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李白的白發三千丈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不知明鏡里, 何處得秋霜。
2、賞析
篇2
一、李白的詩詞豪邁奔放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意氣奮發,豪邁奔放,對自己充滿信心,對未來極其樂觀。是對自我、對人生的有力肯定,同時也表現出詩人頑強的生命力量,它曾經鼓舞過眾多頹唐失意的人奮起前進?!熬灰婞S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又如,“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日月”, 詩人用他熾熱的感情、豐富奇特的想象力抒發著自己的情懷,這種情懷大氣磅礴、排山倒海、一瀉千里?!俺孙L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字里行間充滿火熱的感情和積極進取的精神,呈現出一種積極的浪漫主義色彩。
李白的詩歌最大的特征就是“豪”。他的豪放可以表現在兩個方面,一者是他對自己的自信十足,以至于有一些狂妄,因此他有恃才傲物的資本,表現出自己的清高。李白被唐玄宗召赴長安時,他滿心喜悅,高歌“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當他明白自己只是個“御用文人”的時候,他又“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傲然離去。另一個方面,李白的詩歌氣勢恢宏,意境廣闊。“噫吁口戲,危乎高哉!蜀道難難于上青天!”賀知章為李白的大氣深深所折服?!坝牲S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意境闊達,氣勢磅礴。
二、李白的詩歌想象豐富
李白善于借助超現實的幻想或古代神話傳說構成各種瑰麗奇特的藝術境界。當現實中的事物不足以形容、比喻或象征他的熾烈感情時,他便借助于超現實的幻想或古代神話傳說。李白詩歌的想象變幻莫測,發想無端,奇之又奇。
三、李白的詩歌大膽地夸張
李白善于用大膽的夸張創造離奇意象,營造神奇異采、瑰麗動人的意境,這也是李白的浪漫主義詩作給人以豪邁奔放、飄逸若仙的韻致的原因所在。李白用“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來描繪珠濺玉迸的瀑布;用“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來描繪水流湍急,行舟如飛;用“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來描寫寺院中樓宇的高聳;用“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來比喻無限愁思。
四、李白的詩雄奇飄逸
李白的浪漫主義詩歌飄逸、瀟灑、富于想象力。他謳歌祖國山河與美麗的自然風光,風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從高聳入云的奇山異嶺,到夢幻迷離的洞天星月,馳騁想象,天馬行空,創造出一幅幅虛無縹緲的仙界神話,令讀者無限神往。如,“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霓為衣兮風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這些詩句描繪出了一副令人神往的仙境?!鞍淄脫v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展現了作者曠達博大的胸襟和飄逸瀟灑的性格。
五、李白的詩歌想象變化莫測
