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敘事分析理論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21世紀初,敘事輔導開始進入中國。2000年,臺北的吳熙琄出版《最新又潛力無窮的療法:敘事療法導讀》一書;2001年,廖世德將懷特與艾普斯頓的著作《故事、知識、權力——敘事治療的力量》翻譯成中文并出版。同年,懷特首次在臺北舉辦“敘事治療工作坊”。臺灣張老師基金會臺北諮商輔導中心積極致力于推廣敘事療法,該中心于2003年舉辦了“敘事治療進階個案研討工作坊”;臺北市生命線協會亦于2003年開辦“敘事治療的多元面貌”課程。此外,香港的社會工作人員協會曾在2003年舉辦了兩次敘事治療工作坊。
目前國外已將敘事輔導法應用于臨床心理學上,干預諸如厭食癥、家庭性暴力、精神分裂癥、精神創傷、種族關系、兒童與養父母關系及口吃康復等問題。
1 敘事輔導法的基本主張
所謂敘事輔導法,即通過引導來訪者在不受干擾的安全環境下敘說自己的生命故事,喚起來訪者內在力量與生命意義的心理輔導方法。敘事輔導的重點與目的在于幫助來訪者重新檢視自己的生活,重新定義生活的意義,進而回歸到正常生活軌道。
敘事輔導法是一種以來訪者中心為取向的咨詢方法。敘事輔導與其他心理輔導方式的顯著差異在于它相信來訪者才是自己問題的發現者和解決者,輔導者只是在旁邊陪伴;來訪者應當從自己生命故事的片段中找到自尊、自信與價值,從而相信自己有能力解決目前的困難。咨詢師在運用敘事輔導法時,與來訪者的關系是平等而合作的;“咨詢師是來訪者改變的促發者,而非按照自身的取向將專業知識強加于來訪者的動機和需要之上( 張涵,2013)。”
懷特認為人類是詮釋的動物,“在詮釋過程中所創造的意義影響了我們的生活、行為和在生活中采取的行動。生命故事或自我敘說的過程傳達出我們決定擷取及對外表達的生命經驗片段;故事或自我假說決定我們如何塑造生命經驗。我們并非通過生命故事存活,而是故事塑造、組成并擁抱著我們的生活(Payne,2012)。”
敘事輔導法鼓勵來訪者發展個人的知識、技巧,鼓勵有意識的覺察與轉化。在進行敘事輔導過程中,輔導者通過認同、談話、強化來訪者所講故事的積極方面而創造出尊重和接納的氛圍,促使來訪者重新建構其對于事物的理解和想法,實現觀念與行為的正向改變。
敘事輔導法主張將談話的焦點放在支線故事上。支線故事是來訪者所敘述的“問題故事”之外的生命體驗,或者是對生命體驗的重新詮釋。懷特主張讓來訪者詳細地勾勒支線故事,“因為只有通過支線故事,人們才能逃離掌控個人理解和生命的主線故事的影響。通過協助來訪者進行更完整的敘說,減少以刻板印象描述經驗所帶來的僵化和影響(Payne,2012)。”
2 敘事輔導法的理論基礎
后現代主義的理論家們認為,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隨著科學技術的革命和資本主義的高度發展,西方社會進入“后工業社會”,也稱為信息社會、高技術社會、媒體社會或消費社會,在文化形態上被稱之為“后現代社會”或“后現代時代”。科學、教育、文化等領域在后現代時代經歷了一系列根本性的變化,這些變化表明它是人類歷史的一次斷裂或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后現代主義哲學產生于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法國哲學家德里達、福柯等人將北美關于后現代文化形式的討論上升到更為深刻、更為廣泛和更具綜合性的哲學高度,從而形成了“后現代主義哲學”思潮。
后現代主義的本質特征就是對于繼承和發揚自古希臘以來的西方哲學傳統的現代主義哲學進行全面的批判,總體上抱持一種對于邏輯性觀念與結構性闡釋的不輕信或懷疑的態度。具體來說,這些批判觀點主要有:第一,用“分延”解構“邏各斯中心主義”,即用“差異”原則來取代“中心”概念,在批判傳統形而上學的二元論或兩極性與獨斷性的基礎上,撼動“整體”,打破“結構”;第二,從縱向思維轉換為橫向思維,即傳統等級體系一般的 “樹狀結構”思維向動態、發散的“根狀莖”式思維的轉變;第三,用差異對抗理性的總體化;第四,注重個體性和自我關切,反對主體性和人道主義,即反對把人的最一般的本質當作當然的、現成的前提,反對把人看作是“理性的生物”;第五,用透視主義和相對主義取代表象論和基礎主義的認識論,認為世界的意義不是單一的,而是具有不可計數的意義;解釋世界的方式是無限的,我們應該尋求對于現象的多種解釋;第六,用不確定性和小型敘事取代元話語和宏大敘事,強調知識的不可通約性、不 可預見性、不確實性、突變性、異質性、與多元性(馮俊,1997)。
從以上對后現代主義哲學觀點的梳理來看,關注差異、去中心化、打破正統、主流和權威、解構和關注解釋的多元是理解后現代主義思想的關鍵,也正是這些核心思想影響了敘事輔導法的產生——敘事輔導法的支撐理念即讓來訪者重新定義問題和人生意義。在來訪者講述“問題故事”、外化問題之后,引導來訪者講述主線故事之外的支線故事,或者從非主流的視角重新解讀問題故事。
3 敘事輔導法的具體操作流程
3.1 來訪者敘說自己的“問題故事”
輔導者需要為來訪者創設不受干擾的、安全的環境,以尊重與專注促使他講述自己的故事。通常來訪者的故事充滿了挫折、失望、悲傷甚至絕望,因此稱之為“問題故事”。
3.2 界定并外化故事中的問題
在來訪者講述自己的故事后,輔導者鼓勵來訪者自己界定故事所反映出的問題;如果來訪者無法說出任何詞語,輔導者可提供幾個供其選擇,例如“憂郁”、“悲傷”、“憤怒”、“工作壓力”、“恐懼”、“焦慮”等。
同時,輔導者應強調問題對個人的影響而非人本身具有問題,此即問題的外化。例如輔導者應表達“抑郁干擾了你的生活”,而不是“你變得抑郁”;應表達“你被壓力影響著”,而不是“你很有壓力”。外化問題的目的在于協助來訪者將自我認同與問題分開,并且了解問題來自于環境或人際互動過程,而非其心理或人格。
3.3 發現并聚焦特殊意義事件
特殊意義事件是來訪者所講述的“問題故事”或叫主線故事之外的、具有某些正向激勵作用的故事或經驗。在來訪者講述完“問題故事”之后,輔導者應引導來訪者講述其他經歷,從中發現具有特殊意義的事件,并對該事件中的某些細節與過程加以聚焦和描繪。
3.4 引導來訪者“重新入會”(re-membering)
“重新入會”即鼓勵來訪者通過舉行紀念儀式、書寫記錄、重游故地等方式正視“問題故事”或創傷性事件,以期獲得支持與撫慰。“重新入會”必須在來訪者通過發現特殊意義事件而重拾自信與勇氣之后進行。
3.5 引入局外見證人強化敘說-再敘說
在此階段,輔導者可建議來訪者邀請其朋友、親人或同事分享自己改寫后的故事。這些局外見證人可在分享過程中講述自己受來訪者觸動的某一段經歷或故事,如此可通過生命經驗的共鳴增強來訪者的內心力量。
3.6 通過儀式或頒發證書結束輔導
當來訪者確定自己的生命故事不只是“問題故事”,其他經歷與故事中所蘊藏的正能量足以支撐其未來生活時,輔導就可以結束了。輔導者可邀請來訪者的重要他人前來進行再敘說,并通過儀式或頒發證書來銘記這段過程。
4 輔導案例
來訪者:王某,女,20歲,大學二年級學生。因其母親在“5.12”汶川地震中不幸遇難,自己難以擺脫悲傷與抑郁困擾。
輔導目標:與王同學建立良好咨訪關系,幫助她正視母親去世的事實和悲傷情緒,找到改善負面情緒的動力,開始新的生活。
輔導次數:五次。
4.1 第一次輔導:敘說自己的故事并外化問題
王同學在輔導員的建議下第一次來到心理咨詢中心進行心理輔導。心理輔導老師邀請王同學講講自己的故事。以下是王同學講述的故事內容:
我老家在綿竹農村,2008年“5.12”地震前,母親在家務農,父親在外打工。地震發生時我在學校宿舍,房間的劇烈晃動讓我很害怕。當我知道母親不幸被垮塌的房屋壓死的消息時,我很震驚,不愿意相信那是真的。但我在同學面前并沒有表現得多么悲傷,可能是來不及悲傷,因為我要趕回家同父親一起料理母親的喪事。將母親的喪事辦完后,我返回了學校,這中間大概有一周時間。回到學校后,我不斷想起和母親有關的往事,不再喜歡和其他同學來往,也不想跟任何人說話;食欲開始下降,不想吃東西,身上沒有勁,體重也明顯減輕;我開始逃課,甚至不愿意走出寢室的門。我一想起和母親一起相處的畫面和片段,眼淚就忍不住地流下來;我不相信母親就這樣離開了我。
輔導老師聽完王同學的講述后,首先表示自己非常愿意傾聽她的故事,并且能夠理解她現在的狀態和心情。之后引導她用幾個詞語概括自己剛才所講故事中的情緒和感受。該同學略微思考后用了“悲傷”、“孤單”、“失落”和“壓抑”幾個詞語。
輔導老師肯定了該同學對自己情緒狀態的認知后,進而引導其將這些負面情緒“剝離”:你認為自己是悲傷的?你認為自己很孤單、很壓抑?換個說法,你可以把悲傷、孤單與壓抑看成某種東西,把上述表達改為“悲傷、孤單、壓抑的情緒與感覺籠罩著你”,這些負面情緒終將遠離你,它們本不屬于你,你可以是快樂而輕松的。
4.2 第二次輔導:繼續敘說故事,挖掘特殊意義事件
第二次心理輔導時,輔導老師邀請王同學繼續講述自己的故事,但這次不講地震后的,改講地震發生前自己家庭、學習和生活中記憶猶新的事。王同學講起初中時父親為她買涼鞋的故事:
我對父親的感情不如母親的深。父親常年在外打工掙錢,與我的溝通很少,感情很淡;我覺得自己甚至不太了解父親,也不太確定他是否愛我,也有可能是父親不善言辭,沒有當著我的面說過那些表達情感的話。但是,我至今仍記得初中時父親為我買涼鞋的事。我家一直很清貧,買涼鞋當然也是要選便宜的,便宜的鞋自然樣式和質量都要差一些。可我當時偏偏看中了一雙紅、黃、白三色相間的皮涼鞋,價格比父親準備給我買的那雙塑料涼鞋要貴好幾倍。我當時很愛美,也很喜歡那雙皮涼鞋,所以執意要買。父親雖然很無奈,很想節省錢,但最終還是妥協了,為我買到了心愛的涼鞋。我當時非常高興,“父親”這一抽象的稱謂開始在我心里具體化為父親鮮活的形象。
輔導老師聽完王同學的故事后,點出該同學初次輔導時所講的“父親不能理解自己的感受”、“失去母親后很孤單”的觀點并不恰當。父親為其 買涼鞋的故事即可看作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事件,在這次愉快的買鞋過程中,父親展現了對女兒的包容、理解和愛;父親雖然不善于表達自己對女兒的情感,但他愿意為女兒付出,竭盡所能甚至是超出自己能力范圍地滿足女兒的需求,愿意包容并陪伴女兒度過難關,所以女兒不是孤單的。 4.3 第三次輔導:引入局外見證人強化敘述
輔導老師鑒于王同學所講特殊意義事件涉及與父親的關系,因此將敘事輔導流程的下一階段提前,目的在于首先讓王同學確定父親對自己的愛、堅定與父親的情感聯系后再去觸碰“問題故事”,與父親一起去祭奠母親。所以此次輔導聯系了王同學的父親到場,并請王同學當著父親的面再次講述了買涼鞋的故事。父親聽完故事后表示深受觸動,自己都不知道當年的一個小舉動讓女兒記憶深刻,成了這么多年女兒最溫暖的回憶。并且,父親也認識到因自己不善表達而拉遠了與女兒的情感距離。
4.4 第四次輔導:正視創傷
在上一次的輔導中,王同學與父親加深了彼此心靈上的聯系,孤獨感與壓抑感有所減輕。在此基礎上,輔導老師征詢王同學關于書寫記錄母親點滴的意見,例如可以記錄母親的容貌、性格特點、喜好、與父親的關系、與自己的關系、對家庭的貢獻等,也可以記錄自己失去母親后的悲傷情緒和對母親的思念之情。
王同學表示愿意嘗試去書寫,并打算與父親一起去祭拜母親。
4.5 第五次輔導:儀式性“結業”
王同學與父親一起祭奠過母親后,再次來到咨詢室,并告訴輔導老師自己已經開始記錄母親的故事。輔導老師詢問其記錄母親故事后的感受,該同學表示雖然過程中難免傷感,但能堅持寫下去,慢慢地能把書寫的過程看作是對母親的一種懷念與愛。
聞此,輔導老師認為對王同學的輔導可以結束了。輔導老師象征性地頒發了一份“走出悲傷,重新生活”的結業證書,鼓勵該同學開始新生活。
5 敘事輔導法對輔導者的素養要求
敘事輔導者除了應具備基本的心理學知識和健全人格外,還應具備以下兩點特質:
第一,善于傾聽。在敘事輔導過程中,輔導者的角色就是傾聽者。輔導者應當鼓勵來訪者盡可能詳盡地講述自己的故事,而不是催促與想著如何應對。輔導者認真、持續的傾聽與關注是獲取輔導素材的重要途徑。
第二,善于發現來訪者“問題故事”之外的正向影響因素。輔導者應具備較強的語言、文本(來訪者有時以信件形式表述自己的故事)理解能力,善于從中發現能夠對來訪者給予正向影響的事件或人物,進而放大這些事件或鼓勵來訪者與重要他人聯系,以取得切實輔導效果。
6 展望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論 文 網專業寫作教育教學論文和畢業論文以及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
敘事輔導法是目前應用比較廣泛的一種心理治療、輔導和咨詢技術,具有以來訪者為中心、操作性強和效果顯著等特點,具有較高的推廣價值。例如目前國外已將敘事輔導法應用于臨床心理學上,干預諸如厭食癥、家庭性暴力、精神分裂癥、精神創傷、種族關系、兒童與養父母關系及口吃康復等問題。從已有研究與應用來看,敘事輔導法還運用于學校心理咨詢與服務當中,解決中小學生、中等職業與大學生的多種心理困惑和問題。
此外,敘事輔導法最初由其創始人之一的邁克爾.懷特在家庭治療領域探索而來,之后逐漸發展到個體與團體治療和輔導。因此,從敘事輔導法的產生、發展和實際應用歷程來看,敘事輔導法可廣泛適用于個體、伴侶、家庭及團體心理問題尤其是情感創傷、自我認同危機、兒童問題行為與親子關系問題的解決。
篇2
一、幼兒焦慮的表現形式
幼兒焦慮有不同的表現形式,通常幾種行為問題同時出現在一個幼兒身上。主要表現為:無緣無故哭泣、注意力難集中、坐立不安、找借口離園、念叨、跟人等,還有一些幼兒存在生理上的反應,如遺尿、無大便、肚子痛、頭痛、惡心嘔吐、食欲不振等。
二、幼兒焦慮的因素分析
眾所周知人的情緒不是自發產生的,而是由各種各樣的刺激引起的。引起焦慮情緒的刺激多數是外在的,但有時也是內在的,幼兒園幼兒焦慮產生的影響因素更是多種多樣。下面,筆者主要從家庭因素、幼兒園教育教養因素、幼兒自身因素三方面來分析幼兒焦慮形成的原因。
1、家庭不良的教養方式
家庭教養方式,一般是指父母在對子女實施教育和撫養中通常運用的方法和形式,是教育觀念和教育行為的綜合體現。”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會產生不同的教育效果。現在有很多家庭對孩子非常的溺愛,他們對孩子一味遷就、一味滿足、百依百順,但是,他們往往只是注重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而忽略了孩子的情感需要。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往往比較自私、任性、依賴性強,他們的情緒極易不穩、過度自傲或自卑、意志薄弱、缺乏自信、交際困難以及軟弱無能。
2、幼兒教師焦慮情緒的影響
幼兒教師的焦慮問題正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如果幼兒教師焦慮水平過高,她們對幼兒可能表現出不耐煩、攻擊性強,如諷刺、謾罵幼兒、缺乏寬容等等。教師的焦慮水平還容易傳染給幼兒,使幼兒同樣也出現高焦慮水平。
三、防范和減少幼兒的焦慮
1、 建立高質量的家庭教養方式
父母尤其是母親對待孩子的態度和行為,會影響兒童對父母的依戀關系。如果父母總是對孩子的需求非常敏感、反應迅速,能夠給兒童一種“無條件的愛”,就會讓孩子產生一種安全感,幼兒知道,如果自己有了困擾或危險,父母一定會及時的給予幫助。這樣,孩子和父母之間就建立了最基本的信賴關系,形成有安全感的依戀。對父母有安全感的幼兒,大多不會懼怕陌生的環境和人。即使遇到必須和父母分離的情況,他們會出現適度的、短暫的分離焦慮,經過旁人的安撫,他們很快就會安靜下來,把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事情上。而對父母有不安全感的孩子往往害怕陌生人,到了新環境會顯得很膽怯、畏縮。這些孩子在必須和媽媽分離的時候,會表現出過度的焦慮不安和氣惱,長時間大哭大鬧,膽小或攻擊,自殘等。
2、 積極評價和悅納幼兒
