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離婚的法律責任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離婚的法律責任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離婚的法律責任

篇1

《婚姻法》第四十六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導致離婚的,無過錯方有權請求損害賠償……”。據此可推導出無過錯方享有賠償請求權,而關于賠償主體,該法并未給出明確的規定。《解釋(一)》的第二十九條彌補了這一空白,將承擔離婚損害賠償責任的主體明確規定為只能是離婚訴訟當事人中無過錯方的配偶。換言之,損害賠償責任的承擔方只能是有過錯一方,而不能將第三人列為賠償責任人。

雖然在立法上已經有了明確的答案,但學術界關于賠償主體范圍的界定仍存有很大爭議,其主要集中在夫妻一方重婚或者有配偶者與其同居導致離婚時,插足的第三者是否應向夫妻中無過錯一方賠償這一焦點上。

對第三者應向無過錯方賠償持支持態度的一方認為,損害賠償的承擔者只限于無過錯方的配偶,這一規定明確地將“第三者”排除在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之外,實際上是“免除了共同侵權人的連帶責任,(這)顯然是違反民法的基本原則的,使得受害人在權利保護卜受到了影響。”①而反對第三者應向無過錯方賠償的一方則認為,第三者插足涉及到的僅僅是感情問題,并不能定義為侵權,法律不應該將婚姻關系以外的那些本應由道德規范調整的內容納入進去。

,‘(追究第三者責任)在司法實踐中根本無法操作,對第三者追究賠償責任,將會激化矛盾,也不是本法應當調整的內容。“①因此,要求其承擔賠償責任的說法缺乏說服力。

眾所周知,我國雖未明文規定配偶權,但并不意味著這種基于合法婚姻關系而產生的身份權不存在,相反其派生之權利卻散見于我國法律之中。配偶權不僅是夫妻之間互負的義務以及互享的權利,還具有排他性,即其他任何人均負有不得侵犯的義務。筆者認為,第三者的插足行為確實觸及到了對無過錯方配偶權的侵犯,我國法律將第三者完全排除在賠償主體之外的做法有待商榷。除此之外,離婚雙方在婚姻存續期間的投入與累積起來的實在的或預期的利益確實受到了來自第三者的破壞,而并非僅限于精神層面。因此,法律要實際有效地保障這些利益,就不能簡單地一概禁止對第三者予以懲罰。

二、關于第三者的法律責任的立法建議。

通過前文對我國的離婚損害賠償制度相關規定的詳細闡述,可以看出該制度在我國雖已確立,但有個別地方仍存在缺陷,對婚姻當事人合法權益的保護力度尚顯不足,在立法上還需進一步完善。而關于如何完善,筆者建議:損害賠償主體范圍應擴大至包括第三者。

關于這方面日本早已有立法例,允許無過錯方向第三者提出損害賠償請求,并且規定子女亦有權向第三者提出損害賠償請求。”日本最高法院1979年3月30日就配偶一方有外遇,受害配偶和未成年子女向引起家庭破裂的第三者請求損害賠償的兩個案例做出同樣的判決,并確立了以下原則:即妻子或丈夫(向第三者提出)的損害賠償請求,只有在第三者故意,或過失而構成違法行為的場合,才得以承認;未成年子女(向第三者提出)的損害賠償請求,只有在第三者故意并積極阻止父親或母親對子女履行監護等義務的情況下,才得以承認。“③另外,臺灣地區也有類似判例(臺灣地區最高法院四十一年臺上字第278號判例),且有臺灣學者亦對此判例表示支持,因”婚姻關系具有人格性質,干擾婚姻關系可謂系侵害人格權,尤其是名譽權,被害人得依第一九五條規定請求撫慰金“。④一些學者主張應將與過錯一方有婚外性行為的第三者均納入賠償主體的范圍內,然而筆者認為,我國可以采納允許無過錯方向第三者提出損害賠償請求的做法,但在對第三者的處理上應采取嚴格的限制,關于這點具體建議如下:第一,第三者明知或應知對方有配偶;第二,第三者實施了與有過錯一方同居或重婚的違法行為。筆者作這樣的建議,原因主要有兩個:

其一,如前所述,我國將第三者完全排除在賠償主體之外的做法有待商榷。首先,從社會角度看,第三者”惡意“插足的行為明顯違背了公序良俗,對家庭穩定、社會和諧有害而無益。其次,該行為涉及到的并不僅僅是感情或道德問題,還涉及到了行為人對受法律所保護之婚姻的蔑視、對法律所確立的一夫一妻制的破壞。最后,《侵權責任法》第八條規定:”二人以上共同實施侵權行為,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連帶責任。“第三者同過錯配偶的行為,實際上就是對無過錯方配偶權的共同侵權行為。

其二,婚外情泛濫雖然是導致家庭破裂的離婚主因之一,但那些對對方已婚完全不知情的第三者實際上亦是受害者,若不將其排除在外,于法于理都多有偏頗。而臺灣對通奸的第三者亦納入責任主體范圍的做法,使得其涉及面過于寬泛,在司法實踐中難以真正實行,因為婚外性行為可能卻并不必然構成對配偶權的侵害。因此,需在立法時既要符合國情民意,又必須予以嚴格限制,避免濫用。

事實上,有條件地賦予無過錯方向第三者提起損害賠償的權利,不僅能起到補償、慰撫受害方的作用,而且也懲罰了有過錯的第三者,從而較好地發揮離婚損害賠償制度的平衡功能,對維護社會秩序的穩定將具有積極的意義。

三、結論。

將惡意第三者納入賠償主體范圍,在遏制社會不正之風的同時能夠更好地保護無過錯方權益。然而,當下首先要面對的一個難題就是,向第三者索賠的請求權基礎是無過錯方的”配偶權“受到了侵害,而我國現行法律卻并沒有規定”配偶權“這一權利。因此,”配偶權“作為一種法律權利得到承認,是本文建議得以實現的前提,而這可能需要一段十分漫長的等待。但筆者相信,隨著理論研究的深入,伴之以司法實踐經驗的積累,在不久的將來我國離婚損害賠償制度將會更加趨于完善。(作者單位:西南交通大學)作者簡介。

馮丹(1989-),女,四川成都人,西南交通大學法學系zolz級研究生。

篇2

(一)夫妻之間家庭暴力的法律規制

1. 一般私法規制

從立法層次而言,美國聯邦法與州法協同構建了家庭暴力法律體系;從訴因而論,受害人可根據一般侵權行為的訴因尋求救濟:第一,聯邦立法開創性地為家庭暴力提供民事救濟。1994 年,美國國會頒布《反針對婦女暴力的法案》(Violence Against Women Act),規定受害人有權就其全部損害獲得賠償,包括補償性與懲罰性賠償金。可賠償范圍包括與身體、精神或心理照顧有關的醫療服務費用;身體治療和職業療法或康復的費用;必要的運輸費用、暫時居住的費用及照看子女的費用;收入損失;律師費,因申請民事保護令而產生的費用;因侵害造成的其他合理損失。[1]該立法曾面臨合憲性爭議,聯邦最高法院在 United States v. Morrison案中認為國會不應對單純的私人行為予以規制,[2]但隨著合作型聯邦主義對聯邦與州之間利益協同的強調,各州可在根據聯邦標準進行管理與由聯邦法對州法的內容予以預先規定之間進行選擇,[3]使得聯邦法得以進駐傳統上由州法管轄的領域,該法案也逐漸得到了各州廣泛認同。第二,家庭暴力可適用一般侵權行為的訴因。盡管有學者與法院主張設立特殊侵權行為(specific tort of spousal abuse)或特殊訴因,但由于家庭暴力與其他侵權行為并無本質不同,當事人可利用侵權法中的一般訴因尋求救濟,這主要包括過失(negligence)、過失導致精神痛苦(negligent infliction of emotional distress)、疏忽責任(negligence per se)、誹謗(defamation)、欺騙與欺詐性錯誤陳述(deceit and fraudulent misrepresentation)、非法拘禁(false imprisonment)、故意導致精神痛苦(intentional infliction of emotional distress)、錯誤致死(wrongful death)、毆打和侵犯人身(assault and battery)等。

2. 特殊私法規制——民事保護令

民事保護令的期限因類型不同而有所差異:單方申請的緊急保護令(ex parte emergency order)多是在緊急情況下申請的,大多數州設定的最長有效期為 30 天以內;永久性民事保護令(permanent order)的有效期則較長,不少州采取了 1 年的最長有效期,也有州將其設定為 2至 5 年。無論是哪種保護令,法院可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限制申請相對人實施家庭暴力;授權申請人獨占、使用雙方共同使用的住所;允許申請人取得對雙方未成年子女臨時性的監護權或探視權等。違反民事保護令將遭致刑事責任:各州多采取監禁、罰金等形式,并區分了家庭內外行為的責任。除弗吉尼亞等州外,大多數州將違反保護令的行為認定為輕罪,并設定了最高 1 年的監禁,多數州同時規定了最高 1000 至 5000 美金不等的罰金。

(二)婚內的法律規制

婚內歷經由豁免到歸責的變遷。截至 2003 年,已有 25 個州和地區廢除婚內豁免,26 個州保留了一定形式的婚內豁免。在后者中,有 20 個州承認一方在對方無意識和不能作出同意表示時實施性行為的可以豁免,有 15 個州規定在符合特定條件時允許排除豁免原則。[4]總之,各州對其可歸責性的認識尚存差異:第一,很多州對使用暴力的婚內予以規制。例如,加利福利亞州規定配偶一方違背另一方的意志,采取暴力、威脅或恐嚇立即實施非法的身體傷害……而為的性行為構成;[5]內華達州也認為配偶一方采取暴力或威脅采取暴力的方式實施的犯構成婚內。[6]第二,一些州對特定期間內的予以規制,這主要包括離婚期間、別居期間、申請或獲得民事保護令的期間等。例如,阿拉斯加、堪薩斯等 13 個州規定夫妻在處于別居或離婚時實施害的,應承擔法律責任;堪薩斯和路易斯安那州分別規定一方申請與獲得民事保護令時不再適用豁免。[7]第三,一些州對符合特殊條件者追究法律責任,即主要通過及時控訴來限定婚內的適用,而婚外則無此要求。例如,北卡萊羅納州和南卡萊羅納州要求當事人在 30 日之內將婚內的事實報告給執法部門。[8]第四,一些州在法律責任上區分了婚內與婚外,亞利桑那州、南卡萊羅納州、田納西州對前者的懲罰要明顯輕于后者,[9]一些州將前者與后者分別定為輕罪和重罪。[10]

