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家風家訓:王立群智解成語6圖書
人氣:56

家風家訓:王立群智解成語6

廣電總局2017年向全國青少年推薦圖書 家風家訓,潤物無聲 王立群妙筆解成語,看古人教子智慧中的哲思與啟發
  • 所屬分類:圖書 >親子/家教>家教理論  
  • 作者:[王立群]
  • 產品參數:
  • 叢書名:--
  • 國際刊號:9787534784798
  •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6-12
  • 印刷時間:2016-12-30
  • 版次:1
  • 開本:16開
  • 頁數:--
  • 紙張:膠版紙
  • 包裝:平裝-膠訂
  • 套裝:

內容簡介

家風家訓:王立群智解成語6》秉承了之前智解成語系列的風格,以成語為切入點,鉤沉歷史典故,講述歷史故事,闡釋歷史規律。本書以家風家訓為主題,從家風的定義,夫妻、父子、兄弟、朋友之間相處之道、我國古代家庭的經典家風內容等方面展開講述,涉及齊家治國、耳濡目染、康莊大道等一百余個成語,內容豐富有趣,語言通俗幽默,可讀性強。

編輯推薦

“王立群智解成語”系列圖書自2012年推出以來已走過五個年頭,王立群先生通俗幽默、娓娓道來的文風與鉤沉史料、嚴謹周密的學術態度使得此系列圖書在語言文字類通俗讀物中始終保持暢銷。在關注了婚戀、美食、時政、為政之道等社會熱點后,王先生將眼光投向了家庭教育。古人的教子智慧透過一個個成語展露,彌補了市場上單一性質的成語類圖書與家訓類圖書的單調性與說教色彩過濃的弱點。以成語解讀家訓,以家訓叩問教育,以教育啟迪人生,本書可以說是一本學習成語的范本,亦是一本教育孩子的佳作,同時也是一本宣揚傳統文化的力作。

作者簡介

王立群,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史記》研究會顧問,中國《文選》學會副會長。 先后出版《現代(文選)學史》《(文選)成書研究》等著作。2006年開始在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講述“王立群讀《史記》”系列人物并出版相關圖書,被觀眾譽為“百家講壇學術主講人”,是七年來連續在《百家講壇》擔任主講人的學者。

目錄

天下國家 ………………………………………………… 1

在整個社會的組織結構中,家庭的位置在哪里呢? 古人常說天下國家,沒有家就沒有國,沒有國也就沒有天下,這就點明了家庭的位置。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成千上萬個家庭細胞共同構成了社會肌體。只有每個細胞都健康,社會肌體才會正常生長、運行。如何保障家庭細胞的健康? 家教至關重要。《三字經》上說:“養不教,父之過。”父母養育兒女,不單要“養”,還要“育”,還要“使作善”,要對子女的人生道路負責,這就是家教。

修齊治平、齊家治國:家的位置在哪里………………… 2

少成若性、習慣自然 :“初始化”教育很重要 ………… 9

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有好家才能走得遠 …………… 14

家風是什么 ……………………………………………… 18

家風是什么? 家風是風,是家庭里的風,是一個家庭在世代繁衍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風俗、風氣、風尚、風范。風是什么? “風者,風也,教也。風以動之,教以化之”,風是用來勸誡的,是用來教化的。家風是一個人精神成長的開端。有什么樣的家風,就會有什么樣的道德品性;有什么樣的家風,就會有什么樣的為人處世。家風凝練成文字世代相傳,就是家訓,是對子孫立身處世、治家立業的諄諄教誨。家風、家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因,具有超越家庭、家族的意義。

春風風人、夏雨雨人:風的作用 ……………………… 19

有其父必有其子、上梁不正下梁歪:家風世代相傳 …… 21

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家風是一種環境 ……………… 24

枝繁葉茂、耳提面命:家訓是諄諄教誨、殷切期望 …… 27

正家之道 始于夫婦 …………………………………… 33

家,一個似乎沒有什么感情色彩的詞語,卻有著豐富的情感展現。有人享受著家的溫馨,有人渴望著家的溫暖,有人嘆息著家的冷漠,有人忍受著家的破裂。家,一個再簡單不過的字眼,卻有著再復雜不過的關系,夫妻、父子、兄弟、爺孫、叔侄、妯娌,人人各自展現著自己的性情,共同演繹出一場場情節迥異的家庭劇,或哭,或笑,或吵,或鬧。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家和萬事興”是一切之根本,家和才能志同,志同才有力量,有了力量才能興盛,所以,中國的家風、家訓往往于家庭和諧上反復陳說,其良苦用心不言而喻。在家庭關系中,丈夫與妻子沒有血緣卻關系密切,夫妻的和諧是家庭和諧的基礎。

