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德育的構成要素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高校,是學生邁出校門、走入社會的關鍵時期。在高校營造優良的德育氛圍,對大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近些年來學生可接受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所獲取信息的來源也是五花八門。思想較之以往更加具有獨立性、多變性和差異性,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價值觀念奔涌而來。這固然有利于學生眼界的開闊、視野的拓展,但同時,我們也看到,學生會不可避免地遭受到各類信息中負面影響的沖擊,造成心理取向扭曲、責任感淡薄、個人主義增強、集體意識薄弱、團結協作觀念差、心理素質極差等問題。體育,有別于其他學科,具有極強的組織性、開放性、實踐性等特征,并且體育學科也貫徹了一個學生從接受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這段學習生活的始終。體育,可謂是對學生在學生生涯中進行德育教育最好的載體之一,是學生親身感受德育教育的良好平臺。但是長期以來,體育教師過多地重視體育基本技術的訓練和身體素質的提高,忽視了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一些學生對體育的內涵也沒有充分認識,認為體育活動只是強身健體而己,卻不知體育是一個能將智慧、體質、意志和精神融為一體的綜合教育。因此,在體育教學中加強德育教育對于提高大學生體質健康,對于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的德育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這關乎到“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的高校人才培養方針。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對象。以上海市體育課程中的德育教育為研究對象,進行體育課程中德育要素探究實驗,了解在高校體育課程開展的過程中,學生通過體育課程所能習得的德育內容具體有哪些方面。
2.研究方法。①文獻分析法,根據研究需要,在《中國知網》、《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龍源期刊網》、《萬方數據資源系統》等網站與數據庫上對與體育課程德育教育相關文獻數據進行閱讀和整理,為本文的分析、研究和論證提供理論依據。②比較分析法,通過對上海市不同高校、不同專業、不同年級的學生進行調查,對不同體育課程項目中不同層面的德育內容進行分析,研究體育課程中所包含的德育要素。③深度訪談法,通過郵件溝通,面談,召開體育與德育一體化學術會議等方式,對體育學科及德育方面的專家、常年從事體育教學的體育老師以及上海部分高校的在校大學生進行訪談,征求其對于體育課程中進行德育教育所包含內容的想法和意見。
二、研究結果
1.高校體育與德育一體化研究現狀。①目前,國內關于體育教學中德育教育的研究成果大多集中于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后,以中小學為重點,高校體育德育研究較少。研究內容主要涉及體育教學中實施道德教育的意義、特點、途徑和方法,均是從微觀視角進行研究。給予當前學校現狀的調查研究不多,理論與實踐脫節,進行實證研究的報導甚少。②國內文獻中,重復性研究較多,文章論述較簡單,并且多偏向于思想品德教育,研究視角較狹窄。③相關研究成果多發表于《職業學院學報》、《音體美》、《教書育》等雜志,體育類刊物集中在《體育教》、《體育師友》等刊物上,核心期刊相關研究成果較少,可見其研究還有待于進一步深入。④通過文獻分析發現,有關體育課程教學中的德育教育研究還不夠深入、全面,還沒有專家、學者對此進行長期、系統地研究。并且,致力于體育課程改革研究的學者們通常關注體育課程理念、內容、方法和評價等方面的研究、對于體育教學中的德育教育研究相對重視不足。⑤國外目前對于體育課程德育教育的開展,著力點在于推進TPSR(Teaching Personal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個人社會責任模式在體育課堂中的應用。通過TPSR模式課程設計與實施,除了培養學生運動技能與表現能力,也借此發展青少年的團結、努力、尊重、關懷他人等德育方面的能力,并期望學生能夠將此類能力轉移至體育課堂之外的家庭與社會環境。
2.高校體育與德育一體化課程德育要素。通過查閱大量國內外文獻數據,及對境內外多位專家、教師訪談后的評價和意見,借鑒TPSR個人社會責任模式,確定高校體育與德育一體化課程包含以下幾方面的德育要素,即尊重他人的權利和感覺;努力參與;自我導向;幫助他人;領導行為。
3.高校體育與德育一體化課程包含德育要素及其在教學中的體現。①尊重他人權利和感覺,有多位資深專家與教師提及,尊重他人的權利和感受具體體現在,課堂中沒有人是被排除在外的。教師公平分組,讓每一位學生都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例如,籃球課堂中,適當改變籃球規則,在投籃前每一位組員都要先觸到球后才能投籃,從而讓一些基礎稍差的同學也可以參與其中。而學生,會主動思考,積極與同學、老師溝通交流,也會融入課堂教學中。在課堂比賽中禮貌謙讓,隊友失誤也不會去指責他人;而當自己發生失誤時,能夠積極主動承擔責任并道歉,與隊友、裁判、老師理性溝通等,這些都是學生達到了尊重他人權利和感覺這一層面德育要求的體系。②努力參與,體育課程的實踐性要求了學生必須積極參與到其中,才能提高自身技能水平;不斷努力練習,才會有收獲。努力參與即提高學生的內在動機,讓學生能夠努力探索、積極面對新的挑戰。課前積極準備;練習時堅持不懈、態度積極,即使技術不佳也不會放棄,努力提高自身水平,不打混摸魚;有提高自己技術水準的欲望,內心積極主動要求學習;課堂中難度較大的素質練習也認真完成。能夠做到這些層面的學生,當他們面對困境時,同樣能夠表現出戰勝困難的勇氣與堅持到底的毅力,迎難而上,挑戰自我;遇到問題會主動尋求解決方案;課堂上積極配合教師指令,會主動說明他人,注重團隊的合作與個人參與度;并且積極與老師和同學溝通交流,勇于面對新挑戰。③自我導向,自我導向即學生能做到教師監督與否無差別。在沒有教師監督、督促的情況下,自發自主地練習,最初教師可給予學生一定的安排和指導,學生掌握后可自主地安排學習計劃和內容。并且,學生要能夠自發抵抗來自外界環境不良因素的誘惑和干擾。達到這一德育層級的學生,能在課前自發積極做準備;按老師要求做練習,不受他人影響;給自己設立合適的目標確實執行;課下也會積極主動查閱資料,堅持練習;會主動尋找高水平的同學學習;與同學之間有良性的競爭;遇到困難堅持不放棄。④幫助他人,要求學生能夠主動關懷、幫助同伴,與同伴分析心得體會。例如,學生在進行長跑、身體素質訓練等難度較大的練習時會給他人鼓勵,會主動指導幫助其他同學;會主動給予內心的同學幫助。這些學生普遍具有敏銳的視察力,較強的體育模仿能力;隊友的動作不規范會提示;在比賽中,無論優勢劣勢,都會激勵隊友,給隊友信心,比如眼神的鼓勵、肯定的動作、言語激勵等,會給予同學安慰。⑤領導行為,具有領導行為的學生在課堂上能夠表現出團隊合作,具有一定的威信與內在的號召力。他們通常有著較高的自我要求;能夠在老師下達指令后主動召集同學;尊重老師,恪守課堂常規,遵守課堂禮儀;有負責擔當的心、能主動承擔責任;會主動帶隊做操,喊口令;與同學、隊友之間關系良好;課堂比賽中了解隊員情況,能指揮隊員,安排隊員位置,致力于團隊合作;能夠在無形中帶動其他人,調動他人的積極性;比賽中出現逆境時能出面擔負起帶動大家的責任;課下同樣會主動練習,參與社團活動等,主動為別人服務;以身作則,能服眾;能夠與同學、隊友良好地溝通。
體育教學與德育教育,兩者統一于培養人的活動當中,存在于教育的整體結構之中,它們相互聯系、相互滲透。體育教學中的德育教育與技能教學和鍛煉身體、增強體質是統一的、相互作用的,德育教育為完成體育技能教學,增強體質提供了保證;反過來,通過傳授體育知識、體育技能,在增強體質的過程中,也對學生進行了德育教育。大學是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定型前最后的成長階段,是人格養成的最重要階段。知識探究、能力建設和人格養成“三位一體”的育人理念,是許多高校正在全力推進的,旨在以人才培養為中心,全面提高教學質量。道德教育是體育教學的目標之一,要正確擺正它的位置,處理好二者之間的關系,體育學科在進行德育教育中有區別與其他學科的獨特性,要根據體育學科的特性和學生學習的特點,有選擇有意識的進行德育教育。思想教育必須有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因此,必須注意通過各種教育手段,長期不懈地滲透德育教育,切不可在短時間內一蹴而就,只有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收到卓有成效的理想效果。
參考文獻:
[1]楊小明.體育教學中的道德教育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
[2]趙方.德育教育與體育教學[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2002,(3).
