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云計算的基本服務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 引言
篇2
Research on E-commerce Data Management Model in Cloud Computing Environment
ZHANG Li-fang
(Linhai Institute Zhejiang Radio &TV University, Linhai 317000, China)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mmerce,Cloud computing technology is increasingly mature, further expands the scope of its application, in this paper, the status of e-commerce, introduces briefly the conten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loud computing, cloud computing in detail to create environment of e-commerce business models. Through this research can make people understand great role of cloud computing in electronic commerce and effective application in the enterprise e-commerce management, can greatly enhance the work efficiency of employees,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but also can promote the reform and reform of our country related industry to a certain extent.
Key words:cloud computing; e-commerce; data management model
本文⒍雜萍撲愕牡繾由濤窆芾砟J澆行研究,通過本次的研究可以使得人們了解到云計算在電子商務之中的巨大作用。在本文的最后對于云計算數據管理模式開展了相關的設計,具有一定的學術研究意義。
1 電子商務發展現狀與云計算特征
1.1 電子商務
隨著互聯網的產生,企業之前使用的商務管理模式被逐漸剔除,現在應用比較成熟的為電子商務管理。電子商務既能夠對企業的管理生產成本進行降低,還能夠對企業經濟效益給以有效增加,以此來對企業的市場競爭力給以不斷增強。
1.2 云計算的基本內容
云計算方法可以突破時間空間的制約,整合全社會上面的計算機硬件資源,將這些資源應用到虛擬的計算機系統,將更為便捷的電子商務信息管理和相關的存儲服務有效提供給企業用戶。云計算含有的基本內容為首先為有效社會上面的閑雜計算機網絡工具,雖然這些設備在具體使用的時候含有的功能十分強大,但是這些表現都是虛擬模式的,其還含有的功能就是將計算機設備開展整合活動。
1.3 云計算的基本特點
云計算能夠進行自我維護管理,利用其提供的虛擬計算資源,能夠有效集中全部計算資源,不用人工進行參與,借助軟件開展相關管理工作,可以提供更為便捷的服務,其同時能夠對用戶投入成本給以大幅降低,下面是其具體表現:
第一,云計算體現的是集合性,同時給以計算,網絡計算以及分布式計算具備的優勢,其含有三者的基本特征,并且兼容性非常好。
第二,云計算操作屬于虛擬操作,其將使用數據與互聯網,將用戶看作為中心開展相關的數據處理活動,為使得接入互聯網電子商務用戶進行有效服務的提供,對互聯網內存在的大量信息給以存儲、檢索和管理等給以有效實現,用戶是能夠借助快捷安全的模式實現各種訪問活動,并且進行有效信息服務的獲取,以此來實現數據應用和管理的智能化。
第三,使用客戶端實現其服務的功能,電子商務用戶是以云計算進行的大規模服務器處于互聯網中進行商務活動的展開的,這就使得客戶進行處理的數據的存儲并不是在本地,其借助互聯網數據中心來實現保存的,借助云計算自身的強大計算能力,和其龐大的存儲空間,這能夠極大的簡化客戶終端程度。最后便是云計算進行的快捷安全的服務的提供,借助公開的服務基礎和標出,這成為云計算的主要目標,來對電子商務管理給以有效簡化,降低成本,實現數據兼容。
2 云計算環境下的電子商務數據管理模式分析
2.1 保證企業商務信息數據安全
我國大多數的企業都開始將信息技術應用到自身的企業管理中,這些技術的應用使得其工作更加便利,但是其會威脅到企業信息的穩定。這是因為網絡病毒與其他因素的存在,使得企業數據安全受到了很大程度破壞,這個時候企業開展自己的商務活動,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保證其自身數據的安全與穩定。
但是伴隨著云技術的應用,這樣的難題迎刃而解,將信息儲存到云空間之中,可以發揮出其獨有的優勢,可以進一步的避免受到病毒的感染,為數據的信息安全加密,這種信息安全儲存模式大幅度地提升了企業的信息安全,此外企業生產運營成本得以極大的減小。
2.2 提供優質的商務服務模式
云計算自身的基本特征就是方便快捷,這是其拓展應用的主要優勢,云計算對于信息進行存儲的時候不會受到空間的限制,避免了傳統的儲存方法會出現的相關問題,也不會出現由于內部的信息量達到飽和之后,用戶自身的軟件不能在開展相關信息的儲存活動。云計算的應用不管是企業內部產生的信息數據信息還是系統的軟件應用等,都是可以在云計算系統框架之內使用,這種模式不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企業處于信息安全而花費的成本,還會極大地方便企業開展電子商務活動,提升企業原有的工作效率。
2.3 滿足中小企業電子商務個性化管理的需求
云計算存在極大的信息儲存量,這使得其能夠對企業需要的電子商務信息數據管理進行有效提供,云計算的具體應用可以集中不同地域的計算機設備,為需求企業提供功能先進的工作能力。使用云計算的模式可以有機地整合社會上面的閑散資源,促進國內企業電子商務的快速進步。特別是對于那些規模很小的企業,云計算的使用不僅僅可以為企業提供優秀的商務管理技術支撐,之后還可以根據各自企業表現出來的自身獨特需求得到個性化的服務對策,這種模式有利于中小企業在自身系統建設的時候花費較少的資金獲得最大的效益,使得自身的電子商務應用處于領域的平均水平之上,大幅度的擴大企業生產經營效果。
3 云計算環境下的企業電子商務模式創建
在如今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情況下,將“云計算”應用到電子商務領域,M建成為新的商務模式,其主要的發展思路為基于電子外包服務的相關應用。云服務含有的電子外包模式依據“按需分配”的模式,電子商務企業可以在具有實用需求的時候快速得到相關資源與服務的支撐,使其成為企業應用云計算的基本環境與物理結構。基礎的云服務層:該模塊主要應用的是開發商提供的計算相關服務與公共服務接口,可以為企業提供電子商務服務需求的軟件服務。在企業具體應用層,這一層主要為企業開展全程的電子商務服務,在這一結構中,企業應用供應鏈管理的基本模式,開展企業核心業務流程的構建,得到供應鏈的管理系統,同時與已有的云計算平臺有機整合,合理的利用企業內部資源,提升企業的工作效率,合理的利用各種資源,在基于供應鏈元服務的基礎之上實現企業商務活動的最終目的。
3.1 基于“供應鏈云”的全程電子商務模式
各個層的基本功能介紹如下:該模塊首先為基礎云平臺,其主要為平臺的供應商提出的云計算基礎結構與相關的平臺,可以為相關企業使用“云計算”提供基本的物理環境與軟件實體;其次可以提供基礎云服務層,其通過應用軟件的開發者提供云計算的有關服務以及相關的應用接口,同時還可以為對口企業提供相關的服務軟件支撐與技術服務;最后是企業具體應用云服務,該模塊可以為企業開展全程的電子商務服務,在該結構中,企業利用供應鏈的基本模式,進行核心業務流程的搭建,具體構建企業供應鏈的管理模式,之后使用企業自身具有的計算機平臺與相關技術,以此來對企業服務流程進行不斷的完善和增強,合理的調配企業資源,企業利用分布廣泛的云服務實現全程的電子商務管理目的。
3.2 基于“移動云”的移動電子商務模式
由于企業具有龐大的分布式云系統模式,其存在的信息處理功能、運算的效率都是十分高的,再加上云計算為我們提供的按需分配的模式,同時在4G服務出現之后,為我們提供了全新的移動云服務模式,會徹底的打破移動服務存在的限制。在云計算出現之后,我們不必在擔心電子商務具有的安全問題,同時還不必擔心信息傳遞等問題,相關的企業用戶只要具有一個移動端,就可以隨時隨地的享受相關云服務。
4 結束語
借助以上分析,在企業電子商務管理中有效應用云計算,能夠極大地提升企業員工工作效率,促進企業的健康發展,同時還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面促進我國相關產業的改革與變革。本文研究存在的創新點為,在詳細的論述云計算應用到電子商務領域產生相關作用的基礎之上,具有一定的創新性與代表性。
參考文獻:
[1] 卜文軍, 李彩紅. 基于云計算的電子商務系統應用研究[J]. 硅谷,2011(9):97, 96.
[2] 吳衛華. “云計算”環境下電子商務發展模式研究[J]. 情報雜志,2011(5):147-151.
[3] 萍. 云計算背景下電子商務發展的新趨勢[J]. 國外社會科學,2011(5):61-65.
[4] 邢丘丹,蒲建華,嚴康. 淺析B2C電子商務的云計算解決方案[J]. 科技與管理,2011(5):48-51.
[5] 錢素予. 基于云計算的電子商務發展研究[J]. 電腦知識與技術,2011(34):8860-8862.
[6] 劉汝元. 基于云計算的電子商務安全問題研究[J]. 中國商貿, 2012(2):114-115.
[7] 楊宇環,楊君岐. 基于云計算的B2C電子商務企業價值鏈優化[J]. 企業經濟,2012(4):117-120.
篇3
隨著科學技術和通信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網絡信息以及網絡服務正以指數級著呢國家,用戶的需求對于網絡需求也在不斷增高,傳統的計算機用戶將所有的應用安裝在本地的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當前的需求,尤其是面對當前分布異構、處理復雜的網絡應用來說,更是有點捉襟見肘,“云計算”技術已經成為一種全新的模式,將巨大的系統資源整合在“云端”,通過互聯網通信技術為終端用戶提供各種IT服務,從而減輕終端設備的運行壓力,提升IT服務的效率和質量。“云計算”技術方興未艾,由最初的理論研究到現在的實際應用,“云計算”發展的步伐越來越快,并將為全球的IT產業掀起一場聲勢浩大的改革浪潮。所以深入學習和研究“云計算”技術的基本理論和技術,對于提升“云計算”技術的理解,加強“云計算”在學習和研究中的應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2 云計算
由于云計算還在如火如荼地發展過程中,目前為止還沒有統一的定義,簡單地理解,云計算(Cloud Computing)是基于互聯網相關服務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過互聯網來提供動態易擴展且經常虛擬化的資源。根據伯克利云計算白皮書所說,云計算包括互聯網上的各種服務形式的應用以及數據中心中提供的服務的軟硬件設施。所以,云計算技術可以提供以服務為基本的交付方式,該交付服務具有高度的可擴展性,同時,云計算技術是以互聯網技術為基礎來進行開發和服務交付的,可以實現資源虛擬化、資源的自動管理與配置以及以及較低的成本對指數數量級別的數據進行分布式并行處理。
2.1云計算的工作原理
云計算技術的實現是依賴于互聯網通信技術,在典型的云計算框架中,用戶通過網絡終端連入互聯網絡,通過互聯網向“云端”服務器發送相應請求,“云端”服務器接收并分析用戶請求后,會自動調用可用的系統資源來完成相應的數據處理和計算,并通過互聯網絡將用戶的請求結果發送至網絡終端,從而實現云計算的數據處理過程。云計算技術使得本在網絡終端上進行數據計算和處理的功能轉移到了網絡服務器中,所需要的應用程序不再需要運行在用戶的個人電腦、手機上,而是轉移到了互聯網上的服務器集群上,同時,對于數據的存儲也會放到相應的服務器內,這樣一樣極大地簡化了網絡終端的資源開銷,減輕了個人網絡終端的設備管理和維護,用戶只要能夠接入互聯網,即可隨時隨地地訪問“云”,完成個人的需求。
2.2云計算的關鍵技術
云計算是以虛擬化技術、分布式存儲技術、互聯網技術等現代科技為基礎發展起來,從云計算的基本概念上來看,需要實現分布式的計算功能以及數據存儲功能,這也是云計算最關鍵的技術。云計算根據功能不同不同,又分為計算云和存儲云。其中存儲云是通過大量的分布式存儲系統來完成存儲云的基本功能,而計算云就是以資源虛擬化技術,通過分布式計算云的并行計算完成用戶請求數據的處理。簡單地講,虛擬化技術是請求占用計算云更少的資源來完成用戶請求,通過一定的計算策略,力求將數據處理的過程在更少的服務器上實現并行計算,從而使計算云的資源分配更加合理優化。并行計算技術也是云計算的關鍵技術,通過對大量的任務進行合理分析拆分,并派發到各個分布式計算云的服務器上進行計算,最后收集各個節點上的計算結果進行統一整理從而完成并行計算。
3 云計算的應用
云計算技術的快速發展,已經在各個行業中得到廣泛應用,也改變了傳統的互聯網商業模式,為互聯網經濟帶來了新的生機。云計算所提供的軟件或者IT服務都是通過互聯網技術進行傳輸的,所以互聯網用戶不需要安裝任何客戶端軟件,只通過可通過瀏覽器來訪問云端提供的服務。云計算在實際商業中提供的服務模式有主要分為三類,即軟件即服務(Software as a Service)、平臺即服務(Platform as a Service)以及基礎設備即服務(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如圖1所示,為云計算提供的服務類型示意圖。