兒童有積極關注的需要,即兒童有對諸如溫暖、愛、同情、關懷、尊重以及被人承認、接納的需要[4]。只有在給予兒童積極關注的基礎上,兒童才會產生安全感,才會產生“自我關注”,也就是說,兒童只有得到別人的肯定之后,然后才會肯定自己。而父母的陪伴,老師的關愛和親近,小朋友的主動交往,都會讓幼兒感到溫暖和支持。其中比較實用的一種方式是用體態語言向孩子提供積極的信息支持。比如,時常對幼兒進行擁抱、,拍拍他的背,捏捏他的鼻子,揪揪他的耳朵等。孩子非常喜歡這種身體的接觸,這樣的接觸實際上是一種無聲的交流,在成人的擁抱中感受到愛和力量。因此,作為父母和教師,必須要注意,在評價孩子的時候多用肯定語句,比如,“小寶真行”“小寶真能干”“我相信你”之類的話,讓孩子真正感受到你的支持與肯定,感受到你是尊重他、愛他的,這樣,孩子就會變得自信,變得有安全感,即使遇到挫折,也會從容應對。
篇3
一、王佳芝:自由倫理的尋覓者
人民倫理和自由倫理的沖突主要體現在王佳芝和易先生身上,但兩人優勢倫理上的差異導致了王佳芝的命運悲劇。
對于王佳芝來說,人民倫理主要體現在她的間諜工作上,自由倫理則體現在她對愛的極度渴望上。間諜工作需要保密,需要對自我的保留與遮蔽,以求對方存在狀態的敞明;而愛情意味著敞開自身,放棄自我中心,開放給新的可能性,愛“力圖創造出一種新的經驗層面”,“從先前的存在狀態被拋入到一個新的世界,一種新的存在。”兩者的本質矛盾導致了王佳芝內心的煎熬與掙扎。作為一名合格的間諜就應該是冷血無情、隨時準備為國家民族去犧牲,而對涉世未深的王佳芝來說,個人愛情的追求與滿足才是她個人生命的優勢倫理,這種個體自由倫理又是由個人的性情這一隨機形成的價值感覺秩序所決定的。
在現代心理學看來,對愛的追求,是人的一種本能。對于愛的缺失,馬斯洛說:“愛的饑餓是一種缺乏癥,就象缺乏鹽或缺少維生素一樣。”王佳芝在電影中一開場就處于一種無愛的情境之中,家人和鄺裕民始終都沒有給予她一份慰藉心靈的愛。她對易先生說的“那你一定很寂寞”其實是在夫子自道。與鄺裕民和老吳相比,王佳芝只有國恨而無家仇,她的所謂的“家”在遙遠的英國,那里有她的父親、弟弟和未曾謀面的繼母。報效國家當然義不容辭,但她缺乏鄺和吳的那種刻骨銘心的家國仇恨,缺乏抗日鋤奸的強烈動機和持久動力。
愛的缺失導致了她極度渴望補償、渴望歸屬、渴望自我滿足和實現,即使是以扭曲的形式去實現也在所不惜。弗洛姆曾說:“一旦一個人已變成完全孤苦伶仃地面對外面的世界,他就不得不想方設法去擺脫這種不堪忍受的軟弱無力的孤獨狀態。”處于缺失性體驗中的孤獨主體必然會利用一切機會去尋求彌補和平衡,當遇到阻礙不能實現和滿足時,處于缺失狀態的需要會以無意識的形式存在于心靈深處,并試盡一切方法尋找機會,以其他的方式去釋放以求補償,結果是越不曾擁有越更想得到。事實上王佳芝一直就是一個處于孤獨狀態的極度渴望彌補的女孩,此種心理狀態直接影響到她與易先生的感情發展。
在與易的相處中,不管是假戲真做也好,戲假情真也罷,處于明顯不利位置的王佳芝慢慢覺得自己快支撐不下去了,她對老吳說:“他不但往我的身體里鉆,還要象條蛇一樣的往我心里愈鉆愈深。”對愛的極度渴望(個體自由倫理)和自己的特工身份(人民倫理)之間的矛盾讓王佳芝心力憔悴,寢食難安,這個未諳風情、涉世不深、毫無戀愛經驗的女生面對的畢竟是一個老奸巨滑的風月高手啊。當然導致王佳芝心靈防線徹底崩潰的是那顆意外出現的名為“鴿子蛋”的六克拉鉆石。愛的本能力量一旦開發出來,它強大的能量絕不是人民倫理和政治禁忌所能夠阻擋的,更何況王佳芝的體驗是她整個身心的激蕩,是全部靈魂的參與。然而這份感情是一種“飲鳩止渴”似的靈魂冒險。是一次建立在虛妄前提下的致命救贖。王佳芝與易先生那段從“欲”開始以“愛,結束的感情似乎不能說虛幻但也不夠真實,在這亦真亦幻的感情背后我們看到的是一縷極度渴望愛與關心的孤魂,因為只有孤獨的人才會真正體會愛的意義。
對于王佳芝來說,愛的缺失只是偶然性事件,而在這一偶然性事件中表現出的無奈、絕望與渴望則是個人性情的必然。在間諜和愛情,人民和自由之間,這個涉世未深的女生最終選擇了后者,放棄了前者,因而使殘缺的生命在追求完滿的努力中最終成了不可修復的生命碎片。王佳芝并不是為了民族解放與“主義”建設而死,而是死于自己的個人性情,死干個體對生命缺失的彌補之途,因此并不偉大和光榮,但是卻更能從內心深處觸動當下的觀眾,因為生活悖論和倫理困境是無時不在無處不有的,也更具有日常生活的普遍性。
二、易先生:“人民”倫理的追逐者
在易先生身上,“人民”倫理主要體現在他為汪偽政權和侵華日軍效忠方面,其汪偽政權特務頭頭的身份決定了他對待革命者和抗日義士時決不會手軟,這也是他邀功求賞、平步青云的資本:而自由倫理主要體現在他內心的真實情感上。
兩者比較而言,人民倫理在易身上是占優勢的,雖然對于王佳芝他后來應該是動了感情,但他還是毫不猶豫地讓政治前途凌駕于個人的情感生活之上,似乎個體生命的意義只存在于普遍的歷史規律之中,“個人的生命奇想和深度情感”是無足輕重的,“一個個具體的偶在個體的生活事件”和個體生命中細微的倫理困境是無關緊要的。
王與易的交往純粹是從引誘和被引誘的性游戲開始的,沒有任何感情可言。如在第一場里,易先生完全象是一個施虐的暴君,用皮帶對王佳芝又是抽打又是捆綁,不但沒寬衣而且槍不離身,發泄完后就冷冷地走人了。這其實說明了狐疑不定的他在內心對王佳芝是充滿了不信任的。而后孤苦伶仃的王佳芝以胎兒在子宮里的姿勢獨自卷縮在床上,因為這個與生俱來的姿勢在心理上是最安全的。到了第二場和第三場里,雙方已經有了真真假假的情感交流,雖然在中燒的節骨點上易先生還是瞥了瞥那把掛在床邊衣帽架上的槍。易的唯一一次真情流露應該是在日本酒館里 的那場戲。在那里他說出了自己的內心想法,明知未來結局凄慘現在也只能強顏歡笑。那曲一唱三嘆的《天涯歌女》除了是王佳芝個體生命的詠懷外,同時使身居高位的易先生在聯想到自己的處境和可能結局時為主動容并潸然淚下。對于未來他又是恐懼的,因為歷史的審判就在看得見的未來等著他。
但與王佳芝的愛的缺失相比較,他的情感生活非常豐富,甚至可以說是過剩。他有一個細心照顧他的太太,還有一個老情人――馬太太,也許正如王佳芝所說他還有其他什么女人,至于王佳芝,只是他情感生活中的鮮活點綴和補充而已,有當然好,沒有也無所謂,對他充裕的情感生活并不構成實質性影響。因此在王佳芝的身份暴露后,他毫不猶豫簽下了處決書,并且還在部下面前否認那枚鉆戒的所有權。很明顯,他不希望與王佳芝的私情影響自己的威信與前途。自己內心的真情實感(自由倫理)絕對服從政治的需要(“人民”倫理),與自己的前途相比,一個女間諜的生命又算什么,他每天都要簽發處決書,王佳芝消失了自然還會有新的情人來填補。
照常理來說,易的決定完全是恩將仇報,除去感情不說,對方救你一命,你不思回報,反而置對方于死地,這確實有點類似于眾人皆知的“農夫與蛇”的故事。但政治遵循的是權力的邏輯,愛情并不通向革命和政治,更何況是在戰火紛飛的非常歲月里。總之,在嚴酷的現實面前,愛的本能根本不堪一擊。當然我們不是說政治人物就沒有感情,只是說當兒女私情(自由倫理)成為政治(“人民”倫理)的障礙時,兒女私情就只有讓路了。電影的結尾是易先生坐在他和王佳芝曾經翻云覆雨的床邊撫摩、沉思,如果說這是“鱷魚的眼淚”當然有點粗糙與武斷,但如果說他還深深沉浸在愛的憂傷中那也過分了,這其實只是人之常情罷了,我們沒必要過分闡釋。埃?弗洛姆曾說:“如果你的愛沒有引起對方的反應,也就是說,如果你的愛作為愛沒有引起對方對你的愛,如果你作為愛者用自己的生命表現沒有使自己成為被愛者,那么你的愛就是無力的,而這愛就是不幸。”從這個角度來說,王佳芝的愛應該是不幸的,因為她的愛沒有引起對方原諒或赦免她的回饋。
我們可以退一步設想,如果易先生遵循個人的自由倫理放過王佳芝,甚至如她所愿繼續偷偷在一起,那有什么樣的后果呢?很明顯,這會成為上司和同行們的話柄甚至笑料,一個特務頭頭竟然被對方派出的一個初出茅廬的小女生給迷住了,并靠她一時心軟才揀回一條命,這對他的威信和前途將構成毀滅性的威脅。為了盡可能封鎖消息,他不但立馬殺了整個暗殺團隊,而且否認鉆戒的所有權,當老婆告訴他“今天傍晚張秘書和你部里兩個人來家里拿去了一些她的東西”時,他臉露驚訝與擔憂,因為自己的事情已經無法保密了,但他還是叮矚自己老婆:“什么都別說,有人問就說麥太太臨時有急事回香港了。”
三、鄺裕民和老吳:兩種倫理的平衡者
前面分析的王與易,其身上的人民倫理和自由倫理是矛盾沖突的,沖突的結果是一種壓倒另一種而成為優勢倫理,主導著個體的抉擇與生活。而兩種倫理的平衡主要體現在鄺裕民和老吳身上,他們兩人的親人遇害使兩種倫理在他們身上不但不沖突而且縫合得非常嚴密,基本處于平衡、合一與共生的狀態,區別只是鄺裕民的鋤奸是自發的、不自覺的,而老吳的間諜行為則是自覺的,有組織的,也更具專業性,這樣的區別也導致了兩人結局的不同。
1、自發的平衡者
賴秀金說,鄺裕民的“哥哥軍校畢業不久就因為抗日戰死了,所以家里不肯讓他投軍,所以他才那么激動。”親兄弟的遇害燃起了他的復仇之火。親情和愛國、家仇和國恨、自由倫理和人民倫理因為親兄弟的遇害而緊密連結在一起。他首先提議并策劃同學們在暑假里鋤奸,其他五位同學依次附和。而初次鋤奸未成功的三年后,又是他去找王佳芝商量卷土重來。王佳芝也為了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卷進鋤奸行動。三年前,王佳芝為之稀里糊涂“獻身”,三年后,在鄺的勸說下又一次“深如虎穴”,不過因為這次入戲太深,不但自己送了命,而且整個暗殺團隊全軍覆滅。
這里有意思的是王佳芝,她是最后一個在猶猶豫豫中才勉強伸出了那象征同意加入的手。手雖然與大家疊在了一起,但眼神明顯是和鄺交錯在一起。很明顯,驅使她的并非愛國雪仇之類的宏大動機,而是對鄺裕民那種朦朦朧朧的好感和暗戀使然,因此與其說她是去報效國家還不如說是去尋找愛情。只是沒有料到最猶豫的人分配的任務也是最艱巨的,付出的代價也是最大的。
這里我們看到,王佳芝只是鄺裕民復仇的工具而已,她在向鄺裕民交代收集到的情報后曾說:“能不能請他們快一點,結束以后,我們可不可以都離開這里。”可見王佳芝對鄺裕民還存有幻想,但鄺裕民的回答卻明顯是在逃避:“我不敢說,我不知道。”后來為了安慰她又說:“我不會讓你受到傷害,好嗎?”一方面是對愛情的極力逃避,另一方面又說些含糊的許諾。因此王佳芝的感情天平最終倒向易先生,鄺裕民難辭其咎。
篇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2831(2015)05-0004-6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5.02.001
需求分析是系統地收集和分析相關信息來確定課程目標,以滿足學生特定教學情境中的學習要求的過程。它是課程設計中的第一步,是最為基礎的環節,其結果直接影響著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大綱的制定、教材的編選、教學手段和教學模式的選用以及教學評估等一系列教學活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當前,對于外語教學需求分析的研究,特別是大學英語需求分析的研究,已經吸引了很多研究人員的重視。Munby等提出了目標情景分法;Hutchinson & Waters提出“目標情景需求+過程需求”模式;而國內的學者束定芳等認為需求分析應包括社會需求分析和個人需求分析(束定芳,2004:19-34);夏紀梅和孔憲以語言“交際功能”為原則,認為外語課程設計需要分析學生的情況、學習目的、雇主或者職業的需要,關注符合職業要求的語言功能項和技能項(夏紀梅、孔憲,1999:27)。但是,現有需求分析模式的基本假設往往是學生的目標需求以及影響學生學習的各種因素都是靜態的,它們弱化了在實際的語言學習過程中學生的目標需求、影響學習過程的各種因素以及各種因素之間的非線性關系。
隨著動態系統理論被引入應用語言學領域,語言發展可視為一個動態的系統,它為外語課程的需求分析模式構建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基于動態系統理論,外語學習過程既不是單純的認識心理過程,也不能完全歸于社會文化過程,而是在多種輸入因素影響下系統狀態的動態轉移過程。在這種情況下,外語課程需求分析的目的就不再是簡單的要明確學生能力所處的位置以及期望達到的需求點,也不是理解學生期望與現實的線性差距,而是要分析表征學生外語水平的狀態變量、由狀態變量所表達的學生當前外語水平和目標外語水平、影響學生學習過程的輸入變量(因素)以及狀態變量與輸入變量之間隨時間變化的動態關系,最終建立目標學生的學習狀態變化模型。基于此模型,課程設置的目標就是通過改變影響學習狀態的某些輸入變量的值,來使得學生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從初始狀態轉移到目標狀態。
下面,本文將以大學英語課程設置為例,詳細說明動態系統視角下的需求分析方法。首先將介紹需求分析的相關研究工作,然后介紹動態系統理論視角下的需求分析框架。
1 . 相關研究
需求分析最初用于專門用途外語教學的課程設計。而需求分析研究的發展過程中,不同的研究人員基于不同的視角,提出了對需求的不同理解以及分析需求的不同方法。首先,目前各種關于需求的定義可以分為結果指向性和過程指向性兩種定義。結果指向性定義是將需求看作一個期望、要求或必須做的事情,需求常常被看作數個點。如Widdowson(1981:2)將需求定義為外語學生目前學習一門語言和完成未來工作要求必須做到的事情;Berwick(1989:57)認為需求是學生目前的學習要求及未來的工作要求。而過程指向性定義將需求理解為一段距離,強調了需求的過程指向性,比如Kemp(1998:21)將需求定義為“指望得到的東西和現實狀況之間的差距”。下面,本節將從國外和國內兩個方面簡要介紹當前對外語需求分析的相關研究工作。
1 . 1 國外需求分析研究
首先,Munby等于1978年提出了著名的目標情景分析法。它是一個局部的交際需求處理器,是關于關鍵交際變量的一系列參數和個人信息、交際目的、目標水平等九個方面。該方法更注重目標需求分析,僅適用于與特定類型人群的小范圍需求調查,大范圍使用時存在很大局限性。更重要的是Mundy模式幾乎各個層面都存在主觀性和隨意性的問題(Richards, 2008: 35)。
隨后,Hutchinson & Waters對ESP課程中的需求分析模式做出了極大的改進,提出需求分析不僅僅包括目標情境下的語言需求,還要關注如何幫助學生成功達成目標需求(Hutchinson & Waters, 1987: 55)。Hutchinson & Waters的模式包括目標語言需求和學習過程需求。目標語言需求是指學生在目標環境下需要達到的知識和能力,包括必要、不足、起始水平和目標水平。學習過程需求指為了學習而需要做的事情,即學生在目標環境下為達到所需要的水平而必備的知識和能力。該模式強調了學習過程,但弱化外部環境分析。
Dudley-Evans & St John的需求分析模式則通過對課程生態情景這個核心的相關特點的辨析,“對特定學生群體進行最大量的語言、技能學習的分析,最終得出目標情景和學習環境的相關信息,其模型包括7個方面(陳冰冰,2009:19)
Brown在The Elements of Language
Curriculum: A Systematic Approach to Program Development一書中用系統的觀點看待課程設置及其各個環節,談及了需求分析的四種原則和三個角度(Brown, 2001: 35-66)。需求分析四原則:差異性原則、民主性原則、解析性原則和診斷性原則,它決定了在具體的需求分析中要收集哪些信息。鑒于需求分析的復雜性和巨大的工作量,Brown用三對基本的二分法來縮小需求分析中調查內容的選擇范圍:(1)情景需求和語言需求;(2)客觀需求和主觀需求;(3)語言學習內容需求和學習過程需求。這三個維度互相聯系,共同組成需求分析的整體。需求分析的多維度視角,正是反映了需求分析的復雜性,在運用時需要結合實際情況選取適當角度提取信息。這個需求分析模式仍是將需求看作是靜態不變的一個系統加以研究,忽視了非線性因素。
1 . 2 國內需求分析研究
國內學者束定芳等認為需求分析應包括社會需求分析和個人需求分析(束定芳,2004:19-34)。社會需求分析包括社會需要什么樣的外語人才,社會對不同人員外語水平的要求如何,目前外語人才和外語的使用情況等。個人需求分析包括客觀和主觀信息,客觀信息包括目前的外語水平、年齡、教育背景、學習經歷等;主觀信息主要包括希望什么樣的課程時間長度和強度、喜歡什么樣的學習安排、有什么樣的學習目標和希望采取什么樣的教學方法等。這個模式在國內認可度較高,很多對于英語需求分析的研究都基于此模式。但是,該模式仍停留在靜態基礎上,忽略了各種因素隨時間潛在的變化,比如隨著課程的開始和深入,學生的學習動機會發生變化、學生期望達到的目標水平也會發生變化。