李白詩歌的想象變幻莫測,隨意生發,離奇惝恍,意象壯美而不乏清新明麗。與噴發式感情表達方式相結合,往往發想無端,奇之又奇。如:“西岳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揿`咆哮擘兩山,洪波噴流射東海。”,“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保翱耧L吹我心,西掛咸陽樹。”。真是想落天外,匪夷所思。李白詩歌中的想象,一個緊接著一個,想象之間,跳躍極大,縱橫變幻。如:“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把衣裳想象為云,把容貌想象為花;又如,“熊咆龍吟殷宕泉,粟深林兮層巔。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列缺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開。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霓為衣兮風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
李白以才賦詩,前無古人。天才使其構思敏捷,造語迅速;奇才使其詩風豪爽,視角獨特;仙才使其詩格飄逸,情緒超然。李白對后世的巨大影響,他那“天生我才必有用”的非凡自信,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獨立人格,那“戲萬乘若僚友,視同列如草芥”的凜然風骨,那與自然合為冥一的瀟灑風神,曾經吸引過無數士人。
李白的浪漫主義詩風是藝術表現的最高典范,他把藝術家自身的人格精神與作品的氣象、意境完美結合,渾然一體,洋溢著永不衰竭和至高無上的創造力,李白浪漫主義精神及風格是中國詩歌發展史上一道永恒的彩虹。
篇3
二、“遙”見氣勢?!皰臁眰魃耥?/p>
“遙看瀑布掛前川”,在哪里看?遠看!唯遠觀方得瀑布之神韻,個中奧妙李白知道。不似我等之輩,不近觀,總覺得不真切。個中奧妙不知,距離才能讓我們的想象馳騁天上人間,氣勢才會闊大遼遠。而―個“掛”字,更顯隨意又恰切,傳達給你的就是廬山瀑布展現在你面前的那直立的、落差很大的意象,靜止中充滿恢弘的動感。
三、“三千尺”的氣勢
“飛流直下三千尺”,何謂“飛流直下”?速度極快,筆直而下,一瀉千里。激流跌落之處如人喊馬嘶、倒海翻江,雷霆萬鈞之力激起沖天云霧,瀉入深潭產生“噴雪奔雷”的壯觀景象,真正是“無鼓之雷霆”?!叭С摺保斦嬗腥С?虛指而已,想象而至。其實,在李白的想象中,三千尺算什么呢?他還有“白發三千丈”、“天臺四萬八千丈”、“桃花潭水深千尺”、“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海水直下萬里深,誰人不言此離苦?”李白一直是這樣的獨一無二。
篇4
有一詞極為轟轟烈烈,叫什么“力排眾議”。我想除了皇帝,其他人大概沒有這樣的氣魄。既然一個人能說了算,還要眾議干什么,眾議還有鳥用?為什么要有眾議,這就是發揚民主,要有民主。個人意志與民主發生了矛盾,就原形畢露,這就是所謂的“力排眾議”,可笑反而成了魄力的說辭。原來我們漢語言那么優秀的表現力卻正好用來和稀泥。秩序打亂,成全個人意志,反而成了好事,管它合法不合法。有一成語叫“為虎作倀”,是說一個人被老虎吃掉了,這個人的鬼魂再給老虎領路去吃人。我們的很多詞語,正做了這個角色。
篇5
一襲白衣的青蓮居士,似乎是每個中國人所熟識的吧。從“舉頭望明月”的思鄉之情,到“疑似銀河落九天”的磅礴氣勢,再到“鐵杵磨成針”那個令人津津樂道的故事,從這個有著五千年歷史的古老國度誕生的每個龍的傳人,在很小很小的時候,就認識李白了吧。
李白嗜酒,他不是個醉若爛泥的酒鬼,卻終日抱著酒壇。常言道:“借酒消愁。”李白啊,真的是太過憂愁了么?所以才會終日在夢境與現實間掙扎,所以才會“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在李白的“斗酒詩百篇”中,我似乎看到了一生瀟灑的詩仙的另一面。
我想李白是執拗的,“天子呼來不上岸,自稱臣是酒中仙。”像小孩般執著的脾氣,只因不愿當個只屬于皇上的詩人;李白亦是清高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沒有那樣自由散漫的個性,沒有那樣明凈的心,恐怕是很難說出這樣的諍言的吧;李白應是個樂觀積極的人吧,“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他的豁達,并不是假君子真小人的戚戚妄語,而是詩仙骨子里的灑脫大氣??!
但就是這么個滿腹經綸的“文曲星”,因那“可憐飛燕倚新妝”的千古佳句,和貴妃娘娘的一句輕怨,而被李隆基流放到了荒蠻之地,唉,可悲,可嘆哪!
