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人體激素的化學本質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人體激素的化學本質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人體激素的化學本質

篇1

高中蛋白質類激素有胰島素、胰高血糖素、促甲狀腺激素、促腎上腺激素、促性腺激素、生長激素、催乳素等;而且脂質類激素也就是其化學本質是脂類的激素。

蛋白質是組成人體一切細胞、組織的重要成分,機體所有重要的組成部分都需要有蛋白質的參與;一般說,蛋白質約占人體全部質量的18%,最重要的還是其與生命現象有關。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C. 若用藥物阻斷②與③之間的聯系,刺激感受器后,效應器不產生興奮

D. 突觸后膜上有分解遞質的酶,便于使突觸后膜及時接受新遞質的作用

2. 下列關于人體內環境的描述中,錯誤的是( )

A. 血漿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血紅蛋白和激素等

B. 免疫對內環境穩態具有重要作用

C. HCO3-、HPO42-等參與維持血漿pH相對穩定

D. 淋巴細胞生活的液體環境是淋巴、血漿等

3. 為了驗證胚芽鞘尖端確實能產生促進生長的某種物質,用胚芽鞘和瓊脂塊等材料進行實驗時,對照實驗的設計思路是( )

A. 完整胚芽鞘分別置于單側光照射和黑暗條件下

B. 胚芽鞘尖端和未放過尖端的瓊脂塊分別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側

C. 未放過尖端的瓊脂塊和放過尖端的瓊脂塊分別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側

D. 胚芽鞘尖端和放過尖端的瓊脂塊分別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側

4. 如下為人體內血糖平衡調節的部分過程,下列相關敘述不正確的是( )

刺激下丘腦某內分泌泉激素甲血糖濃度降低

A. 激素甲是人體內惟一可以降低血糖濃度的激素

B. 下丘腦還可產生某種促激素釋放激素直接促進激素甲的分泌

C. 該調節過程包含了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兩種方式

D. 缺乏激素甲的病人體內蛋白質供能的比例會增加

5. 下圖表示人體某一免疫過程,與此有關的敘述錯誤的是( )

A. 圖中表示的是細胞免疫過程,且細胞a是吞噬細胞

B. 同種抗原再次進入,細胞b能大量分化成細胞c

C. 圖中d為抗體,且分布在血液或內環境中起作用

D. 若HIV侵入人體后,主要攻擊的細胞是T淋巴細胞

A. 興奮可以在A、B神經元之間和B、C神經元之間傳導

B. C細胞膜上的特異性受體只能接受B細胞產生的遞質

C. 與突觸后膜受體結合的遞質的化學本質是蛋白質

D. 若ab=bd,則興奮在ab段和bd段的傳導速度相等

7. 下圖為神經細胞的一部分膜結構,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 若此圖為突觸后膜局部結構,則神經遞質可被①識別

B. 靜息電位的形成與膜上的②、⑤等載體有關,A面為正電位,B面為負電位

C. 若此圖為突觸后膜局部結構,則興奮經過此處時的信號轉換是:電信號化學信號電信號

D. 若此圖是突觸后膜局部結構,則動作電位產生時,Na+可通過結構②由A側進入B側

8. 某些寄生蟲能靠不同方法在具有免疫力的人體內生存,稱為免疫脫逃作用,如非洲睡眠病原蟲。病人感染該寄生蟲并出現病癥時,血液中的蟲數會按著一周左右的周期而波動,每一次波動中,新的蟲體都具有新的表面抗原,雖然宿主會再對新的表面抗原產生另一撥新的抗體來對抗,但在殲滅蟲體之前,寄生蟲表面的抗原又改變了,因此使用傳統方法制備疫苗來預防感染的做法都失敗了。請根據上文判斷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 寄生蟲表面抗原的化學本質是糖蛋白

B. 由于病人體內新抗體產生的速度總是慢于蟲體表面抗原的改變的速度,因此蟲體可以有效脫逃抗體的消滅

C. 人在患一次流感治愈后,今后還有可能再患流感

D. 用傳統方法制備疫苗來預防感染的做法都失敗的原因是體內產生的抗體濃度不夠

9. 圖甲表示剝離出脊蛙的脊髓一側的一對脊神經根,圖乙表示對應曲腿反射弧的三個相連的神經元。電刺激脊蛙的后肢皮膚,脊蛙后肢出現曲腿反射。請閱讀表中實驗與對應的結果或分析,作出正誤判斷實驗目的、操作、結果分析表上述①~⑤五項結果或分析中,其正確的是( )

10. 調節是生物體維持自身正常生命活動的重要功能,以下表述正確的是( )

A. 含有神經遞質的突觸小泡進入突觸間隙作用于突觸后膜會引起后膜發生電位變化

B. 由于敏感性不同,促進芽生長的生長素濃度一定會抑制根的生長

C. 垂體既能分泌激素,又與下丘腦相聯系,所以是內分泌活動的樞紐

D. 植物生長素從植物形態學上端向形態學下端的極性運輸需要能量

11. 科學家發現,在腦內有一類突觸只有突觸結構而沒有傳遞興奮的功能,被稱為“沉默突觸”。你認為下列最可能導致這類突觸“沉默”的是( )

①突觸小體中沒有細胞核 ②突觸后膜缺乏相應的受體 ③突觸前膜不能釋放相應的神經遞質 ④突觸前膜缺乏相應的受體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12. 圖1是將含有生長素的瓊脂塊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側,一段時間后,測定胚芽鞘彎曲的情況(彎曲角度用α表示);圖2是生長素濃度對胚芽鞘生長的作用示意圖。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

A. 瓊脂塊中生長素濃度為b點時,α具有最大值

B. 只用圖1實驗即可證明生長素有促進生長的作用

C. 瓊脂塊中生長素濃度為d時,胚芽鞘向左側彎曲

D. 瓊脂塊中生長素濃度不同,但可能形成相同的α

13.“環境激素”是指在人類生產和生活過程中產生的釋放到環境中并持久存在的天然植物激素和人工合成的化學污染物,被稱為“21世紀的公害”。如殺蟲劑、塑料增塑劑、除草劑、洗滌劑等。在動物體內富集引起神經系統失調、內分泌紊亂等癥狀。下列有關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

A.“環境激素”可能通過干擾激素的降解導致激素含量過多

B.“環境激素”只能通過干擾動物體內的激素調節機制影響健康

C.“環境激素”可能通過干擾激素調節導致激素分泌不足

D. 污染的河流中出現雄性化雌魚,標明環境中存在類雄性激素“環境激素”

14. 下列關于植物激素調節的敘述,正確的是( )

①植物激素的效應通過其直接參與的代謝過程體現,植物激素的合成不受環境因子的影響

②扦插帶芽枝條易成活是因為芽能產生生長素

③溫特實驗證明了造成胚芽鞘彎曲的刺激是生長素,生長素從胚芽鞘尖端基部進入瓊脂塊的方式是主動運輸

④蘋果果實的自然生長與生長素有關,而且也與乙烯有關

⑤矮壯素處理可以抑制植株增高,培育出矮化的水仙,與矮壯素的作用相反的植物激素是赤霉素

⑥燕麥胚芽鞘中生長素的極性運輸與光照方向無關

⑦頂芽生長占優勢時側芽生長素的合成受到抑制

A. ①②③⑦ B. ②③⑤⑥

C. ④⑤⑥⑦ D. ②④⑤⑥

15. 為了驗證胚芽鞘尖端確實能產生促進生長的某種物質,用胚芽鞘和瓊脂塊等材料進行實驗時,對照實驗的設計思路是( )

A. 完整胚芽鞘分別置于單側光照和黑暗條件下

B. 胚芽鞘尖端和末端放過尖端的瓊脂塊分別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側

C. 未放過尖端的瓊脂塊和放過尖端的瓊脂塊分別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側

D. 胚芽鞘尖端和放過尖端的瓊脂塊分別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側

16. 取生長正常的成年雄鼠甲,對其體內甲狀腺激素和促甲狀腺激素進行不間斷檢測,每隔3d對甲鼠的甲狀腺做一次等量切除,其甲狀腺激素和促甲狀腺激素水平如下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圖中a代表甲狀腺激素,b代表促甲狀腺激素

B. 實驗表明,在正常情況下促甲狀腺激素的含量與甲狀腺的體積成負相關

C. 該實驗啟示我們,“大脖子病”患者可通過手術切除部分甲狀腺使其甲狀腺激素含量恢復正常

D. 圖中下丘腦分泌的a激素通過垂體作用于甲狀腺抑制b激素的分泌

17. 一個神經元接受許多不同種類和不同性質神經元的影響,并對所接受的信息進行加工,使相同的信息加在一起,相反的信息互相抵消,然后決定是興奮還是抑制。帕金森患者手腳會出現不自主震顫或肌肉僵直,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相關遞質的釋放出現異常,如下圖所示,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 帕金森病的原因是多巴胺釋放減少和膽堿釋放增多所導致

B. 多巴胺和膽堿均屬于神經遞質,多巴胺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膽堿的興奮作用

C. 帕金森患者出現肌肉僵直是因為多巴胺的抑制作用減弱而膽堿的興奮作用增強打破了原有的平衡

D. 治療帕金森病藥物的作用機理應該是一方面促進膽堿的釋放,另一方面抑制多巴胺的釋放

18. 下列有關人體免疫的敘述正確的是( )

①紅細胞中溶菌酶的殺菌作用屬于人體的第一道防線

②抗原都是外來異物

③人體分泌的乳汁中含有某些抗體

④吞噬細胞可參與特異性免疫

⑤過敏反應一般不會破壞組織細胞

⑥HIV主要攻擊人體的T細胞,引起自身免疫病

⑦對移植器官的排斥是通過細胞免疫進行的

A. ①④⑤⑥ B. ①②③⑥

C. ③④⑤⑦ D. ②⑨⑥⑦

19. 人體所有活細胞的細胞膜都能( )

A. 在神經遞質的作用下產生興奮

B. 依靠主動運輸轉運無機鹽

C. 參與分泌蛋白的轉運過程

D. 識別侵入體內的抗原物質

20. 下圖是運動神經元的突觸前抑制機理示意圖,下列有關敘述不正確的是( )

A. 完成神經調節活動的結構基礎是反射弧

B. 刺激軸突1后,神經元3膜電位變化的情況是外正內負變為外負內正

C. 在③中給予某種藥物后,再刺激軸突1,發現神經沖動的傳遞被阻斷,但檢測到③中神經遞質的量與給予藥物之前相同,這是由于該藥物抑制了④的功能

D. 圖乙是運動神經元3受到刺激產生興奮時的膜內電位變化圖。A情況顯示單獨刺激軸突1時,測得神經元3膜內電位差值約是10mV。與A情況比較,B種情況下,軸突1釋放神經遞質的量減少,導致Na+內流量相對增加,使神經元3興奮性加強

21. 下圖是人體某局部組織的模式圖,圖中箭頭表示物質的交換方向,A、B、C表示結構,a、b、c、d表示液體。據圖分析回答:

(1)圖中a~d中,不屬于內環境的成分的是 。O2濃度最低的是 。d的滲透壓大小主要與 等的含量有關。

(2)在正常情況下,組成A結構的細胞具體的內環境是 和 ;組成B結構的細胞具體的內環境是 和 。抗體主要分布在圖a~d中的 。

(3)某人喝入大量的食醋后是否會引起內環境中pH明顯下降? ,原因是圖中[ ] 內存在著 物質。若某人長期營養不良,血漿中蛋白質含量降低,會引起圖中[ ] 增多,其結果是將會引起組織 。

22. 為研究促甲狀腺激素(TSH)分泌的影響因素,研究者從剛宰殺的大白鼠體內分離新鮮的下丘腦和腦垂體。然后把這些結構單獨或一起培養于含有或不含有甲狀腺激素的培養基中,培養后測定培養基內TSH的濃度,結果如下圖:

(1)在上述實驗中設置A瓶,可證明 。

(2)將A瓶分別與其余的裝置比較,可以得出哪些結論? 。

(3)現在研究者想進一步研究在活體實驗條件下,甲狀腺激素含量對TSH分泌的影響,請從下列所給實驗材料及器具中選出所需的并設計實驗。

供選實驗材料及器具:大白鼠若干只、甲狀腺激素、生理鹽水、普通飼料、注射器

實驗步驟:

23. 有許多實驗研究生長素(1AA)對植物生長的影響模式,下面是以玉米胚芽鞘為材料的兩個實驗:

實驗一:將切下的胚芽鞘尖端放置于瓊脂塊上(如圖1),移去尖端后,將瓊脂切成大小相等的若干個方塊,將方塊不對稱地放在除去尖端的胚芽鞘上,實驗保持在完全黑暗處進行12 h,每個胚芽鞘彎曲的角度以圖2所示的方法測量,并計算平均值。每次放人瓊脂塊中的胚芽鞘尖端大小相等但數量不等,這樣重復上述過程,結果如圖3所示。

實驗二:用含有不同濃度(已知)IAA的瓊脂塊代替放置過胚芽鞘尖端的瓊脂塊進一步實驗,結果如圖4所示。

(1)繪圖表示。如何將瓊脂塊放置于胚芽鞘上,才能得到圖2的結果?

(2)實驗是否一定要在完全黑暗處進行?為什么?

篇3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針對本院從2007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2000例黃褐斑患者作為分析的對象。其中男性有472例,女性有1528例。患者的年齡為19~46歲,平均年齡(32±7.8)歲。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國中西醫結合皮膚病專業委員會色素病組學關于黃褐斑的臨床辨證標準。所有的患者在采取治療之前均無采取其它藥物治療,并且排除各種慢性皮膚病和肝腎疾病。另外選取無黃褐斑的健康婦女300名作為實驗的對照,健康婦女的皮膚健康白皙,無可見色斑。

1.2 方法 在治療之前,針對患者的黃褐斑情況采取特定的數碼設備進行拍照,在設置的固定官員和各種拍攝系數下進行統一的拍攝,進行患者面部真彩色的圖像手機。患者在拍照之前需要對拍照部位進行清潔和處理,以確保不會受到化妝品、遮蓋劑或者其它條件的影響。選取健康皮膚的患者在同樣的環境下進行拍照,對位對照。針對患者在凌晨未進食之前抽取5ml血液作為檢測用,以測定患者的體內的雌激素水平,采取植物激素作為藥物使用之后,一1w之后,再次測定患者激素水平。并和治療前進行比較。

1.3 判斷指標 比較治療前后患者皮膚的色斑面積和平均灰度。根據標準,灰度可以分為0~255級,數值越大表示色斑顏色越淺。治療的有效性指數=(治療前的灰度值/治療之后的灰度值)/治療前的灰度值×100%。患者痊愈:灰度值≥90%,顯效60%~89%,有效20%~59%,無效:低于20%[4]。

1.4 統計學方法 采取SPSS 19.0軟件數據包對于收集的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和比較,計量性資料采取均數加減標準差的形式表示,組間比較采取t檢驗,計量性資料采取χ2檢驗。當P

2 結果

患者在治療前后和對照組之間的血清中的激素水平存在顯著性的差異(P

從治療之后患者和治療之前的灰度值來進行判斷,比較在治療前后的效果。采取雌激素進行治療之后,其治療效果較為明顯,痊愈310人,顯效264人,有效1009人,無效417人。明顯要好于治療之前的情況(見表2)。

3 討論

黃褐斑也稱肝斑,為面部的黃褐素沉著。多對稱蝶形分布于頰部。多見于女性,血中雌激素水平高是主要原因,其發病與妊娠、長期口服避孕藥、月經紊亂有關。病因尚不清楚,多見于女性,血中雌激素水平高是主要原因。其發病與妊娠、長期口服避孕藥、月經紊亂有關。也見于一些女性生殖系統疾患、結核、癌癥、慢性乙醇中毒、肝病等患者。日光可促使發病。男性患者約占10%,有研究認為男性發病與遺傳有關。臨床診斷上,多見損害為黃褐或深褐色斑片,常對稱分布于顴頰部,也可累及眶周、前額、上唇和鼻部,邊緣一般較明顯。無主觀癥狀和全身不適。色斑深淺與季節,日曬,內分泌因素有關。精神緊張,熬夜,勞累可加重皮損[5]。

植物雌激素的分子結構與哺乳動物雌激素結構相似,是一類具有類似動物雌激素生物活性的植物成分,尤其是針對一些例如骨質疏松、心血管病、絕經期綜合征、前列腺癌和乳腺癌等激素相關病癥有著較好的預防療效。雖然被我們稱之為植物雌激素,但是其本質上并不是激素的一種,只不過是在化學結構上和人體的雌激素比較類似,能夠在人體內起到暫時替代,干擾女性生理內分泌的調節過程,其本質是一種植物異黃酮。主要來源于豆科類的食物中提取而來,本次實驗的結果顯示患者在治療前后和對照組之間的血清中的激素水平存在顯著性的差異(P

總而言之,在臨床上,采取植物雌激素治療黃褐斑,確實具有較為顯著的效果,但是由于存在未知的副作用和影響,所以在使用過程中需要謹慎。

參考文獻:

[1]鄒宏超,付香蓮.黃褐斑病因及發病機制研究進展[J].皮膚病與性病,2010(04).

[2]尕麗娜,羅小軍,張峻.黃褐斑從“調理氣血”論治探討[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0(18).

篇4

無機部分相對醫護最重要的內容之二是電解質溶液,主要內容有PH值.鹽的水解.離子及離子反應.緩沖溶液。教學中也要把這些知識在醫學中的用途講深講透。如PH值:人體內的許多化學反應需要生物催化劑酶的催化才能完成,酶只有在一定的PH值條件才有催化活性,成人胃液的PH值是0.9—1.5,此時胃蛋白酶此時活性最高,當PH值到4時胃蛋白酶就會失去活性;正常血液的PH值總是維持在7.35到7.45之間,臨床上把血液的PH值小于7.35時叫酸中毒,PH大于7.45時叫堿中毒,無論酸中毒還是堿中毒,都會引起嚴重的后果,必須采取適當措施,將血液的PH值糾正過來。又如鹽水解產生酸堿性,用于糾正堿中毒或酸中毒,治療胃酸過多或酸中毒用碳酸氫鈉或乳酸鈉,治療堿中毒用氯化銨。再如緩沖溶液,血漿中最重要的緩沖對是碳酸氫鈉-碳酸,當人體代謝產生的和食入的酸性物質進入血漿時,由緩沖對中的碳酸氫鈉發揮其抗酸作用,生成的碳酸隨血液經肺部時,分解成二氧化碳通過呼吸排出體外,保持PH值基本恒定,當堿性物質進入血漿時,則由緩沖對中的碳酸發揮其抗堿作用,生成的碳酸氫根隨血液流經腎臟時進行生理調節,隨尿液排出體外,保持PH值基本恒定,由于緩沖作用和肺.腎的調節,正常人血液的PH值才能保持在恒定。

篇5

1食品中的化學

1.1面食中的食堿和明礬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早點鋪師傅說過“一堿二礬三鹽”,它其實指的就是,每七斤面配上一兩食堿、二兩明礬和三兩鹽,便做成炸油條的生面。這三種化學角色各有各的作用:鹽使面有咸味并變得柔韌,而明礬是硫酸鋁鉀,具有酸性,在滾燙的油鍋里,它和食堿會產生化學反應,生成大量二氧化碳氣泡,氣泡受熱急劇膨脹后,便會使油條迅速脹大。同時一兩食堿和二兩明礬,可以生成約14升二氧化碳氣體,加之沸油二百多度的高溫,因此又會使它的體積膨脹一倍多,由此新炸的油條才會疏松多孔。

1.2調味料中的醋(酸)

醋的化學名字叫乙酸,分子式為CH3COOH,它是酒精飲料暴露于空氣后的自然產物,其可使PH降低至低于微生物最適生長所需的PH,因此它也是很好的抗微生物劑,在生活也得到了廣泛應用,如:(1)在烹調蔬菜時,放點醋不但味道鮮美,而且有保護蔬菜中維生素C的作用(因維生素C在酸性環境中不易被破壞);(2)在煮排骨、雞、魚時,如果加一點醋,可以使骨中的鈣質和磷質被大量溶解在湯中,從而大大提高了人體對鈣、磷的吸收率;(3)患有低酸性胃病(胃酸分泌過少,如萎縮性胃炎)的人,如果經常用少量的醋作調味品,既可增進食欲,又可使疾病得到治療;(4)在魚類不新鮮的情況下,加醋烹飪不僅可以解除腥味,而且可以殺滅細菌;(5)醋可以作為預防痢疾的良藥。痢疾病菌一遇上醋就一命嗚呼,所以在夏季痢疾流行的季節,多吃點醋,可以增加腸胃內殺滅痢疾病菌的作用;(6)醋還可以預防流行性感冒。即將室內門窗關嚴,將醋倒在鍋里慢火煮沸至干,便可以起到消滅病菌的作用;(7)擦皮鞋時,滴上一滴醋,能使皮鞋光亮持久。(8)銅、鋁器用舊了,用醋涂擦后清洗,就能恢復光澤。(9)殺雞鴨前20分鐘,給雞鴨灌一些醋,拔毛就容易了;(10)用醋浸泡暖水瓶中的水垢,可以達到除垢的目的。

2生活中的化學

2.1含氟的牙膏

小時候,父母就經常告誡我們在吃東西后,要記得刷牙。通過學習后,我們就知道不漱口或晚睡前不刷牙,會在牙齒縫中遺留不少殘渣,特別是糖類物質,這些殘流物質會被口腔中的細菌分解產生乳酸,而乳酸會使牙齒中的硬組織、牙釉質、牙本質中的無機物脫鈣,并使有機物分解,使牙齒表面的怯瑯質失去了保護能力,從而造成牙齒易受酸性物質侵蝕,加之牙齒本質本身沒有什么自行修復能力,因此久而久之就會形成齲洞。現今,很多家庭都會使用防齲型牙膏,來防止牙齒疾病。其中,牙膏的氟離子具有抗酸、抗酶作用,能抑制糖發酵和乳酸菌孳生,減少乳酸的生成,同時在刷牙過程中,氟離子還能與牙釉質淺層的鈣質結合,生成難溶的氟化鈣,其對乳酸桿菌有很強的抑制能力,因此對齲齒有一定的預防和治療效果。

