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國內進出口貿易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國內進出口貿易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2文獻評述

既有研究對匯率變動與貿易收支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積極探索,但不難發現,國內外學者在研究匯率變動對貿易收支的影響時由于研究方法、研究樣本、數據選取等的不同,尚未得出關于匯率變動對貿易收支影響的統一結論。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試圖通過理論推導出人民幣匯率變動對我國貿易收支影響的模型。鑒于人民幣名義匯率不能準確反映匯率變動對貿易收支的影響,故而運用人民幣實際匯率數據,實證分析人民幣實際匯率變動對我國貿易收支的影響。

2匯率變動對進出口貿易收支影響的機制分析

匯率變動主要通過價格競爭機制對貿易收支產生影響。由絕對購買力平價理論可知,用不同貨幣計價的某種商品,折算成同一種貨幣后價格應相等,即:P=eP*。其中,P為一國某種商品的國內價格,P*為該國這種商品的國外價格,e是用直接標價法表示的匯率。在滿足不同地區該商品價格相同且同質的前提下,匯率變動對貿易收支影響的作用機制可表現為匯率變動首先引起進出口商品價格變動,進出口商品價格變化后使進出口商品的國際競爭力發生變化,而進出口商品的國際競爭力發生變化后又會使進出口商品的供給彈性和需求彈性發生變化,最終使貿易收支發生變化[16]。

3人民幣匯率變動對我國進出口貿易收支影響的實證分析

3.1模型推導

首先根據不完全替論,建立人民幣匯率變動對我國出口貿易影響的模型。該理論假定:作為研究對象的國家進出口的商品與國內生產的商品不具有完全替代性。不完全替論對于我國來說是適用的[17]。本文參照國內學者厲以寧等采用C-D函數的形式研究人民幣匯率變動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影響,即Xt=A(et)α(GNP*t)β。其中:t為時間,Xt表示我國歷年出口額,et表示歷年人民幣名義匯率,α是出口的匯率彈性,β是出口的收入彈性,GNP*t表示我國貿易伙伴國的國民收入水平。兩邊取自然對數后設定模型為lnXt=λ+αln(et)+βln(GNP*t)+μ(1)同理,研究人民幣匯率變動對我國進口貿易影響時也采用C-D函數形式,即Mt=A0(et)α0(GNPt)β0。其中,t為時間,Mt為我國歷年進口額,et為歷年人民幣名義匯率,α0為進口的匯率彈性,β0為進口的收入彈性,GNPt表示我國國民收入水平。兩邊取自然對數后設定模型為lnMt=λ0+α0ln(et)+β0ln(GNPt)+μ0。(2)式(1)-式(2),并化簡得到貿易收支模型lnXt-lnMt=c+γln(et)+βln(GNP*t)+δln(GNPt)+μt,令lnTBt=lnXt-lnMt,分別用人民幣實際匯率RERt替代et、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1t替代GNPt、外國國內生產總值GDP2t替代GNP*t,上式變為lnTBt=c+γlnRERt+δlnGDP1t+βlnGDP2t+μt。(3)其中:μt為隨機擾動項,即為本文的貿易收支模型。

3.2變量選取與數據說明

貿易收支(TB)。與大多數關于匯率變動對貿易收支影響的文獻不同,本文選取出口額與進口額比值(X/M)指標來衡量我國的貿易收支水平。實際匯率水平(RER)。考慮到人民幣名義匯率不能準確反映匯率變動對貿易收支的影響,故本文采用人民幣實際匯率。當人民幣匯率貶值時,即RER上升,我國出口商品的外幣價格下降,國外對我國商品的需求增加,使該商品出口量上升;而以本幣表示的外國商品價格上升,從而抑制對國外商品的進口,貿易收支增加。因此,預期γ的符合為正。我國國民收入水平(GDP1)。有很多指標可以反映我國國民收入水平,例如國民生產總值、國內生產總值、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等。本文選取我國國內生產總值以衡量我國國民收入水平。當我國國民收入水平提高時,即GDP1增加,我國居民對國外商品的需求增加,進口增加,貿易收支減少,預期δ的符號為負。外國國民收入水平(GDP2)。我國與美國的雙邊貿易在我國對外貿易中占很大的比重,故本文以美國國民收入水平代表外國國民收入水平。同上,選取美國國內生產總值來衡量美國國民收入水平。當外國國民收入水平提高時,即GDP2增加,國外對我國出口商品的需求增加,出口增加,貿易收支增加,預期β的符號為正。考慮到數據的可獲得性,本文選取1994—2010年的年度數據。我國進出口貿易額、人民幣名義匯率、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美國國內生產總值、我國CPI、美國CPI原始數據均來源于歷年《中國統計年鑒》。由于原始數據為名義數據,為了實證結果的可靠性,以1994年為基期(1994=100),對我國CPI、美國CPI進行調整,由此算出我國實際進出口貿易額、人民幣實際匯率水平、我國實際國內生產總值、美國實際國內生產總值。為消除數據的異方差,對上述所有變量進行對數化處理,即lnX、lnM、lnRER、lnGDP1、lnGDP2。根據lnTB=lnX-lnM算出貿易收支的對數值。

3.3實證結果分析

3.3.1單位根檢驗時間序列數據要對其進行平穩性檢驗,否則會出現“偽回歸”。本文使用ADF檢驗法對時間序列數據進行平穩性檢驗。按照ADF檢驗方法,運用Eviews6.0軟件對lnTB、lnRER、lnGDP1、lnGDP2的原始序列和一階差分序列進行平穩性檢驗,按照AIC和SC取值最小原則對滯后期進行選擇。檢驗結果,如表1所示。根據表1中各變量的ADF檢驗結果,可知各變量的原始序列即lnTB、lnRER、lnGDP1、lnGDP2均是非平穩序列。分別對它們的一階差分序列lnTB、lnRER、lnGDP1、lnGDP2進行單位根檢驗,結果顯示lnTB在5%的顯著水平是平穩序列,lnRER、lnGDP1、lnGDP2在1%的顯著水平都是平穩序列,則lnTB、lnRER、lnGDP1、lnGDP2都是一階單整序列,即I(1)。由于lnTB、lnRER、lnGDP1、lnGDP2是同階單整序列,可對它們進行協整檢驗。3.3.2協整檢驗協整檢驗用于檢驗變量之間是否存在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檢驗的方法主要有EG檢驗和JJ檢驗。EG檢驗主要是針對2個變量進行協整關系的檢驗,JJ檢驗則可以檢驗多個變量之間是否存在協整關系。本文使用Eviews6.0軟件對lnTB、lnRER、lnGDP1、lnGDP2進行Johansen協整檢驗,如表2、表3所示。由表2和表3的Johansen協整檢驗結果看出,我國貿易收支與人民幣實際匯率、我國國民收入即我國GDP、外國國民收入即美國GDP之間在5%顯著水平上存在長期穩定的協整關系,且僅存在一個協整方程。由Eviews6.0軟件,得到下面的協整方程:lnTB=1.908lnGDP2-0.415lnGDP1+1.099lnRER+15.480(0.383)(0.088)(0.140)(3.360)協整方程括號內數字為各變量系數估計值的標準誤差。根據協整方程可知,我國貿易收支與外國國民收入之間呈正相關關系,與我國國民收入之間呈負相關關系。外國國民收入增加1%,我國貿易收支增加1.908%;我國國民收入水平提高1%,導致我國貿易收支下降0.415%。而人民幣實際匯率貶值1%,我國貿易收支僅增加1.099%,這說明人民幣實際匯率變動會對我國貿易收支產生影響,但其對我國貿易收支的影響并不大。3.3.3Granger因果檢驗由前面的分析知,我國貿易收支與外國國民收入、我國國民收入及人民幣實際匯率之間存在協整關系,以下運用格蘭杰因果檢驗法對lnGDP2、lnGDP1、lnRER與lnTB的因果關系進行檢驗,檢驗結果,如表4所示。根據表4的Granger因果檢驗結果不難看出,在10%顯著性水平上,lnGDP2是lnTB的格蘭杰原因,即外國國民收入的增加是我國貿易收支變化的格蘭杰原因。反之,則不成立。在5%顯著性水平上,lnGDP1是lnTB的格蘭杰原因,即我國國民收入的變動會引起我國貿易收支的變動。反之,也不成立。在10%顯著性水平上,人民幣實際匯率變動與我國貿易收支之間存在雙向Granger因果關系。

4結論與建議

4.1結論

第一,協整分析表明,我國貿易收支與外國國民收入、我國國民收入及人民幣實際匯率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且外國國民收入的變化對我國貿易收支的影響較大。外國國民收入每增加1%,會引起我國貿易收支增加1.908%;而人民幣實際匯率貶值1%,只引起我國貿易收支增加1.099%,說明人民幣實際匯率變動對我國貿易收支的影響不大。因此,僅僅依靠對人民幣匯率的調節來維持我國對外貿易收支的平衡是不夠的。第二,格蘭杰因果檢驗結果顯示,外國國民收入、我國國民收入的變化是我國貿易收支變化的單向格蘭杰原因,人民幣實際匯率變動與我國貿易收支變化互為格蘭杰因果關系。從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看,隨著我國對外貿易額的不斷增大,我國貿易收支呈逐漸擴大的趨勢。國際上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呼聲也越來越大,人民幣升值壓力越來越大,使人民幣兌美元實際匯率自2005年7月匯改以來一直保持穩定的升值態勢。人民幣在升值的同時,我國貿易收支也一直在發生變化。可以看出,我國貿易收支與人民幣實際匯率之間是相互影響的,盡管后者對前者的影響較小。

篇2

1.我國出口貿易的增長方式現狀

我國采用出口導向型戰略,出口數量多,貿易順差大,從1990年起我國進出口貿易基本連年順差。由于受歐美經濟復蘇的節奏較慢以及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影響,2010年3月份我國進出口貿易首次出現逆差,其中出口1121.1億美元,進口1193.5億美元,貿易逆差為72.4億美元。

2.我國進出口商品結構

從出口來看,據商務部統計,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出口產品結構已經從初級產品為主轉變為工業制成品為主。至2006年,工業制成品占出口比重已經上升到了93.6%,達到一個相當高的水平。我國出口的增長主要是由工業制成品出口增長來拉動。貨物貿易占據主流,機械加工制造及服裝等輕工業出口,處于順差優勢,在金融危機之后,國際需求整體疲軟,我國加工貿易面臨加強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

從進口來看,中國依賴進口的產品有兩大類:一類是石油、鐵礦石、銅精粉這三種最重的工業原料對外依存度相當之高;一類是大豆、食用油這兩大類農業產品對外依存度非常高,盡管中國這五大資源性產品產量位居世界前五前,卻仍需大量進口。且隨著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步伐的不斷加快,對重要資源能源,基礎原材料以及大宗消費品、高科技產品的進口需求仍將延續快速增長勢頭。目前我國正在調整優化進口貿易結構,促進我國進出口貿易健康發展。

二、當前國際經濟形勢下我國進出口貿易的調整措施

1.降低國內企業對外貿的依存度,積極擴大內需

我國商品出口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對國外市場過度依賴。如對美國的家具出口占到我國家具出口總額的60%。引起了美國相關部門的警惕,因而對中國的出口便開始以各種方式進行限制。企業在發展外向型經濟的同時,應更加注重國內市場的開拓,注重內需的發展,以減少國民經濟增長對外貿的依賴,弱化世界經濟起伏動蕩對中國經濟的不利影響,從而使得中國經濟更加健康的發展。

2.優化出口產品結構,推進貿易創新,形成自主知識產權

長期以來,我國外貿出口在很大程度上依賴生產的低成本,缺少技術創新,深受以美國為首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的影響和危害。改變傳統的對外貿易發展方式,提高質量、檔次,推進質量追溯體系建設,加強新技術的研制,改善我國出口商品結構,增加高技術產品的出口。制訂國際品牌發展戰略,培育自有出口品牌,提高商品附加值,推進名牌展會建設,發展自主知識產權。提升中國出口產品的科技含量和創新性是當務之急,關系到中國對外貿易的持續發展。

