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圖書
人氣:21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

我們教育孩子,往往不是因為愛,而是出于害怕!做父母的就要敢于暴露自己的懦弱,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向孩子展示長大成人的實質
  • 所屬分類:圖書 >親子/家教>家教理論  
  • 作者:[Sissy] [Goff]
  • 產品參數:
  • 叢書名:--
  • 國際刊號:9787510446191
  •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4-09
  • 印刷時間:2014-12-01
  • 版次:1
  • 開本:16開
  • 頁數:215
  • 紙張:輕型紙
  • 包裝:平裝-膠訂
  • 套裝:

內容簡介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是三位美國教育專家寫給天下父母的心靈成長課。書中認為,我們教育孩子,往往不因為愛,而是出于害怕。

正是父母心中的這些怕與愛,讓家庭教育陷入誤區。比如,很多人是在做自己童年時代憧憬的父母,把自己幼年希望擁有的東西奉獻給現在的子女,于是,教育子女更多的是在滿足父母自己,而不是孩子們的需要。再如,大多數父母一門心思地指導子女、教授他們技能、糾正他們的過錯,卻忘記了親子關系重要的元素,那就是與孩子們共享快樂時光,與他們一起歡笑、一起成長。

根據幾十年的心理輔導以及教育子女的經驗,作者指出,要解決女子的問題,得先解決父母的問題——后者才是重要的。正如書中所言:"之所以成為父母,不是要我們去書寫孩子的人生,而是為了凈化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徹頭徹尾地改變自己,只有明白這一點,我們才有機會進步、長大、成熟。"

編輯推薦

"我們教育孩子,往往不是因為愛,而是出于害怕。"我們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所以各種營養品、興趣班、早教班一哄而上,卻忘記了每個孩子各有不同的天賦,就像每顆種子都有不同的花開時間;我們怕孩子走錯人生路,所以一門心思的指導孩子、教授他們技能、糾正他們的過錯,卻忘記了親子關系重要的元素,就是與孩子共享快樂時光,和他們一起歡笑、一同成長。

"我們教育子女更多的是在滿足自己,而不是孩子們的需要。"很多人是在做自己童年時代憧憬的父母,把自己幼年希望擁有的東西奉獻給現在的子女,于是,教育子女更多的是在療自己童年的傷;當父母對孩子發火時,有沒有問過自己,到底是因為孩子做錯了事而沮喪,還是自己本來就很煩?因為人們常常把這兩種情緒搞混淆!

教育子女不是要我們去書寫他們的人生,而是為了凈化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徹頭徹尾地改變自己;只有明白這一點,我們才有機會進步、長大、成熟。父母成長了,就意味著他們能放開手腳去愛孩子,欣賞孩子,不再糾結于"如何做才會讓孩子成功"等問題。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養兒育女讓我們發現了的優點,我們竟然愿意為某個人傾盡全力,做到許多超越常人的事情;但另一方面,我們也發現自己比任何時候都要自私,甚至產生過一些令自己恐懼萬分的念頭。做父母的就要敢于暴露自己的懦弱,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向孩子展示長大成人的實質——豐滿、有血有肉的人生。

作者簡介

賽西?高夫,教育學博士,心理輔導師、執業咨詢師,"明日之星"青少年咨詢部主任。曾多次受電臺邀請在節目中擔任嘉賓,是各類親子活動以及教師培訓項目中廣受歡迎的主講人。已出版專著5部。

戴維?托馬斯,社會學博士,長期為《家長生活》雜志撰稿,多次受重量電視臺和電臺邀請擔任嘉賓,現任職于"明日之星",負責"男性及男孩"咨詢部工作。

梅麗莎?切瓦特桑,教育學博士,"明日之星"創始人及執行主任,教授過研究生課程,曾在國內多所社區和學校做專題講座,并受邀在多家美國及加拿大電視臺和電臺擔任嘉賓,其講座在家長、教師以及不同齡段兒童中廣受歡迎。

