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服裝結構設計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服裝結構設計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服裝結構設計

篇1

服裝結構設計是服裝專業的主要課程之一,是將款式設計的平面造型通過具體裁片組合成立體造型,從而進一步完善設計的合理性及美觀性的一門學科,同時也為服裝材料的選取、成衣制作工藝等提供了參考資料,這門課程在服裝專業體系當中起著重要的承上啟下的作用。

從專業體系而言,服裝結構設計的教學效果不僅會影響后續課程的學習,而且會影響到本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因此,分析研究如何提高教學效果,實現課程目標,對提高學生的專業素質和職業能力有著重要的意義。

1 服裝結構設計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1 學生對服裝結構設計缺乏興趣

大多數服裝專業的學生都將自己將來從事的工作領域定為服裝設計,認為服裝結構設計與之關系不大,作為一般專業知識了解就好。加之人體工學、結構原理及制版方法比較復雜,還有繁瑣的數據運算,這些比較枯燥的理論知識也是讓學生對本課程缺乏興趣的因素。學習興趣的缺失使學生的學習熱情不斷減少,課堂學習效率不斷降低,最后形成一種現象,看上去啥都見過、啥都懂點,但是真正動手去做則寸步難行。

1.2 教材更新較慢,不能與時俱進

服裝的發展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縮影,是與時代的發展并行的。在政治經濟迅速發展的今天,服裝流行趨勢日新月異、服裝生產技術也在不斷的更新,而教材依舊幾年一貫,這在某種程度上不利于教學效果的提高,更談不上創新思維的培養。結果導致了學生所學與服裝發展現狀相脫節,從而不能成為企業所需要的專業人才,也就是說無法達到本課程的人才培養目標。

1.3 教學模式傳統,教學方法和手段陳舊

傳統的教學模式一般以理論為主,以實踐為輔,在講授過程中,通常教師按典型款型進行裁片結構圖演示,學生模仿練習繪制出樣板。對于人體與結構線之間的關系以及確立這種關系的原因,如何根據不同款型去改變這種關系,學生都似懂非懂。課后的作業練習也都是在典型款型的基礎上稍作變化,看上去學生作業合格率較高,但是在整個教學過程當中,缺乏一種創新意識、應變能力的培養,款式變化稍多,學生就會無從下手、素手無策。同時,因為結構課程與工藝課程的分開講授,學生在學習結構設計課程時幾乎不做服裝成品,最多在人臺上做一些結構理解,學生對結構的理解大都處于平面結構狀態,至于最后成品的立體狀態如何,能否達到設計的效果,大多數學生都無法預測。

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不斷完善服裝結構設計教學,是我們必須長期去思考、研究的,只有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適合服裝結構設計學科特點的教學手段和方法,才能有利于教學效果的提高。

2 服裝結構設計教學改革方法

2.1 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充分說明了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性。在給新生進校專業介紹時,就要講解設計、結構與工藝是服裝設計專業不可分割的三個組成部分,處于中心環節的結構起到重要的橋梁作用,以此引起學生重視。在組織學生參觀服裝企業時,請經驗豐富的老師傅講解生產過程,講解每一個環節的作用,讓學生了解到專業特色、學科特點,正確對待各專業課程的學習。

在教學中,適當加入實物展示,增強直觀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講解領型結構變化時,可以選擇不同領型的幾款上裝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切實的感受到不同造型、不同風格的時裝帶來的不同感受,從而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如此老師在講解結構原理、結構變化時,學生會聚精會神的聽講,積極主動的去分析研究從立體到平面的方式、方法,有效的提高了課堂效率。理論是實踐的基礎,清晰、透徹的理論知識是實踐順利進行的保障。當學生自己動手完成結構設計圖,與成品一步步接近時,成就感油然而生,他們的學習熱情會不斷高漲,學習興趣會越來越濃厚,從而形成了良好的學習氛圍。

在教學中,除了利用實物,還可以通過多媒體,讓學生在“圖、文、聲、像”中感受到時裝的魅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將一些枯燥的原理、復雜的結構,通過立體―平面―立體的展示,更為清楚明了的在短時間之內講解透徹。

服裝結構設計教學本身就是一個需要耐心的過程,只有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始終保持這樣的學習熱情,才能達到最佳教學效果。

2.2 緊跟市場發展,培養學生的應變能力

在學生就業過程中,往往會遇到這樣的情形,面試時用人單位要求根據款式圖繪制出結構圖時,會覺得不知道如何開始,腦子里混亂一片。仔細探討,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很多,但我覺得最主要的是教學內容更新慢,學生應變能力較差。

一般教材在理論知識的安排上比較詳實,比較系統,在實例選取時,都是各種類基本款及變化款,幾乎幾年無更新,當然這些是基礎很重要,但教學內容的一層不變也影響了學生的專業視野。因此,老師在安排教學內容時,不僅要注重基礎,也要關注服裝流行趨勢及市場發展,選取企業相關項目,不僅可以鞏固基礎知識,更為學生以后走向企業打下基礎。在項目化教學中,可以讓學生了解當前服裝市場走向,與之相適應的一些結構處理方式,掌握與之相關的一些新的原理、新的技術。

曾說:“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在教育中,尤其服裝這樣一個時尚前沿的行業,更需要培養學生的應變能力,創新意識。在教學中,不能一味的讓學生模仿練習,要教會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采用啟發、引導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自主學習,不僅能應對變化,還能自己創造出更時尚的造型,設計出更合理的結構。

培養學生的應變能力,必須遵循技能形成的基本規律:反復練習,熟能生巧。例如:講解男襯衫結構設計,在講解完結構組成、結構原理,以及基本款式結構設計方法。老師可以收集當前男襯衫若干款,據已有知識,指導學生分析結構變化,處理方法,不僅可以使學生熟練掌握結構分析基本方法,而且深化了教學內容,開拓了視野。

2.3 改革教學模式,培養復合型技術人才

大多數院校的服裝教學都是按服裝形成過程分成若干個獨立的課程,如服裝款式設計、服裝結構設計、服裝制作工藝、服裝營銷等等,各任課教師也都是按照本學科教學內容進行授課。各學科開設學期也不一致,這就造成了學科之間的脫節,從而影響了最終的教學效果。

服裝專業中三個組成部分:設計、結構、工藝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因此,在結構設計教學中要盡可能加強各學科之間的交叉教學,實現專業課程的統一性。例如在講解半身裙結構設計時,在學生了解了結構原理及結構設計基本方法的基礎上,可以讓學生結合服裝設計相關知識,結合流行趨勢設計幾款半身裙,進而對這些款型進行結構分析、繪制結構草圖,為了驗證結構設計的合理性,可以挑選一款制作成品,通過成品可以很清晰的看到結構設計是否合理,是否能夠達到最初的設計要求,然后進行修改再設計,完善作品。實踐證明,合理進行各學科交叉教學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的有效方法之一。

采用傳統講授與情境模擬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情景教學是一種教育教學的創新模式,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題的生動具體的場景,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一種教學模式。結構設計教學中,講解基礎理論知識的同時,引入適量的情景模擬,可以將原本枯燥的理論知識鮮活起來,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同時也將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有利于教學效果的提高。

2.4 注重實踐教學,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服裝結構設計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它的最終目的就是制作出符合設計要求、工藝要求的板型。因此,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將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的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在實踐過程中,因學生基礎差異,水平參差不齊,在實踐時遇到的問題也各不相同,老師在巡回指導中受時間限制,有的問題來不及解答。如在實踐中采用分組教學,讓學生集合集體的智慧進行操作練習,互相討論、互相幫助,不僅可以學到更多的技能,而且培養了學生相互溝通、協調的能力。分組時要注意學生層次均勻,一般4―6人為宜,選取一名學生為組長。在練習中,由組長組織討論、分析問題,練習結束,每組進行總結,然后各組之間進行評比,互相學習。當然,老師不能把問題都留學生自己解決,要給予學生適時適當的幫助和指導。實踐證明,這種教學模式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大大提高了教學效果,而且培養了學生團結協作的意識。

在實踐中,不僅要重視校內實踐,也要重視校外實習,讓學生走進企業,接觸最新的打版技術,學習老師傅的打版經驗,熟悉企業生產制版流程,讓學生切身感受到企業的氛圍,從而減小校企差距;要帶領學生走進市場,了解當前服裝流行走向、服裝行業發展方向,為學生今后走進企業、走向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

服裝結構設計課程是一門藝術與技術緊密結合的課程,是服裝專業的核心課程。作為一名服裝專業教育者,有責任根據課程現狀及特點,分析研究適合本課程的科學合理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不斷完善本課程教學,在服裝行業迅猛發展的今天,為社會培養更多更好的復合型服裝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篇2

借助有效的教學形式促使中職生構建一個完善的服裝結構設計知識結構,提升中職生的專業技能,發展他們的創造能力。應以教學、傳授知識及提高能力三者為組織課程開展的重點,構建教、學、做3合1的課程教學模式,這樣能夠讓中職生對課程內容進行不同角度的思考,提升教學方法的多元化創新。把平面紙樣設計跟立體裁剪進行結合運用到課程教學過程中也是一種非常不錯的嘗試。有很多的企業都選擇采用平面制圖后立體裁剪調整這一方式來開展制版工作,此種生產模式的優勢已被實際所檢驗。因此,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借助平面和立體的有機結合可以讓教學效果更為顯著。并且,教學活動的多元性,也能提升中職生思維能力,讓課堂教學更加有效。(1)多媒體教學的多元性。選擇多媒體的教學方式穿插到教學當中,借助錄像、幻燈片與圖片等的不同形式,能很好地增強課堂的感染力,對教學目標的完成具有直接作用,可以讓中職生具有更強烈的參與欲望,發展中職生的思維能力。(2)制圖教學的多元性。制圖活動作為一個相對完備的課堂質量檢驗過程。制圖教學即可對中職生的理論知識及專業能力進行有效檢測,又能在繪圖過程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及解決問題,讓中職生了解知識、掌握知識,增強他們的分析力與應用力。(3)語言表達的多元化。服裝專業教師口頭表達的水平,將直接地影響到課堂教學的質量。高水準的口頭表達能夠巧妙地喚起中職生的學習欲望,促使他們創造性地學習。

篇3

服裝結構設計;穿戴模擬;精確性

ブ型擠擲嗪牛 TP391.41

文獻標志碼:A

英文標題

Dressing simulation system for costume structure design

び⑽淖髡咼

MAO Gang1, HUAI Yan2, ZHOU Gang1

び⑽牡刂(

1. 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610065, China;

2. Construction Survey and Design Institute, Yibin Sichuan 644000, China

英文摘要

)

Abstract:

The computeraided designing system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costume structure design; however, the traditional costume structure design is based on 2D planar drawing, and has some shortcomings. For example, the design effect is not intuitive and the design process is not continuous. In addition, most dressing simulations in the field of computer graphics can only achieve a rough result of morphology, lack accuracy and cannot meet the parametric requirement in the costume industry. Hence, in this paper, a dressing simulation system for costume structure design was designed and realized. The system, whose input was a standard drawing, got various kinds of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 in the drawing. The threedimensional cloth constructed by these parameters can reflect the original design, which improves the accuracy of the simul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is system can put the costume on the human model quickly, which is able to help the fashion designer to work intuitively and continuously.

英文關鍵詞

Key words:

costume structure design; dressing simulation; accuracy

0 引言

各種各樣的計算機輔助設計系統(如AutoCAD等)的應用極大地提高了服裝設計效率。設計者能利用計算機快速地設計出參數化的平面結構圖紙。然而,這種設計模式有個明顯的缺陷,即服裝的設計效果不能通過圖紙直觀地反映給設計者,往往需要設計者依靠自身的主觀經驗來聯想猜測。目前,計算機服裝穿戴模擬的方法有以下幾種:1)先基于手繪界面建立平面服裝草圖;然后在草圖和3D人體模型(簡稱人體模型)表面對應的部位繪制有向線條;接著在這些線條基礎上實現服裝的映射;最后完成穿戴[1]。2)用戶直接在三維空間中基于人體模型進行服裝設計[2]。以上方法在操作上比較簡便,但是它們只能實現主觀上、概念上的設計,缺少必要的精確性,無法滿足服裝工業設計的參數化要求。

針對上述問題,本文設計實現了一個基于服裝結構設計的服裝穿戴模擬系統。其特點是:1)模擬精確性高。系統以標準CAD圖紙作為輸入,完全基于圖紙中的各種特征參數進行模擬,提高了模擬的精確性。2)使得服裝設計直觀明了。圖紙被立體化后穿戴在人體模型上較直觀地展示出服裝的設計效果。3)使得服裝設計一氣呵成。設計者利用該系統能在結構設計過程中進行穿戴模擬,使得設計過程連貫起來。4)操作簡單。用戶的負擔很輕,整個過程僅需作一些標記和拖拽。

1 系統實現

1.1 系統概述

本文的目標是以服裝結構設計圖為輸入,通過平面建模提取特征參數,通過立體建模使服裝立體化,并將其映射到人體模型上,模擬出“穿戴”的效果,系統流程如圖1所示。

圖紙建模是從服裝結構平面圖文件(如CAD文件)中提取特征參數和拓撲信息,形成圖紙模型。網格建模是將圖紙模型網格化,形成網格模型。服裝縫合是對服裝網格模型進行縫合,包括特征邊縫合、省縫合等,使服裝立體化,形成立體模型。筆畫投影將用戶的手繪輸入映射到人體模型上。映射是本系統的最終操作,旨在將服裝映射到人體模型三維空間,包括特征邊映射、網格映射等。

