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光合作用的理解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光合作用的理解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光合作用的理解

篇1

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探究性學習包括:資料探究(如DNA結構的發現)、科學史探究(如光合作用的發現史)、實驗探究(如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調查性探究(如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問題),而探究式課堂教學則是以探究為基本特征的一種教學活動形式。

首先我們通過探究科學家們在光合作用的探索歷程中所做的重要實驗來了解光合作用,由學生簡述理論要點并對此作出評價來體驗探究過程。

1771年普利斯特利通過實驗證實植物可更新空氣,但缺乏對照,說服力不強。

1779年英格豪斯通過實驗證明普利斯特利的實驗只有在陽光下,植物只有綠葉才能更新空氣。

1845年梅耶指出光合作用把光能轉換為化學能。

1864年薩克斯通過實驗證明了光合作用的產物除O2外還有淀粉,還證明了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條件。

1880年恩格爾曼通過實驗證明了光合作用的場所是葉綠體,O2是由葉綠體釋放的。

1939年魯賓和卡門通過實驗證明了光合作用釋放O2的來自水。

20世紀40年代,卡爾文等通過實驗探明了光合作用中CO2中的碳轉移途徑。

通過以上光合作用發現史的探索歷程,我們知道了光合作用的場所是葉綠體,條件是光照,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產物是有機物和氧氣。這可以更好的讓學生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即光合作用是指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著能量的有機物,并且釋放出氧氣的過程。

其次,我們通過實驗來探究環境因素對光合作用強度的影響及應用:

實驗原理:利用真空滲入法排除葉肉細胞間隙的空氣,充以水分,使葉片沉于水中。在光合作用過程中,植物吸收CO2放出O2,由于O2在水中溶解度很小而在細胞間積累,結果使原來下沉的葉片上浮。根據在相同時間內上浮葉片數目的多少(或者葉片全部上浮所需時間的長短),即能比較光合作用的強弱。

根據實驗原理,可以設計出探究光照強度對光合作用強度的影響,探究CO2濃度對光合作用強度的影響,探究溫度對光合作用強度的影響。但在設計實驗時一定要注意對照原則、單一變量原則、科學性等原則。在此教師可以進行啟發式提問,在這些探究實驗中自變量分別是誰?又如何控制?因變量又是什么?如何檢測?無關變量又如何控制?實驗過程中還要注意哪些問題?通過學生討論交流來設計實驗方案并逐步完善。

比如在探究光照強度對光合作用強度的影響時的實驗流程:

1、用打孔器在生長旺盛的同種綠葉上打出直徑為1cm的小圓形葉片(30片)。

2、抽出葉片內氣體:用注射器(內有清水、小圓形葉片)抽出葉片內氣體(O2等)。

3、小圓形葉片沉水底:將內部氣體逸出的小圓形葉片放入黑暗處盛清水的燒杯中,小圓形葉片全部沉到水底,備用。

4、取相同大小的燒杯,記作甲乙丙,分別加入30mL富含CO2的清水,各放入10片步驟3中的小圓形葉片,小圓形葉片全部沉到水底。

5、把甲乙丙三燒杯同時放在光照強度分別為強中弱的光照下,但一定要控制無關變量溫度(在光源與燒杯之間添加一個裝滿水的玻璃槽)。

6、讓學生預測實驗現象,并設計記錄實驗現象的表格。

7、觀察記錄對照實驗的現象:

小圓形葉片 加富含CO2的清水 光照強度 葉片浮起數量

甲 10片 30mL 強 多

乙 10片 30mL 中 中

丙 10片 30mL 弱 少

8、實驗結論:在一定范圍內,隨著光照強度不斷增強,光合作用強度也不斷增強(小圓形葉片中產生的O2多,浮起的多)。

那么又該如何探究CO2濃度對光合作用強度的影響呢?同學們討論交流后發現依然可以使用前面探究光照強度對光合作用強度的影響的實驗流程,只需要把步驟4中分別加入30mL富含CO2的清水,更換為依次加入30mL富含CO2的清水、30mL清水、30mL煮沸冷卻后的清水,步驟5中改為把甲乙丙三燒杯同時放在相同且適宜光照強度下即可。其對照實驗現象的結果應為:

小圓形葉片 CO2的濃度 光照強度 葉片浮起數量

甲 10片 富含CO2的清水30mL 強 多

乙 10片 清水30mL 強 中

篇2

盡管只有部分植物種類都能釋放異戊二烯,但異戊二烯是植物向大氣中釋放的最主要的揮發性化合物[1]。異戊二烯的釋放對植物自身起著重要的保護作用,可降低高溫和強光等環境因素對植物造成的氧化壓力。并且,異戊二烯在植物開花等生理學過程中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2]。

異戊二烯的釋放很早就被發現受到了光照的誘導,表明了異戊二烯的釋放依賴于光合作用。此后,利用同位素等技術證實了植物合成異戊二烯的底物和能量均來自于是光合作用,并通過葉綠體中的甲基蘇糖醇磷酸酯(MEP)途徑合成[3]。

隨著植物生理學研究的深入,人們認識到,光合作用的運行并不僅依賴于光合作用自身,也需要其他代謝路徑的配合。最近的研究發現,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呼吸作用在光照下會明顯上升;呼吸作用的運行能夠優化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也能為葉綠體的早期發育提供部分能量和底物[4~7]。因此,從理論上講,如果異戊二烯的釋放依賴于光合作用,那么它也可能受到了呼吸作用的調節。遺憾的是,目前關于呼吸作用是否能夠影響異戊二烯釋放的研究仍然較少,這限制了人們對植物異戊二烯釋放機理更加深入和全面的認識。

在高等植物中生物論文,呼吸電子傳遞中的電子流主要通過細胞色素途徑(cytochrome pathway) 傳遞;同時,植物線粒體電子傳遞鏈中也具有另一條呼吸途徑–––交替呼吸途徑(alternative pathway)。交替途徑的存在可以使得電子從呼吸電子傳遞鏈的泛醌處分支,繞過呼吸鏈中的復合物III和復合物IV,直接將氧還原成水[8]。最近的研究發現,細胞色素途徑和交替途徑均在優化光合作用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9]。然而,目前國內外有關呼吸作用對光合作用調節的研究多集中于非異戊二烯釋放的植物種類中,使得人們對光合作用過程中異戊二烯釋放與呼吸作用之間的關系缺少了解。基于此,本研究在楊樹(典型的異戊二烯釋放型植物)葉片中調查了呼吸作用對異戊二烯釋放、光合作用和葉綠素熒光參數的影響,探討了呼吸作用對異戊二烯釋放可能的調節機理。相信該研究有利于進一步豐富人們對植物異戊二烯釋放內在機理的認識,對進一步了解植物代謝途徑之間的相互聯系也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1 材料與方法