夏紀梅和孔憲認為外語課程設計要具有科學性,必須首先了解情況、學習目的和雇主或職業需要(夏紀梅、孔憲,1999:27)。這個模型以語言“交際功能”為原則,著重辨識符合職業需求的目標情景語言所需的語言功能項和技能項。但是它卻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學生學習過程需求。
縱觀現有的需求分析模式,它們大多有一些相似的局限性。首先,在范式上表現為注重探尋變量之間的線性因果關系,假設在一個靜態環境下來研究需求,忽視了語言學習中的各個影響因素隨時間變化會發生變化,忽視了在一個時間點上所做出的需求分析結果的時效性,忽視了需求分析的非線性因素;其次,在內容上分別關注需求的某些方面,往往忽視相互之間的聯系和影響。
2 . 動態系統理論簡介
應用語言學領域的動態系統理論研究開始于Larsen-Freeman,她從混沌論出發,比較全面地討論了語言作為一種復雜自適應系統的特點,基本上奠定了動態系統理論的框架(李蘭霞,2009:409-421)。
Larsen-Freeman認為系統是由多種元素交互組成的關聯體,一個復雜系統通常包含眾多不同元素,其連接方式各不相同且實時變化,其特點主要表現為:異構性、自適性、開放性、動態性、非線性與環境的聯結性(Larsen-Freeman& Cameron, 2012: 26-69)。
(1)異構性是指組成復雜系統的成分、因素或過程類型多種多樣,且有可能本身還是一個復雜系統;
(2)自適性是指系統一個方面的變化會導致系統整體變化;
(3)開放性是指系統允許外部能量或物質進入系統,保持開放可以使一個非平衡系統保持適應和維持穩定;
(4)動態性是指復雜動態系統內部時時發生著變化;
(5)非線性是指復雜系統內部各個因素和成分之間的交互隨時間發生變化;
(6)與環境的聯結性是指環境與系統并不是相分離的,環境是系統的一部分,共同構成其復雜性。
在模型構建上,我們可以用狀態空間模型來描述一個復雜動態系統。利用狀態空間模型,系統可以由如下的狀態方程(方程1)和輸出方程(方程2)表示:
X’=F(X,U)(1)
Y=G(X,U) (2)
其中X是表征系統狀態的狀態向量(X=[x1,x2,…,xn],xi表示系統的狀態變量),U是影響系統變化的輸入向量(U=[u1,u2,…,um],ui表示系統的輸入變量),而系統下一時刻的狀態X’是當前狀態X和當前輸入U的函數F,Y是系統的輸出向量(Y=[y1,y2,…,yk],yi表示系統的輸出變量),而G是系統的輸出變量與狀態變量和輸入變量之間的關系。在實際中,系統的輸出是可觀察的,而系統內部的狀態變化則是不能直接通過外部觀察來了解的。
在研究方法上,動態系統理論認為孤立提取分析變量很難,因為系統的各個變量是彼此聯系、不斷交互作用的,而且傳統的均值分析法對一個群體的描述可能與該群體中任何一個個體都不一致(Larsen-Freeman & Cameron, 2008: 200-213)。因此,為避免簡單化,應注重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相結合,并適當采用微發展研究方法,通過高密集取樣,避免靜態分析的缺陷。
3 . 動態系統理論視角下的需求分析
基于動態系統理論,外語語言的學習可以看作是一個包括了學生、教師以及相應學習環境在內的動態系統(如圖1所示)。該系統的輸出是學生在具體的外語應用情景中的表現,它體現學生需求的滿足程度。它們是學生或者教師可以通過觀察而了解的。而輸入是在學習的過程中的各種影響因素(稱為輸入變量),包括了個人因素和各種社會因素。在輸入因素的影響下,系統具有不同的狀態,這些狀態反映學生的學習進展狀況,并且可以由一組具體的指標(稱為狀態變量)來表示系統的狀態。
此時,學生的學習過程既不是單純的認識心理過程,也不能完全歸于社會文化過程,而是在多種因素影響下的動態變化過程,是系統從一個初始狀態到達目標狀態的狀態轉移過程。并且由于系統的狀態會隨時間變化而變化,系統狀態是時間的函數,因此實際中目標狀態可以由多個,即學生可以設定在學習過程的不同階段所期望達到的目標水平。當有多個目標狀態時,從初始狀態出發,并經過這些目標狀態的狀態轉移軌跡就是學生的學習過程。
由于學生在具體情景中的表現跟其語言發展水平的關系往往是確定的(即輸出方程中的函數關系G往往是確定的),該過程的目的即是通過系統轉移到期望的目標狀態來使得學生在具體的外語應用情景中達到期望的表現。并且由式(1)可知,該過程受系統的初始狀態X0、目標狀態X1,X2,…,Xk(Xi表示第i個目標狀態)、系統的輸入向量序列U1,U2,…,Un(Ui代表影響學生學習過程的因素在不同時刻的取值)以及系統狀態與系統輸入之間關系F的影響。
因此,從動態系統理論的角度出發,我們可以認為外語課程需求分析的目的就是明確目標群體如表1所示的幾個維度的信息,進而建立學生學習過程的模型,也即表示系統狀態變化的狀態方程。
X: X表示語言發展水平的狀態向量,它由一組具體的變量構成,比如以英語聽、說、讀、寫的水平來代表英語的水平,那么此時的X就是一個包括四個變量的狀態向量(X=[x1,x2,x3,x4]),四個變量分別表示聽說讀寫的水平。
X0: X0表示學生語言的當前水平,它是狀態向量在當前時刻(初始時刻)的取值,比如目標群體的聽說讀寫的平均水平均為中級,那么此時X0=[中,中,中,中]。
Xk: Xk表示學生在不同階段期望達到的目標水平,它是狀態向量在學習過程的不同階段結束時刻的取值,比如大學的英語學習過程共有四年,以每一學年為一個階段,學生期望在畢業時達到的英語水平是聽說為非常流利,即為高級,讀寫為中等,那么學生畢業時期望達到的目標狀態為X4=[高,高,中,中]。
U: U是由影響學生學習過程的各種因素所構成的輸入向量。這些因素(也即輸入變量)由個人因素和社會因素組成,可以是學生的動機、學生個人的意志、與周圍學生之間的差異、愿意投入的時間、所使用的學習方法等個人因素,也可以是教師的水平、學習場地的狀況、教育政策、社會要求等社會因素。
Ui: Ui表示輸入向量U在學生學習過程中不同時刻的取值,它的取值是由各個輸入變量在不同時刻的取值所構成,Ui所構成的序列代表了影響學習過程的各種因素隨時間的動態變化。比如對于學生的動機這一輸入變量,其可能的取值包括對語言感興趣、與外國人交流、出國、通過四六級或研究生入學考試或者找到好工作等,可能學生初始的動機是為了考試取得好成績,之后隨著學習的深入其動機可能會變為出國,也可能會變為能夠交流從而找到好工作。
F: F表示語言發展水平的變量與影響學生學習的輸入變量之間隨時間變化的動態關系。比如投入大量的時間、提高教師的授課水平、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都會促進學生的學習水平的提高。由于該關系體現了學生語言學習規律,因此其往往也是確定的。但是針對不同的群體,該關系往往也不一樣,所以我們在需求分析的過程中還是要了解各個輸入因素對學生學習水平的具體影響關系。
方程式(1)和(2)體現了在動態系統理論視角下外語需求分析的基本框架,它不僅告訴我們在需求分析過程中需要獲取哪些方面的信息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還體現了學生學習水平與各種影響因素之間動態、非線性關系。
4 . 大學英語需求分析方法
上一節我們闡述了動態理論視角下外語教學需求分析的基本框架,即我們需要分析表征學生語言發展水平的狀態向量、當前狀態和目標狀態、影響學生語言發展的各種因素和它們的動態取值以及輸入因素與系統狀態變量之間的關系。但是如何在具體操作過程中,針對特定目標群體學生識別上述信息呢?本節我們以大學生群體為例,來詳細說明分析上述信息的具體過程。
4 . 1 狀態向量、初始狀態和目標狀態的分析
狀態向量包含一組狀態變量。實際中對一個系統來說狀態變量的選取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但是,這一組狀態變量必須是不相關的,并且它們取值的不同組合要能夠覆蓋系統的狀態空間。在這里狀態向量表示學生外語發展的水平。我們選取的一組狀態變量要能夠全面度量學生英語的發展水平。
根據語言的交際功能,通常大家都會以聽、說、讀、寫四個方面的水平來反映或者度量學生的語言發展水平。因此,我們就可以通過定義圖1中所示的反映學生聽說讀寫水平的四個變量來作為系統的狀態變量。它們所構成的狀態向量將反映學生在語言學習過程中所處的不同狀態。其中初始狀態是學生開始學習前的狀態,也稱為當前狀態,它是狀態向量在當前時刻的取值,而目標狀態是學生期望在學習過程的不同階段所要達到的狀態,它是狀態向量在學習過程的不同階段結束時刻的取值。
因此,分析初始狀態和目標狀態就是要分析狀態向量在當前時刻和學習過程不同階段結束時刻的取值。而實現這一點的方式就是直接詢問學生當前在聽說讀寫方面的水平以及不同階段期望達到的水平,但顯然通過這種方式準確獲知學生的當前狀態和目標狀態是困難的,因為學生也很難了解自己在這些方面的具體水平。為此,我們提出基于情景的方法。
學生在具體應用英語的情景中的表現是學生學習英語這一過程的輸出(如圖1所示),它們是可觀察的,因此其取值是可以獲得的。而學生在具體情景中的表現又同其語言發展水平密切相關,本質上來說學生在情景中的表現是其語言發展水平的外在反映,是觀察學生語言發展水平的有效方式。基于此,識別學生的當前狀態和目標狀態可以從具體的情景出發,分析學生關注的具體情景以及他們在情景中的當前表現和期望表現,進而根據狀態變量與學生在這些情景中表現之間的關系確定當前狀態和目標狀態。
比如,對大學英語教學來說,學生的應用情景有如下幾種:找工作面試、四六級/考研考試、去國外旅行、去國外學習。這是一些大的情景,每個大的情景又可以細分為一些小的具體情景。比如,這些大的情景往往包含如下的具體情景:聽英語報告、聽英文廣播、與以英語為母語的人交談、看英文電影、閱讀英語讀物、寫英文信件、做英文報告等。這些大的情景與具體情景之間的關系以及具體情景與狀態變量之間的關系如圖2所示。
實際中,每個情景的表現對各個狀態變量的反映程度是不一樣的。比如聽英語報告對聽這一狀態變量的反映程度是1,也就是如果能聽懂報告,那么他的聽力就是非常好的。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可以通過觀察學生在各個情景中的表現和期望達到的表現,然后根據情景對狀態變量的反映程度,來估計出學生在當前時刻各個狀態變量的取值,以及期望達到的各個狀態變量的取值。比如,假設以[0,1]之間的數值來表示學生在各個情景中的表現和每個情景中的表現對各個狀態變量的反映程度,那么各個狀態變量的取值可以通過如圖3所示加權求平均的方式來計算。
4 . 2 輸入向量、輸入向量的動態取值、輸入向量與狀態向量之間動態關系的分析
輸入向量包含了一組影響學生學習過程的因素。這些因素在實際中可能會動態變化,從而使得輸入向量具體不同的取值。為了識別影響學生學習過程的各種因素,我們需要明確學生學習過程中所涉及的具體過程以及其中的主體。如圖4所示,在大學階段,大學生英語學習過程是由在一定環境下的兩個具體過程構成:教師的講授過程以及學生的自主學習過程。這兩個過程涉及三個主體:教師、學生和環境。
因此,識別影響學生學習過程的因素可以從這些具體過程和主體出發,因為這些過程和主體的不同屬性往往就是影響學生學習過程的各種因素。比如:
(1)教師的因素:教師的水平、態度;
(2)學生的因素:學生的動機與態度、毅力;
(3)講授過程的因素:講授的方法、時間等;
(4)自主學習過程的因素:學習時間、方法等;
(5)環境的因素:社會的要求、父母的態度、周圍同學的水平等。
為了在實際中去識別這些因素以及他們具體的值,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問題來調研:
(1)你期望你的英語老師是什么樣的?
(2)你期望他在上課的過程中怎么教?
(3)你平常怎么學習英語?
(4)你認為你如何改進這個過程來提高你的英語水平?
(5)你學習英語的動力是什么,認為哪些因素會促使你更加努力學習英語?
5 . 小結及未來工作
本文探討了動態系統理論視角下外語需求分析的框架,并以大學英語教學為例說明了具體的分析過程。基于動態系統理論,語言的發展可以看作是一個動態的系統,而學生的外語學習過程就是該動態系統從初始狀態到不同目標狀態的狀態轉移過程。該過程不僅受初始狀態和目標狀態的影響,還受系統的狀態變量與影響學生學習過程的各種輸入因素之間的關系的影響。因此,動態系統理論視角下外語的需求分析就是要分析學生的初始狀態、不同階段的目標狀態、表示語言學習水平的狀態變量、影響學習過程的輸入變量以及由狀態變量與輸入變量之間隨時間變化的動態關系。下一步,我們可進行大學英語需求的動態分析實證研究,驗證其有效性,并加以完善。
參考文獻
Berwick, R. Needs assessment in language programming: from theory to practice[A]. In: Johnson, R. K. The second language curriculum[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51, 57.
Brown J. D. The elements of language curriculum: a systematic approach to program development[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35-66.
Dudley-Evans T. & M. J. John. Developments in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M]. Cambridge: CUP, 1998.
Hutchinson T, & A. Waters.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55-63.
Larsen-Freeman, D. & L. Cameron. Research methodology on language development from a complex system perspective[J].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2008(92): 200-213.
Larsen-Freeman, D. & L. Cameron. Complex Systems and Applied Linguistics[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12: 26-59.
Kemp J. et al. Designing Effective Instruction (2nd ed.)[M]. London: Prentice Hall, 1998.
Mundy J. Communicative Syllabus Design[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8.
Richards, J. C.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language teaching[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8: 35.
Widdowson, H. G.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Criteria for course design[A]. In L. Selinker, E. Tarone & V. Hanzeli. English for Academic and Technical Purposes: Studies in Honor of Louis Trimble[C]. Rowley, MA: Newbury House, 1981: 1.
陳冰冰.國內外語需求分析研究述評[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9(7):19.