篇6
崇高在形式上往往表現為一種粗獷、剛健、雄偉的特征,它是一種以力量和氣勢取勝的美。大唐盛世以其獨特的時勢造就了李白這樣一位天才的詩人,再加上他豁達的個人品格和氣質,這位浪漫主義詩人的豪邁飄逸之性在他身上體現得尤為鮮明。
二、李白詩歌的崇高之美體現在所選取的意象上
崇高在外形上來說的,它表現為事物空間上的巨大和時間上的無垠。那么體現在李白的詩歌中,則是對雄偉闊大、奇特壯美的意象的追求。
“五花馬,千金裘,呼爾將出喚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這愁何其廣闊、難以排遣,以至于像萬古那么長久?!叭f古”是時間的無窮,是崇高的美。“醉來臥空山,天地即衾枕”,以天為蓋,以地為廬,多么灑脫暢情!“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飛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銀河落九天”“白發三千丈,緣頭似個長”“鳳飛九千仞,五章備彩珍”,李白的詩中經常用到“九千、九萬”等量詞,讓人產生無盡的遐想,這是怎樣壯闊的世界,容得下如此浩瀚的事物。
對象的無限巨大與自身的渺小之間的對立也成為一種崇高的美。
李白還喜歡寫大山大川,山就是大得望不到邊的,河必然是長得看不到盡頭的。你看他寫天姥山:“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天臺一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痹诶畎椎墓P下,天姥山氣勢逼人,不僅遮斷天空,直插云霄,甚至高過五岳,“一覽眾山小”。這樣說還不夠,通過和一萬八千丈的天臺山相比,天姥山甚至以其雄偉之姿壓倒了天臺山,巋然屹立。幾個動詞“橫”“拔”等連續使用,更使天姥山的形象躍然紙上。接著作者進入夢境,在奇花的迷戀之下,又不由為所見的壯闊景觀所激蕩:“熊咆龍吟殷巖泉,栗深林兮驚層巔。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列缺霹靂,丘巒崩摧。”此處描寫尤為大氣磅礴:巖泉發出的響聲,象熊在怒吼,龍在長鳴,使幽靜的樹林戰栗,使層層山巖震驚。烏云黑沉大雨將至,水波蕩漾升起陣陣煙霧。閃電迅雷,使山巒崩裂。字里行間裹挾著巨大的力量,具有一種奇偉的美。
三、李白詩歌的崇高之美體現在他的意境上
從美學意義上說,“詩人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
篇7
一、狂妄語言的體現
(一) 李白的狂妄之言,常常表現為愛用超級數量詞進行夸大。象“天臺四萬八千丈?!薄ⅰ敖痖酌谰贫肥?,玉盤珍羞值萬錢” 、“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 、“天子九九八十一萬歲,長傾萬年杯”、 “飛流直下三千丈,疑是銀河落九天”。用這些夸大數量詞極盡夸張之能事,表現出李白豪邁灑脫的情懷,筆墨酣暢,抒情有力。
(二) 李白的狂妄之言,體現在詩中用廣泛地描寫雄偉闊大、非凡奇特的意向來表現他壯闊的胸襟和豪邁的氣慨。以《夢游天姥吟留別》為例,你看他寫天姥山:“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天臺一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在李白的筆下,天姥山氣勢逼人,不僅遮斷天空,直插云霄,甚至高過五岳。這樣說還不夠,通過和一萬八千丈的天臺山相比,天姥山甚至以其雄偉之姿壓倒了天臺山,巋然屹立。接著作者進入夢境,在奇花的迷戀之下,又不由為所見的壯闊景觀所激蕩:“熊咆龍吟殷巖泉,栗深林兮驚層巔。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列缺霹靂,丘巒崩摧。”此處描寫尤為大氣磅礴:巖泉發出的響聲,象熊在怒吼,龍在長鳴,使幽靜的樹林戰栗,使層層山巖震驚。烏云黑沉大雨將至,水波蕩漾升起陣陣煙霧。閃電迅雷,使山巒崩裂。字里行間裹挾著巨大的力量,具有一種奇偉的美。李白的詩歌,對雄奇、壯觀的崇山峻嶺,長江大河,似乎特別青睞,他著意創造了一種崇高和壯美的審美佳境。