1植物材料與處理

多年生的白楊樹(36.056°N, 103.440° E, 海拔1542米)在夏季清晨切取向陰生長的枝條,立刻將莖部浸入蒸餾水中并轉至培養室(光照1000 lux,溫度30°C),使其在培養室中適應環境2小時左右,從相同位置選取大小一致且完全伸展的葉片作為實驗材料。

將枝條切下的葉片放置于盛有緩沖液((50 mM HEPES-KOH pH 7.2, 0.5 mM CaSO4 和20 mM NaHCO3)的培養皿中,進行真空滲透1小時。第一組葉片緩沖液中含有1 mM SHAM (水楊基氧肟酸);第二組葉片緩沖液中含有0.5 mM KCN (氰化鉀);第三組葉片緩沖液中同時含有1 mM SHAM和0.5 mM KCN龍源期刊。以不含抑制劑的緩沖液處理作為對照。滲透結束后,將葉片從培養皿中取出,清洗并吸去葉片表面殘余的緩沖液。將葉柄浸入上述緩沖液中,并將葉片置于持續的光照下 (40000 lux),分別在光照1、2、3和4小時后取樣測定參數。

2葉片的光合作用、葉綠素熒光參數和異戊二烯釋放的檢測

葉片光合作用通過使用英國PP Systems的TPS-2光合儀測定。葉綠素熒光參數使用德國PAM葉綠素熒光儀測量:在上述光照強度下,當光合作用達到穩態時得到熒光參數Fs;再給葉片一個飽和脈沖光后得到PSII中心關閉時光下最大熒光參數Fm',通過公式(Fm'-Fs)/Fm'得到該作用光下PSII的實際光合效率(ФPSII)。利用遠紅光脈沖得到熒光參數Fo', 分別依據公式(Fm'-Fo')/Fm'和(Fm'-Fs)/(Fm'-Fo')計算該光照強度下PSII的光合效率(Fv'/ Fm')和光化學猝滅系數(qP)。異戊二烯釋放的檢測依據Zeidler和Lichtenthaler描述的方法進行[10]。實驗結果為至少3次測量的平均值。

3葉片呼吸參數的測定

葉片稱重后切成小塊并放置于測量杯中。依據Bingham和Farrar的方法使用Clark型氧電極 (中國科學院植物生理與生態研究所制)測量和計算總呼吸、交替呼吸途徑和細胞色素途徑的最大容量[11]。實驗結果為至少3次測量的平均值。

2 結果分析

2.1光照對楊樹葉片呼吸的影響

在光照1小時后,葉片總呼吸速率為0.41 μmolO2 g-1FW min-1。持續的光照誘導了總呼吸速率的增加,在光照4小時后,總呼吸速率達到了0.63 μmolO2 g-1FW min-1,增加了1.5倍。細胞色素途徑和交替呼吸途徑容量也隨著光照時間的延長而增加。在光照4小時過程中,細胞色素途徑增加幅度較小,增加了1.3倍;交替呼吸途徑容量增加幅度最大,增加了2.4倍(圖.1)。

圖.1 光照對總呼吸(total respiration)、交替呼吸途徑容量(alternative pathwaycapacity)和細胞色素途徑(cytochtome pathway capacity)的影響。

Fig. 1. The effect of illumination on the total respiration, capacities of the alternative and cytochrome respiratorypathways of poplar leaves.

2.2光照和呼吸抑制劑對異戊二烯釋放的影響

黑暗下的葉片沒有檢測到異戊二烯的釋放。當葉片置于1小時的光照下,我們檢測到了葉片異戊二烯的釋放,且異戊二烯的釋放水平隨著光照時間的增加而增加。為了研究呼吸及不同的呼吸途徑是否會對光照下異戊二烯的釋放造成影響,在光照前,我們分別用1.0 mM SHAM (水楊基氧肟酸,交替呼吸途徑抑制劑)和0.5 mM KCN (氰化鉀生物論文,細胞色素途徑抑制劑) 處理了楊樹葉片,這些呼吸抑制劑的濃度已被報道不會對光合作用等其他代謝造成影響 [7] [9]。實驗結果表明,1 mM SHAM和0.5 mM KCN分別能夠對交替呼吸途徑和細胞色素途徑造成大約66%和68%的抑制;而1mM SHAM和0.5mM KCN復合處理能夠抑制大約85%的總呼吸。且抑制率在光照4小時內基本保持穩定(表.1)。

 

 

 

抑制率(%)

1 2 3 4 (hours)

1 mM SHAM對交替途徑抑制率

63.3%

67.6%

65.3%

66.7%

0.5 mM KCN對細胞色素途徑抑制率

70.2%

66.8%

63.9%

72.5%

1 mM SHAM和0.5 mM KCN對總呼吸抑制率

84.3%

篇3

為認真做好秸稈禁燒與綜合利用工作,保障大氣環境質量,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根據省、市、縣人民政府關于秸稈禁燒工作相關要求,現將郭家河鄉秸稈禁燒工作相關事項告知如下:

一、秸桿焚燒的危害

(一)污染空氣環境,危害人體健康。野外焚燒秸稈,二氧化氮、可吸入顆粒物的濃度比平時高出3倍,空氣中總懸浮物數量明顯升高,對群眾的身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

 (二) 引發交通事故,影響交通安全。野外焚燒秸稈,會形成滾滾濃煙,大大降低了空氣能見度,對交通安全構成潛在威脅。

(三) 引發火災,威脅生命財產安全。野外焚燒秸稈,尤其是在村莊、山林附近,容易引發房屋、農作物、山林的火災,造成人畜傷亡。

 (四) 破壞土壤結構,造成農田質量下降。野外焚燒秸稈,使地面溫度急劇升高,直接燒死、燙死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影響作物對土壤養分的充分吸收,直接影響農田作物的產量和質量,影響農業收益。

 

二、根據省、市、縣政府頒布的秸稈禁燒實施方案要求,在全鄉范圍內全面開展秸稈禁燒工作,嚴禁任何單位和個人擅自露天焚燒農作物秸稈、垃圾等。

(一)對露天焚燒秸稈、雜草、枯枝落葉的當事人,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秸桿禁燒和綜合利用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視其情節,給予每起2000元以下的罰款。

(二)因過失引起火災的,由公安機關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進行處罰。對于故意縱火造成重大事故的,由公安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篇4