3.穩定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減弱人民幣升值預期,消除匯率傳導因素

美國次貸危機加速了美元貶值,使得人民幣升值速度有所加快,令中國出口企業處于前所未有的困境。我國外貿出口企業應著力增強其匯率風險意識,增加結算幣種,并學會運用更多的匯率避險工具來規避和管理風險,增強消化匯率升值而帶來成本風險的能力。

4.大力促進服務貿易發展,注重服務質量

服務業生產效率是一國經濟活力的重要因素,發達的服務業為貨物貿易的快速發展創造條件和提供了保證。要順應國際服務貿易快速發展的新趨勢,推進服務貿易,大力發展來華旅游、技術轉讓、金融保險、國際運輸、教育培訓等領域的國際服務貿易。提高服務,以質取勝,樹立產品和服務雙重質量的思想,即從重視有形產品質量過渡到既重視有形產品質量,又重視附加在有形產品上的服務、維修、送貨等無形產品的質量上,即服務的質量上。

5.保持進口與出口平衡發展,重視科技發展,改善部分產品依賴進口的現狀

篇3

一、引 言

在氣候變化影響日益加劇的今天,氣候成為一種稀缺資源不再免費使用。將氣候資源納入到經濟體系之中,對加劇氣候變化的碳排放進行從量的購買交易,以補償其對氣候資源的消費;反過來,緩解影響氣候變化的碳減排量也就具有了經濟價值。鑒于氣候資源所具有的全球性特征,在地球上任何地區進行碳減排或者碳排放的活動,對氣候變化的緩解或加劇的影響也就有了替代性,其所帶來的碳減排利益和碳排放責任也因此得到了國際上的一致認同。

但上述認同在統計數據上卻是體現在生產側而非消費側。盡管“使用者付費”原則早已約定俗成,但其前提是在商品生產過程已將投入納入到了商品價值體系,才能在商品出售后收回所投入的成本。而對于沒有納入到成本體系中的投入,價值補償自然也就不會發生。

對于氣候這種特殊的公共資源而言,并非所有的國家都已將其納入到了經濟系統。考慮到發達國家高達80%的對氣候資源歷史占用事實,有些國家已經開始對溫室氣體排放進行收費,以此補償所占用的氣候資源。而為了將溫室氣體的濃度控制在一定范圍內,這些國家確定了總的排放量并以配額的形式分配給本土的地區或企業。① 節約下來的排放額度可以出售給排放額度不足的地區或企業。由此形成了碳排放的交易市場。由于全球不同地區的減排量具有替代性,因此擁有減排優勢資源的機構尋求低成本的減排區域開展減排活動,并將減排量出售以獲取經濟利益,就成為國際上眾多機構競相采用的一種逐利行為。

發展中國家因其較低的歷史占比,鑒于公平占用氣候資源的國際原則,不應對氣候資源的使用進行計費。但由此帶來了一個廣泛存在于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間的貿易問題:發達國家從發展中國家進口商品時,后者由于在出口產品生產環節未將溫室氣體排放計入成本,因而無法對氣候資源的占用通過出口獲利的形式得到補償,由此產生了進口國向出口國泄露和轉移碳排放的事實。這種情況下,氣候資源占用的責任指認界限就會變得模糊起來,以至于產生了發展中國家在貿易過程中為發達國家補償氣候資源的事實無法得到公認的現象。

近年來,伴隨我國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能源消耗呈現出快速增長的趨勢。這些能源消費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因國際貿易而消費的。2008年我國的貨物出口總額為14,286億美元,進口總額為11,331億美元,外貿順差(出口減進口)高達2,955億美元之巨。如此高的貿易順差在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和出口商品生產環節處于全球價值鏈低端的情況下,生產這些出口產品的能耗強度和排放強度也處于高位運行狀態。并且,即使是進口產品,也并非都是在國內進行了消費,而是有相當一部分用在了為生產出口產品的投入上。每年高達2億噸的石油凈進口量、各種技術含量較高且價值不菲的技術裝備的國際采購量、高達6億噸的鐵礦石進口量,其中都有相當一部分是投入在了生產出口產品的過程中。②這些均導致了能源消費和碳排放跨國流動的不對等性。如果考慮到產業關聯因素的內涵能源和內涵碳問題,我國在貿易環節所付出的碳排放代價無疑是非常之高的;而如果考慮到氣候資源的有償性,我國對進口我國產品的國家的氣候資源補償也是巨量的。

可見,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對氣候資源占用歷史責任認定不同的情況下,以國家本土溫室氣體排放為基準來核算國家的碳排放責任和碳減排成效的國際協定,無疑忽略了巨大的國際商品貿易流所帶來的氣候影響。本文應用2007年投入產出表,對我國貿易中的出口內涵碳及其波及效果進行了測算。并通過2008年的統計數據,對上述數值變動進行了觀測。結果表明,如果碳排放量納入交易系統的話,那么,我國的很多產業在出口貿易中所獲得的利益,已經遠遠不能補償其在生產過程中對氣候資源占用所付出的代價。由此說明在我國的對外貿易中,補貼他國氣候資源的數量是巨大的。

二、文獻綜述

了解內涵碳的前提是要對內涵能源做出解釋。所謂內涵能源(Embodied Energy)從字面上看是商品本身所包含的能源消費,它是由該商品生產過程本身及其所有上游環節在加工、制造、運輸等全過程所消費的能源總量。每種能源均有較為固定的碳耗系數,據此可以測算出上述所有環節所排放的碳,即內涵碳(Embodied Carbon Emission)。對貿易產品中內涵碳的研究起因,是由于貿易全球化所產生的商品生產、排放與消費等環節在區位上的空間分離,使人們開始重新審視碳排放的責任問題。

就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間貿易所產生的碳轉移和碳泄漏問題,許多學者(Schaeffer,1996[1],Machado,2001[2],Xie,2007[3])的研究指出:發達國家通過離岸制造業和產品進口來滿足本國消費需求,從而把碳排放轉移到發展中國家而形成了“碳泄漏”(Carbon Leakage)的事實。Ahmad(2003)[4]指出:由于發達國家通常擁有較高的能源利用效率,因此從發展中國家大量進口碳密集產品(Carbon Intensive Production)不利于全球碳減排。Shui和Harriss(2006)[5]對1997年~2003年期間中美貿易的內涵碳問題的研究表明,美國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如果在美國生產的話,會導致美國的碳排放增加3%~6%;而中國因生產出口到美國的商品所產生的碳排放,占到了當年總排放量的7%~14%。從實證的角度證明了Ahmad的觀點。Kahrl和Roland-Holst(2009)[6]的研究同樣符合上述觀點。他們測算了中國出口內涵能源占當年能源總消費:2002年為21%,2004年為27%。考慮到中國能源結構中高達70%的煤炭能源,可以推測如此高比例的出口內涵能源所排放的內涵碳在全部碳排放中的比例,必然會高于內涵能源的比例。可見出口快速增長是驅動中國碳排放快速增長的主要原因。

就我國進口產品對他國氣候補償效應的研究方面。李眾敏(2006)[7]的研究表明:2004年我國進口的石油和天然氣中,分別有23%和37%是用于生產出口產品的。這實際上相當于能源的再出口。如果考慮內涵能源的話,陳迎和潘家華(2008)的研究表明,2002年我國內涵能源出口4.1億噸標煤,而進口卻只有1.7億噸標煤。內涵能源凈出口高達2.4億噸標煤之巨。到了2006年,這一數據躍升為6.3億噸標煤。[8]

所有這些文獻都說明了中國對外貿易的內涵能源和內涵碳的出口遠大于進口,并且還處速增長的態勢。但是這些研究并沒有說明生產這些出口產品所產生的內涵碳,如果將其計入氣候資源補償系統進行經濟計量的話,我國在貿易環節為其他國家補償了多少氣候資源。

三、研究方法

本文利用國家統計局《2009年中國統計年鑒》、《2007年投入產出表》和2009年中國海關進出口貿易統計數據,從靜態和動態兩個角度,研究我國進出口貿易中內涵碳對進口我國商品的國家的氣候補償效應。主要方法如下:首先,采用投入產出法估算了我國24個行業的內涵碳進出口情況,結合2007年的碳市場交易情況,測算出這些行業的出口貿易內涵碳對他國的氣候補償效應。然后,根據2009年公布的數據,計算相對于2007年進出口的貿易變動,通過產業波及效果的測算,考察了貿易變動所引起的整個經濟體總產出的變動,由此估算進出口內涵碳的變動及其波動效果,動態地分析我國進出口貿易變化對進口我國商品的國家在氣候補償效應上的變化。

1. 中國進出口“內涵碳”的計算

理論上講,進出口貿易中的內涵碳計算公式可表示為:

C=■Ci=■Mi?θi (1)

這里:Ci為第i種進出口商品的內涵碳總量,C=■Ci;Mi為第i種進出口商品的價值量,該數值為海關統計量;θi為第i種進出口商品單位價值中包含的內涵碳,即碳耗系數。

計算碳耗系數運用的主要方法是“投入產出法”。該法的運用涉及到直接消耗系數和完全消耗系數。前者是i部門直接投入到j部門的價值量 xij占j部門所有投入價值之和Xj的比重,即:aij=xij/Xj;(i,j=1,2,…,n)。所有aij構成完全消耗系數矩陣A=

(aij)n×m,它反映了部門間的直接技術經濟聯系。

完全消耗系數bij是j部門每提供一個單位最終產品時,對i部門的產品或服務的直接和全部間接消耗之和。所有bij構成完全消耗系數矩陣B。B和A之間存在如下關系:

B+I=(I-A)-1 (2)

根據投入產出表,Xi=■xij,則總產出Xi構成向量X=(X1,X2,…Xn)T;最終使用(除出口)、凈出口分別用Ci、NXi表示,C和NX表示對應的向量。向量之間存在如下等式關系:

AX+C+NX=X (3)

作變形,得等式:X=(I+B)(C+NX) (4)

且有:ΔX=(I+B)(ΔC+ΔNX) (5)

2. 數據處理說明

在具體計算我國對外貿易中的內涵碳時,針對出現的各種問題,本文作了如下處理:

(1)應用2007年投入產出表測算了我國該年份第二產業下24個行業的內涵碳出口。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測算2008年26個行業的凈出口內涵碳的變化。由于分行業GDP、分行業能源消費和海關進出口總額的統計口徑不完全一致,這就涉及到分類歸并的問題。本文盡量多地進行了歸并,只有不能明確歸屬的商品在歸并時予以舍棄,不予考察。雖然考察的行業沒有涵蓋國民經濟的所有產業,但對問題的解釋度不受影響。

(2)計算2007年各行業內涵碳排放總量時,利用該年總能源消費構成比例計算各自消費量,然后依據不同能源的碳排放系數(見表1)計算碳排放總量。

表1 各類能源的碳排放系數

資料來源: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中國可持續發展能源暨碳排放情景分析,2003年。

(3)估算2007年各行業貿易利潤時,利用了我國各行業的平均利潤率。由于統計口徑的不完全一致,在歸納合并行業時,利潤率取其平均值。計算數據將不可避免存在誤差。

(4)估算2007年行業出口貿易中的內涵碳排放對氣候資源消費的計價方式,分保守值和上限值予以分別計算。保守值以發改委對我國CDM項目的指導價8euro/tCO2e計算;上限值根據2007年歐洲期貨市場的碳價格平均值17euro/tCO2e計算。歐元兌人民幣匯率為中國人民銀行2007年匯率均值:10.417。

(5)以2007年為基期,計算了2008年的凈出口變動引起的總產出的變動。考慮到技術消耗系數在短期內的不變性,因此2008年的投入產出表利用2007年的技術系數測算而得。

(6)由于存在行業分類合并和數據可獲得性的問題,在表3的計算過程中,本文考慮了17個行業的出口貿易變動,其余行業變動值取0。并運用投入產出表測算了這17個行業對所有行業內涵碳變動的波及效果。本文選取了26個行業的內涵碳變動予以考察。

(7)在計算出口內涵碳的波及效果時,涉及到出口、進口兩方面。我國進口內涵碳理論上應使用相應出口國不同能源的碳排放系數。由于中國的能源利用效率不高,相較于發達國家,碳排放系數較高。但是本文在處理進口內涵碳時仍舊使用中國自身的碳排放系數:一方面,所有向中國出口產品的國家的碳排放系數的可得性缺乏;另一方面,若從“進口替代”的角度考慮,可以將其視為我國從國外進口相應產品為我國節約的內涵碳的消耗,從這一角度考慮,計算進口內涵碳時使用我國的碳排放系數具有合理性。

