態度的占78.1%。
2.2 護理人員獲取科研成果的途徑。613名護理人員中,有37.9%是通過網絡了解護理科研成果的;有29.7%是通過雜志了解護理科研成果的;有17.3%是通過請教專家或同事了解護理科研成果的;有14.4%是通過圖書了解護理科研成果的;還有通過講座、培訓等途徑了解護理科研成果的。
2.3 護理人員推廣科研成果的情況。613名護理人員中,對自己在實踐中取得的護理科研成果進行推廣的占41.8%,其中有15人申請過專利。在調查中發現,在實際的臨床應用中,技術類的成果應用占59.5%,基礎理論類成果的應用占30.0%,軟科學類的成果應用占10.2%。護理人員應用護理科研成果的具體情況見表1。
表1 護理人員推廣科研成果的情況
2.4 影響護理科研成果應用的因素。調查表明,影響護理科研成果在臨床中進行推廣應用的因素主要包括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兩大類。客觀因素,其一就是年齡,處于45―64歲之間的護理人員由于其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科研意識也比較強,因此,這個年齡段的護理人員對于護理科研成果的應用情況較好;其二是職務,調查表明,有職務的護理人員對于護理科研成果的應用情況較好;其三是循證護理教育,接受過循證護理教育的護理人員在實踐中,能夠更好的更有意識的去應用護理科研成果;其四是科研課程以及學歷,進行過科研課程學習以及學歷較高的護理人員能夠在實踐中更好的去應用護理科研成果[2]。主觀因素就是護理人員對于護理科研成果應用的意識,態度,直接決定著護理人員在實際的護理工作中對護理科研成果的應用以及應用的效果[3]。
3 討論
加強護理人員的循證護理教育、科研課程的學習,提高護理科研成果的應用意識,轉變護理人員科研成果應用態度,是提高臨床護理科研成果應用的關鍵所在。
參考文獻
[1] 程金蓮,褚銀平,韓世范,等.護理人員科研能力影響因素分析[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10,26(12):936―941
篇12
中圖分類號:R197.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21-0086-03
護理科研是推動護理學科發展、提高臨床護理質量的重要手段。如何提高護理科研能力是世界范圍內護理專業所要面臨的挑戰。護士長是基層護理管理者,不僅要完成病區的護理質量管理、業務技術管理等工作,同時要參與護理科研工作,她們的科研能力的高低會對護理科研的發展造成一定的影響。本研究旨在通過對護理基層管理者的科研意識和科研能力等的調查,探討其科研能力的現狀與影響因素。
一、對象與方法
1.對象。采取整群抽樣的方法,選擇某三甲醫院在職的基層護理管理者共62人。入選標準為從事護理管理工作1年以上,自愿參加本研究。
2.方法。①調查工具。采用自設問卷調查法,問卷內容包括:1)一般資料:年齡、職稱、學歷,是否參與本科生畢業論文帶教等;2)對科研工作的態度和認知情況調查,包括護理科研對護理學科、臨床護理工作、護理質量的提高和對個人的作用等方面,有10個條目,每個條目采用Likert5級評分法,(非常重要=5、重要=4、一般=3、不重要=2、非常不重要=1);3)對科研能力調查,包括選題、科研設計、收集資料、分析資料、統計分析、論文寫作能力等12個條目,評分方法為完全掌握=3、基本掌握=2、沒有掌握=1;4)制約臨床護理帶教老師開展科研的因素,為多選題。②調查方法。說明本次調查的意義,取得被調查者同意,采用無記名形式發放問卷65份,回收65份,剔除不合格問卷3份,實際有效問卷62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95.4%。③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分析采用χ±s表示,計數資料用頻數、百分比表示,單因素分析采用t檢驗或方差分析,以P
二、結果
1.基層護理管理者的基本情況見表1。
2.基層護理管理者的科研態度與認知和科研能力現狀。對62名基層護理管理者調查,其對護理科研的態度與認知偏高,均分為4.12±0.48;科研能力偏低,均分為1.83±0.44,在科研能力項目中均值較高的為論文寫作能力(2.05±0.59)、收集資料能力(1.90±0.62)、選題能力(1.89±0.60),較低的為科研設計能力(1.73±0.71)、統計分析能力(1.60±0.61)。①不同年齡、職稱、學歷、是否指導護生科研訓練的基層護理管理者科研態度與認知情況的單因素分析見表2。
#:不同學歷的基層護理管理者對護理科研態度與認知存在統計學差異,經過兩兩比較,本科與大專存在統計學差異(p=0.01,
#:不同職稱的基層護理管理者在科研能力存在統計學差異,經過兩兩比較,主管護師與副主任及以上護師存在統計學差異(p=0.00,