(三)一方錯誤陳述親子關系行為的法律規制

錯誤陳述親子關系意指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妻子明示或默示其生育的孩子是其丈夫的子女,但丈夫并非該子女親生父親的情形。美國法院曾普遍拒絕受理該訴,明確規定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的子女系婚生子女,丈夫須承擔撫養義務,但目前一些法院正在檢討這一規定并以公平為由逐漸承認并受理該訴。

1. 美國多數法院拒絕予以救濟

多數美國法院基于公共政策的考慮,拒絕受理丈夫以欺詐、故意導致精神痛苦等訴因提出的損害賠償請求。理由是:第一,社會學意義上的父子關系比生物學意義上的父子關系更重要,更有利于實現未成年子女利益的最大化。第二,錯誤陳述親子關系之訴構成法律規避。該訴是以妻子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與第三人實施通奸或其他性行為為前提,與普通法上已廢除的心靈慰藉之訴非常類似,[11]實乃規避法律。第三,錯誤陳述親子關系所造成的損害未達到侵權法所要求的嚴重程度。大多數錯誤陳述親子關系之訴以故意導致精神痛苦為訴因,美國《侵權法重述(第二次)》第 46 條第 1 款規定:一個人故意或魯莽地實施了極端且殘暴的行為,造成另一個人嚴重精神痛苦時,前者應對此承擔責任。“極端且殘暴的行為”是指行為性質殘暴、程度極端、超出了社會禮儀的底線、被視為是令人震驚的、完全無法為文明社會所容忍。[12]很多法院認為錯誤陳述親子關系并未達到這一程度。第四,并非所有的過錯與損害均引致法律責任。有法院認為司法無法對所有過錯行為提供救濟。與法律的無動于衷相比,法律救濟將會造成更大的社會損害。[13]

2. 美國一些法院以公平為由提供救濟

一些法院逐漸承認該訴,認為其不違反公共政策。理由是:第一,否定該訴將使過錯方免予承擔法律責任,有失公平。有法院指出:公共政策不應保護錯誤陳述親子關系者,不允許被告利用她的女兒來逃避其欺詐責任。[14]第二,該訴并未規避法律。有法院認為公共政策并非否定以故意導致精神痛苦之訴來解決婚內侵權,如果立法者有意廢除婚內的其他侵權行為,勢必會明確表態,立法者未明示廢除時,訴求應得到支持。[15]第三,在離婚訴訟之外單獨提起錯誤陳述親子關系之訴不違反一事不再理原則。“近年來,很多法院都認為夫妻間的故意侵權之訴應獨立于其離婚之訴”,“離婚之訴的目的在于解除夫妻之間的婚姻關系,而侵權之訴旨在為民事過錯所造成的損害提供賠償。”[16]

(四)配偶間傳播性傳播疾病行為的法律規制

各州法院普遍允許對受害人提供侵權法救濟,其特點是:第一,補償性和懲罰性損害賠償金并存。早在 Crowell v. Crowell 案中,丈夫隱瞞事實將性病傳染給妻子,法院判決被告承擔 1萬美元的損害賠償金,即包括懲罰性損害賠償金。[17]近年來懲罰性賠償金數額大幅上升,如Maharam v. Maharam 案中,丈夫將生殖器皰疹傳染給妻子,法院最終認為丈夫因過失傳播性疾病而應承擔賠償責任,其中包括 25 萬美元的懲罰性賠償金。[18]第二,注意義務與損害的可預見性原則成為歸責的重要標準。有法院指出:“我們認為一個人在與他人保持性關系之前,應負法律上的合理注意義務,告知對方其患性病的事實。”[19]一方面,注意義務基于婚姻的忠實義務與信任義務而產生。有法院認為“存在著婚內性忠實的義務。違反此種義務造成配偶人身傷害是可訴的”。[20]“有親密關系的人之間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信賴,至少應向對方表明他或她不會得性病或其他危險的傳染病。”[21]有法院直言“丈夫負有法律義務,應向其……妻子透露他的情況。違反了這一義務構成過失”。[22]另一方面,損害的可預見性成為注意義務的判斷標準。有學者指出:損害的可預見性是確定義務的關鍵性因素,其已經得到了美國法院的大力支持。[23]法院注重采取客觀標準來解釋可預見性原則,考慮諸如原告損害程度、被告行為與損害發生的關聯性、被告行為應受道德譴責的程度、阻止損害發生的政策、被告承擔義務的范圍及其社會影響、分散風險的保險措施的可行性與費用等因素。[24]第三,法律規制體現了對公共利益的優先保護。正如有法院所言:性病的傳播是對公共衛生的嚴重威脅,控制性病傳播具有首要的重要意義。與州阻止性病傳播的巨大利益相比,要求被告公開其性生活細節的負擔并不算重。可見,讓被告承擔法律責任并不侵害其憲法上的隱私權,隱私權不應成為被告免于承擔故意或過失傳播性病法律責任的借口。[25]

(五)對上述內容的評析

美國法上多樣化的夫妻之間婚內侵權行為背后勢必存在著相同或相似的規律,彰顯著個性與共性的有機統一,亦為中國婚內侵權法律制度的構建提供了直接的對比與參考。第一,美國法對夫妻之間婚內侵權行為經歷了從豁免到歸責的嬗變。美國于19 世紀60 年代首度承認夫妻婚內侵權豁免原則(interspousal tort immunity),其在隨后 50 年里成為全美普適的原則。該原則在 1910 年 Thompson v. Thompson 案后逐漸式微,到 20 世紀 70 年代,其已淪為少數州所采的規則。[26]截至 2008 年,路易斯安那成為全美惟一保留該原則的州,但該州對其設定了例外。[27]美國《侵權法重述(第二次)》第 895F 條第 1 款規定:丈夫或妻子不能僅僅因為婚姻關系而免除其對另一方的侵權責任。夫妻之間婚內侵權由豁免到歸責的變遷,伴隨著由夫尊妻卑到夫妻平等、由夫妻人格不獨立到夫妻人格獨立、道德在婚姻關系中占據主導地位到道德與法律并重等運動,最終奠定了夫妻之間婚內侵權行為在當代美國法中的格局。第二,美國法規制夫妻之間婚內侵權行為旨在對夫妻平等保護。對夫妻的平等保護既與法律的形式正義理念相符,也與夫妻平等的法律地位相稱。盡管婚姻的隱私性與封閉性決定了其較之其他的社會組織存在著更頻繁的利益沖突,但當配偶一方造成的損害超過了另一方的容忍程度、道德允許的邊界時,應允許法律介入。對有過錯的一方追究侵權責任,既能夠填補損害,又能夠實現對另一方的公平保護。第三,夫妻之間婚內侵權行為為侵權行為之一種,又有其特殊性。一方面,家庭暴力、配偶間傳播性傳播疾病行為的受害人可以提起侵權之訴,錯誤陳述親子關系的受害人在一定條件下可以提起侵權之訴,這些行為符合侵權行為的一般構成要件,說明其理應納入侵權行為的體系之中。另一方面,夫妻之間婚內侵權行為有其特殊性。這主要體現在該行為的司法認定往往有更嚴格的要求,即行為應造成受害人嚴重損害或實質性損害。有美國學者認為,盡管目前趨勢是侵權法已擴張至家庭領域,侵權法在抑制侵權行為與尊重家庭隱私之間尋求平衡,法院和立法者建議家庭成員之間的行為應根據不同的、更寬恕的標準來評判。例如,陌生人之間可訴的“暴行”未必會引起家庭成員之間的法律責任;追究過失責任通常適用的合理性標準并不能適用于父母對子女撫養的案例中。[28]許多美國法院提出,家庭內部侵權行為的標準應與處理陌生人之間損害的標準不同。[29]“婚內侵權豁免原則的廢除,并不意味著在確定侵權責任時要忽視婚姻的存在。”[30]總之,婚內侵權行為應具有更高的門檻,從而彰顯其特殊性。

二、中國法上夫妻之間婚內侵權行為的制度現狀

我國尚未建立完整的夫妻之間婚內侵權行為法律制度。立法雖為其法律適用預留了空間,但未對該行為予以明確規定;司法解釋拒絕承認特定類型的夫妻之間婚內侵權行為;法院與學理存在肯定論與否定論,肯定論在學理中已漸成主流。

(一)立法現狀

一方面,《民法通則》與《侵權責任法》均未對該行為作出特別規定。無論是《民法通則》第 106 條第2 款還是《侵權責任法》第2 條、第6 條第1 款均未區分侵權行為人的主體身份,為夫妻之間婚內侵權行為的侵權法適用預留了空間。但該法未對該行為作特殊規定,難以兼顧婚內侵權認定與責任承擔上的特點。另一方面,《婚姻法》亦未直接調整夫妻之間婚內侵權行為。《婚姻法》對家庭暴力、虐待等婚內過錯行為設置了行政責任與刑事責任,幾乎未涉及民事責任。盡管第 46 條為家庭暴力、虐待這兩種婚內侵權設定了離婚損害賠償責任,但離婚為適用該條的近因,婚內侵權僅為遠因。可見,該條并未直接調整夫妻之間婚內侵權,亦未承認其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的可救濟性。

