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臨終護理綜述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臨終護理綜述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臨終護理綜述

篇1

1 一般資料

1.1有機磷農藥分類 常分為三大類:①劇毒類:甲拌磷、內吸磷、對硫磷、保棉豐、氧化樂果;②高毒類:甲基對硫磷、二甲硫吸磷、敵敵畏、亞胺磷;③低毒類:敵百蟲、樂果、氯硫磷、乙基稻豐散等。

1.2中毒途徑 有機磷農藥中毒途徑有三個:①經口進入--誤服或主動口服(見于輕生者);②經皮膚及黏膜進入--多見于熱天噴灑農藥時有機磷落到皮膚上,由于皮膚出汗及毛孔擴張,加之有機磷農藥多為脂溶性,故容易通過皮膚及黏膜吸收進入體內;三是經呼吸道進入--空氣中的有機磷隨呼吸進入體內。口服毒物后多在10min~2h內發病。經皮膚吸收發生的中毒,一般在接觸有機磷農藥后數小時至6d內發病。

1.3危害 有機磷農藥中毒患者病情發展迅速,病死率極高,死亡原因為呼吸循環衰竭、氣管痙攣、肺水腫。

1.4治療措施 主要有迅速清除毒物減少吸收、使用特效解毒劑阿托品和膽堿酯酶復能劑如解磷定、氯磷定等。

1.5臨床資料 2009~2013年我院收治的急性有機磷農藥中毒患者24例,其中男4例,女20例,年齡8~66歲,平均41歲。其中口服中毒21例占87.5%,經皮膚吸收中毒3例占12.5%。其中重度中毒2例,中度中毒18例,輕度中毒4例,2例重度患者死亡。

2 護理措施

2.1迅速清除毒物

2.1.1無論是口服還是皮膚吸收中毒,均應脫去患者的衣服,用肥皂水清洗全身(眼睛用生理鹽水清洗)后更換干凈的衣服。

2.1.2對口服中毒者,應立即給予及時有效的洗胃,以排除胃中毒物,防止毒物吸收。洗胃越早越好,不論服毒時間多長,都應給于洗胃。一般食物排空時間為4~6h,服毒后胃排空運動慢,國內外報道毒物可在胃中停留8h,有不少病例,服毒時間雖已超過6h,甚至24h,嘔吐物或胃液中還有有機磷農藥味,因此不要因超過生理排空時限而放棄洗胃。

常用洗胃液有清水、生理鹽水、碳酸氫鈉、高錳酸鉀。因敵百蟲遇到碳酸氫鈉等堿性溶液時能分解成毒性更大的敵敵畏、甲拌磷遇到高錳酸鉀氧化劑被氧化后毒性增加。所以,為確保安全,在毒物不確定的情況下,常用清水或生理鹽水作為洗胃液。溫度以不高于體溫為宜,以免因溫度過高,增加毒物的吸收;過冷對中毒者的胃腸道有刺激作用,尤其是冬天,患者可因水溫過低導致寒戰或心血管系統的反應,對于老年人可誘發心絞痛等癥狀。

神志清、治療合作者可自飲清水后刺激咽峽嘔吐達到洗胃目的。意識不清者或不能配合的患者,立即用洗胃機洗胃,洗胃時給予左側臥位,頭偏向一側,插管前應清除口腔內異物,取出義齒, 胃管插入后先吸凈胃內液體,用洗胃液反復徹底洗胃,直至洗胃液澄清無大蒜味為止。洗胃時護士要經常給患者更換,按揉擠壓腹部,防止胃內皺襲處及死角的殘留毒物有效沖洗,洗胃時動作宜輕柔,注水不可過多、過快,每次以洗胃用水量在300~500ml為宜,避免動作粗暴造成撕裂損傷、責門撕裂綜合征。洗胃后需保留胃管,每隔1~2h再洗胃,保留胃管所需時間依病情輕重決定,一般在第1次洗胃后6~12h,對重癥患者可保留胃管12~24h。

2.1.3因有機磷農藥經消化道、呼吸道、皮膚黏膜吸收后,迅速分布于全身臟器,濃度最高的尤其以肝臟為主,其次為腎、肺、脾等,肌肉和腦最少,排泄的速度較快,均能在24h排出,排泄的途徑大部分最終由腎臟排出,小部分由糞便排出。所以,為減少毒物的吸收,洗胃結束后應囑清醒患者及時排大、小便,昏迷患者給留置導尿及清潔灌腸,必要時可給硫酸鎂導瀉。方法是洗胃后從胃管中注入 50% 硫酸鎂注射液40~60ml。使用瀉劑時要注意:瀉劑只能用鹽類,不能用油類,另外,對重度中毒者應禁用硫酸鎂液導瀉,因Mg2+有加速呼吸中樞抑制的危險;有關資料報道,國外近幾年來,在活性炭阻止毒物系數方面做了大量研究,主張將活性炭作為阻止毒物吸收的首選方法。

2.2積極配合用藥治療 在清除毒物的同時應迅速建立靜脈通路,遵醫囑盡早、足量、反復持續應用解毒藥物阿托品,以在短時間內達到阿托品化。在使用阿托品過程中要謹慎細致觀察和記錄瞳孔的大小,以判斷是否到達阿托品化或發生阿托品中毒。阿托品化的指征:瞳孔較前擴大,顏面潮紅,口干,皮膚干,肺部濕音減少或消失;心率加快等。當患者達到阿托品化或者毒菌堿樣癥狀明顯好轉時,要及時報告醫生,將阿托品改為維持用藥。如患者表現瞳孔針點大小,面色蒼白,皮膚潮濕,出汗多,肺部濕羅音明顯及心率減慢則為阿托品不足,應立即向醫師匯報及時加大阿托品劑量。若患者出現瞳孔較前散大,神志不清、抽搐、煩燥不安,昏迷以及伴有尿失禁等臨床表現,則提示有阿托品中毒,應遵醫囑停用阿托品。

對于中度或重度中毒者應盡早應用膽堿酯酶復能劑解磷定、氯磷定等,因膽堿酯酶和有機磷農藥結合,72h即形成Ⅱ型磷酸化膽堿酯酶(老化酶),若超過72h,再使用收效甚微,故復能劑應用一般不超過3d,與阿托品合用時,阿托品應適當減量。用量過大、注射過快或未經稀釋直接注射,均可引起中毒,須特別注意。又此類藥物在堿性溶液中不穩定,可以水解生成劇毒的氰化物,故不能與堿性藥物并用。

2.3密切觀察病情 每5~15min測量一次血壓、體溫、呼吸脈搏、觀察瞳孔及神志變化并做好記錄,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生。注意防止反跳的發生,急性有機磷農藥中毒反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可能與農藥種類、中毒程度、洗胃不徹底、阿托品使用不當、膽堿酯酶復能劑使用不當、輸液不當、觀察病情不細致有關。所以密切觀察病情變化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密切觀察病情變化,才能夠及早發現,并給予及時處理異常情況,挽救患者的生命。

2.4積極預防并發癥的發生

2.4.1預防感染 重癥患者用藥品種較多,注射次數頻繁,故必須嚴格無菌操作,定時更換注射部位,并做好消毒處理工作,保持室內適宜濕度、用1∶50084消毒液濕拖地面,并且每日定時用紫外線室內照射消毒。

2.4.2預防呼吸衰竭發生 有機磷農藥中毒后導致的呼吸衰竭是引起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因素。有機磷中毒的各個階段均可發生呼吸衰竭,要特別注意觀察。呼吸衰竭最早出現的表現為面部及頸部肌群的無力,患者表現為平臥時頭不能抬起,眼瞼上抬無力,無笑容、表情淡漠,坐位時患者頭偏向一側,甚至咀嚼肌無力、繼之出現四肢近端肌群的無力,患者上肢不能抬起,雙下肢行走無力。可累及肢體近端肌肉、屈頸肌、部分顱神經支配肌,嚴重者可因呼吸肌麻痹而致死。我們應根據病情讓患者平臥,頭偏向一側,立即吸氧,認真觀察患者的呼吸節律,遵醫囑應用呼吸興奮劑,準備氣管插管的用物及呼吸機,一旦出現呼吸肌無力,立即插管,持續或間斷應用呼吸機輔助患者呼吸[2]。

2.5做好心理護理 對有機磷農藥急性中毒患者心理關心是十分重要的,由于意外中毒的患者,清醒后心理上緊張、恐懼、膽怯,服毒自殺的情緒更加不穩定,因此要理解他們,給予關懷、理解、同情及鼓勵,實施針對性心理護理,滿住心理需要,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鼓勵家屬參與護理患者,促進患者與家屬之間的關系,消除一切不利因素,使患者得到家庭及社會的溫暖,處于最佳心理狀態,樹立其生活的勇氣和信心,積極配合治療,提高救助效果。

2.6其他護理措施 搶救護理中給予氧氣吸入、心電監護,密切觀察神志、瞳孔、呼吸、口唇等情況,針對出現不同情況給予相應護理。對呼吸道分泌物過多者,應隨時吸痰,保持呼吸道通暢,防止墜積性肺炎。對煩躁抽搐者應用約束帶固定手腳,保證各種搶救措施順利進行,觀察局部末梢循環障礙造成皮膚損傷。對昏迷者做好口腔、角膜、皮膚護理、防止并發癥發生,定時翻身、拍背、按摩受壓處。常用溫水擦拭皮膚,清除大小便和分泌物,及時更換潮濕的被褥和衣服,保持床鋪清潔、干燥、平整。口服有機磷中毒者口中異味,還有使用阿托品所致粘膜干燥,分泌減少,口腔有不適感,要做好口腔護理。使用解毒劑阿托品后易出現尿儲留,應在無菌操作技術下行導尿術,留置尿管避免扭曲受壓,要妥善固定在床旁。有腦水腫立即給予脫水劑降顱壓,肺水腫者加強利尿,限制液體入量等。

3 結果

24例有機磷農藥中毒患者,死亡2例,占8.3%,搶救成功22例占91.7%。

4 討論

迅速清除毒物是搶救急性重度有機磷農藥中毒的關鍵環節,要針對不同的中毒途徑采取相應的毒物去除方法。臨床中口服中毒較常見,要注重洗胃操作,包括盡快實施洗胃、選用安全洗胃液等。去除毒物的同時應及早應用阿托品,其目的為快速阿托品化。阿托品化應在4~6h內達到,超過12h還未到阿托品化者則療效差。用藥過程中應密切觀察阿托品用量不足和阿托品過量中毒的表現。要加強病情觀察,防止反跳現象發生。治療過程中要預防致死原因呼吸衰竭的發生,應及時做好氣管插管的準備,只要出現呼吸不規則,應立即給予氣管插管。要重視患者心理護理,消除一切不利因素,樹立其生活的勇氣和信心,使其積極配合治療,自覺主動參與護理活動;另外,還需做好其他基礎護理措施,促進疾病的康復,提高搶救成功率。

篇2

引言:綠化在我們身邊隨處可見,其大體分為平面綠化和立體綠化兩種,在所有綠化范疇內,除平面綠化以外的所有綠化,都稱為立體綠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幾種綠化形式為:垂直綠化、屋頂綠化、樹圍綠化、護坡綠化、高架綠化等。有人也將立體綠化稱之為:建筑綠化,因為大部分立體綠化都運用在建筑上,而護坡綠化往往是用于堤壩防水,防止泥土流失的一種綠化方式。面對城市飛速發展帶來寸土寸金的局面,面對綠化面積不達標,空氣質量不理想,城市噪聲無法隔離等難題,發展立體綠化將是綠化行淞發展的大趨勢。

1、植物配置方式

1.1道路綠化配置

道路的綠化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主要包含了2個部分,分別為隔離帶的綠化以及人行道的綠化。對于道路隔離帶的綠化工作而言,它在高度方面具有較為嚴格的限制,一般情況下,綠籬的高度應該控制在0.7m以下,目前狀況下較為常用的主要有黃連翹、金邊黃楊、小葉女貞、金邊女貞、紅繼木、南天竹、月季加三葉草等。而對于人行道的綠化工作而言,則相對簡單,只需在人行道的2側種上喬木,且其可用種類相對較多,主要有雪松、懸鈴木、法桐、國槐、黃山奕、廣玉蘭等。

1.2假山石綠化配置

在科技水平不斷提高的背景之下,假山石文化在園林建設中的應用逐漸增多,然而在配置時有所講究,僅僅是光禿的假山石頭很難引起觀賞者的興趣。因此,在進行假山石綠化配置的過程中,園藝工作者可以對一些藤本攀援類植物進行一定程度上的利用,通過它們來對假山石進行立體綠化。就一般情況而言,常用二代藤木攀援類植物主要有爬山虎、常春藤、紫藤、藤本薔薇、凌霄、五葉地錦、三葉地錦等。

1.3門庭綠化配置

相對于其他形式的立體綠化配置,門庭綠化配置與人們的生活最為密切。一般情況下,較常使用的草本主要有如下幾種:、絲蘭、醉漿草、彩葉草、鶯尾等;而較常使用的小型喬灌木主要有女貞、黃楊、法國冬青、南天竹、紅繼木、觀賞石榴、月季、碧桃、海棠等;大型喬灌木主要有桂花、法桐、玉蘭、黃山奕、雪松、大葉女貞。

2、立體綠化的植物配置技術

園林植物配置要充分利用植物季相特色。在園林植物設計學科中,按照植物生態習性、生物學特性和園林布局的要求,合理配置園林景觀中的各種不同類型的植物(如喬木、灌木、花卉、草皮和地被植物等),以發揮它們的園林功能和觀賞特性稱之為園林景觀的植物配置技術,它是園林規劃設計的重要環節。

由于植物在不同季節表現出不同的外貌,一年四季生長過程中,葉、花、果的形狀和色彩隨季節而變化,開花、結果或葉色轉變時都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同時,在不同的氣候帶植物季相表現的時間也不同。北方春色季相比南方晚,而秋色季則正好相反;即使同一地區若氣候的不穩定,也影響季相出現的時間和色彩。因此,園林植物配置就是要利用有較高觀賞價值和鮮明特色的植物季相,能給人增強季節感,表現出園林景觀中植物特有的藝術效果。具體在立體綠化的園林植物的配置中必須考慮兩個方面內容:一方面是各種不同類型植物相互之間的配置,必須考慮植物種類的選擇,種類的組合,立面的構圖、色彩、季相以及園林意境;另一方面是園林植物與其他園林要素如山石、水體、建筑等相互之間的配置。