(8)海關統計的進出口貿易數據均以美元計,在換算為人民幣時,本文采用了2007年和2008年人民幣兌美元的年平均匯率,分別取值為:7.521,5和6.945,1。

3. 計算結果分析

利用以上所述方法,計算結果匯總為表2和表3。

表2反映的是我國24個行業2007年的內涵碳出口情況,將各行業的年貿易利潤額與各自出口的內涵碳所消費的氣候資源在碳市場上兩種價格進行比較,以便更深入更合理地探討我國在貿易中對他國氣候資源的補償效應。

出口內涵碳一欄反映了我國2007年國際貿易中各行業出口的內涵碳總量。正值表示該行業在國際貿易中無償為進口國消費者所承擔的碳排放量,也就是該行業對他國氣候資源的補償量。

由表2可觀察到,從絕對值上看,24個行業中有7個行業出口的內涵碳高達億噸以上,這證實了我國為國外消費者承擔了巨大的碳排放的事實。這7個行業出口的內涵碳從高到低依次為: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化學工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紡織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這些行業大多都是原材料工業和能源工業,處于國民經濟所有產業鏈的上游環節。

年貿易出口利潤達百億元以上的行業有14個。其中有5個是以出口億噸級以上的內涵碳為代價,另有8個行業的出口內涵碳也在千萬噸級以上。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這2個行業內涵碳出口量巨大,但利潤卻只有幾億元,反差強烈。燃氣生產和供應業,水的生產和供應業這2個行業盡管不存在直接的國際貿易,但這并不妨礙這2個行業的內涵碳的出口。

將氣候資源納入經濟系統,使碳減排具有了相應的經濟價值。在考慮我國對外貿易時,就應將實際貿易利潤與內涵碳排放的經濟代價進行比較,以權衡我國出口貿易中對他國氣候資源的補償效應。在表2中,內涵碳出口在碳市場上的氣候資源代價分為兩欄,第一欄是以發改委對我國CDM項目的指導價最低限8euro/tCO2e計算,可將此計算結果定為保守值;第二欄則根據2007年歐洲碳市場上期貨均價17euro/tCO2e計算,將此計算結果定為上限值。

觀察表2可以發現,在所有24個行業中,我國出口貿易中對他國的氣候補償效應,其保守值超過年貿易利潤的行業就有13個:煤炭開采和洗選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金屬礦采選業,紡織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化學工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等等。注意到像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紡織業,化學工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等高耗能的行業,若碳市場上的碳價走勢樂觀,這些行業貿易的氣候補償效應就會變得非常之大。

以上研究的是2007年內涵碳出口情況,屬于靜態分析。表3則采用2009年的統計數據,將2007年和2008年結合起來,運用投入產出法考察凈出口內涵碳的變動及該變動對其他行業的波及效果,屬于動態分析。表3反映了17個行業的凈出口貿易額變動所引起的26個行業凈出口內涵碳的變動情況,其余9個行業限于數據的不可得性,凈出口貿易額變動一欄取值為0。

表3中,凈出口貿易額變動一欄,正值表示2008年該行業的凈出口貿易額比2007年有所增加,負值即相反;凈出口變動對總產出的波及效果是指該行業凈出口貿易變動對其所有關聯行業的總產出變動影響。由此,凈出口貿易額變動不僅帶來了凈出口內涵碳的變動,且通過影響國民經濟總產出影響了總的碳排放量的變動,這也就是凈出口內涵碳的產業波及效果。

需要說明的是,由于2008年人民幣的快速升值,年平均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比起2007年的匯率變動幅度較大,但貿易額變動是以人民幣為單位計,所以數據所反映出來的結果中存在匯率變動因素不可避免。

由表3可以看出,此處所考察的17個行業中,凈出口貿易總額的變動是增加的,2008年與2007年相比,貿易順差共增加了1,095.84億元。這與我國近年來國際貿易額和順差額持續大幅增加相一致。17個行業的凈出口貿易總額的增加所引起的整個國民經濟中的26個行業的總產出變動以約10倍的數額增加,總的增加值為10,282.32億元。相應地,2008年,這26個行業的凈出口內涵碳也比2007年增加了16,759.13萬噸。這部分增加的碳排放,如果考慮氣候資源補償效應的話,即使以最保守的價格8euro/tCO2e計算,對進口我國商品的國家的氣候補償價值高達13.4億歐元;而以2008年碳價值的期貨市場均價來算,氣候補償增加了28.5億歐元。

可見,我國凈出口內涵碳和內涵碳的變動對進口我國產品的國家的氣候資源補償效應非常可觀的。從絕對值上看,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的凈出口內涵碳的波及效果最大,成為惟一上億噸的行業,該行業也是表2中所反映的出口內涵碳最多的行業。其次,化學工業,金屬制品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紡織業等都是凈出口貿易其他行業的碳排放量的波及效果顯著的行業,內涵碳的增加速度非常大,而這些行業均是高耗能行業。

四、結 論

從上述的測算結果能夠看出,無論是對靜態出口內涵碳總量考察,還是對總量的動態變動情況考察,都說明了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我國有相當一部分產業在出口中所獲得的利益,與其為進口國所節約的氣候資源占用額相比,即使采用最保守的價格測算,都遠遠小于對氣候資源的消費總量。從總體上看,2007年,按照保守值測算的結果,總體上我國出口的內涵碳對進口我國產品國家的氣候資源的補償額是出口獲利的近2倍;而如果以當年碳市場均價來測算的話,這個數值已經達到了4倍以上。如果對氣候資源進行計價的話,進口我國產品的發達國家向我國轉移或泄漏的碳,其價值超過了我國出口產品獲利的數倍。說明我國在出口貿易中所獲得的利益,已經遠不足以補償該出口產品在生產環節對氣候資源的

消費。

就2008年的凈出口變動狀況來看,2008年比上年凈出口增加了1,096億元,增加值非常可觀,但如果考慮到由于增加這些出口產品的生產而增加的投入所產生的對其它產業的波及效果的話,那么,該數值是凈出口增加值的10倍以上。波及效果較大的產業如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化學工業,金屬制品業,通用、專用設備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和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等,往往是一些原材料工業和基礎產業,這些產業不僅產業鏈長而產生的波及效果大,并且,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產業的投入也較多地來源于進口。高達50%的石油進口依存度和60%的鐵礦石依存度,可以對此做出最具說服力的解釋。而如果對進口我國的產品征收“碳關稅”并用于本國碳減排的話,我國對進口我國產品的國家的碳補償效應還會進一步加劇。

[注釋]

[1] Schaeffer R,de Sa A.The embodiment of carbon associated with Brazilian imports and exports[J]. 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

ment,1996(37):955-960.

[2] Machado G,Schaeffer R et al. Energy and carbon embodied in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of Brazil:An input-output approach[J]. Ecological Economics,2001(39):409-424.

[3] Xie Laihui,Chen Ying. Research progress in 'carbon leakage'[J]. Advance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2007,3(4): 214-219.

[4] Nadim Ahmad. A framework for estimating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embodied in international trade of goods[J]. http://省略 2003.

[5] Bin, Shui and Harriss, Robert C., The Role of CO2 Embodiment in US-China Trade[J]. Energy Policy, 2006, 34(18): 4063-4068.

[6] Kahrl, F. and Roland-Holst, D., Growth and Structural Change in China's Energy Economy[J]. Energy, 2009,34(7):894-903.

[7] 李眾敏, 何帆. 中國能源進口與再出口分析 [R].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 http://old.省略.cn/web/20060929/

zgnyjkyzckfx.pdf. 2006-09-03.

[8] 陳 迎, 潘家華, 謝來輝. 中國外貿進出口商品中的內涵能源及其政策含義[J]. 經濟研究,2008,43(7): 11-25.

The Compensation Effect of Embodied Carbon

in China's International Trade on Other Countries' Climate Resources

Kong Lingcheng1,Xie Jiqing2,Qian Jing1

(1.Business School,University of Sci. & Tech of East China,Shanghai 200237,China ;

篇4

一、進出口貿易風險管理的重要性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不斷完善,國際經濟環境變幻莫測,我國以進出口貿易為主的企業需要面對更多的貿易風險。加上近些年來國際經濟環境萎靡,無形中進一步加大進出口貿易風險,部分國家為應對金融風險不斷調整本國內信貸政策,造成我國進出口貿易風險變大,壞賬率不斷增加,影響企業正常經營發展,因為進出口貿易風險蒙受損失的企業多不勝收,嚴重的甚至出現破產倒閉情況。作為進出口貿易風險發生的重災區,我國相關企業應該做好進出口貿易風險研究工作,不斷提高自身應對貿易風險的能力,最終實現促進企業發展壯大的目的[1]。

二、進出口貿易風險特征分析

社會經濟發展促進進出口貿易的發展,其本身也是國民經濟發展重要組成部分,進出口貿易風險主要有以下特征:

(一)客觀存在性

即進出口貿易風險是客觀存在的,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在進出口貿易中是“必然”的,因信息不對稱、操作錯誤、認識偏差等的影響,在進出口貿易中的風險幾乎是不可完全避免的。

(二)相對變化性

進出口貿易風險隨著時間、空間的變化而發生變化。這是因為隨著時間和空間的變化,社會環境、人文環境、政治環境、法律環境等相應地發生改變,且人們的受教育水平、消費能力、消費偏好均有所改變,企業的風險預警意識也隨之增強或削弱,這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企業的風險防控能力及其在進出口貿易中的表現[2]。

(三)無意識性

進出口貿易風險的產生是貿易主體的無意識行為所造成的,貿易主體作為進出口貿易的主導者,其認識上的偏差、決策上的失誤、操作中的差錯等均可能引起進出口貿易風險的發生。換言之,進出口貿易風險不包括惡意、故意行為而導致的情況,即進出口貿易風險的發生是難以預見的,是在無意識的情況下發生的。

三、提高企業應對進出口貿易風險能力的措施

現如今國內外經濟形勢復雜,國內進出口貿易受到不小的沖擊,因此需要提高進出口貿易企業應對貿易風險的能力,本文中筆者查閱相關資料結合自身經驗,從價格風險、信用風險及操作風險三方面入手,給出提高抗風險能力。

(一)應對價格風險

套期保值是貿易企業應對價格風險的有效措施,指的是將價格風險轉移到期貨市場,將來現貨市場上買賣物品的臨時替代物換成期貨合約,為現在買進以后售出或將來需要買進商品價格提供相應保險的交易活動。在現貨市場和期貨市場對同一種類的商品同時進行數量相等但方向相反的買賣活動,即在買進或賣出實貨的同時,在期貨市場上賣出或買進同等數量的期貨,經過一段時間,當價格變動使現貨買賣上出現的盈虧時,可由期貨市場上的虧盈得到抵消或彌補[3]。最終在現與期、近期與遠期之間建立完善的對沖機制,最大程度降低價格風險給企業造成的損失。

(二)控制信用風險

應對進出口貿易風險首先需要選對合理供應商,只有確保供應商才能確保商品質量,企業進出口貿易進行過程中需要面對的首要風險就是信用風險,控制信用風險主要是有效控制客戶風險,關鍵點在于供貨方是否具有真實背景、相應能力及誠信度等。所以實際中首先需要制定相應的評價標準及準入條件;完善企業內部管理體系,做好內控制度建設,貿易開始前對信用風險進行全面評估。全面了解供貨方相關信息,確保商品質量符合相關標準,企業以最低價格獲得相關商品,實現企業效益最大化,促進貿易企業發展壯大。

(三)應對合同風險

對于合同風險的應對,需要全方位了解《合同法》相關法律法規,掌握國際貿易相關法律知識,還需要在簽訂合同之前,認真審查合作者的資信情況等必要時委派專人通過工商、稅務和銀行等渠道,進行實地調查;在簽訂合同時,仔細斟酌合同的每道條款,參照政府所展示的合同示范文本,保證合同條款的詞句不會出現模棱兩可的情況[4]。案例企業在簽訂合同的同時,深入了解了東道國的貿易合同慣例,謹慎使用該國的貿易術語,以及了解各種交貨方式的優點和缺點;最后是在執行合同時,安排專業工作人員監督合同條款的落實,最大限度降低貿易合同風險。

四、結束語

針對目前進出口貿易風險的特點,進出口貿易企業應該深入了解風險產生的原因,并針對性的采取相應的風險規避措施。也只有如此,才能確保涉外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實現效益最大化,并幫助企業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贏得生存發展空間,最終實現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楊磊.進出口貿易專業的工作過程及核心能力研究[J].廣西教育.2014.

