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8年以來,中國經濟中的“人口紅利”消耗殆盡,每年8%以上增速的“中國奇跡”風光不再。未來15-20年,中國經濟能否保持中高速增長?通過調整人口政策,能給經濟增長帶來哪些新動力?本書以獨特的視角,從研究中國經濟發展的“人口因素”入手,借鑒世界各國經驗教訓,揭示了中國經濟下行的深層次原因,提出了中國人口政策方面的“生育管制”和“流動管制”帶來的各種不利經濟增長的后果,為各級政府制定促進經濟增長的經濟政策與改革方案,提供了一條嶄新的思路。
從能生育一個孩子到能有兩個孩子,在以前,是很多人的夢想。但現在這個夢想已經可以實現。我想很多人應該感謝周天勇老師,因為他及其他經濟學家的不斷努力和建言,才使得實行了多年的計劃生育政策得以改變,從“一孩”政策變為“二孩”政策。認識周老師后,他就成了一位我非常尊敬的長者。因為他是專業的,對于我們編輯提出的問題,他不看稿子都能地說出相關數據,并及時給出相關的解答;他是有國家情懷的,對于經濟這個關乎國家命運的基本問題,他用了兩年時間去思考去總結,并把他的研究成果集結成書,以為政策制定者提供參考;他是無畏的,對于有爭議的問題,他不回避,而是選擇坦然面對,用數據和事實說話;同時,他也是一個有趣味的人,他的攝影技術很好,漫步在奧林匹克公園,舉起手機隨手拍下美景,感悟春天生命的萌發,同時也在思考國家的政治經濟問題,也許不經意間,您在那里就會與他偶遇。一個善于攝影的人,他的選角肯定很好,而作為一個經濟學家,從不同的角度去研究問題同樣非常重要,把中國經濟下行的趨勢與實行了多年的計劃生育政策相聯系,這本身就是一種很好的視角。重要的事情是“發現問題”,而不是“解決問題”,但如果兩者都能做到,那就難能可貴了。在這本書中周老師和王老師重點是去“發現問題”,而作為姊妹篇的《跨越發展的陷阱》一書周老師則重點就是去“解決問題”。
對于中國經濟的連續下行狀態,究竟是像有的學者認為的是一種常態,即經濟高增長后自然會進入中低速發展階段,還是像有的學者認為是外因造成的,即中國經濟增速下行主要是受外部世界宏觀經濟的影響。但通過作者的思考和研究,他們認為中國經濟下行深層次的原因,是中國特有的長期的強制性計劃生育,超低生育率,造成了人口增速放緩和人口少子化、經濟主力人口收縮和老齡化,以及政府干預和體制梗阻造成的人口流動不暢和城市化中斷。只有弄清經濟下行的深層次原因,才能在此基礎上謀劃對癥的戰略思路,采取針對性的措施,出臺有效的政策,以減小宏觀調控的副作用,提高調控的效果,終實現經濟的繁榮輪回。
周天勇,經濟學博士,教授,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副所長,中共中央黨校校委研究室副主任,北京科技大學博士生導師。 社會兼職有:中國城市發展研究會副理事長兼城市研究所所長,國家行政學院、北京科技大學、東北財政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等教授,國家發改委價格咨詢專家。研究領域為社會主義經濟理論、宏觀經濟、經濟發展和增長、勞動經濟、中小企業、金融風險、城市化、國企改革、農業經濟等。在上海三聯出版社、經濟科學出版社和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出版有《勞動與經濟增長》、《效率與供給經濟學》、《金融風險與資本社會化》、《中國經濟命運與前景的深層次思考》、《新發展經濟學》、《中國政治體制改革》、《國有企業改革攻堅》、《現代國有資產管理體系模式》、《走出決策的經濟誤區》、《走出發展的體制障礙》、《中國:經濟運行與結構轉換》和研究生用《高級發展經濟學》等專著和教材。近年來就國家整體負債、公平與效率、政府各部門收費、財政體制、官民供養比、水電開發、中國增長的危機等方面發表的文章,引起了各方面的高度關注。
王元地,男,四川大學教授,中共黨員。2012年以“人文社科青年百人計劃” 引進人才進入四川大學工作,聘為副研究員,2014年破格聘為博士生指導教師,并擔任四川大學創新與創業管理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入選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后備人選,2015年破格晉升教授。研究方向為:技術許可和交易、知識產權保護、企業創新國際化和后發國家技術追趕。作品有:《中國自主創新政策評價研究》(獨著)、《中國區域創新體系發展的理論與實踐》(合著)、《現代企業理論》(聯合主編)、《戰略管理理論與實踐》(主編)等。
第1部分中國經濟學界的未解之謎
1問題的起因/00
11中國奇跡:經濟高速增長30年/00
111經濟實力快速增長/00
112從農業經濟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轉型/00
113對外貿易的“引進來”和“走出去”/00
114人民生活從溫飽到小康/0
12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成因/0
121高生育率積蓄了大規模的剩余勞動力/0
122剩余勞動力優勢成功嵌入全球產業鏈/0
123經濟主力人口的創業創新動力/0
132008年經濟增速開始下行/0
131工業生產轉入了過剩/0
132消費、投資增速下行和突然放緩/0
133傳統的出口優勢逐步趨弱并已消失殆盡/0 2經濟下行的“兩家爭鳴”與質疑/0
21經濟本不應進入中速增長階段/0
211“中速增長常態論”的邏輯推理和政策主張/0
212對“中速增長常態論”的商榷/0
22經濟下行不是外因所致/0
221“增速下行外因論”的邏輯推理和政策主張/0
222對“增速下行外因論”的商榷/0
目錄第2部分學術爭論與歷史演變
3人口與發展:理論述評與事實/0
31人口與經濟關系理論的回顧與評述/0
311適度人口論與人口控制主張/0
312《增長的極限》與人口資源悲觀論/0
313市場機制調控家庭生育決策的基本過程/0
314人口流動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研究述評/0
32人口增長與工業化發展/0
321人口增長是工業化的必要條件/0
322人口增長方式轉型也是工業化的產物/0
33人口流動、城市化及工業化發展/0
331人口流動加速城市化的進程/0
332城市化與工業化發展的互動/0
34人口、工業化與生態環境的動態協調發展/0
341人口增長與資源的協調發展/0
342人口、工業化與環境的協調發展/0
343人口、工業化與生態環境的動態發展/0 4生育權與遷移權/0
41生育權與遷移權的界定/0
411生育權在個人和國家間的歸屬之爭/0
412遷移權在個人與國家間不同的安排/0
42 生育權的經濟學分析/
421生育權的經濟學解釋/
422生育權行使的經濟學探討/