園林植物的養護

園林植物的養護不能狹隘的只局限于某一季節,而應從四季考慮,針對每一季節的特別,及植物的生長特點進行針對性的養護。

3.1春季時期養護

隨著春季的來臨,園林樹木等進入成長關鍵階段,在這一時期的園林樹木養護之中,春灌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在春季,氣候往往表現為干旱多風,因此蒸發量相對較大,在這種情況之下應該及時對樹木進行澆水,以此來對春旱進行有效的防止,在施肥土壤解凍之后,應當及時給植物施用基肥并灌水。此外,春季也是病蟲害防治的重要季節,病蟲害防治是重點環節,在日常的維護之中,一定要勤于檢查,一旦發現就應該立即處理,防治病蟲害的蔓延,進而造成更大的損失;需要對實際情況進行有效結合,并定期、適時、適量的給植物噴藥防治。4月上旬,應該抓緊時間對一些萌芽較晚的樹木進行種植,同時,進行全的檢查,將在冬季死亡的樹木進行拔除,并及時補種,在補種之后,還應該對樹木進行有效的養護,做好澆水、施肥工作。綠地內的養護也十分重要,應該將大型綠地內的雜草以及攀援植物挑除。對草坪而言,則應該對其進行適當的挑草與切邊。

3.2夏季汛期養護

6月份之后,氣溫上升很快,在這種環境之下,樹木也迎來了生長高峰期。夏季炎熱干旱,植物缺水量相對較大,因此需要及時給植物補充水分。到了6月下旬,刺蛾進人了孵化盛期,因此需要及時采取有效手段進行處理。就目前狀況而言,大多采用50%殺螟松乳劑500 } 800倍液噴灑或用復合Bt乳劑進行噴施,此外,還需要對天牛、青桐木虱等蟲害進行有效的防治。在夏季有一項特別的工作,即防汛防臺,在這一工作之中,應該做好對于樹木的檢查工作,對于一些存在松動、傾斜的樹木應當及時扶正,并在其之上做上一定程度的加固措施。防臺工作主要是剝芽修剪對與電線有矛盾的樹枝一律修剪,并對樹樁逐個檢查發現松垮、不穩立即扶正綁緊。

綜合而言,6月份的樹木養護及綠化管理工作主要有以下幾個重點:病蟲害的防治、草坪的修剪與整形、綠地雜草的清理等,要想做好這幾個重點,就必須在之前進行勞動力組織、物資材料以及工具設備等方面的充分準備。總之,夏季氣溫逐漸升高,存在著病蟲害、臺風、洪澇等方面的隱患,這給園林樹木養護以及綠化管理工作帶來一定程度上的困難。

3.3秋季時期養護

到了8, 9月份,氣溫出現一定程度上的下降,在這一時期的園林樹木養護及綠化管理工作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需要對樹木進行一定程度上的修剪,尤其是行道樹,應該進行第一次剝芽修剪;綠籬造型的修剪、綠地內的除草工作以及草坪的切邊工作也十分重要。除此之外,還應該進行死樹的清理工作,一定要保證樹木青綠、綠地整潔。當然,還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對草花進行一定程度上的更換,選擇顏色相對鮮艷的草花品種進行種植,然后做好配套的灌水、養護工作。

3.4冬季期間養護

當到了冬季,由于溫度低,一些露低樹木基本上都進人了休眠狀態。因此,在這一時期,應該對一些常綠喬木以及灌木進行有效的修剪工作。在進行冬季修剪的過程之中,應當全面展開對于落葉樹木的整形修剪作業;對懸鈴木、大小喬木上的枯枝、傷殘枝、病蟲枝及妨礙架空線和建筑物的枝葉進行修剪。此外,還應該對園林樹木不同的應用目的進行充分的參考,并在此基礎之上進行正確的整形修剪,這樣,不僅可以達到調整樹形的目的,同時也能夠對地上與地下之間的關系進行一定程度上的協調,對樹木的開花結果起到有效的促進作用。

結束語

綜上所述,利用植物的習性進行立體綠化,是園林綠化的一種綠化形式。在園林工程建設當中,必須做到科學化、合理化、有效化。然而對于園林立體綠化配置及養護管理工作而言,它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在實際栽培過程中一定要嚴格做好立體綠化植物的配置和養護工作。

參考文獻:

[1]張潔.獼猴桃栽培與利用[M].北京:金盾出版社,1994.

篇3

Keyword: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Chronic disease; The elderly; Review;

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慢性病)是指病程超過3個月的非傳染性疾病。有數據顯示80%的老年人患有慢性病,特別是心腦血管疾病、高血壓、呼吸系統疾病[1],且慢性病已成為我國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2]。慢性病老年人大多病情平穩,需要的是用藥依從性和良好生活方式的堅持[3]。有研究表明,科學合理的護理方式對于促進患者康復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4]。其中以中醫理論為指導的中西醫臨床護理路徑,將優化的中醫單病種護理方案進一步規范化,使護理步驟更為清晰、明確,加強對于臨床護理行為的指導與監督,同時突出中醫特色[5],對老年人較規范的常見病和多發病的臨床治療和護理應用效果較好[6]。

1、 老年慢性病患者特點

1.1、 生理特點

世界衛生組織將慢性病定義為病情持續時間長、發病緩慢的疾病[7]。中醫認為慢性病具有病程時間長、病情反復、正虛邪戀、氣機不暢等特點[8]。在老年人漫長的病程中,正邪相爭會耗傷正氣,從而出現不同程度的臟腑虧虛之證。虛則氣血、水液運行不暢,繼而可能會出現氣郁、濕郁、痰郁等癥狀,故慢性病基本病理特征表現為虛和郁[9,10]。且老年人生理健康狀況較差,需要護理人員在日常工作中更注重細節,稍有不慎則易出現病情加劇,增加治療難度以及減緩康復進程[11]。

1.2、 心理特點

由于老年人心理脆弱,且慢性病病程纏綿、經濟負擔較重,再有在慢性病的治療過程中,患者往往需要忌口、控制飲食,生活質量下降,這都會導致老年患者產生郁悶、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損及脾腎。且在漫長的病程中,當病情加重時,患者往往會產生厭世感傷,甚至會拒絕接受治療,形成惡性循環,即所謂“七情不快,始而傷氣,繼而及血,郁久成病”[9]。老年人自我照護能力有限,在疾病過程中通常需要家人子女給予更多額外的照顧,這可能會令老年患者對其自身照護能力缺乏自信、主觀能動性降低,從而過度依賴他人,形成退行性行為,影響疾病的康復。

 

老年慢性病管理中中西醫臨床護理路徑的運用綜述

 

2、 中西醫臨床護理路徑

臨床護理路徑是針對特定的患者群體設定的護理圖式或日程計劃表,以時間為橫軸,以各種護理手段為縱軸,對何時該做哪項護理、病情達到何種程度、何時可出院等進行詳細說明與記錄,在患者因病情變化影響預后時,護理人員需采取必要干預措施,并在臨床護理路徑表上做好記錄與標注的一種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模式[12]。中西醫臨床護理路徑結合中醫“治未病”、整體觀等預防保健方面的知識,使護理計劃更具指向性,依照證候的差異性分別給予更具針對性的護理措施,不僅將傳統護理模式由被動轉為主動,還有利于提高護理人員工作的自覺性和工作效率,實現護理工作的連續性、準確性和高效性,符合我國當前醫療形勢以及“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患者為最大獲益者,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當前我國慢性病高死亡率的嚴峻形勢[13,14,15]。臨床應用中其內容一般包括四步:成立專業小組;制定路徑、形成最佳護理方案;實施;監測、評價以及改進。

3 、中西醫臨床護理路徑在老年慢性病管理中的應用現狀

3.1、 對治療依從性的影響

2016年有研究報告指出,我國居民具備健康素養的總體水平為6.84%,其中慢性病預防素養最低,僅為4.66%[16]。而且部分病程長的老年慢性病患者會依據自身“經驗”任意加減藥量,依從性差。由于老年患者的受教育水平以及認知水平較低,一般短時間的健康教育很難讓其徹底認識到依從性差對自身健康的危害。而現有研究證明,中西醫臨床護理路徑中系統化的健康宣教、康復流程講解、服藥注意事項及膳食指導等有序的護理過程,不同于在常規護理中將所有知識和注意事項在短時間內一齊授于患者,耐心、細致、有序的講解有助于減少老年患者對疾病的恐懼、焦慮心理,加強了患者自我管控能力,提高治療依從性[17]。

3.2、 對住院時間和住院費用的影響

WHO統計發現,在中國醫療費用預計中,慢性病的防治費用將占據80%,其帶來的社會負擔及經濟負擔遠遠超過傳染病和其他傷害[18]。而且我國正處在老齡化高速發展階段,長期帶病生存的老年慢性病患者給家庭和社會帶來的經濟壓力更是不言而喻。研究發現,在臨床工作中按照中西醫臨床護理路徑,有條不紊地實施各項操作,保證各項治療和健康教育的連續性和及時性,能夠有效降低醫療護理活動中的隨機性、盲從性,從而能夠防止不必要的消耗[19]。可有效地提高消渴目病[20]、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21]、腦卒中[22]等患者治療的有效率,進而降低住院時間及費用,還可提高醫院住院床位的周轉率[23],較好地體現了衛生資源的合理利用,與我國醫療衛生改革的總體目標相符合[24]。

3.3、 對并發癥發生率的影響

老年患者自護能力較差,病情易發生變化,而緊湊、有序的中西醫臨床護理路徑使護理人員能盡早發現病情變化,盡快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減少并發癥的發生[25]。例如,研究發現帕金森患者常并發抑郁、便秘、睡眠障礙、損傷等并發癥,運用臨床護理路徑,把健康教育知識貫穿于整個過程,連續反復的健康教育使患者學會主動預防并發癥,從而避免或減少并發癥的發生[26]。還有研究表明,中西醫護理對策在心血管病患的壓瘡預防中起到了很好的護理預防效果,在降低壓瘡發生率和提高病患護理滿意度上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績[27]。

3.4、 對知識掌握率及護理滿意度的影響

對老年人患病率較高的糖尿病、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高血壓等進行的隨機對照試驗結果顯示,中西醫臨床護理路徑組的知識掌握率及總滿意率明顯高于傳統護理組[5,28,29]。再者,就慢性病的健康教育而言,中西醫臨床護理路徑可使中醫辨證施護與西醫護理程序相結合,使健康教育的方法更為科學,使患者及家屬知道在治療的過程中需做哪些檢查與治療,了解如何正確調節膳食結構以及如何進行情志疏導,提高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避免了科室因年輕護理人員多、業務水平低、經驗不足所造成的低效性宣教[30]。從而達到在向患者科普疾病知識的同時,還可增強患者對護士的理解和信任,提高其護理滿意度的效果,利于老年患者在出院后進行有效的自我管理。

3.5、 對護理人員的影響

中西醫臨床護理路徑其內容包含參考標準和結果判斷指標,因此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由于護士個人能力的不同造成的護理缺陷[25]。路徑中注明每天應該實施的內容和患者需達到的目標[19],確保了各項護理工作按計劃分次少量進行[31]。而且每完成一項內容,都需在路徑表單上打勾確認記錄,成功避免了因交班等情況帶來的漏項缺項,也避免了非必要項目的實施[19]。這可增加護士職業責任感、提高工作效率,從而節約人力資源,符合當前我國護士短缺的現狀。護士在該路徑中扮演著制定者、實施者、評價者等多種角色,護理工作由被動變主動,督促護士不斷學習中醫護理技術和知識,利于護士的個人成長。再有,對管理者而言,護士長需要依據路徑表的內容督促、檢查每天的護理實施情況,且需對路徑進行評價和改進,利于提高護理領導管理質量。

4、 中西醫臨床護理路徑在臨床應用的影響因素

4.1、 社會認同不足

根據對我國14個省份進行的調查,在認知度上,63.18%的慢性病患者確診后愿意選擇在中醫醫院進行治療,對中醫相對較為認可;在疾病不同階段,31.62%的患者在疾病加重時選擇應用中醫藥來治療,35.24%的患者在確診后立即應用中醫進行治療[20]。總體上,大部分患者對于應用中醫防控慢性病較為認可,但整體滿意度較低[14]。患者不僅會對中醫護理技術本身的療效存在疑慮,還會對護士執行中醫護理操作技術是否可靠存在質疑,這可能是因為臨床上較少選用中醫護理技術操作對患者進行治療、護理,中醫護理技術操作應用率較低造成的。因此,需要通過對全社會進行廣泛的宣傳教育,讓大眾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和認同中醫中藥,消除患者對中醫護理技術操作的不信任感[32]。

4.2 、臨床護士中醫知識水平有限

有研究顯示,護理人員中醫底蘊欠缺成為制約中醫護理服務水平的瓶頸[33],護士對常見證候要點、特色技術的培訓需求仍較高[32]。追其原因主要是因為目前臨床上的護士大都是西醫院校畢業,中醫院校的護士所占比例仍舊較小。即使是中醫院校畢業的護士,培養過程也存在培養目標不明確、課程設置不合理、培養內容西化等現象,導致畢業生的中醫理論基礎薄弱,臨證能力缺乏,整體知識構架未能顯現中醫特色,中醫思維方式難以建立等諸多問題[32]。中醫和西醫不同,中醫的理論知識在中醫的傳播和使用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即使在醫院中會接受短期培訓,但這對中醫來說還遠遠不夠,因此,需要高校和醫院共同努力,培養一批理論扎實、技術嫻熟的臨床護理人才[31],促進中西醫臨床護理路徑的發展。