(二)司法現狀

1. 婚姻法司法解釋的態度

《婚姻法解釋(一)》第 29 條第 2、3 款規定:“人民法院判決不準離婚的案件,對于當事人基于婚姻法第 46 條提出的損害賠償請求,不予支持。”“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當事人不起訴離婚而單獨依據該條規定提起損害賠償請求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多數學者認為該條否定了婚內侵權行為,婚內侵權損害賠償無法得到法院支持。司法實踐也認為出現了《婚姻法》第46 條所列情形訴至法院要求損害賠償的,只要不起訴離婚或判決不準離婚,法院一概不予支持。[31]而部分學者完全或部分承認婚內侵權行為,認為受害配偶可根據一般侵權行為的規定尋求救濟。這些學者或者認為該解釋只限制了四種法定情形的婚內侵權請求權,或者認為其并未限制婚內侵權請求權。

本文認為,該規定旨在表明“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當事人不起訴離婚而單獨就有過錯方配偶的重婚、與他人同居、實施家庭暴力、虐待或遺棄家庭成員的行為提起損害賠償的,法院不予支持”之意,意在區分離婚損害賠償與婚內侵權損害賠償。該解釋限制了夫妻之間特定的婚內侵權請求權,受害配偶無法就家庭暴力與虐待行為尋求損害賠償,但其并未提及其他類型的夫妻之間婚內侵權行為,受害方在現有立法格局下可根據《民法通則》與《侵權責任法》的規定尋求救濟。

2. 司法實踐的態度

目前,人民法院的態度可分為肯定論與否定論。我國首例支持夫妻婚內侵權損害賠償的案例是張某某訴楊某案。原告懷疑其丈夫有婚外情而實施了過激行為,后被丈夫帶人綁進精神病院強制住院。妻子遂起訴丈夫請求精神損害賠償。2001 年 3 月,武漢市漢陽區人民法院判決被告侵犯原告名譽權,應賠償精神撫慰金。[32]否定論的代表是《最高人民法院公報》2000 年第 2 期所載的石某訴鄧某婚內人身損害賠償案。初審法院沒有支持石某的婚內損害賠償請求,石某遂提起上訴。海口市中級人民法院以鄧某除與石某的夫妻共同財產外沒有個人財產,鄧某不存在對夫妻之間發生的損害進行婚內賠償的前提條件和物質基礎為由,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三)學理現狀

我國學者的態度可分為肯定論與否定論,前者已漸成主流。否定論的理由包括:一是婚姻關系的強倫理性使得其更多地應由道德規范調控,法律的作用有限;二是承認該行為將會造成婚姻關系的緊張;三是承認該行為存在執行困難,畢竟我國夫妻個人財產相對較少,而夫妻共同財產面臨如何分割的實際困難;四是婚姻法對婚內過錯行為設定的行政、刑事責任以及離婚損害賠償等救濟措施已能夠實現救濟;五是證成該行為還存在證據與實際操作的困難。肯定論的理由包括:一是通過道德調整婚姻關系存在缺陷,加之婚姻關系對個人、公共利益均有影響,法律應予以干預;二是夫妻具有平等、獨立的法律地位,侵權之訴不應受到婚姻關系的影響;三是婚內侵權之訴只是解決爭議的一種方式,不會破壞夫妻關系并造成離婚率的上升;四是侵權人承擔財產責任與非財產責任是可行的,責任承擔與夫妻共同財產制的矛盾可以通過非常財產制和債權憑證制度等解決;五是婚內侵權行為與婚內過錯行為的刑事、行政責任及離婚損害賠償不同,有其獨立價值;六是我國從未承認夫妻婚內侵權豁免原則。

三、中國法上夫妻之間婚內侵權行為的制度建構

(一)夫妻之間婚內侵權行為的法律定位

1. 外部定位:婚姻法與侵權法的選擇

婚姻法與侵權法存在交集:基于對夫妻之間婚內侵權的特殊性與重要性、婚姻法法律責任體系完整性等因素的考慮,夫妻之間婚內侵權行為更適合規定在《婚姻法》中,但其同時可適用《民法通則》與《侵權責任法》的一般性規定。第一,夫妻之間婚內侵權行為的重要性要求其明確化。由于婚姻關系的封閉性與親密性,夫妻一方侵害另一方的人格權與財產權是一個漸進的發展過程,且極易造成嚴重的損害后果。夫妻之間婚內侵權行為制度作為權利救濟和利益平衡的重要工具,有必要在立法中予以明確。第二,侵權行為的類型化決定了其更適合規定在婚姻法中。大陸法系強調一般侵權行為與特殊侵權行為的劃分:前者適用侵權法一般條款,無需予以類型化的解構;后者具有強法定性,依據特殊歸責原則而存在,只有前者無法包容的情況下才能存在。夫妻之間婚內侵權以過錯責任為歸責原則,屬于一般侵權行為,殊無必要在《侵權責任法》中單獨規定,可直接適用一般條款。但該行為在司法認定和責任承擔方面有其相對特殊之處,法律實有必要將其明確化。作為調整婚姻人身與財產關系的專門法,《婚姻法》更適合完成這一使命。第三,婚姻法法律責任體系的完善呼喚該行為的“加盟”。《婚姻法》的責任配置重懲罰輕賠償,忽視了民事責任的規定。一方面,夫妻之間婚內侵權行為在侵權主體、舉證責任及法律責任的認定與承擔等方面存在特殊之處,我國民事一般法并未對該行為加以特別規定,《婚姻法》因此可對其進行專門規定,以夯實婚姻關系法律責任;另一方面,《婚姻法》僅規定了四種情形在離婚時可以要求損害賠償,內容狹窄且操作困難,在邏輯上難謂周延。《婚姻法》實有必要補充夫妻之間婚內侵權行為及其責任,在完善婚姻法律責任體系的同時,實現與《侵權責任法》等民事立法的平滑對接。

2. 內部定位

作為婚姻法中的兩項民事救濟措施,夫妻之間婚內侵權行為與離婚損害賠償具有不同的制度構架與價值,應共存于《婚姻法》之中。

盡管兩者存在共同之點,但下述不同足以讓兩者獨立存在:一是訴訟期間不同。離婚損害賠償之訴的直接前提是離婚,其不能在婚姻關系正常存續期間提起;夫妻之間婚內侵權的起訴期間并未限于婚內或離婚之后,當事人有權在訴訟時效期間內起訴。二是兩者與離婚之訴的關聯性不同。離婚是離婚損害賠償之訴的直接原因,兩者關系密切;我國法未對夫妻之間婚內侵權之訴與離婚之訴的關系作出規定。三是涵蓋的事由不同。離婚損害賠償涉及重婚、同居、家庭暴力或虐待、遺棄等特定行為,具有較強的法定性;夫妻之間婚內侵權行為涉及到夫妻作為一般民事主體的人格權與財產權,具有更強的開放性。四是主觀狀態要求不一。離婚損害賠償應以故意為主觀要件,而夫妻之間婚內侵權的主觀要件應包括故意和過失。五是兩者的請求權基礎不同。家庭暴力和虐待行為侵犯的是絕對權,其請求權基礎應為侵權責任;重婚、同居和遺棄行為侵犯的是配偶權,而配偶權在夫妻之間應為相對權,故其請求權基礎為《民法通則》第 106 條所規定的不履行其他義務的民事責任。而夫妻之間婚內侵權的請求權基礎恒為侵權責任。

(二)夫妻之間婚內侵權之訴與離婚之訴的關系

1. 美國法的做法

美國法院對兩者關系的態度不一:(1)一些法院允許兩者合并審理。有法院允許在離婚之訴中提出婚內侵權之訴,有法院允許但不鼓勵兩者合并,有法院則要求兩者合并進行。例如,新澤西州最高法院認為兩者的合并一般而言是強制性的。當子女福利、子女撫養與監護與解除婚姻關系、解決婚內侵權交織在一起時,法院應將婚內侵權之訴與離婚之訴合并解決,但主審法官有權決定將兩者分立審理。[33]德克薩斯州最高法院鼓勵而非強制要求訴訟合并。[34]威斯康星州最高法院認為,強制要求離婚之訴與侵權之訴合并將會不合理地延長離婚之訴的期間,并造成延緩決定子女監護與撫養等不利后果。將兩者合并是可允許的,但強制合并有違公共秩序。[35](2)一些法院不鼓勵或不允許兩者合并審理。馬薩諸塞州最高司法法院認為不應將兩者合并,而應分別為之。[36]紐約上訴法院也認為將人身損害之訴與離婚之訴合并審理并不適當。兩者的目的不同、救濟方式不同、要求的證據類型不同,將兩者合并將會延長離婚之訴,并使其復雜化。這與迅速完成訴訟、將訴訟對當事人及其家庭造成的損害降至最低的目的相左。[37]第三,一些法院實施個案審查進而作出決定。其沒有預先規定對兩訴采取合并或分立,而是認為主審法官有權根據事實來決定是否合并審理。法官考量的因素常常包括侵權之訴的權利人是否要求陪審團審理,或者離婚是否采取無過錯主義等。[38]

2. 中國法的選擇

本文認為,美國法中允許而非強制兩訴合并的做法可為我國法借鑒。我國法應允許當事人選擇同時或分別提起兩類訴訟,由法院合并或分立審理;同時允許法院向當事人提出建議,實現法院對訴訟程序選擇的有力指導。第一,當事人對訴訟程序擁有處分權是我國民事訴訟的基本原則,也符合國家對婚姻關系的有限干預,我國不應將兩訴強制分立。第二,夫妻之間婚內侵權之訴與離婚之訴在目的、構成要件等方面的區別,使得我國法難以對其強制合并審理。第三,法院在考量具體因素后,有權對訴訟程序提出建議。一方面,法院基于對司法資源的掌握和審判經驗,對訴訟程序選擇擁有更權威的話語權;另一方面,基于兩訴可能涉及到相同的事實,法院對訴訟程序的建議顯得尤為必要。