43 遷移權的經濟學分析/
431遷移權的經濟學解釋/
432遷移權行使的經濟學探討/ 5 世界經驗:基于不同生育權和遷移權的配置/
51 基于不同生育權配置的國際經驗/
511美國不干預的生育及經濟發展/
512日本指導性計劃生育與經濟的先富后低/
513韓國指導性計劃生育歷程/
514中國臺灣地區的指導性計劃生育/
515計劃生育政策在印度的流產 /
516不同生育權配置的國際經驗總結/
52 基于不同遷移權配置的國際經驗/
521美國的人口遷移自由/
522日本的人口遷移和住民登記/
523法國的遷移自由和流動人口管理/
524俄羅斯人口遷移及其低流動性/
525印度的人口遷移與貧民窟的形成/
526不同遷移權配置的國際經驗總結/
第3部分中國人口生育管制的經濟后果
6 “人口坑”與經濟增長的陷阱/
61 “人口坑”深淺與經濟高增長時間的長短/
611工業化階段的“人口坑”與經濟增長速度/
612中國“人口坑”與經濟增長速度放慢/
62 人口增長變動對經濟增長速度的影響/
621即期影響:人口增長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622長期影響:人口變動的20年延期影響定理/ 7 人口結構失衡和老齡化的經濟后果/
71 人口結構與經濟排浪式變動及增長波動/
711人口變動與消費、投資和出口變動的數理關系/
712人口變動引致國民經濟排浪式衰退/
72 未來經濟長期承受的下行和老齡化壓力/
721國民經濟未來長期面臨的下行壓力/
722未來老齡化加劇的諸多難題/
第4部分中國人口流動管制的經濟后果
8 人口進入城市和退出農村的障礙和問題/
81 流動人口市民化的進入障礙/
811中國戶籍管理制度變遷與人口流動/
812社會保障與公共服務的不公平/
82進城農民工人口的農村財產退出障礙/
821農民理性經濟人與退出資產障礙和機會成本/
822出租退出困境與其他退出方式比較/
823農地制度復雜性與建設征用為國有之弊/ 9 城市化流程的扭曲和消費塌陷/
91 “青出老回”與漂泊于城市/
911人口城鄉鐘擺式和不同地頻繁流動/
912人口從農村到城市的“青出老回”/
913不返鄉的農民工人口在城市中漂泊/
914大多數國家能夠市民化的城市化/
92城市消費抑制和農村消費塌陷/
921流動人口干預制度下的城市消費抑制/
922“青出老回”流程與農村消費塌陷/
結束語/
參考文獻/
0000
PART ONEThe Unsolved Mystery in China’s Economic Community
1Origin of the Problem/ 00
11Chinese Miracle: The 30 Years of High Economic Growth Rate/ 00
111Rapid Growth of Economic Strength/ 00
112Transition from Agricultural Economy to Modern Industrial Economy/ 00
113“Bringing In” and “Going Ou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00
114From Subsistence to Moderate Prosperity/ 0
12The Reasons of China’s High Economic Growth/ 0
121High Fertility Rate Saving Huge Surplus Labor/ 0
122Successfully Integrating Surplus Labor Advantage into Global Industrial Chain/ 0
123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by Population as Major Economic Force/ 0
13The Slowdown of Economic Growth Since 2008/ 0
131Industrial Product Turning into Overall Surplus/ 0
132Downturn and an Abrupt Slowdown of Consumption and Investment/ 0
133Traditional Export Advantage Exhausting Gradually/ 0
2Two Theories of Economic Downturn and Doubts/ 0
21The Economy Should Not Enter Intermediate Speed of Growth/ 0
211The Logic and Policy View of “Medium Growth as Normal”/ 0
212Discussion over “Medium Growth as Normal”/ 0
22Economic Downturn Is Not Caused by External Factors/ 0
221The Logic and Policy View of “External Causes of Economic Downturn”/ 0
222Discussion over “External Causes of Economic Downturn”/ 0
Contents
PART TWOAcademic Debate and Historical Evolution
3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Theoretical Review and Facts/ 0
31The Review and Discussion of the Relationship Theory of Population and Economy/ 0
311Moderate Population Theory and Its View of Birth Control/ 0
312“The Limits to Growth” and Pessimistic View of Population and Resources/ 0
313Basic Process of Family Planning under Market Mechanism/ 0
314Reviews of Literature on Population Mobility and Economic Growth/ 0
32Population Growth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0
321Population Growth as Necessity of Industrialization/ 0