篇2
二、選擇性的學習內容
設計與制訂體育新課程課時計劃時,首先可根據單元教學計劃確立學習目標,設計許多可能達成這一學習目標的內容,教師也可以在不同的場合、環境下選擇不同的內容來達成學習目標,也可以由學生自己來選擇最喜歡的方式來達成學習目標。如五年級有一節課的學習目標是“發展靈活性”和“學會遵守規則和尊重他人”。我把這個目標介紹給學生,讓他們自己設計一堂課來體現這個目標。立刻大家就七嘴八舌地討論起來。沒想到內容還真不少。有“肩肘倒立、小籃球”;“后滾翻、通過障礙”等。最后大家統一意見決定上課的內容是“前滾翻、貼膏藥”。也許是他們自己制定的吧,一個個小臉練得紅樸樸的。大部分同學都能標準地完成前滾翻了。做游戲時違反規則的現象也少了。
三、主體性的學習方式
體育新課程教學的過程應該是一個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過程。小學低年級的“模仿動物走”一課中,我先介紹了鴨子、大象、蛇等動物的走路姿勢,并且給小朋友做了幾次示范。其后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思索、構思,來發現不同動物走路的不同特征。小朋友的情緒一下子高漲起來,“鴨子走路是一擺一擺的”、“大象走路顯得很笨重”。“那你們能模仿它們的姿勢嗎?”“能!”同學們都爭著回答。一個個都學著各種各樣的動物走起來。
四、融洽的師生互動
篇3
二、理論分析及假設提出
本文數據來源于問卷調查。問卷的設計依據以文獻研究和學術交流兩個途徑,從企業層面展開,針對調查企業的實際情況,以財務人員和經營管理層作為被調查對象進行研究。本次調查累計向企業不同層級人員發放問卷300份,共回收216份,有效問卷196份。
依據變量是否可以直接測量取得,結構方程模型中的變量分為顯變量和潛變量兩種。顯變量又稱觀察變量,是可直接觀測的變量,也既是問卷所得的數據。潛變量則是觀察變量間所形成的特質或抽象概念,無法直接測量,要由觀察變量測得的數據資料來反映。筆者依據前人的研究以及財務能力的內涵,將財務能力(CWNL)劃分為財務戰略能力(CWZL)、財務基礎工作能力(CWJC)、財務營運能力(CWYY)、財務管理能力(CWGL)和財應變能力(CWYB),在結構方程模型中均作為潛變量反映,各潛變量的具體觀察變量詳見下文。
第一,財務戰略能力。企業對財務戰略的選擇,決定著企業財務資源配置的取向和企業的財務營運模式,影響著企業財務管理活動的行為與效率。良好的企業財務戰略能力有助于創造并維持企業的財務優勢,通常可通過兩權設置(LZ)、股權制衡度(GQ)、CFO排名(PM)以及財務參與決策重要程度(CD)來體現。
假設1:財務戰略能力對企業財務能力具有正向影響
第二,財務基礎工作能力。財務基礎工作的規范與否,直接決定了財務工作的質量與效率。良好的財務基礎工作能力為企業的長期可持續發展、創造保持企業競爭優勢提供了先決條件,通常可以運用企業財務制度是否健全(ZD)、財務數據是否準確真實(SZ)、財務報告是否及時(SJ)來體現。
假設2:財務基礎工作能力對企業財務能力具有正向影響
第三,財務營運能力。企業的財務營運能力關系著整個企業資本營運的順暢和資金的正常流動。企業各方面逐步發展均以財務營運的優劣為根本保障,具體包括資金運用、資金籌措、資本營運、收益分配以及價值創造幾個環節,分別可通過經營活動資金收支效率(JX)、投資活動資金收支效率(TX)、現金流量經營充足度(ZZ)、外部籌資能力(WC)、資產周轉利用率(ZL)、利潤分配能力(LF)以及價值創造(YN)來體現。
假設3:財務營運能力對企業財務能力具有正向影響
第四,財務管理能力。企業的財務管理能力反映企業協調、控制企業財務管理循環過程,良好的財務管理能力有利于企業整合完整企業的財務管理工作體系,具體可通過企業的財務決策(JC)、財務計劃(JH)、財務控制(KZ)來體現。
假設4:財務管理能力對企業財務能力具有正向影響
第五,財務應變能力。財務應變能力反映的是企業為了培育、維護企業核心能力,企業財務不斷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它是形成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有力財務保障,具體通過財務風險管理(FX)、學習能力(XX)、創新發展(CX)來體現。
假設5:財務應變能力對企業財務能力具有正向影響
三、信度與效度檢驗
其一,信度檢驗。本文的信度檢驗采用常用的“Cronbach's α”系數檢驗法。根據張文彤的標準α系數的臨界值設為0.7。若α>0.9,表示量表有很高的信度;若0.8
從表1可以看出,各量表最低信度系數值達到0.720>0.7,全表的信度系數為0.927>0.9,說明該問卷有很高的信度結構。
其二,效度檢驗。檢驗效度的方法通常有內容效度和結構效度。內容效度是指測量目標與測量內容之間的適合性與相符性。本文研究模型中各量表具體指標的提出,是建立在對國內外文獻進行分析和調查典型企業的基礎上構建的,并通過小樣本預試后修改而成,因此具有相當的內容效度。結構效度是指測量工具反映概念和命題的內部結構的程度。在本文研究模型中所有可觀測變量與其對應的潛變量的路徑系數均通過了顯著性檢驗,可觀測變量與潛變量的擬合程度很好,說明本文的量表具有較高的結構效度。
四、模型構建與修正
其一,理論模型。本研究在理論分析的基礎上,構建了企業財務能力的結構方程模型,如圖1所示。其中,矩形表示本研究直接測量的指標,橢圓形表示潛在變量,無法直接測量,對它的測量是通過指標間接獲取,單線箭頭線條表示單項因果關系。
其二,初始結構方程模型的檢驗與修正。對模型擬合效果的評價主要采用卡方與自由度的比值,RMSEA, RMR,CFI、NFI、PNFI等幾個指標進行評判。本文通過Amos軟件對模型進行分析,根據侯杰泰等提出的擬合度評價標準,初始模型與樣本數據的差異明顯,模型的擬合度不佳。根據Amos軟件的建議,對模型進行修正,增加了財務戰略、財務基礎工作、財務營運、財務管理、財務應變之間的相關關系,如圖2所示,修正后的模型擬合程度較高,因此,接受此模型作為企業財務能力的作用路徑圖。
在實際的企業經營中,財務戰略、財務基礎工作、財務營運、財務管理和財務應變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相關性,財務戰略從總體上指導企業財務的發展方向,最終影響落實在財務基礎工作、財務管理、財務應變等具體財務活動環節上,而財務戰略的制定也需要考慮企業的財務基礎工作、財務管理及財務應變的狀態,所以財務戰略與財務基礎工作、財務管理、財務應變之間具有相關性。同時財務基礎工作為企業的財務運營、財務管理以及財務應變提供服務,財務管理的決策也要考慮企業對多變環境的應對能力,因此財務基礎工作、財務運營、財務管理和財務應變之間具有相關性。
AMOS7.0軟件在對初始路徑圖進行修正的同時,對模型的參數也進行了估計,具體統計結果如表2所示。
五、實證結果與分析
由表2可知,財務戰略對企業財務能力的提升,路徑系數的估計值為0.551,臨界比為2.377,P值為0.017
企業財務基礎工作對企業財務能力的作用,路徑系數的估計值為0.598,臨界比為2.969,P值為0.003
企業財務營運對企業財務能力的作用,路徑系數的估計值為0.938,臨界比為5.121,路徑系數在0.001顯著性水平下顯著,說明財務營運與企業財務能力具有一定的相關性。企業具備良好的財務營運能力,保證企業資產的有效運營,對于企業財務能力的提升具有正向的積極作用。即假設3在0.001顯著性水平獲得了實證意義上的支持。
企業財務管理對企業財務能力的作用,路徑系數的估計值為0.867,臨界比為2.285,P值為0.022
企業財務應變對企業財務能力的作用,路徑系數的估計值為0.297,臨界比為1.913,P值為0.056
六、結論與建議
篇4
其次是語文教師必須具備廣博的文化基礎知識。現行初中語文教材涉及古今中外名家名作多,語文基礎知識也很博雜,語文教學內容十分廣泛,涉及天文、地理、政治、經濟、哲學、軍事、歷史、邏輯、科技等各個方面。語文教師必須具備相應的各學科的相關知識,并且在實踐中不斷積累、充實、豐富自己的知識寶庫,使自己成為精神世界的“美食家”,構建起豐富的精神世界,才能準確地把握教材。
再次是語文教師必須具備教育科學理論知識。要求教師必須具備一定的教育科學理論知識,包含教育學知識、心理學知識和新教材、新課標知識。語文教師要熟悉教育科學,了解教育規律,掌握學習語文的心理特征,學生的思維記憶、觀察興趣、習慣意志等心理。這樣,才能研究設計出新穎獨到而又切合實際的語文教學法。
2 良好的創新心理
2.1 自覺的創新意識。初中語文教師必須具備較強的創新意識,思想上勇于開拓,力求提出獨特的、新穎的教育活動思想,行為上善于探索,潛心實驗,不斷總結,不斷進取。不能滿足于做文化的傳聲筒和只盯著高考的指揮棒,不能唯書唯上地把語文教得支離破碎,要面向生活,面向未來地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2.2 較強的創新思維能力。初中語文教師具備較強的創新思維能力,要求教師在培養嚴謹的邏輯思維能力上必須要有發散性思維的能力。也就是說,不僅要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從眾多信息中引出合乎邏輯規范的結論,更要有開放的、立體的、多向的思維,表現為思路開闊,構思如泉涌,它不拘于一種思路,而從較少的信息可以得出較多的結論。通常是在強烈的創新動機和外在啟示的激發下,充分利用人腦意識和潛意識的活動能力,借助于各種具體的思維方式,以漸進性或突出性的形式,對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進行不同方向、不同程度的再組合、再創造,從而產生新穎、獨特、有價值的新結果的思維。
3 精湛的教學能力
3.1 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口才對于教師尤其是語文教師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高超的語言表達能力是教育特別是課堂教學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師語言的優劣、口頭表達能力的強弱直接影響著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作為一名初中語文教師,語言表達尤為重要,沒有較好的表達能力,即使知識再豐富,也不能準確、生動地將知識和情感傳授出來。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能為創新素養的提高增添一顆重要砝碼。
3.2 組織管理、駕馭課堂的能力。優秀的初中語文教師不僅要做好課前的準備工作,而且還要在課堂上隨機應變,隨學生的興趣愛好、認知能力以及課堂的偶然因素不斷調節教學計劃、進度等。所以初中語文教師在不斷提高教育理念文化素養的同時,還應豐富教學實踐,培養自我調節和控制能力,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3.3 靈活的教學技能。初中語文教師作為教學的專門人才需要促進教學技能的提高。從教學準備、教學、終止到管理、評估諸環節上,需要多種教學技能,例如,板書設計、定向誘導、巧設引題、結尾總結等等,這些技能的培養可以刺激學生的注意力,加強對知識的感性認識,完善教學過程中的各項環節。其實,初中語文教師豐富的面部表情、靈巧的手勢動作、講話的方式、語調的高低快慢都能起到促使學生對知識的再認識、調節課堂氣氛的作用,使課堂教學變得生動。
篇5
資產是指企業過去的交易或者事項形成的、由企業擁有或有控制的資源,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資源。商業信譽具有這樣的性質,也可作為一項資產來看待。那么,商業信譽是一種企業文化的建立,是在民間流傳的好的口碑。
商譽的內涵
