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微觀經濟筆記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微觀經濟筆記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微觀經濟筆記

篇1

1.1 一般資料: 將2010年10月―2012年8月在我科收住的需留置胃管的20例早產兒隨機分成兩組。經鼻留置胃管者8例(經鼻組),經口留置胃管者12例(經口組)。男14例,女6例,胎齡28~36周,出生時體重1250~2100g,平均體重1750g。

1.2 操作方法: 根據患兒胎齡及體重選擇6~8號胃管。經口留置的長度為鼻翼至劍突的距離[1],用石蠟油胃管前端,將胃管從口角插入,用3M敷貼固定于嘴角下;經鼻留置長度為耳垂―鼻尖―劍突[2],用石蠟油胃管前端后沿鼻道插入,插入后將胃管用膠布纏繞一周后固定于鼻唇溝上方。

1.3 觀察指標

1.3.1 觀察插入過程中觀察患兒有無嘔吐、嗆咳、口腔及鼻腔黏膜損傷(以是否有鼻出血或胃管上是否有血絲為準)。

1.3.2 觀察兩種置管方法的成功率。

1.3.3 觀察插管時及留置胃管期間患兒有無相關并發癥(紫紺加重、呼吸暫停、窒息等)。

2 護理

2.1置胃管前備齊搶救用物(吸痰器、嬰兒復蘇囊等),充分給氧,保證SpO2在90%以上。插管時將患兒上半身抬高30°―50°,以防分泌物,嘔吐物誤入氣管,引起窒息。操作者動作輕柔,技術嫻熟,切忌粗暴,有阻力感時切勿硬插,以免損傷黏膜及組織。

2.2 每次注奶前均應回抽胃管,證明胃管在胃內,注奶或注藥后用溫開水沖管并夾緊胃管在體外的一端,下次喂奶打開。注奶速度宜緩慢,切忌過快,時間不少于15―20分/次。拔管時反折末端,當管前端近咽喉部時應迅速拔出,以防管內液滴入氣管內引起窒息。

2.3 防止喂養不耐受情況,如腹脹、胃內潴留、嘔吐等。每次喂奶前回抽胃液,觀察胃內殘留情況,并觀察殘留奶量大于進食奶量的1/2時,應停喂;若殘留小于1/2,可從本次奶量中扣去殘留量喂入,殘留奶液中含有大量消化酶,不要棄去,重新注入胃內;若殘留液小于1/5,可忽略不計。

2.4 注意保持口腔清潔。每天三次用棉簽蘸溫開水擦拭口腔黏膜,濕潤口唇,并注意貼膠布的部位皮膚有無破損、出血、過敏等,胃管每4d更換。

3 結果

12例經口留置胃管者均一次插管成功(100%),8例經鼻留置胃管者,6例一次插管成功(75%),2例插管不成功(25%),插管時有阻力,出現鼻腔黏膜出血癥狀。經口與經鼻插管及期間患兒相關并發癥。經口組:惡心嘔吐1例 紫紺加重2例 呼吸暫停1例 窒息0例。經鼻組:惡心嘔吐2例 紫紺加重4例 呼吸暫停3例 窒息1例。

4討論

4.1 本結果提示,兩組在置管過程中均出現惡心嘔吐,可能是由于兩種置管方法都會對咽部的喉上神經刺激而引起惡心嘔吐。黏膜損傷方面,經鼻組有兩例黏膜損傷,這主要與新生兒鼻腔狹窄,鼻粘膜血管豐富有關,特別是早產兒,不但黏膜柔嫩,而且管壁薄,粗硬的胃管極易戳破管壁造成出血[3]。經口鼻置胃管可避免胃管對鼻黏膜的機械性刺激引起的充血、水腫及呼吸不暢,還可避免留置過程中對鼻黏膜的壓迫而導致的缺血壞死。

4.2 新生兒時期由于頭面部發育不完善,鼻道相對短小狹窄,幾乎沒有下鼻道;鼻腔黏膜有豐富的血管和淋巴管,伴有呼吸道炎癥感染的患兒,黏膜充血腫脹,使鼻腔變得較為狹窄,甚至閉塞,所以胃管很難順利通過鼻腔,造成插管失敗。反復插管導致機械性損傷,更易引起黏膜水腫、充血,致呼吸不暢,患兒煩躁、紫紺加重、窒息。

4.3 新生兒以經鼻呼吸為主,由于解剖特點,舌相對大,與軟腭接觸,閉合口咽部,喉的位置相對高,會厭與軟腭較接近,易造成呼吸道阻塞,經鼻留置胃管勢必會造成鼻腔橫截面積減少,鼻阻力升高[4]。鼻腔留置胃管還會造成局部黏膜水腫,粘液分泌,加重氣道阻塞。特別是危重早產兒,本身呼吸功能不完善,當鼻氣道阻力升高時,紫紺加重,更加重了腦缺氧,易導致呼吸暫停。另外,鼻阻塞時適時的反應是改為經口呼吸,使患兒口腔黏膜干燥不適,而經口留置胃管時則避免了這些不利因素。本組也證實經口組出現紫紺加重、呼吸暫停、窒息等并發癥明顯低于經鼻組。因此我們認為,新生兒更適合經口留置胃管。

參考文獻

[1] 徐潤華,現代兒科護理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3:708.

篇2

一、金融危機背景下對政府監管權的討論

在金融危機引致全球經濟衰退的背景下,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再一次成為討論中的焦點問題,特別是關于政府監管問題的討論,或反對市場化改革的觀點又流行起來。關于此次危機的緣由,海內外不少人認為,危機是由缺乏政府調控、干預的市場造成的,是自由市場失靈的證明,并以此論證在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上須更加強化政府的干預而限制市場的作用。其中200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之一的埃里克馬斯金教授就認為這一危機發生主要應是美國政府的錯誤,是政府監管的失誤。2005年5月,格林斯潘也曾發表著名論斷:金融市場自我監管比政府監管更為有效。美國監管者認為“金融市場的自我監管比政府監管更為有效。因此,要使金融產業在公開競爭中受益,政府對其的干預就應降到最小限度”。格林斯潘在他2007年的新書《動蕩年代》(TheAgeofTurbulence)里所闡述的那樣,“政府干預往往會帶來問題,而不能成為解決問題的手段”,“只有在市場自我糾正機制威脅了太多無辜的旁觀者的那些危機時期里,監管才是必要的”,從以上觀點可看出他們認為監管往往或者總是會妨礙市場的發展和創新。

與此相反的觀點則認為,此次危機在很大程度上恰恰是政府對市場長期實行不當干預的結果,是不恰當的政府調控、政府干預使市場運行被長期扭曲所造成的一切不良后果的總爆發,也是市場規律最終對這些后果所作出的強制平衡。就次貸危機的源頭美國而言,一方面,“宏觀調控”長期、人為地維持低利率政策,另一方面,政府通過“兩房”等機構和多種手段,以某種社會政策目標干預房地產市場。在這一類情況下,市場信號被長期歪曲,以致虛假繁榮的泡沫越吹越大,而信用透支的窟窿也越扯越大,終至不可收拾。因此,要正確地汲取危機的教訓,最重要的應是反思政府調控方面存在的問題。

事實上,現代市場經濟也不可能不要政府調控,適度的宏觀調控可以熨平波動,但如果政府調控不當,干預過度,就會變成對市場系統的有組織的破壞。就此次金融危機及其影響而言,德國所受危機的影響與美國相比則相對較輕。德國的金融體系未受到根本性破壞,金融市場也基本穩定。與此同時,由于德國的社會保障體系比較完善,因此,經濟危機并沒有威脅到人們的基本生活,國內需求也基本穩定。美國的情況就沒這么樂觀了,失業率上升、制造業萎縮、房價大幅下跌、貿易逆差嚴重,極大地考驗著美國經濟。其間影響因素固然很多,但兩國間不同的政府監管經驗則是一個重要因素。

二、美國德國政府監管的比較

(一)監管法律法規方面

美國德國都是高度法治的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但是在監管法律法規這一方面兩個國家存在著差異。德國一直就很重視經濟立法,有一套健全完備的法律體系,以歐盟統一法律為基礎,聯盟法律為核心,并按照聯邦和州之間的“競爭性立法”原則,法律制度條文規定十分具體明確,沒有“靈活”執行余地,嚴格按照法律法規辦事。而美國的金融監管法規是在實體經濟背景中出臺的,存在著法律錯位的現象,嚴重不能適應虛擬經濟形態的需要。隨著金融業的高速發展,出現了大量的金融衍生品交易,迅速增長的虛擬經濟使得原來的法律法規與現實嚴重脫節,最終誘發了道德風險。盡管如此,美國政府為了擴大金融市場的繁榮,逐步放松了對市場的監管,對監管法律法規的放松就是其中一個很有力的體現,這一差異導致了危機爆發后兩國受到危機的影響程度的不同。

美國以及世界各國現行公司治理、金融監管法律法規,大都出臺于以產業資本主體的經濟背景中。然而,近年來金融自由化、融資市場化、利潤最大化,從制度體制、市場環境到內在動力,都為金融衍生產品發展提供了充足條件。于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金融創新幾乎都集中于金融衍生產品的設計與推廣上。各種高杠桿率的金融衍生工具大量交易,形成了一個游離于監管視野之外的巨大的“虛擬金融體系”。虛擬經濟呈幾何倍數的迅速增長,使得原來的法律法規與現實嚴重脫節,極大地誘發了道德風險。不僅如此,美國對監管法規也在一步步放松,使監管失控和金融風險集聚,也是引起危機爆發的一個重要因素。1999年,美國政府正式廢除執行了半個多世紀的金融管制法“格拉斯一斯蒂格爾法”,取而代之的是“Gramm—Leach—Bliley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從而徹底結束了銀行、證券、保險分業經營與分業監管的局面,開辟了世界金融業混業經營的新格局,同時也拆除了防范金融危機的最大的防護屏障。另外,在實行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之前也曾頒布了很多體現對監管放松的法律法規,具體如下表所示:

表1:美國對監管法律法規的放松

時間

法律法規名稱

法律法規內容

1977年

《社會再投資法》

鼓勵貸款者對低收入者的放貸

1980年

《存款機構接觸管制與貨幣控制案》

貸款人可以通過收取更高利息來擴大低信用放貸

1982年

《另類抵押貸款交易平價法案》

允許靈活利率貸款

1986年

《稅收改革法案》

取消消費利息貸款稅前除,抵押貸款利息仍可以稅前扣除

1989年

華盛頓共識

以私有化、市場化和自由化為目標

篇3

狀態空間模型及估計方法

式(3)若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工具變量法等常用回歸方法將無法估計時變的不可觀測變量RYNt,因此考慮采用狀態空間模型[11]。

參數估計與實證結果

本文實證建模的樣本區間為1991-2011年,均為年度數據。GDP、M2數據源于中國統計局網站和數據匯網站。GDP平減指數根據上文所述公式計算而得。

(一)數據平穩性檢驗及模型參數時變性檢驗建立未觀測經濟增長率的可變參數狀態空間模型時①:①要求變量是平穩的,采用ADF方法對上述變量進行單位根檢驗,檢驗結果如表1所示,由此可知,以上變量的一階差分在5%或1%的顯著性水平上拒絕原假設,因此它們均是I(1)單整;②要求模型參數具有不穩定結構[14]。對上式的參數進行累積殘差(CUSUMS)檢驗,結果顯示此模型在2006-2008年之間的CUSUMS檢驗值在5%顯著水平下均超過了臨界值邊界,說明此模型參數不穩定,可以建立狀態空間模型。