3.制約基層護理管理者開展科研的主要因素見表4。
三、討論
1.基層護理管理者的科研態度與認知情況現狀。通過調查,護理管理者對護理科研在護理學科、臨床護理工作、護理質量的提高和對個人的作用等方面都有較清晰的認識,均分在4分以上,與董旭婷[2]的調查結果相似,說明隨著高等護理教育和護理學科的發展,以及臨床護理工作的需求,護理人員對護理科研的態度與認知均有很大的提高。
2.基層護理管理者的護理科研能力現狀。科研能力是指掌握一些文獻檢索、科研設計、資料收集、統計學方法及撰寫論文的知識和技能。科研能力是衡量護理高級專業人才的一個重要指標,而護理科研水平的提高是促進護理學科發展、提高護理服務質量的重要手段。通過調查,基層護理管理者科研能力中等水平,均分在1.83,其中相對較好的能力為的為論文寫作能力、收集資料能力、選題能力,較低的為科研設計能力、統計分析能力,這與王欣鵑[3]、趙夢遐[4]等的調查結果相似。
3.制約基層護理管理者從事護理科研的因素。通過調查發現,制約基層護理管理者從事護理科研最主要的原因為工作壓力大,沒有時間和精力(83.3%),單位不夠重視(85.5%),缺乏統計學知識(80.6%)),學科國內外發展不了解(79.0%),缺乏科研知識和能力(74.2%),缺乏足夠的經費支持(72.6%),與于榮輝[1]對臨床護士科研現狀的調查結果基本一致,反應出我國目前臨床護理科研的實際情況。因此,如何保證護理管理人員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投入護理科研工作是醫院管理者要想提高護理科研水平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
護理管理者因為職務的因素,可以有更多的機會調動各方面的力量促進科研工作的進行,因此加強護理管理人員護理科研能力的培訓,重視護理人員科研的需求,提供更多的學習和申報課題的機會等,都有利于基礎護理管理者投入更多的精力從事科研工作,推動護理科研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于榮輝,丁炎明,朱賽楠.761名臨床護士科研現狀調查分析.中國護理管理,2012,12(6):47-49.
[2]董旭婷,趙梅,王維利等.安徽省護理管理者數量統計分析及影響因素研究.中國護理管理,12,(1):34-37.
[3]王欣鵑,任蔚虹.臨床護理帶教老師科研能力的調查分析.護理學雜志,2012,27(20):19-21.
篇13
對象與方法
于2008年1月至6月,采用分層抽樣法抽取廣西5所三級醫院、4所二級醫院和2所一級醫院的護理人員進行問卷調查。在參考大量文獻的基礎上自行設計問卷,內容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為一般資料,包括調查對象的年齡、學歷、職稱等;第二部分為護理人員開展科研的情況;第三部分為護理人員的科研意識和能力及開展科研的影響因素。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2000份,收回1870份,回收率為93.50%,有效問卷1770份,有效率為94.65%;所有資料采用SPSS 13.0進行統計學處理。
結 果
1.護理人員一般情況
調查1770名護理人員,均為女性,年齡20~53歲,平均33.6歲;學歷:中專1042人(58.87%),大專569人(32.15%),本科159人(8.98%);職稱:護士485人(27.40%),護師559人(31.58%),主管護師665人(37.57%),副主任護師61人(3.45%)。醫院級別:三級醫院1014人(57.29%),二級醫院683人(38.59%),一級醫院73人(4.12%)。
2.護理科研整體水平低
有27.06%的護理人員參加過科研活動,僅2.09%的護理人員主持過護理科研,部分基層醫院護理人員甚至從來沒有接觸過科研。廣西屬于我國經濟欠發達地區,經濟文化落后,醫療衛生條件相對較差,缺乏科研基礎和學習環境,護理科研開展困難。同時許多醫院領導對護理科研重視不足,對護理科研投入和支持少,護理科研沒有必要的科研設備和經費。另外,護理科研本身起步晚,基礎差也是廣西護理科研水平低的原因之一。見表1。表1 不同級別醫院護理人員開展科研情況(略)
3.缺乏科研意識
護理人員是護理科研的直接參與者,其對開展科研重要性的認識與參與科研的動機、能力是直接影響護理科研的發展[2]。本調查發現,有30.21%的護理人員認為科研對臨床工作意義不大,只是和晉升有關,43.67%寫論文是為了晉升的需要。說明廣西護理人員的科研意識淡薄,觀念滯后,護理人員主要是滿足于取得職稱,缺乏創新精神。部分護理人員因工作繁忙,忙于應付日常臨床護理工作而無暇顧及科研。此外,長期以來,護理工作缺少保證人力數量和質量的機制,缺少體現護士勞動價值和地位的評價機制,造成護理人員自我認識得不到提高,積極性不能充分調動,也是影響護理人員科研意識的重要原因。