(三)夫妻之間婚內侵權行為民事責任的可執行性

夫妻之間婚內侵權行為理應適用我國《民法通則》與《侵權責任法》中侵權責任的一般規定,停止侵害、損害賠償、賠禮道歉、消除影響、恢復名譽等非財產與財產責任形式均可適用。

由于非財產責任不存在執行障礙,本文將討論財產責任的執行問題。

首先,夫妻個人財產是夫妻之間婚內侵權行為財產責任的物質基礎。無論采取何種財產制,夫妻會擁有法定或約定的個人財產,其成為財產責任執行的首選。

其次,對于夫妻共同財產制而言,非常財產制成為婚內侵權財, 產責任執行的可行路徑。非常財產制是指在特殊情況下,出現法定事由時,依據法律之規定或經夫妻一方(或夫妻之債權人)的申請由法院宣告,撤銷原法定或約定的共同財產制,改設為分別財產制。在立法例上,瑞士、意大利等國分別設有通常法定財產制與非常財產制,法國、德國則設有共同財產制的解除或撤銷制度。[39]就夫妻之間婚內侵權行為而言,當夫妻一方的財產無法清償其債務時,另一方有權向法院申請宣告改采分別財產制。第一,我國《婚姻法》應增設非常法定財產制度。在采取共同財產制時,如果夫妻能夠就婚內侵權的債務承擔達成合意,自無申請宣告改采分別財產制的必要;當夫妻無法就債務承擔達成合意時,任何一方均有權向法院申請,要求將共同財產制改為分別財產制。自法院宣告之日,夫妻分別財產制開始生效。第二,在現有體例下,采取共同財產制的夫妻仍可要求分割共同財產。一是我國《物權法》第 99 條規定:“……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按份共有人可以隨時請求分割,共同共有人在共有的基礎喪失或者有重大理由需要分割時可以請求分割。”盡管尚不明確何為“重大理由”,但通過法律解釋,可將其用于夫妻婚內侵權財產責任的執行之中。二是《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三)》第 4 條規定“一方有隱藏、轉移、變賣、毀損、揮霍夫妻共同財產或者偽造夫妻共同債務等嚴重損害夫妻共同財產利益行為的”,允許法院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分割共同財產,為侵害財產權的婚內侵權救濟提供了依據。

最后,夫妻個人財產的自愿登記制與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財產的報告義務之設定。一方面,個人財產的自愿登記制有利于明晰夫妻婚前及婚內所得的個人財產,保障婚內侵權責任之執行。有學者認為:“對于婚前財產,男女在結婚登記時,可以向婚姻管理機關申請進行婚前個人財產登記,載入婚姻登記檔案,發給夫妻財產登記證書;或者在結婚登記后,夫妻雙方共同制作婚前財產清單,并經雙方簽名后生效。對于婚后所得的價值較大的夫妻特有財產,夫妻可在取得財產所有權后的一年內,雙方共同制作財產清單,并經雙方簽名后生效;或者向公證機關申請辦理夫妻個人財產公證,取得公證的夫妻財產證書。”[40]另一方面,夫妻婚內所得財產的報告義務有利于非常財產制的執行。在立法例上,我國臺灣地區“民法典”第1022 條規定“夫妻就其婚后財產,互負報告之義務”。我國《婚姻法》在修訂時可增設夫妻就婚內財產的報告義務,并要求相關單位(如銀行等)和個人承擔一定的協助義務,保障婚內侵權責任的實現。

結語

無論是夫妻之間婚內侵權行為在美國法中由豁免走向規制的歷史足跡,還是其在美國法中逐漸得到承認與有力規制的現實景象,抑或其兼具侵權行為之一般特點與特殊性的品質,無疑為尚未確立夫妻之間婚內侵權行為制度的中國法提供了借鑒與參考。從夫妻之間婚內侵權行為的一般性出發,在邏輯上構建夫妻之間婚內侵權行為的完善體系,在司法中充分考量其特殊性,在實踐中盡量保證其可操作與可執行。這既有利于該制度的理論建構,也有助于該行為的實踐規制。

注釋:

[1]《美國法典詮注》[18 U. S. C. A. § 2264( b) ]。

[2]United States v. Morrison,529 U. S. 598 ( U. S. 2000) .

[3]薩利F戈德法波:“最高法院,反針對婦女暴力的法案,以及聯邦主義的運用與濫用”[Sally F. Goldfarb,“The Supreme Court,the Violence against Women Act,and the Use and Abuse of Federalism”,Fordham Law Review,71 ( October,2002) ,p. 79]。

[4]米歇爾J安德森:“婚內豁免,親密關系,和不適當的推論:規制親密者實施犯的新法律”[Michelle J.Anderson,“Marital Immunity,Intimate Relationships,and Improper Inferences:A New Law on Sexual Offences by Intimates”,Hastings Law Journal,54 ( June,2003) ,pp. 1468 - 1472]。

[5]《加利福尼亞州刑法典》[Cal. Penal Code § 262 ( West 2007) ]。

[6]《內華達州修訂制定法》[Nev. Rev. Stat. § 200.373 ( 1997) ]。

[7]同注[4]引文,第 1494 -1495 頁。

[8]《南卡萊羅納州法典詮注》[S. C. Code Ann. 1976 § 16 -3 -615( B) ; S. C. Code Ann. § 16 -3 -658]。

[9]以南卡萊羅納為例,其對婚外主體與配偶分別設定了最高 30 年和 10 年的刑期( S. C. Code Ann. 1976 § 16 -3- 652,S. C. Code Ann. 1976 § 16 - 3 - 615) 。

[10]道格拉斯E艾布拉姆斯等:《當代家庭法》( Douglas E. Abrams,et al. ,Contemporary Family Law,Thomson/West,2006,p. 360) 。

[11]心靈慰藉之訴( heart balm actions) 包括離間夫妻感情之訴、通奸之訴、之訴和違反婚約之訴。

[12]《侵權行為法重述( 第二次) 》[Restatement ( Second) of Torts § 46 ( 1965) ]。

[13]Day v. Heller,653 N. W. 2d 475,480 ( Neb. 2002) .

[14]Koelle v. Zwiren,672 N. E. 2d 868,875 ( Ill. App. 1 Dist. ,1996) .

[15]G. A. W. ,III v. D. M. W. ,596 N. W. 2d 284,286 - 291 ( Minn. App. 1999) .

[16]Koepke v. Koepke,556 N. E. 2d 1198,1198 - 1199 ( Ohio App. 1989) .

[17]Crowell v. Crowell,105 S. E. 206 ( N. C. 1920) .

[18]《婚內侵權行為:家庭暴力、沖突和待》[Domestic Torts:Family Violence,Conflict and Sexual Abuse ( Revised Edition) ,Volume 1,Thomson / West,2005,p. 259]。

[19]Deuschle v. Jobe,30 S. W. 3d 215,218 - 219 ( Mo. App. W. D. 2000) .

[20]McPherson v. McPherson,712 A. 2d 1043,1045 ( Me. 1998) .

[21]Kathleen K. v. Robert B. ,198 Cal. Rptr. 273,276 - 277 ( Cal. App. 2 Dist. 1984) .

[22]Maharam v. Maharam,510 N. Y. S. 2d 104,106 - 107 ( N. Y. A. D. 1 Dept. 1986) .

[23]路易斯A亞歷山大:“傳播性傳播疾病的侵權責任:生殖器皰疹與法律”[Louis A. Alexander,“Liability inTort for the Sexual Transmission of Disease:Genital Herpes and the Law”,Cornell Law Review,70 ( November,1984) ,p. 114]。

[24]同注[18]引書,第 251 -252 頁。

[25]Doe v. Roe,267 Cal. Rptr. 564,568 ( Cal. App. 1 Dist. 1990) .

[26]卡爾托拜西:“美國的婚內侵權豁免”[Carl Tobbias,“Interspousal Tort Immunity in America”,Georgia Law Re-view,23 ( Winter,1989) ,p. 359. ]。

[27]《路易斯安那州修訂制定法》( La Rev. Stat. § 9:291) 。

[28]同注[10]引書,第 369 -370 頁。

[29]同注[10]引書,第 382 頁。

[30]Hakkila v. Hakkila,812 P. 2d 1320,1323 ( N. M. Ct. App. 1991) .

[31]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婚姻法司法解釋的理解與適用》,中國法制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04 頁。

[32]楊遂全等:《婚姻家庭法典型判例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71 頁。

[33]Brennan v. Orban,678 A. 2d 667 ( N. J. 1996) .

[34]Twyman v. Twyman,855 S. W. 2d 619 ( Tex. 1993) .

[35]Stuart v. Stuart,143 Wis. 2d 347,421 N. W. 2d 505 ( Wis. 1988) .

[36]Heacock v. Heacock,402 Mass. 21,520 N. E. 2d 151 ( Mass. 1988) .

[37]Chen v. Fischer,810 N. Y. S. 2d 96,98 - 99 ( N. Y. 2005) .