篇5
全球競爭加劇,企業與員工之間的信任下降,企業的知識型員工流動頻繁問題嚴峻。面臨嚴峻形勢的市場挑戰和考驗,切實抓好人力資源管理,是企業生存和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如何有效地激勵知識型員工已成為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重心,也成為了現代企業可持續發展的一個核心問題。因此,根據知識型員工的需求特征,建立一套具有引導性、合理性、明確性的有效的激勵機制,激發知識型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是現代管理者必須具備的素質,也是一項不可推卸的責任。本文在需要層次理論的基礎上,分析知識型員工的激勵因素,并為水利企業提出滿足知識型員工需要并激勵知識型員工的策略。
二、知識型員工的概念
美國管理大師德魯克已預見到知識的生產和轉讓將成為經濟發展的首要產業,知識生產率的大小將成為衡量生產力、競爭力和經濟成就的關鍵,并較早地提出和使用了“知識型員工”的概念。德魯克是將知識型員工描述為掌握和運用符號和概念、利用知識或信息工作的第一人。知識型員工也稱知識工作者,與非知識型員工相比,在個人特質、心理需求、價值觀念及工作方式等方面有著很多的特殊性。知識型員工有較高的個人素質和專業特長,高度重視成就激勵和精神激勵,并有較高的創造性和自主性。
學者弗朗西斯·赫瑞比在著作《管理知識員工》中這樣描述知識型員工,即那些創造財富時用腦多于用手的人們,他們通過自己的創意、分析、判斷、綜合、設計為產品帶來附加價值。這種描述擴展了企業的知識型員工的涵蓋面,知識型員工還包括獲得一定學歷的專業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和銷售人員等多種類型的員工。
學者伍德瑞夫指出,知識型員工是指那些擁有知識并且能運用自己掌握的知識進行創造性工作的人。他認為知識只是為創新提供了基礎,但并不等于創新本身。知識型員工與擁有高學歷的知識分子是存在差別的,知識分子雖擁有豐富的文化知識,但他們可能并不一定能從事運用知識和提高生產率的工作,而知識型員工不同,他們能使用知識創造出新產品或新成績。這個界定強調了知識的運用性和創造性,以此為依據,將創新作為知識型員工最重要的特征,企業中的知識型員工的涵蓋面將縮小,一般包括技術骨干、優秀的研發人員和策劃人員等。
作為國際著名咨詢公司的安盛咨詢公司,也開展了大量關于知識型員工的研究,通過調研得到了知識型員工的工作績效、員工激勵對社會具有深遠的影響。安盛公司對知識型員工做了以下界定:知識型員工是通過智力輸入、創造力以及權威來完成工作的,主要包括企業專業人員、具有較強專業技能的輔助型專業人員以及中高層管理人員。
綜合以上專家學者對知識型員工的界定,本文將知識型員工概括為:那些主要通過腦力勞動,使自己掌握的知識具有生產力特點,能運用知識與技術提高生產率,善于在學習、積累、更新和運用知識的過程中進行工作創新的員工。
三、知識型員工的需要
馬斯洛于1943年在其《人類動機理論》一文中將需求層次理論劃分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五個層次。同一時期,一個人可能有好幾個需要,但每個時期支配個體行為的只有一個需要,它對個體的行為起著決定性作用,其他的只有一種輔助。激勵理論主要以需要層次理論為基礎,認為人的行為是由尚未滿足的需要引發動機,動機導致行為的。對知識型員工實施有效的激勵就應該首先看知識型員工的需要。知識型員工的這些特征,導致了其具有相應的需求,根據馬斯洛的五個需要層次的理論,知識型員工的需求應該主要集中在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要這兩個高層次的需要上。
知識管理專家瑪漢·坦姆普大量的實證研究結果表明,知識型員工注重的主要有四個因素,分別是個體成長(34%),工作自主(31%),業務成就(28%)和金錢財富(7%)。瑪漢·坦姆普的研究發現,知識型員工更加重視能夠促進他們不斷發展的、有挑戰性的工作,他們對知識、個體和事業的成長有著持續不斷的追求。他們要求給予自,是指能夠以自己認為有效的方式進行工作并完成企業交給他們的任務;與成長、自主和成就相比,金錢的邊際價值已經退居相對次要地位。
安盛公司與澳大利亞管理研究院在分析澳大利亞、美國和日本多個行業的878名員工(其中包括159名知識型員工)后列出了名列前五位的知識型員工的激勵因素,分別是:報酬,工作的性質,提升,與同事的關系,影響決策。
我國的張望軍和彭劍峰在對深圳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深圳潤訊通信發展公司、中國公用信息網、信息產業部信息化工程總體研究中心的130名研發人員實施“創新型企業員工激勵要素調查問卷”,同時以深圳天音通信發展有限公司的140名移動電話銷售和客戶服務人員為對照組進行的比較研究中得出中國知識型員工需求的前五位是:工資報酬與獎勵(31.87%),個人的成長與發展(23.92%),有挑戰性的工作(10.13%),公司的前途(7.99%),有保障和穩定的工作(6.53%)。
從以上研究發現,我國知識型員工的需求與國外知識型員工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異。在我國,在物質財富還比較匱乏的知識型員工中工作報酬與獎勵還占有比較大的比重,但他們一旦擁有一定的金錢財富,需求結構就會發生一定的變化,這或許是由他們自身的特點決定的。但是,這種差異性恰恰也說明了管理心理學本土化研究的重要性。
四、知識型員工的激勵策略
需要層次理論在知識型員工的激勵過程中可以起到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同步發展。目前國內水利企業激勵制度的普遍特點是:重精神獎勵、輕物質獎勵,很多企業的辦法都是用獎牌、獎狀、證書之類的精神獎勵,很少有物質獎勵。總給人一種物質獎勵好像就是低級、庸俗的行為,其實不然,人首先要滿足基本的物質需求,其次才能進行必要的高層次精神需求。由于各個企業的生命周期、市場環境、組織和技術創新水平、競爭導向、人員結構等諸多因素的存在,使得企業知識型員工管理實踐不可能創造出一個嚴格統一的范式。但是總體而言,知識經濟的運行,使得人的個性和創造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人在經濟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得到了空前的強化。
1、報酬激勵。報酬激勵是指包括內在報酬和外在報酬在內的廣義的激勵策略,內在報酬包括職權和機會等方面,外在報酬包括工資、獎金、福利、股權等。報酬激勵側重價值鏈管理,運用多種價值分配形式滿足員工的混合式需求,建立面向未來的人力資源投資機制。報酬激勵可以采用價值鏈管理,在激勵報酬機制設計上,當今企業已經突破了原先的事后獎酬的范式,轉變為從價值創造、價值評價、價值分配的事前、事中、事后三個環節出發設計獎酬機制,側重價值鏈的循環和優化。首先進行價值創造要素的分析,肯定知識在組織價值創造的核心地位,承認知識型員工在企業價值創造中的主導作用。遵循二八法則,承認20%的核心員工創造80%的企業價值。針對單個員工價值評價問題,應建立起知識型員工的關鍵業績指標(KPI)體系和任職資格標準。價值分配充分向知識型員工傾斜,同時為知識型員工提供多元的價值分配形式,包括職權的分配、機會的分配、工資的分配、獎金的分配、福利的分配、股權的分配等等,滿足知識型員工的綜合需求。報酬激勵突出內部報酬的作用,營建新的“人力資源投資機制”,強調責任、參與決策、個人成長、工作自由度等對知識型的激勵作用。
2、文化激勵。文化激勵以知識型員工和企業的關系的戰略性合作伙伴關系為前提,積極構建知識型員工創造個人成長與發展和發揮工作自主性的舞臺。文化激勵采用自主與協作并存的方式,以勞動契約和心理契約作為調節知識型員工與企業之間的紐帶,造就學習組織。首先必須培育和保持一種自主與協作并存的企業文化,提高員工的活力和和企業的凝聚力,“強化入力資源管理體系的綜合運作能力,使得企業既能尊重個性,又能團結協作,努力培育和創造出一種強烈的、長期服務意愿的合作型企業文化”。其次以勞動契約和心理契約作為調節知識型員工和企業關系的紐帶:一方面要根據市場法則確定契約員工與企業雙方的權力、義務關系;另一方面,又要求企業與員工一道樹立共同愿景。只有建立強有力的愿景與核心價值觀,并且愿景是由知識型員工參與建立并得到他們認同的,愿景才可能打動知識型員工的內心,激發他們的成就動機,盡量把管理與滿足員工的期望相結合,維持和強化心理契約的作用。在員工對組織的心理期望和組織對員工的心理期望之間達成一種“默契”,在企業和員工之間建立信任網絡。造就學習型的組織和學習型的個人,強化企業的競爭力,增強知識創造、傳播和應用的效果,并提升知識型員工的個人素質。
3、組織激勵。組織激勵需要建立知識工作支持系統和創新授權機制,圍繞知識型員工對工作自主性的要求,現代企業更加重視發揮員工在工作自主和創新方面的授權。企業迎接高品質、快捷服務和所有顧客都滿意的挑戰的最好的辦法是通過激勵員工的聯合與協作努力,團隊工作的概念代表了組織工作方式的最基本變化。通過授權,將一個個戰略單位經過自由組合,挑選自己的成員、領導,確定其操作系統和工具,并利用信息技術來制定他們認為最好的工作方法。這種被稱之為SMT(Self-management team,自我管理式團隊)的組織結構已經日益成為企業中的基本組織單位,包括象惠普、施樂、通用汽車等國際知名的企業均采用了SMT組織方式。SMT使組織內部的相互依賴性降低到了最低程度。SMT的組織形式改變了過去依靠管理、監控、指示、命令等刻板的管理形式,使知識型員工的個性和創造性得到了極大的發揮,同時順應了現代管理“點燃人性光輝、回歸生命價值,共創繁榮幸福”的人本主義管理趨勢,在順應人性、尊重人格、激勵其主動獻身與創新的精神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換句話說,它仍有助于管理人員增強組織的民主氣氛,提高個人的積極性。當然,工作任務對工作經驗、技能的多樣化要求是實施SMT的重要條件,同時SMT還要求團隊中的知識型員工不僅要有強烈的責任感,而且還應具備相當高的人際關系技能,另外,它還需要管理者有超凡的指導、建議、授權技能等等。
【參考文獻】
[1] 鄭文全:知識管理和知識管理系統:概念基礎和研究課題[J].管理世界,2012(5).
[2] 劉軍、劉小禹、任兵:員工離職:雇傭關系框架下的追蹤研究[J].管理世界,2007(12).
[3] 梁鎮、季曉燕、張維:知識型員工激勵方法比較研究[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07(6).
[4] 張金鳳:淺談水利基層單位人才的培養與激勵[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9,19(34).
[5] 彼得·德魯克著,蔡文燕譯:下一個社會的管理[M].機械工業出版社,2011.
[6] 亞伯拉罕·哈羅德·馬斯洛著,許金聲等譯:動機與人格[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7] 張望軍、彭劍鋒:中國企業知識型員工激勵機制實證分析[J].科研管理,2001,6(22).
篇6
虛擬企業并不是一個新概念,作為一種基于網絡信息平臺運作的組織模式,虛擬企業在整合企業核心能力,降低市場交易費用,提高企業市場協調能力,充分利用企業外部資源等方面具有巨大優勢。這些優勢都是傳統企業之間的聯合所無法比擬的。
虛擬企業的概念
自從1992年WilliamH•Davidow和Michael S•Malone出版了第一本專著《虛擬公司》以來,出現了多種關于虛擬企業的不同描述。
1993年2月Business Week中認為:虛擬企業是指用技術把人、資金和構思網絡在一個臨時的組織內,一旦任務完成即解散組織。1994年3月,美國的Michael S•Malone指出:虛擬公司像一個公司一樣,臨時把各方面聯合在一個“變形的企業”內,在共同信任的基礎上,建立一個長久的聯盟。其成員包括制造商、供應商、分銷商和顧客。國內有學者認為:虛擬企業是指兩個或多個擁有核心能力的企業或項目組,依托信息網絡資源,以業務包干形式獨立完成策略聯盟的某一子任務塊,通過共享彼此的核心能力,使共同利益目標得以實現的統一體。運作中,通過策略聯盟和業務外包兩種形式達到彼此核心能力的共享。這里的核心能力,是一種競爭能力,是知識經濟下企業具有的與眾不同和難以模仿的能力,是企業在生產、技術、管理、銷售、服務、商標和專利等技能或資產的有機融合。
盡管對虛擬企業這一概念的提法有多種,但目前比較一致的看法是:當市場出現新機遇時,具有不同資源與優勢的企業為了共同開拓市場,共同對付其他的競爭者而組織的、建立在信息網絡基礎之上的共事技術與信息,分擔費用,聯合開發的、互利的企業聯盟體。
傳統企業與虛擬企業比較分析
最早研究企業性質及企業可能性邊界的是交易費用學派的創始人羅諾德•科斯。交易費用學派認為企業的存在是因為它以企業內部的計劃組織方式取代了市場上的交易行為,本質上企業是對市場交易的一種替代,那么它實際上就是以企業內的組織、協調、管理費用的增加換取市場交易費用的節約,當企業內增加的邊際組織、協調、管理費用恰好等于由此而節約的市場交易費用時,企業的有效可能性邊界就定格于此。
傳統企業之間的界限是涇渭分明的,企業之間發生的關系是市場上的交易關系,是通過在市場上的討價還價、交換行為而形成的。后來由于信息技術的發展,企業通過市場交易的交易費用無疑大大降低了;原先要通過實際旅行進行洽談的業務可以通過電視會議系統,通過網絡實現異地實時談判,從而節約了大量的費用、時間與精力。因此,在這種情況下,企業組織的有效可能性邊界就會發生變化。根據交易費用學派的觀點,其結論自然是企業組織的有效可能性邊界縮小,通過市場交易來獲取產品的比重越來越大。這樣,無邊界的企業或是虛擬企業便由此產生了。
傳統企業與虛擬企業的主要區別:
從企業內部管理結構上來看,傳統企業大多采用工業經濟時代的金字塔式縱向管理模式。這使得企業的管理鏈條過長,導致了一方面企業的決策遲緩;另一方面與市場、技術的瞬息萬變也極不適應,缺乏隨條件變化而變化的柔性與靈捷性。虛擬企業則不同,它根據企業的業務流程與管理流程重新設計組織結構使之趨于扁平化,運用虛擬運作,整合外部、內部資源,便可以達到企業的生產經營目標,同時也實現了企業組織的高效、柔性化和靈捷化。
從企業的外在表現形式上來看,一是虛擬企業強調彼此合作,它改變了傳統企業同行是冤家的殊死競爭局面,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共贏”的新型競爭觀念。二是虛擬企業不是一個法人實體,它是一種動態聯盟,一旦任務完成,它就可以解散,解散后的各成員又可以加入到其他的虛擬企業中去。三是虛擬企業之間并不以物質資產作為企業的邊界,而是以數字信息流形成的虛擬協作關系作為企業的紐帶,這種新的產權形態,可以對虛擬企業內的物流和資金流進行約束,使其在信息流的引導下按照最有利于信息流動的原則進行流動。
從企業的構建過程來看,傳統企業的聯合有多種方式,也有通過網絡信息手段構建溝通平臺的聯合。這與現代虛擬企業的構建似乎很相似,但實際上,傳統企業的構建模型與虛擬企業有本質區別。圖1是虛擬企業的構建模型,企業1、企業2、企業3通過網絡平臺建立一個虛擬企業,各個價值形成部分分別來自于原來企業。虛擬企業中核心價值鏈的組成來自于三個企業的核心價值。原來的企業在組建虛擬聯合企業時都將自身的核心能力投入到虛擬企業中去。非核心能力不參與虛擬企業的組建。虛擬企業實質是通過網絡信息平臺將原有企業核心能力進行有序整合。在虛擬企業中能夠實現原有企業的優勢互補,對合作各方來說是“多贏”效應。從交易成本角度來看虛擬企業的構建過程,虛擬企業在此基礎上實現了相對交易成本最小化;傳統企業之間的聯合雖然也是為了在聯合體內部實現交易成本的降低,但從虛擬企業的其他優勢可以看出,由于核心能力整合、交流媒介信息化、組織結構扁平化等特點,虛擬企業比傳統企業更具有交易成本優勢。
關于虛擬企業的理論解釋
(一)虛擬企業的形成機理
古典經濟學認為,市場是價格機制作用下的自由交易,企業則完全通過行政命令實現交易,企業和市場的相互關系表現為兩個極端下的兩分法,而對兩者間的關系的探討甚少。交易費用經濟學,則通過提出交易費用的概念,將企業和市場密切聯系起來:企業和市場是兩種可相互替代的資源配置機制,不同的是企業靠的是行政機制,而市場靠的是價格機制。當企業的交易成本低于市場的交易成本時,企業的行政機制就會代替市場的價格機制,企業的邊界是由企業的邊際組織成本和市場的邊際交易成本比較來決定的。
虛擬企業的出現,使得現實社會中企業之間的交易形式已不再是純粹的市場交易,企業與其內部各部門間的關系也不再是完全的上下級關系。透過這些現實的復雜現象,人們感覺到企業與市場的關系在當今社會中變得撲朔迷離,僅僅用企業和市場的兩分法已不能對經濟事實做出正確的解釋。交易費用經濟學的創始人科斯在《企業的性質》中提出企業與市場的可替代關系之后,威廉姆森、理查德森等人又做了深入地研究,發現企業與市場之間還存在著大量的中間組織。科斯后來也承認了市場和企業間存在中間組織。他認為:“作為替代價格機制的‘縱向一體化’的程度在不同產業和不同企業間的差別懸殊”。由此可見,完全按照企業或市場進行交易,只是各種交易方式的兩個特例,還有大量的交易是介于企業和市場間的中間形式,這種形式長期以來沒有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西方經濟學家將其稱為“第三種組織形式”或“企業和市場間的中間組織”本文采用“中間組織”(Inter-form)這一稱謂。中間組織的根本特點是中間組織帶有企業和市場的雙重特性,“看得見的手”(企業行政命令式的計劃控制)與“看不見的手”(市場的價格機制)同時在企業間、企業和消費者間起著配置資源的作用,企業不是純粹的企業,市場不是純粹的市場,企業中存在市場,市場中存在企業。
從以上對中間組織的涵義及形成的分析中,不難看出虛擬企業就是中間組織的現實企業組織形式,虛擬企業是通過企業市場化形成的(如圖2所示)。
(二)虛擬企業存在的必然性
作為中間組織的虛擬企業的出現,既可以節省交易費用,又可以避免較高的組織費用。純粹的市場機制的作用在現實中由于技術條件、地理條件、市場風險、重復交易等因素影響,交易費用增加,市場效率大打折扣。最典型的是當交易雙方進行的是多次或經常性的交易活動,交易者就通過設定一定的規制使雙方建立聯系,這樣交易者容易發現信息,容易完成談判、簽約、執行等市場進程。并且由于虛擬企業是以市場關系為基礎的,與傳統企業相比,監督控制等組織成本也得到了節省。
完全靠行政機制配置資源的企業存在許多阻礙經營效率的因素,比如,管理的行政官僚體制影響信息的傳遞和處理的效率,龐大的管理體系使企業付出高額的組織費用。為使企業靈活精干,適應多變的市場環境,必須改變企業組織結構形式,降低企業組織費用,最好的辦法就是在企業中引進市場機制,用市場機制自行控制和衡量它們的經濟行為。企業通過組建虛擬企業,形成了多個企業共同利用信息、渠道、人員等資源的合作而非競爭的機制,既減少了市場自由交易中存在的交易費用,又避免了完全企業化而造成的高額組織費用。因此,虛擬企業是一種市場化和信息化的產物,比起傳統意義的企業聯盟或企業集團擁有無可比擬的優勢。
虛擬企業的現實意義
為我國產業結構的重組、中小企業改革、企業集團的發展提供嶄新的思路。首先,由于部門的條塊分割、產業的重復建設以及由此形成的“小而全,大而全”的狀況是我國產業結構最突出的病癥。因此,虛擬企業的概念及運作方式,就在于虛擬企業所倡導的企業間的橫向、縱向聯系,優勢互補,有助于企業打破條塊分割,實現跨部門、跨行業、跨地區、跨經濟成分的聯合。虛擬企業所倡導的企業功能精簡、利用外部資源,有助于克服“大而全,小而全”的弊端,促進社會專業化分工。其次,虛擬企業也是中小企業搞活的新方式。一方面,中小企業可成為行業內大企業的下包企業,完成大企業虛擬的生產業務;另一方面,中小企業可自己形成聯盟。這些都能彌補中小企業在資金、設備、技術力量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使中小企業在利用外部資源中提高競爭力。
有利于我國企業在國際競爭中提高競爭優勢。虛擬的運作使得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尋找合作伙伴,降低生產成本,這意味著我國的低成本優勢將受到強烈地沖擊。因此,我國企業的迫切任務是引進虛擬的機制以提高企業國際競爭力。我國已加入WTO,為避免在國外跨國公司的沖擊,國內企業應通過組建網絡化組織加快產業結構的調整。尤其是同一行業的知名企業應進行全方位的合作,優勢互補,形成合力,形成規模,以共同應對國外企業的強大競爭。