圖1 云計算的服務類型結構圖
如圖1所示,為整個云計算的服務類型結構圖,網絡設備、虛擬化平臺,IaaS服務,PaaS服務,SaaS服務構成了整個云計算的平臺,而客戶只需通過互聯網絡即可享受云計算提供的服務。
其中IaaS服務是云計算提供的虛擬硬件服務,用戶通過租賃云計算提供的虛擬硬件資源即可搭建自己的應用系統,從而節省了硬件設備的開支;PaaS服務是云計算提供的應用服務引擎,將開發的平臺作為一種服務提供給客戶,從而用戶不必考慮底層設備與系統的兼容等問題即可在平臺上搭建自己的管理系統或者通過擴展接口來完成自己的服務;SaaS服務是云計算將軟件功能作為一種服務提供給客戶,客戶只需獲得授權認證即可通過瀏覽器來訪問云端計算機上的軟件,從而避免了軟件維護的成本開銷,極大地方面了客戶在相應功能上的應用。
4 總結
云計算以其互聯網為基礎,虛擬化技術、并行計算技術以及分布式存儲等關鍵技術為主導,結合大量的網絡設備以及服務器集群構成云計算體系,并以基礎設備、擴展接口或應用平臺、應用軟件作為服務,提供給客戶,客戶只需通過瀏覽器訪問互聯網即可享受云計算提供的服務,極大地降低了網絡終端負載,簡化了客戶的成本開支和系統維護的過程,為客戶提供方便快捷經濟的IT服務。
參考文獻:
[1]幸海瓊.云計算關鍵技術及應用研究[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3(05)
[2]張建勛,古志民,鄭超.云計算研究進展綜述[J].計算機應用研究,2010(02)
篇4
關鍵詞 云制造;服務化;資源匹配;訪問控制
基金項目:貴州省教育廳采礦工程重點學科,黔財教[2013]140號;貴州省教育廳采礦工程重點支持學科,黔教高發[2011]275號;
六盤水師范學院采礦工程重點學科,六盤水師范學院發[2011]61號;六盤水師范學院科研計劃項目
作者簡介:吳嬌(1987—),女,碩士,六盤水師范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為先進制造模式與制造信息系統。
0 引言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進一步發展,網絡對于各行業的影響也日益變大,我國中小型制造企業發展遇到了一定的瓶頸,首先,普遍面臨的是融資困難的問題,導致中小企業想要擴大或者創新也成為了難題,所生產的產品檔次較低、質量差、缺乏競爭力,因此,企業受生產資金、生產設備、技術水平、創新等方面因素的制約,造成了行業和產品結構的不均衡;另外,企業還出現了專業人才的缺乏,管理較落后,創新能力差等嚴重的問題,這對中小型制造企業的成長造成了阻礙。
因此,在這個信息時代,將所流行的云計算、物聯技術等新生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相結合,形成制造業信息化新的核心技術——云制造(Cloud Manufacturing)技術,它是一種面向服務先進制造模式。
本文將結合“貴州中小企業制造資源服務平臺研究”課題,針對小企業云制造資源通過構建各類制造資源的通用描述模板,經過云制造平臺對資源虛擬化后,如何將資源封裝成服務,根據使用者需要的資源服務,平臺對資源服務進行合理匹配等過程進行具體分析。
1 云制造資源虛擬化封裝技術
云制造資源虛擬化就是通過物聯網、信息物理、計算系統虛擬化等技術,實現物理制造資源的全面互聯、感知與反饋控制,并將物理制造資源轉化為邏輯制造資源,解除物理制造資源與制造應用之間的緊耦合依賴關系,以支持資源高利用率、高敏捷性、高可靠、高安全、高可用的虛擬云制造服務環境[19-20]。另外,云制造平臺也能夠通過獲取并儲存這些資源信息后,各種資源的分配及使用也就更加合理、快速,高效地為用戶的需求提供服務。
云制造中的資源虛擬化共享的資源類型比云計算中更加繁多,因此,針對中小企業中生產制造過程的資源特點和重點,本文提出了基于模板的資源虛擬化封裝框架,如圖1:
2 制造資源的服務化
制造資源的服務化,就是指將資源封裝為服務,也就是在此過程中讓資源以一系列標準的接口來使它的功能對外界公開,以便用戶調用。資源服務化封裝主要包括:建立資源描述模板、資源實現類、資源部署到適配器。資源描述模板和實現模板都儲存在模板庫中,資源服務化封裝操作變得規范、簡化。
在云制造服務平臺中,對于制造裝備資源和大型的計算軟件資源通常都是在一定的環境下,不能靈活使用共享,則需要采用服務的形式提供出來。按照其接入方式的不同可將硬件制造資源和大型計算機軟件資源封裝為制造資源的采購服務和租賃服務,而軟件資源通常包括模型、數據、信息、知識等,對這些信息資源則采用信息共享的方式進行服務。信息資源以數據或者文檔的形式儲存在共享空間里,管理員根據服務提供者和共享空間的安全策略,授予信息資源使用者訪問權限,信息資源使用者具有對應的查看、修改、更新、上傳、下載和版本更新等操作權限。如圖3所示:
3 云制造資源服務化技術
3.1 資源的多層次相似匹配方法研究
資源服務匹配是指從網絡制造環境下海量的資源服務中挑選符合制造任務要求的服務,并形成待選的資源服務集[33]。
為了達到海量云制造資源的靈活管理和調度,提高整個網絡資源服務的利用率以及任務的滿足率,本文采用多層次匹配的方法對資源服務進行匹配。
3.1.1 多層次相似匹配流程
多層次匹配是通過分層多次進行相似度匹配計算,每一層通過設定各層的閾值來過濾掉相似度不夠的服務,不滿足閾值的服務就不能進入下一層次的相似度匹配,從而達逐步細化求精目的。
根據我省資源的特點以及所建立的通用描述模板,系統將云制造資源匹配分為三個層次:基本信息匹配、功能信息匹配、其它功能信息匹配:
3.1.2 多層次相似匹配算法
在多層次匹配的前三個個層次中,不同層次上根據該層的特點采用不同的相似度計算方法,同時對每一層引入一個閾值來對需要匹配的服務數量進行控制。
假設X是云制造服務請求,Y是已的制造云服務,那么X和Y的的最終匹配度為M(X,Y),將其定義如下:
M(X,Y)= ∏(MB(X,Y),MF(X,Y),MQ(X,Y)) (1)
其中,MB表示基本匹配的匹配度,MF表示功能性匹配的匹配度,MQ表示其它功能信息的匹配度,∏()表示將集成MB、MF、MQ這三層計算的匹配度并生成綜合匹配度。
1)基本匹配
基本匹配層主要是對制造云服務的一些基本信息,如:資源服務名ResourceName、資源服務基本描述ResourceDescription的相似度匹配。我們通常都是用詞語和句子來描述ResourceName和ResourceDescription的,那么,這一層就需要使用對
關鍵詞 和句子的相似度匹配算法來計算基本匹配層匹配度。計算公式如:
MB(X,Y)= ω1 SimWord (X. ResourceName,Y. ResourceName)
+ω2 SimSentence (X. ResourceDescription,Y. ResourceDescription)
其中,ω1和ω2表示計算ResourceName和ResourceDescription匹配度的權重,0≤ω1,ω2≤1且ω1 +ω2=1。設 X. MCRP.basic表示制造資源服務請求X的基本描述信息集合,包括X的ResourceName及ResourceDescription。Y. MCS.basic表示制造云服務Y的基本描述信息集合,包括X的ResourceName及ResourceDescription。θb是系統給服務請求者所設定的閾值。
2)功能信息匹配
功能性匹配針對的是制造云服務的功能性信息,包括服務的輸入、輸出、前置條件和結果。這一層需要使用詞和數值參量的相似度匹配算法來計算功能性的匹配度。設X表示資源服務功能信息描述的數值參量的集合,Y表示資源服務功能信息描述的概念詞集合,功能信息匹配層匹配度的計算公式如:
設 X.MCRP.fun表示制造資源服務請求X的功能性信息集合,包括X的輸入、輸入、輸出、前置條件和結果屬性。X.MCRP.fun中所有參數根據類型分為數值參量集合NX和概念詞集合WX。Y.MCS.fun表示制造云服務Y的功能性信息集合,包括Y的輸入、輸入、輸出、前置條件和結果屬性。Y.MCS.fun中所有參數根據類型分為數值參量集合NY和概念詞集合WY。θf是系統給服務請求者規定的閾值。
3)其他功能信息匹配
非功能性匹配主要是針對的是制造資源云服務的服務質量信息QoS(Quality of Service),包括服務的時間、花費、可靠性、靈活性和信譽度等。本文中Qos信息主要由數值參量來描述。這一層需要使用數值參量相似度匹配算法來計算非功能性匹配層匹配度,計算公式如:
3.2 資源訪問控制技術
云制造服務平臺中,需要通過明確的操作許可和細粒度的訪問規則才能對信息資源進行訪問控制。
平臺不會對硬制造資源直接進行訪問,而是把硬件資源作為訪問控制對象,也就是說,對硬資源的訪問控制實際上就是對其的行為控制,若這個的行為明確,普通訪問控制模型就可以執行對此的訪問控制了。對于計算型軟資源的訪問控制與對硬資源的訪問控制類似。而對一些交大型的制造資源訪問控制就比較復雜,因為它本身就已經具備獨立的訪問控制體系,有其自帶的用戶、角色和功能權限,這使得這類軟件資源一方面需要確保其內部訪問控制系統能夠正常運轉,另一方面,又需要確保作為的資源實體不游離在云制造服務平臺的訪問控制體系之外。
根據以上的資源訪問控制需求的分析,結合本文的資源特點,提出使用RBAC(Role-Based Access Control)模型,即基于角色的訪問控制模型[34]。RBAC的核心思想就是將訪問權限與角色相聯系,通過把適合的角色分配給用戶,將訪問權限封裝在角色里面,用戶就可以通過被賦予的角色間接地訪問系統資源,讓用戶與訪問權限相聯系。云制造服務平臺聚集了海量不同類型的制造資源,各類制造資源的訪問控制需求也都是不相同的,平臺對資源進行統一集中管理與訪問控制,除此之外,制造服務的執行環境還需要對資源嚴格的訪問控制。因此,構建基于角色的云制造服務平臺訪問控制模型,如圖5:
4 實例
本文是基于貴州中小企業制造資源公共服務平臺的研究,圖6是系統實現的效果圖,本系統實現了虛擬化封裝后資源的服務化過程。
資源檢索與匹配模塊的實現。用戶登陸平臺系統之后,資源服務會以列表的形式分類顯示在左側。用戶單擊左側服務列表中某一項服務,右側窗口會顯示相應的服務屬性。用戶還可以點擊搜索,根據自己的需求檢索所需要的資源服務信息,系統則會對資源庫中的服務進行匹配,包括基本信息和功能信息及其他信息的匹配,最后將匹配結果反饋到界面給用戶。如圖6:
5 結束語
本文在已有的相關研究工作基礎上,根據云制造的目標和特征, 首先對云制造的虛擬化過程進行的簡單的闡述;其次,對資源的服務化封裝進行了詳細的描述,根據云制造環境下制造資源虛擬化封裝框架,并對云制造資源服務化技術,包括資源的匹配技術及訪問控制技術進行詳細研究分析,實現制造資源的服務化需求,也對之前的理論基礎、設計構建增加了有力的說服力。
目前,云制造資源虛擬化的研究仍然處于起步階段,還面臨著許多問題,在相關理論、方法、技術和應用方面都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和實踐。下一步將結合社會生產實際的需求對云制造進行探索,讓云制造的研究和應用帶動制造業信息化的發展進入一個新的時代。
參考文獻
[1]毛艷,毛康民.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在機械制造業的應用[J].新課程·教研,2011,07:85-86.
[2]單寒梅.網絡化制造ASP平臺的研究與實現[J].數字技術與應用,2010,07:13-15.
[3]唐兵.制造網格資源共享的關鍵技術及其應用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0.
[4]顏波,黃必清,等.網格研究現狀及其在制造業中的應用[J].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2004,10(9):1021-1030
[5]李伯虎,張霖,柴旭東.云制造概論[J].中興通訊技術,2010,04:5-8.
[6]李伯虎,張霖,任磊等.再論云制造[J].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2011,03:449-457.
[7]楊海成.云制造是一種制造服務[J].中國制造業信息化,2010,06:22-23.
[8]馬剛.云制的體系結構及平臺實現技術研究[D].重慶大學,2013.
[9]楊男.面向中小企業的云制造平臺關鍵技術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13
[10]張倩.云制造若干關鍵技術及其應用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3
[11]柴曉路,梁宇奇.web service技術、架構和應用[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3
[12]黃沈權.制造云服務按需供應模式、關鍵技術及應用研究[D].浙江大學,2013.
[13]李伯虎,張霖,任磊,等.云制造典型特征、關鍵技術與應用[J].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2012,07:1345-1356.
[14]戰德臣,趙曦濱,王順強,等.面向制造及管理的集團企業云制造服務平臺[J]. 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2011,03:487-494
[15]冀阿強,段曉峰.面向云制造的制造資源模型研究[J].中國制造業信息化,2012,17:5-8.
[16]潘盛貴,李捍東.貴州省“十一五”制造業信息化現狀及人才培養戰略綜述[J]. 中國管理信息化,2010,05:83-85.
[17]陶飛,張霖,郭華,等.云制造特征及云服務組合關鍵問題研究[J].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2011,03:477-486.
[18]尹超,張云,鐘婷.面向新產品開發的云制造服務資源組合優選模型[J].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2012,07:1368-1378.
