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文化交流的知識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近年來,隨著本科院校的擴招,導致上大學的門檻過低,而進入高職院校學習的學生普遍來源于普通高中、職高或者中專。大部分學生自學能力較差,學習積極性不高,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長時間的學習過程沒有使他們總結出一套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反而因為屢次失敗而變得懶散。進入高職院校以后,對新開設課程的設置與安排表現出的不適應,更讓他們感到迷茫和無助。部分高職院校的教師觀念陳舊,教學手段單一,對于語言學習者,特別是初學者,缺乏積極的探索精神,只是側重于一味的灌輸單詞、句型,要求學生反復記憶,授課過程了無生趣。久而久之,學生對課程學習失去了興趣,而教師則因沉悶乏味的課堂氣氛產生心理落差,成就感的缺失讓教師的處境變得無所適從。
二、教學過程過于封閉,學生學習語言的積極性不高
由于部分高職院校的語言教學仍停留在以教師為中心,采用灌輸式傳統教學模式的基礎上,而忽略了學生的感受,導致學生的注意力很難長時間的集中。同時,在擺放整齊的教室中學習,固定單一的教學環境更是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課程設置過于死板,忽視了語言學習的最終目的
眾所周知,語言學習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交流。而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在日語專業的課程設置方面,過于強調書本內容,忽視了語言的實用性。在設置課程計劃與目標之前未經過全面的市場調研,從而導致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內容無法切合實際地運用到以后的工作中去,浪費了大量的時間,人力和物力。同時,這也是對學生的一種不負責任。
1.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實現互動式教學。在日語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要明確:課堂教學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教師應該摒棄舊時的“以教為主,以書本知識為中心”的教學理論,樹立起“以學生為本,以能力為本位”的教學理念。對于日語初學者而言,為了培養其興趣,教師可以布置一些場景,讓學生運用有用的句型進行會話練習;對于一些比較難以記憶的詞匯,教師可以采用競賽式、搶答式的教學模式來督促學生們進行有效記憶,這樣既能活躍課堂氣氛,又能固化學生對文本內容的記憶。對于二、三年級的學生,教師可以根據課文內容,提出問題,鼓勵學生進行討論,也可以選用適合學生表演的題材,教師適度參與的基礎上,讓學生通過短劇的形式,加以適當的環境布置,完整地演繹出來,充分地發揮學生學習日語的主觀能動性,享受學習日語給他們帶來的樂趣。
2.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創造適度寬松的教學環境。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不要一味地拘泥于傳統的教學手段。為了避免枯燥,教師可以借助于直觀教具,如采用多媒體教學。將日語單詞、語法、句型、課文內容、日本文化等大量知識通過視頻、照片、影片等方式表達出來,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掌握課堂知識。教師充分利用學院條件,開設第二課堂,同時,也可以開設日語角,日語演講比賽等。為學生營造學習語言的環境,激發其學習日語的興趣和潛能。
3.導入日本文化,培養語言應用能力。文化語言學認為:一方面,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本身也是文化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文化又無時無刻不對語言有著制約作用和決定性影響,不了解這個民族的文化,也就無法真正的學好該民族的語言。因此,在學習日語的過程中,充分了解日本文化(思維方式、風俗習慣、風土人情、歷史背景等),同時我國文化相對比,能夠更好地了解及掌握日語的深層含義。
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將歷史文化作為語言背景貫穿于文中內容的講解。例如日本人聚集在一起時,對于彼此的身份順序是極為講究的,學校的學生、公司的職員都有前輩后輩之分,而后輩對于前輩在言行舉止上也是異常尊敬。如果教師在講授時僅僅只是提及到一些客套用語,學生則不知道應該使用在何種場合。有些敬語,是該對前輩使用,還是對后輩使用。這也就割裂了語言形式與語言意義及功能的聯系。通過這種方式培養出來的學生,可能會做一些語法測試題,卻缺乏運用語言來進行交際的能力。因此,學習日語必須要學習日語所代表的深層次的文化。
參考文獻
[1]顧玉波.高職公共日語教學方法初探[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7(4)
篇2
作為翻譯的文化研究的一個新趨向,后殖民主義翻譯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末,是于上世紀下半葉興起的后殖民主義理論在翻譯研究領域中的應用。“后殖民主義翻譯理論以權力差異理論為先導。借助新歷史描寫的方式觀察、研究和解釋權力差異語境中譯者自覺與不自覺的價值取向、翻譯行為和策略選擇”,認為翻譯是強勢文化和弱勢文化在權力差異語境中不平等對話的產物。該理論一經提出,便得到了前殖民地國家和其他第三世界國家的翻譯學者們的關注,這些學者借鑒并發展了后殖民主義翻譯理論。以此為研究模式研究和反思本國歷史的和現實的翻譯活動,視翻譯為殖民文化的產物、帝國主義國家進行文化侵略的工具,并試圖通過建立新的文化傳統取得與第一世界國家平等的政治文化地位。中國作為當今世界上最大的第三世界國家,在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經濟、政治、文化距離不斷拉大的國際形勢下,借鑒后殖民主義翻譯理論進行翻譯研究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以下便是以后殖民主義翻譯研究為模式分析在中國和英美語境下的中英互譯情況,以此加深對中西文化交流的認識。
二、中國語境和英美語境下的中英互譯情況
1、翻譯流量的失衡
當客方語言被譯為主方語言時,客方語言總會經歷與主方語言的接觸、沖突,進而在主方語言中興起、流通并獲得合法性的過程。當這個過程發生在強弱權力差異的語境中時,它會不可避免地受到推動或阻礙。其結果就是弱勢文化的語言很難流入強勢文化,而強勢文化的語言大量流入弱勢文化。在翻譯活動中便表現為弱勢文化譯介強勢文化的數量遠遠超過強勢文化對弱勢文化的譯介。在世界上,英美文本的翻譯輸出量最大,而翻譯輸入量最小,這些國家利用其經濟、政治上的有利條件,通過大量翻譯輸出,把自己的意識形態、價值觀輸入給第三世界的讀者,以鞏固加強其文化霸權地位。中英互譯中同樣存在流量不平衡的趨勢。
首先,在外來詞語的譯介中,中國引入的英語詞匯要遠遠超過英美國家引入的漢語詞匯。從五四時期中國引入的如“民主”、“科學”等人文用語到當今引入的如“納米”、“主頁”等科技用語,由英語直接或間接譯介而來的外來語已成為現代漢語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英語中以漢語為詞源的外來語則相形見絀。雖有“kongfu”、“taiii”等此類詞語,但與意識形態直接相關的外來詞匯卻少之又少,西方通過外來漢語詞匯的譯介而受到的中國文化,尤其是意識形態的影響是微乎其微的。而在中國來自西方此種形式的文化沖擊則是巨大的。以五四時期為例,中國在引入西方啟蒙話語的同時,實際上也接受了西方的啟蒙思想。因此這正如列文森在《佛教中國及其現代命運》里所說的那樣:“西方可能帶給中國的,是改變了它的語言;而中國對西方所做的,則是擴大它的詞匯。”
其次,中國譯介的英美作品數量也大大超過了英美譯介的中國作品。中國自晚清以來,除解放后到改革開放前的一段時期外,一直積極地譯介英美作品,其中還出現了幾次。19世紀后期,民國時代和改革開放后的一段時期,中國對英美作品的翻譯占所有外國作品翻譯的一半以上。反觀英美國家,只有為數不多的漢學家投身于中國作品的譯介,而且作品大多是中國儒道經典哲學著作及古代詩詞。
三、正視中西文化互動的不平衡
綜上所述。在中英語境下的中英互譯活動中,中西文化互動呈現總體上的不平衡現象,英美語境下的英譯漢無論在量上還是在質上,都帶有第一世界對第三世界的后殖民主義傾向。怎樣面對中西文化互動的不平衡,如何應對成為了中國急需解決的問題。筆者認為,一方面,我們不能對這種不平衡現象視而不見,不能簡單地認為這只是當今全球一體化的產物,是現代化進程的必然結果:另一方面,我們不能走向另一個極端,抱著珍視自身文化的情懷,形成一種固守本土文化,排斥外來文化的民族主義。
既然我們應用后殖民主義翻譯理論。那么我們就要了解“后殖民主義”,弄清其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尤其是后殖民主義理論在中國的出場語境。這對我們正確對待中西文化互動意義重大。
后殖民主義理論開始于20世紀40~60年代,“以德里達的解構主義和福柯的話語理論為基礎,旨在解構西方霸權的文本系統,揭示隱含于西方歷史知識中的權利結構”。后殖民主義理論的創始人――以色列學者薩義德從批評英國康德拉的小說《黑暗的中心》人手,分析西方學術理論體系及美學表達規范,指出西方文化中有一種“東方主義”,即強烈的西方優越感,把東方固定于落后、低劣、怪誕的模式中,置于從屬于西方的地位,這實際上是一種霸權主義心態。
篇3
一、絲綢之路的文化交流
筆者作為一名高中生,對我國絲綢之路的歷史地位有深刻的認識,從初中到高中,歷史教材不僅對我國傳統絲綢之路有詳細的概述,也對其中的歷史意義與影響進行了詳細的探討,筆者通過對相關文獻資料的整理,將絲綢之路的文化交流做出整理。具體如下:
文化的組建過程主要是通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質文化三個方面進行不斷滲透形成的,在這個文化融合的過程中,其中物質文化作為文化發展的基礎,精神文化是整個文化體系中的核心部分,由于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是直接作用于人的生活當中,精神文化是通過潛移默化的滲透,慢慢對人們產生影響。所以,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往往精神層面的文化較制度、物質文化的傳播速度慢一些。
早期絲綢之路的交流主要對文化與制度方面的交流較少,主要以物質之間的交換為主。然而,物質文化的交流又帶動著各領域的技術經驗相互傳播,其中西歐國家的絲綢、冶金和水利灌溉等級數多數有我國的“絲綢之路”進行傳播的,國外的玻璃制作和糖果制造技術亦是通過絲綢之路的物質文化交流不斷在中國得到發展[1]。隨著物質文化的交流不斷升溫,國外的宗教文化迫切希望能夠通過絲綢之路來講本民族的精神文化進行更為廣闊的傳播,中國由此開始引進以宗教為主的各種精神層面的文化,宗教領域主要有伊斯蘭教、佛教、和天主教等。與此同時,我國以儒家和道家的思想文化亦得到不斷的傳播,是整個絲綢之路沿線的國家對中國傳統古典文化有了更深層次的領悟,極大的促進了我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傳播。各種西方思想文化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使得唐朝時期精神層面的文化豐富多彩。隨著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交流逐漸加強,制度文化以被動的形式在各國之間不斷進行相互滲透,制度制度文化在絲綢之路的傳播過程中幾乎沒有形成友好的交流方式,通常以戰爭的形式不斷滲透,在戰爭結束以后,往往戰敗一方民族便會被強行滲透制度文化,以此來保證制度文化的傳播效率。
二、絲綢之路文化交流的歷史意義