商譽通常是指企業因所處地理位置的優越或信譽卓著獲得了客戶的信任,或是由于生產經營效率高,技術先進,掌握了生產訣竅等,而獲得的超額獲利能力。商譽與作為整體的企業有密切的聯系,它不能單獨存在,也不能單獨出售;這有助于形成商譽的個別因素無法單獨計價,它們的價值只有把企業當作一個整體來看待時才能確定。
商譽的因素
(一)商譽的存在因素
一個企業想要創建自己的商業信譽,樹立自己的企業形象,使企業的企業文化和社會文化的融合,并使該企業的商品與消費者的消費偏好相融合,是受兩個因素的制約,即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
內在因素。具體包括:員工的職業道德,職業水平,職業準則;員工的素質,生產態度,積極努力程度及勞動效率;管理者的心態與決策;質量及合格率;產品和服務的質量;產品的功能,技術先進程度。
外在因素。具體包括:特殊的自然資源;國家政策的傾斜度;民俗文化;歷史悠久;產品的宣傳力。
(二)商譽存在的內外在因素之間的關系
企業產品與消費偏好相融合。企業的產品是否能與消費者相融合,首先,最主要的是產品的質量,只有產品的質量過硬才能在消費者心中樹立起良好的企業形象。其次,是產品的包裝和產品的營銷手段,只有企業產品的包裝既符合本產品的實際特征,又給消費者一種好的視覺感覺來迎合消費者的消費欲望,才能吻合消費者的消費心理。最后,企業的延伸產品售后服務也是一個不可缺少的因素,如果企業對消費者的售后服務做得到位,消費者就會認同該企業的產品及良好的售后服務,與此同時就會在消費者心中樹立起良好的企業形象。當企業的實質產品、形式產品、延伸產品同時滿足消費者的消費偏好時,企業的產品就真正地與消費者的偏好相融合。
企業文化與社會文化相融合。企業的商譽也創立于社會文化之中。因為,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傳統文化淵遠流傳的歷史古國。所以說在我國商譽的產生就是我國企業的文化與傳統社會文化的融合,其融合的部分就是消費者對企業的贊譽,是該企業在消費者中流傳的好的口碑。企業只要贏得了這樣的口碑,就說明企業在消費者心中樹立起良好的企業形象,創造出高尚的企業文化并且使該企業的企業文化與社會文化真正地融合到一起,這種融合就是商譽產生的一個主要原因。
商譽的計量
商譽一直以來都無法準確地進行計量,其實對于商譽的計量可以采用一種新的方法―商譽影響因素分析計量法。這種方法是指對影響商譽產生的因素進行逐一分析,給予一定的量化指標,運用多元線性回歸的方法分析計算出商譽的真實價值。
(一)商譽計量的理論研究
就影響商譽的因素來說似乎很難,但是經過仔細分析許多因素是可以查證的,首先是產品的質量,而質量的衡量指標我們可以從產品的合格率等來衡量。
(二)商譽的計量模型
1.計量因素。
超額銷售率=(該產品銷售量-同行業該產品平均銷售量)/該產品銷售總量
超額銷售利潤率=超額銷售利潤÷該產品銷售總利潤
產品的合格率=(產品的總產量-產品的返廠量-產品在運輸途中的自然損耗數量)÷產品的總產量
服務的質量的滿意程度=對一種產品售后服務滿意的消費者數量÷接受一種產品售后服務的消費者數量
產品的功能,技術先進程度=同種產品確認功能÷(同種產品原有功能+同種產品新增功能)
對顧客承諾的實現程度=所兌現承諾的數量÷所做出承諾的數量
企業的歷史悠久程度=產品歷史各年市場占有率÷產品的現時占有率
消費者的偏好程度=消費者消費某種產品的數量÷該地區同種產品的市場占有數量
產品的宣傳力度=某一地區對某種產品認可的消費者數量÷某一地區總人口數量
某地區特殊資源利用率=某地區利用某種特殊資源取得的收入÷該地區總的收入
員工的積極努力程度(產品的完工率)=產品的實際完成數量÷產品的標準完工數(在產品的合格率一定的情況下)
商譽的價值=主營業務商譽+非主營業務商譽+特殊收益商譽
主營業務商譽=(產品合格率+產品的功能+員工的積極努力程度)×主營業務利潤×超額利潤率
非主營業務商譽=(服務的滿意程度+承諾的實現程度+消費者偏好)×非主營業務利潤×超額利潤率
特殊收益商譽=(企業的歷史悠久程度+產品的宣傳力度+特殊資源的利用率)×特殊資源凈收益×超額利潤率
2.多元線性回歸模型。
設:主營業務商譽估計價值―Q1;非主營業務商譽估計價值―Q2;特殊收益商譽估計價值―Q3;企業經營時間(單位:年)―n;產品的合格率―A;產品的功能―B;員工的積極努力程度―C;服務的滿意度―X;承諾的實現程度―Y;消費者偏好―Z;企業的歷史悠久程度―α;產品的宣傳力度―β;特殊資源利用率―γ;主營業務商譽真實價值―Q*1;非主營業務商譽真實價值―Q*2 ;特殊收益真實商譽價值―Q*3。
主營業務商譽線性回歸分析方程:
非主營業務商譽線性回歸分析方程:
特殊收益商譽線性回歸分析方程:
例如:某經營5年的生產型工業企業生產持續經營情況(見表1和表2)。
其主營業務商譽估計價值為:
把相關因素代入主營業務商譽線性回歸分析方程中,可得:
解得:b0=-558,b1=631.25,b2=
239.375,b3=163.75。代入Q*1=b0+b1∑A
+b2∑B+b3∑C 中,求得:Q*1.1=53.5,Q*1.2=
61.6,Q*1.3=87.93,Q*1.4=133.7,Q*1.5=
153.18。
此外,新《會計準則》規定,企業合并所形成的商譽,至少應當在每年年終時進行減值測試。由于商譽難以獨立產生現金流量,所以商譽就結合其相關的資產組或資產組合進行減值測試,具體方法在此不再陳述。
參考文獻:
1.肖愛萍.商譽的概念探微.財會通訊,2002
篇6
課程內容的組織原則:連續性、順序性、組合性
連續性強調的是課程要素的重復。雖然過多地重復同一內容,會使學習者感到厭倦,失去新鮮感和好奇心,但它有助于學習者獲得更多、更復雜的學習機會,對復雜的材料進行精確的分析,對抽象的概念能夠認識和掌握,便于進行相關邏輯推理與實踐操作學習,形成精細的學習品質和敏銳的感悟能力,加深對課程與教學內容的理解。因此,連續性被認為是有效地縱向組織課程內容要素的一個重要原理。順序性原則與連續性高度相關,但又超越連續性。連續性過于強調同一水平的重復,容易制約學習者在理解、技能、態度等方面的深入發展。順序性則強調每一后續學習的課程內容應該建立在前面學習的內容要素基礎之上,對課程內容要素作從已知到未知、從具體到抽象、從簡單到復雜的處理,能夠對有關內容加以深入、廣泛地展開,在更高層次理解后續內容。這既符合知識本身的邏輯,也符合學習者的認識規律。如果說聯系性關注的是課程要素的重復,那么順序性側重的就是課程要素的加深和拓寬了。泰勒最初提出順序性這一原則,主要基于課程內容要素的邏輯順序。根據贊可夫的高難度教學原則,學習者的學習有時也可以依據由未知到已知、由抽象到具體、由復雜到簡單的順序進行。因為適當難度的內容,能夠激發學習者的求知欲望、探索興趣,使學習活動更具挑戰性和成就感,但內容的難度一定要與學習者思維發展階段相適應。塔巴認為,課程工作者在組織課程時,往往只重視內容的順序和處理內容所需的技能,這是一種有失全面的做法。她認為課程內容組織,應該兼顧知識的邏輯順序和學習者的心理順序,用一個雙重順序把概念、意念等內容和預期的學習行為結合起來。整合性是指在課程內容各要素之間的橫向的聯系或水平的組織上,尋求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系,形成適當的關聯,逐漸獲得一種統一的觀點,把各種要素整合為一個有機整體。從而克服由于分科分割所造成的課程內容支離破碎的狀態,以增強學習的價值、應用性和效率。例如,在數學課的學習中,固然要培養學生處理數量問題的技能,但更加重要的是,要考慮到在社會學科、科學、生活中,如何有效地運用這些技能。培養這些技能,不是作為僅僅用于某一學科的孤立的行為,而是使它們逐漸成為學生全部能力的一部分,以便用到日常生活的各種情境中去。整合性強調要以各門學科的獨立性為前提對課程內容進行組織。這就意味著它要在尊重差異的前提下,打破固有的學科界限和傳統的知識體系,找出各種課程與教學內容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系。它關注的是知識應用而不是知識形式,強調的是內容的廣度而不是深度。在整合的基礎上,加強各個學科之間、課程內容和個人需要和興趣之間、課程內容和校外經驗之間的廣泛聯系。使自己的行為與所學課程內容統整在一起,便于探索個人和社會最關心的問題。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忽視了各門學科的差異性對其內容進行整合,必然是各門課程的大雜燴和一種課程拼盤。一般而言,整合的方式有:根據知識的內在邏輯聯系加以整合,消除學科之間壁壘森嚴的對立;根據學習者的興趣或經驗加以整合,不斷完善學習者的人格;圍繞社會問題、生活主題加以整合,加強學習者與社會生活之間的聯系。
課程內容結構:縱向與橫向、邏輯與心理、直線與螺旋
為使各種課程內容要素有機地整合,產生學習的累積效應,還需要對課程與教學內容要素以恰當的結構形式進行組織編排,從而有效地呈現給學習者。課程內容主要有以下幾種相互對立的組織形式。縱向結構或稱序列結構,是指將課程內容的各種要素按照某些準則以先后發展順序排列,保持其整體的連貫性。在課程史上,影響較大的組織形式就是縱向結構。夸美紐斯的“務使先學的為后學的掃清道路”要求與《學記》中的“不陵節而施”,都是強調按先后順序,由簡至繁地組織課程內容。泰勒的連續性原則也包含了由簡單到復雜的意味。一般說來,強調學習內容從已知到未知,從具體到抽象,是歷史上課程論學者的一貫主張。上世紀以來,一些教育心理學家又從心理學角度提出了一些有關縱向結構的新認識。例如,加涅的層次結構理論按照復雜性程度把人類學習分為八類,認為學習任何一種新的知識技能,都是以已經習得的或原有的知識技能為基礎,即復雜學習以簡單學習為基礎;皮亞杰則強調課程內容要與學生思維發展階段相匹配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布盧姆等人的《教育目標分類學》也是強調學習內容由簡單到復雜按順序排列的典型。橫向結構是指打破學科的界限和傳統的知識體系,將各種課程與教學內容要素,按照橫向關系組織起來,以便學習者有機會更好地探索社會和個人最關心的問題。這種結構形式強調的是知識的廣度而不是深度,關心的是知識的應用而不是知識的形式。這是與上世紀60年代以后,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合流,社會科學內部各學科日趨綜合的趨勢相順應的。一些主張橫向結構的學者認為,應從較為廣泛的知識范圍來編制課程,而不僅限于某一項知識范圍。正如克爾認為,“如果我們組織的課程旨在達到業已明確規定了的目標,或者是要賦予各個學習領域中所使用的獨特概念與方法的經驗的話,那么,學校中彼此孤立的學科設置就是一個問題了。使知識漸次走向更廣泛的綜合化,才是合乎理想的。”這就是說,學習者的生活原本是一個整體,我們不能人為地把他們完整的經驗分成不同的學科領域,把他們完整的生活割裂為家庭生活、學校生活和社會生活等幾大板塊。如果要使學習者所學的內容對其成長具有意義,就必須用一些融合的形式使各科課程內容要素有效地聯系起來。課程內容是按邏輯結構還是按心理結構來組織,在教育史上的爭論從未停止過,成為“傳統教育”與“現代教育”最大的分歧所在。邏輯結構是指根據學科本身的系統和內在的聯系來組織課程與教學的內容,強調學科本身的邏輯順序。心理順序是指按照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來組織課程內容,強調依據學習者認知規律以及他們的興趣、需要和能力安排課程內容。以赫爾巴特為代表的“傳統教育”派認為,學科知識體系的傳授是最重要的。主張按邏輯順序來組織課程與教學內容,強調學科固有的邏輯順序的排列,把課程內容的重點放在邏輯的分段順序上,至于這種邏輯順序對學習者有什么意義則不屬于考慮的范圍。以杜威為代表的“現代教育”派則強調根據心理順序,即學習者身心發展的規律以及他們的興趣、愛好、需要、經驗背景等來組織課程內容。把課程內容的重點放在學習者的心理發展上,使其符合學習者認識活動的規律。學習者是課程活動的中心和目的,對于學習者的生長和發展來說,一切學科的邏輯都處于從屬地位。