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老年醫學范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其次,在診斷方面,很多老年病常常以軀體不適癥狀就診,診斷治療以某一專科的疾病為終止,而忽略了老年群體本身的特殊性,其疾病診斷思路應該拋開局部看整體。另外,一些老年人群的軀體不適癥狀在進行了詳細的體格檢查或輔助檢查后,結果卻無異常或異常微小,病人、病人家屬甚至各科臨床醫生都感到困惑,變成了疑難雜癥,而這些疑難雜癥有1/3可能就是心身相關疾病,由此可見,在老年疾病臨床診斷中認識心身疾病的重要性[6]。最后,治療上,老年病常常需要兼顧“心”和“身”兩個方面,因為老年群體往往患有多種軀體疾病,使用多種藥物,更易患上或共患心身疾病[7]。反過來,心身疾病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加重老年人的軀體不適,進一步增加用藥種類、用藥劑量以及用藥困難程度,嚴重影響病人的預后。而心身整合醫學模式下的治療方法不僅僅是單一的藥物治療,還涉及到了物理治療、心理治療、中醫理療(針灸、推拿等),包含了諸如佛教禪修冥想、正念療法、中醫唱歌治療、催眠療法、芳香治療、瑜伽太極等不同形式的綠色治療技術,可調節老年病人軀體與情緒的平衡,輔助治療,從而推進老年疾病治愈的良性循環[8-9]。
今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60歲及以上人口已超2.6億,中國已經不可避免地進入了一個人口老齡化時代。面對基數越來越大的老年人群體,怎樣保證其心身平衡,提高生活的質量和水平,是現代老年醫學面臨的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傳統的醫療模式已經不再能夠滿足現代老年群體對于健康的需求,作為新一代的老年醫學踐行者,我們也許能從心身整合診療醫學模式中尋求答案。
[參考文獻]
[1]吳愛勤.心身醫學整合模式:探討心身交互發病機制[J].實用老年醫學,2021,35(11):1111-1114.
[2]梅妍.中醫學心身整合治療觀[J].實用老年醫學,2021,35(11):1115-1117.
[3]劉曉云,胡嘉瀅,吳愛勤,等.心身相關障礙的分類與處置[J].實用老年醫學,2017,31(10):903-905.
[4]袁勇貴,李英輝.心身整合治療技術簡介[J].實用老年醫學,2020,34(11),1107-1110.
[5]孫金鳳,袁勇貴.老年孤獨感與心身健康[J].實用老年醫學,2021,35(11):1121-1125.
[6]袁勇貴.心身醫學新理念[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8.
[7]袁勇貴.前言———提高對老年心身相關障礙的識別與治療[J].實用老年醫學,2017,31(10):901-902.
篇2
采訪一開始,快言快語的全國政協委員、總醫院副院長范利將軍首先介紹了關于“強化我國老年醫學健康管理”的現實背景和社會背景。
老齡人口的“五化”病患現狀
在采訪中,范利委員首先歸納說,經過長時間的調研,她認為,目前我國老年人口的病患情況可以總結為以下“五化”現狀——
首先是“高齡化”。據范利委員掌握的資料資顯示:2013年我國有2.02億老年患者,其中80歲以上高齡人口達2300萬,高齡老人每年增長100萬人。
其次是“慢病化”。范利委員認為,高血壓等的心血管疾病,腦卒中、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是危害我國老年人健康的最常見的慢性疾病。2011年,中國死亡人口中,緣于慢性疾病的占有85%之高的比例,是發達國家的4到5倍。至2013年,中國確診慢病患者的總數已達1億,60歲以上老年人群患病率,是一般人群的2.5倍到3倍,約50%的老年人患兩種以上的慢性疾病。
第三是“失能化”。據范利委員介紹,在2013年,全國失能人口約為3700萬人,預計到2015年,我國失能老人將達到4000萬人。“失能不但使老年生活質量下降,還將導致跌倒風險、住院天數和費用及死亡率增加。”范利委員滿懷憂慮地說。
第四是“失智化”。范利委員坦陳,在2010年,我國的老年癡呆患者約有569萬人;而老年的認知和心理問題,將嚴重影響到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質量和健康。
最后是“空巢化”。范利委員認為,這已經成為一個社會問題。目前我國城市和農村的空巢家庭已分別達到49.7%和48.9%;而空巢家庭的增加,也令老年健康的照護問題更為嚴峻。
我國老年健康管理醫療和
社會支持服務體系有待完善
范利委員認為,面對目前這些“未富先老”、“未備先老”的局面,我國的老年健康管理醫療體系和社會支持服務體系還不健全。在老年醫療服務健康管理體系方面,我們尚缺乏規范化老年病診治基地;缺少老年醫學和管理專業機構準入、考核標準;缺乏老年科醫務人員系統規范的培訓。老年人面臨多系統疾病共存的問題,但目前我國大多地區的醫學體系仍停留在以單一疾病診治為主的亞專科模式,缺乏對老年共病、多器官功能下降問題的綜合評估干預和一站式醫療服務的現代老年醫學理念;缺少全科醫生老年慢病綜合診治和失能防治專業知識及全面照護理念。
范利委員還認為,在老年醫學研究方面,我國還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老年醫護、健康管理人員交流平臺,比如跨學科的、跨國界的、的合作和交流等等;同時,老年醫學專家與政府及產業的聯系還沒有建立起來。
在老年社會支持服務體系方面,對老年人開展居家照護的扶持政策和配套設施嚴重不足,醫院-養老機構連續轉診機制運行欠佳。比如,北京市政協2011年對400家養老機構的調查結果顯示:在北京地區,有70%以上的養老機構無醫療服務機構;而入住的老人卻有96%以上罹患多種疾病; 近七成養老院拒收不能自理的老人; 接納失能或半失能老人的養老院往往和親屬簽協議聲明,如果老人病危,親屬必須接走。但近年來逐漸增多的“421”式家庭結構使年輕人照顧父母力所不能及,人力成本急劇攀升使保姆(護工)的陪護模式也很難推廣。與此同時,集中養老的模式在我國目前現狀還不能惠及廣大人民群眾。全國目前有4.5萬家養老機構,320萬張養老床位, 平均每千名老人18.3張,與50至70張的發達國家水平相差甚遠,而且軟硬件條件設施也有很大差距。
此外,孫建方委員經過長期的調研也認識到,因人口老齡化而產生的一系列社會問題已成為政府、家庭共同面對的難題。老年人的疾病護理保障機制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一是“少子老齡化”問題勢態日趨嚴峻,“421”的家庭結構,將成為今后的主要家庭結構模式,往往一對夫婦要照料四位甚至更多老年人,“少子老齡化”勢態日趨嚴峻,尤其是獨生子女家庭的養老困難更大,一對夫婦奔波在多個老年人家庭與醫院之間的現象與矛盾將會日漸突出。二是人口老齡化引起的老年人護理需求增加。孫建方教授舉例說,南京市患老年癡呆癥的老年人達5萬人以上,長期臥床不起的老年人達4萬人以上,且呈逐年上升勢態。針對此類老年性疾病,目前沒有什么有效的治療措施。患病的老年人所需要的就是長期的醫療護理或日常生活護理,由此導致老年人護理需求急劇增加,老年人護理給許多家庭帶來了沉重的贍養壓力,甚至還常發生因“家庭護理疲勞”而導致老年人受虐的現象。三是老年人疾病護理社會保障政策不完善。仍以南京市為例,目前基本醫療保險尚未將老年人疾病護理費用包含在內,民政補助也與現有的老年福利機構護理費用相距甚遠,物價部門對機構和居家老年人疾病護理相關項目尚未制定價格政策等。政策的不健全,使老年人護理費用主要依靠養老金、多年積蓄和子女的收入解決,抗風險能力低,導致大多數需要長期護理的老年人無奈選擇臥床在家。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只能將醫院當作護理場所,長期住院不肯出院,其醫療費用加劇了基本醫療保險基金的支出,也浪費了大量醫療資源。四是老年人疾病護理機構建設不足、服務質量不高。在南京市,目前具有醫療資質的老年福利機構不到總數的10%,數量嚴重不足。現具有醫療資質的老年福利機構大多由廠礦醫院改制,缺乏老年醫學專業的醫護人員和訓練有素的護理員,現有護理員多為農村閑置人員,未接受過老年人護理專業的基本培訓,以提供生活照料為主。另一方面,目前存在老年人疾病護理服務質量標準和有效的監督管理缺失,因此社會養老機構普遍存在老年人疾病護理服務質量不高的現狀。