圖片

圖1 系統流程

1.2 圖紙建模

圖紙建模目標是通過采樣圖紙邊界輪廓線(簡稱邊界多邊形)構造一個頂點序列,將抽象的拓撲信息和用戶標記信息轉化為具體的、便于計算機處理的形式。

1.2.1 概述

圖2是女式上衣的右半身CAD結構設計圖。由于本文的需要,在此引入特征邊和省的概念。

特征邊(trait):服裝結構中有特殊意義的邊,例如圖2中最左邊是后背豎中線,屬于特征邊。

省(dart)[3]:服裝術語,如果把省縫合起來,便能使相應部位隆起,如前肩省、肚省。

圖片

圖2 服裝結構圖原型

用戶需要通過AutoCAD界面在圖紙上標記出所有的特征邊和省,并為每條特征邊設置方向和一個ID,為每條省設置一個ID。為了將用戶標記的特征邊、省信息也加以保存,系統把是否為特征邊、是否為省、特征邊方向、特征邊ID和省ID當做邊界多邊形采樣頂點的屬性來處理。這樣,圖紙建模實際就是采樣邊界多邊形上的頂點以及設置采樣頂點相應屬性。

1.2.2 服裝圖紙模型

服裝結構平面圖紙抽象為圖紙模型PВ在Pе諧了要保存用戶標記信息外,還需要保存頂點的坐標。故系統將服裝圖紙模型定義為如下結構:

P={{x,y,tid,dirTag,did,cIndex},dir}

其中:x和y為頂點坐標;如果該頂點屬于一條特征邊,tidв糜詒4嫣卣鞅ID,否則為默認值;如果該頂點屬于一條特征邊,dirTagв糜詒4嫣卣鞅叩姆較潁否則為默認值;如果該頂點屬于一條省,didв糜詒4媸〉ID,否則為默認值;如果該頂點屬于一條省,cIndexв糜詒4媸〉鬧行牡閽詎Pе械乃饕值;dirЪ鍬急囈綞啾咝蔚牟裳方向,為0表示順時針方向,為1表示逆時針方向。

該模型將用戶標記信息當成頂點的屬性來處理,既能保存圖紙的基本拓撲信息和用戶標記信息,又簡化了采樣過程。

1.2.3 構造

CAD圖紙中的圖元(如直線、曲線、多段線等)是以實體記錄的形式保存在CAD圖形數據庫中。CAD圖紙的采樣常需借助ObjectARX[4]來讀取圖形數據庫,對每個取出的圖元處理過程大致如下:

1)如果實體是多段線,則炸開該多段線。將炸開得到新實體(如直線、曲線)加入圖形數據庫里之后,繼續讀取數據庫。

2)如果實體是直線,則取出直線的起點和端點,然后根據用戶標記信息將點保存到Pе小*

3)如果實體是曲線,則對曲線進行等間距采樣,然后根據用戶標記信息將曲線起點和端點以及采樣得到的中間點保存到Pе小

┑2期

毛剛等:面向服裝結構設計的服裝穿戴模擬系統

┆撲慊應用 ┑31卷

1.3 網格建模

服裝的圖紙模型準確地描述了服裝結構的輪廓形態和縫合信息,但是,該模型不能直接用于服裝操作、模擬及渲染。為了將服裝圖紙模型表示的信息完全融入到三維模型中,并且提供足夠的信息作后續操作。系統接著便對服裝進行網格建模,以Pё魑三角化算法的輸入,對圖紙進行網格化。

1.3.1 服裝網格模型

三角網格模型一般包括以下3類基本元素:頂點列表、邊索引列表和三角形索引列表。頂點列表是一系列孤立的頂點的集合;邊索引列表是一系列索引邊構成的列表,其中每條索引邊由組成該邊的兩個頂點的索引構成;三角形列表由一系列索引三角形構成,每個索引三角形由組成該三角形的三條邊的索引構成。即:網格模型可以表示為M={V,E,T},其中V為頂點列表,E為索引邊列表,T為索引三角形列表。故系統將服裝網格模型定義為如下結構:

C={M,D,Tr}

其中:M是網格結構,D是省集合,Tr是特征邊集合。И

該模型主要表達了如下幾類數據信息:首先,服裝的拓撲結構得以完整表達,該拓撲結構在本文后續的模擬穿戴和操作、服裝呈現中都是必要的數據基礎;其次,服裝的空間信息得以表達,利用這些信息才能對服裝的三維形態加以呈現;最后,該模型表達了服裝結構中的用戶標記信息,這些信息為服裝結構處理及穿戴模擬提供了必要的數據支持。

1.3.2 網格化和邊界裁剪

在該階段,用帶約束Delaunay三角化算法[5]對PЫ行處理,得到圖紙的初步網格結構。圖3(a)是Delaunay算法對PЫ行初步處理后的結果。可以看出算法會在邊界多邊形內部和外部都進行剖分,在多邊形內部,算法會細化生成許多新點,而在外部不會細化。因此,初步三角化之后還需要裁剪掉邊界多邊形外多余的三角形,即邊界裁剪。

如何去掉這些多余的三角形?本文采用的方法是判斷每個三角形的重心是否在圖紙多邊形內。如果在邊界多邊形內,則保留該三角形;如果不在,則刪除。值得注意的是,不應該刪除三角形的任何頂點。邊界裁剪完成后的效果如┩3(b)所示。

1.4 服裝縫合

服裝想要立體化,就需要被縫合,省縫合是其中一種情況,另外,某些特征邊(例如前肩線和后肩線)也需要縫合。簡單而言,縫合就是將待縫合的兩條邊上的所有頂點依次合并起來。

服裝縫合包括省縫合和特征邊縫合,就處理過程而言,兩者沒有本質區別:第一步,依次取出兩條邊上的頂點,組成頂點對Аv1,v2〉。如果兩條邊上的頂點數不一致,頂點無法依次配對,便會導致在網格曲面中形成“空洞”或“分叉”。對點較少的邊進行“分裂”操作,生成一定數量的新點使兩條邊的頂點數一致,便能解決這個問題。第二步,依次“合并”這些頂點對。因此,服裝縫合的關鍵問題便是如何實現分裂和如何實現合并。

圖片

圖3 網格建模各階段效果

1.4.1 分裂

分裂操作的目標是在原有邊上新建一個頂點,把原有邊拆分成兩條新邊。假設原有邊為e,實現過程如下:

1)在e上新建一個頂點v。

2)遍歷網格結構找出包含e的所有三角形ti,對每一個三角形執行如下操作:И

①取出ti的另外兩條邊,分別與v構建新三角形,并把這兩個新三角形加入網格結構中;オ

②將ti刪除;

③Ыe刪除。オ

1.4.2 合并

合并操作的目標是創建新的頂點代替以前的兩個舊點,并在新點的基礎上創建新的三角形及邊代替以前的舊三角形及舊邊,如圖4所示。假設欲合并的兩個點分別為v1Ш酮v2В實現過程如下。

1)遍歷網格結構找出包含v1Щ虬含v2Щ蛄降愣及括的三角形tiВ邯

①如果ti同時包含v1Ш酮v2В那么設tiУ牡諶個頂點為Иv0,并判斷v0的鄰接三角形列表;オ

②如果包含v0У娜角形數目小于1,則預刪除該頂點;否則,在沒有創建新頂點的情況下,創建新頂點vnВ繼續下面的操作。

2)取出tiе脅話含當前點(v1Щ顙v2В┑哪翹醣擼與vnЧ菇ㄐ氯角形,并加入網格結構中。

3)預刪除tiе杏氳鼻暗悖ív1Щ顙v2В┫嗔誚擁牧教醣摺*

4)預刪除tiА*

5)將當前頂點(v1Щ顙v2В┰ど境。

6)遍歷結束,將所有預刪除的元素(頂點,邊,三角形)作實際刪除。

上文提到的預刪除是指在算法執行的時候,因為一些元素攜帶的拓撲結構信息在后續過程可能需要使用,所以不能立即刪除,只能作刪除標記,待整個過程執行完畢再進行實際刪除。

1.4.3 縫合效果

圖5是網格縫合示意圖,縫合前后1.3.1節中的集合Cе械畝サ闋標都是基于圖紙的,它們相對于人體模型坐標系是沒有意義的。但是,頂點之間的距離相對于人體模型坐標系是有意義的,并且這也是還原服裝的3D效果的關鍵所在。圖中每條邊的長度都已經合理地繼承于原始圖紙,當把所有的邊還原為真實的長度時,服裝的形態就會立體化。

圖片

圖4 頂點合并

圖片

圖5 網格縫合

1.5 筆畫投影

1.5.1 筆畫模型

筆畫在形態上看起來和曲線相似,但是它們在計算機中的表示方法是完全不同的。曲線是定義在幾何空間的連續點集,它可以由數學方程精確描述,而筆畫在計算機中是由一系列采樣點及連接直線段組成的。本文中定義筆畫模型S為:オ

S={Pt,L}

其中:Pt是筆畫線路上的采樣頂點的有序集合,L是筆畫線路上前后兩點組成的線段的有序集合。И

1.5.2 人體網格模型

類似于服裝網格模型,人體網格模型也包括V列表、E列表和T列表,不同的是,人體網格模型中應該包含一個筆畫列表S。系統定義S是為了同服裝網格模型中的Tr進行配對,實現從特征邊到筆畫的映射。注意,S和Tr應該是一一對應的,例如肩膀處特征邊對應肩膀處特征筆畫。為了盡量減輕用戶的負擔,整個系統只在人體肩部指定了兩條特征筆畫。系統將人體網格模型定義為:

B={M,S}

該階段的目標就是將用戶手繪輸入的S投影到人體模型上。首先,用戶手繪輸入特征筆畫,然后,系統按照S的模型對筆畫采樣[6],最后,將筆畫投影(即筆畫的坐標轉換[7])到人體模型上。И

1.6 映射處理

系統最終步驟便是映射處理,即把服裝立體模型中所有頂點的坐標映射到人體空間坐標系中,完成穿戴。首先,將服裝肩部的兩條特征邊映射到人體模型肩部那兩個筆畫上,即特征邊映射;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網格映射;最后,完成穿戴。

本文有如下定義:如果三角形有兩個頂點已映射,那么可以根據這兩個頂點及邊長完成第三個頂點的映射,稱第三個頂點處于可映射狀態;如果只有一個頂點或者零個頂點已被映射,那么暫時無法完成映射,稱不可映射狀態。

1.6.1 特征邊映射

特征邊映射是整個服裝映射的基礎,后續的工作必須在此基礎上進行。如何方便快捷地建立從肩部特征邊到肩部筆畫的對應關系?系統在特征筆畫和特征邊的起點處構造了一個小方塊,用戶只需拖拽小方塊便能方便地進行元素配對(例如特征邊縫合之前特征邊的配對以及特征邊映射之前的特征邊跟筆畫的配對),操作極其簡單。

特征邊映射的過程如下:首先,用戶拖拽小方塊將特征邊和特征筆畫配對;然后,采取如下方法完成特征邊映射。

1)將特征邊的第一個頂點T.P0О湊帳(1)映射到特征筆畫的第一個頂點F.P0А*

T.P0=F.P0+d×N0(1)

2)依次取出Tе械南叨斡攵サ愣元АT.pi-1pi,T.Pi〉,i=1,…,n,Ъ撲閬叨為T.pi-1piУ某ざ泉ltiВ循環執行如下過程。

3)從特征筆畫的起點開始遍歷特征筆畫中的頂點,并迭代地記錄當前頂點F.Pj與上一個頂點F.Pj-1,б來衛奐蛹撲惚駛中線段長度和lsВǔ跏薊為0)。如果lsУ某ざ卻笥詰鼻跋叨緯ざ泉ltiВ則可以映射特征邊中當前點,按照式(2)計算其坐標:

T.Pi=F.Pj+(ls-lti)×(F.Pj-1-F.Pj)+d×(Nj-1+Nj)В2)

當前點映射完成后使ls=ls-ltiВ重復執行2),直到Tе興有頂點完成映射。

在式(1)和式(2)中,dП硎鞠低吃ど璧姆裝與人體模型的間距,Nj表示特征筆畫中頂點F.Pj所映射到的人體模型的對應點的單位法向量。

1.6.2 網格映射

網格映射的目標是在特征邊映射的基礎上,逐步迭代地將服裝立體模型中的所有頂點的坐標在人體模型空間坐標系中確定下來,模擬出穿戴的效果。

在特征邊映射之后、網格映射之前的服裝網格結構中,有一些頂點處于已映射狀態(如肩部特征邊上的頂點),還有一些處于可映射狀態(如肩部特征邊附近的點),更多的是處于不可映射狀態。

顯然,只能對處于可映射狀態的點進行處理。對可映射點的處理其實是一個知二求一的過程:三角形T有2個頂點(設為P1和P2)已映射,已知3條邊長分別為l1、l2和l3并且已知P1、P2在人體模型上的法向量n1、n2,求解另一個頂點P3,如圖6所示。И