(三)李白的狂妄之言,在詩中還表現為愛用藝術變形的手法。它往往改變現實社會生活中事物的大小、多少、輕重的比例關系,改變事物的形體規模來取得強烈的藝術效果,形成鮮明的詩句,以抒發他那澎湃的激情。例如:使數目變小為大,變少為多:“白發三千丈”(《秋浦歌》其十五),“桃花潭水深千尺”(《贈汪倫》),“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夜宿山寺》),“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望廬山瀑布》),這些形象超越現實而存在,人為地扭轉事物的本貌而鑄就壯美的效果。李白也是用縮小的夸張把漫長的時間縮短,把闊大的空間縮?。豪纭熬灰姼咛妹麋R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本桶讶寺L的一生縮小為如朝夕之間短暫。
可以看出,李白的詩歌時空,往往是根據主觀抒情的需要,采用變形的手法,改變時間的速度和空間的大小,以顯示他的“主觀時間”和 “主觀空間”,來書寫他的主觀豪邁情懷。
二、形成原因
為什么形成了李白如此的浪漫飄逸又奔放奇逸的狂言呢?這就要從以下幾方面探討:
(一)時代的營養
李白詩風的形成不僅靠唐朝經濟的繁榮沃土,也有經濟因素的影響,不然也結不出如此豐碩的成果。他狂妄飄逸詩風的形成與唐朝唐代文化大背景就有著必然的深刻聯系。
初唐的輝煌帶來了文學的繁榮,而作為封建正統的文學的主要形式的詩歌更是迅猛地發展著,并且呈現出百花齊放、萬紫千紅的景象,也造就了中國詩歌的黃金時代。這一時期的詩人更如璀璨群星,這使得詩歌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均達到較高的境界,詩作的形式和流派也都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形成中國詩歌發展史上的新紀元。 盛唐文化以中國本土文化為載體,廣納域外精華而蔚為大觀,這種廣闊的文化空間和自由的文化氣氛對盛唐詩人的心理和氣質所造成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同時也促使了盛唐詩人對新生事物、氣象的追求不斷進步。而李白正是在這種時代風氣的熏陶和浸潤下,很快成為這個時代的典型代表。 李白懷著批判、繼承、推陳出新的創作詩歌的態度,繼承了以往詩人浪漫主義的創作成就。以他叛逆的思想、豪放的風格,反映了時代的進取精神以及不滿封建社會秩序的潛在力量,擴大了浪漫主義的表現領域,豐富了浪漫主義的描法。也無形中對他詩歌的狂妄語言風格的形成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二)個人的性格
李白的思想十分復雜,因為他受到了諸子百家的深刻影響。他心理素質中的精華部分是人格獨立,對自由的熱愛和追求是最光輝的亮點。李白的天性爽直暢快,他的氣質灑脫不羈、傲世獨立,感情易于觸動而又爆發強烈,奔涌而出宛若噴溢的火山。當他自信十足時,則高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將進酒》);當他應詔入京求官,則宣稱“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南陵別兒童入京》); 當他政治失意,則大呼“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夢游天姥吟留別》)。所以始終在成功與失敗之間不停地來回,使他常陷于悲憤不平,失望之中,又保持著自負,自信和豁達,昂揚的精神風貌。
(三)愛才寬松的風氣
李白之所以狂放不羈,年輕氣盛,在與唐人愛才、扶才、寬容、大度,還在于寬松的社會風氣。唐人往往自信,財大氣粗,大多說話夸飾,愛用豪壯之語,許多人想靠三寸不爛之舌而狂言平步青云,出將入相,絕沒有人嘲笑他們有非分之想,李白自詡甚高,抱負極大,她不愿走常規的科舉道路,企望“一鳴驚人,一飛沖天”。由布衣而一舉為卿相,做管仲、晏嬰一類“輔弼”大臣,完成“濟蒼生” “安社稷”使 “寰區大定,??h清一”的宏偉理想。如果生在“萬言不值一杯水”、 “讀書只為稻糧黍”的朝代,只有金錢和權利才是硬通貨,哪怕你“太白金星”下凡,還竟然敢說“宣父猶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輕年少”( 《上李邕》)的話,那些位高權重者不捏死踩死你才怪呢!哪還讓他體面一點地被賜金放還呢!
篇8
白發三千丈,
緣愁似個長。
不知明鏡里,
何處得秋霜?
晨起,我挽攏幾丈長的發髻,插上一只櫓束發,輕撩灰色的長衫,出門。一步跨到青藏高原,我來這里濯面,頓時驚愕,青海湖原只是掛在高原上的一滴眼淚,怎能濯洗我的顏面?怎能映照我的容貌?