篇5
如今,云計算技術打破了高端技術“獨享”的局面,讓每個普通用戶和中小企業都能以極低的成本享有原先只有大型企業才能享有的高端技術服務。云計算徹底改變了我們的工作方式和商業模式,云計算已經走入我們的生活。
2 云計算的概念及其基本原理
狹義的云計算指的是廠商通過分布式計算和虛擬化技術搭建數據中心或超級計算機,以免費或按需租用方式向技術開發者或者企業客戶提供數據存儲、分析以及科學計算等服務。
廣義的云計算指的是廠商通過建立網絡服務器集群,向各種不同類型的客戶提供在線軟件服務、硬件租借、數據存儲、計算分析等不同類型的服務。廣義的云計算包括了更多的廠商和服務類型。
通俗地講,云計算是一種基于Internet的超級計算模式,在遠程的數據中心里,成千上萬臺電腦和服務器連接成一片電腦云。因此,云計算甚至可以讓你體驗超乎想像的運算能力,用戶通過電腦、筆記本、手機等方式接入數據中心,按自己的需求進行運算。
云計算的基本原理是,通過使計算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計算機上,而非本地計算機或遠程服務器中,企業數據中心的運行將更與互聯網相似。這使得企業能夠將資源切換到需要的應用上,根據需求訪問計算機和存儲系統。
3 云計算的特點及其關鍵技術
基于云計算概念及原理,云計算應至少具備如下特點:一是以網絡為中心,云計算的整體架構是建立在由多臺計算機或其他硬件設備構成的網絡環境中;二是以服務為提供方式,以按需服務的方式根據不同用戶的個性化需求推出多層次的服務;三是高擴展性和高可靠性,基于網絡構建的云計算可以快速靈活地適應用戶不斷變化的需要,同時通過網絡冗余機制實現高可靠性;四是資源透明化,底層資源(計算、存儲、網絡資源等)對用戶透明,用戶無需了解資源具體實現和地理分布等細節。
為了實現上述特點,云計算采用了如下關鍵技術:一是數據分布存儲技術,通過采用分布式存儲的方式存儲數據,采用冗余存儲的方式保證存儲數據的可靠性,提高軟件可靠性彌補硬件的不可靠,從而提供廉價可靠的系統;二是并行計算編程模型,將任務自動分解成多個子任務,通過Map和Reduce兩個步驟實現任務在大規模計算節點中的調度和分配;三是高效數據管理,通過采用列存儲的數據管理模式實現在規模巨大的數據中高效地找到特定數據;四是分布資源管理,云計算系統在多節點并發執行環境中可以保障關鍵節點出現故障時的自動遷移及其狀態的同步。
4 云計算的服務方式
云計算已在日常網絡中隨處可見,以各種形式提供服務,云計算的主要服務方式有:IaaS(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基礎設施即服務)、PaaS(Platform as a Service,平臺即服務)和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軟件即服務)三種形式,其中IaaS是把計算、存儲、網絡及搭建應用環境所需的一些工具當成服務提供給用戶,使得用戶能夠按需獲取IT基礎設施。它由計算機硬件、網絡、平臺虛擬化環境、效用計算計費方法、服務級別協議等組成,其表現形式是為用戶提供按需付費的資源服務,例如虛擬服務器、存儲等;PaaS是把分布式軟件的開發、測試和部署環境當作服務,通過互聯網提供給用戶,其表現形式是為用戶提供基于可擴展的大規模基礎設施的平臺能力與資源服務,例如云應用開發與運行環境、用戶數據、信息資源、公共服務能力;SaaS是一種基于互聯網來提供軟件服務的應用模式,它通過瀏覽器把服務器端的程序軟件傳給千萬用戶,供用戶在線使用,其表現形式是為用戶提供基于云基礎架構的應用軟件服務,例如CRM、文檔編輯,典型的商用代表是Google公司基于云計算平臺提供的Google辦公套件,只用瀏覽器即可訪問使用。
5 云計算的發展現狀及前景
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完善和成熟,以及云計算應用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云計算,不僅僅大中小企業廣泛應用云計算,人們的日常生活也會像離不開煤氣、水電那樣,離不開云計算。
云計算已經從前期的起步階段開始進入實質性發展的階段。互聯網公司、基礎運營商、軟硬件IT企業及各地政府等多方力量都在積極推動云計算發展。我國已將云計算列為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的重點領域,“十二五”將給予大力扶持。與此同時,運營商在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已經開始大規模部署云計算解決方案來加速云實施。云計算在企業中正變得無處不在,大多數公司正在嘗試云計算。目前,已經有相當一部分大中型企業開始應用私有云及混合云,而針對小型企業的公有云項目也開始啟動。“十二五”期間我國云計算將步入高速發展期。
參考文獻
篇6
2 云計算基本定義
Google首先提出了云計算這一詞匯,隨之而來便是各種的云服務和云平臺,比如像,MapReduce 、HDFS、Eucalyptus、Chubby、Bigtable、App Engine等等,與云計算有關的平臺有很多,與其有關的定義也很多,Ian Foster等人就在分析的基礎上,總結和歸納出云計算的定義:"云計算(Cloud Computing),是分布式計算技術的一種,其最基本的概念,是透過網絡將龐大的計算處理程序自動分拆成無數個較小的子程序,再交由多部服務器所組成的龐大系統經搜尋、計算分析之后將處理結果回傳給用戶"。
IBM也給云計算歸納出一個定義,即"云計算是一種新的計算模式在這種模式中。數據應用以及IT中的各種資源均以服務的模式交付用戶使用。用戶想要得到這些服務。需要通過網絡來訪問,云計算可以動態的創建高度虛擬化的資源為云用戶提供各種服務。云計算就是系統資源虛擬化的最高境界。"
3 云計算基本特點
(一)自助服務性
云計算是一種虛擬化的技術,這種虛擬技術把物理平臺隔離開來,在用戶面前的就只有客戶端接口,用戶可以根據自身的要求,來選擇不同的接口,在這一過程中,用戶并不需要和云計算的平臺后面的服務商進行接洽,探討一些關于服務器時間、存儲、運行等各個環節的問題,更沒有必要人工去與提供商進行交流,云計算是一種基于自助化的服務,這些服務不受時間、地點和空間的限制,消費者可以十分靈活的來運行平臺和進行計算,也不需考慮硬件問題和基礎設施問題了。
(二)廣泛訪問性
廣泛訪問性主要就是指,云計算的用戶、消費者可以根據不同的需求,對網絡進行不受時間、空間和地域限制的訪問,這種訪問一般是建立在標準機制基礎之上,借助網絡,來達成大小客戶平臺的訪問進程。之所以云計算可以提供如此便捷的訪問服務,也要歸功于本身的特性,云計算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一種超級計算機,或者是集群技術網絡的一個集合體,在內或是在外,它們之間都有著必然的聯系,形成的這種平臺有著超大規模性和超強計算性,云計算已經超過了傳統的超級計算機和集群網絡技術的專業限制性,它擁有著更為全面的服務特性和規模,可以讓用戶隨時隨地的進行各種方面的訪問。
(三)資源池共享
云計算還向用戶和消費者提供了獨立劃分的資源池,可以根據不同消費者的需求來進行不同物理資源和虛擬資源的分類,然后再以多租戶的模式供應服務。對于用戶來說,這些資源池的劃分的是滯準確性都于其無關,但是用戶可以知道這些資源池的一些作用,我們可以較專業的稱之為行政區或叫數據中心的效用,像存儲、計算、處理、網絡、寬帶服務等功能和數量等。應用云計算的網絡模式,只需要有一份數據和信息資源,在云計算的各個端口,將所有用戶的電腦、或電子設備相連,那么就可以實現數以百萬計的用戶都在一定的時間內同步任何的信息的可能性。當然這種連接也必須是有一定訪問權限的基礎上進行的。
(四)彈性快速
云計算可以很快速的提供資源和釋放資源,對于云用戶來說,只要購買云計算的服務,云計算都會提供無限大、無限量的資源,而且隨時隨地的可以提供任何量化式的服務。云計算可以為客戶提供所有的節點和服務,甚至是節點增刪服務。如果問題出現,為了保證服務的常態性,云計算的節點通常都進行故障置換,把這一工作和服務交于其它的節點進行完善。云計算的這種特性具有快速、自助、彈性的特征,甚至在一定情況下,可以快速地向外釋放和擴散。
(五)服務可計量
云計算對于客戶提供的服務是具有可以計量的特性的。通過過于服務的計量來進行動態的自動監控和資源的優化配置等。這種服務可以被測量、監控、控制,服務的提供商只需要向客戶列出不同服務的報表,客戶可以根據所出的列表進行服務購買,就可以實現即買即用。這種測量一般也只是一種抽象性的特征,它對于資源的使用、優化有著監督和控制作用,并且它所提供的也是透明的服務,這種特性促使云計算的訪問性、服務性和資源配置性更具有其它處理平臺所沒有的優勢。
(六)數據安全可靠
云計算是安全和可靠的平臺,這就要求云計算平臺的信息必須具有安全和真實、可靠性。作為數據的存儲中心,當數據丟失、破壞、黑客篡改、病毒侵入的時候,客戶并不需要為此而擔心。這種存儲并不像客戶自己的電腦,當使用時如果數據丟失將很難找回,如果黑客或是病毒入侵就更難以恢復,在云計算的使用過程中的存儲或是服務過程中,平臺把數據已經已經保存在了網絡上,形成數據副本,由另外一端的云計算團隊進行管理,當數據丟失就可以輕松地在云計算中找到其原來的信息和內容。這種服務不僅可靠性高,而且相對平均利用率也較大,不需要消耗太多的資源,就可以讓云計算的客戶和使用者享受到安全、優質、可靠、穩定的服務。
(七)客戶端需求低
云計算對于客戶具有零要求的起點,只要會用計算機就可以實現云計算平臺的實用。云計算平臺有專業的人員對網絡、硬件、軟件甚至是文檔等進行最為專業的維護、管理和更新服務。任何一個電腦的初學者,可能都會遇到一些電腦技術和軟件上的問題,例如,當一個使用者想要下載或是安裝電腦軟件的時候,就會面臨著軟件更新、殺毒下載、硬件和軟件升級等問題,而對于一個初學者,這些問題堆積在一起就無形變成了一個大麻煩和大困難,使本來就是"菜鳥"的使用者一頭霧水。如果此時,使用者應用的是云計算瀏覽器,就可以直接登錄云瀏覽器,享受到最優質和全面的服務,甚至使用者能夠在云的另一端對文檔進行編輯和存檔; 也可以與朋友共享信息,云計算都可以實現所有問題的解決和幫助服務。
參考文獻:
[1]鄧倩妮,陳全.云計算及其關鍵技術[J].高性能計算發展與應用,2009.
