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阿德勒的十三堂生活自修課,一步步帶領你的心靈與世界和諧相處,走出自己孤單的島嶼,找到理想的生活狀態。心理學大師阿德勒在本書中生動細膩地闡述了作為獨立個體的人各種形態、特質、行為習慣,進而剖析出適合自己的人生任務,修飾我們的生活風格,幫助讀者建立正確的人生態度和社會興趣,從而達到理想的生活狀態。
1:心理學大師阿德勒經典之作,風行西方世界、臺灣地區的通俗心理學療愈書!
2:一套涉及兒童教育、心理健康、人性透視和心靈勵志的通俗心理學讀物,幫助你更好地發揮自身潛能、理解他人,放大人生的格局!
3:通俗閱讀、案例分析,幫助你解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心理問題。
不僅是一套心理學經典著作,更是一套適用性強的人生指南:你對人生、事業、愛情、家庭的困惑,可以從這里尋找答案!
及時章:認清所處的世界 第二章:你為什么而活? 第三章:人生最重要的任務 第四章:個體和社會的關系 第五章:愛情和婚姻的真相 第六章:性格決定命運 第七章:如何掌控情緒 第八章:自卑感與優越感 第九章:肉體和靈魂的聯系 第十章:青春期心理 第十一章:兒童和社會 第十二章 犯罪心理及預防 第十三章:早期的記憶
序
及時章:認清所處的世界
如何認知世界
每個人的心靈都必須要掌握一項技能,即:為了適應周圍的一切,要接受外部環境給自己帶來的各種認知印象。而心靈對周圍環境的各種認知,會讓人逐漸建立起某種理想的行為模式,在心靈上形成明確的目標,并為之追求。而事實上,這種建立過程從人類的嬰兒時期就已經開始。
目前為止,這種種的心靈表現,我們尚未找到具體、、清晰的專業術語,但卻無法否定它的存在。一直以來,我們都認為只有在心靈出現無力感時,才會有上面所述的表現。此外,當我們的行為能夠應對一定的改變,能夠在某種程度上自由行動,從而確立一定的目標。心靈的每一項活動都是通過這樣的方式確立目標,然后得以展開。而其中所包含的自由價值和主觀能動性,給予了心靈更加豐富多彩的認知體驗。
正如嬰兒一般,在迎接一個全新的世界時,初次從地上站起來的剎那間所感受到的,圍繞在身邊的無數潛在的危險和威脅的敵對存在,這種直觀的感受會影響嬰兒最初的行動嘗試,尤其是在嬰兒初次學習走路的時候面臨的種種困難和障礙,他們或許會因此飽受打擊,又或許會因此對未來充滿自信。但是,他們并沒有意識到自己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感受。而在成年人看來,這些看起來不值一提或者習以為常的小事,卻極大可能對孩子的心靈造成巨大的影響,并在此基礎上形成對這個世界的所有認知。
要了解這點非常簡單,只需詢問孩子們最喜歡什么游戲或長大后有什么理想即可。如果是一度行動受阻的孩子,那么他們很可能對刺激的、激烈的運動產生向往,在詢問他們的時候,他們通常都十分向往成為汽車、火車之類的駕駛員,又或者成為跑步、游泳等自由的運動,這就是孩子主觀地、直觀地表達對于消除行為上的障礙的強力愿望。而如果孩子的自由行動活動不受阻礙,心底沒有自卑與障礙感,這類孩子的人生目標和心靈行動往往指向一些真正的自由行動。而對于這種自卑感與障礙感,通常會出現在身體發育緩慢和先天病弱或殘缺的孩子身上。那么相同的,先天性聽力殘缺的孩子會因為對聲音充滿極大的興趣而在很大概率會變成音樂喜好者,對十分積極陽光、歡快的音樂曲調喜歡。先天性視力殘缺的孩子則更喜歡通過視覺來了解和認知整個世界。 序言 阿爾費雷德 阿德勒,他是現代著名的精神分析家,也是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先驅,被稱為現代“個體心理學”之父,他和弗洛伊德、榮格并稱為現代心理學的三大奠基人。