2.2新房的有害氣體

我們住的房子中水泥、石灰、窗戶、鋼筋、玻璃等都是化學制品,新房用的熟石灰在固化過程中會跟空氣的二氧化碳作用生成水,所以新房一般會比較潮濕,要等過一兩個月后居住才最為合適。另外新裝修的房間,因為化學涂料和油漆等會發出一些有害氣體,而這時裝修人員會告訴我們應在房間放一些活性炭來吸附甲苯、乙醇、汽油、丙乙烯、氧乙烯、二甲苯等有害物質,而這是應為活性木炭對有機氣體吸附能力比普通活性炭高5倍至以上,且吸附速率快,具有發達的比表面積。此外,再購買裝飾材料的時候,裝修人員會建議我們選擇天然材料,廚房和衛生間內不適用含有甲醇的板材,同時室內的甲醇含度每平米不得超過0.08mg。

2.3煙花爆竹

每年的春節許多人都喜愛燃放煙花爆竹,我國用燃放煙花爆竹來慶賀新年的習俗應經延續了一千多年,這種習俗雖然增添了不少節日氣氛,但卻帶來了不少危害。煙花的燃料主要是火藥,火藥的主要成分為碳粉、火硝、硫磺等,按照一定比例還會增添金屬粉末和硝酸鍶等一些硝酸鹽共同合成。燃放時,分設的火焰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一氧化氮等有害氣體及金屬粉末,而這些有害氣體和金屬粉末會造成空氣污染,其中的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還具有極強的腐蝕性和刺激性,對人體的呼吸道會造成影響,使人咳嗽引發氣管等疾病。

3醫學中的化學

碘化鉀、碘化鈉、碘酸鹽等含碘化合物,在實驗室中是重要的試劑,在食品和醫療上,它們又是重要的養分和藥劑,對于維護人體健康起著重要的作用。碘是人體內的一種必需微量元素,是甲狀腺激素的重要組成成分,正常人體內共含碘15~20mg,其中70%~80%濃集在甲狀腺內。同時人體內的碘是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的,其主要生理作用為通過形成甲狀腺激素而發生,因此,甲狀腺素所具有的生理作用和重要機能,均與碘有直接關系。人體缺乏碘可導致一系列生化紊亂及生理功能異常,如引起地方性甲狀腺腫,導致嬰、幼兒生長發育停滯、智力低下等。像一些地方的人容易得地方性甲狀腺腫大(俗名大脖子病),這種病是主要因為在飲用水中缺少碘這種元素,所以目前的商店中,我們會發現都為含碘化鉀的碘鹽,而經常食用這種鹽,就可防止這種病。此外,“死海不死”的特例在我以前看硨萇衿媯但在現在的學習之后,才知道是氯化鈉創造了它,而且氯化鈉在防腐領域也有良好的表現,相信大家對“咸魚”一定不陌生,可為什么魚加上點鹽就可長期放置,而不腐蝕、變質呢?其中的關鍵就是食鹽。

4總結

化學是生命存在的支柱,也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支柱和動力。經過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再從實際返回到教材上,多次返回后,可使我們對知識掌握得更牢固、準確、靈活,并具有一定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為今后的化學學習打下基礎,提高自己的化學成績。

參考文獻:

篇6

③ 來自免疫系統的細胞因子能影響神經內分泌機能。應激物如細菌病毒感染、腫瘤可以通過免疫細胞釋放的細胞因子在中樞神經系統中引發應激反應。白細胞介素-1可能是這類反應中研究得最多的細胞因子。但是淋巴細胞分泌的ACTH引發皮質醇釋放也受到很大的重視。以前已經相信皮質醇的分泌依賴于通過下丘腦CRH-腺垂體ACTH路徑傳達的神經信號。現在看來病理應激物能通過使免疫細胞分泌ACTH來激活皮質醇路徑。下面結合3道例題來分析神經-體液-免疫系統的相互作用。

【例1】 去除垂體后,大鼠淋巴細胞的數量和淋巴因子的活性明顯下降。垂體、下丘腦與免疫細胞之間存在如圖1所示的聯系,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

A. 下丘腦不屬于內分泌腺

B. 細胞Y的增殖能力大于X

C. 物質甲為免疫活性物質

D. 物質甲可用雙縮脲試劑檢測

答案:CD。

分析:圖1采用圖文結合的方式介紹了激素調節對免疫調節的影響。下丘腦既屬于神經系統又屬于內分泌系統,下丘腦產生的生長激素釋放激素作用于垂體,促使垂體產生物質甲,推測物質甲是生長激素,其化學本質為多肽,可用雙縮脲試劑檢測。由于物質甲可以促進免疫細胞X的增殖分化和細胞Y分泌抗體,則物質甲作為免疫活性物質發揮作用。B細胞的增殖能力大于漿細胞。在人教版教科書必修3《穩態與環境》的53頁,介紹免疫系統的組成中,說明了免疫活性物質是由免疫細胞或其他細胞產生的發揮免疫作用的物質。這個例題正好說明非免疫細胞也能產生免疫活性物質。

【例2】 圖2表示人體某器官由于感染出現炎癥時神經-體液-免疫相互調節的關系,請據圖2回答:

(1) 分泌促腎上腺皮質激素作用于腎上腺,使腎上腺分泌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并作用于炎癥部位的淋巴細胞,使炎癥減輕。這說明該淋巴細胞上有與該激素結合的 。

(2) 物質②由⑦產生并作用于免疫細胞上的①,物質②的名稱是 。

(3) 免疫細胞產生的物質③(白細胞介素、腫瘤壞死因子)作用于④,在此發生的信號轉換是 。

(4) 人體在初次接觸新病毒時,免疫系統往往會產生過激反應,危及生命。醫生可給病人注射

以降低免疫反應。

答案:(1) 垂體 受體 (2) 神經遞質 (3) 化學信號電信號 (4) 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

分析:例題2結合圖2“神經、內分泌和免疫系統的相互調節示意圖”圍繞“神經-體液-免疫調節”的相互關系,介紹了激素對免疫調節的影響、神經系統與免疫系統的相互作用。下丘腦-垂體-腎上腺-免疫細胞(靶細胞)的激素分級調節,即下丘腦-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激素-垂體-促腎上腺皮質激素-腎上腺-糖皮質激素-免疫細胞。腎上腺分泌糖皮質激素是一種免疫抑制劑,激素與炎癥部位淋巴細胞上的受體結合,使炎癥減輕。⑦為傳出神經元,其末梢與免疫細胞接觸形成突觸,①為突觸后膜上的受體。物質②是神經遞質,由⑦產生并作用于免疫細胞上的受體,這體現了神經系統對免疫系統的影響。(1)(2)兩小題表明免疫細胞上具有激素和神經遞質的受體,說明激素和神經遞質能改變免疫細胞的機能。免疫細胞產生的物質③(白細胞介素、腫瘤壞死因子)作用于傳入神經元④,在此發生的信號轉換是化學信號轉換成電信號,這也說明來自免疫系統的細胞因子能影響神經系統的機能。對于免疫抑制劑在器官移植中的使用,必修3教科書39頁的“資料分析”中的資料2介紹的比較詳細。

【例3】 結合圖3和圖4回答下面的問題:(圖3中A、B、C、D表示器官或細胞;①~③表示物質,圖4表示內環境穩態的調節機制。)

(1) 圖3和圖4體現出, 調節網絡是機體維持內環境穩態的主要調節機制,在血漿中可檢測到①②③中 (填序號);寒冷時,冷覺感受器產生的興奮傳至A中的 ,從而促進垂體分泌激素②;

(2) 圖4中③、⑤、⑧可以代表的物質依次是

。(用字母表示)

A. 神經遞質 B. 載體蛋白 C. 性激素

D. 血紅蛋白 E. 呼吸酶 F. 抗體

(3) 在水平衡的調節中,下丘腦 能感受滲透壓變化。下丘腦分泌的 能夠提高腎集合管對水的通透性,促進水的重吸收。大腦皮層是調節機體活動的最高級中樞,若大腦中控制排尿反射的傳出神經受損,人 (能、不能)完成排尿反射,若大腦皮層的S區受損,則患 癥。

(4) 除了圖3中的抗體和淋巴因子外,免疫活性物質還包括 ,圖3中C可由 細胞分化而來。D細胞的名稱為 ,長期焦慮和緊張會導致機體免疫力 (提高、降低)。原因是 。

答案:(1) 神經-體液-免疫 ①②③ 體溫調節中樞 (2) A、F、C (3) 滲透壓感受器 抗利尿激素(或ADH) 能 運動性失語 (4) 溶菌酶 B細胞、記憶 T細胞 降低 長期焦慮和緊張會使T細胞活性降低,導致淋巴因子產生減少

篇7

音樂這種人類創造性的產物,經過歷史的洗練,人們已經充分肯定了音樂對人類情感的影響,因此作為人類的“精神食糧”,人們對于音樂的用途最為普遍的認識便是撫慰心靈,陶冶情操。而古代的哲人就早已看到了音樂對心靈和身體的影響。哲學家叔本華對有關音樂的身心問題有這樣的描述:“音樂的效果要比其他藝術更具有力量和穿透性,因為其他藝術只是描繪倒影,而音樂則涉及本質。”哲人的觀點點出了音樂這種藝術形式存在的某種獨特性,即對有機體內在的影響。有關音樂刺激反應的生理心理基礎研究,探求的正是音樂這種特殊藝術形式對人類內在和外在影響的本質。

音樂反應的生理基礎研究發展的歷史回顧

音樂心理學是以心理學理論為基礎,汲取生物學、物理學、遺傳學、人類學、美學等有關理論,采用實驗心理學方法,來解釋和研究人的音樂經驗和音樂行為的心理學分支。各種理論重視科學實驗根據,從而逐漸修正了音樂上的純理論推測和主觀臆斷理論的產生,與音樂美學聯系起來,構成了音樂學研究中的1部分。

而隨著學科交叉的發展,越來越多科學而先進的研究方法介入到音樂的心理生理乃至神經基礎的研究中來,至今生理心理學研究者們的研究領域,已經不僅僅限于學習記憶或感覺和知覺有關的神經基礎,研究視野發展到了對心理現象和行為的生物基礎研究,包括音樂體驗中情緒有關的中樞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的活動機制;高級心理功能:音樂活動(認知記憶)腦半球專門功能化;音樂對精神障礙作用的神經生理機制等方面。不可否認,對音樂刺激反應的心理生理及神經機制的研究,為人類了解音樂本質、揭開音樂相關的身心奧秘提供了科學的實證論據。對于國內研究環境來說,不僅是與國際前沿課題研究視野的接軌,同時也為國內音樂學學術研究,由以往的推測性研究向客觀科學的實證性研究推進修正的1個重要途徑。