篇5

盡管我國服裝進出口貿易在國際貿易環境中受到了很多不公的待遇,但是最終還是要從經濟發展的影響上尋找根源,為此,回顧我國經濟與服裝進出口貿易的發展歷程,分析經濟發展對于我國服裝進出口的影響,有助于我國服裝進出口貿易行業明確自身在國際貿易中所處的位置,制訂出有效的應對措施。

一、經濟起步階段的服裝進出口貿易

建國初期,百廢待興,我國的工業發展幾乎是零基礎,面對以美國為代表的國際帝國主義在經濟上的封鎖,在服裝紡織行業的目標是要能夠盡快地解決我國廣大人民的穿衣問題。為了盡快實現這一目標,國家立足國內現有資源,特別是依靠農業基礎,憑借天然原材料重點促進棉紡織工業的發展,兼顧絲織、麻、毛以及化纖等服裝紡織工業的發展。經過全國人民的團結努力、自力更生,到了20世紀70年代末,我國的服裝紡織行業已經發展成為具有豐富品種和齊全工業門類的產業部門,為我國的服裝紡織產業和服裝進出口貿易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

在這一階段,我國服裝紡織工業的發展主要還在于滿足國內的需求,產量主要多用于自給自足,服裝進出口貿易的量非常少,出口的紡織類產品也主要是初級產品,被出口用于吸引外匯從而進口國內經濟建設所必須的物資。舉例說明,在1978年,我國的服裝進出口貿易額僅僅是24.3億美元,這一數字在世界服裝進出口貿易總額中的比重非常微小,也由于當時我國與國際服裝紡織品貿易及世界服裝紡織行業的聯系很少,因此在我國服裝進出口貿易中與國際上的糾紛和摩擦也較少。

二、經濟快速發展階段的服裝進出口貿易

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改革開放促使我國服裝紡織工業的發展進入了高速發展的階段,服裝紡織產業的發展終于走出自給自足的發展模式,從內需型的導向轉變為出口導向型。在這一時期,國內服裝紡織工業抓住了改革開放的歷史基于,不斷進行企業改革的探索和深化,引進了市場經濟體制的模式對國有服裝紡織企業進行改革,在對外方面,服裝紡織工業以增加出口創匯為契機,擴大對外開放,不斷向外向型經濟進行轉變。在經濟發展的刺激,以及內外兼顧的發展戰略作用下,我國服裝紡織行業的工業基礎得到了十分顯著的提高,服裝進出口貿易的能力也得到了持續的增強。根據統計數據顯示,在1986年至2001年間,我國的服裝紡織品出口的年均增長率達到15.4%,在世界服裝紡織品進出口貿易總額中的比重不斷攀升。到了1994年,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大的服裝紡織品出口國家,并將這一地位一直保持到現在。2001年我國的服裝進出口貿易總額達到了534.76億美元,在世界服裝紡織品進出口貿易總額中的比重也從1980年的4.6%上升到了15.71%,說明在服裝進出口貿易方面,我國已經躋身成為世界服裝進出口貿易大國。

伴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我國服裝進出口貿易能力也在不斷得到增強,服裝紡織產業的外向型特征不斷突顯,但是貿易糾紛在貿易摩擦也在不斷增加。這一階段在我國服裝進出口貿易所遭遇的貿易糾紛和貿易摩擦中,我國往往處于孤立而被動的境地,總結原因有三個方面的因素:第一,當時我國還未成為GATT(《關稅與貿易總協定》)或MFA(《多種紡織品纖維協定》)成員國,因此在進行服裝進出口貿易協定的談判中,始終無法獲得GATT或MFA的支持和保護,使我國經常陷入被動、孤立的境地,因此在迫于壓力的情況下簽訂的協議經常是不平等、不合理的;第二,在進行服裝進出口貿易的過程中,由于缺少類似于GATT或MFA這種多邊貿易組織的監督和約束,貿易進口方經常以各種借口和理由制造貿易糾紛和摩擦,更過分地會單方面地擴大對我國服裝進出口貿易的設限額度和設限范圍,對我國的服裝類產品配額進行扣減,相 比于其他是貿易組織成員的國家,我國服裝進出口貿易在國際市場的競爭中處于明顯不平等的地位;第三,因為當時我國未成為GATT或MFA成員國,在服裝進出口貿易糾紛中無法通過這些機構解決貿易爭端,即使能夠上訴到這些機構通常也無法得到公正的裁決。

總結這一階段,在我國經濟建設高速發展的情況下,我國服裝進出口貿易得到了飛速的發展,但是由于不平等的國際貿易地位,使我國在服裝進出口貿易糾紛中遭受了很大的經濟利益的損失,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我國服裝進出口貿易的發展。

三、經濟發展調整階段的服裝進出口貿易

隨著經濟實力的不斷增長,中國在世界經濟發展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2002年之后,我國終于能夠以WTO成員國的身份正式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貿易。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對于促進我國經濟增長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為我國服裝進出口貿易的發展帶來了無限的商機和活力。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極大了減輕了配額對于我國服裝進出口貿易的束縛,使我國服裝進出口貿易能夠在更為廣闊和自由的環境中參與國際服裝進出口貿易活動,使我國的服裝進出口貿易的出口能力得到了很大的增強。在2002年至2004年間,我國對歐、美市場的服裝出口貿易增速達到了32.96%,在歐、美等國家的市場占有率也得到了穩步的提升。

與此同時,隨著經濟的增長和服裝進出口貿易業務量的增加,我國在服裝進出口貿易中遇到的貿易糾紛和摩擦也在迅速增加,遭遇到的設限范圍之廣、設限數量之多也是前所未見的。根據世界貿易組織的數據統計,我國在進入世界貿易組織的第一年在世界反傾銷案件占了276起中的47起,數量達到了世界第一位。俗話說樹大招風,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引起了世界上一些國家的警惕,無論是歐、美發達國家,或者是發展中國家,紛紛把矛頭對準了中國,加大了對我國服裝進出口貿易的打擊。在這一階段,各國對我國服裝進出口貿易的摩擦和打擊主要通過五個方面的途徑進行。第一,故意將世界紡織品配額的釋放進程推遲。ATC(《紡織品和服裝協議》)規定了成員國要在1995年1月1日到2005年1月1日完成全球范圍內的服裝進出口貿易一體化進程。然而,實際情況是各國在進行每個階段的執行時,其增加的一體化金額遠遠低于數量,并未達到ATC所規定的配額追加增長要求。這種要到最后的時刻才將配額全部釋放的行為不但抑制了我國服裝進出口貿易的發展,而且使國際服裝進出口貿易長期性的處在扭曲的狀態,不利于國際服裝進出口貿易的發展。第二,歐美等國家長期對中國服裝進出口貿易實行高壓政策。這些國家利用其強大的經濟實力和政治影響力,頻繁地對我國服裝進出口貿易進行施壓,更過分地是在國際社會中肆意鼓吹中國。美國的紡織品行會還通過聯合各洲的國會力量以及紡織工人的組織對世界范圍內的紡織品貿易相關議題進行施壓,矛頭指向中國和印度。在歐美等國家的影響下,世界上共計65個國家相關行業組織簽署了《伊斯坦布爾公告》,規定世界貿易組織講紡織品配額制度延長到2007年底,極大了損害了我國服裝進出口貿易的利益,影響了我國服裝進出口貿易的發展。第三,發達國家通過采取雙邊協定、補貼以及高關稅等各種方法和手段達到限制我國服裝進出口貿易的目的。根據世界貿易組織的數據統計,2003年,美國、加拿大和歐盟等國家的服裝進口關稅平均為7%到10%,甚至有達到30%的高關稅,是在所有進出口貨物中關稅最高的產品。根據國際紡織品服裝局的數據統計顯示,2001年美國的進口關稅收入中,有42%是來自于紡織品或服裝類貨物。此外,美國、加拿大以及歐盟等國家還通過雙邊協議的方式對非洲及加勒比國家以及其他一些欠發達國家和地區給予貿易優惠的待遇,例如免配額、免關稅等方式,這種行為一方面對于缺乏優勢的紡織業生產地區起到了扶持作用,使國際服裝進出口貿易格局遭到扭曲,另一方面是發達國家為了擴大面料出口,變相地對本國紡織業進行補貼的手段。由于我國并不屬于世界上的任何組織或集團,不僅不能享受到進口國的優惠待遇,還要受到進口國最嚴厲的限制,使我國的服裝進出口貿易的發展遭到了打擊,蒙受了不必要是損失。第四,通過各種借口和理由對我國服裝出口貿易進行設限。長久以來,歐美國家一直警惕我國的經濟發展,對于我國的服裝進出口貿易一直保持高度的重視。在我國進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后,這些國家不斷地對我國服裝進出口貿易進行挑釁,同時采取了各種限制措施。由于這些發達國家十分擔心我國的服裝進出口貿易會對其國內市場造成擾亂,會對其國內經濟發展造成威脅或者損害,因此經常尋找借口講對于我國服裝進出口貿易的制裁進行延長。這種對貿易設限的延長,使我國服裝進出口貿易在國際貿易的競爭中,長期處于不平等的地位,抑制了我國服裝進出口貿易的發展。

四、結束語

隨著全球經濟的持續發展,世界服裝進出口貿易也將更加自由化,更加一體化,但是由于各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貿易保護的現象還將繼續在國際貿易的舞臺上繼續保留一定的戲份,并且將不斷地衍生出更多新的保護措施和貿易保護的相關理論,通過更加靈活而隱蔽的方法對全球服裝進出口貿易的各個方面造成影響。因此,為了促進服裝進出口貿易的健康發展,加快世界服裝進出口貿易的自由化、一體化進程,關鍵在于保證世界經濟的平衡發展,從而減少貿易保護的情況發生,最終使這種現象完全消失。

參考文獻:

王麗萍.紡織產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當代經濟管理,2007,(1).