(二)狀態空間模型估計與結果利用卡爾曼濾波算法估計式(5)-(7)的模型,經過反復試算,得到狀態空間模型估計結果。極大似然值Loglikelihood=513.337,AIC=-2.889,參數估計及狀態方程的P值均小于0.01,說明量測方程中的狀態變量是顯著的。對上述模型估計的殘差序列RSF進行ADF單位根檢驗的結果證明了狀態空間模型估計的殘差序列RSF是不含有單位根的平穩序列,因而上述變量之間存在變參數的協整關系,建立的模型是合適的。由式(9)估計得到的未觀測經濟年增長率RYN如表2所示。下一步將估測出的未觀測經濟年增長率RYN作為已知變量,代入式(4),進而建立以未觀測經濟規模YNt為不可觀測變量的狀態空間模型,同樣使用卡爾曼濾波算法估計此模型得到估計結果如式(10)所示。由此模型估計的未觀測經濟規模YNt,以及占全部經濟的比例如表3所示。

篇4

微型金融;監管;國際比較

一、引言

微型金融機構在幫助窮人獲得收入和資產、解決貧困問題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隨著這些機構的發展,一個用以促進行業發展、維護金融穩定的監管框架就變得至關重要。微型金融機構的一個主要特點是他們擁有大量的客戶,但是他們的總資產相較于傳統金融機構來說非常小。標準的銀行監管,如果不加修改就運用在微型金融機構身上,往往會失效且過于繁重。本文研究了尼日利亞、埃塞俄比亞、秘魯、菲律賓、坦桑尼亞、利比里亞等國家的監管案例,基于他們的經驗,希望能找到對于特定發展水平上的微型金融機構而言最好的監管方法。

二、微型金融的機構類別

了解微型金融監管首先應該明確微型金融機構是多種形式存在的組織。

(一)正式機構主要是指那些受到審慎監管或者專門監管的正式微型金融機構。如:尼日利亞的商業銀行提供微型金融產品來參與微型金融市場;菲律賓的農村銀行和農村合作銀行都涉及小額貸款業務。

(二)半正式機構半正式微型金融機構通常沒有專門的立法,但可以在現有的法案下注冊。非政府組織是最普遍的半正式機構。比如印尼的鄉村信貸組織、農村信貸基金組織、合作社和信用社;埃塞俄比亞的不受監管的儲蓄和信用公司被認為是半正式機構。

(三)非正式機構非正式微型金融機構則是既不受監管也沒有注冊的。比如尼日利亞的微型金融銀行和機構的行業協會,以及一些國家的自助團體。

三、微型金融監管方式比較分析

(一)微型金融機構的監管類別

正如前面提到的,微型金融機構的多樣性表明對它們的監管也具有類似的多樣性。包括:

1、自我監管。

自我監管主要是微型金融機構為確保健康發展而設立一系列行為指導準則以規范其運營。如,尼日利亞就要求微型金融銀行進行自我監管,達到良好的透明度和公司治理。

2、銀行法監管。

銀行法監管是另一個極端,主要是指正式的微型金融機構受到審慎監管。大多數國家,比如秘魯、菲律賓、坦桑尼亞等都有完備的銀行法存在,立法者只是簡單的把銀行法的約束力延伸到微型金融的監管中。

3、專門法監管。

最后一種選擇是制定專門的法律對微型金融機構進行監管。比如,埃塞俄比亞根據不同的機構類型了不同的法案:《微型金融公司和小型信貸活動管理條例》、《金融合作社管理條例》、《存款和信貸合作社管理條例》;在孟加拉國,鄉村銀行依照專門的“鄉村銀行條例1983年”運營。每種監管方法都各有利弊,發展中國家的經驗表明,正確的選擇將取決于各個國家的微型金融機構的各自困難、監管能力和知識上的缺陷,以及適應監管環境的時間和能力。

(二)被監管者與監管者的選擇

1、被監管者的選擇。

對于哪些機構應該受到監管,普遍認為,為了避免扼殺在最低層面上的金融創新,非正式的、小規模的組織最好排除在監管系統之外。甚至有學者認為,不吸收存款的機構都沒必要進行監管。但是,很多國家事實上已經開始監管那些只開展貸款業務的機構。比較一致的做法有:為了鼓勵創新和節約監管資源,對那些只有少量成員存款,不吸收非成員存款的微型金融機構只采用最低要求,比如只要求注冊登記并定期向中央銀行發送報表、遵守非金融管理要求、遵守透明度和消費者保護要求。開展存款和類似存款業務的機構應該進行更細致的管理。比如在加納,該國的《金融機構法》為微型金融提供了一種非金融機構模式,主要是指儲蓄機構和各類金融公司。該國的非金融機構大致可分為三類:吸收零售型存款的機構、吸收批發型存款的機構、不吸收存款的機構。吸收存款的機構和只開展貸款業務的機構都要受到監管,但是對于前者進行了更為嚴格的審慎監管。

2、監管者的選擇。

與定義受監管機構密切相關的是指定監管機構。微型金融機構審慎監管主要由中央銀行、財政部或銀行監管部門進行。對于那些不適用全面審慎監管的機構,替代方法有:由非政府機構根據官方管理條例來監管微型金融機構的混合式監管;由非政府實體進行獨立監管;以及由微型金融行業協會進行“自我監管”。我們對比的樣本國家包含了多種微型金融監管者,包括中央銀行、政府部門、行業協會等。這些監管者大致可以被分為兩類:一、直接受中央銀行等部門審慎監管的;二、受其他政府機構或行業協會監管的。受中央銀行等部門審慎監管的機構可分為半正式機構和正式機構,盡管前者只要求注冊,但是它在服務規模和范圍方面非常重要,使得中央銀行會對規模較大的非政府組織進行監管。比如在孟加拉國,中央銀行的一個指導委員會“微型金融研究和借鑒部門”被任命為臨時的非政府組織微型金融機構的監管者,專門監管較大規模的半正式的微型金融機構。根據前面的分析,正式機構就是指那些提供微型金融的且受審慎監管的正規機構,如商業銀行,他們本來就受中央銀行監管。如在菲律賓,中央銀行對當地所有的農村和儲蓄銀行進行監管,同時還為這些機構的微型金融貸款提供再貼現服務。小微型非政府組織等半正式微型金融機構主要受其他政府機構或行業協會監管。如在巴基斯坦,一個微型金融行業組織——巴基斯坦扶貧基金(PPAF)對一些小型微型金融機構進行監管;在印尼,印尼中央銀行則授權印尼人民銀行通過在其分支和區域審計辦事處配備工作人員對提供微型金融的地方銀行系統進行監管;對第二層次的機構——小農戶信貸銀行的監管則授權給省級發展銀行。

四、微型金融監管框架的一般內容

對微型金融機構的監管,必須考慮微型金融機構這一群體與現有監管機構之間的差異,建立一個為微型金融量身定做的監管框架。

(一)監管的目標

微型金融有其自身特點,設立微型金融監管框架時需將這些特點考慮在內:為那些少有其他金融服務選擇的客戶提供銀行服務;微型金融機構的投資組合較為單一,而且有時不穩定;微型金融機構的儲蓄和信貸交易價格相對較低,因此不容易引起廣泛的系統性不穩定問題;當微型金融機構(特別是規模較大的機構)沒有恰當管理和監控時,微型金融行業內部會形成市場風險。以埃塞俄比亞為例,其對微型金融機構的監管目標包括以下幾點:保護小額儲戶;確保微型金融部門的完整性和穩定性;促進金融機構的高效經營。

(二)穩妥性要求

1、資本充足率。

很多國家都對微型金融機構提出了專門的最低資本充足率要求。其中一個重要的特征是多數國家對微型金融機構的資本充足率要求都高于普通商業銀行。如秘魯是9.1%;阿爾巴尼亞是10%;烏干達對于微型金融機構設置的最低資本充足率甚至高達15%。

2、最低資本要求。

考慮到一些微型金融機構不具備吸收存款的權利,因此就需要對其設置一個最低資本要求。一是確保實現微型金融的功能,二是達到監管者的審慎監管要求。如阿爾巴尼亞對開展微型金融服務的非政府組織的最低資本要求是120萬美元;坦桑尼亞根據金融企業是否設立全國性的分支機構分別設置了8億和2億的坦桑尼亞元的核心資本要求。

3、貸款準備金要求。

審慎監管的另一個方面是通過報告制度和貸款準備金制度來控制微型金融機構的資產質量。如埃塞俄比亞,對總存款大于或等于100萬比爾的微型金融機構的要求是:分別提取25%的標準貸款準備金、50%的可疑貸款準備金和100%的損失準備金;對總存款在100萬以下的微型金融機構的要求是:提取50%的可疑貸款準備金和100%的損失準備金。

4、流動性比例要求。

流動性要求的目的是保證微型金融機構保持一個充足的流動性水平,以滿足所有能預測和不能預測的債務。有的國家要求較松,而有的國家的較嚴。如阿爾巴尼亞,對信用聯盟的流動資產比率要求是10%,低于世界信用社理事會的建議值是15%;而埃塞俄比亞對流動儲蓄超過100萬比爾的微型金融機構的流動性比率要求是20%,比商業銀行15%的標準要高。

(三)報告和非現場監管制度

在微型金融監管方面,報告和非現場監管制度更為重要。考慮到微型金融貸款組合的單一性和容易迅速惡化的潛在風險,一個相對嚴格的報告制度有利于監管者獲得有用、及時的信息。例如,秘魯要求微型金融機構每天、每周以及每月都要提交財務報告和其他事項;在埃塞俄比亞,微型金融機構則只需上報季度報告。

(四)對準入、運營、退出(升級)的監管

1、行業準入和退出要求。

微型金融機構的監管框架應該明確的一點是關于其準入和退出要求。一是明確批準機構。大多數國家對微型金融機構的許可權都在中央銀行手中。比如在利比里亞的金融法案中就明確規定,微型金融機構的許可權在利比里亞的中央銀行。二是規定了一些準入要求。除了上文提到的資本金要求外,對機構形式和治理要求等也提出了相關要求。

2、運營監管。

運營監管主要是對日常操作的幾個方面進行監管,限制要求有:高利貸法律和利率上限、貸款記錄要求和一些業務方面的限制,如開設分支機構、營業時間等。事實顯示,在許多情況下,并不強制執行這些限制規則在短期內為微型金融機構創造了生存空間,但同時也帶來倒閉風險。如尼日利亞,完善的內控制度降低了該國微型金融機構風險;秘魯,微型金融機構倒閉的原因之一是內部控制系統沒能發現貸款業務的不規范和惡化。

