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氣候變化的相關問題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京都議定書》
1聯合國國際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英文縮寫UNFCCC,全稱是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公約是1992年政府間談判委員會就氣候變化問題達成的,并與該年6月在聯合國環境發展大會上通過。它是世界上第一個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以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給人類經濟和社會帶來不利影響的公約,也是全球各國在應付全球氣候變化問題上進行國際合作的基本框架。
公約的目標是將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穩定在防止氣候受到危險的人為干擾的水平上。這一水平應當在足以使生態系統能夠自然地適應氣候變化,確保糧食生產免受威脅并使經濟發展能夠可持續的時間進行的范圍內實現。該公約是一個框架性公約,相當于此領域的一個指導原則。也就是說其并沒有實施機制,因而也缺少法律約束力。比如對于關鍵性的義務,公約并未規定具體的時間和數量,如各國二氧化碳排放量,這也是公約框架性的重要體現之一。
作為迄今為止氣候變化領域最有影響力的公約,它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視的。公約為全球的氣候談判提供了指導方向。即在此框架和原則下,各國就具體的細節進行磋商,達成共識。此外,公約的原則一直引導著各國的節能減排事業,是我們在解決此問題時首先應考慮和遵循的“黃金條款”。
2 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
由于UNFCCC的各締約國在產業調整,經濟發展,資金技術方面的差異,導致了公約在實施過程中的諸多不順。為協調彼此之間的矛盾,自1995年起每年會如期召開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國大會。
1997年12月,第3次締約方大會在日本京都召開。這次會議的重要成果就是通過了《京都議定書》,京都議定書于2005年生效。迄今為止,有189個國家批準了京都議定書。在京都議定書中,發達國家的減排義務被明確化,在1998到2012年間(公約第一期承諾),主要工業發達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要在1990年基礎上減少5.2%(其中歐盟削減8%,美國7%,日本6%)。
京都議定書還確定了四種碳排放量的計算方式,對各國的節能減排事業有著重大的影響:
(1)凈排放量。本國實際排放的二氧化碳中扣除森林吸收的二氧化碳數量。
(2)集團方式。歐盟作為一個整體,內部抵消平衡,總體完成減排任務。
(3)排放權交易。在兩個發達國家之間,難以完成削減任務的國家可以從超額完成任務的國家購買排放額。
(4)綠色開發機制。即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出售綠色的技術,來抵消一部分排放額。
京都議定書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實施的靈活性。公約同時確立了3個減排的靈活機制,即:聯合履約、排放貿易和清潔發展機制。其中,清潔發展機制同發展中國家關系密切,其目的是幫助發達國家實現減排,同時協助發展中國家實現可持續發展。在清潔發展機制中,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技術和轉讓資金,通過項目提高發展中國家能源的利用率,而減少排放,或通過造林增加二氧化碳吸收,排放減少和增加的二氧化碳吸收計入發達國家的減排量。
對于京都議定書,作為世界經濟第一大國的美國雖于1998年簽署,但遲遲不予執行,因為當時的美國總統布什認為議定書會嚴重損害美國的經濟。現今,京都議定書的二期承諾及后續問題成為氣候峰會的焦點。
二、歐盟和日本相關節能減排的實踐
在國際條約的指引下,許多國家已然將公約中的一些條款落實到實踐中,投身到節能減排的行列中。一些發達國家如歐盟、日本,在實踐中摸索出了許多經驗,這為中國等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1 歐盟
歐盟作為全球氣候談判的推動者,在《京都議定書》的談判過程中,不但積極推動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參與,促進了首個具有法律效力的溫室氣體減排具體協議《京都議定書》的生效,而且主動承擔了許多義務。
歐盟是實踐領域的帶頭人和表率者。根據京都議定書,歐盟對外作為一個整體,可以內部抵消平衡,但在總體上應完成減排目標。歐盟各國在協商一致的基礎上,采取了相關的重要舉措。包括:內部減排責任的分配、歐盟立法、碳交易系統、生物性燃料的政策及承諾、節能開發政策等方面。
隨著京都議定書一期承諾即將結束,關于二期承諾的談判正在激烈進行中。歐盟繼續在這一問題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歐盟通過自身的努力,不斷游說并與各國溝通,將其氣候變化的戰略和構想上升為各國所能接受的國際環境保護條約。歐盟希望通過構建完善的節能減排國際合作機制來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這對依賴外國能源極強的歐盟來說至關重要。
篇2
一、氣候變化國際法與WTO規則的沖突
WTO是從1995年1月1日開始運行的,在成立WTO規則的時候就提出了保護環境及可持續發展,保障開放國際市場不對環境造成負面影響。WTO對貿易及環境做出了一系列的關系概括,參加國家為了能夠滿足保護環境的需求,應該提高處于不同經濟發展狀況水平的國家地位和其他相關措施來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的。這個條約的主要目的就是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的。在WTO規則中,有許多關于“環境保護”的條約,受到其影響,就具備了環境保護因素。WTO規則中的《關稅與貿易總協定》文件就有許多與氣候問題有關的條約,比如相同的產品由于制造工藝不同,在生產的過程中排放的溫室氣體的量就會不同。如果某一個國家要求高溫室氣體排放征收關稅,這就違背了國民待遇原則。WTO規則中并沒有將貿易及環境單獨立法,但是實際生活中保護環境的措施在本質上就存在限制貿易的因素,對于其他會員的權利造成一定的影響,也違背了WTO的反歧視原則及禁止數量原則。
二、氣候變化國際法與WTO規則在貿易及環境糾紛處理中的協調
與氣候問題相關的國際貿易討論至今沒有得到有效解決,主要是由于沒有與之相對解決討論的機構,在此背景下的氣候問題爭論就不得不由WTO規則進行解決。由于WTO是國際貿易方面的組織,關于氣候問題在WTO中很難進行判斷,所以就要在京都議定書中創建一個氣候變化國際協調機構。各國應該注重貿易及環境的關系,為了人類經濟可持續發展,就要做到具有法律性的減排目標,這樣才能為解決貿易及環境糾紛提供解決途徑。各國也應該了解到單單憑借WTO是很難快速、有效的解決與氣候相關聯的國際貿易問題的,尤其是在碳排放、交易及關稅方面的問題。那么就可以以WTO規則為基礎,針對氣候變化的國際問題提出相應的國際協調措施。以此就可以對一些由于氣候變化受害的國家通過執行京都議定書解決和維護自己國家的利益,對于一些不履行義務的國家可以給予相應的制裁。這樣不僅保持京都議定書的權威性,還可以避免貿易及氣候環境之間發生問題,緩解了氣候變化和WTO貿易之間的沖突。在這幾年的國際貿易爭論中,越來越多的貿易問題中牽連環境因素,兩者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在溫室效應越來越嚴重的今天,保護環境與貿易兩者之間的影響關系,既相互促進,又相互沖突。所以就要使氣候變化措施預WTO規則緩解大氣環境與追求貿易間的沖突。
三、結語
雖然WTO規則中有了協調國際貿易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但是要想實現這一目的卻是非常困難的。所以就要中和氣候變化與WTO規則間的矛盾,基于氣候變化與京都協議訂書之間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各國應該了解到不管是貿易問題還是氣候問題,都已經跨國界成為了國際問題。要想解決這些問題就要各國之間共同面對,以大局為重,在今后的人類發展中,討論并制定全新的制度,以來緩解氣候變化與WTO間的沖突,使兩者可以協調貿易及環境間的糾紛關系。
[參考文獻]
[1]楊雯.試論WTO規則在我國的適用問題[J].法制與社會,2012(14).
[2]李靖文.論WTO體制下的貿易與環境法律規則[J].現代商業,2010(12).
[3]邊永民.含貿易措施的多邊環境協議與WTO之間的關系[J].當代法學,2010(01).
[4]陸燕,付麗.WTO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中的作用[J].國際經濟合作,2010(10).
篇3
1 現階段國內研究面臨的問題
在國家相關部門的支持下,近些年來我們已經開展了一系列有關氣候變化對我國水循環和水資源影響的研究。可喜的是,我們已經取得了較大的成績,然而在收獲成功的同時我們也遭遇了一系列的問題。
對問題進行分析總結,可以歸納為如下四個方面:第一,現階段用來研究水資源影響的資料無論是從數量角度分析還是從質量角度分析,都存在明顯的不足,缺乏必要的理論依據,研究結果的真實有效難以保障。另外,因為資料數量過少,認識不夠全面,相關部門更沒有對資料進行有效的整合,很多存在分歧的資料被應用進研究的過程,研究質量很難保證。第二,雖然相關者已經初步的了解了敏感區域水資源響應氣候變化的機理,但是對于大尺度區域氣候水文生態系統之間的作用、關系還難以清楚的描述,水文變化無法科學的、及時的反饋氣候。另外,在研究過程中,人們從歷史資料或是國外參考文獻中獲取水文模型,但是水循環系統是一個動態的、變化的系統,因此歷史資料有可能與實際不相符,且水文過程具備一定的區域性,國外的水文模型也不一定適合用來研究我國的具體水文問題。第三,全球氣候模式無法準確預估未來人為氣候變化情景,雖然GCMs可以相對準確的預估人為強迫下我國氣溫變化的模擬,且差異極小,然而在對降水和極端氣候變化模擬進行預估的時候,差異卻很大。在我國現有的能力基礎上,還無法科學的開展多模式集成模擬研究,更缺乏先進的技術科學評價各個模擬效果。因此,采取有效的技術手段增強氣候變化預估結果的可信度,劃定預估結果的不確定性范圍已經成為現階段一個比較緊迫且重要的任務。第四,我國水資源對氣候變化的脆弱性和適應性研究還比較薄弱,現階段還不存在與未來氣候變化趨勢預估不確定性相匹配的適應性研究成果,繼而導致現階段所采用的水資源管理適應氣候變化策略立足于“無悔原則”,因為沒有合理的引入風險管理方法和概念,“無悔原則”的落實,導致相關者在考慮未來氣候變化預估結果不確定性的時候有一定的欠缺性。此外,在開發獨立知識產權的綜合評估模式、整合脆弱性和適應性研究數據、指標體系和方法評價等方面,我國現有的技術手段、措施和政策的適用性以及成本效益定量評估和西方發達國家的差距還比較大,這也就導致我國水循環響應機理與水資源變異研究中還存在諸多的問題亟待解決。因此,相關部門應該加大聯系,積極的開展相關的研究,多樣化合作方式,全面的提升我國的水資源研究水平。
新時代下,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增長,人口問題、資源問題等都已經成為人們不得不關注的問題,在資源問題方面,尤其是水資源方面,人們亟需加大研究的力度,以積極的迎接機遇與挑戰。
2 水資源影響研究的機遇與挑戰
水資源的核心問題其實是水資源的安全性問題,換句話說也就是采取有效的措施實現社會、經濟、生態系統水資源的持續發展并使之與人們的實際需求相匹配。國家水資源安全的目標在于合理的應對氣候變化,減少用水危機。立足于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開展水資源影響研究是時下一個緊迫且重要的事情,我們在面對機遇的同時亦遭遇了挑戰。
首先,通過有效的方法研究氣候變化和下墊面改變的影響,并揭示氣候變化和下墊面的驅動機制,加大研究多模式情景水文預估的不確定性理論與方法,科學的預估未來的氣候變化,并根據氣候變化的情況分析出水資源的影響,及時采取措施降低不利影響,落實問題的有效解決。上述問題是當下國際氣候變化與水資源影響研究的前沿問題,涉及的范圍比較寬,不僅包含氣候變化影響的檢測與歸因還包括了在氣候變化條件下未來降水預測的不確定性和降水量等問題。檢測系統變化的過程是立足于其他已經給定了的統計意義上的;而歸因則是通過分析某個已經觀測到的系統變化,判斷“變化”這種現象與人為因素是否相關,如果相關,還需要利用有效的數據資料評估非氣候因素的貢獻份額,甄別人為強迫變化與自然變異所占的不同的比例。
充分利用觀測數據,確定不同因素影響水循環各分量的力度,了解各因素在不同時空尺度上影響水文的原理過程,不僅可以幫助相關者認識氣候變化與水循環作用的機理,更能夠增加相關者預測未來水資源情況的真實、可靠性。降水輸入的不確定性是引發水資源影響不確定性的主要原因,可喜的是,現階段相關者已經開始積極的探索不確定性新途徑,以實現在多氣候模式集合的方法下增加降水模擬的準確性。通過全面的分析各水文、水循環站點的資料和模型,確定氣候變化、人類活動影響在水資源影響方面的作用力度,在貝葉斯理論和其他方法的支撐下降低未來降水預估的不確定性,增加降水預估的可信度。
其次,揭示自然地理和不同氣候分區的人類資源與活動之間的作用機理,推動人們加大認識水文-氣候雙向耦合機理的力度,并大力促進這種模式的發展。近些年來,我國的氣候變化極大,干旱、水災頻繁交替,對這些災害發生的原因進行分析可以發現最主要的原因應該是季風氣候的變異性。我國的環境極易受到人為因素影響,而為了發展經濟,近些年來我國的高強度人類活動從未停止過,這給自然的水文循環帶來了極大的影響,人們應該正確的認識制約我國水文水資源的三大因素(不利的人為氣候變化、較大的自然氣候變異、高強度人類活動)之間的關系,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他們對我國水資源評估影響的不確定性,充分的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提高水文模擬測量的能力與精度,推動水循環與氣候雙向耦合,并在全面認識其機理的基礎上發展這種全新的模式。
最后,相關者還需要分析出在氣候變化情況下我國水資源系統的適應性和脆弱性,分析出水資源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建立適應性體系,降低氣候變化對水資源產生的不利影響,以便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需求管理。
結束語
綜上所述,相關者需要對我國的水資源進行全面的了解,充分的了解水資源研究的挑戰性、必要性和復雜性,開展多方交流,積極的聯系氣象、生態、地理、社會、水文等相關部門,加大合作研究的力度,繼而合理的應對機遇和挑戰,提升我國水資源研究的實效性,保證我國水資源利用的安全性。
參考文獻
篇4
目前從世界范圍內多年多地區的相關觀測數據來看,地球上的氣候正在發生一定的變化,包括全球氣候變暖,冰川消融等等,這些氣候現象的出現是長期以來一直維持平衡的全球氣候破壞的結果,人們開始面臨各種環境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很多人開始嘗試各種途徑來尋求問題解決的方式,包括從可持續發展模式、環境法律制度完善以及科學技術革新等多方面的內容上去積極探索,尋求人類前進發展的新方向。其中依靠法律制度來實現對環境問題的解決,正是在這一前提條件下形成并發展起來的,是人們在氣候問題出現后,試圖依靠法律手段對其問題進行處理和解決的一種方式。但是環境氣候問題錯綜復雜,又帶有明顯的不確定性,依靠法律來實現對氣候問題的解決目前還處于一個探索階段,如何更好地在氣候問題下實現法律制度的完善應對,是我們目前所面對的最大問題。
氣候變化對環境法的影響
法律的制定和完善與氣候變化之間并不是一個簡單的關系,尤其是在如今環境氣候問題日益嚴重的情況下,兩者之間會存在一定的矛盾和對立,當針對氣候問題所產生的議題逐漸規范化的情況下,法律雖然可以滿足其所要達到的規范性要求,但是也會隨著氣候問題相關議題的不斷深入而產生更高程度的挑戰和沖擊。一方面,環境法作為一個決策性內容,可以在氣候變化的情況下提出相關的決策性意見,同時也會將所有引起氣候變化的相關因素以制度的方式加以考量,并尋求有針對性的應對策略,這是氣候變化對法律的重要影響,同時也是法律存在意義所在。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法律帶動著氣候變化相關議題的不斷深入和發展,同時與之相對應地提出決策性意見的法律在實質內容上也會出現變化。微觀意義上來說會帶動所有國家自身環境法的進一步完善和修正,宏觀意義上可以促進全球范圍內對環境問題的國際合作以及國家環境法改革方面進行更加深入的討論和研究。從這一點意義上來說,當法律開始成為氣候變化中的重要應對策略時,它所要面對的肯定不是靜止不變的問題,所要面對的沖擊和挑戰也是不斷發展的。所以需要不斷的思考一些問題:如何更好的在氣候問題層出不窮的情況下做出自身的完善和調整;如何在解決氣候問題的過程中實現自身的規范化,并最終形成有效的氣候治理模式。這都是法律所需要面對的問題,也是在氣候變化過程中環境法所必須要成長的部分。
國際范圍內應對氣候變化的先進經驗
歐盟國家節能減排新標準的建立。一直以來歐盟國家在氣候問題都是相關領域的領導者,很多成員國在應對氣候問題以及國際氣候合作方面都相對成熟,在治理氣候問題上有很多豐富的經驗值得我們去借鑒和學習。