隨著對課程組織研究的逐步深入,越來越多的人傾向于學科的邏輯順序與學習者的心理順序的統一。這是因為,社會職業的專業性和系統性就要求其對應的知識體系具備基本的邏輯性。而這種邏輯性體現了客觀事物的發展的內在聯系,在知識結構上表現為學科體系。按照應有的邏輯結構(學科體系)來呈現課程與教學內容,可以使學習者了解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事實上,每門學科各部分內容之間都有其內在的邏輯關系,某一部分內容總是既以另一部分內容為基礎,同時又作為其他部分內容的基礎。只有把握了其邏輯關系,才能對這一領域有深入系統的了解;同時,課程內容是為學習者安排的,如果不符合他們認識的心理特點,那么再科學的內容之于學習者也是無效的。直線式與螺旋式是課程與教學內容組織的兩種基本結構方式。所謂直線式結構,是指把一門課程與教學的內容按照直線形式進行編排,環環相扣,組織成一條在邏輯上前后聯系的直線,前后內容基本上不重復。贊可夫認為,有關的課程與教學內容,如果學習者理解和掌握了,就可以直線推進而不必過多重復,否則,會造成學習者的厭倦,為保持他們的學習興趣,教師必須不斷呈現新的學習內容。所謂螺旋式結構(或稱圓周式結構)就是要按照學習的鞏固性原則,在不同階段、單元或不同課程門類中,按照繁簡、深淺和難易的程度,使課程內容重復出現,注重前后聯系,層層遞進,逐漸擴大內容范圍并提高其深度,使之呈現“螺旋式上升”的狀態。螺旋式結構課程為學習者提供了一套具有邏輯先后順序的概念組合,目的是促進其認知能力的發展。美國課程學者布魯納極力主張采取螺旋式結構組織課程與教學內容。他認為課程與教學內容的核心是學科的基本結構,應該從小就開始教各門學科最基本的原理,以后隨著學年的遞升而螺旋式地反復并不斷在更高層次上重復它們,直到學生能從結構的角度全面把握該門學科為止。后來美國學者凱勒(C.Keller)在20世紀60年代構建的一種所謂“逐步深入的課程”,就采用了螺旋式這種結構。直線式與螺旋式結構是課程與教學內容組織的兩種基本的邏輯方式。在當代課程與教學內容的編排中,它們仍以不同的形式表現出來。這兩種方式各有其利弊,分別適用于不同性質的學科和不同階段的學習者。直線式結構的優點是能夠較為完整地反映一門學科的邏輯體系,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復,而成為效率較高的一種組織形式。對一些理論性相對較弱的學科知識和操作性較強的內容以及高年級的學習者,宜采用直線式結構。直線式結構的弊端在于不能很好地顧及學習者的心理發展特點以及認知規律,難以將學科發展的前沿成果及時整合到學習內容之中。螺旋式結構的優點是容易照顧到學習者的心理特點和認知發展規律,使其對課程內容的理解逐步加深和拓展。對一些理論性相對較強的學科知識,難以理解和掌握的內容,尤其對低年級的學習者,宜采用螺旋式結構。螺旋式結構的弊端在于容易造成學科內容的臃腫和不必要的重復,因為過多地重復同一內容,往往使學生容易感到厭倦。直線式課程和螺旋式課程對學習者思維方式有不同的要求,前者要求邏輯思維,后者要求直覺思維。邏輯思維是按直線一步一步地思考問題,注重構成整體的部分和細節,它只是接受確切的和清楚的內容;直覺思維是要在理解細節之前先掌握實質,它考慮到整個形式,它是以隱喻方式運演的,它能做出創造性的跳躍。兩者各有其特點,最佳的選擇是在保持線性編排思想的同時,應恰當融入螺旋式課程要素和直覺思維特點,形成直線前進與螺旋上升的優化編排體系。與國際相對成熟的教育課程相比,當前我國課程內容還存在一些缺失。為了順應全球科技的飛速發展以及日新月異的社會變化,培養合格公民和高素質勞動者,我們不能原封不動地照搬十幾年前甚或幾十年前的課程內容。我們應該優化課程內容要素,遵循基本的組織原則,以恰當的結構形式編排課程內容,最大限度回歸“知識”的整體面目,使之成為素質教育的真正載體,否則,新課程改革的良好愿景是無法實現的。
本文作者:孫澤文工作單位:荊楚理工學院教育發展研究中心
篇7
一、研究意義
基本理論問題是研究的起點,也是學科成長的基點。職業教育相對于基礎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發展較晚,長期以來人們習慣于將職業教育及其學科建設置于普通教育學學科之下。職業教育屬于教育的范疇,但其在教育對象、教育內容、教育條件、目標、方式方法上均與普通教育學學科存在很大差異,將職業教育列入普通教育學學科之下的做法顯然不科學。職業教育“這一與職業相關的學科的總框架”所蘊涵的內容和涉及的學科領域之豐富與廣博已具備了作為一個與普通教育學同等地位的一級學科的基本條件,在這一點上,學界已基本達成共識。基于此,職業教育作為一門獨立一級學科的基本理論建設問題,已成為理論研究的重點。長期以來,職業教育學科理論體系建設存在著研究滯后、模仿普通教育等問題,缺乏獨立的基本理論體系。 職業教育作為不同于普通教育的另一種類型的教育,自有其不可替代的類型特征,迫切需要符合自身規定性的基本理論體系,而職業教育基本構成要素的研究分析就屬于職業教育的基本理論范疇,對它的深入研究,為職業教育的獨立學科建設提供了寶貴的理論基礎,對職業教育其他基本理論研究及職業教育理論體系建設起著積極地促進作用。
二、職業教育基本構成要素理論爭議及界定
(一)理論爭議
目前,學者對于職業教育的基本構成要素的研究大多是以普通教育的基本構成要素為參照,只是將普通教育的構成要素位移到職業教育上來,所以,普通教育基本構成要素理論存在的爭議在職業教育基本構成要素理論中同樣存在。目前,教育界對于普通教育的基本構成要素的認識主要有以下幾種:①王道俊認為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內容和手段)三個基本要素;②陳桂生認為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資料(材料、設備、媒介、活動場地、手段組織形式與活動方式)三個基本要素;③鄭金洲認為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目的、內容、手段、方法、組織形式)三個基本要素;④南京師大版《教育學》認為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響(影響物、活動方式方法)三個基本要素。另外有學者認為教育影響包括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教育技術、教育情境四個方面的內容。 相應地,學者對于職業教育基本構成要素的認識也主要為以上幾種。另外,李春明將職業教育構成要素分為核心要素(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基礎要素(教育目的、教育內容、教育手段和方法)和制約要素(教育情境、教育資源、教育評價和教育反饋)。
(二)基本構成要素界定
“要素”是指事物必須具有的實質或本質的組成部分,是構成事物必不可少的因素。“因素”有兩種含義:一種是指構成事物本質的成分;一種是指決定事物成敗的原因或條件。顯然以上定義中“因素”的含義是第一種,所以,我們認為職業教育基本構成要素就是指構成職業教育最主要的、必不可少的、本質的成分。因此,職業教育構成要素應符合以下要點:①主導性,即在眾多、不同層次的職業教育因素中,必須是起到主導作用的成分才可能成為職業教育要素;②構成性,即構成要素必須是職業教育不可缺少的成分;③根本性,即構成要素必須是代表了職業教育內部規定性的成分。
在職業教育這一龐大的系統內,含有眾多的小系統,每個小系統又可以進一步被劃分成眾多小系統,反之,每一個小系統又是構成上一級系統的成分。根據以上對于成分要件的分析,不難發現要滿足主導性、構成性、根本性三個必要要件的成分首先必須是職業教育整體系統下的次系統,不能是次系統下的子系統,否則難以滿足主導性要件的要求。基于此,目前學者提出的次系統成分主要有:職業教育教育者、職業教育受教育者、職業教育措施(內容和手段)、職業教育資料、職業教育中介、職業教育影響、職業教育內容七項, 而能符合構成性和根本性要件的只有職業教育教育者、職業教育受教育者兩項。職業教育措施、資料、中介、影響不能滿足主導性要件的要求。學者將教育內容納入教育措施的范疇之內的做法卻值得商榷,再者教育手段、資料、中介、影響都屬于職業教育者開展教育的方式、方法,屬于職業教育整體系統下的次系統的子系統,所以不是職業教育構成要素。職業教育內容符合了主導性和構成性要件,但卻不能表現職業教育內部的規定性。從職業教育的教學來看,主要可以分為職業知識、技術、技藝實踐教學和職業知識、技術、技藝知識的研究教學,包括理論與實踐兩個方面的內容,且以技術實踐為主導,這與普通教育語境下的“教育內容”有本質的區別。基于此,我們認為職業技術能夠滿足以上三個構成要件,與職業教育教育者、受教育者一起構成了職業教育基本構成要素。
三、基本構成要素之間的關系
李春明在《淺談職業教育要素的構成及其意義》一文中對職業教育的基本構成要素也做出了界定和分析,并將構成要素分為核心要素、基礎要素、制約要素三類,對于三者間的關系也沒有做詳細論述。由于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存在的明顯差異,三個基本要素間的具體關系仍有研究的必要。
我們認為職業教育教育者在三個要素中處于指導作用。職業教育只要以實踐教學為主,理論教學為輔,以向社會培養具有實踐操作能力的技術型人才,而實踐教學中教師應以指導為原則。與此相對,職業教育受教育者處于被指導的地位。基于認識的無限性原理,我們認為,職業技術相對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而言均屬于學習研究的主要對象。
參考文獻:
篇8
香農信息論的最初目的在于解決信息的測量問題,以提高通信系統的傳輸效率和可靠性。從香農的一般傳播系統簡圖可以看出,影響消息從信源傳遞到信宿的因素有兩個,一個是傳播渠道的容量,另一個是噪音。為了抵消傳播渠道中的噪音,達到有效的傳播,就必須在傳播過程中加進“冗余信息”。傳播過程中的噪音越多,就需要越多的“冗余信息”。所以,“冗余信息”是傳播者有意加進的“已知”或“可預計”的內容。
本文對電視廣告中冗余信息的界定是:在電視廣告中,和廣告產品不直接相關的信息。這里的信息包括視昕及文本語言信息,也包括廣告的播放方式等非語言信息。例如“恒源祥”的廣告,其廣告語言言簡意賅,人們對它的品牌也耳熟能詳,為了加強人們的記憶,在播放的時候特意重復播放。這就是形式上的冗余,這種形式冗余也屬于本文所界定的冗余信息。
冗余信息和電視廣告傳播的效果是息息相關的。冗余信息在信息整體中所占的比例,稱為“冗余度”,如果廣告信息的冗余度過低,在信息傳播的過程中容易受到噪音的干擾,從而不能將廣告信息有效地傳達給受眾;如果冗余度過高,有效信息所占的比例過小,則有可能混淆受眾視聽,影響傳播效果。
電視廣告中冗余信息的構成主要包括以下幾個因素:
語言元素
電視廣告中的純語言形式主要包括口頭語言形式和書面語言形式,主要是指電視廣告中的解說詞。廣告解說詞是電視廣告中一種特殊的語言表達形式,是電視廣告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電視廣告解說詞一般采用口語化的語言,簡潔明快,目的是為了使受眾直接無誤地接受信息,又能方便地記住廣告信息。例如腦白金廣告中的“送禮就送腦白金”,李寧廣告中的“李寧,一切皆有可能”,蓋中蓋廣告中的“高鈣片兒,水果味兒……效果不錯還實惠”等,都是優秀廣告解說詞的典型代表。
電視廣告中的純語言信息是廣告主要信息的濃縮,風格簡潔、凝練,一般為簡短詞句,瑯瑯上口,簡潔方便,更容易為受眾記憶。例如:
①選品質,選雀巢!(雀巢)
②有創意,才夠味。(統一100)
③小身材,大味道。(Kisses巧克力)
④愛生活,愛拉芳。(拉芳護理洗發露)
⑤我選擇,我喜歡。(安踏)
⑥酸酸甜甜就是我。(蒙牛酸酸乳)
這些純語言信息都是以有效的廣告信息為主要構成,冗余信息含量低。信息熵值較高,冗余度低。因此,電視廣告純語言中的冗余信息對電視廣告影響力非常有限。