向我國企業昭示了指導新世紀企業發展的經營管理思想、組織形式,運作模式。首先,虛擬企業體現了分權管理、人本管理、柔性管理、戰略管理的管理思想。虛擬企業蘊含著競爭性合作、利用外部資源超常規發展、企業管理中引進市場機制、市場交易中引進企業機制等先進的經營思想。其次,它向企業展示了一種以知識技術為核心集聚資源、靈活而又統一的網絡化企業組織形式,這種組織形式能夠調動下屬部門和員工的積極性,發揮個人的創造力,企業的經營管理能隨著環境進行動態的調整,最終達到決策科學的目的。再次,它向企業提供了虛擬聯合開發技術、虛擬生產聯盟,虛擬營銷聯盟等具體的、可操作的虛擬聯盟和虛擬運作模式。這些虛擬企業的深刻內涵對我國企業的微觀經營管理都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趙磊,馬唯為.西方虛擬企業理論述評.中外企業家[J],2002(4)
2.鄭照寧,武玉英,包涵齡.論虛擬企業.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科版)[J],2001(1)
3.李瑜,黃必清.虛擬企業信息管理系統.高技術通訊[J],2000(9)
4.張和明.協同設計環境下的虛擬企業信息系統.高技術通訊[J],2001(1)
篇7
在經濟全球化浪潮風起云涌、中國加入WTO的形勢下,我國亟須培養既通外語又懂國際商務的復合型人才。為了適應這一形勢的需要,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高校開設了商務英語專業,旨在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扎實的英語語言基礎、嫻熟的英語交際能力、系統的商務知識,善于跨文化交際,能適應經濟全球化,具備國際競爭力的復合型英語人才。商務英語是專門用途英語(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的一個分支,要使商務英語專業辦出特色、辦出成效,我們有必要吸取專門用途英語的一些研究方法,用專門用途英語的一些研究成果來指導我們的課程設置。專門用途英語的研究者們普遍認為,只有基于需求分析的商務英語課程才能成為有效的課程項目。
二、商務英語專業課程設置存在的問題
商務英語專業是我國高校的新興專業,目前還沒有統一的教學大綱,課程設置也沒有統一的標準,各校大多根據自己的辦學思想或校情各自為政。筆者從事過多年的商務英語教學和研究工作,考察過多所高校的商務英語專業建設情況,并對各校商務英語專業的教學大綱和課程設置進行了較深入的調查和研究,現將本人在課程設置中所發現的主要問題概括如下:
1.不以市場需求為導向
在設置課程前,對市場需求沒有進行深入的調查和研究,僅是憑著感覺走,這樣設置的課程往往帶有一定的盲目性,難免會與學生未來的實際工作需要存在差距。
2.不從實際出發
各地方院校在辦學條件、辦學模式、師資力量、學生層次等方面都存在差異,有些高校未結合自己學校的實際情況量力而行,而是盲目照搬其他院校的課程設置模式。
3.缺乏系統性和深度
商科課程設置龐雜,國際商法、國際市場營銷、國際金融、國際貿易實務、經濟學、經濟數學、電子商務、國際支付與結算、國際商務單證、貨幣銀行學、會計英語、財經英語等等,無所不包。商科知識廣泛而籠統,缺乏系統性和深度。
4.重語言能力輕專業知識,大部分課程以語言技能的培養為目的,在高年級階段只開設幾門專業課程,而這些課程基本上采用漢語教材或用漢語授課的模式,導致課程設置中“商務”與“英語”脫節,兩者缺乏切合點。
5.重理論教學輕實踐訓練
大部分學校對于實踐課程的重視度不夠,校內外實訓基地的數量和條件遠遠滿足不了學生商務實踐能力培養的需要,相當一部分商務英語教師沒有從事過實際的商務活動,學生以課堂學習為主,實際操作能力都很薄弱,畢業后難以適應工作崗位的需要。
為了使課程設置更具科學性和合理性,我們有必要借鑒專門用途英語中需求分析的方法,對商務英語專業的教學目的和學生的學習需求進行深入的調查和分析,根據社會的需求調整培養目標、改革課程設置,把學生培養成具有國際商務知識和技能的復合型英語人才。
三、需求分析理論
1.需求分析的概念
需求分析(needs analysis)是指在課程設計和實施的過程中,設計人員和教師通過內省、訪談、觀察和問卷等手段對學生的主觀與客觀需求進行調查分析,從而確定使學生學什么和如何學的問題。需求分析是課程設計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也是大綱設計、教材編寫、教學評估的依據。
2.需求分析的具體內容
Hutchinson and Waters 從不同的著眼點提出了目標需求(target needs)和學習需求(learning needs)這兩個概念,構成了需求分析的主要內容。學習情景需求和目標情景需求直接影響到整個教學過程(包括教學大綱、教學資源、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等因素)。教育者一定要認真研究和分析學習者的目標需求和學習需求,并在設置課程時中盡可能滿足這兩種需求。
(1)目標需求分析
需求可以指學習者將來語言使用的客觀需要,也就是為了在目標場合有效使用語言,學習者應該掌握的語言知識和技能,這種在將來目標場合(target situation)使用語言的客觀需求稱為“目標需求”。目標需求又被細分為必學知識(necessities)、欠缺的知識(lacks)和想學的知識(wants)。所謂必學知識,即是學習者將來為順利完成他的工作所必須掌握的知識;欠缺的知識即為目前的知識水平與目標水平之間的差距;想學的知識即為學習者面對特定情景而感到想要學習的部分。
(2)學習需求分析
學習者為了達到客觀目標需要一個學習過程,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者對自己的語言能力與實際水平、學習材料、學習動機與興趣、教學過程有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學習者在當前學習過程中所需要的條件和需要做的事情稱為“學習需求”。Waters & Vilches 認為學習者有打基礎(foundation building)和開發潛能(potential-realizing)這兩種不同層次的需求。在開展學習者需求分析和設置課程的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即從滿足學生打基礎方面的需求逐步過渡到開發潛能的需求,并確定各層次需求的重點。
需求分析是課程設置的前端分析,其最終目的是獲取有效數據,并在此基礎上確定教學目標、采取教學策略、實施教學活動,最終滿足學生的需求,提高教學的效能。因此,能否做好深入細致的需求分析,對于設置課程大綱,選用合適的教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需求分析除了對課程設計具有重要意義外,對于教師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實現教學目標也有重要意義。
四、基于需求分析理論的商務英語專業課程設置
為了順應我國對外經濟事業不斷擴大的需要,近年來許多高校相繼開設了商務英語專業課程,課程門類逐年增加。課程設置是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教學實施的基礎。Hutchinson和Waters是這樣定義課程設置的:“設置一門課程從根本上來說是提出一系列的問題,以便為以后的大綱設計、教材編寫、課堂教學與評估提供一個理論基礎。”商務英語課程就是把商務知識與英語語言結合到商務活動中,培養學生商務技能和英語技能的一門課程。然而,如何將商務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培養融入到英語教學中去,這是我們每一個商務英語教師亟需探討的問題。要使商務英語課程真正能提高學生商務英語能力,在設置課程前,我們有必要從實際出發,對商務英語專業課程目標需求和學生的學習需求等進行深入調查和客觀分析。
1.商務英語專業課程目標需求分析
高校商務英語專業肩負著為社會輸送合格的商務英語復合型人才的重任,商務英語專業的課程設置應以就業為導向,課程設置及教學內容應使學生通過學習掌握以下知識和能力:具有扎實的英語語言基礎和廣博的經濟貿易知識,對國際貿易、國際法規、經濟運行規律有相當的了解,具有一定的理論和實踐知識,能適應當代社會和經濟建設的發展要求,具有較高的獲取知識、運用知識和創新知識的能力,能用英語在經貿、教育、外事等部門從事翻譯、談判、教學、管理等工作的高質量、有特色的應用型英語專門人才。由于學生學習商務英語專業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走向用人單位,因此,我們完全有必要調查分析這些用人單位對商務英語專業畢業生的要求和期待,充分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并適時地調整、
2.商務英語專業學生學習需求分析
Waters & Vilches 提出的確定學習者“打基礎”和“開發潛能”兩個層次需求的不同重點,并在開展需求分析和實施課程方案中的自下而上的方法,是商務英語專業的課程設計者在對學生進行學習需求分析時應該注意的問題。我們可以通過學生小組討論、假期實習實踐和企業專家講座等形式,讓學生親身感受自身的不足,提出切合實際的學習需求。根據Waters & Vilches 的需求分析框架,商務英語專業學生的需求分為以下內容:(1)對教材的需求。學生對教材的需求包括難度和實用性兩個層面的內容;(2)對課堂上獲得實用專業技能的需求。學生對提高實用技能的需求是指學生最大限度上對適應市場需要的一種期待;(3)提高學生自身綜合能力的需求,包括扎實英語語言基本功、商科專業知識、商務操作技能和自主學習能力等。
課程設置就是在需求分析的基礎上確定課程的教學目標,需求分析的關鍵是要找出學習者現有的語言能力和商務知識水平與他們所期望達到的程度之間的距離,從而在確定教學目標時,有針對性地設計大綱、設置課程、編寫教材,并根據目標對教與學各環節進行評估。當然,社會對人才的實際需求是不斷變化的,課程的設置也應時刻把握市場動態, 通過社會調研、畢業生隨訪、聽取業內人士和用人單位的意見建議等方式,了解市場對人才能力素質的最新要求,適時調整和修訂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檢驗和調整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豐富課程內涵,開設符合社會要求和學習者需求的課程。
五、結語
綜上所述,要使商務英語教學上一個新臺階,我們有必要從“需求”出發,用需求分析理論來指導我們的課程設置。需求分析理論視角下的商務英語專業課程設置的實質就是以調查學習者具體的學習目標和目標工作場景對語言技能的實際需求為前提,其在商務英語課程設置中要解決的本質問題是重視培養學生商務環境下實際使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需求分析為決策者提供事實依據,同時也是保證實現教學目的的重要步驟和環節。因此,在課程設置之前的需求分析就顯得尤為重要。另一方面,需求分析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它并非是一件一勞永逸的事情,而是連續的、重復的,它應該是隨著課程的進展不斷進行適時的、反復的分析。因此,要出色地完成課程設置的工作,必須以需求分析為前提,只有在大量的需求分析的基礎上才能使課程設置具有靈活性、科學性、時代性和實用性。
參考文獻:
[1]管春林:試論需求分析在經貿英語專業課程設置中的意義和方法[J].外語與外語教學, 2005(3):37
[2]李莉:需求分析理論在中外合作辦學英語課程設置中的應用[J].職業,2008(12):14
[3]Hutchinson, T. and Waters, A.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A Learning-centred Approach[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55
[4]Waters A, Vilches M L. Implementing ELT Innovations: A Needs Analysis Framework [J].ELT Journal,2001(2):135
[5]Hutchinson, T. and Waters, 21
篇8
Key words:Eco-city theor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新時代下生態城市的提出,生態城市理論的研究力度不斷加強,在研究過程中,雖然對生態城市理論所具有的先進性以及其發展的必然性進行了認同,但是其研究很多都還停留在淺顯的層面上,沒有建立相關的評價指標體系。在城市的實際建設過程中,由于各個城市存在自身的特色,因此應區別對待。本文分析了生態城市理論,并對其目前發展狀況進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其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一、城市生態理論的研究
城市生態理論實際上是一門研究生物之間及生物與其所處環境之間關系的一門學科。在國外研究中,有人認為,生態城市是人們生活的一種較為理想的模式,在生態城市中,自然、經濟以及技術等協調發展,有利于最大發揮人的能動作用和創造性,同時,還能促進人的身心健康以及各種能源物質的有效利用,形成一個循環良好的居住場所。有的認為生態城市的設計目的是為了保障人們的健康,促進產業結構以及生活質量的優化。而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提出的是,生態城市就是從自然以及社會兩方面來創造最適合人類生存的環境。在這種環境下,人的生產力以及創造力被充分誘發。物質以及精神生活水平都不斷提高。隨著人們對生態城市研究的不斷加深,其形成了一門新的學科,也就是城市生態學。這門學科的形成和發展總共經歷了人類生態學的研究、城市問題的研究以及城市生態系統的研究這三個階段,最后一個階段的研究對于城市的開發建設以及管理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同時也有利于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在國內研究中,我國一直持有一種樸實的順應自然的發展觀。這種觀念對于我國的生態城市理論的研究和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我國在這方面的研究比較晚,但是研究發展速度很快,上海在1984年就舉辦了我國第一屆城市生態學的研討會,該研討會代表著我國生態城市理論研究的起步,而上世紀的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期間,我國的生態城市理論逐漸成熟,形成了社會、經濟以及自然的復合生態城市理論。隨著時代的發展,生態城市理論的研究將進一步推進,目前,我國的生態學會以及城市規劃學會等舉辦了很多關于生態城市理論的學術性研討會,這種交流方式將不斷推進生態城市的建設,對我國的生態城市理論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前提條件。
二、目前生態城市理論在應用中存在的問題
生態城市理論雖然具有很多優勢,其在現代城市建設中的先進性很顯著,它對于指導生態城市建設具有明顯作用,但是在研究的過程中,很多只是停留在表面上,而沒有深入其中,對其概念進行深入探討,容易出現浮于表象的缺陷,導致其指導意義降低。而在實際應用中,往往沒有結合城市的生態結構來進行規劃,重視城市的基礎建設,忽略了文化建設以及各種資源的循環再生。在應用中,沒有根據城市發展實際來展開,很多城市建設工程成了形象工程,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目前,我國城市建設速度越來越快,在建設過程中,生態城市成了城市建設的重要目標。但是由于生態城市理論的研究仍不夠深入,因此,容易出現缺乏理論指導的現象,從而阻礙了城市的健康發展。另外,國內有的城市在建設過程中盲目將國外的生態城市模式搬過來,不僅浪費了很多資源,也沒有取得預期的建設效果。
三、生態城市理論的可持續發展研究
生態城市理論的可持續發展,應該在對國內外生態城市理論研究和應用的基礎上,根據目前城市發展的實際情況,來提出相應的發展途徑。
第一,在生態城市理論的指導下,對城市的發展方向進行規劃。科學規劃城市發展的方向,合理定位城市發展的未來十分必要。以可持續發展理論和生態學理念指導生態城市建設,構建城市經濟發展、環境保護和社會進步三者協調發展的系統框架和發展體系,提升城市的宜居水平和市民的幸福感指數。讓城市自然融入山水花園環境之中,讓人們自然進入優美的生態環境之中,充分享受生態宜居城市給人們帶來的幸福和快樂,逐步實現城市讓人們生活更美好的愿望。
第二,應該通過創新機制,改革國民經濟的核算制度。推行綠色GDP制度,以該制度對國民經濟進行考量,在進行評價的時候,綜合考慮城市在發展過程中所消耗的總資源,對環境造成的破壞以及所取得的環境效益。使綠色GDP在促進城市的發展以及提高城市生態建設水平中的重要引導力量。
第三,應該優化城市中各種產業結構的配置,促進經濟和生態的協調發展。通過調整城市產業結構,構建新型產業體系,在城市經濟發展中降低工業產業的比重,提高第三產業的比重。降低工業產業的比重不是不要發展工業企業,而是要合理布局、優化提升,把工業企業集中到園區,通過一定的科學技術搭建循環經濟鏈,減少企業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減輕對城市環境的壓力。而在市區應該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的產業,如發展現代服務業、文化產業、旅游產業等,推廣綠色建筑、綠色社區、綠色交通等,提高綠色低碳產業占GDP的比重。在城市各行各業乃至社區、家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采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發展方式,最大限度地減少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形成產業經濟、生態環境與城市發展良性循環的發展模式,以達到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提高人居環境質量的目標。
第四,應該加大科技力量的投入,不斷創新,提高城市的生態環境建設水平。大力增加生態環保資金投入,使其投入保持在GDP的3.5%以上。發揮政府公共財政職能,完善預算管理制度,增加生態環保專項資金。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資機制,按照“政府引導、企業為主、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原則,廣泛吸納社會資本、民間資本、外商投資投向節能環保項目,為生態城市建設提供可靠的資金保障。要運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加快科技創新步伐,積極吸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術企業參與生態城市建設的研發項目。加強與國際之間的科技合作,重點解決一些關鍵技術和治污難題,為生態城市建設提供可靠的科技支撐。
最后,還應該加強城市的文化建設工作,利用城市特有的地域文化特征,在城市中的新城區中形成新的文化特色,注重各種文化的相互融合,在城市居民中廣泛開展各種文化活動,不斷提高城市的文化建設水平,提高城市居民的文化素質,為生態城市的建設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馬交國,楊永春. 生態城市理論研究進展[J] . 地域研究與開
發. 2004(12),23-6.