這里最為突出的就是節能減排,各個成員國在對氣體排放問題上一直都保持著積極的態度。從法律層面上,2005年1月開始正式實施了歐盟氣體排放機制,依照該機制的規定,每個國家首先都要在歐盟委員會針對氣體排放問題提交相關的計劃,并需要得到歐盟委員會的批準①。在該計劃中需要對自己國家內發電廠、煉鋼廠等工業企業在一定時期內的氣體排放量進行限定,如果低于最高排放量,可以將剩余的排放量賣給那些高于最高排放量的企業。并且國家整體的氣體排放量必須要符合《京都協議書》的相關規定,這種氣體排放量的控制以及交易在節能減排方面做出了重要的榜樣②。不僅如此,在應對氣候變化的問題上,歐盟國家還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方案,包括未來十年之內的氣體減排任務,在2020年至少要減二十個百分點,同時要將可再生能源的產量提高兩倍以上,并針成員國各自不同的經濟發展水平以及不同的環境氣候問題制定了不同的計劃,依靠情景評估以及科學模型的建立,來應對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問題。
英國通過制定法案來解決氣候問題。在過去的十年內,英國溫室氣體的排放量比往年減少了百分之十六,是目前僅次于德國的國家,也是目前少數完成《京都協議書》中對發達國家關于溫室氣體減排要求的國家之一。英國在2001年開始在稅種中加入氣候變化稅,并以此來滿足低碳科技研發以及降低節能成本的相關研究,并在2002年4月開始實施碳排放交易制度,該制度在2005年和歐盟所實施的氣體排放交易制度實現了合作,在歐洲大陸得到了廣泛的推廣。2007年英國在氣候變化方面制定了相關法案,這也是第一個針對氣候變化問題的法案,英國成為了世界范圍內第一個依靠法案立法來應對氣候變化問題的國家。《氣候變化法案》中重點是對溫室氣體排放進行法律控制,以國家強制力以及法律約束力的手段來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這對于氣候變化國際相關立法方面起了十分重要的模范帶頭作用,對我國環境法的調整和完善有著積極的指導作用。
我國環境法應對氣候變化的現狀和問題
我國環境立法的現狀。從哥本哈根會議針對氣候變化問題進行討論之后,我國就開始針對氣候變化實施一系列的應對措施,雖然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并不存在強制的溫室氣體減排要求,但是為了更好的實現世界范圍內的氣候問題改善,在節能減排以及溫室氣體量的減少方面作出了積極的努力。我國《大氣污染防治法》于2000年實現了第二次修正,并在2002年和2004年分別制定了《清潔生產法》以及《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這些法律內容都是為了更好地實現清潔能源的利用,并減少固體廢物對氣候環境的污染,從而做好對氣候變化的應對。在溫室氣體減排的過程中,為了更好的標本兼治,我國開始在立法上實現對可再生能源的節約和利用,2006年我國實施了《可再生能源法》,最終將減排和節能聯系在一起,為我國環境問題治理以及氣候問題應對方面都提供了相對完善的立法內容和法律依據,并初步建立起我國環境法的立法體系。但這只是環境法體系形成的雛形,需要面對的問題還很多,在環境法治建設以及執法效能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同時還需要面對不斷變化的氣候問題隨時對現有的環境法體系進行調整和完善,這都是我國目前環境立法在氣候變化的背景下所需要面對的問題。
我國環境立法體系上所存在的問題。第一,綜合性環境基本法的缺失。我國整體來說從1995年開始已經針對氣候環境問題制定了多個單行法律法規,包括《環境保護法》、《大氣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以及《可再生能源法》等多個法律內容,這些單行的法律規范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國環境立法體系上的一個最大問題就是缺乏綜合性的環境基本法,導致現行的各個單行法律內容上要么存在自相矛盾的問題,要么存在重復或者是空白問題,簡單來說就是缺乏一個可以貫穿引導所有相關單行法律的綜合性法律內容,這對于進一步實現環境問題治理以及預防方面都是十分不利的。環境基本法在環境立法體系中的作用舉足輕重,不僅可以給單行法律在制定以及修改的過程中提供必要的法律依據,同時也會對單行法律中存在的問題、漏洞以及空白進行彌補。
第二,法律責任體系不健全。我國目前雖然存在環境立法,試圖依靠法律的手段來緩解所存在的環境問題,但是成效不高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對法律責任體系規定的不明確,因此在違法處罰上缺乏必要的威懾力。比如我國《節約能源法》第二十一條規定,用能單位必須要大力加強節能管理,依靠節能用能的原則來對本單位的節能技術措施進行組織并實施,確保能耗降低③;《電力法》第三十四條要求供電企業以及相關用戶必須要做好節能用電、安全用電以及計劃用電,嚴格遵守國家的相關法律;《大氣污染防治法》第十九條要求企業應該優先使用污染物排放量少,能源利用率高的新型清潔生產工藝,更好的控制大氣污染物的排放,但是這些規定都是義務性條款,并沒有相應的責任性條款,只有義務沒有處罰,這些規定就起不到真正的作用。此外,在環境法的相關執法上也存在一定的問題,我國《水污染防治法》嚴格規定了企事業單位往水體排放污染物的應該按照規定繳納排污費,如果排放超標還需要繳納一定的超標排污費。但是我國很多小地方的政府或者是領導,尤其是在一些經濟比較落后的地區,往往為了自身經濟發展,創造更高的經濟利益,不僅不繳納排污費,甚至還存在行政干預的情況,這都是目前在執法上所存在的問題④。
氣候變化下我國環境法應對模式完善
制定綜合環境基本法,完善立法體系。筆者在上文中就已經提到過,歐洲國家在應對環境氣候問題上,除了制定相關的氣候環境單行法律之外,還要制定綜合性環境基本法,對當前的環境治理過程進行指導和修正,以國家強制力和法律約束力的方式強制企業和政府來實現環境保護。在環境法立法上歐美等國家從20世紀70年代就開始形成,并在80年代后拓展到社會經濟發展的各個領域。環境保護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已經確定和經濟發展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環境基本法一方面可以將單行的環境立法串聯在一起,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同時也可以起到指導、引導和規劃的作用。制定環境基本法首先必須要充分建立在環境保護科學基礎上來實現,并且要在立法中加強其法律的可行性和操作性,對相關部門的權利義務、法律責任、管理制度、相關目標等等都要明確規定,同時加強政府部門對其主體的監督工作。
依靠法律建立循環經濟。應對氣候變化是科學發展觀的實現過程,而要建立正確的科學發展觀必須要有明確的組織結構和制度框架,要有相應的科學技術模式以及運行機制來支撐,也就是說在科學發展觀道路上必須要尋求正確的途徑和載體。我國目前的現實情況要求在應對氣候變化等環境問題的過程中必須要實現節能減排,并依靠技術創新,綜合利用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充分結合市場價格機制,最終形成污染少、低能耗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其中依靠法律手段來促進循環經濟進一步發展已經是我國當前必然的經濟發展計劃。因此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以我國的實際國情為立足點,充分學習和借鑒西方先進國家在應對氣候變化等環境問題上所取得的先進經驗,結合目前我國所制定的有關環境保護、新型能源利用等法律法規,制定循環經濟相關立法、法律法規等,建立起實現并推動循環經濟發展的綜合性整體的立法體系。
在循環經濟立法上,德國一直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其立法體系主要包括三個部分:法條、制度和指南三個部分。依靠法律的手段在循環經濟框架中納入經濟活動部分,并初步建立可循環的經濟社會,然后依靠制度來對其漏洞以及問題進行彌補和完善,最終依靠指南完成具體法律制度的操作和應用。在德國建立循環經濟立法的過程中首先要強調基本法律制度的建立,其次要有針對性地建立與之對應的法律法規。就我國的循環經濟立法方面可以做以下幾點嘗試:第一,建立《循環經濟促進法》,初步形成基本法律制度;第二,對現有的《礦產資源法》、《水污染防治法》、《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等內容進行修正,和基本的《循環經濟促進法》進行對接,形成完整的體系⑤;第三,相關的規章制度或者是條例中對具體操作性和實踐性問題進行規定,在實踐過程中要突出對現有能源的節約和高效利用,對高能耗的企事業單位進行嚴格的量化控制,重視法律手段和經濟手段的結合,實現政府、企業以及相關公會之間的交流、協作和配合,從而更好地實現我國循環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
建立并完善法律責任體系。依靠法律來實現對氣候變化的應對所包含的內容有很多,綜合性很強,僅僅依靠制度本身來實現自我完善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在制度之外實現各部門之間的配合,如果在法律權責規定上過于寬泛和理論化,在實際操作中就難免會缺乏實踐性,導致在應對氣候變化的過程中,對違法行為難以追究法律責任。
我國目前在法律責任方面雖然在單行法律上有所規定,但都是一些理論性的概念,需要首先對各環保部門所要擔負的職能實現統一的協調和管理,對相關的設施建設以及配套機制進行完善,加強法律監管的力度。對所有相關行政單位的職能劃分進行明確,充分考慮各自地區的發展實際,確定本地區的法律監管區域和環境保護范圍,形成上行下效綜合性的法律監管體系。并且依靠相關立法對各地區各部門所要承擔的義務責任以及監管程序進行明確規定,確保氣候變化的應對機制可以在各部門有效展開。同時要堅持科學發展觀中的可持續發展,將傳統的粗放制約型轉變為集約型經濟模式,依靠市場機制的力量來實行對法律監管力度以及模式的調整,從而實現對環境法相關法律監管體系的完善:包括對職責法律體系的完善;對評估法律制度以及風險預防機制的構建;對環境標準模式、評定標準、技術標準的建立;對事故處理應急措施的完善;對環境許可管理制度以及標準差別對待制度的制定和完善。
綜上所述,環境破壞帶來一系列需要面對的問題,氣候變化已經在多個方面給人類生存帶來了不利因素,全球范圍內應對氣候變化問題的相關機制也在不斷的調整、變化和完善當中,這個過程離不開國際間的交流和協作。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同時也是氣候變化影響最大的國家之一,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充當著十分關鍵的角色。伴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向前發展,在日后國際范圍內應對氣候變化等環境問題上必然會出現更多的困難和挑戰,在這種形勢下,如何更好的做好應對和防范,從科學技術、環境法完善等多方面尋求全球發展和自身利益的平衡點,是我們必然要面對的問題。
(作者單位:內蒙古民族大學政法與歷史學院)
【注釋】
①秦天寶:“我國環境保護的國際法律問題研究―以氣候變化問題為例”,《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06年第2期。
②萬霞:“‘后京都時代’與‘共同而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外交評論》(外交學院學報),2006年第2期。
③任亞寧:“我國土地荒漠化的基本法律問題研究”,《科協論壇》(下半月),2012年第4期。
篇5
氣候變化對水文水資源的影響主要通過流域的選擇、模型的研究、氣候情景三種方法進行研究的,由此可見,氣候變化對水文水資源的影響是在預測與現實的雙重環境中完成的。氣候的變化不僅與自然規律相關,同時也與客觀的人為活動密切相關。水文水資源中氣候變化的影響主要包括以下兩方面:
1 氣候變化對水文水資源徑流的影響
水文水資源的徑流量不僅受時間與空間的影響,同時更與氣候的變化密不可分。對于不同區域的水文水資源的流量有著地區的差異性,但在氣候的影響下,將導致水文水資源的正常徑流。氣候變化對水文水資源徑流的影響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
1.1 氣候變化影響徑流區域分配的變化 我國大部分地區都為季風氣候,在季風氣候的影響下,各區域的年徑流量有著一定的差異性。針對于不同地區的氣候變化程度不同,各地區的年徑流量的分配也有所不同。年徑流量遞減幅度最大的時段為溫度增高和降水開始減少的時期,此時的徑流量與降水時的徑流量相比,減少了4倍。相反,徑流量遞增幅度最大的時間為每年的6、7、8三個月,此時各地區也即將進入汛期。可見,對于濕潤半濕潤地區的徑流量與降水量的多少沒有太大關系,而與該地區的溫度有著密切的關系。對于半干旱地區,其徑流量的多少主要由降水量決定的。因此,在氣候變化的影響下,水文水資源的分配有著不可避免的差異性。
1.2 氣候變化影響年徑流量的變化 我國的水文水資源主要分為七個流域,在氣候變化的影響下,南北方的徑流量發生了一定的改變,北方徑流量與南方徑流量的增加與減少交替進行,但整體的水文水資源徑流量呈逐漸遞減的趨勢。其中,受氣候影響最大的地區是淮河以北,年徑流量的遞減幅度最大的地區為京津唐地區,而遞增幅度最大的地區是遼河一帶。對于降水量小的黃河地區,由于受氣候的影響,降雨量逐漸遞減,進而導致了黃河地區的年徑流量隨之減少。
1.3 氣候變化影響西北山川的徑流量 在我國的西北高寒山區,由于受特殊地理環境的影響,其河流的主要補給類型為冰川補給,隨著氣候的逐漸變暖,不僅導致了我國西北高寒山區的驟減,同時也加快了相應流域的變濕或變干。隨著各流域水文情勢的轉變,水文水資源系統的敏感度也隨著發生了改變。
1.4 氣候變化影響徑流系數的變化 水文水資源的徑流系數直接影響著不同區域的干旱與濕潤情況,由于不同地區的氣候不同,水文情勢也會隨之有著相應的變化。若該地區的徑流系數增加,則表明濕潤的指數隨之加大,該流域的水文情況為進一步變濕。相反,當徑流系數遞減時,則該地區的干旱指數增大,該流域的水文情況為進一步變干。可見,在氣候不同的影響下,水文水資源的徑流數也隨之發生相應的改變。
2 氣候變暖對水文水資源系統的影響
隨著全球氣候的逐漸變暖,不僅對生態環境有著一定的影響,同時也對水文水資源的系統有著不可替代的影響。可見,氣候的變化不僅與水文水資源的天然徑流有關,同時也與水文水資源的用水供求息息相關。氣候的變化不僅受自然規律的制約,同時也與人為因素密切相關,并且在其影響下水文水資源的用水需求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氣候變暖對水文水資源系統的影響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2.1 氣候變暖影響水文水資源的質量 目前,環境問題已經成為人們日益關注的焦點,而且與人們的生活更加密切。全球氣候變暖不僅增加了各地區的降水量,同時也加大了各地區的平均溫度。可見,氣候變暖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旱澇災害的發生率。同時,由于全球溫度的升高也降低了河水污染物的分解,這樣就嚴重影響了水文水資源的質量,而且也給人們的正常生活帶來一定的不便。由于氣候的變化與人為活動的破壞密切相關,因此,應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更加應注重環境的保護。
2.2 氣候變暖影響水文水資源的用水供求 由于受氣候變化的影響,全球的大氣環流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這樣不僅影響了區域的降水量,同時也制約了人們正常的生活運轉。在經濟的發展過程中,無論是工業還是農業都有著相當大的用水量,隨著氣候的變暖,逐漸遞減的降水不僅制約了人們正常的生活,同時也限制了經濟的正常發展,尤其是在降水量相對較少的地區,這種情況則更為嚴重。可見,氣候變化對供水需求的影響大于對降水量的影響,因此,應在注重經濟發展的同時遏制全球變暖的發展趨勢。
2.3 氣候變暖影響濕潤地區與干旱地區的敏感性 在氣候變化影響水文水資源徑流的前基礎上,氣候變化也與各地區的干濕度息息相關。在濕潤地區,徑流對氣候的敏感性較強,相反,在干旱地區則相對較弱。全球變暖是氣候變化的重要表現之一,在全球溫度驟增的影響下,不僅我國的主要七個流域的徑流量有所變化,同時,水文水資源的用水需求也隨著發生了轉變。
3 總結
綜上所述,隨著經濟的不斷進步與發展,環境問題也日益暴露出來,氣候變化不僅影響著生態環境的發展,同時也限制經濟的正常運轉。在水文水資源中,氣候的變化對其有著不可替代的影響,全球變暖是氣候變化最明顯的表現,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各地區的降水量與溫度。水文水資源是人們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氣候變化對它的影響也破壞了人們正常的生活。可見,人們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更應注重環境問題,應在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實現經濟穩步、長久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江濤,陳永勤,陳俊和等.未來氣候變化對我國水文水資源影響的研究[J].中山大學學報.2002(39).