一、教材分析

光合作用是植物十分重要的一項生理功能。在義務教育七年級生物教材中,“光合作用”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也是中考的常考范圍。光合作用的概念是學生學到的第一個比較復雜的概念。本節主要通過幾個演示實驗來講述這一生理功能,包含兩大知識點——探究綠葉在光下制造有機物和光合作用的概念、原料、條件、場所、產物、表達式、實質和意義等,其中“綠葉如何在光下制造有機物”是最難的一個知識點。到九年級上復習課時,雖然學生已經學過了光合作用,但大部分學生對這一知識還是似懂非懂。如何通過一根教學主線把這些知識串連起來,是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光合作用這一知識的關鍵。

1.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學生學會觀察葉片的結構并能說出相應的功能;熟記光合作用的概念、反應式、過程和意義;明確葉片進行光合作用的條件、原料、場所和產物,如何針對這些變量設計探究實驗;理解光合作用中物質和能量的變化。

(2)能力目標:學生通過光合作用的一組探究性實驗,學會觀察和記錄植物生理實驗現象的基本方法,初步認識從現象到本質的科學思維方式。

(3)情感目標:通過學習光合作用的探究實驗操作,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一絲不茍的探究精神;讓學生理解光合作用的產物對人類的生活和生產及生物圈具有的重要意義,為培養學生愛護綠色植物的情感打下理性認識的基礎。

2.教學重點和難點

掌握光合作用所需原料、條件、產物、場所的探究實驗設計的原理、方法、步驟,會觀察現象、得出結論;掌握光合作用的概念和實質。

二、教學設計

九年級的復習課以探究實驗為線索,用PPT課件演示法向學生展示形象、生動的畫面,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并使其向理性認識升華。教學中,每展示一個探究實驗,都要引導學生明確實驗揭示的問題,并用語言加以描述,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內容,提高復習效率。

1.課堂引入

通過“植物體進行蒸騰作用的主要部位是什么?”這個問題引出本節課的復習內容:光合作用,并指出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是葉。接著展示葉片的結構示意圖(圖1),讓學生據圖回答問題:

(1)圖中①是 。

(2)圖中②是 ,細胞內含有 ,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主要結構部位。

(3)具有支持和輸導作用的是( )

(4)結構④是 ,它是植物 的“門戶”,也是 的“窗口”,其開閉由( )控制 。

2.教學綠葉在光下制造有機物

提出問題:綠色植物的生活需要營養物質,營養物質分為無機物和有機物,有機物來自哪里?(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自己制造)綠色植物是如何制造有機物的?

回顧綠葉在光下制造有機物的實驗過程,然后對綠葉在光下制造有機物的實驗作歸納總結:

實驗現象:葉片的見光部分遇到碘液變成藍色,不見光部分遇到碘液沒有變成藍色。

得出結論:光合作用的產物之一是淀粉,光是綠色植物制造有機物不可缺少的條件。

3.歸納光合作用的基本知識點

先展示下面的實驗(圖2):

然后引導學生分析實驗,明確實驗的目的、現象、結論,最后作出總結,歸納出下面的知識點:

(1)光合作用的概念: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藏能量的有機物(淀粉),并釋放氧氣的過程叫做光合作用。

(3)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水。

(4)光合作用的條件:光。

(5)光合作用的場所:葉綠體。

(6)光合作用的產物:有機物(主要是淀粉)、氧氣。

(7)光合作用的反應式及所包含的意義:

點撥:(1)光合作用的場所是葉綠體,條件是光,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產物是有機物和氧,這些都可以通過設計實驗來驗證,實驗原理都離不開“暗處理—設置對照—光照—脫色—碘液檢驗”幾個階段。(2)綠色植物中并不是只有葉片才能制造有機物,凡是細胞中含有葉綠體的就能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只是葉片是綠色植物制造有機物的主要器官。

4.拓展學習

(1)用PPT展示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的實驗裝置,如圖4所示:

①方法:甲裝置中放有 溶液,乙裝置中放等量的清水做 ,本實驗的變量是 。

思考:本實驗還需要哪些步驟才能完成?

②請你預測一下實驗現象:甲組葉片

;乙組葉片 。

③本實驗的結論: 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

(2)提出問題:如何驗證光合作用的原料是水?

對葉脈進行切斷處理,使葉片形成a、b兩個對照部分,并給出提示:切斷葉脈可以使葉片部分得不到水。然后讓學生自己思考接下來的實驗步驟有哪些,最后會看到什么現象、什么結果。

(3)提出問題:怎樣驗證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是葉綠體?

根據前面的點撥,提示學生選擇怎么樣的植物才合適。(應選取綠色葉片和有白斑葉片的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實驗,如圖5所示)

讓學生回答:①葉片綠色部分含有葉綠體,銀邊部分 葉綠體;本實驗的變量是 。②預測一下圖中的葉片經過酒精隔水加熱處理后的實驗現象:綠色部分 ,銀邊部分 。③本實驗的結論: 是光合作用的場所。

5.對光合作用的探究實驗做歸納總結

6.布置課堂作業

把以上的知識點整合到一道題:

選取有白斑葉片和綠色葉片的牽牛花進行如圖6所示的光合作用實驗。請分析下列問題:

(1)將此裝置經黑暗處理一晝夜后移至光下數小時,再將這四片葉子取下,分別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燒杯中,隔水加熱,使 溶解到酒精中。

(2)清洗后,分別向這四片葉子滴加碘液,變成藍色的是( )。

A.甲葉未覆蓋鋁箔的部分

B.甲葉覆蓋鋁箔的部分

C.乙葉

D.丙葉的綠色部分

E.丙葉的白斑部分

F.丁葉

(3)本實驗中有 組對照實驗,其中乙葉片與 葉片組成一組對照實驗。

(4)通過本實驗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

A.光合作用需要光

B.光合作用需要水

C.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D.光合作用需要適宜的溫度

E.光合作用需要葉綠體

F.光合作用的產物中有淀粉

G.光合作用釋放氧氣

篇5

一、光合作用概念的導入策略

概念導入是概念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良好的開端,一節課的開頭就應該能夠吸引住學生,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一個好的導入應該能引發學生的思考,引發學生的求知欲。

《能量之源——光與光合作用》我們可以采取創設情境導入:

有些蔬菜大棚內是掛發紅色或藍色光的燈管,并且在白天也開燈。

討論:1.用這種方法有什么好處?不同顏色的光照對植物的光合作用會有影響嗎?2.為什么不使用發綠色光的燈管作補充光源?