[2] Register R. Eco- city Berkeley: Building Cities for AHeal thier Futur e. CA: NorthAtl antic Books,1987. 13- 43.
[3]趙建平. 生態城市理論與實例研究——以西遞鎮總體規劃為
例. 河北工業大學碩士論文[D] .2007.
[4]陳勇. 生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人居模式[J ] . 新建筑,1999
(l): 12-14.
[5]朱錫金: 21 世紀人類生態住區規劃述要[J].城市規劃匯刊,
篇9
1.研究背景和意義
需求分析( needs analysis, NA )指通過內省、訪談、觀察和問卷等手段對需求進行研究的技術和方法。需求分析理論最初源于20世紀60年代出現的課程開發理念,即通過不同群體的學生調整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和訓練學生來構建課程( Rodgers,1980)。在我國的外語教學領域,需求分析最初應用于專門用途英語,后來逐漸擴展到外語的教育的各個層面。
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不斷發展,家長對于孩子的培養日益重視,我國的幼兒教育逐步呈現低齡化的特點。因此英語教育和外教作為幼兒園的一個特色正在全國大中城市的幼兒園全面鋪開。但是隨著也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由于幼兒英語教育的匆促上馬,幼兒英語教師的管理和培訓并沒有跟上,造成了幼兒英語的水平參差不齊,缺乏基本的英語專業知識。這些都嚴重影響到幼兒英語教育的質量和幼兒的身心健康。因此本文將從需求分析為理論依托,以社會對幼兒英語教師的需求著眼點,對幼兒英語教師的素養進行探討。
2.幼兒英語教師素養的界定
根據教育部師范教育司提出的專業教師素養應該包含以下幾個方面: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和專業情義。由此可見幼兒英語教師的專業素養主要是指對幼兒心理和生理特點有所掌握,具有學前教育的相關知識和技能通同時還應具有較為扎實的英語語言功底(包括語音、詞匯、語法以及英語教學法和英美國家相關的文化知識)。也就說幼兒英語教師應該既掌握英語專業知識,又精通幼兒教育學、心理學以及幼兒英語教學理論,且能夠靈活運用于教學實踐的專業人才。
3.幼兒英語教師的需求分析
著名學者束定芳( 2004 )認為需求分析的出發點應該根據社會和用人單位對外語的不同需求而進行設計。因而,本研究選取了15所在烏魯木齊是開展幼兒英語教育的幼兒園,分別以15名幼兒園園長和和來自這15個幼兒園的267名家長以及32名幼兒英語教師為研究被試。以期通過本研究發現在幼兒英語教師實際素養和用人單位以及家長需求之間的共同點和差異,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
本研究采用了問卷調查和訪談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在對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結果進行梳理后發現,烏魯木齊幼兒英語教師的實際素養和用人單位以及家長的需要之間存在這巨大的差異。
3.1 社會和用人單位對幼兒英語教師的英語專業技能的要求較高。在問卷調查的15名園長和263名家長認為幼兒英語教師最重要的專業技能分別語音、語調準確、口語表達準確和掌握相關的英美國家文化。而在對在職的32名幼兒英語教師卻發現69%的幼兒英語教師沒有系統的學習過語音學和英語教學法。36%教師認為自己的發音不太準確或者是基本準確。在文化背景的調查中顯示超過70%的教師沒有學過英美國家概況,不會在平時的教學中給幼兒主動介紹英美國家的相關文化。在語言專業技能方面,主要調查了幼兒英語教師的聽、說、讀、寫四項技能。調查結果顯示幼兒英語教師四項技能中閱讀能力最強,其次是聽力、口語;最弱的寫作能力。
3.2 在教學技能方面園長和家長最看重的幼兒英語教師相關的幼兒英語教學法和課堂組織能力和對幼兒心理學、教育學和教學法等方面的知識。在對教師的調查問卷顯示,超過80%的教師具有學前心理學、和教育學的相關知識,但是僅有48%的教師系統的學習過幼兒英語教學法,了解當前幼兒教育英語教學的前沿資訊。
通過對烏魯木齊市幼兒英語教師素養的調查,不難發現,首先、大部分烏魯木齊市的幼兒英語教師并非英語專業出身,多部分教師都是根據幼兒園的教學需要從學前教育專業轉行從事英語教學的。在擔任幼兒英語教師之前,部分教師經過了較為簡單的英語培訓或者教材培訓,還有一部分教師則沒有機會接受相關培訓,只能在不斷的教學實踐逐步探索。
3.3 從社會和用人單位對幼兒英語教師素養的要求來看,普遍希望幼兒英語教師要具有專業的英語專業背景,尤其注重教師口語、發音等這些對幼兒有較大影響的基本技能。同時希望教師能夠在課堂上充分運用英語專業的相關的教學法,使幼兒英語課堂變的生動、活潑,使幼兒易于接受和喜愛。
4.研究的啟示
通過本研究發現,目前烏魯木齊市幼兒英語教師的專業素養還參差不齊,幼兒教師的專業化還有待提高。這與我國專業的幼兒教師數量匱乏有很大關系,因此筆者建議從以下兩個方面提高幼兒英語教師的素養:
4.1 在現有的學前專業的基礎培養英語方向的學生或者開設英語專業(學前教育方向)。合格的幼兒英語教師最主要的來源應該是我國現有的師范院校, 這一點是勿容置疑的。因為師范院校是培養教師的搖籃,順應著社會對幼兒英語教師的巨大需求, 積極根據市場需求大力開發相關專業。
4.2 教育主管部門要加強對現有幼兒英語教師進行繼續再教育。這樣才能是現有在崗的幼兒英語教師快速的適應崗位需求。因此國家有關教育管理部門可以依托本地師范院校或其它規范的教師培訓機構, 有計劃地組織在崗的幼兒英語教師參加職業技能再培訓。事實上即使是經過幼兒英語教育專業系統培養出來的合格教師, 在從業期間也應該不時地為自己"充電"。因為時代在發展,"終生學習"應該是每一個人都信奉的真理, 否則就無法跟上時代的步伐。
篇10
一、引言
我國電氣設備行業對資金十分依賴,其發展的好壞與企業的資金擁有量有著密切聯系,融資方式的選擇對公司的價值起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本文從優序融資理論的角度,反其道而行之又一次驗證了我國上市公司的現狀,表現為股權融資占首席、債務融資次之、內部融資極少等特點。吉亦超、李斌于(2006)[1]調查了1997-2001 年五年間的數據,分析發現我國內部融資規模甚小,只占上市公司融資總額的20%左右;外部融資占主導地位,幾乎占到了80%左右。通過對本案例的研究討論得出對我國經濟建設的相關建議以及從此引發的思考。
二、案例背景介紹
天津市百利電氣有限公司是按現代企業制度組建的全新企業,是上市公司—天津百利特精電氣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股票簡稱:百利電氣,股票代碼:600468)。公司有生產塑殼式斷路器(MCCB)、萬能式斷路器(ACB)的悠久歷史,其主導產品為:低壓電器元件、電氣傳動及成套裝置等。公司主要通過增發股票來支持企業的規模的擴張,最終結果導致企業的股價大幅度的下降,最終導致企業的價值下跌,不利于企業的長遠發展。
三、基于優序融資理論的財務分析
(一)內部資金的分析
假設金融資產不變,主要分析百利電氣增加的留存收益。內部融資主要是指利用留存收益(扣除股利后的未分配利潤加上計提的折舊)融資。留存收益融資的成本主要是一種機會成本,它相當于股東投資于某種股票要求的收益率,但由于留存收益來自公司內部,因此不必考慮籌資費用。與其他融資方式相比,留存收益的籌資費用為零,最大限度地擴充了公司的融資總量。事實表明,內部融資早已成為工業化發達國家融資方式的首選:美國、英國和德國都具有明顯的內源融資的特性,在其融資結構中,內部融資的比重都超過50%。
(二)外部資金的分析
1.企業債務的分析
債務融資形式日益多樣化,但主要歸為兩大類,即借款融資與債券融資。從百利公司歷年的角度來看2010年9月其負債為4.1億,2010年12月負債減少為3.69億,2011年3月增為5.54億,2011年6月底增為5.98億可知你負債有增長的趨勢,如果百利電氣再增加3億的負債,則其資產負債率就會大大增加,從而使破產風險增加,使企業的價值大打折扣。從2011年半年度報可知其資產為12.49億,負債為5.98億,資產負債率為47.9%這是長期負債的情況,從短期負債來看,相關的指標,其流動比率以及速動比率都遠遠低于行業的平均水平,即說明企業不能再去借錢去注資投資于百利云電,不然會導致財務風險加大,企業價值下降。可以看出百利云電在行業中的資產負債率也偏高,所以不宜進行債券的發放或者向銀行貸款。
2.企業發行股票
股權融資的主要方式是發行普通股、配股和增發。股權融資的資本成本較高因為從投資者角度講,投資于普通股風險較高,相應要求有較高的投資報酬率;而從融資公司來講,普通股股利要從稅后利潤中支付,不具有抵稅作用。另外,股權融資增加了新股東,可能會分散公司的控制權,削弱原有股東對公司的控制以及對剩余利潤的分配比例。從上述來看百利公司沒有足夠的內部收益去擴張規模,又不能大肆的發放債券,所以公司只能用增發股票去彌補所需資金,以維持企業的發展與壯大。
四、討論與建議
(一)出現的原因
1.資本市場不協調
在我國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不協調,股票市場與債券市場不協調。其中以銀行為主的貨幣市場在政策的直接支持下,有了一定的發展,資產迅速壯大,銀行成為我國資金市場的主要供應者。在資本市場中,債券市場起步略早于股票市場,企業債券流通性差,發行受到嚴格的限制以及存在的利率風險等多方面因素,這些因素導致在債券市場進行大規模的融資很難為廣大投資者所接受。而廣大投資者對股票投資的偏好使得股權融資相對容易,從而促使大多數上市公司選擇股權融資[2]。
2.融資成本的客觀需要
企業融資首先考慮的就是融資成本。那么債務融資的成本主要是利息,而股權融資的成本主要有兩部分組成。一是隱性成本,即上市以后被收購、管理層被解雇等風險成本;二是顯性成本,能確認并計量的成本,即發行費用、股息、信息披露費用等成本。從理論上講,應該是債務融資成本較低,股票融資成本最高,但在我國的實踐中,由于政府對上市公司的隱形保護以及市場發展需求,上市公司在股權融資過程中可將大量顯性成本予以轉嫁,同時,就我國新股發行市盈率測算,即使上市公司將其當年盈利的全部作為股利發放,融資成本仍低于銀行的債務融資利率。
(二)建議
1.改善股權結構是解決問題的根本途徑
上市公司股權融資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在于不合理的股權制度安排。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加強股東對上市公司的監控。除此之外還應大力發展機構投資者,擴大機構投資者的投資規模。充分發揮機構投資者在公司治理中的重要作用[3]。
2.實現債券流通順暢,不斷豐富債券品種
為擴大債務融資比重,要對債務融資本身進行革新,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大力發展企業債券流通市場。要完善和健全債券流通的“通道”,在債券的交易市場上,要開辟新的交易“渠道”,形成一個充滿競爭性的交易活躍的統一市場體系;二是加大企業債券品種創新力度。目前的企業債券品種單一導致企業債券不能充分適應企業的需求。應增加短期債券和長期附息債券,同時應逐步推進債券衍生品種市場的發展,適時推出可轉換債券、分離交易可轉換債券等新品種,以適應不同企業對不同融資方式的需求[5]。
五、結論
由于我國的資本市場結構還不夠完善,很多法律制度還不健全,所以我國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就根本不可能實現融資理論的很好應用,就目前來看,增發股票不失為企業進行企業擴張的優質途徑,但這不代表上市公司發展的不好,因為在現階段即使上市公司與有序融資理論背道而馳也是有其歷史意義的,即我國的資本環境使然,但是一個成熟的公司在面臨著企業規模擴張時還應按優序融資理論慎重考慮融資途徑.這就需要我國資本市場的逐步完善。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上市公司的融資體制一定會慢慢地向國際接軌,實現經濟平穩快速的增長。
參考文獻:
[1] 吉亦超,李斌.我國上市融資結構的分析[J].世界經濟情況,2006,(02):12-27.
[2] 葛永波,張萌萌.企業融資偏好解析——基于農業上市公司的實證數據[J].華東經濟管理,2008,(6):42-48.
