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老年人的護理知識實用13篇

引論:我們?yōu)槟砹?3篇老年人的護理知識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chuàng)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老年人的護理知識

篇1

自2008年對150例老年下肢骨折病人實施了整體護理。其中,女性:84例,男性:66例;年齡:60―88歲,平均年74歲,60―70歲者:85例,71―80歲者:40例,80歲以上者:25例。骨折類型:股骨頸骨折:42例、骨股干骨折10 例、脛腓骨折78例、骨踝關節(jié)骨折:20例。并存癥依次主要有: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統感染、腦血管疾病。

2 效果

在被觀察的150例病人中,褥瘡、墜積性肺炎、泌尿系感染、肌肉萎縮、關節(jié)僵硬的發(fā)生率均為零。促進了護理質量的提高,病人對護士技術操作的滿意率達95%以上,對護士服務態(tài)度的滿意達到了98%以上。

3 護理措施

3.1 術前心理護理

老年骨傷病人的心理狀態(tài)十分復雜,由于發(fā)病的突然,或病程日久,往往會產生不同程度的緊張、痛苦、恐懼、抑郁、孤獨,自卑和被拋棄感。骨折后,患者疼痛劇烈,疼痛刺激可使患者出現焦慮[1],主要擔心肢體功能的康復情況及手術是否成功;對將來生活是否自理,。針對這些情況,護士要耐心的進行心理疏通,向病人及家屬講解有關此類骨折手術的選擇,應如何配合醫(yī)生的治療,并介紹同種有疾病康復的病例,經常到床邊與病人交流,指導病人合理飲食與功能鍛煉,對骨牽引的病人,講解牽引的目的,注意事項指導病人在牽引期間進行患肢肌肉的收縮運動。術前檢查結果告知病人。從而減輕病人心理負擔。

3.2 預防并發(fā)癥的護理

3.2.1 褥瘡

加強皮膚護理,避免局部長期受壓,避免理化因素對皮膚的刺激;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鼓勵協助病人在病情允許的范圍內適當翻身;按摩骨隆突及受壓部位;保持床鋪整潔干燥;保持病人皮膚清潔,改善營養(yǎng)狀況,鼓勵病人進食營養(yǎng)物質,增強體質,以增強病人的抵抗力。

3.2.3 墜積性肺炎

鼓勵病人早期活動,在床上做深呼吸運動,每日5-10次,每次5分鐘,有效咳嗽、咯痰,,協助病人翻身扣拍,必要時給予霧化吸入。冬季注意保暖,防止受涼,防止呼吸道感染。

3.2.3 泌尿系統感染

鼓勵病人多飲水,交會病人床上排尿,術前需要留置尿管者,導尿時嚴格遵守無菌操作,動作輕柔,使用雙腔導尿管,術后加強留置尿管護理,盡早拔除尿管,保持病人的清潔衛(wèi)生與生理衛(wèi)生。

3.2.4 下肢靜脈血栓形成

下肢靜脈血栓形成主要見于股骨頸骨折病人。早期指導病人進行雙下肢肌肉運動,每日10-20次,每次5-10分鐘。以促進血液循環(huán),預防靜脈血栓的形成。

3.3 手術肢體功能鍛煉方法的訓練和指導

3.3.1 床上訓練法

術后第二天到一周,教會病人做肌肉等長收縮運動,用力背屈髁關節(jié),每日5-10次,每次5分鐘左右,以上病人不感到疼痛、勞累為原則,循序漸進進行。逐漸過度到膝、髖關節(jié),最后到抬腿,對于股骨頸骨折病人,膝、髖關節(jié)的活動,應按手術方法的選擇情況,作相應的活動。每日5-10次,以促進患肢血液循環(huán),減輕患者的腫脹,預防肌肉萎縮,促進切口愈合。

3.3.2 離床鍛煉

對于可離床不負重訓練的病人,指導病人練習上下床,為患肢負重打基礎。下床時讓病人雙手支撐,臀部離床,健側蹬床,形成三點支撐,向床邊移動,健側先下床持重,然后一手支扶床,一手扶患肢著地:上床時,患肢先著床,健側支撐身體,必要時給病人以協支撐。經過這樣的訓練,下床后可拄雙拐,健側負重患肢做屈膝踢腿和下蹲動作。通過下床后訓練,可以促進骨折周圍肌肉的恢復和髖關節(jié)活動范圍的恢復。

3.3.3 負重期訓練法

在病人即將出院的兩天內,告訴病人應定期到醫(yī)院復查,可根據骨折愈合情況考慮負重。并教會病人正確拄拐助行,讓病人拄拐站定時要挺胸收腹,抬頭向前看,雙拐與腳成三角,邁步時應先出健側,后邁患側,身體重心在健側,拄拐前移時身體保持穩(wěn)定后在移動,每天讓病人行走200―300米,一日三次,以病人不感到勞累為原則。出院后家屬應該注重患者的心里健康和身體的康復訓練,包括患者的情緒、飲食 及體征的變化,保持大便通暢。繼續(xù)功能鍛煉,加強患肢活動度最大限度恢復生活功能[2]。

4 體會

4.1 病人得到了實惠,密切了護患關系

通過對病人的心理護理,術前知識宣教指導,術后早期進行肢體功能鍛煉,讓病人注意活動量和幅度,從小到大,由弱到強,做到主動為主,護士協助為輔,使病人掌握了鍛煉的方法和注意事項,大大減少了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保證了手術的成功,減輕了病人負擔,提高了老年人的保健意識和生活質量,增進了護患之間的感情交流增,密切了護患關系。

4.2 密切了醫(yī)護關系

護士通過與病人的溝通,能及時了解病人的病情變化及心理、生理狀態(tài),獲得了更多、更科學、更全面的信息,并將這些信息反饋給醫(yī)生。醫(yī)生通過把診療意圖,可能出現的問題告訴護士,護士把解釋、宣傳、指導工作做深做細,使病人達到共同期望的治療效果,從而密切醫(yī)護關系。

4.3 促進了護理人員自身素質的提高

通過實施整體護理,使護士感到了自身知識的缺乏,增加了壓力,渴求知識的欲望和提高技術操作水平的意識越來越強,從而促進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使護理人員自身素質得到了提高。

篇2

圖1 以失智年長者為中心,三位一體的整合性環(huán)境形塑理念 

另外,我們對失智癥老人各階段的病情發(fā)展情況及所需照護情況也做了簡要的歸納和總結,以便更好的了解失智癥老人的行為模式、照護需求以及重點: 

1.1 失智癥行為與障礙 

1.1.1大腦老化 

⑴50歲:記憶力衰退(鑰匙、停車、姓名);⑵60歲:注意力變差(空間、感覺);⑶70歲:思考力障礙(抽象、語言;)⑷85歲:容易失智癥。 

1.1.2主要障礙 

⑴記憶障礙——記憶喪失;⑵辨識障礙——時間、空間、人物;⑶認知障礙——失認、失語、失行(理解力、判斷力衰退);⑷執(zhí)行能力障礙、人際關系障礙。 

1.1.3行為障礙 

不安、幻覺、焦躁、徘徊、失禁、異食、長期臥床。 

1.1.4失智程度與照護量需求關系如下 

初期階段(輕度、主要表現為健忘,持續(xù)時間約2-4年),在此階段,失智老人照護需求量較低,并隨著癥狀進一步加重,照護需求量也逐漸上升;中期階段(中度,主要表現為行為及思想意識混亂,但仍有相當的日常活動能力,持續(xù)時間約2-8年),在此階段,老人處于高度危險階段,因此日常照護需求量為最高;末期階段(重度,失智,會逐漸喪失基本生活能力,出現無法辨識家人、語言溝通障礙、進食障礙、大小便失禁等癥狀,持續(xù)時間為1-3年),在此階段,照護需求量相對中期階段有所降低,直至老人離世。 

1.1.5失智者危險狀況發(fā)生率統計如下 

跌倒:28.4%;墜落:21.6%;燙傷:8.1%;碰撞:5.4%;吞食雜物:5.4%;中毒:2.7%;溺水:1.4%;其他:16.2%。 

1.2失智者的感覺與環(huán)境適應 

調查研究表明,失智癥患者主要通過以下方面來感覺和適應周邊環(huán)境:⑴ 陽光;⑵照明;⑶視覺(標識標牌等);⑷色彩;⑸聲響;⑹嗅覺。 

通過上述方面的介入,可以有效的引導失智癥患者進行自主行為能力的鍛煉,以延緩失智癥狀的加劇速度;上文簡要的論述了失智癥患者的一些現狀及所需治療環(huán)境的概念,在此基礎之上,我們提出了如下優(yōu)質失智癥照護專區(qū)的新理念。 

2、優(yōu)質失智癥照護專區(qū)新理念 

2.1單元照顧的理念 

2.1.1單元照顧的出發(fā)點 

針對個別需求提供生活服務,塑造貼身的感覺,即改變以往的集體式照護模式,轉為針對個別需求的照護模式,讓個體更能得到全面的、體貼的、擁有個體隱私化的照護;力圖將以往觀念中福利院被認為是“收容所”的場所改變?yōu)椤吧畹膱鏊薄?nbsp;

2.1.2照顧服務對象:針對失智癥患者的不同病癥情況進行分別護理; 

⑴CDR2分以上之部分重度、中度失智癥高齡者; 

⑵ADL尚可,有語言、溝通殘能者; 

⑶注:CDR(ClinicalDementiaRating)臨床癡呆評定量表; 

⑷ADL(Activitiesofdailyliving)日常生活能力評定表; 

2.1.3友好關系——醫(yī)生、照顧服務員、失智老人 

改變以往醫(yī)生-服務員-失智老人之間垂直方向的階層關系,變?yōu)樗较虻暮椭C相處,融為一體的家庭、親人、朋友關系。 

2.1.4照顧單元化 

居家般的生活(照顧服務員生活陪伴者),改變以往集中照顧(大組團)的模式,該種模式將老人與照護人員孤立起來,成為服務員的角色,轉為分類別照顧(小組團)的模式,這種模式下,照護人員的角色轉換為朋友、生活陪伴者,并通過采取如下一些措施以切實改善老人的護理人文環(huán)境: 

⑴沒有日課表;⑵服務員不穿制服;⑶由老人自己決定生活時間及停留場所;⑷各種活動同時進行;⑸家族探訪次數增多;⑹調整之后的照護單元布置如下圖2所示。 

2.1.5經上論述,我們提出團體家居的照顧服務理念 

⑴小規(guī)模的單元照顧;⑵過家庭般的生活;⑶延續(xù)個人的生活方式;⑷尊重個人隱私與潛能;⑸增進公共交流的機會;⑹貼身陪伴的照顧服務;⑺緩和失智癥狀的惡化;⑻終生最后的住家; 