322Transition of Population Growth as Outcome of Industrialization/ 0
33Population Flow,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0
331Population Mobility Speeding up Urbanization Process/ 0
332Interactions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0
34The Dynamic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Population, Industrializatio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0
341Harmonious Development between Population Growth and Resources/ 0
342Harmonious Development among Population Growth, Industrializatio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0
343Dynamic Development among Population Growth, Industrializatio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0
4Reproductive Right and Migration Right/ 0
41The Definition of Reproductive Right and Migration Right/ 0
411Dispute over ownership of Reproductive Right between Family and Government/ 0
412Different Arrangement of Migration Right between Family and Government/ 0
42The Economic Analysis of Birth Rate/
421Economic Explanation of Reproductive Right/
422Economic Discussion over Exercise of Reproductive Right/
43The Economic Analysis of Migration Right/
431Economic Explanation of Migration Right/
432Economic Discussion over Exercise of Migration Right/
5Experience in the World: The Distribution Based on Different Reproductive Right and Migration Right/
51The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Based on Different Reproductive Right/
511Nonintervention Experience of the United States/
512Instructive Birth Control in Japan and Its Economic Up and Down/
513History of Instructive Birth Control in Korea/
514Instructive Birth Control in Taiwan/
515Miscarriage of Birth Control in India/
516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of Different Arrangement of Reproductive Right/
52The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Based on Different Migration Right/
521Free Migration of Popul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522Reproductive Right and Residential Registration in Japan/
523Free Migration of Population and Floating Population Management in France/
524Migration of Population and Low Mobility in Russia/
525Migration of Population and Formation of Slum Problem in India/
526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of Different Arrangement of Migration of Population/
PART THREEThe Economic Consequence of China’s Population Planning System
6“Population Pit” and the Trap of Economic Growth/
61The Depth of “Population Pit” and The Time Length of High Economic Growth/
611“Population Pit” at Industrialization Stage and Economic Growth/
612“Population Pit” and Economic Slowdown in China/
62The Influence of the Change of Population Growth on Economic Growth Rate/
621Immediate Influence: Population Growth over Economic Growth/
622Long-term Influence: Theory of 20-year Delay Effect of Population Growth/
7The Economic Consequence of Unbalanced and Aging Population Structure/