相女配夫、方枘圓鑿:把把關,篩一篩,選一選………… 34

夫夫婦婦、牝雞司晨:爺們像個爺們,娘們像個娘們

……………………………………………… 37

相敬如賓、情深義重:丈夫要掌好舵 ………………… 42

各司其職、宜室宜家:要做就做賢內助 ……………… 47

父與子 …………………………………………………… 52

近幾年,《爸爸去哪兒》與《爸爸回來了》兩檔親子真人秀節目熱播,引起熱議。節目中的父親或嚴厲,或溫柔;或得心應手,或狼狽不堪;或不善言辭,或循循善誘。風格不同,故事各異,父子共同演繹著相處之道。在爸爸那里,孩子是手心里的寶貝,疼愛孩子是他們的共性;在孩子那里,爸爸是堅強有力的臂膀,牽起爸爸的手就擁有無窮的勇氣。孩子是家庭的未來,孩子教育的成功與否決定著一個家庭未來的走向;父輩是家庭的過去與現在,對待老人的態度是檢驗家庭教育成功的關鍵。中國傳統家訓對于父輩、孩子這兩個不同的身份有著不同的角色認定,并為我們提供了許多可資借鑒的相處模式。

哀哀父母、顧復之恩、昊天罔極、門閭之望:可憐天下父母心 ………………………………………… 53

施衿結縭、寢丘之志: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 56

慈烏反哺、寸草春暉、扇枕溫衾、菽水之歡、不辱椿萱:如何為人子女 ………………………………… 61

父慈子孝、三省吾身:父子相處是大學問 …………… 68

同根手足情 ……………………………………………… 73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憑借這首《七步詩》保全了自己的性命,更控訴了同胞骨肉曹丕對他的不容與迫害,正是這一點讓《七步詩》家喻戶曉,引起不同時代、不同階層的情感共鳴:兄弟怎能殘害兄弟? 兄弟必須愛護兄弟。中國還有句老話:“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關鍵時刻,還是親兄奶弟最為給力,兄弟是最堅強的支持者。所以,中國成語中的“情同手足”“如兄如弟”“稱兄道弟”“拜把兄弟”“兄弟手足”,都是用兄弟之深情喻指朋友友情之深厚。兄弟互敬互愛,是傳統觀念對兄弟關系的認識,是家庭和諧的重要因子,也是家族興旺的關鍵因素。

分形連氣、左提右挈、前襟后裾:同根同氣共連枝,打斷骨頭連著筋 …………………………………… 74

同盤而食、長枕大被、兄肥弟瘦、李代桃僵、煮粥焚須:兄弟如何相處 ………………………………… 78

分居異爨、尺布斗粟、兄弟參商、同室操戈:相煎何太急……………………………………………… 85

人不學 不知道 ………………………………………… 93

隨著一聲響亮的哭聲,一個新生命誕生了,自此,他的人生旅途便漸次展開。然而,一人的旅行并非易事,需要汲取營養,方能一往直前。這其中,學習是汲取營養最重要的手段。學習教給他做人之道,使他不會墜入欲望的旋渦;學習教給他豐富的知識與處事智慧,使他不會走入自閉的黑屋;學習教給他謀生自立的手段,使他不會無所事事、窮困潦倒;學習還教給他修養身心的方法,使他能夠達成心性的淡然與靜默,一任花開花落、云卷云舒。學習與人生息息相關,那么,關注子孫人生發展的中國家訓,自然不會缺少學習的身影。

學富五車:你也可以成為高貴的人…………………… 94

康莊大道、不求聞達、懷瑾握瑜、箕引裘隨、世濟其美:什么是你想要的 ……………………………… 98

幼學壯行、口不絕吟、墻面而立、沐猴而冠:不是你想要就能要……………………………………… 110

心懷包容 天地自寬…………………………………… 116

遭遇中傷、陷害,是挺身而起立馬還擊,還是默然一笑毫不介意,這是考量一個人氣量的重要砝碼;遭遇侮辱、侵犯,是不念舊惡犯而不校,還是以牙還牙以眼還眼,這是考量一個人心胸的重要標尺。對待同一個人,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是謙和寬厚,還是盛氣凌人,這是一個人修養的重要體現。有人得勢之后感覺整個世界都是他的,趾高氣揚,頤指氣使;有人得勢之后則用自己的愛關愛整個世界,俯身給人以溫暖。林語堂在《中國人的精神》中曾經指出:“我認為寬容是中國文化最偉大的品質,它也將成為成熟后的世界文化的最偉大的品質。”

寬仁大度、弘毅寬厚、澆瓜之惠:為政需寬厚………… 117

犯而不校、不念舊惡:為人當寬厚…………………… 121

量如江海、萬頃之陂、川澤納污:寬厚之人亦謙遜 …… 128

情恕理遣:寬厚之人必能忍 ………………………… 133

做個好人………………………………………………… 138

“老人倒了扶不扶”曾成為社會熱議的話題。幾則扶了摔倒老人反而被坑的真人真事讓人們心中五味雜陳。本是活雷鋒,不僅沒有鮮花和掌聲,沒有感謝與感動,反而遭到莫須有的詆毀,還要為此付出大半生的心血錢,小孩子則要為此忍受精神上的折磨:做好事到底是對還是錯? 捐出的善款是被揮霍還是用在了實處無從得知。在一方有難的時候,到底還要不要伸出援助之手?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好心被褻瀆之后,人們紛紛發出狠話:我要再做好事,再做好人,除非腦子進水了。如此種種都是現實;如此種種又讓人想超越現實。那么,在今天,我們到底還要不要做好人呢?