 

圖2 調整之后的照護單元布置圖 

2.1.6單元組成的概念 

從前的護理經營模式是從管理、照護觀點出發(fā)考慮經營規(guī)模,現在及未來的護理模式是生活觀點出發(fā)設定單元規(guī)模,具體體現在如下三個主要空間的改變中: 

⑴個人空間:由以往的多人共室,通過空間布局,力圖實現單人個室,以保證老人的隱私;

    ⑵公用空間:考慮老人的日常行為模式,改變以往的大型公共活動空間,代之以較為分散的分散型小型互動空間,給老人營造更加舒適,溫馨的環(huán)境; 

⑶走廊空間:將以前的長走道縮短至短走道,甚至無走道,以照顧老人行動不便等問題; 

2.1.7單元規(guī)模參考值 

由此我們做了一些數據調查,參考了一些在此方面較為成熟的護理:單元規(guī)模:⑴瑞典:團體家屋6-10人;⑵日本:團體家屋5-9人;老人保健設施12人;護理之家6-15人。⑶臺灣:試辦失智照顧專區(qū)6-12人;試辦團體家屋6-9人。 

2.1.8團體生活照顧單元的形式構成及優(yōu)點 

 

圖3 團體生活照顧單元的形式構成模式示意圖 

上述優(yōu)點主要有:⑴生活照顧單元規(guī)模小,有家的感覺;⑵空間層次分明,監(jiān)護系統完善;⑶被照護單元小,照護品質提升;⑷自主性、主體性的生活場所;⑸縮短移動距離,減輕照顧人員負擔;⑹依身心機能分組,有利于設備及照護計劃;⑺依身心狀況變化,可建立轉介系統。 

2.2照顧專區(qū)的空間構成 

2.2.1個室化,具體包括 

團體起居空間、公用衛(wèi)浴設備、提供個人臥室樓地板面積,每位老人7m2以上。 

2.2.2公共空間組織形式(共分三種) 

⑴中央走廊型:共用空間(起居、餐飲)、照顧服務站、居室、浴室、廁所。 

⑵大廳型:共用空間(起居、餐飲)、照顧服務站、居室、浴室、廁所。 

⑶開放空間型:共用空間(起居、餐飲)、照顧服務站、居室、浴室、廁所。 

⑷開放空間型:共用空間(起居、餐飲)、照顧服務站、居室、浴室、廁所。 

2.2.3照顧專區(qū)的生活場所 

⑴從醫(yī)療模式到社會生活模式 

⑵單元護理空間設計 

①公共空間:a. 玄關、共用空間(迎賓、便利緩沖空間、形成無形的監(jiān)護);b. 訪客的場所(舒適、親切、多用途、供社交);c. 閑暇活動的角落(訓練自律和自制的能力、窗外的視野);d. 家庭化廚房、餐廳(多用途空間、誘發(fā)活動、家的感覺)。 

②自己的居室:a.秘密的場所;b.創(chuàng)造個性的空間;c.個人的收納空間;d.室友的交流空間。 

③無障礙衛(wèi)浴:a.臨近居室、餐廳、廚房;b.無障礙、安全設計;c.照護人員.可進入的照護空間。 

④照顧人員的休息室:a.放松心情的場所,融洽的意象;b.工作與思考的場所;c.資訊交換中心,多機能空間;d.全設施及各單元休息區(qū)。 

⑤戶外活動空間a.有意義的散步空間:引發(fā)自主活動、無障礙環(huán)路,連接室內外、設路標、情境轉化、助記憶易定向。b.有效的戶外空間:提供活動場所、延伸室內外視野。 

除了上述一些基本設計理念意外,對于護理空間的設計也需要從人體工程學的設計角度出發(fā)進行細部各個區(qū)域的設計。 

3、松江第一福利院原5#樓現況的問題和機遇分析 

3.1總體現狀分析 

地勢平坦,交通便利、環(huán)境優(yōu)美、寧靜、建筑密度低,容積率小(低容量)綠化率高,綠化景觀多樣化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建筑朝向及間距滿足日照要求、院內交通人車分流、機動車停車問題。 

 

圖5 為松江第一福利院總平面圖,紅色半透明區(qū)域為失智老人區(qū)域 

根據《老年養(yǎng)護員建設標準》建標144-2010、《老年養(yǎng)護員標準設計圖樣》13J817相關規(guī)范中關于老年養(yǎng)護院的建設規(guī)模規(guī)定:老年養(yǎng)護院的建設規(guī)模,按床位數量分為500床、400床、300床、200床、100床五類。規(guī)模在500床以上的宜分點設置。老年養(yǎng)護院的房屋綜合建筑面積指標以每床所占房屋建筑面積確定。不同規(guī)模老年養(yǎng)護院房屋綜合建筑面積指標見下表1: 

表1 老年養(yǎng)護院房屋綜合建筑面積指標表(㎡/床) 

[建設規(guī)模\&500床\&400床\&300床\&200床\&100床\&綜合建筑面積指標\&42.5\&43.5\&44.5\&46.5\&50\&] 

注:其中直接用于老年人的入住服務、生活、衛(wèi)生保健、康復、娛樂、社會工作用房所占比例不應低于總建筑面積的75%。 

 

圖6 為5#樓,失智老人護理區(qū)平面圖 

對比目前松江第一福利院5#樓(是指老年人護理區(qū))的現狀如下:失智老人護理單元有2個,共51床;建筑面積:440X2=880m2(共2層);床均面積:約17.25m2;多為三人間及八人間,缺乏私密性;缺乏公共生活空間及室外活動空間,空間不能吸引老人,使用率低,且偏重于物理空間環(huán)境,難以達到輔助護理治療的作用;電梯位置不合理;居室出入口過于隱蔽。針對上述一些問題,我們提出如下改造建議: 

3.2改造建議 

失智老人護理單元改為3個,共48床;建筑面積:440×3=1320m2(在原有2層基礎上加建一層);床均面積:27.5m2;增設公共活動空間;改變原先的多人間,調整為二人間;另外,針對失智護理的特點,我們做了如下總結歸納,同時也作為我們進行改造設計的切入點: 

3.2.1護理治療是延緩病情和提高其生活質量的主要手段; 

3.2.2針對失智老人護理空間的設計,提出新的設計要求——循證設計——國內失智老人護理空間設計偏重于物質的空間環(huán)境,難以達到輔助護理治療的作用,甚至會加重其病情的惡化。 

究其根源,是國內建筑從業(yè)者在護理環(huán)境及失智老人生活行為方面的研究還很不夠,研究方法主觀性較強,缺乏實證研究基礎。因此國內失智養(yǎng)老設施設計迫切需要一種基于老人生理、心理行為特征與空間結構關系研究的客觀、理性的設計方法。 

3.2.3以小護理單元為核心,強調居家感受——失智老人異常的精神行為,使其對環(huán)境變化更加敏感。小規(guī)模護理單元一方面能夠促進老年人之間、與護理員之間的交流,形成穩(wěn)定的人際關系;另一方面,護理員工的壓力較低,也能促進他們與老人之間更好的互動,提高其工作質量。 

3.2.4為老年人提供多種形式及內容的公共空間 

——短循環(huán)游走路徑; 

——豐富的小尺度空間; 

——親近自然的室內外空間; 

——人性化的私密居室空間 

4、結語 

通過本項目的改造實踐,旨在達到以下愿景:增加對失智癥長者類別的認知;提供優(yōu)質照顧服務的理念和策劃;激勵家人及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優(yōu)質生活空間規(guī)劃;通過引入支持的、陪伴的、引導的、人性化、有尊嚴、重品質的小單元居家式照理念及模式;從而為老年人創(chuàng)造一個用心用情所筑的溫馨家園。 

參考文獻: 

篇3

隨著社會人口老齡化的增加,老年人食管癌的發(fā)生率有增加的趨勢。面對大量高齡食管癌患者,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療方法。近年來,我科采用介入性食管動脈灌注化療治療老年食管癌患者,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搜集我院2000年4月至2006年3月間經治的70歲以上老年人食管癌74例進行分析,并對有關問題進行探討。

1 材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本組74例,男48例,女26例,年齡70~86歲,平均76歲。全織病理學檢查證實,均為鱗癌患者。按國際抗癌聯盟(UICC)1987年分段標準[1]: 頸段3例,胸部上段18例,胸部中段32例,胸部下段21例。除6例食管梗阻無法測量病變長度及X線分型外,余68例中,病變長度為2~13 cm,其中 < 5 cm者34例,5.1~8 cm者26例,>8 cm者8例,各X線類型分別為:髓質型23例,蕈傘型18例,潰瘍型20例,縮窄型5例,腔內型2例。TNM分期(UICC,1997年第五版標準):Ⅱa期16例,Ⅱb期3例,Ⅲ型34例,Ⅳ期21例。23例患者有冠心病、肺心病、高血壓、腦卒中等中的1~3種病史或合并癥。所有病例按Kamofaky評分≥50,在進行本療法前均未接受過其他任何治療。

1.2 治療方法。全部病例均采用Seldinger技術,用4 F/5 F Cobra、RLG(胃左動脈導管)、VER(椎動脈導管)、Headhunter、Simmons、3 Fr-SP等多種型號導管,依腫瘤所在部位對可能供血腫瘤的血管進行選擇性或超選擇性插管造影。一般頸段行雙側鎖骨下動脈和甲狀腺下動脈插管,胸段選擇兩側支氣管動脈和食管固有動脈,胸上段腫瘤同時行鎖骨下動脈及甲狀頸干血管插管,胸下段膈下食管癌則行食管固有動脈,胃左動脈和左膈下動脈插管并行DSA檢查(機器設備使用GE公司Advantx LCV+ 型數字減影系統和Medrad公司的Mark V Plus型高壓注射器。注射流率1~2 ml/s,總量8 ml~10 ml,注射壓力100 psi)。根據造影結果選擇腫瘤供血靶動脈灌注化療藥物,其劑量依腫瘤血管的分布情況酌情分配。本組均采用順鉑(Cisplatin,DDP)、5-氟脲嘧啶(Fluorouracil,5-Fu)為基礎聯合絲裂霉素(Mitomycin,MMC)三聯用藥。化療藥物的用量按體表面積計算,根據患者的一般狀況適當增減。DDP按80 mg/m2計算,本組用量為 60~120 mg; 5-Fu 750 mg/m2,本組用量為750~1000 mg; MMC 10 mg/m2,本組用量為8~16 mg。三種藥物分別稀釋后緩慢注入。當DDP用量 > 80 mg/m2時,在灌注抗癌藥物同時,經靜脈滴注解毒藥物硫代硫酸鈉(Sodium Thiosulfate,STS)以減輕腎毒性,其量每10 mg DDP用STS 1 g。為預防導管等因素所致血管痙攣狹窄和血栓形成,在灌注抗癌藥物前,靶動脈內注入少量溶栓及活血化瘀藥物(5~10 萬U尿激酶+復方丹參注射液10 ml用生理鹽水配制成30 ml~50 ml)。術前1 d及術后5 d內常規(guī)給予消炎、水化利尿、保肝、活血化瘀及對癥治療。重復治療者間隔4~7行第2次及多次介入治療。