阿德勒出生于奧地利維也納,是家里的第二個兒子,父親是一名富裕猶太商人。阿德勒自幼身患先天性殘疾,身體羸弱多病,5歲時一場幾乎致命的重病讓他在心里對死亡產生陰影,也讓他決心長大后當一名醫生。阿德勒在幼年時因身體問題受到歧視,產生悲觀敏感的心理狀態,他渴望擺脫這種狀態,因而對心理學產生濃厚興趣。成年之后,阿德勒就讀于維也納大學,并取得醫學博士學位,畢業后當過軍醫、醫學院教授和心理醫生,在美國和歐洲各國診治心理病人,并發表心理學方面的演說。他認為:“人不為事物表象所迷惑,而是被自己對事物的想法所迷惑。”他倡導人類發展自我個性與社會群體精神,強調“個體人性的關鍵,在于他賦予生命什么意義。”這些觀點對現代心理學產生了深遠影響。
二十世紀早期,阿德勒受到弗洛伊德的影響,成為“精神分析學會”的重要成員,后來兩人在學術理論上產生分歧,阿德勒離開了“精神分析學會”,建立了“個體心理學學會”,從此以后,他與弗洛伊德正式決裂,致力于發展和完善 “個體心理學”理論體系。1912年,阿德勒《神經質性格》,推出自己的學說概念,為個體心理學派奠定了理論基礎。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的價值在于,通過提高人對社會的興趣,讓人們明白了許多人生問題,思考“什么是生命的意義”,從而改變人的生活態度和價值觀念,重新樹立一個健康樂觀的生活目標。阿德勒的人生哲學強調,心理問題其實是社會問題,是個人跟全體社會相聯結的一種感覺,“那些對人類沒有興趣的個體,在生命中往往會遭遇極大的困難,并且對他人造成極大傷害,就是這類個體導致人類所有的失敗。”
在阿德勒人生哲學體系中,主要探討幾個人生問題,首先,他認為人生目標決定人類心理和生命軌跡。如果人們的日常活動沒有經過修正和引導,就不會產生思考,也不會有目標和夢想。而個體心理學對于思考人類生活的全部表現,就在于體現“朝向一個目標”。如果人們有一個常在目標,他的每個心理傾向必然遵守自然法則,時刻追尋著某種驅動力量,朝著目標前進。
第二,阿德勒提出,從古至今,人類的生活形態建立在群體社會的基礎之上,如果個體成員無法進行自我保護,必然會通過群居生活集結力量。人類是一種軟弱的動物,幾乎不具備單獨生活的能力,為了在這個星球上繼續生存,人們必須為軟弱的軀體補充群體力量,這要通過社會生活和分工才能實現。
第三,人類的性格體現出某種環境特征,是一種生存模式,而不是遺傳因素,因而性格可以通過一些外力來改變。人生目標則是影響性格、生命格調、行為、世界觀的重要因素。
第四,人的一舉一動表現出他的社會感,一個人適應社會的前提是不破壞群體生活,對環境抱著融洽相處的態度。這種態度是衡量人格分類的標準,他如何面對環境困難,直接決定了他是樂觀還是悲觀。
本書是阿德勒的人生哲學的重譯本,以簡潔明晰的語言再現這位心理學大師的理論,并突出他所強調的人類的自我觀念,不論我們做什么,我們的每一種行為都是個體對生命的答案,我們必須顧及自己是人類社會的一分子,聚居在這個地球上,要以正面樂觀的態度對待適應的環境。
阿德勒的人生哲學是一場心靈之旅,也是關于人生觀的學問,希望本書的譯文能指導讀者完善自己的心靈,正確認識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譯 者
搬家忘了改地址,書送到舊房東家去了。順豐快遞小哥知道后,態度很友善,立馬過去幫我取回了快遞。更讓我感動的是,他不光幫我取回了當當自營的書,連其他商家買的書也幫我一起取回來了(我沒好意思麻煩他,他主動幫我取了其他快遞公司的書,超級感動)天黑時,快遞小哥按我家門鈴,說“挺重的,太難拿了,我幫你用車子送過來”為順豐小哥點贊。書的質量很好,還未開封,包裝很結實。很波折但很感動的一次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