筆者通過對相關文獻和課堂教材中對絲綢之路文化交流的資料進行整體,對其產生的歷史意義做了如下總結:
(一)促進了宋明理學的產生與發展
絲綢之路在精神文化的交流方面最大的意義在于將我國傳統古典文化進行了有效的傳播,并將印度的佛教文化進行了吸取。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文化便在我國有了初步的發展,在這一關鍵發展時期,佛教文化與我國傳統古典舞文化中的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進行融合發展,將融合中的禪宗思想與儒家思想進行了完美結合,進行形成了具備佛教文化思想的新儒學體系,即宋明理學。宋明理學的產生與發展也對我國后現代的精神文明交往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2]。
(二)促進了中國技術走向世界
絲綢之路的文化交流使得我國“四大發明”走上了全世界,成為現代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的發展的基礎。縱觀現代世界各國在科學技術上的發展現狀,多領域受到中國“四大發明”的影響,因此,亦可以說文化交流對世界文明史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然而,我國通過絲綢之路中的文化交流將技術向世界進行推廣的遠遠不止這些,其中還包括陶瓷、茶葉、冶金、紡織和銅鏡等。這些中國的技術對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均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引入外國文明,為中國文化加入新鮮的血液
絲綢之路的開放讓我國的經濟、技術和文化的發展得到了空前的膨脹,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我國引進了外國文化思想和技術經驗,對我國社會的發展起到經濟印象,其中技術方面,有玻璃制品、西方醫學和天文等。飾品類有象牙、犀牛角和琥珀等名貴物件,后期這些名貴的飾品與中國傳統藝術文化進行有效的結合,例如中國的折扇文化,扇骨和扇釘等均用西方的象牙來進行制作,為中國傳統藝術形式添加了更多的西方藝術魅力[3]。此外,絲綢之路的文化交流中我國還積極引進了外來的食材,如馬鈴薯、草莓和芝麻等,這些外來食品的引入不僅讓我國傳統的經濟農產品更加呈現多樣化,同時也對中國的美食文化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三、結語
綜上所述,我國古代絲綢之路的開拓,密切了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是后現代全球一體化的雛形思想,即打破自給自足的發展模式,不斷推動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筆者認為,絲綢之路作于中國與世界其他地區進行文化交流的先驅路徑,是正確的選擇。不僅加速了中國社會的發展速度,更對世界經濟、政治和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更高的平臺。
【參考文獻】
篇4
一、流行文化的內涵
流行文化屬于大眾文化的一種,是大眾文化中大部分人向往和追求的、而只有少數人所享有的一種物質和精神的生活方式。豍它所蘊含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行為方式,所宣揚的自由、平等、自我張揚等深深地吸引著青少年,因此,年輕人為其主要的欣賞者與傳播者。流行文化以其特有的消費娛樂功能和意識形態功能影響著當代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審美情趣、思想道德理念和行為等。這對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產生了新的要求。
二、流行文化視域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
(一)流行文化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發展提出了許多新的課題
流行文化在青少年中的盛行,增強了他們的主體意識。比如各種網絡論壇、博客,為青少年追求個性、展示自我提供了更多的文化資源與條件,利于他們的獨立,讓青少年在表達自身需求的同時也不斷地張揚著自己的個性。可以說流行文化的發展增強了人們的獨立性和開拓精神,但另一方面由于流行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賴商業行為進行滲透的,更多的時候是通過明星文化、消費文化等來體現的,而青少年由于自身生理和心理發展的不成熟性,對事物的辨別力有限,理性不足,由此可能會影響青少年形成穩定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取向,從而引發一系列的社會道德問題,甚至造成違法犯罪行為。例如有些青少年盲目追逐流行和時尚,他們依照當下的流行模式來包裝自己,比如夸張的發型、紋身等,更多地追求外表的獨特和感觀上刺激,卻忽略了自身內在素質的提高①;有些受到“超女”“快男”等一夜成名的影響,把財富、聲望、地位作為自己人生追求的目標,過分強調個人的價值,片面追求自我實現,忽視了對社會、對他人所應該承擔的責任,也就是說在另一方面,流行文化也滋生了個人主義和功利主義的盛行。這就給流行文化視域下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提出了一系列新課題。依賴物化社會而伴生的流行文化逐漸沖擊著思想政治教育賴以存在和發展的社會土壤,在這一情形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在其發展過程中如何辯證分析、科學應對青少年流行文化的影響?如何向流行文化有效滲透使之成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載體?新時期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以及在流行文化盛行的環境內如何科學構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體系?如何正確認識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與作用、功能與價值?等等問題,這些都是當代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發展過程中應當面對和解決的問題,理性的看待這些問題,堅持和鞏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線地位,是當前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臨的重要任務。
(二)流行文化豐富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時代內容
中國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是以儒家文化為核心內容的思想理論與道德價值觀,注重本民族的文化傳統和民族特色,而改革開放以來,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的呈現更加的紛繁復雜使得人們無法找到一種或是幾種主導樣式,流行文化就在這種形勢下盛行起來。流行文化與技術進步緊密結合、呈現出更加多元化發展的特征。伴隨著流行文化的發展各種西方的思潮、話語、主義也一并涌入國內,這些共同構成了青少年當前所面臨的多元的生活空間。多元價值觀空間為當代青年價值觀的選擇與追求提供了眾多的方向。但從流行文化的內涵看往往體現的是現代資本主義的文化價值觀,它導致的消費主義,個人主義同我國傳統倡導的勤儉節約、集體主義的價值觀之間存在著沖突和矛盾。隨著信息爆炸時代的到來和信息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作為流行文化的一種現象網絡文化已經成為青少年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比如網絡流行語的產生與發展,折射了當前的青少年的價值觀態度,“不要迷戀哥,哥只是個傳說,哥沒房沒車”,“沒有錢,淚汪汪,拿紅薯,當干糧”。這些內容既折射出青少年內心的自由,也透視出青少年內心的無奈與苦悶。因此,在流行文化滲透的現實條件下,隨著它對青少年影響的加劇,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被賦予了更多的新的內容,在多元文化價值體系下,要求體現更加鮮明的開放性和國際化的發展。對于多元的流行文化,應當抱有一種開放式的態度,引導青少年對流行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斷提升自己的技術水平和精神境界。流行文化滲透在青少年生活的各個領域,作為思想開放、思維敏捷的群體,青少年不斷追尋著適應當前社會的生活方式,更容易接受新文化、新知識,通過流行文化,他們可以更多地與人交流和溝通,擴大了社會交往,更快地融人社會。因此,在流行文化盛行的情形下,結合全球化、現代化、市場經濟化的大背景,堅持社會主義文化的主導地位,幫助青年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培養青少年的合作意識、集體觀念,形成科學理性的對待各種文化思潮,提高辨別力,有理有節的(下轉第141頁)(上接第139頁)看待多元文化的傳播。總之,在確保我國文化安全的條件下,增強青少年的開放意識,國際意識,集體合作意識等等都是流行文化發展下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時代新內容。
(三)流行文化改變著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現代形式
網絡技術的普及推動了網絡文化的發展,它體現在青年上網行為的廣泛性和頻繁性,他們渴望充分的信息與通訊。由于網絡綜合了報刊、廣播、電視、圖書、錄音錄像、戶外宣傳等其他現存媒體的優勢,青年可以通過網絡進行交流和信息搜索。網絡不但有助于他們開闊眼界、增長知識,拓寬想象力、創造力的空間,而且也創新了青年文化的傳輸方式。與傳統文化單向性傳統不同,網絡上的文化信息傳輸是雙向的,具有交互性。因此流行文化中的網絡文化的發展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創造了新的載體,他們通過互聯網搜集知識進行專業學習、娛樂、與外界聯系溝通。網絡以其自由、便捷、客觀的特性,極大地拓寬了青少年的視野。但是網絡雖然極大地滿足了人們對于信息和交流的需求,卻也存在著管理和保護不完善等方面的缺陷,而青少年對網絡文化的認識尚不全面,容易造成對網絡文化缺乏甄別的現象,導致部分青少年終日沉迷于網絡,封閉自己,失去了與外界接觸的機會,忽視了自身情感的需要,浪費了寶貴的時間,導致學習成績下滑 、人際關系淡化,等等豎。網絡文化的興起為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形式帶來了沖擊也帶來了機遇。網絡文化的發展為思想政治教育創造了巨大的信息,網絡成為重要的信息傳播媒價,網絡化成為當前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一大趨勢。
流行文化是不斷更新和變化的,變化的流行文化也是不同時期的價值觀的具體體現。青少年在接受社會主流文化和價值觀影響的同時,也在不斷地挑戰、甚至反叛這種文化及其價值觀,同時不斷地創造著體現他們自身特點和要求的新的文化和價值觀。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不僅要抓住流行文化所帶來的青少年好的一面,同時也要看到背后的問題,對青少年進行教育,通過不斷的學習、接受、質疑、創新的過程中,保持青少年健康積極向上的價值態度,逐步成長為中國社會的新的脊梁。
注釋:
篇5
⑵熱解法是氯化鎂溶液直接在高溫爐內熱分解生成氧化鎂和氯化氫氣體,生成的氯化氫氣體也可進行回收。因此,碳銨法和熱解法在目前可能是最適合新疆鹽湖水氯鎂石開發的工藝方法。