目錄

前?言?讓我們彼此關照,共同成長 / 4

第1章?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 / 1

之所以成為父母,不是要我們去書寫孩子的人生,而是為了凈化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徹頭徹尾地改變自己。只有明白這一點,我們才有機會進步、長大、成熟。

第2章?父母心中的愛與怕

/ 21

養育兒女是一個漫長的旅途,旅途上每一位父母都會體驗這兩種感情,一舉一動有時是因為愛,更多的則是出于害怕。

第3章?有什么樣的童年,就會成為什么樣的父母 / 39

很多人是在做自己童年時代憧憬的父母,把自己幼年希望擁有的東西奉獻給現在的子女。于是,教育子女更多的是在滿足父母自己,而不是孩子們的需要。

第4章?真正接納孩子的情緒

/ 57

父母可以問問自己,到底是因為孩子做錯了事感到沮喪呢,還是本來就比較心煩,因為人們常常把這兩種情緒搞混淆。

第5章?傳遞有價值的"價值觀念" / 73

可以說,焦慮感是孩童時代的通病,所以可預見性和堅持原則對孩子們來說至關重要,這樣可以創造一種安全感。

第6章?從孩子的角度看待人生

/ 111

那些妨礙父母與孩子一起玩耍的原因,多半都是些埋藏于心底的擔心和害怕。

第7章?積極參與孩子的成長

/ 125

大多數父母都一門心思地指導子女、教授他們技能、糾正他們的過錯,卻忘記了親子關系最重要的元素,那就是與孩子們共享快樂時光,和他們一起歡笑、一起成長。

第8章?永遠不要貶低你的孩子

/ 147

真正的鼓勵不是一種需要掌握的技能,而是一種展露在外的修養,只有那些對孩子保持足夠的敏感和愛的人才能擁有。

第9章?愛的邏輯與謊

/ 165

父母成長了,就意味著他們能放開手腳去愛孩子,欣賞孩子,不再糾結于"如何做才會讓孩子成功"等問題。

第10章?心智成熟的旅程

/ 193

做父母的一個主要任務就是暴露自己的懦弱,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向孩子展示長大成人的實質——豐滿、有血有肉的人生。

在線預覽

女兒出生的那天,我和親友們在產房外的過道里一起分享快樂,誰會想到,幾個月之后,我們卻抱著女兒踏入了范德比爾特兒童醫院的大門。孩子嬌嫩的身體插滿了管子和線頭,一旁的監視屏上顯示著她的心跳和脈搏。我躺在女兒身旁,心里在想,這才幾周大的女兒啊,要是有個三長兩短,那我們活著還有什么意義呢?

上課的時候,我會經常問班上的家長們類似的問題。其實跟他們一樣,那時的我并不知道自己付出了什么,也從來沒有認真思考過,為什么會走上這條人生之旅,要承擔何種義務和責任。至于以后應該做什么,人生有何轉變,未來的生活會有哪些波折,我沒有絲毫概念。《在養兒育女中長大》一書的作者丹 阿蘭德說得很好:

"親子關系是世界上高貴、令人欣然為之付出的事物,地球上沒有什么東西可以與之相比。此外,為人父母也比世界上任何一種角色更加矛盾,它讓我們時而充滿希望,時而又害怕希望,時而執拗地堅守自己的立場,時而又敞開心扉向他人求助。養兒育女令人全身心投入,充滿激情,有些父母可以將美好的人性發揮得淋漓盡致,也可以表現得像個十惡不赦的魔鬼。"