秋天不知趣的蟲鳴擾我心扉,枯黃的葉子被秋風追殺,思春的草兒攆春而去,白白的秋霜掛在高處,是為春招魂的紙幡,還是向秋招安的小旗?天蒼蒼云卷西風,野茫茫鳥啼干枝,我默坐山崗,遙望蕭殺的秋,近看凄涼的景,悲從心起,眼眸泛淚,任小溪流瀉,溢了青海湖,滿了長江水,漲了東海岸,我在傷秋的思緒中,用我的悲淚浸濕了自己的羅襪,竟渾然不覺。
倏然,我站在水的中央,宛如一片孤島,詩經的堤岸和我掬手作別,采桑的妙女何時凋了容顏謝了花魂?雎鳩鳥悄然飛越了關山,邶風的小舟了無蹤影。
掬一捧清水洗我蒙塵的面,撫一下水波照我疑惑的容,抻一抻衣整我樸素的裝,水中的我怎地是鶴發童顏?我五千丈的身軀竟能成倍的翻長?我的長衫被緣愁截成了短褂,衣難遮體羞煞顏面。我站在水之中,是想在水湄的深處打撈起一??鞓返恼渲閱??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吾兒,吾兒......吾兒不在?水茫茫的世界上只容得下我一個人的悲嗆,只留我滿目不老的滄桑,好吧!我把這滔天的水統統做酒,飲下,能否消除萬古的憂愁???但我這飲者一定會留名丹青。
篇9
篇10
1 在表現詩人強烈的感情上采用雄奇壯美的意象
李白善于選擇具有個性化特征的意象來表現詩人強烈的感情。他筆下的黃河、長江、昆侖、王岳、清風、明月、大鵬等意象,經常用來參與作家人格的塑造,帶有詩人的個性氣質,是詩人精神品質及性格的外化形式。“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哮萬里觸龍門”,“西岳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等,把黃河特有的粗狂雄洪的氣勢,把它奔騰激蕩、掀起狂瀾的偉大力量,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這是充滿著偉大的追求與抗爭的河流,是不屈不撓,具有堅定意志和無窮生命力的河流。在黃河這一充分人格化意象中,可以看到詩人崇高的理想、壯偉的胸懷和無以倫比的偉大精神力量,詩人在描寫黃河的同時在寫自己,即使寫景也是抒情。在黃河咆哮的驚濤中,聽到了世人的充滿激情的呼喊。李白的是在構思的過程中,就創作角度而言,受性格、感情特征的影響,其實構思基本特征是跳躍式的,具有發興無端、思如泉涌;天馬行空、想落天外;從大處落筆大起大落;虛實結合虛實相生、峰斷之戀,奇幻多變的特點。
2 凸顯詩人主觀抒情時用強烈的自我意識
李白畢生追求獨立自由及個性自我張揚,與他熾熱的感情和自信豪邁相適應的,“他在感情表達上不是掩抑收斂,而是噴薄而出,一瀉千里”,他的大部分詩作都是詩人的直接介入,具有相當濃厚的自我表現的主觀色彩。“天生我材必有用”表現詩人高度自負、自信對自我價值的肯定,他也流露出懷才不遇和渴本文由收集整理望用世的積極的思想感情。李白重激昂豪邁而少細致描述,“以氣為主”,重書寫豪邁氣概和激昂情懷,很少對客觀事物和具體事件做細致描述。在他的詩中無處沒有“我”的存在,對客觀事物的全部描寫,都是為了抒發“我”的情感,這就是他的詩塑造出極其鮮明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具有強烈的主觀抒情性。
3 以獨特的抒情方式顯示情感特征
3.1 起興無端、想落天外的結構特征。李白的詩篇《蜀道難》劈頭就是連聲驚嘆,“噫吁嚱,危乎高哉”,就像是郁積已久的思想感情突然迸發而出,造成強烈的藝術效果?!秾⑦M酒》開端便是“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兩組排比反問長句憑空而起,仿佛作者思從天外而來,把黃河之水寫的來有氣勢,去的悲壯激昂,表現完全超越個人局限而上升為普遍意義的人生感嘆,又迥異乎于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那種平和的境界,而讓人感受到更多的傷感與無奈,讀之使人喘不過起來,甚至有窒息之感。起句以其巨大的張力令人呼吸不暢,根本不給讀者留有吟詠。咀嚼的時間,使其難以在此逗留,不得不迅速往下讀去以求舒展,獲得一石三鳥的藝術效果。這樣的語言表到效果不僅完全符合李白“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張揚個性,更在深層次上暗合了李白狂放不羈的思想模式。李白在讀者由習慣和常規維系的日常生活世界之外,開辟了一個完全不同得讓人陌生、使人驚奇的詩意境界。