圖像元素
圖像是各類廣告中經常使用的一種手段,是電視廣告中的主要組成部分。它以造型的形式將產品的性能、質地、使用說明等信息直觀地傳遞給受眾。俗話說“耳昕為虛,眼見為實”,由于電視廣告中純語言信息的冗余度低,說服性不強,很難調動受眾關注廣告的積極性,更難以說服受眾進行購買行為。在文字中穿插圖像,以形象化的方式來表達廣告主題,能夠使廣告的表現形式多樣并富有動感,同時實現了“眼見為實”,在美化廣告的同時,也增強了人們對廣告的信任感,從而達到了吸引受眾注意力的效果。并有利于增強受眾對廣告商品的記憶。
圖像是對客觀事物的客觀記錄,廣告商品不能獨立于環境元素而存在。因此在記錄和制作廣告圖像時,往往會同時記錄下廣告商品所處的環境背景,例如服裝廣告總在豪華商場的環境里,食品廣告總免不了出現超市貨架的畫面。此外,為了增強廣告的表現力和吸引性,廣告制作者往往在圖像中添加許多主題之外的元素,比如影視特技,色彩變幻等,譬如百事可樂藍色風暴――拯救的廣告里,身著絢麗藍色的服裝道具,頭頂藍色飄逸的發型,恣意地飛翔在沸騰的古羅馬競技場中。另外,有的廣告主體過于抽象,主題表述難度較大,電視廣告制作者會構思特殊的故事情節,從側面間接地反映或暗示廣告主題。這些和主題相關性不大的元素的添加,大大地增加了廣告圖像信息的冗余度。比如上文提到過的T-mobile廣告案例,其故事情節夸張驚險,又不失幽默,但是觀眾不看最后T-mobile的商標,根本無法從諸多圖像中得到絲毫和T-mobile相關聯的信息。
圖像元素越豐富,就越能降低電視廣告信息的熵值,提高電視廣告的冗余度,增強電視廣告的生動性、感染性、暗示性,吸引受眾的注意力,激發受眾的購買欲求。如百事可樂藍色風暴――突破夢幻中的畫面:
除了出現百事可樂的畫面外,其他畫面都是由和百事可樂毫無關系的內容構成的。滑板、賽車、勁爆的音樂聚會等,這些元素和百事可樂這樣一個飲料產品的關聯性著實不大,完全是冗余信息,但正是這些藍色調的充滿了生命張力和生命活力的畫面內容,賦予了百事可樂“年輕人的飲品”這一頗具吸引力的訴求點,這也是百事可樂公司一貫的宣傳理念。畫面冗余信息不僅大大地降低了整個廣告信息的信息熵,而且豐富了廣告內容,使廣告更具可視性,同時暗示出了百事的廣告訴求。
因此可以說,電視廣告中的圖像元素,是冗余信息發揮其影響力的重要平臺,電視廣告中的冗余信息主要就集中在罔像信息中。如果說電視廣告是對廣告商品的包裝,那么冗余的圖像信息就可以算作是對電視廣告的包裝。
音樂元素
音樂是現代廣告中一種重要的表現手段,尤其是在電視廣告中的作用尤為突出。因為音與音之間聯接或重疊,能夠產生高低、疏密、強弱、濃淡、明暗、剛柔、起伏、斷連等,它與人的脈搏律動和感情起伏等有一定的關聯。特別對人的心理,會起著不能用言語所能形容的影響作用。而廣告正是通過影響人們的心理來引導人們的消費活動的,因此,音樂對電視廣告效果有非常大的影響。
電視廣告中的音樂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背景音樂,如同電視廣告中的北京色彩一樣,它把握著電視廣告的感情基調,但是和廣告的主題幾乎無關,只是加強廣告宣傳效果的輔助手段,所以背景音樂屬于冗余信息。另一種就是和主題有關聯的主題歌,或稱為廣告歌,通過歌曲這一表現形式來打動目標受眾,實現購買行為。例如“娃哈哈”果奶的電視廣告就采用了兒歌的形式來傳遞廣告信息,“甜甜的,酸酸的,有營養,味道好,天天喝,真快樂,娃哈哈果奶”,使目標受眾――兒童在優美的旋律中愉快地接受了“娃哈哈”產品。
音樂是一種有節奏的旋律,背景音樂也正是以旋律為主。人可以不看廣告的畫面,但是很難拒絕飄然而至的廣告音樂,正是這種特殊性質,使得音樂成為電視廣告中的重要組成元素。在電視廣告中,背景音樂作為重要的輔助工具,具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優勢:第一,音樂有助于廣告受眾記憶廣告內容:第二,音樂能夠表現人物豐富的情感變化,補充和擴展廣告語言的表現內容;第三,音樂能夠烘托氣氛,突出主題。不同內容的廣告配上不同風格情調的音樂可以突出廣告商品的特定,增強廣告感染力的訴求效果。音樂所表現的情感內容雖然不可視,不可觸,但在抒發人們的內心情感和表現其精神意志方面,卻更加細微,更加傳神,更具有藝術的純粹性。
播送方式
篇9
導視系統設計是受到現代主義平面設計運動的影響發展起來的。從1933年英國設計家亨利·貝克設計倫敦地鐵線路分布圖開始,導視系統設計才開始進入正軌,它奠定了現代交通平面導視設計的基礎。
導視是表達幫助人們確定方向。其目的是在現代越來越復雜的空間和信息環境中,使得陌生訪客能夠在最快的時間獲得所需要的信息。1992年,羅梅迪·帕薩尼與加拿大教授及設計師保羅·亞瑟共同撰寫的《導視:人、標識和建筑》,推動了導視設計發展,認為導視系統設計是以信息的視覺傳達研究為主導。早期日本的《日本展示商業環境設計年鑒》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就正式加入了導視系統圖標部分的研究,美國的ADA(Americans With Disabilities Act)、NPS(National Park standard)標準設施和MTA公共汽車站標志,以及在日內瓦標準協會ISO的統一的導視符號標準認定,都在該領域進行深入的研究。美國、日本以及歐洲的發達國家的導視系統設計研究相對而言較為完善。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和城市立體化的發展而迅速發展,我國的導視設計目前正處于與國際接軌的過程之中。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型城市已經逐步有一些較為成熟的導視系統設施。在學術理論方面,大多數都是以國外優秀案例分析為主要內容,關于導視設計的著作比較少。其中,肖勇教授在《導視設計》一書提出導視系統是指公眾在公共場所行動需要了解的信息,它擔任著引導、說明、指示等功能,是環境布局的重要環節。目前,學術界對于導視系統的概念沒有一個統一的解釋,例如,同濟大學吳端在他的博士論文《針對城市主題事件的城市空間導視系統設計研究》將導視系統定義為以某種材質為載體,以符號(文字、圖形)方式表達視覺導向性信息的設施稱為導視設施。
1.2導視系統的分類
導視系統設計是在整合所存在的空間信息,進行幫助認知、理解、使用空間,幫助人與空間建立更加豐富、深層的關系的一種媒介。這種介質通過傳“方向、位置、安全”等信息,從而幫助人們快捷、迅速地到達目的地。根據空間的不同屬性,空間信息的各種傳達收到———圖形、地圖、字體、色彩都會被特別進行規劃和組合,從而形成適合具體空間的信息體系。導視系統設計的實質是基于人的空間認知方式,整合和組織空間相關信息,從而幫助人們快速地找到并到達目的地的信息設計。導視設計根據功能和表現形式分為兩大類,見表1。
根據導視系統設計的表現形式可分為立式導視、掛式導視、立面導視、移動導視、燈光導視和電子導視等,見表2。
二、構成要素
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導視系統設計變得日益重要。一個完整的導視系統設計主要包括三個主要的構成要素,分別是系統設計、材料選用以及制作與安裝。
2.1系統設計
根據不同導視系統設計項目的特點,完成需求。導視系統是以信息的視覺傳達為主導,最終需要通過信息圖形的方式呈現。是進行信息分析、采集與處理,分類,了解信息使用對象特征的整合的信息設計,通過圖形、文字和色彩的形式表現出來。詳細研究項目地點性質,確定受眾數量、類型,現場考察。詳見圖1。
設計一個導視系統,在考慮環境、設計要求、受眾類型的同時,也要注重后期材料、制作和安裝,將他們統一起來,使導視系統作為一個整體發揮其作用。
2.2材料選用
系統設計與材料選用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作為設計師,對材料的了解與掌握是必須具備的素質之一。材料的視覺功能、觸覺功能和嗅覺功能是藝術表達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并涉及到材料的選擇,材料的屬性,材料的美學和材料與環保意識諸多方面的問題。這里把導視系統設計中材料分為自然材料和工業合成材料。其中,自然材料包括木材、石材等;工業合成材料包括金屬、玻璃、紡織品、塑料、復合材料和其它新型材料等,詳見表3。
2.3制作與安裝
制作與安裝是導視系統設計的呈現過程。形式上主要有切割和造型,制作導視標識必須切割,制作面板、自定義形狀、立體字母、自定義安裝部件一般都是從切割開始的。主要的方法有激光切割、水力切割、旋轉刀具切割等。激光切割是將一個大功率激光瞄準材料或者通過汽化切割材料,切割邊緣較精細;水力切割是將一個高壓水柱,加上一種研磨材料,切割石頭和金屬;旋轉刀具塑造復雜表面和邊緣細節,通常使用金屬、木材和石材。造型的方法有澆鑄、熔化等,澆鑄是一種大規模生茶固體金屬或塑料字母的方法;熔化是將材料注入一個模子里,通常這個模子由橡膠、金屬或沙子制成,一旦澆注冷卻,就可以從模具拿開,手工完成。創建圖形的方法主要有蝕刻和印刷。蝕刻是一種創建圖形和信息的常見方式,主要方法有主要有酸性蝕刻、光蝕刻、雕刻。它進入一種材料表面,在保持原有的背景加工特點同時,產生一個凹陷的平面。反向蝕刻通過去掉各層圖形的背景,產生若干凸起的圖形。印刷適用于基礎板材上面的文字圖片、圖形,典型方法有絲網印刷、乙烯基貼花和數碼印刷。絲網是使用刮刀,按壓彩色墨水通過一個模板蠟紙,在織物或標識面板上印出圖片;乙烯基貼花是一個打印機把文本和圖像從乙烯基膠中切割出來,然后把乙烯壓到一塊基板的位置上,色彩繁多,有不透明、半透明、透明和金屬的;新的平板數碼打印可以直接在剛性材料上面打印東西。
安裝又包括基座安裝和附屬裝置。外部的標牌需要安全的地面依附物的支撐,一個獨立的標識有一個具體的基座固定。基座使標識能夠抵抗其扭轉或失效的外力保持穩定。典型方法有直接嵌入到基座、斷裂基座等。附屬裝置是用來把標識粘到一個結構的硬件,具有視覺沖擊力的效果。
三、導視系統設計的未來
導視系統設計正朝著結合現代科學技術成果的多功能集成方向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多功能導視系統設 計。未來的導視系統設計將不再局限于傳統平面指示功能,多媒體技術在導視系統設計發展中的更多可能性,在設計師設計理念上不斷擴展。導視系統設計不單單是指示作用,同時增加提醒功能。普及地鐵站、公交站牌的電子板顯示即將進站的車次,以便人們做好乘車準備。
第二,交互體驗為主的導視系統設計。強調以人為本的設計,增加受眾的參與感,提升受眾在設計中的地位。例如,TP-SDS系統采用人機互動方式,大多在商場使用,顧客可觸摸屏幕,按樓層、或按品類查詢品牌信息,增 加系統的互動性和趣味性,調動顧客的參與積極性。而商場及品牌商亦可更加全面、生動地商場電子導購圖、活動資訊和商戶信息等。這種全新數字動態系統將取代傳統樓層導視牌,為顧客提供更加方便、時尚、快捷的查詢服務。
第三,多媒體導視系統設計作為藝術和技術的結合,表現出了極強的生命力。它的互動性、體驗性將會在今后的各方面的導視系統設計中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和應用。多媒體也會在不斷創新的過程中來完善,這將會給人們提供更豐富更加優秀的導視系統體驗服務。包括電子導視、聲控導視、光控導視、自助導視等多媒體組合導視系統設計。多媒體導視系統就使用性而言,把空間中的文化特性和行為指導等抽象語境轉化信息圖形這樣直觀具體的指示方式,增強了信息的傳達指示效果和受眾的空間體驗。我們需要把多媒體組合導視系統設計上升到一種設計思維上。
現階段的多媒體導視系統設計無論是在形式感、技術支持上或是受眾體驗等方面并不是非常完善,因此這就需要多方面的人員來交流與合作。隨著多媒體的完善高速發展,導視系統設計在新時代的作用以及形式也發生著變化,國內、國際間交流頻繁要求更加豐富形式的、多樣化的多媒體組合導視系統設計來滿足不同人的需求。這適應了導視系統設計的發展趨勢,也帶來了更多的設計可能性。(責任編輯:劉小紅)