為善最樂、不愧屋漏、福善禍淫、積善余慶:多做好事 ……………………………………………… 139

輕財好施、急公好義、濟弱扶傾、振窮恤貧:世界因善而美好 ……………………………………… 145

從善如登、從惡如崩、積善成德:做個好人,難也不難……………………………………………… 152

勤儉是咱們的傳家寶…………………………………… 159

20 世紀60 年代的時候,有首歌曲很流行———《勤儉是咱們的傳家寶》。歌曲中唱道,一寸鐵、一粒米、一尺布、一分錢都要用在刀刃上。當時中國還比較貧窮,社會建設又需要大量財力,黨中央號召“厲行節約”“勤儉建國”,這首歌曲就應運而生了,它反映了國家、人民的心聲。隨著新時期經濟飛速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國家的財力都有大幅度的提升,貪圖安逸、奢侈腐化、攀比斗富的現象也不斷出現了,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似乎被人們忘記了。浮華享樂的思想嚴重損害了社會肌體,對國家的可持續發展極為不利。因此,國家又鄭重提倡勤儉節約,再次詮釋了中華民族勤以治國、儉以持家的嘉德懿行。

勤能補拙、笨鳥先飛、勤則不匱、斷齏畫粥、旰食宵衣:勤是萬能鑰匙 ………………………………… 160

食不求甘、衣不重彩、布衣蔬食、敝帷不棄、節用裕民、儉以養德:儉是聚寶盆 ………………………… 170

克勤克儉:一個都不能少…………………………… 183

志當存高遠……………………………………………… 186

俗語說:“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長百歲。”這是說立志的重要性。缺乏理想、沒有志向的人生,即使能活到一百歲,也是白活了。立志就是樹立目標,確立志向。個人需要目標,家庭需要目標,國家也需要目標。正是因為目標的存在,才激勵著個人、家庭、國家不斷奮斗、不斷進取。相反,一個沒有目標的人,生活就會失去動力,糊里糊涂、渾渾噩噩、得過且過。沒有志向的人生就等于放棄了自己的人生。所以,古今家訓中特別強調培養孩子的志向,不僅要有志向,而且要有正確的志向、遠大的志向,還要求為了實現志向而克服困難、持之以恒地去努力奮斗。

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長百歲:做人做事,先要立志……………………………………………… 187

取法乎上,僅得乎中:志當存高遠…………………… 191

矢志不移、鐵硯磨穿:堅忍不拔之志………………… 201

男兒當自立……………………………………………… 204

中國傳統社會對男子往往有更多的要求,需要承擔更多的責任。年幼之時,一切需要父母的關愛、引導,這是人生中最為自由的時期。成年以后,責任便接踵而至,要呵護、關照妻子、兒女、父母,要打拼自己的事業,要掙錢維持家庭的開銷,這便是中國傳統觀念中“男主外,女主內”家庭模式對于男子的職責規定。承擔責任是需要一定的能力的,這種能力便是自立的能力。有些人依靠家庭的蔭庇平淡一生;有些人白手起家拼得一個家業;有些人游手好閑、吃喝玩樂,敗光家產。其實,中國家訓中有許多教育子孫立業的論說,原因無他,無非是希望后代子孫能夠衣食無憂、幸福安康。

光宗耀祖、創業垂統、詒厥孫謀:前提首先要自立 …… 205

不勞而獲、爺羹娘飯、花根本艷、獨立不懼、確乎不拔:啃老拼爹與自立自強 ………………………… 209

授人以漁、自食其力、披荊斬棘、慘淡經營:如何自立218

友誼的小船……………………………………………… 224

古希臘有句諺語云:“告訴我你和誰在一起,我就告訴你,你是誰!”中國成語中也有很多類似的表達,而且更為簡練,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等。這些都是講交友的重要性。從一定意義上而言,什么樣的人,就結交什么樣的朋友;反之,有什么樣的朋友,也能知道你是什么樣的人。所以,有益友,也有損友;有刎頸之交,也有狐朋狗友;友誼的小船能乘風破浪,也有可能說翻就翻。交友不可不慎。古之父母長輩對子孫的交友,亦是反復叮嚀、諄諄告誡。