(五)一些鼓勵措施

金融機構要遵守一系列的監管要求,不僅是資本充足率、合理的管理等核心審慎要求。同時,政策制定者要設計適應微型貸款現實情況的非審慎標準,以促進市場的穩定和發展。如稅收優惠政策鼓勵。在阿爾巴尼亞,針對不同類型微型金融機構采用了不同的稅收政策。儲蓄和信用協會及其聯盟由于他們的非盈利的本質而免稅,但商業銀行涉及到微型金融的部分要對其盈利收取10%的稅。另外還有資金鼓勵。

篇5

一、虛擬貨幣的概述

對于虛擬貨幣,目前學術界尚未明確定義。由于虛擬貨幣的產生源于互聯網,而互聯網在我國的發展時間并不長,所以虛擬貨幣在我國的興起和發行時間并不長。就目前整體情況來看,我國經濟領域中對于虛擬貨幣的研究成果普遍較少。從廣義上來說,虛擬貨幣即流通于虛擬世界范圍的貨幣,作為一般等價物在流通過程中使用。而從狹義上來說,虛擬貨幣有多種類型的表現形式,包括游戲幣、京豆等。以游戲幣為例,人們可以通過現金購買游戲幣,而在網絡世界中,游戲幣也可以當成現金被使用,但是游戲幣的使用范圍受到嚴格限制,局限于游戲內部系統,不能在其他地方使用這種貨幣。

篇6

1.內外經濟失衡導致的升值壓力

外部失衡是內部失衡的延伸和反映。按照國際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國內儲蓄投資的差額等于經常項目的差額。從宏觀的和歷史的角度看,人口年齡結構是決定人們的儲蓄、消費和投資行為的最根本因素。人口贍養率下降將導致儲蓄持續大幅的上升,但投資增幅相對較低,儲蓄大于投資,從而出現經常項目順差。這是由于:(1)人口贍養率下降,儲蓄增加,國內消費需求不足,企業只能增加出口;(2)青壯年人口比重上升,勞動力供給充裕,強化了勞動力成本優勢,促進了出口增長;(3)人口贍養率下降,國內需求不足影響了進口,經濟增長沒有表現為進口需求的增加。我國的人口贍養率從1989年50.3%下降至2002年的42.3%,導致我國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儲蓄持續大幅增長,經常項目也出現持續的巨額順差。根據世界銀行預計,未來一段時期我國的人口贍養率仍將繼續下降,到2010年降至40.7%,到2020年回升至48.2%,與1996年前后的水平相當。在這段時期,我國經常項目仍將保持順差,順差額占GDP的比重將先上升后回落。顯然,經常項目的巨額順差以及對外投資的相對不足,將使人民幣匯率處于持續的升值壓力之下。這種狀況與世界各國的經驗是吻合的。

2.部門間勞動生產率增長差異導致的升值壓力

在實施改革開放政策20多年以來,中國經濟在保持了高速增長的同時,部門之間呈現了顯著的增長差異。從勞動生產率的平均增長率來看,工業部門的勞動生產率增長遠遠大于其他部門的增長,成為帶動全社會勞動生產率增長的引擎,并且這種勞動生產率的差異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由于貿易品多集中在工業部門,非貿易品集中在服務業部門,工業部門相對服務業部門的較高勞動生產率的增長反映為貿易部門相對非貿易部門的較高勞動生產率的增長。

如巴-薩效應所揭示的,一個經濟體中如果貿易品部門較非貿易品部門經歷了更快的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非貿易品價格相對于貿易品會上升。在本國不具備國際市場定價能力的前提下,實現非貿易品價格上升的渠道有兩條:本國貨幣升值和本國價格水平上升。這兩種渠道都意味著實際匯率的上升。但是,由于我國在匯改前實行人民幣盯住美元的匯率制度,這種匯率制度導致匯率調整的壓力沒有轉化為實際的匯率調整,匯率價格扭曲凸現。據國內外不同專家的估計,目前人民幣幣值被低估15%~40%。

人民幣盯住美元,從有利方面看,經濟沒有匯率調整的風險和成本,使貨幣政策易于操作;從不利方面看:(1)人民幣匯率不能適時浮動帶來了錯誤的市場信號以及扭曲的資源配置,導致資源配置效率的損失和國民福利的降低,同時貨幣政策獨立性大大減弱甚至喪失,政策操作成本高,市場不穩定;(2)人民幣盯住美元而導致匯率低估實際上是全體國民為出口提供補貼,這種補貼通過國際貿易輸送到國外;(3)由于人民幣盯住美元,人民幣名義匯率不能對匯率的失調適時做出反應,經濟只能通過通貨膨脹(緊縮)或其他內在機制進行調整,這種調整的時間更長,成本更大。

從未來看,人民幣的升值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這是由我國經濟、人口的基本面所決定的,因而,人民幣匯率機制改革和人民幣匯率水平的調整是我國經濟增長的內在要求。

二、人民幣匯率調整的方式、時機及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為解決內外部經濟失衡,釋放由人民幣幣值低估所導致的經濟風險,緩解匯率調整對經濟帶來的沖擊,進行主動的匯率調整是必需的。匯率調整包括匯率制度、匯率水平、調整速度、調整時機等方面的內容。

1.匯率制度的選擇

從世界各國匯率制度的周期來看,證實了特定匯率制度的有限可維持性。也就是說,隨著決定匯率制度的主導性影響因素的變化,原有的匯率制度必然面臨重新選擇。由于匯率制度的選擇由多種因素影響且易變動,不確定性較大,因而,當前中國最緊迫的任務是進行匯率水平的調整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匯率機制的建設。

2.匯率水平調整及其調整速度

匯率水平調整對經濟增長和國際收支的影響在短期和長期是不同的,短期作用較強,一步到位地讓人民幣在短時期內完成升值過程將是對經濟的巨大沖擊。因而,為緩解匯率調整對經濟的負面影響,同時也防止國際投機性資金的大量流入,人民幣匯率變動的策略應是小幅無規則升值;并且,每年的升幅應控制在一定幅度之內,以時間來換取匯率升值的空間,加大外資的時間成本來防止投機性外資的大量涌入。這種“漸進式改革”在獲取經濟穩定的同時也付出宏觀經濟的低效率和國民福利損失的代價,改革成本在較長時期內分攤。

3.匯率調整的時機

從當前國際、國內的經濟、金融狀況分析,人民幣升值時機是比較有利的,并且存在加速升值的可能。從國內因素來看,中國經濟在高位運行,內需相對旺盛;近幾年的財政收入快速增長,有實施擴張性財政政策的基礎,可以滿足或部分滿足由人民幣升值導致的部分外需向內需的轉化。同時,由于我國對資本項目實施管制,對投機性資本流入特別是短期的投機性資本流入有較好的阻隔作用。

從國際因素看,由于最近幾年世界經濟增長強勁,世界主要經濟體利率處于相對低位,國際經濟、金融環境給我國提供了良好的匯改時機。

世界經濟的強勁增長增強了對我國的出口需求,可以抵消或部分抵消人民幣升值帶來的短期出口產品競爭力的下降。世界利率(主要是美元)處于較高水平有利于人民幣加息,以減少國內市場過剩的流動性。

4.匯率調整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我國經濟的對外依存度較高,自2002年以來就一直在50%以上,且在國際貿易中,大多以美元為計價和結算貨幣,顯然,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對我國的貿易收支及經濟增長有極為重要的影響。國內有許多學者對人民幣匯率調整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做了研究。由于所采用的方法不同,得出的結論也存在較大的差異。總體來看,這些研究大都認為:(1)當匯率升值幅度較小(如5%以下)時,對貿易收支、經濟增長影響較小;當升值幅度較大(如10%以上)時,則危害較大;(2)人民幣匯率升值對貿易收支、經濟增長的影響集中在短期,其影響隨時間消逝而消失較快;(3)由于我國的國際貿易中加工貿易占比較大,出口價格和進口價格之間存在較強的聯動關系,人民幣匯率的變動對貿易收支影響不大,不滿足ML條件,人民幣升值并不會改變我國的貿易順差狀況,特別是出口的匯率滯后彈性系數明顯減小;(4)人民幣升值對國民經濟中各部門的影響是不均等的,對制造、紡織等行業影響較大。

三、人民幣匯率調整:一項宏觀調控工具

中國的外匯市場還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由供求雙方自發形成的市場。當前,我國采取了企業強制結售匯、商業銀行周轉頭寸限額管理和央行干預等制度安排,外匯市場是一個買賣雙方壟斷的市場,因而,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水平及其調整幅度是可控的,匯率對經濟而言是外生的,并對經濟產生全面的影響。

匯率作為一國貨幣的對外價格,匯率調整通過影響進出口商品價格及其外資流入的產業分布,從而改變產業結構和消費結構,即匯率調整對經濟結構產生影響;匯率變動可以影響總需求及其總需求在國內和國外的分配,所以,匯率具有杠桿效應,通過調整匯率可以調控經濟。顯然,由匯率本身的屬性所致,匯率是調節內外部均衡的有力工具。

匯率作為宏觀調控工具至少具有以下幾個特征:(1)匯率作為調控工具在調節外部平衡方面最具功效,這是由其作為貨幣的對外價格這一屬性決定的;(2)匯率調整對宏觀經濟(即內部平衡)兼具有擴張和收縮的雙向調節作用,且其作用力度是對稱的;(3)匯率調整對經濟的影響主要是短期的;(4)匯率既是總量調控變量,也是結構調整變量,對貿易品生產和消費結構有調整作用;(5)將匯率引入作為宏觀調控工具時,同時也使原先貨幣政策的操作空間縮小。

匯率作為宏觀調控工具時是有約束邊界的,有兩個約束條件:(1)為防止投機性外資大量流入,人民幣的年升值幅度必須限定在一定幅度之內,一般限制在5%以下為宜。(2)匯率的調控作用對貿易部門影響最大,而貿易部門是我國經濟增長的引擎,較大幅度的升值將重創該部門并對經濟增長造成負面影響,因而,應避免由于匯率大幅升值。

四、人民幣匯率作為宏觀調控工具的政策搭配

蒙代爾-弗萊明模型分析了開放經濟下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在宏觀調控與政策搭配中的相對作用,該模型是國際經濟學的經典分析工具。在這個模型中,匯率一般是作為宏觀調控的因變量出現的,但是,鑒于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特殊性,由于其可控性而使其可以作為宏觀調控工具,即作為宏觀經濟的自變量,在這方面的理論發掘尚待深入。

以匯率調整作為宏觀調控工具時,必須要與財政、貨幣政策搭配使用使經濟達到平衡。在資本項目受到嚴格管制、投機性外資難以進入時,匯率升值除了調節在貿易部門和非貿易部門之間的資源配置外,對總需求有緊縮作用,需要用擴張性的財政、貨幣政策搭配使用。

匯率升值通過匯率的杠桿效應使總需求減小的同時使總需求在國內外的分配中由國外向國內轉移,從而降低通脹的壓力并改善外部不均衡。在人民幣升值時,為防止投機性資金的大量流入,國內將保持較低的利率水平,由外資流入導致的流動性增加以及低利率水平共同推動資產價格的走高,可能形成泡沫。就資本市場而言,托賓q值升高將導致上市公司增加直接融資、增加投資;就信貸市場而言,低利率導致信貸擴張,這些過度投資導致總需求擴張,并可能導致通脹;在這些投資轉化為生產能力后又將導致產能過剩,進而導致通貨緊縮,加劇了經濟增長的波動性。對于外資而言,在轉化為人民幣后可以在股票、房地產等市場“伏擊”,獲取人民幣資產價格上漲帶來的收益。