其他方法[2]:高溫固相法、氣相法、溶膠-凝膠法、溶劑熱法等。高溫固相法和氣相法是制備高純度和各種形貌鎂系產品的好方法,最近幾年也有大量的文獻報道,除了固體礦的分解外,單質鎂的高溫氧化、鎂鹽與氯化物的高溫分解、鎂鹽的水解法、鎂鋁合金還原法等,但由于設備比較昂貴和能耗較大,實施起來比較不經濟。溶膠-凝膠
法和溶劑熱法是新型的無機化學品合成方法。
2.課題提出的目的及意義
本著資源的再利用、節能降耗、環境友好,降低成本為宗旨,以煙花廢棄物含鎂副產品氯化鎂為原料,對其進行純化處理后,制備出純度達到98%以上、形貌均一的高純氧化鎂產品。
海水和鹽湖鹵水等液體礦雜質含量少,生產工藝較固體礦簡單,產品更容易達到高純要求,加之它是一種可再生資源,所以以海水和鹽湖提鉀后的廢棄物水合氯化鎂為原料生產鎂系產品已被世界各國廣泛采用。目前,美國是世界上利用鹵水生產鎂砂的最大生產國家,其鎂砂年生產能力約150萬t,其中以海水、鹽湖鹵水等液體礦為原料生產的約占90% ;其次是13本,年生產能力約100萬t,絕大部分以海水為原料生產的。而新疆擁有著名的羅布泊鹽湖和眾多的其它鹽湖資源,以水合氯化鎂為主的鎂資源含量達數十億噸。從鹽湖廢棄物中生產鎂系產品在我國鹽湖化工產業中是一個非常薄弱的環節。。
3.高純氧化鎂的國內外研究
3.1 國外研究
世界上以海水為原料生產鎂砂已為成熟技術.除了美國、日本、英國以外,現今意大利、愛爾蘭、墨西哥、挪威、希臘等國家相繼建廠,并得到迅速發展。但是MgO大于99%產品,僅有宇部化學工業公司可以利用海水為原料的再水合法批量生產,高純優質鎂砂。
3.2 國內研究
近年來,洛陽耐火材料研究院以氯化鎂飽和液瞬間熱解原理技術,開發了梨形渦流爐。將32~36℃Be 的氯化鎂飽和液(MgCl2含量400~440g/l)經揚液器由氣流式噴咀噴散成小于80微米噴入梨形渦流爐,從而實現了熱解率大于98%的高效結果,鎂砂樣塊MgO含量99.63%~99.7%,體積密度3.24~3.38g/cm3。由于是小型試驗裝置,熱耗較大,耗油達到1.7~2.Okg/k品,此缺陷將會通過半工業及工業窯爐的完整設計,燃料消耗完全可以降低到低于300kg/t產品。
華東師范大學的孫國清教授[4]對海水石灰法進行改進,已經研究出含MgO99.5%,B203為0.01%左右的高純低硼鎂砂。李道、陳彩常[17]利用蛇紋石巖化學濕法生產高純氧化鎂的研究開發于2000年6月一次試產成功,2001年開始正式生產。他們研制生產99.2%~99.68%高純工業氧化鎂已超過許多國家如以色列(99.4%)、原南斯拉夫(99.3%)、墨西哥(99.01%)的水平。與他們相比,具有低CaO、C1-、B203的優勢,這說明中國高純氧化鎂的開發與生產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將在世界鎂鹽生產上占有一席之地。
4. 存在的問題與發展方向
在堿式碳酸鎂制備高純氧化鎂的過程中,洗滌和抽濾的次數會與氧化鎂的產量有直接關系;而在堿式碳酸鎂進入馬弗爐的過程中,如果堿式碳酸鎂過于潮濕,會對爐子有不好的影響,減少其壽命,所以在此之前要進行干燥,干燥的程度影響后期的制備;而在進行煅燒時,煅燒溫度不易控制,因為若煅燒溫度過高,容易將產品燒死,煅燒溫度過低,除煅燒時間長外,輕質氧化鎂含量保證不了,所以溫度的高低不好控制;在最后純度分析時,不能完全保證雜質離子的祛除,所以在做的過程中需要一步步的驗證,盡量做到最好。
高純氧化鎂高溫下具有優良的耐酸堿性和電絕緣性[5],光透過性好,導熱性高,熱膨脹系數大,廣泛用作高溫耐熱材料,在陶瓷行業用作陶瓷坩鍋、基板等原料。在電子、電器行業用作磁性裝置填料、絕緣材料及各種載體。此外,用高純氧化鎂為原料,還可以生產電熔氧化鎂單晶、高純電熔氧化鎂、納米級氧化鎂等專用特種氧化鎂系列產品,這些產品在電子、電器、光學、儀表、冶金、國防、航空航天等領域中都有廣泛的應用。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膠黏劑和密封材料行業規模迅速擴大,已跨入世界膠黏劑與密封劑生產和消費大國。本研究可以充分利用現有資源,成本低廉,解決了環境污染,為鎂資源的有效利用奠定了基礎,同時產生巨大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 李俊強.e7含鎂副產品制備高純碳酸鎂及氧化鎂研究[M].大連理工大學.2008,(6):22-56.
[2] 楊軍臣,翟學良.青海省鹽湖水氯鎂石資源的開發利用研究[J].礦冶.2002,11(B 07):50-53.
篇6
1.多元化。各種西方的思潮、話語、主義共同構成了多元的話語空間,使得校園流行文化多元化和多種標準,這容易造成大學生價值選擇的迷茫。
2.世俗化。在高校校園流行文化中更多的是其娛樂性和對現實社會的調侃,網絡運營商為了獲得高點擊率從而攝取商業利益,其傳播的所謂流行文化往往是以迎合大眾的感官愉悅程度為檢驗標準的,這樣勢必導致世俗、庸俗文化產品的產生與流行。
3.虛幻化。在目前快節奏、就業難、壓力大的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往往會尋找一種精神上的寄托,大學生一旦對某種流行文化產生興趣,常常會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并且極易產生浮躁的心態。對流行文化的過分沉溺,容易導致大學生逃避現實生活,去追求一種虛幻的、不切實際的精神需要。
4.娛樂化。流行文化的娛樂化特征極易受到大學生的青睞。對于一些非理性的文化現象,大學生不是用自己的理性去反思,而是當做一種娛樂和調侃來追捧。而這樣的非理性的文化現象對一些優良傳統也產生了嚴重的沖擊。
二、校園流行文化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積極影響
1.校園流行文化有利于豐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中,可以將當前大學生比較關注的文化現象、社會事件等引入課堂、將部分優秀、先進的流行文化元素作為高校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這樣有利于拓展大學生的知識,開闊大學生的視野和思維,提高大學生的技能和技巧,密切大學生與社會現實之間的聯系。[2]
2.校園流行文化有利于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方式
校園流行文化具有形式多樣化、內容生活化、交流娛樂化、平等互動化等特點,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可以借鑒校園流行文化的這些特點,利用網絡、短信等豐富課程教學方式,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吸引力,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效果。
3.校園流行文化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和諧教學氛圍的建立
把校園流行文化引入政治理論課課堂,能夠拉近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距離,在教學過程中,與校園流行文化相結合也能促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性增強,把校園流行文化作為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活躍和豐富教學氛圍的重要手段,對于優化校園環境,促進校園文明建設,形成和諧教學氛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校園流行文化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消極影響
1.校園流行文化使思想政治理論課主渠道地位受到挑戰
校園流行文化雖然豐富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但是他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對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也產生了很大影響。網絡的興起促進了校園流行文化更加多元化的發展, 網絡游戲、青春偶像劇、網絡影視、流行音樂、偶像崇拜等受到大學生們的青睞,而思想政治教育主題網站的普及率和關注度卻不是很高,校園流行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搶占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陣地,從而影響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3]
2.校園流行文化影響了正常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秩序
目前,大學生逃課現象嚴重,特別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他們逃課的原因有些同學是因為熱衷于網上聊天或網絡游戲等,手機文化、網絡文化等校園流行文化影響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正常秩序。
3.校園流行文化影響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效果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的根本目標是培養大學生基本的理論素養,運用理論武裝他們,其根本目的在于使大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法制觀、道德觀。目前,校園中流行的考證熱文化,熱衷于計算機、英語這些實用性課程的學習,導致某些大學生產生了急功近利的思想,加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沒有什么功利性,很多學生認為學與不學這門課程都沒有關系,這影響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效果。
四、校園流行文化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啟示
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中,我們要結合校園流行文化的特征及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影響,特別是積極影響,進一步聯系大學生的思想實際,借助校園流行文化中的先進元素,豐富思想政治理論課就教學內容的現實性和生活化、豐富教學手段與方法、增強互動性,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校園流行文化,促進大學生成長成才。
1.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要增強教學內容的社會現實性和生活化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學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是其教學內容長期與社會現實生活脫節,不能滿足大學生的實際需要,從而降低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影響力、感染力和實效性。而校園流行文化貼近生活,關注社會熱點難點,滿足了大學生對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應借鑒流行文化的這一特征,關注社會熱點、難點問題,關注學生現實生活,把學生就業問題、社會保障問題、公平正義問題等社會熱點引入課堂,增強教學內容的社會現實性和生活化,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效性。
2.注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手段與方法的多樣性和互動化