呼朋引類、踽踽獨行:人生不可無友………………… 225

背故向新、遇人不淑、門無雜賓:交友要慎…………… 230

車笠之交、杵臼之交、君子之交:交友的標準………… 237

水清無魚、嚴己寬人:交友的方法…………………… 241

管好自己的嘴…………………………………………… 245

衡量一個人力量的大小,當然有很多方面,但自制力是至關重要的一個

方面。自制力就是自己約束自己、自己控制自己的力量。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曾經說:“美好的人生建立在自我控制的基礎上。”的確如此,一個人不能克制自己,陷于失控狀態,便不能駕馭自己,就會被激情、沖動和欲望的魔鬼控制,顯然也無法成就自己,不用說功成名就,就是想實現平安的一生也是妄想。所以,古今家訓中,做長輩的總是或和顏悅色,或嚴詞厲色地告誡子孫后代要時刻約束自己、控制自己。古語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幾乎所有的家訓中都要求子孫后代謹言、慎言,要管好自己的嘴巴。

病從口入,禍從口出:說話得有自制力 ……………… 246

口不擇言、口無擇言:一字

在線預覽

施衿結縭、寢丘之志: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愛孩子是父母們都會做的事,但是愛需有道,愛需有法,愛不是一味地溺愛,也不單是日常生活中的噓寒問暖,而是引領孩子向善、向上、向前。

顏之推提到,世上有些父母,對子女不加教育,只是溺愛,他們對子女的飲食言行,總是無條件地滿足,任其為所欲為,該告誡阻止的反而夸獎鼓勵,該斥責的反而和顏悅色,孩子長大懂事之后,他就會認為自己的言行舉止理應如此,顯然,這種愛是不對的(吾見世間,無教而有愛,每不能然;飲食運為,恣其所欲,宜誡翻獎,應訶反笑,至有識知,謂法當爾。《顏氏家訓 教子第二》)。顏之推舉了一個例子:梁元帝的時候,有一位學士,從小聰明多識,他的父親對其特別寵愛。假若他有一句話說得很漂亮,他的父親就會到處宣揚,巴不得過往的行人都知道自己生了一個聰明的兒子,一年到頭掛在嘴上,生怕哪天忘記宣揚兒子的才智。但是,假若他有一件事做錯了,他的父親則會為他百般掩飾,希望他能夠自我改正。在父親這樣的失當管教之下,這位學士漸漸長大了。長大后的他以為還是生活在父親為他營造的小圈子里,為人粗暴傲慢,不知收斂。后來終究因為說話不夠檢點而被周逖抽出腸子,用他的鮮血祭奠了戰鼓(梁元帝時,有一學士,聰敏有才,為父所寵,失于教義。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終年譽之;一行之非,掩藏文飾,冀其自改。年登婚宦,暴慢日滋,竟以言語不擇,為周逖抽腸釁鼓云。《顏氏家訓 教子第二》)。至此,估計他的父親腸子也該悔青了,又或許他父親至死都不會明白兒子因何而死,只是會一味地去咒罵周逖吧。當然,顏之推還指出父母對子女疼愛,也不是想讓他們作惡犯罪,只是看不得子女受責備時沮喪的臉色,不舍得子女受皮肉苦。歸根結底,就是不懂得怎樣才是對子女真正的愛。

《戰國策》中有一則非常有名的故事———觸龍說趙太后,古文選本中經常選錄此篇。戰國時代的趙惠文王駕崩,其子趙孝成王即位,因年幼,便由其母孝威太后臨朝聽政。一心想吞并六國的秦國瞅準時機,向這對孤兒寡母開刀了。強敵壓境,趙國岌岌可危,在此危急時刻,孝威太后派人向齊國求援,希望齊國可以發兵助己一臂之力。齊國同意了孝威太后的請求,但是他們也有一個要求,那便是讓孝威太后的小兒子安國君到齊國做人質。在戰國時期,兩國因為政治、軍事原因而交換人質并不罕見,秦始皇的父親異人就曾經被送到趙國去做人質。但是齊國的這一要求,孝威太后無法接受,因為她的小兒子是她的心肝肉,錦衣玉食伺候著都嫌不夠,怎么忍心讓他舟車勞頓到齊國去,甚至可能面臨性命之憂呢?但是,不去做人質,齊國就不出兵,秦國的威脅就無法解除,所以朝中大臣便勸諫孝威太后。孝威太后態度也很堅決,不同意,而且她放言說誰要是再勸說,她就吐這人一臉口水。大臣們很著急,但也很無奈,這時左師觸龍拜見孝威太后。孝威太后知道觸龍是來勸說自己的,氣不打一處來。沒想到,觸龍拜見孝威太后后,并沒有說什么軍國大事,而是先說自己的腿腳不便、飲食不佳等,而這些頓時讓孝威太后心有戚戚焉,怒氣稍微消了一些。接著,觸龍向孝威太后請求讓自己的兒子進宮做侍衛。孝威太后便問觸龍:男人也愛兒子嗎? 觸龍說:比女人更愛。孝威太后不信,觸龍則說孝威太后愛女兒勝過愛兒子,因為她愛燕后勝過安國君。當初燕后出嫁時,孝威太后握著她的腳后跟哭泣、不舍,但是每當祭祀的時候一定會祈禱不要讓女兒回來,希望她在燕國可以生育子孫繼位為王。這些都是為燕后的長遠打算,但是安國君沒有軍功,等孝威太后駕崩后,他憑什么在趙國立足呢? 觸龍的一番話,讓孝威太后幡然醒悟,立馬派人為安國君準備,將之送往齊國做人質,齊國亦遵守保障,出兵救趙。