篇3

一、“第三者”的民事侵權

(一)侵權行為的實施主體――“第三者”

《現代漢語詞典》中,對于“第三者”有兩條解釋:“1.當事人雙方以外的人或團體;2.特指插足于他人家庭跟夫婦之中一方有不正當男女關系的人”。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民事政策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第一次在法規中明確規定了“第三者”概念,該意見第3條規定,“因第三者介入而導致離婚糾紛,首先要分清是非責任,對有過錯的一方和第三者介入或喜新厭舊而離婚的,處理財物時應照顧無過錯一方和子女利益”。顯然,法律上對第三者的界定是第二種含義。所謂第三者,顧名思義,是指明知他人有配偶而與之發生不正當關系,并意圖取代他人婚姻關系的一方,對他人合法婚姻造成損害后果的婚姻以外的第三人,也稱“第三者介入”。

(二)界定“第三者”應具備的條件

對第三者的界定必須同時具備以下三個條件:1.主觀上有破壞他人婚姻的過錯。第三者明知他人有配偶,仍與之交往,并意圖破壞他人婚姻關系,達到結婚取代其配偶的目的。如果第三者并無意破壞他人婚姻,僅是一時沖動發生了或者出于玩弄對方而通奸,則不構成第三者介入。2.客觀上有不正當男女關系。超越了現階段我國社會對男女之間的友誼所許可的道德標準或者精神文明界限的行為。3.產生家庭關系破裂的后果。由于第三者介入而導致對方夫妻感情惡化,彼此疏遠淡漠,少履行或不履行家庭成員彼此之間的權利義務,引發婚姻危機。

二、“第三者”侵權的構成要件

按照法學理論,“第三者侵權”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共同侵權,實施主體是“第三者”與有配偶一方對婚姻關系中另一方。該行為完全符合侵權行為的四個構成要件:

(一)歸責原則適用過錯責任原則。第三者只要主觀上有過錯,無論對插足他人婚姻主觀上是故意還是過失,都成為其承擔民事責任的條件之一。

(二)客觀上具有違法性。《民法通則》第104條規定:“婚姻、家庭、老人、母親和兒童受國家保護。”《婚姻法》第2條明確規定:“實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第4條更是直接規定:“夫妻應當相互忠實,相互尊重”,確立了夫妻間相互忠實的義務。“第三者”侵犯了夫妻中無過錯方的配偶權,,侵害了合法的婚姻關系;夫妻中過錯方還違反了夫妻間相互忠誠的義務,破壞了一夫一妻制,其行為具有違法性。

(三)形成了損害事實。“第三者”的插足使合法婚姻關系遭到破壞,基于合法婚姻關系所享有的配偶身份利益遭受損害。無過錯方除去受到嚴重精神傷害外,一部分第三者還因不法獲得合法婚姻里的部分財產,使無過錯方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財產權受損。

(四)第三者的插足行為與婚姻關系無過錯方所受損害事實之間存在著因果關系。正是因為“第三者行為”的發生,才導致了夫妻反目,婚姻破裂,部分受害人甚至因此了斷生命,采用極端的解決方式,生命財產均受到損害。

三、第三者侵權進入法律調整的必要性

(一)我國法律對第三者侵權法律救濟現狀

第三者侵權法律救濟的必要性關于婚姻關系中第三者侵權法律責任的承擔問題,歷來都是爭論的焦點,很多學者反對第三者作為侵權責任的主體,認為婚姻關系中第三者侵權取證困難,可操作性較小,會導致法律的低效率和高成本運作。包括現行婚姻法也是從謹慎的角度出發,把規范婚姻關系中第三者侵權行為的權利交給了道德。從刑法規定看,我國法律沒有針對第三者的法律責任。在這里我們不能把重婚與第三者介入婚姻侵權混為一談,前者是刑事犯罪,而后者是民事侵權。

(二)“第三者”侵權民事責任的立法完善

1.在《婚姻法》上明確規定配偶權。我國《婚姻法》沒有對配偶權的明確規定,這是立法的不足。我們應設定專章明確規定配偶權的具體內容及救濟途徑,明確第三者含義,明確忠實義務,尊重義的具體內容并劃歸到配偶權中,同時規定相應法律責任,使婚姻關系無過錯方在對方違反配偶權的內容時可以得到充分的救濟。提高過錯方“不忠”行為的法律成本,用法律在保護婚姻關系中無過錯方的權益。

2.《婚姻法》中,對于離婚條件增設侵犯配偶權條款,作為法定的離婚理由。侵害配偶權違反了法律關于一夫一妻規定,從根本上對婚姻中的無過錯方造成重大精神傷害,嚴重影響夫妻感情,動搖了婚姻的根基,可據此作為判斷夫妻感情破裂的標準。

3.將通奸行為列為受害配偶向過錯配偶和第三者請求停止侵害、賠償損失的法定理由。將其納為侵害配偶權的損害賠償范圍。

參考文獻:

[1]楊遂全.《第三人侵害婚姻家庭的認定

與處理》,法律出版社 2001年7月版.

[2]楊利華.《婚姻關系中“第三者”侵權的

法律救濟》發表于《法制與社會》,2010

篇4

二、結婚

許多專家認為,婚約糾紛在我國數量不少,常因找不到明確的法律依據而處理不當。從許多國家的民法典看,婚約一節是結婚制度必不可少的內容。婚約一節應規定婚約的成立、效力、贈與財產的返還、損害賠償等。某些學者認為,關于結婚的要件還應補充對結婚雙方性別的限制以及對變性人、兩性人的結婚要求,明確規定結婚不得附加條件和期限。對少數民族地區和特殊行業降低或提高法定婚齡也應作適當幅度的限制,防止特別法的特殊婚齡與普通法的法定婚齡懸殊太大。

三、夫妻關系

專家指出,試擬稿已規定了夫妻有同居生活的權利義務,與此相配套,立法應相應地規定夫妻同居權得依法行使和婚內的問題。該問題曾引發世界性的法律論戰,在不少國家都有婚內的判例。婚姻家庭法應當規定免除同居義務的法定情形,以保障夫妻一方在確有不能同居的正當理由時,合法地停止同居,另一方強行同居的,可視為侵權或權利濫用,情節嚴重、證據確鑿的應以罪論處,而不以虐待罪論處。

專家們認為,既然試擬稿已規定了夫妻互負忠實義務,在法律責任一章就應相應地規定違背該義務的通奸行為應負賠償責任,同時還要增加受明顯的縱容或宥恕免責的條款,以及善意第三者免責的條款,以防因此影響家庭穩定和傷害無辜。

四、離婚

有專家提出,試擬稿對協議離婚的規定過于寬松,易助長個人享樂主義,不負責任的不良風氣,不利于保護當事人、子女和社會利益。建議限制結婚未達一定期間或有學齡前未成年子女的夫妻協議離婚,這類人離婚須經訴訟程序由法院判決。關于判決離婚的理由,與會者一致同意將現行婚姻法第25條“夫妻感情破裂”改為“婚姻關系破裂”并輔以列舉性事由。

部分學者提出,有必要建立離婚后扶養費的給付制度。但是,有嚴重過錯的當事人一方,無權要求無過錯一方給付撫養費。

五、父母子女、親權、監護

學者們指出,試擬稿中婚生子女的否認之訴期限應當適當延長。非婚生子女的認領,除生父外,生母也可認領。強制認領之訴的期限也應適當延長。

關于“親權”,一部分學者認為,使用“親權”一詞應當慎重,最好規定親權之實而回避親權之名,也可仿英美法系用監護權囊括父母對未成年子女的親權。另一部分學者主張保留親權概念,以示與親權以外的監護的區別。他們認為,親權是權利義務的結合,而監護則是強制性義務。對于無父母或父母不能行使親權的未成年人而言,監護乃是親權的延長與補充。

篇5

(1)關于夫妻互相忠實義務。對于這項規定,夫妻應當互相忠實,這既是一夫一妻制的本質要求,也是社會主義道德的基本要求。原婚姻法對夫妻間的忠實義務這一夫妻關系最核心的內容沒有作出規定。新婚姻法第一次明文規定夫妻有互相忠實的義務。

(2)禁止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新婚姻法有針對性地在保障原則實施的禁止性條款中,增加了“禁止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的規定,這表明新婚姻法對“包二奶”、姘居等違反一夫一妻制的行為持禁止和反對的原則態度。不僅如此,新婚姻法還通過其他條款明確了違反一夫一妻制的行為的法律責任。這就從立法上增強了維護一夫一妻制的力度。

(3)禁止家庭暴力。以往的法律對家庭暴力的表述并不明確,存在著針對性不強,規定不明確,立法分散,原則性強而可操作性差的缺陷.致使家庭暴力得不到有效遏制。新婚姻法第一次在法律中明文規定:“禁止家庭暴力”。同時,在救助措施和法律責任部分明確了家庭暴力受害者的救濟途徑,家庭暴力實施者所應承擔的行政、民事和刑事法律責任,加大了打擊家庭暴力和保護家庭成員的人身權利的力度,也為各地制定反家庭暴力的地方性法規、規定提供了基本法上的依據。 (4)關于無效婚姻和可撤銷婚姻制度。對于本不存在婚姻關系,應確認其無效的兩性關系卻按離婚處理,實質上是承認違法的結臺也具有婚姻的法律效力,這不僅不利于維護婚姻法的嚴肅性和權威性.也不利于對受害者權和J的保護。新婚姻法借鑒了國外的一些做法,增設了無效婚姻和可撤銷婚姻制度,有利于貫徹實施結婚的法定要件,提高婚姻質量,減少婚姻糾紛。

(5)關于離婚損害賠償制度。由于我國法律對離婚過錯方沒有處罰與補償規定,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中規定了在分割夫妻共同財產時照顧無過錯一方的原則,但這種照顧從范圍和數額上也僅局限于夫妻共同財產,而不能涉及過錯方的個人財產,所以無論對過錯方的處罰還是對無過錯方的保護均顯得力度不夠,致使無過錯方往往得不到任何補償。離婚損害賠償制度的建立,充分體現了婚姻法對弱者和無過錯方的扶助保護,具有填補損害、精神撫慰、制裁和預防違法行為三重功能。它還可以消除無過錯方的后顧之優,保障其離婚自由的實現。

(6)關于離婚父母對子女的探望權。處理子女撫養問題是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的難點之一隨著獨生子女家庭的增多,夫妻雙方在離婚時爭搶子女直接撫養權以及取得直接撫養權一方不讓對方探望子女以此來懲罰對方的現象也時有發生。增設離婚父母對子女的探望權,既有助于離婚糾紛的解決,保障父母的合法權益,又有利于保護子女的身心健康,使子女順利成長。