篇6
因此,能源行業不僅要繼續探索節能減碳的技術進步路徑;也要重視能源系統適應氣候變化的技術研發;更要在投資和布局時,將氣候變化帶來的不確定性納入思考。
減排努力已成“雞肋”
由京都議定書界定的現行氣候變化管理和談判框架,一直講降低溫室氣體排放作為首要議題,而視應對氣候變化為較為次要的話題。這是基于1990年代末,研究界普遍認為氣候變化是相對較為緩慢的過程,其負面后果需要幾十甚至上百年才會顯著呈現。
相應而言,如果溫室氣體排放得不到及早控制,等到負面后果呈現后,削減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不僅成本昂貴而且社會損失巨大。因此,當時學界普遍認為,除農業外,在短期內尚無大規模推進和研發應對氣候變化技術的需要,但降低排放卻迫在眉睫。
依據此判斷,過去十余年,世界各國的政策焦點都集中在到了鼓勵新能源發展上。京都議定書簽訂后,以風電、太陽能發電技術等為代表的新能源發電技術得到各國政府的青睞,被寄予厚望。相較之下,保證能源系統更好的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所帶來挑戰的相關技術和策略卻沒有得到足夠重視。
能源產業作為最主要的溫室氣體排放產業,既是現有氣候變化框架管制的重點對象,也是技術研發投入的重點領域。然而隨著時間推移,人們發現,由于對減排技術的認知不足,政策設計的失誤使減排技術發展速度快、但減排效果不理想。
更為嚴峻的是,過去十余年遏制溫室氣體排放的努力對放緩全球氣候變化進程效果極為有限。最新的研究指出,基于過去十余年的國際數據分析,不可調控的新能源——如太陽能、風電——和傳統能源并非替代關系。
相反的,一些證據還顯示新能源和傳統能源的關系更類似于互補品。即更多的太陽能和風電補貼,激勵了更多的傳統能源投資而非鼓勵儲能等清潔技術的發展。這就導致過去十余年的大規模新能源投資,帶來的減排效果遠遠不及預期。而中長期內,這種鼓勵新能源卻減排效果堪虞的局面也難以得到改善。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氣候變化的后果已經越來越明顯的呈現,氣候變化后果呈現的速度遠遠快于人們早期的預計。從去年印度因為雨季的異常高溫和干旱,造成電力供求出現了巨大不平衡,最后導致大面積停電;到美國桑迪颶風冬天襲擊高緯度的紐約等地區,造成數十萬居民長達數周甚至數月停電的嚴峻后果;再到中國西南四年降水時空分布高度不均,造成對水力發電的挑戰。
這些都顯示,能源系統不僅需要減排,更迫切的需要一套完整有效的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策略框架。現行的國際氣候管理框架亟需調整;而中國作為有大面積氣候變化脆弱地區的過渡,更需及早的重視能源系統氣候變化應對策略以及技術的研發和應用。
應對之道
由于能源系統不同行業特點各異,全球氣候變化對不同行業的可能影響是有差異的。但是,總結起來,全球氣候變化可能對能源系統帶來的影響包括以下幾類:
首先,極端天候(如突發性強降水)頻發對能源基礎設施(如輸配電設備)和系統安全的威脅。
其次,氣溫反常頻發造成的能源消費總量、地理和時間分布的異常以及由此造成的對基礎設施(如輸電線)的損害。
再次,反常氣候頻發造成的能源生產和供給能力下降(如干旱頻發導致水電發電能力下降、水資源稀缺導致的煤電發電緊張和石化用水不足等)。
這些影響不僅僅會讓各個能源行業面臨更高的事故風險,還會造成能源系統、水資源供應系統和全社會能源、水資源消費之間的混亂。
面對這些可能的挑戰,需要政策制定者設計完整和合理的政策,將氣候變化導致的極端天氣對電網穩定和安全性的影響、氣溫異常對需求的影響和因全球氣候變化導致的預測誤差長尾等問題納入對能源布局、技術選擇和政策框架設計中。
具體來說,政策制定者應加大對能源系統如何應對氣候變化的研究和技術開發的投入;將目前的著重強調鼓勵新能源等緩減氣候變化技術的政策體系,轉變為緩減和應對技術并重的政策體系。
例如,應當對不同地區輸配電設備和系統在極端天候事件中的穩定性進行摸底和分析;對暴雨、暴雪和大風發生頻率升高后,電網安全監管和應急體系設計進行研究;設計補貼,鼓勵降低地下輸電、分布式應急供電體系等提升電網應急能力的相關技術成本等。
除了新技術鼓勵政策上的調整,對未來能源系統發展模式和路徑的選擇,也應納入適應全球氣候變化的考量。在推進相關改革進程時,不僅要考慮到更加有利于新能源的利用,還要重視氣候變化背景下的能源戰略布局問題。
例如,在權衡大電網模式和分布式模式的決策中,應當納入適應氣候變化的視角,將氣候變化進程中發電和輸配電系統的穩定和安全問題納入對大電網的穩定和分布式的靈活的權衡中。又比如,在中國石油產業布局時,充分納入對氣候變化可能造成的區域水資源分布變化的評估。
與此同時,將一些已有的政策框架,如電力行業的節能節水鼓勵和管制政策體系,加入應對氣候變化的短中長期部署。
篇7
由于全球環境演變,可持續發展面臨新問題,突出表現在全球溫室氣體減排效果不明顯,氣候問題會更加突出。面對國際前沿熱點以及國家迫切需要,環境學科發展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未來要應對氣候變化和氣象災害,確保糧食及水安全,因此須加強研究已有氣候變化對環境影響的規律,抓住氣候變化與全球減災熱的機遇,努力使環境學科的發展適應全球主流政策,按市場機制的發展模式,開發新技術,推動多元化投資方式的實現。為此有必要在戰略環評中納入適應氣候變化的內容,從戰略高度評價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與計劃。
(一)國際社會關于氣候變化響應的認識
由于過去溫室氣體的累積排放,氣候變暖已不可避免,有必要采取適應措施以應對變暖所造成的影響。目前我們尚未對適應的限制因素或成本有清晰的了解,還因為有效適應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具體的、地理的和氣候的風險因子。也取決于制度、政治和財政方面的制約。雖然多數技術和策略已被一些國家了解并得到開發,但已有的評估并未指出,各種措施選擇是如何有效降低風險的,特別是在變暖更厲害、影響更嚴重的情況下以及脆弱群體的反應。此外,履行適應措施在環境、經濟、信息、社會、態度和行為等方面還存在著相當大的障礙。對發展中國家而言,特別是資源的有效利用以及適應能力建設尤為重要。
非氣候壓力的出現會加劇氣候變化的脆弱性。例如氣候波動和氣候災害、不能公平地獲取資源并導致貧窮、無法保障的糧食安全、經濟的全球化趨勢、沖突以及艾滋病等疾病的發生等。
未來氣候變化影響的脆弱性不僅取決于氣候變化,還取決于發展途徑。在不同情景下,地區之間在人口、收入和技術發展上可能存在巨大差異,而這些因素通常對氣候變化的脆弱性程度起到很大的決定性作用。在中高排放情景(以人均收入較低、人口增長巨大為特征)下預估的受影響人口數量相當大。
可持續發展能夠降低對氣候變化影響的脆弱性,氣候變化也能阻礙各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能力。通過提高適應能力并增強恢復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夠降低對氣候變化影響的脆弱性。然而,目前幾乎還沒有促進可持續發展計劃把適應氣候變化的影響或提高適應能力明確地納入其中。
(二)國際社會關于氣候變化響應的行動
現在已針對觀測到的和預估的氣候變化采取了部分適應措施,但仍有限。自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三次評估以來,有越來越多的人類活動適應已有和未來氣候變化的證據被觀測到。例如,在基礎設施項目的設計中考慮應對氣候變化因素,如在青藏鐵路設計和建設中考慮了未來氣候變暖對凍土地帶路基的影響。
兼顧適應和減緩的措施,最能夠降低與氣候變化有關的風險。提高適應能力的途徑之一就是把氣候變化影響納入到發展規劃中予以考慮,如通過“把適應措施包含在土地利用規劃和基礎設施設計中”,“把降低脆弱性的措施包含在現有的降低災害風險策略中”等方式。
氣候變化影響造成的損失將因全球溫度的不斷升高而逐年增加。IPCC評估清楚地表明,未來溫度升高不足1℃-3℃的氣候變化的區域影響是混合的,但會增加適應成本。然而,如果溫度升高超過約3℃,很可能所有區域不利影響更為嚴重,而發展中國家預期會承受大部分損失。如果變曖4℃,全球平均損失可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5%。目前。國際社會正在制定針對不同階段影響的應對措施。
如何把適應氣候變化納入戰略環評
(一)戰略環評和氣候變化
與戰略環境影響評價相關的氣候變化問題可以歸納為下面幾點:
氣候變化:包括對已有變化的評估和對未來變化的預測。這些變化包括海平面上升、溫度和降雨的變化、極端事件(如暴風雨和干旱事件)發生頻率的變化。
影響復雜:氣候變化無疑會產生一系列的影響,正面影響和負面影響的類型和強度在不同的區域表現也不一致。
適應措施:氣候變化影響的嚴重程度取決于所采取怎樣的適應措施。這些措施包括改善洪水風險管理和防止在海平面上升地段建設不合適的建筑。
減緩措施:人類采取的減少人為活動對氣候系統影響的直接行動,特別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措施,這些措施包括提高能源效率,提高建筑物的絕熱效果,增加可再生能源的比例等。
人類共識:未來的人為活動必須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走低碳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二)戰略環評各個階段都要考慮氣候變化的影響以及適應氣候變化的措施
在戰略環評中開展評價氣候變化對規劃的影響不同于評估其他方面的影響。首先,氣候變化是多種原因復合累計效應的結果,是多種活動(包括人類活動)累積產生的效果,雖然每一個單獨的活動所產生的影響可能很有限,但是這些有限的影響累積起來就會造成非常嚴重的影響;其次,在戰略環評中一般需要考慮下面兩項與氣候變化有關的重要內容,包括:氣候變化對規劃所產生的影響及約束(一般在戰略環評前言部分描述);規劃對未來溫室氣體排放的影響(一般在戰略環評的預測和評估階段)。
(三)與氣候變化一致的目標和指標:氣候變化基準的描述和監測
戰略環評的目標和指標中應該包括未來可能的氣候變化相關內容,與可能的應對氣候變化相關的目標和指標要一致,并可以實施。
(四)確定未來可能的氣候變化導致的主要問題和約束
氣候變化可能導致的影響包括高溫的風險,暖冬后的寒潮、干熱的夏天、海平面上升,以及洪澇風險的增加、某些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強風暴、干旱等)增加等。這些影響結合其他因子的作用可以導致對以下領域的重要影響。
對水供需和水質的影響:氣候變化可能會導致夏季河流水位下降,冬季上升,這一影響可能惡化(或加重)水質問題和水資源問題。
對糧食安全的影響:氣候變化可能增加糧食生產的波動性,使糧食供不應求、全球糧價持續上漲。
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夏季的洪澇可能嚴重影響濕地。溫度升高可能影響物種習性,導致物種遷移甚至消亡。
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事故和某些疾病對天氣非常敏感,熱的天氣可以加速疾病和病菌的傳播。
(五)將氣候變化的適應措施納入到評價規劃中
篇8
文章編號 1002-2104(2012)11-0045-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11.008
氣候變化問題、氣候變化的不利影響導致的各種氣候風險所引發的現實或潛在的大量氣候移民已成為21世紀人類社會面臨的嚴峻挑戰,是現階段人類社會普遍關注的核心問題之一。在氣候變化問題日趨復雜的情勢之下,由氣候變化引起的人口遷移現象及氣候移民引發的人道主義危機、難民潮、地區沖突等問題正日益受到各國政府和國際社會的重視和關注。自萊文斯坦將“不適宜的氣候”視為造成人口遷移的主要因素之一[1],關涉氣候移民的研究歷經波折,直至20世紀90年代初世界性的氣候變化問題日益突出,對人類的威脅越發嚴重,Myers等有關氣候移民規模的預測方逐漸為人們所認識[2]。但由于Myers,等關于氣候移民的研究偏重于以未來為導向的警示性預測,集中于對氣候移民稱謂、類型、規模及遷移動因的探討[3];對與之相關的問題與對策的探討則主要見諸于一些新聞報端之中略顯羸弱[4]。隨著氣候變化、氣候移民問題的日益嚴重與復雜,施國慶等17位國內外專家指出現階段我們對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的行動將導致的嚴重的人口遷移問題還未給予足夠的重視,而移民卻是一種適應氣候變化的應對措施;如何從開發項目導致的移民安置(DFDR)活動中學習和借鑒,響應潛在的氣候移民問題,就需要我們對實施氣候移民的政策、途徑以及進行有組織的移民做出探索[5]。如何以已有研究為基礎,突破社會文化交叉法、經濟視角的牽絆[6],提升人們對氣候風險導致氣候移民問題嚴重性的認知,對關涉氣候移民的一些重要問題進行探索與梳理,剖析造成氣候移民問題的制約性因素,已是一個擺在世人面前不容回避的現實性、迫切性的重要議題,深刻認識把握這一全球性的社會現象,提出因應氣候移民問題的對策與建議,方有助于人類與自然生態環境的和諧共存與可持續發展。