篇7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2005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需進行留置鼻胃管患者90例,其中男70例,女20例,年齡56~90歲,平均70.2歲。隨機分成兩組,均使用硅膠鼻胃管。

方法:對照組按常規留置鼻胃管操作步驟置管;研究組于插管前取用胃鏡膠漿10滴,滴于插管側鼻孔內(可咽下),并將胃鏡膠漿6ml含于咽喉部5分鐘后緩慢咽下。首先插管前要與患者做好解釋工作,取得患者的有效配合,其次要正確,頸部要盡最大限度的屈曲,下頜接近胸骨柄;在插至喉部要求患者做吞咽動作,在患者做吞咽動作時迅速把鼻胃管往里送,動作要盡可能的與患者一致。如果保留鼻胃管期間,出現惡心嘔吐,主要是要保證鼻胃管盡可能少的在咽部移動,減少對咽喉部的刺激。給患者以鼓勵,讓患者盡可能地去適應。

觀察內容:觀察兩組的不良反應情況與一次插管成功率。

結 果

兩組留置鼻胃管出現不良反應情況比較:兩組置鼻胃管時各種不良反應發生率,分別進行X2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研究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結果見表1。

兩組一次插管成功率比較:研究組一次置管成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結果見表2。

討 論

胃鏡膠漿在置鼻胃管過程中的作用:胃鏡劑用于上消化道內鏡檢查時對食道表面起麻醉、作用,有效減輕胃鏡檢查時所帶來的痛苦,并能顯著消除胃內氣泡,提高胃鏡視野清晰度以及胃鏡檢查胃部準確率,為普及胃鏡檢查手段提供最佳輔助條件。經臨床證明,口服“胃鏡劑”具有明顯減輕患者痛苦,上消化道,有效消除胃病患者胃內黏液和氣泡,減少胃鏡禁忌癥的發生,提高胃鏡檢查胃病準確率的輔助作用。

護理事項:由于患者喪失吞咽功能或者處于昏迷狀態,會厭不能隨吞咽完全蓋住喉口,插管時易誤入氣管內,因此應特別慎重。一般成人鼻胃管插入50~55cm,按要求插入后,可采用在鼻胃管口端貼上幾條棉絮或將管口置于裝有少量涼開水的碗中以檢查鼻胃管是否在呼吸道內。要證實鼻胃管是否在鼻胃內,可用抽胃液和注入空氣以辨別,亦可用藍色石蕊試紙試驗胃液,或再注入空氣,在胃區聽到氣體響聲為準。在鼻胃管插入或留置過程中易發生并發癥,如后鼻道出血、鼻翼鼻中隔潰瘍、鼻胃出血穿孔、中耳炎、腮腺炎、呼吸系統合并癥、細菌異常繁殖、水電解質紊亂等,應注意觀察,及時處理。鼻胃管應每周更換1次,留置期間固定要牢靠,膠布可經常更換,以保持整潔。換鼻胃管應在當天最后1次鼻飼完后,夾住鼻胃管開口端拔出,清潔鼻腔,待第2天早晨再從另一鼻孔插入。灌注前應先把氣管內痰吸干凈,以免鼻飼過程中吸痰咳嗽,引起嘔吐造成窒息。灌注量每次不超過200ml,速度應慢。灌注后30分鐘不宜搬動患者。冬天應將流質食加溫后注入鼻胃內,再用少量溫開水沖盡鼻胃管內流質,最后將鼻胃管開口端反折,用膠布扎緊。

本研究果顯示,兩組置鼻胃管時各種不良反應發生率,分別進行X2檢驗,有顯著性差異(P<0.01)。研究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研究組一次置管成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總之,由于患者不配合、昏迷或鼻胃管盤在口中等多種因素的存在,通常導致一次性插鼻胃管不成功。針對上述情況,研究出一套既減輕患者的痛苦,又提高一次插管成功率的方法。

參考文獻

1 張德英,樊晉,王啟仙,等.快速插胃管法的臨床應用[J].護理學雜志,1997,12(3):186-187.

2 張紅艷,任安菊.緩速與快速置胃管方法的效果觀察[J].護理學雜志,2002,17(3):164.

3 程德志,孫成超,林超西,等.食管異物并主動脈食管瘺4例治療體會[J].中華外科雜志,2006,44(9):1002.

篇8

Observation of curative effect by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 with simultaneous high deviation of nasal septum treatment and turbinate anaplasty YANG Yu-xin. Henan Shangqiu City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Shangqiu 4671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by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 with simultaneous high deviation of nasal septum treatment and turbinate anaplasty. Methods A total of 88 patients of chronic nasosinusitis, nasal polyp complicated with high deviation of nasal septum and turbinate lesion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44 cases) and treatment group (44 cases).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 for treatment, and the treatment group received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 with simultaneous high deviation of nasal septum treatment and turbinate anaplasty. Curative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and analyzed. Results Among the 44 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re were 20 cured cases, 15 improved cases, and 9 ineffective case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79.5%. In the 44 cases of treatment group, there were 25 cured cases, 18 improved cases, and 1 ineffective case, an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7.7%. The treatment group had much better curative effect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ir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Key words】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 High deviation of nasal septum; Turbinate anaplasty

鼻竇炎主要是一個或多個鼻竇發生炎癥, 屬于人群高發病, 會對患者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鼻竇炎分為兩種, 一種是急性鼻竇炎, 一種是慢性鼻竇炎。急性鼻竇炎是由于呼吸道感染造成的, 同時并發細菌和病毒感染。慢性鼻竇炎是鼻竇的慢性化膿性炎癥, 常見急性者中。鼻息肉是鼻部常見病, 由于重力作用使極度水腫的鼻腔鼻竇黏膜逐漸下垂而形成鼻息肉, 大都是因為慢性感染和變態反應而引起的[1]。而鼻中隔偏曲是導致鼻竇炎及鼻息肉發病的主要原因。作者就本院2011年12月~2013年1月收治的88例慢性鼻竇炎、鼻息肉伴鼻中隔高位偏曲及鼻甲病變患者進行治療, 采用內窺鏡鼻竇手術進行治療, 同期進行鼻中隔高位偏曲及鼻甲整形治療。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1年12月~2013年1月收治的88例慢性鼻竇炎、鼻息肉伴鼻中隔高位偏曲及鼻甲病變患者, 經診斷, 均符合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的診斷標準。88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44例)和治療組(44例), 對照組中男24例, 女20例, 年齡17~75歲;雙側26例, 單側18例。經臨床分型, Ⅰ型:Ⅰ期10例, Ⅱ期8例, Ⅲ期6例;Ⅱ型:Ⅰ期10例, Ⅱ期6例, Ⅲ期4例。病程1~6年。治療組中男25例, 女19例, 年齡18~76歲;雙側28例, 單側16例。經臨床分型, Ⅰ型:Ⅰ期9例, Ⅱ期10例, Ⅲ期5例;Ⅱ型:Ⅰ期8例, Ⅱ期7例, Ⅲ期5例。病程1~6.5年。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鼻中隔高位偏曲, 出現鼻塞、頭痛、膿涕, 少數患者有嗅覺減退等癥狀。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病情等對比,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手術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取仰臥位, 患者麻醉時, 除對于Ⅱ型Ⅲ期患者及極度緊張恐慌患者采取全身麻醉之外, 其余患者均采取局部麻醉。在手術過程中, 首先要將鉤突切除, 根據患者病情不同, 相應的進行息肉摘除。其次開放篩泡、全篩竇、全蝶篩竇, 將上頜竇及額竇的自然開口進行擴大。對照組只需要根據病情, 相應切除變異中鼻甲作游離緣。治療組患者首先進行鼻甲整形或鼻竇開放, 最后進行鼻中隔高位偏曲矯正術。首先在患者左側鼻腔中確定隔軟骨和篩骨正中板交界處, 并在交界處前方的2.0 mm位置采取縱形切口將粘骨膜切除, 將左側篩骨正中板和部分犁骨進行分離暴露, 然后分離骨與軟骨交界處, 一直分離至對側。將右側篩骨正中板和部分犁骨進行暴露, 隨后偏曲部分的骨質進行全面切除, 最后進行鼻甲整形和鼻竇開放[2]。

1. 2. 2 術后處理 術后48 h, 兩組患者鼻內填物需要及時去除, 每天要用生理鹽水對鼻腔進行5~6次的清洗, 使鼻腔引流保持通暢。將鼻腔內滲出物及血痂進行全面清理, 常規使用2~3周的抗生素, 避免患者出現感染, 采取糖皮質激素類藥物進行滴鼻, 減少感染和并發癥的發生。患者術后需隨訪1年, 每半月進行1次復查, 將鼻腔內血痂、異常分泌物進行及時清理, 并將粘連進行分離。

1. 3 療效判定標準 治愈:患者臨床癥狀完全消失, 經鼻內窺鏡復查, 鼻腔及竇腔黏膜有著良好愈合, 竇口開放通暢。好轉:患者臨床癥狀得到改善, 經鼻內窺鏡復查, 鼻腔及竇腔黏膜局部紅腫, 出現異常肉芽。無效:患者臨床癥狀未得到改善, 經復查, 與治療前相比無明顯改善。總有效率=治愈率+好轉率。

1. 4 統計學方法 本文所有數據采用SPSS18.0 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 兩組患者經治療, 治療組總有效率97.7%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9.5%,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 2 兩組患者術后粘連和中隔鼻甲情況對比 治療組患者粘連和中隔鼻甲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慢性鼻竇炎是鼻竇的慢性化膿性炎癥, 常見于急性鼻竇炎患者中, 同時有多個鼻竇受累。主要分為單純型慢性鼻竇炎和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慢性鼻竇炎是鼻腔和一個或多個鼻竇黏膜的炎性病變, 鼻和鼻竇的黏膜具有連續性, 鼻竇黏膜出現炎癥大都是由于鼻腔黏膜炎癥導致的。而鼻腔黏膜炎癥的病因或許是粘液纖毛系統受到損害, 遭到細菌感染, 出現炎癥, 或是由黏膜腫脹引起的。竇口鼻道復合體的組成是由上頜竇口、前組篩竇、開口、篩漏斗及中鼻道組成的, 在慢性鼻竇炎中占據著主要部分。在治療慢性鼻竇炎時, 就需要保證鼻腔通氣和清潔, 而且開放竇口, 會對粘液的合成和分泌造成影響, 還會將粘液纖毛系統的微粒和細菌清除。鼻息肉是在重力作用下使鼻腔鼻竇黏膜下垂而形成。鼻息肉患者的臨床癥狀主要為持續性鼻塞、嗅覺減退、鼻塞性鼻音、流涕、頭痛及聽力減退等。

鼻中隔偏曲對竇口鼻道復合體的解剖變異起到積極促進作用, 特別是高位偏曲對竇口鼻道復合體的解剖變異起到重要作用。鼻中隔偏曲伴有偏曲同側鼻腔竇口鼻道復合體區域的解剖變異, 也伴有偏曲對側竇口鼻道復合體區域的解剖變異。在鼻竇炎的發病中, 鼻中隔偏曲同側的中鼻甲反向偏曲、對側的中鼻甲和改變鼻腔外側壁結構的代償性等都占有重要地位, 其作用不可忽視。