4.3 、中醫飲食調護未能落實到位

中醫講究“藥食同源”,許多食物具有治病、補體的作用,若飲食調護得當,可以提高藥物療效,縮短療程,反之可以加重病情[34]。再者,諸如糖尿病、高血壓、哮喘等老年人,都需要注意飲食禁忌以及提供結構合理的飲食。然而大部分醫院的營養食堂目前尚不能提供特色的中醫辨證膳食,具有中醫特色的飲食調護僅局限于健康指導層面,無法真正實施。護士雖對患者進行了相應的飲食調護指導,但患者能否按健康指導內容進行日常的膳食,其依從性是護士無法控制的,所以飲食調護也只能僅限于健康指導這一層面。

4.4 、醫護協作的一致性有待提高

雖然中西醫臨床護理路徑強調的是護理工作,但檢查類、醫囑類等項目的順利進行同樣離不開醫療小組、醫技部門等相關專業的支持。在制定中西醫臨床護理路徑前,首先需要研究醫生版的中醫臨床路徑,同時還要對診療、檢查、用藥等醫囑類項目進行篩選和規范,并把初步擬定好的臨床護理路徑(護理版和患者版)交由醫生評閱,避免由于醫護之間的工作不夠統一、不能很好的配合而使得患者誤會,從而出現很多不必要的困擾[19]。而有研究顯示,93.8%的護士認為醫生很少開出中醫護理技術的醫囑是影響中醫護理技術開展最主要的原因[35],但護士實施中醫護理技術必須遵照醫囑[34]。因此提高臨床醫生對中醫護理技術的重視,提高醫護協作的一致性才更有利于中西醫臨床護理路徑在臨床上的開展。

5 、小結

《中國慢性病防治工作規劃(2017—2025)》強調應加強現代醫學與中國傳統醫學之間的交流,同時以醫養結合、中醫養生保健為措施降低老年群體慢性病發病率與死亡率,實現將中醫藥理論技術應用到我國的基本疾病控制體系中[16]。中西醫臨床護理路徑正是融入了簡便、易行、價廉、有效[36]的中醫情志護理、飲食調護、耳穴壓豆等多種傳統特色療法,中西并重,對老年慢性病患者進行辨證施護[37]。不僅規范了臨床護理流程,保證整個護理流程有條不紊地進行[14],還可通過同病異護、異病同護,達到提高老年慢性病患者的依從性、減少住院費用、減少并發癥等目的,有一定的應用價值。但該護理路徑還在初步發展階段[38],仍存在著專業護理人員缺乏、醫護協調不一致等諸多問題。這需要學校、醫院以及社會的共同努力,從而構建適合我國的中西醫臨床護理路徑,以減輕家庭及社會負擔,提高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生存質量。

參考文獻

[1]蔣夢雅.亞太地區老年人慢性病基本藥物價格和可及性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7.

[2]何愛萍,黃玉蓉.“治未病”理論與慢性病的中醫護理[J].中醫藥導報,2012,18(3):99-100.

[3]于紅.應用知信行模式在養老院合并慢性病老人中開展健康教育[J].中國醫藥指南,2018,16(29):291-292.

[4]康艷.臨床路徑在AECOPD患者護理的應用[J].臨床肺科雜志,2013,18(6):1163-1164.

[5]傅賢芳,李麗,曹雪.中西醫臨床護理路徑在AECOPD患者護理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中醫急癥,2014,23(9):1769-1772.

[6]李明子.臨床路徑的基本概念及其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10,45(1):59.

[7]杜娟.“以病人為中心”作為慢性病防治的理念與重要策略[A]//大連醫科大學、醫學與哲學雜志社.醫學與人文高峰論壇暨《醫學與哲學》雜志第四屆編委會第一次會議論文匯編[C].大連醫科大學、醫學與哲學雜志社:中國自然辯證法學會醫學與哲學雜志社,2016:4.

[8]邱銀蓮.慢性病的中醫護理體會[J].湖南中醫雜志,1999,15(1):55,62.

[9]潘曉,黃惠橋.中醫護理在慢性病中的應用現狀[J].海南醫學,2018,29(18):2595-2597.

[10]唐付才.中醫內科慢性病證治特點初探[J].安徽中醫臨床雜志,2003,15(2):159-160.

[11] 云華.淺談老年慢性病患者的中醫護理及心理特點[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2,3(30):167.

[12] Diabetes pathway slashes length of stay by 26%[J]. Hosp Case Manag,1999,7(1):8-13.

[13]李玉萍.臨床護理路徑在腰椎椎管狹窄患者圍術期中的應用[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2,9(18):2387-2388.

[14]李和偉,王啟帆,付宇.中醫防控慢性病的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8,25(10):1-3.

[15]胡其秀,馬常蘭.臨床護理路徑在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應用[J].河南醫學研究,2015,24(11):156-158.

[16] 莊一強.預防和控制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建立以人為本的一體化醫療[A]//大連醫科大學、醫學與哲學雜志社。醫學與人文高峰論壇暨《醫學與哲學》雜志第四屆編委會第一次會議論文匯編[C].大連醫科大學、醫學與哲學雜志社:中國自然辯證法學會醫學與哲學雜志社,2016:4.

[17]王雅慧,李桂香,李佩佩,等.中西醫結合臨床護理路徑在冠脈支架植入術后康復的應用[J].中國療養醫學,2017,26(11):1159-1161.

[18]單大圣.中國慢性病防治形勢及管理體制改革建議[J].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15,35(3):273-277.

[19]席凡捷.消渴目病(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中西醫結合臨床護理路徑的構建與應用研究[D].成都:成都中醫藥大學,2016.

[20]蔡秋杰,張娟,黨海霞,等.中醫藥防治慢性病服務現狀分析及對策[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5,22(2):4-7.

[21]梅花,張雅麗.中醫醫院臨床護士對中醫護理方案的認知與需求調查[J].護理研究,2015,29(2):231-232.

[22]張勇勤.論新形勢下中醫護理人才的培養策略[J].護理研究,2013,27(7A):2012-2013.

[23]朱歲松,董超雄,金洪長,等.減少一天住院日對醫院經營效果的影響分析[J].中國病案,2015(2):78.

[24]李莉莉.中西醫結合臨床護理路徑在過敏性紫癜患兒中的應用與效果評價[J].西部中醫藥,2016,29(1):125-128.

[25]杜娟.中西醫結合臨床護理路徑在老年股骨骨折患者護理中的應用研究[J].環球中醫藥,2015,8(S1):199.

[26]鄧紅星,鄧紅春,鄧月義.中西醫結合臨床護理路徑在帕金森病病人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15,29(14):1768-1769.

[27]韓莉.初探中西醫護理對策在預防心血管患者壓瘡中的效果[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8,6(31):146.

[28]程艷,潘園,梅海云.中西醫臨床護理路徑在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的應用[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5,19(20):30-33.

[29]丁勁,李向麗,宋宗惠,等.臨床護理路徑在中西醫結合治療高血壓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效果[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7,5(28):144.

[30]武紅,杜婧.中西醫臨床護理路徑在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效果評價[J].中醫臨床研究,2014,6(17):131-133.

[31]蔣菊芳,費靜霞,姚敏紅,等.臨床護理路徑在精神分裂癥患者標準化管理中的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11(10):970-973.

[32]周霄云,崔屹,張雅麗.護士實施中醫護理技術體驗的質性研究[J].護理學雜志,2015,30(9):37-40.

[33]柏亞妹,宋玉磊,王秋琴,等.住院病人對中醫護理認知及需求調查[J].護理研究,2013,27(35):3996-3999.

[34]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護理常規技術操作規程[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6:76-204.

[35]張廣清,林美珍,鄧麗麗,等.廣東省中醫護理技術臨床應用現狀調查分析[J].中國護理管理,2013,13(12):81-83.

篇4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massive ascites concentration and autologous transfusion.Methods 92 patients who were treated with massive ascites concentration and autologous transfusion from March 2014 to March 2016 in the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method,with 46 cases in each group.The basic nursing was performed for patients in control group;while,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The improvement of clinical symptoms and renal functions,the quality of life and negative emotions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s The weight [(57.67±10.69) kg],waist circumference [(92.45±5.61) cm]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less than that was [(67.56±13.66) kg],[(99.67±8.43) cm] of control group,the 24 h urine [(1914.39±226.67) ml]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more than that was [(1014.56±208.84) ml]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serum creatinine and HbA1c level was (78.56±28.56) ml/min,(92.56±14.67) μmol/L,(6.23±2.07)% versus (95.67±31.67) ml/min,(74.67±24.69) μmol/L and (5.43±1.32)% in 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 difference(P

[Key words]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Massive ascites concentration and autologous transfusion;Clinical features

肝硬化失代償期最為常見的臨床癥狀就是腹水,大量的腹水會給患者造成嚴重損傷,甚至會威脅患者生命安全[1]。大量腹水濃縮自體回輸術是其臨床上較為有效的治療方式,在整個治療過程中護理工作起著重要的輔助作用,可以針對臨床要求給予必要的護理措施[2]。為分析綜合護理干預在大量腹水濃縮自體回輸術中的應用效果,選取在我院接受治療的患者進行分析,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4年3月~2016年3月行大量腹水濃縮自體回輸術92例患者,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6例。對照組男23例,女23例;年齡38~72歲,平均(53.71±16.42)歲;腹水狀態持續4~50個月,平均(34.89±5.76)個月;疾病類型:酒精肝硬化20例,病毒肝炎后肝硬化13例,淤血型肝硬化13例;觀察組男24例,女22例,年齡39~71歲,平均(52.41±15.24)歲;腹水狀態持續4~51個月,平均(35.11±5.01)個月;疾病類型:酒精肝硬化21例,病毒肝炎后肝硬化13例,淤血型肝硬化12例。本研究所有患者均符合大量腹水濃縮自體回輸術的應用標準并自愿參與研究,所有治療和護理方案均獲得患者和家屬知情同意,且簽署知情同意書。患者依從性較好,均無傳染性、精神性疾病及其他影響研究結果的疾病。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實行基礎護理,安排患者住院并進行相關基礎術前檢查等相關護理。

觀察組患者實行綜合護理干預,分為三個階段術前(A段)、中(B段)、后(C段),具體措施如下。A段:第一步準備治療室,進行嚴格消毒,調節室溫和濕度,備好手術設備和藥物,檢查腹水濃縮回輸機是否正常運轉,使其處于備用狀態;第二步做好健康教育和心理護理,做好腹水回輸相關內容介紹,消除患者緊張、恐懼、不安的心理,取得患者的信任,利于手術的配合;第三步患者做好術前準備,進行常規的全身檢查,了解患者的身體狀況,指導有效的休息和適當的飲食,囑咐各項臨床注意事項[3]。B段:第一步指導患者取位,多為仰臥位或半坐臥位;第二步實行腹腔穿刺操作技術,對于多次不成功者進行穿刺部位變換,取出腹水后進行臨床檢驗;第三步將流將穿刺針與輸出管路連接,打開與此管相關的泵,形成封閉式腹腔回路,相關參數根據患者病況進行調整;第四步再次進行心理安撫并進行嚴密監測,安撫患者,了解患者感受,分散其注意力,控制其情緒,隨時記錄變化的血壓、脈搏等,觀察腹水引流管的情況,看是否存在扭曲、受壓等異常情況,根據相應原因及時解決;第五步密切觀察穿刺點有無滲漏,穿刺針有無外移,腹水的顏色,機器運轉是否良好等[4]。C段:大量腹水引流后,應囑咐患者適當臥床,防止性低血壓的發生;穿刺處用無菌紗布覆蓋,包扎時間≥3 d;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變化,注意觀察其穿刺部位的切口有無滲出情況;合理安排給藥使用,指導患者合理飲食,密切觀察其病況,主動做好解釋工作,關心、體貼、理解患者,消除其顧慮[5]。

1.3評價指標

比對兩組患者臨床相關癥狀(體重、腰圍、24 h尿量)和腎功能指標(腎小球濾過率、血清肌酐、糖化血紅蛋白)的改善情況、負性情緒及生活質量評分,采用自制的生活質量調查表,分別從生理、精神或心理、社會、環境進行整體評分,每項5分,分數越高生活質量越佳[6]。焦慮自評量表評分標準(SAS)[7]:①輕,50~59分;②中,60~69分;③重,≥70分。遵照抑郁自評量表評分標準(SDS)[8]:①輕,53~62分;②中,63~72分;③重,≥73分。遵照世界衛生組織制定的生存質量(WHO QOL-100)測定量表[9]:評估包括生理,精神、心理,環境,社會,整體等方面,滿分為100分,均為正向得分。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

2結果

2.1兩組患者臨床相關癥狀改善情況的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體重、腰圍與對照組患者比較,明顯較少,觀察組的24 h尿量明顯多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兩組患者腎功能指標改善情況的比較

觀察組腎小球濾過率、血清肌酐、糖化血紅蛋白水平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3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提升情況的比較

觀察組患者整體評分為(19.43±6.63)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的(14.54±4.84)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4兩組患者負性情緒改善情況的比較

護理前觀察組負性情緒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負性情緒較對照組改善,差異有統計意義(P

3討論

大量腹水會使患者出現嚴重壓迫癥狀,且長期腹水會誘發嚴重并發癥,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腹水濃縮自體回輸術可以消除大量腹水,緩解壓迫癥狀,減輕患者痛苦,通過自體清蛋白輸入可以緩解血漿膠體滲透壓,使得患者得到最佳治療效果[10-11]。在以往的治療中護理僅作為一種輔助措施,并未受到臨床的重視,臨床效果并不理想。近年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居民生活水平提升,對護理質量需求逐年提升,傳統護理模式較為籠統,僅停留在生理層面,相關研究[12]發現,心理、精神上的壓力極大地影響了內分泌系統,使其發生紊亂,護理干預的出現則有效彌補了此種現象,通過對患者資料及具體病情進行評估,根據護理人員自身的能力、經驗、知識等提供給患者一系列的干預措施,除對其基礎護理進行加強完善外,還將傳統護理轉化為“心理―生理”雙重模式,更加人性化與個性化。臨床綜合護理干預在整個治療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在術前、中、后各個階段對患者進行針對性護理,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進一步改善臨床療效[13-14]。

心理護理可以抑制患者的不良情緒,通過言語暗示患者,引導其端正治療態度,增強信心,勇敢面對疾病,同時通過日常的呵護、關心、交流等拉近護患間距離,以言語進行鼓勵,并講解以往成功案例,樹立其信心并提升治療配合度,使后期治療效果疊加。此外,加強巡視,密切觀察患者的病況,可以在患者發病時提供及時有效的治療措施,避免耽誤最佳的治療時機,為患者的生命提供有效的保障。健康教育是加強患者對疾病和治療重視的護理手段,利于患者按照臨床治療方案進行整個治療過程,保證了治療效果,預見性的對可能發生的風險進行預防,進而也保證了患者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包括合理飲食、定時用藥、高質量睡眠等,以利于促使患者疾病康復,同時使其對疾病了解程度加深,并有針對性地自我預防。通過多種途徑進行宣教,有重點性地加強,除了使患者對疾病有基本的認知外,對后期可能發生的疼痛及癥狀也有心理鋪墊[15-16]。通過上述措施的綜合應用,為患者提供了一個完整的護理保障。本文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的體重、腰圍較對照組明顯減少,觀察組24 h尿量明顯多于對照組;觀察組腎小球濾過率、血清肌酐、糖化血紅蛋白水平與對照組比較具有明顯差別;觀察組患者整體評分、心理情緒較對照組患者明顯改善。

綜上所述,在大量腹水濃縮自體回輸術中進行綜合性護理可以進一步改善患者預后,保證其在舒適的條件下進行更好的恢復,達到最佳的臨床狀態,值得臨床應用推廣。

[參考文獻]

[1]閆雪.腹水超濾濃縮自體回輸患者的護理[J].實用醫藥雜志,2011,28(4):343-344.