篇11
資源型城市是以本地區礦產、森林等自然資源開采、加工為主導產業的城市。目前,全國共有262個資源型城市。促進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統籌推進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任務。但長期粗放式的自然資源開采和利用使城市生態環境遭到破壞,資源開發與經濟社會發展、生態環境保護之間不平衡、不協調的矛盾突出,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面臨巨大壓力。國內外學者對可持續發展進行了大量探索,多集中于資源環境可持續性研究,未能將社會成本因素(就業人口、財政投入等)納入可持續能力分析中,用于資源環境可持續性評定的指標權重通常為人為制定,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評定結果客觀性。資源型城市可持續性評定還鮮有學者述及,本文以唐山市為例,基于能值理論和退耦理論,對其可持續發展能力做出定量分析,避免權重的選取的主觀性對評定結果客觀性的影響,并對唐山可持續性發生變化的原因進行分析,試圖為資源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新思路。
一、唐山市概況
唐山市礦產資源品種多、儲量大、質地優良、分布集中、易于采選,是典型的資源型城市。目前已發現并探明儲量的礦藏有47種。煤炭保有量62.5億噸,為全國焦煤主要產區;鐵礦保有量57.5 億噸,是全國三大鐵礦區之一。石油、天然氣、石灰巖、黃金等儲量也十分可觀。唐山在2000-2012 年持續保持大于10%的經濟增長率。至2012年,全市戶籍總人口為741.78萬,生產總值達5861.6億元,其中工業產業占比為55.34%,人均GDP為76643元,居河北省首位。
二、研究方法
1.能值理論
不同能量間存在質和量的差異,能量的不可加性和不可比性給生態經濟系統研究帶來困難。美國生態學家Odum 于20 世紀80 年代后期提出能值理論:某種流動的或貯存的能量所包含的另一種能量的數量,稱為該能量具有的能值。實際應用中,以太陽能值衡量某一能量的能值。能值能將商品、資源、服務等直接或間接的能源用一個統一的單位(sej)進行分析,這使其能被用于自然環境資源價值與經濟活動成果的評估及其相互關系的研究。太陽能值轉換率是能值分析的關鍵,它是指單位某能量(J)或某物質(g)所具有的太陽能值,即單位某能量或某物質相當于多少太陽能焦耳的能值轉化而來,單位為sej/J或sej/g。本文將唐山市資源環境壓力能值分析體系簡化為三部分(見表1):農業生態系統中不可再生資源(1-6)、工業活動中能源消耗(7-18)以及廢物排放(19-20)。(見表1)
2.退耦理論
OECD 環境組織在20世紀末提出退耦概念,資源環境壓力與經濟發展的退耦即指阻斷環境壓力與經濟增長之間的聯系的過程。退耦研究主要反應驅動力(如GDP 增長)與壓力(如環境污染、資源消耗)在同一時期增長差異變化情況。當環境壓力及資源消耗強度(速率)慢于經濟增長強度(速率),就是“退耦”,退耦可分為相對退耦和絕對退耦,當經濟增長快于環境壓力時稱為相對退耦,經濟增長而環境壓力為零或負時即為絕對退耦,具體用退耦彈性系數D進行測度,公式為:
其中:%GDPi/GDPi-1為為經濟增長指標;
%Ti/Ti-1為資源環境壓力指標;
TNRi為第i年不可再生資源消耗量,為表1條目1-6能值之和;
TEEi為第i年能源消耗量,為表1條目7-18能值之和;
TWEi為人類活動廢物排放量,為表1條目19-20能值之和。
依據GDP 與T 之間大小關系以及D取值,退耦分為不同狀態(如圖1):
正退耦狀態:若為弱正退耦,說明經濟增長同時資源環境壓力增大,且經濟增長速度稍快于資源環境壓力增加速度,D值越大,表示退耦水平越高,環境越趨于穩定且可持續性也趨好;若絕對退耦狀態,說明經濟不斷增長的同時資源環境的壓力在不斷減小,此時經濟發展為強可持續;若為衰退正退耦,說明經濟衰退的速度明顯慢于資源環境壓力減小速度。
負退耦狀態:若為明顯負退耦,說明經濟增長速度明顯慢于資源環境壓力的增加,D值越大,可持續性趨于崩潰狀態;若絕對負退耦,說明經濟衰退的同時資源環境壓力卻在不斷增加,經濟可持續性完全崩潰;若呈弱負退耦,說明經濟衰退的速度稍快于資源環境壓力的減小。
連接狀態:擴張連接和衰退連接分別表明經濟總量與資源環境壓力水平同步增長和同步衰減。
三、唐山市可持續發展能力分析
唐山市可持續發展能力從資源環境壓力與經濟增長退耦分析、經濟效率分析、社會成本分析入手,并將資源環境狀況、資源利用效率水平、社會成本因素相結合進行可持續發展能力綜合評價。
1.退耦分析資源總消耗
(TRC)表示為支持經濟持續增長所投入的資源和能源;總廢物排放量(TWE)(由于數據缺失只統計廢水和固體廢物)代表人類經濟活動對環境產生的壓力;
GDP用來表示經濟發展狀況。唐山市資源環境壓力與經濟增長退耦分析用上述指標來測度,數據如表2所示:
唐山市2006-2012 年資源環境壓力與經濟增長退耦彈性指數計算表明:退耦水平此期間震蕩波動。D2006-D2011值依次為0.66,- 0.04,1.16,- 0.29,2.98,0.52;依次表示弱正退耦,絕對正退耦,明顯負退耦,絕對正退耦,明顯負退耦,弱正退耦。唐山市在豐富的煤礦資源基礎上建立起鋼鐵業、能源業、化工業、建材業、裝備制造業五大支柱產業。高污染、高耗能的鋼鐵業粗鋼產量2012年占河北省總產量47%,占唐山市GDP約20%以及唐山市財政收入的三分之一,全市經濟嚴重依賴鋼鐵業。如圖2所示,唐山市GDP增長趨勢與鋼鐵生產總值(GSP)增長趨勢耦合,而唐山市環境壓力在2006-2012年間持續增長至原有的二倍;資源消耗方面,除2010年,但其他年份都呈現增長的趨勢。表明唐山經濟保持高速發展是以鋼鐵產業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為代價的。
唐山市2007-2012 年資源環境壓力與經濟增長退耦水平較大幅度的震蕩波動與唐山市鋼鐵產業發展的波動密切相關。如圖3所示,由于鋼鐵市場需求波動,全市鋼鐵產量增長率Rs對應震蕩波動,并與退耦指數Di變化趨勢對應相反。表明唐山市鋼鐵行業對其資源環境的可持續性負面影響明顯,政府應當著重鋼鐵產業調控,加強對鋼鐵行業環保問題監督,加大鋼鐵產業升級力度。
反映出資源型城市經濟發展過度依賴本地資源,導致產業結構單一。由于主導產業基本處在產業鏈的前端和價值鏈低端,且通常為粗獷式發展,造成資源浪費和環境破壞。2.效率分析除上述表3的測度退耦水平指標,為進行進一步效率分析,需要引入經濟效率(EE)和環境壓力(EP)指標,公式為:
其中:EE 表示每消耗1sej 資源和能源所能創造的經濟價值;EP表示每增加1sej的GDP,所對環境造成的壓力。如表3,經濟效率EE 由2006 年2.65E-01 增加至2012年3.91E-01,表明隨著技術進步、政府環保財政投入增加,唐山資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唐山在環境壓力方面呈波動變化,但總體呈下降趨勢,表明唐山經濟開發中對環境壓力趨于緩和。(表3)
3.成本分析
政府環保政策導向和財政投入有助于生態環境的改善,以環保投入(EPI)量衡量。在資源環境壓力與經濟增長退耦中,還應考慮社會成本,以就業人口(EPM)來衡量。從表4看出,唐山市環保財政支出逐年增加,由2006年28700萬元增至2012年184000萬元,增加了5倍;而就業人口(EPM)則逐年減少。(表4)
為測度退耦過程中社會成本的變化,本文引入退耦財政投彈性(IfD)以及退耦就業彈性(JfD)兩個指標。為了能夠表示經濟政策影響的長期性,本文選取2006年和2012年兩年的數據表示,公式為
其中:EPI2006-2012 表示2006 與2012年政府環保財政投入差額;
EPM2006-2012 表示2006 與2012年就業人口差額;
IfD2006-2012 表示每實現1 單位退耦所需的環境保護財政投入;
JfD2006-2012 表示每實現1 單位退耦所增加的就業人口。
計算結果如表5所示,2006-2012 年期間完成一單位退耦財政成本相對減少8.54億,而可相對增加就業1080 萬人。無論從財政投入還是就業人口角度,唐山繼續加強資源環境與經濟增長的退耦力度都是有利的。
四、結論
本文將政府財政投入和就業人口這兩個政府實施經濟政策主要考慮的因素引入可持續發展程度研究中。對唐山市研究發現:唐山退耦程度呈震蕩狀態,并與唐山市鋼鐵產量增長率變化趨勢相反,說明該市鋼鐵行業對本地生態環境影響較大,這與唐山正處于轉型發展期吻合,反映出資源型城市經濟發展過度依賴本地資源,導致產業結構單一。由于主導產業基本處在產業鏈前端和價值鏈低端,且通常為粗獷式發展,造成資源浪費和環境破壞。唐山市發展中雖資源和能源消耗絕對增加,但經濟效率呈小幅度波動增長趨勢,即資源和能源利用的經濟效率得到提高,環境壓力趨于緩和。最后,從七年退耦過程中社會成本測度結果看出,唐山退耦過程中增加就業人口并相對減少政府財政投入,初步實現城市經濟、社會和生態的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 行動指南”—— 解讀《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2013-2020年)》[J]. 國土資源,2014(01):7-9.
[2]徐建中,趙紅. 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產業結構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 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01(03):63-65.
[3]楊斌. 2000—2006年中國區域生態效率研究——基于DEA方法的實證分析[J]. 經濟地理,2009(07):1197-1202.
[4]袁平,徐斌,章力建. 縣域可持續發展評價中的生態足跡動態研究——以內蒙古阿魯科爾沁旗為例[J]. 中國農業科學,2007,(04)773-781.
[5]徐福留,趙珊珊,張穎,郝君宜,詹巍,趙臻彥. 經濟發展可持續性狀態與趨勢定量評價方法研究[J]. 環境科學學報,2005,06:711-720.
[6]李孝坤,韋杰. 重慶都市區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演進分析及對策探討[J]. 經濟地理,2005,03:387-390.
[7]Ali Kharrazi, Steven Kraines, Lan Hoang, Masaru Yarime. Advancing quantification methods of sustainability: A critical examination emergy, exergy,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ecological information- based approaches [J]. Journal of Ecological Indicators, 2013, 37, 81-89
[8]National Statistical Institute of Italy.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Indicators in Urban Areas: An Italian Experience. In Proceedings of the European Statisticians, Joint ECE/Eurostat Work Session on Methodological Issues of Environment Statistics, Ottawa, ON, Canada, 1-4October 2001.
[9]Riccardo Maria Pulselli. Integrating emergy evaluation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monitoring resource use in the Abruzzo region(Italy)[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10, 2349-2357.
[10]H. T . O du m 著, 藍盛芳譯. 能量、環境與經濟系統分析導引.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
[11]唐山市統計局.唐山統計年鑒[G].中國統計出版社,2006-2013.
[12]OECD. Decoupling economic growth andtransport demand[R]. Paris: OECD, 2003.
[13]賀秀斌,文安邦,張信寶,等.農業生態環境評價的土壤侵蝕退耦指標體系[J].土壤學報,2005,42(5):852-856.
[14]Tapio, P. Towards a theory of decoupling: Degrees of decoupling in the EU and the case of road traffic in Finland between 1970 and 2001.Transp. Policy 2005, 12,137-151.
篇12
0 引言
采用對稱懸臂施工的較大跨徑連續梁、剛構橋需要對其施工中線形、應力進行實時監控。由于平面桿系模型具備占用空間少,運算速度快等優點常常被設計院和施工監控單位所推崇。當箱梁箱腹間距較大,在彎曲荷載作用下,應力分布已經不再服從初等梁理論,即存在剪力滯效應。通常用于指導施工監控的平面桿系模型是按初等梁理論進行計算,因而從平面桿系模型中提取的理論應力對施工監控指導意義不大。因此,需要對施工過程中懸臂結構控制截面的剪力滯進行研究,作為理論應力修正的依據。
1 根部截面應力監測
對于對稱懸臂澆筑的連續梁橋,通常采用如圖1所示的測點布置應力傳感器,以監測控制截面(根部截面)
應力。從平面桿系模型中提取的1,2,3#測點的應力相同,然而實際情況是1,3#測點應力及應力增量大于2#測點,即存在剪力滯后的現象。 圖1根部截面應變測點布置圖
2 剪力滯效應分析
應用變分法的最小勢能原理分析箱梁剪力滯時,引入兩個廣義位移概念。梁的豎向撓度用表示,梁的縱向位移用描述,并假定縱向位移沿橫向按三次拋物線分布,有
式中:為剪切轉角的最大值, 分別為上、下翼板的中面距截面形心軸的距離。為凈寬的一半。
2.1 基本變分方程的推導
依據最小勢能原理,在外力作用下,結構處于平衡狀態。當有任何虛位移時,體系總位能的一階變分為零,及
式中:——體系位能;
——外力勢能。
對式求變分并令可求得微分方程及相應的邊界條件。
整理并令,
,
邊界條件為:當板固結時,
當板非固結時
方程的一般解形式為:
其中為剪力有關的特解,系數與應由梁的邊界條件確定。
由式1中第一式的得到:
稱為附加彎矩,它是由剪力滯效應產生的。
由應力應變本構關系知:
對于懸臂澆筑的連續梁而言,需要對新一節段混凝土澆筑后控制截面的內力變化進行實時監測。因此實際結構可簡化為一懸臂梁在自由端作用一集中力的情況。
自由端集中荷載作用下剪力滯效應
邊界條件是
當x=0時,c1=0
當x=l時,,則有
所以
固端截面的剪力滯系數為:
2.2 算例
某等截面連續梁跨徑布置為60+100+60m,懸臂澆筑階段長度為3.5m,現對混凝土澆筑后由于剪力滯引起的控制截面內力分布不均的情況進行分析,并且把得到剪力滯系數作為平面桿系模型中理論應力的修正系數。根據截面信息得,,根據上述公式知:
,。
現選取3、7、11、15、19、23號塊段澆筑后的情況進行分析,結果見表1。
表1 不同工況下固端截面理論應力修正系數
3結論
通過表1計算結果可知,箱梁截面應力分布不再服從初等梁理論;
計算所得的剪力滯系數適用于分析懸臂施工階段的等截面梁根部截面應力;
通過對控制截面的剪力滯進行研究,確定考慮剪力滯效應的理論應力修正系數,修正的理論應力能夠更好的反映結構截面應力分布情況。
參考文獻
[1] 項海帆.高等橋梁結構理論[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2] 徐芝綸.彈性力學簡明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篇13
近年來,我國外語教學理論研究(Theoretical Study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主要集中在對國外外語教學理論的引進,消化和應用,并期喚具有中國特色的外語教學理論。(束定芳,莊智象1)時下我國外語教學理論研究百花爭鳴,繁榮昌盛,出現了相對的生產過剩,更為頭疼的是,許多外語教學理論研究追捧標新立異,華而不實,無法對亟待解決的外語教學有實質性影響。如何恰到好處地處理當前外語教學研究的不足與偏移,有效進行需求分析(Requirements Analysis),對外語界提出了嚴峻的挑戰。有效對外語教學理論研究進行引導,符合需求關系發展,促進外語教學理論研究以課堂教學實踐為中心,以學生課堂需求和目前我國外語教學所處困境為兩個基本點,真正把外語教學理論研究切實用到實處,已成當務之急。本文重在對現存外語教學理論研究進行有效需求分析,真正使外語教學理論研有所需,研有所用,研有所為。
一.當前我國外語教學理論研究現狀
當前我國外語教學研究取得持久發展的同時,也存在很大不足。經實踐與研究證明,具體表現為:
1.外語教學理論研究權錢干擾
在外語教學領域,許多出版社在外語教材上的競爭出現刺刀見紅的地步。他們盲目攀比,違背市場發展的客觀規律,脫離供需關系,致使各地書籍琳瑯滿目,實用書籍寥寥無幾。據一項可靠調查,許多讀者在書店上基本上走馬觀花,一目十行。在金錢和名譽面前,一些院校和教師也失去判斷力,為評職稱和升職,導致各項外語教學理論研究表里不一,華而不實。
2.外語教學理論研究畸形明顯
在高等院校,一些外語教師聽,說,讀,寫,譯等水平極其一般,他們把主要焦點集中在外語教學理論研究,沒有真正滿足學生在聽,說,讀,寫,譯等方面的需求。外語教學理論研究若沒有扎根于我國外語教學實踐,與課堂教學實踐脫節,僅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無實之花。
3. 外語教學理論研究驅動不力