做了父親之后,我也在自己身上看到了的優點,發現自己竟然愿意為了某個人傾盡全力,做到許多超越常人的事情——比如說,我可以連續3個晝夜不合眼,可以反復給自己的孩子注射藥物,也可以凌晨2點鐘從睡夢中醒來,打掃孩子嘔吐的污物。記得有一次半夜醒來,懷里摟著女兒——當初醫生把她送到我懷里的時候,小姑娘是多么可愛乖巧啊!可是那天晚上,小家伙因為病毒感染而劇烈腹痛,半夜醒來便開始嘔吐,小床上到處都是她吐出來的臟東西,連頭發里都有,睡衣也濕透了。我趕緊給她洗了個溫水澡,梳理她那濕漉漉的頭發。把里邊的嘔吐物清理掉,妻子趕緊給她換上干凈的床單。可是沒過多久,小家伙又吐了,早上5點前又吐了3次,于是洗澡、洗頭、換床單,兩三個小時里我和妻子就重復了3次相同的動作!(要知道,一晚上能替一個人打掃那么多次,是需要真正的愛的付出的。)

作為父親,我一方面心甘情愿奉獻自己,但另一方面,我也發現自己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自私。為人父母也讓我看到了自己壞的一面,甚至產生過一些令自己感到恐懼萬分的念頭,正如安妮 拉模特在描述自己做母親的經歷時說的那樣:"那時候,心里的一些想法太可怕了,要是說出來,估計耶穌都會氣昏過去。"至于我那時,情況就更糟了,所有的負面情緒——憤怒、困惑、怨恨、刻毒、羞恥,在我身上都有,而且遠比做其他任何事情時表現得強烈。養兒育女令我們身上的優缺點暴露無遺,父母們可以表現得至善至美,也可能搖身一變,化作兇神惡煞的魔鬼。

2父母心中的愛與怕

我是戴維。幾年前,我曾經和一個小伙子談話。我和小伙子認識多年,次見面是他上初中的時候,他上高中的幾年我們也一直保持聯系。后來小伙子上了大學,學期剛過一半,他就打電話回家,問媽媽是否可以跟我預約一下,等放假回來跟我面談。小伙子的媽媽心里想,兒子是不是出什么狀況了,不過還是答應了兒子,給我來了電話,定好時間見面。

感覺不錯,又一次見到了年輕的朋友,聽他說說如何從高中過渡到大學,聊聊次獨立生活的印象。新的學校大多了,小伙子正在努力適應大學一年級的新環境。跟所有的新生一樣,生活翻開了嶄新的一頁,小伙子正在盡量調整自己。

聊著聊著,小伙子提到了父母送他去學校的事情。我問小伙子是否還記得當時的情景(對于每一位大學新生來說,這都是意義重大的一刻),小伙子沉默下來,呆呆地,然后慢慢回憶說:

"戴維,那天我爸爸哭得好厲害,我從來沒有見過他那樣。"回想起和爸爸分手的情景,小伙子動容地說。很明顯,雖然已經過去好幾個月了,但當時的情景依舊歷歷在目。"爸爸都有點語無倫次了。"小伙子接著說,"嘴巴里就不停地念叨著,`我愛你`,說了一遍又一遍,不停地說`我好愛你`。"

我沒插話,好讓小伙子多品味一下父親說過的那句話。過了一會兒,我問他:"那你媽媽呢,她怎么樣?"小伙子表情立刻不一樣了,嘿嘿笑著說:"她就說了幾句,大概就是,`我把牛奶放你的小冰箱了,別忘記啊,多只能保存一個星期。`"

他繼續模仿著母親的腔調說:"`還有,記得隨時上網查查飯卡里有多少錢,要是身上的現金用完了,就得去自助餐廳吃飯,到時候想去別的地方買飯菜可就不行了啊。`"

說完我倆都笑了。后,小伙子說:"后來就是要和爸媽說再見的時候了,爸爸轉過頭去,流著眼淚,后跟我又擁抱了一次,媽媽也過來抱了抱我,然后兩個人上了車。出發前,媽媽搖下車窗大聲喊,`不要喝酒啊!很危險的!`"

這就是小伙子爸爸媽媽當時說的后一句話。說著,小伙子又笑了,我也跟著笑了起來。

小伙子的媽媽我了解,是個心地善良的母親。跟兒子告別時所說的那些話很正常,每一對父母都會這么做,根本的原因嘛,就是害怕。

讀到這里,大家或許會想起送孩子上大學時的情景,也或許這24小時很快會到來。也許你的孩子才兩歲,上大學還是很遙遠的事,所以壓根就沒去想過那24小時。不過,只要是做了父母的人,不管是哪個階段,都能或多或少在上面這位母親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換句話說,在養兒育女的過程中,大家之所以采取某一種教育方式,根源可能就在于害怕。