生理反應應屬于行為主義較為傳統的研究領域了。廣義地講,生理反應研究采用生理學、解剖學、神經學和生物化學等學科的方法,對可量化的身體反應給予測量。這些反應有的是內臟的、運動的、肌肉的、化學的,有的則位于大腦中樞。3如果有人將生理反應和心理反應看作兩碼事,將生理和心理分開來看待,在現代研究中是不可立足的,從以往的大量研究中,很多學者已經看到生理反應和心理反應是不可分割的,正如Scherer and Zentner (2001)指出的,大量研究已經證明了生理反應是1種有效的情感反應指示器。從生物鐘角度來看,生理節奏或說生物的節奏對生命是非常重要的,而音樂又正是通過聲波對身體節奏產生的物理共振來達到對人體的內外影響的(Aschoff 1979;Strogatz and Stewart 1993;Glass 1996)。

同時我們還應注意的是,對于音樂的生理學和心理學乃至神經學方面的研究歷來都具有跨學科的意義的,也就是說,此類研究對于醫療護理、康復保健、音樂治療、音樂心理學,兒童發展,還有音樂教育者們都有著重要的應用價值。教育大辭典中描述道:以斯金納為代表的行為主義—這1西方教育哲學流派,推崇科學,非常重視將已在科學技術中廣泛應用的嚴格的科學方法應用于人的研究,根據行為來改變教育目標。而對于當代音樂教育者來說,以科學實證方法透視音樂與人體之內外關系,對于指導教育實踐問題,具有不可忽視的優化價值。那么,在測量音樂刺激引發的人體的生理心理反應的這1類研究中,研究者們關注的問題主要是:音樂作為1種刺激,是否能對人類有機體產生1定的生理心理效應,心理反應與心理狀態的關系之所在,以便我們能更好的理解音樂的力量,并進而用音樂來激活或影響人的狀態。

理論基礎-身心之雙重結構 大腦皮層在情緒的產生中處于主導地位,大腦皮層下中樞在情緒的產生中占有重要地位。情緒是受植物神經調控的。人的植物神經系統分為交感神經系統和副交感神經系統。人的植物神經系統控制內臟器官(心臟、血管、胃腸、腎等)、外部腺體(唾液、淚腺、汗腺等)與內分泌功能的變化。植物神經系統既能接受外部感覺器官的刺激的輸入,也能接受來自內臟刺激的輸入。因此,人在1定的內外界的刺激作用下,伴隨著情緒體驗,人體內部發生1系列的生理變化。例如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消化系統、內分泌腺、外分泌腺及其代謝過程的相應變化。

1定的情緒狀態能使人的呼吸發生改變。或加速或減慢,或變淺或加深。例如突然驚恐時,呼吸會發生臨時中斷,恐懼時呼吸加快而短促,狂喜或悲痛時,可能會有呼吸痙攣現象發生。

循環系統也會發生1些變化。例如心跳加速成減慢。外周血管有時舒張有時收縮。人在憤怒時,心跳加快,血壓上升,血糖增加,血液含氧量增加。抑郁、悲哀、焦慮、驚恐等消極情緒時,消化腺活動受到抑制,例如悲哀時消化系統活動受到抑制,食欲減低。長期的緊張不安的情緒,能夠引起胃酸分泌持續升高,可能導致胃潰瘍。愉快的情緒能促進胃液、唾液的分泌,有助于消化。

內分泌也會發生變化。例如,在1定的情緒狀態下,腎上腺素、腎上腺皮質激素、胰島素、抗利尿激素等的分泌增多或減少。在焦慮、恐懼的情緒狀態下,抗利尿激素分泌受到抑制,引起排尿次數增多。在激烈緊張的情緒狀態下,腎上腺素分泌增多,引起心跳加快、血壓增高、瞳孔放大、肌肉力量增加,使機體處于應激狀態中。

外部表現主要是面部表情和身體表現。面部表情指的是臉部的表情動作。面部表情包括眼、眉、嘴等的變化,最能表達人的各種情緒變化。例如,人在歡樂時,雙眉展開,兩眼閃光,嘴角后伸,上唇提升。悲哀時,雙眉緊鎖,兩目無光,眼淚汪汪,嘴角下歪。狂妄輕蔑時,雙目斜視,嘴角微撇,鼻子高聳。身體表情指的是身體各部分的表情動作。例如,歡樂時手舞足蹈,狂喜時捧腹大笑,悔恨時頓足捶胸,恐驚時手足無措。

從早期到現在運用的測量方式最為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心率或脈搏率,即每分鐘的心跳速度;

皮電阻(GSR ),即通過兩個置于皮膚上的金屬電極,測量這兩點之間的電流系數;

心肺功能(肺部含氧量的大小);

血壓,1般表現為心臟收縮壓(在心臟收縮時達到的最大值);

心臟舒張壓(在心臟放松時達到的最小值)以及脈搏壓(不同于前兩者,由可充氣的橡皮箍袖帶或者血壓計纏繞在上臂測得);

血氧量(表現為動脈氧氣飽和度,通過分光鏡測氧法技術進行測量);

篇8

從1901年第一屆諾貝爾獎頒發至今,有許多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和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都是在生物化學領域有突出貢獻的科學家。尤其是20世紀50年代以后,生物領域的所有獲獎成果中,有一半以上與生物化學有關。在諾貝爾化學獎中,也有近三分之一的獲獎成果屬于生物化學領域。事實足以說明生物化學在生命科學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從總體上來看,生物化學的發展大致可分為4個階段(見表1)。

1 生物化學的萌芽

早在史前,人們就已經在生產、生活和醫療等方面積累了許多與生物化學有關的實踐經驗。我們的祖先在公元前22世紀就用谷物釀酒;公元前12世紀就會制醬、制飴;公元前4至3世紀的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對生理學、化學等都非常重視;人們用酸堿中和一類的化學反應解釋人體的機能;晉朝的葛洪已經用海藻治療癭病(甲狀腺腫脹)。公元6世紀,北魏賈思勰記載了在制曲中利用曲的濾液進行釀造,表明對酶的作用已有初步認識;公元7世紀,孫思邈就用車前子、杏仁等中草藥治療腳氣病、用豬肝治療夜盲癥;公元11世紀,北宋沈括有“秋石陰練法”的記載,是一種人尿中提取性激素的古老的生物化學方法;公元16-17世紀的海爾蒙特深信酵素參與維持生命的反應過程,認為酵素是一種潛在的形成能力,它能夠使種子和生命得以產生。人們對生物化學的認識,僅僅局限于生產和醫學實踐中的觀察和應用,尚未對該領域進行深入的、本質的研究分析,僅是化學家或醫療化學家以化學的觀點解釋生命現象,這一時期成為生物化學早期的知識積累階段。

直到18世紀中葉,法國拉瓦錫首次證實了動物身體的發熱是由于體內物質氧化所致,闡明了機體呼吸的化學本質,這是生命科學史上的一個重大發現,也是生物化學發展的一個里程碑。2 生物化學的初期:生理化學階段

18世紀后期到19世紀,生物學已發展為獨立的學科,化學也已經形成比較完整的體系。在這期間,一些有創意的科學工作者把生理問題與化學結合起來,用化學的基本原理解釋生理現象,尤其注重從化學觀點研究植物生理、動物和人體的生理現象,為生物化學的形成做了準備,也使生物化學得以形成成為可能和必然。

19世紀,科學研究者對生命現象開展了比較廣泛的研究,對生命的化學本質的認識有了許多重大進展,為生物化學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如1810年蓋·呂薩克推導出了酒精發酵的反應式:淀粉一麥芽糖一葡萄糖一酒精。李比希于1842年出版了《生物化學》,他用化學理論闡述了動物生理和人體生理的問題。科學家們先后發現了一些生物體中的重要化學物質。19世紀50年代巴斯德證明了酒精發酵是微生物引起的,排除了發酵自生論。19世紀60年代,德國生理化學家候普·賽勒得到了蛋白質的結晶——血紅蛋白,1877年第一次提出了“生物化學”一詞,將其定義為所有與生物分子有關的一切內容。1894年,費歇爾首先提出酶的專一性及酶作用的“鎖一鑰”學說。由于費歇爾是使生物化學成為獨立學科的最有功勞的人物,因此,費歇爾被人們譽之為“生物化學之父”。這個階段的生物化學,實際是用化學的觀點研究生物的生理問題,取得了不少成果,如對酶的了解、蛋白質和糖元的發現、胃酸的發現、人體與氧氣的關系、維生素的發現、對腺體的初步認識、從激素到胰島素的發現以及抗生素的發現,等等。

這一時期無論是生物學家還是化學家都還沒有從化學的本質上給予生物化學系統的解釋,僅僅是對生物體中的一些重要化學物質及其作用有了一定的認識和研究,僅僅屬于生理化學階段,為19世紀末期形成生物化學這門獨立的學科奠定了堅實的基礎。3 生物化學的誕生

生物化學是一門交叉學科,它運用化學的理論與方法研究生物的化學組成和生命活動中的化學變化。對于生物化學的誕生,主要有2種不同的觀點:

大多數學者認為生物化學是19世紀末期誕生的新學科之一。1897年德國科學家布赫納(1860—1917)證明發酵是由酶的作用引起的催化過程,不需要酵母菌的存在,因此誕生了一個新領域——生物化學。他也因生物化學研究和發現無細胞發酵于1907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另一種觀點認為,1828年維勒用人工方法以無機化合物氰氨酸合成有機化合物尿素,揭示了生物體的反應同樣是遵循物理和化學的規律,標志著生物化學這門交叉學科的誕生。

雖然生物化學的誕生并不是一朝一夕或者某個時刻計然之術,但若非要給生物化學的誕生確定一個具體的時間的話,對于這2種不同的觀點,傾向于第一種觀點的較多,即生物化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是在19世紀末期,雖然第二種觀點也提出形成的具體時間和標志,大部分研究都表明生物化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是在19世紀末期。4 生物化學的發展4.1 生物化學的初級發展時期

化學的發展以及化學研究方法的多樣化、綜合化對于確定生物體的化學成分、性質和結構的認識與合成具有推動作用。在生物化學的建立和發展過程中,對蛋白質和核酸的研究成果成為生物化學不斷取得進展的重要標志。此外,在營養學、內分泌學、酶學方面的研究成績也取得非常重要的進展,對生物化學的全面發展和研究揭開了新的思路,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見表2。

篇9

千萬別被化妝品精美的包裝和神奇的廣告語忽悠了,看看以下幾種常用化妝品的組成結構你就會恍然大悟。

美白化妝品

美白化妝品離不開除色素化妝制劑,這是一種含有無機汞鹽和氫醌等有毒物質的化學藥品,長期使用對人體有潛在危害。研究表明,不論是有機汞或無機汞,均很容易被正常皮膚吸收。因此,如果每天將美白化妝品應用2次-4次,汞的慢性積聚作用就變得不可低估。醫學研究表明,汞對局部的毒性作用,可使皮膚內重金屬類積聚,有時會引起色素過度沉著和面頸部的接觸性皮炎。另外,汞對全身的潛在危害,可使體重下降、倦怠、貧血、脫發和出現中樞神經系統癥狀(如頭痛)等。