鼻中隔高位偏曲大部分是篩骨正中板偏曲, 在同側偏曲中, 鼻甲會出現反向彎曲和外移現象, 對側中鼻甲會出現代償性增生。在手術治療中, 若是沒有對鼻中隔高位偏曲進行及時處理, 會對偏曲同側鼻竇的開放造成嚴重影響。若是在手術中, 沒有對鼻竇開放造成影響, 術后對患者進行內鏡換藥時, 會由于鼻道狹窄, 而導致中鼻甲損傷, 使中鼻甲和鼻腔外側壁粘連, 篩竇腔閉鎖。如果大部分切除患者偏曲同側的中鼻甲, 會使竇口鼻道復合體失去保護作用, 很容易出現篩竇腔粘連。同時偏曲對側也會造成中鼻甲出現代償性增生。中鼻甲具有重要的解剖和生理功能, 會首先受到鼻腔呼吸氣流的沖擊[3], 對中鼻道和各個竇口起到保護作用。

在本組研究中, 對照組給予內鏡鼻竇手術, 治療組給予內窺鏡鼻竇手術同期處理鼻中隔高位偏曲及鼻甲整形方法, 治療組患者在給予內窺鏡鼻竇手術治療時, 進行鼻中隔高位偏曲矯正術和鼻甲整形術, 術后, 患者鼻塞、流涕、頭昏等臨床癥狀得到明顯改善, 治療組患者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P

綜上所述, 內窺鏡鼻竇手術同期處理鼻中隔高位偏曲及鼻甲整形, 可有效減少粘連, 明顯改善鼻腔通氣引流, 療效顯著, 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 值得推廣和使用。

參考文獻

[1] 曾衛東, 駱文龍, 范賢勇, 等. 在內窺鏡鼻竇手術中同期處理鼻中隔及中鼻甲整形的臨床意義. 西部醫學, 2010, 11(3):4521.

篇9

中國社會科學院的2009年《經濟藍皮書》指出:預計到2008年底,將有100萬名大學生不能就業,2009年還將有592萬名大學生畢業面臨找工作,大學生就業問題非常嚴峻。在畢業生中,高職畢業生占到半壁江山。事實上,一些高職院校已然面臨著畢業生出口困難的挑戰。

一、高職畢業生就業的現狀

全球經濟危機爆發以來,大學生就業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之一,也是政府關心的民生實事。金融危機已經使得中國出口形勢惡化,而內部消費需求又短期難以提振,這將導致社會總需求下降,繼而對產品和勞務的需求減少,最終減少對勞動力的需求。出于節約成本的考慮,大部分企業都實施了裁員并停止了人才招聘引進。

二、高職畢業生就業問題的成因

1.社會因素:

高校擴招迅速,大學畢業人數大幅增加。自1999年以來,我國的高等教育的發展規模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擴大。據統計,我國2008年大學畢業生總數預計將達到559萬人,比2007年增加64萬人,比2006年增加146萬人。一方面大學擴招,另一方面教學質量卻沒有得到相應的提高,大量畢業生涌向就業市場,而社會提供的就業崗位卻未能隨著畢業生的增加而同比例增多,造成僧多粥少的現象。

2.高職院校因素:

由于高職院校大多是從中專升格而來,因此,許多學校在辦學的模式上仍擺脫不了過去的特點,重理論,輕實踐,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普遍較差;而有的高職院校,無論是辦學指導思想,還是人才培養模式,幾乎都沿襲了普通高校的傳統辦學思路,在專業設置、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還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才市場變化的需求,這就偏離了高職培養技能型、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

盡管各高職院校對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十分重視,然而由于就業形勢嚴峻、就業指導工作起步較晚等原因,許多高職院校的就業指導工作還比較薄弱。這與國家要求的全程化就業指導思路相背離,且起不到明顯的作用。

3、畢業生自身的因素:

主觀能動性不強,消極等待學校和老師安排。有部分高職畢業生把就業當作是學校和家庭的事情,在就業上過分依賴學校或家庭安排,甚至等著老師來提醒和督促,自己不能夠主動走向就業市場。因為受社會、家庭及各方面壓力的影響,學生形成了不正確的就業觀,盲目追求舒適安逸的工作環境,不認可基層工作。

三、解決高職畢業生就業問題應采取的對策:

1、政府必須拿出更加具體的措施。當前的就業,政府應該擔負起主要責任,無論從政策、具體措施還是資金都要全力支持,給畢業生創造一個良好的求職環境。對于那些搞欺騙的企業,必須嚴懲。

2、企業界應該負起應有的責任。越是在危難時刻,越可以看出一個企業和一個企業家的社會責任感。你今天真正的幫助了一個大學生,明天就會有更多的大學生去幫助他人。只有全社會都積極關注并真正的拿出切實有效的辦法,才算是真正的負起你的社會責任!而教育更是利國利民的大事和長遠之事!

3、高職院校要及時調整專業適應市場需求。高職院校只有緊跟市場變化,根據市場需求及時調整專業設置和專業方向,并在人才培養模式和培養質量上狠下功夫、作足文章,培養的學生才能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成為市場需要的“香餑餑”。只有這樣,才能切實培養適合市場需要的合格的畢業生。

4、實施全程化就業指導,增強高職學生職業規劃能力。高職院校要加強就業指導教育,從大學一年級就開始,貫穿學生三年的學習過程。通過就業指導全程化教育,將職業規劃納入整個教學計劃,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自己所學的專業,對以后可能從事的相關工作有一個初步的了解。

5、大學生自身更需努力。大學生們一定要認清形勢,積極的去應對這場經濟危機,不要因為有困難就停下了奮斗的腳步,也不要只會等待而不去行動。要樹立起信心,調整好心態,不能因為一次或幾次失敗就失去信心,對工作不能挑三揀四,要切實樹立“先擇業、后創業”的原則。要樂觀面對目前的就業形勢,絕不能坐以待斃,要主動出擊。全面提高綜合素質,增強社會適應能力,轉變思想,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務實就業期望,腳踏實地,從一線做起。

第六,加強校企合作,促進畢業生充分就業。畢業生就業難,其重要原因之一是高職院校培養的畢業生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與用人單位的實際需要不相符,從而形成了高職生難以就業,同時企業等用人單位缺乏適用人才的兩難境地。高職院校要培養社會和企業需要的畢業生,就應該大力加強和用人單位的合作,了解企業對畢業生的實際要求。高校通過和企業建立校企合作關系,甚至是建立“訂單式”培養方式,一方面企業可以為學生提供實習和實踐基地,幫助學生提高職業技能,另一方面企業也可以將自己對員工的要求反饋給學校,學校按照用人單位要求適當調整培養課程,為企業提供挑選合適員工的機會。

當今的大學生和社會的接觸仍舊很不完善,高校、社會各方面和大學生本身都積極努力行動起來,擔負起自己的責任,努力幫助大學生就業,共同面對經濟危機帶來的挑戰。相信經濟危機下的大學生就業才會更好!更相信高職畢業生在廣闊的社會一定有施展自己才華的空間。

篇10

臨床上有很多患者由于疾病本身或治療需要,通常要借助放置空腸喂養管進行腸內營養。腸內營養比腸外營養更有利于危重患者恢復胃腸道功能和維護腸粘膜屏障功能,減少返流后誤吸引起的肺部感染,同時總的住院費用大大降低,今年來放置鼻-空腸營養管行腸內營養越來越受到臨床醫生的重視[1],我院的25例病人經鼻利用電子胃鏡技術將空腸管從鼻腔放置到空腸,取得了理想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臨床資料 25例患者均是2010年1月-2011年1月間我院住院病人。其中男13例,女12例,年齡38-89歲,其中胃癌晚期5例,胃大切術后吻合口瘺9例,急性胰腺炎9例,胰腺癌2例,以上病人均長期不能進食,故需采取鼻-空腸營養管腸內營養方式。

1.2 手術方法

1.2.1 器械 GIF-Q180型胃鏡,螺旋性空腸營養管,長150cm,外徑為0.33cm。心電監護,異物鉗、50ml注射器、生理鹽水、石蠟油等。

1.2.2 置管方法 病情比較嚴重的患者生命體征暫時平穩床旁監護。患者常規靜脈推注瞇噠唑侖鎮靜治療以減輕病人的不適,25例患者采用有利于操作的左側位或平臥位,患者采用左側位困難時可將右側抬高,床頭抬高。檢查并清潔鼻腔,先將鼻-空腸喂養管前段,由鼻孔插入至咽喉部,在電子胃鏡直視下,用異物鉗夾住鼻-空腸管的頭端,與胃鏡同步下送到胃腔,觀察食管、胃及十二腸有無病變和梗阻,然后推送到十二指腸降段,此時固定住鼻-空腸管,異物鉗夾住管保持原位,然后胃鏡退出十二指腸到胃腔,后放松異物鉗并后退至胃腔。用異物鉗夾住胃腔內鼻-空腸管管身,再次推送鼻-空腸管至空腸。幾次之后可以將其推送至Treitz韌帶以下大約20-40cm。然后護士固定鼻-空腸管。退出胃鏡,抽出鼻腸管導絲。

1.3 護理配合

1.3.1 術前護理

1.3.1.1 心理護理 由于插胃鏡時有明顯的不適感,患者對該操作的不了解,很容易對放置鼻-空腸營養管有畏懼心理,產生抵觸情緒。插管前向患者介紹插管的目的、過程、意義,增加患者的信心,減少恐懼抵觸情緒。

1.3.1.2 術前準備 術前全面了解每位置管者病史,正確掌握適應癥,謹慎排除禁忌證,術前8小時禁食,術前30min給予瞇達唑侖鎮靜。為應付術中可能出現的各種意外情況,術前應認真準備檢查有關設備和藥品,熟悉搶救程序,掌握搶救技術。因為電子胃鏡下放置鼻-空腸管的操作時間較長,手術過程中應密切觀察患者的呼吸、面色反應等情況,病情重者應給予心電監護、氧氣吸入等[2],以確保醫療安全。

1.3.2 術中配合 患者取左側臥位或平臥位,插管過程應手法輕柔,切忌粗暴。異物夾鼻-空腸管時,位置應與管垂直,以便于鉗夾。異物鉗夾住鼻-空腸管后,應靠近胃鏡頭端,便于隨胃鏡送入。后退胃鏡要緩慢,要用異物鉗固定鼻-空腸管,固定降段退內鏡到胃腔、固定胃底退胃鏡到食道,防止鼻-空腸管隨內鏡脫出。為了防止營養管發生盤旋,折疊。可以再送管前先往管內注入生理鹽水使營養管變直、變硬而利于送入空腸內。送管如遇阻力或管打折、彎曲時,應稍向后退,調整方向后再置入。