篇7
電子政務[1],又被稱為電子政府、數字政府和聯網政府等,是指政府通過計算機技術將政府辦公內容集成化和自動化,然后通過網絡技術和通信技術與公民、企業、員工等相互聯接。具體來說,電子政務的模式可以歸納為政府到公民(G2C,Government to Citizens)、政府到企業(G2B,Government to Businesses)、政府到員工(G2E,Government to Employees)、政府到政府(G2G,Government to Government)和公民到政府(C2G,Citizens to Governments)這幾種。在這幾種模型中,信息化技術和網絡通信技術都被最大化利用。政府可以通過電子政務將各個部門的多項服務打包封裝成網上虛擬的信息平臺,提供724小時的服務,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大大方便了群眾辦事。而另一方面,電子政務在政務信息、決策制定和社會管也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隨著國家信息化進程的逐步推進,電子政務也將會橫向蔓延和縱向切入已有的政務體系,促使各級政府部門轉變觀念,優化辦公流程,從而依靠電子政務改善服務體系。所以,探討電子政務平臺構建方法和標準具有實踐上的指導意義。
2.電子政務云平臺構建方案
2.1 電子政務發展階段
電子政務發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過程。Gartner Group 認為電子政務是有展現(Presence)、交互(Interaction)、交易(Transaction)和轉型(Transformation)四個階段構成的[2]。每個階段電子政務的重點和與之相應的建設框架都有所不同。電子政務發展至今,已經“經歷以網站建設為重點的展現階段,以提供數據服務為重點的交互階段和以集中式服務為重點的交易階段,電子政務步入以服務模式為重點的轉型階段。”當前由于計算機技術,移動技術和網絡技術的進一步發展,電子政務步入以“信息共享與應用”為重點的發展階段[3]。為了配合信息共享與應用,電子政務的基礎服務框架,應用服務層面以及數據庫設計都需要進行新的設計。
2.2 電子政務信息系統基本結構
電子政務信息系統的基本結構包含網絡系統層、信息資源管理層、應用服務支撐層以及應用業務層,如圖1所示[4]。其中網絡系統層包含整個系統的硬件基礎設施,例如服務器,網絡通信設備,存儲設備等。此層作為物理硬件基礎,為資源管理層調動管理,提供計算服務,存儲服務,和數據傳輸的功能。信息資源管理層管理存放在硬件基礎設施層中的信息數據資源,提供“訪問,轉換,提取,過濾與綜合服務”[5]。應用服務支撐層和應用服務層主要是面向服務對象。支撐層作為應用的開發環境和部署環境,提供所需要的組件和上下文環境支持,而應用服務則根據目標的需求情況展開客戶端或者瀏覽器端的開發。
圖1 電子政務系統基本框架[4]
圖2 云計算環境下電機政務的架構[9]
圖1給出了構建電子政務平臺的基本系統結構。但是這個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需要根據計算機硬件,通信網絡技術軟件技術發展而不斷迭代的。
2.3 基于云計算的電子政務平臺
云計算的具體含義和范圍至今仍有不同的解釋,但是核心概念是對計算資源和存儲基礎設施整合和統一調度,形成的計算力和存儲服務通過網絡遠程遞送給客戶[6,7]。分布在不同部門的計算機資源統一封裝在云端進行統一開發、管理和標準化,而不同政府部門作為客戶按需從云端獲取應用服務和數據共享。這樣的好處就是,各個政府部門都無需考慮硬件設施搭建和維護、軟件框架開發和維護升級、數據庫設計與實現等。這不單可以節省人力、物力和財力,還可以打破各個部門使用互不兼容的硬件、軟件和數據庫架構而導致數據無法共享的信息孤島問題。正是因為云計算有如此的優勢,基于其上搭建的電子政務平臺將會給后者帶來新一輪革新。基于云計算模式建立電子政務平臺,需要對政府信息化項目和業務進行抽象,提煉出統一的數據結構平臺,建立電子政務核心引擎,使得數據采集、動態表單生成與數據存儲處理可以自動聯動[8]。云計算電子政務平臺的建立不能夠完全照搬傳統如圖1所示的的電子政務架構,因為在云計算環境下基礎硬件設施都不再由使用計算和數據服務的政府部門提供和維護,而是由第三方云計算服務提供商或者專門的私有云管理部門進行部署和維護,通過權限和安全管理給予各個不同部門不同的授權和服務。因而再無政府內網,政府外網之分。圖2給出了云計算環境下電子政務平臺的架構設計[9]。
其中,基礎硬件設施是由物理資源層和配套的虛擬化管理系統組成,后者負責統一管理調度不同的資源,按需對客戶進行相應。平臺資源層有編譯環境、結構化數據管理等組成。這是電子政務系統數據共享的關鍵層面。長久以來,政府部門之間異構的硬件架構和數據庫結構使得其中的數據信息資源沒辦法共享交流。在云計算環境下,異構的硬件架構可以通過打包封裝,使用虛擬化技術整合,然后在平臺層通過結構化數據管理將來源不同的數據進行標準化提取、轉化、存儲和分析。使得數據被整合在一起,達到資源共享,消除冗余的目的。而應用層是具體實現各種目的的軟件服務或者網站前端,具有包括展現數據分析結果、接受用戶注冊、查找和辦理事務等功能。云計算環境下的電子政務平臺建設在全國范圍內還處于基本的起步階段。為此,政府相關部門需要在調研的基礎上進行前期準備、設計和戰略規劃,搭建一個有效的云電子政務平臺,讓各級政府機構能夠順利接入到其中,共享數據。
3.結束語
電子政務關乎政府的改革、轉型和發展,同時也關乎民生。對于后者來說,不單只關系到人民群眾對政府組織公眾服務和決策的參與度,更與民眾日常生活和辦事息息相關。我國要建立透明政務、服務型政府,必須繼續投入力度發展電子政務。本文主要探討了電子政務云平臺的實施框架,基于云計算的電子政務平臺是隨計算機網絡技術發展,隨民眾的需求發展的產物,其將會不斷滿足信息化社會的發展要求,造福民眾。
參考文獻
[1]周宏仁.電子政務全球透視與我國電子政務的發展[J].信息化建設,2002,4(5).
[2]Christopher Baum,Andrea Di Maio. Gartner’s four phases of e-government model[J].Gartner Group,2000.
[3]吳秋萍.云計算在電子政務系統中的應用研究[J].計算機與現代化,2011,7(7):116-120.
[4]新寧.電子政務技術[M].國防工業出版社,2003.
[5]戚玉松.面向服務的電子政務系統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07.
[6]陳全,鄧倩妮.云計算及其關鍵技術[J].計算機應用,2009,29(9):2562-2567.
篇8
目 錄
第1章 緒論
1.1 云計算的概念
1.2 云計算發展現狀
1.3 云計算實現機制
1.4 網格計算與云計算
1.5 云計算的發展環境
1.5.1 云計算與3G
1.5.2 云計算與物聯網
1.5.3 云計算與移動互聯網
1.5.4 云計算與三網融合
1.6 云計算壓倒性的成本優勢
習題
參考文獻
第2章 Google云計算原理與應用
2.1 Google文件系統GFS
2.1.1 系統架構
2.1.2 容錯機制
2.1.3 系統管理技術
2.2 分布式數據處理MapReduce
2.2.1 產生背景
2.2.2 編程模型
2.2.3 實現機制
2.2.4 案例分析
2.3 分布式鎖服務Chubby
2.3.1 Paxos算法
2.3.2 Chubby系統設計
2.3.3 Chubby中的Paxos
2.3.4 Chubby文件系統
2.3.5 通信協議
2.3.6 正確性與性能
2.4 分布式結構化數據表Bigtable
2.4.1 設計動機與目標
2.4.2 數據模型
2.4.3 系統架構
2.4.4 主服務器
2.4.5 子表服務器
2.4.6 性能優化
2.5 分布式存儲系統Megastore
2.5.1 設計目標及方案選擇
2.5.2 Megastore數據模型
2.5.3 Megastore中的事務及并發控制
2.5.4 Megastore基本架構
2.5.5 核心技術——復制
2.5.6 產品性能及控制措施
2.6 大規模分布式系統的監控基礎架構Dapper
2.6.1 基本設計目標
2.6.2 Dapper監控系統簡介
2.6.3 關鍵性技術
2.6.4 常用Dapper工具
2.6.5 Dapper使用經驗
2.7 Google應用程序引擎
2.7.1 Google App Engine簡介
2.7.2 應用程序環境
2.7.3 Google App Engine服務
2.7.4 Google App Engine編程實踐
習題
參考文獻
第3章 Amazon云計算AWS
3.1 Amazon平臺基礎存儲架構:Dynamo
3.1.1 Dynamo在Amazon服務平臺的地位
3.1.2 Dynamo架構的主要技術
3.2 彈性計算云EC2
3.2.1 EC2的主要特性
3.2.2 EC2基本架構及主要概念
3.2.3 EC2的關鍵技術
3.3.4 EC2安全及容錯機制
3.3 簡單存儲服務S3
3.3.1 基本概念和操作
3.3.2 數據一致性模型
3.3.3 S3安全措施
3.4 簡單隊列服務SQS
3.4.1 SQS基本模型
3.4.2 兩個重要概念
3.4.3 消息
3.4.4 身份認證
3.5 簡單數據庫服務Simple DB
3.5.1 重要概念
3.5.2 存在的問題及解決辦法
3.5.3 Simple DB和其他AWS的結合使用
3.6 關系數據庫服務RDS
3.6.1 SQL和NoSQL數據庫的對比
3.6.2 RDS數據庫原理
3.6.3 RDS的使用
3.7 內容推送服務CloudFront
3.7.1 內容推送網絡CDN
3.7.2 云內容推送CloudFront
3.8 其他Amazon云計算服務
3.8.1 快速應用部署Elastic Beanstalk和服務模板CloudFormation
3.8.2 云中的DNS服務 Router
3.8.3 虛擬私有云VPC
3.8.4 簡單通知服務SNS和簡單郵件服務SES
3.8.5 彈性MapReduce服務
3.8.6 電子商務服務DevPay、FPS和Simple Pay
3.8.7 Amazon執行網絡服務
3.8.8 土耳其機器人
3.8.9 Alexa Web服務
3.9 AWS應用實例
3.9.1 在線照片存儲共享網站SmugMug
3.9.2 在線視頻制作網站Animoto
3.10 小結
習題
參考文獻
第4章 微軟云計算Windows Azure
4.1 微軟云計算平臺
4.2 微軟云操作系統Windows Azure
4.2.1 Windows Azure概述
4.2.2 Windows Azure計算服務
4.2.3 Windows Azure存儲服務
4.2.4 Windows Azure Connect
4.2.5 Windows Azure CDN
4.2.6 Fabric控制器
4.2.7 Windows Azure應用場景
4.3 微軟云關系數據庫SQL Azure
4.3.1 SQL Azure概述
4.3.2 SQL Azure關鍵技術
4.3.3 SQL Azure應用場景
4.3.4 SQL Azure和SQL Server對比
4.4 Windows Azure AppFabric
4.4.1 AppFabric概述
4.4.2 AppFabric關鍵技術
4.5 Windows Azure Marketplace
4.6 微軟云計算編程實踐
4.6.1 利用Visual Studio2010開發簡單的云應用程序
4.6.2 向Windows Azure平臺應用程序
習題
參考文獻
第5章 VMware云計算
5.1 VMware云產品簡介
5.1.1 VMware云戰略三層架構
5.1.2 VMware vSphere架構
5.1.3 云操作系統vSphere
5.1.4 底層架構服務vCloud Service Director
5.1.5 虛擬桌面產品VMware View
5.2 云管理平臺 vCenter
5.2.1 虛擬機遷移工具
5.2.2 虛擬機數據備份恢復工具
5.2.3 虛擬機安全工具
5.2.4 可靠性組件FT和HA
5.3 云架構服務提供平臺vCloud Service Director
5.3.1 創建虛擬數據中心和組織
5.3.2 網絡的設計
5.3.3 目錄管理
5.3.4 計費功能
5.4 VMware的網絡和存儲虛擬化
5.4.1 網絡虛擬化
5.4.2 存儲虛擬化
習題
參考文獻
第6章 Hadoop:Google云計算的開源實現
6.1 Hadoop簡介
6.2 Hadoop分布式文件系統HDFS
6.2.1 設計前提與目標
6.2.2 體系結構
6.2.3 保障可靠性的措施
6.2.4 提升性能的措施
6.2.5 訪問接口
6.3 分布式數據處理MapReduce
6.3.1 邏輯模型
6.3.2 實現機制
6.4 分布式結構化數據表HBase
6.4.1 邏輯模型
6.4.2 物理模型
6.4.3 子表服務器
6.4.4 主服務器
6.4.5 元數據表
6.5 Hadoop安裝
6.5.1 在Linux系統中安裝Hadoop
6.5.2 在Windows系統中安裝Hadoop
6.6 HDFS使用
6.6.1 HDFS 常用命令
6.6.2 HDFS 基準測試
6.7 HBase安裝使用
6.7.1 HBase的安裝配置
6.7.2 HBase的執行
6.7.3 Hbase編程實例
6.8 MapReduce編程
6.8.1 矩陣相乘算法設計
6.8.2 編程實現
習題
參考文獻
第7章 Eucalyptus:Amazon云計算的開源實現
7.1 Eucalyptus簡介
7.2 Eucalyptus技術實現
7.2.1 體系結構
7.2.2 主要構件
7.2.3 訪問接口
7.2.4 服務等級協議
7.2.5 虛擬組網
7.3 Eucalyptus安裝與使用
7.3.1 在Linux系統中安裝Eucalyptus
7.3.2 Eucalyptus配置和管理
7.3.3 Eucalyptus常用命令的示例和說明
習題
參考文獻
第8章 其他開源云計算系統
8.1 簡介
8.1.1 Cassandra
8.1.2 Hive
8.1.3 VoltDB
8.1.4 Enomaly ECP
8.1.5 Nimbus
8.1.6 Sector and Sphere
8.1.7 abiquo
8.1.8 MongoDB
8.2 Cassandra
8.2.1 體系結構
8.2.2 數據模型
8.2.3 存儲機制
8.2.4 讀/寫刪過程
8.3 Hive
8.3.1 整體構架
8.3.2 數據模型
8.3.3 HQL語言
8.3.4 環境搭建
8.4 VoltDB
8.4.1 整體架構
8.4.2 自動數據分片技術
習題
參考文獻
第9章 云計算仿真器CloudSim
9.1 CloudSim簡介
9.2 CloudSim體系結構
9.2.1 CloudSim核心模擬引擎
9.2.2 CloudSim層
9.2.3 用戶代碼層
9.3 CloudSim技術實現
9.4 CloudSim的使用方法
9.4.1 環境配置
9.4.2 運行樣例程序
9.5 CloudSim的擴展
9.5.1 調度策略的擴展
9.5.2 仿真核心代碼
9.5.3 平臺重編譯
習題
參考文獻
第10章 云計算研究熱點
10.1 云計算體系結構研究
10.1.1 Youseff劃分方法
10.1.2 Lenk劃分方法
10.2 云計算關鍵技術研究
10.2.1 虛擬化技術
10.2.2 數據存儲技術
10.2.3 資源管理技術
10.2.4 能耗管理技術
10.2.5 云監測技術
10.3 編程模型研究
10.3.1 All-Pairs編程模型
10.3.2 GridBatch編程模型
10.3.3 其他編程模型
10.4 支撐平臺研究
10.4.1 Cumulus:數據中心科學云
10.4.2 CARMEN:e-Science云計算