在采訪中,尚紅委員也認為,目前我國失能老人、疾病恢復期或患有慢性疾病的老人是長期護理的主要需求者。他們亟需簡單、基礎的護理、用藥指導、康復訓練等。但是隨著人口老齡化帶來慢性疾病發病率和患病率的迅速上升,以及我國的家庭結構逐步小型化,出現越來越多雙老人家庭和空巢家庭,護理費用也急速增長,給老年護理帶來很大的挑戰。由于目前我國醫療保障體系只能覆蓋醫院治療和住院護理等費用,并無專門的長期護理保險,無法滿足老年人的護理需求。
借鑒國際經驗,
構建優良養老環境體系
談到應對之策,尚紅委員首先介紹說,事實上,人口老齡化是全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世界各國均采取了不同的措施來應對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社會問題。以日本為例,繼1963年頒布老年人福祉法以后,又于2000年建立了專門用于老年人生活的介護保險制度。在該制度的影響下,日本形成了社區式和機構式老年護理服務模式,被保險人依身心狀況評定有長期照護需求者,可以享受社區式及機構式的照護服務;若評定為只需要支持者,則只能利用社區式的照護服務(失智老人之家照護服務除外)。介護保險制度獨立于全民醫療保險之外,資金籌措和費用支付有特定的體系和辦法,由政府管理、強制執行。
尚紅委員還介紹說,美國的老年養老保障系統由政府主導,企業參與合作,主要通過醫療照顧制度、醫療補助制度以及補充醫療保險制度為美國65歲以上老人提供醫療衛生和健康保健服務。隨著社會需求迅速上升,約在20世紀80年代,長期保險護理應運而生。美國長期護理保險屬于商業性保險,由投保人通過購買護理保險合同方式自愿參加,承保被保險人接受個人護理服務而發生的護理費用。
對此,尚紅委員認為,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進一步加快老年護理服務保障體系建設,我們應該結合我國當前實際,首先建議由發改、人社、衛生等部門聯合組織開展長期護理服務成本核算專項調研,在此基礎上提出合理的護理收費定價標準,并將收費項目納入社會保障范疇。其次設立長期護理保險,明確長期護理保險的籌資模式、運營管理機制和監管體制,并將其納入基本社會保障體系,形成長期護理服務制度,與養老金制度、醫療保障制度一起構成老年社會保障體系的三大支柱。同時還要結合我國實際國情,在建立長期護理保險的基礎上,開發各種商業護理保險作為補充,為特定老年人群長期護理提供資金保障,逐步建立覆蓋全民的老年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為建立老年護理服務體系提供有力支撐。
在具體操作層面,范利委員則更詳盡地從四個方面提出了具體建議。她認為,為迎接老齡化給老年健康管理帶來的挑戰,需要積極開展以下工作——
首先建議國家繼續加強老年醫學健康管理發展的有關政策支持和養老體系的投入。建立廣覆蓋醫療保險和藥品供應制度,完善三級醫療機構與老年康復機構轉診制度,推廣全國優秀大型三甲醫院老年科和保健基地的健康管理經驗。建立老年管理機構、全科醫學人才和護理康復人員輪轉、培訓體系和考評標準。
其次,我們還應該大力推廣老年健康管理的新模式。以老年綜合評估為核心思想,以早期篩查、信息管理、康復輔具開發為技術平臺,豐富老年健康管理內容,從疾病、體能、認知、心理、社會支持多層面全面關注老年健康問題。管理目標注重疾病的早期預防和功能康復,以及提供終生、持續的健康服務。開發老年健康狀態監測網絡與管理大數據平臺體系,建立老年、尤其是高齡老年重要器官功能和健康狀態增齡變化動態數據的分析管理體系。形成老年健康相關狀態與重要器官功能增齡變化標準與檢測基線。建立增齡變化隊列研究基地,老年健康狀態監測網絡工作示范基地。建立基于計算機技術的社區老年健康服務信息管理體系和多學科團隊合作工作模式。
同時,在學術層面,范利委員認為,我們還應拓展老年醫學研究領域,加強基礎與轉化醫學研究、臨床老年醫學研究、老年預防醫學研究、老年醫學教育研究、老年醫學機構與體系建設研究、學術與產業交流模式研究。在老年醫學研究內容方面,注重基層慢病管理與高層保健管理模式相結合的研究、多中心國家研究數據庫與我國專病、單中心數據庫相結合的研究,以及老年共病、老年綜合征與老年單病早期預防相結合的研究。
在健全老年康復社會保障機制問題上,孫建方委員建議:首先要加快老年人疾病護理的醫療保障制度化建設。由勞動保障部門界定保障對象和基本醫療疾病護理項目范圍及支付比例,將其納入基本醫療保障范圍,監管其發生的相關費用;同時,同步提高基本醫療保險現有家庭病床政策待遇的支付標準,注意機構與居家疾病護理保障政策之間的銜接與平衡,使機構與居家兩種老年人疾病護理模式互為補充。其次要完善老年人疾病護理物價收費政策。盡快組成由物價部門牽頭,衛生、民政、勞動保障部門配合的調研小組,測算和制定老年人疾病護理相關物價收費項目和收費標準;調高現有家庭病床出診費用標準,明確收費內涵等。通過一系列老年人疾病護理收費項目和收費標準的制定,合理認可相關從業人員的勞務價值,有效提高從業人員的積極性,促進老年人疾病護理保障制度健康可持續發展。第三要加強老年人疾病護理機構和醫護人員的資質認定和管理。衛生主管部門應制定適合老年人疾病護理特色的專科康復醫院、老年人疾病護理機構的準入資質,制定服務標準、監督服務質量。加強相關從業人員的資質認定和培訓。同時,還要加快老年人疾病護理社區建設,提高服務能力。老年人疾病護理機構應納入社區衛生服務體系進行建設,逐步并軌由衛生部門負責的社區護理和由民政部門負責的社區老年福利機構的建設,由“兩張皮”變為“統一體”。加快建設以社區醫院和老年人疾病護理機構為中心,以全科醫生和護士為骨干,促進老年人疾病護理的護理站、家庭病床的發展,組成覆蓋廣、投入少、產出高的居家老年人護理服務體系。大力發展公辦民營、民辦公助、政府補貼、購買服務等多種類型的老年人疾病護理服務事業,提升服務能力。
創新體制機制,
加快發展中醫藥健康養生服務
談及應對老齡化的問題,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委員曹洪欣教授則立足于自己的專業,從健康養生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曹洪欣委員認為,2014年10月,國務院印發《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將“全面發展中醫藥醫療保健服務”作為主要任務之一。中醫藥健康服務包括中醫醫療、預防保健、養生養老、健康旅游、服務貿易等,涉及中藥、中醫診療設備、保健產品等相關支撐產業。發展中醫藥健康服務,促進民眾健康,無論從理論、實踐到產業,中醫藥都具有獨特優勢,是加快建設中國特色健康服務業的戰略選擇。
篇3