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同學們了解了蔬菜大棚中為提高產量和改善品質而使用不同顏色的光,特別是紅光或藍光的作用導入本節的學習,既結合了現代農業,又緊扣“能量之源——光與光合作用”的課題。

二、光合作用概念的生成策略

1.尋找關鍵詞

先給出光合作用的概念,讓學生試著去找一找本概念中的關鍵詞,培養學生遇概念尋找關鍵詞的習慣和能力,積累到一定程度,能自己找出概念中的關鍵詞,這對學習生物學中的概念很重要。例如:光合作用是指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存儲著能量的有機物,并且放出氧氣的過程。這樣學生對光合作用的概念就有了一個大概的了解。

2.實驗法

學生實驗:綠葉中色素的提出和分離

本節課中捕獲光能的色素這部分內容,我們可以采用實驗法。實驗中要讓學生仔細觀察分離出的不同色帶,注意色帶的不同顏色、分布順序和寬窄,思考其中的原因。

3.分析法

分析科學家的經典實驗,了解光合作用的探究歷程。教材上介紹的歷史非常經典,所介紹的都是在光合作用探索歷程中所出現的問題和解決的方法,學生認真了解其重要過程,等于沿著科學家的發現思路作了一次思維的探究,這對于學生認識和掌握光合作用的具體過程是必要的。

4.比較法

比較法就是找出概念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在比較中加以理解、辨別和記憶。高中生物學很多概念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為了區分新舊概念,不使其混淆,常以列表或圖解的形式進行比較,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和記憶。例如為了更好的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相區別,我們可以從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所需的條件、場所、原料、產物等多方面列表比較。再如光合作用的光反應階段和暗反應階段我們可以從場所、條件、物質變化、能量變化、聯系等方面進行列表比較,從而掌握光合作用的實質及光反應與暗反應的聯系。這樣能夠形成相對比較清晰的新概念。

5.比喻法

比喻法是指對難于理解的抽象概念,講授時采用恰當的比喻加以說明。可以把“光合作用”形象的比喻成綠色工廠:廠房是細胞,機器是葉綠體,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產品是有機物,動力是太陽光光能。教師讓學生聯想自己所熟悉的工廠來聯想“光合作用”這一概念。

這樣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易于學生理解、掌握,有事半功倍之效。

三、光合作用概念的鞏固策略

1.練習法

學生在形成概念的初期,對概念的掌握往往不牢,不準確,不完善,不深刻,還經常會遺忘,并且會和舊概念相混淆。這需要通過一些練習,利用已學的概念解決問題對概念進行鞏固和加深。通過反復的訓練,學生在實際應用中會對概念有更為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2.構建概念圖法

新課程理念認為學習是一個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構建概念圖策略能很好地體現這一概念,它是鞏固概念的主要策略,它指引學生對已學概念的回顧,梳理概念間的邏輯關系,通過畫概念圖的方法,組成概念體系,使新概念恰當地進入學生已有的認知機構中從而構建出概念圖。例光合作用的概念圖如下:

構建概念圖,一方面能真正實現有意義學習,條理清晰,形成知識網絡,從整體上對知識點進行把握,避免機械記憶;另一方面還可實現長時間記憶,使回憶更容易。

四、光合作用概念的強化策略

俗話說:學以致用,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很好地應用,概念的學習也是如此。只有通過對你所學習的概念的具體應用,即在所給的具體情境中解釋或解決實際的問題,才能使概念內化到相關的概念體系當中去,才能把所學的知識真正變成自己的知識,才能運用自如。例如我們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如何提高農作物的產量?用所學知識解釋和解決了實際的問題,更進一步強化了光合作用的概念。

高中生物《新課程標準》中明確規定生物課程的重要目標之一是讓學生獲得生物學基本概念方面的知識。如何提高生物學概念教學,是一個需要不斷探索的問題。實踐證明,充分利用生物學事實和學生已有的生活經歷經驗引發概念教學,啟發和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分析比較交流,歸納概念深化概念,及時運用所學概念解釋和解決實際問題,鞏固和強化概念教學,是提高高中生物概念教學的有效策略。

參考文獻:

篇6

1.光合作用過程屬于微觀領域的變化,同時又比較抽象,學生缺乏感性認識,因此既是本節的教學重點,又是教學難點。在此節課中,我使用了多媒體技術圖形、展示模型、圖表等,加強了直觀教學,激發了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同時結合講解法、講述法、談話法等,在筆者的引導下,使學生由淺到深,由易到難,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掌握了重點,突破了難點,教學效果不錯。

2.要抓住光合作用過程的重點內容,帶動一般。教學中我特別注意了以下幾個問題:(1)使學生了解葉綠體色素的種類、吸收光色以及功能,并強調葉綠體是在光合作用光反應中光能的吸收、傳遞和轉化中起作用的。例如有這樣一道題:為綠色植物提供哪種光,對其光合作用最有利,光合作用的產物較多?A、紅光;B、藍光;C、白光;D、綠光。這道題應教學生首先考慮葉綠素的作用是吸收紅光和藍紫光,類胡蘿卜素的作用是吸收藍紫光,換句話說,光合作用最有效的光是紅光和藍紫光,而題中沒有直接寫出,就讓學生考慮白光可色散成紅、橙、黃、綠、青、藍、紫等,所以本題答案應是C。(2)一定要講清楚光反應和暗反應的關系,光反應為暗反應提供還原力(即氫和ATP),用于暗反應還原二氧化碳。因此,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如果沒有光反應,暗反應就無法正常進行;沒有暗反應,光反應也就失去了意義。(3)自始至終圍繞著光合作用實質來講光合作用過程,既要著眼于物質的變化,又要注意能量變化。光合作用的物質變化是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為有機物,能量變化把光能轉變為儲存于有機物中的化學能。因此,從物質和能量變化來看,光合作用是綠色植物的同化作用過程。在此使學生對同化作用概念得到升華。

3.本節課教材安排有一個實驗,即葉綠體色素的提取和分離實驗。做實驗時,除給學生講清楚常規性要求外,我還特別強調了下面幾點:(1)取材時要用色素含量多的濃綠的新鮮葉片;(2)提取色素時,濾液應盡可能濃些,也就是說加的丙酮要適量,不要過多;(3)濾液細線要求細、齊、勻,最好多劃幾次,以保證色素的濃度;(4)濾紙條一定要垂直放入層析液,千萬不可歪斜,以防止層析液沒及濾液細線。

二、學法

學生在學習這部分內容時,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去理解和掌握。

1.光合作用是綠色植物同化作用的主要方式,學生應結合同化作用概念來理解光合作用的實質。即光合作用是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機物,同時把光能轉變為化學能儲存于有機物中。

2.要把光合作用概念和光合作用反應式結合起來記憶。二者的本質相同,但是表示方法不一樣,記反應式時,不僅要正確寫出反應式:CO +H O CH O+O 和6CO +12H O