10.4.3 RESERVOIR:云服務融合平臺
10.4.4 TPlatform:Hadoop的變種
10.4.5 P2P環境的MapReduce
10.4.6 Yahoo云計算平臺
10.4.7 微軟的Dryad框架
10.4.8 Neptune框架
10.5 應用研究
10.5.1 語義分析應用
10.5.2 生物學應用
10.5.3 數據庫應用
10.5.4 地理信息應用
10.5.5 商業應用
10.5.6 醫學應用
10.5.7 社會智能應用
10.6 云安全研究
10.6.1 Anti-Spam Grid:反垃圾郵件網格
10.6.2 CloudAV:終端惡意軟件檢測
10.6.3 AMSDS:惡意軟件簽名自動檢測
10.6.4 CloudSEC:協作安全服務體系結構
習題
參考文獻
第11章 總結與展望
11.1 主流商業云計算解決方案比較
11.1.1 應用場景
11.1.2 使用流程
11.1.3 體系結構
11.1.4 實現技術
11.1.5 核心業務
11.2 主流開源云計算系統比較
11.2.1 開發目的
11.2.2 體系結構
11.2.3 實現技術
11.2.4 核心服務
11.3 國內代表性云計算平臺比較
11.3.1 中國移動“大云”
11.3.2 阿里巴巴“阿里云”
11.3.3 “大云”與“阿里云”的比較
11.4 云計算的歷史坐標與發展方向
11.4.1 互聯網發展的階段劃分
篇9
引言
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機給各國經濟帶來了沉重打擊,其影響至今尚未消除。世界各發達國家為了擺脫經濟困境,積極致力于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占領未來全球競爭的制高點。其中,云計算產業同智慧地球、物聯網等概念一起迅速成為全球各界的關注焦點。云計算產業的發展能夠節約用戶數據中心建設費用、計算機軟硬件購置費用,大大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促進信息的高度共享,因而,云計算產業被視為信息產業的未來發展方向和革命性變革之一。
目前,中國的云計算產業發展正處于快速成長期,預計在2015年之后將進入成熟期,云計算模式將會被廣大用戶接受[1],未來市場非常廣闊。中國各級政府、電信基礎運營商和云計算應用開發商紛紛向云計算產業進軍,以便在新一輪技術發展浪潮中抓住戰略機遇,占據國際產業分工制高點。基于此,本文在對云計算、云計算產業相關概念界定的基礎上,進行了云計算價值鏈與服務模式介紹,歸納與總結中國云計算產業發展現狀以及主要制約因素,并為中國云計算產業的發展提出相關對策與建議。
一、云計算與云計算產業相關概念
(一)云計算的定義
盡管云計算概念進入人們的視野已經有一段時間,不少國際IT企業如IBM、Google、Amazon等也紛紛從各種角度詮釋云計算。但云計算至今尚未出現確切的定義。
維基百科(Wikipedia)認為,云計算是一種基于互聯網的計算新方式,通過互聯網上的異構、自治的服務為個人和企業用戶提供按需即取的計算。中國賽迪顧問認為,云計算是一種IT資源的交付和使用模式,通過網絡以按需、易擴展的方式獲得所需的資源(硬件、平臺、軟件及服務等),提供資源的網絡被稱為“云”。“云”中的資源在使用者眼中是隨時可以獲取、按需使用,隨時可以擴展、按使用付費的。
綜合上述觀點本文認為云計算是一種信息技術資源的交付和使用模式,計算機軟硬件與數據處理等功能可以作為一種商品在網絡上進行流通,用戶可以通過網絡獲得所需的相應資源;同時云計算也是一種新型的服務模式,云服務提供商將資源進行整合,為用戶提供按需的服務形式。
(二)云計算產業
業界專家對云計算產業的概念也沒有一個統一的認識。現有研究只是形成了對云計算產業的產生路徑、基本特征和范圍形成了一些基本看法。
關于云計算產業產生的路徑,祝小云(2011)認為,云計算產業由傳統的IT產業、通信產業、廣電傳媒和互聯網產業相互融合產生[2]。云計算產業對傳統產業技術和資源實現了整合,因而具有具有資源整合性和壟斷行的特征。
筆者認為,云計算產業是傳統的計算機產業與互聯網產業相結合的產物,以云計算技術為基礎,提供云服務,具有強大的匯集整合資源能力,為社會各個部門提供軟硬件資源與信息處理能力的知識和技術密集的產業,是信息產業的未來發展方向。
二、云計算產業價值鏈條與服務模式
(一)云計算產業的價值鏈
一般認為,云計算產業價值鏈條主要包括以下幾個基本環節:運設施提供商、云平臺提供商、云應用開發商、云服務運營商以及云系統集成商云計算產業價值鏈如圖(見圖1)。由此可以出云計算產業價值鏈涵蓋了諸多傳統IT產業,包括從芯片、服務器、PC、網絡設備、存儲等硬件設備,到平臺軟件、中間件、應用軟件、信息安全廠商,到IT服務運營和外包服務商,再到電信運營商,最后面向政府、企業、個人用戶。
(二)云計算產業服務模式
根據目前國內外云計算發展實踐,云計算產業大致可以劃分為三種服務模式,即IaaS模式、PaaS模式以及SaaS模式。其中:
1.IaaS(Infrastructure-as-a-Service:基礎設施服務模式。該模式主要為用戶提供基礎性的計算資源和存儲資源,用戶可以通過Internet獲得相對完善的計算機基礎設施服務,其典型代表產品是亞馬遜的AWS(Elastic Compute Cloud)。
2.PaaS(P1atform-as-a-Service):平臺服務模式。該模式主要是指將軟件研發的平臺作為一種服務,以SaaS的模式提交給用戶。軟件開發者可以在這個基礎架構之上建設新的應用,或者擴展已有的應用,同時卻不必購買開發、質量控制或生產服務器。其典型代表產品有的、Google的App Engine和微軟的Azure(微軟云計算平臺)。
3.SaaS(Software-as-a-Service):軟件服務模式。該模式面向用戶提供簡單的軟件應用服務以及用戶交互接口等,如同一種軟件分布模式,是最成熟的云計算模式。其典型產品有、NetSuite、Google的Gmail和等。
三種云計算產業服務模式由低到高構成了一個完整體系,從不同層次上為用戶提供資源服務(見圖2)。
盡管PaaS、IaaS和SaaS模式提供的服務內容不盡相同,但是其核心經濟目的是一致的:都是采用外包的方式,減輕企業負擔,降低管理、維護服務器硬件、網絡硬件、基礎架構軟件和/或應用軟件的人力成本。從更高的層次上看,它們都試圖去解決同一個商業問題——用盡可能少甚至是零的資本支出,獲得功能、擴展能力、服務和商業價值。當某種云計算的模式獲得了成功,這三者之間的界限就會進一步模糊,成功的SaaS或IaaS服務可以很容易地延伸到平臺領域[3]。
三、中國云計算產業發展現狀
(一)云計算產業市場規模增長迅速
中國云計算產業市場規模呈現快速增長態勢。計世資訊提供了一種包含搜索引擎與網絡游戲的口徑較寬的統計數據,認為2009 年云計算應用的市場規模已達403.5 億元,比2008 年的315.2 億元增長了28%。另外,根據賽迪顧問的統計結果,2009 年中國云計算市場規模為92.23 億元,比2008 年增長26.85%。根據賽迪顧問2012年的《中國云計算產業發展白皮書》,初步估計2012年中國云計算產業市場規模為606.78億元,相對于2009 年中國云計算市場規模92.23 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為87.4%。由此可可見,中國云計算產業正處于市場起飛期,未來發展前景廣闊。
(二)云計算服務模式相對單一
云計算服務分為硬件層的基礎架構云(IaaS)、平臺云(PasS)和軟件應用云(SaaS)三個層次,從長期來看,在云計算的產值中應該呈現均衡發展的格局。但是,中國目前云計算產業服務模式比較單一,大多數的云計算服務主要以PasS和SaaS的形式提供給用戶,在IaaS層則主要依賴于技術實力強勁的IBM、谷歌等國際公司。計世資訊的研究提供了云計算應用的細分市場結構,其中,以軟件即服務(SaaS)為代表的云應用服務所占市場比例最大,是目前云計算服務的主要方式。2009 年,SaaS 在云計算服務中所占比例為87.8%,平臺即服務(PaaS)所占比例為11.8%,基礎設施即服務(IaaS)所占比例為0.4% [4]。這表明,中國云計算基礎設施與基礎服務領域非常薄弱,對國外企業的過度依賴很有可能在未來的國際競爭中受制于人。
(三)云計算產業布局缺乏統一考慮
盡管云計算服務在中國尚未真正全面普及,但是國內地方政府對云計算產業表現出了高度的熱情。各地紛紛建立云計算中心,投入相當高,動輒是幾千萬或者是上億元;初步統計,中國正有超過20個城市將云計算作為重點發展產業,例如北京、上海、江蘇、廣東等很多省市都結合自身特色,推出了各自的云計算發展戰略。這種一哄而上的云計算產業發展局面已經嚴重偏離了云計算的本質。我們真的需要這么多云計算中心嗎?這些云計算中心真的能夠高效地為我們提供服務嗎?大多數的云計算中心建設項目不但未能對已經過剩的計算資源進行整合和高效利用,反而演化成為重復建設、重復投資,從而造成更大規模的IT資源浪費。
因此,必須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原則來發展云計算產業,需要從國家層面上統籌協調、統一考慮,參考各地實際需求來布局,避免重復建設,造成資源浪費。
(四)公有云難以“落地”
公有云是云計算服務的一種形式,在美國和世界很多地區已經大范圍普及,對政府、企業和個人用戶提供了極大的幫助。然而公有云在中國一直難以“落地”,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客戶接受程度。根據埃森哲公司對100 多位IT 高級管理人員所做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中國企業已開始探索使用云計算,但在態度方面依然謹慎,目前更傾向于創建私有云,而不是使用公有云服務,只有不到20%的受訪企業在使用公有云服務,構建和運行私有云平臺的比例要更高,愿意把核心應用委托給云服務商的用戶極少[4]。另一方面,則是發展環境不成熟。機房基礎設施、網絡環境以及政策管制等都是公有云發展的絆腳石,國際上成熟的云服務比如亞馬遜AWS,微軟Azure和Rackspace等移植到中國困難重重;國內土生土長的阿里云和盛大云等,不僅面臨政策上的限制,也面臨很多基礎設施方面的問題。
四、制約中國云計算產業發展的關鍵問題
(一)安全問題
安全問題是影響云計算產業能否發展壯大的關鍵問題,也是云計算服務用戶所關注的首要問題。云計算安全問題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客戶層面的數據安全問題。這些問題表現為計算系統問題造成的數據丟失、黑客攻擊隱私泄密,以及競爭對手通過非法手段竊取商業秘密等。另一方面是國家方面的數據安全問題。公有云計算環境下可能導致有關國家經濟、軍事、政府部門的敏感數據以及科研成果失竊,從而威脅到國家的經濟和社會安全。云計算中的數據對于數據所有者以外的其他云計算用戶是保密的,但是對于提供云計算的商業機構而言確實毫無秘密可言。面對這些潛在危險,商業機構和政府機構選擇云計算服務、特別是國外機構提供的云計算服務時,考慮到安全問題不得不放棄云計算服務。
(二)標準問題
標準問題是云計算產業發展中的又一個關鍵問題。這個問題首先表現在國際統一標準的缺位。雖然目前云計算在國際上已成為標準化工作熱點之一,但多個標準化組織互有交叉和重復,云計算標準還處于草案規劃階段,國際上還沒有形成統一的云計算標準體系。另一方面表現為在國內云計算的標準工作剛剛啟動,還處于起步階段,與國際相比較嚴重滯后,在標準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總體來說,云計算服務標準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產業的健康發展,只有通過一致的標準才能使得云計算的應用更加廣泛。
(三)人才問題
中國云計算產業的發展中的人才問題突出表現為:一是軟硬件人才在數量上供不應求;二是質量結構不合理,缺乏多層次、復合型、交叉型、國際化的綜合人才。 其主要原因在于:首先是人才培養模式問題。目前中國的應試教育體制使得大學生們缺乏創新的基本思維方式,創新型人才極度匱乏。其次是人才競爭問題。對于關鍵核心技術人才,國際大公司有較大的競爭優勢和吸引力,優秀的畢業生首選外企工作,進一步加劇了中國云計算企業人才短缺困境。
(四)網絡帶寬問題
云計算是基于互聯網絡的應用,網絡的是否流暢直接決定了云計算服務的質量。足夠高的、可靠的、低成本的、容易獲取的帶寬資源,是云計算產業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和國際上美國、日本、韓國等發達國家水平相比較中國互聯網帶寬差距較大,根據DCCI互聯網數據中心《中國寬帶用戶調查》報告,“網民使用的實際寬帶下載速率,低于運營商提供的名義寬帶速率,超半數用戶上網平均速度達不到標定速度”,“使用4M寬帶的用戶中,平均速度在400KB/s以下的占91.2%;使用2M寬帶平均速度在200KB/s以下的占83.5%;使用1M寬帶在100KB/s以下的則占67.6%”。云計算環境下,數據交互大幅度增多,互聯網流量呈幾何式增長,會給本來就發展滯后的互聯網進一步增加服務中斷、網絡延遲等問題,從而嚴重制約云計算產業的發展。
(五)資金問題
云計算產業屬于高風險、高收益的高技術產業,傳統的融資渠道難以滿足云計算企業的資金需求,必須依靠風險資本的運作來推動云計算產業的發展。可事實上,中國目前扶持高技術企業技術轉化的環境還不成熟。在美國,一項創新技術很容易獲得風險投資順利地實現商業化;但是在中國,同樣的技術卻難以獲得風險投資。資金問題也將會嚴重制約中國云計算產業的發展。
五、結論與建議
(一)研究結論
本文在對云計算產業相關概念界定以及云計算產業價值鏈和服務模式分析的基礎上,歸納總結了中國云計算產業的發展現狀,認為中國云計算產業市場規模發展迅速,但是存在服務模式單一、布局相對缺乏統籌考慮、公有云客戶發展滯后等問題,而安全問題、標準問題、人才問題、網絡帶寬問題以及資金問題是制約中國云計算產業的關鍵因素。
(二)對策建議
1.關于政府層面的對策建議。首先,政府要積極制定云計算產業發展政策,構建寬松的發展環境。例如制定相對寬松的政策和標準,細化云安全、云可靠性和市場準入機制。 其次,提高中國網絡基礎設施的質量,尤其要提高中國寬帶網絡的速度和可用性,做好最基本的云計算產業發展保障工作。再次,政策引導與市場化運作相結合,推動中國云計算產業發展。例如重點扶持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以及云計算產業的相關項目;政府率先應用云服務,支持諸如“政務云”、“公共服務云”的建設,起到行業表率和帶動作用。 最后,做好國際對接工作,構建寬松的云計算產業發展國際環境。例如,政府積極參與國際上云計算相關產業政策和標準的起草,確保中國具有與國際接軌的相關政策與標準;鼓勵中國企業和國際領先企業交流、合作,吸取國際云計算應用和服務的成功經驗,避免中國企業在發展道路上走彎路。
2.關于企業層面的對策建議。首先,云計算企業要致力于云計算理念普及,提高用戶云計算接受程度。云計算企業可以借助于各種技術論壇、產業峰會、高峰對話等活動,向潛在客戶展示先進技術理念,可靠、安全、高效的解決方案,不斷擴大企業在中國云計算應用領域的影響力,培育潛在市場。其次,中國云計算產業要形成云計算產業戰略聯盟,壯大中國云計算產業實力。云計算產業企業可通過行業協會、產業聯盟等形式,解決行業發展的共性問題,例如,為云計算產業發展提供策略、規劃及政策建議,積極維護聯盟的合法權益,引領行業自律發展等。最后,積極開展云計算國際合作與交流,吸收借鑒國外的優秀經驗。中國云計算產業還在發展初期,成功的云計算應用案例還不多,經驗與技術的等方面都不成熟。可以借鑒國外政府、交通、教育、物流、制造、流通等各個行業的云計算成功應用案例,為中國云計算產業的發展提供指導。
參考文獻:
[1] 房秉毅,張云勇,程瑩,等.云計算國內外發展現狀分析[J].電信科學,2010,(8A):1-5.