[2]曲美晶.腹水濃縮回輸術治療肝硬化腹水的護理[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1,20(20):123.

[3]李明峽,周美芩.腹水超濾濃縮回輸術后護理體會[J].西南國防醫藥,2010,20(7):791-792.

[4]何艷妍.自體腹水濃縮回輸術治療肝硬化腹水的護理[J].現代醫藥衛生,2012,28(3):437.

[5]周立蘭,吉晉,曹樹紅,等.自體腹水超濾濃縮回輸術的護理[J].內蒙古中醫藥,2013,32(34):163.

[6]唐蘭珊.腹水超濾濃縮回輸治療肝硬化頑固性腹水48例療效觀察[J].中國醫療前沿,2011,6(12):38-39.

[7]秦曼玲,劉艷娟,譚婷,等.肝硬化頑固性腹水患者腹水超濾濃縮自體回輸腹腔的護理體會[J].中國醫療前沿,2011, 6(21):80-83.

[8]廖九女.自身腹水超濾濃縮回輸治療頑固性腹水的護理[J].按摩與康復醫學(中旬刊),2011,2(6):140.

[9]韓霞,張平,李玉芳,等.腹水超濾濃縮回輸治療肝硬化腹水的療效觀察[J].包頭醫學院學報,2012,28(5):45-46.

[10]張霞.單血泵自體腹水濃縮回輸術的護理[J].醫學信息,2013,26(6):354-355.

[11]蔣兆榮,顧生旺,劉春艷,等.腹水濃縮回輸術圍手術期前后護理常見問題及處理[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 28(2):65.

[12]王立新.腹水超濾濃縮回輸術在頑固性腹水中的應用及護理配合[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2,31(4):704-706.

[13]王穎.腹水超濾濃縮回輸治療頑固性肝腹水護理體會[J].中國傷殘醫學,2016,24(5):151-152.

篇5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9年2月~2014年2月于我院接受微創術的100例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49例,女性51例;年齡48~82歲,平均年齡59.8歲;起病至就診時間30min~23h,平均3.2h;出血量30~120ml,平均67.8ml;CT檢查出血部位,額葉25例,顳葉31例,基底節區44例;合并糖尿病14例,冠心病18例。把100例患者隨機分成對照組和干預組,每組各50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出血量以及出血部位等方面不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采用神經外科常規護理,干預組則進行綜合護理干預,具體如下。

1.2.1 心理護理 患者因恢復慢、多遺留不同程度的后遺癥如肢體癱瘓,易產生失望、焦慮、悲觀厭世甚至拒絕治療等不良心理。待意識清晰、病情穩定后,護理人員應幫助患者積極鍛煉語言及肢體功能,對患者進行心理支持及安慰,促使其提高治療信念,樹立戰勝病魔的信心,消除內心的顧慮,保持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從而積極配合醫務人員的治療及護理工作。同時,護理人員應告訴患者保持情緒穩定以及臥床休息的必要性及重要性,避免情緒過度激動而誘發再次出血。

1.2.2 術前準備 術前應積極完善相關輔助檢查,嚴密監測患者病情變化,如生命體征、意識狀態、肢體活動以及顱內壓增高等情況。預手術患者應禁食、頭部備皮,并做好輸血準備,依據CT檢查定位并用2%龍膽紫標記手術位置。醫務人員向患者家屬詳盡介紹病情、手術目的、可能發生的并發癥以及手術前后的注意事項,以取得理解。

1.2.3 術后護理 ①病情觀察:觀察患者意識、瞳孔、體溫、脈搏、呼吸及肢體活動情況,時刻注意心電監護儀上的數值變化,血壓每30min監測一次,病情嚴重者可持續用微量泵泵入硝普鈉,血壓控制在150~140/90~100mmHg。②及環境護理[3]:正確的是防止術后再發腦出血的重要措施,術后絕對臥床休息24h,每2h應翻身一次,病情許可后可半臥位、抬高上半身15°~30°,以促進靜脈血回流、降低顱內壓,從而使腦水腫減輕,頭部偏向一側以防誤吸。病房溫度控制在18℃~23℃之間,濕度在50%~60%之間,保持空氣新鮮、病房整潔,限制親朋探視。③飲食護理[4]:護理人員應適當控制患者鈉鹽的攝入量,每天應不超過5g;低膽固醇、低飽和脂肪飲食,多攝入富含維生素的水果和蔬菜以保持大便通暢,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肥胖者應該注意節食,禁食煙酒。④引流管護理[5]:護理人員應保證穿刺部位使用無菌敷料覆蓋以及管周干燥、清潔;做各項護理操作時應避免牽拉引流管,病人若需搬運時應該首先將穿刺針固定、引流管夾閉后再搬運病人,以避免引流管滑落、逆行感染等。護理人員應每日更換引流袋,操作時應嚴格遵守無菌原則,定期檢查引流管連接部位有無漏氣,沖洗時應先抽后沖以防逆行感染。術后依據引流情況給予CT檢查,血腫吸收超過75%可予以拔除。拔管前應夾閉引流管24h,待患者病情穩定、無頭痛等后可拔除;之后無菌敷料覆蓋穿刺點,每天換藥一次,出血滲液、滲血時應更換并報告醫生。⑤康復訓練[6]。待患者病情穩定后護理人員可由被動旋轉、屈曲肘關節,并攏、屈伸手指直至主動屈曲肘關節以及靈活活動手指;協助訓練患者坐于床邊,再過渡到他人攙扶或者患者扶床站立,最后獨立行走;同時訓練語言功能如鍛煉伸縮舌頭、練習咀嚼吞咽等,訓練強度從弱到強,活動時間由短至長,以患者能耐受為宜。⑥并發癥護理:護理人員每2h為患者翻身、拍背一次,床單保持干燥、清潔,定時按摩患者經常受壓部位以及骨隆突處,昏迷者可采用氣墊床或墊棉圈等方法以防發生褥瘡。并發下呼吸道嚴重感染者應清除呼吸道痰液,保證呼吸道暢通,嚴密監測血氧飽和度,做好翻身、拍背、排痰等護理工作;術后協助患者適當運動,促進靜脈血回流,以防發生深靜脈血栓形成。

1.3 觀察指標 定護理前后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NIHSS)、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Barthel指數,并記錄患者感染、死亡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統計學軟件SPSS18.0,計數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其中P

2 結 果

2.1 NIHSS及ADL Barthel指數評分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NIHSS及ADL Barthel指數評分

注:與對照組相比*P

篇6

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是耳鼻咽喉科常見病,打鼾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多種原因引起上氣道狹窄導致本病,目前常規的手術方式如鼻腔重建、懸雍垂腭咽成形術、等離子舌根減容、頦舌肌遷移術加或不加舌骨懸吊術,術后患者治愈率僅約73.68%[1] ,究其原因,梗阻平面不僅在鼻腔、腭咽平面,還在舌體平面[2],那么行等離子舌體減容后是否能達到滿意療效,本研究采集舌體在手術前后CT測量數據、PSG監測數據及臨床癥狀緩解程度于手術前后數據對比來評估療效。

資料與方法

1.方案

1.1對象篩選:選取單純舌體肥厚在Friedman分級II-IV和常規一期手術后AHI>21次/h,SaO2

1.2解剖基礎:我們行CTA舌動脈造影了解36例患者舌血管分布,發現若將半側舌體縱向等分成3份,中份1/3有舌動脈和舌下神經穿過,外1/3份安全,且距離舌體表面約2cm以下才有舌動脈和舌下神經。

1.3評判標準

1.3.1臨床診斷標準[5]:癥狀:患者通常白天嗜睡,睡眠時嚴重打鼾和反復的呼吸暫停現象,伴或不伴憋醒。體征:檢查有上氣道狹窄因素。PSG檢查每7小時睡眠過程中呼吸暫停及低通氣反復發作30次以上或睡眠呼吸暫停和低通氣指數≥5次/h,呼吸暫停以阻塞性為主。影像學檢查:CT提示舌體肥大,舌體寬度>45.93mm,舌體長度>66.35mm,舌背高度>28.63mm,中縱切面面積>2049.03mm2 ,測量指標在矢狀位上測量舌體長度為舌尖到會厭谷最下點的直線距離;舌體高(厚)度為舌背最高點到舌尖和舌最后點連線的距離;舌體寬度為水平位尚舌體最寬處的橫徑[6]。腭舌平面分度:根據Friedman分級,患者坐位自然張口 ,不用壓舌板,發“啊”音,觀察軟腭位置,Ⅰ度:扁桃體、軟腭,腭弓清晰可見;Ⅱ度:懸雍垂、腭弓及扁桃體上級清晰可見;Ⅲ度:舌體肥厚,只能見到一部分軟腭,懸雍垂根部、腭弓及扁桃體見不到;Ⅳ度:舌體明顯肥厚,只能見到硬腭。反復3次,確保數據記錄的準確性。

1.3.2診斷判斷依據[5]:OSAHS病情程度:輕度 AHI 5-20次/h,中度 21-40次/h,重度>40次/h。低氧血癥判斷程度依據(最低):輕度≥85%,中度 65%-84%,重度

1.3.3療效評定標準[5]:隨訪時間為6-12月甚至1年以上,必須有PSG測定、口咽部CT結果、ESS評分。

2.手術方式:我們根據口咽部CT及舌CTA結果,劃定大致安全區域,使用Coblation等離子系統6級10-20秒,深度不超過20mm,I度舌體肥大不處理,II度行中間3點,III度行7點,IV度行9點。

結果

1.1舌體大小手術前后對比

我們參考王玉峰等人測量的舌體相關正常范圍數據為健康組[6],計算手術前后舌體相關數據( X±s)。

1.2 PSG監測數據、ESS評分數據手術前后對比

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的兩個主要癥狀是打鼾和嗜睡,目前在人群中很常見,可引起明顯的健康問題如難控制的高血壓、增加心律失常、反復房顫、腦卒中及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7-9]。同時能引起惡劣的社會事件如引發嚴重交通事故的發生率增加7倍[10]。目前治療本病常規一期手術糾正了鼻腔結構,減小舌根的體積,增大舌后間隙,保持舌體在仰臥位時基本不后墜等,但術后仍有一部分患者打鼾和嗜睡得不到滿意的緩解,王宇等醫師通過大樣本統計發現BMI、咽腔、舌體及頜面結構是OSAHS主要危險因素,那么除外BMI的變化、鼻腔及咽腔術后情況穩定的患者,就需要考慮舌體肥大引起喉咽平面梗阻未得到滿意解除而造成本類的OSAHS患者癥狀不緩解或緩解差的情況,故我們篩選由單純舌體肥大及一期手術癥狀緩解不滿意的患者進入研究范圍,采取等離子舌體減容,根據術后隨訪的口咽CT舌體大小測量數據、PSG、ESS數據分析, 對比手術前后患者ESS評分,患者自覺癥狀明顯好轉。同時術后氧飽和度較術前也得到大幅度的提高,達到治愈。與王宇等國內專家得出的結論一樣,我們發現舌體肥大在整個OSAHS重要病因中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同時因等離子射頻消融技術目前時損傷小、出血少、療效可靠、患者所受痛苦小、費用少等優點。故實施等離子射頻舌體減容能更好的解除口咽平面梗阻,提高OSAHS的手術治療療效。同時大連市中心醫院張慶豐教授也認為等離子舌體減容是取得滿意治療OSAHS療效的關鍵,并率先實施舌體減容手術聯合其他術式治療OSAHS,其也得到國際許多耳鼻喉同仁學習并采用。

參考文獻

[1]張悅、陳建福,李賀,等Powell-Riley第I期手術方案(UPPP+RF+GA)在重度OSAHS治療中的應用,溫州醫學院學報,2010;6:576-579

[2]袁英,潘新良,李學忠,等.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的多平面外科治療[J].臨床耳鼻咽喉科雜志,2006,20(11):502-4.

[3]王宇,張穎,王海玲,等. 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臨床危險因素分析. 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2009;3:18-21

[4]Friedman M,Ibrahim H,Bass L.Clinical stageing for sleep-disordered breathing.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2002;127:13-21.

[5]黃選兆,汪吉寶,孔維佳,等. 實用耳鼻咽喉頭頸外科第二版,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 387.

[6]王玉峰,兵,吳興旺,等.舌體大小與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的相關性,安徽醫科大學學報,2007;42:198-201.

[7]McArdle N,Riha R Venelle M,et al.Sleep-disordered breathing as a risk factor for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A case-control study in patients with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 Stroke 2003;34:2916-21.

篇7

臨終癌癥患者,經醫師確定其生命接近尾聲,大致不超過六個月;病人和家屬放棄治療,只做止痛等支持療法?