梅麗莎、賽西和我有時候會說起那些我們輔導過的家長,其中就有這類父母。他們教育孩子,不是因為愛,而是出于害怕。梅麗莎說的很有道理,她覺得,如果父母因為害怕而教育子女,結果往往會事與愿違,孩子從家長身上學不到多少好東西,家長也起不到示范作用。出于害怕而教育孩子的父母就是被動型家長。

我們的目標是引導家長從被動型轉變為主動型,培養有心、用心、聰明且富有智慧的父母,換句話說,就是培養家長的積極意識,使他們對孩子的需求保持高度敏感,積極參與孩子的成長,始終與孩子保持強大的情感紐帶。相反,假如家長一味采取"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的態度,那就很難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父母也就變成了被動消極的個體,很難做到防患于未然了。

在我看來,前面這位父親就是"主動型"的典型例子。這位父親清醒地認識到,兒子已踏上人生的一段新的旅程,做爸爸的再也不能像以往那樣呵護和照顧他了。當他凝視兒子的臉龐時,不由得回想起過去的那些歲月—兒子如何從襁褓里的嬰兒開始,24小時天長大,教兒子打球、騎車、背誦九九乘法表、刮胡子、開車、打領帶、邀請女孩子一起跳舞……那些情景,可以說是歷歷在目,父親情不自禁地流下淚來。內心深處,這位父親對兒子充滿了愛意,教育孩子的方式就是源于父愛的。

3親子關系重要的元素

前兩天我和一位朋友(是真正的朋友,不是"臉譜"上的那種)一起吃午飯。朋友家里有兩個兒子,有一次去公園玩,其中一個兒子叫麥克斯,爬到金屬欄桿上玩,朋友則在一旁看著他。麥克斯彎著小小的身軀,在欄桿中間自如地穿過去穿過來,一會兒正著爬上去、一會兒倒著滑下來,一會兒橫著爬、一會兒豎著走,一會兒臉朝向外面、一會兒背對著外面,身體跟個面包卷似的柔軟,活像一只機靈的小猴。每次轉過臉來看到爸爸在注視著他,麥克斯就說:"爸爸,你來試一下吧。"

然后我這個朋友就回答說:"麥克斯,我像你那么大的時候,也很喜歡這樣做的。"

小麥克斯停下來,天真無邪地看著爸爸說:"來嘛,很好玩的。"

麥克斯說這話其實是在發出邀請,邀請爸爸一起玩耍,倆人一起來發展親情,溝通、交流。

有時候,孩子們會直接發出邀請,但有時候不會。有時候,我們會忽視孩子的邀請,原因是手頭的雜事太多或工作太忙,日程太緊張而分秒必爭,又或者忙于打理自己的心情,所以根本就沒注意到孩子的需求。

想要跟孩子交流和溝通,就必須注意傾聽,留意孩子發出的信號。就拿這會兒來說吧,寫這一段文字的時候,我注意到旁邊那一桌坐了一對父母,對面是他們十幾歲的兒子,頭發亂蓬蓬的沒梳過,上身穿了件舊T恤,下身穿著牛仔褲,他的父母呢,卻穿著西服和套裙。現在是禮拜天的上午,所以我的直覺是,這家人要上教堂做禮拜,特地選擇了納什維爾這家棒的咖啡廳,一家人坐下來好好吃頓早餐。咖啡廳的早點很不錯,對于任性逆反的青少年應該有足夠的吸引力,可以讓他們在禮拜天的上午早早起床,乖乖地跟著父母上教堂做禮拜。這對父母可真有辦法,吃著巧克力松餅加摩卡咖啡跟兒子交談(還有心靈溝通)。后來,男孩站起身去了衛生間,那一刻我真想走過去,握住他爸爸媽媽的手,說我真的很佩服他們。