1 氣候變化的表現以及對人口遷移的影響
氣候變化現象怪異難料,沙塵暴、颶風、雪災、干旱、洪澇等氣候災害的能量與數量不斷升級,已對自然系統、生物系統和人類生存環境產生了較大影響,給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帶來了種種嚴峻挑戰,已成為人類最迫切需要關注與解決的問題。總體看來,現階段氣候變化的主要表現形式有以下兩個方面:
1.1 漸變緩發性氣候風險
漸變緩發性氣候風險主要表現為全球氣候變暖、冰川融化等。由全球氣候變暖導致的氣候變化產生的一系列不可逆的后果,現已導致了約2 600萬氣候移民,在未來40年,以全球氣候變暖為主的氣候變化將使全球10%的人口,約5億到6億人,面臨淪為“氣候難民”的風險,其中將有約2億的氣候移民被迫背井離鄉,不得不遷往其他國家或地區。孟加拉國政府最新出爐的一份報告稱,該國有越來越多的氣候移民已從沿海低洼地區向內陸大城及印度等鄰國移民,度假天堂馬爾代夫也已開始為40萬國民另覓棲身之所[7]。
全球氣候在持續暖化惡化的同時也導致冰川在世界范圍內的大面積融化,使冰川和積雪的儲水量減少。據一些科學家預測最早在2030年,北冰洋將迎來第一個無冰的夏天,冰川融化的情況同樣也發生在南極,如果兩極冰蓋全部融化殆盡,全球海平面將上升約70 m[8]。而當今世界發展格局的客觀現實卻是世界各國的經濟社會發展中心基本集中密布于各大洲的沿海低洼地區(如紐約、倫敦、上海等),由冰川融化導致的海平面上升勢必將導致世界上大規模的人口遷移,并造成不可挽回的巨大社會經濟損失。
此外,漸變緩發性氣候風險還表現在臭氧層破壞、酸雨危害加劇等方面。
1.2 極端突變災害性氣候風險
在全球氣候變化的總體背景下,氣候變得越來越難以捉摸,極端突變災害性氣候風險發生的概率進一步增大。全球氣候變暖致使近半個世紀以來極端突變性氣候風險事件(如:厄爾尼諾、干旱、洪澇、雷暴、冰雹、風暴、高溫熱浪天氣、低溫雨雪冰凍天氣和沙塵暴等)出現的頻率與強度增加,出現颶風、超強臺風、強臺風以及風暴潮等氣候災害的可能性加大,極端天氣出現的頻率更高、強度更大、危害程度更深。極端突變性氣候變化使得沿海地區遭受洪澇、風暴以及其他自然災害的頻率加大,人口密集和經濟不發達的地區面臨的風險更大,如亞洲和非洲的大型三角洲和一些小島嶼。
極端而無常的氣候,催生大批“氣候移民”,他們因氣候變化、生態失衡、地質變異和環境污染等原因而受災。
2 氣候風險與人口遷移的歷史與現實機理
2.1 氣候風險與歷史時期人口遷移的關聯分析
氣候移民是指由于氣候的突然或緩慢變化,對人們的生活或生存條件產生不利影響,在相關氣候政策或氣候工程的影響下,而被迫或主動、暫時或永久離開其家園進行遷移的人或人群,他們既可以是國內遷移,也可以是國際遷移[8]。從我國浩繁的史料記載和已有的相關研究成果來看,我國歷史時期上因氣候變化及由此而引起的環境變化導致了大規模的人口遷移,在氣候風險致因下人口遷移路徑圖大致呈現出:“氣候變化氣候風險氣候災害環境變遷人口遷移人口分布變化政治、文化、經濟中心變更”的總體輪廓。
中國的氣候類型是典型的季風氣候。由于最近幾千年來,中國寒冷氣候期經歷的時間越來越長,降溫的幅度越來越大,氣候干旱化的程度愈益加重,因氣候干旱化和荒漠化導致的人口遷移已有上千年的歷史。這是因為年平均溫度降低1 ℃-2 ℃,等溫線即要向南推移200-300 km,氣溫變化直接影響著農牧業生產及人們的日常生活[9]。加之,古代中國的社會生產以中原地區的農業生產和北方游牧民族的游牧生產為主,其時生產力水平低下,受自然災害影響明顯。在三國兩晉、南北朝、五代十國、南宋末期和元代初中期,是我國北方氣候偏寒偏干,旱災、沙塵暴和冬季雷暴出現頻繁,湖泊退縮,土地沙漠化強烈和黃河決溢頻率減小的時期,同時也是中亞和蒙古高原游牧民族大規模南下的時期[10]。強烈的氣候變化導致了畜牧業的嚴重減產,使其產量已不能維持秦漢、隋唐濕潤時期已增長起來的人口的需求而發生了人口的向外流動,并多次導致了全國性的人口大規模遷移。在13世紀40年代蒙古地區由于連年干旱,“野草自燃,牛馬十死八九,人不聊生”(《元史·定宗紀》);加之冬季暴風雪的侵襲,氣候風險導致北方地區環境嚴重惡化,引起元代內、外蒙地區蒙古族牧民的大量南遷,因災害而“北來貧民八十六萬八千戶”[11]。氣候風險和氣候災害不僅誘發了西北和北方少數民族人口南遷,與此同時也直接影響了漢族內部的人口遷移并導致了社會加速變遷。類似的現象也見諸于世界其他一些國家和地區,如歷史時期極端突變災害性氣候風險導致的玻利尼西亞群島的人口遷移;干冷時期的干旱迫使中亞地區的人口向歐洲遷移,中亞游牧民族大規模的向西、向歐洲遷移成為導致羅馬帝國衰亡的主要原因[12]。
2.2 氣候風險與現代人口遷移的關聯分析
工業革命以來全球氣候條件的加速持續惡化導致了氣候風險加劇與環境劇烈變遷進一步催生了氣候移民。目前,氣候變化與人口遷移的關聯性已呈現出“氣候變化氣候風險生態失衡環境變遷氣候政策出臺氣候工程實施氣候移民局部地區社會經濟系統重建”的趨勢。國際衛生組織的報告稱現在全球每年有30萬人因氣候變化而死亡。在美洲,20世紀30年代,持續干旱和土地過度開墾導致的席卷北美大平原的“黑風暴”,曾使北美數百萬居民被迫逃離家園,許多城鎮被一度棄為空城。
氣候變化、極端而無常的氣候導致的自然災害發生次數,在過去20年增加了1倍以上。特別是近年來受極端天氣、工程建設等因素影響,世界各地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縫、地震等地質災害多發頻發;局部強降雨引發的山洪、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突發性地質災害,已對人類的生命財產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以中國陜西為例,陜西省委省政府為應對轄域內南部山區頻繁多發的多種自然、地質災害,不得不從2011年年末開始計劃并著手實施一項為期10年、投資約1 280億元人民幣、搬遷約279.2萬人的宏大移民規劃。這其中因地質災害避險搬遷避讓49.16萬人,洪澇災害避險搬遷32萬人。如何將深受極端氣候風險影響和難以快速有效脫貧的居住生活在陜南地區的民眾向陜西其他地區進行遷移安置成為了其首要和主要目的。氣候變化及由其導致的各種自然災害,加之荒漠化、水源污染和其他壓力,將導致地球上的更多地區不適合人類居住。
3 氣候移民現狀及其演變趨勢
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國際社會就注意到移民問題與氣候變化、環境退化之間的關聯。近幾年,隨著全球氣候模式的變化,全球氣候變暖確定性的增加、海平面上升、環境退化、極端突發性氣候風險事件頻發等因素導致的人口遷移問題,使得“氣候移民”成為了國際社會新的關注點,氣候移民及與之關聯的問題逐漸進入了國際相關組織、政府部門與研究者的視野并日益受到關注。
3.1 氣候移民的人口數量不斷攀升
受全球氣候變化(全球氣候變暖氣溫顯著上升、降雨方式改變、季風變化加大、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干旱、洪澇災害、更強烈的熱帶氣旋、沙塵暴、颶風、雪災、干旱、洪澇等)和自然災害的影響,氣候災害的能量與數量不斷升級,直接導致了氣候移民規模不斷擴大和人數激增,氣候變化成為了21世紀人口移民的主要原因。據聯合國環境和人類安全組織、香港發展與救援NGO組織——香港樂施會等組織機構在2009年4月的報告,在1998-2007年間,全球每年受氣候災害影響的氣候難民人數約為2.43億人;2015年后氣候難民人數將達到3.75億人以上。目前,不少國家和地區的氣候難民已開始進行自發和有組織的氣候移民,世界上現在已有約2 600萬因為氣候變化而被迫遷徙的氣候移民,到2050年,全球估計將有2億人淪為“氣候移民”[8]。而亞洲開發銀行在2012年3月最新的《應對氣候變化和亞太地區的遷徙》的報告稱,僅2010-2011年,亞太地區因極端氣候自然災害導致的移民人數就已達4 200萬以上。
3.2 氣候移民的波及區域持續擴大
由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引起的人類生存環境改變,造成了一些國家和地區已不適合人類生存與居住(如海平面上升將導致一些國家和地區沒入水底),按照氣候風險的預期發展演變模式地球上將有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不得不面臨不適合人類居住的風險。氣候移民不得不在高壓的氣候風險之下奔波在不同區域之間、國與國之間尋求生存與發展的機會,現階段氣候移民波及區域明顯呈持續擴大的態勢。世界銀行、國際移民組織、亞洲開發銀行等國際機構根據全球遭遇的主要氣候風險,預測未來20-50年全球氣候移民的熱點地區,主要包括東亞、南亞、東非、中非、中美洲等地區的沿海低洼地帶、河口三角洲、地勢較低的太平洋小島國、半干旱或不太濕潤的區域,這些地域的許多國家和地區將成為氣候移民的重災區[13]。在亞太地區所有國家中,常住人口不超過40萬的亞洲島國——馬爾代夫,正面臨著海平面上升的嚴重威脅;無獨有偶,另一個太平洋島國,圖瓦盧已經與新西蘭簽訂協議,全國國民將陸續“搬遷”到新西蘭,現在已有5 000多名圖瓦盧人在新西蘭安了家[8]。人口集中分布在低海拔沿海地區的國家包括孟加拉國、越南、巴布亞新幾內亞、斐濟、所羅門群島、盧旺達、埃塞俄比亞及肯尼亞在內的其他很多國家,現在已經開始出現大量的氣候移民。
3.3 臨時性遷移向永久性移民持續演變
氣候移民正在或將要經歷短暫臨時性遷移向永久移民的艱難過渡。氣候移民主要生活在自然條件相對比較惡劣、經濟社會發展滯后的地區,由于缺乏遷移的資源,在遭遇臺風、暴雨、洪澇、干旱、泥石流或突發疫病侵襲時,人們一般是暫時性的避難遷移,不過隨著氣候風險在某一區域的持續化常態化,臨時遷移已不能解決問題,而永久性的遷移成為無奈的必然選擇。在中國的寧夏回族自治區氣候條件較為惡劣的西海固地區,由于這一地區“十年九旱”的趨勢愈演愈烈,“一方水土已養活不了一方人”,為了應對這種極端干旱的氣候狀況適應氣候變化,寧夏回族自治區不得不將中部干旱地區、南部山區約76萬人進行永久異地轉移安置,安置到揚黃灌區或水源條件相對優越的地區,以滿足人類的基本生存發展需要。在氣候風險不斷加劇的現實背景下,全球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導致一些低洼地區被淹沒,不少國家和地區正開始進行永久性氣候移民。如孟加拉國越來越多的氣候移民從沿海低洼地區向內陸大城及印度等鄰國的移民,度假天堂馬爾代夫近40萬國民不得不另覓棲身之所[4,6]。氣候變化導致的環境永久性改變和生產居住環境條件的惡化,已使人們的基本需求得不到滿足,永久性氣候移民成為了現實氣候移民的典型類型。
3.4 多種因素疊加交織致使氣候移民問題日趨復雜化
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帶來的更多的極端氣候事件,未來幾十年間,氣候風險引致“氣候移民”的過程還會加速,氣候移民問題更趨復雜。首先,氣候移民將進一步加劇相關國家國內的社會矛盾沖突和緊張局勢。氣候風險引發的自然災害會迫使一些受災民眾暫時涌進大城市,而有些大城市的生活資源本來就很緊張,一旦這些移民涌入,大城市人口、資源與環境壓力陡然加大,就有可能惡化現有局勢、加劇緊張關系和不穩定因素造成尖銳的社會矛盾。其次,氣候移民除了會造成國內的社會矛盾外,更為嚴重的是,氣候移民問題將威脅到脆弱的、瀕臨沖突邊緣的國家與地區間的沉重關系,威脅有關地區和國家的政治穩定性。在氣候移民集中地區及其邊界區域出現氣候變化環境衰敗氣候移民社會沖突的惡性循環的可能性進一步加劇,由此將導致一些局勢脆弱國家加速崩潰、種族問題與宗教沖突激化、政治激進主義抬頭,致使世界部分地區的不穩定因素增加。第三,氣候移民的貧困問題與環境惡化交織疊加在一起更加劇了問題的復雜性。氣候移民肇始區域一般是貧困與自然資源條件的嚴重惡化的區域,本就脆弱生態環境加之持續惡化的氣候變化狀況,在導致不同區域氣候移民的形成與匯聚的同時,極易引發“氣候貧困”產生的次生災害風險。
氣候變化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全球性影響,使得氣候移民遍及世界各地,解決與氣候移民相伴而來的一系列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環境、資源、心理、生態、管理等問題,已不只是某個或幾個國家的職責,而是需要全體人類共同擔負、共同面對、進行積極有效的溝通以協商解決。
4 應對氣候移民及相關問題的對策思考
由于各國眼下主要將精力放在遏制氣候變化方面,關涉氣候移民的議題還沒有得到適當處理,各國政府和國際社會沒有采取足夠的應對措施,現階段還尚未設立任何國際合作機制處理氣候移民問題及接踵而至的各種社會矛盾、沖突和風險,將使這一情況變得更加糟糕。基于對全球日益緊迫的氣候移民問題之社會現實的關照與因應,易受影響的地區和國家必須立即行動起來加快努力,實施更廣泛的應對氣候移民的措施,在國家、區域和國際層面建立有效的適應機制,以應對其帶來的各種不利影響,盡量減小未來氣候移民對全球可持續發展的不利影響。