篇10
什么是云計算
云計算的定義,有很多版本,美國國家技術與標準局(NIST)信息技術實驗室所給出的定義得到了比較廣泛的認可――云計算是對基于網絡的、可配置的共享資源計算池,能夠方便的、隨需訪問的一種模式。可配置的共享資源計算池包括網絡、服務器、存儲、應用和服務。并且,這些資源池以最小化的管理或者通過與服務提供商的交互,可以快速地提供和釋放。
根據《云計算:技術、平臺及應用案例》(雷萬云博士等著)一書的介紹,云計算具有5個基本特征:(1)按需自助服務。消費者無需同服務提供商交互就可以自動地得到自助的計算資源能力,如服務器的時間、網絡存儲等(資源的自助服務)。(2)無所不在的網絡訪問。借助于不同的客戶端來通過標準的應用對網絡訪問的可用能力。(3)劃分獨立資源池。根據消費者的需求來動態地劃分或釋放不同的物理和虛擬資源,這些池化的供應商計算資源以多租戶的模式來提供服務。用戶經常并不控制或了解這些資源池的準確劃分,但可以知道這些資源池在哪個行政區域或數據中心,如包括存儲、計算處理、內存、網絡帶寬以及虛擬機個數等。(4)快速彈性。一種對資源快速和彈性提供并且同樣對資源快速和彈性釋放的能力。對消費者來講,所提供的這種能力是無限的(所需的、大規模的計算機資源),并且在任何時間以任何量化方式可購買的。(5)服務可計量。云系統對服務類型通過計量的方法來自動控制和優化資源使用(如存儲、處理、帶寬以及活動用戶數)。資源的使用可被監測、控制以及對供應商和用戶提供透明的報告(即付即用的模式)。
篇11
當前網絡傳播模式存在諸多問題:部分用戶難以接觸網絡,“數字鴻溝”問題依然嚴重;海量“語法信息”過載,用戶的閱讀時間、“關注度”和“注意力”嚴重短缺;互聯網不能理解頁面內容的語義,人們通過基于“關鍵詞”的信息搜索模式,較難精確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信息內容;基于PC計算的信息傳播系統中,人們面臨永無止境的系統升級和軟件更新等問題;各終端的數據不易同步和共享,用戶較難找回丟失手機中的通訊錄、短消息等重要信息,不易恢復“崩潰”或“硬盤損壞”的臺式機中的重要數據;用戶較難在出差的途中等移動狀態下處理急需修改和發送的某個文檔,不便與他人保持實時的信息傳遞與共享。
云計算(cloud computing)作為一種新型的計算模式,將變革基于PC計算的傳統網絡傳播模式,基于云計算的信息服務將成為新媒體的主流發展方向,深刻影響網絡用戶的生活娛樂方式和工作方式。
云計算的基本原理可概括為互聯網上某些節點強大的信息資源,以服務的方式,變為動態的、可伸縮的虛擬資源,為廣大用戶共享和使用,其本質是利用互聯網上的計算機和服務器形成一種超強的計算能力,為全球各地的個人和組織服務[1]20-34。云計算具有移動的、以用戶為中心的、強大的、智能的、自動化的特征[2]15-20。“云”就是“真正”的互聯網,一臺由計算機網絡級聯而成的無邊無際的計算機[1]12-16。“云計算”的基本應用模式包括SaaS(軟件即服務)、PaaS(平臺即服務)、Web服務和utility computing(實用計算或按需計算)等[2]29-31。云計算能把個人用戶的數據和程序從個人電腦移到“云端”,讓用戶像用電一樣通過互聯網獲取各種各樣的資源和服務[3]。如在云計算模式下,科學計算所需的計算資源、存儲資源和應用軟件資源,都可通過付費的方式按需獲取,當使用完之后就可以釋放所有資源[4]。云計算將改變組織信息化建設的模式,大幅降低政府和企業在數據中心建設方面的重復投資[5]。
云計算是一種新的信息技術變革,將對我們身邊的一切帶來革命性變化。云計算通過提供位置透明性和協議無關性的“云服務”[6]10-12,將顛覆傳統互聯網的服務模式。云計算通過“解放”終端,將改變人們使用互聯網傳播信息的方式,用戶只需根據自身的需求獲取服務,無須關心該服務是由誰提供的[7],移動互聯網應用將成為主流模式[8]。移動互聯網是相對于目前的固定互聯網而言的。從技術角度看,移動互聯網和固定互聯網的主要區別在于終端和接入網絡,以及由此而帶來的應用和服務的差別。用戶可以用手機、PDA或者其他手持(車載)終端通過移動網接入互聯網,隨時隨地享用公眾互聯網上的服務,移動互聯網所提供的音樂、移動TV、視頻、游戲、即時通信、位置服務、移動廣告等應用增長迅速,并仍在繼續衍生出移動通信與互聯網業務深度融合的其他應用[9]。移動互聯網繼承了互聯網的體系架構,是對互聯網的繼承和發展[10]。因此,云計算能為用戶的信息傳播和管理活動提供先進的計算模式和基礎架構,將革新人類信息傳播的模式。本文將這種云計算環境下的新型信息傳播模式界定為 “云傳播”,將探討其基本內涵、傳播模型及變革性影響。
2云傳播概述
云傳播是云計算環境下人們傳遞和分享信息的一種機制。云計算環境下,人類信息傳播基于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交織而成的“互聯云”。云傳播的本質是信息在“互聯云”上的流動過程,基本原理可通過其系統模型和層次結構模型進行描述。
2.1 “云傳播”的系統模型
云傳播的系統模型主要從宏觀層面描述云計算環境下人們通過云計算和移動互聯網進行信息傳播活動的社會總過程,是對云傳播環境下社會信息系統運行規律的總體描述。云傳播的系統模型的本質是對用戶、云終端、云服務、云計算中心等云傳播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依存關系的整體描述,如圖1所示:
圖1云傳播模式的系統模型
由圖1可以看出,云傳播系統基于云計算技術構建,人際傳播、群體傳播、組織傳播和大眾傳播在云傳播系統中相互交織,渾然一體。4種傳播類型均以云終端為工具,以云服務為媒介,以云計算數據中心為平臺。云傳播系統環境下,人類傳播、共享和管理的信息資源全部集成到云計算數據中心,承載于公共云和私有云之上,將有效促進人類信息傳播和共享的效率,整體提高社會信息資源的管理水平。同時,信息在傳播過程中,通過云終端時,會自動產生位置數據,內容數據和位置數據的綁定傳遞機制可為用戶提供各種基于位置的信息服務。
2.2 “云傳播”的層次結構模型
云傳播的層次結構模型主要描述單個云傳播系統的結構、環節、要素和內部機制。云傳播系統的基本要素包括云傳播用戶、云傳播終端、云傳播服務、云傳播平臺、云傳播資源、云傳播基礎設施等六大要素,其構成的層次結構模型如圖2所示。
圖2云傳播的層次結構模型圖
2.2.1云傳播用戶層由云傳播的參與者,也即云傳播系統的節點構成。用戶是整個云傳播系統的核心,如何更好地滿足人的信息傳播需求是整個云傳播系統架構和設計的核心。用戶需要普適的文檔訪問、實時的群組協作,需要通過基于Web的桌面掌控一切,需要基于Web的數據庫,需要在線編輯和共享照片[2]69-199。
2.2.2云傳播終端層由用戶開展云傳播活動的工具構成。用戶只要在云傳播終端上安裝瀏覽器,就可以通過賬號登錄使用Web操作系統,能在線進行用戶管理、網絡存儲、文件管理、安全管理等操作,可訪問和使用各類云服務[11]。現有的智能手機都具有移動導航、移動證券、號碼管家、移動搜索、移動詞典、移動視頻、移動電視等多種信息服務功能,已成為重要的信息傳播工具之一。
2.2.3云傳播服務層由各類支撐用戶云傳播活動的軟件構成。云傳播服務是信息傳播的基本媒介,是云計算環境下媒體的主要存在形式之一。一般來說,用戶的云傳播行為主要包括三類:①用戶自身的信息資源管理行為,主要包括用戶對“云端”私有數據的訪問、添加和修改等維護管理,也即對個人“私有云”的訪問和管理;②用戶與其它傳播節點之間的信息傳遞行為,包括發送和接受各類數據和文件,主要表現在個人“私有云”之間的信息交換和分享;③用戶的信息資源共享行為,主要包括用戶搜索、瀏覽各類“公共云”上的可共享數據。云傳播服務軟件主要為上述行為提供運行軟件和存儲服務。按照服務對象和領域,云傳播服務主要包括個人軟件服務、家庭軟件服務、社區軟件服務、媒體軟件服務、企業軟件服務、政府軟件服務。
2.2.4云傳播平臺層主要由支撐云服務提供的各類平臺構成,與云計算體系架構中的PaaS(平臺即服務)相對應。云傳播平臺層是開發和搭建云傳播服務的支撐系統,主要包括云服務開發接口和云服務開發工具。按照服務領域,云傳播平臺主要包括移動門戶平臺、移動游戲平臺、移動電視平臺、移動社區平臺、移動商務平臺、移動政務平臺等。基于云傳播平臺,各信息服務提供商和媒介機構可在“云”中自動搭建其面向用戶的資訊內容門戶、網絡社區系統、移動電視系統、移動商務系統等,可有效降低其技術門戶門檻和運營維護成本。
2.2.5云傳播資源層主要由計算資源池和存儲資源池等虛擬資源構成,與云計算體系架構中的IaaS(基礎架構即服務)相對應。云傳播資源主要包括存儲資源、計算資源、寬帶資源和數據資源。其中數據資源按主題可劃分為電視節目資源、新聞資訊資源、多媒體信息資源(視頻音頻),企業信息資源、政府信息資源和社會信息資源。云傳播模式下,各類信息資源能得到最廣泛的傳播和最大程度的共享。
2.2.6云傳播基礎設施層包括移動通信網絡、計算機網絡、衛星通信網絡、廣播電視網絡、傳感網等網絡基礎設施,各類數據中心、服務器集群、超級計算機以及各類存儲設備、網絡設備在內的所有硬件設施,是云傳播的物理層。
3“云傳播”將重構人類信息傳播的體系結構
云傳播將從信息傳播節點、信息傳播關系、信息傳播網絡、信息傳播媒介等4個層面重構人類信息傳播的體系結構。
3.1信息傳播節點
云傳播環境下,任何有信息傳播需求的用戶都可隨時隨地加入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成為其中的一個節點。云傳播中每個節點都是平等的,沒有信息傳遞者和受傳者之分。云傳播模式下,信息傳播節點將呈現如下三個特征:
3.1.1基于云計算信息傳播的計算過程由“終端”轉移到“云端”傳統的PC計算模式下,節點的所有計算任務都在本地完成,用戶一旦離開本地計算機,則較難完成信息傳播活動。云計算模式下,用戶的全部或主要的計算任務在“云端”完成,這將打破用戶對“固定終端”的依賴,有效提高信息傳播活動的便捷性。用戶通過擁有基本計算能力的智能手機和上網本等簡易終端,便可隨時隨地進行信息傳播活動。
3.1.2基于云計算信息傳播節點的信息資源存儲由“終端”轉移到“云端”傳統的PC計算模式下,節點的所有計算數據都存儲在本地電腦,用戶的本地硬盤或機器一旦損壞,便可能導致重要數據丟失。同時,用戶一旦離開本機,則不方便訪問、獲取和維護其中的數據。在云計算模式下,用戶可把全部或部分私人信息存放在“云端”,這樣通過“移動終端”可隨時隨地訪問和傳遞。用戶可通過各種終端維護同一份數據,確保用戶數據的“同步”,避免傳統計算模式下,多終端多版本帶來的“數據沖突”和“數據不一致”。如 “LiveMesh”系統能整合和互聯各類移動終端,讓用戶跨越不同設備完成個人終端和網絡內容的同步化,將數據存儲在“云”中[12]。
3.1.3“云服務”模式將成為節點獲取信息服務的主流方式傳統的網絡傳播環境下,Web站點的分割性和獨立性會導致一個個“信息孤島”,用戶的網上信息資源難以同步和共享。在云傳播模式下,用戶通過“云服務”可整合網上的信息資源,集成不同的信息服務和應用軟件,有效提高信息傳播和管理的效率。如云服務能提供豐富的手機數據備份功能,可自動上傳手機拍攝的照片并與好友分享,也可用手機訪問在PC上存儲的文件內容;能將各類社交網站內容顯示在同一個界面上,用戶可以同時訪問虛擬空間和現實空間的雙重社交關系網絡[13]。
由此可見,云計算將全方位再造信息傳播節點的信息傳播行為和方式。
3.2信息傳播關系
云傳播模式下的信息傳播連接是一種靈活的、動態的關系。這種傳播關系在需要時可以隨時建立,信息傳播完成后隨即解除:①云傳播模式下,某節點可以根據自身的信息需求,跟任何一個節點建立直接連接或間接連接;②節點間的傳播關系是雙向的、互動的,具有較高的對稱性;③節點間傳播關系在時間上具有良好的持續性,穩定性較高,不會因為節點地理位置等空間變化而受到影響。云傳播模式下的信息傳播關系包括用戶與用戶之間、用戶與云服務提供者之間、云服務提供者之間等多種類型。