要豐富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手段與方法,充分利用大眾傳媒提高教學有效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可以借助網絡、短信豐富教學手段,可以通過網上或生活中的典型事例為教育素材,如將反映強烈的社會事件引入課堂,還可以通過校園網絡文化、短信文化來實現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之間的聯系與溝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可以通過手機短信、QQ、微博、微信等方式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從而能有效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同時還要發揮大學生的主體能動作用,充分尊重大學生的發言權和選擇權,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才能真正做到與時俱進。在教學過程中采取對話、交流、討論式等互動式教學方式,讓學生參與其中,成為學習的主體,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對各種信息進行甄別、篩選、揚棄與吸收,樹立正確價值取向,使其自身文化素質和發展過程成為一個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自動化過程。[4]
3. 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課程教學和校園流行文化
篇7
根據湖南省教育廳《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教師培養工作意見的通知》的文件指示,計劃培養為全省農村鄉鎮及以下小學定向培養本科學歷小學教師。湖南地區初中起點六年制小學教育專業的招生培養工作于由湖南第一師范學院承擔該項任務。
從培養目標上講,本專業方向培養的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學有專長,具備農村小學教育專業知識,勝任農村小學教育、教學工作,具有現代教育觀念并能從事教育科研工作的農村小學教育工作者。從培養規格上講,本專業方向要求畢業生具有扎實、寬厚的文化科學知識;具有較為扎實、系統的學科專業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具有較為系統的小學教育理論知識。在使學生接受全方位培養、能承擔農村小學教育及多門課程教學工作的前提下,要特別加強學生的文化修養的培養。因此,該專業方向的美術課程設置要符合農村小學教學的實際,符合學生畢業后所從事的農村小學教育、教學的需要。
1文化修養構建的層次
圍繞美術文化這個核心把與此相關的文化修養分為三個層次,即美術文化素養、美術及藝術理論素養、人文社會知識素養。而這三個層次是既分主次又相互相聯系的。
1.1美術文化素養
美術是一種文化,它用自己獨特的造型語言反映社會生活表現人的思想感情。對于以基礎美術教學為職責的教師來說,首先要建構自身的美術文化。美術文化包括兩個部分:一是美術學知識,即要認識并掌握美術作為一種造型藝術的本質特性,作為造型藝術的特殊性在美術語言上的體現,如透視學、解剖學、構圖學、色彩學等。美術語言是美術作品得以存在的基本形態,美術的其他種種價值都必須依附于這一基本形態才能體現,所以也被稱為美術本體。引導學生去體驗、感悟、發現美術語言的特征和規律,較深入地理解美術的本質。美術包括不同的門類,如繪畫、工藝、書法等,要掌握不同門類的基本常識及創作特點。中西美術有共同點也有許多差異,要掌握中西方繪畫的不同特點,這些既是美術文化的基礎,也體現著美術作為一種造型藝術的特殊性。二是美術史知識。中西美術經過人類社會的發展創造了豐富多彩的美術作品。呈現出各種各樣的美術時潮,涌現出無數著名的具有影響力的美術家,一部美術史就是人類美術文化的全部精英史,它構成了美術文化深厚的基礎,也是美術文化的具體的視覺體現。因此,美術學和美術史論雖然不同于美術技能和具體的美術作品,但它們是關于美術的基本知識經驗積累和對美術理性認識的結果,是美術學科有機的組成部分,也是核心部分。
1.2美術及藝術理論素養
美學作為一門人文學科,以藝術為主要研究對象,并通過藝術來研究人對現實的審美關系,進而研究種種審美對象、美感經驗、審美范疇、審美理想等。藝術是美的最集中體現。通過美學理論的學習,一方面要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另一方面構建學生的審美心理結構,指導人從審美的高度創作和鑒賞美術作品。藝術理論是關于藝術本質、藝術創作、藝術作品、藝術接受以及藝術與社會等關系的規律研究。藝術理論的學習,對于學生掌握藝術本質及其藝術規律從而指導自我從事美術創作和美術鑒賞具有重要的作用。理論教育是一種理性的科學探究活動,旨在分析作品的社會文化、意識形態性質,闡釋作品的審美價值、思想意義、藝術風格等。它的學術性、價值判斷的傾向性、必須符合藝術自身的發展規律。因此,美學及藝術理論素養是學生文化修養建構的重要組成部分。
1.3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素養
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如果按學科來劃分,包括哲學、宗教、歷史、政治、倫理等,它們都是人類文化活動的具體體現。美術與這些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一件美術作品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和條件下誕生的,優秀的作品蘊藏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和人文精神。無論中西藝術的發展都經歷了從與一般的物質生產性的制作技術混為一體的“技藝”向作為精神性生產的視覺文化的轉換。在中國,唐宋以來由于眾多文人介入美術創作,使得藝術創作的精神性特征得以強化,對文化修養的強調,凸顯了中國繪畫獨有的文化內涵。在西方,在文藝復興人文主義思想的影響下,繪畫被提升到與科學并立的精神生產的地位。要達到對藝術的真正了解,我們就必須懂得,藝術是人類文化的視覺呈現,一切藝術創作都具有強烈的精神性和積極的實踐性。如果我們不否認藝術與其他文化形態的這種密切關聯性,不否認藝術精神性特征的話,就應該將藝術放到與其他文化類型的關系中加以審視。而現代藝術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與科學意義上的哲學、文化學、社會學、政治學、心理學等有了一種更為密切的聯系,并且與其他學科有了一種更為深入的融合。因此,藝術作為人文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底部構架必須有人文學科的支撐,深厚的文化底蘊無論對于美術創作還是欣賞都是必須的。
2從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入手,加強大學生文化修養
實現學生文化修養的完整系統建構,培養合格的農村小學美術教師,不僅在于認識到建構什么樣的文化修養體系,更在于如何建構的問題。
2.1調整課程結構,具體落實《初中起點六年制小學教育專業(美術學方向)人才培養方案》
這一指導方案是根據基礎美術教育課程改革的推進對六年制小學教育專業美術學方向提出的新的要求而制定的。“方案”把課程分為六個學習領域,加強了“美術理論與歷史”、“美術與人文教育”兩個領域,增設了“教育研究方法基礎”、“ 教育法規學”、“ 小學美術教學論”等課程,基本上涵蓋了我們上面所述的文化建構的三個層次。總體上看,“方案”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重在克服重技能,輕人文的弊端,豐富了課程的人文內涵,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這一方案的實施對培養具有人文精神、較高文化修養的基礎美術教師具有積極意義。
通識教育是一個柔性的課程體系,沒有一個統一的程式化模式,應該融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于一體。學校里面的課程可以橫跨多個學科,學生也可以自由選擇專業、課程以及教師。這種彈性的教學模式不僅可以開拓學生的知識面,還可以讓學生明白自身的需求,加深自我的文化積累,對學生創新能力和文化修養的培養都大有益處。改革高校課程設置,減少專業化課程設置的數量,為學生學習業余知識提供充足的時間,有了充分的時間,有助于學生依靠傳統的讀書方式,提升自我修養。文化修養是靠每天的積累,積少成多,由小江匯聚成溪流。因而高校需要調整專業課程設置,為學生課外學習提供更多時間空間。擁有充足的時間,對學生積累文化知識,提升文化修養大有裨益。
2.2合理利用院校其他專業的人文課程
院校在學科門類上的設置比較齊全,文學、歷史、政治、經濟、哲學等學科皆有設置,這一方面為美術學習構建了一個特有的文化氛圍,另一方面這些學科也是美術學習加強文化修養培養的課程資源。因而在加強美術專業學生人文素質培養,拓展其文化藝術視野方面,使美術專業學生廣泛接觸其他人文學科成為可能。合理利用這一課程資源,做到優勢互補,打破各專業的封閉狀態,鼓勵美術專業的學生選修其他系部的人文學科,實行學分制計入學生學分中。在這個資源共享和學科融合的平臺上,建構學生的人文素養。
2.3開設人文學科的講座
高水平的人文學術講座既具有對某一問題研究的深度,又具有該學科的學術前沿性,對于學生了解某一人文學科的現狀,涵養其人文素質,培養其對于人文學科的興趣都有積極的作用。學院應盡可能地多為學生邀請校內外的專家開展學術講座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這是建構學生文化修養的重要途徑之一。
增加文化類講座和科研活動,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加強大學生的文化修養絕不僅僅是簡單的依靠必修課和選修 課,還需要通過多種形式和多種角度進行。環境對于人的成長有巨大的影響,學校的文化氛圍包含了豐富的內容,歷史傳統、學術風尚、管理風格、社團生活、景觀布置、建筑特點等諸多要素。高校文化氛圍的營造需要學校重視人文類活動的開辦,科研項目的投入,名家講座更是必不可少,用科研活動和名家思想來感染和熏陶學生。當然,光靠學校的努力是不夠的,還要學生自我的努力和吸收。書讀的多少并不能體現一個人的文化修養,只有學生根據所學的文化知識融會貫通,自我吸收和升華,才能化為自身的文化修養,內涵修養。
2.4培養學生良好的自學態度
人文學科的資源極為豐富。除了博物館、美術館、大型畫展等可視的歷史文物、藝術作品外,圖書館有大量的人文學科書籍。在學生人文素質的建構過程中,教師要起到引導的作用,一方面培養他們良好的自學態度,另一方面要教會他們學習的方式,為他們開列書目,在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交流探討中了解其所學知識。所以并不是所有的文化知識的受授都靠教學過程來完成,自學是最重要的途徑,也是最為靈活有效的方式之一。
2.5文化修養類選修課,為學生加強文化修養拓寬渠道
部分高校對于文化類選修課的重視程度并不高,選修課數量不多,關于文化修養類的選修課更是屈指可數。更需要注意的是,學生們選擇選修課,最先考慮的是選修課是否容易通過,上課是否輕松等問題,其次才考慮選修課內容是否感興趣,質量好不好。縮減專業課程設置,適當增加文化類選修課的數量,拓寬文化修養教育的空間,對于培養學生的文化修養,提升個人素質具有較大的幫助。另外,保障選修課的質量,提高審美層次,增加吸引力,也是加強學生文化修養的一大關鍵。
3結語
跟上基礎美術教育課程改革的步伐及對高師美術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農村小學美術教師除了應該具備本專業知識與技能外,還必須具有較為全面的綜合文化素養及最基本的教學理論與探討美術教育教學的自覺意識。只有解決了這些最為根本的問題,高師美術教育建構學生完整全面的文化修養,從而培養合格的農村小學美術教師的教學目標才能得以保證和真正實現。
參考文獻:
[1] 詹小平.普通師范院校培養高素質農村小學教師的研究與實踐[J].湖南一師學報,2005,5(2):3033.