4.1 改進現有國際性法律條款關于“難民”權利的相關規定,制定應對國際氣候移民法
鑒于目前非自愿氣候移民還沒有被納入國際難民和移民政策之中,氣候移民在政治上和法律上都尚未得到國際相關法律的明確認可[14],趨于緊迫的現實氣候移民問題與相應法律規范嚴重脫節,氣候移民在國際社會上還未甚至不能得到合法的保護,這就需要盡快修改1951年的《難民協定》(Refugee Convention)或單獨起草氣候移民法律協定,以適應因氣候變化造成的氣候移民問題,為氣候移民提供人道主義援助機制。同時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為基礎,制定出臺應對國際氣候移民法,以法律的形式規范國際機構、各國政府和相關組織部門在涉及氣候移民工作中的職責,明確應對氣候移民的基本方針和原則,構建應對氣候移民的國際合作、國內協調兩個方面的體制、機制,充分發揮國際機構、各國政府和相關組織部門在應對氣候移民中的主導作用,以法律為準繩規范預測氣候移民的科學評估報告,及時解決處理相關的氣候移民問題。同時,在氣候風險導致的環境退化和極端突發性災害發生時,將人權不駁回的原則納入國際法的考慮范疇。
4.2 加強國際合作推進地區間協作機制的建立與完善,協力促進氣候移民難題的有效解決
氣候移民是全球性問題,氣候移民在政治、外交、社會經濟發展和環境變化合作等領域都可能對國際社會造成新的挑戰。它事關各方利益、地區發展、世界各國人民的福祉,氣候移民難題的有效解決需要世界各國聯手應對,加強應對能力建設,完善相應的工作機制。首先,要將氣候變化所導致的人口遷移納入到各國政府適應氣候變化的國際計劃之中,使其成為國家行動的一部分;建立各相關成員國官員、專家相互交流經驗的對話機制,推動在氣候移民方面的國際智囊合作。其次,可在世界范圍內建立無償接納氣候移民的倫理道德責任機制和政策激勵機制;并倡導國際社會直接為極端突發性氣候風險事件導致的移民進行捐贈、救助和投資。第三,完善以聯合國國際移民組織為主的國際移民管理體系,充分利用現有的各種國際發展合作機制,比如南南合作,區域經濟貿易合作組織,國際金融機構等,促進發展中國家逐漸提升適應能力,降低氣候風險和氣候移民的潛在壓力[4]。
4.3 在國際社會建立靈活應對氣候移民遷移的政策、治理機制和管理機構
從目前氣候移民遭遇的現實境況來看,無論是對遷出地還是遷入地而言,氣候移民都尚未納入政策考慮的范疇,國際社會也尚未形成統一的管理機構對氣候移民事務進行管理。從速召集國際社會移民研究的權威機構和組織,盡快形成世界公認的關于氣候移民定義的權威性論述,明確國際移民組織(IMO)和聯合國難民高級專員署權責內容,使氣候移民擺脫成為游離的中間人角色,制定相應的氣候移民政策、管理機構、組織制度與治理機制,已是當務之急。首先,可在國際社會構建起一套靈活應對氣候移民的社會管理與治理機制,包括在認識和分析氣候移民所可能帶來的各種風險基礎之上,探尋構建科學合理的社會管理與治理機制,以使氣候移民能更好地適應氣候變化導致的自然、社會環境變遷;建立氣候移民預測預警系統,完善預防和減少氣候移民問題的社會管理體系,以有效降低與規避氣候移民給社會良性運行帶來的原生沖突次生風險。其次,要加強與氣候變化相關的災害預報預警機制建設,建立地區主要氣候災害的歷史信息庫和數據共享平臺;進一步加強氣候移民救助體系建設,建立高效完善的救助體系,在法律、政策、組織、制度等層面強化救助體系制度建設;同時,加強移民管理及國際經驗交流和高效的氣候移民應急管理機制建設,推進應對氣候移民相關問題的社會文化適應機制建設。第三,基于預防勝于治理的認識,加強對氣候移民的監測和評估。
4.4 致力減緩與主動適應并舉,降低氣候移民被迫轉移的社會風險
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已不可避免,氣候風險的數量與能量不斷升級,在未來幾十年內,即使做出最迫切的減緩努力,也不能避免氣候變化的進一步影響,這使得在氣候移民問題上減緩和主動適應成為主要的措施或是唯一可行和適當的應對措施。雖然目前國際社會各界已經采取了一些適應氣候變化的措施,但仍十分有限。根據不同國家和地區受氣候變化影響的程度不同,為應對氣候移民所采取的減緩和適應措施可以考慮從以下幾個層面著手進行實施。首先是進行事先預防。在受影響較大的國家或地區需要未雨綢繆著手建立防洪堤、建筑水庫等工程以對氣候變化可能引起的洪澇、干旱等災害性后果引發的大量氣候移民。其次,展開知識普及教育。普及應對氣候風險的相關知識,加強人們對氣候變化現象的認知了解、氣候變化對農業的影響以及應對氣候變化災害的措施等;在發展地方經濟時融入氣候變化視角的適應性項目,減少遷移的必要性助益于減少非自愿氣候移民的數量。第三,進行人口遷移。遷移作為適應氣候變化的一種應對策略,不只是在氣候過程和氣候風險事件發生之前組織進行的人口遷移,也包括氣候災害發生后的非自愿氣候移民。考慮從區域角度合理引導人口遷移,減少人口盲目遷移對社會經濟發展,對城市生活帶來的沖擊;將氣候移民問題的減緩、適應作為首要解決的問題,與更典型的信息和基礎設施的措施一起,有助于氣候移民減少脆弱性增加適應性。
4.5 降低氣候移民的社會脆弱性,提升氣候移民適應能力建設,弱化氣候風險影響
不同地區、不同的社會制度下,不同群體、甚至不同家庭的社會脆弱性差異很大。弱勢或邊緣群體更容易從災難中流離失所,如果受氣候風險影響地區有更多的弱勢群體(這些人往往房屋損失嚴重),更大的建筑環境密度則颶風過后這部分人外遷的可能性更大。因為氣候風險降低了潛在氣候移民家庭的社會承受力,使其社會脆弱性提高,從而導致移民[15]。從這個角度來講,如果人類不能阻止全球氣候變化的腳步,那么面對各種可能引發移民的因素,人們至少可以想辦法增強社會的承受力,降低社會脆弱性,而不總是選擇移民。畢竟對于大多數人來講,因為氣候風險而移民總是痛苦的經歷,而對全世界來講,氣候移民問題又是一個無比棘手的會引發地區政治沖突的重大全球性問題。一方面,這就要求人們在選擇氣候移民遷移安置區時,需要借鑒社會脆弱性理論,盡量遷往就近的經濟發展較好的地區以提高移民群體的社會承受能力,而不致使移民因為搬遷使其社會脆弱性提高,為后續發展留下隱患,例如移民返流等。另一方面,完善現有的適應資金機制,建立氣候移民基金或融資體系,努力突破貧困地區資金和技術匱乏的瓶頸,有助于降低高風險地區的社會脆弱性。此外,在氣候風險形式嚴峻區域,進行項目扶持和產業規劃設計以降低區域社會脆弱性時,要綜合考慮地區的氣象、地質、水文等條件,需要立足前期調研進行多方論證,以提升風險管理優化水平對癥施策物盡其用,避免對有限緊缺資源的浪費,防止出現盡力不盡事的現象。
5 結論與討論
在全球氣候變化的背景下,氣候變化及氣候變化的主要表現形式漸變緩發性氣候風險與極端突變災害性氣候風險變得越來越難以捉摸,氣候風險發生的概率進一步增大,由其引致的氣候移民及相關問題的處理解決日益趨于復雜化敏感化。對氣候移民的概念進行明確指稱界定既是理論研究亟需,又是有效破解這一社會難題的現實需求。氣候移民所面臨的社會風險既有需要迫切解決食物和棲居地的問題,還有在遷入地新的自然、人文生態環境下如何調適生計方式、實現文化及身份的認同問題。氣候移民遍及世界各地,解決與氣候移民相伴而來的一系列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環境、資源、心理、生態、管理等問題,已不只是某個或幾個國家的職責,而是需要全體人類共同擔負、共同面對、進行積極有效的溝通以協商解決。但是,由于現階段尚未設立任何國際合作機制處理氣候移民問題,關于氣候移民的議題還沒有得到適當處理,現實情況可能變得更加糟糕。將氣候移民納入政策考慮的范疇,在國際社會上形成統一的管理機構對氣候移民事務進行管理;建立全球性的氣候移民監測和評估機制,協商制定合適的氣候移民政策、管理制度,或將有助于氣候移民的統計和預測、政策的制定和國家的管理。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Ravenstein E G. The Laws of Migration[J]. 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 1889, 52(2): 241-305.
[2]Myers N. Environmental Refugees: An Emergent Security Issue [C]. 13th ed Economic Forum, Prague, 2005, 5:73-79.
[3]Castles S.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Forced Migration: Making Sense of the Debate [R]. New Issues in Refugee Research - UNHCR Research Paper, 2002:70.
[4]潘家華,鄭艷,薄旭.拉響新警報:氣候移民[J].世界知識,2011,(9):61-62. [Pan Jiahua, ZhengYan, BoXu. Sounded New Warning: Climate Immigration [J]. The World Knowledge, 2011,(9):61-62. ]
[5]Shi Guoqing,et al. Ready for Climate Change Related to Immigration[J]. Science, 2011, 10(334): 89-94.
[6]Stark O, Bloom D E. The New Economics of Labor Migration[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5, 75: 175-178.
[7]陳紹軍,曹志杰.氣候移民的概念與類型探析[C]. //2011年中國社會學年會:移民與社會發展,2011:20-29.[Chen ShaoJun, Cao ZhiJie. The Concept and Types of Climate Migration Analysis[C]. // 2011China Sociology Annual Meeting -Migration and Social Development Conference,2011:20-29.]
[8]李繼峰.被迫遷移的氣候難民[N].文學報,2010-01-07(8).[Li Jifeng. Forced Migration of the Climate Refugees[N]. Literature Report, 2010-01-07(8).]
[9]倪根金.試論氣候變化對我國古代北方農業經濟的影響[J].農業考古,1988,(1):56-62.[Ni GenJin. Discussion on Climate Change on the Chinese Ancient Northern Agriculture Economic Effect[J]. Agricultural Archaeology, 1988,(1):56-62.]
[10]竺可禎.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J].中國科學,1973,(2):168-188.[ Zhu Kezhen. China’s Nearly Five Thousand Years of Climate Change a Preliminary Study [J]. Chinese Science, 1973 ,(2): 168-188.]
[11]方金琪.氣候變化對我國歷史時期人口遷移的影響[J].地理環境研究,1989,(12):42-44.[Fang Jinqi. Climate Change to Our Country Historical Period the Influence of Population Migration [J].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Research, 1989, (12) :42-44.]
[12]Huntington E. The Solar Hypothesis of Climate Changes[M].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 1914:477-590.
[13]潘家華,鄭艷.氣候變化催生移民 亞太成熱點區域[N].文匯報,2011-05-27(2).[ Pan Jiahua, Zheng Yan. Climate Change Hasten Parturition Immigration Asia Pacific has been a Hot Topic Area[N]. WenHui Newspapers, 2011-05-27(2).]
[14]FOE, Melbourne. A Citizen’s Guide to Climate Refugees[C].Friends of the Earth, Australia, 2005:226-241.
[15]Lori Hunter M. Population and Environment[J].Springer Science Business Media, 2005,(4):79-86.