圖片

圖6 知二求一示意圖

首先,取n=n1+n2作為T所在平面的法向量。該方法最為簡單,計算代價小,并且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能得到很好的結果,其缺點是在模型表面曲率較大的地方,該法向量是不精確的;然后,利用式(3)求得P3:オ

P3=O+r×Unit[(P2-P1)×n]В3)

在這個公式中,O是以P1、P2為圓心,l1、l2為半徑的兩個球的相交圓的圓心,r為相交圓的半徑,Unit表示單位化。И

容易發現,網格映射是持續知二求一的過程:首先利用已映射點,求可映射點;執行完后,以前的可映射點變成已映射點,以前的不可映射點變成可映射點;接著執行知二求一,直到網格中所有點都求出來,完成穿戴。

1.6.3 映射策略

每次迭代過程中都有許多可映射點,優先選取哪些點進行處理對最終的模擬效果有著顯著影響。因此,需要制定一個合理的頂點映射策略。本文采用如下策略:由于特征邊是最先進行映射的,所以特征邊上的頂點的映射優先權權值最高。很自然的,距離特征邊越近的點,權值越高,距離越遠的點,權值越低。在對網格中的頂點進行映射之前,先采用式(4)計算出每個頂點的權值。

Qv=∑ni=1qi×1.25(R-di)В4)

其中:R是一個常數;di表示當前特征頂點集中第i個頂點到v的最短路徑長度,qi是該特征頂點的權值。從式(4)可以看出,權值的計算按特征頂點vi到當前頂點的距離按指數衰減計算而來。其中R表示衰減半徑,當距離大于R時,vi對v的權值影響甚微。オ

在計算完所有非特征頂點的權值后,按權值大小把頂點放入隊列Q中,對隊列Q執行如下操作:取出隊列的第一個頂點,采用前面介紹的網格映射方法進行映射,如果映射失敗(即不滿足映射條件),將該頂點放到隊列尾部;重復上述過程直到Q為空。這樣就能將所有頂點按優先順序完成映射。И

2 系統效果展示

系統處理一次模擬需要經過以下步驟:首先,加載人體模型和服裝結構如圖7所示,用戶通過CAD在圖紙上標記一些特征邊和省;然后,進行服裝網格化;接著,進行服裝縫合,包括特征邊縫合(用戶拖拽對特征邊配對)和省處理;接著,用戶拖拽實現特征邊和特征筆畫的配對如圖8所示;緊接著,進行網格映射,如圖9所示;最后,完成穿戴模擬,如圖10所示。

圖3 結語

針對服裝穿戴模擬在傳統服裝結構設計中連續性、直觀性和精確性差等問題,本文以服裝結構平面圖為對象,設計實現了一個面向服裝結構設計的服裝穿戴模擬系統,以達到幫助服裝設計師實時觀察服裝結構設計效果的目的。系統對服裝進行了平面建模和立體建模兩層建模。兩層模型準確完整地表達服裝的形態和自定義信息。系統操作簡便,用戶通過簡單的標記和拖拽便能完成一次穿戴。最后給出了該系統的實現效果。下一步將改善數據結構,減小數據冗余,增加物理模型實現織物仿真,利用能保存模型細節的拉普拉斯法[8-10]來實現服裝模型的編輯。

げ慰嘉南:

[1]

IGARASHI T, HUGHES J F. Clothing manipulation[C]// 15th Annual Symposium on User Interface Software and Technology. New York: ACM, 2002: 91-100.

[2]

TURQUIN E, CANI M P, HUGHES J F. Sketching garments for virtual characters[C]// EUROGRAPHICS Workshop on Sketchbased Interfaces and Modeling. New York: ACM, 2004: 175-182.

[3]

張皋鵬.服裝結構設計[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 2008.

[4]

李長勛. AutoCAD ObjectARX程序開發技術[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 2005.

[5]

CHEW L P. Constrained delaunay triangulations[C]// Proceedings of the Third Annual Symposium on Computational Geometry. New York: ACM, 1987: 97-108.

[6]

孫正興,徐曉剛,孫建勇,等.支持方案設計的手繪圖形輸入工具[J].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圖形學學報, 2003, 15(9): 1145-1152.

[7]

ANGEL E.交互式計算機圖形學――自頂向下方法與OpenGL應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8]

MAILLOT J, STAM J. A unified subdivision scheme for polygonal modeling[J]. Eurographics, 2001, 20(3): 1-10.

[9]

篇4

第一,在已知結構設計理論領域,談得最多的是結構設計的方法,而指導性的原理、法則談的不多,且不成體系。結構設計方法可謂層出不窮,百家爭鳴,大致可分為兩大板塊,其一為平面法(稱之為平面分析法更準確些),其二為立裁法(稱之為立體模擬法更貼切)。立體模擬法直接、有效解決問題,無需太多理論依據。可平面分析法就不一樣了,沒有理論依據比較讓人費解,例如,平面分析法又分為比例法和原型法,而比例法包括胸度法、短寸法、D式、矩形法等,原型法又包括文化式、登麗美式、母型等。方式方法之多讓人目眩,初學者更是無以適從,難以決擇。所有方式方法作為結構設計的一種手法無可厚非,但將這些方法作為結構設計原理就說不過去了。

第二,在結構設計實踐領域,也就是制板過程中,可以說是八仙過海,各施各法。很多結構設計師,他們使用的方法和對結構設計的理解均有所不同,有人說比例法好,有人說原型法好,當然也有說立裁好的。成熟一點的結構設計師掌握的方法也多一些,那么他們是用什么方法來依據款式效果進行結構分解呢?可以說這類結構設計師肯定具有一定的變通方法和能力。可是,問到他們是否有具體理論依據或原理、法則之類的問題時,則大多數結構設計師都感到很茫然,不是答非所問就是說主要靠經驗。

從以上兩點可以看出,現在的服裝結構設計理論還沒有真正建立起來。其實不難發現所有的結構設計方法和實際操作中,人們都在應用一些結構設計中的共同原理和法則,只是沒有充分、系統地進行發掘和總結。只要我們把服裝結構設計的原理系統地建立起來,所有結構設計方法都將有章可循,融會貫通,也就避免走很多的彎路,甚至能總結發現更好、更快捷的新方法。另外,一種結構設計方法很難與服裝造型設計聯系起來,說明結構設計與服裝造型設計的關系,如果把結構設計原理與服裝造型設計聯系起來,將進一步加快服裝設計一體化理論構建的進程。建立結構設計原理體系,也將更容易理解結構設計承上啟下的真正意義。所以發掘、總結、探討出結構設計原理越早越好。

接下來我們探討一下結構設計中有哪些原理,怎樣理解這些原理,這些原理在結構設計中究竟起到些什么作用呢?

服裝結構設計的概念可分為狹義和廣義兩方面來進行理解。狹義就是對服裝設計款式效果進行結構分解的過程;廣義又分為兩層意思:(1)服裝設計追求的是設計的款式著裝于人體的效果,也是人體的包裝設計,因此,服裝結構設計在剖釋款式效果的同時不容忽視作用于人體對其結構的影響,服裝結構設計也就是科學而富有創意地處理人體與款式二者的關系,追求完美的結構分解的過程。(2)服裝設計主要追求人體包裝藝術效果,同時服裝也是通過技術加工成型的一種結果,服裝設計是藝術與技術的結合,服裝結構設計也就是對藝術表現形式的一種再現,并充分考慮工藝技術操作的可行性的過程。

結構設計既要從款式效果入手,也要考慮工藝設計的可行性,結構設計的原理也應該圍繞款式設計與工藝設計來進行探討。

1.模擬與補整原理

模擬:在既定效果與人或人模的基礎上進行感覺上的同化。

補整:為綜合設計效果與人體機能對結構進行合理的重塑。

結構設計原本就是對款式設計的合理分解過程。款式設計首先考慮的就是外部造型設計,造型分A、V、O、H、X五種基本外廓;在結構設計同樣先考慮結構輪廓,大體輪廓對款式效果進行模擬即可。外輪廓結構線的處理細致一些便要充分結合人體的外形結構來進行模擬,最終使其與效果同化。模擬在結構除輪廓外還有許多地方要模擬才能與效果相符。例如一些仿生設計,類似燕尾服、絲瓜領、心形口袋等。在結構設計中基本上是依葫蘆畫瓢。不管平面分析法中的哪種方式,都離不開模擬的原理,在立體模擬法中,模擬作用不言自明。

服裝設計包裝既要考慮設計外觀效果美,同時也要考慮人體機能與形體美的塑造,所以在結構設計中要達到款式效果,必須對人體起伏與關節部位進行合理重塑。像用于立裁的人模一般都進行過合理的補整,除了形體補整外,在結構設計常用的互借法則及省移都是補整的具體運用,如大小袖的袖偏互借,前后片量的互借,過肩、肩克、省移等。

2.比例與分割原理

比例:是指整體與局部、局部與局部之間,通過其長度、距離之間量的比較,所產生的平衡關系。

分割:是設計手法和美學原理在結構設計中的延續和具體化,也是把整體合理斷開,致使整合后更完美的手段。

結構設計是款式效果設計的具體量化的過程,在量化的過程中,很自然就運用了比例這一數學原理,結構設計的平面分析法立了一種為國家英勇奉獻的精神典范。90年代開始,江西省的城市公共藝術向裝飾性方向發展,重視表王見城市的歷史與文化,如江西九江外難的《九江魂》文化浮雕墻,描繪出九江的歷史和當年的抗洪場景。還有一些城市雕塑小品,多以民俗為題材的銅雕,南昌勝利路上的標志性雕塑《章水井》和上饒市抗建路步行街上的《三口一家》,極具代表性,刻畫的個個惟妙惟肖,與周圍環境和諧統一。

但目前江西城市公共藝術互動性的作品較少,隨著國內外數字化技術的普及與推廣,數字化城市公共藝術也逐漸增多,江西應與時俱進,增加公共藝術的互動性,讓人們參與進來,互動起來,這樣才能使整個城市更和諧,整個社會協調發展。中,所有方式方法都運用了比例原理。也正因為所采用比例的出發點不同,所以產生了各式各樣的方法。如果能分析得法,目的相同,同樣都是量化各部位的結構關系,還可以產生更多的方法來制圖。如胸度式、短寸式、D式等都是給定已知條件不同,用不同比例方式來權衡未知的量的制圖方式;原型法則先用比例量化制模,后參照模具已知量與效果存在的差異進行補整制圖。通常在效果設計立體塑型相對簡單的情況下,用比例原理、平面分析法來進行結構設計,在積累大量經驗的比例數據后,可快捷、方便、有效直接分解出結構圖。在立體模擬法操作過程中,或多或少也將用到比例原理,先運用比例數據確定模擬裁片的大體形狀,操作起來將事半功倍。

分割一般伴隨比例未定位,分割是設計效果造成視覺;中擊常用方法。簡單的講分割按款式設計圖以比例定位模擬便可,但有些分割精妙的地方在于融合了人體曲面,結合省褶一起應用便復雜一些。也正因為有了分割使原本看似簡單的包裝結構變得豐富多彩。如我國古裝一個簡單裁片只分割開口便可成衣,而現今二開身、三開身、四開身甚至幾十個分割裁片組成一件衣服,所以在結構設計中分割原理的熟練運用就尤顯重要了。諸如主體前后、左右的分割,公主線分割,開刀背,過肩、肩克等。同時對稱、均衡、比例、協調等美學法則在分割原理應用中也不容忽視。

3.收省、褶皺原理

省與褶:通常被解釋為把多余的面料省去與剪掉或折起來。另一層意思是省因設計造型與符合人體起伏變化而產生、并進行形狀、位置、大小及長短等一系列變化;褶更多連同節奏韻律、裝飾等美學法則一起使用。

在結構設計中,省、褶作為一種比較特有的現象規律而存在。省、褶多用于輪廓、邊線(連同分割)針對人體隆起部位而使用,也可理解為彌補部位差而生成。省、褶的生成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和原則性,所以我們可以把它當原理來普遍使用。

省使平面的面料符合設計造型與復雜的人體曲面,因人體的起伏部位圍度與距離數據差的存在還是可以找出一些規律。

(1)省可以處在輪廓,邊線部位名稱來命名。如胸省、肩省、臀省、腰省、下省、領省等。

(2)在滿足一定的造型所需量的前提下,省可在隆起部位四周任何邊線位置上進行轉換。

(3)省在立體塑型效果及工藝的要求下,省大省長可形成一定規律,即省長一般為省大的四倍以上,省尖距離凸點3cm-4cm的距離(此規律僅供參考),參考數據如表1。

因考慮工藝設計要求省大一般不少于1cm,同時考慮人體突起部位到周邊輪廓的實際距及塑型要求,省大也很難超出3.5cm(僅供參考)。

(4)依據造型效果及曲面吻合要求,省的形狀選擇也有一定的預見性。

因省在塑型方面作用大,所以省的運用在結構設計中的地位舉足輕重。

省與褶既有相通的地方,也有不同之處,省追求立體塑型的外觀平整性,褶在平衡部位差的同時,更多追求一種律動與立體、層次、裝飾的效果。褶常與分割結合運用,使結構產生更多豐富變化;褶的使用唯美的因素稍多一些,結構處理相對簡單一些,只要把量核實保證整體造型不受影響即可。當然也有一些難度大的便結合立體模擬法解決。