2 結果

2.1 介入治療及動脈插管造影情況。74例共行介入治療181次,其中1次者24例,2次者12例,3次者23例,4次者11例,5次者4例,每次插管造影及灌注化療均獲成功。術中介入操作所用透視曝光時間(Total Time)最短5 min,最長51 min,平均13.6 min。

2.2 臨床療效。74例患者經介入治療后其近期臨床療效為:CR 26例(35.1 %),PR 39例(52.7 %),NC 8例(10.8 %),PD 1例(1.4 %),總有效率(PR+CR)為87.8 %。6例食管梗阻患者經治療后,5例能進普食,1例能進半流質飲食。

3 討論

3.1 術前宣教:一方面耐心細致地向病人解釋術前準備對術后康復的重要性,以幫助患

者克服緊張恐懼心理,增強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另一方面積極做好術前檢查工作,為盡快手術,為術

后恢復創(chuàng)造條件。另一方面介紹手術方法,以及術前需做哪些準備及術后可能出現的問題。

3.2 心理護理:向患者及家屬介紹,介入手術是具有創(chuàng)傷小、見效快、療效佳、實用性強,在臨床上應用的十分廣泛。

3.3 術后護理:

3.3.1 腎毒性:抗腫瘤藥對腎臟的損害有2種機制:①直接腎毒性作用。從腎臟排泄的抗腫瘤藥,在腎臟的濃度較高,容易造成腎小管損害和腎小球損傷,出現蛋白尿或腎病綜合征。②引起腫瘤細胞急劇破壞導致腫瘤溶解綜合征,即對抗腫瘤藥敏感的腫瘤,化療過程中,由于腫瘤細胞快速破壞,細胞核內核酸大量釋放,導致高尿酸血癥、高黃嘌呤血癥、高磷酸血癥和高鉀血癥,并進而引起急性腎功能衰竭的一組代謝紊亂綜合征。抗腫瘤藥引起腎臟損害而產生的臨床表現主要有腎小管功能障礙、腎內梗阻、急性和慢性腎功能衰竭、溶血性尿毒癥綜合征等。腎毒性最早癥狀可為蛋白尿和管型尿,繼而可發(fā)生氮質血癥、腎功能減退,嚴重時可出現急性腎功能衰竭和尿毒癥等。針對腎毒性可能出現的癥狀在化療中,護士應嚴格記錄出入量,特別是觀察尿量。病人24h 尿量應大于3000ml 。在治療當天,鼓勵病人多飲水,因此,白天病人尿量應> 1500~2000ml,若到下午4時,病人尿量< 1500ml,及時通知醫(yī)生,根據情況給予利尿劑,或加快補液速度,以補充液體總量。術后避免大量進食肉類等酸性食物,避免合并使用腎毒性藥物,定期復查肝功能。

3.3.2 消化道反應:惡心嘔吐,系高濃度化療藥物,刺激胃腸道引起應激反應,為防止惡心嘔吐癥狀的發(fā)生,術前術后均禁食6小時,并且術后可常規(guī)注射胃復安針10mg,同時給予必要的心理護理,如果術后胃腸道反應癥狀輕,可在6小時后進流質清淡飲食,忌油炸、辛辣、刺激性強的食物,并且在術后恢復,飲食可根據病人口味以提高食欲增強體質。

3.3.3 預防出血:為預防撥管后股動脈穿刺處局部出血,首先應正確使用沙袋,做到定位、定量、定時,并嚴密觀察局部滲血情況,在操作結束時以0.5kg沙袋穿刺處加壓包扎固定,壓迫時間為2~3小時,患者返回病房后,絕對臥床,患肢動24小時。臥床期間,I級護理,每小時巡視病人一次,根據病情測量生命體征,并且根據醫(yī)囑正確實施治療、給藥措施,以及做好生活護理,觀察穿刺部滲血情況。

3.3.4 預防血栓形成:因動脈管易損傷血管內膜,化療藥物刺激血管壁易引起管壁發(fā)炎增厚,導致管腔狹窄,血液流速改變,血栓形成,為了防止血栓形成,除了正確使用沙袋外,應嚴密觀察動脈搏動情況,并觀察患者的患肢有無疼痛,足趾未梢血液循環(huán)是否良好,足背動脈搏動情況。

篇4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骨科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期間所收治的老年骨折病人114例,其中男72例,女42例,年齡60~82歲,平均年齡為70.46±8.35歲。上述入選病人均經入院各項指標監(jiān)測和常規(guī)檢查而徹底排除由于骨髓炎、骨腫瘤所導致的骨折,以及合并有嚴重心、肺、肝、腎等疾病和存在認知功能障礙的病人。隨機將入選病人分為研究組57例和對照組57例,并且在性別和年齡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其兩組病人比較差別均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對照組老年骨折病人均行一般常規(guī)護理,而研究組病人則行優(yōu)質護理服務,具體措施: ①心理護理:病人入院后,針對不同骨折部位給予相關及時的宣教,主要包括可能發(fā)生的并發(fā)癥、預防措施以及注意事項等。對于存在焦慮、抑郁以及悲觀等不良情緒的病人,在建立良好護患關系的基礎上,耐心傾聽病人心中對疾病的疑惑及顧慮,并采用通俗的語言給您細致的講解,以最大限度消除病人不良情緒,增強病人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以最佳的狀態(tài)積極配合治療。②護理:依照各自病人的實際病情,正確指導其選擇舒適、合適的,積極協助病人開展早期肢體功能鍛煉,每天定時為病人進行翻身和拍背等常規(guī)護理操作,對于存在壓瘡高危因素的病人應實行重點監(jiān)護,及時給予相關預防措施。③飲食護理:指導病人進行營養(yǎng)均衡的飲食搭配,多以高熱量、高蛋白以及高維生素飲食為主,以達到促進骨折的愈合和損傷組織恢復的目的。同時需鼓勵病人保持水和電解質的平衡,以避免結石的發(fā)生。④舒適護理:按時為病人進行清理,尤其要協助已經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病人進行簡單的活動,積極為病人營造一個舒適和諧的休息環(huán)境,確保病房內環(huán)境的溫、濕度適宜,護理操作應做到嫻熟、輕柔,盡可能保持病房的安靜。 ⑤并發(fā)癥的護理:密切觀察病人體溫及切口感染的變化情況,對于出現紅腫和疼痛者要及時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必要時可遵醫(yī)囑給予抗生素進行治療。鼓勵病人進行適當的功能鍛煉,以促進機體功能的盡快恢復。

1.3 評價指標[2] 分別對兩組病人的骨折愈合情況和關節(jié)功能恢復情況進行比較和分析。其中骨折愈合情況的評定標準:痊愈為癥狀及體征均消失,功能完全恢復,X線片示骨折愈合良好;有效為癥狀及體征均有所改善,功能有所恢復,X線片示骨折愈合情況一般;無效為癥狀及體征均無改善,功能未恢復,X線片示骨折愈合不佳。總有效率為痊愈率和有效率之和。關節(jié)功能恢復情況的評定標準: 完全正常為100 分;優(yōu)秀為91~99 分;良好為75~90分;尚可為50~74分;差為50分以下。優(yōu)良率為完全正常和優(yōu)秀及良好之和。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6. 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其中計量資料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1兩組病人骨折愈合情況的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病人痊愈的比率和總有效率均明顯提高,而無效率則顯著降低,差別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

2.2兩組病人關節(jié)功能恢復情況的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病人關節(jié)功能恢復為優(yōu)秀的比率和總的優(yōu)良率均顯著提升,而尚可的比率則明顯減少,差別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對于老年骨折病人而言,由于其生活自理能力相對較差,身體康復情況相對較慢以及家屬難以長期留院陪護等原因,使得其心理孤獨感較為強烈而進一步影響了治療的順利進行,因此,護理工作的滿意程度對于老年骨折病人而言尤為重要[3]。

優(yōu)質護理模式主要是醫(yī)護人員在服務病人的宗旨下,給予老年骨折病人合理的知識宣教,促進病人能夠積極配合相關治療;指導病人增強膳食營養(yǎng),進一步提高機體抵抗力和免疫力,促進病人骨折部位的愈合;指導病人進行適當的功能性鍛煉,改善骨折部位及全身的血液循環(huán),避免或減輕骨折相關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從而促進了病人關節(jié)功能的恢復[4]。

本研究結果表明,采用優(yōu)質護理病人痊愈的比率和總有效率均明顯提高,而無效率則顯著降低;同時關節(jié)功能恢復為優(yōu)秀的比率和總的優(yōu)良率均顯著提升,而尚可的比率則明顯減少。由此可見,優(yōu)質護理對于老年骨折病人骨折愈合和關節(jié)功能恢復均具有全面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 李英姿,馮水土,劉玉芬,等. 優(yōu)質護理對高齡骨折患者心理的影響和分析[J]. 中國實用醫(yī)藥,2012,7(33):202-203.