Analysis of Climate Migrants’ Migration Mechanism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the Perspective of Climate Risk
CAO Zhijie CHEN Shaojun
(National Research Center for Resettlement of Hohai University,Nanjing Jiangsu 210098,China)
篇9
氣候變化對人類社會的生存與發展已構成嚴峻挑戰,尤其是氣候變暖對自然生態系統和人類活動的負面影響日益加劇,可以預見,未來氣候變化可能會在農業、林業、水資源、海岸帶、生態系統以及人類健康等敏感行業和區域產生重大不利影響。面對氣候變化已經成為事實的情況下,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是應對氣候變化挑戰的兩個有機組成部分。對于廣大發展中國家來說,減緩全球氣候變化是一項長期、艱巨的挑戰,而適應氣候變化則是一項現實、緊迫的任務。只有適應氣候變化,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如何根據現有的科學認識,研究和選擇積極主動的適應方法和技術,才是我們應對氣候變化的明智選擇[1-7]。本研究以氣候變化影響顯著的農業、林業、水資源、海岸帶、生態系統以及人類健康等重點領域為對象,通過分析上述行業和領域受氣候變化影響及其所作響應的基礎上,構建各領域應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技術框架,以期為適應技術清單的建立和選擇提供理論參考和技術依據。
1 氣候變化對重點領域的主要影響[8-16]
1.1 農業領域影響
農業生產受氣候變化影響較大,氣候與氣象災害的頻繁發生給農業生產帶來巨大損失。國家評估報告指出,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今后20-50年中國的農業生產將受到氣候變化的嚴重沖擊,到21世紀后半期,中國主要農作物如小麥、水稻和玉米的產量最多可下降37% 。氣候變化將嚴重威脅中國長期的糧食安全。綜合分析和總結相關文獻,氣候變化對農業領域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若干方面:作物產量減少;病蟲害頻發;地力下降;適應性生產技術落后;種植模式和結構改變;旱情加劇等。
1.2 林業領域影響
氣候變化已經對林業產生了重要影響。未來全球將持續變暖,極端氣候事件發生的頻率和強度增加,從而對林業發展產生諸多方面的影響,綜合分析和總結相關文獻,氣候變化對林業領域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若干方面:林業災害頻發(火災、病蟲害等);林業生長周期和生長界限改變;林業生態系統退化;林業碳匯功能減弱等。
1.3 水資源領域影響
在氣候變化影響下,水資源問題將面臨更大的不確定性和嚴峻的挑戰性,如干旱災害和洪水災害等頻發,溫度和降雨量或蒸發量變化規律和趨勢難以預測等問題突出。綜合分析和總結相關文獻,氣候變化對水資源領域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若干方面:干旱缺水;洪澇災害;水環境惡化;水土流失;冰川積雪融水加劇等。
1.4 海岸帶領域影響
自從IPCC第一次評估報告后,氣候變化對海岸帶的影響已成為重點研究領域之一,海岸帶作為應對氣候變化的重點地區,氣候變化對其影響有著多方面的、不同尺度的體現。綜合分析和總結相關文獻,氣候變化對海岸帶領域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若干方面:海水溫度升高;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入侵;風暴潮等氣候災害事件增加;灘涂濕地面積減少;海岸帶地區生物多樣性破壞;圍海造地工程受到破壞等。
1.5 生態系統領域影響
氣候變化正在普遍改寫人類及其它地球生命體所熟悉并賴以存在的生態系統,影響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從而影響生態系統的安全、服務和資源供給能力,威脅發展的生態基礎。綜合分析和總結相關文獻,氣候變化對生態系統領域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若干方面:生物多樣性降低;生物遷徙通道和周期改變;外來物種侵入;稀有物種瀕臨滅絕等。
1.6 人體健康領域影響
極端氣溫和致命熱帶疾病將成為更多地區和更多人口的嚴重困擾,氣候變化嚴重影響人類健康,社會公共衛生壓力正不斷加大,尤其是落后地區將因貧困和增加的健康風險而限于更為窘迫的發展狀態。綜合分析和總結相關文獻,氣候變化對人體健康領域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若干方面:熱浪頻發;流行疾病頻發和潛在區增加;脆弱人群增加;公共衛生安全壓力增加;貧困地區死亡率增加等。
2 應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和適應措施[17-24]
2.1 農業領域響應和適應措施
氣候變化導致農業生產的不穩定性增加,農業生產布局和結構將出現變動,農業生產條件改變,生產成本和投入大幅度增加產量波動加大。綜合分析和總結相關文獻,農業領域應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和適應措施主要包括以下若干方面:調整農業發展布局;調整農作物種植模式;優選農作物品種和品質;發展節水灌溉農業;防控農業病蟲害;研發先進裝備工具;加強社會宣傳和引導;加強氣候變化對農業的影響評估、模擬和預測等。
2.2 林業領域響應和適應措施
氣候變化會影響到林業生態系統(尤其是高緯度的寒溫帶森林)的結構、組成、功能和生產力,極端氣候事件會增加林業災害(火災、病蟲害等)的發生頻率與強度,從而危及林業的安全。綜合分析和總結相關文獻,農業領域應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和適應措施主要包括以下若干方面:加強林業災害預警、動態監測與防治;恢復和重建林業生態系統的;加大林業生態工程功能建設;加強林業保護立法等。
2.3 水資源領域響應和適應措施
水資源對氣候變化的響應不僅是在水資源量上更加短缺,還包括水質量和水環境嚴重惡化,水資源災害頻發以及水資源供需平衡問題突出。綜合分析和總結相關文獻,水資源領域應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和適應措施主要包括以下若干方面:發展節水集水技術;加強水利基礎工程建設;有步驟地實施跨流域調水工程;開展污水治理和循環利用;加強水資源災害防治;水資源保護立法和社會宣傳等。
2.4 海岸帶領域響應和適應措施
海岸帶對氣候變化的響應一是海洋災害頻發,如海洋風暴潮以及海岸地質災害頻發;二是海平面升高,海水侵蝕倒灌現象嚴重;三是海岸帶灘涂濕地減少,生態系統遭受破壞等。綜合分析和總結相關文獻,海岸帶領域應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和適應措施主要包括以下若干方面:加強海洋災害預警、監測和防治;建設海岸帶堤防工程;建立海岸帶生態保護區;做好海岸帶開發利用規劃等。
2.5 生態系統領域響應和適應措施
氣候變化給人類及自然生態系統帶來的風險和危害日趨增大,不同類型的生態系統應對氣候變化產生不同的反應特征,如沙漠綠洲數量和面積不斷縮減,草原生態系統退化,森力生態系統病蟲災害增加,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降低。綜合分析和總結相關文獻,生態系統領域應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和適應措施主要包括以下若干方面:建立生態系統動態監測站點;加強災害預警和防止;保護瀕危物種,防止有害物種入侵;建立各類生態保護區;加大生態系統保護立法等。
2.6 人體健康領域響應和適應措施
氣候變化及其引起的生態環境變化對人體健康產生了一系列影響,包括極端氣候事件導致死亡、營養不良和意外傷害的增加,傳染病的流行強度、范圍和傳播種類發生變化而導致人群患病風險和疾病負擔的加重以及空氣污染等造成心肺系統疾病的增加等,尤其以脆弱人群健康響應更為突出。綜合分析和總結相關文獻,人體健康領域應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和適應措施主要包括以下若干方面:氣候變化致病機理研究;氣候變化與健康預警研究;氣候變化相關的疾病負擔和成本效益評估;公共衛生環境條件改善;脆弱人群心理輔導等。
3 應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技術框架構建
3.1 適應技術框架構建原則和依據
(1)遵循國際和國家相關技術規范、規程;
(2)適應技術表達方式要方向明確;
(3)適應技術應用措施要切實可行和可操作;
(4)適應技術要易于檢索和選擇。
3.2 適應技術框架的表達
各領域應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技術種類豐富,如何有效地選擇和描述適應技術,就需要有一個分門別類對適應技術的表達方式。通過對各領域適應技術表達方式的界定,才能更好地構建適應技術框架,為各領域應對氣候變化作出適應和科學的技術選擇。綜合對所收集的上萬例應對氣候變化的技術成果分析歸納,對各領域適應技術門類歸納為11項表達方式。
(1)預警方向技術。各領域應對氣候變化的影響中,預警技術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適應技術之一,預警技術主要在對氣候災害風險評估和預測基礎上創建的,屬于規劃適應技術范疇。
(2)工程方向技術(研發)。各領域應對氣候變化的工程技術種類最為豐富,具有多方向性特點,是在氣候變化過程中所研發和實施的具體工程技術措施,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和實用性。
(3)動態監測方向技術。各領域應對氣候變化的動態監測技術主要是對氣候變化影響在時間和空間的響應和反饋,是基于“3S”技術手段的一種技術表達方式。
(4)評估方向技術。各領域應對氣候變化的評估技術主要是災害評估,即包括災害預測評估還包括災后評估,應對氣候變化災害評估體系的科學建立可以為更大可能的減緩災害影響和建立有針對性的預警技術提供服務保障。
(5)災害防控方向技術。各領域應對氣候變化的災害防控技術主要針對各類頻發災害所做的具體研發技術,災害防控的適應技術主要目的是降低災害所產生的風險和影響程度。
(6)適應空間方向技術。各領域應對氣候變化的適應空間方向技術主要針對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影響,具有不同地域性的空間分布特征,因此適應技術具有特定空間的適應性,應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技術選擇要因地制宜。
(7)適應長效性方向技術。各領域應對氣候變化的適應長效性方向技術主要針對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影響,具有不同的時效性特征,因此適應技術具有特定時間階段的適應性,應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技術選擇要因時制宜。
(8)模型分析方向技術。各領域應對氣候變化的計量模型應用領域較為廣泛,主要表達在相關性分析、各種預測、評估以及動態監測等方面,模型表達方式主要以豐富的數據和科學理論為支撐。
(9)重大工程方向。各領域應對氣候變化的重大工程設計屬于國家戰略規劃范疇,投資規模較大、設計標準較高,對氣候變化響應和影響程度較為長遠。
(10)各領域行業標準和規范。各領域應對氣候變化的行業標準和規范主要是政府部門所出臺的技術規程、標準、法規以及政策,從行政管理和立法角度建立適應技術應對氣候變化的保障機制。
(11)社會影響和輿論宣傳。各領域應對氣候變化的社會影響和輿論宣傳主要是提高人們認識和使用適應技術的思想意識,改變人們破壞氣候資源的不良行為,降低氣候變化對人類社會負面影響。
3.3 適應技術框架的構建
應對氣候變化適應技術框架構建包括兩方面表述內容,一方面明確表述應對氣候變化影響中適應技術主要應用在哪些重點領域,另一方面明確表述各領域適應技術的表達方式,以便于歸類和選擇。綜合相關文獻分析[1,2,5],本研究共劃分6大重點領域和11種類型的適應技術表達方式,并對專利檢索的上萬條技術數據進行歸類表達,具體如表1所示。
4 應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技術清單選擇
4.1 適應技術清單選擇一般步驟
在建立應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技術框架基礎上,根據適應技術應用領域以及表達方式,如何選擇和應用適應技術是一個需要考慮的重要問題,依據相關文獻分析[26-29],本研究提出選擇和分析適應技術通常包括四個步驟。
第一,充分分析各領域受氣候變化的影響以及脆弱性和敏感性;
第二,正確表達各領域應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和優先考慮選擇的適應對策和措施;
第三,科學評估應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技術成本效益;
第四,有效選擇適應技術并示范及推廣應用。
4.2 適應技術清單選擇的深入思考
根據相關文獻和本研究綜合分析,目前,盡管應對氣候變化的專利技術數量龐大,但是各領域應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性響應和具體的適應技術措施還比較單一,僅集中于某一個領域的某一方面,其他方面的適應技術之間相互聯系和依賴性相對較差,可選擇性不強,而且對適應技術的表達方式、選擇的理論依據以及適應性效果分析還比較薄弱,還需要在建立適應技術框架基礎上進一步加強研究分析,保障適應技術表達清晰、歸類明確、選擇科學、依據充分。
適應技術的成本效益分析多被應用于海平面上升、農業和水資源管理等區域項目評估中,但是,在應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性成本效益方法分析方面的研究和成果還很有
限。應推進相關研究, 以便為制定和實施適應對策提供科學依據。
在適應技術框架中,適應技術在空間性和時效性方面的表述和歸類還較為薄弱,應對氣候變化過程中適應技術的選擇要做到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此時間跨度和空間跨度范圍內的適應技術研究也是未來適應技術研究的重點方面之一。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科學技術部社會發展科技司,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適應氣候變化國家戰略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Social Development Attend to Technology Division of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OST), The Administrative Center for China’s Agenda 21.Studies on National Strategy of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M].Beijing: Science Press,2011.]
[2]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應對氣候變化司,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氣候變化對中國的影響評估及其適應對策:海平面上升和冰川融化領域[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 [Department of Climate Change, National Development & Reform Commission of China, The Administrative Center for China’s Agenda 21. Effects of Climatic Changes on China an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Fields of Sea Level Rise and Glacier Melting[M]. Beijing: Science Press,2012.]
[3]陳宜瑜.對開展全球變化區域適應研究的幾點看法[J].地球科學進展,2004,19(4):495-499.[Chen Yiyu. Several Points of View about Adaptation to Global Change[J]. Advance in Earth Sciences,2004,19(4):495-499.]
[4]潘家華,鄭艷.適應氣候變化的分析框架及政策涵義[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20(10):1-5.[ Pan Jiahua,Zheng Yan. Analytical Framework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on Adapting to Climate Change[J]. 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0,20(10):1-5.]
[5]《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編寫委員會.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R].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National Assessment Report of Climate Change Compiling Committee. National Assessment Report of Climate Change[R].Beijing: Science Press,2007.]
[6]丁一匯,林而達,何建坤.中國氣候變化―科學、影響、適應及對策研究[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9:201-207. [Ding Yihui,Lin Erda,He Jiankun. Chinese Climate Change:Sience,Impact, Adaptation and Policy Research [M].Beijing: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ess,2009:201-207.]
[7]IPCC.Climate Change 2007-Impact, Adaptation and Vulnerability.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Ⅱto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R]. Cambridge, UK and New York, US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8]周曙東,周文魁,朱紅根,等.氣候變化對農業的影響及應對措施[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0(1):33-37. [Zhou Shudong,Zhou Wenkui,Zhu Honggen,et al.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Agriculture and its Countermeasures[J]. Journal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10,10(1):33-37.]
[9]張兵,張寧,張軼凡.農業適應氣候變化措施績效評價[J].農業技術經濟,2011,(7):43-49. [Zhang Bing,Zhang Ning,Zhang Yifan.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Agricultural Measures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J].Journal of Agrotechnical Economics,2011,(7):43-49.]
[10]齊闖.林業應對氣候變化的系統性思考[J].林業經濟,2012,(1):39-47.[Qi Chuang.A Systemic Thinking on Forestry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J].Forestry Economics,2012,(1):39-47.]
[11]孔凡斌.林業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問題研究進展及我國政策機制研究方向[J].農業經濟問題,2010,(7):105-109. [Kong Fanbin. Progress in Global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and Policy Research of Chinese Forestry[J]. 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2010,(7):105-109.]
[12]Xia J, Zhang L. Climate Change and Water Resources Security in North China[M]// Wagener T. Regional Hydrological Impacts of Climatic Chang:Impact Assessment and Decision Making. Wallingford: IAHS Publication No. 295, 2005: 167-173.
[13]夏軍,Thomas Tanner,任國玉,等.氣候變化對中國水資源影響的適應性評估與管理框架[J].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08,4(4):215-219. [Xia Jun, Thomas Tanner,Ren Guoyu,et al. Potential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Water Resources in China: Screening for Adaptation and Management[J].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2008,4(4):215-219.]
[14]趙慧霞,吳紹洪,姜魯光.自然生態系統響應氣候變化的脆弱性評價研究進展[J].應用生態學報,2007,18(2):445-450. [Zhao Huixia,Wu Shaohong,Jiang Luguang. Research Advances in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of Natural Ecosystem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J].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2007,18(2):445-450.]
[15]何霄嘉,張于光,張九天,等.中國生物多樣性適應氣候變化策略研究[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2,12(20):3966-3984. [He Xiaojia,Zhang Yuguang,Zhang Jiutian,et al. Study on Strategies of How Biodiversity Adapt to Climate Change in China[J]. Progress in Modern Biomedicine,2012,12(20):3966-3984.]
[16]錢穎駿,李石柱,王強,等.氣候變化對人類健康影響的研究進展[J].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10,6(4):241-247[Qian Yingjun,Li Shizhu,Wang qiang,et al. Advances on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Human Health[J].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2010,6(4):241-247.]
[17]蔡運龍.全球氣候變化下中國農業的脆弱性與適應對策[J].地理學報,1996,51(3):202-212. [Cai Yunlong. Sensitivity and Adapyation of Chinese Agriculture Under Global Climate Change[J]. Geography Journal,1996,51(3):202-212.]
[18]朱建華,侯振宏,張小全.氣候變化對中國林業的影響與應對策略[J].林業經濟,2009,(11):78-83.[ Zhu Jianjun,Hou Zhenhong,Zhang Xiaoquan.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Chinese Forestry and Its Adaptation Proposals[J]. Forestry Economics,2009,(11):78-83.]
[19]丁一匯.人類活動與全球氣候變化及其對水資源的影響[J].中國水利,2008,(2):20-27. [Ding Yihui. Human Activity and The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Its Impact on Water Resources[J]. China Water Resources,2008,(2):20-27.]
[20]范代讀,李從先.中國沿海響應氣候變化的復雜性[J].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05,1(3):111-114. [Fan Daidu,Li Congxian. Complexities of Chinese Coast in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J].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2005,1(3):111-114.]
[21]居,韓雪.氣候變化適應行動進展及對我國行動策略的若干思考[J].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08,(5):257-260. [Ju Hui,Han Xue. International Adaptation Activities and Considerations for China[J].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2008,(5):257-260.]
[22]吳建國,呂佳佳,艾麗.氣候變化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脆弱性和適應[J].生態環境學報,2009,18(2):693-703.[Wu Jianguo,Lv Jiajia,Ai Li. 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The Biodiversity:Vulnerability and Adaptation[J].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09,18(2):693-703.]
[23]李克讓,曹明奎,於,等.中國自然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的脆弱性評估[J].地理研究,2005,24(5):653-663.[Li Kerang,Cao Mingkui,Yu Li,et al. Assessment of Vulnerability of Natural Ecosystemsin China under The Changing Climate[J]. Geographical Research,2005,24(5):653-663.]
[24]李智.氣候變化與感染性疾病的防治進展[J].抗感染藥學,2008,5(4):205-208.[Li Zhi. Research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and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s[J]. AntiInfection Pharmacy,2008,5(4):205-208.]
[25]殷永元.氣候變化適應對策的評價方法和工具[J].冰川凍土,2002,24(4):426-432. [ Yin Yongyuan. Adaptation Evaluation Tools and Analysis Methods for Climate Change[J].Journal of Glaciolgy and Geocryology,2002,24(4):426-432.]