4.協調與統一原理

協調:指局部與局部、局部與整體量與形的吻合。

統一:指設計效果與結構、結構與工藝設計的吻合和一致性的追求。

服裝結構設計中局部與局部、局部與整體,連同分割,涉及二個結構裁片的相拼接問題都力求相互吻合,接口處的量與形的協調是關鍵,量與形的考慮因素除設計效果的影響外,還應考慮工藝設計成型的要求。各部位的協調一致的重要性可想而知。諸如領口、袖窿、衣身前后,分割的上、下、左、右的協調是結構設計的重點之一。對里外勻、吃勢、結構線流暢等要求就非常的細,這些要求也是早就在結構設計理論中形成了共識和規律,例如,結構線的要求,直線與弧線、弧線與弧線相接都嚴格按照圓與切線的數學法則來處理。

服裝結構設計中的統一追求是效果、結構、工藝與人體的完美結合。而在結構設計中追求的效果除結構特點外,也可指對著裝后的松緊感覺的評估,類似緊身、合體、寬松等設計效果在結構設計也有相應規律可循,并可以量化,以下是效果,人體、結構結合的參考圖表(以胸圍、臀圍為例)。

效果:非常緊松、緊松、合體、適體、舒適、寬忪、非常寬松。

人體:量取凈體B、H尺寸(如表2)。

篇5

一、 “立轉平”,認識服裝人體結構

‘立’是指人體。在教材(《服裝結構設計》)中第一章節就講了人體的一些特征(包括男女體型的異同點),對人體的基本構造和基本體型進行了講解,并結合人體對服裝進行了分析,在這一章中除了解部分人體構造和體型外,還要結合服裝結構平面圖上的點、線、面以加深人體與服裝兩者之間的關系。也就是把立體的運用到平面當中,兩者相互對應起來。在課堂上學生對照教材中的圖片,在身上找到相應的部位,如點當中的頸肩點、肩端點、頸窩點等。

對人體的立體形態有了一定了解以后,我們結合人體的形態進行服裝的結構設計。在結構設計中我們要對這一件服裝進行詳細的分析,如西褲的結構設計:此款式在效果圖中看是寬松的、緊身的還是適身的。此款式效果圖看褲長所處的位置在哪個部位,這時要結合人體上下部位作比較。如此褲長處在踝骨往下一點約2-3cm或褲長離地面高出多少,這就是你控制褲長的一個范圍。褲子的內部結構是怎樣的。比如:直袋與裥在內部位置的情況,就要分析該結構在西褲中旋轉位置和該結構的大小情況。通過這樣的解剖過程以提高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這也是結構設計的一個技能。在剛開始學習結構設計時,教師可以通過提示來激發學生思維能力,等到學生對分析款式圖有一點思路方法之后可以讓學生自己回答,教師進行補充、修改、總結款式圖的特點,接下來我們根據規格尺寸進行結構設計。

首先要掌握西褲的最基礎的結構。學生因為剛接觸服裝結構,所以在講解時一定要仔細,要對每個計算公式都應分析:為什么要這樣去計算?原理是什么?在講解時,可以借助人體的截面來分析。如臀部的處理上為什么采用四分法,為什么前片要H/4-1,后片是H/4+1。在講解時我一般通過結合人體截面來講解。并通過圖示把這理論化的計算公式簡化了,從這種教學方法中體現了結構與人體的密切關系,同時也說明在結構設計時,要以人體為基礎,在設計時要運用一個空間想象能力就是“立轉平”。

服裝結構設計的“立轉平”是服裝結構設計到具體數據時需要服裝結構設計從服裝的形象思維中過渡而來。落到具體的衣片分辨時,在平面上進行結構設計,確定出衣片形狀及各部位尺寸大小,“立轉平”使得可以將服裝立體的三維圖形轉化為平面形態的二維圖形,這極大地簡化了服裝結構設計的繪制難度,所以具有空間想象的思維對結構設計是有很大幫助的。學生對褲子的結構處理有了一定了解后,可以讓學生繪制一些簡單的款式變化。如:口袋的變化、長短的變化。從簡單到復雜的進行變化設計,這是從教學內容上,在教學手段上可以采用的方法。

二、結構與款式、面料、工藝四者一體化教學

服裝款式是結構設計的前提和基礎,如何根據具體的款式要求設計出合理的服裝結構,是一個優秀打版師的必備素質。在教學上要教會學生看圖制版,根據款式特點,結合服裝的風格、造型特點處理版型。例如,在教學生進行時尚連衣裙的設計時,可以讓學生先學習看圖的方法,即分析款式特點、比例關系,繪制穿著效果圖,再用手工制版和CAD制版兩種方法繪制出最后的樣板,用這樣的方法可以很準確的表達出設計師的意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一起繪制,最后再選擇一些變化款式讓學生自己打樣并制作,檢驗學生自己打樣制成成衣的效果,并講評學生作業中出現的問題,及時糾正。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學會了理論知識,同時進行了實踐操作,老師隨堂指導,及時解決問題,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實踐能力得到了相應的提高。

能夠對照款式準確的打版,了解服裝材料知識是必不可少的,首先是了解面輔材料的質地性能差別。服裝制板時要掌握面輔料的性能,以便在制板時做出相應的適當調節,如按其自然回縮率、升溫縮率、縮水率等具體性能和數值,在制板時進行調節,以確保成品規格的要求,另外要根據面料的紗支、密度、垂感、織紋組織和厚度、軟硬度等在制板中區別對待。

服裝結構與工藝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工藝上的縫份結構、縫邊構造、內部構造區別、整形工藝等方面的變化在制板時都要進行適當的處理和調整。一方面結構設計要適應工藝要求,即結構設計在工藝中能夠實現不同的結構處理,工藝手法有所不同,要充分考慮工藝特點來設計結構。如以西裝領為例,領面、領座的關系要準確,做出的領子才會服帖漂亮。另一方面,要讓學生充分理解這一結構特點,還要借助工藝手段來實踐。實際上,結構理論很抽象,與實物之間還有距離,用具體的工藝來表現更為直觀,印象更深刻,特別是通過實際工藝演示,可以調整結構設計的不足,有助提高結構設計水平。

三、 參與企業實踐,提升整體素質

如何真正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企業打版之中,還要考察現代服裝企業的實際運作。通過參觀、見習,形成對企業打版的初步認識。然后開展服裝結構項目教學,與企業進行合作,由企業派師傅來進行該教學實訓活動或者學生下廠生產實習,針對企業要求,全程加以訓練。根據客戶的訂單來開展一系列的服裝結構訓練,從制定規格尺寸、繪制樣衣結構、制作樣衣等流程,完成后由客人確認,才能進行系列樣板推放,樣板分解、排料等相關工作。這些過程的熟練把握,使得生產實習有的放矢,從時間上縮短了畢業生參加工作的適應期。因此,如何把所學知識轉化為技能,熟練應用于樣板制作,更快適應企業則更為重要,意義更加深遠。畢竟服裝版型是企業生存的根本。

要教好服裝結構設計,就需要將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通過整合結構課程內容,“立轉平”,強化基礎知識學習和訓練,融入計算機信息技術,把款式、結構、工藝各個環節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通過反復的紙樣訓練,深入掌握打板的基本方法;通過對服裝企業制板工作的分解,熟練把握相關環節的特點。

參考文獻:

[1]《服裝結構設計》第四版(高教版).

篇6

[課題項目]本文系遼寧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對高職服裝專業教學與就業定位方向的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編號:JG10DB191)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3)03-0148-01

“服裝結構設計”是服裝院校服裝專業本專科學生必修的重點專業課程,分為服裝平面結構設計和立體結構設計,也叫平面裁剪和立體裁剪。它以設計理念為指導,以專業技術技巧為手段,強調動手實踐的直觀性、創意性和全面綜合能力,是一門極具實踐意義的特色課程。

一、服裝結構設計課的目標定位及能力結構

1.目標定位。在服裝行業轉型與升級過程中,高職院校服裝結構設計應該以服裝行業發展動態和企業的人才需求為目標,服務于服裝產業和區域經濟的發展,為服裝生產企業和研發部門培養服裝結構設計、工業樣板開發、服裝樣品試制和服裝產品策劃等技能型人才和技術型人才。

高職院校服裝專業在建設過程中,服裝設計人才培養的定位應由過去的以技能型為培養目標轉向以技術型為培養目標,注重高職院校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2.能力結構。服裝結構設計能力是在服裝款式設計的基礎上,培養具有從款式設計到紙樣的結構設計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幾個內容:(1)對服裝款式的分析能力。整體與局部結構的形態、各部位相關線條的吻合關系、各部位比例關系和具體尺寸分析能力。(2)對服裝款式的分解能力。掌握平面結構與立體結構的設計方法,分解各類服裝從款式到紙樣的結構設計能力。(3)工業用系列樣板的制定能力。適應服裝產業化的要求,學生按企業標準制作工業樣版及用服裝CAD軟件打版的能力。

二、建立適應服裝產業需求的教學模式

服裝結構設計課的教學模式,是決定服裝專業畢業生能否適應服裝產業不斷發展的關鍵。多年來,我系遵循培養技術型專業人才的宗旨,研究服裝結構設計課程前沿和后續銜接、課程特點,根據工作崗位和職業需求特色,注重市場實際與教學實踐相結合,將教學模式與人才培養目標相結合,從多角度、全方位加強與完善課程改革與建設。

1.以原型裁剪為結構設計的基礎理論。原型就是服裝的基本型或母型。即按人體的幾個凈尺寸,經過計算繪制成基本型,把它作為裁剪各種款式服裝的依據;按照款式造型的具體要求,對原型的各部位加以縮放。原型裁剪法具有造型變化豐富、靈活,理論數據準確、穩定,服裝合體性強等特點。其研究的出發點是人體,其設計理論是以人體為本,制圖公式和系數來自于大量的人體體型測量調查、研究分析,不受成衣的干擾,制作出來的原型具有廣泛的通用性。原型直接源于人體,相當于把立體的人體表皮平面展開后,加上基礎放松量而構成的衣服的原型,其處處顯示人體與服裝的關系,使服裝具有很強的適應性。

原型以人體為本的設計特點,有助于學生認識服裝制圖方法,認識服裝結構與人體之間的關系。其變化原理強,但有萬變不離其宗的特點,適合培養學生創造能力。以原型為基礎,為各種服裝款式結構設計的展開、分割、加放或縮減提供了嚴謹而可靠的依據,方便快捷,能夠準確地表達設計意圖,更加適合現代服裝產業的發展需求。

2.以立體結構與平面結構的有機結合為重點。立體結構是將面料直接復合在人體或人體模型上進行的制版方法,設計師可以直接感受成衣的穿著形態、特征及松量等,是平面結構所無法比擬的。這種方法不僅適用于結構簡單的服裝,也適用于款式多變的時裝;由于立體結構不受平面計算公式的限制,可以邊設計、邊裁剪、邊改進,隨時觀察效果、隨時糾正錯誤,這樣就能解決平面結構中許多難以解決的造型問題。例如,在禮服的設計和時裝制作中,出現不對稱、多皺褶及不同面料組合的復雜造型,如果采用平面裁剪方法是難于實現的,而用立體裁剪就可以方便地塑造出來。這樣從平面到立體的直觀教學方法,既能幫助學生們快速地理解結構制圖的理論,又能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興趣。這兩種方法的綜合運用將是我國服裝結構設計發展的必然趨勢,也將成為我國未來服裝業競爭的核心技術。

3.以手工1︰1制版和服裝CAD打版為實踐能力演練。為了使學生透徹地掌握服裝結構設計理論,同時能適應服裝產業化的要求,我們對學生加強以手工1︰1的制版和用服裝CAD軟件打版能力的演練,盡可能要求學生按企業標準制作工業樣版、推版、排料等,在教學中模擬工業化生產的過程,強化服裝CAD的應用和手工1︰1繪圖,能使學生真實地感受到尺寸的大小、版型的大小,理解服裝結構與人體曲面的各種結構處理形式以及相關線條之間的吻合。繪制完的版型還要再進行成衣制作,成品如何,也是對學生結構設計能力的一種檢驗。

4.教學方法多樣化。服裝結構設計具有直觀性、操作性強的特點,我們嘗試系統化、多樣化方法,收到了明顯的教學效果:(1)教師示范操作。教師不僅要講理論,還必須親自動手演示操作。這種方法直觀性強,勝過語言的表述。(2)分組實施項目化教學。這種方法能使學生相互合作,集思廣益,各盡其能,共同完成一些實訓項目。不僅能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使學生學到技能,也能使學生在學習知識掌握技能的同時,逐步學會與人交流與溝通,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合作精神。(3)教學多媒體化。這種方式不同于一般的多媒體課件教學,而是教師邊講邊做示范,同時配以多媒體動態解剖圖,不僅圖文并茂、信息量大、生動有趣、交互性強,還節約時間,有利于學生反復強化操作環節,深化理解課堂教學內容,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5.教學目標動態化。第一,在結構設計學習初期,以掌握結構基本原理和技巧為目的,結構訓練力求培養學生立體造型和設計的基本能力及創新思維和藝術審美能力。安排“立體裁剪基礎”“裙裝結構設計和原型結構設計”等課程,側重培養學生服裝結構意識,奠定學生服裝結構基礎,加強基礎訓練,加大教學實踐比重,鞏固專業基礎知識,強化學生熟練運用立體裁剪基礎理論、技巧的能力,增強實際的造型設計、版型設計和動手實踐能力。