2. 病人心理評估及護理措施

臨終癌癥患者心里評估分析及目前心理反應所處階段:抑郁心理,孤獨心理,恐懼心理,愧疚心理?根據評估,分析發現病人的心理問題,制定護理計劃和措施?

2.1.1 抑郁心理:據資料統計,70%-80%的腫瘤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抑郁,這與患者經受疾病的長期折磨及治療費用的不斷增加有關,且患者生活不能自理等,加劇了患者的抑郁心理?

2.1.2 護理措施:此階段鼓勵病人傾訴,護理人員耐心傾聽病人訴說撲捉信息,給予相應的支持,增加病人同疾病做斗爭的信心;營造溫馨氛圍,在病房及走廊擺放鮮花,病房裝飾以暖色調為主,保持整潔?安靜?溫馨,提供親人陪伴場所,允許親人陪護在床旁及帶進病人喜歡的特殊食品及生活用品?

2.2.1 孤獨心理:癌癥患者病程遷延長,家屬因為生活工作等有時不能陪伴在病人身邊;由于癌癥病人失去了應有的社會地位和作用,要求與親朋好友見面,希望有家人陪伴照顧等,使病人增加了孤獨感?

2.2.2 護理措施:提供娛樂場所,隨時調節病人情緒,讓他們擁有快樂?我們啟用社會力量陪病人下棋?打牌?聊天等,為每一位住院期間過生日的病人開生日聯誼會,我們請臨終關懷志愿者為病人服務,使其感受到社會沒有遺忘他們,讓他們體會到社會大家庭的溫暖,感受人間最可貴的真情和關愛?

2.3.1 恐懼心理:患者得知自己治療無望,即將面對死亡,害怕離開自己的家人和朋友,產生焦慮與恐懼心理?

2.3.2 護理措施:在此階段我們除了給予病人感情上的支持(安慰?傾聽?表示同情)外,還應幫助病人正確認識疾病,了解死亡是人生命中的客觀規律?通過與病人推心置腹的交流?討論,使病人對疾病的現狀?發展和治療做到心中有數,同時也使病人能夠積極地配合醫護人員的工作,在有限的時間里提高生活質量,維護病人的尊嚴?

2.4.1 愧疚心理:患者對因自己生病給家人和子女帶來的沉重負擔,常常自咎自責,導致心理上的失衡,造成苦悶?煩惱?沮喪?憂愁等消極情緒?

篇8

隨著文明的推進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不但重視優生、優活,也追求優死。臨終關懷在我國越來越受重視。由于幾千年來中國傳統死亡文化的桎梏,人們對死亡觀還存在著很大的誤區,醫護人員長期以來習慣的道德價值觀、醫學、護理倫理觀與臨終關懷也有著一定的沖突。普及死亡教育無疑應是實施優死制度和普及優死的前提。死亡教育是開展整體護理的要求,其實施直接影響臨終患者的護理質量。

綜上所述,及時的展開死亡教育便顯得十分迫切和有意義了。我國臨床進行死亡教育研究進展的綜述如下:

1國內研究現狀

1.1港臺地區死亡教育現狀

1.1.1臺灣研究現狀

20世紀末,臺灣教育界將死亡教育引入,稱為“生命教育”或“生死教育”,在學校廣泛開展生命教育課程,并將2001年定為臺灣的“生命教育年”[2]。黃天中[3]出版了死亡教育系列叢書;臺灣的醫學院均開設了死亡心理學等課程。臺灣很重視對護理系學生的生死教育,很多學校將其列為必修課。

1.1.2香港研究現狀

香港最初的死亡教育采用綜合的方法,將死亡和瀕死的知識整合到其他課程中,主要采用講授形式,重知識傳授,而不是態度和技能的培育,護理學生(護生)也沒有機會檢測自己對個人經歷和臨終患者的反應。近年來對護生或注冊護士的死亡教育中均嘗試PBI。教學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護理人員對死亡和瀕死持有積極態度,并能獲得相關的知識和心理社會技能[4]。

1.2大陸地區死亡教育現狀

與港臺地區相比,大陸的死亡教育起步晚,發展嚴重滯后。回顧其發展歷史,死亡教育首先在醫學教育領域、圍繞倫理問題而展開[5]。內地的死亡學研究始于80年代[6],1988年7月,中國內地第一次全國性的安樂死學術研討會上首次提出努力開展死亡學教育、更新死亡觀念的問題。國內護理界死亡教育總體還處于理論水平,大多數護理院校未單獨開設死亡教育課程。護生在校期間不能獲得系統的死亡教育,在職繼續教育也缺乏相應的培訓內容,護理人員對死亡教育知之甚少[7]。

2提高死亡教育實行方法

2.1 提高護士對死亡教育的認知水平

死亡教育使人們懂得如何保證健康,有價值、無痛苦,而且還要死得有尊嚴,既強化了人們的權利意識,也利于促進醫學發展。護理人員對死亡教育的態度同時直接影響到臨終護理的質量,管理者應該采取積極的措施,提高護理人員對死亡教育重要性的認知。

2.2 提高公眾對死亡教育的認識,樹立科學的死亡觀

應該呼吁社會利用媒體宣傳、印刷廣告等方式開展死亡教育知識的普及,減輕人們對死亡的恐懼,為護士開展死亡教育提供適宜的倫理環境。

2.3 重視護士對死亡教育相關知識、能力的培養

隨著整體護理的開展和深入,護士在護理工作中越來越重視對病人的身心護理,但是,在護理臨終病人時所缺乏死亡教育的知識以及技巧,對死亡話題探討也較少。

2.3.1轉變觀念,樹立正確的死亡觀

不同文化背景,死亡觀不同,我國的傳統文化接受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影響,多數人對死亡是采取否定、回避的態度的。要對病人及其家屬開展死亡教育,首先應該對護理人員自身開展死亡教育,提高其素養,擺脫其對死亡的恐懼,樹立科學的死亡觀,本著真誠善良的同情心和高度的責任心對病人及其家屬開展死亡教育。

2.3.2加強對護理人員的死亡教育知識、技能培訓

臨終關懷與死亡教育是現代護理學需要研究的新學科、新課題,鑒于目前死亡教育的現狀,應對護理人員強化有關死亡教育知識、技能的培訓,通過自學、短期學習班、院內講課、脫產學習班、脫產進修等,使他們了解患者心理需求,掌握病情告知的原則和技巧,處理好“告知事實”和“避免傷害”的沖突,掌握癥狀控制、生死問題談話與教育等相關知識,使死亡教育成為健康教育的一部分。

2.3.3死亡教育應作為護生的必修課

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日趨嚴重,在人們還未經過良好的死亡教育,不具備科學死亡觀的國情下,作為培養護士的醫學院校,應將臨終關懷學作為護士的必修課,繼續探討“臨終關懷”、“死亡教育”的適宜教學內容和方法體系,借鑒國外教育形式,結合我國實際情況,組織編寫有特色、前瞻性的系列教材,使我國的死亡教育具有高起點和適用性”[8]。

參考文獻:

[1] 諸葛毅,在高等護理專業開展死亡教育的社會價值[期刊論文],醫學與社會,2006(03)

[2] 傳宏,楊海燕.中國內地和臺灣地區生死教育現狀的比較.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05(3):11―12.(3)(4)醫學教育必須重視死亡教育,岳亮,《衛生職業教育》

[3] 黃天中.死亡教育概論I:死亡態度及臨終關懷研究.臺北:明田出版社,1992:1-532.

[4] Wong F K,Lee W M,Mok E.Educating nurses to care for the dying in Hong Kong:a problem-based learning approach.Cancer Nurs,2001,24(2):112―121

[5] 劉輝,張希晨,李燕.災難托起的生命倫理命題:死亡教育.中國醫學倫理學,2008,21(5):97―99.

篇9

在我國人口日益老年化、癌癥患者成為人口死亡重要因素的國情之下,舒緩照護(palliative care)已經成為我國衛生保健體系自我完善的必然要求。舒緩照護通過提供緩解性照料、疼痛控制和癥狀處理來改善個人余壽的質量,將患者的尊嚴作為最重要的問題。近年來舒緩照護在中國已有了較大的發展,但是由于中國獨特的文化背景和經濟現狀,其發展面臨著諸多阻力和障礙。本文通過對舒緩照護國內外的進展進行綜述,尋求國內外舒緩照護的差異,為我國今后開展舒緩照護服務,尋求有利于我國發展的“本土化”舒緩照護服務模式提供參考。

1 舒緩照護的理論研究

1.1 舒緩照護的定義

又稱姑息護理,1990年世界衛生組織(WHO)[1]首次正式給出其定義,是對那些患無法治愈疾病的患者提供積極的、功能整體性的護理服務,主要是通過有效控制疼痛及其他軀體癥狀,處理心理、社會和精神方面的一系列問題,達到姑息護理的目標即最大可能的提高患者及其家屬的生活質量。2002年WHO[2]重新給出定義:一種支持性照護方法,即通過早期識別、積極評估、控制疼痛和緩解其他痛苦癥狀,如軀體、社會心理和宗教(心靈)的困擾,來預防和緩解身心痛苦,從而達到改善身患進展性疾病患者及其親屬的生活質量。修正后的定義強調了以下幾方面:①主要目標是提高生活質量,同時也干預疾病進程;②強調照護的對象是患者及其家人;③主要服務內容為疼痛和其他癥狀(包括軀體、社會心理和宗教等全方位)的控制和緩解,而且更重視預防;④服務方式是積極的,并且可以用于疾病過程早期,也可以和其他延長生命的治療,如放療、化療等聯合運用,而不是接受姑息照護就必須放棄根治性治療;⑤全面提供支持,以幫助患者盡可能以積極的態度活著,直到死亡。親人能正確看待患者的疾病過程和離世;⑥承認瀕死是一個正常過程。既不刻意加速死亡,也不拖延死亡[3]。

1.2 舒緩照護的基本原則

舒緩照護遵循“四全”的照顧理念,即全人、全家、全程和全隊。具體體現在四個方面:①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有效控制癥狀解除不適使其保持舒適和自尊減少或消除煩惱、焦慮和恐懼);②對患者進行全方位的照顧 臨終前患者及其家屬會產生一系列心理生理精神和情感等方面的問題;③自和選擇權 患者及其家屬在姑息護理過程中不是消極被動的接受者而是參與決策的合作者,他們在患者臨終期將會面臨許多選擇,因此護理人員應加以正確的引導、適當的解釋尊重其自;④開放性聯系和協作 高效率的姑息護理需要一支經驗豐富的多學科多職業工作組協作,任何個人和單一職業都有其局限性,不可能提供充分的令患者滿意的多樣性專業化的服務[4]。

2 舒緩照護的實踐發展

2.1 舒緩照護的服務對象

舒緩照護是隨臨終關懷運動逐漸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一種全新的護理方式,但是與臨終關懷的區別在于后者涉及的對象為垂死患者及其家屬。而舒緩照護服務對象中的“患者”包括:①患有相對可預料的兇險疾病如轉移性惡性腫瘤的患者;②患有預后不詳的慢性疾病如多發性硬化癥或癡呆癥的患者;③界于上述兩種患者之間的那些在病理上進展迅速,傷害難以預料或對各種治療反應性較差的患者[5]。

2.2 舒緩照護的照護模式[6]

2.2.1 住院服務

為舒緩病房住院患者及其家屬提供涉及身體、心理、社交及靈性各方面的全人照顧。住院服務內容包括住院期間提供患者和家屬適當的治療及護理;按個別患者的情況,制訂康復計劃、輔導和轉介;患者出院時,教會患者家屬如何照顧患者及轉介家居舒緩服務進行持續的護理;患者情況不穩定或去世時,輔導家屬面對至親離世、舒緩喪親的情緒。

2.2.2 居家探訪

不愿住院的患者可在家中得到服務。醫護人員評估患者生理、心理和社會需求,定期做居家探訪,服務內容包括患者生理、心理、社交及靈性各方面的全人照顧,緩解患者及其家屬的心理壓力和心靈困擾;支持及指導家人照顧患者,聯絡社區資源以協助患者及家人;為喪親的家屬提供情緒支持和輔導服務,協助家屬度過哀傷的日子及適應新生活。

2.2.3 日間舒緩服務

日間舒緩服務的宗旨是為非住院患者提供連續的日間舒緩治療服務。日間舒緩服務的內容有:提供患者及其家屬的全人照顧,提供康樂及社交活動,促進患者彼此間的支持;協助患者提升自助能力,提高生活質量;協助患者及其家屬尋求專業意見及輔導服務。

2.2.4 顧問醫療隊伍

成立一個舒緩醫護專職醫療隊伍,他們到各科病房探問終末期患者病情,提供顧問性質的舒緩治療及護理服務,如癥狀舒緩、心理輔導、哀傷期服務、義工慰問等。

2.2.5 哀傷輔導服務

對居喪期家屬進行哀傷輔導服務,幫助家屬接受事實,順利度過悲傷期。其形式有個別及家庭善別輔導服務、善別成長小組、咨詢熱線、信箱等,通過專業輔導員的協調與喪親者一起面對因親人離世所引起的哀傷情緒及生活上引起的實際困難;通過小組輔導讓有相同喪親經歷的組員,一起學習有關表達情緒、處理情緒及壓力的方法,同時通過組員的互相支持,使自己變得更有能力和更加堅強,安排未來的生活。

2.3 提供舒緩照護的機構

美國提供舒緩照護的機構包括附屬于醫院及基層保健網的舒緩照護機構、社區及家庭護理的舒緩照護機構、獨立的舒緩照護機構,由政府或私人資助的非盈利性醫療組織[7];而在中國內地提供舒緩照護服務主要有4種機構,包括李嘉誠先生在中國內地投資建造的寧養院、社區舒緩照護機構、綜合醫院的舒緩照護病房和專業從事舒緩照護的獨立醫院[8]。