再后來,那一桌不時傳來笑聲,話題也在不斷變換,好像談論的話題越來越嚴肅了。不好意思,我確實是在偷聽他們說話來著,總之我聽到當爸爸的在說:"過兩個月你要考駕照了,我們來說說這個事吧。"男孩子聽了滿面笑容地回答:"好的。"所以說,一邊吃巧克力一邊談話,不管談什么,都會順利得多。像這對父母就很聰明、很有創意,兒子正處于比較煩人的青春期,父母仍然想方設法和他溝通交流,算是相當用心的家長了。

大家現在明白了吧,這樣的溝通和交流,它的主要元素有哪些呢?答案是:創意(時間、早點、很棒的咖啡廳),笑聲(夾雜在嚴肅的話題中),共處和分享。

許多父母往往容易忽視這些元素,不記得將它們融入子女教育當中,卻轉而一門心思地指導子女、教授他們技能、糾正他們的過錯,或者對他們嚴加管教。或者說,他們都忘記了享受快樂時光,和孩子們一起歡笑、一起創造也是很重要的,這些元素和父母們通常所做的事情其實并不沖突。

4 愛的邏輯與謊

和學齡前兒童的家長們聊天很有意思,因為同樣是父母,和青少年的父母比較起來,他們卻有著明顯的區別。孩子越小,父母臉上流露出來的希望和信心顯得越多,感覺周圍的事情還在自己的掌控之中,還能經常講講家里孩子們的一些趣事。

然而,等到孩子十幾歲時,世界就好像變了個樣似的。我們現在就來看看青春期孩子的普遍問題——動不動生悶氣,沖父母翻白眼,對人愛理不理的,等等。如果我們告訴學齡前兒童的家長們,您的兒子、女兒再大一點兒,一樣會厭煩爸爸媽媽,一樣會對爸爸媽媽愛理不理的,家長們可能會嚇一大跳,張大眼睛不敢相信地說:"不會的,我們家女兒才不會……""真的嗎?青春期的男孩兒每個都這樣?"

你可別不信,舉幾個簡單的例子:媽媽想跟兒子談談老師發來的電子郵件,還沒進入正題,兒子已經拿出手機,發起短信來;爸爸跟14歲的女兒說,感恩節那天要有禮貌,對家人說上一兩句感謝的話,話還沒說完,女兒就滿不在乎地說:"好了,爸,我知道了。"和青春期的孩子說話,要么是中途被打斷,要么就是還沒說到3分鐘,孩子的目光就呆滯起來。

這個時期的家長有一個普遍感受:孩子不聽家長說話,我做什么孩子都不喜歡。問兒子在學校過得如何,兒子連頭都不抬:"媽,我還有功課要做呢。"叫女兒吃飯吧,女兒卻說:"事兒還沒做完呢。"至于"謝謝"兩個字,仿佛與孩子無緣。總之,這時候的孩子,懶得和父母說話,甚至很少正眼看父母一眼,更別說喜歡爸爸媽媽了。

對于這些現象,我們想要說的是:

(1)孩子們個個耳聰目明。

就在上周,我和一對母女有過一次有趣的交流。之所以把這個故事講出來,就是為了說明,父母和子女之間不能有效溝通的一些原因。

事情是這樣的:媽媽想讓女兒柯特妮多花點兒時間陪伴家人,于是決定找她好好談談家庭的重要性,可是才說了幾個詞,柯特妮便發起呆來,眼睛愣愣地盯著前方。看著女兒這副模樣,媽媽只好倒回去重頭再講,周而復始地講了好幾遍,可女兒仍舊不為所動。后,媽媽只好轉換了話題,對柯特妮說,妹妹來告過狀了,說柯特妮姐姐在家里表現得很不禮貌。聽了這話,柯特妮干脆往沙發上一靠,懶得理睬媽媽在一邊的嘮叨。