3.2 語言清麗自然、清水芙蓉、清秀明快。“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是李白詩歌語言最生動的形容和概括。李白的詩如行云流水,非常自然,有民歌化和口語化的特征?!对脚~》之三寫到“耶溪采蓮女,見客棹歌回。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來”。歌詞活潑自然,語言質樸率真。李白十分崇尚清麗自然的語言風格,故他可在詩中大力贊美追求,“好詩圓美流轉如彈丸”的謝眺。在對“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的贊美中體現了他對清秀明快自然語言的追求。“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山中與幽人對酌》)“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長干行》),同樣語言率直,渾然一體,毫無雕琢的痕跡。李白為了更真實、更直接、更迅捷地表達一時的情感與愿望,將日常生活中的語言信手拈來及入詩,有一種彷佛語言在說話而不是詩人在做詩的奇絕效果,讓人感受到語言活潑的生命特征。李白詩歌語言上返璞歸真,詩句的口語化、民歌化,不僅增強了其詩歌的表現力,而且無形增添了其感染力。
篇11
二、知人論世,把握情感
孟子云“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詩是抒情的藝術,情緒和情感是詩的基礎。與其他文體相比,詩更能充分的顯示詩人的品格和情懷。例如呂本中《南歌子》:“驛路侵斜月,溪橋度曉霜。短籬殘菊一枝黃,正是亂山深處過重陽。呂振元無夢,寒更每自長。只言江左好風光,不道中原歸思轉凄涼。”詞人作此詞時不但有一個時令背景(重陽佳節),而且有一個特殊的歷史背景(北宋滅亡后詞人南渡,流落江南)。正是這個特殊的歷史背景,使這首詞具有和一般的羈旅之作不同的特點。江左風光,歷來為生長北方的文人墨客所向往。如今詞人身在江東了,卻并未感到喜悅。原因是中原被占,故鄉難歸,寂寞的旅途中,思鄉之情不禁更加強烈,憂國的凄涼情緒也更加深沉了。詞人結合特定的景物、時令、旅途狀況,層層轉進,如剝繭抽絲般的來抒發感情,最后凄然歸思,這樣抒情便顯得很自然。這種矛盾的統一,構成了一種特殊的風格美,使人讀來雖覺凄傷卻無壓抑之感。
三、抓關鍵詞句
詩歌最大特點是簡練,因此解讀詩歌,有時我們要具體到對一個字或者一個詞的理解上。而解讀詩歌,我們需要的就是抓住這些關鍵的詞。
《獨坐敬亭山》是李白的著名詩篇。結句中“只有”兩字也是經過錘煉的,更突出詩人對敬亭山的喜愛?!叭松靡恢鹤阋印?,鳥飛云去又何足掛齒!這兩句詩所創造的意境仍然是“靜”的,表面看來,是寫了詩人與敬亭山相對而視,脈脈含情。實際上,詩人愈是寫山的“有情”,愈是表現出人的“無情”;而他那橫遭冷遇,寂寞凄涼的處境,也就在這靜謐的場面中透露出來了。
再如杜甫《登高》“百年多病獨登臺”,“多病”一詞讓我們看到一個漂泊流浪,貧病交加,在風燭殘年之時,獨自登高的詩人形象,這位步履蹣跚的瘦弱老人獨自站著面對滔滔江水滿目哀涼,這怎么不讓人可憐?“艱難苦恨繁霜鬢”,“繁霜鬢”三個字意即增添了花白的鬢發,滿腹愁緒欲借酒來排遣,不料潦倒新停濁酒杯啊,因為有病戒了酒,竟是不得抒懷。寫到這兒,就更增添了一份沉重。詩人詩中透漏出的濃濃的苦悶也就躍然紙上了。
篇12
我曾幻想擁有一根魔法棒,5?12大地震侵襲后的四川滿目瘡痍,一片廢墟,人們在廢墟里俯首痛哭垂淚,一些人試圖搬開那一塊塊笨重的大石塊,尋找廢墟下一個個可望而不可及的夢。此時我將用我的魔法棒掀開那一塊塊致命之石,讓他們找回自己的夢。我還要用我的魔法棒變出世界上最美味的食物給饑餓的人們,變出最有趣的玩具給失去父母的孩子,變出最燦爛的笑臉給失去孩子的父母們。
我也曾幻想自己變成一只小鳥,一只離開金絲籠,避開獵槍的自由鳥。沒有成堆作業的束縛,沒有大考小考的困擾,更沒有父母質問時嚴厲的目光。為了追尋自由,我飛往藍天的懷抱,在白云間嬉戲,累了,在如茵的綠地上棲息;渴了,在清澈的湖里美美地飲上幾口,享受著生活的愜意……
篇13