部隊干休所老干部們目前普遍進入“雙高期”,某干休所老干部年齡最小78歲,最大89歲,平均年齡83.6歲,老年性骨質疏松癥在老干部身上普遍存在。國際骨質疏松研討會將骨質疏松癥定義為“是一種全身性骨量及骨組織的結構改變,伴有骨脆性增加及易導致骨折的疾病”[1]。軍隊干休所衛生所綜合衛生干預,做好老年性骨質疏松癥預防工作可極大地提高老干部們的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質量。
1 老年性骨質疏松癥的特點
(1)老年人性激素分泌減少是導致骨質疏松癥的重要原因之一,性激素在骨生成和維持骨量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它可間接合成蛋白,促使骨內膠原形成。133229.CoM(2)隨著年齡增長,鈣調節激素及甲狀旁腺素的分泌失調,導致骨代謝紊亂。(3)老年人由于牙齒脫落及消化功能降低,胃納差、進食少,以致蛋白質、鈣、磷、鐵、維生素及微量元素攝入不全和營養不良,特別是維生素d缺乏,維生素d有促進骨細胞的活性作用。(4)隨著年齡增長,戶外活動減少,也是老干部易患骨質疏松癥的重要原因。
2 綜合衛生干預措施
2.1 普及衛生常識,開展健康教育
聘請老年病科專家授課、干休所衛生所醫務人員經常性進行骨質疏松癥預防普及教育,做到老干部們人人知曉,人人預防。
2.2 指導鼓勵老干部們適度運動和曬太陽
適度運動有益于肌肉和骨骼的健康,促進肌肉的張力和彈性,增強骨骼的耐受力,增加骨骼的血流量,使骨骼營養良好,推遲骨骼的老化。老年人運動要掌握運動量,過多過少都不宜,且要注意安全,運動時間應選擇在光線充足的時段,對運動場地要求平坦,塑膠場地最佳,鞋亦應柔軟舒適。鼓勵冬日多曬太陽。
2.3 教育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
吸煙能增加血液酸性,使骨質溶解。飲酒過多、過頻可導致溶骨的內分泌激素增加,使鈣從尿中丟失。人人做到不吸煙、不飲白酒或每年偶爾極少量飲白酒。
2.4 建議倡導注意合理營養
鈣是骨骼維持強度的必要要素,富鈣食品有助于鈣代謝,充足的蛋白質有助于骨基質形成[2]。如牛奶、雞蛋、豆制品、魚蝦等合理搭配,保證富鈣食品的攝入。
2.5 強調落實好防跌倒措施
老干部們的骨骼因為退行性疏松而變得脆弱,防止跌倒是預防骨質疏松癥引起骨折的重要措施,家庭行無門檻、低門檻改造,干休所公共活動區一律無門檻、防滑地面,教育老干部養成“先觀,后慢行”的習慣。
2.6 指導選擇藥物對因干預
維生素d和鈣缺乏癥,補充鈣和適量的維生素d;腎小管酸中毒,應用碳酸氫鈉糾酸;原發性甲狀旁腺亢進,切除病變甲狀腺;抑制骨轉化率升高的治療,選用降鈣素等[3]。
2.7 大力宣揚樂觀暢達,促進家庭和諧
心境樂觀暢達,家庭和諧,子女孝順,能使老干部們動作、思維敏捷起來,有助于神經反應和平衡功能的加強,從而減少骨折發生。切實為老干部們家庭排憂解難也納入了我們醫療工作的范疇。
3 結果
某干休所,自1996年建所,14年,通過對老年性骨質疏松癥綜合衛生干預常抓不懈,無一例因骨質疏松癥導致骨折。
4 討論
老年性骨質疏松癥有“無聲殺手”之稱,2006年全國50歲以上人群約有6944萬人患有此病[4]。老年性骨質疏松癥不僅影響著老干部們的生活質量,且嚴重威脅著老干部們的身心健康,亦減輕了部隊和家庭的負擔。
本文結果表明,綜合衛生干預后,老干部們對老年性骨質疏松癥的知曉率100%,飲食情況得到改善,適度運動得到加強,防跌措施得到落實,促進家庭和諧,營造愉悅的生活氛圍,改變單一醫療上單一藥物干預的理念,培養良好的生活方式,改變不良生活習慣,調動老干部們及家人的積極因素,能更有效地預防老年性骨質疏松癥的發生、發展,提高老干部們的生活質量,降低或消除骨折發生率,有助于無病早防,有病早治,確實貫徹落實了“預防為主”、“治未病”的理念。
【參考文獻】
1 成蓓,曾爾亢.老年病學.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340-343.
篇4
1.1 病例選擇
診斷標準采用1990年5月中華全國中醫學會老年醫學會與內科學會在北京制定的《老年性癡呆病的診斷辨證分型及療效評定標準》(以下簡稱《標準》)。《標準》認為:診斷本病主要從記憶、判斷、計算、識別、語言、思維能力減退、個性、人格改變、年齡在60歲以上、在50~59歲之間起病、發展緩慢、病程長等幾個方面制定[1]。病例選擇采用《中藥新藥治療老年性癡呆病的臨床指導原則》中所列的標準選擇,并采用其中辨證分型方法。
1.2 臨床資料
275例患者均為住院病例。275例患者中男性127例,女性148例,年齡65~87歲,平均72.5歲。老年性癡呆合并或并發腔隙性腦梗塞98例,高血壓121例,冠心病206例,糖尿病136例,均有不同程度高脂、高粘血癥,病程最短者半年,最長者18年,平均9.6年。按雙盲對照法,將老年性癡呆病依中醫臨床辯證分型分為髓海不足、脾腎兩虛、痰濁蒙竅、淤血內阻4個組型。髓海淤阻組102例,脾腎兩虛組79例,痰濁蒙竅組59例,淤血內阻組35例。 均用黃芪益腦寧加減治療,黃芪益腦寧組成:黃芪、水蛭、桃仁、紅花、凌霄花、澤瀉、石菖蒲、膽南星。
1.3 治療
髓海不足組:黃芪益腦寧加熟地、龜板膠、鹿角膠、阿膠、紫河車。
脾腎不足組:黃芪益腦寧加熟地、枸杞子、山萸肉、肉蓯蓉、巴戟天、小茴香、杜仲、懷牛膝。
痰濁蒙竅組:黃芪益腦寧加石菖蒲、茯神、酸棗仁、半夏、陳皮、萊菔子。
淤血內阻組:黃芪益腦寧加麝香、赤芍、郁金、雞血藤、三七。
1.4 觀察指標
全部病例進行臨床癥狀、血液流變學、血脂、腦血流圖等項目檢測,血脂用酶法,西門子861AB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驗;血液流變學指標測定儀器采用美國GE公司生產的智能型血黏度計。腦血流圖依據輕、中、高三型血管緊張度報告確定,使用上海醫療儀器廠出品,阻抗式腦血流圖儀、RG-2B型測定。用t檢驗方法處理所得數據。
2 結果與討論
2.1 結果
老年性癡呆患者中醫證型治療前后與血液流變學關系,見表1。275例患者大多處于高粘血狀態,其中髓海不足型最為明顯,脾腎兩虛型次之。表1 4組老年性癡呆患者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測定結果比較(略)
2.2 討論
275例患者均處于高粘血狀態,并患有高脂血證及不同程度的腦動脈硬化、高粘高凝、高脂、嚴重腦動脈硬化以髓海不足型最多見,其次為脾腎兩虛型、痰濁蒙竅型及淤血內阻型。老年性癡呆屬祖國醫學癡呆范疇,在心腦病癥中較為常見,可發于各個年齡階段,但以老年階段最常見,多由七情內傷、久病年老等病因導致髓減腦消、神機失用而致。表2 治療前后血脂及腦血流圖關系比較(略)
現代醫學認為:老年癡呆癥其發病機理與高血壓、腦動脈硬化,血黏度增高、腦血管緊張度輕-中-重度變化,以及腦血流量減少或微小血栓形成、使得 動脈不暢所致。而且老年性癡呆與調節血管運動有關的中樞神經部分功能失調密切相關,造成血管舒縮功能紊亂、血管彈性降低、血粘稠度增高,引起功能缺損、記憶近事能力減弱,性格改變、孤僻、表情淡漠等。經研究觀察證實,以上4種證型均可使血管脈絡處于高粘血狀態,相對出現血流減慢、從而使腦血管等脈絡組織缺血、缺氧,形成血滯、血瘀、血虛,癥見善忘、呆傻愚笨、性情改變。中醫治療上采用補腎健脾、活血化瘀、燥濕祛痰、行氣散結、益氣養血的方法治療老年性癡呆,從治療前后應用上述4個證型的對應方劑來看,各型組都具有不同程度療效,但以髓海不足型療效為佳。因方藥能有效的改善微循環障礙,增加腦血流量,調節中樞神經系統,使血管舒縮功能得以糾正,解除腦血流癥狀,有效緩解老年患者癡呆的癥狀,增強記憶力及認知能力,豐富表情。