4.護理人員科研能力低,缺乏扎實的專業知識
本調查中有76.5%的護理人員認為護理科研可提高護士地位,有必要開展科研;60.1%愿意開展護理科研;有48.2%愿意開展科研活動,但不知道如何開展,希望有專家指導。我國的護理教育長期以中專教育為主,在醫院從事護理工作的大部分護理人員都是中專或通過自考的大專學歷,對科研原理,科研程序與方法未經過系統的學習,科研設計,衛生統計學及文獻檢索等知識缺乏,外語水平普遍較低,對外文文獻資料的獲取存在難度。多數護士編制不足,護理人員臨床工作量大,沒有時間學習,知識更新慢,對相關學科進展了解少,也影響了護理人員對護理科研的能力培養和提高。見表2。表2 護理人員的科研方法知曉率科研方法知曉人數知曉率(略)
5.護理人員開展科研的影響因素
有1633名護理人員認為開展科研有困難,占92.26%;其中1228人認為缺乏科研知識和技能,占69.38%;1461人認為需要專家指導,占82.54%;653人認為缺乏科研時間,占36.89%;1337人認為缺乏領導支持,占75.54%;913人認為缺乏科研經費,占51.58%。
討
論
廣西護理科研落后現狀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廣西屬于我國經濟欠發達地區,醫療衛生條件相對落后。大多數醫院從領導到到護理人員的科研意識比較淡薄,在職的護理人員基礎學歷低,沒有經過系統的科研訓練,科研能力和水平較低。部分醫院因條件限制科研管理缺位及運行機制不完善,這些因素制約著醫院護理科研的開展。因此,應加強和規范我區護理科研管理工作,創造良好的科研環境,培養各級護理人員的科研意識和創新意識,激發護理人員的科研熱情,激勵護理人員積極主動參與護理科研工作。
1.優化科研條件,增加科研投入
領導的重視程度是影響科研的重要因素[3]。醫院領導首先要更新觀念,充分認識護理科研的重要性,對護理科研給予大力支持。醫院科研工作應有一名科研副院長主管,并設立專門的科研管理機構,有專職護理科研管理工作人員。制定完善的科研管理制度并實行規范化管理,從制度上保證科研工作的地位和運行。加大護理科研軟硬件的投入,如計算機、圖書、信息資源等,建立護理科研資料室,為護理人員獲取信息提供方便。在經濟上給予一定傾斜,提供科研必需設備和配套護理科研基金,為完成較高層次的護理科研項目提供保障。醫院應撥給護理專項學習經費,鼓勵護理人員積極參加學習,不斷提高業務和科研水平。
2.加強護理科研隊伍建設,提高科研意識和能力
鼓勵不同層次的護理人員參加在職學歷教育和繼續醫學教育來提高其專業理論水平,更新知識結構。定期組織舉辦護理科研培訓班和高水平的學術講座,講授護理科研選題和設計、科研資料的收集和整理、統計學方法及應用、文獻信息檢索、成果的申報及鑒定等,普及護理科研知識,啟發護理人員的科研意識及創新思維,提高其科研能力。有計劃有目的地選擇對科研工作有濃厚興趣和潛力的中青年護理骨干重點培養,通過重點扶持,鼓勵他們主持各級各類科研項目。適當減輕臨床護理工作量,使其有更多的時間進行護理科研工作,盡快脫穎而出,通過做項目,形成科研團隊,以點帶面,建立一支合理護理人才梯隊以提高護理科研隊伍的整體水平。基層醫院的護理人員可根據醫院的具體情況,積極開展繼續醫學教育和遠程教育,有計劃地安排各級護理人員進行學科專業及理論學習,各級醫院根據情況選送有一定專業基礎的人員到上級科研醫療單位學習,以帶動基層醫院護理人員科研活動的開展。加大醫院科研工作宣傳力度,宣傳醫院的科研政策,在醫院內形成濃厚的科研氛圍。建立切實可行的科研激勵機制。良好的激勵機制是促進護理科研發展的動力[4]。應加大對科研人員的物質獎勵和支持力度等措施,充分調動護理人員參加科研的積極性,激勵護理人員積極參加科研活動。
3.加強交流與合作,吸收先進經驗
隨著護理學科的發展,護理科研跨地區、跨部門、跨專業的交流與合作已成為一種必然趨勢[5]。應積極創造條件,為護理人員提供多種繼續教育的機會,鼓勵護理人員積極參加各種學術交流,吸收國內外醫院的先進經驗,拓寬科技信息交流渠道。醫院科研管理部門要加強與省、市的科技部門、科研院所的交流溝通與合作,建立密切聯系,爭取與國內外醫院、高校、科研單位的合作,相互協作,以科技項目為依托,共同申報高層次的縱向課題,努力爭取國家和省、部級科研縱向課題及經費支持,帶動和促進廣西護理科研工作的發展。
總而言之,我區護理科研工作相對滯后,需要更新觀念,完善科研管理運行機制,增加科研投入,改善科研環境,激發護理人員參與科研的熱情,有效地提高護理人員的積極性和科研能力,使廣西的護理科研得到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陳亞娜.國內護理科研現狀及存在的問題[J].護理研究,2005,19(7B):1308-1310.
[2]易美玲,劉麗萍,何岳梅,等.護理人員科研知識認知現狀調查與分析[J].現代護理,2005,11(7):517-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