3.3信息傳播網絡
云傳播模式下,云計算能重構信息傳播網絡的基礎設施,重構信息基礎設施的架構和應用模式。傳統互聯網環境下,節點間能否建立信息傳播連接受限于計算機網絡的連通性,如果兩節點間沒有物理的通信網絡連接,則理論上二者之間將無法通過互聯網進行信息傳播。云傳播模式下,無線的移動互聯網可全面普及,理論上擁有手機等無線網絡終端的任何兩個節點可以隨時隨地地建立連接,構造出一個全連通的信息傳播網絡結構。
3.4信息傳播媒介
云傳播模式下,云計算技術可讓大量的計算任務都由“云端”完成,將催生智能手機、上網本、平板電腦、電子書等新型媒體終端,創造出各類全新的信息傳播媒介和商業模式。
3.4.1“云服務”創新將涌現各類新型傳播媒介云計算的體系結構包含云計算數據中心(硬件平臺)、云平臺和云服務:云服務是互聯網上使用一種標準接口來訪問一個或多個軟件功能;云平臺提供服務開發工具和基礎軟件,是云服務的運行平臺,能為云服務的開發者提供開發服務[6]10-14。在云傳播模式下,各信息傳播媒介無需構建自己的硬件平臺和云平臺,只需應用云平臺的開發工具和接口,就可快速創建和部署多個信息服務平臺。這種應用服務構建機制,能有效降低新媒體系統搭建的技術門檻,信息服務提供商只需專注于內容創造、應用模式創新和信息傳播,將釋放傳播媒介的創新潛能,各類新型傳播媒介將逐步涌現。整合移動搜索、語音搜索服務、定點搜索、手機地圖[12]等新型媒體平臺已逐步興起:整合移動搜索能實現傳統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信息有機整合;語音搜索服務能搜集不同的口音和詞匯,形成超大規模的虛擬數據,并利用云計算平臺快速地對數據進行大量復雜的運算,提供更為準確的語音搜索結果;定點搜索及手機地圖能識別用戶的位置信息并根據地點的變化提供相應的搜索結果,實現精確定位,可提供駕車路線等服務[12]。
3.4.2“按使用量付費”的收益模式能為新媒體運營商構建可靠的盈利模式新媒體運營商通過“按使用量付費”使用“云平臺”,可節省大量的硬件成本和系統軟件成本。同時,客戶“按使用量付費”享用新媒體運營商提供的信息服務,能為新媒體運營商提供穩定的經濟收入和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將結束“免費是硬道理”的傳統互聯網服務時代。云服務能以用戶登錄為基礎進行收費,也可以通過一個基于Web的用戶界面制定詳細規則,按照用戶需要自動組合服務和擴展存儲容量,用戶只需根據使用量進行付費[14]。
4“云傳播”將變革人類信息傳播的模式
云傳播具有移動性、實時性、“全信息”內容、個性化、自動化和智能化等顯著特征,將變革人類信息傳播模式。
4.1移動傳播
移動互聯網是云傳播的基礎網絡平臺,能實現任何地點和位置相關的信息傳播。移動互聯網有兩種:一種是寬帶移動互聯網,移動終端通過寬帶無線通信網絡采用Http協議接入公共互聯網;另外一種是采用wap協議的互聯網(窄帶移動互聯網),終端主要是手機――由于可以移動接入,因此具有更強的無處不在的能力,可以演繹出更多的傳統互聯網所不能提供的應用[15]。任何用戶可隨時隨地接入無線網絡,實現無處不在的信息傳遞;通過移動性管理,可獲得相關用戶的精確定位和移動性信息[16]。由此可見,移動性是云傳播模式最基本的特征。
4.2實時傳播
基于PC的傳統網絡傳播模式下,用戶一旦離開臺式機等固定的終端設備,則較難開展大規模的信息傳遞和信息管理活動。云傳播模式下,用戶只要攜帶輕便的移動終端,就可與其他用戶實時分享自己的現場信息。如游客可以通過攝影機向自己的家人和朋友直播途中的所見所聞。
4.3“全信息”傳播
依據信息論,認識論層面的信息是指事物運動狀態及其變化方式的外在信息、內在含義和效用價值的“全信息”,同時計及語法信息、語義信息和語用信息。語法信息是僅僅計及形式因素的信息,語義信息是計及含義因素的信息,語用信息是計及效用因素的信息[17]。傳統網絡傳播的內容主要是語法信息,由于信息傳播系統無法理解網絡媒體頁面上的語法信息內容的含義,用戶較難準確搜索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語義網是能夠根據語義進行判斷的網絡[18],能理解人類語言的含義,可使人與電腦之間的信息交流變得像人與人之間交流一樣輕松,能實現語義搜素,將逐步替代當前的萬維網。云計算能為語義網提供先進的計算平臺,使信息傳播的內容層面從語法信息擴展至語義信息和語用信息,實現“全信息”內容傳播。
4.4個性化傳播
傳統的網絡傳播可滿足一定程度的個性化需求,云傳播可實現更全面、更徹底的個性化傳播服務。針對不同用戶的云服務需求和傳播需求,云計算模式可為用戶提供“即時按需”的個性化云服務。一方面,可支持用戶對需求進行準確且方便的描述,從而實現根據用戶需求進行服務資源的發現、匹配與推薦;另一方面,通過對云計算中可用資源的狀態、用戶的情境等信息進行感知,提供能夠主動適應這些狀態信息變化的云服務[19]。
4.5自動化傳播
基于PC的傳統網絡傳播模式下,用戶需要執行大量復雜的操作才能完成某信息的傳播過程,需要反復地拷貝才能保持不同終端設備中同一文件的數據同步,需要復雜的版本控制機制才能保持項目組文檔的同步。如某學術會議的會務組要將會議的實況錄像分發給每個參會人員,一般要經過導出文件、拷貝文件、刻錄光盤(或上傳到網上)等多個復雜的步驟,每個步驟都需要耗費較大的人力物力。云傳播模式下,不同的用戶、不同的設備可維護管理同一份數據,可實現信息的自動化傳播和管理。如基于云計算平臺的流媒體應用系統,利用局域網廣播與多線程處理機制,能實現流媒體在局域網內不同移動終端之間的即時切換;利用其消息管理機制,能實現流媒體的斷點續播功能,實現媒體資源的集中管理和共享,在不同終端之間媒體播放可以一鍵即時切換,實現用戶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不同設備間的媒體信息的傳播和共享[20]。這樣,可實現新聞視頻點播管理的自動化,傳統的視頻網站較難實現這一點。
4.6智能化傳播
云計算技術能實現信息傳播的智能化。所謂智能化,就是深入分析收集到的數據,以獲得更加新穎、系統和全面的洞察力來解決特殊的問題[21]。也即,信息傳播的終極目標不是為了獲取大量的信息,而是從海量原始信息中再生出有價值的策略信息,為人類自己的行為提供決策依據。但信息傳播系統只有通過數據挖掘、語義搜索等技術手段,通過復雜的數據分析、匯總和計算,實現智能的數據訪問[2]5-6,才能從海量信息中提煉出有用的決策信息。基于PC的傳統網絡傳播模式下,大量的計算任務都需在本地完成,難以完成海量數據的處理。在云傳播模式中,上述復雜的計算任務由“云端”完成,能實現智能化傳播。
由此可見,云傳播是一種全新的信息傳播機制,將創造新一代人類信息傳播模式,與傳統的網絡傳播具有顯著的不同,如表1所示:
5結語
綜上所述,云傳播具有移動傳播、實時傳播、“全信息”內容傳播、個性化傳播、自動化傳播和智能化傳播等顯著特征,是一種新型的人類信息傳播模式。云傳播將對以下方面產生深刻影響:①新聞媒體內容的生產流程、承載形式和傳播機制;②各類信息資源的存儲方式、維護管理方式、傳播方式和共享方式;③個人獲取和使用信息的方式。總之,云傳播將構建一種全新的人類社會信息系統。
參考文獻:
[1] Fingar P.云計算:21世紀的商業平臺.王靈俊,譯.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9.
[2] Miller M.云計算.姜進磊,孫瑞志,向勇,等,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9.
[3] Sheu P,Wang S, Wang Q, et al.Semantic computing, cloud computing, and semantic search engine. Semantic Computing,2009, 51(9): 654657.
[4] Vecchiola C, Pandey S, Buyya R.High-Performance cloud computing: A view of scientific applications.Pervasive Systems, Algorithms, and Networks (ISPAN)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2009, 151(10):4-6.
[5] Minutoli G, Fazio M, Paone M,et al.Virtual business networks with cloud computing and virtual machines.[2011-01-20].ieeexplore.省略/xpl/freeabs_all.jsp?arnumber=5345440
[6] 楊正洪.企業云計算架構和實施指南.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
[7] Buyya R.Market-Oriented cloud computing: Vision, hype, and reality of delivering computing as the 5th utility.[2011-01-20].省略/portal/web/csdl/doi/10.1109/CCGRID.2009.97.
[8] Liu Q F, Jian X, Hu J C, et al. An optimized solution for mobile environment using mobile cloud computing.[2011-01-20].dl.省略/citation.cfm?id=1738800.
[9] 伍佑明,楊國良,丁圣勇.IPv6技術及其在移動互聯網中的應用.電信科學,2009(6):18-23 .
[10] 何寶宏.移動互聯網是第三代互聯網.中興通訊技術,2009,15(4):35-38.
[11] 任怡,管劍波,尹虎哲,等.面向瘦客戶端的WebOS研究.計算機科學,2010(6):164-167.
[12] 劉越.云計算綜述與移動云計算的應用研究.信息通信技術,2010(2):14-19.
[13] 袁楚.手機云服務開始興起. 互聯網天地,2010(10):72 .
[14] 房秉毅,張云勇,程瑩,等.云計算國內外發展現狀分析. 電信科學,2010(8A):1-5.
[15] 陳德華,席利寶,唐守廉,等.基于科技接受模型的移動互聯網營銷策略研究.移動通信,2009(10):78-82.
[16] 吳偉,王志勤.移動互聯網技術標準.中興通訊技術,2009,15(4):24-27.
[17] 鐘義信,周延泉,李蕾.信息科學教程,北京: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2005:27.
[18] Pinsonneault A, Kraemer K. The impac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n middle managers. MIS Quarterly, 1993, 17(3): 271-292
[19] 熊錦華,虎嵩林,劉暉.云計算中的按需服務.中興通訊技術,2010,16(4):13-17.
[20] 曹彬,程久軍,閆春鋼.基于云計算Live Mesh的流媒體應用研究,計算機科學,2010(11):92-96.