觸龍言及孝威太后對燕后的愛,涉及中國古代的一個婚俗。古代女子出嫁的時候,母親要將五彩絲繩和佩巾結于其身,還要對女子叮囑一番。《詩經 豳風 東山》有言:“之子于歸,皇駁其馬。親結其縭,九十其儀。”此為東征的將士回憶當初與妻子結婚時的情形,儀式復雜,其中一條便是岳母為妻子結佩巾。《儀禮 士昏禮》言:“母施衿結帨,曰:‘勉之敬之,夙夜無違宮事。’”母親叮囑女兒:嫁過去要勤勉、要恭敬,要日夜謹記自己在家庭中承擔的事務,不要背棄自己的職責。如此囑托是為了女兒能夠在夫家穩住地位,家庭和睦。由此形成了成語“施衿結縭”,用以比喻父母對子女的教訓。觸龍之所以能夠說動孝威太后,在于他說了一句流傳千古的話:“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為人父母者,必須為子女做長遠打算,這是歷史上成功父母的共識。

春秋時期楚國良相孫叔敖精明能干、清正廉潔,楚王多次要賞賜他土地,他都沒有接受。在臨終之前他對兒子說了這樣一段話:孫叔敖疾,將死,戒其子曰:“王數封我矣,吾不受也。為我死,王則封汝,必無受利地。楚、越之間有寢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惡。荊人畏鬼,而越人信。可長有者,其唯此也。”孫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辭,請寢之丘,故至今不失。孫叔敖之知,知不以利為利矣。(《呂氏春秋》卷十《異寶》)孫叔敖告訴兒子,因為自己生前一直沒要楚王的賞賜,自己死了之后,楚王一定會賞賜土地給他。土地可以要,但是不能要肥沃富饒的土地。在楚國與越國之間有一個叫“寢丘”的地方,這里土地貧瘠,而且名字也不吉利,要要就要這塊地,這是可以長久擁有的封地。寢丘,即陵寢之丘,有陵墓的意思。孫叔敖死了之后,楚王果然要封賞給他兒子肥沃富饒之地。根據孫叔敖的臨終囑托,他兒子拒絕了楚王的賞賜,請求給予他寢丘之地。楚王對于孫叔敖兒子的請求很是不解,但是一來人家就是不要富饒之地,二來寢丘之地實在不起眼,將如此貧瘠之地封給功臣之子,既沒有什么損失,還能落個賞賜功臣的美名,何樂不為呢? 孫叔敖兒子因此有了寢丘這塊封地。有了地,一切都不是問題,貧瘠的土地經過努力,一樣可以開花結果。根據楚國的規定,楚國擁有封地的人死后幾代沒有軍功,封地即要收回,除此之外,楚國的某些封地有時候會成為他國與楚國爭奪的戰場。但由于貧瘠,寢丘之地始終沒再進入過楚國國君的視線,因為它太不起眼了:賞賜的時候經常忘記它,即便想起也拿不出手賞賜功臣;名字不佳,信奉鬼神、希望求得福報的楚國、越國也沒有為此地而發動戰爭,因此孫叔敖的子孫在寢丘之地過得很太平、很安逸、很長久。

孫叔敖在位之時不要封地,為的就是自己死后楚王因為愧疚而大賞其子孫;告誡兒子要寢丘之地,為的就是保住子孫后代長久的封爵。孫叔敖異于常人的選擇,一來顯示了他的智慧,二來表明了他為子孫后代考慮得長遠。后人從此故事中概括出了“寢丘之志”這個成語,以比喻與世無爭、知足知止之心。

除了通過父母的力量為子女謀得長遠的生存途徑,還有一種為子女長遠計的方式,那便是“打鐵還需自身硬”,增強子女謀生的能力,提升子女的個人修養,讓他們靠自己的力量在社會立足。司馬光特別強調對孩子的教育,他認為疼愛子女,就應當好好教育他們,培養他們成人。疼愛子女卻讓他們走上邪路,又怎能算得上疼愛他們呢(夫愛之,當教之使成人。愛之而使陷于危辱亂亡,烏在其能愛子也?《司馬溫公家范》卷三《父》)?在司馬光看來,為子孫后代做長遠打算,造福后代,這是為人祖、為人父者共同的心愿,但是真正能夠做到的卻很少。當時社會上有很多人只懂得多攢錢、多買地,田地連阡陌,商鋪遍街巷,糧食堆滿倉,財物塞滿箱,似乎只有這樣他們才能怡然自得,也自以為子子孫孫能夠享用不盡。殊不知,自己殫精竭慮積攢的家財,身后便會被子孫很快敗光,更有甚者,在其生前子孫便盼望著他早點死去,以便早日繼承家產,并為此不惜投毒殺人。究其原因,就在于為人祖、為人父者只知道賺錢求利,不懂育子之道,不懂用禮義教育子孫,不懂用禮法管理家庭(然不知以義方訓其子,以禮法齊其