篇5
養生從“長生不老”到“成功老化”的認識轉化,是養生領域的根本性轉變。在歷史上,從宮廷皇族不惜一切代價尋覓不老藥,到民間人士遁入深山老林修煉求仙,有人認為還可以永遠活在這個世上而不老化。現在,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已經認識到那只是一種愿望而已。人有生有滅是大自然規律。既然人的生命不老化是不可能的,那么,養生能做到的,就是如何使老化過程變成一種成功的優雅的過程。
近幾十年來,國內外醫學、社會學、老年學和養生學等領域學者從各自的視角出發對于什么是成功老化給出了不同的結論。而且,隨著人們對于疾病的認識不斷深入,對于“成功老化”的認識也不斷深入。比如開始人們認為“成功老化”首先必須是一個健康的老人,健康的老人必須是“軀體無明顯畸形,無明顯駝背等不良體型,骨關節活動基本正常,神經系統無病變,如偏癱、老年癡呆及其他神經系統疾病,系統檢查基本正常,心臟基本正常,無高血壓,冠心病,無明顯肺部疾病,無肝腎疾病,無內分泌代謝疾病,無惡性腫瘤及影響生活功能的嚴重器官性疾病,有一定試聽能力,無精神障礙,性格健全,情緒穩定,能恰當地對待家庭和社會人際關系,能適應環境,具有一定的社會交往能力,具有一定的學習記憶能力”等。這顯然是一個很高的標準,一般老人很難達到。據我國衛生部統計,60歲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為76%~89%,大于65歲的老年人平均患7種病。后來,人們逐漸認識到“成功老化”的老人不能用這么苛刻的標準來衡量,帶病生存已成常態,只要不影響生存,沒有很大的痛苦就行。以維持生命器官功能取代徹底治愈是老年醫學的新的理念。
“成功老化”是養生追求的目標。那么,對于養生者來說,到底什么是“成功老化”?怎樣做到“成功老化”?“成功老化”的人起碼能養生到個體基因決定的壽命極限。就是說每個人的壽命長短是不同的,養生要養到自己的“天壽”范疇。有的人七十歲就老化得不行,有人可能九十歲才老化得不行,只要達到個體的各器官同步老化就是“成功老化”。由于身心的同步老化,當你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不會因老化的器官和沒老化的器官相互撕扯而痛苦。同時,在這個老化的過程中,能夠正確地對待自己的老化過程,能夠正確地對待自己的疾病,能夠適應家庭和社會的發展,能夠愉快地參與到社會生活中。特別注意的是“成功老化”和這時的物質生活已經沒有多大關系,因為這時已經很難在物質上改變自己的生活。只有適應這時的生活。
我們知道,養生貫穿人的一生。在養生意義上做到“成功老化”,也是人一生努力的結果。當我們看到許多人“成功老化”,千萬不要嫉妒,因為這是他們已經努力了一生。自己沒有“成功老化”也千萬不要生氣,因為你可能沒有付出努力。雖然,養生什么時候開始都不算晚,但是效果卻截然不同。為了自己能“成功老化”,那么,就努力養生吧。
篇6
1.1病例選擇病例全部來自青島第一療養院一區中醫科,納入標準符合西醫疾病診斷標準及中醫診斷和辨證標準者,中醫辨證證型不限,年齡55~70歲,男女各15例。
1.2治療方法用參蘆膠囊(每粒含生藥0.3 g,其中蘆薈粉0.15 g,紅參粉0.15 g)兩粒,3次/d,治療15 d,隨訪3個月。
1.3觀察指標及方法治療期間重點觀察起效時間(服藥至服藥后第1次排便時間),每周大便次數,排便時伴隨癥狀,如排便疼痛、腹脹、排氣等,采用半定量計分,按無、輕、中、重四級分別計0、1、2、3分。觀察并記錄試驗期間出現的不良事件。
2療效標準及結果
2.1療效標準臨床痊愈:癥狀消失,積分為0,保持2周以上;顯效:癥狀明顯改善,積分較治療前降低≥2/3,保持2周以上;有效:癥狀好轉,積分較治療前降低≥1/2;無效:癥狀無改善,積分無降低。總有效率為臨床痊愈率+顯效率+有效率。
2.2治療結果痊愈22例,顯效5例,有效2例,臨床治愈率73.3%,總有效率96.7%。
3討論
研究表明[1]蘆薈能增加老年便秘小鼠的腸運動和糞便含水率,起到治療便秘的作用,且蘆薈作用是比較緩和的,提示對于臨床治療老年便秘將是一種較好的藥物。但老年性便秘多屬“虛秘”范疇,多為氣虛無力,大腸傳導失司,陰血虧虛,腸失濡潤,宿便結于腸中,不易排出。且老年患者大多脾胃虛寒[2]。蘆薈性寒、味苦,在具有瀉下功能的同時會傷及脾陽,故筆者加用紅參,取其性溫、益氣補虛的特性,意在瀉下的同時,不犯虛虛實實之戒。
參考文獻
篇7
1.1一般資料
選擇有排尿困難等主訴、經指診和B超檢查,臨床診斷為BPH的老年患者80例,且同時滿足以下條件:(1)最大尿流率<15ml/s(檢查時尿量>150ml);(2)未長期服用治療BPH的藥物或停用有關藥物3個月以上;(3)排除有泌尿道感染、膀胱頸攣縮、尿道狹窄、膀胱結石、前列腺癌等影響排尿的疾病[3];(4)除外有肢體癱瘓、老年癡呆、低血壓和心、肺、肝、腎等器官嚴重病變而影響治療的患者。80位BPH患者均為本院住院治療的老年人,年齡71~87歲,平均(77.51±6.43)歲,其中合并高血壓病65例、冠心病23例、慢性支氣管炎41例、糖尿病25例,病情均穩定。按數字隨機分成治療組(40例)和對照組(40例),治療組患者接受綜合治療措施3個月,而對照組患者僅接受一般治療措施。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伴隨疾病、國際前列腺癥狀評分(internationalprostatesymptomscore,IPSS)、生活質量評定(qualityoflife,QOL)、最大尿流率(Qmax)等方面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治療方法
治療組采用綜合治療措施:(1)宣教措施:向BPH患者簡要說明BPH的發病機制,并讓患者了解BPH是老年男性的一種常見疾病,從而消除其自卑、焦慮等不良情緒,并能正視自己所患的疾病,戒煙戒酒,多喝水,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作息規律,避免受涼和久坐久立,堅持參加步行、慢跑或打太極拳等體育運動;(2)針灸治療:專人負責,根據患者的病情辨證施治,選擇內關、水溝、秩邊透水道、中極、歸來等穴位,進行針灸治療,每周5次,連續治療3個月;(3)藥物治療:聯合服用α1-受體阻滯劑多沙唑嗪控釋片(可多華,4mg,輝瑞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和5α還原酶抑制劑非那雄胺片(保列治,5mg,杭州默沙東制藥有限公司),每日各服1片。對照組采用一般性治療,即注意飲食和鍛煉身體等,不包括針灸和藥物治療。表1兩組患者療效比較(略)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P<0.01
1.3觀察指標
兩組患者,在3個月前后分別進行IPSS、QOL和Qmax等測定。IPSS:由專人按照IPSS評分表[3],詢問患者在過去的1個月中是否經常有尿不盡感、間斷性排尿、憋尿困難、尿線變細、排尿費力等癥狀,并根據程度分別評分,最后進行綜合。QOL:通過向患者詢問“如果在您后半生始終伴有現在的排尿癥狀,您認為如何?”來了解患者是否因排尿癥狀而影響了其生活質量[3],患者回答高興為0分、滿意為1分、大致滿意2分、還可以3分、不太滿意4分、苦惱5分、很糟6分。Qmax:專人負責,使用成都維信電子科大新技術有限公司生產的ZNC-961A智能尿流率測定儀對患者進行尿流動力學檢查,測定并記錄最大尿流率(ml/s),檢查時總尿量需>150ml,否則需重新測試。