篇5

體質是個體生命活動過程中,在先天遺傳和后天獲得的基礎上表現出來的形態(tài)結構、生理機能和心理狀態(tài)等綜合的相對穩(wěn)定的特質[1],同時也受后天生活環(huán)境和生活習慣的影響。痰濕質是中醫(yī)9種常見的體質類型之一,在老年人體質中占了一定的比例。許多現代研究表明,在老年人中,異常體質與年齡基本呈正相關[2],通過對社區(qū)目標人群進行篩查,用中醫(yī)體質辨識,篩出痰濕質體質的老年人,給予相應的中醫(yī)護理干預,能使偏頗體質有效改善,降低風險性疾病對他們健康的危害,使老年人的健康狀況得到改善。基于此,筆者于2014年07月、2015年09月,2次對昆明市吳井社區(qū)居民中60 歲以上老年人進行了中醫(yī)體質辨識調查,并進行相應的中醫(yī)護理干預,取得很好的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對象與篩出方法

1.1對象選擇2014年、2015年昆明市吳井社區(qū)2次參加健康體檢的60歲以上的老年人為調查對象,共計289例,其中男101例,女138例;年齡60~69歲118例,70~79歲92例,80以上29例。

1.2篩出方法中醫(yī)體質診斷標準:依據《中醫(yī)體質分類與判定》標準[3],運用中醫(yī)體質辨識表對體檢者進行中醫(yī)體質辨識。由一名中醫(yī)正高級職稱和一名中醫(yī)中級職稱的在職執(zhí)業(yè)醫(yī)師對參加體檢的社區(qū)老年人進行《老年人中醫(yī)藥健康管理記錄表》問卷調查,內容包括身高、體重,體質指數,腰圍,血壓,并填寫基本資料,包括血型、文化程度、既往史、家族史、生活環(huán)境、情感狀態(tài)、體育鍛煉、飲食習慣、飲酒情況及常規(guī)生化檢查、B超、心電圖、X光胸片。

1.3篩出結果參加體檢的社區(qū)老年人偏頗體質所占比例較高,其中居于前五位的體質類型分別是:平和質79例,為27.54%;8種偏頗體質210例,為72.46%,依次為:陽虛質21.26%、氣虛質18.20%、瘀血質7.0%、陰虛質6.5%、痰濕質6.1%、特稟質5.1%、氣郁質3.6%、濕熱質4.7%。

2健康干預方法

2.1方法在2014、2015年體檢篩查出痰濕質體質者,相應的給他們建立了家庭健康檔案,每月對老年痰濕質體質者隨訪一次,動態(tài)地了解健康干預情況的落實,并間斷性按中醫(yī)的整體觀念對個體施行中醫(yī)體質護理,至2016年體檢復查時老年痰濕質體質各項評分已降低,痰濕質體質為3.4%,有效率為50%。

2.2健康干預

2.2.1飲食痰濕質體質常喜食肥甘厚膩食物,如肉類,糯食,甜食,油炸類食物;五谷蔬菜類食物攝取量不夠,飲水較少,男士多有嗜煙、飲酒習慣,這些飲食習慣在體檢問卷調查時就可看出有很大的共性,在做健康指導時首先要改變不適宜的飲食習慣,指導老年人多吃富含優(yōu)質蛋白的食物,諸如牛奶、魚肉,對豬肉、牛肉、羊肉的攝入量要控制,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建議肥胖者(多為痰濕質體型特質)的油脂每日攝入不超過25 g[4],以免助濕生痰,應以清淡為原則,戒除煙酒,飲食應有節(jié)制,不可過飽或過饑,過飽傷脾胃之氣,過饑致氣血來源不足。喜飲茶者適宜多飲烏龍茶、普洱茶[5]。據報道稱飲茶和太極運動結合可以改善老年人體質和血脂異常[6],對痰濕質有較好調適作用。

2.2.2運動與鍛煉痰濕質體質者大多懶動喜靜,動則汗出,自覺氣不夠用。調查對象都是60歲以上老年人,體檢結果顯示90%以上有不同程度的骨質退行性改變,如骨質疏松、骨質增生、頸椎病等,鍛煉選擇的方式很關鍵,不恰當的運動無益且可能導致機體意外傷害,老年人的運動方式以散步首選,其次可以練習太極拳,每天定時鍛煉1 h,自覺微微出汗即可,運動時間盡量選擇下午5~6點,不建議做登山、跑步、騎自行車等對膝關節(jié)磨損較大的運動,堅決避免踢球、打籃球等激烈運動,關鍵是要養(yǎng)成定時運動的習慣。

2.2.3藥膳痰濕體質的特點為頭昏脘悶、身重乏力,汗出困倦,久睡不醒、口中黏膩、大便不爽。常見于居住地潮濕,喜食肥膩食品之人。除改變飲食習慣外,日常飲食以芡實、蓮子、薏苡仁、懷山藥、赤小豆、冬瓜等利濕健脾藥材為主,可做成芡實蓮子粥、薏米懷山粥、薏米冬瓜湯、陳皮薏米粥日常服用以祛逐痰濕。

2.2.4情志調理中醫(yī)強調整體觀,認為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形是神的外在反映,而神是形之主宰,《素問?舉痛論》“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情志刺激可影響五臟六腑之功能,七情內傷導致臟腑氣機阻滯,情緒與疾病的發(fā)生密切相關。指導老年人精神要保持淡泊寧靜,起居規(guī)律,避免欲求過多、思慮過甚,自我調控情緒,適應社會環(huán)境,鼓勵老年人多與外界交流,可以寄情琴棋書畫,聽音樂,游覽青山綠水,陶冶情緒,振奮精神,做到靜神少慮、處世豁達、平靜生活,達到“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

2.2.5中藥湯足浴溫膽湯:茯苓30 g,陳皮20 g,法夏10 g,枳實10 g,竹茹10 g,炙甘草10 g。這個溫膽湯是羅大倫博士經常用于泡腳的方子(當然也可以服用)。其認為一般體內有痰濕的人,脾胃吸收的能力還不如腳底經絡吸收的好,增加新陳代謝,加強脂肪燃燒。每晚用熱水泡腳,相當于人為地給身體加熱,加速血液循環(huán)和身體代謝,這樣不但可以有助睡眠,而且也能較好的代謝水濕,燃燒脂肪。

3討論

中醫(yī)體質辨識應用于健康體檢中,可根據個人體質分為正常體質和偏頗體質。正常體質相當于健康人群,偏頗體質相當于亞健康人群。健康人群和亞健康人群,一般沒有異常指標,或者某些指標僅有輕微的變化,但又尚未達到臨床疾病的診斷標準。中醫(yī)體質學認為,痰濕體質是由于津液運化失司而痰濕凝聚表現出的以黏滯重濁為主的體質狀態(tài),形態(tài)特征為體型肥胖,腹部肥滿松軟,面部皮膚油脂較多,喜食肥甘厚膩之食,舌苔白膩、脈滑等,易患消渴、中風、胸痹等病癥[7]。老年人具有正氣內虛、肺脾氣弱的體質特點,這是老年人容易形成痰濕質體質的原因。有資料顯示,痰濕體質較容易發(fā)展演變?yōu)榇x綜合征、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疾病。對痰濕質體質老年人及時給予中醫(yī)護理干預,能有效改變偏頗體質,可以做到“未病先防、欲病早治、既病防變”,有效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在臨床工作中,痰濕質體質者對中醫(yī)護理干預依從性較好,只要多和其交流,耐心宣教,可以取得較好的效果。我國現已進入老齡化社會,促進老年人的健康對社會和諧發(fā)展有積極的意義。

參考文獻:

[1]王琦.9種基本中醫(yī)體質類型的分類及其診斷表述依據[J].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5,28(4):1-5.

[2]朱秉臣.1075例老年人體型與體質關系的分析[J].湖南中醫(yī)雜志,1988,3(5),5.

[3]王琦.中醫(yī)體質學2008[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452-466.

[4]陳君石.黃建始.健康管理[M].北京:中國協和醫(yī)科大學出版社,2007:333.

[5]鄒磊.飲茶與體質的關系[J].茶博覽,2011:63.

篇6

1.1 一般資料

在2015年10月至2016年9月選取所在科室68例老年人腹股溝疝患者進行資料統計分析。將參與本次研究的68例老年人腹股溝疝患者采用盲選平均分方法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其中對照組患者的資料有:最小年齡65歲,最大年齡80歲,中位年齡(72.50±0.55)歲;性別:男24例,女10例,共34例;研究組患者的資料有:最小年齡64歲,最大年齡81歲,中位年齡(72.50±0.49)歲;性別:男23例,女11例,共34例;將兩組老年人腹股溝疝患者的資料進行比較,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手術方法

參與本次研究的68例老年人腹股溝疝患者均采取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給予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圍手術期護理方法,給予研究組患者采用優(yōu)質圍手術期護理干預方法。

1.2.2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圍手術期護理方法

包括常規(guī)性消毒備皮,靜脈通道的建立以及給予患者常規(guī)性吸氧輔助。

1.2.3 研究組患者采用優(yōu)質圍手術期護理干預方法

①手術前護理干預:

針對老年人腹股溝疝患者對手術的恐懼憂慮心理,護士給予患者及家屬詳細講解關于該疾病的基本知識,以及在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的方法,了解患者的憂慮原因,并給予針對性的講解安撫,使患者積極面對手術治療,積極主動配合治療。同時,手術前一天晚上禁止吃易腹脹難消化的食物。

②手術中護理干預:

在手術過程中,嚴格執(zhí)行無菌性操作,并且給予患者靜脈通道的建立。密切觀察患者在手術過程中的各項生命體征,以及準確無誤的配合手術者傳遞對應的器械或物品。

③手術后護理干預:

手術后密切監(jiān)測患者的血壓情況、呼吸情況、脈搏情況等,同時給予3L/min常規(guī)性吸氧持續(xù)6小時,若患者伴有慢性呼吸道相關疾病,則給予4L/min常規(guī)性吸氧持續(xù)14小時。患者手術后給予2-3天的抗生素治療。以及白蛋白的補充,在給予患者換藥時,護士采用含酒精的濕紗布對切口處濕敷。

1.3 統計學處理

通過SPSS17.0統計學軟件包處理分析數據,P

2.Y果

2.1 兩組患者手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以及復發(fā)率比較

從表1可知,研究組出現1例陰囊水腫,1例尿潴留,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5.89%(2/34),對照組出現6例陰囊水腫,7例尿潴留,3例切口感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7.65%(6/34),P

3.討論

腹股溝疝[1]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外科疾病,臨床上對于老年人腹股溝疝患者以采取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為主[2]。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的手術適應癥較為廣泛,對于老年腹股溝疝患者、以及伴有長期習慣性便秘腹股溝疝患者、長期慢性咳嗽腹股溝疝患者、以及腹內壓輕度增高腹股溝疝患者。

無張力疝修補術是屬于微創(chuàng)技術,創(chuàng)傷極小,患者是手術過程中以及手術結束后的疼痛較輕。在老年人腹股溝疝采取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的圍術期[3],應用優(yōu)質圍手術期護理干預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手術治療效果[4][5]。

綜上所述,應用優(yōu)質圍手術期護理干預方法可以有效提高老年人腹股溝疝采取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的臨床治療效果,手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低,手術后疾病復發(fā)發(fā)生情況低,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吳荔,田政球.高齡腹股溝疝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行無張力疝修補術的護理干預[J].中華疝和腹壁外科雜志(電子版),2016,10(5):390-392.