事后,我私下問15歲的柯特妮:"怎么回事呢?真的不想聽媽媽說話嗎?"柯特妮靦腆地笑了,說:"不是啦,我媽給我的建議其實挺好的。"所以說,媽媽其實是誤會了柯特妮當時的反應—或者說,她以為女兒沒有任何反應,但其實是一種錯覺。

對于自己在孩子身上有何種影響力,家長們往往并不知曉,這是因為孩子們的心思往往不會通過眼神表露出來,更不會直接告訴媽媽說:"媽媽,謝謝您的忠告。"由于這個緣故,許多家長便一路嘮叨下去,沒完沒了地說教。

做親子教育的人(包括我們)經常會強調一點,就是父母在教育青春期的孩子時,一定要有的放矢、有備而來。實踐中的確如此,不過還有一點也很重要,就是說話要注意分寸,父母不論說什么,孩子們都是能聽進去的,不管是兒子還是女兒,即使也就僅限于頭幾句。所以,父母想說話就得有分量,要讓孩子參與到交流中來,問問他們是怎么想的,對于某個問題是如何考慮的,重要的是明白父母其實是能夠影響青春期的孩子的,即便孩子的臉上沒有任何反應。

(2)父母希望從孩子身上獲得的,應該是尊重大于喜歡。

近年來,在家長群體中比較提倡和孩子交朋友,做"哥們兒"。這其實是針對我們這一代人提出來的,因為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父母都是比較獨斷的類型。"哥們兒式的家長"一反上一代人的傳統,想讓子女更為親近父母,分享情感和想法,所以有它的可取之處。不過話說回來,青春期的孩子即便想和父母親近,也不大會表現在面子上。我就記得一個七年級的女生告訴過我,說她以后要和媽媽保持距離,因為自己"都十幾歲了,不應該和媽媽親熱了"。

青春期的孩子可以說朋友一大堆,可是父母只有一對,所以要是父母一門心思地想做孩子的"哥們兒",那么他們可能失去的不僅是孩子的尊重,還會有孩子的安全感。說實話,我一直認為孩子若想學會自尊自重,有兩樣東西必不可少,一是安全感,二是有人欣賞。后者我們在上面已討論過,這里想要強調的是安全感,它意味著孩子心里清楚,跟自己比較起來,爸爸媽媽是更為強壯的人。

一旦孩子覺得自己是家中為強勢的人,這種安全感就會消失,為什么呢?因為孩子還小,無法背負如此重大的責任。記得幾年前有個十幾歲的女孩兒告訴過我,她之所以跟媽媽頂嘴,就是想故意找碴,讓媽媽責罰她。"我就是想讓我媽罰我,"女孩兒說,"感覺好像應該存心去惹她一下,看她會不會給我點兒顏色瞧瞧。反正我就想知道,她是當媽媽的,應該比我強吧。"

如果父母不夠強勢的話,孩子通常就會故意試探一番,逼迫父母拿出氣勢來對付他們;相反,一旦父母服軟,孩子就會底氣大增,扮演起小大人的角色來,滿以為既然爸爸媽媽不夠強壯,沒有能力照顧孩子,那么照顧父母理所當然就是自己的任務了。上述兩種情況都會讓孩子反感,并失去安全感。

不要懼怕扮演家長的角色,青春期的孩子喜歡父母也好,不喜歡父母也好,多半都是因為這個年齡階段的焦慮所致,與家長的教育方式沒有多大關系。隨著年齡增長和青春期的結束,孩子們自然會回過神來,父母也會因為自己的穩重和強勢而獲得孩子的尊重。

5長大成人的實質

幾年前我們舉辦家長教育課堂的時候,賽西專門請來了一群十幾歲的女生做客,在下課前安排了一次問答活動。我記得其中的一位媽媽學員問臺上的女生們:"媽媽這些年為你們做的事情中,有哪些增進了你們和媽媽之間的親近感呢?"一位高三女生立刻回答說:"每天早上我下樓去的時候,看見媽媽總是捧著本《圣經》在讀,一邊還在她的禱告日記本上寫東西。我和媽媽都沒提起過這事,但是它對我和媽媽之間的感情有很重要的影響。媽媽這么做讓我覺得很安全,我可以信任媽媽。"