二、消除婚姻家庭法律體系中的矛盾和沖突,增強了法律的統一性

我國婚姻法的淵源形式多種多樣,既包括最主要的《婚姻法》,又包括國務院及其有關部門制定的行政法規、最高人民法院的有關司法解釋等規范性法律文件。這些不同形式的法律文件難免存在著矛盾和沖突。例如:原《婚姻法》與最高人民法院的有關司法解釋之間存在著不協調《婚姻法》第二十五條規定:“感情確已破裂,調解無效,應準予離婚。”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如何認定夫妻感情確已破裂的若干具體意見》(1989年)中所列舉的認定夫妻感情 破裂的l4種情形,有些與感情有關有些則與感情沒有直接關系。這難免會使人產生疑惑:法院判決離婚的法定標準到底是什么?司法解釋與我國民政部的《婚姻登記管理條例》也有抵觸之處。《條例》第二十五條規定:“申請婚姻登記的當事人弄虛作假,騙取婚姻登記的,婚姻登記機關應當撤銷婚姻登記,對結婚、復婚的當事人宣布其婚姻關系無效并收回結婚證。”而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卻規定“一方欺騙對方,或者在結婚登記時弄虛作假,騙取《結婚證》的”可判決準予離婚。這樣,就出現了同一違法行為由不同機關處理其后果完全不同的怪現象:由法院處理,賦予其合法婚姻的效力,按離婚處理;由婚姻登記機關處理.其婚姻則為無效婚姻。新婚姻法對無效婚姻和可撤銷婚姻制度的增設以及對如何認定夫妻感情確已破裂的具體列舉規定。有效地消除了不同婚姻法律規范之間存在的矛盾和沖突,增強了法律體系的協調性和統一性。

篇6

3,共同財產如何分割,要求分割具體明確。

4,共同債務如何承擔,要求承擔具體明確。

甲乙雙方于 年月 日在 市民政局登記結婚,甲乙雙方 。現因雙方性格嚴重不和,導致夫妻感情完全破裂,已無法繼續共同生活,故雙方自愿離婚并達成以下協議:

第一條 甲乙雙方自愿離婚。

第二條 子女撫養

甲乙雙方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沒有需要撫養的未成年子女,故不涉及子女撫養事宜。

第三條 夫妻共同財產的分割

甲乙雙方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沒有共同財產,故不涉及分割共同財產。

第四條 甲乙雙方婚前個人財產的確認

1. 甲方如下個人財產歸甲方個人所有:

(1) 房產:位于

(2)車產:

(3)存款:

(4)股票、投資基金等有價證券:

(5) 債券:

(6) 公司股權:

(7) 合伙企業出資:

(8)知識產權:

(9)其他財產: 第五條 債權債務的處理

1. 甲乙雙方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無共同債權、債務,故不涉及分割處理夫妻共同債權債務。

2. 如甲方或乙方存在個人債權債務,則由該方自行承擔,另一方不負任何形式的法律責任。

第六條 一方隱瞞或轉移夫妻共同財產的責任

甲乙任何一方不得隱瞞、虛報、轉移婚內共同財產或婚前財產。如任何一方有隱瞞、虛報、轉移、抽逃除上述所列財產外的財產,另一方發現后有權取得對方所隱瞞、虛報、轉移的財產的全部份額,并追究其隱瞞、虛報、轉移財產的法律責任,虛報、轉移、隱瞞方無權分割該財產。

第七條 幫助

因 生活困難, 同意一次性支付補償經濟幫助金 元給 。上述應支付的款項,均應于 年 月 日前支付完畢。

第八條 其他

本協議一式三份,自婚姻登記機頒發《離婚證》之日起生效,甲乙雙方各執一份,婚姻登記機關存檔一份。

篇7

特此證明 單位名稱(公章):

日期: 貸款收入證明格式致中國銀行 行:

茲證明 先生/女士( 已婚 未婚 離婚)系我單位( 正式 臨時 兼職)在職員工,其現在我單位擔任 職務,職稱 ;已在我單位工作 年,我單位性質為 。

其月均總收入為人民幣 萬 仟 佰 拾 元整(小寫¥ )。

身份證號:

對以上所提供資料的真實性我單位負法律責任。

特此證明。 單位地址:

人事勞資部門聯系人:

篇8

盡管我們頻頻使用“第三者”這一詞,但我國現行的《婚姻法》沒有規定“第三者”的含義。探究“第三者”法律責任,首先有必要對“第三者”的內涵作恰當的認定。字典中對“第三者”的解釋為“插足他人家庭,與夫婦中的一方保持不正當的男女關系的人”。在法律上可以定義成“夫妻雙方以外的第三人與夫妻中一方保持婚外性關系的人”。“第三者”本身既可以是有配偶者,也可以是無配偶者。我認為,“第三者”應該是一個外延較廣的概念。廣義上,定義“第三者”無需過多地考慮主觀因素,只要客觀上滿足條件即可。作為“第三者”主觀上不一定要有“破壞他人家庭”的意識,也不論是否知道對方有配偶,只要客觀上其插足了他人家庭,與有配偶者保持婚外性關系。我們現實生活中的通奸、重婚、與有配偶者同居等都是廣義上的“第三者”。在這個定義中,使用了“保持”一詞,意味著“第三者”與有配偶者發生婚外性關系不是一次性的行為,而是較為長期的和穩定的狀態,也就是說類似于“”之類的不構成第三者插入。原理要求我們“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第三者”的范圍極其廣泛,因而對不同性質的“第三者”要區別對待。簡言之,“第三者”可以大致分為三類。第一類,主觀上有過錯即當事人明知道對方有配偶,而與有配偶者保持婚外性關系,故意破壞他人家庭。第二類,主觀上無過錯即當事人不知道他人有配偶,沒有破壞他人家庭的意圖,但是與有配偶者確實保持有婚外性關系。第三類,主觀上先無過錯后有過錯即當事人一開始不知道他人有配偶,之后知道他人有配偶而不愿與他人解除婚外性關系。第二類“第三者”在事實上插足了他人的家庭,侵害了配偶中無過錯一方的權利,但是其主觀上沒有故意和過失。某種意義上,這樣的“第三者”是被欺騙了而成為了“第三者”,其也是受害者。法律框架內要調整的主要是第一類和第三類,這兩類也可以歸納成狹義的“第三者”。我們這里討論的主要是狹義的“第三者”。

近年來的社會生活表明,在婚姻的矛盾與糾紛中,“第三者”往往起了十分惡劣的作用。許多離婚案件,如果有“第三者”插足,那么“破鏡”就很難“重圓”了。[1]“第三者”引起的惡劣影響需要高度的重視。“第三者”的介入帶來了很嚴重的社會問題。不難發現,孩子是這場“第三者”導演的婚姻災難中最大的受害者。家庭是青少年成長的搖籃,整個家庭環境對下一代的成長至關重要。不少孩子體會不到家庭的溫暖,心理上蒙受陰影,因而,阻礙他們健全人格的形成。特別是“第三者”所生的“非婚生子女”的成長讓人十分擔憂。由于“第三者”的存在,家庭內部的矛盾不斷增加升級,如家庭成員間的冷暴力、虐待、遺棄,甚至采取極端的方式――“殺夫”或“殺妻”,觸犯了刑法。婚姻家庭法屬于私法領域,調整的是婚姻家庭關系的發生、終止及由此產生的特定范圍親屬之間的權利和義務關系。婚姻家庭作為特殊的社會關系,歸根到底是要家庭成員之間的感情來維系的。遏制“第三者”現象的加劇需要道德的約束,對“第三者”要予以道德上的強烈譴責。但是,道德不具有強制力,再考慮到“第三者”對婚姻家庭的破壞程度已十分嚴重,所以要通過法律手段來控制,“公權力”此時有必要干預“私權”。《婚姻法》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有關“第三者”的明確規定,不過部分條文涉及與“第三者”有關的規定。《婚姻法》總則中的第二條規定:“我國實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第三條的第二款規定:“禁止重婚。禁止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第四條規定:“夫妻應當互相忠誠,互相尊重;家庭成員間應當敬老愛幼,互相幫助,維持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關系。”《婚姻法》側重于規定夫妻雙方的權利義務,而對婚姻關系以外的第三人的義務少有提及。根據《婚姻法》的規定,與婚外異性保持性關系的夫妻一方違反了一夫一妻制的原則、忠誠義務和有關禁止性規定,但是“第三者”要負的法律責任卻沒有確切的法律依據。我贊成我國設立配偶權制度。在英美國家看來,配偶權是配偶之間要求對方陪伴、鐘愛和幫助的權利。[2]楊大文教授認為,配偶權是夫妻權力的一個重要的基礎,配偶權屬于一種身份權,如果在《婚姻法》中引入配偶權的概念,則處理夫妻間的侵權行為就可以適用民法中的侵權行為法。[3]如此一來,“第三者”與有過錯的配偶對配偶權受侵害的一方配偶承擔法律責任就有法可依。

“第三者”的行為是一種民事侵權行為。根據侵權法的規定侵權行為要符合四個要件:(1)侵權行為違反了法律義務;(2)侵權行為是對他人合法民事權利的侵害,必然導致侵權責任的產生;(3)侵權行為一定給他人造成了損害;(4)侵權行為是基于侵權人的過錯而實施的。“第三者”的行為完全滿足這四個要件。“第三者”的行為違反了法律中規定的一夫一妻制的要求,違反了這項制度的規定,應該視為是違法行為;“第三者”的行為侵害了無過錯一方配偶的配偶權;毫無疑問,“第三者”的插足行為給無過錯的配偶帶來了煩惱,使其身心和精神遭受了巨大的痛苦,同時破壞了他人的家庭,傷害了其他家庭成員;“第三者”與有配偶者保持婚外性關系主觀上是有過錯的,其明知對方有配偶而保持不正當的婚外性關系。