C H O +6H O+6O ,而且要明白反應物中各元素的來源。特別是反應中放出的6摩爾O 來自于參加反應的12摩爾H O。

3.光合作用過程是應掌握的重點,同時又是難點。其過程可分為光反應和暗反應兩個階段。學習時應該注意以下問題:①光反應利用的是光能,因此,必須在光照下才能進行。暗反應不需要光,即光不是暗反應的限制因素。但千萬不要認為植物在白天進行光反應,夜里進行暗反應。把二者分割開來是完全錯誤的。②光反應的產物是氫、ATP和氧氣,其中氧氣以分子狀態被釋放到大氣中去(可以結合光合作用的生態意義),氫和ATP被用于暗反應還原二氧化碳,因此光反應和暗反應主要是以氫和ATP聯系起來的,而暗反應又可以為光反應提供ADP和Pi,作為合成ATP的原料,所以光反應和暗反應是相互影響、相輔相成的,二者成為光合作用不可分割的兩個部分。例如,有這樣一道題:光照增強,光合作用增加,但是在光照最強的夏季中午,由于氣孔關閉,光合作用不能繼續增強,反而下降,主要是因為(?搖?搖)。

A.夏季水分大量蒸騰,水分解產生的氫數量不足

B.夏季氣溫高,酸的活性受影響

C.夏季光照太強,使葉綠體分解

D.暗反應過程中C 產生得太少

篇7

A.甲圖中a點的限制因素可能是葉綠體中酶的數量

B.乙圖中d點與c點相比,相同時間內葉肉細胞中C5的生成速度變慢

C.M、N點的限制因素是光照強度,P點的限制因素是溫度

D.丙圖中隨著溫度的升高,曲線走勢將穩定不變

在甲圖中a點是在高CO2濃度和光照強度為光飽和點時的光合速率,所以限制因素可能有:溫度和內部因素葉綠體中酶的數量或葉綠體中葉綠素的含量;乙圖中d點與c點相比,d點比c點光合速率大,所以d點相同時間內葉肉細胞中C5的生成速度大于c點;丙圖中隨著溫度的升高,曲線走勢會下降,因為溫度升高到一定程度后,會隨著溫度的升高光合作用的酶活性會降低.答案BD.

點擊錯誤 學生對CO2 濃度、光照強度和溫度等因素,為什么能影響光合作用的原因模糊不清,在多種因素影響下造成思維混亂.

應對策略 解決這種問題的有效辦法是:掌握影響光合作用的因素除與植物自身的遺傳性有關外,還與環境因素有關.從光合作用的過程中加深理解,光照強度主要影響光反應,CO2 濃度和溫度主要影響暗反應,并針對以上問題展開討論.如科學家研究CO2 濃度、光照強度和溫度對同一植物光合作用強度的影響,得到實驗結果如下圖.

據圖討論以下問題:

(1)在光照強度較弱時圖中曲線Ⅰ、Ⅱ、Ⅲ為什么會發生重疊?

(2)Ⅱ曲線的光飽和點為什么高于Ⅲ曲線?

(3)在光照強度為b時限制Ⅲ曲線光合作用強度的因素是什么?

(4)造成曲線Ⅱ和Ⅲ光合作用強度差異的原因是什么?

通過師生的互動,調動學生積極思維和主動學習,使學生理解在不同因素影響下光合作用的變化規律,可有效提升學生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考查光合作用的計算

例2 (多選)用某種大小相似的綠色植物輪藻葉片分組進行光合作用實驗:已知葉片實驗前質量相等,在不同溫度下分別暗處理1 h,測其質量變化,立即光照1 h(光強度相同),再測其質量變化.得到如下結果:

據表分析,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

A.在溫度為27℃、28℃、29℃、30℃下呼吸速率29℃最大

B.光照時,第一、二、三組輪藻釋放的氧氣量相等

C.光照時,第三組條件更利于植物生長

D.光照時,第四組輪藻光合作用合成葡萄糖速率為4 mg/h

本題以實驗為背景考查光合作用有關計算的問題.黑暗處理后,質量的變化是呼吸作用消耗的葡萄糖量;設處理前的質量為m,將實驗的有關數據計算填入下表中.從這些數據可判斷光照1h的凈增加量不同,因而光照時四組輪藻釋放的氧氣量不相等,29℃條件下光照1h的凈增加量最大,更利于植物生長,光照時四組輪藻光合作用合成葡萄糖速率分別為7 mg/h、 9 mg/h、 11 mg/h 、4 mg/h;

答案:ACD.

點擊錯誤 學生出現錯誤主要是因為不能準確判斷什么是光合作用合成總量,什么是凈光合作用合成量.且易忽略在進行光合作用的同時,也進行呼吸作用,在黑暗條件下僅進行呼吸作用的事實.

應對策略 植物經過一段時間后,其質量的增加量(凈光合作用合成量)=光合作用合成總量 - 呼吸作用消耗總量.凈光合作用合成量的判斷方法:凡是在實驗中測得的O2釋放量、CO2吸收量、植物的增重量均可代表凈光合作用合成量.讓學生明確在進行光合作用的同時,也進行呼吸作用.

三、 考查農業生產利用

例3 下列圖示中甲、乙表示種植蔬菜的大棚剖面圖(棚頂的草席是用草制成的覆蓋物)和一天中大棚內CO2濃度變化的曲線,其中c―d期間打開大棚通風口,請據圖回答:

(1)在c-d期間打開大棚通風口的作用是什么?夜間為什么要蓋草席?

(2)圖丙大棚通風后,由圖丁曲線可知,CO2的濃度有所上升,但濃度仍低于棚外,其原因是_______ ;蓋草席后,CO2濃度迅速上升,但f點以后上升緩慢,其原因是 _______ .

(3)從圖丁曲線變化分析,增施CO2氣肥最佳的區段是 _______ .

通過通風口的通風,可以為大棚中的蔬菜提供光合作用所需的原料CO2,在夜間由于溫度的降低,會影響蔬菜的生長,所以夜間蓋草席防止溫度太低影響蔬菜生長;在大棚通風后,CO2的濃度有所上升,但濃度仍低于棚外,其原因是光合作用強度大于呼吸作用強度,消耗了CO2;蓋草席后,植物僅進行呼吸作用所以CO2濃度迅速上升,但f點以后,隨夜里溫度降低,呼吸作用減弱,釋放CO2減少上升緩慢.在cd段因為打開了大棚通風口,大棚的CO2的濃度有所上升,說明通風后光合作用雖然變大,大棚的CO2的濃度依靠通風完全可以滿足光合作用的需要,而在ac段可以明顯看出CO2的濃度在下降,說明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所以應在ac段增施CO2氣肥最佳.