含激素化妝品

看到不少處于青春期的女孩被臉上的小痘痘困擾,化妝品公司爭相推出了各類祛痘產品,但很多女孩在使用這些含有激素的祛痘產品后并沒有達到祛痘效果,還引發月經不調、色素沉著、黑斑、皮膚變薄和萎縮等不良反應,統稱為“激素美容化妝品綜合征”。因此,我們建議您在選擇美容與化妝品時盡量避開含有激素的產品,因為治療疾病或其他特殊情況必須使用含激素成分的美容化妝品時,也應該在醫指導下購買和使用。

美甲化妝品

美甲行業的誕生為愛美女性帶來另一道風景,曾經單調的指甲而今被涂上了各種美麗的圖案,著實令愛美女性欣喜。但隨即產生的健康問題也不容忽視,最嚴重的是,未經有效消毒的修指甲工具造成的接觸性傳染,可能傳播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等多種疾病。

另外,指甲油中的甲苯基和在指甲硬化劑中存在的甲醛也是高風險有毒物質,它能通過呼吸進入人體,從而對人

體造成傷害。

口紅和唇彩

所謂“口紅病”,就是因口唇涂搽唇膏而引起的一種化妝品過敏癥。據調查,約10%的女性因搽口紅而患過此癥。口紅主要由羊毛脂、蠟質、染料、香精等成分組成。其中,羊毛脂是一種天然動物脂肪,能滲入皮膚,染料和香精等成分更是復雜,這些物質均容易引起過敏反應,導致口唇干裂、唇皮剝落,影響口唇的本質美。

長期涂口紅還會影響全身健康。口紅中的羊毛脂和蠟質都有較強的吸附性,常將空氣中的塵埃、細菌、病毒及一些重金屬離子等懸浮物吸附在口唇黏膜上,這不但增加了引發過敏的機會,而且人在喝水,吃東西時極易將口紅及上面附著的有害物質帶進口中,危害健康。

七個方法將化妝危害降到最低

不要使用變質化妝品

化妝品中含有脂肪、蛋白質等物質,時間長了容易變質或被細菌感染,這時使用會造成皮膚過敏、感染等癥狀,因此化妝品應選用少量裝(一般在3至6個月內用完),并貯存在陰涼干燥處。

不要使用劣質化妝品

為防止化妝品中有毒物質如鉛、汞等超標帶來的危害,盡量選購衛生部批準的優質產品。

防止過敏反應

使用新產品前,要先做皮膚試驗,確定沒有發紅發癢等反應時再用。一旦發現化妝品對皮膚有不良反應,應立即停用。

別輕信進口化妝品

涂抹化妝品時,切忌幾種化妝品混合使用,也不宜頻繁更換品牌,更不能盲目購買進口化妝品,因為進口化妝品未必適合中國人的皮膚特點,極易引起過敏等不良反應。

不要過早化妝

現在,很多剛剛十五、六歲的少女就加入到化妝的行列,殊不知,這會對她們嬌嫩的肌膚造成很大傷害,過早化妝可能讓年輕女性二十歲就產生面部黑斑。

睡覺前要卸妝

篇10

⑧進入輸卵管與卵細胞結合

A.②③⑦ B.①②③⑦

C.①②③⑦⑧ D.①②③⑥⑦⑧

錯因分析 本題錯選的原因是不清楚內環境的組成成分,如不知道血液與血漿的區別,誤認為①正確而錯選。

解析 本題考查內環境的組成成分,只有②③⑦符合題意;血液包括血漿和血細胞兩部分,血細胞不屬于內環境的組成成分;遞質小泡在神經細胞內;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和生殖道(如輸卵管)是人體的外界環境,故⑤⑥⑧對應的場所都屬于人體的外界環境。

答案 A

易錯點2 內環境理化性質及調節掌握不準

2.關于動物內環境穩態的敘述,錯誤的是()

A.血漿滲透壓與蛋白質含量有關,與無機鹽含量無關

B.H2CO3/NaHCO3是維持細胞外液pH穩定的緩沖物質

C.細胞內、外的Na+、K+分布不平衡狀態是通過消耗能量來維持的

D.人體散失水分過多會導致大腦皮層的神經中樞產生渴覺

錯因分析 易錯點1:調節水和無機鹽平衡的中樞在下丘腦,但渴覺的形成在大腦皮層。易錯點2:內環境的穩態主要包括pH、溫度、滲透壓和各種化學物質的含量等的穩定。

解析 解題的關鍵是記牢、記準內環境穩態的相關知識。血漿滲透壓主要與無機鹽、蛋白質的含量有關。血漿的pH能夠保持穩定,與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密切相關。細胞內、外的Na+、K+的運輸方式是主動運輸,需要消耗ATP。

答案 A

易錯點3 血糖平衡調節認識不足

3.如圖是人體內血糖平衡調節示意圖,據圖分析,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由圖可知,血糖平衡的調節是由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共同完成的

B.圖中甲表示胰島B細胞,乙為胰島A細胞,A為胰高血糖素,B為胰島素

C.結構③通過釋放神經遞質,直接影響甲的分泌

D.血糖降低能直接刺激胰島和腎上腺分泌相應激素

錯因分析 對血糖調節的有效刺激、神經調節的作用機制及三種激素的作用機理理解不透徹是出錯的原因。如分不清胰島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細胞,導致錯選B項;不清楚神經調節在血糖調節中的作用方式,而錯選C項。

解析 由圖可知,胰島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可以由血糖濃度直接刺激,也可以由下丘腦某一區域感知血糖濃度的變化通過有關神經進行調節,所以血糖平衡的調節是由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共同完成的;腎上腺分泌腎上腺素受下丘腦相應的神經中樞控制,血糖不能直接刺激腎上腺分泌相應的激素。

答案 D

易錯點4 水鹽平衡調節認識不足

4.如圖甲表示人體內ADH(一種激素)分泌的調節過程,圖乙是正常人一次性飲入1 000 mL清水后的排尿變化曲線。下列有關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A.ADH由下丘腦神經分泌細胞產生,垂體后葉釋放

B.血漿滲透壓的變化引起ADH合成、分泌量發生變化的調節,屬于神經調節;ADH發揮作用的調節,屬于激素調節

C.若“+”“-”分別表示促進和抑制,則a、b、c分別表示“+”“-”“+”

D.若“”“”分別表示增加和減少,則引起圖乙中AB結果的調節是ADH合成、釋放量“”,腎小管和集合管對水的重吸收量“”,排尿量“”

指點迷津 (1)排鹽一定伴隨著排水,但排水不一定伴隨著排鹽。

(2)水平衡的調節既有神經調節又有體液調節;而無機鹽平衡的調節只有體液調節。

(3)人體對K+需求量較少,對Na+需求量較大,因此人體內更容易缺Na+。

(4)Na+、K+的來源主要是食物,排出途徑都是大腸、腎臟和皮膚,腎臟是可調節排出量的排出途徑。Na+以腎小球、集合管重吸收多少調節含量,K+以腎小管分泌的多少來調節含量。

解析 ADH是抗利尿激素,該激素由下丘腦神經分泌細胞合成,垂體后葉釋放;細胞外液滲透壓升高,下丘腦滲透壓感受器興奮,最終導致ADH分泌增多,該過程為神經調節,抗利尿激素引起腎小管和集合管對水分的重吸收增強,屬于體液調節;a表示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促進腎小管和集合管對水分的重吸收,b表示水分被腎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后,抑制細胞外液滲透壓升高,c表示細胞外液滲透壓升高,促進下丘腦神經分泌細胞合成抗利尿激素;AB表示排尿量增加,說明細胞外液滲透壓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減少,腎小管和集合管對水分的重吸收減少。

答案 D

易錯點5 體溫調節掌握不到位

5.如圖為人體體溫調節示意圖。請據圖回答:

(1)示意圖中字母表示的結構名稱:A為________________,B為________,C為________。

(2)人體主要的散熱器官是________。當人體處于41 ℃的外界環境中時,主要的散熱方式是____________。

(3)人體受到寒冷刺激時,甲狀腺分泌活動加強。完成這一反射活動的反射弧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種反射屬于________反射。

(4)甲狀腺能參與體溫調節,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錯因分析 本題易錯的原因是不理解人體體溫調節的機制。如在寒冷或炎熱環境中,不知道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如何發揮作用,需要哪些器官、腺體、激素的參與,具體調節途徑如何等。

解析 當人進入寒冷環境中時:①從神經調節看,調節過程為:皮膚內的冷覺感受器傳入神經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傳出神經效應器(皮膚內的血管收縮、立毛肌收縮、汗腺不分泌、骨骼肌戰栗);②從激素調節看,在上述過程中,有關神經的興奮還可以促進腎上腺的分泌活動,使腎上腺素分泌增加,導致體內代謝活動增強,產熱量增加。相反,當人進入炎熱環境中時,同樣可通過一系列調節活動,使人的體溫保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當環境溫度超過人的體溫后,其散熱方式主要是蒸發散熱。

答案 (1)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 骨骼肌 腎上腺 (2)皮膚 蒸發散熱 (3)皮膚冷覺感受器傳入神經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傳出神經甲狀腺 非條件 (4)甲狀腺能分泌甲狀腺激素,促進新陳代謝

易錯點6 免疫過程理解不到位

6.如圖為人體特異性免疫的部分過程,下列相關敘述中正確的是()

A.給未感染過禽流感病毒的人注射滅活的H5N1禽流感病毒可以誘導M細胞迅速增殖分化

B.E細胞接觸被抗原入侵的靶細胞,導致靶細胞裂解

C.當同一種抗原再次進入人體時,產生的漿細胞均來自記憶細胞

D.圖中具有識別功能的細胞有吞噬細胞、T細胞、B細胞、M細胞

錯因分析 不能正確識別M、E細胞的類型、功能及圖示代表的特異性免疫類型是錯選的原因。如誤以為M、E細胞分別為記憶T細胞、效應T細胞,而錯選A或B選項。

解析 圖中所示的過程是體液免疫過程,其中M細胞為記憶B細胞,E細胞為漿細胞。未感染過禽流感病毒的人,體內沒有相應的記憶細胞;導致靶細胞裂解的是效應T細胞;當同一種抗原再次進入人體時,漿細胞來自記憶B細胞和B細胞;圖中除E細胞沒有識別抗原的功能外,其他細胞都有識別抗原的功能,但吞噬細胞的識別功能沒有特異性。

答案 D

易錯點7 神經纖維上興奮的產生機理不清

7.如圖表示槍烏賊離體神經纖維在Na+濃度不同的兩種海水中受刺激后的膜電位變化情況。下列描述錯誤的是()