[2]張永梅,陳雪云,羅慧等.優(yōu)質護理方式在老年嵌頓性腹股溝斜疝無張力疝修補術中的護理效果分析[J].中華疝和腹壁外科雜志(電子版),2016,10(5):393-395.

篇7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9年3月-2011年2月筆者所在醫(yī)院收治28例患者,其中男11例,女17例,所有患者的年齡均大于65歲,65~87歲,平均(73.5±4.9)歲。所有患者均為單側股骨頸骨折,均經X線檢查證實診斷。其中左側15例,右側13例,所有患者均進行Garden分型,9例患者為Ⅱ型,13例患者為Ⅲ型,6例患者為Ⅳ型。所有患者的受傷原因為:19例患者為摔倒發(fā)生骨折,9例患者為車禍。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都實施半髖關節(jié)置換術進行治療,材料應用鈷鉻目合金,為北京立春正大醫(yī)療器械股份有限公司生產。

1.3 術后護理措施 患者回到病室后給予患者進行常規(guī)的術后護理措施,密切觀察患者的一般情況并對其各項一般情況進行監(jiān)控。對患者的水電解平衡、尿量、傷口等情況進行密切的觀察。對患者的輸液劑量應予以控制,不可過多而導致患者心臟負擔過重。所有患者均進行充分地溝通,了解患者的各項情況,針對此術式術后的主要并發(fā)癥進行預見性護理措施。

1.3.1 對患者的切口引流情況進行密切的觀察 患者手術之后會有較多的滲血,應給予經常更換輔料,避免出現感染的情況發(fā)生。患者的引流液體的量、性質、顏色等都應進行密切的觀察和記錄。患者手術之后1~2 d之后其的引流量

1.3.2 患者術后情況 患者在手術之后采取仰臥位的進行休息,患者的患側肢體不可過度地伸直、屈曲,可在其膝關節(jié)之下墊上一個軟墊進行預防,患者手術之后穿上防旋鞋以固定其肢體的,或者可給予患者進行皮牽引進行治療。在患者雙下肢中間放置一個枕頭以隔離兩下肢,此措施可避免患者的下肢出現過度內收的情況。手術之后患者合理地擺放非常重要,其可避免患者出現意外情況發(fā)生,從而保障手術治療的效果。

1.3.3 康復鍛煉 患者在手術之后可立即進行肌肉關節(jié)等的鍛煉,開始時可進行被動的鍛煉,以促進患者的下肢血液流通暢通。護理人員應對患者的鍛煉進行指導,開始時可讓患者進行臀部抬高的動作,患者情況穩(wěn)定之后在逐漸地增加鍛煉的強度,動作幅度不可過大。鍛煉的原則應保持循序漸進,在護理人員的指導下進行。患者手術之后10~14 d,如其恢復情況比較好可下床進行鍛煉[2]。

1.3.4 并發(fā)癥的預防措施 高齡患者進行手術治療經常會出現并發(fā)癥,發(fā)生的并發(fā)癥主要有髖關節(jié)脫位、血栓、肺部感染、褥瘡等。上述并發(fā)癥都會對患者有很嚴重的影響,甚至會導致患者死亡。故應針對此術式術后的主要并發(fā)癥進行預見性護理措施,以避免患者發(fā)生上述并發(fā)癥。患者在手術之后易于出現髖關節(jié)脫位,此并發(fā)癥多和在手術之后進行挪動的方式不恰當而引起。故應在術后避免患肢過度活動,鍛煉也應在護理人員的指導下進行。患者術后發(fā)生血栓的幾率很高,故應在術后給予患者應用肝素等藥物進行預防。高齡患者臥床時間過長易于出現褥瘡,可進行定期翻身、按摩等方法進行預防。高齡患者的肺部功能明顯降低,術后會有排痰障礙的表現,故很容易出現肺部感染的并發(fā)癥,故應協助患者進行排痰,可給予患者進行叩背及給予藥物霧化吸入進行預防治療[3]。

2 結果

所有患者經治療和護理均痊愈出院,無一例患者發(fā)生術后并發(fā)癥。住院時間為14~29 d,平均(18.5±2.6)d,患者術后經指導鍛煉恢復后,療效滿意,術后生活可以自理,生活質量明顯提高。所有患者出院后均進行隨訪,隨訪時間半年左右,所有患者的恢復情況良好,可進行正常的生活,對治療滿意度很高。

3 討論

高齡患者因疾病會有很大的影響,其日后的生活自理能力明顯降低,而給予患者進行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術后給予患者進行精心的護理措施,并針對此術式術后的主要并發(fā)癥進行預見性護理措施可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預防術后并發(fā)癥,提高患者的滿意度。

參考文獻

[1] 夏麗元.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的術后護理[J].中華現代臨床醫(yī)學雜志,2006,3(16):27-28.

篇8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對照組為2009年9月~2010年9月我科收治的60例婦科老年圍手術期患者,系回顧性資料。觀察組為2010年9月~2011年9月圍手術期住院患者。兩組患者年齡均在60歲以上,其中,子宮脫垂55例,卵巢腫瘤25例,子宮內膜疾病20例,宮頸疾病20例,年齡最大的為85歲,平均年齡65.5歲,合并內科疾病患者35例,部分患者合并2種以上內科疾病,其中合并心血管疾病25例,合并呼吸系統疾病15例,糖尿病21例。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功能制護理,病例為回顧性資料;觀察組采用責任小組包干制護理,病區(qū)分為護理一組、護理二組,各設組長一名,每組再將護理人員進行分工,每名護士包干4~6例患者,負責患者從入院到出院的全程、全方位護理;對照組則采用傳統功能制護理,護理人員按功能分為治療班、護理班、領班等;兩組通過住院時間、健康知識知曉、焦慮抑郁程度及滿意率等進行優(yōu)勢對比。

2責任小組包干制的護理干預

2.1床邊心理溝通 老年婦女患者由于身體各器官功能日趨下降和退化,加上不能陪伴的原因,容易誘發(fā)孤獨、焦慮和抑郁情緒。抑郁是老年住院患者最典型的負性情緒,據文獻資料道稱,38%的老年住院患者或多或少地伴有抑郁癥狀。臨床責任護士要深入分析產生抑郁情緒的原因,耐心傾聽老年患者的訴求,盡量滿足患者各方面的需求。手術前讓家屬陪伴在身邊,增加患者的安全感,是患者樹立信心,積極配合手術的治療和護理。

2.2術前縝密準備 輔助檢查是降低手術風險的保證,做好心電圖、X線胸片及血液檢驗,充分評估身體情況,積極預防并發(fā)癥,必要時請相關科室會診,保證擇期手術的順利進行。根據醫(yī)囑做好陰道和腸道等準備,術前3d由膳食科營養(yǎng)護士安排好清淡飲食。術前1d進無渣半流質飲食; 當晚行灌腸一次,并用1:1活力碘棉球行陰道擦洗2次/d,注意采取低壓灌腸,每次灌腸的量不宜太多,灌腸后患者起床要注意安全,以防意外摔倒。

2.3術后嚴密觀察

2.3.1注意生命體征,持續(xù)心電監(jiān)護,觀察神志、血壓、脈搏、呼吸、心率、氧飽和度的變化,重視患者主訴,及時發(fā)現病情變化,并采取相應處置措施,如無禁忌采取半臥位。觀察傷口滲血滲液情況,保持各種引流管通暢,記錄引流的量、顏色及性質,如引流呈鮮紅色或出血量突然增多,應及時報告醫(yī)生。根據醫(yī)囑準確記錄出入量,防止電解質紊亂。老年患者往往表現為反應遲鈍,嗜睡,護理中應格外重視巡視和細心觀察的重要性。

2.3.2暢通各種管道 老年患者留置尿管時間長,注意會清潔,用1:1活力碘棉球行會陰擦洗2次/d外,還應鼓勵患者多飲水。定期更抑郁引流管處敷料,引流管按天評價,一般在術后2~3d拔出。經常查看靜脈留置針通暢情況,觀察有無脫落情況,其中有1例患者的留置針脫落。

2.3.3減輕疼痛 術后疼痛是最常見的護理,術后疼痛往往使患者不敢咳嗽、不敢活動,責任護士在術前指導的基礎上,幫助或引導患者正確咳嗽,根據患者情況可選用止痛泵、止痛栓或鹽酸哌替啶止痛劑。

2.3.4避免壓瘡 老年患者因皮膚抵抗力低,術后長期臥床,易發(fā)生壓瘡。術后應盡早協助更換,由責任護士協同患者在床上做翻身活動,按摩受壓部位,保持皮膚及床鋪清潔、干燥,并注意床旁交接皮膚受壓情況。

2.3.5預防并發(fā)癥 老年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的的預防是護理工作之關鍵。高血壓患者要監(jiān)測血壓,糖尿病患者要監(jiān)測空腹及三餐后血糖。老年人術后1d~3d是容易發(fā)生意外的時間,根據醫(yī)囑,應加強生命體征的監(jiān)測,控制輸液總量和速度,必要時責任護士在床邊守護患者,發(fā)生異常及時處理。

2.3.6腹脹的護理 腹脹是術后最為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可能為術中腸管受到刺激所致。多數患者術后因痛苦或抑郁而、抽泣、憋氣等,也可吸收大量氣體,加重腹脹。正常情況下術后12~24h腸就會發(fā)生蠕動,術后48h恢復正常腸蠕動。腹脹厲害時可遵醫(yī)囑肌肉注射新斯的明0.5mg。指導患者加強腹式呼吸訓練。

2.4康復訓練 責任護士協助并指導患者做床上康復操,鼓勵其早期下床活動;對康復期患者每日在大廳患者活動區(qū),由責任護士帶領并指導做肢體耐力恢復訓練及康復保健操。