篇8

七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基本上是知道植物會進行光合作用,植物會吸收二氧化碳并放出氧氣,并且大多數學生就認為植物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就是光合作用。先入為主,根深蒂固。以至于一部分學生在學過光合作用知識以后仍是這樣認為的。所以,讓學生認識光合作用產生有機物并實現光能轉化是初中生物學教學的重點,為學生升入高中進一步學習打好基礎。

從人類認識光合作用的歷史過程看,比較復雜:

一、時間:兩千多年前,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對植物營養的說法

早在兩千多年前,人們受古希臘著名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的影響,認為植物是由“土壤汁”構成的,即植物生長發育所需的物質完全來自土壤。

二、時間:1648年,海爾蒙特(Helmont)的實驗過程

海爾蒙特提出了水參與植物有機物合成的觀點,但是沒有考慮到空氣對植物體內物質形成所起的作用。

三、時間:1771年,普利斯特里(Priestley)實驗

最先用實驗方法證明綠色植物從空氣中吸收養分的是英國著名的化學家約瑟夫?普利斯特里。但他只是知道植物能凈化空氣,更新空氣,但不知更新了空氣的哪種成分;也沒有發現陽光在這個實驗中的關鍵作用。隨后有人重復普利斯特里的實驗,得出與他相反的結論,認為植物不僅不能把空氣變好,反而會把空氣變壞(這是由于植物同樣有呼吸作用的緣故)。而這一現象連普利斯特里本人也難以解釋。

這種截然不同的結論引起人們的極大關注,導致了1779年荷蘭的簡?英格豪斯進行了一系列實驗,他的實驗證實了普利斯特利的實驗結果,確認植物對污濁的空氣有“解毒”能力,同時指出這種能力是太陽光照射植物的結果,從而證明綠色植物只有在光下,才能把空氣變好。

四、時間:1864年,薩克斯實驗

薩克斯的實驗使人們認識到,綠色植物在光下不僅能夠釋放氧氣,而且能夠合成淀粉等物質,供給植物生長發育等生命活動。1897年,人們首次把綠色植物的上述生理活動稱為光合作用。這樣,柳苗的生長之謎也終于被揭開了。

五、時間:1880年,恩吉爾曼(C.Engelmann)實驗

證明了植物光合作用的放氧結構是葉綠體由光照引起的。

六、時間:20世紀30年代,美國科學家魯賓和卡門的實驗

1939年,美國科學家魯賓(S.Ruben)和卡門(M.Kamen)利用同位素標記法進行了探究。實驗證明光合作用釋放的氧氣來自水。

美國科學家卡爾文等人用小球藻(一種單細胞的綠藻)做實驗,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轉化成有機物中碳的途徑。

很顯然,以上第六點是今后高中學習的內容,初中生物學教學不應涉及,第五點也沒有必要重點去講述,教材要求重點理解并掌握的是第四點:薩克斯實驗即光合作用實驗。但如教材從海爾蒙特(Helmont)的實驗直接跳到光合作用實驗,筆者認為知識呈現顯得有點突兀,不利于讓學生從已知的知識過渡到新的知識。

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向學生詳細介紹第三點的相關內容是非常必要的。普利斯特里(Priestley)實驗讓學生知道“植物會吸收二氧化碳并放出氧氣”或是“凈化空氣”這個已有知識的來源。有人重復普利斯特里的實驗得出相反結論能讓學生充滿好奇心,了解植物也是有呼吸作用的(這一點對于很多學生來說是很容易被忽略或誤解的)。這一知識為引入光合作用的條件――光照做好鋪墊,也為下一章節《能量與呼吸》做好準備。荷蘭的簡?英格豪斯進行的一系列實驗,是讓學生知道光合作用條件的光照的必要性,在光合作用中引入能量轉化的概念。在這個基礎上,呈現光合作用實驗的知識才顯得順理成章。

高質量地完成光合作用實驗的教學任務是本節知識的關鍵所在。為圖省事,播放實驗錄像的教學效果是不能代替學生親自實驗的效果的。但是教材安排的內容與季節不符。時值冬季,教材使用的“經典材料”天竺葵在這個時候幾乎是無處可覓的;溫度條件也制約光合作用的強度和實驗時間。所以,選擇合適的光合作用材料比較重要,小青菜或吊蘭等容易尋找的材料都是可以的。選取的植物葉片不宜太幼嫩或太老。太幼嫩的葉片制造有機物不多,遇碘反應效果不明顯,且老葉脫色不容易。溫度和光照強度可以用白熾燈來控制。

做好實驗是讓學生得出光合作用的產物不僅僅是以前知道的氧氣,還有更重要的是產生了有機物。是有機物的產生實現了物質的轉變;是有機物的產生實現了能量的轉化;是有機物的產生明確了生物圈中人、動物、微生物和綠色植物的關系。

總而言之,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內容抽象,選擇性地借助人類對光合作用歷時三百多年的研究呈現知識,比較尊重學生認知發展規律,也能讓學生知道經過這么多位科學家的共同努力,才對其生理過程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這里不僅包含著科學家們的艱辛勞動與智慧,還與社會科學技術的進步與發展密切相關。

參考文獻:

[1]李榮季.《“光合作用”的實驗改進》.《生物學教學》.2006年07期.

篇9

(1)該研究探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對金魚藻________________的影響。其中,因變量是________________。

(2)該研究中凈光合速率達到最大時的光照度為_________________lx。在黑暗中,金魚藻的呼吸速率是每克鮮重每小時消耗氧氣___________________μmol。

(3)該研究中凈光合速率隨pH變化而變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師精析】本題綜合考查影響光合作用的因素以及考生的識圖能力、數據處理能力和實驗分析能力。其中第(2)小題易出錯,原因是學生沒有注意到呼吸速率、凈光合速率、實際光合速率之間的關系(凈光合速率=實際光合速率-呼吸速率)。此題正確答案為:(1)光照度、pH、NaHCO3濃度 凈光合速率 凈光合速率;(2)12.5×103 8;(3)酶活性受pH的影響。

【避錯技巧】在解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曲線圖問題時,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 對“黑暗”、“光照”條件的理解。黑暗(光照強度為零)條件下,植物只進行呼吸作用,在此條件下,測得的數值反映的是呼吸速率;光照條件下,植物既進行光合作用,又進行呼吸作用。

2. 搞清楚幾個“量”的含義。有關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曲線題中,涉及的“量”往往都有它的特殊含義。如吸收量和固定量,釋放量和產生量,有機物產生量,凈生產量(或積累量)和消耗量等等。如果搞不清楚這些量的含義,解題就很容易出差錯。