第二,在結構設計學習中期,以提高學生設計能力和實踐能力為主。安排“服裝設計”“成衣立體裁剪”“服裝原型應用”“禮服立體裁剪及制作”等課程,提高學生整裝立體造型設計及版型制作能力,培養學生的立體與平面的轉化能力。為了適應培養技能型專業人才的目標,我們將教學重點放在成衣、禮服及系列裝的設計和立裁訓練上,通過個性化指導、多種賽事的參選,有效提高學生的結構設計水平。采用“全程參賽”的方式,可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我系每年都舉辦大型服裝設計表演比賽,還組織學生參加國內外多種服裝專業比賽(如設計大賽、買手大賽、立裁大賽),代替單純的完成作品作業,使學生在獨立構思、獨立設計、系列合作、服裝制作、配件制作、舞美、化妝、配樂等多方面得到了綜合鍛煉,有益于提高學生服裝設計整體運作能力,為市場化專業設計奠定了基礎。

第三,在結構設計教學的后期,結合市場需求,引入企業項目,在實踐中鍛煉學生對服裝市場的應變能力。安排“服裝創意立體設計”“服裝工業制板”“市場調查”“下廠實習”等課程,在學生專業實習階段,我們將課堂教學與市場需求真正結合,把服裝企業“引入”課堂,以企業、商場需求款式項目為導向,進行服裝設計及版型設計的實訓,培養有鮮明職業特點的應用型人才;聘請市場專家做技術指導,并一起評價學生的設計作品的市場價值,以市場的標準衡量學生的學習效果,實現學生學習與社會工作的無縫接軌。同時,指導學生走出課堂,到市場中去,到生產車間頂崗作業,把握服裝市場的時尚和脈搏,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動手設計生產符合市場和大眾口味的實用時裝。我們將教室與服裝工作室、服裝企業、服裝商場掛鉤,將學生推到市場的第一線去實踐鍛煉,使教與學更加貼近實際生活,充滿生機與活力,大大提高了學生適應社會和服務社會的能力。

[參考文獻]

篇7

1.2如何加強專業課程間的內在聯系

服裝結構設計課程與諸多服裝專業課程有著緊密的聯系,如服裝設計、服裝款式設計、服裝造型設計課程內容是其結構設計的基礎,而服裝工藝學、服裝工業制板、服裝生產管理、服裝人體工程學等課程又以服裝結構為基礎。因此,服裝結構課程既是一門獨立的課程,又是服裝知識儲備運用的綜合課程,如果能將服裝結構置之于服裝系列教學的大課程中,不單純地將其看為一門課,而是作為一個教學分支來展開教學,對服裝相關專業知識的學習,將是一項深化工程,因此服裝結構設計課程中如何恰到好處地貫穿相關課程專業知識,加強專業課程間的內在聯系,也是服裝結構設計課教學模式探討的一項重要內容。

2服裝結構設計教學模式的改革

2.1增加項目式教學,與實踐緊密結合

服裝結構設計課程是為未來進入社會的服裝生產服務,因此不可避免地與服裝訂單及目的性生產相關聯,因此在服裝教學的實踐中可以結合訂單的實際要求進行項目式教學培養,增加實踐環節。如在講到女西裝的綜合制圖環節時,由于女西裝結構復雜,很容易使學生產生困倦和煩燥的情緒,不能正確將結構制圖的方法掌握。在這個環節中可采取項目式教學,指定客戶需求,讓學生為其設計款式,并根據自己設計的款式進行剖析和繪制結構圖,學生們產生了興趣,樂于實踐,積極參與制圖,再由教師依據學生設計的款式及結構圖進行單獨講解和西裝系列化款式變化及結構設計變化的綜合總結,不僅使學生掌握一款西裝的結構設計,還對比學習了其它的款式結構,增加了學好西裝結構的興趣,加強了款式圖結構圖間對應互換關系的認識。

2.2增設教學實驗環節,貫穿服裝工程各環節

服裝如果純以理論教學為主,會有大部分學生對抽象的結構關系的理解片面化,適時地增加服裝生產環節是對結構內容學習的加強。如學生在學過褲裝結構以后,很多同學對褲裝中的上襠、下襠、中襠、側縫、橫襠、立襠的位置混淆不清,相互間的關聯更無從理解,嚴重地影響了褲裝結構原理的掌握,只能機械的記憶,對不同款式的變化只能照搬照用,因此,增加褲裝制作的實驗,讓學生自己設計款式、制板并縫制褲裝,復雜的結構關系通過工藝制作很容易理解,此時再講款式結構及變化,板型的疵病修正,印象就更為深刻。在實驗環節結束后,學生們感慨地說:“實驗中,我開始將褲子縫反了,后來終于搞明白了哪片接哪片,通過實驗我知道了褲子制作的全過程,也知道了褲子結構圖中線條的意義,很開心”,“通過制作我對服裝結構產生了興趣,很期待下學期的結構課”,“我在實驗中知道了認真的重要性”。通過實驗教學環節的開展,使大部分同學對所學到的結構知識進行了運用和發揮,制板能力大大增強,同時,簡單的裁剪、縫紉操作為以后的制作工藝做好了準備,減少了易出錯的環節發生。

2.3強化制圖訓練體系,提高制板能力

服裝結構設計的實現需用結構制圖體現,因此制圖水平的高低是制圖優劣的體現,也是結構設計能力的體現,一張好的結構圖不僅要求結構合理,還要制圖清晰干凈、準確表達結構意圖,因此制圖本領的培養尤其重要。結構課作為一門必修課,為了考核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多數高校將其設為考試課,70%~80%左右的成績需要在試卷中體現,如何在有限的時間里督促學生認真完成結構圖的繪制,除了要求學生認真記好課堂筆記還要即時做好課下練習,制圖中需要耐心和細心,稍不留心就會出現制圖錯誤,而自己經常對較大的錯誤“熟視無睹”,小錯誤如不及時糾正往往會造成更大的錯誤,因此課程中大量的結構圖需要教師即時的糾正和檢查,除此之外,對于不能時時關注的制圖細節,可采取課堂互批互改的環節,取長補短,共同學習,活躍了課堂的氣氛也激發了學生的思考,盡量避免學生帶著錯誤進入下個環節的學習。同時教學中還可適時地將制圖作業或筆記進行展示,讓學生在看到別人作業的時候,看到自己的差距和位置。久而久之,在一查二批三看的強化制圖訓練體系制約下,達到共同進步的教學目的,只有將制圖訓練做好,制圖的本領提高了,結構制圖的原理掌握了,制板的能力也才會加強。

2.4導入立體構成教學環節,提高服裝綜合制板能力

眾所周知,服裝平面結構設計與立體結構設計同為服裝制板的兩個方面,二者有著極大的互補關系,隨著社會上人們對服裝款式求新、求異心理的迫切驅使,立體構成式服裝越來越多地走入社會,立體構成服裝著裝效果好,成功率高、造型直觀,但單一的立體構成服裝成本高、效果具有隨機性,且受操作者經驗手法、操作中必須具有人臺等的限制,常具有局限性,只有將二者有機結合才能達到揚長避短、提高工作效率、合理使用面料,達到優化設計效果的目的,如在領子的學習中,可結合花式領的設計讓學生體驗平面結構與立體構成結合的制板方法;再如樣衣的試穿階段,可結合立體構成的方法進行板型校正,減少了疵病,優化了設計。通過立體構成教學環節的加入,實現了平面結構與立體構成的結合,提高綜合制板的能力,學生在教學中學習了方法,為高級制板水平的培養奠定基礎。

篇8

現代服裝工程由款式造型設計、結構設計、工藝設計三部分組成。結構設計既是款式造型設計的延伸和發展,又是工藝設計的基礎。因此,服裝結構設計在整個服裝工程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服裝結構設計的教學目的是要讓學生能真正學懂并能夠變化運用,因此必須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現在很多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認為服裝結構設計的學習就是聽老師講解,然后進行操作,記住一些基本知識,最后通過考試。導致這樣現狀的主要原因是老師對服裝結構設計的教學總是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灌輸性的教學。服裝結構設計在現在的服裝行業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如何讓學生更好地學習和掌握服裝結構設計,是從事服裝結構設計教學的教師所要面對的重要問題。以下對以往的服裝結構設計教學模式容易出現的一些弊端進行分析。

1.理論與實際不能完全結合。

學校的學習環境不同于實際的生產環境,服裝結構設計課程只是講解一些基礎款式的操作,并不進行實際的生產應用,所以學生在學習中只能掌握一些理論的基礎知識和基礎的版型操作。

2.灌輸式教學。

上課只是簡單地講解一些知識點,強迫學生記住某些知識點,進行反復的操作練習,學生感到乏味無趣。

3.自由散漫。

由于服裝結構設計的課程著重于實際操作,自覺性比較差的學生上課沒有興趣,學生逃課時有發生,教師不聞不管,久而久之,導致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

4.填鴨式教學。

在服裝結構設計的教學中,只講解一些基礎款式的操作,學生學一款會一款,遇到變化款式操作時就會有各種各樣的問題,不能進行舉一反三的操作。

這些教學方式從某種程度上打消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只是按照老師設計好的模式進行學習,缺乏自主創新意識。有些老師上完課就走人,和學生之間沒有溝通交流,學生有問題也沒機會問,甚至不敢去問。

傳統意義上的服裝結構設計課程的授課模式是教師首先講授理論知識和工具操作,其次分析基礎款式,最后學生練習。這種授課方法使學生游離于課堂之外,厭煩枯燥的學習氛圍,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當然更不能使他們學以致用。針對這一狀況,我們必須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真正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我們可以在服裝結構設計教學中采用項目驅動法。

項目驅動教學模式是實施探究式教學模式的一種教學方法。從學習者的角度說,項目驅動是一種學習方法,它適用于學習各類實踐性和操作性較強的知識和技能,可以幫助學習者明確學習目標。從教師的角度說,項目驅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方法,適用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來指導服裝結構設計課程的教學,我們會發現項目驅動教學模式很適合這類課程的教學。項目驅動教學模式符合服裝結構設計教學的層次性和實用性,按照由表及里、逐層深入的學習途徑,便于學生循序漸進地學習知識和技能。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還會不斷地獲得成就感,并更大地激發起求知欲望,從而培養出獨立探索、勇于開拓進取的自學能力。

基于建構主義的項目教學法與傳統的教學法相比,有很大的區別,主要表現在改變了傳統的三個中心,由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由以課本為中心轉變為以項目為中心,由以課堂為中心轉變為以實際經驗為中心。所以,在運用項目教學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要遵守以下四項原則。

1.在學習中,教師起指導作用。

在服裝結構設計教學中,教師不再是想盡一切辦法讓學生接受,而是讓學生嘗試自己去繪制新的項目,就算操作不了,也可以試一試,在試的過程中讓學生加深印象,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起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教師利用情境、協作、對話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最終使學生有效地掌握當前所學知識并獲得相應能力。

2.學習的重點是項目的選取。

選取項目要以教學的內容為依據。傳統的服裝結構設計教學以一些基礎的款式作為練習,項目本身缺乏趣味性。教師可采用跟市場相結合的款式進行講解,啟發學生主動采用身邊的素材來進行操作學習。高職院校普遍注重技能的培養,對于服裝結構設計課程的教學,首先應該讓學生充分認識掌握服裝結構設計技能的重要性及其實用價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目前大部分的服裝結構設計教學趨于程式化、單一化,教學款式陳舊,所以,教師必須針對不同的學生對教學內容進行不斷的更新和改進,精選一些時尚性、流行性的款式供學生學習和討論使用。

3.營造學習的氛圍。

將三至八位學生分成一個小組,一同討論課程中的問題。學生在小組中彼此分享各人的意見與獨到的見解,然后作出對該問題的研討結論,再和其他組的同學分享。小組研討可以提供每位成員較多發表意見的機會。對于那些害羞與不敢在眾多人面前講話的學生而言,小組研討會讓他們較有自信和發言的膽量。

4.建立新的評分機制。

在以往的教學中有部分學生不注重學習的過程,只是為了通過考試,基礎不夠扎實。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評分機制進行改革,平時成績占一部分比例,考試成績占一部分比例,這樣學生在學習中就不會只為了通過考試而去學習,會更重視學習的過程,從而提升學習的質量。

總之,項目教學法采取小組討論、協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創新思維和學習能力,對知識點的掌握更加透徹,特別適用于服裝結構設計的教學。

篇9

一、服裝結構教學現狀分析

1.對新技術的應用不夠重視

以計算機和網絡為代表的先進技術,已被許多發達國家的服裝企業廣泛應用于信息采集傳遞、款式研發、樣板打制、服裝放碼、排嘜架、生產管理等方面,服裝CAD/CAM系統在這些國家普及率很高。我國服裝專業在教學時對新技術的應用不夠重視,使學生踏上工作崗位后不能適應工業化大生產的需要。

2.教學方法陳舊

傳統的服裝結構設計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中心的灌輸式教學,教師依據教材進行基礎款式的結構線設計操作原理及樣板構成的講授。課堂上以教師講解為主,學生缺少學習主動性,造成應用時生搬硬套,空間感較差,一味地作圖練習,機械而枯燥,難以激發學習興趣。