篇6

2010年中國為了應對進出口貿易的實際情況,進一步深入經濟改革,宣布加快人民幣的貨幣改革的進程,采取多種方式逐步推進人民幣匯率機制改革,通過具體得力的措施,進一步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在這種情況下,人民幣連續出現小幅升值。在中國采取可控的貨幣改革的背景下,中國的出口貿易總額增加的速度有所放緩,但是進口貿易總額與出口貿易總額卻還是帶著強勁的勢頭連年上升,成功地實現了有利于進出口貿易發展的貨幣改革的軟著陸。

二、貨幣改革對中國進出口貿易的直接影響

進出口貿易傳統理論是:貨幣經過適度的貶值一般可以提高進出口貿易平衡,通過進出口貿易的價格杠桿作用,達到促進出口和抑制進口總額的目的,人民幣貶值也會帶給總價值進出口貿易總額的增長,但出口的匯率的影響系數的影響匯率超過進口系數,實證研究的結果仍然是使貨幣貶值出口貿易總額的增長超過了進口貿易總量的增加,可以改善貿易收支。運用協整理論和誤差修正模型進行分析的基礎上,經濟變量的時間序列是非平穩的。現實的進出口貿易為核心的國際經濟中,且匯率要對貿易產生顯著的決定作用的話是需要兩個充分條件:一是,在國際市場上可以提供完全替代各貿易國競爭商品;二是,各貿易國競爭商品包含等量資本、等量勞動與等量的技術投入度。在人民幣實際匯率與進出口之間具有正相關關系,短期中進出口貿易總額的變化很難說是人民幣實際匯率發生變動的原因。人民幣貶值會帶動進出口貿易總額的上升,而人民幣升值會導致進出口貿易總額的下降。這樣的結論與現實經濟中國匯率變動和進出口貿易現狀部分相符,從進出口貿易總額的數據看,2008年中國出口總額高達14285.5億美元,進口總額高達11330.9億美元,而耐人尋味的是:2009年出口總額與進口總額分別降為12016.6億美元與10055.6億美元,是與這期間人民幣升值呈明顯的負相關變動關系。

篇7

我國是發展中國家也是出口貿易大國,從改革開放后的發展,目前每年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占全國GDP總量的30%以上,但是隨著國際貿易的大波動,我國每個月進出口貿易總額出現大幅度的雙下降,影響我國經濟的穩定持續發展。以下是我國進出口貿易出現問題的特點。

(一)進出口不再有萬億美元,順差呈現降低

由于目前的國際貿易形勢,影響了我國進出口,進出口貿易不再呈現雙增長率,致使順差減少,從而影響進出口貿易對GDP的貢獻率。

(二)加工出口貿易小幅度降低,一般進口貿易稍微回升

據海關數據分析,我國一般進口貿易出現了增長20.8%,與去年同期增速回升9.9個百分點,然而加工出口貿易所占比重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0.11個百分點。總的來看,這種一升一降的趨勢逐漸明顯,給我國的進出口貿易打響了警鐘。

(三)主要貿易伙伴進、出口額有所變化,貿易順、逆差來

源地日趨集中。我國與主要貿易伙伴(歐盟、美國、日本)的進、出口規模一直持續高速增長,但是目前數據顯示,美國經濟萎縮造成我國出口貿易額環比下降了9.1%,跌幅顯著。美國作為我國第二大貿易伙伴,因此貿易的順、逆差來源于美國、日本的趨勢日益明顯。

(四)進出口產品結構差距大

雖然,近幾年我國加大了進出口產業結構的調整和不斷優化,雖然一些過去優勢不突出的進出口商品逐步顯示其競爭能力,初級產品貿易占比也逐步縮小,但是我國進出口商品結構還是具有相當大的差距,這樣在面對國際大環境下,存在很大的風險。

(五)服務貿易進出口達不到國際標準

據世界銀行統計,發達國家服務業貿易產值占全國GDP的比重一般都在60%以上,雖然我國服務貿易出口增長速度由世界排名第28位上升為第6位,但是我國服務業貿易進出口產值占全國GDP的比重僅為38%。中國服務貿易進出口僅是傳統的旅游、運輸等行業為主要主流,而資本密集型服務貿易進出口(如航空、建筑以及金融、信息服務等行業貿易的貢獻率微弱),我國服務貿易進出口僅以傳統的落后方式增長。

二、當前貿易形勢對進出口貿易造成的困境

(一)美元持續貶值致使人民幣升值,導致出口貿易大幅度減少

由于美元在國際匯率市場中持續疲軟,加速其貶值,如此環境下,同時也加速削弱了中國出口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優勢,近段時間明顯顯示出口貿易額大幅度減少。面對如此困難局面,我國發現人民幣利率不斷上升導致大量熱錢涌進中國市場,加速了美元貶值,對美出口貿易形成挑戰。目前我國出口企業競爭力還是主要以價格為主要優勢,這種出口貿易局面,面對目前國際貿易形勢下,對我國出口貿易額的增長造成了很大的困難。

(三)主要貿易國需求大幅降低

我國主要貿易國由原先的占我國出口貿易總量的60%以上,我國主要貿易國的市場萎縮(據推算,美國經濟增長率每降低1%,會造成我國對美出口額相應降低7%~8%),由此可見其直接造成了我國出口貿易的大幅降低。

(三)貿易產品競爭力低,高新技術產品嚴重缺乏

我國貿易產品品牌影響力不足,企業商品耗能大,附加值低,極易受到外部國際市場環境影響。據海關統計局統計,我國加工貿易持續大波動,而一般貿易受影響很小,高新技術產品占比率僅占全部出口產品的0.5%,貿易產品競爭力低。

(四)各國對我國產品采取貿易保護政策日益增多

國際經濟發展形勢嚴峻(如日本進口每年下降4.2%,出口每年下降15.3%),各國為保護本國產業,出臺一系列刺激經濟增長的金融政策(其中20%是貿易保護措施),例如:美國經濟刺激法案中提出一條“購買美貨”的附加條款和裁員先裁外籍員工等本國保護政策。這些保護政策造成我國部分外貿企業破產,企業效益大幅下降,出口產品滯銷。

(五)外貿企業壞賬風險加劇

歐美客戶普遍出現推延訂單的交貨時間等方式來變相推遲付貨款和節約倉儲費來緩解自己的資金壓力,這樣造成我國外貿企業承受風險加劇,資金鏈出現斷裂,影響公司運營,有的企業甚至由于資金回籠不及時和死賬收不回來而面臨破產。數據顯示,每年中國出口貿易企業的壞賬損失都超過3000億元人民幣,這個數據正在不斷增加,嚴重影響并打擊到我國外貿企業的信心。

三、應對策略

(一)政府調整進出口相關政策和“走出去戰略”,積極推動進出口貿易

我國可以發展“走出去戰略”,繼續加強埃及蘇伊士經濟區的中國工業園、美國天津商貿工業等中外合作項目來幫助企業走出去發展制造業和貿易。這樣的形式可以利用國際資源、參與國際市場分工和拓展新的國際貿易,來從另一方面積極推動我國進出口貿易的健康發展。理論和實踐證明“,走出去戰略”可以避開各國貿易壁壘,實現“銷地”變為“產地”。我國政府應該簡化審批手續和完善相關政策,建立一體化“走出去”通道。為了使我國企業能消除對外國內部產業一些信息存在信息盲區,我國政府應建立高效的信息支持和完善服務體系。

(二)拉動我國內需,將出口貿易產品轉內銷

我國應該加大調整優化投資結構,促進國內消費良性發展。將外貿企業的一些產品轉向我國內部需求。引導我國向民生、農業、科技技術、資源節能等領域投資,加強和規范政府融資通道以防范投資風險,提高經濟效益。鼓勵民間投資,引導民間資本投向中西部地區,進一步開發我國內需。

(三)加強外貿技術和貿易服務創新,調整產品結構

我國應該加快健全服務貿易法律法規,完善服務貿易的國內經營環境,通過宏觀調控政策推動服務貿易發展。我國金融機構適當建立服務貿易發展基金來完善貿易促進體系,培養國際化人才,促進外貿技術進一步創新發展。我國應該加強引導企業提高產品高科技術含量和附加值,提升貿易檔次并向資本和技術密集型企業發展。

篇8

一、匯率水平的變化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

(一)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升值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

(1)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升值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的積極影響。第一,人民幣的升值導致我國進口產品價格下降,從而加大了我國對國外先進設備的進口力度,為我國企業技術的向高層次轉變提供良好條件。第二,人民幣的升值加大了我國企業外來投資的能力。企業可選擇原材料價格高的行業進行投資,從而減低企業成本、提高利潤、增強企業的競爭能力。第三,人民的升值減少了貿易摩擦、緩和了與國際貿易伙伴的關系。

(2)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升值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的消極影響。第一,人民幣的升值沖擊了我國的勞動密集型企業的出口。我國大部分出口企業為勞動密集型企業,比如工業制造業、文化用品等行業,屬出口優勢行業,而化工、交通工具等行業資本比較密集處于劣勢狀態。結構層次很低出口企業價格彈性比較高,議價能力比較差且技術含量不高。出口產品在價格上漲一定百分點的同時,相對應的出口產品數量會增速下降相應的百分點這樣的一上一下抵消了我們出口企業原材料、勞動成本以及產品價格低的優勢。這樣如果人民幣快速升值超過企業所能夠承受的壓力范圍,出口企業就會把部分產品轉銷到國內從而影響國內市場,導致國內市場競爭加劇。第二,人民幣的升值導致外商以外幣投入我國的資本發生相應的貶值。外商通常會以人民幣現匯的方式在我國國內直接投資,希望以此來減少相對應的投資成本,從而來避免貶值狀況的發生。除了以上如果人民幣發生貼水,匯率損失也是不可忽視的,這樣就對外資的引進造成了一定的困擾,打消了外商對我國投資的積極性,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國經濟的發展。第三,人民幣的升值導致了出口成本的增加。加大了企業對外出口機器設備、材料時的成本,進一步加大企業對外經營合作的風險。對外貿易企業和國際公司在進行期末結算時面臨著匯率風險的增強,并致使收益減少、損失加大,回國利潤縮水情況嚴重。

(二)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貶值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

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貶值實際不影響我國進出口商品的本身價值,它是通過在國際貿易中的相對價格來體現的。

(1)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貶值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的積極影響。第一,人民幣貶值致使我國出口商品的外幣價格下降,外國對我國出口商品的需求上升,從而擴大了我國的出口規模。第二,人民幣貶值,我國進口商品的本幣價格上升,從而抑制我國對進口商品的需求,使進口的規模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人民幣貶值后在我國所出口商品的外幣沒有下跌的前提下,我國出口取得的同樣數量的外幣可以換取更多的本幣,從而使得出口廠商的利潤增加,有效地提高了企業出口的積極性,擴大了我國的商品出口的規模。第三,人民幣貶值后,因進口商品本幣的價格提高,一些國內發展不理想的工業可以借此生存和發展起來,所以,即使由于一些原因人民幣貶值后我國對進口商品的需求并不大,卻依然可以抑制進口。總而言之,人民幣的貶值,可以起到抑制進口,擴大出口的作用,從而改善我國的進出口貿易。

(2)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貶值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的消極影響。第一,人民幣貶值后,我國出口商品的外幣價格雖然下跌,但是外國對我國出口商品的需求不會馬上加強,我國對他國的出口商品數量也不會急速增加。同時,我國進口商品的數量也不會隨即貶值從而造成進口價格提高而立即減少。貶值對于我國出口的擴大,進口的一直要等到一段時間之后才能發揮作用。所以在人民幣貶值的初期,我國的進出口貿易狀況是不穩定的,甚至會出現惡性反應。這種時滯性的影響我們稱它為j曲線效應。第二,人民幣的貶值是否能很好地改善我國的進出口貿易,還要看進口商品以及出口商品的需求彈性和供給彈性。馬歇爾勒納條件規定只有進口商品需求彈性和出口商品需求彈性的絕對值之和大于1時,人民幣的貶值才能對改善我國進出口貿易起到作用。在小于1和等于1時會導致進出口貿易惡化。

二、匯率穩定性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

人民幣有效匯率的頻繁波動會引起進出口企業在生產、銷售是的不確定,為了減少和規避風險一些企業會減少國際貿易,從而減少了我國的進出口貿易的收支,影響了我國經濟發展,為了使企業不受匯率波動的影響,中國人民銀行調節人民幣的全部超額供給和需求,承擔匯率波動風險。在面對匯率波動的風險時,我國進出口企業更傾向有采取保守的方式。人民幣匯率的過度波動明顯不利于我國進出口貿易的發展。

三、匯率的預期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

自金融危機以來人民幣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升值壓力,進出口貿易高水平的雙順差是人民幣升值壓力的主要原因,由于預期中國出口產品的價格會隨著匯率的升值而提高,致使出口商品增加,而國內出口商品為了規避匯率升高帶來的出口量下降的風險,會提高出口產品價格以此增加外匯收入,擴大我國進出口貿易的順差。短期人民幣匯率升值的預期有利于我國進出口貿易,但是隨著雙順差的持續,如果預期變成現實,那么人民幣匯率升值將會帶來不可估量的負面影響。甚至導致我國進出貿易出現逆差。很多勞動密集型的企業將會因為喪失價格優勢面臨破產。

四、結束語

近幾年來雖然我國的進出口貿易一直保持順差并不斷增長,但是順差的持續也導致了諸多的問題。例如,外匯的增長,通貨膨脹風險的加劇等,自金融危機以來,很多國家面對困境,是對我國巨額的貿易順差進行的嚴厲批判,普遍認為造成了人民幣的嚴重低估,從而要求人民幣升值。我國不能只是依靠調節人民幣匯率促進進出口貿易的發展,應該提高技術水平,提高資本技術密集商品的出口,提高高技術產品自供自足的能力從而降低對外進口的比重,降低對國際市場的依賴,同時提高進口商品的議價能力,增加我國國際貿易的競爭能力,不斷改善我國的進出口貿易的數量和質量,從而達到持續和穩定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剛.人民幣匯率升值、進出口貿易與經濟增長[J].西部金融,2012(6):17-20.