1.3.3 術后護理 妥善固定營養管,防止營養管移位、脫出。做到每4小時檢查1次管的位置,測量管外露部分的長度,做好記錄。25例患者鼻-空腸營養管均固定良好,無脫出。保持營養管通暢,防止堵塞。每天腸內營養前后均用溫開水30-50mL沖洗營養管[3],在需要連續輸注營養液時,每4小時用溫開水沖管1次,口服藥要碾碎溶解后注入,腸內營養液要求是不稠的無渣流質,中性最合適,營養液的溫度控制在35度-38度之間。腹瀉最為常見腸道并發癥[4]。因此在營養管的接口處覆蓋無菌紗布每班更換,嚴格遵守護理操作規程,并觀察患者的大便次數、量、性質,定時送檢。積極預防并發癥的發生。

2 結果 25例患者鼻-空腸管均置放成功,平均操作時間為(18±3)min,平均置管深度為(95±5)cm。置管成功率100%。經床旁電子胃鏡證實25例患者均成功將鼻-空腸營養管放置入空腸。置管過程中和置管后均未發生任何并發癥。

3 討論 通過電子胃鏡放置鼻-空腸營養管符合人體生理需要,安全、操作簡單、成功率高。醫患易于接受,為臨床建立腸內營養,減少胃內返流引起的肺部感染提供了新的途徑。同時該技術也避免了反復插胃管給病人帶來的痛苦,安全有效的行胃腸營養,大大降低了因胃內返流并發肺部感染的發病率,方便病人出科或者回家后的胃腸營養的補充,保證腸內營養的及時有效的補充。但手術過程還需要醫生護理人員術前、術中、術后的密切配合以及術后并發癥的觀察。因此,護士應注意各階段護理要點,保障患者安全。應不斷總結經驗,縮短置管時間,提高成功率。為病人提供更可靠并行之有效的腸內營養法。

參考文獻

[1] 趙春生,李云峰,張瑩等.胃鏡引導下置入鼻-空腸營養管的臨床應用[J].云南醫藥,2007,28(1):53.

篇11

一、信號分析模型

信號分析模型(KLR)是Kaminsky、Lizondo和Reinhart于1998年首先提出的。它以經濟周期轉折的信號理論為基礎,其核心思想是通過研究貨幣危機發生的原因,確定哪些經濟變量可以用于貨幣危機的預測,然后運用歷史上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來確定與貨幣危機有顯著聯系的變量,以此作為貨幣危機發生的先行指標。信號分析模型分四步進行:(1)確定貨幣危機的原因和危機預警時段;(2)運用歷史上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確定與貨幣危機有顯著關系的變量,進而確定先行變量;(3)按照噪聲一信號比的最小化規則,確定閾值;(4)一旦經濟中相應指標變動超過閾值,則將之視為貨幣危機即將在24個月內發生的信號。由于KLR模型中各個變量的分析是單獨進行的,所以它在本質上是一個單變量模型。

為了克服KLR模型的單變量屬性,Kaminsky(1999)進一步對發生貨幣危機信號的指標進行綜合考慮,它提出了4個預測危機的復合指標,1個復合指標是對各預警指標發出信號數的簡單加總,另外3個復合指標則分別考慮了指標分布不均衡、指標時間延續性以及指標不同權重。通過對預測指標的擴展,KLR模型已經能夠較好地處理預警結果輸出的單一化問題,并利用多個復合指標可以更好地發送預警信息,極大地改善了預警效果。

Kaminsky(2003)又進一步提出了多狀態KLP模型。他將貨幣危機分為6種,即經常賬戶惡化型危機、財政赤字型危機、金融過剩型危機、國家外債型危機、國際資本流動突然逆轉型危機和自我實現型危機。研究發現,新興市場國家的貨幣危機通常屬于前4種,其發生與受害國經濟的脆弱性有關;發達國家的貨幣危機通常屬于后兩種,經濟基本面通常良好,多由不利的國際市場形勢所致。這樣一來,KLR模型可以在對貨幣危機預警的同時,進一步將貨幣危機的損失與其類型聯系在一起,厘清對貨幣危機深度的認識。

信號分析模型經過不斷修正完善,已經成為使用最廣泛的貨幣危機預警模型,它可以根據多個變量發出的信號估計危機發生的概率,同時有效提供關于危機根源和廣度的信息,但該模型也存在一些明顯不足:(1)主要以宏觀經濟環境為背景,沒有考慮到政治性事件及一些外生事件對貨幣危機爆發時間選擇的影響;(2)KLR模型的隱含假設是在解釋自變量和因變量之間存在一個特定的函數關系,即階躍函數關系,這一界定使得模型無法對一個變量是剛剛超過閾值,還是大幅超過閾值進行區分,因而使得變量提供的信息未能充分利用;(3)模型指標大多集中在外匯儲備、信貸增長與實際匯率等方面,仍避免不了傾向性;(4)雖然通過加權平均解決了預警指標的單一化問題,但由于各變量之間的相互關系仍未納入考慮,因此,這種匯總是表面的。

二、離散選擇模型

針對信號分析模型的上述缺陷,有學者提出了離散選擇模型,它最重要的突破在于通過納入新的解釋變量來擴展模型,進而同時考慮所有相關變量。其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包括以下幾種:

Frankel和Rose(1997)構建的貨幣危機發生可能性的面板Probit模型。其研究思路是通過對一系列前述指標的樣本數據進行極大對數似然估計,以確定各個引發因素的參數值,從而根據估計出來的參數,建立用于外推估計某個國家在未來某一年發生貨幣危機可能性的大小。該模型研究發現,金融事件是離散且有限的,貨幣危機的發生則是由多種因素引發的,譬如在FDI流入枯竭、外匯儲備較少、國內信貸增長迅速、實際匯率高估的時期等,貨幣危機發生的概率較大。此后,Andrew Berv和Catherine Pattilo(1998)對1997年泰國貨幣危機及墨西哥、阿根廷發生貨幣危機的概率進行預測,但準確度并不高。

BussiOre和Fratzscher(2002)認為二元Probit模型混同了危機前的誘發期和危機后的恢復期,而實際上在這兩個時期危機預警指標的表現具有很大差異,他們將外匯變動分為三種狀態或時期,即貨幣危機平靜期、誘發期和恢復期,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使用三元應變量Logit模型進行危機預測。該模型對32個國家1993年12月至2001年9月的月度數據驗證,預測效果還比較理想,在樣本內可正確預測73%的誘發期和85%的平靜期,在樣本外預測亞洲金融危機時,可以正確預測57%的誘發期和83%的平靜期。此后,Kumar等(2003)提出了基于滯后宏觀經濟和金融數據的Logit模型,該模型使用32個發展中國家1985,1999年數據,主要分析了利率調整引起并未預期到的貨幣貶值,以及總貨幣貶值水平超過以往水平的情形。該模型的實證結果表明,外匯儲備和出口的下降以及真實經濟的虛弱是導致危機發生的最重要解釋變量。

應該說,離散選擇模型出現了從二元離散選擇模型拓展到多元離散選擇模型的方向,且模型的預測值較好解釋了危機發生的概率,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主要表現為:(1)模型中存在將連續變量轉換為二元或多元離散變量后信息的損失,而且沒有確立一個根據預警危機和避免噪聲的能力對變量進行排序的標準;(2)不同指標對于不同國家的重要性不盡相同,所以假設參數恒常的面板模型在貨幣危機的預警方面通常表現很差(Abiad,2003);(3)由于自變量存在多重共線的可能,這直接限制了更多變量的采用,最終影響對危機預測的準確性。 。

三、馬爾可夫狀態轉移模型

馬爾可夫狀態轉移模型(Markov—switchingModel)是體制轉換模型中最常見的形式。它將結構性的變化視作一種機制向另一種機制的轉換,譬如金融運行特征發生的顯著變化,包括大幅起落或中斷,匯率急劇下降、經濟增長趨勢逆轉等,進而將結構變化內生化進行估計。

Martinez-Peria(2002)提出了一個帶有動態轉換概率的狀態轉換模型,該模型采用兩種形式:一是匯率轉換模型,假設匯率是一個AR(4)過程;二是向量自回歸模型,假設內生變量有3個,即匯率、利率和外匯儲備,均服從一階Var過程。在此基礎上,他直接對投機供給建模,同時加入預期因素,對1979-1993年歐洲貨幣體系的貨幣投機性沖擊進行研究,研究表明,沒有考慮變量狀態轉換性質的模型可能存在設定偏誤問題,經濟基本面和預期因素共同決定了危機發生的概率。

轉貼于

Abiad(2003)也將體制轉換模型用于預測貨幣危機,他首先拓展了預警指標,即宏觀經濟指標、資本流動指標和金融脆弱性指標三類,而后采用單參數檢驗顯著的預警指標分別對1972~1999年印度尼西亞、韓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和泰國等5國是否發生貨幣危機進行了預警。研究表明,體制轉換模型預測貨幣危機的準確性比已有的預警方法更高,同時發出的錯誤信號更少。在Abiad研究的基礎上,張偉(2004)進一步驗證了Abiad的結論,他通過擴大研究范圍、改變樣本區間、選擇不同的預警自變量,更為全面客觀地評價體制轉換模型在建立貨幣危機預警系統方面的效果,總體而言,該模型的預警能力較強,時效性也較強。

應該說Maikov-switching模型通過估計過程中將結構變化內生化,充分利用因變量本身的動態信息,有效避免與閾值設置相關的各類問題,以及由此帶來的把連續變量轉換為離散變量所造成的信息損失。但該模型的一個重要問題是,制度因素在發展中國家貨幣危機預警的形成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要引入制度變量,及將時間序列模型擴展為組合模型,這都需要根據具體的國家和數據頻率進行相應的調整,增加了研究的復雜性。

四、人工神經網絡模型

人工神經網絡模型(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是一種基于連接學說構造的通信生物模型,它在一定程度上保存了人腦的思維特征,通過合理的樣本訓練、學習專家的經驗、模擬專家的行為,并通過引入非線性轉換函數來求解各種復雜的非線性問題,從而使它具有很強的模式識別能力和高速信息處理的能力。近年來,ANN在貨幣危機預警的應用程度不斷提高,極大促進了預警建模和估計動態系統的發展。

Fratzscher(2002)提出一個多層感知器ANN模型,以克服困擾貨幣危機預警模型的數據開采和樣本外預警效果差的問題。他對1990~2000年歐洲5個主要發達國家進行了預測,模型的網絡輸入采用時間序列數據和技術指標,而且在預測前,他應用R/S分析方法對上述幾個貨幣市場的有效性進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多層感知器ANN模型的預測結果優于其他模型,多層感知器ANN模型70%的方向預測準確率大大超過了KLR模型50%的準確率。

Click等人(2005)提出了一個應用廣義回歸神經網絡(GRNN)進行貨幣危機預警的模型。他們利用1998~1999年的日度數據以測度市場情緒,變量包括匯率(以美元度量)、股票價格指數、銀行間利率、儲蓄利率,其結果在預測精度上和統計性質上優于其他模型,尤其是作為比較基準的隨機游動模型。

Lin等(2006)進一步引入了模糊邏輯的推理功能,提出了數據導向的神經模糊模型(NFM)來對貨幣危機進行預警。NFM的理論基礎是,一個經濟體在貨幣危機爆發前后的表現有明顯差異,且這種反常行為具有再發性。該文在Kaminsky and Reinhart(1999)的基礎上,使用了1970~1998年20個國家的數據,研究表明,與Probit模型相比,NFM不但具有更好的樣本外預警能力,該模型還提供了變量之間相互關系的信息。