參考文獻:
王受之.世界現代設計史.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
吉布森·大衛.導視手冊.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
篇10
聽力理解能力在英語學習中位于四項技能(聽、說、讀、寫)之首,是四項技能中使用最頻繁的。Rivers和Temperly的調查顯示,在成人的交際活動中“聽”占45%的比例,而“說”、“讀”、“寫”則分別占30%、16%和9%;Gilbert也指出對于學生而言,“聽”占據從幼兒園到高中的所有交際活動的65%-90%;Wolvin和Coakley也發現,無論在教室內外,“聽“比其它語言交際方式使用得更為頻繁。然而我國學生經過多年的英語學習之后,英語聽力水平卻遠遠不能滿足日常交際的需求。本文將從三方面分析構成英語聽力理解能力的要素,并針對其提出相應的教學策略。
2.英語聽力的構成要素
2.1語言因素
2.1.1語音語調
語音正確與否是英語基本功的首要判斷標準,也是影響聽力理解能力的障礙之一;語調則是人們常用于交流思想、表達情感的工具。掌握連貫話語中的發音技巧,即語境下的音位變體、不完全爆破、弱讀、連讀、同化、省音及節奏、語調等各種語音現象,對正確理解和發揮語言的交際信息功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1.2詞匯量
詞匯是培養學生語言交際能力不可缺少的基本語言材料,詞匯量的大小直接影響聽力理解能力的高低。由于不知道聽力材料中的詞語而導致無法理解是司空見慣的現象。此外,詞匯也是語言中最重要、最活躍的部分,是文化和社會發展最直接迅速的體現。如iPhone,leggings,soho等都是近幾年隨著社會科技不斷變化才出現的新詞。因此,學生應該盡可能地擴大詞匯量,常收聽收看VOA,BBC,CNN等英語廣播和電視節目,觀看研究英美電影,聽一些名人演說等,從而達到既擴大詞匯量又提高英語聽力水平的目的。
2.1.3語法
英語的句法結構和語法結構與漢語的語序及邏輯表達法相比更為復雜。例如英語中存在的代詞及代詞的指代關系;不同的時態、語態;還有一些如虛擬語氣、形式主語(賓語)、否定轉移、強調句型等特殊句型都會對學生在聽力過程中造成思維和反應不協調,從而干擾學生對句子語篇的全面理解。
2.2社會文化背景知識因素
語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在我國長期以來的英語教學中,語言一直被放在首位,而關于英美社會文化背景知識的導入則常常被輕視甚至忽視。然而,不同的文化背景卻會導致聽力理解偏差。英語教學中脫離社會文化背景的單調的語言技能訓練只會造成真實語境中的交際失誤。例如,在我國英語課本中常見的“Where are you going?”“How old are you?” “Are you married?”等均是屬于語法正確但不適合在交際場合中運用的句型。因此,掌握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知識對提高聽力理解的能力至關重要。
2.2.1詞匯文化
由于社會背景不同,英漢民族的價值觀念、道德規范、、風俗習慣等都各自相異,并反映在各自的語言中,作為語言根基的詞匯則首先得到了體現。比如bat(蝙蝠)在西方人眼里是一種邪惡的動物,經常與罪惡和黑暗勢力聯系在一起,尤其是vampire bat(吸血蝠),讓人毛骨悚然。英語中crazy as a bat(瘋得像蝙蝠),a bit batty(有點反常),as blind as bat(像蝙蝠一樣瞎),have bats in the belfry(發癡,異想天開)等都是壞的聯想和比喻。而由于在漢語中“蝠”與“福”同音,蝙蝠卻被認為是吉祥幸福的象征。因為“紅蝠”與“洪福”諧音,紅蝙蝠更代表了大吉大利。
2.2.2習語文化
作為語言中的特殊成分,習語是一個國家或民族語言和文化特征的集中反映,是民族個性和各種修辭手段的集中表現,具有精辟、生動、優美、形象、通俗、寓意深刻等特點。中國人擅長使用習語,英美人同樣也熱愛習語。習語頻頻出現在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及科學技術的文章及新聞報道中。因此,正確理解并掌握習語所代表的不同的語用習慣和文化特征對聽力很有幫助。例如:baker’s dozen 從字面上看是“面包師的十二”,但實際上卻是數字“十三”的意思。這是因為在十四世紀時英國人就是以面包為主食的,但當時有的面包師為了賺顧客的黑心錢,于是在制作面包時偷工減料,克扣份量。這種做法弄得民怨沸騰,于是官方制定了制作面包時投料的標準,不達標就要遭受嚴厲處罰。這一舉施非常有效,面包的份量果然增加了。但是,在科學技術不發達的幾百年前,手工投料制作面包很難做到個個符合標準,于是面包師們就在出售面包時每打多給一個,即十三個。這樣, baker’s dozen 這一習語也就逐漸形成了。
2.2.3習俗文化
除了詞匯和習語以外,在交際過程中習俗也應該值得關注。在英美習俗里,問候方式、道別方式、稱乎語、對稱贊和表揚的態度、談話題材及價值觀念等均于漢語習俗不同。學習者若缺乏這方面的知識,就會對聽力材料的理解產生錯誤。例如,曾有外國游客到北京旅游,中午飯后想去廁所,于是問翻譯:“Where can I wash my hands?” 由于翻譯沒有注意到通常在英美國家人們都是在washroom里面洗手,而wash one’s hands已經變成了上廁所的委婉用法,所以誤答為:“Well,you can wash your hands anywhere.”從而鬧了個大笑話。再如,西方人十分注重隱私,所以并不對諸如“Have you had your dinner?” “How old is your wife?”“How much do you earn?”之類的問題給出直接答案,多數會委婉地拒絕回答。可見,加強對文化習俗的了解對恰當進行交際活動非常重要。
2.3心理因素
不直接參與認知過程的非智力因素,比如興趣、注意力、情緒和狀態、意志力等叫做心理因素。它們雖然不是學習過程的直接介入者,但卻能促進和抑制學習的效果。這些心理因素在聽力過程中表現得極為明顯。研究發現,人在心情輕松、興趣濃時,注意力集中的時間就較長,聽力的效果就較好;反之,如果熱情減弱,或是感到緊張焦慮時,則聽覺神經受到壓抑,無法集中注意力,聽力的效果也就較差了。
3.教學策略
以上幾點因素直接影響英語聽力理解能力,那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做到有的放矢,從多方面改進傳統教學手段,幫助學生提高聽力理解水平。
3.1采用聽說結合的互動式聽力訓練法
聽是對口頭信息的接受和理解,說是信息的輸出和表達,兩者關系密不可分。但我國的聽力課堂卻單純地以聽力練習為中心,聽力課變成了“聽音課”。這種單一的教學模式無法調動學生的自主性和能動性,更不能刺激他們的學習興趣。因此以說練聽、聽說結合的互動式聽力訓練法能有效地讓學生積極主動地融入到聽力訓練的環境中來。而有機結合聽與說要比簡單進行聽音訓練更快更好地鞏固提高聽力理解能力。
3.2合理選擇聽力素材
合適的聽力材料對聽力教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是因為不合適的聽力材料既會使學生產生畏難情緒也會使課堂變得枯燥無味。特別是在信息傳播急速發展的當代,最新的時事動態、科技發展和流行文化等更符合學生的興趣和需要。所以聽力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語言基礎及理解能力的實際情況,靈活選取一些內容風趣、語言清晰規范的材料進行教學。例如將英美流行文化中電影、音樂、體育、時尚、動漫,尤其是網絡資源引入課堂,將會有效地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也能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性起到良好的作用。
3.3采用非傳統的教學法激發學生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傳統英語聽力課堂采取的是一再重復放錄音的模式,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當然也會對聽力訓練失去興趣、產生抵制心理。因此,聽力教師應該避免做“倒帶機”,而是設計采用不同的教學法來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聽英語的興趣。例如,聽、講英語故事、笑話,聽、學唱英文歌曲,介紹英語國家有趣的風土人情,做能鍛煉英語聽力的游戲,看原版電影,組織學生排練英語短劇等。總之,教師要創造一個輕松愉快的課堂環境,幫助學生消除不良的心理,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讓聽力學習成為一種愉快的體驗。
4.結語
綜上所述,聽力理解在英語學習過程中是一個難點,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努力。其構成要素既有語言因素、社會文化背景因素,也有心理因素。教師應針對英語聽力的構成要素改進傳統教學方法,設計有效教學策略,提供給學生變化多樣、輕松快樂的語言學習環境,從而刺激他們的學習動機,達到教學相長的最終效果。
參考文獻:
[1]Gilbert, M. B. Listening in school:I know you can hear me――But are you listening?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Lis-tening Association,2,p121-132.1988.
[2]Rivers,W. M. & Temperly, M. D. Apractical Guide to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as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New York,NY: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8.
[3]Tsai,Roland,Jenks,Michael.Teacher-guided interactive multimedia for teaching English in an EFL contex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ultimedia and Hypermedia,v18 n1 p91-111 Jan 2009.
[4]Wolvin,A.D.&Coakley,D.G.Listening(3rd ed.)Dubuque,IA:WilliamC.Brown.1988.
[5]蔡葉,吳燕.大學英語聽力教學方法探索與實踐.牡丹江大學學報,2009.4-18(4).
[6]董天.社會文化背景與英語聽力教學.河北工程技術職業學院學報,2002.12,VOL4,(4).
[7]聶淑芳.大學英語聽力教學策略研究.安徽文學,2009,(5).
篇11
22.Timmers, P. 1998. Business models for electronic markets. Electronic Markets, 8(2)
23.Viscio AJ & Pasternack BA. Toward a new business model. Strateg Bus 1996,2(1)
24.Wei W.,Zhu W.& Lin G., “Approaching Business Models from an Economic Perspective”[M].Springer-Verlag Berlin and Heidelberg GmbH & Co.K.August 2012