[2] 劉政寧.人民幣匯率與中國進出口貿易關系的探討[J].金融窗口,2013(1):123-126.

篇9

政策變動;信用風險;風險防范

1 進出口風險的類別

1.1 進出口海上運輸風險

1.1.1惡劣的自然環境風險

在海上進行運輸的時候,會出現各種不同的自然災害風險,最常見有海上暴風雨、大霧、臺風、雷電、海嘯、地震、火山爆發等;意外事故則主要包括船舶擱淺、碰撞、沉沒、失蹤等。這些自然災害和突發事故都是進出口貿易在海上運輸途中可能會遇到的。

1.1.2海盜風險

隨著國際格局的動蕩以及局部地區沖突的加劇,很多貧窮國家的一些不法分子就趁機進行海上劫掠活動,近幾年比較猖獗如索馬里海盜,海盜通過對商船的劫持進行相應的要挾,損害進出口貿易商的利益、威脅進出口貿易人員的人身安全,因此對國際貿易造成極大的阻礙。

1.2 國內外政局動蕩、政策變動風險

1.2.1政局動蕩風險

很多大規模的海外投資,可能會牽扯到政局動蕩的風險。近年來許多國家都出現政局動蕩的現象,如伊拉克、阿富汗、利比亞、敘利亞、也門、中東中亞等一些國家。許多海外企業因此而蒙受了巨大的損失。所以在進出口貿易中一定要注意當前的國際政局及其發展形勢。

1.2.2政策變動

一些國家為了能夠在進出口貿易中取得主動有利的地位,就對國內的進出口貿易政策進行相應的調整。最常見的政策變動就是一些國家采取的貿易壁壘,技術壁壘、綠色壁壘及其他非關稅壁壘;一些國家為了獎出限入,出臺比如加大外資企業的稅收、提高國內設立國外企業的標準等政策。

1.3 金融風險

進出口貿易還要考慮金融風險,一國爆發金融危機既涉及到國內因素,也有國際環境的影響。其中包括市場機制和市民社會本身存有的金融隱患,國家和政府的干預也會誘發金融隱患。如果爆發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政府過多過濫地干預無法有效地將其預防或是化解,反而會對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的爆發起到加劇和推動的作用,腐敗行政、黑箱行政、低效行政本身就是金融隱患。

1.4 客戶風險

進出口貿易業務整個流程繁瑣、復雜,其中包括業務的商討、合同的簽訂、貨物的交接、費用結算等,風險的發生率也會相應提高,它既可能發生于業務流程鏈之外,也可能存在于業務流程鏈之中。其中主要有以下幾種風險可能發生。

1.4.1合同風險

在進出口貿易中,貿易合同擔當著重要的角色,它影響全局的發展,貫穿于整個進出口業務的過程中,涉及的范圍也很廣泛。

1.4.2市場風險

使外貿企業受損失的另一種風險是市場風險,市場風險會受到各國地理環境、人文因素、時事政治和經濟多種因素的影響。

1.4.3信用風險

信用風險既包括合同項下的信用風險,也包括結算時因銀行信用及商業信用造成的風險。

2 應對進出口風險的主要措施

2.1 提高進出口貿易風險防范意識

要想在進出口貿易中更好的避免上述的各種風險,首先是要從進出口從業人員身上入手,提高從業人員的進出口貿易風險防范意、識風險管理能力等。進出口貿易工作人員需要對國際貿易專業知識、進出口貿易的各個環節熟練掌握,提高風險分析、風險提取等業務素質。

2.2 審慎研究合同的簽訂與執行,規避合同風險

在進出口貿易中合同風險是很重要的一方面,所以在簽訂合同的時候,作為雙方的合同簽訂人員,一定要認真的審核合同的先關規定,不要在任何一個不明確的條件下簽訂合同,要認真的理清合同的任何一個規定所代表的意思,盡量避免因合同的模糊和漏洞而給對方以欺詐的可能。

2.3 建立自己的信息情報系統,降低市場風險

現代社會網絡發達,各類信息可借助于網絡快速、便捷獲取,但是網絡信息渠道多變、種類繁多,有關信息的權威性、時效性并非完全可信,這些因素一定程度上都有可能導致外貿企業做出錯誤的決策。企業可以建立自己的信息情報系統,時刻關注與此相關的時事政治、經濟等各方面動向,以及消費者增加的新需求和產品的供需狀況,對這些情況加以調查、研究,預測可能導致的風險事件,讓企業能盡早展開套期保值等業務來中和市場風險。

2.4 完善信用管理體系,弱化信用風險

通過逐步的建立規范的企業內部的管理以及企業外部相關客戶的規范來減少因為規范不合格而遭受的欺詐導致損失的行為。在世界的進出口貿易中我們會遇到形形的貿易企業,但是要想在貿易中起的勝利,首先就要有個規范的操作來取得好的客戶,有個規范的內部操作能夠在進出口貿易中的整個操作過程沒有漏洞。外貿企業可根據具體貿易業務情況來降低信用部門造成的收匯風險,其中包括出口信用、出口保理業務、銀行保兌業務等方式。

2.5 及時投保,防范運輸風險

可以通過對于風險的預測和在運輸船上做必要的風險防范,對于運輸船只和運輸的貨物進行相應的保險投保是最重要的。在進出口貿易中,運輸貨物多數有以下幾個特征:運輸程序復雜、環節眾多、運輸路途遠、運輸時間長,在貨物運輸的過程中風險事件發生頻率較高。因此,在這一過程中運輸貨物的投保問題一定要得到重視,及時做出決策。如果保險由進口方負責,那么出口方應將貨物裝運時間告知進口方。如果出口方被委托投保,那么進出口雙方應盡早溝通,將投保的險種、范圍、費用等問題確定下來,避免發生風險事件后兩方推卸責任。

3 結論

由于世事瞬息萬變,我們不可能預測到所有未知的事情,所以我國企業在進出口貿易方面要高度警惕,做好應急方案,防止非關稅壁壘引發貿易風險。企業要對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有關商品的標準注意觀察和研究,并對自己的產品質量加以提高,看準時機避開灰色壁壘風險,使出口貿易順利進行。此外,進出口貿易離不開時事政治與經濟的影響,企業需密切關注各方面動向,及時做好防范工作。

在新的國際形勢下,進出口貿易企業對于各種風險的了解、預測以及防范是至關重要的。

【參考文獻】

[1]李靜.外貿企業如何防范出口業務中的風險[J].經濟視角(B版),2005,(07).

[2]毛小明.淺論我國中小企業對國際貿易風險的防范與規避[J].企業經濟,2007,(08).

[3]陳金姝.淺談出口業務的風險防范和控制[J].對外經貿財會,2007,(12).

篇10

改革開放以來,河南省進出口貿易呈現良好的增長趨勢,出口額由1978年的1.782億元增長到2010年的712.828億元,增長了400.16倍,進口額由1978年的0.270億元增長到2010年的491.466億元,增長了1814.86倍,進出口貿易已成為河南省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量。1978-2010年間河南省經濟發展和貿易一樣也取得了巨大成就,GDP由1978年的162.9億元增長到2010年的22942.68億元,增長了140.84倍,年均增長率為11.3%左右。根據貿易理論,進出口貿易對經濟持續增長應該起到了促進作用,為了準確的揭示河南省進出口貿易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本文將從統計和計量兩個視角對河南省進出口貿易與GDP之間的關系進行實證研究。

二、進出口貿易促進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及拉動度分析

本文研究的進出口貿易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是通過開放經濟條件下的凱恩斯國民收入恒等式Y=C+I+G+(X-M)推導得到。根據國民收入恒等式獲得增量恒等式:

(1)

其中,Y, C, I, G, X 和M分別表示國內生產總值、消費、投資、政府購買、出口和進口,NE=X-M表示凈出口,表示增加值。當凈出口增加時,對外貿易正向拉動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當凈出口減少時,對外貿易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產生負拉動作用。根據①式,可以獲得貿易對經濟增長貢獻度的量化公式。

即:凈出口對GDP增長的貢獻度= (2)

根據①式,對兩邊的變量同時除以Y,可以獲得GDP增長率分解式:

(3)

根據③式可以獲得貿易對GDP增長拉動度的量化公式,

即:貿易對GDP增長的拉動度= (4)

根據②和④量化公式及整理的相關數據計算得到1978-2010年間河南省進出口貿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和拉動度(表1),由表1可以看出:

(1)除外部環境發生重大變化的年份,各年凈出口增加值基本上都是大于0,進出口對河南省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和拉動度也基本為正值,貿易正向拉動河南省經濟增長,凈出口貿易與GDP總體呈正相關。

(2)1978~2010年間進出口貿易對河南省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度為1.96%,年均拉動度為0.17%,這兩個數值明顯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同時可以看出1978~2000年間的貢獻度和拉動度平均值明顯高于2001~2010年間的,由此可見,河南省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和拉動度在下降,這與加入WTO后,河南省經濟高速增長不相匹配,河南省有必要提高貿易對經濟增長貢獻度和拉動度。1978~2010年間的貢獻度和拉動度的?Std.Dev.(標準差)越來越大,說明2001~2010年間的貢獻度和拉動度較1978~2000年的波動大,可見河南省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和拉動度受國際環境的影響越來越大,如2009年的貢獻度和拉動度分別為-13.09%和-1.43%,是1978年以來最低的一年。

(3)根據凱恩斯的對外貿易乘數理論,當外國進入經濟增長衰退期或經濟增長不景氣時,則本國出口將下降,甚至會引起本國經濟衰退,如2009年金融危機雖然沒有引起河南省經濟衰退(GDP增長率為10.9%),但凈出口額下降到只有85.70億人民幣。

三、結論與啟示

通過運用統計方法對河南省1978-2010年間相關數據實證研究表明:

河南省對外貿易對經濟的年均貢獻度為1.96%,年均拉動度只有0.17%,這些數據遠遠低于全國的同期水平,如2007年,我國進出口貿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20%,拉動經濟增長達到2.4%,而河南省進出口貿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0.89%,拉動經濟增長只有0.13%。河南省進出口貿易總量比較小,對GDP的貢獻度和拉動度偏低,說明進出口貿易是發展河南省經濟的一塊短板。原因可能是河南省地處中原,作為傳統的農業大省,發展第二產業(第二產業是出口主導產業)不具有政策優勢、產業優勢和區位優勢,但隨著中原經濟區建設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河南省進出口貿易對GDP 的貢獻度及拉動度也會有所提高。

參考文獻

[1] Kwan,Cotsomitis.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xpanding Export Sector: China1952~1985 [J].International Economic Journal,1991(5):76-81.