3. 明白光合作用強度的不同表示方法:(1)單位時間內光合作用產生有機物的量;(2)單位時間內光合作用吸收CO2的量;(3)單位時間內釋放CO2的量。

4. 搞清楚凈光合作用速率、實際光合作用速率、呼吸作用速率的關系。三者的關系為:凈光合作用速率=實際光合作用速率-呼吸作用速率,其中,凈光合作用速率可以用單位時間內二氧化碳的凈吸收量或者氧氣的凈釋放量或有機物的凈積累量來表示;實際光合作用速率可以用單位時間內二氧化碳的固定量或者單位時間內氧氣的產生量或單位時間內有機物的產生量來表示。

5. 理解圖形中幾個點的含義。如圖2所示,其中的關鍵點有:

(1)當光照強度為0時,植物只進行呼吸作用,A點表示呼吸作用二氧化碳的產生量。

(2)當光照強度大于0小于B時,光合作用強度小于呼吸作用強度,縱坐標表示植物向外界釋放二氧化碳的量(呼吸作用速率-實際光合作用速率)。

(3)當光照強度等于B時,真正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植物向外界釋放二氧化碳的量為零。

篇10

1.舊知識是學生新知識學習的階梯

初中課本中已有對光合作用的簡單描述,通過一系列探究實驗,學生能闡述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的產物、原料及條件。基于學生這樣的基礎,我們新課的開始則可以設置一些問題來喚醒學生的記憶:

①光合作用的產物有哪些?你是怎么知道的?

②光合作用的原料有哪些?

③什么樣的生物可以進行光合作用?

④光合作用離不開一種細胞器,它的名字是什么?

⑤根據上面的問題,你能寫出光合作用的反應式嗎?

學生很快就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光合作用是綠色植物利用葉綠素等光合色素在可見光的照射下,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有機物,并釋放出氧氣的過程,并寫出反應式CO2+H2OO2+(CH2O)。

但是學生需要學習的新知識并不局限于此總反應式,而是以此為階梯,繼而掌握光合作用的具體過程,即光反應和暗反應,書本在P103―104詳細地描述了這兩個反應階段,還配置了相關的反應圖解,這才是本節的重點及難點。

如果新課學習的時候一上來就學習光合作用的具體過程,學生看到書本中對于光反應和暗反應相當長的描述,錯綜復雜的反應式圖解,就很容易產生畏難情緒,覺得這么枯燥又復雜的東西自己肯定學不會,沒聽幾分鐘就開始走神了。所以利用復習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引入新知識,為新知做好了鋪墊。

2.新知識的學習補全舊知識

學生初步回憶起光合作用的反應式后,教師一步步分析,提出更深入的問題。

(1)光合作用的產物氧氣是哪里來的?在氧氣形成的同時還有哪些產物的產生?請仔細閱讀書本P103這一段的描述,回答這個問題。

(2)你能將剛剛學習的文字部分轉變為化學反應式嗎?

(3)像淀粉這樣的糖類是怎樣一步步合成出來的?請仔細閱讀書本P103這一段的描述,回答這個問題。

(4)你能將剛剛學習的文字部分轉變為化學反應式嗎?

(5)填表:

問題分步出現,按光合作用發生的順序層層遞進,在這些問題的指引下,學生以閱讀為基礎,在沒有教師指導的情況下主動探索新知識,將書中的新知識內化為自己的知識。新舊知識之間既有相互貫通的地方,也有不同之處。而這種不同點往往正是舊知識的發展與提高,所以要抓住新舊知識的連接點。通過新舊知識的比較讓學生親歷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學生在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中獲取知識,掌握知識,體驗獨立發現的愉悅。不同的學生進行這一步的時間是不同的,因為他們擁有的舊知識的多少、舊知識掌握的牢固程度都是不同的,在此基礎上搭建新知識的速度和牢固程度自然不同。所以說教師要給予足夠的時間自己看書,教師任何巧妙的教法都無法代替學生主動內化的過程。其次,這些知識不是一下子需要學生學會的,而是分步分階段地逐步掌握的過程。

3.舊知識也會阻礙新知識的獲得和鞏固

本節課位于必修一第五章第四節,在第三節中我們已經學過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反應式:C6H12O6+6O2+ 6H2O6CO2+12H2O+能量。

光合作用反應式:CO2+H2OO2+(CH2O)。

篇11

一、 教材分析

《光合作用》一課主要講述光合作用的發現、葉綠體中的色素、光合作用的過程及重要意義。根據近年來高考命題的發展趨勢,這部分內容主要考查影響光合作用的因素、實驗設計與分析及相關原理在農業生產上的應用。

二、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1)光合作用的發現(了解);(2)葉綠體中的色素(理解);(3)光合作用的過程和重要意義(應用)。

2.能力目標。(1)在光合作用的教學中培養學生獲取、解讀實體中以圖解、圖表、文字等形式所傳達生物信息的能力;(2)在分析實例的過程中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通過多媒體演示光合作用的發現使學生認識到科學發現的艱難、科學研究方法的重要,培養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

三、 教學過程

教師課前制作好Microsoft PowerPoint課件。教學過程如下:

1.明確學習任務。(1)光合作用的概念;(2)光合作用的發現;(3)葉綠體中的色素;(4)光合作用的總反應式;(5)光合作用的過程;(6)光合作用的實質;(7)光合作用的重要意義;(8)植物栽培與光能的合理利用。

2.邊引導邊學習,并積極創設問題情境,實施啟發式、討論式教學,完成學習任務。

(1)提問:光合作用的概念;

(2)多媒體演示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①18世紀中期,荷蘭赫爾蒙特的實驗。②1771年,英國普里斯特利的實驗。③1864年,德國薩克斯的實驗。④ 1880年,美國恩格爾曼的實驗。⑤20世紀30年代,美國魯賓和卡門的實驗。在學生觀察每個實驗之后,通過教師提問讓學生描述實驗現象,回答實驗的原理、結論。

問題1:恩格爾曼的實驗在設計上有何巧妙之處?

(3)依次投影出示:①高等植物細胞的結構。②植物細胞中葉綠體立體結構模型圖和電子顯微鏡下的結構圖。③葉綠體中的色素系統示意圖。④葉綠素和類胡蘿卜素的吸收光譜。讓學生觀察并回答葉綠體中色素的種類、含量、溶解度、擴散速度、各種色素的顏色、生理作用及在條形濾紙和圓形濾紙上的擴散圖譜 。

問題2:為什么通常看到的葉片是綠色的?

問題3:葉綠素溶液在透射光下呈綠色,在反射光下呈紅色,原因是什么?

(4)投影光合作用的總反應式:

6CO2+12H2OC6H12O6+6H2O+6O2

問題4:光合作用生成物C6H12O6、H2O、O2中氧分別來自何種反應物?