25.Weill,P.& Vitale, M.R,2001,“Place to space: migrating to e-business models”[M].Harvard Business Press
篇12
城鎮歷史景觀是漫長歷史過程中地方經濟、社會、文化關系層層積淀的產物,擁有物質與價值合一的整體屬性,其景觀形態是價值內涵的載體同時也受到價值關系的影響,兩者相互作用,層積于不同載體要素之中,成為與其所在地域自然、文化背景廣泛關聯的遺產對象。對于此類對象的保護,須首先以對其要素構成與層積載體的梳理、識別作為基礎。
1 要素構成
城鎮歷史景觀是城鎮居民在生息繁衍的過程中改造、利用自然,在自然環境基礎上建設形成的景觀對象,是城鎮客觀物質環境要素與生活于城鎮中人群主觀行為與思想相互作用的結果。因此,城鎮歷史景觀具有“物質”與“價值”(或文化)的雙重屬性。其物質系統是價值內涵的外在表現,價值機制(或文化內因)則是促成物質系統空間、景觀形式的內在動力。具體而言,歷史城鎮的物質系統由建構筑物、空間、環境、人群行為四大要素構成,其為城鎮歷史文化內涵表達與發展信息記錄的重要載體。另一方面,歷史城鎮的物質表征下還蘊藏著無形的價值內涵(或文化內因),是城鎮定族群在文明演進過程中創建人工環境與利用、改造自然環境的精神基礎,也是城鎮中相關生活、職能與信仰關系的體現。由于價值與文化的概念非常寬泛復雜,未有定論圖。因此本文對于歷史城鎮價值、文化議題的剖析主要從特性與共性兩方面著手。“文化特性”指城鎮在產業、商貿、軍事、政治、宗教、民族等專屬職能與族群因素影響下所發展出的文化特質。“文化共性”則為在特性基礎上提煉、總結出的所有城鎮在機制層面的共同屬性。根據文化人類學的觀點,人類在與自然、社會以及自身三者間的關系中逐漸發展出了物質、行為、制度與精神四大文化層級,建構形成人類文化系統。對于歷史城鎮而言,物質文化即物質系統;行為文化與制度文化則因源于城鎮居民日常生活與工作中的各種行為與社會關系,可分別轉化為與生活相關的人居文化以及與職能工作相關的職能文化,二者共同構成了與城鎮現實發展相關的文化動力機制;而對于在發展演進過程中逐漸失去現實意義的行為與制度文化,本文則將其劃歸城鎮的歷史文化部分,作為對逝去事物的紀念;最后,人居、職能與歷史文化共同構成歷史城鎮與客觀現實世界關系緊密的文化版塊,而與之對應的則是在觀念世界中更為純粹的精神文化(圖1)。任何類型的城鎮歷史景觀都可分解出上述兩大系統要素對象,并因不同的要素組合方式而呈現出景觀特征的差異曰。
2 層積載體
“物質系統”與“文化系統”的劃分方式雖理清了城鎮歷史景觀的要素構成。但在現實狀態中,兩大系統則是在歷史發展演進的過程中有機疊合于一體的,兩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猶如生命體的軀殼與靈魂[}, o}。因此,對城鎮歷史景觀的分析和研究需以整體、綜合、發展的眼光看待,將前文所析的各種物質與文化要素置入相關的空間載體中聯立、組合,將城鎮視作由兩大系統交織構成的空間文化意象。具體而言,歷史城鎮的景觀載體包括城鎮格局、簇群地段、街巷場所與地標節點四個層級。宏觀層面,建筑群體與山水環境以及街巷、廣場的組合形成了城鎮的總體結構,以城鎮格局的方式呈現,同時反映出城鎮相應的職能與社會結構關系;中觀層面,具有相同或相關性質的建構筑物與局部的空間、環境元素又組成具有一定規模的簇群地段,并具有相應的肌理特征,是相應社會團體、機構秩序的體現;而在各種公共與私密的區域,人工建構筑物與自然環境圍合出地域性的街巷與場所空間,是不同地區生活方式與行為習俗呈現、展示的舞臺;微觀層面,標志性的建構筑物則成為城鎮中的節點地標,揚顯著城鎮的地域精神與時代信仰。在不同職能與文化因素影響下,上述四類景觀載體會呈現出多樣化的形態特征與復合性的層積關系。
篇13
一是四部分說。這種觀點認為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理論體系可以從話語內容體系、話語轉譯體系、話語自覺體系和話語共生體系四個方面來建構。[1]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要素結構主要包括話語主體間性、話語內容、話語語境、話語預設和話語交往五個要素。[2]
二是五部分說。這是何理(2015)在研究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體系時提出的,他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體系的要素結構包括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主體、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客體、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內容、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方式和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語境五個部分。[3]
三是七部分說。該觀點認為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是由話語主體、話語語境、話語客體、話語內容、話語媒介、話語言說方式以及話語效果七個基本要素構成的有機系統。[4]
綜上所述,學者們從不同的視角對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的基本構成展開了深入的探討,從而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在某些具體認識上,觀點沒有得到統一。
關于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構成要素爭鳴的主要焦點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理論體系、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體系概念的異同。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四部分說”是針對“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理論體系”;“五部分說”是針對“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體系”;“七部分說”是針對“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那么,到底“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理論體系”和“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體系”有沒有區別呢?筆者認為這三個概念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不能混為一談。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理論體系是相對于話語體系的應用而言的,其建構包括話語內容體系、話語轉譯體系、話語自覺體系和話語共生體系四個部分[5]。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則側重于話語的產生過程和結果,它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密不可分,主要包括話語主體、話語語境、話語客體、話語內容、話語媒介、話語言說方式以及話語效果七個要素[6]。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體系界定范圍僅限于課堂中的話語,“是指話語主體將體現黨和國家對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素質要求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和道德規范的語詞,按照一定的話語方式建構起來的、以教材文本為載體的有機整體”[7]。
筆者認為,探討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的構成是從理論的角度還是從過程、結果的角度主要取決于對思想政治教育這一概念的理解,因為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所以必須結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來進行界定。“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階級、政黨、社會群體遵循人們思想品德形成發展規律,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一定階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8]。根據這一概念,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就是指一定的階級、政黨、社會群體按照主流意識形態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遵循一定的語言規范、規則和規律,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踐中說(寫)出的,與其成員進行交流溝通和知識建構過程所形成一系列環節的有機整體。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理論體系應該是思想政治教育話語主體在實施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之前的必備工作,是整個話語活動展開的基礎,不應單獨劃分。思政課話語體系的建構只針對大學生,而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的對象是全體社會成員,從教育對象范圍上看,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包含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體系。
二是話語間性、話語預設、話語交往能否成為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的構成要素。話語間性、話語預設、話語交往是邱仁富(2013)在《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論》一書中所提出的三個概念,其中話語間性是指“不同話語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主體間溝通過程的話語關系。話語間性具有兩層含義,前者指不同話語之間的邏輯關系,表征為話語之間內在的關聯、理論淵源的共同性、歷史文本的比較性、話語的共生、理論自覺參照性等。后者則側重于多元化話語使用過程中,或同一話語在主體間溝通過程中的關系問題”。話語預設是指“話語交往過程中彼此都已經相互了解,或者說在一定場域中已達成‘共識’的不言自明的東西”。話語交往是指“主體間以什么樣的話語方式進行對話和溝通,以便達到最佳效果”[9]。