既然“第三者”的行為構成了侵權,那么第三者就應當承擔由侵權行為引起的法律責任。我國《婚姻法》第46條規定:重婚和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導致離婚的,無過錯方有權請求損害賠償。根據這條規定,無過錯的一方只對夫妻關系中有過錯的一方有損害賠償請求權。但是,依據《婚姻法》及相關的司法解釋的規定,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當事人不離婚而單獨依據《婚姻法》第46條之規定提訟請求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4]法律上沒有規定無過錯方有向“第三者”請求損害賠償的權利。我認為,對于夫妻離婚是由于“第三者”插足導致的,無過錯方應該有向“第三者”請求損害賠償的權利。《民法通則》中規定了十種民事責任,這里適合“第三者”承擔的法律責任有兩種即“停止侵害”和“賠償損失”。對夫妻雙方感情沒有完全破裂,尚有可能維持婚姻關系的,無過錯的配偶可以請求“第三者”停止侵害和賠償損失,而對有過錯的配偶可以另外考慮。夫妻雙方因“第三者”而離婚的,無過錯的配偶可以請求“第三者”賠償損失。“第三者”的行為基本上沒有給無過錯的配偶帶來財產損失和人身傷害,主要是精神損害。因而,“第三者”主要賠償的是精神損害。“第三者”引起離婚的,可以看成“第三者”和夫妻中有過錯的一方共同侵權,共同予以損害賠償。另外,我們應該注意到“第三者”插足,破壞的不僅僅是夫妻關系,而且拆散了他人的家庭,給家庭中下一代的成長帶來了傷害。從保護未成年人的角度,我們在法律上也應該賦予利益受到損害的未成年人一項權利,使其有向“第三者”請求損害賠償的權利。

家庭是社會的核心構成要素,要構建和諧社會,首先要構建和諧家庭。如今,“第三者”的現象正嚴重影響家庭的穩定,對社會造成了直接或間接的危害。這不僅是對道德的蔑視,也是對法律的挑釁。因而,我們應該從法律上對“第三者”進行制裁,使其承擔不可推脫的法律責任。

參考文獻:

[1]劉達臨.婚姻社會學.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234.

篇9

第一條 甲乙雙方自愿協議離婚。

第二條 子女撫養

甲乙雙方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沒有子女,故不涉及子女撫養事宜。

第三條 夫妻共同財產的分割

甲乙雙方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沒有共同財產,故不涉及分割共同財產。

第四條 甲乙雙方婚前個人財產的確認

1. 甲方婚前個人財產歸甲方個人全部

2. 乙方婚前個人財產歸乙方個人全部

第五條 債權債務的處理

1. 甲乙雙方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無共同債權、債務,故不涉及分割處理夫妻共同債權債務。

2. 如甲方或乙方存在個人債權債務,則由該方自行承擔,另一方不負任何形式的法律責任。

第六條 一方隱瞞或轉移夫妻共同財產的責任

甲乙任何一方不得隱瞞、虛報、轉移婚內共同財產或婚前財產。如任何一方有隱瞞、虛報、轉移、抽逃除上述個人婚前財產外,另一方發現后有權取得對方所隱瞞、虛報、轉移的財產的所有份額,并追究其隱瞞、虛報、轉移財產的法律責任,虛報、轉移、隱瞞方無權分割該財產。

第七條 幫助

因 生活困難, 同意一次性支付補償經濟幫助金 元給 。上述應支付的款項,均應于 年 月 日前支付完畢。

第八條 違約責任的約定

任何一方不按本協議約定期限履行支付款項義務的,應付違約金元給對方(按 支付違約金)。

第九條 協議生效時間的約定

本協議一式三份,自婚姻登記機頒發《離婚證》之日起生效,甲乙雙方各執一份,婚姻登記機關存檔一份。

第十條 爭議解決方法

如本協議生效后在執行中發生爭議的,雙方應協商解決,協商不成,任何一方均可向人民法院。

(以下無正文)

甲方(簽名): 乙方(簽名):

2017年 月 日

有子女離婚協議書2017版二

男方: xxx(寫明姓名、性別、年齡、民族、籍貫、職業或者工作單位和職務、住址、聯系電話)

女方: xxx(寫明姓名、性別、年齡、民族、籍貫、職業或者工作單位和職務、住址、聯系電話)

雙方經過充分考慮、協商,現就離婚問題達成協議如下(簡述雙方離婚的原因):

一、雙方在感情上已經完全破裂,沒有和好的可能。因此,雙方均同意解除婚姻關系(雙方是否自愿離婚的意思表示)。

二、明確子女的撫養歸屬權及撫養費(含生活費、教育費、醫療費等)的負擔,并寫明給付上述費用的具體時間、方式。在撫養費條款之后,還應當就非直接撫養一方對子女的探望權作出時間、地點等明確具體的約定;

三、因婚前簽訂了婚前財產協議,不存在夫妻共同財產;

四、對外無債務。

男方:

篇10

    在收集證據方面有很大的困難,還會發生沖突,如在配偶與他人同居,婚姻受損害的一方要想主張賠償,就得舉證與此有關的證據,但在收集證據的過程中是會有很大困難的,甚至還要侵犯別人的隱私權,有時就算是取得了證據,法院也會以取證的過程問題不予支持。在這種情況下能應用過錯推定原則,在舉證方面用舉證責任倒置,此類問題就相對好解決。婚姻家庭關系是倫理道德復雜的關系,在處理過程中往往會出現難以預料的情況發生。所以在處理婚姻關系時引用過錯推定原則有助于處理此種賠償,使受侵害的一方能得到賠償。

    在離婚時丈夫在事業方面的成功不作為財產的分割,但在具體的司法實踐中也確實無法分割。在這種情況下離婚實際上是妻子對以前的付出及投資的一種無償的掠奪。在離婚后該男子的在事業上的成功有可能被第三者來享受。這種情況對妻子一方是很不公平的,在離婚后的婦女往往會造成生活上的困難及精神上的傷害,在我們國家婦女的社會地位還不高,國家的保障機制還不健全,會使婦女在離婚后的生活困難。所以在法律的設置上要保護離婚后的婦女的權益,使婦女能在經濟上得到補償。各國現有立法對這一問題也由相應規定,如瑞士民法第151條第1項規定,因離婚致無過失配偶的財產權或期待權受損害的,有過失的配偶應予以相當的賠償。臺灣民法上關于財產上損害的范圍雖無明文規定,學說上認為損害賠償的范圍不僅包括確實已發生的損害,而且包括可預期利益的喪失。我國新婚姻法中規定的離婚經濟補償制度與國外離婚損害賠償制度較相類似,即在分別財產制下,對家庭生活和他方事業發展付出義務較多、貢獻較大的夫妻一方,可以得到一定補償。這對平衡夫妻雙方的利益關系,體現法律的公平正義有積極的意義。但離婚經濟補償必須是以雙方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適用分別財產制為前提,而我國目前夫妻財產制中適用夫妻分別財產制的比例很小,這就使這一制度的適用范圍非常有限。因此,建議我國婚姻法應確立離婚損害中預期利益的賠償制度,以加重對離婚中有過錯配偶一方的經濟上的懲罰力度,從而增大過錯方經濟上的成本。這不僅是對受害方的一種補償,從整個社會來說,也是一種激勵機制,以鼓勵配偶雙方增加在婚姻中的投入,使婚姻關系更加穩定。離婚損害賠償對外效力問題據數據顯示,我國現階段因婚姻關系外的第三人而使離婚的占到所有離婚總數的87%以上。婚姻關系外的第三人使夫妻離婚的案例中,應當屬于婚姻外的第三人與婚姻關系一方共同侵害另一方的行為。我國婚姻法第四十六條,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二十九條第一款規定:“承擔婚姻法第四十六條規定的損害賠償責任的主體,為離婚訴訟當事人中無過錯方的配偶。”把賠償義務人只規定在婚姻關系的雙方內,這在事實上免除婚姻外的第三人的責任。世界各國都規定了婚姻外的第三人的責任,如日本、瑞士等大陸法國家。我國的臺灣、香港、也對婚姻外的第三人的責任有所規定。以上國家認為婚姻關系的一方與婚姻關系外的第三人構成共同損害行為,共同承擔責任。按以上規定,婚姻關系的一方有不貞行為,婚姻關系的另一方有權向婚姻關系一方或是婚姻關系外的第三人請求損害賠償或是要求停止侵害的訴訟。建議我國立法將婚姻外的第三人成為損害賠償的主體,以擴大賠償的范圍更好保護無過錯的婚姻關系的一方。

    隨著人類的發展變化,妻子在生活中的地位發生了大的變化,從過去的婚姻成立后,妻子的人格被夫吸收,妻子沒有自己的財產和姓氏權,更沒有法律權力,妻子的一切受到丈夫的支配,發展到婚姻后雙方有自己獨立的人格及法律上的能力。正是發展到現階段才有可能一方侵害另一方的現實可能,受損害的一方才能通過法律方式得到賠償。我國婚姻法第二條第一款規定:“實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第十三條規定“:夫妻在家庭中地位平等。”這里的平等是在婚姻關系中的平等,在法律上的平等。不存在誰吸收誰的人格,雙方都有自已的人格,沒有隸屬關系,都有完全的行為能力及民事權利。它們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彼此成員間不會因身份而存在特權。在婚姻存續期間由于一方的過失損害了另一方的權益,就要對此行為負法律責任,不能以婚姻關系抗辯來免除自己的法律責任。ii但我國婚姻法若干解釋第二十九條規定:“人民法院判決不準離婚的案件,對于當事人基于婚姻法第四十六條提出的損害賠償請求,不予支持。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當事人不起訴離婚而單獨依據該規定提出損害賠償請求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用反對解釋可以作出以下解釋:存在婚姻關系的雙方,發生損害行為,不提出離婚的訴訟就不能主張損害賠償。這樣使的違法的一方得不到法律的懲治,而受到損害的一方也得不到法律的救助,使得違法的一方當事人在現實中有一定的合法,使損害行為更加利害。受損害一方只有通過離婚才可以主張自已的權利。這顯然違背法律的公平性。對婚內賠償,各國有不同規定。在英美法,為了夫妻之間和諧及幸福美滿,夫妻相互間不能以損害賠償為由進行訴訟,它們的原因是這樣做有悖倫理,使婚姻走向經濟化,就像合同中的約定財產制度中一樣并沒有使婚姻經濟化,損害賠償并不能使之變得經濟化。日本學者在理論中對于有責任的一方,無責方可以提起賠償請求訴訟,婚姻關系不影響訴訟。我國現婚姻法的財產規定,有法定財產制并規定了約定財產制,約定財產制優先使用,婚姻存續間的財產除掉共同共有以外的財產,還有一方的個人財產,如:婚前財產、贈予財產等為個人財產。以上規定為我國婚內賠償有一定的可能性。據以上我國建立婚內賠償的立法有一定的可行性。同時在我國也多了一種解決婚姻矛盾的一種方法,為受損害的一方可通過此方法得到賠償,有利于保護婚姻存續中的弱勢群體,從而實現法律的公平和正義。