篇8
2英語電影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局限性
跨文化交流的內容被納入到文化的范疇當中,該范疇具有典型的原點性。原點性是指跨文化交流過程中不同空間和不同文化屬性的文化知識,其具有典型的獨特性和不可復制性,無論何種文化只要存在原點,這種文化就會一直延續發展下去。英語電影中包含的英語國家文化植入了英語國家發展過程中已經被認可的文化內涵,這些文化既包含英語國家對世界、對其他國家一些對人類的思考和總結,還包含著英語國家對不同文化的認識和了解程度。英語電影文化植入既包含著商業價值,同時又包含著發揚文化和弘揚優秀文化的目的。文化原點揭示出不同文化之間雖然有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但只要存在文化原點,文化交流過程中便存在局限性。
眾所周知,文化與物質基礎之間存在相互聯系和相互制約的關系,如果某種文化被視作為優秀的文化存在,文化在實際傳播過程中會不斷擴大和發展。文化在傳播過程中逐漸走向交融和同步發展,但是,這個發展過程通常以弱勢文化為犧牲對象,也就是說,文化在交流傳輸的過程中表現了既統一又分散的發展趨勢。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英語電影作為全新的媒介形式登上文化交流的平臺。近幾年,電影技術得到迅速發展,電影在社會上的影響力越來越大。英語電影在跨文化交流過程中存在的局限性是英語電影蘊含的文化屬性在傳播過程中與不同文化所產生的抵觸和摩擦現象,這種現象與英語電影在跨文化傳播過程中構架體系的成立有直接關系,由此可見,英語電影是具有人類最大優勢的文化與現實文化的摩擦與融合。
3英語電影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運用
伴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快速發展,中西方文化交流已經離不開現今的傳媒手段,英語電影則是這個社會背景下發展起來的一種全新的媒介工具。筆者結合多年工作經驗,對英語電影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運用做了總結介紹。
3.1英語電影傳播了西方文化的價值理念英語電影快速發展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傳播英語國家的文化機制理念,并借助現今的電影媒體技術構架西方文化機制的世界文化整體格局。英語電影中包含著較強的帝國主義文化色彩,這種色彩傳達出較強的文化霸權和侵略色彩,意在通過文化政策建立全球統一的文化框架,從而形成以英語國家為主的文化模式。
3.2英語電影具有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文化的發生必須經過適應和挑戰環境這一環節,現代信息技術所構成的文化傳播體系,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不同文化形態下所產生的實際環境和區域的形態與結構,與之相反的是它更加明確地體現了文化傳播過程中不同文化之間的不同之處。英語電影是現代媒介發展的重要產物,在不同文化形態的傳播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英語電影通常以單向傳播形式為主,導致英語國家與其他非英語國家之間的文化價值理念和認同感等存在較大的差異。
3.3英語電影體現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雙向性英語電影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運用還體現在雙方文化交流的雙向性上。英語電影以很強大的賣點占領了我國電影市場,在改變我國人民生活方式的同時,還影響著人們思想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形成。例如,某部英語電影講述美國西部牛仔的故事讓我國人民在一夜之間了解了牛仔褲,牛仔褲也逐漸成為我國很多家庭衣柜中必不可少的服裝。當然,英語電影侵入我國電影市場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我國文化構成的文化體系,中國文化有五千年的發展歷史,英語國家文化在入侵我國文化的過程中,我國歷史文化能夠展現出強大的抵抗力。但是,就生活形式而言,英語電影的入侵使圣誕節、情人節以及愚人節等西方國家節日在我國受到廣泛歡迎。
篇9
英語作為一種語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特定的文化背景,這種特定的文化背景給異國語言學習者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并極可能在國際交往中引起誤解。在我國,大多數人都是通過學習英語來了解異國文化,這使得英語教學在學習異國文化中占有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在過去傳統的教與學過程中,英語教學中語言和文化的這種關系一直未得到足夠的重視。似乎認為只要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掌握了語音,詞匯和語法規貝}1就能理解英語和用英語進行交流。而實際上由干對英美文化中一些非語言形式的文化背景、社會準則了解不夠,進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較差,重視語言形式的學習而忽視了語言在實際場合的運用,忽視了東西方文化的差異。結果,在與外國人的交流中常常出現障礙,甚至產生誤會。所以,如何在英語教學中通過加強文化教育以達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變的異常重要。
1、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跨文化交流”是指本族語者與非本族語者之間的交流。在這一過程中,由干交流的雙方來自干不同的文化環境,分別受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經歷的影響,各自形成不同的語言習慣,因而人們在交流中總喜歡用自己的說話方式來解釋對方的話語,這就可能使他們得出不準確的推論,從而產生沖突和障礙。
長期以來,我們的英語教學側重于語言教學,一味地傳授語音、詞匯、語法知識,強調語言的正確性,致使學生不顧場合、時間、交流對象及其他因素的差異,一開口常常是“漢語思維,英語形式”。這容易引起文化沖突,造成雙方感情上的不愉快。因此,我們應該抓住不同語言交流產生誤解和沖突的焦點,突破文體障礙,把跨文化交流作為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正確得體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中、英文化的差異范圍較廣,大至社會階層、家庭結構、職業活動,小至約會、打電話、飲食起居等。如果忽視了這些差異,人們在交流中就不能正確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意愿而導致交流失敗。為此,我們在英語教學中,不應只重視語言教學而忽視語用教學,而應向學生不斷滲透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指導他們把握主要的語用差異。
1.1文化意識滲透的內容
文化意識滲透的內容可以說紛繁復雜,包羅萬象。但其實我們可以把它們分為兩大類,即知識文化和交流文化。知識文化包括社會組織、政治制度、經濟制度、學術思想、民族、宗教、文學、藝術、地理、歷史、科技等。交流文化則包括社會習俗、風土人情、生活習慣、日常行為準則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在進行語言教學的基礎上,針對教材中所涉及的知識文化和交流文化內容,采用適當的方式方法進行強化和滲透。此外對干非語言形式的文化如手勢語、體態語、聲音聲調控制,服飾、環境因素、時間語言等,教師也可在教學過程中進行恰如其分的滲透,以引起學生的注意。
以前,我們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很少強調文化教育,近年來跨文化交流已成為英語界的一個熱門話題,在許多高等院校的英語專業,都開設廠跨文化交流的必修課程。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有一些教師已經認識到語言和文化不可分割的關系,在教學中也有意識地進行文化知識的傳授。這就給英語教學提出了一個新的要求:“英語教學中教師應使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渾然一體。要使外語教學從只注重培養語言素質和文學欣賞能力向培養文化素養過渡,使文化規則成為交流能力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教材采用原汁原味的語言素材、語言規范,實用,內容豐富,涉及語言、文化、教育、生物等多方面,其中有很多體現了英美民族文化特點的文章。這樣的選材有利于教師結合文化背景、文化蘊iii,通過對比,培養學生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敏感性,使學生了解不同國家的文化特點,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很重要的是要了解中西方在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宗教信仰、審美趣味方面的根本差異。”
英語教學中注重文化差異的傳授,會加深學習者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和掌握,在交流中不至干造成語用失誤。每一種語言都在英語教學中,不能只單純地傳授語言知識,應該盡力引導學生去認識文化差異,了解西方國家特別是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學生在理解語言時只注重表層結構,往往忽略語言所反映的深層語義。有時只靠表層結構分析并不能完全正確領會說、寫者的真實意圖,這時,就需要指導學生依據自己的文化知識對英語語言進行分析、歸納、綜合.推論,以正確理解其所要表達的言外之意。
1.2文化教學的重要性