筆者認為,考查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的落腳點是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生成和運用過程的各個環節,而非話語交往過程中所產生的各種關系,話語關系的研究應該是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規律探討的內容。因此,話語間性不是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的構成要素。話語預設是話語交往的必要前提,沒有這些“不言自明的東西”和“共識性的大家都知道的東西”,話語交往行為就成了空中樓閣,無法發生。話語預設是話語主體開展話語活動重要的前提,直接影響到話語交往的實際效果,從作用的角度分析,話語預設僅僅是話語生成運用過程的影響因素,不是話語體系的構成要素。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運用過程實質上就是話語的交往過程,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以“話語”為主要材料的交往活動,話語交往貫穿于整個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過程中。至于在活動的過程中,采取什么樣方式溝通能夠達到最佳效果應該屬于話語言說方式討論的范疇,因此,話語交往也不是話語體系的構成要素。
三是話語言說方式與話語媒介能否同時成為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的構成要素。吳瓊(2007)認為話語言說方式與話語媒介都是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的構成要素,兩者同屬于策略層面。何理(2015)則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方式包含話語的組合方式、表達方式和傳播方式,話語媒介是傳播方式的一種,不是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的構成要素。話語言說方式與話語媒介可否概括為一個構成要素是學術界爭論的關鍵所在。筆者認為構成要素是體系中的基本要件,具有單一性,但這些構成要素可能是一個個體、零件,也可能是一個合體,自身具有可分性。話語方式的選擇就是這樣的情況。不同的話語語境、話語內容和話語客體都會影響話語方式的選擇。因此,話語方式按照不同的標準可以劃分出多種類型。何理根據話語的邏輯結構,將話語方式分為話語的組合方式、表達方式和傳播方式,話語言說方式實質上是話語表達方式的一種,而話語媒介作為話語方式的一種表達途徑,與其他方式一樣都是話語主體為達到預期教育目的的一種手段和工具。因此,話語言說方式與話語媒介作為話語方式不同的類型是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的組成部分,但不能單獨構成一個要素。
關于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構成的新探討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話語主體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制定者和實施者。他們以黨和國家的意識形態為準則,對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學術文本闡釋、說明、整合、提煉與創新,并結合教育對象的特點,實現學術話語向日常話語的轉化,形成具有時代價值和符合社會成員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內容,借助一定的媒介,將這一套話語內容傳播給話語客體,達到灌輸黨和國家意識形態,提高思想道德素質的目的。廣義上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主體包括國家、社會組織、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狹義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主體僅僅包括一定話語媒介中的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話語主體是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的核心,話語主體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直接決定話語體系的性質。他們通過確定話語目標、設置話語議題、組織話語內容、選取話語方式、選擇改造話語環境等環節,決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的價值取向、內容構成、表現形式和邏輯結構,主導著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的性質和發展方向。
二是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客體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接受者和受動者,與思想政治教育話語主體相對應,是話語主體的言說對象和教育活動的對象,在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活動中處于受動、被支配的地位,具有“客體性”。但是,話語客體作為有思想、有情感、有意志的人,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過程中,不僅對話語主體具有自主的審視能力,而且對話語主體傳遞的話語內容具有選擇性的接收、內化和整合能力。因此,話語客體不是完全被動的,也具有主動性。
三是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內容是指話語主體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和話語客體的思想實際,對話語材料進行整合、提煉和創新所形成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政治觀點和道德規范等信息。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內容體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質、規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涉及的范圍,蘊含著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其實質是對話語客體給予什么樣的思想導向、價值干預和精神影響的問題,話語內容也是聯系話語主體和話語客體的信息紐帶。從邏輯本源看,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決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內容,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內容是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外在表現,兩者具有一致性。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應用話語體現理論說服力的活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內容的有效性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直接相關。話語內容的設計要實現理論話語與實踐話語的有效結合,要從傳統的學術話語、政治話語、文件話語、權力話語中走出來,使政治性話語與生活性話語相融合,宏觀話語內容與微觀個體話語內容結合起來,真正達到“潤物?無聲”的效果。
四是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語境是指影響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發展,影響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活動運行的一切外部因素的總和。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環境與思想政治教育環境一樣都是一個復雜的總和系統。廣義的話語語境是指影響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活動運行的一切社會因素,包括社會文化狀況、大眾傳媒、家庭、學校等;狹義的話語語境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形成的,使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能夠得以有效傳播和被接受,話語主體與客體得以有效交往和互動的言語場域。話語語境貫穿于話語產生、發展、結束的整個過程,話語理解渠道的暢通不僅取決于符號本身和話語主體,而且也受制于話語環境。“任何一種話語(理論)既是有效的,又是無效的,這取決于它的語境適應力”[10]。話語體系的生成受語境的制約,但是話語主體不是被動地、機械地接受語境的影響和制約,而是可以積極通過話語表情、手勢、形體等肢體語言乃至聲音、影像的結合營造出一定的氛圍,合乎規律地創造新的話語情境,以利于話語體系的生成和發展。
五是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方式是指話語主體為了實現教育目標,傳播話語內容,在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活動中所采取的各種方法和形式。同樣的話語內容,運用不一樣的話語方式,表達的意義不盡相同,產生的效果也可能迥異。因此,話語方式的恰當運用對于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務以及保證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效果具有重要的意義。在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傳播的過程中,要根據教育目標的不同要求,話語內容的不同特點以及話語客體思想問題的性質、存在方式、產生的原因等情況,選擇恰當的方式和方法。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方式依據不同的需要、不同的標準,可以劃分為不同的類型。按照教育對象的不同,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方式可分為灌輸式話語、宣傳式話語、說服式話語、學術交流式話語等;按照話語傳播的途徑不同,話語方式可分為學術理論式、課堂教學式、大眾傳媒式、新媒體網絡式等;按照話語的表現方式不同,又可分為文本話語和實踐話語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