A.曲線a代表正常海水中膜電位的變化

B.兩種海水中神經纖維的靜息電位相同

C.低Na+海水中神經纖維靜息時,膜內Na+濃度高于膜外

D.正常海水中神經纖維受刺激時,膜外Na+濃度高于膜內

錯因分析 易錯點1:對神經纖維上興奮產生的機理不了解。不知道動作電位的高低與細胞膜外Na+濃度呈正相關,而錯選A項。易錯點2:對靜息電位產生的機理和檢測的部位不了解,同時,沒有注意到圖示中兩條曲線在未受到刺激時是重疊的,而錯選B項。

解析 本題通過圖示的方式考查Na+內流引發動作電位的原理。依圖示,在受到刺激后,由于正常海水中膜外和膜內的Na+濃度差較大,所以Na+迅速內流引發較大的動作電位,對應于曲線a,故A項正確。未受刺激時,兩種海水中神經纖維的靜息電位相同,故B項正確。在兩種海水中,均是膜外的Na+濃度高于膜內的,故C項錯誤、D項正確。

答案 C

8.如圖為某一傳出神經元與肌細胞形成的突觸。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①的形成與高爾基體有關

B.參與突觸形成的肌細胞膜面積增大有利于神經遞質的作用

C.④興奮時,膜內外的電位表現為內正外負

D.②釋放的神經遞質一定會使肌細胞興奮

指點迷津 (1)神經遞質的分泌依賴于細胞膜的流動性,屬于胞吐。

(2)突觸小泡中神經遞質的形成與高爾基體有關。

(3)神經遞質可能作用于下一個神經元,也可能作用于肌肉細胞或腺體細胞,使肌肉收縮或某些腺體分泌相應物質。

(4)突觸后膜上的受體

①化學本質是糖蛋白。

②受體具有專一性,不同的受體接受不同的信號分子。

③受體接受刺激過于頻繁則敏感性降低。

④受體的合成與分泌蛋白的合成過程類似。

(5)神經遞質作用于突觸后膜后,立即被酶催化分解或被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

解析 圖示突觸結構中,①為突觸小泡,它起源于高爾基體;②為突觸前膜,神經遞質只存在于突觸前膜內的突觸小泡中,并且只能由突觸前膜釋放、作用于突觸后膜上相應神經遞質的受體;③為突觸間隙,即兩個神經細胞或神經細胞與肌細胞之間的間隙;④為突觸后膜,圖中由肌細胞膜構成,肌細胞膜面積增大有利于接受神經遞質。神經遞質有兩種,一種是興奮性遞質,一種是抑制性遞質,突觸前膜(②)釋放的神經遞質可以使后一個細胞興奮或抑制。

答案 D

易錯點9 激素分泌調節理解不透

9.據圖判斷以下說法錯誤的是()

A.垂體可分泌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直接調節甲狀腺分泌激素

B.垂體可分泌促甲狀腺激素,促進甲狀腺分泌甲狀腺激素

C.下丘腦可通過分泌激素調節垂體的活動

D.血液中較高的甲狀腺激素對下丘腦和垂體具有抑制作用

錯因分析 因為不理解下丘腦、垂體和甲狀腺分泌的激素之間的關系,而不能準確作出判斷。

解析 下丘腦分泌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作用于垂體,促進垂體分泌促甲狀腺激素,然后促甲狀腺激素促進甲狀腺分泌甲狀腺激素。同時,甲狀腺激素會對下丘腦和垂體的分泌活動起反饋調節作用。

答案 A

易錯點10 神經、體液調節之間關系不清

10.細胞通訊是細胞間或細胞內高度精確和高效地發送與接收信息的通訊機制,是一種對環境作出綜合反應的細胞行為。圖中甲、乙所示為人體內常見的兩種不同類型的信號分子及其信號傳導方式,丙、丁表示不同的信號分子對靶細胞的作用方式。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若甲圖表示激素調節方式,則參與這類信號分子分泌的細胞器肯定有核糖體、內質網、高爾基體

B.若乙圖所示的靶細胞為人體唾液腺細胞,從神經調節方式的結構看,②屬于傳出神經,并且乙圖的調節比甲圖更準確、更迅速

C.若乙圖所示的靶細胞是垂體細胞,則其所接受的信號分子應為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

D.人體性腺所分泌的信號分子對靶細胞的作用方式應為丙圖所示的作用方式

錯因分析 本題錯選A的原因是不知道參與體液調節的物質除蛋白類激素外,還有其他成分的激素。錯選C的原因是不知道下丘腦通過合成并分泌促激素釋放激素來調節垂體分泌相應的促激素。性腺分泌的性激素是固醇類激素,能以自由擴散的方式進入細胞,因此性激素是與細胞內受體結合后發揮效應的,如果是多肽或蛋白類激素,則只能與細胞膜表面受體結合后發揮效應。

解析 體液調節中的激素有氨基酸衍生物、固醇類和肽類(蛋白質)等,氨基酸衍生物和固醇類不是在核糖體上合成的;垂體接受的來自下丘腦的化學信號分子有多種,不一定是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性腺分泌的固醇類激素是與細胞內受體結合后發揮效應的。

答案 B

11.如圖表示不同濃度的生長素對某植物莖生長的影響,下列敘述中錯誤的是()

A.P點對應的生長素濃度是該植物莖生長的最適濃度

B.當生長素濃度高于P點所對應的濃度時,莖生長仍被促進

C.曲線表明生長素的生理作用具有兩重性

D.當生長素濃度高于M點所對應的濃度時,該植物的根生長開始受到抑制

錯因分析沒有理解植物的不同器官對同一濃度生長素的敏感度

不同,導致不能正確分析圖中的曲線變化。對生長素最敏感的是根,其次是芽,最不敏感的是莖,圖中生長素濃度為M點所對應的濃度時,對莖的生長既不促進也不抑制,但對根的生長來說早已受到了抑制。

解析 圖中的曲線可表明低濃度的生長素能促進莖的生長,高濃度的生長素會抑制莖的生長;由于根對生長素的敏感度高于莖,所以,當生長素濃度高于圖中的M點所對應的濃度時,該植物根的生長早已受到了抑制。

答案 D

易錯點12 植物激素之間的關系認識不清

12.南京地處亞熱帶地區,四季分明,植物能接受外界光照、溫度變化的刺激。某些植物通過調節各種激素的合成,使得冬天休眠、夏天生長,如圖所示。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A.10 ℃有利于過程①②和過程①③④,30 ℃有利于過程①③⑤⑥

B.冬天休眠時,植物體內的赤霉素和脫落酸的含量都會增加

C.長日照能促進過程①②和過程①③④,短日照能促進過程①③⑤⑥

D.由圖可知,植物的休眠和生長都只由一種激素調節完成

錯因分析 一是不能從題中提取“冬天休眠、夏天生長”的信息,二是不能將冬天和夏天與10 ℃和30 ℃聯系起來,三是不能將赤霉素、細胞分裂素和脫落酸與植物的休眠和生長之間的作用關系聯系起來,導致易錯選A項。

解析 冬天休眠時植物體內脫落酸含量較高,夏天生長時植物體內赤霉素和細胞分裂素含量較高,故10 ℃有利于過程①③⑤⑥,30 ℃有利于過程①②和過程①③④,可見植物的休眠和生長等過程都是多種激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答案 C

易錯點13 種群數量變化曲線理解不透

13.如圖所示為自然環境中生物種群數量變化曲線,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A.d處波動可能是因為出生率和死亡率變動

B.“涸澤而漁”會使魚的數量下降至b以下,使生態系統發展停滯甚至崩潰

C.滅鼠時如果僅殺死一半的老鼠,可能效果適得其反

D.c處種群個體數量不再上升的原因與環境容納量無關

指點迷津 (1)K值與K/2在實踐中的應用

項目 滅鼠 捕魚K/2 滅鼠后,要防止鼠的種群數量在K/2附近,否則鼠的種群數量會迅速增加,無法達到滅鼠效果 捕撈后,使魚的種群數量維持在K/2附近,這樣魚的種群數量會迅速回升 K值 改變環境,使之不適合鼠生存,從而降低K值 改善魚生存的環境條件,盡量提升K值 (2)在K值時,種群數量增長速率為0,即出生率=死亡率,但種群數量達到。

解析 A項中,d處的波動是出生率和死亡率波動造成的。B項中,“涸澤而漁”使魚的種群數量過少,小于K/2,增長速率低,使生態系統發展停滯甚至崩潰。C項中,滅鼠時僅殺死一半的老鼠,即剩余K/2,此時鼠群增長速率,很快能恢復到原狀。D項中,環境容納量限制了c處種群個體數量的上升。

答案 D

易錯點14 食物鏈和食物網分析能力差

14.在一個生態系統中,許多食物鏈彼此相互交錯連接成的復雜營養關系構成了食物網。如圖所示是一個陸地生態系統食物網的結構模式圖。下列各項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A.生態系統中生產者有2個,它們是該生態系統的主要成分

B.若丙種群數量下降20%,辛種群數量不會發生明顯變化

C.在該食物網中辛占3個營養級

D.只在丁和辛、丙和乙之間既存在競爭關系又存在捕食關系

錯因分析 對種群之間的關系分析不透,析圖能力差是導致錯答該題的主要原因。在分析食物網圖中種群的關系時,只考慮到“丙”是“辛”食物來源的重要環節,而忽視了“辛”處于營養級,有多條食物來源。錯誤地認為“丙”的數量下降,會使“辛”的最終食物來源減少,從而導致“辛”的數量下降,錯選B項。

解析 由題圖可知:除丁和辛、丙和乙間同時存在競爭和捕食關系外,乙和丁之間也同時存在競爭和捕食關系。

答案 D

15.以下表示動物利用食物的過程

正確的分析是()

A.恒溫動物的④/③值一般高于變溫動物

B.哺乳動物的③/①值一般為10%~20%

C.提高圈養動物生長量一般需提高③/②值

D.食肉哺乳動物的③/②值一般低于食草哺乳動物

錯因分析 對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全過程理解有偏差是導致本題出錯的主要原因。

解析 圖中“獲取量”代表動物獲得食物中的總能量(如獲得100 kg草中的能量),“食入量”代表動物吃進體內食物的總能量,“同化量”代表被該動物固定到體內的總能量(未同化的能量主要存在于動物糞便中),“有機物質積累量”代表該動物體內增加的有機物質量(用于動物生長、發育等過程)。恒溫動物需要通過呼吸作用產生更多的熱量以維持體溫,因此,恒溫動物呼吸代謝消耗量大,④/值一般低于變溫動物。生態系統中,某營養級全部生物通過同化作用固定的總能量中只有10%~20%被下一營養級生物同化,因此,哺乳動物的/①值不符合生態系統能量在相鄰兩個營養級間的傳遞效率。③/值越高說明動物對食物的利用率越高,越有利于提高動物的生長量,但食肉哺乳動物與食草哺乳動物的/②值大小無法比較。

答案 C

易錯點16 能量流動與物質循環之間關系不清

16.低碳經濟和綠色生活方式越來越受到人們重視,如圖表示碳循環局部示意圖,分析回答:

(1)碳在生物群落內以________的形式進行流動,煤是“高碳”能源,通過燃燒,碳主要以________的形式進入大氣圈。

(2)圖中表示生產者的字母是__________,若因環境污染造成生產者銳減,則F、D的數量將________。

(3)流入該生態系統的總能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量流動的特點是________________。若D增加1千克,則至少需消耗E________千克。物質循環與能量流動的關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假設圖中的D屬于珍稀瀕危物種,將其引入某動物園繁育的保護措施屬于________。

篇11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國內醫學界運用現代醫學科技方法對中醫學腎本質進行了研究,取得令人矚目的研究成果。結果顯示:中醫學腎藏象與現代醫學所論述的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生殖系統、遺傳系統等都密切相關。筆者認為腎藏象中的“腎藏精,精舍志”理論,與內分泌系統中的腎上腺皮質及髓質激素,在情志方面的作用有相通之處。茲分述如下。

1 內分泌學的佐證

腎上腺皮質主要產生糖皮質激素、鹽皮質激素、性激素。糖皮質激素為維持生命所必須,其作用遍及體內所有細胞、組織及器官,不僅參與糖、蛋白質、脂肪和水、電解質等物質代謝的調節,而且對體內多種組織器官的功能有重要影響。糖皮質激素影響多種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包含情緒、行為和精神活動等。糖皮質激素不足時,可引起情緒和行為改變,有煩躁不安、憂慮、注意力不集中等精神變化,以及嗅覺、味覺、聽覺過敏,多以抑郁、情感淡漠、昏睡為主。糖皮質激素過多時,常發生睡眠障礙,腦電圖的基本節律加快,睡眠的快速動眼期縮短,甚至消失。并有精神異常和行為異常,最早常為欣快、多語、失眠,后多表現為抑郁,嚴重者發生明顯的中毒性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癥、自殺企圖,只有少數表現為躁狂和焦慮。庫欣綜合征,又稱皮質醇增多癥,或柯興綜合征,是由于腎上腺皮質長期分泌過量的皮質醇引起的癥候群。長期應用外源性糖皮質激素或飲用酒精飲料,也可引起類似柯興綜合征臨床表現。多數病人有精神癥狀,但一般較輕,表現為欣、失眠、注意力不集中、情緒不穩定。少數病人會出現類似躁狂、憂郁或精神分裂癥樣的表現。

2 生理心理學的發現

2.1 情緒活動的生物化學調節:人體內的生物化學物質對情緒活動具有調節作用,其中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與情緒變化有密切關系。它們和腎上腺素等都是含有兒茶酚結構的胺類化合物,因此稱為兒茶酚胺。體內的兒茶酚胺主要由腎上腺髓質的嗜鉻細胞、交感神經節后神經元和腦內的腎上腺素能神經元合成。這是三個相對獨立的系統。此外,腎上腺皮質激素及其他激素或遞質在情緒變化中也有重要作用。去甲腎上腺素能夠影響焦慮。在下丘腦內許多神經遞質匯聚在一起,其中對情緒、情感調節發生重要作用的遞質就是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5-羥色胺和乙酰膽堿。去甲腎上腺素在腦內的分布所形成特定的化學通路與5-羥色胺通路平行地分布,相互制約地調節著情緒活動。在外周神經系統中,全部支配橫紋肌的傳出神經末梢都是由乙酰膽堿作為神經遞質而傳遞情感表達的信息;副交感神經也是由乙酰膽堿作為遞質而引起情感活動的變化。交感神經由去甲腎上腺素作為神經遞質在交感神經節的節后纖維傳遞情緒變化的神經信息,其交感神經節前纖維則由乙酰膽堿傳遞信息至神經節。所以,去甲腎上腺素與乙酰膽堿,無論在中樞神經信息傳遞或外周神經信息傳遞中都發揮重要作用。更值得注意的是去甲腎上腺素不但可由神經元合成,也能由腎上腺髓質細胞合成。腎上腺髓質的內分泌細胞受交感神經調節,可以生成與釋放兩種激素,即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當情緒改變較大時,無論是中樞、外周或腎上腺髓質都會釋放較多的去甲腎上腺素作為神經遞質和激素,對情緒變化發揮調節作用。一般情況下,情緒變化的強度不大時,首先是腎上腺髓質分泌較多的腎上腺素;只有當情緒改變的幅度較大時,血液中的去甲腎上腺素含量才顯著升高。Cannon提出的“應急學說”認為:當機體遇到特殊緊急情況時,包括焦慮、疼痛及生理功能異常,交感神經一腎上腺素系統將被調動起來,通過促進合成與分泌去甲腎上腺素和腎上腺素作用于中樞神經,提高其興奮性,使機體處于警覺狀態,反應靈敏性提高;同時使某些生理功能發生相應變化,如呼吸、心率加快,心輸出量增加,血液重新分配,以利于機體同環境作斗爭或暫時度過危險時刻。

篇12

一、確定研究主題和教學內容

課例研究首先必須明確研究的主題,在此基礎上設計和開設與主題相一致的研究課,圍繞主題來設計和實施教學。如上文所述,高中生物復習課存在著各種問題。針對上述問題,有些學校以“生本教育”理論為指導實施了教學改革,強調突出先學后教(強調前置性學習)、小組合作學習(強調合作學習任務的布置和生成)、遵循“自學—組內討論—組間展示討論”學習程序等手段的應用為特征。本次課例研究選擇了一所正在開展這項教學改革的學校,該校學生已初步養成了合作學習的良好習慣,但對于如何應用“生本教育”理論來提升高中生物復習課的效率仍存在一些迷思。為此,課例研究小組確立以“應用生本教育理論提升高中生物復習課的策略研究”為主題展開課例研究。

課例研究要求必須選擇一個合適的內容單元,這樣將有助于搭建一個對話交流的平臺。為此,課例研究小組選擇了浙科版必修3中的《體液調節》一課進行復習,體液調節涉及的常見激素有:甲狀腺激素、促甲狀腺激素、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生長激素、胰島素、胰高血糖素、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等。本課的教學目標主要有兩個:一是理解激素分級調節的機制和過程;二是了解常見激素的主要作用,理解體液調節的主要特點。

二、帶著目的觀察 集思廣益改進

課例研究的一般程序是“教學實踐—交流改進—教學實踐—再交流改進”,參與人員的主要任務就是進行課堂教學觀察,提出修改意見,然后共同完善課堂教學策略和教學設計。

旨在改進課堂教學的研究都是在教學中進行的,所有參與人員都需要進入課堂集中關注所要解決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課堂觀察,從而對主題進行思考和判斷。為使各位成員的觀察更有針對性,課例研究小組圍繞本次主題提出了如下一些任務:①分析預學任務的布置和完成情況;②觀察小組合作任務的布置、展示及完成情況,并評價其實施效果;③在執教教師所采用的教學策略中,哪些對突破復習課教學效率方面有效果?哪些對復習課效率提升不明顯甚或沒有效果?請結合具體的教學情景陳述;④除了本次執教教師所嘗試的教學策略外,你認為還有哪些策略可以嘗試?請結合具體的教學情景陳述;等等。

課堂教學改進的研究特別需要發揮群體的實踐智慧來解決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在研討過程中,每位教師都應該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將一個個問題分析透徹,把自己的思考與判斷說個明白。這樣,每位教師才能將自己從不同側面看到的問題和從不同角度進行的思考匯聚在一起,進而形成比較全面和立體的透視。當然,這些問題和思考都必須圍繞事先確定的主題而展開。

此次課例研究的流程為:一位教師先上課,大家圍繞主題進行問題探討,提出改進建議;再由另一位教師根據大家的建議,第二天跟進再上,然后組織大家討論,最后形成相關結論。具體過程如下。

(一)第一次上課

值得肯定的方面:執教教師采用列表比較回顧8種激素的分泌部位、作用部位、化學本質和生理作用等內容;采用模型構建(學生自主構建甲狀腺激素的反饋調節模型和血糖調節模型)和小組討論等教學方式,并且在每個任務布置前均通過創建的情境引出,如“山居多癭、海藻治癭”、“寒冷環境下的人體御寒方式”和“運動員長跑過程體內血糖的變化曲線”等,努力體現“學為主體”的教學要求,注重與學生的對話交流,重視通過量化的方式對班內各小組進行評價激勵。

問題發現:學生機械識記、照本宣科的現象依然存在;學生對創設情境的應用僅限于教材知識的回顧,缺乏對知識點的深入分析,綜合應用能力不強;課堂活動呈現表面繁榮現象;學生的思維密度不夠;教學時間浪費現象明顯,完整性的知識、能力目標沒有達成。

原因診斷:(1)預學任務檢查環節存在的問題。教師課前布置了8種激素的相關知識回顧,要求學生完成后上交,本堂課教師只抽看了部分學生的完成情況,執教時針對每種激素僅從每個學習小組中隨機叫一名組員回答,根據該組員的回答情況給該小組評分,隨后在PPT中出示準備內容,用時約10分鐘。 這個環節時間浪費過多,8位學生的回答停留在自己預學時抄寫的內容上,教師缺乏講解的針對性,未暴露學生的主要問題,導致知識回顧的針對性不強,更談不上知識的綜合和生成。

(2)小組合作展示環節存在的問題。該環節教師布置的任務是“寫出人體血糖的來源和去路”,要求先閱讀教材,3個小組完成血糖來源的整理和展示,3個小組完成血糖去路的整理和展示,教師組織了組間評價修正,最后用PPT展示相應的模式圖作為總結,用時10分30秒。這個環節任務難度低,新課教學時學生就有相應內容 的筆記,也可通過直接查閱教材得出,缺乏合作學習的價值,這個展示活動偏離了本節復習課的重難點。

(3)缺乏典型例題的訓練。教師在構建完甲狀腺激素的反饋調節模型和血糖調節模型之后,沒有結合典型的高考題或模擬試題進行課內訓練,不能起到很好的鞏固知識和應用的作用。

改進建議:(1)預學任務的布置和檢查。預學任務要求學生在針對8種激素完成表格的基礎上,找出一兩個特別值得注意的規律。課堂上先展示學生預學中的典型問題,請同學予以評價,然后進行各激素間的共性問題如化學本質、作用部位及激素的作用方式、體液調節概念和特點等的概括。

(2)小組合作任務要圍繞甲狀腺激素的反饋調節展開,可創設一定的情境(如生活中的場景或例題等)引導學生深刻領會激素反饋調節原理。

(3)重視高考題或習題的選擇和課內練習,發揮練習的訓練鞏固作用。

(4)部分超綱內容應避免。如體溫調節中腎上腺素的作用,血糖調節過程中下丘腦對胰島分泌相應激素的調控,均已超出考綱要求,應刪去,以免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

(二)第二次跟進課

課堂發生的積極變化:教學組織變得全面,學習的針對性明顯加強,學生在體液調節方式的識記和深化理解方面有了明顯提升。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