“只注意形式,而不注意語言的內涵是學不好外語的。”學習語言的目的是為了交流。人類的交流不僅是一種語言現象,也是一種文化現象。要真正掌握一種語言就必須了解這種語言的特定社會背景,要成功地教授一門外語就必須重視外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大學英語教學的最主要任務是培養跨文化交流的人才,其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英語交流能力。美國社會學家海姆斯曾提出過交流能力的四個要素:語法性、可行性、得體性和現實性。其中得體性和現實性直接和文化有關。得體性主要是指在說話的對象、話題、場合、身份等不同的情況下,要使用不同的得體語言,這就涉及到文化背景的問題。現實性主要指要使用真實、地道的英語,這也是只靠語言知識不能解決的問題。文化教學是培養學生交流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文化差異往往會給語言學習及國際交往帶來諸多不便,因而,作為語言學習者,了解目的語與母語之間的文化背景差異極有必要。
1.3文化教育是語言交流的關鍵
美國社會學家G.R.Tucker和W , ELambet對于外語教學中只教語言不教文化有這樣的看法:我們相信,任何這類企圖都會使學生失去興趣,使他們不僅不想學習語言符號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這一符號系統的民族。相反,幫助學生在學習語言時提高對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們發自內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興趣和動力,從而提供了學習該民族語言的基礎。在英語教學中,應樹立文化意識,應在傳授語言的同時同步傳授文化識。這樣做的好處是:文化知識加深了學生對語言的了解,語言則因賦予了文化內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同步可以在傳授語音,詞匯,語法等語言知識時進行。在英語教學中,可以將日常生活交往中的中西文化差異進行總結歸納,這對學生進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提高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外國語大學胡文仲教授指出:“只注意形式,而不注意語言的內涵是學不好外語的”。這里的內涵就是指這種語言的文化成分比如英文諺語中有“all roads lead to Rome."(條條大路通羅馬)這一習語,漢語是用最簡潔的四個單詞“殊途同歸”來表達的,意思是“通過不同的途徑達到同樣的目標”,但英語中這個習語的意思來源于西方人對他們文化根基一古羅馬圣地的崇拜。所以要是不了解英語的文化歷史,難以真正弄明白這個習語的確切含義。
2、如何在英語教學中實現文化交流
大學英語作為一門語言課程,其本身便具有鮮明的文化特征。它通過語言的教學,向學生傳遞著異文化圈中的異文化模式,使學生得以全面了解異域文化,并按照我們民族文化的價值觀積極地對之揚棄,從而實現我們民族主流文化的創新,這便是教育的文化傳遞功能,也是大學英語教學的重要內涵。
其一,增強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就是通過客觀的、非判斷性的對比,正確理解本族文化與目的語文化的差異,在擺脫民族中心論的基礎上正確理解另一種文化。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可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對于表面的、明顯的文化特征,人們通常認為新奇而富有異國情調;第二,對于細微而有意義的,與自己的文化迥異的文化特征,人們通常認為難以置信或難以接受;第三,與第二個層次類似,區別只在于通過道理上的分析認為可以接受;第四,能夠做到從對方的立場出發來接受其文化。因此,文化導人應通過對比來認識與本族文化不同的文化現象,逐步建立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使這些文化現象不再顯得新奇和富有異國情調。
其二,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是實現英語教學目標的一個重要手段。學生對外語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把外語學習當成樂事,是外語教學的最佳境界,也是學生學習進步最快的時候。在以往的教學中,文化知識的缺乏常常成為學生理解語言知識的障礙。而在教學中導人相關文化知識,則會大大促進學生對語言的理解,從而使其對英語學習產生興趣。這與第一步是相輔相成的。文化導人與英語教學一樣,不是教師單方面的介紹,而應要求學生共同參與。可以采取多種形式來實現這一文化目標,如角色表演、情景對話、電影及文學作品賞析、專題講座等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其三,正確理解文化的差異,幫助學生正確理解中外文化等方面的差異,讓學生明確地意識到,無論我們對英美文化理解得多么寬廣,跨文化交流中的誤解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但我們可以努力使其減少到最小程度這就要求學生既要掌握文化的共性,同時也要更好地理解自身。這不僅有利于增強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也有利于他們英語綜合能力的提高。
3、文化交流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我們也必須認識到跨文化交流是雙向交流過程,交流雙方都了解對方的文化特征,并彼此尊重對方的文化習慣,是跨文化交流順利進行的必要條件。中國“人世”以后,隨著國際交往的更加頻繁,人們將面臨如何與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互溝通、交流、合作的問題。教師應培養學生利用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進行對比,更深刻地揭示西方文化的一些主要特征,加深學生對東西方文化差異的分辨、分析能力,從而也加深對中國文化本質特征的了解。訓練他們使用英語中介語,宣傳中華文明的燦爛文化,使他們不僅能吸收外來文化的精華,也成為我國對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使他們不僅了解本國的文化,還樂于接觸、學習其它文化,這不僅是學習表面的細節,在日常生活、商業交往、國際事務中能真正尊重西方人的文化,也向他們傳遞中國的文化,在互相平等、尊重的基礎上加強往來,才能跨越因文化差異造成的障礙。
教師要在教學中遵循以下幾個原由:即實用性原則、階段性原則、適合性原則等。
(1)實用性原則:指文化導人要注重與日常交流的主要方面緊密聯系,對于那些干擾交流的文化因素,應該詳細講解,反復操練,做到學以致用;
(2)階段性原則:要求導人的文化內容應適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注意由淺人深,由現象到本質,逐步擴展其范圍;
(3)適合性原則:要求所導人的文化內容應該與教材的內容有關,或者是教材的拓寬。文化導人教學應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語言材料,盡可能地與語言教學同行。
實踐證明,教師在教學中遵循了以上幾個原則,通過對東西方文化差異和文化歷史背景的循序漸進的介紹,加深了學生對教材中涉及到的文章文化的理解,同時也提高了他們的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3.1文化教學的內容
我國語言學家張占一曾把語言教學中的文化背景知識按功能劃分為兩種:知識文化和交流文化。知識文化是指一個民族的政治、經濟、教育、宗教、法律、藝術等文化知識;交流文化是指兩個文化背景不同的人進行交流時,那些影響信息準確傳達的語言和非語言因素,包括問候、致謝、稱呼等習語和委婉語、禁忌語等。教師要做到既不放棄知識文化的積累又要加強交流文化的教學。
篇10
一、文化交際中的語言能力和文化能力
這里所提的文化交流涵蓋了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的交流。
日益頻繁進行的國際交流活動,使對于文化交流的基本概念也逐漸明確地分離出了文化交際和文化交流的不同層次,各有著不同的側重。
(一)文化交際的含義
從民間的、國與國之間的交際交流層面講,對于來自不同文化背景人們的個人之間,群體之間,組織機構之間交流活動,或是國與國之間的交際。它側重于各種形式的交際往來,其愿望主要是增進彼此間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和睦彼此間的關系,這種交流側重于是不同的文化交際,發生的層面廣泛多樣,是文化交流的基本形式和基礎。
(二)文化交流的實質目的:信息共享
從國家與國家之間或民族之間的角度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化傳統的價值觀、思維方式、道德準則、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等的接觸,是在更深層次上的各種文化觀念,習俗、行為模式的對話、溝通、協調。在這個層面上的文化交際實際是各種文化信息的分享、交流。國際事務中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化交流的最終目的是:信息共享,通過有意義的信息傳遞、接收與反饋,在各自的態度、意向上進行協調與溝通,表達各自的立場觀點,尋求某種共識,或者產生互動,由此實現各自的合理意愿,維持各方的進步和發展。
(三)有效的文化交流的能力要素:語言能力和文化能力
要實現有效的文化交流,文化交流者必須具備語言能力和文化能力。語言是人類歷史和文化的結晶。任何一種語言都必然植根于特定文化的環境之中,是某特定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隨該特有文化的變化而發展變化,對自身文化又起著載體的作用:傳承特定文化的內涵,并使之不斷發展。各民族之間文化上的種種差異也必然在各民族的語言中表現出來(汪榕培 ,盧曉娟:《英語詞匯學教程》)。然而在與不同文化背景者交流實際中,人們更多地關注于語言的流暢度。文化的交流、交際能力諸多因素影響,它不僅僅取決于外語語言能力、語言技巧,它還涉及到語言以外諸如政治、社會、文化、心理、習俗等許多因素。常常有這樣的情況,母語不同語言的人在交際時,即使雙方都使用相同的語言交談,并且語言表述都流利到幾乎沒有語言障礙的程度,也同樣會產生語用的不得體或語言遷移的錯誤,究其緣由,是因為雙方母語文化背景的差異,最終導致交際中的文化性失誤,即一方不了解另一方的文化價值觀中的社會、文化、心理、習俗,甚至特有的身體語言所能提示的信息、意圖所至,歸結為交流者的文化能力有所欠缺。
二、實現“有效的溝通和交流”在于語言能力和文化能力同步發展
對于文化能力,H.H.Stern(1992)認為:它不僅包含諳熟社會的規范,約定俗成的行為規則,價值觀念和社會文化結構的構成定位,而且還包含從文化的視角辨認重要事實的能力以及具備區分可接受的文化成分和不可接受的文化成分。