1.4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11.5統計軟件包,計量資料比較選擇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卡方檢驗。所有檢驗結果取雙側的P值,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治療組患者在接受綜合治療措施3個月后,在改善自覺癥狀、提高生活質量、降低最大尿流率方面明顯好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而對照組改變無統計學意義,說明綜合治療措施有助于改善老年BPH患者的自覺癥狀、提高生活質量,并降低其最大尿流率。
3討論
由于BPH患者臨床癥狀的輕重,在一定程度上受其主觀因素的影響,因而對BPH患者進行有關BPH防治知識的宣教和適當的心理疏導,不僅有助于消除患者的焦慮和自卑等不良心理,而且有助于患者積極配合治療。吸煙、飲酒、久坐、勞累和過量進食辛辣食物等,都有可能加重前列腺瘀血,故應予避免,而步行、慢跑和打太極拳等措施,有助于促使前列腺靜脈血液回流,增強膀胱逼尿肌和尿道括約肌的收縮能力,有助于改善BPH的癥狀。
中醫認為,BPH屬癃閉范疇,多因外感六、內傷七情、飲食不節、過度等導致肺、脾、腎失常所致,分脾腎陽虛、肺熱壅盛和膀胱濕熱等證[5],可取內關、水溝、秩邊透水道、中極、歸來等穴位進行治療。脾腎陽虛證患者可加腎俞、命門、脾俞等穴位進行針灸治療,以補腎健脾、溫陽利火;肺熱壅盛癥患者可加尺澤、曲池等穴位進行針灸治療,以清肺熱、利水道;膀胱濕熱癥患者,可加三陰交、膀胱俞等穴位進行針灸治療,以清熱利水,從而來改善BPH的癥狀。
α1受體阻滯劑多沙唑嗪控釋片(可多華)和5α還原酶抑制劑非那雄胺片(保列治),是治療BPH的2種代表性藥物。α1-受體阻滯劑主要通過阻斷膀胱頸和前列腺平滑肌中的α1-受體介導的平滑肌收縮作用,從而減輕癥狀,其起效較快,但不能縮小前列腺體積;5α還原酶抑制劑主要通過阻斷前列腺內睪酮向雙氫睪酮轉化,可以縮小前列腺體積,增加最大尿流率,但起效較慢,需長期服用。目前,多主張聯合服用α1-受體阻滯劑和5α還原酶抑制劑來治療BPH[6]。
本資料顯示,在前列腺癥狀、生活質量和最大尿流率等方面,治療組患者均有明顯改善,說明上述綜合治療措施可促使前列腺的靜脈回流,松弛膀胱頸平滑肌,增強膀胱逼尿肌和尿道括約肌的收縮力,明顯改善尿頻、排尿困難和夜尿增多等尿路梗阻癥狀,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可見綜合治療措施是老年人BPH患者治療的重要手段,當然,對經內科綜合治療后,療效不佳的老年BPH患者可選擇接受汽化電切術等手術治療[7]。
【參考文獻】
1楊勇.良性前列腺增生癥的治療目標與藥物選擇.中華老年醫學雜志,2007,26(6):479~480.
2李永彬,江少波.良性前列腺增生癥與功能障礙.浙江臨床醫學,2006,8(10):1093~1094.
3LiMK,GarciaL,PatronN,atal.AnAsianmultinationalprospectiveobservationalregistryofpatientswithbenignprostatichyperplasia,withafocusoncomorbidities,lowerurinarytractsymptomsandsexualfunction.BJUInt,2008,101(2):197~202.
4王忠,馬莉民,王鴻祥.良性前列腺增生的診斷與鑒別診斷.中華老年醫學雜志,2007,26(4):314~316.
篇8
隨著社會發展和人類預期壽命的提高,老年癡呆在患者在急劇增多,已經逐漸成為危及人類生命的最危險疾病之一,預計到本世紀中葉,將成為引起人類死亡的首要疾病[4]。2002~2005年我們對48例老年性癡呆病人采用了電針治療,并與藥物組進行了對比分析,結果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資料共96例,均為廣東省中醫院珠海醫院2001年9月~2005年8月的門診與住院病人。其中:男性55例、女41例;年齡50~80歲,平均年齡67.7歲±7.2歲。以上病例按1∶1的比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用定式觀察表進行臨床資料收集。經比較,治療前兩組一般情況均無明顯差異(P>0.05)。
1.2 診斷與病例選擇標準
1.2.1 診斷標準
根據美國精神病學會第Ⅲ版(ASM-Ⅲ)《精神病的診斷和統計手冊》和國際疾病分類標準ICD-10的診斷標準制訂:
①年齡在50歲以上;
②記憶力呈進行性衰退,近期記憶力尤差;
③簡易精神狀況檢查表(MMSE)智力測定分在10分以下;
④有人格、方位、生活能力、理解判斷等精神、行為異常表現;
⑤CT檢查有腦萎縮改變:表現為彌漫性腦皮質萎縮,腦室、腦溝擴大;
上述五項前三項必備,后二項需具備一項。
1.2.2 納入標準:
①符合以上診斷標準;
②病程6個月以上;
③精神萎靡,神情恍惚,呆滯遲鈍,表情淡漠,健忘,夜寐不安,腰膝酸軟,偶有遺尿,四肢不溫,舌淡黯,脈沉細。
1.2.3 排除標準:
①老年抑郁癥及老年性精神病者;
②合并嚴重心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等嚴重原發性疾病者;
③其它疾病導致的癡呆:如血管性癡呆、帕金森病性癡呆等;
④不符合納入標準,未按規定用藥,無法判斷療效,或資料不全者;
2 治療方法:
2.1電針組(治療組)
取穴:a.大椎、腎俞(雙),b.太溪(雙)、足三里(雙)。上述兩組穴位交替使用。施以連續波,頻率為2~4次/秒,刺激量以患者耐受為度,留針25分鐘,隔日一次。25天為一療程,療程間休息3-5天,共治療三個療程。
2.2藥物組(對照組)
飯后一小時,口服海得琴(又名喜得靜)50mg,每日三次,30天為一療程。連服三個療程。
3 療效觀察
3.1療效標準:
根據治療前后癥狀及簡易精神狀況檢查表(MMSE)智力測定評價標準,判斷總療效,分顯效、有效和無效3級。為客觀地評價療效,采用第三者評價的方法進行。
顯效:主要癥狀大部分恢復正常,定向基本準確,回答問題基本正確,反應一般,生活可自理。治療前后相比,智力分數提高5分以上。
有效:主要精神癥狀有所減輕或部分消失,生活基本自理,回答問題基本正確,但反應仍遲鈍,智力仍有障礙。治療前后相比,智力分數提高低于5分。
無效:主要癥狀繼續發展,或病情惡化,治療后智力分數較治療前下降,甚或死亡。
3.2 兩組療效比較結果見表1。
4 討論
4.1 中醫古時沒有老年性癡呆的病名,根據本病的常見臨床表現,,應屬中醫“呆癡”、“郁證”等范疇。祖國醫學認為,腎藏精,精生髓,而腦為髓海,故腎與大腦的功能關系密切。《醫學心悟》“腎主智,腎虛則智不足”,人至老年,腎精漸衰,五臟俱虛,精氣津液虧乏,腦髓失養,髓少腦空而致神明失用是老年性癡呆的病理基礎。腎虛導致臟腑功能失調,變生痰濁瘀血,阻滯胞絡,神明蒙敝,則是導致老年性癡呆的重要因素[3-6]。取腎俞、太溪滋補腎元,大椎、足三里振奮全身氣機、起活血化瘀、健脾化痰之效。
4.2 研究證實,血清β淀粉樣蛋白含量測定在AD診斷中有臨床參考價值,并且通過電針治療能有效降低血清β淀粉樣蛋白,與對照組相比效果更好。
參考文獻
1 Masters CL,Simms G, Weide man NA,et al. Amyloid plaque core reptein in Alzheimer disease and Down’s syndrome [J]. Proc Natl Acad Sci USA,1985,82(12):4245-4247.