[26]Smit B. Adaptation to Climatic Variability and Change [M].Guelph: Environment Canada, 1993:3- 17.
[27]居,李玉娥,許吟隆,等.氣候變化適應行動實施框架[J].氣象與環境學報,2010,26(6):55-58. [Juhui,Li Yuer,Xu Yinlong,et al. Action Framework for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J]. Journal of Meteorology and Environment,2010,26(6):55-58.]
篇10
1.氣候變化對水文水資源影響的研究進展與方法
1.1 研究進展
針對氣候變化影響的研究最早是由世界氣象組織(WHO)、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聯合國環境計劃署(UNEP)等多個國際組織于上世紀70年代末發起并開展的,研究計劃包括世界氣候計劃(WCP)、全球能量水循環試驗(GEWEX)等。美國是較早組織氣候變化與水之間關系討論會的國家。隨后多項研究和報告出臺,其中影響力較大的項目是WHO與UNEP共同組建的IPCC,其專門就全球范圍的氣候變化進行評估,旨在為政府決策者提供適應氣候變化決策的科學依據,目前IPCC已4次非常重要的評估報告(分別為1991年、1995年、2001年和2007年)。氣候變暖及其對水資源、農業、生態和人體健康所造成的影響雖已得到全球公認,但氣候變化問題涉及國際環境、政治、經濟、能源、貿易等諸多問題,在落實《里約公約》、《京都議定書》和巴厘路線圖溫室氣體減排方面,如何體現“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方面,各國分歧仍然嚴重。
1.2 研究方法
氣候變化對水文水資源影響的研究,目前都是基于氣候變化而引起流域氣溫、降水、蒸發的變化,預測徑流流量變化趨勢以及對區域供水的影響。由于氣候變化的復雜性及不確定性,評價氣候變化時無法得到未來氣候變化的準確預測值,只能得到一種可能出現的結果,這種氣候變化模式就稱作“情景”――種基于假設基礎上獲得的氣候變化時空分布的描述。進行氣候變化影響研究時先定義未來氣候變化的情景,再建立水文水資源模型,將氣候變化情景作為條件輸入到水文水資源模型中,經過模擬運算得到區域水文循環的過程及水文分量,以此評價氣候變化對水文水資源的影響,并提出相應的措施與對策。氣候變化情景可采用任意設置情景、長系列歷史資料分析、大氣環流模式3種方法生成。水文水資源模型可依據經驗統計、概念分析、流域水文分布等方式建模。已公布的氣候變化情景與水文水資源模型數量眾多,但多屬孤立、靜態模型,存在氣候模型與水文模型耦合性不足問題,且集中于氣候變化對徑流平均變化影響上,故應改進水文模型,建立大尺度分布式水循環模型,研究方向上加強對供用水系統、土壤水分、農業灌溉用水、水環境、航運等方面影響的研究。
2.氣候變化對水文水資源徑流的影響
2.1 對年徑流量變化的影響
在我國,水文水資源主要分為七個流域,隨著氣候變化的影響,南北方的徑流量會隨之發生改變,一般情況下,南方徑流量的增加與減少與北方徑流量的增加與減少交替進行,但是,整體趨勢還是以減少為主。針對我國的氣候條件,氣候變化對水文水資源徑流量影響最大的是淮北地區,徑流量的增幅最大的是遼河一帶,在黃河地區,其徑流量本來就小,在氣候變化的影響下,降水量將減少,那么,其水文水資源的年徑流量勢必隨著減少。
2.2 對西北山川徑流量的影響
在我國,西北地區地形高且地勢復雜,其河流的水源主要來自冰川消融水源的補給,隨著氣候的變化,在全球氣溫不斷變暖的趨勢下,冰川的消融速度加快,在夏季,流域的徑流量會急劇增加,而到枯水季,河流的變干速度也在加快,這對靠水源遷徙生存的動物是極其不利的。在氣候變化的影響下,我國的水文水資源流域都發生顯著的變化,加大了水文水資源的敏感性。
2.3 對徑流量系數的影響
水文水資源的徑流量對區域的濕潤與干旱情況有著重要的影響因素,由于各地不同的氣候環境,以及氣候的不斷變化,水文水資源徑流量的系數也會隨之不斷發生相應的變化。若某一地區的徑流量系數提高,那么該地區的氣候濕潤指數也隨之增加,則該地的水文狀況將會更加濕潤。反之,如果某地的徑流量系數降低時,那么該地區的干旱指數將會增大,水文情況則會邊干。所以,在氣候的變化下,水文水資源的徑流系數也隨著改變。
3.氣候逐漸變暖對水文水資源系統的影響
氣候的變化不僅受自然規律的制約,人為因素也會對氣候變化產生一定的影響。隨著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逐漸增多以及相關氣體的排放,使得全球氣候變暖,氣候變暖對生態環境造成了一些列的影響,同時對水文水資源系統也產生了嚴重的影響。
3.1 對水文水資源質量的影響
環境問題與人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越來越獲得人們的普遍關注,在全球氣候變暖的情況下,全球氣溫普遍升高,研究表明,干旱、半干旱會增加降水量,增加了空氣濕潤度,也提高了農業的產量,但對我國大部分地區來說,會使我國旱澇災害的發生率大大提高,同時,全球氣候變暖,空氣溫度隨之提高,大大的降低了河水對污染物的分解能力,降低了水文水資源的質量,為人們的生產生活帶到不利的影響。氣候變暖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是方方面面,因此,要加強對環境的保護,恢復原有的生態系統。
3.2 對用水供求的影響
在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下,大氣環流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這樣,會對區域的降水量產生嚴重的影響。在經濟發達的地區,農業、工業都對水資源具有極大的需求量,在全球氣候變暖的情況系,區域降水量不平衡且相對減少,同時,水資源的蒸發量也提高,大大減少了水資源的供給量,這樣,水資源的減少不僅對人們正常的生活帶來不利的影響,同時,對經濟的發展產生了嚴重的阻礙作用。在降水量本身較少的地區,這種情況的發生將會更嚴重。由此可見,氣候變化對用水供給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大于對降水的影響,所以,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我們要注意環境的保護,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
3.3 對區域敏感性的影響
氣候變化不僅對水文水資源的徑流量產生影響,同時,對各區域的干濕程度也會造成影響,在濕潤地區,徑流量對氣候變化具有較強的敏感性,在干旱地區,敏感性較弱。在全球氣溫變暖的情況下,我國七個流域的徑流量發生變化,其敏感性也會發生影響。
3.4 氣候變化對水資源管理的影響
氣候變化對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和管理產生明顯的影響。隨著海平面上升、冰川退縮、徑流減小及降水分布不均,供水需求在人口增加的條件下仍在增長,水資源供需緊張的矛盾將進一步加劇。我國水資源總量能排到世界第6位,但人均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居世界128位,同時我國水資源分布極為不均,北方人口接近全國的一半,耕地近2/3,GDP占45%,但水資源不到全國的20%,經常干旱缺水,而南方長江中下游地區由于降水量增加,頻發洪澇災害。這個特點決定了我國水資源管理的難度較大,所以應加強水資源的分析和預測,研究合理分配和利用水資源。
4.結語
氣候變化對我國的水文水資源通過水循環系統產生影響,氣候變化導致降水量、溫度、日照等在區域的變化,會對區域的徑流量、生活生產用水供給量等產生影響。所以,要積極保護我國的生態環境,讓氣候的變化遵循自然的規律,不能人為的改變氣候環境,這會對人類的生產生活造成難以改變的破壞。
篇11
運營方面:要確保供應鏈和需求鏈的安全
在公司運營方面,氣候變化的風險主要體現在設施、雇員和供應鏈上。據皮尤全球氣候變化中心調查顯示,受氣候變化影響最大的是那些面臨長期資本投資決策的公司、生產深受天氣和氣候變化影響的部門、供應鏈和需求鏈嚴重依賴交通和其他基礎設施的行業以及其他承擔風險的行業。在運營過程中,它們必須要考慮可能出現的財產損失,業務中斷以及電力、水力和交通運輸服務的中斷等。
除了商品、原材料以及保險成本上升之外,極端天氣災害和海平面的上升同樣會給公司設施帶來危險,而雇員也必須要做好應對各種新疾病的準備。
時下,供應鏈已經擴散至全球。即便地球一端出現極端天氣事件,也可能會影響到地球另一端的公司,因為當地供應商的業務有可能因此中斷。此外,運營風險還源于基礎設施的破壞,如果公路或鐵路遭到破壞或被洪水淹沒,那么生產所需原料就無法到位,而生產出來的商品也無法投放市場。
同樣,氣候變化也可能會造成電力中斷,因為電力的供應和需求都已發生變化。氣溫飆升可能導致高峰期用電量超過電力基礎設施的運營能力,從而出現拉閘限電或斷電的情況。此外,水位的下降或大面積積雪也可能會造成電力中斷,從而導致生產停工。
就機遇而言,公司可以通過實施節能、節水措施降低成本并提高收益;通過幫助雇員適應氣候變化的影響,提高雇員的生產效率和對公司的忠誠度;通過加強供應鏈的管理和配送網絡的維護,建立更高效的協作伙伴關系,確保供應鏈和需求鏈的安全。
法律法規:氣候變化未上升到法律層面
在法律法規方面,目前風險還很難確定,這主要是因為現在很少有國家將氣候變化問題上升到法律和政策的層面上。氣候變化的實質性風險主要體現在相關法律法規的變化上,如土地使用法、水資源利用法等,還有就是與氣候變化相關的訴訟。
機遇則是公司將有機會與政府一起設計和制定與氣候變化相關的政策,這對于公司的長期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公司聲譽:利用聲譽擴張市場份額
在公司聲譽方面,隨著氣候變化影響的加劇,公司所面臨的風險也越來越大。如果公司的產品或運營會進一步加劇氣候變化的影響,那么它可能就會面臨公眾(消費者、雇員以及公司所在的社區)的反對,從而導致市場份額減少或失去擴張時機。比如說,在2004-2005年間,可口可樂在印度南部的工廠就曾因水資源問題而導致公司信譽受損。
在公司聲譽方面,氣候變化也會為公司帶來巨大機遇。那些重視氣候變化問題、提供環保產品和服務的公司將會進一步提升其品牌的知名度。氣候變化領域的領導者將會成為新時代的行業領導者。比如說,新加坡城市發展有限公司(CDL)實施的綠色發展戰略就讓其在房地產領域確立了領先地位,因為它所推崇的生態、低碳和綠色等理念已經深入人心。
此外,公司還可以通過與氣候變化相關的慈善活動提升自己的聲譽。比如杜邦公司在菲律賓開展的植樹造林項目以及為當地居民提供的免費醫療項目。
市場和產品:提供綠色產品和服務
在市場和產品方面,存在很多風險且表現形式各異。氣候變化可能會導致特定產品的需求以及消費人群發生變化。隨著氣溫不斷升高,熱敏產品的性能可能會大打折扣,非節水產品的需求量可能會大大減少,政府等大型機構對所采購產品和服務的要求也可能會發生變化。
機遇同樣也很多,公司可以為制冷系統、醫療保健產品、基礎設施產品及新型建筑產品開拓新的市場;可以與政府和非政府組織(NGO)訂立合同,為其提供適于氣候變化的產品和服務;也可以直接向個人用戶提供綠色產品和服務。
融資:面對責任投資
對于那些深受氣候變化影響的公司來說,貸款或其他債務融資將會變得更加困難。部分投資者會更加關注公司對氣候變化風險的管理。不過,目前很多投資者仍未將氣候變化問題作為投資的一個考量。比如說,碳排放披露項目2008年度全球報告就表明,一些基金經理認為并沒有明顯證據顯示氣候變化對特定領域所造成的影響程度,因此,將氣候變化因素包含在投資戰略中是有問題的。
不過,現在的投資者已經開始關注公司在氣候變化方面所采取的行動。比如說,最近JP摩根就為其公司客戶和投資客戶完成了一份與氣候變化有關的水資源報告,指出了未來幾年間可能出現的最嚴重的水資源挑戰。
篇12
氣候變化已經越來越成為人們所關注的問題之一,了解和研究氣候變化對水文水資源的影響對于了解相關的水文水資源系統的生態平衡、環境保護、運行管理、開發利用、規劃管理等具有重大意義。必須要對氣候變化對水文水資源的影響進行分析,了解具體的研究方法,對其影響有大致了解,對其中產生的不利影響進行積極的改正,采取措施進行彌補。
一、氣候變化對水文水資源影響的研究方法
1、氣候變化情景的生成技術
各個地區之間的氣候變化具有很大的差異性和不確定性,不能通過氣候的預測很準確的表述各個區域的氣候變化,即便是測量到的值也不是一個精確的,只是大致的估計范圍,是一種可能出現的結果,這就被稱為情景。可以根據已經取得的研究成果對氣候變化情景的生成技術進行研究。比如說通過任意的情景設置,對可能出現的情景進行模擬,或者是通過對以往一系列氣候環境的研究資料進行分析,進而得出自己想要的結果,亦或者是通過大氣環流的模式,對氣候變暖的可能情況進行分析。所有這些,都是氣候變化情景的生成技術。
2、水文模擬技術
這是指通過模型來模擬氣候變化對水文水資源的影響,在這一過程中,為保證水文模擬結構的準確性,因而保證模型的通用性和便于利用性;現有資料的準確性;模型內在精度的精確性等等。所有這些都是需要考慮的問題,只有保證這些問題的準確,才能較為正確的反應氣候變化對水文水資源的影響[1]。
3、水文遙測系統的運用
所謂的水文遙測系統就是指一些自動化的技術和設備,這些技術和設備主要是為了采集遠距離的水文信息。水文遙測系統主要有三個部分構成,這三個部門合理組合更加便于水文資料的搜集、儲存、整編、分配和檢索。通過水文遙測技術可以搜集到大量的信息,更方便對水文資料進行整理和研究分析。進而更好地研究氣候變化對水文水資源的影響。
二、氣候變化對我國水文水資源系統的影響
1、氣候變化對我國河川徑流的影響
河川徑流一般對氣候變化的反應比較敏感,氣候的變化一有變動就可以在河川徑流上反映出來。比如說我國從北到南,由干旱到濕潤,山川河流對氣候的變化反應迅速。在氣候變化較為嚴重的今天,全球變暖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在這種狀況下,氣候變暖對我國山川河流的影響主要可能表現為三種結果,一種是北方徑流量增加,南方減少;一種是南方增加,北方減少;還有一種是南方北方的徑流量都減少。
2、未來全球變暖將導致我國西北高寒山區冰川萎縮
在全球變暖的氣候影響下,對冰川最為明顯的表現就是極地地區冰川面積的大幅度減少,這可能會造成冰川退減,一些流域干涸等情況的出現,使一些干旱的地區變得更加干旱,對我國影響最嚴重的是北方地區,尤其是黃土高原地區[2]。
3、隨著全球變暖的影響,可能使降水量發生變化,蒸發量變大
全球氣候變暖,不可避免的會對各個地區的降雨量產生變化,進而使全球的平均降雨量發生變化,可能會使平均降雨量增加,降水變率也會相應的增加或者減少,但不容置疑的是蒸發量一定會增加,這樣就會使河流變的越來越干枯,干旱也會越來越嚴重。
三、減少氣候變化對水文水資源不利影響的對策及措施
1、實行人工降雨
在全球變暖的氣候變化下,降雨量逐步變得越來越少,各地的水資源會越來越貧乏,尤其對于西北黃土高原等干旱地區,由于降水的缺乏,草木生長面臨更大的困境,水資源的供需矛盾也會更加的突出。這就需要通過人工降雨的措施,人為的制造降雨,滿足一些嚴重干旱地區的水量需求,最大限度的為干旱地區提供降水[2]。
2、植樹造林,涵養水源
在氣候變化如此干旱,水資源如此缺乏的情況下,除了采取人工降雨的外在方法,必須通過增加植被的覆蓋率來涵養水土,最大限度的提高土壤的需水量,并且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洪水的強度。在降雨的過程中,能相對的涵養住水源,增加地表水的含量,并且豐富地下水資源,進而能通過不懈的努力最大可能的改善氣候條件。
3、加強有關科研工作
從事與氣候或者與水文水資源相關工作的工作人員,必須要致力于人工降雨工作的研究,更加的投入到相關的科研建設中去。國家必須要加大對于這些工作部門的資金投入,除了資金,還要及時的更新設備和工具,并且要加大投入相關的專業技術人才,一個科研機構只有具備這些充分的條件,才能發揮好科研機構本身能開發的潛能。更好地致力于人工降雨工作的研究,以及跨流域調水工作的研究,以便能更好地解決水資源分布不均勻的問題[4]。
4、加強氣象服務和農田水利建設
為面對氣候變暖環境下氣候變得越來越干旱、水資源越來越缺乏的現狀,必須加強對農田水利設施的建設,以便更好地利用水資源,節能保水,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除此之外,還要加強對氣象預報的服務,即時匯報天氣情況,并且增強天氣預報的精確度,以提高應對氣象災害的能力,加強對氣候變化的抵抗能力。
結束語