3.教學內容落后

由于服裝業發展變化迅速,而課本上的款式結構多是基礎類型,在款式結構的更新上往往跟不上時代變遷。學生僅會按照教師所教款式、數據進行制圖,對不同體型及款式變化不會靈活應用,面對一個全新的款式時就一籌莫展、無從下手。

4.不能有效核查

在教學中,教師在黑板上示范打制的樣板,僅以二維圖形表現,如果要進行定位對位記號、合縫處樣板的比對等核查,就必須在全K紙上再進行1∶1的制板后才可進行,而課堂教學時間不允許,故如果制板比例結構不準確則無法及時核查出來。

二、服裝結構設計信息化教學的重要性

要突破傳統的服裝結構設計教學模式,必須對服裝結構設計教學進行大膽的改革。在課堂上應更多地采用啟發式、探究式、研討式、直觀性教學和理論實訓一體化教學方式,因材施教,注重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設計能力、創新能力和綜合能力。此外還要改革傳統的二維與三維脫離的教學方式,徹底實行以人為本的直觀式教學。因此,不僅要加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還要加強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利用計算機輔助教學、多媒體及服裝CAD功能,把靜態和動態的教學內容通過計算機生動、形象、快速、準確地演示出來,達到提高教學質量,強化教學效果的目的。

服裝結構信息化教學方法是以信息技術為載體,以服裝專業和企業需求為依托的,根據學科教學規律而進行的課程教學改革。其宗旨是通過在教學中有效地學習和使用信息技術,促進學生學習方式、教學內容呈現方式、教師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為學生的多樣化學習創造環境。

三、信息化教學的特點

1.教學演示豐富化

服裝結構教學操作過程表現為:通過數字化儀、CAD等軟件,課堂教學教師邊講解結構的公式化理論知識,邊演示制版前的設置、基礎線條的繪制、線條修整與測量、裁片的生成、裁片的衍變、縫份的加放、紗線的調整等制版應用操作過程;學生根據演示作相應記錄,然后進行實操;最后教師進行提問、巡回指導、作業點評。不僅操作非常簡單快捷,也利于教師及時了解課堂效果和學生知識點、項目的掌握情況。

2.操作過程簡單化

服裝的裁剪方案的制定是服裝結構課程中必不可少的后續知識結構體系。然而,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很難看到教師在黑板上示范排板操作,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在黑板上講解排料的方法和變化原理過于復雜繁瑣,既要提前準備好工業樣板,又要在黑板上把樣板描一遍,有的款式一塊黑板畫不下,學生也因其抽象而很難理解。而使用服裝CAD軟件就可以有效地解決這個問題,借助CAD相應的軟件,用排料系統就能快速地實現樣板的移動、復制、旋轉等操作,演示各類款式的排料方法,同時計算料耗。這樣的教學既直觀形象,又操作方便,學生很容易掌握。

3.靜態圖形動態化

利用服裝CAD軟件可以演示制圖的動態過程(課件制作所用的軟件有PowerPoint2000、富怡服裝CAD),制圖示例新穎,結構解釋清楚準確。也可通過多媒體教學設備把從款式設計到結構設計的整個操作過程繪制展示給學生,數據記錄也可以按繪制流程一步一步記錄,便于以后查閱時的學習鞏固,能有效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4.結構設計便捷化

服裝CAD中的制版系統是服裝企業里利用率最高、最具特色的模塊,通過CAD可以進行工業樣板打制、放縫份、服裝多號型放碼、排板等結構知識體系的操作,既可以節省時間,又進行了企業仿真教學的實訓。

四、服裝結構設計信息化教學的效果

1.便于學生掌握連貫的技能

現場演示、多媒體講解、課件技術相結合,應用CAD計算機輔助設計進行結構與樣板設計制作,教師可以把結構制圖存儲在電腦中,即調即用,從而實現制圖課之間的順暢銜接,便于學生理解知識,掌握連貫的技能。

2.便于學生了解系統知識

使用電子教案,利用服裝CAD教學,學生能準確和清晰地了解服裝結構設計方面的系統知識。

3.為學生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學生通過市場調研和網絡收集結構設計資料,了解品牌市場定位,了解不同品牌之間技術定位、結構的差異,培養市場意識,為畢業后進行產品研發及結構相關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4.教學效果顯著

(1)加快了教學進程,課堂教學省時省力。有利于課與課之間的銜接,省時省力,電腦制圖的高效性使每一堂課的容量得到了擴展。例如:每周均為四課時,采用電腦制圖法,半學期時間里完成了男女西褲、女襯衫、女裙、男女西服、大衣、夾克和中山服的制圖;而采用傳統制圖法,只完成女裙、男女西褲凈樣和毛樣制圖,以及襯衣的制圖。可見,利用電腦進行制圖,大大加快了教學的進程。

(2)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通過課程改革,學生對于信息技術下的服裝CAD課程,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企業里從事服裝CAD崗位的工作環境相對優越,工作地位較高,工薪待遇較好,故大多數服裝專業學生愿意把服裝CAD作為自己將來就業的方向,同時對學習服裝專業知識的興趣也有了很大提高。

五、結論

現代服裝產業飛速發展,服裝企業急需全面的、綜合的實用型服裝人才。服裝結構設計信息化教學的創新,使服裝結構課程真正做到既為專業教學服務,又為學生提供實際的專業技能,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同時也為服裝專業課程教學改革、培養復合型人才探索新途徑,達到教與學的和諧統一。

參考文獻:

篇10

1.2圖案設計

幼兒來到世界不久,對萬物都感到很新鮮,同時每個孩子在家長眼中都是非常可愛、天真爛漫的,所以家長也愿意將孩子打扮得可愛活潑。其次,隨著媒體產業的發達,很多卡通節目,比如喜洋洋與灰太狼的熱播,很多小朋友在選擇服裝時都偏向帶有卡通人物的服裝。因此,在一些圖案設計上經常會選用卡通的、富有童趣的。幼兒服裝上圖案的選擇在滿足幼兒喜好、富有童趣的同時,在內容的選擇上應積極向上,對幼兒智力、性格等方面起一些積極的作用。例如一些英文字母、數字、等有關知識的圖案;一些籃球、足球等體育運動方面的圖案;或是一些童話卡通人物,滿足兒童天真爛漫的性格特點。

2廓形和結構設計

廓形是指服裝正面或側面的外觀輪廓,體現了服裝總體形象的基本特征,是服裝的直觀形象。被喻為服裝款式造型的第一要素,廓形直接影響到服裝的結構設計。服裝結構設計可以使服裝款式設計具體化,是服裝造型的具體體現,是實現設計思想的根本手段,同時其結構設計更關乎到穿著的舒適性以及功能性。以下就是圍繞A、H、O這三種適合幼兒穿著的廓形與結構展開的討論。A廓形的設計主要表現為服裝上半部較為緊身、下半部較為寬松,這一設計的選擇主要考慮到幼兒肚子部凸起這個體型特征。肚子部分較為寬松的設計既能夠較好的遮住幼兒肚子凸起這一體型不足,展現幼兒的天真可愛,同時又沒有禁錮幼兒的生長發育,使得幼兒的體型健康發展。例如這款裙子,采用了A字廓形的設計,款式上比較寬松,能夠遮住幼兒的凸肚,從結構圖上看,裙片從腋下開始加放松量直至裙擺,像一朵盛開的花,既符合幼兒的特殊體型,又體現了幼兒可愛、天真爛漫的特性,采用無領設計,方便兒童穿脫,裙子上兩個插袋的設計,既方便孩子儲物,又給衣服帶來了功能性。O廓形的風格特征為內部造型線的設計沒有明顯棱角,外觀較為飽滿、圓潤,達到服裝外形上下收緊,中部寬松的特征,O廓形的服裝寬松且易穿脫,現在可見的連體服和幼兒下裝在設計上多選擇O型的設計。例如這條褲子,采用的就是O型廓形的設計,整體輪廓像一個圓圓的O字,O型的褲子比較寬松,便于幼兒的行動,同時加大了臀部以及襠部的設計,穿著比較舒適,這款褲子既考慮到孩子穿著行動時的舒適性,又不失美觀,是時尚與個性的結合。從結構上看,臀部到腳口的的線段采用圓順的弧形設計,襠部到腳口同樣如此,這樣做使得臀部以及襠部比較寬松,穿脫比較方便,增加了穿著的舒適性。從美觀性角度來看,O型的設計比較可愛,符合兒童天真爛漫的性格。H廓形的造型線設計往往偏重于直線形,服裝的設計多呈現簡約、中性化的特征。2-3歲的兒童性格好動,H型服裝呈直筒狀,上下等寬,這一特點適合兒童好動的特征。H型的服裝設計簡潔,通常適用于幼兒下裝的設計和男童服裝的設計。例如這款男童背帶褲短褲,就是采用的H型廓形的設計,上下呈直筒設計,寬松舒適,同時又便于穿脫,襠部給出的余量較大,便于幼兒活動以及生長發育。背帶褲腹部裁片的設計比較保暖,防止幼兒吹風著涼,同時采用假拉鏈,既有美觀性還具有時尚性。門襟處和貼袋處采用卡通圖案,符合了孩子可愛的性格。從結構上來看,褲子立襠深度加大,有利于兒童活動的各種方便;臀圍處呈明顯的曲線結構,利于兒童的走路。總之,整條背帶褲的設計,既有設計美感,同時又體現H型廓形的簡潔大方的特點。

3零部件結構設計

領、袋、袖、腰頭等均屬于零部件的設計,零部件的造型設計決定了整體服裝的合理性以及實用性。

3.1領型設計2-3歲幼兒頸部較短,同時會自己吃飯,但是常常會掉飯粒,所以設計領型時以無領和領座較低的領型為主,要求領部開口較大,方便頭部

活動的同時也易于帶圍兜或者食飯兜。

3.2口袋設計

2-3歲幼兒手部變得靈活,有抓握的能力,喜歡大大的口袋,能夠將喜歡的東西裝進去,通常幼兒的服裝中以貼袋為主,避免了口袋布弄傷孩子嬌嫩的皮膚,貼袋通常設計卡通圖案,整體造型可愛天真,位置能夠自由變化,同時具有實用性。

3.3袖子設計

2-3歲幼兒活動量明顯增加,袖子多采用插肩袖或者連身袖,這樣的袖子與肩部沒有明顯的區別,寬松舒適,易于活動,同時,幼兒生長發育迅速,保證了衣物的合身性。

3.4襠部設計

2-3歲幼兒基本能夠知曉是否要上廁所,并且在家長的幫助下上廁所,褲子大多采用不開檔設計,但需要比較寬松,在冬天衣物較多、穿脫不方便時會使用尿布,所以也有部分褲子采用開檔的設計。

篇11

一、袖型結構設計中的技術體現

袖型的結構設計具有一定的技術性,主要集中在袖山高、袖寬、袖籠弧線的技巧上。

袖山高指的是袖頂點貼近于落山線的程度,其是決定袖子舒適程度和造型美觀的主要依據,和袖型質量的重要制約條件。通常來講,不同的袖山高度決定了差異性的服裝貼身程度。袖山提高,袖寬增大,袖山降低,袖籠弧線隨之縮短。袖子大小是以服裝款式為依據來加以確定的,如不為使袖子本身更加合體或更加寬松,一般情況下是不需要對袖籠弧線作出改變的。

袖山高可以不同的款式造型為依據,在一個可行范圍內進行變化。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應用獨立確定法來對袖山高加以確定在服裝行業較為普遍,即以成衣胸圍尺寸為基數,通過不同的調整量與比例分配,來實現對袖山高尺寸的計算,如胸/10+5或1.5胸/10+1.5等。也可以袖山的高度尺寸為依據來直接取定值,如16、17等。該方法在計算和應用上,較為便捷、簡單,加之設計者的豐富經驗,來對袖籠弧長和袖山弧長的匹配作出合理控制,從而確保順利的加工和預期效果的實現。著眼于服裝袖型的結構設計原則,在量上袖籠弧長與袖山弧長應保持一致性,依據造型要求,相比于袖籠弧長,袖山弧長應有一個增值,而這一增值又因不同的袖子造型和面料而存在一定差異,且在一定袖寬的情況下,袖山高就成為這一增值的重要影響因素。

二、袖型結構設計中的藝術體現

服裝袖型結構主要是以上肢形狀為依據來進行設計的,通常有袖口、袖肘、袖寬、袖山等部分,將他們縫合在一起,筒狀造型就形成了。結構上來看,除肩縫處較為貼身外,整個袖子大多處于空擋狀態,即稍貼身而不實。按照袖的長短、款式造型、袖片多少等類別分類,袖子有中袖、七分袖、喇叭袖、泡泡袖、一片袖、二片袖等,它們在服裝的藝術感上各具特色。

推陳出新的服裝的藝術魅力所在,在更新運用中千變萬化的袖型占據著很大比例。在服裝袖型結構設計中,一方面需要的是服裝功能的強化與充實,一方面又需要服裝形式美感的豐富與完善。作為服裝造型的一部分,袖子以筒狀作為基本造型,連接衣身袖籠之后就形成了完整的服裝造型。在服裝整體效果上,袖子發揮的作用十分重要,其是否合體、舒適是一個重要的方面。將人類智慧運用于袖子獨特造型的設計上,可將手臂變的修長,使臂膀看起來更加勻稱,且胳膊上的小贅肉也被很好地隱藏起來,看似漫步精心的設計,卻是對隨性態度的積極彰顯。而美觀新穎、合體舒適、別具新潮、有模有樣的服裝袖型結構,則需要不同的結構設計來實現。