文化能力具體表現為對其他文化的理解力。文化理解能力是文化能力的實質核心,是深層層面不同文化交流得以順利進行的保證。只有具備了文化理解能力,才能在各種不同文化交流中做到得體,減少不必要的曲解和誤會,它有力保障達成交流的愿望,從而提高交流的有效度。文化理解能力除去對其他文化特性特點的敏銳感悟力,而應包含以下方面的內容。
第一,在要樹立文化平等觀,承認各民族文化都具有合理性的。在文化交際交流中,對不同于本族文化的他文化具有包容意識。由此可見,實現有效的文化交流,在必須具備良好的目標語言的聽說能力的同時還要具備對其他文化特點的敏銳感受力、充分尊重同文化背景下的價值觀,思維方式,行為模式;不排斥與自身文化相異的其他文化意識中或價值觀中的合理成分。交際雙方變換視角,以對方文化的價值觀來看待和評價對方的所作所為,跳出自身文化價值觀的習慣性定勢,容忍、尊重并理解彼此間存在的不同。對其他文化在交流中應持有的態度是: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
由于文化能力所包括的最基本組成有:對其他文化特點的辨識力,即感受力;對不同于自身文化的包容意識,即對其他外來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意識,它們是有效地進行跨文化交流的有力保障;認知其他文化的先決條件是對其他文化的敏銳度,表現為在與他文化背景人士的交流過程中對對方的意愿、態度給予及時的反應和反饋;文化包容意識,這個文化能力的基本因素,即對與自身文化不同甚至差異很大的其他文化背景下的價值觀,思維方式,行為模式的充分理解和包容,影響著在跨文化交流過程中交流各參與方的所持的態度,認同感以及相互間的接納程度,對于跨文化交流的有效度有著重要的影響力。
由此外語教學不僅是要使學習者掌握目標語,而且還要使他們通過學習了解該語言所依附的文化,使語言能力和文化能力得到同步發展,才是避免與不同文化背景人們交流中的誤會、失誤,充分地交換各種交流信息,理解彼此的交流意圖、交流愿望,以達成真正意義上的“有效的溝通”和交流。
三、文化能力的培養:大學英語教學中需要更多的關注
2004年由高等教育司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明確地提出大學英語教學總體目標是使學生“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信息交流” 。指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工作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口頭和書面的信息交流,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以適應我國社會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
與以往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有明顯的兩大不同點:
其一,特別強調了聽說能力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應占有的重要地位;
其二,突出強調大學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在于:實現有效的信息交流。
外語教學的核心目的在這里清晰地突出強調了大學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在于:實現有效的信息交流。外語學習者以按目標語言的思維習慣和交流模式,明確地表明態度、觀點,闡述理由,進行論證說明,采用來自不同文化的交流對方所習慣的思維方式和交流方式,才能循得有效交流的有效達成途徑,保障可能收獲的最大交流成效,才真正地體現了對其他文化的敏銳感受力和包容意識,外語教學決不僅僅是培養聽說讀寫四會能力,同時,讓外語學習者真正理解文化能力內涵,并實踐性地運用文化能力;為學生樹立起這樣的文化意識:既不能盲目模仿其他文化特別是西方文化,也不能看不起自身的母語文化;每個文化都有著其各自的特點上、歷史淵源和地理位置的成因,在跨文化接觸交流中正確地理解來自它文化背景的人們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從而實現在深層次上進行觀念、意圖上的有效溝通。
因此,我們的大學英語教學應以中、小學階段的英語文化背景知識教學為基礎,對于英語學習者的文化能力的培養和訓練要予以足夠的重視。要在堅持文化交流原則基礎上,采用對比分析形式,增強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注意提高學生的文化感悟力和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使學生不僅掌握孤立的語法規則、詞匯或句型,而且了解不同語言的文化背景,學會并習慣在實際交流中運用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際思維方式、行為模式。在課堂教學中,首先應立足于教材,將文化背景知識融入到課堂語言教學中去,讓學生在學習語言知識的同時了解西方文化,切實增強學生跨文化交際的敏感性和適應性,提高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其次,我們要注意教學內容的實用性,使文化因素的導人在與英語本族語使用者交往時應該非常實用。堅持相關性與實用性原則,著重選擇在跨文化交際中會經常用到,并可以促使這些交流順利而有效地持續進行的文化內容,結合語言的教學和訓練施教,使文化背景知識的介紹卓有成效。(郭紹波,董 燕:《寓文化教學于大學英語教學初探》)
四、文化能力培養:大學英語教學中需要更多關注
我國高等院校英語教學所要達到的主要目標是培養英語學生的文化交際能力。應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的文化能力的培養給予足夠的重視。文化知識教學在語言學習中不是可有可無的第五種技能,教師必須使文化教學始終滲透在語言教學過程中。把文化教學融合進大學英語的課堂教學,培養對各種他語文化間的深層差異的敏銳感知和辨認力,對學生進行文化能力訓練,使它不游離于英語語言的聽、說、讀、寫等技能訓練,在學生中樹立起對其它文化的寬厚的包容意識,堅持以文化交流的原則為出發點,發掘教材的內容素材,加強對學生的文化能力的培養,使英語學習者在發展英語的語言技能的同時,樹立起不同文化交流中必需的文化意識尤其是文化包容意識,奠定良好的文化實際交流基礎,在交流過程中能夠以其它文化背景人士的思維方式、行為模式和習慣的從事習慣,進行不同種類信息的充分分享、交流。盡可能地減少因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導致的交流誤會、溝通障礙,以達成卓有成效地進行溝通和交流。最終實現大學英語教學總體目標:使學生“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信息交流”。
參考文獻
[1]趙厚憲,趙 霞:《論文化教學原則》(2002年9月, 外語教學第23卷第5期)
[2]吳文虎主編:《傳播學概論》( P3-4.,武漢大學出版社)
[3]郭紹波,董 燕:《寓文化教學于大學英語教學初探》
篇11
濟全球化的發展給世界各國帶來了發展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挑戰。不同國家之間,不同地區之間甚至不同民族之間都存在著文化差異,世界各國在被卷入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也是進行跨文化交流的過程,那么在面對不同文化時,怎樣進行交流才不會造成誤解,給本國帶來損失呢?跨文化交流語用問題的研究就為解決這個難題帶來了曙光。
一、口語交際中的跨文化語用失誤
文化具有多樣性,世界上各民族各地區各個國家的文化都是不同的,在進行跨文化交流時就很容易產生問題。跨文化交流時,語言文化交流占絕大部分。語言文化交流即體現在口語交際中,由于對別國文化的不熟悉,語言的表達形式通常會以母語的表達形式呈現,這就和別國的語言表達不同,進而引起誤解;以下一個例子就可以很直觀的告訴我們:
英語課上,老師讓同學們翻譯一個句子:中華民族歷史悠久,中華文明炫彩斑斕。
同學們很自然的就翻譯成了:Chinese nation is long history,chinese culture is colorful. 這是個很明顯的錯句。因為在英語里,這句話因該是: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中華文明炫彩斑斕。是這個意思,因此,正確的翻譯就是:Chinese have a long history,and their culture is colorful . 不了解別國的文化,就會在進行交流的過程中鬧笑話,并且詞不達意。
二、口語交際中的跨文化語用能力提高的方法
1.明確語言與文化之間的關系,樹立語言學習即文化學習的理念。語言是表達文化的載體,跨文化交流主要依托跨文化語言運用交流,因此提高跨文化語用能力的提高十分必要。以我國和美國之間的跨文化交流為例:要想進行文化交流,就必須了解對方的文化,而了解對方文化的有效途徑就是學習對方的語言,溝通交流才能相互了解,因此,我國就大力推進英語學習的開展,而美國方面也大力推進漢語學習的開展,通過學習雙方的語言作為文化溝通的橋梁進行跨文化交流,這便是語言學習即文化學習。要提高口語交際中跨文化交流的語用能力,就要明確語言交流促進文化交流,牢固樹立語言學習即文化學習的理念。
2.廣泛閱讀,積累知識,增強對目的語文化的敏感性和領悟力。豐富多彩的文化背景,風格迥異的文化常識和不同文化的表達形式都是進行跨文化交流所需要深入研究的。語言作為一種文化載體,不會脫離文化本身而存在,跨文化語用能力的提高是跨文化交流雙方進行公平、得體交際的核心所在,跨文化交流中要注意這些表現在言語和文化方面的差異,這樣才能減少語用失誤,更好地促進跨文化交流。
想要很好的進行跨文化交流,就要多了解別國文化的豐富含義,廣泛閱讀相關文化的書籍,增強文化底蘊,積累豐富學識的同時多運用,有條件的還可以到該文化地區進行深入觀察體驗,更好地感受文化的差異性,以此來提高對該文化用語的理解能力和語境的敏感性,更加靈活的運用該語言系統,形成當地的語言表達方式,這樣在進行跨文化交流時就能減少很多因文化差異帶來的不必要失誤,從而進行有效的跨文化交流。
3.加強語言實踐,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語言學習一定要多用多實踐,在不停的和別人交流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只有通過這樣,才能更好地進行溝通交流,促進跨文化交流。
比如我們中國人見面習慣性的問好:吃飯了嗎?吃的什么?一般中國人就會回答:吃了,還好。然后就過去了。但是一般在西方國家,如果你問他們:Hi,how do you do? How about the lunch?他們通常會很認真地回答:yes,pretty good!! I like the beef,but if there are some salad will be better.