篇11

1 婚內侵權賠償責任制度的界定

婚內侵權賠償責任制度主要是指夫妻雙方在共同生活期間,如果一方出現侵害另一方人身權利或財產權利時,造成另一方人身和財產出現損害,需要承擔法律責任。婚內侵權是民事侵權案件中一項特殊現象,事件本身具有較強的特殊性。享受婚內侵權賠償責任制度需要滿足以下四個條件:第一,侵權行為必須是發生在合法夫妻之間,不具有法律承認的夫妻關系不享有該項制度,出現的侵權行為不能被認定為婚內侵權行為。第二,侵權行為發生在婚姻關系續存期間,結婚前或離婚后均不享有該項權利。第三,侵權主體事件包括人身權和財產權。第四,侵權行為包括:婚內導致的犯,家庭暴力導致的通奸和人身傷害,非法同居導致的侵犯配偶權,私自處理夫妻共同財產的行為[1]。

2 婚內侵權賠償責任制度的立法現狀

目前,在婚姻法中有關于夫妻間侵權責任或夫妻間侵權行為的概念,例如,在我國的《民法通則》中規定,“公民、法人由于過錯侵害國家和他人財產的行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當公民的姓名權、肖像權和名譽權等受到侵犯時,要求停止侵害,并可要求賠償損害”。從以上侵權行為中可以看出,我國目前還沒有將婚內侵權賠償責任制度納入到法律體系中,我國的法律體系對侵權行為的界定為:行為人的行為對他人造成損害,行為人的行為違法和行為人的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有因果關系的事件,侵權人需要承擔相關的損害賠償制度。目前,我國的侵權法律體系中沒有對侵權人與受害人之間的關系作限制性的規定,兩者之間的關系存在特殊性,侵權人不能因為與受害人存在夫妻關系而享受侵權豁免權。在我國的《婚姻法》第46條中規定,在婚姻續存期間出現與他人同居、重婚、家庭暴力和遺棄家庭成員情況,無過錯方有權利向過錯方請求侵權賠償。我國的離婚損害賠償主要是指侵權責任,能夠依據相關的法律理論,來判斷過錯方配偶離婚損害賠償責任是否發生,也可根據侵權責任構成要件進行判斷[2]。

3 婚內侵權賠償責任制度的司法實踐基礎

從司法實踐上進行分析,法律受理的大多數離婚案件,被告由于給原告恢復名譽、賠禮道歉、停止侵害和消除影響等方式,而獲得原告的原諒。我國目前已經有法院已經受理了婚內侵權案件。例如,在2000年5月14日,張女士認為丈夫婚內出軌,與丈夫產生嚴重的糾紛,丈夫楊某與其好友一起將張女士送進精神病院,導致張女士的人身權利受到侵犯。在出院后,張女士告丈夫侵害自己的名譽權,并獲賠5萬元精神損失費。該案件是在2001年被法院受理的,經法院查詢,張女士沒有患有精神疾病,丈夫楊某將其送入到精神病院,嚴重危害了張女士的人身權利,給其造成了嚴重的精神痛苦,張女士向法院提請丈夫楊某侵害自己的名譽權成立,楊某需要向張女士道歉,并賠償精神撫慰金50000元人民幣。

4 婚內侵權賠償責任的承擔

婚內侵權賠償責任中規定的內容并不是將主體限制在婚內的夫妻雙方,里面的條款對離婚的夫妻尚可通用,例如,賠償損失、消除危險、停止侵害和排除妨礙等。一旦婚內出現侵犯賠償行為,侵權人有權利以個人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受到侵犯為由提出侵權賠償申請。婚內財產賠償根據夫妻財產制的不同具有一定的差異,主要分為以下幾種賠償方式:第一,如果夫妻間是約定財產制,要求男女雙方需要在婚前或婚后約定好財產的歸屬,侵權人需要從約定的個人財產中支付相應的賠償金額給配偶個人。第二,如果夫妻沒有對財產做特殊的規定,如果侵權方擁有婚前財產或個人財產可以支付賠金,可以直接從個人財產中直接進行賠償金扣除。第三,如果侵權人不存在個人財產和個人財產數量不足以進行賠償時,需要從共同財產中理論上屬于侵權人份額的財產進行賠償,通過增加受害人的財產份額來進行賠償[3]。

結論:綜上所述,將婚內侵權賠償責任制度納入到法律體系中具有可行性,婚內侵權賠償責任制度的確立方式以司法解釋和修改婚姻法為主要形式,婚內侵權賠償責任制度對離婚損害賠償制度具有補充性作用,減少了在離婚時出現的不必要麻煩,夫妻雙方如果在婚內已經享有損害賠償,在離婚時將不會享有該項請求權。該項制度的出臺,促進了《婚姻法》制度的完善。

參考文獻

[1]劉仲平. 我國離婚損害賠償制度之檢討與重構[J]. 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01:38-43.

[2]馬秋蓮,馬婉玉. 論婚內侵權責任制度建立的必要性[J]. 法制博覽,2015,11:187-188.

篇12

篇13

乙方(女方)姓名:______ 性別:______ 身份證號碼:______ 住 址:______

甲乙雙方于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在______市____區民政局登記結婚,甲乙雙方無財產、無子女。現因雙方____不和,導致夫妻雙方感情已然完全破裂,已無法繼續共同生活,故雙方自愿離婚并達成以下協議:

第一條 甲乙雙方自愿協議離婚。

第二條 子女撫養

甲乙雙方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沒有子女,故不涉及子女撫養事宜。

第三條 夫妻共同財產的分割

甲乙雙方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沒有共同財產,故不涉及分割共同財產。

第四條 甲乙雙方婚前個人財產的確認

1. 甲方婚前個人財產歸甲方個人所有

2. 乙方婚前個人財產歸乙方個人所有

第五條 債權債務的處理

1.甲乙雙方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無共同債權、債務,故不涉及分割處理夫妻共同債權債務。

2. 如甲方或乙方存在個人債權債務,則由該方自行承擔,另一方不負任何形式的法律責任。

第六條 一方隱瞞或轉移夫妻共同財產的責任

甲乙任何一方不得隱瞞、虛報、轉移婚內共同財產或婚前財產。如任何一方

有隱瞞、虛報、轉移、抽逃除上述個人婚前財產外,另一方發現后有權取得對方所隱瞞、虛報、轉移的財產的全部份額,并追究其隱瞞、虛報、轉移財產的法律責任,虛報、轉移、隱瞞方無權分割該財產。

第七條 幫助

因生活困難,______同意一次性支付補償經濟幫助金______元給______.上述應支付的款項,均應于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前支付完畢。

第八條 違約責任的約定

任何一方不按本協議約定期限履行支付款項義務的,應付違約金 元給對方(按 支付違約金)。

第九條 協議生效時間的約定

本協議一式三份,自婚姻登記機頒發《離婚證》之日起生效,甲乙雙方各執一份,婚姻登記機關存檔一份。

第十條 爭議解決辦法

如本協議生效后在執行中發生爭議的,雙方應協商解決,協商不成,任何一方均可向人民法院起訴。 (以下無正文)

甲方(簽名):______ 乙方(簽名):______

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離婚協議書無子女無財產范本二

男方(甲方): 男,漢族 年 月 _日生,住 身份證號碼

女方(乙方): 女,漢族, 年 月 _日生,住 ,身份證號碼

雙方于__ 年_ _月_ 日在 登記結婚。現夫妻感情已經完全破裂,沒有和好可能,經雙方協商達成一致意見,訂立離婚協議如下:

一、男女雙方自愿離婚。

二、雙方婚后未生育子女。

三、雙方無夫妻共同財產 。

1、如果雙方各自名下有存款的,該存款保持不變,歸各自所有。

2、其他財產:婚前雙方各自的財產歸各自所有,男女雙方各自的私人生活用品及首飾歸各自所有。

四、債權與債務的處理:

雙方確認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沒有發生任何共同債務,任何一方如對外負有債務的,由負債方自行承擔。

五、協議生效時間的約定:

本協議一式三份,男、女雙方各執一份,婚姻登記機關存檔一份,自婚姻登記機頒發《離婚證》之日起生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信丰县| 铁岭市| 上蔡县| 饶阳县| 泽库县| 永安市| 云阳县| 旌德县| 哈巴河县| 通州市| 舟曲县| 兴仁县| 彭泽县| 方正县| 望奎县| 朝阳区| 阿拉善左旗| 罗定市| 南涧| 陇川县| 山西省| 沙河市| 保亭| 长白| 玉屏| 双牌县| 凌云县| 盘锦市| 临猗县| 海南省| 潮州市| 延津县| 清涧县| 平原县| 黔西| 许昌市| 白城市| 鹰潭市| 南乐县| 蓬莱市| 长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