創意服裝的袖型設計可為服裝增添藝術色彩。通過對服裝整體造型的需求分析,袖子版型可以在原型袖子上進行分割、重組,可縫制出具有創造性的服裝袖型,如需要縫制夸張造型的宮廷服飾,可以在做袖型變化設計時,進行原型袖型分割變形,可做出唯美的喇叭袖型。此類袖型的藝術表現手法在服裝的藝術創作中運用廣泛,這不僅在袖子的設計中有濃厚的藝術體現,更讓服裝的整體造型賦予藝術氣息,作品顯得更為完美。

三、袖型結構設計中藝術與技術的關系分析

服裝袖型設計主要包括袖山、袖身、袖口三個部分,作為服裝的重要組成,將服裝與袖子的設計分開是不合理的。服裝在造型與功能上的差異性會產生不同形態和結構的袖型,而主題服裝造型與不同袖子相結合,又會產生不同的服裝造型效果。人體上肢是活動幅度最大也最為頻繁的部分,其通過腕、肘、肩等部位來實現活動。袖籠處特別是腋下和肩部是連接服裝和袖子的最重要部分,如在版型設計上缺乏合理性,就會對上肢運動造成影響。而袖子在服裝上占據的面積也較大,故必須協調于服裝整體。因此,在服裝袖型結構的設計中一定要講求功能性與裝飾性的統一。

技術與藝術的融合在泡泡袖的結構設計上體現的十分明顯,作為一種經典的袖子造型,其賦予了女性服裝以柔美特質。泡泡袖是一種夸張的服飾造型,從傳統意義上來講,其均是在上臂與肩膀銜接處或袖子上臂處制造出蓬起效果,有的利用打褶制作技法,有的則在袖身的纏繞圍綁之下形成撕裂、卷曲、蓬松、飄逸等夸張效果,從而使袖子是視覺效果上呈現出一種泡狀結構,給衣服以復古之感。且流行趨勢下,泡泡袖的設計也開始通過填充物、支撐物等手段,來賦予袖子拋起的視覺效果。統觀泡泡袖袖型結構,通過技術及技術的不斷創新,進一步優化了視覺效果,使得服裝整體極富藝術特性。而正是在藝術層面的不斷追求,才使得泡泡袖擁有頑強的生命力,長期為人們所喜愛。可以說,技術是袖型結構實現的途徑,而藝術則富于了服裝靈魂,兩者在袖型結構的設計中均不可或缺,從而在最大程度上達到設計預期。

四、結語

雖然袖子在服裝面積中的占有率有限,但其在作用上卻十分重要。因此,應對服裝袖型結構設計給予足夠的重視,單純考慮技術或技術均是片面的設計,要設計出優秀的作品,則需要對技術、藝術進行綜合的考慮,從而使設計出來的作品能夠體現設計者的意圖,達到技術性和藝術性的完美結合。

參考文獻:

篇12

服裝設計專業是一個包含知識面較廣的專業,在我國教育改革實施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對各門該專業課程教學的改進和提升正在逐步進行。其中關鍵性的課程服裝結構設計和服裝工藝課程改革的緊迫性最強。不少本專業領域的教授和講師希望通過將服裝結構設計與服裝工藝課程結合來達到課程理論知識講述與學生實習操作相聯系的效果。對服裝樣式、結構設計的教學引入相關的服裝制作工藝內容,讓學生在服裝設計專業的學習中形成一個從設計到制作的系統化流程,有利于學生在今后的工作中達到企業從設計到制衣一體化的要求。

2.現階段服裝結構設計和工藝教學中存在的一些不足

2.1教材內容需要推陳出新

通過對幾版教材內容的考察,筆者發現這些教材出版日期大多已經在三年以上,而其中的服裝設計案例更是已經遠遠落后于現今的流行趨勢。教材的理論性極強,但也僅僅偏重于這一方面。知識點不能與時俱進、設計理念又過于僵化抽象的教材,讓教師的教授過程充滿阻力,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被消磨殆盡。服裝設計行業極強調的動手能力在這種枯燥乏味的單線灌輸式理論教學中被忽視了。教材作為案例分析的陳舊服裝款式、原本明晰卻被過多的理論性解釋變簡為繁的知識點、缺少實習機會等因素都讓學生對專業課的含金量產生了質疑,課程應該達到的教學效果更因此大打折扣。

2.2教材與課程的結構設計應該改進

目前服裝設計專業課大部分院校采用的都是先講授理論而后根據理論進行實踐的教學程序。但教材在理論教學內容方面安排過多,嚴重擠占了教師引導學生實習操作的課程量。從學生的認知常態來說,理論部分原本屬于難以消化又容易忘記的類型,在一個很長的時間期限內只是教授理論,學生記住當堂課的理論教學丟掉幾天前授課內容的情況屢屢發生。到了實踐課的時候,學生已經忘記了實踐課針對的的是什么理論。將服裝結構設計與服裝工藝課程分為兩門,授課教師也各不相同,造成了這兩門原本緊密相連的課程被生生割裂。在結構設計和工藝課程中基本屬于同一類的知識點,被不同的教師以迥然相異的教授方法灌輸給學生,讓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不能形成系統化連貫化的印象,讓課程應有的教學效果不能達標。素質教育強調的實踐和創新在這兩門課程教學過程中也鮮少出現。服裝設計專業的教學很強調直觀印象,強調對于學生情緒的激發。只有在生動活潑的課堂中教師與學生積極互動,將理論教學與實習操作有機結合,學生才能通過領會教學內容激發想象力與創造力的火花,親自完成一套服裝從設計到工藝制作的全過程,達到學習的目標。但當前這個專業平淡呆板乏善可陳的教學過程與理想的狀態相距甚遠,改進工作迫在眉睫。

3.服裝結構設計與工藝結合的教學模式優勢顯著

針對上文所述目前服裝結構設計與服裝工藝課程存在的問題,筆者通過一定的實際教學活動和對國內外相關教學領域理論的揣摩研究,試列出下面幾點改進方法:

3.1在課程教授的過程中堅持理論與實踐穿插教學緊密結合

教師對于服裝結構設計教材和服裝工藝教材可以采取合并教學的模式互相取長補短,提高教材的使用效率以及相關課程的教學質量。教師在備課的時候可以適當簡化一些知識點的理論性闡述。圍繞課程的核心內容引入符合時代風尚的服裝設計教學案例,讓學生產生眼前一亮的心情。服裝設計專業的學生對美和時尚的感知都比較敏銳,教師可以利用網絡多媒體的平臺設計一些課件,通過生動的畫面和聲音激發學生的興趣。可以在課程進行前布置課題,在教學論壇上傳與之相關的材料,給學生提供下載參考的資源。讓呆板的理論教學變得生動易懂。與此同時,在課堂進行中堅持以學生實習操作為主體,提供一部分固定的課堂時間給教師與學生互動,調動課上交流的活躍氣氛。對學生實習操作過程中發生的問題通過學生間相互討論和向教師提問的方式解決。教師應該從傳統的知識單線灌輸角色轉變為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的促進者。

3.2對課程設置結構進行重置

服裝工藝課教授的操作過程與服裝結構設計課相比較為繁瑣,需要課時較長。服裝從設計到制作是一個系統連貫的過程,設計師認真采集體型數據信息、而后根據這些信息進行設計和結構圖繪制、樣圖完成后選擇適合的制衣材料,最后進行裁剪和縫制整理。這一套整體化的流程不能因為專業課的獨立而被截斷成互不相連的散碎部分。對服裝結構設計和工藝課程的合并教學,可以改善設計課擠占實際操作中需要大量耗時的服裝縫制工藝課課時的現狀。教授這兩門課程的教師應該對雙方面的教學內容融會貫通。授課過程中將前期結構設計與后期服裝材料的選擇和縫制有機結合起來,這樣可以避免學生對燙料和縫衣程序不了解所造成的服裝結構設計上的不合理。對服裝結構設計的教學水平提高有相當大的促進作用。良好的結構設計又對學生在服裝工藝實踐中親自動手縫制剪裁產生了激勵的作用。服裝結構設計課程與工藝課程的合并可謂雙贏。

3.3以項目教學提高學生綜合能力

每一位設計師看到自己的作品漸漸成形,心中的喜悅之情都是不言而喻的。作為服裝設計專業的學生也不例外。通過服裝結構課程與工藝課程的合并,教師可以完成一個比較整體化的制衣流程教學,打破了以往服裝設計教學和服裝制版教學以及縫制服裝的實踐部分相分離不夠科學合理的教學布局。在這個條件下,教師可以將企業的服裝設計內容適當引入到課堂中,讓學生嘗試著完成企業服裝設計師所要面對的設計項目。例如,偏重某類風格的秋季服裝系列,每個系列至少包含六、七套不同的設計方案。這類貼近實際工作的項目很適合作為教師為學生布置的課題。學生在完成這類課題的過程中從結構設計到服裝工藝都要親自動手,對其把握色彩和結構以及各種服裝面料特性有非常大的促進作用,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也在這個獨立完成課題的過程中被激發,使課本知識從紙上的簽字真正變為了觸手可及的設計作品。在課題完成后,可以組織一個小規模的學生服裝設計作品展覽會,讓不同班級學生相互觀展評分。對于比較成熟的設計展覽,學校可以聘請一些服裝企業的設計師發表意見,通過交流和研討讓學生提高自身的設計制衣水平。

4.結束語

在國家大力推行教學改革的背景下,通過對服裝結構設計和工藝結合的教學方式,可以實現對服裝類專業教學發展的深化改革和研究創新,對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實踐水平也是極大的促進,這樣才能滿足當今企業對綜合性高素質人才的需要,為國家的建設和發展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段杏元.高職院校《服裝結構設計》教學現狀與思考[J].江蘇技術師范學院學報(職教通訊)2008年06期

[2]魏靜,韓濱穎.我國服裝結構設計教育的地位、現狀與改革[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1年02期

篇13

服裝不僅是御寒保暖的穿戴物,也是思想的形象、文化的表征,具有物質與精神的雙重屬性,是藝術和技術的結合體。中國服裝產業經過30多年的高速發展,形成了完備的產業門類和產業鏈,一躍成為世界最大的服裝生產國、服裝出口國,服裝教育也在國內高校中蓬勃發展。然而,近年來隨著西方經濟的萎縮和消費者的成熟,中國的服裝產業正經歷痛苦的縮減和轉型升級,對高級人才的需求迅速增長。服裝結構設計作為服裝專業的核心專業課,隸屬服裝造型、結構、工藝三大設計之一,在服裝設計教學中具有重要地位,但在國內高校的教學中卻存在著不少問題。服裝結構設計作為服裝款式造型設計和服裝工藝設計間的重要承接,它承擔著服裝高品質藝術表現和技術實現的雙重重任。服裝結構研究,服裝內外造型的結構組成,塊面分割,形狀與尺度吻合,服裝與人體、內外層服裝間的空間配置等等,是服裝內在質量和氣質的重要體現。為了適應服裝產業發展,改變服裝設計畢業生紙上談兵與設計平庸的狀況,變服裝“中國制造”為“中國設計”,變“服裝出口大國”為“服裝強國”,服裝結構教學的改革與創新勢在必行。

一、《服裝結構設計》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存在重藝術輕技術,重舞臺效果輕市場的觀念。我國服裝高等教育起步于二十世紀80年代,最初由美術和工藝美術教育派生轉化而得,以感性思維為主,從而形成了重藝術輕技術、重大賽舞臺效果輕市場的觀念和現象。后來,紡織類院校有了工程類服裝專業教育,以理性思維為主,雖重工程技術但又缺乏足夠藝術造型能力的培養。這兩種思維方式和教學模式相互割裂,其課程設置、教學內容、人才培養都與人才市場需求相分離,造成了服裝設計專業人才素質和能力的欠缺,畢業生轉行普遍,服裝產業發展和高教發展遭遇瓶頸。

近年來,隨著中外服裝教育的交流,面對服裝產業轉型升級,部分高校開始認識到割裂藝術與技術教育、分離課堂與市場所帶來的弊端,著手調整教學計劃,分別加重技術或藝術課程份量;我國成立了服裝技術委員會,重新修改服裝賽事的評判標準,但固守舊觀念的現象依然普遍。

(二)《服裝結構設計》教學課程安排不夠合理,課程銜接不夠完善。《服裝結構設計》是涵蓋人體工學、美學、材料學、工藝學、心理學等的綜合性學科,課程內容豐富,知識點繁多,兼顧科學性和藝術性,學生學習任務重、平面和立體之間的轉化理解困難,實際運用更是變化多端:有感性的藝術造型轉化成抽象的數據,又有嚴謹的數據組合與形狀吻合,還有隨心所欲的線條分布,除滿足款式造型、人體活動之外,隨著消費人群體型、個性需求、面料特征、加工工藝種類、加工工藝水平的變化,服裝結構設計都要進行相應的調整,學生要學會隨時切換理性和感性的思維,自由游走于美好的藝術造型和枯燥的數據之間,生動的情感流動和一絲不茍的結構設計制圖完美結合,這可非一蹴而就的。