(1)改變預學任務的布置和檢查。按建議布置了延伸思考題,課堂上教師出示了學生填寫中的典型問題,如錯填、漏填現象,并一一評價,然后將學生想到的好問題作了歸納呈現。過渡到動物激素的化學本質(多為蛋白質或多肽)、一般作用方式(經體液運送與靶細胞上的受體結合而引起靶細胞的響應)和體液調節概念。用時8分鐘。

(2)創設情境有效突破重難點。本節課創設了二個情境。第一,讓學生分析在寒冷環境中人體會發生哪些反應,引出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再分析哪些激素會增加、哪種激素會迅速增加、這些激素是否會一直增加?引導學生構建出甲狀腺激素的分級調節模型。第二,通過一個實驗設計題(探究促甲狀腺激素是通過作用于下丘腦還是甲狀腺來調節的)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和展示,內化反饋調節的機理,同時針對高考的實驗設計和分析能力作了演練。復習的針對性明顯增強。用時30分鐘。

(3)將血糖調節過程統一到反饋調節體系中。低血糖環境可直接刺激胰島A細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從而使血糖升高,高血糖環境可直接刺激胰島B細胞分泌胰島素從而使血糖降低,這種機制也屬于負反饋調節。將體液調節中的甲狀腺激素分級調節和血糖調節很好地整合入反饋調節體系,便于學生理解應用。

問題發現:課堂內學生的活躍度明顯下降,教學要求特別是實驗設計題存在偏難現象,全班只有少數學生能順利完成解題,超出了多數學生的接受能力。師生互動及小組合作學習開展得不夠充分,也不夠順利。

原因診斷:(1)教師提的一些問題過大或過難。問題或習題的難度要適合學生的水平,以接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為最佳。如“人進入寒冷環境會有哪些反應”這種問題就過于寬泛,學生不易馬上回答。又比如實驗設計題,題干文字多,要求學生根據實驗目的和器材直接作開放性的實驗設計、預期實驗結果和結論,難度太大。此外,有些問題提出后就立即請學生回答,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太少,導致師生交流不順暢。

(2)小組合作的組織不夠合理。問題出示后即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生缺乏獨立學習的基礎,導致小組合作效率低下。小組展示環節只請了一位學生上臺展示,有較大偶然性,不一定能代表多數學生的普遍問題,導致問題的生成和分析不夠到位,應加大典型問題的展示和評價。生成性的學習成果較少,復習課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針對性就會下降。

改進建議:(1)加強小組合作學習的組織和調控。合理控制好問題的難度,比較合適的問題是指班內多數學生獨立解決會有些遺漏或困難,但經小組討論能基本解決的問題。小組合作學習應按“自學—組內交流—組間展示討論”的程序組織比較好,有助于問題的充分解決和生成。

(2)進一步加強對學生的有效激勵,評價方式更加多元化,質性和量化評價相結合,重視通過有效設問和適當追問等形式,挖掘分析課堂中生成的疑點、亮點和殘缺點等,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課堂教學效率。

三、梳理改進脈絡 提煉結論觀點

課例研究是一種比較規范的研究,不僅要求對研究的過程進行記錄和整理,同時還要對課堂教學改進的脈絡進行清晰的梳理,并在此基礎上形成成果文本,提煉出有價值的結論或觀點,從而保證后續研究更加深入。

通過上述專題的研究,我們可以看到如下清晰的脈絡:第一次課試教——運用了列表比較、模型建構和師生對話等多種教學方法,但鋪墊不夠,預學情況分析和展示不夠,小組學習任務的針對性不強,致使整體的知識目標沒有達成,復習課效率較低;第二次課改進——通過加強對預學情況的展示、加強對相關知識的總結提升、加強典型例題的鞏固分析等方法,增加了復習的難度,促進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但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發揮不夠,學習難度偏大,小組合作調控不夠得法,影響了復習課的效率最大化。

根據課例研究小組對兩次教學的持續研討與改進,我們認為應用“生本教育”理論提高生物復習課效率,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有以下幾點。

篇13

1.1.1發散式

南一個概念引出其不同的內涵和外延。如:

(2008年上海卷)下列有關突觸的敘述,正確的是(

)

A 神經元之間通過突觸聯系

B 一個神經元只有一個突觸

C 突觸由突觸前膜和突觸后膜構成

1),神經遞質能透過突觸后膜

1.1.2歸納式

由個別的內涵或外延導出概念。如:

(2007年寧夏理綜卷)在寒溫帶地區,一場大火使某地的森林大面積燒毀,在以后漫長時間中,在原林地上依次形成了雜草地、白樺為主的闊葉林、云杉為主的針葉林,這種現象稱為( )

A 物種進化 B 外來物種入侵

C 群落演替 D 垂直結構

1.1.3 綜合式

大多概念之間還存在有明顯的包含、對立、并列、因果關系等,高考考查時,常常放在一起綜合考查,如:

(2009年福建理綜)細胞的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都可能產生可遺傳的變異,其中僅發生在減數分裂過程的變異是……

1.2 圖解法

1.2.1 集合式

用數學集合表達概念之間的關系。

(2007年廣爾理基卷)圖1是由3個圓所構成的類別關系圖,其中I為大圓,Ⅱ和Ⅲ分別為大圓之外的小圓。符合這種類別關系的是( )

A I脫氧核糖核酸、Ⅱ核糖核酸、Ⅲ核酸

B I染色體、ⅡDNA、Ⅲ基因

C I固醇、Ⅱ膽吲醇、Ⅲ維生素D

D I蛋白質、Ⅱ酶、Ⅲ激素

1.2.2 概念圖式

用箭頭把一組概念連接起來,表示它們之間的包含、并列或對比等關系,有流程圖、因果圖等。如:

(2009年天津理綜卷)圖2為動物機體的細胞凋亡及清除示意圖。據圖分析,不正確的是( )

2 生物學概念復習備考教學策略

結合高考考查生物學概念的方式和特點中,在引導學生高考復習備考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從以下兒個方面入手進行概念教學,以提高概念教學的訂效性。

2.1 “關鍵詞”策略,讓學生在快速找到“題眼”

(2009年廣爾卷)有關人體內環境穩態的敘述,錯誤的是( )

A 有3種以上的生理系統參與維持體內環境穩態

B 人體內環境穩態的失調與外界環境無關

C 人體維持內環境穩態的調節能力有限

D 穩態有利于參與其調節的器官保持機能正常

解析:穩態是指正常機體通過調節作用,使各個器官、系統協調活動,共同維持內環境的相對穩定狀態。這里的“正常機體”“各個器官、系統”“相對穩定狀態”等都是關鍵詞,抓住這些,本題解答就容易了。

參考答案:B。

概念中的這些“關鍵詞”,往往是閘述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的核心詞匯(概念的內涵是指概念的本質屬性,外延是指概念反映的具有這種本質屬性的事物的適用范圍),抓住了概念的“關鍵詞”,就能準確理解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教學中教師要不斷引導學生對概念中“關鍵詞”的關注。又如“反射”的概念是指在中樞神經系統的參與下,動物體或人體對內外環境變化作出的規律性應答。其中“中樞神經系統”、“動物體或人體”、“內外環境變化”、“規律性應答”是闡述概念內涵的關鍵詞,體現了反射概念的本質屬性,而“中樞神經系統”、“動物體或人體”就界定了反射的范圍――只有具有神經系統的動物或人才具有反射現象,這是概念的外延的關鍵詞。教學中不斷強化學生對這些概念“關鍵詞”的理解和掌握,解題時,學生就會迅速抓住“題眼”,提高解題效率。

2.2 多角度例證策略,讓學生在思考訓練中迅速準確判斷

(2009年廣東卷)下列敘述中,不屬于種群空間特征捕述的是( )

A 斑馬在草原上成群活動

B 每毫升河水中有9個大腸桿菌

C 稗草在稻田中隨機分布

D 木棉樹在路旁每隔5 m種植

解析:組成種群的個體在其生活空間中的位置狀態或空間布局叫做種群的空間特征或分布型。種群的空間分布一般可概括為三種基本類型:隨機分布、均勻分布和集群分布。B項為種群密度,不屬于空間特征。

本類試題往往采用發散方式進行考查,通過許多典例來求證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因此復習教學中教師可采用多角度例證的方式進行強化概念的學習。如:“相對性狀”的概念教學,在揭示出“相對性狀是同一生物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類型”這一關鍵性特征后,可先舉肯定例證:“貓的黑毛與白毛”、“兔的長毛與短毛”“、豌豆的高莖與矮莖”等,后再舉一些否定例證:“貓的黑毛與狗的白毛”、“人的身高與體重”“、兔的長毛與白毛”等讓學生判斷,從而加深其對概念的掌握與應用。這樣,經過多次的強化刺激,學生就會在頭腦中建立新的條件反射,馬上能準確判斷。

2.3 建立概念體系策略,讓概念的學習和掌握系統化

在掌握了大量的概念后,往往會出現概念的混淆和遺忘,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和幫助學生形成概念體系,這樣不但有利于鞏吲原有的概念,接受新概念,而且能提高學生靈活應用概念的能力,可采用以下方法。

2.3.1 采用對比,讓易混概念在比較中生成體系

生物學中一些名稱相似或相近的概念往往是“貌合神離”,它們是教學的難點,也是導致學生容易失分的誤區之一。為提高學生掌握概念的能力,可把它們的各種屬性或關鍵性特征進行對比。

其他類似概念還有如:生長素與生長激素;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等。

2.3.2 借助圖解,讓抽象概念在直觀中生成體系

2.3.2.1 采用集合方式表示

在生物學中,對一些相互之間有聯系的概念可借助集合方式,化繁為簡,一目了然,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圖3中①、②、③=三個圓分別代表某個概念或某類物質。以下各項中,能構成圖中關系的是( )

A DNA、染色體、基因

B 反射、應激性、適應性

C 酶、蛋白質、激素

D 減數分裂、有絲分裂、無絲分裂

解析:大多數酶是蛋白質,有些激素(如胰島素)也是蛋白質,因此酶和激素與蛋白質之間為交叉關系;酶和激素是兩類物質,為并列關系。

參考答案:C。

其他還有:生態因素,生物因素和種間(或種內)關系;酶、激素和蛋白質的關系;應激性、反射和條件反射;染色體、DNA、基因、含氮堿基(或磷酸、五碳糖);免疫、特異性免疫與細胞免疫等等。

2.3.2.2 采用概念圖方式表示

主站蜘蛛池模板: 霍城县| 甘肃省| 固原市| 巴林右旗| 永嘉县| 板桥市| 淮北市| 莆田市| 武义县| 南召县| 开阳县| 香河县| 北票市| 涿鹿县| 宁阳县| 华亭县| 高淳县| 多伦县| 邵武市| 长子县| 龙门县| 花莲市| 张家港市| 本溪| 陆河县| 尚志市| 岳普湖县| 玛纳斯县| 营口市| 景谷| 安新县| 扎鲁特旗| 高雄市| 郓城县| 枣强县| 社旗县| 南郑县| 阿克陶县| 颍上县| 彰化市| 巴林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