2 Selkoe DJ, Avraham CR, Podisny MB,et al. Isolation of low-molecular-weight protein fome amyloid plaque fibers in Alzheimer’s dusease[J]. J Neurochem,1986,46(6):1820-1834.
3 秦德,王新德. β-淀粉樣蛋白及Tao和Alzermer病關系的研究[J].國外醫學?老年醫學分冊,1998,19(4):164.
篇9
SF-36量表是由美國波士頓健康研究所研制的簡明健康測量量表[1] .我們探討了SF-36中文版量表用于中國老年人的可行性調查[2] .由于我國有關SF-36的研究文獻報道較少,目前僅見于譯本和應用性文章,尚未見用于大規模人群和老年人群的生活質量測量.因此,我國使用SF-36量表的有關老年人調查無常模可以衡量,本研究通過SF-36量表的中文版和中華醫學會制定的生活質量調查表的對比研究來確定SF-36量表的分級標準,旨在為評價SF-36量表在我國老年人群生活質量的研究提供科學依據.
1 對象和方法
蘇州市合作態度較好的60歲及以上老年人共167名,其中男性86名(51.5%),女性81名(48.5%),年齡為60~84歲,平均為(69.07±5.4)歲,文化程度在小學及以上.用MOS SF-36量表的中文版和中華醫學會專門為中國老年人制定的生活質量調查表對60歲以上167名離退休人員在同一時間進行測定,量表由被調查者自填.采用SPSS10.0軟件進行錄入數據和統計分析.按老年人生命質量調查表的11個領域劃分和記分[3] ;按SF-36的記分規則計算各條目8個領域的得分[4] .
2 結果
根據中國老年人生活質量調查表的評分標準,把該人群分成良、中、差3組,按照各組人數所占的百分比劃分出SF-36量表分組的分值范圍(表1).該人群使用SF-36量表測量出綜合評分的良好與中等的均值范圍為99.97~127.26,從101分值起,每增加2分為一個分界點,即分別以101,103,105,107,109,111,113,115,117,119,121,123,125,127為標準時,計算使用SF-36測量生活質量良好與中等的敏感性與特異性,尋找劃分SF-36量表綜合評分良好與中等的最佳截斷點.當標準分值分界點為117時,其尤登指數最高,即劃分SF-36綜合評分良好與中等的最佳截斷點為117(表2).我們根據該截斷點分組進行Kappa值一致性系數檢驗.由表3得出:觀察符合率為0.79;機遇符合預期值為0.5;Kappa值為0.58,所以經檢驗該截斷點與表1的分值范圍結果一般符合,據此我們可以根據表1的分值范圍來劃分SF-36量表綜合評分良、中、差的分級. 3 討論
美國SF-36量表從定量化的角度,比較直觀、全面地反映人群的健康狀況,并發展了不同語種版本,被廣泛用于一般人群及某些患者如癌癥患者、慢性患者的生命質量測定.為了推廣SF-36量表在我國的使用,我們對其效度、信度進行研究的同時,還初步劃分了SF-36量表用于中國老年人的分級范圍,并通過了Kappa值一致性檢驗,為SF-36量表在中國老年人的使用提供評價標準的參考依據.雖然通過對比研究的兩個量表研制產生的文化背景不同,使用對象的范圍也不同,但是作為世界性范疇的健康以及生命質量是共同的,因此它們的共性必然存在.但此截斷點有一定的誤差和局限性,我們應該對中國不同地域、不同年齡、不同職務、不同文化水平等方面的人群進行測量,以求得出中國不同年齡層的常模值,椐此為標準來衡量人群生活質量的情況.綜上所述,在我國常模未測出之前,試用本研究的SF-36中文版量表總分分級截斷點來評估我國老年人生命質量的情況.
表1 兩種生活質量量表同時測量同一人群后的分級結果 略
表2 不同生活質量標準時的敏感性、特異性和尤登指數 略
表3 兩種量表對167人測量后的分級診斷結果 略
參考文獻
[1]Ware JE,Snow KK,Kosinski M.SF-36Health Survey:Manu-al and Interpretation Guide [J].Boston,MA:The Health Insti-tute,New England Medical Center,1993.
篇10
同樣據大量研究發現,中風發生的危險因子有:高血壓、動脈硬化、糖尿病、高血脂和吸煙等,其發病機制與血管因素、血液成分的改變和血液動力學因素有關。根據上述這些國內外學者的研究報導都充分揭示了對于老年人常見慢性疾病要通過有效的方法及時阻止慢性病的進程,提高慢性病的診治效果和逆轉由慢性病導致的功能殘疾和生活能力的下降。使老年人盡管存有一種或多種慢性病,而能保持生活自理能力功能的時間——即提高健康期望壽命。
二、老年性疾病的診斷和防治與檢驗醫學的關系
在老年性常見慢性疾病中,心血管系統疾病有:高血壓、冠心病、急性心梗、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等;在神經系統疾病有:腦動脈硬化癥、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腦梗死、腦栓塞、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震顫麻痹、老年性癡呆;在代謝性內分泌疾病有:糖尿病、骨質疏松癥、高脂血癥、痛風等;在呼吸系統疾病有:慢性支氣管炎、阻塞性肺氣腫、肺源性心臟病、肺血管栓塞等;在泌尿系統疾病中有:前列腺增生癥、前列腺癌等。其中心腦血管病已成為我國人口病死原因的第一位,發病率隨人口老齡化呈增加趨勢,嚴重威脅著老年人的健康,是造成老年人病殘的主要原因。我們在對上述相關疾病的發展與惡化以及發病機制病理過程綜合分析研究后發現,老年人常見慢性病尤以心腦血管病的發展與惡化均與血栓形成及血栓栓塞有著密切的關系。隨著醫學新科技的應用以及檢驗醫學的飛速發展,尤其血液學中血栓與止血研究的發展,促進了對血栓性疾病發病機制的深入認識和診斷方法的進步。同時在國際臨床醫學領域“循證醫學”學說的建立,使實驗室的檢查數據和結果成為臨床在對疾病的預防、早期診斷、治療和預后判斷過程中,提供科學依據的必不可少手段,限于篇幅,下面將有關的實驗室檢查方法與標志物的檢測淺述如下:
(一)血栓性疾病和血栓前狀態的實驗診斷參考指標
血栓前狀態(PTS.Prethromoticstate)是指血液有形成分和無形成分的生化學和流變學發生某些變化。同樣地在這一病理狀態下,既有利于發生但又不一定發生血栓形成或栓塞性疾病,如此時進行預防性應用藥物干預(或治療)將可阻止或逆轉血栓性疾病的發生,發展與惡化,故在臨床預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實際意義。其發病機制與血管內皮細胞的損傷、血小板的激活、白細胞的激活、高凝狀態、纖溶活性降低和血液流變學的改變有關。PTS的實驗診斷指標可分為二大部分:1.綜合性篩選指標:(1)血漿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測定。(2)血小板聚集試驗(PAG)。(3)血漿纖維蛋白原含量(Fg)測定。(4)血液粘度測定。2.特異性實驗診斷指標:(1)反映血管內皮細胞受損的化驗指標,血漿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測定。(2)反映血小板被激活的化驗指標,血漿β-血小板球蛋白(β-TG)測定。(3)反映凝血酶生成增多的化驗指標,血漿纖維蛋白肽A(FPA)測定、血漿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復合物測定。(4)反映生理性抗凝物減弱的化驗指標,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測定。(5)反映纖溶系統活性的化驗指標,血漿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物(t-PA)測定、血漿纖溶酶原活化劑的抑制物(PAI)測定,等。
(二)老年人的骨質疏松癥