結構設計教學課程安排的問題有:1.學時普遍較少,不能深入、系統地教授服裝結構知識和運用,尤其是實踐時間得不到保證;2.同一時間開設的課程太多、課時太滿,學生沒有足夠消化和實踐的時間;3.結構類課程和相關工藝、立裁等課程開設的時間、教師安排不合理,課程間建立的有效聯系較少;4.教學內容和教學進程安排不合理,沒有建立清晰的結構設計思想,教學系統性不強,內在邏輯不清,原理講解不透徹,實際靈活應用操作性差。不同課程的老師溝通較少,課程銜接有問題。

(三)服裝結構教學方法陳舊、手段單一。單純的黑板演示或圖書掃描投影講解,已遠遠不能滿足90后學生的需求和學習習慣,單純的手工制版也不能滿足現代服裝產業的需要,現代教學手段和服裝CAD輔助設計必不可少,但這方面的改進不足。

(四)學生學習主動性不夠,制圖不嚴謹,實踐能力弱。藝術類的學生在這方面更突出,學生對結構設計課程認識不足、主觀能動性發揮不夠、對服裝結構理解困難、對相對枯燥的制圖過程沒耐性且不夠嚴謹,感性與理性思維方式切換的不適應,僅達到依樣畫葫蘆的程度,實際變化能力遠遠不足。

(五)教師缺乏產業工作經歷、工程能力不強,或藝術造型能力弱。服裝結構設計既有技術性又有藝術性,不少藝術設計教師服裝結構知識不足,無法將結構設計與藝術創作有機地結合,“重設計輕工藝”的思想觀念又使其不愿鉆研服裝結構,這無形中誤導學生、形成惡性循環;教師缺少產業工作的經驗,對于原理理解和實際變化運用把握不足、有限的制圖范例,解決不了千變萬化的實際問題,達不到工程系列化生產的要求;有的教師藝術造型能力不強,缺乏結構設計的意識,授課局限于傳統的結構制圖,死板生硬,線條沒有藝術靈性,更談不上設計,將結構課程上成純粹的技術課,教學缺乏吸引力,易造成藝術類學生厭學,不利于學生完整設計意識的建立;甚至抱著老化的比例成衣經驗方法,不學習改進,離以人為本、以人體為中心的結構設計思想漸行漸遠。

二、服裝結構設計教學改革與創新

(一)轉變教育觀念,走藝術與技術結合、舞臺和市場并重的道路。

服裝結構設計是款式造型創意和氣質得以完美體現的關鍵,結構設計的合理性也是工藝設計的基礎和保證,服裝款式、結構和工藝設計三結合,服裝設計教學才有質的飛躍。時裝史上著名的設計大師巴蘭夏加、阿瑪尼、維奧尼特、三宅一生等無一不是技藝精湛的結構設計大師,風頭很勁的約翰?加里亞諾等大牌前衛設計師也對結構設計有著深刻的理解:阿瑪尼深受歡迎的灰色調高級時裝得益于恰到好處的造型設計,難以模仿的結構設計充分展示了優雅氣質,含蓄而豐富;巴蘭夏加對結構設計的深入理解和對造型的苛求,人們對他的服裝設計印象深刻,美麗的領肩部造型成為其標志;維奧尼特則是造型設計精益求精,結構設計技藝爐火純青,著名的斜裁更是造就了輕盈靈動的天仙般的動人衣飾;三宅一生的褶皺設計、矩形裁剪方法獨樹一幟,影響深遠;約翰?加利亞諾驚人的鬼才設計,在深入理解結構之上的“解構主義”手法是其拿手好戲。中國的大批設計師浮在款式設計的表面,繪畫效果圖但不能深入結構設計的內部,是設計受限的重要原因,也導致其服裝成品走樣、氣質感弱,不能滿足日益成熟的市場需要,從結構著手的服裝創意設計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觀念的轉變正是行動轉變的前提。

(二)調整《服裝結構設計》教學課程安排和課程銜接。

1.調整課時,保證較系統深入展開課程教學的時間。同時段開設適量課程,以滿足學生集中精力消化和實踐。系統講解、操作演示、效果展示是在課堂上進行,技能訓練、創新設計實踐、市場調查更多是安排在課后進行。藝術類學生習慣感性思維,個性活躍張揚,要學好更強調理性思維的服裝結構設計,學會嚴謹、工整、蘊含美的造型的結構制圖,需要更多的時間去消化和親手設計實踐,這樣才符合其思維和學習習慣,保障學習效果。

2.建立課程群,認真研究課程間的內在聯系,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和教學進程、授課教師。建立服裝結構設計課程群,包括《服裝結構設計基礎》《女裝結構紙樣設計》《男裝結構設計》《童裝結構設計》《針織服裝結構設計》《服裝立體裁剪》《服裝CAD》《工業制版與紙樣放縮》等,安排好先后順序、由淺入深、交替循環、螺旋上升。服裝設計效果圖、服裝材料、服裝設計基礎等為前續課程;服裝結構、工藝課程銜接上要講究科學性、系統性,同一教師授課可保證課程教學的連貫、系統與高效;服裝結構平面裁剪、立體裁剪、CAD教學安排要注意內在邏輯關聯,相互支撐又相互深化,可安排在相鄰的時間段開課,教師間的溝通協作尤其重要。根據循序漸進的學習規律,服裝款式造型、結構、工藝設計課程可分解成由淺易到深難2~3個階段,各階段依次搭配組合安排在2~3個學期里開課。有足夠師資和實驗條件的學校可合并課程,安排模塊化教學,與國際接軌。

服裝結構教學內容要成系統,并涵蓋主要的服裝結構類型,如半身裙、褲、連衣裙、襯衫、套裝、大衣等,不同類別服裝選擇典型的3~5種結構進行分析,變化較多且難度較大的領、袖、衣身等作專題講授。基于利于接受有吸引力,在介紹人體特征、姿態和測量之后,可從具體服裝引入結構設計而非孤立的結構設計教學。需要學生明確,服裝設計效果圖不是服裝設計的結束,而僅是開始,面料設計、服裝款式造型設計、結構設計、工藝設計乃至服裝成品、服飾配套設計、展示設計,構成一個完整并逐漸深入的設計過程,服裝設計師作為設計的靈魂人物需要用心控制整個過程,為最終的服裝效果負責。雖然在現代服裝設計公司和企業中,不同的環節由不同的人負責,但服裝設計師仍需對各環節有較深入的了解,否則他的設計只能停留在較低的水平,浮在設計表面,設計意圖傳遞很困難或設計的服裝根本無法實現。

(三)采用靈活的教學方式、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提升教學效果。

服裝結構設計內容繁多,涉及理性與感性思維的交替,平面與立體造型的轉化,難度較大,因此激發學生興趣,促進其理解,自主地深入學習和實踐是非常重要的,靈活的教學方式,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則是重要的催化劑。教學方式可利用講授、立裁示范、制圖示范、討論、指導實驗、單獨輔導、答疑、課題研究、項目設計實踐等。教學手段可靈活利用黑板、白紙、多媒體、人體模特、服裝樣品、網絡課程等,詳細的制圖步驟、精確的尺寸搭配,隨心流動富有表現力的線條,設計思維的流動,平面和立體的轉化,帶著深刻的穿透力有意無意中影響著學生。教學要化繁為簡,深入淺出,變“授人以魚”為“授人以漁”,結構分析理解、工藝實現、根本原則、基本原理、變化方法缺一不可,思考解決問題的方式啟發和傳遞最為重要。

1.利用黑板和墻上白紙手工制圖進行教學,便于演示制圖的步驟、講解基本原理、呈現制圖規范,初學者易接受,對其起步和夯實基礎有重要意義。

2.利用白紙桌面制圖演示,結構細節,曲線的微妙變化,線條的靈活性、彈性、感彩等一覽無遺;精確的尺寸曲率搭配,隨心流動富有表現力的線條,設計制圖的思維和操作過程等,會在有意無意中影響著學生。最基本的教學方式,往往有著最深的穿透力。

3.利用人體模特進行教學,平面與立體造型的轉化尤為直觀明了,對于體型特征的把握,服裝與人體空間控制,服裝在人體表面的浮量處理等教學的重點難點,學生理解起來更簡單,而“理解”是學習服裝結構設計中最關鍵、最根本的。

4.利用服裝樣品進行教學。因為學生在課程之前很少從結構、工藝角度仔細查看服裝,很多結構的形式、工藝的手法,如果僅僅進行語言敘述,學生容易覺得很陌生。有了服裝樣品就方便了,熟悉服裝的特征,測量服裝尺寸,觀察分析服裝的結構、工藝,感受服裝松量的配置,理解結構的變化等,更易懂并印象深刻。

5.通過多媒體演示著名品牌和設計師的優秀作品,分析其結構設計,點評結構設計在其塑造和實現造型中的作用,讓學生充分感受結構設計的魅力和重要性,激起學習的興趣和探索的好奇心;多媒體授課信息量大,圖文并茂,動靜結合,形象生動,在展示不同結構對應的服裝效果,服裝平面制圖的立體轉化,結構原理實際應用的分步展示,某種結構手法獲得的豐富款式實例展示,概念、數據表格、體態動態分析,具體實際問題的分析,結構制圖轉化成一系列版樣等等很方便,效率高且效果好。

6.加強服裝CAD學習,強化電腦打版有別于手工打版的系統的思維方式,但對服裝結構的理解最為重要和關鍵。服裝CAD的應用在設計速度、精度、正確率、修正、存儲、調用和管理方面都具有傳統設計方法無法比擬的優點,減輕勞動強度,改善工作環境,給產業帶來深刻的變革。計算機輔助設計是未來設計師的必由之路。

7.實際的操作通常會讓藝術類學生躍躍欲試。學生通過平面和立體裁剪結合實驗,親身體驗服裝結構的原理,總結松量的放置,學習結構設計手法的綜合運用,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藝術的造型如何落實到具體的數據上等,學生平面制圖與立體造型間轉化能力由此獲得提升,逐漸適應感性與理性思維方式的切換,服裝設計立體的思維習慣亦可逐漸養成。實踐所帶來的成就感,增強了學生對相對枯燥的制圖過程的忍耐力,自主學習的內動力。

(四)明確藝工結合、產業需求的人才培養目標,鼓勵學生創新創業,調動學習主動性,加強實踐能力。

綜合性項目設計實踐,讓學生自行設計款式、結構、工藝,繪制成套款式平面圖和結構制圖,并通過假縫進行調整和效果檢驗,興趣和成就感也可由此引發。課題研究則可對重要的或感興趣的問題進行深入探討,如省道的轉移和消除應用,同款式但不同造型的服裝結構制圖,結構類似不同款式的結構制圖等,可以讓學生學會發現問題,學會如何尋找處理結構問題的方法,增強學生靈活處理結構問題的能力。工作室制、開放實驗室也是保障學生實踐的好手段。總之實踐使學生加深結構造型理解,提升設計興趣,重視運用結構知識為設計的深入和款式造型的實現服務,享受結構設計的樂趣。

服裝人才網上招聘數據顯示產業升級轉型需要大量設計類高級人才:具備藝術和工程技術素養,人文與科學精神兼備,有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的人才是學生努力的方向,目標之下真正調動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加強實踐,結合各級別的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更早接觸社會目標人群,面向市場需求。

(五)加強教師培訓,提高教師藝術理論、藝術造型和工程技術能力。

目前的教學體系中,有藝術修養設計思維的、系統研究服裝結構同時有實際工作經驗的服裝結構設計教師是很缺乏的。服裝結構設計既有技術性又有藝術性,將結構設計與藝術創作有機地結合起來,設計與工藝并重十分重要。鼓勵教師提高專業素質、教學能力:廣泛涉獵美學、史論、設計學、工藝學、心理學、市場學等領域,逐步多元化知識體系;強化藝術造型能力,增強結構設計的意識,把結構設計提升到藝術創作的高度來引導教學,沉下心研究結構設計的專業理論和技能,積累產業工作經驗,提升原理理解和實際變化運用的把握,進而提升教學吸引力,甚至用服裝結構設計教學帶動起款式設計、工藝設計兩頭的教學,幫助學生整體設計意識的建立,最終提高服裝設計整體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劉云華.紅幫品牌驅動下的《服裝結構設計》課堂教學改革與實踐[J].F代絲綢科學與技術,2016(5).

[2]王秀蓮.《服裝結構設計》課程教學改革的研究[J].黑龍江紡織,2014(3).

[3]王鴻霖.《服裝結構設計課程》教學改革的深層思考[J].江西服裝學院學報,2016(2).

[4]三吉滿智子.服裝造型學--理論篇[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6.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化县| 内江市| 措勤县| 闸北区| 咸丰县| 仲巴县| 扶沟县| 神池县| 手游| 吉林省| 安塞县| 合水县| 河池市| 修水县| 离岛区| 马尔康县| 旌德县| 喀喇沁旗| 五台县| 航空| 新余市| 无棣县| 喜德县| 任丘市| 于田县| 东方市| 靖宇县| 乌海市| 名山县| 永靖县| 林州市| 丰镇市| 龙里县| 利辛县| 子洲县| 永德县| 崇阳县| 阳西县| 望江县| 师宗县| 南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