篇12
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和教育改革的推進,校園數字化建設已經成為各大高校現代化建設的重點,是反映各大高校綜合實力的一大標志,更是推動高校的科研、管理等服務的技術支撐。3G數字化是指基于3G的基礎上利用先進的網絡技術和科學的通訊方式對各種科研、生活、教學等資源進行細致而全面的數字化,并進行規范化的信息資源集成和整合,實現資源管理的綜合統一,最終服務于高校的日常工作,推動制度的創新和管理的優化。云計算是一種以互聯網為基礎的計算方式,這種方式可以根據用戶的需求提供給他們相應的軟硬件資源和信息,運行方式非常像電網。將云計算應用到支撐高校數字化網站群建設和管理的基礎上,能突破現有的站群資源管理和應用模式,更好的解決網站群的安全技術問題和受限的技術空間問題。本文筆者針對此實現了一系列的探討,現做如下報告。
一、移動數字化校園網絡的基本框架
移動數字化校園網絡的基本框架以傳統的移動數字化校園網為基礎,并增設Web服務器和網關服務器,加之Wap門戶網站等,實現移動通信網絡和計算機網絡的融合。它的基本框架有三個模塊:數字化校園網、UE、3G移動通信網。
(一)融合Wap技術的數字化校園網
Wap即是無線應用協議,是移動網絡開發的一系列規范組合,跟互聯網的通信協議類似,適合窄帶的用戶裝置。它的網關服務器具有三個基本功能:Internet協議棧(HTFP/TLS/TCP/IP)與WAP協議棧(WSP/WTP/WTLS/WDP)之間的協議轉換;內容編解碼和壓縮、格式轉換;提供用戶訪問控制和用戶鑒權的服務等。所以Wap內容服務器與Wap網關服務器至關重要。內容服務器主要用來存儲教學資源,供用戶進行相關內容的查詢瀏覽;網關服務器的使用使得原有的Web服務器設備和技術不需任何的改變就可應用于無線環境,且WML內容都可以供用戶通過Internet訪問,所以Wap門戶網站可以通過基于網頁的開發制作技術開發。
(二)3G移動通信網絡
傳統的GPRS手機(2.5G)只有40k~60k的傳輸速率,與此同時3G移動通信網絡則有更高的通信網絡速度,帶寬更高。即便在快速移動的情況下,最高速率有144 kbits/s,室內則有2Mbits/s。除了傳統的語音、短信、彩信等業務能夠實現之外,還可以向用戶傳送視頻,這個技術為移動環境下和遠距離環境下聽課成為可能。
(三)Wap用戶端
Wap手機為用戶提供了瀏覽資源的瀏覽器和控制命令等輸入操作界面。
二、云計算
(一)云計算發展歷程
自2007年Google公司宣布了云計劃,它就成為了云計算目前最強勁的實踐先驅。同年8月IBM推出了“藍云(BlueCloud)”計劃,它是一個企業級的解決方案,為客戶搭建分布式和互聯網互通的操作計算體系。2008年8月,Amazon推出了彈性計算云和簡單存儲服務。我國的云計算技術近年來也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2008年3月清華大學和Google公司合作構建了“云計算”實驗環境,11月無錫市政府和IBM公司合作建立了無錫軟件園計算中心。與此同時國內多家殺毒軟件制作公司如聯想網御、瑞星、金山等都給出了云安全的解決措施,多家運營商也緊隨其后努力追上云計算的步伐。
各大高校也紛紛建立了云計算高校實驗室。在西部,2011年1月四川大學、四川電信、西南交通大學、電子科技大學一起聯合建立了“中國西部信息中心云計算高校聯合實驗室”。戴爾公司也同期幫助廣州大學建立部署了云計算基礎架構平臺的集中化管理方案,積極提供了多種系統和服務資源。大連理工大學建立了基于虛擬化服務器的校園網數據中心云,浙江大學的云計算技術的科學服務平臺也在積極實施中。
(二)云計算應用的拓展
1.Web應用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使得人們在網上通信越來越方便,目前互聯網已經成為了第四媒體。網站內容每天都會不斷再更新,全球大量的互聯網用戶可以隨時向互聯網貢獻音頻、照片和博客,不斷刷新著互聯網最新的內容。而云計算在這一過程中將大量的數據信息集成在一起,并提供更多的基礎設施和計算能力,簡化管理。它使得短時間內處理大量的信息數據成為可能,動態網站的性能也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在這一過程中,Web技術的發展也反過來推動著云計算發展的主要因素。
2.網站群建設
篇13
關鍵詞 :云計算;物聯網;智慧醫院;信息服務
中圖分類號:TP39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260X(2015)04-0029-03
1 引言
智慧醫院又叫感知醫院或物聯網醫院,是以物聯網技術為基礎,以各種應用信息服務為載體而構建的集診療、管理和決策為一體的新型醫院.智慧醫院綜合了信息化醫院、智能醫院、數字醫院的優點,其服務和管理模式為醫院創新發展提供了的新的思路,為居民醫療帶來了全方位服務.當前,智慧醫院已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文獻[1]搭建了智慧醫院體系架構,并分析了其與物聯網基本體系架構的對應關系;文獻[2]集信息集成、統一通信、大數據分析及移動終端管理等關鍵技術,提出了一種新型的智慧醫院體系架構;文獻[3]在文獻[1]基礎上,提出一種建設智慧醫院平臺的具體方案和方法;文獻[4]在對智慧醫院建設中的關鍵技術及內容分析的基礎上,從邏輯結構、應用框架和基本網絡環境建設等方面給出了智慧醫院的具體應用方案.從中可以看出,目前對智慧醫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架構方面,基本沿用傳統的感知層、網絡層和應用層三級架構,其中雖然對建設中的關鍵技術和內容進行了探討,但都是泛泛介紹,并沒有針對某一項關鍵技術在智慧醫院的應用展開討論和分析.
云計算是一項新技術,是網格計算、分布式計算、并行計算、效用計算、網絡存儲、虛擬化和負載均衡等傳統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發展融合的產物[5-6].智慧醫院平臺開辟了在醫療行業應用云計算的新模式.通過云計算,極大提高了醫院信息化的靈活性和擴展性.為此,本文主要就云計算這一關鍵技術在智慧醫院的應用展開討論和分析.
2 智慧醫院信息服務的主要內容
智慧醫院信息服務包含兩個層次的內容,一是從醫院角度,二是從社會化角度.具體如圖1所示.
從單個醫院角度而言,服務內容包括信息管理服務和決策分析服務兩個方面.信息管理服務包括門診管理服務、住院管理服務、醫技管理服務、藥品管理服務、物資管理服務等.決策分析服務包括疾病分析服務(各類疾病的發病年齡分布和地域分布),就診分析服務(各時間段內的門診和住院人次等),藥品分析服務(每類藥品的臨床用量及利潤)以及科室分析服務(各科室產生的診療費用)等.
從社會化角度而言,包括健康信息管理服務、遠程診斷服務、遠程監護服務、醫保“一卡通”服務等,屬于高層次的應用信息服務.其中健康信息管理服務是智慧醫院社會化信息服務的關鍵內容,是其所有社會化信息服務的基礎.為構建一個完整的個人電子健康信息管理平臺,需將電子病歷、電子醫囑、醫技報告以及相關視頻等各種診療信息進行整合.有了該平臺,個人健康信息便能做到如檔案一樣可供隨時查找和調閱,極大方便了患者今后的復診、轉診以及自我保健,同時也為相關醫療機構的遠程診斷和監護提供了材料和經驗支持.
3 云計算與智慧醫院信息服務的關系
智慧醫院的數據量規模龐大,并且大多包含時間、地點等多種屬性信息,所以存儲結構較為復雜,故稱醫療大數據.要實現智慧醫院的社會化信息服務,必然要涉及到醫療大數據的存儲、管理與分析[7],而這些問題的解決,必然要涉及云計算技術,以便為智慧醫院提供各種基于海量數據的信息服務.下面就從云計算的基本特征角度分析其與智慧醫院信息服務的關系.
3.1 虛擬化
在云計算中,用戶所請求的應用服務均來自虛擬的“云”,而不是有形實體,所有的應用服務在“云”端某處運行,用戶無需了解具體細節,便可在任意位置通過各種終端來獲取.將云計算技術應用在智慧醫院中,用戶僅需一臺電腦或者手機等終端,便可在任何位置通過網絡來獲取相關服務,這樣更多的人便能夠低成本地享受到優質便捷的醫療信息服務.
3.2 資源整合
資源整合是云計算的重要特征,能將現有信息孤島中的數據進行有效整合,實現“大數據”集中處理,以提供更強大的應用支撐能力.將云計算技術應用在智慧醫院中,能夠將原來醫院管理信息系統HIS下相互獨立的多個應用平臺及信息孤島中的大量數據,進行有效整合,以便更好地為公眾提供醫療信息服務.
3.3 高可靠性和安全性
在云計算模式下,所有的應用信息服務分布在不同的服務器上,并通過在云端使用數據多副本容錯、計算節點同構可互換等措施來保障服務的高可靠性[8].將云計算技術應用在智慧醫院中,重要的醫療信息數據全部存儲在云中,集中存放,降低了數據存放在醫院服務器上丟失或者泄露的風險.
4 云計算在智慧醫院信息服務中的應用方式
相比于其他領域的信息服務,數據安全是智慧醫院信息服務實現過程中面臨的極其重要的問題.某些數據如醫院運營數據、核心醫療技術等屬內部資料,不便公開,所以建立公用云和私有云結合模式.總體思路是各醫院將涉密的數據(內部的日常事務、工資福利、收支運營、核心技術等不可公開信息)放在私有云上,僅供醫院內部職工使用,而將可公開的信息和服務放在公用云上,為其他醫療機構共享,并對社會開放.對于患者、醫保中心、藥品生產商而言,公用云是使用智慧醫院信息服務的窗口.患者可在公用云上查詢個人診療信息,以及醫院和醫生的相關信息,為復診和轉診帶來便利;醫保機構可在公用云上查詢患者診療清單并核實相應費用,以便開展正常的醫保報銷等服務;藥品生產商可通過公用云隨時查詢藥品庫存和支出等數據,以便及時補充庫存,為醫院和藥房調配藥品提供方便.
5 云計算對智慧醫院信息服務的影響
5.1 節約信息化建設成本
云計算技術的本質特征就是使用多租戶模式整合云服務提供商的計算、網絡和存儲資源,服務于多個用戶[3].在這種模式下,所有的應用服務在云端自動生成,各醫院采用租用或者訂購的方式來使用,從而節約了大量的硬件設備成本以及將來的許多維護費用.
5.2 改變醫療信息服務模式
云計算技術深刻改變了目前的醫療信息服務模式,下面分別從個人和家庭、社區衛生服務站和基層醫院、大型三甲醫院三個角度進行分析.
(1)個人和家庭
通過手機、穿戴式傳感器等無線終端,及時采集家庭成員的相關生理指標信息,并反饋至醫療機構的數據中心.一旦有異常,相關醫療機構立即進行提醒和警示,以便病患引起重視,盡早就醫,并且根據實際需求設定用藥提醒,督促病患按時按量服藥.通過此種方法可對一些慢性病人長期進行監控.與此同時,用戶還能向相關醫療機構進行在線健康咨詢,并在網絡寬帶允許的條件下,通過視頻接受遠程醫療服務.
(2)社區衛生服務站和基層醫院
通過由無線傳感設備感知到的反饋數據,社區衛生服務站便可及時獲取所轄社區內居民的詳細健康信息,對需實施監控的病患特別關注,一有異常立即采取相關措施,對突發和嚴重病患者及時提供上門救助服務.對于常見病,社區衛生服務站和基層醫院能處理盡量處理,無法處理才將病患轉至高一級醫院,有效緩解了大型三甲醫院的就診壓力.
(3)大型三甲醫院
當社區衛生服務站和基層醫院將無法處理的病患轉至大型三甲醫院時,由于病人在基層醫院的相關診療信息均在云端保存,需要時便可通過系統直接查詢和調閱,避免了重復檢查和化驗,有效減輕了病人的經濟開銷,提高了三甲醫院的工作效率.這樣該區域內的所有醫療機構便能通過云端進行互聯,單個醫院的信息服務實現了集成,集成的醫療信息服務可在該區域內共享[9],最終實現了協同服務.
6 結束語
智慧醫院平臺開辟了在醫療行業應用云計算的新模式.本文分析了智慧醫院信息服務的主要內容,從云計算的基本特征角度討論了云計算與智慧醫院的關系,并對云計算在智慧醫院信息服務中的應用方式及其對智慧醫院信息服務的影響進行了探討.智慧醫院社會化信息服務是其建設的最高目標,必將推進基于健康檔案的區域衛生信息平臺建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10].相信在中國新醫改背景下,我國的醫療信息服務必將迎來一個高速發展的階段.
參考文獻:
(1)胡新麗.物聯網框架下的智慧醫療體系架構模型構建——以武漢智慧醫療為例[J].電子政務,2013(12):24-31.
(2)陸晉軍,丁富強,鄭榮.智慧醫院體系架構及關鍵技術應用[J].中興通訊技術,2014,20(4):16-20.
(3)趙彥杰,唐穎淳,孫金成.基于云計算的智慧醫院平臺設計與實現[J].互聯網天地,2014(4):23-26.
(4)Lei Yu, Yang Lu, Xiao-Juan Zhu. Smart Hospital Based on Internet of Things [J]. Journal of Networks,2012,7(10):1654-1661.
(5)陳康,鄭緯民.云計算:系統實例與研究現狀[J].軟件學報,2009,20(5):1337-1348.
(6)Michael A, Armando F, Rean G, et al. Above the clouds: a berkeley view of cloud computing, http://eecs.berkeley. edu/Pubs/TechRpts/2009/EECS-2009-28.html, February 10,2009.
(7)倪明選,張黔,譚浩宇,等.智慧醫療—從物聯網到云計算[J].中國科學:信息科學,2013,43(4):515-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