篇9

[

關鍵詞 ] 全程優(yōu)質護理;焦慮抑郁情緒;老年患者;手術

[中圖分類號] R47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4)04(b)-0053-02

對于大多數患者來說,尤其是老年患者,對于任何手術而言,其本身就具有一定刺激性,進行手術患者的心理壓力一般都會比較大,并因此給患者帶來焦慮抑郁的負面情緒,而這些負面情緒又進而影響到患者手術后的病情歸轉,因此減輕患者的負面情緒對于治療的成功具有重要的作用[1]。本文選擇曾在我院進行手術的老年患者120例,分別對其行常規(guī)護理與全程優(yōu)質護理,并比較兩種方法對患者的抑郁焦慮情緒以及其依從性所產生的影響,以此得到相關性的資料,現在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隨機選擇2011年1月—2013年1月期間在我院進行手術的老年患者120例(男66例,女54例)作為研究對象,年齡均在60~80歲之間,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60例,其中34例為男性,26例為女性,其平均年齡(69.3±5.6)歲。對照組60例,其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28例,平均年齡(69.7±5.4)歲。兩組患者年齡、性別比等一般性資料比較無顯著的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觀察組:在對患者進行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對患者行全程優(yōu)質護理,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術前準備:有針對性的向患者及其家屬講解相關性的知識以及發(fā)生緊急狀況時相應的應對措施,手術前的相關護理,有關于患者自身的健康教育,提供必要的醫(yī)療和護理指導,使病人對自身情況有一定的了解,減少其對未知恐懼的情緒。心理干預:患者在進入醫(yī)院之后,護理人員應對其進行心理護理,在護理時要做到一對一進行,初步評估患者基本情況,比如性格、文化素養(yǎng)以及心理狀態(tài)等方面,繼而針對性的給予患者在遇到各種心理問題時的解決方式。對于老年患者而言,要充分肯定并鼓勵其在手術期間所做出的努力以及進步,使其自信心得到提高,進而可以勇敢的面對病痛的挑戰(zhàn)。同時,要盡可能將患者的擔憂減少,對其進行及時心理疏導,使其情緒適中得以保持積極樂觀的狀態(tài)。②術中護理:每個護理人員應對所負責的患者在手術全過程的具體狀況有詳細的了解,從而在有意外情況發(fā)生時能夠相應措施進行處理。在手術過程中,護士在巡回時要注意將患者擺好,協助手術人員將準備工作完成,并且要將靜脈通道建立起來。管理相關器械的護士應與手術醫(yī)生進行良好的配合,相關的醫(yī)療器械提前準備妥當,不要讓患者因此而感到緊張,從而影響手術治療。患者在接受手術的過程中時。③老年患者術后應去枕去枕平躺6~8h,等到麻醉消除后再改為半臥狀態(tài)。要保證患者的呼吸道隨時暢通,嚴密觀察患者生命體征、神智恢復狀況以及血氧飽和度,對于手術后出現的不良反應要進行及時治療。認真指導患者的飲食,密切關注患者的手術傷口愈合狀況,并告知患者以及其家屬,要使傷口處保持清潔以及干燥,從而防止各種并發(fā)癥出現,定時檢查患者的相關恢復情況,以及時通知醫(yī)師進行相關的處理。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的老年患者手術期的專業(yè)護理。

1.3療效與評價

依從性劃分標準:①依從性好:患者對于醫(yī)生治療方案完全依從,并接受治療,將整個手術過程完成,對于醫(yī)生所提出護理措施積極配合。②依從性一般:老年圍手術期病人接受醫(yī)生采取的治療方案,對于醫(yī)生提出的護理措施,部分接受。③依從性差:患者無法理解手術后期出現的反應和部分副作用,不愿配合醫(yī)生的護理措施。本研究采取了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以此評定老年圍手術期患者的心理狀況。

1.4統計學方法

運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對對照組和觀察組所得出的結果進行t檢驗或χ2檢驗,以P<0.05表示存在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依從性的比較

對對照組和觀察組的依從性進行比較,結果得出對照組的依從性劣于觀察組,差異具有顯著意義(P<0.05)(如表1)。

2.2兩組患者SAS、SDS評分的比較

治療之后,對兩組患者的SAS以及SDS評分進行比較,觀察組患者明顯優(yōu)秀于對照組,其具體比較結果如下表2。

3討論

對于很多患者而言,由于其所存在的身體疾病,在心神上也會有一些問題存在,造成其失去治療信心或者是對治療沒有足夠信心,而且,手術本身也會對患者造成強烈刺激。所以,手術前患者特別容易心理反應變得強烈,其中緊張焦慮的情緒尤為突出,不及時解決甚至會影響手術的治療[2]。如果按照一定的方法進行相應的心理疏導工作,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將會得到大大的提高。此外,使患者焦慮情緒減輕,能夠使其更好地與治療相配合,對于患者本身的健康及手術過程前后的恢復狀態(tài)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對患者進行激勵、鼓勵等行為能夠使患者在長時間內都保持興奮,而本研究中的全程優(yōu)質護理模式干預能夠對老年患者在生理及心理狀況方面定期定質進行有針對性宣傳指導以及情感支持,從而使患者潛在危險因素減輕或者消除 [3]。經過一系列的研究對比之后發(fā)現,對患者手術期進行訪談式的心理干預,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提高心臟病患者的應激能力,減少手術的危險程度。此外,在訪談過程中,增加必要的多媒體的方式也可以使患者更加了解自身的有關情況,并且進一步改善患者的負面情緒。也有文獻認為,綜合性的護理干預措施能夠使患者睡眠質量得到有效改善,使其焦慮水平得到緩解。結果表明:觀察組的患者的依從性要優(yōu)于對照組的,并且差異顯著。觀察組心理狀況改善程度優(yōu)于對照組。其原因據推測可能是全程優(yōu)質護理干預模式是以患者為中心的集現代化與人性化為一體的具有創(chuàng)造性和有效性的全新的綜合護理模式,可以使老年圍手術期患者的身心狀態(tài)有一個良好發(fā)展,進而將病人不愉快以致焦慮抑郁的情緒降低及縮短,對提高老年手術患者的病情緩解具有重要的意義[4]。因此,在手術過程中應采取相應的全程優(yōu)質護理模式,以此來提高治療的效果。

[

參考文獻]

[1] 曹亞琴.全程優(yōu)質護理模式對老年手術病人伴焦慮抑郁情緒患者的作用[J].護士進修雜志,2013,28(3):282-283.

[2] 張云萍,薛小玲.血液透析患者希望水平與焦慮、抑郁情緒的相關性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11,26(12):1062-1064.

篇10

膽總管結石在膽道結石中占有很大比例,對患有膽總管結石的患者行開放性膽道切開取石術創(chuàng)傷大,加上合并膽囊結石的病癥,則治療難度加大,尤其是傳統手術的復發(fā)率高,且預后不佳,在治療后常常會出現并發(fā)癥。所以目前臨床上對于膽總管結石合并膽囊結石的患者常常采用腹腔鏡聯合膽道鏡進行聯合治療[1]。腹腔鏡手術具有傷口小、恢復快、出院早等優(yōu)點,容易被患者接受。本院對2010年12月~2012年6月收治的膽總管結石合并膽囊結石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針對患者特點實施了階段性護理,取得了良好的護理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0年12月~2012年6月收治的膽總管結石合并膽囊結石患者40例,所有患者中年齡最大78歲,最小61歲,平均66.2歲。其中,男性27例,女性13例。所有患者均有反復右上腹痛病史,經超聲檢查證實為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其中合并心腦血管疾病11例,糖尿病3例,慢性呼吸系統疾病6例,其他疾病5例;其中有一種合并癥者12例,兩種及以上合并癥者6例。本組所有患者均在確診的情況下行腹腔鏡聯合膽道鏡治療方法。

1.2 護理方法

1.2.1 術前護理 術前對患者采取健康宣教的方法進行護理,在心理上對其進行充分的干預,這樣才能讓患者對手術的相關知識、手術方法和過程等各全面有所了解。首先護理人員可以對患者進行各種手術知識的宣講,并且主要采取一對一的談話,通過圖片、錄像等給予患者一定的介紹,讓患者能夠聽懂,并且接受,對醫(yī)護人員產生一定的信任感;也可以請曾經做過這類手術的患者進行宣講,讓患者能夠了解到最為直觀的信息。其次是護理人員要動員患者的子女和配偶等家屬人員給予患者更多的關愛,使護士和患者之間建立其更加和諧的關系,讓患者樹立信心,更好地配合治療,用最佳的心理狀態(tài)配合手術進行[2-4]。如果發(fā)現有心臟方面問題的患者,應先對其進行動態(tài)心電圖的檢測,待沒有問題時才能進行手術,必要時要與內科醫(yī)師進行配合治療;患者如有高血壓、高血糖等癥狀時,應先將血壓、血糖控制穩(wěn)定后才能進行手術;對于合并呼吸系統疾病者,除常規(guī)攝胸片外,尚需進行肺功能檢查,必要時可查胸部CT,以進一步了解患者的心肺功能狀況,對合并肺部疾病活動期的患者建議適當延期手術。

1.2.2 術后護理 腹腔鏡手術以后,要讓患者進行CO2氣腹,此時患者腹內壓力可能會有所升高,導致膈肌上升,以至于胸內壓的不斷升高,肺部的順應性不斷地降低,致使肺部的呼吸功能也會降低。腹腔鏡手術多采用氣管插管行全身麻醉,所以手術以后,呼吸道易于感染,且容易出現肺部的并發(fā)癥,對于此類患者,在手術后要進行常規(guī)的吸氧,大約24 h后。麻醉效果結束前,應使患者采用平臥位,頭偏向一側,以防止嘔吐物反流到氣管中,導致患者窒息。手術后應每天對引流物進行觀察,如發(fā)現引流量過多時及時報告管床醫(yī)生,進行及時的對癥處理,因為引流量過多會導致一些并發(fā)癥如腸胃的麻痹、心律失常等問題的發(fā)生。因此要對引流管進行檢查,確認有無不通暢或松脫等現象發(fā)生。護理人員每天都要對患者的各項生命指征進行檢查,特別是腹腔鏡手術后患者腹部的恢復情況,如腹部的疼痛、脹氣等,一旦發(fā)生,及時通知醫(yī)生進行處理,而且要定時對引流袋進行更換,以防止因引流物質過多而逆流入膽管內引起感染。引流管的位置要設置好,應低于引流口位置。

2 結果

所有患者經過護理后,預后效果好,手術成功率為100%,均為正常愈合,無嚴重并發(fā)癥、無出血和膽道損傷發(fā)生,平均住院時間(4.5±1.1)d。隨訪1~3個月,無膽道損傷、膽道殘余結石出現,恢復良好。

3 討論

我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帶來了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生活水平的提高導致的飲食結構的變化導致了各種腸胃道疾病的發(fā)生。膽囊炎、膽結石等膽道疾病看似并不復雜,但是發(fā)病率的上升仍然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對于這些疾病,目前主要采取手術療法,而且結合腹腔鏡的手術具有創(chuàng)傷小、痛苦小的優(yōu)點,但是并發(fā)癥比較多,所以手術后的護理就是為了預防并發(fā)癥的發(fā)生。膽總管結石合并膽囊結石在臨床上常出現預后不佳的情況,近年來采用腹腔鏡聯合膽道鏡對其進行治療,提高了成功率[5-8],但是對于護理的要求也在不斷的提高。在護理過程中要有計劃地減少和預防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不僅需要醫(yī)護人員對患者的既往病史進行分析,并且要有計劃地進行護理,以減少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另外,圍術期護理得當為手術的順利開展也有很大的幫助,正確的護理配合手術,對于患者的預后有極大的裨益[9-10]。建立分階段的手術護理規(guī)范,醫(yī)患共同改善,是保證患者順利康復的關鍵。本研究認為,針對患者各方面的特點實施有計劃的階段性護理,可以提高護理效果,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提高患者手術配合率,確保手術的成功及預后。

[參考文獻]

[1] 陽康麗. 老年住院病人的心理特點分析及護理對策[J]. 中國現代醫(yī)生,2007,45(11Z):96-97.