王加興(2001)指出,目前我國高校外語專業研究生培養模式主要分為以研究型人才為主和以實踐型人才為主。2009年新增約5萬專業碩士學位研究生,以培養大量實踐型人才足以明證。然而目前外語教師旨在研究外語教學理論,而在實踐型人才上缺乏足夠的經驗和準備。并且在實踐型人才培養方面是否需要理論,這些理論與培養研究性人才的外語教學理論有何異同,培養實踐型人才與培養研究型人才的老師這些都不得而知。可見外語教學理論的研究與教學實踐出現分歧與模糊。
二.我國外語教學理論研究需求分析模式界定
1. 外語教學理論研究需求分析理論與需求分析模式(Requirements analysis model)的構建
馬斯洛(1943)提出的需求層次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從生理,安全,情感和歸屬,尊重和自我實現等五需求闡述需求的等級。Stern(1983)在吸收前人模式的基礎上,提出一個獨特的外語教學三層次模式:理論基礎,中間層次和時間層次。在外語教學理論研究中,必須全面考慮到外語教學的相關因素,注意各層次各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并了解語言理論,學習理論和教學理論與環境因素的關系。
1)生理的需求
生理的需求任何一項得不到滿足,人類個人的生理機能就無法正常運轉。生理需要是推動人們行動最首要的動力。馬斯洛認為,只有這些最基本的需要滿足到維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要才能成為新的激勵因素。外語教學理論研究應用于課堂教學,需采取有效地教學模式。Slavin(1987)在卡羅爾學校教學模式的基礎上,提出QAIT模式,即教學質量,教學的適當性,教學誘因和時間。其猶如一根大鏈條,只有環環相扣,才能顯現出鏈的力量。而外語教師大多出于自己的生活所迫,為解決自己的衣食住行的方面潛心研究外語教學理論,這樣他們的需求(通過外語教學理論研究來滿足生理的需要)與課堂教學實踐的需要就形成脫節。
2)安全上的需求
馬斯洛認為,整個有機體是一個追求安全的機制,人的感受器官、效應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尋求安全的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學和人生觀都看成是滿足安全需要的一部分。外語教學理論研究很容易出于自身財產所有性,資源所有性,工作職位保障和家庭經濟安全。一些外語教學理論研究的教師處心竭慮承擔一些國家級或省級重大課題,在一定程度上出于各項安全的考慮。Curran(1972)用SARD來小結其語言學習觀,其中S代表security,學習者和教師之友在一種安全感的環境下,才可能進入成功的學習或工作狀態。
3)情感和歸屬的需求
人人都希望得到相互的關系和照顧。感情上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來的細致,它和一個人的生理特性、經歷、教育、宗教信仰都有關系。很顯然通過外語教學理論的研究來維持親情,友情,愛情的正常關系無疑是一些外語教師的必然選擇。Gudykunst提出的焦慮 和不確定性協調 (AUM)理論對跨文化交際語言教學有效性的研究具有里程碑的作用。張衛東(2009)從解剖AUM理論的入手 ,論證了跨文化交際與課堂教學在本質上的相同屬性 ,并以 AUM理論為指導 ,對課堂教學做了調查 ,分析了問題 ,挖掘了原因 ,提出了對策。這是跨文化交際學與外語教學結合的初步嘗試。Shewell在采用路徑分析法研究情感因素對外語
流損的影響時也發現: 外語學習者正面的語言態度和良好動機均可以有效防止語言流損。是影響外語流損的因素之一。Nagasawa通過對7名學習日語的美國學生的調查證實: 具有良好學習動情感和正面語言態度的學習者比對照組的外語流損程度要小。
4)尊重的需求
尊重的需要可分為內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內部尊重是指一個人希望在各種不同情境中有實力、能勝任、充滿信心、能獨立自主。總之,內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外部尊重是指一個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別人的尊重、信賴和高度評價。馬斯洛認為,尊重需要得到滿足,能使人對自己充滿信心,對社會滿腔熱情,體驗到自己活著的用處和價值。外語教師在研究外語教學理論的驅動力可能來自自我珍重,信心,成就,被他人珍重或自己的地位. Stephen等 ( 1985: 3)指出:當對要發生的事情感到緊張、 不適、 擔憂時,便會產生焦慮感,并從四個方面表現出負面的憂慮: 1)自我概念; 2)負面行為結果; 3)對方給予負面評價;4)本群體成員給予負面評價。 一個負責任的教師必然想通過本次課建立、 維護、 鞏固自己在學生中的印象和聲望,避免任何負面的印象或來自學生與同事的批評。這也是獲得尊重的有效來源。李清源和魏曉紅(2009)認為情感是人們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態度體驗。在外語學習中, 情感主要是指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感情、 感覺、 情緒、 態度等內心體驗過程。 一些國外語言學家在談到防止語言流損時提出要重視情感因素的重要作用。研究人員發現, 學習者的情感狀況會直接影響到他們外語學習的行為和效果。
5) 自我實現的需求
通過外語教學理論研究來實現個人理想、抱負,發揮個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達到自我實現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解決問題能力增強,自覺性提高,善于獨立處事,要求不受打擾地獨處,完成與自己的能力相稱的一切事情的需要,顯得尤為必要。
圖1 外語教學理論研究需求分析模式構建
2.需求分析模式的界定
“傳統的工具型外語人才已經遭到沖擊,在可以預見的將來,純粹意義上的工具型外語人才將不復是人才,他們將面臨生存危機。外語 + 專業的復合型人才在 21 世紀將取代工具型人才成為外語人才的主體。 ” (文秋芳,2002)針對當前我國外語教學理論研究市場的供求關系出現的嚴重失衡現象,從外語教學理論研究供求的基本概念入手,分析我國外語教學理論研究市場供求現狀及其影響因素。我國高校必須進一步明確辦學定位,研究市場需求,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以求較高的就業率從而占領穩定的教育市場,實現可持續發展。
了解、 分析學習者學習需求的過程稱作“ 需求分析 ” 。Widdows on (1981)認為 ,需求指“ 外語學習者為真正習得一門語言所必須要做的事情 ” 。Hutchins on和 Waters (1987)指出 ,不論是普通英語還是專門用途英語 ,任何課程都建立在學生的某種需求之上。
從內容上看 ,需求分析主要包括“ 目標需求分析 ”( target needs analysis)和“學習需求分析” ( learning needs analysis)兩個方面。目標需求分析是外語課程結束后對學生的個人學習情況、 學習目的和外語水平開展的分析。學習需求分析主要是為了了解學生在學習外語課程前的語言水平 ,調查學生的語言優勢和欠缺以及學習態度、 學習偏愛、 需求與期望等。目標需求分析中最著名的一種模式是由 Munby (1978)提出的。Munby的模式考慮了學習者個人的語言需求 ,卻忽視了他們的學習需求 ,因為學習者的學習態度、 學習動機和學習風格等認知和情感變量都有意識地被排斥在需求分析之外。Dudley2 Evans和 St . John (1998)對 Munby的模式進行了糾正和改進 ,拓寬了數據收集范圍 ,增加了有關學習者學習不足、 偏愛的學習方式和方法、 對所學課程的需求與期望以及課堂教學所處的環境等方面的內容。實際上 ,我們完全可以結合兩種模式同時開展需求分析。需求分析最好應該被看作是目標需求分析和學習需求分析兩種模式的結合 (余衛華 2002: 20 - 23)。
近年來一些學者開始探討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學生需求問題。王斌華等 ( 2003 )的研究表明 ,學生的英語需求呈明顯的集中態勢;大學英語教學還遠遠不能滿足學生英語學習的需求。張雅萍 ( 2004)的調查發現 ,大學生英語學習的根本需求是提高實際語言運用能力 ,現行教學模式與學生的根本需求存在一定的矛盾。這些研究成果有助于了解《課程要求 》生群體。其次 ,他們的研究主要關注學生學習英語的目標需求 ,較少涉及學生英語學習過程中的學習需求。
三.我國外語教學理論研究需求分析模式理據
1.需求分析模式的理論理據
張云和曾凡桂(2006,7)認為,供需均衡是一個經濟學術語,它涉及兩個概念(即供給和需求)和一種狀態(供給- 需求狀態) 。經濟學中的產品生產是指廠商的行為,產品需求是指消費者的意愿行為。生產廠商為市場提品可以實現兩個目的:一方面是滿足市場需求,另一方面則是獲取自身利益的滿足。消費者購買市場中的產品,則是為了滿足自身需求。只有在市場中存在需求并且需求得到滿足,即供給和需求實現了均衡時,生產者的行為才有存在的意義。確立正確的教學目標以及相應的專業教育課程體系,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效果評價體系, “使市場的需求在教學規律中得以體現”。(何其莘 殷桐生 黃源深 劉海平,1999)外語教學理論研究在在某一范圍(全國或全球)內的讀者的人數,根據對以上調研數據的綜合分析,做出對市場前景的預測等,為外語教學理論研究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
2.需求分析模式的實踐理據
1)學生教材編寫
一般來說 ,任何一套教材都應該有這樣幾個顯著的特點:目的性、 系統性、 權威性、 參考性。(束定芳,張逸崗 60)目前我國外語教學理論研究必須是針對某一特殊的對象 ,為某一特殊的目的服務的。同時有一個教學大綱 ,根據大綱的要求 ,教材通過對大綱要求的細化 ,并通過對教學材料和練習活動的精心編排 ,這樣使得教學目的明確化 ,易于實現。系統性是教材的精髓。外語教學理論研究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將一門學科的知識系統地傳授給教材的使用者:學生。(General Serial No. 100) 準》 中得到了體現, 該 《標準》 對教材的定義是: 教材是指課堂上和課堂外教師和學生使用的所有教學材料, 比如課本、 練習冊、 活動冊、 故事書、 補充練習、 輔導資料、 自學手冊、 錄音帶、 錄像帶、 報刊、 廣播電視節目、 幻燈片、 照片、 卡片、 教學實物、 計算機軟件等等。總之 ,凡是有利于學生增長知識或發展技能的材料都可稱之為教材。脫離實際的外語教學理論研究只能空中樓閣。由于教材是學生學習某一門知識的 “根本”,所以權威性是教材的一個重要特征,并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如何提高外語教學理論研究的權威性,使其滿足當下外語課堂教學的需求和市場發展的價值規律。真正使外語教學研究教材達到使用價值和價值的有機統一。中國學生學習外語有自己獨特的規律 ,有自己特殊的語言學習環境 ,我們應該立足國內 ,開發適合中國學生實際的外語教材。國外有許多現成的好教材 ,但再好也僅作為中國學生學習外語的一種補充和參考資料 ,因為它們畢竟沒有考慮到中國學生的實際需求和我們特殊的外語學習環境。
2)課堂設計監控
在教育傳播中,拉斯韋爾模式(五W模式)闡釋了傳送同一信息的渠道不只一種。“誰”提出了對信息的控制問題;“說了什么”是內容分析研究的主題;“通過什么渠道”是對媒介做分析研究;“對誰說的”是對接收者和受眾的分析研究;“有何效果”則是對整個傳播過程的結果進行的分析。拉斯韋爾的模式奠定了傳播學研究的范圍和基本內容。對過程中每個環節都可以進行獨立的研究。外語教學理論研究在課堂上如何監控,怎樣更好監控,未能達到預定的效果。作為教學,外語教學理論研究在課堂中需考慮其傳播手段,時效性,持久性和受眾參與教學的程度。學生(接受者),是主動的信息接收者、信息再加工的傳播者和傳播活動的反饋源,是傳播活動產生的動因之一和中心環節之一,在外語教學活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謂課堂教學效果是指外語教師發出的信息經課堂教學傳至受眾而引起受眾思想觀念、行為方式等的變化。效果研究主要集中在課堂教學在改變受眾固有立場、觀點上有多大威力這一方面,但也涉及了大眾傳播對社會及文化所造成的影響。可以說效果研究一直都是外語教學理論研究領域中歷史最長、爭議最大、最有現實意義的環節。盛群力等人(1998 :118 - 271)認為,教學策略是教師為教學目標而設計的一種實際實行的程序,一般分為總體教學策略、 知識教學策略和技能教學策略。可看出,這比較全面地從根本上認識外語教學的特點和規律。隨著外語教學理論研究的發展,尤其是進入網絡時代之后,對外語教學理論的研究角度也在不斷調整,但對其基本特征的把握仍然是最關鍵的。
3)外語師生專攻統一
一部分教師無法適應“ 基于計算機和課堂英語多媒體教學模式 ” 的需求分析,推廣和實施新模式 ,教師信念有必要需要進行相應地調整,如語言信念,學習信念,學習者信念,教師角色信念,教學信念,課堂信念和整和轉變 。學生及所需要的是教師提高語言能力,減輕工作量,計算機網絡應用知識,新模式的指導和培訓,學校對大學英語改革的支持,教學方法的改善,無需全部將理論運用其中。(陳冰冰,陳堅林 14)教師自身角色的定位和作用、教和學的結構、師生關系結構內容等應為培訓重點;其次 ,應強調信息技術與外語實際課堂相結合 ,突出信息技術的教育應用 ,培訓重點為技術在課程和教學中的整合 ,而不是技術本身 (陳琦 , 1997: 63)。因而,將教師的專攻方向與學生課堂所學有機結合尤為必要。
3.需求分析模式的反思理據
香農-韋弗模型原是用于研究電報通信過程的,起初是單向直線式模型,在原來基礎上,加入了反饋因素,并引伸其含義,用來解釋人類的傳播過程。圖3顯示的出外語教學理論研究的需求分析模式關系圖包括六個組成部分:
在外語教學理論研究中,信源代表外語教學理論研究,編碼代表課堂教學備案,信道代表課堂教學過程,干擾代表在課堂教學中的內在干擾和外在干預,譯碼代表外語教師所教與學生所學的接受過程,信宿代表學生(受者)。反饋代表學生所學反饋課堂教學的驗證效度。語言游戲的特征是參與,只有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參與才能使翻譯教學成為 ‘語言與活動交織而組成的整體’ 。……在發現命題、 提出命題、 初步解釋命題時,老師是主導的;在理解命題、 接受命題、 實施命題(學生做作業) 時,學生則是主導的。 ” (劉宓慶,2003 :236) 其事實上,外語專業學生對外語理論的興趣和理解不容樂觀,這多少反映出外語教學理論研究與學生的教學實踐產生脫節。真正認識外語教學的本質和精髓對外語教學理論研究具有重要指導作用。
四.外語教學理論研究需求分析模式的應用
1.理論知識拓展層面
作為一種世界通用語,外語教學作為我國外語學科中的主干也是備受重視,然而在科學研究、 方法探索、 學科建設、 課程設置、 人才培養、 師資隊伍、 辭書編纂、教材建設等方面如何進一步發展,值得研討。對于英語教學這樣一個寬泛龐雜的領域進行描述,有必要采用合理的理論框架。只有在這兩個前提條件充分滿足的情況下,才能在更為理性和概括的基礎上,描述其發展脈絡,凸現學科特征,針對中國語境中英語教學的 “時效性” 問題(胡壯麟2003 ;劉潤清,戴曼純 2003) ,做好研究,找出對策,創新教學。隨著Sapir 和Bloomfield 結構主義語言學理論與語言實驗室技術(聽說法)和C. Roger 的人文心理學的觀點(沉默法) 等教學法不斷出現,Hymes 語言交際能力理念的提出也得到了語言教師的積極響應,在語言教學領域里獲得了自聽說法問世以來第性的變革。90 年代以來,J . Lave & E. Wenger (1991) 通過對不同行業中技能學習模式的調查, 提出了社會實踐的學習理論, 強調一種自然學習的方法, 其中 “合作協商計劃” 的理念(cf. Haneda 1997) 。D. Brown (1975) 曾言, 在應用語言學領域, 每隔四分之一世紀就有一次范式交替現象出現。在創新發展文化底蘊的促動之下,北美語言教學界每隔幾年就會出現理念與方法上的推陳出新。以上外語理論研究的發展是否符合課堂教學的需求,有待進一步考證。必須以理論來推動課堂教學實踐的發展,這是需求分析模式構建的理論依據。
2.實踐技能提高層面
長久以來,外語教學研究的實踐中始終存在著一個令人困擾的問題— — —當學習或習得另一語言之時,新的語言系統的建立是否對原有語言系統產生結構性影響? 這個具有哲學意義的命題, 90 年代以來,隨著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術的完善與普及,認知科學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 Kiernan 1998 ; Crane & Richardson1999) 。科學家發現,在二語習得過程中,人類大腦在詞匯存儲和加工方面體現出一種多元系統的表征。在母語和二語習得過程中,年齡是一個關鍵的要素:從小學習兩種語言的人,在話語產生過程中,大腦皮層只在一個區域被激活;青少年時期才學習另一種語言的人,在語言使用過程中,大腦皮層分別在兩個區域被激活。這一發現的重要意義在于,它為語言學習中長期存在了無定論的 “臨界理論假設” 提供了一種來自于神經學的理論證明。相關研究還證明,母語系統與二語系統的工作范圍在大腦前庭中表現出一種可以在空間上解析分離的特征,這就為語言習得研究提供了一種生理學的基礎( Kim , Relkin , Lee & Hirsch 1997 ; Blakeslee 1997) 。Bax (2004)將這種觀念稱為 “交際法態度” 。 “交際法態度” 在我國頗為流行。尤其是自 《英語課程標準》 倡導 “任務型” 的教學途徑以來,幾乎在全國尤其是基礎英語教學中掀起了新一輪的交際教學熱潮。甚至有人提出,“交際法原則是現代英語教學的靈魂,沒有交際法原則就沒有現代英語教學法” (程同春,2004) 。這充分體現外語教學理論需求分析模式需有交際的基本功能。
3.科研技能提升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