(5)多媒體演示:光合作用的動態過程,以問題導學,解決光反應和暗反應的場所、條件、物質變化、能量變化、反應產物以及光反應和暗反應的聯系。

討論1:光照與CO2 的變化對C5、C3、NADPH、 ATP以及葡萄糖的合成量的影響。

(6)提問:光合作用的實質。(要求依據光合作用的動態過程回答)

(7)提問:光合 作用的重要意義。(依據光合作用的總反應式回答)

(8)演示植物栽培與光能的合理利用。

討論2:影響光合作用速率的因素:①光的波長和光照強度(注意:光的補償點和飽和點)。②溫度。③CO2濃度(注意:CO2的補償點和飽和點)。④ 必 需礦質元素的供應 。

討論3:光合作用中CO2 的濃度是否越高越好?

篇12

一、主要的命題角度:①多以坐標曲線、生理過程圖解為背景切入,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有關知識;②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為核心的實驗設計題;③相關計算題。

二、應對策略:

(一)對于曲線、圖解試題,首先,要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過程有徹底、全面的掌握,要以光反應和暗反應的物質變化和能量變化為主線,以影響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葉綠體中色素的種類及吸收光譜等為主要內容,特別注意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的聯系。其次要注意題干和問題的表述,正確提取解題信息:要辨析清楚相關概念,一般“生產量”、“合成量”、 “制造量”、“實際值”、“葉綠體O2釋放量”等詞表示總光合作用量;“積累量”、“增加量”、“測得值”、“產量”、“葉片O2釋放量”等詞表示凈光合作用量。再次要讀懂曲線表示的含義,包括曲線的起點、交叉點、最高點的含義,并能根據題意正確處理坐標系中橫縱坐標所示數值。最后要注意呼吸速率的大小及變化。一般認為在實驗條件下,如果溫度不變,呼吸速率在光下和黑暗處相等。事實上,相同溫度下,光下與暗處呼吸速率相差很大,有時要專門考慮,做題時需具體分析。

(二)關于實驗設計試題的類型:①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產生或釋放的氣體的定性驗證,定量測定和呼吸商的定量測定②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發生的場所的驗證等。其解題策略:首先,要明確測定時選取的方法是:酸堿指示劑或觀葉片沉浮法或半葉法或黑白瓶法,其次要仔細審題,確定試題類題,再次,要了解相關方法容易產生的誤區及原因,最后,多練習同類試題,掌握解題規律,提高解題能力。

篇13

1.1 呼吸作用類型的判斷模型

判斷呼吸作用類型的模型設計,主要注意兩個問題:① 要設計兩組模型,其中一組用于有氧呼吸的測定,另一組用于無氧呼吸的測定;② 實驗設計要遵循三個原則即等量原則、單一變量原則、對照原則。

模型一:以酵母菌為背景的實驗探究模型(圖1)。

此模型可以達成以下目標:

① 判斷酵母菌的呼吸作用類型;

② 判斷酵母菌的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是否均產生CO2;

③ 判斷酵母菌的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產生CO2量的差異;

④ 判斷酵母菌的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是否均產生酒精。

模型二:以萌發的種子為背景的實驗探究模型(圖2)。

說明:① 兩個裝置中應放入等量的萌發種子,萌發的種子呼吸速率較大,現象較為明顯。

② 一般在測定種子呼吸時,如何沒有特定題干信息,呼吸作用消耗的底物認為是葡萄糖,呼吸商等于1,預期結果如表1所示。

模型三:以幼苗為背景的實驗探究模型(圖3)。

說明:若以幼苗為對象測定植物呼吸作用,則應該將兩個裝置進行遮光處理,防止植物光合作用引起裝置中的氣體體積的變化。同時用塑料袋將花盆套住,防止土壤中微生物呼吸對實驗造成影響。

1.2 呼吸速率測定的誤差分析模型

誤差分析的目的就是評定實驗數據的準確性,通過誤差的估算和分析,可以認清誤差的來源和影響,提高實驗的質量。種子有氧呼吸速率測定時,存在著一些實驗誤差,通過設置對照組實驗,可以有效地規避實驗誤差的影響。

誤差一:種子表面的微生物呼吸作用引起液滴移動(生物因素誤差),對照組設計如圖4所示。

誤差二:外界環境中溫度、pH變化引起液滴移動(物理因素誤差),對照組設計如圖5所示。

誤差三:種子自身呼吸釋放熱能引起液滴移動(物理因素誤差),本組實驗要注意時間的控制,對照組設計如圖6所示。

2 光合作用模型

光合作用是高考重點考查的內容,其中光合作用速率的測定與分析常考,光合作用速率一般有以下表述:單位時間內,光下某植物的CO2吸收量、光合作用積累量等情況均代表植物的凈或表觀光合作用速率;單位時間內,植物光合作用制造量、半葉法測定的光合作用量均代表總或實際光合作用速率。

2.1 光合作用速率測定的模型

模型一:液滴移動法測定模型見圖7(在NaHCO3緩沖液或CO2緩沖液維持裝置中的CO2濃度不變的情況下,本模型利用單位時間內光合作用釋放的氧氣量與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氣量的差值表示植物的凈光合作用速率)。

模型二:圓片上浮法測定模型見圖8(光合作用速率可以用相同時間內,小圓片上浮數量的多少表示,也可以用三個試管中上浮相同數量小圓片所用時間的長短表示,但該實驗方法只能比較大小,無法測出具體的量變)。

模型三:半葉法測定模型見圖9(MB—MA表示葉片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的總量,即單位時間、單位葉面積干物質產生總量,本方法也叫半葉稱重法,常用大田農作物的光合速率測定)。

模型四:黑白瓶法測定模型見圖10(黑白瓶法常用于水生生物光合速率的測定,其中DB瓶表示黑瓶,用于測定水生生物的凈光合作用量;LB瓶表示白瓶,用于測定水生生物的呼吸作用消耗量;IB瓶表示白瓶,用于測定水生生物原始氧氣含量)。

相關精選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多伦县| 乌兰察布市| 辽宁省| 安顺市| 广饶县| 进贤县| 长治县| 迁西县| 永兴县| 洪泽县| 邵东县| 龙游县| 阳朔县| 宕昌县| 安陆市| 榕江县| 密山市| 航空| 宿松县| 社会| 辽阳县| 临泉县| 双城市| 元阳县| 东台市| 雷山县| 鄂托克前旗| 平乐县| 通化市| 铜梁县| 黄大仙区| 滕州市| 白水县| 巴林左旗| 余姚市| 枝江市| 大邑县| 寿光市| 嘉荫县| 平潭县| 临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