[2] 黎介壽. 腹腔鏡手術對生理功能的影響[J]. 中國微創(chuàng)外科雜志,2002,2(1):1-3.

[3] Khoo DE,Walsh CJ,Cox MR,et al. Laparoscopic common bileductexploration:evolution of a new technique[J]. Br J Surg,1996,83(1):34-38.

[4] Ishikawa Y,Asuwan,Ishil T,et al. Collagen alteration in vascular remodeling ba hemodynamic factors [J]. Virchows Arch,2004,37(2):138-148.

[5] 劉文斌,田云鴻,張成榮,等. 高齡高危患者腹腔鏡膽囊切除術112例分析[J]. 中國醫(yī)藥導報,2006,3(30):44-45.

[6] 胡三元. 腹腔鏡外科學[M]. 2版. 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111-146.

[7] 張秉武,趙向陽.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456例手術體會[J]. 臨床誤診誤治,2010,23(9):844-845.

[8] 舒柏榮,趙紅煒,陸顯斌. 腹腔鏡聯合膽道鏡治療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8例報告[J]. 現代醫(yī)院,2007,7(Z1):13-14.

篇11

1.2教學組織與管理

1.2.1實踐準備階段

(1)細化實踐教學計劃。課題組根據老年護理學理論教學內容,將所涵蓋的各種老年護理實踐歸納為老年人健康評估、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老年人常見疾病護理、老年人健康教育及老年人臨終關懷5個模塊,并分別制定具體要求。根據實踐教學目標及我院老年護理實踐基地狀況,確立實踐主題,根據主題優(yōu)化實踐形式,具體計劃見表1。

(2)師資的選取。我院要求理論教師每年到養(yǎng)老院、社區(qū)、醫(yī)院老年病科工作兩個月;實踐帶教教師則選取具有5年以上老年護理工作經歷、經驗豐富、技術全面、責任心強、素質高的資深護士擔任。

(3)成立合作小組。在老年護理學開課之初告訴護生關于實踐教學的安排與要求,根據護生學習成績與認知能力、性格、特長等分小組,每組6~8人,各小組選出組長1名。各小組配兩位實踐帶教教師,以輪轉方式進入養(yǎng)老院和社區(qū)進行實訓。

1.2.2模擬實踐

(1)老年人健康評估。教師根據老年人健康評估的實踐目標,設計1份老年人健康評估單。當老年人健康評估理論課結束后分發(fā)給學生,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利用課余時間,走進學院附近社區(qū)的老年人家庭,對老年人進行生理和心理評估。下次課安排兩學時討論,首先,要求學生在小組內討論,針對評估內容分析案例,提出老年人的健康問題,對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能力進行判定。其次,教師抽取小組代表進行匯報并接受教師及其他小組學生的提問。最后,開展學生自評、教師點評與評價。課后學生將資料整理后書寫并上交老年人健康評估報告。

(2)老年人健康教育。在老年人常見疾病護理理論課后,確定老年糖尿病、老年高血壓等多個主題;每個小組負責教師選定的一個主題,準備的內容要具體,有可行性,并制作一份宣傳教育手冊。宣傳教育手冊語言要通俗易懂,考慮到老年人的接受能力,宣傳教育內容應為老年人最關心或最需要的知識。下次課安排兩學時的模擬健康教育講座,由每組派學生代表作為宣傳教育者,其他學生作為養(yǎng)老院的老年人,對其進行健康教育,并接受“老年人”的提問。最后學生自評,教師點評與評價。課后每組學生上交一份講座課件及宣傳教育手冊。

(3)養(yǎng)老院活動。由學生組成志愿者服務隊,在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理論課后,到岳陽國泰陽光養(yǎng)老院進行慰問、幫扶等愛心服務活動,對老年人進行日常生活的照料,如梳頭、洗臉、剪指甲、衛(wèi)生清潔等,并結合專業(yè)知識對老年人進行體格檢查、常見疾病的護理及健康宣教等。通過志愿者服務讓學生接觸患病老年人及健康老年人,加深其對老年護理學知識的理解,增強尊老愛老意識。

(4)社區(qū)見習。在所有理論課結束后,由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和理論課教師組織、帶領學生到岳陽樓區(qū)三眼橋社區(qū)進行健康知識宣教等大型活動,主要對社區(qū)老年人開展健康咨詢、保健知識講座(如糖尿病人的飲食、用藥指導,冠心病的護理,跌倒的預防等)。到老年人家中對老年人健康狀況進行調查,指導老年人的飲食、睡眠、運動,為老年人合理有序地擺放居室物品,為功能障礙老年人實施康復護理。

(5)社區(qū)實習。于第三學年畢業(yè)實習期間進行。由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的護士介紹社區(qū)老年人的現狀,由社區(qū)護士帶領學生進入老年人家中為其建立健康檔案,并根據其主要健康問題進行健康指導與促進。對老年慢性病患者進行居家護理。

(6)醫(yī)院實習。于第三學年畢業(yè)實習期間進行。由醫(yī)院老年病科的護士介紹老年人常見生理、心理疾病的發(fā)病情況,護理計劃。由實習帶教教師帶學生進入病房為老年患者進行護理實踐,為臨終老年人及其家屬進行臨終關懷。

1.3效果評價

實習結束后,課題組自行設計實踐教學反饋問卷,對學生實踐教學效果進行調查,包括提高其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其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能力,提高其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等10項。問卷當場發(fā)放并收回。共發(fā)放問卷120份,回收有效問卷120份,有效回收率100.00%。

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處理。

2討論

2.1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當前的學生多數為獨生子女,對社會老齡化的現象缺乏感性認識,感受不到我國已進入快速老齡化階段所面臨的重重壓力,且尊老愛老意識淡薄,學習興趣不濃,老年護理就業(yè)意向不高。實踐教學可幫助學生樹立為老年人進行護理保健服務的意識。他們在走進老年公寓、街道社區(qū)、老年病房后很快就會感到“銀色浪潮”的來勢兇猛。同時能了解到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現狀及老年人急需解決的護理問題,能理性地認識到老年群體十分渴望得到相應的保健和護理,從而激發(fā)其學習老年護理的興趣,產生從事老年護理工作的就業(yè)意向。

2.2提高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溝通能力

篇12

二、與老年人自我護理能力相關的影響因素

(一)老年人的文化程度

自我護理能力也是需要一個學習的過程,倘若老年人的文化水平處于中等以上的水平,對于自我護理能力的學習與記憶就會更快些,更好的掌握自我護理的技能,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自我護理的知識。同時,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老年人對于健康的定義理解較為深刻,也隨時關注與自身健康有關的實時報道和知識,懂得自我護理對于自己的重要性;對于生活中的各種大大小小的事情,有著一定程度的認知能力,能夠正確的認知疾病,采取正確的態(tài)度與恰當的處理方式,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有意識的主動進行自我護理維持和促進健康。

(二)經濟收入水平

經濟收入高的老年人一般都受過良好的教育,他們的文化程度較高,對于自我護理有著更為深刻的認識,易于接受自我護理能力的傳授,積極為維護和促進健康做努力。另一方面,經濟收入較高的老年人不再為生計而奔波,不再為吃穿住行而發(fā)愁,不再為下一代人的生活而頭疼,他們在生活方面保持著一種輕松的心情,同時具有較好的物質基礎,為老年人提早進行自我護理奠定了基礎,為老年人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提供了選項,為老年人進行優(yōu)質輕松的生活創(chuàng)造了條件。

(三)休閑活動時間

老年人退休在家,從忙碌的工作中清閑下來。由于年輕人的外出工作,“空巢老人”獨守家中,長期的不外出,不與人交流,會加重老年人內心的孤單,不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訂閱老年報紙,聽廣播,不僅可以豐富老年人的業(yè)余生活,還可以使老年人從報紙、電視、廣播等媒體中獲得關于實時的新聞,了解當前社會的現狀,與時代相接軌;還可以獲得關于保持和促進健康的方法和途徑,加強老年人自我護理的意識與能力。老年人應該多出去走走,參加一些老年人俱樂部、老年人舞蹈隊、老年人太極拳等等,多多接觸一些同齡人,不僅可以交到朋友,還可以在大家平常的交談中獲得知識,增加自我護理能力。參加俱樂部,與老人們一起打牌、打麻將、下棋,既鍛煉了腦力緩解衰老,又從中獲得了樂趣;與老年人們一起跳舞、打太極、唱歌,既鍛煉了身體紓解筋骨,又從中得到了喜悅,為自我護理奠定基礎。

(四)老年人對自己健康的評估

篇13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人口壽命普遍延長,老齡化和老年人的健康問題逐漸受到關注。我國家庭逐漸趨于核心化、小型化,加上老齡化的快速發(fā)展,使得老年家庭逐漸增多、家庭養(yǎng)老資源嚴重不足,因此,建立有效的老年社區(qū)護理服務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有著積極的作用。此外,通過深入了解老年人對社區(qū)護理服務的需求,使老年人得到更好更全面的社區(qū)護理,改善老年人的健康狀況,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1人口老齡化的現狀與發(fā)展趨勢

人口老齡化是指社會人口年齡結構中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例不斷上升的一種發(fā)展趨勢。國際上規(guī)定凡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到人口總數的10%或65歲以上老年人達到7%就認為進入老齡化社會。2000年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總數達到1.3億,占總人口數的10.6%,我國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據預測,到2025年老年人口將上升至20%,并在2040-2050年達到25.5%,人口老齡化已成為一個不可逆轉的社會問題[1]。