骨質疏松癥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多發病,嚴重危害老年人的健康,成為世界廣泛關注的嚴重社會問題之一。當今醫學界把治療骨質疏松癥預防骨折和治療高血壓預防中風,治療高脂血癥預防心肌梗死的重要性等同起來。據估計,美國每年65歲以上人群有25萬人發生髖骨骨折。用于治療骨質疏松癥的醫療費每年高達100億美元之多,并呈增長趨勢。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高齡化,骨質疏松癥發病率有明顯增高趨勢。有研究證明,60歲以上老年人約1/3都有跌倒史,80歲以上的老年人近九成患有骨質疏松癥,是引起嚴重殘疾或致死的主要原因。骨質疏松癥是單位體積內的骨量明顯減少,骨微小結構破壞,骨的脆性增加,易于骨折的一種全身性骨病。老年人骨質疏松癥是一種與老化有關的過程,一方面隨著年齡增長,造骨功能減退,越是高齡骨流失得越多,越會出現骨質疏松癥,同時老年人的生理代謝也發生了許多變化,如合成VitD的功能減退,腎功能減退,使VitD活化能力降低以及糖尿病、長期應用糖皮質激素都會使老年人發生骨質疏松。骨質疏松的實驗室檢查:1.骨密度儀的應用:用于四肢骨骼骨密度的檢查。2.骨吸收和骨形成的生化標志物檢測可用于判斷骨丟失的速率和骨代謝的情況,以及治療的監測。(1)反映骨形成的指標有:血清總堿性磷酸酶、骨特異性堿性磷酸酶、血清骨鈣素、I型膠原C端肽。(2)反映骨吸收的指標有: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γ-羧基谷氨酸、尿羥輔氨酸、尿膠原分解產物。
(三)老年人前列腺增生與前列腺癌
前列腺疾病是男性特別是中老年人泌尿生殖系統的多發病。其實驗室診斷目前主要應用前列腺特異抗原(PSA)的檢測。PSA產生于前列腺管上皮細胞,具有特殊的生物化學及免疫學特性,正常血清含量恒定且微量。前列腺癌細胞株保持其合成PSA的特性,并可釋放該抗原于血循環中,因而前列腺癌患者由于其前列腺惡性病理性增生,而使血清PSA濃度顯著升高。PSA已被公認為檢測前列腺癌最具臨床價值的瘤標。但并非前列腺癌的專一特異性物質。由于前列腺良性病理性增生,使得前列腺增生癥、前列腺硬結及可疑癌的患者血清PSA也顯著升高,而前列腺癌患者的PSA水平又較前列腺增生癥、前列腺硬結及可疑癌患者升高更明顯,因此在臨床上為中老年人前列腺疾病的診斷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篇11
再看一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從7%增加到14%所用的時間,美國經歷了68年,而中國只需要27年。
面對一個龐大的老年人口群體,必須重視并研究“健康老齡化”問題。
1987年5月召開的世界衛生大會,將這一問題列入世界衛生組織的《全球保健綱要》;1990年9月,世界衛生組織在哥本哈根會議上,把健康老齡化作為一個戰略目標。從此,一個真正重視老年健康,并使老年健康能得以持續發展的全球性綱領形成。因此,可以說提出并逐漸實現這一目標,是維護老年健康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如何理解“健康老齡化”
曾任中國老年學會會長的鄔滄萍教授有一段精辟的論述。他指出健康老齡化有6個要點。
健康老齡化的目標是老年人口群體大多數健康長壽,體現在健康預期壽命的提高。健康老齡化著眼點是群體的健康長壽,而不能僅滿足于個別人的高壽記錄。但群體的健康長壽是以個人的健康長壽為基礎的,因而,創造條件保證大多數老年人均達到健康長壽時,群體的健康長壽才能得以實現。
健康老齡化不僅體現為壽命的長度,更重要的是壽命質量的提高,老年人口健康壽命的質量是有客觀標準的,是可以量化的。歐洲老年學會主席戴爾指出,這一標準包括:減少由衰老帶來的疾病,使急、慢性病得到治療和康復,盡量減少長期患病和需要人長期護理的時間,延長老年人參與社會活動的時間,增加老年人獨立的時間,減少老年人受歧視的時間等。
目前我國老年人口壽命提高得很快,但生命質量不夠高。一是老年期死亡率比發達國家高;二是進入老年期后,存活時間短,或者說,老年人的更替較快;三是進入老年后的17年左右余壽中,預期的健康壽命只占1/3左右。
人類老齡結構向老齡化轉變,一方面要求有相應的“健康轉變”來適應;另一方面,要求把健康的概念引申到社會、經濟和文化諸方面。
這里所指的“健康轉變”,實際上是指“第一次健康轉變”和“第二次健康轉變”。前者旨在使死亡率下降,這可以通過提高公共衛生水平,改變不衛生習慣,降低嬰幼兒死亡率,對兒童推行計劃免疫,消毒殺蟲以及使用抗生素等措施來保證。
而“第二次健康轉變”,則指解決已存活到老年的龐大人口,如何延緩衰老的保健問題。此外,人口老齡化客觀上要求把健康涵義的外延延伸到社會、經濟和文化等方面,即我們平時常說的“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
人口老齡化是一個過程,要從個體和群體增齡的過程中,認識老年人群健康狀況的前因后果、來龍去脈及發展趨勢。老年期的健康狀況,其實是嬰幼兒、青少年和成人后各階段所有制約健康的因素,最綜合、最集中和最終的表現。要歷史地、全面地認識老年人的健康,它與所有人的福利都聯系著。
健康老齡化是人類面對人口老齡化的挑戰而提出的一項戰略目標和對策,它是建筑在科學認識的基礎上的。由于人口老齡化正在或者已經成為現實,大量的老年人口向科學家提出了很多問題,這就自覺、不自覺地促進了老化生理學、老化心理學、老年醫學與社會老年學的研究以及生物工程學的發展。健康老齡化是同每個老年人、同各行各業都有關系的一項全民性保健的社會系統工程,需要全黨、全民長期不懈地努力才能逐步實現。
實現“健康老齡化”是全社會的責任
由于老齡化是一個過程,要實現健康老齡化就必須從青、中年開始,就應重視老年性疾病發病前期的病因預防。這就是我們通常說的“一級預防”。
對已進入老年的人群,要及時做好對疾病的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以控制疾病的發展。這就是所謂“二級預防”。
對已患病的老年人,為了防致殘、防惡化,盡快促進康復,必須做好“三級預防”工作。
健康老齡化是人類的永恒主題。老年人口健康水平是全民健康狀況的最終和最集中體現,也是最客觀的檢驗尺度。今天老年人的健康,是其中青年時期健康的積累。今天中青年乃至青少年、兒童的健康也就是明天的老年人健康的未來。
因此,必須從全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待老齡化。而且全社會都要來關心、支持老齡人口的健康化。
健康和壽命,60%取決于自己
貫徹“預防為主”,是全球疾病控制的戰略思想。
為保護和促進人類健康,對病因明確疾病的預防,應是最重要的,因為絕大多數傳染病和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病因,都與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關。那么,減少和改正這種生活方式,就是預防這些疾病的最好辦法。
世界衛生組織的研究結果提示:個人的健康和壽命有60%取決于自己,15%取決于遺傳,10%取決于社會因素,8%取決于醫療條件,7%取決于氣候的影響。
由于健康受諸多因素影響,科學家就用一個公式來表示健康及其影響因素的關系:
健康狀況=函數(環境+醫療保健+個人生物學因素+生活方式)
公式中的環境因素,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醫療保健包括預防、治療、康復和自我保健等;個人生物學因素包括機體生理、遺傳因素等;生活方式包括飲食、活動、睡眠、娛樂、社交及有無不良嗜好行為(如吸煙、酗酒、性亂、藥物依賴等)。
從上述公式的內容看,有些因素是個人不可控制的(如環境因素、個人生物學因素等) ;而個人的生活方式,則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而這一因素對健康狀況的好壞起到關鍵的作用。