2.4 提供舒緩照護的團隊構成及其功能

研究表明,現許多國家和地區通過跨學科的團隊協作方式提供對患者最優的整體照顧,如美國典型的舒緩照護照料就是由一支注冊護士、內科醫生、心理學工作者、營養師、社會工作者和牧師或其他法律顧問組成的跨學科專業團隊提供。必要時,照料服務也提供助手、藥劑師、理療師、語言治療師和培訓過的志愿者。德國的舒緩療護團隊成員則主要包括全科醫生、護士、心理咨詢師、理療師、牧師、社會工作者。香港的舒緩照護團隊包括醫生、護士、醫務社工、心理專家、職業治療師、物理治療師、牧靈人員及義工[9]。內地舒緩照護團隊的構成成份明顯少于發達國家和我國的香港地區,僅包括護理工作人員、相關醫療人員及專業心理咨詢師。團隊成員的功能上大致為分以下幾種[7, 9-10]。

2.4.1 全科醫生

負責患者的治療與癥狀管理,在患者生命的最后階段給予最大程度的幫助,以減輕疼痛、控制一些相關癥狀如惡心嘔吐、食欲降低、便秘或腹瀉、呼吸困難等。

2.4.2 護士

運用舒適護理概念護理患者和家屬;對患者進行持續評估,及時修改照護計劃;掌握緩解患者和家屬在臨終階段出現的生理、情感問題的解決方法,并給予支持;重癥監護、姑息照護中與患者和其他工作人員的合作;為患者提供教育和支持;喪親護理。

2.4.3 臨床護理專家

協調整個舒緩照護團隊的工作與職能;對舒緩照護計劃提供指導;對舒緩照護的實施進行督導與管理,改善患者臨終階段的生活質量;對團隊成員進行教育與支持。

2.4.4 心理咨詢師

能幫助患者疏導負性情緒和解決心理問題,以積極的心態面對現狀,心懷感激的走完人生的最后歷程。

2.4.5 理療師

為患者提供理療服務,按摩身體,協助臥床患者進行床上肢體運動。

2.4.6 牧師

提供宗教服務,提供精神和信仰方面的支持,探討宗教問題,探討生命的意義。

2.4.7 社會工作者

協助處理患者及家屬面臨的困難問題,組織社會上的各項活動讓患者互相分享患癌的經驗。

2.4.8 法律顧問

為患者及家屬在舒緩療護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法律問題提供相應的法律支持。

2.4.9 志愿者

關懷、傾聽及陪伴患者及家屬;為患者讀報或書信;協助患者心愿的完成;陪伴患者做各項檢查或治療;協助家屬代叫救護車或聯絡接送事宜;協助家屬處理后事。

2.4.10 藥劑師

提供在治療和癥狀控制方面用藥的各種信息,根據藥物作用機制為疼痛患者提供臨床藥學服務。

2.4.11 營養師

營養師根據患者的病情、年齡、身體狀況等方面情況推薦飲食搭配和營養供給,并對患者及家屬進行飲食營養相關知識的教育。

3 舒緩照護住院服務質量的評價指標

臨床上對患者及家屬采取舒緩照護干預時,會涉及到一些指標可對舒緩照護服務質量進行量化,用于舒緩照護研究中實施效果的評價。包括①生活質量 舒緩照護作為一項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的干預措施,患者生活質量的評分可以直接用于舒緩照護服務質量的評價[11];②患者臨床結局 包括患者的疾病嚴重程度評分和生存期。國外的研究發現早期的舒緩照護干預能延長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生存期[12]。Barites等[13]認為舒緩護理并不能降低患者的疾病嚴重程度評分;③患者/家屬滿意度 Gade等[14]在與患者及其照顧者溝通時發現全團隊的舒緩照護服務能提高其滿意度;④醫療資源的利用情況(住院時間、住院費用、急救次數)。

Barites等[13]認為舒緩照護不能減低住院時間和急救次數。Gade等[14]的研究則表明舒緩照護能降低住院費用。

4 對國內舒緩照護現狀的思考

4.1 國內全科服務團隊尚未完善

許多國家和地區通過跨學科的團隊協作方式為患者及家屬提供最優的整體照顧。由于國內外體制的不同,國內的舒緩照護團隊在組成成分上與國外發達國家存在明顯差距,從事舒緩照護的工作人員僅以醫護人員為主。舒緩照護應具備的許多服務內容,包括心理學、社會醫學和死亡教育方面以及其他與護理密切相關的領域,由于缺乏這些領域專業人員的參與,導致國內的舒緩照護服務內容遠遠不能滿足舒緩照護的需求。因此要加大政策的支持力度和宣傳力度,促成社會各方面資源的合作,通過多渠道籌措資金,包括國家、集體和個人,鼓勵多種形式的投資;還可以鼓勵捐贈,為國內專業的舒緩服務隊伍構建和舒緩照護事業的發展給予政策和經濟上的保障。

4.2 國內舒緩照護的推廣仍存在障礙

目前舒緩照護在中國的推廣仍需克服一些障礙,由于倫理思想和其他方面的原因,晚期腫瘤患者沒有得到合理的舒緩照護,很多疾病晚期或終末期的患者和家屬仍期望或接受過度的抗癌治療。由于缺乏舒緩照護的建議和信息,誤認為舒緩照護就是放棄治療。社會對臨終關懷舒緩照護缺少關心、宣傳和普及,醫療保障和社會也缺乏必要支持。

我國傳統中死亡被視為私密的經歷,人們更愿意在家中度過最后的生命旅程而不是在陌生的醫院環境中由醫生護士等陪伴。醫護人員缺乏與患者及家屬的有效溝通和交流,回避死亡和不良預后的討論。應在人群中普及死亡教育,死亡教育是提高姑息護理質量的關鍵環節和重要手段,正確的死亡觀有助于患者克服對瀕死、死亡的恐懼,提高臨終生存質量;有助于家屬緩和悲痛情緒,安然渡過這一特殊階段;有助于醫護人員坦然面對患者,提高服務質量[15]。將家庭成員的工作轉移到社區,將病房中的工作轉移到家中,分擔患者家屬的照顧壓力、降低了用于治療的經濟投入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滿足了患者的情感需要。

4.3 護士舒緩照護的認知存在不足

由于我國的舒緩照護處在剛起步的階段,國內護理人員對它的概念、原則及內容認識不足,缺少必要的知識和技能儲備[16]。因此有必要借鑒國外較權威的評估工具,對我國護理人員舒緩照護方面的認知現狀進行了解和評估,針對存在的偏差提出教育培訓的干預對策。加強姑息護理的教育和培訓,介紹舒緩照護的相關理論、分享發達國家舒緩照護的經驗和研究成果、使用個別案例開展姑息護理的討論體會。逐步開設循證護理課程,培養基層護理人員的循證意識,參考國外舒緩照護指南,對我國的舒緩照護的實踐提供規范性指導。

參考文獻

[1] WHO. Cancer pain relief and palliative care: report of a WHO expert committee[M].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1990: 1-75.

[2] WHO. Definition of palliative care for adult[EB/OL]. [2013-02-04]. http://who.int/cancer/palliative/definition/en/.

[3] 劉瑛, 袁長蓉, 徐燕. 關于姑息照護與臨終關懷的討論[J]. 中華護理雜志, 2008, 43(4): 376-377.

[4] 楊啟紅, 朱京慈. 姑息護理研究進展[J]. 護理學雜志, 2002, 17(10): 793-795.

[5] 戴紅霞, 殷磊. 姑息護理――新型的護理方式[J]. 護士進修雜志, 2002, 17(2): 103-105.

[6] 陶紅梅. 香港舒緩護理見聞[J].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08, 24(33): 73-75.

[7] 滑霏, 袁長蓉, 徐燕. 美國姑息護理政策模式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 中華護理雜志, 2006, 23(11): 39-40.

[8] 唐穎, 李曉玲. 我國臨終護理現狀及發展趨勢[J]. 華西醫學, 2009, 24(9): 2475-2477.

[9] 姜金霞, 彭幼清, 閏小麗. 德國Charite大學醫院姑息護理團隊的構成與功能[J].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12, 28(15): 93-94.

[10] 黃晶. 上海市社區腫瘤姑息照護全科團隊人員組成和功能研究[D]. 上海: 第二軍醫大學, 2008: 12-13.

[11] Catania G, Costantini M, Beccaro M, et al. Does quality of life assessment in palliative care look like a complex screening program?[J]. Health Qual Life Outcomes, 2013, 11: 7.doi: 10.1186/1477-7525-11-7.

[12] Timely JS, Greer JA, Muzikansky A, et al. Early palliative care for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J]. N Engl J Med, 2010, 363(8): 733-742.

[13] Barites M, Lyons KD, Hegel MT, et al. Effects of a palliative care intervention on clinical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cancer:the project enable II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JAMA, 2009, 302(7): 741-749.

[14] Gade G, Venohr I, Conner D, et al. Impact of an inpatient palliative care team: a randomized control trial[J]. J Palliat Med, 2008, 11(2): 180-190.

篇10

當今社會經濟迅猛發展,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不僅希望能夠活得健康幸福,更希望可以舒適安寧、有尊嚴地度過人生最后旅程。而面對人口老齡化進程的不斷加劇,癌癥患者數量持續上升,舒緩療護(palliative care)已成為我國衛生保健體系自我完善的必然要求[1]。舒緩療護首先要重視患者的尊嚴,通過提供緩解性療護、疼痛控制和對癥處理改善患者的余壽質量。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和醫學科學的迅速發展,舒緩療護作為社會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越來越受到關注,且近年來已有了較大的發展。

舒緩療護的概述

定義

2008年世界衛生組織(WHO)給出的最新定義:為那些對治愈性治療無反應的晚期患者,給予積極和全面的照顧,以控制疼痛及有關癥狀為重點,并關注其心理、社交及精神需要,目標在于提高和改善患者和家屬的生活質量。其相關術語還包括:舒緩護理、善終服務(中國香港);安寧療護(中國臺灣);姑息護理、臨終關懷、緩和護理(內地)等。在2012年上海制定的《上海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臨終關懷科設置標準》中,確定了將臨終關懷科名稱改為舒緩療護。

服務目的及原則

舒緩療護主要針對治愈性治療無反應之末期病患,為其提供積極的人性化照顧,有效控制癥狀而使其保持舒適,減少或消除煩惱、焦慮和恐懼等不良心理狀態,提高生活質量。同時,為家屬提供包括居喪期在內的心理關懷、生理關懷、咨詢及其他服務項目,盡力緩解家屬相關負面心理及生活壓力,幫助家屬盡快走出失去親人的悲傷。服務應以舒緩療護為原則,臨床不以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為主要目的,而以對患者生理、心理、社會等方面的全面療護為重,提高患者臨終階段的生命質量。

國、內外的研究進展

國外的研究進展

現代舒緩療護起源于1967年英國西塞里?桑德斯博士創辦的圣克里斯托弗寧養中心,為病患提供臨終關懷服務。作為全世界舒緩療護組織學習的典范,相關舒緩療護工作在世界各地相繼開展起來。

美國舒緩療護事業的發展始于1971年,美國耶魯大學創建了第一所臨終關懷醫院,1974年美國創建了第一個臨終關懷方案,并于1983年通過政府法律。到目前為止,美國的舒緩療護相關組織在50個州正運行和計劃的臨終關懷項目已超過3 100個[2]。加拿大是世界上最早開展舒緩療護教育的國家,1975年在蒙特利爾創辦了第一家臨終關懷院―加拿大皇家維多利亞臨終關懷院,建立至今,相關學術氛圍持續活躍,現已擁有一整套相對完善的教學體系,在師資力量、課程設置、考核標準等方面已趨成熟。日本在1981年建立了第一所臨終關懷機構,1990年,日本山口紅十字會醫院成立了臨終關懷研究會。目前在日本有215個舒緩療護單位,大約有500個醫院舒緩療護團隊。但專業化的家庭舒緩醫療保健服務是該國的弱項。

國內的研究進展

國外的經驗和成果對中國發展舒緩療護起到了積極地推動和促進作用,為我國的“本土化”舒緩療護服務建設提供了參考。

中國香港從1982年起開始推行舒緩療護,九龍圣母醫院首先成立關懷小組,為晚期癌癥患者及家屬提供善終服務。其后基督教聯合醫院、南朗醫院等醫療機構也相繼開始提供舒緩療護服務。目前中國香港12間公立醫療機構開設舒緩療護服務,共有252張床位,居亞洲第二位[3]。

中國臺灣學者謝美娥在1982年撰文首先介紹了舒緩療護。1983年,天主教康泰醫療基金會成立癌癥末期患者居家照顧服務,首先開創了中國臺灣地區舒緩療護居家服務。1986年中國臺灣馬偕醫院主辦了第一次舒緩療護學術研討會,之后出版了《安寧遼護》雜志,大力推動舒緩療護事業的發展[4]。之后中國臺灣通過開展舒緩療護宣傳指導、教育培訓和學術研究,并且不斷制定相關制度及立法,逐步完善了舒緩療護的有關工作。

大陸學者張燮泉于1986年首先刊登譯文介紹了國外的垂危患者醫院,文中提到了舒緩療護的理念。而最早出現在大陸地區的舒緩療護機構,是1988年7月天津醫學院成立的第一個“舒緩療護研究中心”[5]。此后,全國各大城市及地區紛紛因地制宜地成立了不同類型的舒緩療護服務機構。另外,從2001年開始,由李嘉誠基金會捐資,相繼在全國各地成立了20家“舒緩療護”寧養院。至今,該基金會已捐資2 000萬人民幣用于貧窮的晚期癌癥患者[6]。目前,中國大陸已相繼創辦舒緩療護相關機構約200家,從業人員的數量在40 000~50 000 [7],這確實給諸多臨終患者及其家屬帶來了福音。

服務模式及團隊構成

目前舒緩療護的服務模式呈現多樣化,依據服務形式與對象,可包括住院、居家探訪、日間舒緩服務、顧問醫療隊服務以及哀傷輔導服務等[8]。而綜合各國情況,舒緩療護的團隊組成可大致分為全科醫生、護士、臨床護理專家、心理咨詢師、理療師、牧師、社會工作者、法律顧問、志愿者、藥劑師、營養師、家屬等[9-10]。在這一方面,由于種種原因,內地舒緩療護團隊的構成明顯少于發達國家及中國香港。