2健康老齡化是老齡化社會的發(fā)展方向

壽命僅關注生命的時限,健康則重視生命的質量,健康老齡化是一個質和量相統一的概念。 1992年,聯合國第47屆大會通過了“2001年全球解決老齡問題的奮斗目標”,強調要開展健康老齡化的運動,至此,健康老齡化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熱點。一切老齡問題基本源于年齡增長帶來的生理性及病理性老化,其導致老年人功能減退甚至生活不能自理,如能夠把生活自理的時間延長到生命的最后時刻,甚至達到無疾而終,推遲老年人需要依賴他人的尷尬局面,就會大大減少人口老齡化帶來的消極影響。因此,我們要塑造健康樂觀、充滿活力的老年人形象,把老年期視為人生的又一個黃金階段,讓老齡化社會充滿活力。

3老年人對社區(qū)護理服務的需求

3.1 客觀需求

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機體的各項功能日漸衰退,健康狀況也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因此,客觀上要求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機構傾向性的向老年人提供醫(yī)療保健服務。顏君等[2]對社區(qū)老年人健康狀況與生活狀況的調查發(fā)現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慢性病患病率逐漸上升,患病總數也隨之增加。李迎春等[3]的研究也發(fā)現老年人中大多都患有一種或幾種慢性病,而患兩種以上者的比例較高。范亞峰等[4]對老年人心理狀況的分析發(fā)現,約80%的老年人處于心理健康的臨界點或已經處于亞健康狀態(tài)。費立娟等[5]的研究也表明老人抑郁的發(fā)生率高達22.2%。以上研究均表明,老年人無論在生理上還是心理上的健康水平都較低,是社區(qū)護理的重點人群。

老年人因為文化程度相對較低,多年來養(yǎng)成的許多不良習慣都會給機體帶來損傷;此外,預防保健知識的缺乏和自身認識的不足也使得其健康受損。另外,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能力自理能力隨著年齡的增長也呈下降趨勢,而其殘疾的發(fā)生率則逐步上升。因此,為了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加強對老年人的護理是不容忽視的,這就要求社區(qū)護理人員在提供疾病護理的同時,通過健康宣教等手段,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意識,并在日常生活照料等方面給予老年人關懷。

3.2主觀需求

主觀需要即老年人自身對社區(qū)護理的實際需求。有數據表明,95%的老年人認為有必要開展社區(qū)護理,97.5%的老年人愿意接受健康教育指導,76.2%的老年人愿意接受家庭護理及定期到家隨訪等,75%的老年人愿意在社區(qū)建立家庭病床、托老所、日間護理中心等[6];程俊華等[7]的研究表明,89.3%的患病老人希望在社區(qū)得到疾病護理。此外,孫菲[8]等對老年人社區(qū)非醫(yī)療照料的需求調查發(fā)現,城區(qū)老年人對社區(qū)照料需求依次為非醫(yī)療應急幫助(75.4%)、提供娛樂場所(74.4%)、心理慰籍(64.7%)、重家務照料(61.9%)、陪同看病(60.9%)和基本生活照料(57.5%)。目前老年社區(qū)護理主要側重于生理、心理方面的需要,對老年人在家務料理、日常料理等方面的需求的研究較少,不注重他們的日常生活照料的需求,而這方面的需求如果不滿足,可嚴重影響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4老年社區(qū)護理現狀

為了適應社會的發(fā)展和人們日益增強的醫(yī)療衛(wèi)生保健需求,我國早在1997年就對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開始了試點工作。現今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已經開展了許多形式的社區(qū)護理,而社區(qū)老年護理也已涉及疾病照顧、疾病預防、健康促進3項職能,包括了老年慢性病護理、上門基礎護理、臨終護理、老年慢性病預防宣教和社區(qū)心理衛(wèi)生宣教等多種形式。此外,有些城市還設立了養(yǎng)老院、老年公寓、老年護理院、敬老院等。老年社區(qū)護理的開展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一些老年人的健康需求,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目前我國老年社區(qū)護理仍存在較多問題,如社區(qū)護士嚴重短缺、社區(qū)衛(wèi)生機構不健全、社區(qū)所提供的護理項目和老年人的實際利用間有巨大的反差等[9],這些問題都制約著我國社區(qū)護理的發(fā)展,影響老年人對應得護理的需求。作為一個生理和社會功能處于下降時期的特殊群體,老年人對醫(yī)學保障和服務的需求越來越強烈,特別是生活不能自理和半自理的老年人對入住專科醫(yī)療護理機構,以及對家庭病床、送醫(yī)送藥上門、入戶護理服務的需求迫切,需求量越來越大,但目前我國社區(qū)老年醫(yī)療護理機構難以滿足大多數老年人的需求。

5對策

5.1建立系統、完善的老年社區(qū)護理體系 

老年護理服務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疾病的護理,而且涵蓋預防、照料看護、康復以及保持心理健康等多方面內容。老年社區(qū)護理除考慮健康人、病人和殘疾人外,還應致力于預防疾病或延滯疾病的發(fā)展,高度重視老年人的預防保健工作,并為整個社區(qū)提供知識、鼓勵其養(yǎng)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將為老年人提供連續(xù)、綜合的護理服務列為老年護理工作的重點,以照料看護、預防、保健、康復、健康促進、健康教育為一體的綜合服務模式為主;服務目的從提高個體健康水平向提高總體健康水平轉變;服務方式由等病人上門轉變?yōu)樽叱鲠t(yī)院大門,深入社區(qū)和百姓家庭。

5.2 加強社區(qū)護理人才的培養(yǎng)

隨著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的開展,我們將需要大量的多技能的、綜合性的老年護理人才,因此,應建立健全護理人才的多層次培養(yǎng)途徑。首先,要建立和發(fā)展高等全科護理教育;其次,因地制宜地開展多層次、多渠道的全科護理人才的培養(yǎng) ;此外,應加強現有社區(qū)護理隊伍的繼續(xù)教育,不斷完善社區(qū)護士的專業(yè)知識 。

5.3 注重老年人的綜合護理服務需求

(1)注意老年人的特殊需求

老年護理的目標有別于其他年齡段,不僅要關注疾病,更要注重維護老年人的功能狀態(tài),把延緩老年人發(fā)生失能,盡量維持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列為首要的任務,因此功能健康是保持老年人生活和生存質量的一個重要內容。其中慢性病是影響老年人生活質量的最重要的因素,對于老年人來說治療疾病更多是控制疾病的進一步惡化,因此要加強護理干預防止因疾病而影響生活質量,盡可能延長老年人的生活自理期。

(2)老年社區(qū)護理的核心是預防

從減少和延緩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的角度考慮,導致老年人生活活動能力衰退的原因主要有3類:隨著年齡的增加發(fā)生的自然老化、疾病引起的病理性老化和廢用。對老年人群中廣泛存在的慢性病、退行性病、與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關的多種疾病,都可以通過加強推行不同的預防干預措施,得到有力的控制。因此,老年社區(qū)護理應把預防放于首位,積極開展慢性病的預防是提高老年人生存質量的重要途徑。

(3)注重老年人的功能康復

老年人的殘疾率遠高于年輕人,因此,重視康復護理是老年社區(qū)護理的另一特點。老年人的常見慢性病、退行性疾病的嚴重性在于它的高致殘性引起的生活自理能力下降,而在進行社區(qū)康復護理后其生活自理能力及功能獨立性均有明顯的提高,再住院率也下降。因此,在老年社區(qū)護理中大力推行可及、可行的康復護理是符合老年人實際需要的既經濟又有效的途徑。

(4)心理保健是老年護理的重要部分

老年社區(qū)護理不僅要注重身體健康,還要重視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兩者是緊密聯系的。可以借助社會、家庭、朋友的力量,關懷老年人,并開展心理健康指導,通過心理咨詢、聊天,使他們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正確地對待來自社會、人際、生活方面的各種關系,保持積極穩(wěn)定的情緒,豐富晚年生活,實現健康長壽。

(5)照料護理是老年社區(qū)護理的重要內容

老年護理的內容與其他年齡段相比,一個特殊之處是醫(yī)療照顧與生活照料常緊密相連,特別是高齡老人生理功能已經衰退,輕微的疾病就可能導致自理生活的困難,如果生活照料無法滿足,必將影響到疾病的康復。

6小結

綜上所述,我國老年人對于社區(qū)護理的需求大、內容多,老年社區(qū)護理離老年人的要求還相差較遠,難以滿足大多數老年人的需求。針對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現狀與趨勢, 應逐步建立完善的老年社區(qū)護理體系,并加強社區(qū)護理人才的培養(yǎng),為老年人提供連續(xù)、綜合、優(yōu)質的社區(qū)護理服務,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最終實現健康老齡化的目標,使得老年人真正能夠“老有所養(yǎng)、老有所依、老有所樂”。

參考文獻

[1]鄭翠紅, 姜小鷹, 肖惠敏. 人口老齡化問題與老年護理. 莆田學院學報, 2005, 12(1): 33-35.

[2]顏君, 何紅. 廣州市社區(qū)老年人健康與生活狀況調查. 中國公共衛(wèi)生, 2005, 21(6): 723-736.

[3]李迎春, 胡傳來, 陶興永等. 社區(qū)中老年人慢性病及衛(wèi)生服務需求現況調查. 實用全科醫(yī)學, 2005, 3(1): 61-62.

[4]范亞峰, 王小合.社區(qū)老年人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分析.護理學雜志, 2004, 19(17): 45-46.

[5]費立娟, 刑鳳梅. 離退休老年人抑郁現狀及其影響因素的探討. 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報, 2003, 24(6): 664-665.

[6]周萍. 老年人社區(qū)護理需求的調查分析. 中國初級衛(wèi)生保健, 2005, 19(6): 63-64.

[7]程俊華, 李楠.淺談老年社區(qū)護理. 四川中醫(yī), 2004, 22(2): 32-3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托克托县| 寿阳县| 科技| 岑巩县| 永平县| 蛟河市| 那坡县| 称多县| 鸡西市| 南溪县| 沙坪坝区| 八宿县| 淳化县| 彭山县| 宝应县| 金湖县| 桑日县| 民县| 吴旗县| 隆林| 都江堰市| 南皮县| 江陵县| 若尔盖县| 克拉玛依市| 三穗县| 华宁县| 留坝县| 嵊州市| 双牌县| 克拉玛依市| 杭锦旗| 荆州市| 南木林县| 博客| 威海市| 武定县| 双柏县| 巴马| 织金县| 环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