家。《司馬溫公家范》卷二《祖》)。在這樣的教育下,他們的子孫從小只知道追逐利益,不知道講道義。

父母是子女的守護者,亦是子女的引路人,生而有養,養而有愛,愛而有道,這是為人父母的責任與義務,是傳統家訓對父母的道德規范。

慈烏反哺、寸草春暉、扇枕溫衾、菽水之歡、不辱椿萱:如何為人子女

子女年幼,父母撫育子女含辛茹苦,無微不至,而至父母年老,為人子女者亦當明曉“慈烏反哺”之理,以寸草之心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慈烏,是烏鴉的一種,相傳此鳥能夠反哺其母,故稱慈烏。小

慈烏長大后,在母鳥無法覓食之時,會讓母鳥棲息在巢穴中,自己主動出去覓食喂養母鳥。人們便用慈烏反哺比喻子女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與“慈烏反哺”意思相近的,還有一個成語“春暉寸草”,也稱“寸草春暉”,此成語源自孟郊那首非常有名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寸草,比喻子女的孝心像小草一樣微弱。春暉,指的是慈母恩情如同普澤萬物的春天的陽光一般。寸草春暉用來比喻父母恩情深厚,子女難以為報。

父母之恩大于天,為人子者當行孝道,這是子女的責任與義務。《孝經》有言:“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子女為父母盡孝,是天經地義之事。又言:“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于不

孝。”不孝為眾罪之首。傳統家訓對此亦作強化說明。概括來說,子女之孝當有四個層次:

及時,口體之養。

為人子女,首先要給予父母必備的物質生活。無論家庭貧富,各盡己心,不要斷了父母的飲食;可以委屈自己,但是不能委屈了年邁的父母。司馬光《家范》中舉了兩個此方面的例子:東漢的江革、十六國時期的王延。

東漢諫議大夫江革,年少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當時王莽篡位,天下大亂,盜賊并起,為了避禍,江革背著母親外出逃難。一路上艱難無比,常常靠采拾野菜果腹。后來江革與母親客居下邳,為了省錢,他赤腳走路,依靠給人打工賺錢。隨身所用之物,都給母親準備齊全。西河人王延,為人孝順,夏天在父母枕邊扇涼風,冬天用自己的身體為父母暖被。隆冬嚴寒,他自己體無全衣,而父母親卻生活得很好。與王延悉心照顧父母情況相似的,歷史上還有不少,比如“二十四孝”之一的“黃香溫席”,留下了成語“扇枕溫衾”,也稱“扇枕溫席”,用來形容對父母十分孝順。

無論是古人還是今人,總有一些不管父母者,讓父母老無所養。《孟子 離婁下》提出了“五不孝”之事,其中前三不孝為:“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博奕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好貨財,

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因為懶惰、嗜酒好賭、愛財、偏愛妻室兒女等個人原因而置父母于不顧,而且還總是以種種借口為自己不孝敬父母辯護,清代無名氏的《八反歌》篇末的話語亦可以送給那些不孝的人:“富貴養親易,親常有未安;貧賤養兒難,兒不受饑寒。一條心,兩條路,為兒終不如為父。勸君養親如養兒,凡事莫推家不富。”《八反歌》說得很直白,子女不孝,是因為不能以父母照顧子女之心來照顧父母。

第二,敬順愉悅。

論語 為政》記載了這么兩段話: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乎?”孔子的兩個學生子游與子夏向孔子請教何為孝,孔子回答子游說:如今所謂的孝,只是說能夠養活父母就足夠了。但是犬馬都能夠得到飼養,如果不是心存敬意地孝順父母,那么贍養父母與飼養犬馬有什么區別呢? 孔子通過這種比對,說明為孝之道以“敬”為內核,無敬則無孝。這是成語“犬馬之養”的出處,指的是僅能供養父母而不存孝敬之心。孔子回答子夏是這樣說的:子女在父母面前經常有愉悅的容色是件難事。有事情,兒女為父母去效勞;有酒有肴,讓父母吃喝,難道能認為這樣就是孝嗎? 孔子此處亦是列出了反面例子,并正面提出為人子女盡孝,應當在父母面前保持和顏悅色。

孔子的兩處回答,實際上內容可以合而為一,《禮記 祭義》言:“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深愛父母者,自然而然地會對父母有孝敬之心,自然會和顏悅色,一句話即要“有心”,這是在口體之養基礎上的進一步要求。只要有孝敬父母之心,哪怕是再簡單的飲食照顧,父母都會非常歡喜,成語“菽水之歡”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菽水,即豆和水,指普通飲食。菽水之歡指奉養父母,使父母歡樂,出自《禮記 檀弓下》。子路向孔子悲嘆說:“傷哉貧也! 生無以為養,死無以為禮也。”貧窮真叫人傷心啊! 父母在世時沒有什么可以供養,父母去世后,又沒有東西可以按規矩辦喪事。孔子則說:“啜菽飲水,盡其歡,斯之謂孝。斂首足形,還葬而無槨,稱其財,斯之謂禮。”父母生前,盡管自己只能提供粗茶淡飯,但只要能讓父母高興,精神愉快,這樣就已經是做到孝順了。父母死后,只要是根據自己的能力盡力辦事,也就是合乎喪禮的要求了。