但是,用神經網絡組合模型進行貨幣危機預警也存在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首先是神經網絡自身的優化問題。如隱藏層數及隱藏層結點數的確定、激活函數的確定、局部最優等。神經網絡的結構直接影響著預測效果。此外,神經網絡可以根據殘差最小的原則不斷地調整參數來改變預測效果,但是它不能改變輸入數據,而貨幣等金融數據往往是波動的。存在噪音的。因此,如何對數據進行除噪,優化神經網絡的輸入數據是另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五、其他預警模型

對貨幣危機使用的其他預警模型還有:

1 DCSD模型。DCSD預警系統是由Andrew和Pattillo(1999)在FR回歸預警模型與KLR信號預警模型的基礎上開發而成。該模型通過實證分析發現,絕大多數指標與危機發生概率之間存在線性關系,這一線性關系在臨界值處有一個跳動,隨后將繼續以更大的傾斜度線性相關。因此,它采用一般到特殊的方法來簡化分段線性模型的形式,直至得出最終最簡化的模型形式。具體而言,就是先按顯著性遞增的次序對所有的預測變量(解釋變量)進行排序,通常用每個預測解釋變量所對應三項的顯著性的檢驗統計量來進行排序,將顯著性不強的變量從模型中去除,最終可獲得最簡化的模型形式。

2 費舍爾判別分析(FDA)模型。FDA模型是一種單模態分析方法。它借助方差分析的思想,選擇一個最優的投影向量w,同時使得在投影空間中的類與類之間的差異盡可能的大,確保投影到一維空間上的樣本具有較好的可分離性。Bardos(1998)指出,FDA的優勢在于其穩健性、易解釋性,技術上簡單,容易維持。Burkart和Coudert(2002)認為,已有預警模型繁多的一個主要原因是無法區別類似的變量,也無法決定其各自的權重。有鑒于此,作者利用15個新興國家1980~1998年間的季度數據,構建了FDA預警模型。但結果顯示,FDA與Logit和Iprobit模型的結果無顯著差別,盡管受到多重共線性的困擾,后者的預警功能還是要I:gFDA更強。

3 Duration模型。Tudela(2004)考察了20個OECD(經合組織)國家在1970~1997年間的貨幣危機。文章通過引入釘住匯率的連續維持期及其久期,分析了貨幣危機的時間依賴問題,結果顯示,維持期與貨幣危機的發生存在顯著的負相關。這表明,匯率調整的政治成本是隨著釘住匯率維持期的長短而變化的,旨在保護匯率的穩定政策的可信度的提高會減少放棄釘住的概率。

4 極值理論中的POT模型。極值理論是一門用來分析和預測異常現象或者小概率事件風險的模型技術,其最重要的意義在于評估極端事件的風險。近年發展起來的Porrg型(Peaks Over Threshold)是對觀察值中所有超過某一較大閾值的數據建模,由于POT模型有效地使用了有限的極端觀察值,因此通常被認為在實踐中是最有用的。Schardax(2002)把極值理論用于貨幣危機預警當中,通過對1998年俄羅斯金融危機前后東歐8個國家的數據進行實證分析,從模擬結果可以看出POT模型對貨幣危機有良好的適用性,樣本內的解釋力能達到70.81%,并且它對樣本外的預測能力也非常高。但是,極值理論應用于貨幣危機預警尚處于探索階段,目前數據的不足也是這種方法運用的一個制約因素。盡管可以通過模擬方法來解決數據不足的問題,但成本相對較高。

六、結論及建議

縱觀20世紀90年代以來人們對貨幣危機預警的研究,不難發現具有以下鮮明特點:

1 偏重研究模型的改進,對有關風險預警的定性研究不夠深入。現有研究更偏重數據模型的使用,但考慮到具體國別不同,特別是政治制度、經濟環境、開放程度和金融體制等的不同,因此還需要根據具體實際選擇模型,特別是還應該注重專家的綜合評估意見及審慎分析,來加強預警指標體系建立的研究工作。

篇12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peculiarity of all position welding, the difficulties in circular seam welding of large diameter heavy wall steel pipe were analyzed. The force on weld pool of first layer was discussed. Weld joint without defects were gained by useing special all position narrow gap hot wire TIG welding equipment, which conquered the difficulties by employing the movement of tungsten electrode and setting processing parameters.

Key words: large diameter pipe; allposition; narrow gap; hot wire TIG welding

0前言

由于15CrMoG、12Cr1MoVG、SA-335P91等低合金鋼大口徑管具有優良的高溫使用性能,被廣泛應用于火力發電站鍋爐的高溫壓力結構中[1-3],如鍋爐集箱筒體、主蒸汽管道、再熱蒸汽管道等重要部件。在這些部件的制造與安裝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環形對接焊縫,以滿足電站鍋爐產品的結構要求。對于這些部件在鍋爐制造廠內的直管拼接,一般可采用焊接滾輪架配合,在平焊位置實現焊接。然而對于彎管的環縫,或者直管現場安裝時的環縫,焊接時工件無法轉動而不能實現平焊,因此有大量的環縫是在全位置進行焊接。目前對于這些環縫的全位置焊接采用的主要是手工鎢極氬弧焊打底,焊條電弧焊填充并蓋面焊的工藝方法[4, 5]。這種焊接生產方式效率低,工人勞動強度高,焊縫質量受焊工操作水平影響大,焊接材料消耗量大。大口徑管全位置窄間隙熱絲TIG焊接技術正是為改變這種落后的生產方式而開發出來的一種新技術。

1焊接結構分析

對于位置固定的大口徑管環縫,在同一條焊縫焊接過程中會同時存在平焊、立焊和仰焊等位置的焊接操作,而且同時存在立向下焊和立向上焊情況(圖1)。由于重力的作用,焊接過程中熔池形態隨著焊接位置的變化會產生較大的變化,這種重力的作用將直接影響著焊縫的最終成形與內在品質。因此在焊接過程中需在不同的位置采用不同的工藝參數,以保證在整個圓周方向上均獲得優良的焊縫。

1.1首層焊接要求

由于空間小而無法在大口徑管內部進行焊接操作,為了保證環縫的全焊透,在外部進行環縫的首雍附郵保要求實現單面焊雙面成形。而這種單面焊雙面成形為無背面襯墊的自由成形,焊接時主要依靠液態金屬的表面張力來實現,使之在自由狀態實現焊縫的背面成形。這種自由成形的難度在于對熔池溫度、體積及電弧停留時間的要求較高,否則極易產生燒穿或未焊透缺陷,對于全位置焊則更加難以控制。圖2為首層焊接時熔池金屬的受力情況示意圖(僅示出平焊和仰焊位置)。

2a的熔池金屬受力可以表示為:σ=F+G,其中σ為熔池金屬的表面張力在豎直方向的分量,F為電弧對熔池的作用力,G為熔池金屬所受的重力。當熔池尺寸增加時,表面張力增加,同時熔池體積增加,而且這種熔池體積增加帶來的重力增量遠大于表面張力增量,當熔池體積增加到表面張力小于電弧作用力與熔池重力之和時,熔池將會下沉,導致焊縫背面余高過大或熔池金屬突然墜落產生焊穿現象。圖2b可表示為:F=σ+G,當熔池尺寸增加時,表面張力和熔池體積均增加,若電弧對熔池的作用力小于表面張力與熔池重力的和,則熔池中液態會出現下沉,焊縫背面出現凹坑、咬邊等缺陷或熔池流淌散落損壞鎢極。

全位置焊接時,在整個圓周方向重力、表面張力、電弧力對熔池的作用是連續變化的,而且這些力均與焊接參數有關,當焊接電流、電壓發生變化時,這些力的大小會隨之變化。因此焊接過程中需根據熔池所在位置的不同設定不同的焊接參數,既要保證焊縫根部全焊透,又要保證熔池的穩定和焊縫的成形。

1.2窄間隙坡口

對于厚壁管,特別是壁厚大于30 mm的大口徑管,為了減少焊縫金屬的填充量,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需要加工窄間隙焊接坡口,焊接時每層只需焊接一道。這種窄間隙焊接坡口寬度一般為10~15 mm,坡口面角度一般為0.5°~2.0°,隨著坡口的填充焊接,坡口寬度會不斷收縮,坡口面與工件表面接近垂直。因此就要求所采用的焊接工藝及設備能保證坡口側壁的完全熔合。

大口徑鋼管外徑會存在一定的橢圓度,且管徑越大橢圓度越大,也就是說焊接過程中,不同位置的坡口深度是不同的。另外焊接坡口機械加工和裝配的尺寸會存在一定的誤差。這就需要在焊接過程中,焊接機頭能自動識別焊接坡口深度,保證電弧長度始終在合理的范圍內,同時還能自動識別坡口中心位置,以保證獲得坡口兩側均熔合良好的優良焊縫。

2原理與設備

2.1全位置焊原理

對于位置固定的大口徑無縫鋼管環縫焊接,所采用的全位置窄間隙熱絲TIG焊接設備,是通過行走小車沿固定在鋼管上的軌道轉動,窄間隙熱絲TIG焊槍在行走小車的帶動下對焊縫進行全位置焊接。與常規熱絲TIG焊相同,通過熱絲電源對焊絲進行預熱,提高焊接過程中焊絲的熔化速度,增加單位時間內焊縫金屬的熔敷量[6]。

2.2設備組成

采用大口徑管全位置窄間隙熱絲TIG焊接設備進行焊接,該成套設備主要由焊接電源(含熱絲電源)、過程控制器、水冷系統、焊接機頭、行走小車以及行走軌道等部分組成(圖3)。

采用直流窄間隙熱絲TIG焊接技術,焊接過程中,管件固定不動,行走小車搭載窄間隙焊接機頭沿軌道方向行走,實現大口徑厚壁管的全位置窄間隙熱絲TIG焊接。

2.3設備功能與特點

全位置窄間隙熱絲TIG焊接設備行走小車可沿軌道進行±360°旋轉運動,焊接時可在正、反兩個方向進行切換,由于每個方向均有一個送絲系統,這樣便免除了單一方向焊接電纜纏繞后反向空轉的過程,且正、反兩個方向交替進行焊接,可有效減小焊接應力。

為了更好的保證深坡口側壁的熔合,焊接過程中鎢極可進行左右搖動,并可在極限位置駐留一定的時間。實際焊接時鎢極的位置是不斷變化的,圖4a為焊接時鎢極位置示意圖,圖4b為鎢極安裝照片。這種連續搖動可有效保證坡口側壁熔合,每層均能獲得圓滑的凹狀“笑臉形”焊縫成形。更櫓匾的是在不斷的搖動過程中,控制系統可根據電弧電壓對鎢極位置進行跟蹤,即可同時捕捉坡口左、右側壁和高度三個方向的電弧壓力反饋,通過這些反饋信號,焊槍可不受加工和裝配精度的影響而自動保持在坡口中心位置。

焊接機頭除可進行鎢極搖動外,還可進行水平擺動,以滿足焊縫寬度要求。例如蓋面焊接時,同時開啟設備的搖動和擺動功能,便可一次完成蓋面寬焊道的焊接。同時在鎢極搖動、擺動焊接時,焊絲也隨之運動,使焊絲始終能送入到熔池最佳位置,增大了電弧熱的利用率。