服務評價指標

雖然舒緩療護屬于非治愈性臨床醫療行為,但仍應找到相關的療效指標將服務質量進行量化,從而對服務療效進行客觀評價。目前常用的評價指標有生活質量、臨床結局、患者或家屬滿意度、醫療資源的利用等。其中,因舒緩療護是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的干預借施,故患者生活質量的評分可直接評價舒緩照護服務質量[1],臨床常用的量表如生活質量核心量表(QLQ-C30),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測量癌癥患者生存質量的量表。而臨床常用的臨床結局包括患者疾病的嚴重程度評分和生存期評估量表有《臨終病人病情(生存期)評估單》[11]、《癌癥患者癥狀評估表》[12]等。臨床觀察可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適合的評價指標。

干預內容

明確了舒緩療護的目的,把握好服務原則,制定適合的干預措施。一般情況下,臨床接收患者后,先進行病情評估,內容涉及生理、心理、預計生存期等,然后根據不同情況,給予適當、及時的舒緩治療和護理。臨床在具備常見末期疾病(包括惡性腫瘤等)診療護理技術及設備的基礎上,開展相關療護項目,具體包括24 h呼叫值班服務、舒緩疼痛(三階梯鎮痛)及其他對癥處理(如鎮靜、抗驚厥、止嘔、通便、利尿等)、醫療指導、技術性護理、個人保健與護理、社會工作服務、心靈及宗教上的支持、物理治療、職業治療、語言治療、對面臨死亡的患者及其家屬的感情支持與幫助、對喪失親人的家屬的支持與關懷、中醫中藥等。

我國舒緩療護存在問題及面臨困境

舒緩療護服務資源缺少

鑒于中國特殊的國情,舒緩療護機構并沒有如西方國家形成產業化的運作模式,舒緩療護服務覆蓋面很小,而專業舒緩療護機構數量有限,大多數醫院尚未開展舒緩療護服務項目,即使有醫院能夠提供相關服務,其服務資源占機構醫療資源的比例也很有限。有調研發現,目前醫療機構的舒緩療護床位占核定床位比例較低,業務用房與設備嚴重缺乏,部分舒緩療護服務設施陳舊,缺少體現舒緩療護服務特色的音樂療法、談心室、關懷室和自動化淋浴設備等[13]。

資金匱乏

世界衛生組織要求其成員國將醫療衛生費用的比例提高至國民生產總值的5%以上,但參考近年來中國醫療衛生投入與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14],中國醫療衛生的投入始終沒有達到世界衛生組織的要求。我國的政府投入和所接受的社會支持都是極其有限的,這樣大大制約了舒緩療護的發展[15]。

缺乏專技人員及專管人員

目前國內舒緩療護的事業剛剛起步,相關研究不多,高等醫護院校也還未建立相應的專業,沒有材,相關從業人員的技術職稱序列亦未建立。從而導致臨床缺乏掌握專業知識技能的醫務人員及管理人員。實踐中更是缺乏有效的內部運行機制、系統制度和管理措施、標準化的護理程序、標準與指南等。

對舒緩療護認知不夠

中國整個醫療衛生保健系統還未形成相對統一的環境[16],多數人沒有從倫理道德的層次上認識舒緩療護,或僅僅是知道而不是支持。另一方面,傳統觀念也影響著醫務工作者對舒緩療護的認知,使他們不能見死不救,而繼續給予讓病患有失顏面、徒增痛苦又毫無實際意義的救護措施,這顯然與“不以延長臨終患者的生命,而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的舒緩療護原則相悖。

法規和制度政策方面支持不足

我國目前有關舒緩療護的法律法規、質量標準還未完善,舒緩療護還處在無法可依和無章可循的初步階段。政府對舒緩療護的管理和制度政策的缺失及不能配套,使不少開設舒緩療護服務的醫療機構陷入了尷尬的境地。相關的行政機構和學科系統仍有待進一步建立。

討論

舒緩療護是近年來針對臨終患者的新型醫學行為模式,與常規的醫院治療護理相比,舒緩療護在臨終關懷中更能體現出較好的優越性[17-18]。而面對種種問題和困難,今后要進一步加強舒緩療護的相關建設。筆者提出以下建議:①合理利用現有資源 在現有醫療資源基礎上進行整合改造,利用醫院病房的原有人員和設備,經過適當培訓,可較快地開展工作。此外,在社區醫療機構的支持下,居家舒緩療護也具有其特別的實用意義[19]。②多元化籌集資金 舒緩療護事業是一項帶有明顯公益性的事業,除了政府應加大財政投入外,還可采用發行彩票、社會及個人捐助、商業醫療保險等方面進行籌資。同時,制定相關的資金管理制度,相關機構和從業人員應加強監督、監管。③加強人才培養、認證和管理 末期患者存在許多復雜的病情及心理問題,需要舒緩療護專業技術。因此,要開展大規模的相關專業培訓,提高療護工作人員的認知及相關技能。培養專業管理人才,建立相應的服務規范,并加強認證機制,強化舒緩療護的隊伍,從而提高服務質量。④加強法規政策支持 應盡快立法,為舒緩療護的開展確立法制依據和提供法律支持[20]。舒緩療護需要有政策上的支持,制定規范化的建設標準和制度,完善服務標準,從而促進舒緩療護事業的健康發展。

值得關注的是,中醫中藥對于實現“以人為本”的舒緩療護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相比現代醫學,中醫開展舒緩療護可以提供給臨終患者及其家屬更為人性化的服務。中醫是以自然科學知識為主體,將古代哲學的陰陽學說、精氣學說、氣化學說及儒、道、釋等宗教思想,與中醫固有的理論和經驗相融合,深入闡釋人體疾病的原因、病機和生命現象。在祖國醫學的理論指導下,歷代醫家在長期臨床實踐中總結出各種行之有效的療護方法,如中醫情志療法、五行音樂療法[21]、口服中藥湯劑或中成藥以及藥物敷貼、貼臍、芳香療法、針灸、火罐、耳穴、穴位注射等其他中醫適宜技術,這些方法與現代醫學對癥治療相結合,相輔相成,可作為干預疾病末期患者的有效措施,為患者帶來身體和心理上的舒緩體驗。另一方面,我國百姓普遍存在“西醫治不好看中醫”的觀念,使不少臨終患者對中醫療法也抱有一定的期望,如此對患者恢復積極的心身狀態起到了不同程度的作用[22]。

參考文獻

劉穎顏, 陳利群. 舒緩照護的研究進展及思考[J]. 上海醫藥, 2013, 34(8): 10-14.

施永興, 王光榮. 中國城市臨終關懷服務現狀與政策研究[M]. 上海: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會, 2010: 196.

席淑華, 周立. 香港醫院臨終服務見聞[J]. 護理雜志, 2000, 17(4): 54-55.

孟憲武. 臨終關懷[M]. 天津: 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2: 8-148.

王斌全, 趙曉云. 臨終關懷的發展史[J]. 護理研究(中旬版), 2007, 21(9): 2443.

余秀君, 李虹, 李曉華. 臨終關懷的護理進展[J]. 華西醫學, 2003, 18(3): 430-431.

蘇永剛, 馬娉, 陳曉陽. 英國臨終關懷現狀分析及對中國的啟示[J]. 山東社會科學, 2012, 26(2): 48-54.

陶紅梅. 香港舒緩護理見聞[J].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08, 24(11): 73-75.

滑霏, 袁長蓉, 徐燕. 美國姑息護理政策模式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 護理雜志, 2006, 23(11): 39-40.

黃晶. 上海市社區腫瘤姑息照護全科團隊人員組成和功能研究[D]. 上海: 第二軍醫大學, 2008: 12-13.

毛伯根, 嚴勤, 謝懿珍, 等. 臨終病人病情評估表的初步編制[J]. 中國醫療前沿, 2009, 4(19): 4-6.

Cleeland CS, Mendoza TR, Wang XS, et al. Assessing symptom distressin cancer patients: The M. D. Anderson Symptom Inventory[J]. Cancer, 2000, 89(7): 1634-1646.

羅維, 施永興, 龐連智. 上海市登記注冊舒緩療護機構的資源及服務功能的調查分析[J]. 中國全科醫學, 2010, 13(6): 1787-1790.

杜樂勛, 趙郁馨, 劉國祥. 建國60年政府投入和衛生總費用核算的回顧與展望[J]. 中國衛生政策研究, 2009, 2(10): 15-18.

王玉梅, 肖適崎, 馮國和. 我國臨終關懷發展中有關問題探討[J]. 中國社會醫學雜志, 2006, 23(3): 180-182.

楊建兵. 在我國推廣舒緩療護的必要性及其倫理原則[J]. 中國醫學倫理學, 2001, 14(6): 25-26.

錢偉峰. 舒緩療護在緩解晚期癌癥癌痛方面的應用價值[J]. 中國社區醫師, 2013, 15(20): 98-99.

沈彩芳, 曹燕亞. 居家舒緩療護對臨終患者生活質量影響的對比研究[J]. 上海醫藥, 2012, 33(16): 35-37.

孟憲武. 人類死亡學論綱[M]. 西安: 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47.

龔震曄, 陳立今. 上海臨終關懷機構衛生資源及服務現狀的調查與分析[J]. 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 2013, 33(8): 1155-1158.

篇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723(2012)06-0052-04

隨著臨終關懷引入中國,中國的臨終關懷事業得以起步和發展。臨終關懷對于中國人而言,不僅僅是一個新名詞的引入,它對于中國人的傳統倫理觀、價值觀、死亡觀念、醫療觀念都是一個革命性的轉變。正是這種轉變,使臨終關懷事業在中國舉步維艱。中國社會保障制度中關于臨終關懷的現行政策,正是中國目前倫理價值觀的體現。這是我們討論現行政策和未來政策發展時所不能回避的。

一、影響我國臨終關懷事業發展的倫理因素

(一)傳統死亡觀的影響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無論是先秦百家,還是后來傳入的對中國人思想影響很大的佛教,都不愿意直面死亡。無論是儒家的“天命論”還是道家的“天人合一”還是佛家“輪回說”,實際都把死亡這一問題淡化回避。死亡理論是中國科學理論的盲區。人們一般認為死亡是不幸和恐懼的象征,因此,對死亡采取消極、逃避的負面態度,尤其忌諱在言語中提及。直到今天大多數人對死亡仍然諱莫如深,無法在日常生活中接受死亡、善待死亡。“1991年天津醫學院在南開大學等一些大學生中統計,對死亡有正確認識的僅占22%,許多人對死亡的認識還很原始,停留在恐懼和孤獨痛苦的層次上。可見,調查的對象換成其他人群,那么對死亡有正確認識的比例可能會更少。實際上,許多醫護人員同樣受到傳統文化的深刻影響,也沒有樹立正確的死亡觀,楊晶等對北京某2所三級甲等醫院從事臨床工作的436名醫護人員進行死亡觀的調查顯示,在家中能‘很公開’地談論死亡情況的僅占37%。”(邱高會,2008)而臨終關懷的理念和宗旨要求真正的臨終關懷必然是幫助患者積極面對死亡,使死亡在患者、家屬、醫務人員之間公開化,對情感的強烈沖擊使人們難以適應。因此,傳統的死亡觀或多或少與“不以延長生命為目的,而以減輕身心痛苦為宗旨”的臨終倫理原則相沖突,這勢必影響臨終關懷在我國的深入發展。

(二)生命神圣論的影響

“腦死亡標準的推行、安樂死的立法和實施、器官移植的發展、生殖輔助技術的應用、人類胚胎干細胞的研究過程中遇到的一系列倫理難題,歸根結蒂在于‘生命神圣’這一不可逾越的命題。”(程新宇,2003)由于生命是無比神圣的,是不允許侵犯的,因此病人的生命利益和健康利益高于一切,“生命至重,貴于千金,一方濟之,德逾于此”的醫學信條一直指導醫生要無條件的維持人的生命。畢達哥拉斯(約公元前582~前493年)曾說:“生命是神圣的,因此我們不能結束自己和別人的生命”。這句話集中反映了生命神圣的人道主義論者對于生命的態度:不允許對生命和死亡有任何的觸動、侵犯,也不允許對自然形成的神圣的人體進行任何改進和修補。“生命神圣論是一種道德主義。它的直接后果就是偏重生命的數量,而不顧及生命的價值和質量。如果過分強調這種觀點就會和臨終關懷的宗旨即不以延長臨終患者生存時間為目的,而是以提高患者臨終前的生命質量相違背,就會嚴重影響臨終關懷的實施和開展。”(邱高會等,2006)

(三)傳統醫學人道主義的影響

無論是傳統醫學還是倫理學,“救死扶傷”一直是醫務人員所恪守和維護的宗旨。無論在任何的情況下,維系病人的生命,只要有一絲活下來的希望就要進行百分百的搶救是一個醫生所應盡的義務。而臨終關懷卻不以維系病人生命為目的,它的存在就是讓病人平靜而又有尊嚴的去面對死亡。這對醫務人員來說本身就是一個不小的價值觀方面的挑戰。這對以救死扶傷為宗旨的醫務人員的心理不可避免地產生一定程度地震撼,從而導致醫務人員潛意識里對臨終關懷的抵觸情緒。

(四)傳統倫理“孝道”的影響

中華文化中對于“孝道”的實施不外乎集中于老,病,死三個方面。贍養老人,生病陪護,死后重葬,一直都被認為是盡孝的最佳體現。特別是生病時,對孝的宣揚近乎極端和變態:“如《太倉州志》載:某孝子為治母病,‘刺左脅割肝和藥以進母’(肝本在右側,卻云刺左脅,疑其不實)。類似的記載還有《宋史·孝義傳》所載的王翰摳跟,《資縣志》所載的宋代龍海孫剔肺,《嘉興府志》所載的宋代陳四剖心等等。做出此種舉動的“孝子”或因其愚昧無知,或由于某種喪失理智的反常心態。”(李祖揚,2001)送老人進臨終關懷醫院,無異于給他們判死刑,這對于處在社會輿論壓力下的子女而言是很難接受的。他們情愿花費高昂的代價進行無用的治療。而醫護人員往往順應這種“孝道”的“善意”,只把病情告訴家屬,對患者則避重就輕,以避免更多的心理打擊。這就造成了患者的求醫動機較為主動迫切,使家屬更加難以決定放棄治療改為臨終關懷。這既不利于臨終關懷的開展,也不利于提升患者臨終階段的生存質量。