篇12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7年1月—2008年12月在本院神經科門診和住院部診治的患者60例。參照1991年日本第16次腦卒中學會提出的CCCI的診斷標準[2]確診:①年齡45~75歲;②有頭暈、頭重、頭痛或伴有記憶力下降等自覺癥狀;③神經系統檢查未見腦的局灶性定位體征;④眼底有動脈硬化改變;⑤TCD檢查有腦動脈硬化及循環障礙的證據;⑥頭顱CT或MRI檢查未見明顯異常;⑦排除其他疾病所致上述癥狀者,排除有嚴重軀體合并癥(心、肝、腎、肺功能障礙)和有出血傾向的患者。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齡40~70歲,中位數59歲;合并高血壓病21例、高脂血癥15例、糖尿病11例。對照組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齡41~69歲,中位數60歲;合并高血壓病20例、高脂血癥14例、糖尿病12例。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腸溶阿司匹林100 mg口服,每日1次;有高血壓者服尼莫地平40 mg,每日3次。
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予補陽還五湯(黃芪30~60 g,當歸15 g,赤芍15 g,地龍10 g,桃仁6 g,紅花6 g,川芎10~15 g),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溫服。有口苦者加梔子15 g;口干加沙參10 g、麥冬10 g、葛根30 g、鉤藤10 g;有痰濁中阻征象者加法半夏10 g、陳皮10 g、白術10 g、茯苓15 g;舌紅、苔黃者可加黃芩10 g、黃連3~5 g;舌有瘀斑,脈澀者加全蝎10 g、水蛭10 g;脈細數,有肝腎陰虛表現者合一貫煎。針灸取穴:百會、風池(雙),平補平瀉手法,百會得氣后留針30 min,風池得氣后不留針,每日1次。
2組療程均為15 d。治療期間患者停用其他藥物,低鹽低脂飲食,使用為頸椎康復枕。
1.3 觀察指標
分別于治療前、治療結束后進行血液流變學及經顱多普勒(TCD)檢查;對頭痛、頭重、頭暈目眩三大癥狀按無(0分)、輕(1分)、重(3分)進行癥狀評分比較。
1.4 療效標準
痊愈:頭痛、頭重、頭暈目眩癥狀基本消失,評分合計減少90%以上;顯效:頭痛、頭重、頭暈目眩癥狀明顯減輕,評分合計減少70%以上;好轉:頭痛、頭重、頭暈目眩癥狀有所減輕,評分合計減少30%以上;無效:上述癥狀改善不大,評分合計減少30%以下。
1.5 統計學方法
用SPSS11.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治療前后采用配對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成組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見表1~表3)
表1 2組CCCI患者臨床療效比較,表2 2組CCCI患者治療前后TCD檢測結果比較,表3 2組CCCI患者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變化(略)。
3 討論
CCCI是指由各種原因引起相應腦部動脈有或無形態結構異常,產生相應灌流區供血不足狀態,它強調的是:慢性、沒有客觀神經缺失體征,僅有波動性自覺癥狀。短暫腦缺血發作(TIA)是指相應腦部動脈主干、分支有結構病變,引起相應灌流區缺血,臨床出現短時消失的神經缺失癥狀發作,它強調的是:急性起病而又短時恢復。兩者是不同的概念。
CCCI屬中醫學“眩暈”范疇。臨床上多表現為本虛標實,虛實夾雜。實多為風、火、痰、瘀,虛則多為氣、血、陰、陽之虛。老年人素體虧虛,臟腑機能下降,多表現為正氣虧虛,氣虛則血不行而為瘀。瘀阻脈道,血不上行,髓海失充,發為眩暈;先天不足或勞傷過度,腎精虧虛,不能上榮腦髓,腦脈失充,亦可發為眩暈。本病多辨證為正氣不足,髓海失養。治宜益氣活血通絡。補陽還五湯中重用生黃芪以補元氣,氣行則血行,為君藥;當歸活血補血,為臣藥;再配以赤芍、川芎、紅花、桃仁等活血祛瘀之品,使瘀祛而不傷正;地龍長于通行經絡。諸藥合用共奏補氣活血通絡之功。現代藥理研究表明,黃芪能改善血液流變學,抑制血小板聚集,提高腦細胞的耐缺氧能力[3];當歸、紅花、桃仁具有降低血粘度、抗血小板聚集、促進血液循環的作用[4-5];地龍主要成分為蚓激酶,具有抗凝和纖溶作用[6];川芎具有明顯抑制血管收縮、改善腦缺血及血液流變性的作用[7]。百會、風池均為治療頭痛、眩暈之要穴,針之有改善腦供血之功效。本觀察結果顯示,無論是臨床癥狀評分還是TCD及血液流變學變化,治療組均優于對照組,提示補陽還五湯加針刺治療CCCI具有較好的療效,對預防腦卒中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香山科學會議第91次學術討論會紀要.跨世紀腦科學,老年性癡呆致病機理與防治[J].中華老年醫學雜志,1998,17(3):133-135.
[2] Staessen JA, Birkenhager W, Bulpitt CJ, et al. The relationgship between blood pressure and sodium and potassium excretion during the day and night[J]. J Hypertens,1993,11(4):443-447.
[3] 高 建,徐先祥,徐先俊,等.黃芪總皂苷抗血栓形成作用實驗研究[J].中成藥,2002,24(2):116-118.
[4] 葉麗紅,王成琥,蔡梅芳,等.紅花、當歸防治支氣管哮喘血液流變學及微循環實驗研究[J].微循環技術雜志,1996,18(1):43-45.
篇13
中醫不屬于藝術范疇,卻具有藝術的特征,所謂“醫者意也”,這“意”并非隨心所欲,而是指構思,當然這不像繪畫和音樂之僅供耳目賞閱,這構思水平的高低是決定了治療效果的好壞。中醫診治疾病的水平參差不一,看來就在“構思”的水平。
譬如一個病人經過幾位老中醫看過,有時會得到完全不同的處方。幾個徒弟跟一位老中醫學習,幾年后,有的能將老中醫的處方成套地背下來,連每個藥在處方的位置都能一成不變;有的則能將老中醫的心得與治病作風學到手,而不拘泥于一方一藥。前者學“形”,后者學“神”,后者就是學到這位老中醫的構思方法。
我在跟導師姜春華先生臨診時,看到他在治療一個哮喘病人時,由于發病的環境、季節、體質的改變,誘發因素的不同,先后采用了四種完全不同的處方;又看到了他看似完全不同的病,如瘧疾、痢疾、哮喘、乳糜尿,在某個階段有“氣虛”表現的時候,用補氣的同一個處方而取效,使我悟到這正是“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的精神。
后來我在腎的研究課題中,注意到一個問題,六種全然不同的疾病都有虛證時,都可采用補腎法提高療效。“異病”既然可以“同治”,必有其共同的物質基礎,結果發現,凡是腎陽虛證的病人其尿17羥值都很低。找到了腎陽虛的初步物質基礎,也可以說找到了一個中西醫結合點。
1960年,我首次在全中西醫結合學術經驗交流會上,以“同病異治、異病同治”這一富有哲理思想的命題,以腎陽虛具有共同物質基礎為內容的論文進行了宣讀。以后,全國常有采用這一學術思想的方法進行中西醫結合臨床與試驗研究。
我曾把自己的科研行為特點歸納為“認定目標、孜孜以求、循序探索、長期積累、拓展知識、見機聯想、歸納演繹、提煉升華、尋求突破、不斷創新”。其中,見機聯想是善于捕捉靈感,科技創新中確有靈感會偶爾突然出現,它像黑夜迷茫中的一縷閃電瞬間照亮了前進的方向。靈感青睞那些勤于聯想、思索的人,抓住稍縱即逝的靈感,反復琢磨,才會提煉出那些富有哲理的方法論原則。
耄耋之年,略談半個世紀拼搏中的這點心悟和樂趣。事業的追求為了理想,生活的樂趣乃是創新,人生的價值就在于奉獻。
人生確有自己的時空坐標,
每個人只能是其中的一點,
當你認識到了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