設備配有離線編程功能,可通過計算機編制焊接控制程序,然后導入焊接過程控制器進行應用。為了更好的控制全位置焊接過程中的焊縫成形,可根據不同位置熔池的受力情況分區段進行焊接參數設定,克服重力等因素對焊接過程帶來的不利影響。

3焊接工藝

根據上述設備的能力與特點采用圖5所示的焊接坡口形式進行焊接。焊接時首先采用全位置焊設備將組對好的工件進行點焊,根據工件直徑和重量確定點焊的數量,一般為3~5點,每點長度約10 mm。然后進行全位置打底焊,從工件最高點(平焊位置)引弧,焊接口機頭沿同一方向進行運動,經360°旋轉后返回至引弧點,為了更好的搭接,一般再焊接3°~5°后熄弧。然后再反向焊接下一層,這樣正向、反向交替進行焊接,直至填滿整個焊接坡口,最后進行蓋面焊接。焊接過程中根據坡口寬度和鎢極長度調整搖動角度,以保證坡口兩側均熔合良好,蓋面焊接時同時開啟搖動和擺動功能,保證最終焊縫的成形飽滿、平滑。

在進行分區段焊接工藝參數設定時,應根據不同的焊接位置對焊接參數進行修正,下坡焊位置最容易控制焊縫成形,可適當增加焊接電流和送絲速度。而在上坡焊位置對焊縫成形的控制最為困難,應將焊接電流減小10~20 A,同時將電弧電壓和送絲速度適當減小,使焊絲準確送入熔池,且熔池中液態金屬不倒流,從而保證上坡焊時的焊縫成形。焊接工藝參數的修正應連續平緩過渡,以免引起焊縫形貌的突變。

對于不同的焊接材料的大口徑管焊接參數會有較大的差異。例如,碳鋼材料液態金屬流動性好,焊接時應采用較小的熱輸入和較低的送絲速度,防止焊接過程中熔池金屬流淌。而對于不銹鋼材料,可適當采用稍大些的焊接參數,但應嚴格控制層間溫度在合理的范圍內。對于要求焊前預熱溫度較高的低合金鋼,焊接時還應考慮預熱溫度對熔池的影響。實踐表明,采用大口徑管全位置窄間隙熱絲TIG焊接技術,應控制單層焊縫厚度在1.5~2.5 mm范圍內,才能保證所獲得的焊縫成形美觀、性能優良。

采用全位置窄間隙熱絲TIG焊工藝,分別焊接了20G、15CrMoG、12Cr1MoVG、SA-335P91共4種電站鍋爐常用材料厚壁(壁厚范圍為40~70 mm)大口徑管環縫,焊縫經UT和RT檢測均合格。圖6為焊縫表面形貌照片。

相對于可轉動的工件采用埋弧焊方法在平焊位置進行焊接,這種全位置窄間隙熱絲TIG焊接的效率明顯偏低,但與采用焊條電弧焊方法的全位置焊接效率一致。

采用窄間隙全位置熱絲TIG焊接方法,可彌補埋弧焊無法全位置焊接的缺點,并可克服焊條電弧焊手工操作質量不穩定的問題,并且可極大地降低工人勞動強度。同時,對于全位置焊接,這種正、反兩個方向交替焊接的窄間隙焊接方式,更有利于減小焊接接頭的應力。

4結論

根據大口徑鋼管環縫全位置焊接結構,討論了首層焊接時熔池金屬的受力狀態,分析了厚壁鋼管環縫全位置焊接的難點。

采用專用的全位置熱絲TIG焊接設備,通過鎢極運動和分區段工藝參數設定,克服了厚壁大口徑管全位置焊的困難,對不同材料厚壁大口徑管環縫進行焊接,獲得了無缺陷的優良全位置焊接接頭。

參考文獻

[1]袁超, 胡正飛, 吳細毛. 熱電廠15CrMo鋼管高溫蒸汽氧化腐蝕機理研究[J].材料熱處理學報, 2012 (增刊): 90-95.

[2]吳志亞, 張建軍. P91集箱與12Cr1MoV端蓋的焊接技術[J]. 焊接, 2009(6): 48-50.

[3]張緩, 張宏偉, 王世強, 等. 超臨界機組T/P91集箱管座焊接工藝研究[J].熱加工工藝, 2012, 41(21): 210-212.

篇13

2護理

2.1術前護理 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況和需求, 向患者講解鼻內窺鏡手術的手術過程、麻醉方式,介紹功能性鼻竇內鏡手術的優越性,術前要做的準備及注意事項,術后可能出現的情況及解決辦法,并介紹病區手術成功的患者,減輕其心理壓力,積極配合手術治療。術前練習用口呼吸,防止術中因經鼻腔呼吸造成內窺鏡模糊而影響手術視野。教會避免打噴嚏的減壓措施、鼻腔沖洗的方法,術前1d生理鹽水沖洗鼻腔。

2.2術后護理

2.2.1一般護理 全身麻醉術后未清醒的患者去枕平臥,頭偏向一側,防止嘔吐物吸入氣管,并及時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暢。全麻術后6h取半臥位,以減輕頭面部的充血和腫脹,減輕不適,24h內臥床休息,避免劇烈運動,以防引起出血。

2.2.2疼痛護理 鼻內窺鏡手術后由于鼻腔填塞和鼻黏膜水腫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阻塞性頭痛、鼻痛[1],應給予半坐臥位,有利于分泌物引流,減輕水腫,減輕疼痛。面部腫脹者早期(24h內)給予鼻額部冷敷,減輕粘膜充血、減輕疼痛。囑患者避免咳嗽及打噴嚏,預防因瞬時的氣流沖擊力過大,而導致傷口疼痛加劇。對疼痛忍受性差的患者可口服或肌注鎮痛藥。

2.2.3鼻部護理 囑患者不要擤鼻,48h內盡量避免咳嗽和打噴嚏,可張口深呼吸、用舌尖頂上腭或用手指壓人中穴,控制不住時,應讓其在口中輕輕咳出,以免鼻內填塞紗條松動或脫出引起出血。術后均有鼻腔少量滲血,囑患者輕輕吐出勿咽入胃內,以免胃部不適引起嘔吐,同時,觀察出血量的多少。鼻腔填塞物應在術后48h抽出。要及時清除術腔凝血塊和纖維滲出物,以保持術道通暢,同時要保護新生上皮。術后3d每日用生理鹽水沖洗鼻腔,預防傷口感染、粘連及竇口閉塞。

2.2.4并發癥的觀察與護理 由于鼻竇毗鄰解剖關系復雜,術后48h應嚴密觀察有無并發癥的發生。常見并發癥有鼻出血、眶內血腫、腦脊液漏、鼻腔粘連等。

2.2.4.1出血 術后1~2d內鼻腔有少許滲血和痰中帶血,屬正常現象,應觀察前鼻孔及咽后壁是否出血,囑患者不要將分泌物或血水咽下,以便了解出血情況,若觀察到鼻腔或口腔分泌物中有新鮮血液或有頻繁的吞咽動作, 可判斷為活動性出血。

2.2.4.2眼部情況 眼眶及眶內損傷的部位不同,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并發癥。如出現眼眶周圍皮下淤血或眼瞼水腫,應注意觀察視力及眼球活動情況,并向患者說明不必緊張,2~3d將會逐漸好轉[2]。若發現眶內血腫、結膜充血、眼球移位或眼球內轉障礙、復視或視力下降等癥狀為術中損傷紙樣板所致,嚴重者可引起失明,應立即報告醫生給予相應處理措施。

2.2.4.3溢淚 常為鼻腔填塞紗條壓迫鼻淚管所致,少量為鼻淚管損傷所致,要多解釋并觀察紗條抽出后癥狀是否緩解,如癥狀得不到緩解應報告醫生處理。

2.2.4.4腦脊液鼻漏 腦積液鼻漏確診患者應絕對臥床休息,采取頭高位,直至腦脊液漏停止3~5d,可借助腦的重力作用壓閉漏口。囑患者嚴禁擤鼻、鼻腔沖冼、堵鼻、用力咳嗽及鼻腔滴藥,勿低頭及用力排便,以預防顱內壓增高及逆行顱內感染。嚴重者可行腦脊液漏修補術。

2.2.4.5鼻腔粘連 為術后最常見的并發癥,術后1w~1個月內鼻腔會有較多的分泌物及干痂,鼻腔紗條抽出后,應及時清理術腔的凝血塊、分泌物和結痂,鼻腔沖洗2次/d,連續沖洗1個月以上,以免鼻腔粘膜粘連,造成手術失敗。

2.2.5預防感染 術后由于鼻腔填塞,鼻通氣受阻,需張口呼吸,使口腔干燥,易發生口腔、呼吸道感染,囑患者分多次少量飲水,濕潤口咽部、補充水分等可有效緩解術后不適感。加強口腔護理,每天早晚做好口腔護理,同時予漱口液漱口, 6次/d。紗條拔出后,用康復新液、嘛喃滴鼻液、復方樟腦滴鼻液滴鼻4次/d,保持鼻道、上頜竇開口處通暢。術后5d內注意觀察有無繼發鼻腔及顱內感染的臨床表現,如體溫在38.5℃以上并伴劇烈頭痛、惡心、嘔吐、腦膜刺激征等,提示有顱內感染。

3出院指導

鼻內窺鏡手術治療鼻腔疾病,只是一個關鍵階段,而術后的綜合治療和隨訪復診則是鼻內窺鏡手術治療鼻腔疾病整個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因此,向患者講明術后隨訪、綜合治療的重要性,囑患者注意鼻腔衛生,預防感冒, 避免用力擤鼻、挖鼻、打噴嚏,防止鼻腔出血,繼續按醫囑服藥抗炎治療和鼻腔沖洗,鼻腔沖洗3~4次/d,連續2~3個月。術后3個月為療效維持階段,第1個月復診1次/w,第2~3個月1次/2w,之后復診時間每月1次,持續1年,以預防和清理鼻腔粘連及術腔閉塞。

4結論

鼻內鏡手術是近10幾年來開展的鼻外科微創手術, 具有視野清楚,操作精細,鼻腔生理功能保存良好,復發率低的優點,把以往根治性或者破壞性手術改變為功能性手術,大大增加了手術的治療范圍并提高了手術的質量和治愈率。如果護理質量跟不上也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患者恢復,延長住院時間,并可出現相應的并發癥。因此,認真做好患者的術后護理和康復指導,是提高治愈率的重要環節。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宾川县| 滨州市| 互助| 喀喇沁旗| 阳西县| 诸暨市| 阳春市| 宁蒗| 武穴市| 衡水市| 滦南县| 通州区| 南投市| 廊坊市| 平阴县| 牟定县| 云浮市| 嘉兴市| 孟连| 和田县| 永春县| 株洲市| 巴林左旗| 九江县| 商河县| 正安县| 同心县| 云阳县| 中山市| 修武县| 贵定县| 红河县| 建宁县| 望都县| 上蔡县| 和平县| 曲水县| 齐齐哈尔市| 马龙县| 中山市| 菏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