篇11

在進入21世紀的15年來,全世界都是中國的經濟目前正在高速增長,有目共睹的,但這種速度會一直會在中國這樣的持續存在嗎?這種速度對于中國目前的狀況是否適應。自從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全世界的經濟都進入了一種相對蕭條的狀態,

我們需要對進出口貿易、商品房銷售、社會消費品零售做哪些改變,而當今中國的GDP又與這三者之間存在著怎樣微妙的關系。

二、模型假定

理論上認為影響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因素的因素主要有進出口貿易、商品房銷售、社會消費品零售這些變量。回歸變量的選擇是建立回歸模型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

(1)進出口貿易:進出口貿易一般指國際貿易(商品和勞務的國際交換活動)國際貿易(International Trade)也稱通商,是指跨越國境的貨品和服務交易,一般由進口貿易和出口貿易所組成,因此也可稱之為進出口貿易。國際貿易也叫世界貿易。進出口貿易可以調節國內生產要素的利用率,改善國際間的供求關系,調整經濟結構,增加財政收入等。GDP的增長或者放緩受進出口的貿易影響多大,而當今的國際形式會使進出口貿易面臨的困難有哪些?也是在通過建立模型當中來處理進出口貿易對國內生產總值的影響,來給出相應的措施。

(2)商品房銷售額:商品房銷售額是區域市場中供求關系均衡的結果,是市場規模最直接的表現,也是當地經濟增長率、流動人口等這些決定城市化速度及新移民的住房需求等因素的綜合體現。

(3)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Total Retail Sales of Consumer Goods)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以及其他行業直接售給城鄉居民和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其中,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是指售予城鄉居民用于生活消費的商品金額;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是指售給機關、社會團體、部隊、學校、企事業單位、居委會或村委會等,公款購買的用作非生產、非經營使用與公共消費的商品金額。

三、數據收集

此次研究模型分析使用了2000年-2015年的GDP與進出口貿易額、商品房銷售額、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的數據,數據真實可靠。對數據進行處理將利用E-views進行回歸分析,建立進入21世紀影響GDP可能因素的分析精確模型,分析影響國內生產總值(GDP)主要因素及影響程度。

三、模型的估計與調整

(一)參數估計與解釋變量問題處理

假定所建模型及其中的隨機擾動項 滿足各項古典假設,假定進出口貿易總額為X2,商品房銷售額為X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X4。利用E-views對上述基本模型進行OLS參數估計:

1.經濟意義檢驗

模型估計結果說明,在假定其他變量不變的情況下,進出口貿易總額每增長1億美元,GDP總值將增長4.3637億美元;商品房銷售額每增加1億元,GDP總值將增長0.7479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每增長1億元,GDP總值將增長1.3724億元。這與理論分析和經驗判斷相一致。

2.統計檢驗

(1)擬合優度:由上表數據可以得到R2=0.9992 ,修正的可決系數為R(―)2=0.9990 ,這說明模型對樣本的擬合很好。

(2)F檢驗:針對H0:β2=β3=β4=0,給定顯著性α=0.05,在F分布表中查出自由度為k-1=3和n-k=12的臨界值Fα(3,12)=8.74。由上表得到F=5185.817,由于F=5185.817> Fα(3,12)=8.74,應拒絕原假設H0:β2=β3=β4=0,說明回歸方程顯著,即“進出口貿易總額”、“商品房銷售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等變量聯合起來確實對GDP總額有顯著影響。

(3)t檢驗:分別針對H0:βj= 0(j=1,2,3,4),給定顯著性水平α=0.05,查t分布表得自由度為n-k=12臨界值t(n-k)=2.179。由上表數據可得,除β3以外,與β1,β2,β4對應的t統計量分別為5.2569、9.7162、12.7584,其絕對值均大于t(n-k)=2.179,這說明在顯著水平α=0.05下,分別都應拒絕H0:βj=0(j=1,2,4),也就是說,當在其他解釋變量不變的情況下,解釋變量“進出口貿易總額”(X2)、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X4)分別對被解釋變量“GDP總值”(Y)都有顯著影響。當給定顯著性水平α=0.05時,由于與β3對應的t統計量為2.0223,小于t(n-k)=2.179,不能拒絕H:β3=0,表明在α=0.05的顯著性水平,“商品房銷售額”(X3)對“GDP總值”(Y)沒有顯著影響。但是當給定顯著性水平α=0.10時,查t分布表得自由度t(n-k)=1.782,表明在α=0.10的顯著性水平下,“商品房銷售額”(X3)對“GDP總值”(Y)有顯著的影響。這樣的結論從上表中的P值也可以判斷,與β2和β4估計值對應的P值均小于α=0.05,表明在α=0.05的顯著性水平下,對應解釋變量對被解釋變量影響顯著。與β3估計值對應的P值為0.0660,小于α=0.10,表明在α=0.10的顯著性水平下,“商品房銷售額”(X3)對“GDP總值”(Y)的影響是顯著的。

利用所估計的OLS模型,可以通過“進出口貿易總額”(X2)、“商品房銷售額”(X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X4)等變量的預測數據,對“GDP總值”(Y)作出點預測和區間預測。

(4)異方差檢驗。

①殘差圖形分析。

②近一步進行異方差檢驗,White檢驗結果如下:White檢驗結果為:Obs*R-squared 14.07320 Probability 0.1197由上表中可以得到nR2=14.07320,在α=0.05的顯著性水平下,查x2分布表,得臨界值x2(2)=5.9915,比較計算的統計量與臨界值,因為nR2=14.07320>x2(2)=5.9915,所以不能接受原假設,這就說明模型存在異方差。

(5)自相關性檢驗。

①進行DW 檢驗。DW=1.327941,對樣本容量為16,在0.05的顯著性水平上,查表可知dl=0.857,du=1.728.因為dl

②殘差的圖示檢驗。可以知道模型不存在自相關性。

四、結語

篇12

由于各次金融危機特點不同,危機國家與非危機國家在貿易關系上存在差別,所以在此問題上的研究結論不同。本文將以2003年1月至2010年6月的月度數據為樣本,主要就美國金融危機對我國進出口貿易沖擊的原理和程度進行理論研究和實證檢驗。

二、危機對中國進出口貿易沖擊理論分析

金融危機的貿易溢出主要是通過收入效應和價格效應實現的。如果一國是危機國家重要的貿易伙伴,雙方存在互補型貿易關系,隨著危機國貨幣的大幅貶值、居民實際收入的急劇下降等,都可能導致與之有直接貿易聯系的國家產生貿易溢出的價格效應和收入效應。收入效應是指危機國經濟增長放緩,居民實際收入下降,該國整體消費能力降低,其對外進口商品與勞務的需求減少,進而造成其貿易聯系國出口的降低。價格效應是指危機國貨幣的持續貶值,進口品在危機國市場上以本幣標示的價格相對上升,出口品在國外市場上以外幣標示的價格相對下降,從而相對增強危機國商品和勞務出口的價格競爭力,致使其貿易伙伴國或其競爭對手出口下降與進口增加。危機將導致貿易伙伴國間的出口商品在另一個價格較低和數量較少的狀態達到平衡,而進口商品在另一個價格較低和數量較多的狀態達到平衡,金融危機通過收入效應和價格效應易對互補型經濟體的雙邊貿易直接發生作用。

長期以來,中美兩國雙邊貿易合作關系緊密。中國對美國進出口額占我國貿易總額的比重從2002年以來一直穩定在14%左右,并且在2005~2010年間中美貿易額年均增長9%。從美方來看,中國是美國的第二大貿易伙伴、第三大出口市場和第一大進口來源,在其經貿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從中方來看,較美國不同的是,我國經濟帶有較為典型的出口導向型特點,對外貿易對于本國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十分重要。2000~2010年,我國僅出口貿易就占GDP比重的20%以上,而對外貿易依存度均在40%以上,2005~2007年我國對外貿易依存度更高達70%左右。較高的貿易依存度使我國國內經濟對于外部環境的變化更為敏感。因此,美國經濟的穩定對中國的出口及經濟增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從中美貿易的特點來看,美國金融危機會通過直接雙邊貿易渠道對中國產生沖擊。

從貿易溢出的收入效應看,由于美國社會保障體系相對完善,在經濟運行平穩的時候,現實收入和未來收入預期良好,居民消費支出強烈,形成了依賴借貸消費的美國消費模式。金融危機爆發將導致美國失業率上升,國民財富大幅縮水,信用規模急劇收縮,實際收入水平下降,居民可支配收入減少,收入預期也會逐步下調,借貸消費的美國消費模式難以維持,消費者信心下降,美國人必然緊縮現實消費,從而抑制進口消費需求。從貿易溢出的價格效應來看,金融危機后美元的貶值有效地刺激了美國出口的增長,降低了中國出口商品的國際競爭力。同時鑒于美元的國際地位,國際原材料價格大多以美元定價,美元的貶值使得國際能源和資源價格上漲加速,這又進一步增加了中國出口企業的生產成本,進一步削弱了我國出口產業的競爭力。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中美兩國直接貿易聯系緊密,中國對美國經濟波動的易感強度高,直接貿易溢出的收入效應對中國進出口貿易形成沖擊。同時,中美兩國屬于互補型貿易關系,美國金融危機導致貨幣貶值,必然也將通過價格效應對中國進出口貿易構成影響。本文將在下文中采用基于VAR框架下的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和脈沖響應函數的分析,通過危機前后美國收入水平和價格水平與中國的進出口貿易互動關系變化的對比分析,研究美國金融危機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產生的沖擊。

三、危機對中國貿易溢出效應實證分析

(一)樣本變量及研究方法

為了避免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和2001年的9.11事件對分析數據產生影響,并使得兩個子樣本研究的時間段基本匹配,本文選取2003年1月至2010年6月的月度數據,共計102個研究樣本。

本文采用失業率、個人可支配收入和消費者信心指數作為美國收入水平的衡量指標,其中,個人可支配收入和消費者信心指數是美國個人收入水平的衡量指標,前者直接反映個人當前收入狀況,后者反映個人對未來收入狀況的預期。而相比而言,失業率是個人收入水平的間接衡量指標,因為失業率是從較為宏觀層面反映當前或者未來一段時間整體的收入狀況,因此可以看作美國社會收入水平的衡量指標。本文采用CPI和PPI作為美國國內價格水平的衡量指標,采用實際美元指數作為美國對外價格水平變化的衡量指標。

衡量中國進出口貿易狀況的指標較多,而中美進出口額是直接反映中國貿易受美國危機溢出影響最直接的衡量指標,因中美貿易額占中國貿易額的比重較大,本文不必再以中國進出口總額作為貿易狀況衡量指標,而采用了總的進出口數量指數和進出口價格指數分別衡量中國進出口貨物的數量水平和價格水平產生的變化(見表1)。

本文涉及所有變量的原始數據均來自Wind資訊終端的經濟數據庫,從數據庫獲取的未經季度調整的中國對美國出口額和中國對美國進口額這兩個原始統計變量季節性特征明顯,因此本文采用移動平均比率法對這兩個變量進行季度調整,同時,除CPI、PPI和UNRATE這三個變量之外,其他所有變量均進行了對數處理。

美國次貸危機是從2006年春季開始逐步顯現的,2007年7月開始席卷美國、歐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場。因此,本文將2007年7月作為危機起始點,將總樣本分為兩個時間段,2003年1月至2007年6月為平穩期,2007年7月到2010年6月為美國金融危機導致的動蕩期,金融危機對經濟的影響屬于事件沖擊,一般在爆發后的24個月至36個月產生的影響較為明顯,為了防止時間過長可能使事件沖擊被經濟周期性的長期趨勢所掩蓋,本文選擇美國金融危機爆發后的36個月的時間段進行研究。

本文的實證方法主要采用VAR模型框架下的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通過構建F統計量分析美國收入水平和價格水平對我國貿易狀況的影響程度,再通過平穩期和危機期實證數據的對比分析,檢驗美國金融危機是否對中國存在貿易溢出效應,最終影響中國的貿易狀況。考慮如下的雙變量向量自回歸方程(B-VAR):

如果危機前后價格水平或收入水平的指標對中國進出口貿易狀況沒有引導作用,或者有但程度相當,則說明危機并沒有通過價格溢出效應或收入溢出效應對中國進出口貿易產生沖擊;如果危機前價格水平或收入水平的指標對中國進出口貿易狀況沒有引導作用,而危機后引導作用顯著,則表明危機通過價格溢出效應或收入溢出效應對中國進出口貿易產生沖擊;如果危機后僅僅是中國進出口貿易狀況對美國價格水平或收入水平指標的引導作用加強,則只能說明危機對變量間的互動關系產生沖擊,但不能說明通過價格溢出效應或收入溢出效應對我國貿易狀況的沖擊顯著。

本文采用脈沖響應函數描述我國進出口貿易指標對美國價格水平和收入水平新息沖擊的響應軌跡。脈沖響應函數用于衡量來自隨機擾動項的一個標準差沖擊對內生變量當前和未來取值的影響,其可以追蹤針對VAR系統中的變量的各個脈沖的時間路徑,其計算方法在此省略。

(二)實證分析結果

表2是分別對12個變量在平穩期和危機期原始序列和1階差分序列進行單位根檢驗的結果,從表2中的數據發現,無論在平穩期還是危機期,12個變量都是1階單整I(1)變量,即其1階差分值是平穩的。