綜上可見,發展臨終關懷所面臨的倫理問題,相當尖銳而發人深省。而我國關于臨終關懷現行的相關保障政策,脫離不了中國目前的倫理價值觀。

篇12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月到至今于我院進行救治的重癥監護室患者906例,其中男616例,女290例,年齡26~96歲,平均年齡65.2歲。所有患者均符合危重病患者的診斷標準。見表1。

1.2方法 應用APACHEII評分表,收集906例患者入住ICU前24h內各種指標的最差值,使用危重疾病評分系統軟件算出患者的APACHEII分值。計算不同分數段和總體的敏感性和陽性率。敏感性=預測死亡患者數中的死亡實際數/實際患者死亡數;陽性率=預測死亡患者數中的死亡實際數/預測患者死亡數。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5.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采用χ2檢驗對計數資料的比較進行分析,使用t檢驗對計量資料的比較進行分析,統計結果P

2 結果

906例患者中死亡22例,臨終放棄治療113例,自請出院147例,均為評分15分以上,因病情好轉移出ICU624例。

2.1 APACHEII評分 906例患者平均APACHEII評分為0~31分,平均(10.97±7.64)分。生存771例評分(9.43±5.98)分,死亡及臨終放棄治療135例評分(22.03±7.78)分,具有顯著的統計學差異(P

2.2 APACHEII評分與預測和實際病死率的關系 隨著APACHEII分值加大,患者預測和實際病死率也逐漸加大,預計病死率與APACHEII評分有顯著的正相關(r=0.80,P

2.3使用APACHEII評分預測906例患者預后的有效性 分析隨著APACHEII評分加大,陽性率逐漸加大,高分值敏感性降低,低分段陽性率偏低。906例患者中敏感性為100%,陽性率為57.28%。

3 討論

ICU患者病情重、病種多、變化快,如果全依賴于醫生的直覺和經驗判斷病情,難以避免模糊、主觀,并且缺少可比性[3]。APACHEII評分是由年齡評分、急性生理評分、慢性健康狀況評分組成最后APACHEII得分為三者總和[4]。理論APACHEII得分為71分,分值越大病情越重,急性生理評分包括12項有關生理學參數。APACHEII評分法客觀、簡單、可靠,指標易于采集,為分析病情預后,準確判斷疾病的發展提供了科學依據[5]。

本研究表明,906例重癥監護室患者的APACHEII評分范圍0~31分,自請出院147例,生存771例評分(9.43±5.98)分,臨終放棄治療113例,死亡22例評分(22.03±7.78)分,具有顯著的統計學差異(P

重癥監護室患者預后與APACHE評分的相關性良好,APACHEII評分可用于預測和評價重癥監護室患者預后,準確預測患者死亡的危險性。

參考文獻:

[1]章凌華,樂革芬.4種危重評分系統在老年急性腹膜炎患者預后評估中應用的比較[J].中華護理雜志,2007,42(11):1004-1006.

[2]王何斌.MEWS評分與APACHE評分在重癥胰腺炎患者預后預測中的對比研究[J].現代預防醫學,2011,38(24):5137-5138.

篇13

現代社會,癌癥對人們的健康產生了嚴重的威脅。晚期癌癥患者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時間里遭受著腫瘤引發的各種疼痛和精神上的巨大折磨,他們的狀況引發社會關注。寧養院是專門為貧困的晚期癌癥患者提供臨終關懷和免費陣痛的機構。它的宗旨是以人為本,全人服務[1] ,其醫療方式是以控制癌痛為主要目的,解除疲乏嘔吐厭食失眠等不適癥狀的同時關注患者和家屬的心理狀態,對患者和家屬進行 心理疏導,幫助患者和家屬解決生活中的困難。從社會支持的功能界定,Cobb(1976)把社會支持定義為一種信息,它包含三個層次:①導致個體相信她/他被關心和愛的信息 ②導致個體相信她/他有尊嚴和價值的信息 ③導致個體相信她/他屬于團體成員的信息[2]。患者感受到社會支持的程度直接影響著其是否能夠堅強面對磨難,自信樂觀面對未來生活。

1.基本情況概述

社會支持是建立在社會網絡機構上的各個社會關系對個體的主觀和客觀的影響力,分為兩大類:一類為客觀的、可見的、實際的支持,如物質上的直接援助、社會團體的存在和參與、穩定的婚姻和家庭等;另一類是主觀的、情感上的支持,指的是個體在社會中受尊重、被支持、被理解的情感體驗和滿意程度,與個體的主觀感受密切相關。影響晚期癌癥病人生活信心的社會支持因素很多,本次調查問卷從客觀的實際幫助和主觀的情感支持設計,主要從家庭經濟支持,親人照顧支持和寧養院支持進行調查分析。本次共對中南醫院寧養院服務對象中的112例貧困晚期癌癥病人進行調查,發放問卷112份,其中有效問卷105份,有效回收率為93.8%。調查中男性52例 ,女性53例,年齡在27-84之間,平均年齡60.5歲。樣本的性別和年齡分布與寧養院服務對象總體的分布大體一致,調查數據具有較強的代表性和可信性。

2.調查結果分析

2.1家庭經濟支持與對未來生活態度 表一反應的家庭月收入狀況與患者認為是否有強有力的經濟支持的關系。由于寧養院服務的對象為貧困的晚期癌癥病人,故調查對象的家庭月收入幾乎都在3000以下,實際上這些收入完全滿足不了實際的醫療花費,90%的人表示沒有良好的經濟支持,而良好的經濟支持直接影響著病人是否負擔得起高昂的醫療費用以及接受治療后是否在心理上有拖累家人,給家庭帶來經濟負擔的內疚感。病人的治療往往受經濟條件的限制,經濟條件優越者能夠支付巨額的治療費用,不用考慮較大的經濟支出給家庭帶來的影響,使疾病得到良好的控制,而經濟條件差者,一方面病人經受疾病帶來的痛苦,另一方面還要考慮給家庭帶來的巨大影響,導致病人情緒低落,精神壓力過大,因此生存質量偏低[3]。

經濟狀況對病人面對未來的心理狀態是有影響的,通常經濟狀況較好病人心理狀態較經濟狀況差病人心理狀態好,且經濟越好,心理狀態也越好。但表二中,不考慮經濟因素,對生活沒有希望的病人占到89%,一方面是因為人們對癌癥的認知引起的,現有的醫療技術水平不能滿足治愈癌癥的需要,當得知自己是癌癥時病人往往是悲觀沮喪,在人生快走到了盡頭的時刻對任何事情失去信心;另一方面,癌痛給人帶來的巨大痛苦是難以想象的,尤其到晚期時,病人必須服用嗎啡等藥物緩解疼痛,然而服用藥物又會帶來副作用,惡心嘔吐便秘等時刻折磨著病人,這一切都使他們看不到任何生的希望,對未來失去信心。

2.2家人關心照顧與對未來生活態度

在晚期癌癥病人的居家治療過程中,家庭照顧者是病人日常護理工作的主要承擔者。表三證明家庭支持與晚期癌癥病人心理狀態密切相關,較高的家庭支持度利于病人獲得較好的心理狀態,而相對得不到周到照顧的病人,不易于獲得較好的心理狀態,易對未來失去信心。表三中可見,得不到周到照顧病人19人,對未來抱有希望和信心的人為21.1%,而相對一般照顧的病人,比率為28.6%,得到家庭周到照顧支持的病人,因為在生活上有依靠在情感上有依托,其心理狀態相對較好,比率為33.3%。但大部分人對未來沒信心這也是不可避免的,我們能做的只是給病人多關心多照顧,減輕痛苦。

家屬是癌癥患者主要的支持者,家人的關心和照顧是他人所不能代替的。 在調查中我們了解到,絕大多數患者認為家庭是度過癌癥終末期最舒適的地方,在渴望得到社會關愛的同時,更希望得到親人的關愛。家庭中親情關系的和諧與否影響著患者的身心健康[4],因此家人應主動營造一個融洽、有愛的家庭氛圍,生活上照顧關心,精神上安慰,及時疏導和排除患者的不良情緒。

2.3寧養院幫助與對未來生活態度

表四中,調查對象都認為寧養院是有幫助的,62.9%的人認為幫助很大,他們中對未來有希望和信心的占38%,而在認為寧養院有一點幫助的人群中,23.5%的人對未來有希望和信心,且感到幫助越大的人對生活越有信心 ,這說明寧養院的服務對患者是有實際幫助的,免費提供止痛藥物,心理輔導,義工服務都解決了病人的實際困難,而患者所感受的幫助大小與對待未來的生活態度有緊密聯系。寧養院的原則與常規的醫療模式不同,它肯定生命,同時承認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它追求的是盡可能維持適當而有意義的生命,讓癌癥患者在有限的時間里盡可能遠離痛苦,有尊嚴的生活。此外寧養院代表著社會的力量,寧養院的幫助能使患者及其家庭感受到社會的關愛,更加自信的面對未來。

3.討論

3.1 經濟上需要社會力量支持

目前全國寧養服務網絡已形成。但是,我國每年新增癌癥患者約在200萬,每年死于癌癥的患者約160萬,腫瘤死亡分別列我國城市和農村居民死亡的第一位和第二位[5],如此龐大的社會群體需要強大的經濟支持,而對于絕大多數罹患癌癥患者的家庭很難負擔的起昂貴的醫藥費,僅僅依靠寧養院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這就需要更多的社會幫助。因此,國家、各級政府、社會團體及慈善機構等,可否成立專項基金,給予患者經濟幫助,使所有的癌癥病人都能得到這種“以人為本”的臨終關懷服務[6]。

3.2 家庭照顧與支持

癌癥給病人在身體上帶來極大痛苦,疼痛是臨終病人的噩夢,重度而持續的疼痛使人絕望。由于歷史原因造成許多患者和家屬對品有偏見而產生懼怕心理,不愿意接受足量的止痛藥直接影響止痛效果。因此,照顧者應了解相關知識,改變固有的偏見才能達到好的效果。但由于疼痛是主觀的,患者主訴疼痛的程度受到心理因素的影響,因此單純依靠藥物止痛已顯得不足,還需與心理治療相結合,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主動配合治療。而臨終病人在心理上悲觀,恐懼和失望,這與他們希望維持自身的社會地位和權利、希望得到關懷和慰藉有關,此時家庭要給予更多的關心與支持。在精神上應使病人獲得慰籍,減輕患者孤獨悲涼的情緒。對求生欲望強烈,企盼有靈丹妙藥治愈疾病,盼望奇跡出現的病人,我們應該理解,盡可能順應病人滿足他的要求,并告知先進的醫療技術,使其對戰勝疾病充滿信心[7]。對恐懼、悲觀的病人我們加強心靈交流,和病人敘敘舊談些高興的事使其暫時忘掉痛苦感受快樂。家屬用實際行動讓病人感受到親人的親情,減輕病人臨終前的心理壓力,克服對死亡的恐懼,增強生活的信心。

3.3 寧養院幫助

寧養院的醫務人員在服務中不僅重視臨終患者的狀況和情緒,同時也應該關注臨終患者家屬,一方面因為家屬的精神狀態直接影響著患者,另一方面因為家屬面對親人處于瀕死狀態或經歷著喪失親人的悲痛,身心健康受到威脅。此時做好臨終患者家屬的關懷工作,使他們能夠加強自我保護和自我調節,這對于保護和增進臨終患者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義。

義工是寧養院團隊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寧養服務義工以自主參加為主,以“服務對象需要”為出發點。在寧養院工作人員的組織指導和帶領下,義工可為患者及其家庭提供切實持續的服務,如定期大患者家探訪,陪伴患者及家屬,談心聊天,讀報將新聞,回顧生命,做房間清潔等,從各方面幫助家庭減緩壓力。寧養院的義工不為任何物質報酬,義工參與寧養服務,能獲得有教育意義的體驗,從而實現生命的豐富和成長。義工參與到寧養服務是特色也是優勢,對自身義務服務于人于己心靈都會滿足,對社會它更代表著一個社會的文明發達程度,因此建設人員更多管理更加完善的義工隊伍的問題十分必要。社會應當鼓勵大學生積極加入到義工隊伍中去,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深化自己的思想,提升自己的覺悟,使人生與眾不同。

4.結論

晚期癌癥病人是需要我們關注的弱勢群體,面對死亡的恐懼和身心的疼痛,他們無能為力。 作為親人、朋友、醫務工作者、愛心人士、志愿者,我們不僅應竭盡全力提供經濟上的幫助,生活上的照顧和社會的幫助更加能使患者減輕心理負擔并感受到被關愛,在生命的最后時光里有希望有尊嚴的生活。

參考文獻:

[1]凌敏,香港白普理寧養中心的寧養服務[J],衛生職業教育,vol.28 2010 No.13

[2]王詠萍;梅月,社會支持綜述[J],知識經濟,2011年09期

[3]姚月玲,癌癥病人生存質量相關因素調查分析[J],現代臨床護理,2010.9(1)

[4]姚菊峰;王健,集體心理干預對腦卒中患者生活質量和情緒影響的研究[J],實用護理雜志 2002(2)

[5]孫理;何秋月,在寧養服務中晚期肺癌死亡病人生存期的回顧性研究[J],實用腫瘤學雜志 2005年第19卷第五期總第79期

[6]應文娟,江耀睦.晚期癌癥病人寧養服務模式探索[J],中國醫院管理實務

[7]李雅杰,晚期癌痛患者寧養服務的觀察與護理[J],職業與健康,2005年3月第3期第21卷

相關精選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叙永县| 多伦县| 上杭县| 佳木斯市| 周宁县| 正镶白旗| 新宾| 遵义市| 嘉善县| 库伦旗| 格尔木市| 启东市| 任丘市| 华坪县| 西乌| 缙云县| 乐都县| 交口县| 东乡族自治县| 中牟县| 乳源| 茌平县| 疏附县| 怀化市| 旬阳县| 喀喇沁旗| 衡南县| 渝北区| 云林县| 乌兰浩特市| 葫芦岛市| 莱芜市| 曲沃县| 山东| 修武县| 宜兰市| 原平市| 来凤县| 广河县| 交口县| 凤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