“凡人盡孝道,欲得父母之歡心者,不在衣食之奉養也。惟持善心,行合道理,以慰父母而得其歡心,斯可謂真孝者矣。”(《庭訓格言》)可見,為人子女,當以讓父母心情愉悅為務,力行孝心。

第三,不辱椿萱。

椿是一種長壽的樹木,《莊子 逍遙游》言:“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古人常用椿來喻指父親,希望父親長壽。萱,是一種草本植物,相傳可以讓人忘憂,游子遠行之前都要在母親堂前種上幾棵萱草,以免母親思念牽掛。不辱椿萱,指的是不要讓父母因為自己的言行受辱。

為人子女,要盡力維護父母的尊嚴與聲望,不要因為自己的言行讓父母蒙羞。《大戴禮記 曾子立孝》即言:“不恥其親,君子之孝也。”《孟子 離婁下》所列舉的“五不孝”之四便是“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放縱耳朵和眼睛的欲望,給父母帶來羞辱。劉向《說苑》卷三記載了與此相關的一則故事:

曾參在瓜地除草時不小心鋤斷了瓜苗的根,他的父親曾晳看到之后大怒,掄起一根大木棍就向曾參的后背打去,曾參一下子就被打得不省人事了。過了一會兒,曾參蘇醒過來,趕緊爬起來向曾晳進言:剛才兒子做錯了,讓您生氣,父親用力教育兒子,該不會累病了吧? 后來曾參回到自己房里,彈著琴唱起歌來,目的是讓父親知道自己身體并無大恙。這在曾參看來是為人子者當做之事。但是,孔子聽說此事之后卻很生氣,他告訴門下弟子,如果曾參來了,不要讓他進門。曾參拜見孔子受阻,很是疑惑,他認為自己并沒有過錯,便請他人向孔子請罪,希望孔子能夠告知原因。孔子以舜事父的故事給曾參上了一課。舜的父親名瞽叟,舜母死后,瞽叟再娶,生下了兒子象。瞽叟特別喜愛象,便多次與后妻聯手,想要殺掉舜,以霸占舜的財產,但是舜總是很警覺,瞅準時機逃跑了,瞽叟的殺子計劃便失敗了。即便父親有這樣的舉動,舜卻能夠做到不失孝道,瞽叟使喚他,他總是在身邊。對于舜來說,如果是小棰,他就等著被處罰;如果是大木棍,他就逃走。因此,瞽叟沒有犯下不稱職父親的過錯,舜也保持著他的孝道。在孔子看來,這才是真正的孝。如今曾參侍奉父親,放棄自己的身體等待父親暴打,也不知道躲一下,一旦不小心被打死了,就會陷父親于不義,背上殺子的罪名,他這是大不孝。很顯然,孔子之所以認為曾參不孝,就在于他看似孝順的行為可能會使其父背上惡名,這便失去了孝的本義。

第四,顯親揚名。

顯親揚名,指的是使父母雙親顯耀,名聲傳揚,出自孔子向曾參傳授的一段話。他說人的身體四肢、毛發皮膚,都是父母給予的,不敢也不能損毀傷殘,這是孝的開始。人在世上遵循仁義之道,修養道德,有所建樹而顯揚名聲于后世,從而使父母顯赫榮耀,這是孝的終極目標。所謂孝,最初從侍奉父母開始,然后效力于國君,最終建功立業,功成名就(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孝經 開宗明義章及時》)。此處,孔子將孝分成了三個階段,而立身行道,讓父母榮耀是較高境界。自先秦時期中國就流傳下了“三不朽”的理念,立德、立功、立言遂成為中國人念念不忘的志向。“人過留名,雁過留聲”是許多中國人的共同愿望。屈原在去留選擇時,“退靜默而莫余知兮,進號呼又莫吾聞”,不甘心退而靜默不語,不愿意無人知曉他的心志,所以不斷地申說自己的不平與志向。留名,不僅是留下自己的名聲,更是留下父母的名聲,所以顯親揚名成為支撐很多人繼續前行的動力。司馬遷遭遇宮刑之后,隱忍茍活,為的就是要完成父親司馬談的遺愿,完成寫就史書的事業。司馬談亦是顯親揚名的身體力行者,司馬氏家族遠在虞、夏兩朝就已經顯揚功名,負責記錄史事,司馬談不愿意祖業到他而中斷,故而臨終之際一再囑托司馬遷不要忘記承續祖先的事業。司馬談的遺訓中還提到:

且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揚名于后世,以

顯父母,此孝之大者。夫天下稱誦周公,言其能論歌文武之

德,宣周邵之風,達太王王季之思慮,爰及公劉,以尊后稷也。

(《史記》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

司馬談說,孝道起始于侍奉雙親,進而侍奉君王,最終在于立身揚名。揚名后世,為父母雙親增加光彩、榮耀,這是的孝道。天下人都稱頌周公,就在于他的言論能夠傳播周文王、周武王的功德,傳達古公亶父、季歷乃至公劉的思想,以尊崇始祖后稷的功業。這便是司馬談督促司馬遷寫就皇皇史書的心理基礎。在堅守孝道的父親的影響下,司馬遷以極大的忍耐力完成了部紀傳體通史《史記》的寫作,在一篇《太史公自序》中將父親寫入,讓其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了抹不去的痕跡,為司馬氏一族揚名。三國時代的王昶也曾說過:“夫人為子之道,莫大于寶身全行,以顯父母。”可見,顯親揚名而行孝的思想影響深遠。

孝,很簡單,也很復雜。簡單在于只要用心便能盡孝,也能盡好孝。復雜在于有些人的心里裝的東西太多,留給父母的只有那么一丁點兒的空間,有的甚至直接將父母驅逐出內心,不給一點兒位置。所以,世間便多了那個被推上墻頭的父親,多了那個與破爛兒為伍的母親,多了那個他人面前道貌岸然、父母面前齷齪不堪的不孝子。早在兩千多年前的《孝經》就已經指出:“故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不愛護自己的親人而愛他人,不敬重自己的父母而敬重他人,這有違于人之常情,有違于禮法,有違于道義,這樣的人再有能力也不可與之交往。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推薦這本書

2017-05-12 17:34:47
來自真***人**的評論:

非常好的一本書

2017-05-21 23:05:54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可以,比較滿意。

2017-05-23 12:25:27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物流沒有淘寶買東西那么快,不過拆包裝的時候還是挺激動的。當當的書很好都是正品,而且沒有一次破損的,每次做活動都會來買。腹有詩書氣自華,我會堅持閱讀的。

2017-05-24 10:21:38
來自青***(**的評論:

該系列集齊

2017-06-01 12:53:18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活動購買很實惠,書還沒來得及讀

2017-06-09 11:35:04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成語是智慧,王立群的解讀,也是一種智慧,選擇這本書,更是一種智慧。

2017-06-17 15:13:40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非常感謝您

2017-06-18 13:33:00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好的家風就是好的規矩,通俗易懂。值得一看

2017-06-19 13:37:02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快遞員態度冷淡,生硬。

2017-06-22 08:42:01
來自蝸***6(**的評論:

王立群老師的書還是相當不錯的,喜歡看!

2017-06-27 07:09:57
來自閑***史**的評論:

發貨快 包裝完好 印刷精美 紙張排版很好 細細品讀

2017-07-01 15:12:34
來自親***(**的評論:

家風家訓,有規矩才能成方圓,從小家做起。

2017-07-24 13:43:28
來自君***(**的評論:

比較新穎的解讀方式,成語里大有文章可做

2017-08-05 07:17:41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印刷不錯,都是正版書籍,我買了很多書,給自己和孩子多充電。

2017-09-02 22:57:27
來自p***h(**的評論:

主要是便宜正品還有方便275413

2017-09-03 18:26:46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終于5折購入王立群老師目前出的6本智解成語,劃算是正品書。

2017-09-06 07:17:56
來自yelangx**的評論:

成語智解立群說

2017-09-07 21:49:11
來自Lindais**的評論:

相當相當好,是學生就該讀!

2017-10-12 21:16:14
來自renyanq**的評論:

一直很喜歡王立群的書,不錯!

2017-10-18 20:37:03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治家之寶,育子之道

2017-10-31 14:52:05
來自東湖癡**的評論:

喜歡這本書

2017-11-04 19:32:14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很好很好滿意

2017-11-15 01:14:13
來自湖畔低**的評論:

買了全套,內容非常好

2017-11-16 10:17:25
來自c***2(**的評論:

王立群的書,一本都不能錯過,趁著活動,趕緊入手了。

2017-03-17 00:19:35
來自東***3(**的評論:

落單時是說4月29日到的,但昨天就到了。點贊!

2017-04-26 11:43:41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本書是王立群《智解成語》的第六本,都是跟家風家訓有關的事,很好。

2017-06-02 16:03:20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唐县| 台北市| 黄石市| 昭觉县| 无棣县| 松潘县| 安宁市| 邢台县| 绍兴市| 准格尔旗| 达孜县| 喀什市| 专栏| 三明市| 通榆县| 中方县| 刚察县| 建昌县| 沙坪坝区| 澎湖县| 黄骅市| 郑州市| 闽侯县| 昭觉县| 秦安县| 大关县| 元朗区| 天津市| 五峰| 原平市| 正阳县| 富顺县| 河间市| 汪清县| 平乡县| 离岛区| 靖安县| 嘉义市| 平山县| 卫辉市| 临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