Keywords:Culturaldifference,communication,poemsinTangDynasty,appreciation
一、“翻譯之事,由來已久”
在我國有史料可考的翻譯活動可以追溯到周代。《周禮》中提到“行人”,即負責接待四方使節與賓客任務的官員職稱,他的職責就是“掌蠻夷閩貉戎狄之國,使掌傳王之言而諭說焉,以和親之。”書中還提到,周代每七年就要將諸侯國的翻譯人員集中到周天子所在地加以訓練。這是關于我國翻譯人員培訓的最早記載,也可看出古代就對翻譯活動的重視。在我國歷史上曾經出現過三次翻譯——東漢至唐宋的佛經翻譯,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譯和后至五四前的西方政治思想與文學翻譯。解放后,翻譯活動更是達到一個繁榮時期,為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軍事、外交等各個方面作出了很大貢獻,各種翻譯理論和流派層出不窮,涌現出了大批杰出的翻譯家和優秀的譯作,真正實現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
二、翻譯與文化
翻譯從一開始就和文化密不可分,翻譯活動通過語言和文字向外傳播本民族的文化并引進異域的文化,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可以說,如果缺少了翻譯活動,不同民族間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談翻譯就不可避免的要談到文化。
古往今來,人們對文化的定義可以說是形形。英國“人類學家之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書中對文化做了如下闡釋:“文化或文明,就其廣泛的民族學意義來說,是包括全部的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習慣的復合體?!薄掇o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9)則從廣義和狹義兩個方面對文化進行了定義。廣義的文化,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的總和?!豹M義的文化,指的是“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边€有的觀點認為,所謂文化,就是某一社會在某一時期的所有產物,包括風俗、信仰、藝術、音樂和其他所有的人類思維產品,例如古希臘文化、古埃及文化等。正如王克非先生所說,無論怎樣定義,歸根結底,“文化是理性人類創造的物質價值精神總和,具有時間、空間意義,這個最根本的特性應是趨同的認識。”
三、唐詩英譯中的文化障礙
唐朝是古代中國的一個鼎盛時期,政治的穩定、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文化上的繁榮,涌現了許多偉大的詩人,如李白,杜甫等,創作出了大批優秀的詩歌作品。唐詩是我國文學寶庫中的一顆明珠,是中華文明的精華之一,因此吸引了許多中外的翻譯家將其翻譯出版,向世界人民介紹這一輝煌的藝術成果,國外如HerbertA.Giles、W.J.B.Fletcher等,國內如翁顯良、許淵沖等,都為此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各個時代的文學作品往往最能集中反映一個民族的文化活動,通過對這些作品的翻譯,人們得以了解該民族的地域風情和人文精神。但是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對一個民族的語言的體會與理解是有差異的,在翻譯中不可避免的會有許多困難和障礙?,F擷取數例,分別從數量詞、地理名詞和典故這三個方面來淺探唐詩英譯中經常遇到的一些文化障礙。
數量詞
在漢語中,諸如“一”、“三”“百”、“千”、“萬”等數詞隨處可見,例如“三思而后行”、“一不做二不休”等等,這種語言習慣不可避免的會體現在唐詩中。例如李白的《秋浦歌》寫到: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