過了幾天,我見到了這名女生的媽媽,把女孩兒的原話轉告了她。這位媽媽的反應既誠實又自然:"我之所以這么做是因為實在沒辦法。每天早上我都要靜下心來,一個人讀讀《圣經》,這樣做并不是想給女兒樹立一個虔誠的榜樣,雖然說句實話,我是想這么做的。之所以要讀《圣經》、做禱告,是因為情勢所迫,別無選擇,養孩子真是太艱難了,我一個人沒法扛下來。"

尤金 彼得森就曾說過:"做父母的一個主要任務就是暴露自己的懦弱,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向世人展示長大成人的實質—豐滿、有血有肉的人生。"

懦弱似乎是父母、特別是有信仰的父母的大敵,因為在常人眼里,做父母的"理應是"強壯的人,有自制力,凡事都在自己掌控之中。可是現實中我們是什么樣的人呢?一句話,這些品質我們并不具備。

記得有一次,中心舉辦一個母女座談會,我和賽西給一千多名女性做報告。聽眾中就有人問我:"可以告訴我嗎,如何才能保障我家孩子長大以后,既能一心信奉耶穌,又能盡善盡美呢?有什么訣竅嗎?"聽完這話,我轉過身面向所有的聽眾,臉上帶著微笑,用自己所有的智慧和熱情回答道:"沒有。"

確實沒有這樣的訣竅。不過打那以后,我一直覺得這個問題真的很有意思—大家聽出問題背后的潛臺詞了嗎?是否感覺到了提問者的恐懼("訣竅"二字,意思是說"從來都沒人教過我,現在希望你能教我")?還有提問者心中對掌控孩子未來的渴望("……如何才能保障我家孩子長大以后,既能……又能……")、以及她內心信任的缺失?其實,類似的問題我經常聽到,我自己也有過這些疑問。

內心充滿恐懼,想要掌控未來,渴望一切皆有保障,甚至凡事都要往自己所期待的方向發展,所有這些都掩蓋和壓抑了父母身上的懦弱。懦弱即意味著放手,意味著失去保障,意味著順其自然,凡事都不要苛求。

可是如何才能做到呢?打開天窗說句亮話吧—只要是人,就都是懦弱的,即便是那些在旁人眼里堅強、虔誠、有自制力的家長們。其實大家跟我一樣,心里都明白,我們都是懦弱的人,逞強是行不通的,這也是孩子渴望從父母身上得到的。

媒體評論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

他們是生命對于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借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旁,卻并不屬于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于明天,屬于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

——紀伯倫 《先知》

"我次做你的母親,你次做我的女兒,讓我們彼此關照,共同成長。"

——希拉里?克林頓 美國前國務卿

"對孩子的了解,讓我們更有力量。"

—— 《西爾斯親密育兒百科》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來自nc106**的評論:

語言通俗,例子生動,沒有枯燥難懂的理論,啟發家長思考,挺不錯的。

2017-11-18 17:59:22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主要是自營沒有貨

2015-01-18 20:45:11
來自杉杉朱**的評論:

剛收到,看后給評論,先好評!

2015-04-12 15:57:49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
主站蜘蛛池模板: 衢州市| 米易县| 洞口县| 闸北区| 页游| 武陟县| 商城县| 阜南县| 区。| 许昌县| 雅安市| 紫阳县| 安化县| 江川县| 滁州市| 嘉鱼县| 平乡县| 康定县| 开封市| 津市市| 安图县| 读书| 容城县| 哈密市| 靖安县| 南雄市| 玉龙| 白朗县| 屏山县| 鹿泉市| 虞城县| 普格县| 西和县| 莒南县| 台山市| 龙门县| 永州市| 六安市| 娱乐| 抚宁县| 六盘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