上面的對話會讓中國人覺得,我不過就是隨便問問,你怎么回答的那么詳細。而被問者由于他們的文化是這樣的,所以就覺得你是想知道他們真的吃的是什么,感覺怎么樣這些。這就是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文化差異,它體現在思想、行為和語言和表達方式上。
在學習他國語言文化時,盡可能的參加一些交流活動,比如聚會,討論會和一些其他活動,可以幫助我們在那種語言環境下訓練思維,提高跨文化語言交際能力。
我們只有多和他們交流,不斷的認識和了解他們的文化,才能在進行跨文化交流時更好理解他們的語言,進行得體自然的溝通交流。
三、結語
作為一個學習別國語言文化的人,難免會犯錯誤,在進行語言溝通中也會鬧很多笑話,但是,要敢于實踐,多多和別人交流,逐步加深對別國文化的理解和認知,才能減少今后跨文化交流中的語言應用失誤。提高口語交際能力,學會用所使用的語言的思考方式進行思考,多方面深入認識該文化,就能融入該文化的氛圍中,自然而然的減少跨文化交流時的誤解和尷尬。
篇12
一、直接介紹,對英語文化形成系統的認識
課堂教學中,大部分教師通常采取直接介紹法,即根據教學需求,直接介紹某個知識點,通過全面、詳細地剖析,不斷加深學生對知識內容的認識,這是提高學生學習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所以,在初中英語詞匯教學中,為了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識和能力,教師就必須適時地對相應教學內容進行直接介紹,確保學生真正了解了英語文化,從而為學生進行跨文化交流提供充分保障。例如,以“green”(n.綠色;青春;adj.綠色的;青春的)和“blue”(n.藍色)為例,學生腦海中對這兩個詞匯的既定印象為“greengrass(綠草)”“bluesky(藍天)”。課堂教學中,教師為了讓學生真正了解不同國家語言文化的差異,可以引導學生對實踐中兩個詞匯的應用進行解析。教師:greenwithenvy是什么意思?(學生猜測英語單詞的意思,嘗試對語句進行直譯)學生:因為嫉妒而臉色發青。教師對學生說出的答案不置可否,反而讓學生從書面語言角度再次嘗試分析語句。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對語句進行了分析,明白了“green”在這個語句中表示的是嫉妒的程度,所以應該是非常嫉妒,而不是在人們嫉妒的時候臉色真的會發青。這就是語言差異,教師可以讓學生用“blue”表示情緒,學生列舉如下:學生1:Interferingin-lawsaretheprimesourcesoftheblues.(喜歡指手畫腳的姻親最讓人頭疼。)學生2:I'mfeelingbluetoday.(我今天的心情不好。)學生3:Hecanwritemeletterstillhe’sblueintheface,I’mnotgoingtoreply.(任他沒完沒了地給我寫信,我就是不回信。)由此可見,學生在實踐中能夠根據語言差異,表達出正確意思,這也就達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了。所以,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應重視直接介紹法的作用,對知識點進行全面、準確地解析,確保學生掌握英語知識的準確性和有效性。
二、對照比較,加深學生對文化差異的認識
在課堂中,教師可以采用對照比較的教學法,即將相似知識點進行比較,加深學生對知識內容的認識和理解。同理,在英語詞匯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跨文化意識的培養,也可以采用對照比較法,將中國文化與外國文化進行對比,將學生熟知的文化與外國文化進行對比。一方面,可以讓學生真正明晰文化差異,對英語學習產生濃厚興趣;另一方面,也可以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英語文化的了解,對學生學好英語,甚至應用英語,都是十分有意義的。現以牛津譯林版初中英語Unit1Thisisme的教學為例,這一單元涉及的詞匯比較簡單,學習難度不大。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深入發掘英語詞匯,加深對英語文化形成的理解。例如,對于“name”(n.名稱,名字;姓名;名譽)這個單詞,教學過程如下:教師:李曉明,請問他姓什么?名字是什么?學生:姓李,名曉明。(教師繼續提問,引入話題)教師:TaylorSwift,這個人的姓是什么?名又是什么?學生:Swift是姓,Taylor是名。教師:那么同樣是姓名,中國人的姓名和外國人的姓名有什么區別?學生:中國人的姓名是姓在前名在后,而外國人的姓名是姓在后名在前。教師通過揭示英語文化差異,讓學生對英語文化形成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為學生跨文化交流的有效性奠定了基礎。由此可見,聯系學生實際生活,將學生熟知的中國文化與英語文化進行對比,能使學生對文化差異形成更加清晰的認識,有效避免學生在跨文化交流中可能出現的錯誤,從而不斷提高學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逐步實現學生英語綜合能力的提升。
三、案例導入,彰顯跨文化交流的作用
初中英語詞匯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識和能力,還可以采取案例導入法,即根據英語詞匯,導入相關的語言背景或語言習慣,加深學生對英語文化的了解,避免學生在英語交流中出現錯誤,保證跨文化交流的順利進行。在初中英語詞匯教學中適當導入教學案例,能夠充分彰顯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例如,在講解“where”這個單詞時,教師可以引入一個經典案例:在一次商務談判活動中,談判雙方都帶了翻譯人員,當外方夸贊中方負責人的妻子長得漂亮時,翻譯人員將中方負責人表示謙虛的話“哪里哪里”直接翻譯為“whereandwhere”,而外方的回答則是“everywhere”。原本是一句表示謙虛的客套話,但由于文化差異和語境不同,造成了交流障礙。此類情況屢見不鮮,這充分說明在文化差異背景下,語言交流也存在差異。要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水平,使學生具備良好的口語交際能力,教師就必須重視對學生跨文化意識和能力的培養,使學生真正了解英語文化。初中英語教學中,適當導入案例對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和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師將實際案例導入課堂會更有說服力,可以直觀地讓學生認識到文化差異,從而為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提供充分保障。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全球化大環境下,掌握更多種語言是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重要保障。英語是一門普及率比較高的語言,在我國基礎教育中,要注重英語語言學科教學,提高學生的英語口語表達能力,以期使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在英語詞匯教學中,教師必須要重視對學生跨文化交流意識和能力的培養,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從而真正實現英語詞匯教學的目標。
參考文獻:
[1]程華.英語詞匯學視閾下的跨文化大學英語詞匯教學[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6,29(5).
[2]徐穎卓.從外語教學到外語教育的轉變———關于如何提升學生英語詞匯學習效率的研究[J].才智,2013(29).
[3]裘曉青.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先學后教,當堂訓練”初中英語課堂模式初探[J].試題與研究(教學論壇),2014(19).
篇13
利瑪竇何以能夠在明朝政府閉關自守的日子里,在中國站穩腳跟并得到當時統治者和士大夫以及學者的信賴?要弄清這一問題,我們必須從利瑪竇在中國活動的特點談起。
首先,利瑪竇雖然以傳教為主要目的,但他能夠順應中國的禮俗,利瑪竇吸取了其他傳教士來華傳教失敗的經驗和教訓,走“適應”的道路,積極與中國儒學相結合。就如范禮安所言,要想在中國傳教,“最要之條件,首重熟悉華語”。 [4]傳教士們認為:“第一件必須做的事情就是學習中國語言,像人們所稱呼的那樣,學習這種語言的官話,即在全國通行的特殊語。”[5]更為重要的是,利瑪竇為了能夠長期在中國發展,他將儒學應用于天主教,并對天主教的教義進行改良。
其次,利瑪竇傳教的同時,注意宣揚西方先進的科學知識。進入萬歷年間以后,內憂外患更加嚴重,明朝政府日益衰落。一批有識之士挺身而出,他們主張發展有利于國家發展的學說。而利瑪竇的一系列活動正迎合了當時的需要,利瑪竇來到中國,不僅帶來了基督教教義,還帶來了歐洲文藝復興期間一些先進成果。與此同時,中國的哲學、歷史、音樂、美術、醫藥等學科的先進成果也傳播到了西方,以致出現了“西學熱” 和“中國熱”的局面,規模巨大,影響深遠。
再次,利瑪竇在中國期間,廣泛結交各階層士大夫和知識分子。他以“西來儒者”的身份與士大夫階層和知識分子密切交往,并逐步躋身上流社會。在北京更是“交流益廣,著述益多,進與名公論學,旁及度數。”[6]每當認識一些新朋友時,利瑪竇都會贈予他們一些西方的地圖、西洋琴、自鳴鐘,并向他們推銷天主像、天主圣經、小十字架等。[7]事實證明,這一切都有利于他們在中國的傳教及生活。恰恰因為利瑪竇適應了當時中國的國情并與士大夫交好,因而敲開了中國的大門,獲得了統治者的信任。
毋庸置疑,明清之際利瑪竇等西方傳教士在中國活動的目的是傳教,但他們所傳播的西方宗教思想和科學技術對我國思想界和學術界卻產生了重要影響。
首先,西學傳入,使明末清初被程朱理學所籠罩的沉悶的思想界如沐春風。
對封建制度統治下的知識階層而言,起到了解放思想、開闊視野、汲取新知識的作用。[8]人們期盼逃脫長期以來的束縛,進行新的探索。與此同時,天主教教義中所宣揚的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天賦人權、博愛等思想,也容易被當時的人們所接受。而利瑪竇所帶來的關于西方的先進科學知識的著作更是開闊了中國人的眼界。
其次,就宗教而言,明清之際對于西方傳教士所帶來的一切,士大夫階層中始終存在矛盾沖突的兩派,最典型的兩派是:一派是肯定“天學”者,一派為反對“天學”者。以徐光啟為代表的較為進步的士大夫認為西方傳教士所傳來的一切,有益于國計民生是值得推崇的。另一派,則是以鰲拜、楊光先為代表的頑固派,他們固守傳統封建正統思想,排斥一切外來文化,并聲稱“寧可使中夏無好歷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9]
再次,利瑪竇來到中國的目的是傳教,他在尋找天主教與儒學契合點的同時,客觀上促進了中西方的文化交流。耶穌會士加萊格爾在為《利瑪竇中國札記》做英譯本序言中說,利瑪竇把孔夫子介紹到歐洲,把哥白尼和歐幾里德介紹到中國開啟了一個全新的世界,顯示了一種新的文化交流局面。使得這一時期成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一個活躍時期。
時至今日,我們必須承認利瑪竇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核心人物,他具有非凡的個人魅力,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文明使者,他的傳教活動獨具特點。明清之際以利瑪竇為首的西方傳教士在某種程度上獲得了一定的成功,他們在中外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貢獻,但中西方文化始終不能完全融合,而中國作為世界上的東方大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更不可能被其所同化,無可厚非,無論哪種外來文化都無法操縱另一種文化。而任何一種文化都必須從本國國情出發,都必須有其賴以生存的土壤,各國文化相互吸收,取長補短,跨文化交流才是時代的主旋律。在全球化發展的今天,多樣化發展日益被提上日程,而廣泛的異域民族文化交流也越來越成為人們的迫切需要,“”才是王道。
歷史證明,那種自我封閉、墨守成規、孤芳自賞、以大國自居的態度無疑是異域民族文化交流的最大障礙,最終必然走向死胡同。因此,我們必須以開放的胸襟、兼容的態度對待異域民族的文化,既要學習它民族的優秀文化,又要傳承和發揚本民族的文化個性,最終實現中西文化的完美結合。
【參考文獻】
[1]林有能,吳志良,黎玉琴.利瑪竇與中西文化交流[M].又見旁乃明《晚明所見利瑪竇名稱稱號瑣談》[M].香港:香港出版社, 2012:97.
[2]林有能,吳志良,黎玉琴.利瑪竇與中西文化交流[M].又見伍穗生:《明末中西科學技術文化交融的使者》[M].香港:香港出版社,2012:175.
[3]林有能,吳志良,黎玉琴.利瑪竇與中西文化交流[M].又見曾崢 孫宇峰:《數學文化傳播的利瑪竇模式及其影響[M].香港:香港出版社,2012:136.
[4][法]費賴之.在華耶穌會士列傳及書目(上冊)[M].馮承鈞譯.北京:中華書局, 1995:21.
[5][意]利瑪竇 金尼閣.利瑪竇中國札記[M].北京:中華書局,143.
[6]張星R.中西交通史料匯編(第一冊) [M].北京:中華書局,2003:482.
[7]朱亞非.融合,會通與傳播―論利瑪竇與明清之際中西文化交流[M].香港:香港出版社,2012: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