氣候變化的研究涉及到許多領域和許多學科,它對水文水資源的影響只是其中一個重要的方面。近年來,全球變暖越來越明顯,這就對水文水資源的變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我們需要研究氣候變化對水文水資源的研究方法,進而探討氣候變化對水文水資源的影響,以及不斷采取措施進行改善其中不利的方面,以更好地促進生態環境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利平,秦琳琳,胡志芳,曾思棟.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區水文循環過程對氣候變化的響應[J]. 水利學報.2010,10(11):13-14
篇13
[中圖分類號]F0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728(2011)0l-0009-04
一、導論
氣候變化經濟學及經濟政策是一個剛剛起步的研究領域,伴隨著科學家們對氣候變化認識加深和國際社會特別是聯合國的大力推動,初步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研究內容。目前氣候變化經濟學一般包括全球變暖、節能減排、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性等內容。
氣候變化經濟政策的研究主要是在三個框架中進行的。一是收益一成本框架。氣候變化政策成本即減少溫室氣體或增強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性的機會成本。氣候變化政策的收益指削減排放以降低氣候變化風險以及在增強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性方面所得收益。Cline(1992)和Stem(2007)認為富裕國家需支出其GDP的2%來采取行動。二是國際公共品框架。氣候變暖源于跨國外部性效應的影響,但氣候變化問題并不是傳統外部性問題的一個簡單拓展,一個國家的行為使其他國家獲利或受損,無法通過市場來進行彌補(Sandier&Hart-ley,2001)。因此,氣候變化需要國際間有效合作。“京都議定書”就是國際合作的一項成果。三是博弈論框架。該框架主要用于國與國之間氣候變化責任與義務的確定,強調每一個參與主體都是自利的,只有一個有效合作博弈才是對所有參與者有利的策略(Schelling,2005;Carraro&Siniscalco,1993)。
氣候變化政策分為適應性氣候政策和減緩性氣候政策。前者強調用低成本政策來適應氣候的變化,后者強調用低成本政策來減緩氣候變化(Stem,2007)。減緩性政策研究較多的是碳稅和限額,限額有助于達到預定的政策目標,碳稅則有利于減少碳排放價格的波動(Metealf,2009;Ka-plow,2010);適應性政策主要是在改善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氣候變化信息,調整產業結構和調整經濟的地理分布等方面展開(Stem,2007)。
近年來國內直接針對氣候變化的研究有所增加,但集中在氣候變化對敏感性行業的影響上(呂亞榮,2010;國家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2010;劉恩財等,2010),經濟政策方面的研究集中在財政和貨幣政策應對氣候變化的必要性以及相應思路(劉晨陽,2010;張麗賓等,2010)。
氣候變化對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產生的影響越來越大,正在形成應對氣候變化的新的國際經濟和貿易規則。廣西經濟發展相對落后,農業占GDP比重較大,是氣候變化的敏感地區。近50年來,年平均氣溫升高了O.69℃,冬季氣溫上升趨勢明顯。1986年到2009年間,廣西經歷16個暖冬。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的頻率和強度不斷增加。研究廣西應對氣候變化的經濟政策,主要是希望通過制定合理有效的財政、金融、產業政策,減少排放,提高廣西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性,促進廣西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對廣西抓住機遇、實現經濟和外貿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二、氣候變化對廣西的主要影響
(一) 氣候變化影響廣西農林業
氣候變化對廣西農業生產的負面影響正在顯現,農業生產不穩定性增加。廣西局部干旱和洪澇的頻率有所增加,危害不斷加大。氣候變暖引起農作物發育期提前,暖冬現象加大了病蟲害現象。氣候變化對廣西農業未來的影響雖有正面效應,但可能仍以負面為主。氣候變暖以及降雨量分布變化引起的干旱和洪澇將減少甘蔗的產量、蠶桑生產的產量和使其質量下降,水稻和玉米也可能以減產為主。廣西農業生產布局和結構將出現變化。土壤有機質分解加快,農作物病蟲害出現的范圍可能擴大,畜禽生產和繁殖能力可能受到影響,畜禽疫情發生風險加大。
隨著全球變暖,亞熱帶、溫帶北界北移,物候期提前,未來廣西大部分地區可能進入熱帶地區,部分地區林帶下限上升,廣西北部的林業種類將發生變化,廣西動植物病蟲害發生頻率上升,分布變化顯著。
未來氣候變化將使廣西生態系統脆弱性進一步增加,主要造林樹種和一些珍稀樹種分布區縮小。森林病蟲害的爆發范圍擴大,森林火災發生頻率和受災面積增加。廣西境內湖泊將進一步萎縮,濕地資源減少、功能退化,生物多樣性減少。
(二) 氣候變化影響廣西漁業和水產養殖業
廣西是海洋大省,氣候變暖導致海平面上升加劇,引發海水入侵、土壤鹽漬化、海岸侵蝕,損害了濱海濕地、紅樹林和珊瑚礁等典型生態系統,降低了海岸帶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和海岸帶生物多樣性;氣候變化引起的海溫升高、海水酸化使局部海域形成貧氧區,海洋漁業資源和珍稀瀕危生物資源衰退。
人類食用的水生動物絕大多數屬于變溫動物,水溫升高能夠明顯地影響到動物的新陳代謝、生長速度、繁殖情況以及對于疾病和毒素的抵抗能力。氣候變化使廣西依托海洋的水產養殖業將受到較大影響,可用于水產養殖的海域萎縮,養殖品種減少。由于氣溫升高,海水蒸發速度加快,表層海水中的鹽分不斷增加,引起魚類的生理發生改變,進而影響到水產養殖業的種群和數量。
(三) 氣候變化影響廣西的水資源分布
氣候變化已經引起了廣西水資源分布的變化。就全國來看,近20年來,北方黃河、淮河、海河、遼河水資源總量明顯減少,南方河流水資源總量略有增加。廣西洪澇災害更加頻繁,但由于降水量分布不均,干旱災害更加嚴重,極端氣候現象明顯增多。氣候變化加大了水資源年內和年際變化,氣候變暖使得中國西部地區的冰川融化加速,未來廣西干旱的可能性進一步加大。水資源的供需矛盾將更加突出。
(四) 影響廣西人的健康
氣候變化對廣西人健康的直接威脅包括由熱應力引起的疾病和死亡、傳染病(瘧疾和登革熱)、與水有關的疾病如腹瀉和營養不良。氣候變化會間接造成傷害甚至死亡,如泥石流、山洪爆發和熱帶氣旋(強風)造成的結果。因日益惡化的空氣污染造成的呼吸系統疾病也可能是氣候變化引起的。
三、廣西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思路
(一) 加大對氣候變化問題科學研究的支持
科學研究是應對氣候變化決策的基礎和依據。現有關于氣候變化經濟學理論分析主要以適應和減少排放絕對量為目的,且宏觀層面討論為主,這為進一步研究應對氣候變化經濟政策提供了良好
的視角和方法。然而,氣候變化的政策措施一定要考慮本地區的實際情況,結合廣西的實際情況討論氣候變化的影響及相應的對策,才更具適用性。因此,廣西要積極開展有關氣候變化及其影響的相關科學研究,盡快取得相應的研究成果和基礎數據,為政策決策服務,并在此基礎上,制定適合廣西自身特點的政策措施。
(二) 抓緊制定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措施
隨著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不斷累積,全球氣溫呈緩慢上升態勢,極端天氣發生的概率不斷加大,世界各國政府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合作將不斷加強,節能減排的政策措施將不斷強化,能否降低能耗、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將成為廣西能否穩定發展的重要條件。目前,國際合作框架內,主要集中在減緩性行動,如發展低碳經濟、減少碳排放。此外,廣西應對氣候變化既是國際、國內壓力的體現,更是廣西經濟發展的一種內生要求。隨著氣候的不斷變化,廣西的發展環境正在不斷變化,為了可持續發展,廣西必須制定合適的政策措施,并不斷地進行調整。在市場經濟環境下,氣候變化作為一種外部性,在時間和地域上已超出了經典經濟學范圍,需要用一種更大的視角進行研究。市場仍是配置應對氣候變化資源的基礎性方式,廣西應抓緊制定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措施,影響和優化資源配置。由于氣候變化的外部性特點,僅僅依靠廣西自己并不能有效遏制氣候變化,通過適應性政策影響資源配置,在較小的政策成本下,提高廣西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性尤為重要。
(三) 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推動減緩性行動
當前,全球將主要精力集中在減緩性行動上,廣西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應積極響應國家號召,調整產業結構、發展低碳經濟,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隨著北部灣經濟區和“兩區一帶”建設的不斷推進,我區正處于資本密集型工業化和城市化加速發展階段,投資規模在我國乃至世界歷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特別是資源富集區經濟發展的加快,大的鋁、錳等有色金屬的冶煉廠的建設和擴能,能源消耗總量不斷增加,溫室氣體排放量加大。如果只按傳統常規技術的建設模式,一經投入,便有一個投資回報期技術和資金的鎖定效應,將來大規模的二氧化碳排放不可避免。因此,我國未來發展技術路徑的選擇,對國家乃至全球節能減排、減緩氣候變化具有重要意義。在節能減排的歷史潮流面前,不論從對全球負責的角度,還是從實現我區可持續發展的角度,都必須積極探索節約發展、低碳發展之路,從法規制度、經濟結構、能源利用、技術創新等多個層面,加快推進低碳經濟發展。只有這樣,才能以實實在在的事實,展現廣西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的決心和魄力。
(四) 把提高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性放在突出位置
自氣候變化問題提出來以后,在聯合國的推動下,國際氣候的努力主要集中在減緩,即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量,以防止危險的氣候變化。廣西也在外在壓力下把發展低碳經濟、完成減排任務作為應對氣候變化問題的重中之重。實際上,由于氣候變化的外部性特點,減緩性氣候政策的效果取決于國際合作程度,哥本哈根、坎昆氣候大會進展緩慢,“巴厘路線圖”的談判至今沒有完成,“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的實質性內容并未落實,國際氣候談判越來越艱難。此外,根據斯特恩報告,即使全球停止排放,由于氣候變化的慣性,十年內全球氣溫仍將上升O.5-1度,減緩性行動不能根除氣候變化問題。而且,減緩性行動的不斷推進需要適應性的行動支持。在這樣的背景下,廣西應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要考慮提高廣西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性,以促進廣西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四、政策建議
(一) 加快結構調整步伐。切實轉變發展方式
廣西應加快結構調整,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大力發展服務業,推進循環工業,改善農業效益,提高林業的固碳效果。具體來說,廣西應綜合利用財稅、產業、金融政策,積極推進產業結構,不斷提高服務業的比例,降低工業比重。工業內部,應著力發展低碳經濟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具體措施包括淘汰落后設備和產能,建立健全和完善節能、清潔生產、綜合利用的各項機制,落實各級政府成立節能執法機構、加強執法隊伍建設、節能工作常態化、市場化等。同時,積極承接東部沿海的高技術和高附加值、低能耗的產業必將向廣西轉移,如技術密集型產業、勞動密集型產業、新興產業等。大力發展林業,提固碳效果。
(二) 加大財政資金在氣候變化研究領域的投入
廣西應對氣候變化,關鍵依靠技術進步,通過新的技術降低排放,通過新的技術發展清潔能源,通過技術進步提高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性。有關氣候變化問題的科研工作在廣西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科研資金嚴重不足,研究成果較少,與氣候變化相關的基礎數據和資料嚴重缺乏,與氣候變化相關的新技術創新能力不足。廣西應設立專門的研究資金,通過政府委托形式進行專題研究,加快共性技術進步。通過激勵和約束機制,鼓勵企業發展實用技術。同時,在各類科研經費的分配中,向氣候變化問題的研究傾斜,提高廣西區內關于氣候變化的科研能力,為制定適合廣西特點的氣候變化政策打下良好基礎。
(三) 提高廣西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性
廣西應利用經濟政策,優化氣候變化的資源配置,提高廣西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性。一是要加快氣候變化趨勢和影響相關知識的研究。目前,對氣候變化最大的共識就是氣候變化的不確定性,即氣候變化對經濟所產生的影響及對未來氣候變化的預測都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使得氣候變化政策的成本和收益難以確定,政策評價和選擇變得非常困難。加強對氣候變化趨勢的研究,給公眾提供更多的氣候變化信息,有利于公眾做好準備,提高自我適應能力。二是財政資金大力支持適應性技術的研發。如開發耐干旱的品種、推廣適合較高溫度的物種,通過新技術應用,提高應對極端天氣條件的能力、提高對自然災害的監測能力等。三是加大適應氣候變化的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對敏感地區和敏感行業,如加強農田灌溉設施、加高沿海的防水墻,激勵和補貼農村建設儲水設施等。四是推行有關氣候變化的保險,以加強經濟系統應對氣候變化的穩定性。
[參考文獻]
[1]國家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農業綜合開發適應氣候變化的實踐與探索[J].中國財政,2010,(4).
[2]劉晨陽.中國實施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內外部動因及效果初探[J].現代財經,2010,(10).
[3]劉恩財,等.關于農業應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建設問題[J].農業經濟,2010,(1).
[4]張麗賓,等.氣候變化與公共財政政策的理論分析[J],環境經濟學,2010,(5).
[5]cline,w.R.“The Economics of Global Warming.”Washington:Instutute for Intenmllonal Economics.1992.
[6]Kaplow,L.“Taxs,Permits,and Climate chaege”[N].NBER Working Paper 16268.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