表3和表4是對美國經濟變量(X)和中國貿易變量(Y)1階差分序列之間在平穩期和危機期分別進行的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結果。其中,表3為X不是Y的Granger原因的零假設檢驗,表4為Y不是X的Granger原因的零假設檢驗。在平穩期,衡量美國國內收入水平的三個指標中,個人可支配收入和消費者信心指數均不是中國貿易狀況的Grang-er原因,這說明美國個人現實收入和預期收入水平在平穩期對中國貿易狀況沒有明顯影響;而失業率是中國對美國的進口額和中國出口數量指數的Granger原因,說明美國國內失業情況會影響中美貿易和中國整體出口數量。而中國對美國出口額和中國出口數量指數是美國生產者物價指數PPI的Granger原因,則說明在平穩期中美貿易對美國國內生產成本有一定影響。美國對外的價格水平(即美元匯率水平)不是中國貿易狀況的Granger原因,而美國國內價格水平的兩個變量中也只有CPI對中國進口數量指數有較為顯著的Granger影響。

在危機期間,美國失業率、個人可支配收入和消費者信心指數均不是中國貿易狀況的Granger原因,金融危機并沒有在短期內增加美國國內收入水平變化對中國進出口貿易狀況引導關系。中國對美國的進出口額、進口價格指數和出口數量指數均是美國失業率的Granger原因,與危機前的實證數據對比不難發現,金融危機使美國失業率與中國貿易狀況的引導關系發生了變化,由危機前失業率引導進出口貿易的關系轉變為危機后的進出口貿易引導失業率,表明金融危機對美國失業率與中國進出口貿易狀況的聯動性產生了顯著沖擊,但不能說明危機通過美國社會水平的變化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狀況產生沖擊。危機期間美國CPI和PPI均是衡量中國貿易狀況的六個指標的Granger原因,與危機前的數據相比,美國CPI和PPI在危機后對中國進出口貿易的引導作用顯著增強。并且,危機后美元實際有效匯率也是中國對美國進口額、中國出口價格指數和中國進口數量指數的Granger原因,對這三個變量的引導作用也顯著增強。這說明美國金融危機通過價格水平的變化對中國貿易已經產生明顯的溢出效應。

總之,在平穩期,無論是美國收入水平還是價格水平,對中國進出口貿易狀況的引導作用都是不明顯的。在危機期,美國金融危機通過美國對內和對外價格水平變化對中國進出口貿易狀況的溢出效應是顯著的。同時,以失業率所代表的美國社會收入狀況與中國進出口貿易狀況存在顯著互動關系,只是危機期間失業率不是中國進出口貿易狀況指標的Granger原因,但美國金融危機對這種互動關系的引導方向產生了顯著沖擊。而美國個人收入水平對中國進出口貿易溢出效應不顯著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中國對美國出口商品的結構以及美國消費者對這些商品的需求剛性造成的。

為了動態地描述美國金融危機對中國進出口貿易的溢出效應,特別是關注美國價格水平對中國出口貿易狀況沖擊和持續時間,同時考慮到美國失業率與中國出口貿易的互動關系,本文根據估計的VAR模型,給出了美國CPI、PPI、失業率和實際有效匯率對衡量中國貿易出口狀況的三個變量分別在平穩期和危機期沖擊的響應圖(見圖1、圖2)。其中,響應函數的追蹤期數為18期。

從中國對美國出口額、中國出口價格指數和數量指數對美國CPI、PPI、失業率和實際有效匯率的脈沖響應函數來看,與平穩期相比,危機期間中國貿易出口狀況的三個衡量指標對新息的反應呈現以下特點:一是對一個標準差新息的反應強度顯著增加,危機后新息沖擊對我國出口狀況指標的影響均擴大了一個數量級;二是新息沖擊所造成影響的衰減時間顯著增加,在平穩期,對沖擊響應的正負標準差線滯后6到8期后呈水平分布,而在危機期間,正負標準差線呈喇叭口狀,滯后18期后沖擊的累積影響仍再增加;三是危機期間新息沖擊的影響呈現無規律的衰減特征,危機前隨著滯后期的增加,沖擊的影響強度逐漸減少,而危機后隨著滯后期的增加,沖擊的影響強度存在反復,衰減過程更顯無規律性。從脈沖響應函數的分析來看,在危機期間,美國失業率和價格水平對中國貿易出口狀況的影響強度、影響持續時間和影響衰減方式都發生了顯著變化,這正是美國金融危機對中國貿易出口狀況溢出效應的表現特征。

四、主要結論及政策含義

本文采用基于VAR框架下的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和脈沖響應函數的分析方法,對危機前后美國收入水平和價格水平與中國的進出口貿易互動關系進行了實證研究,并通過危機前后互動關系變化的對比,分析美國金融危機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產生的沖擊,得到了以下主要結論:

1.在平穩期,美國個人現實收入和預期收入對中國貿易狀況沒有明顯影響。而衡量社會收入狀況的失業率指標是中國對美國的進口額和中國出口數量指數的Granger原因。在危機期間,美國收入水平的三個指標均不是中國貿易狀況的Granger原因,金融危機并沒有在短期內增加美國國內收入水平變化對中國進出口貿易狀況的引導關系。而金融危機使美國失業率與中國貿易狀況的引導關系發生了變化,由危機前的失業率引導進出口貿易的關系轉變為危機后的進出口貿易引導失業率,表明金融危機對美國失業率與中國進出口貿易狀況的聯動性產生了顯著沖擊,但不能說明危機通過美國收入水平的變化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狀況產生沖擊。

篇13

2.貿易保護主義抬頭

在本國經濟困難的情況下,各國從自身利益出發,必然會通過各種形式的限制措施來保護本國的產業,金融危機往往成為發達國家掀起貿易保護的借口,反傾銷、反補貼、技術貿易壁壘等傳統與新型貿易保護措施成為貿易戰爭的盾牌。對于以出口為導向的新興經濟體打擊沉重。貿易保護最易引起連鎖反應,制裁與反制裁使貿易保護愈演愈烈。據商務部數據,金融危機爆發后,我國出口產品遭遇技術貿易壁壘呈現增長態勢。2008年、2009年和2010年的環比增長分別是72.7%、15.4%和8.9%。2012年前三季度,中國出口產品遭遇國外貿易救濟調查55起,增長38%,涉案金額243億美元,增長近8倍。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又進一步加劇了危機。

二、金融危機爆發前主要經濟貿易指標波動情況比較

金融危機的爆發原因有多個方面,每一次金融危機產生的直接原因又有很大差別,但是,危機爆發前,總有一些經濟指標的波動總會體現基本的經濟規律。本文選取了GDP增長率、進出口貿易增速這兩項主要指標進行對比分析。

1.進出口貿易指數變化情況比較.

四次危機爆發前5年各國的進出口貿易指數變化,代表危機爆發年份。可以看到四次危機中,大部分國家危機前3~4年貿易指數都發生了較大幅度的變動,特別是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前1年,泰國進出口貿易指數大幅縮減近40點。而日本和中國在危機爆發前4年進出口貿易指數便開始下行,到危機爆發前,指數縮減近20點。僅有美國1929年和2007年金融危機中進出口貿易指數基本保持平穩。通過上述分析可見,每次金融危機爆發前,各國進出口貿易指數必然呈現下降趨勢,而由于美國經濟和出口結構完善,其市場調節能力和應對金融經濟環境變化的功能較強,危機爆發前進出口貿易變化幅度有限。

2.GDP增長指數變化情況比較

四次金融危機爆發前各國GDP增長的指數變化情況。可以看出,金融危機爆發前1~2年開始,各國GDP增長的指數大幅變化,日本下跌近20點,而泰國跌幅近40點。綜合可見,以進出口貿易為主要組成部分的GDP增長指數幾乎與進出口貿易指數變化同步,危機發生前即呈現出明顯的、連續性的下降趨勢。而美國1929年大蕭條和2007年金融危機發生前,其GDP增長指數十分平滑,受其國家整體經濟結構影響,美國綜合經濟能力和經濟自身調節功能使其受到危機影響有限,其經濟領域抵抗危機能力強于其他國家。

三、金融危機爆發后主要經濟貿易指標恢復時間比較

1.進出口貿易指數波動及恢復情況比較

金融危機發生后進出口貿易指數(T=100)注:橫坐標T代表危機爆發年份,1、2、3、4、5分別代表危機爆發后1年、2年、3年、4年、5年。資料來源:WTO網站和各國國家統計局網站。圖4金融危機發生后進出口貿易恢復情況圖3和圖4反映了金融危機爆發對各國進出口貿易的影響及進出口貿易的恢復情況。金融危機發生后進出口貿易指數顯示,危機爆發后1~2年時間里,進出口貿易增長急劇下滑,泰國在1997年、美國在1929年,美國與中國在2007年金融危機中貿易指數反映強烈,1年時間進出口貿易指數下跌20~40點,特別是美國進出口貿易從此步入下降通道,幾乎用了10年多的時間才得以恢復到危機前的水平。與此相近的是,1989~1996年,泰國年平均出口額增長率為17.1%。盡管泰國在1997年金融危機后2年進出口貿易實現了恢復和小幅增長,但接下來的2年中出現了二次下探,直到危機發生6年后才得以恢復。中國在2007年金融危機中,進出口貿易也受到了巨大的沖擊,部分地區加工貿易遭到了近乎摧毀性的打擊,到2009年底,中國進出口貿易才在一定程度上呈現復蘇跡象。由此可見,金融危機對各國進出口貿易的影響巨大,特別是,把危機前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進行疊加,基本可以得出金融危機與進出口貿易的正相關關系,即危機越重、持續時間越長,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越大。

2.GDP波動及恢復情況比較

反映了金融危機發生后,各國GDP增長指數的波動情況,可以看出,危機發生使各國GDP的增長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特別是危機發生2~3年后,影響更為明顯。圖6反映了各國危機后GDP恢復的情況,日本1992、泰國1997和美國2007年金融危機后的GDP恢復時間分別為1年、4年和2年,而美國1929年金融危機重創美國經濟,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美國的GDP才得以恢復到危機前的水平,整個時間超過了10年。綜合以上分析,金融危機對整個經濟的影響是全面的,其中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較大,它還影響到房地產、金融、證券、工業、商業等幾乎每一個經濟領域,最終這些因素全面的反映到GDP增長指數上。

四、結論與啟示

本文通過分析百年來四次主要金融危機發生前后GDP增速、進出口貿易增速等直接反應貿易情況的主要經濟指標波動情況,并進行了相關比較研究,歷史經驗給我們如下啟示:

1.金融危機對進出口貿易存在直接而顯著的影響

通過本文的分析和對四次金融危機的對比發現,盡管程度不同,但危機發生前后臨近年份,進出口貿易都會出現顯著的波動,因此,進出口貿易指數的持續波動是危機發生的主要信號。危機發生后,特別之后的1~2年,各國出口貿易都出現大幅下滑。而進出口貿易的恢復時間也至少需要2年以上,有些國家甚至還會陷入二次危機過程,進出口貿易指數反復波動。同時,在危機持續過程中,各國貿易保護和貿易爭端加劇,進一步加速了出口貿易的下滑速度,特別是對于以加工貿易為主的新興經濟體,危機對出口影響更大。因而,防止和有效應對金融危機,優化貿易結構是重要途徑。

2.金融危機對進出口貿易產生巨大的傳導效應

金融危機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不僅在貿易本身,它還據此把影響傳導擴展到與貿易相關的金融、商業、實體經濟、就業等領域,進而影響整個經濟體,較為直接的體現為GDP增速的放緩甚至是下滑,而在實體經濟領域,出口下滑導致了大量的靠代工生產的工廠倒閉停業,工人失業,原材料、機械設備,以至于工廠集中地區的商業都由此受到沖擊,這種傳導效應使得整個經濟陷入惡性循環。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会同县| 广州市| 山阴县| 九江市| 顺昌县| 道孚县| 奈曼旗| 漯河市| 米林县| 阿勒泰市| 西安市| 蒙城县| 嘉善县| 乌鲁木齐县| 云和县| 南和县| 姚安县| 曲靖市| 漾濞| 安溪县| 思南县| 廊坊市| 绵竹市| 精河县| 鹤峰县| 通海县| 庆阳市| 易门县| 禹城市| 垣曲县| 安达市| 象山县| 辰溪县| 木里| 红原县| 诸城市| 湟源县| 万盛区| 新丰县| 东宁县| 葵青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