71Population Structure, Huge Economic Change and the Fluctuation of Increase/
711Arithme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Consumption, Investment and Export Fluctuation/
712Population Change Leads to National Economic Downturn as Waves/
72The Downward and Aging Pressure on Economy in the Future/
721Long-term Economic Downward Pressure of National Economy/
722Numerous Difficulties from Aggravating Population Aging/
PART FOURThe Economic Consequence of China’s Population Flow Regulation System
8The Barriers and Problems of Population Entering Cities and Exiting Rural Areas/
81The Entry Barriers of theCitizenization of Migrant Population/
811Transition of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and Population Movement in China/
812Inequality of Social Securities and Public Services/
82The Exit Barriers of Rural Property for Migrant Workers in Cities/
821Exit Barriers and Opportunity Cost for Farmers as Rational Economic Man/
822Dilemma of Renting to Exit and Comparison with Other Methods/
823Complexity of Rural Land System and Fraud of Acquisition as State-owned/
9The Twist of Urbanization Process and Consumption Downfall/
91“Out at Young Age and Return at Old Age” and Drifting in Cities/
911Frequent Migration of Population among Multiple Destinations between Rural a
516不同生育權配置的國際經驗總結
從以上對世界不同國家實行的生育政策及社會經濟后果分析來看,無論是實行了指導性計劃生育政策還是因為歷史原因導致的人口減少,對一個國家人口增長及社會經濟的深層次負面影響都是巨大而長遠的。
首先,人口生育率降低到世代更替水平以下后,很難在短期內通過鼓勵和刺激生育的政策得以恢復。比如日本,人口生育率從1949年的43降到1960年的2,只用了10多年的時間;從1970年開始停止對人口生育的管制,人口生育率在40多年也未恢復到2,2015年總體生育率也只有14。而印度因為文化、宗教等復雜因素對人口計劃生育的抵制,至今人口生育率仍高于世代更替水平,2013年為248。
其次,人口的長期萎縮會危及種族延續和國家安全。比如日本,2013年人口約為127億,預計到2060年,日本人口大概減少為086億。聯合國世界人口展望方案顯示,到2100年,日本人口在世界人口中的占比將從2013年的176%降到09%,人口只減不增,逐漸衰落直至消失。
,最顯著也最重要的是,人口的減少將會直接影響國家經濟的增長。人口不斷減少,使得日本、韓國和中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在后工業時代失去了經濟持續增長的動力,表現出下行、老態及疲軟等不良反應,與后發新興經濟體印度相比,缺乏勞動力和創造力的優勢。據世界銀行的統計數據顯示,2014—2015年,日本GDP增長率分別為-01%和04%,韓國的經濟增長為33%和26%。中國臺灣地區的經濟增長在2008年后經常“保1爭2”,甚至一度負增長,2015年經濟增長為085%。印度近乎失敗的人口生育控制并沒有造成人口的快速下降,使得印度的經濟增長具備了重要的人口優勢。印度近年來的經濟增長一直保持在5%以上的水平,2015年更是高達76%,首超中國并領跑全球,成為全球經濟增長最快的大型經濟體。實行指導性計劃生育政策的國家和地區,如日本、韓國及中國臺灣地區,均呈現明顯的“先富后老”特征,這些國家和地區在人口興盛時期完成了工業化,但在后工業時代卻面臨著人口萎縮和經濟低迷的壓力;印度則由于具備人口優勢在未來的經濟發展中具有相當大的潛力。
52基于不同遷移權配置的國際經驗
目前,大多數國家的憲法及法律都賦予了公民自由遷移的權利,但仍有部分國家不同程度地將遷移權收歸國家所有。總的來看,國家憲法賦予了公民遷移自由的權利,但從經濟學的角度分析,國家的管理體制限制了公民的遷移自由,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必將影響城市化進程。這里我們主要分析國際上的兩種遷移權配置方式:及時種配置方式,包括美國、日本和法國等在內的國家,其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保障了公民的遷移自由,這些國家公民的遷移自由權在法律和經濟學層面均歸屬個人支配。第二種配置方式,包括俄羅斯、印度等在內的國家因社會保障體系、種族歧視及城市化建設不足等因素,公民的自由遷移權利受到國家的干預,盡管在法律層面遷移權歸公民個人支配,但在經濟學層面遷移權卻受到國家的“半管制”。本節通過梳理世界不同國家的人口遷移權配置方式,分析各配置方式對城市化進程、經濟發展產生的影響,并從中總結經驗。
521美國的人口遷移自由
美國法律和歷年法院判例賦予了公民自由遷移的基本權利,還保障了公民在各州享受的優惠、平等和豁免權。在美國,與遷徙權相配套的各項權利受憲法保護的依據是“優惠與豁免條款”
美國聯邦憲法》第4章第2節規定:“每個州的公民均享有諸州公民所有優惠和豁免權。”《美國聯邦憲法》第14修正案規定:“所有在合眾國出生或者入籍、并受制于其管轄權的人,都是合眾國和其居住州的公民。任何州不得制訂或者實施任何法律,來剝奪合眾國公民的優惠和豁免權利。”和“平等保護條款”
平等保護條款規定:“各州不得在其管轄區域內,對任何人拒絕提供法律的平等保護。”。根據這兩個條款,遷移、流動人口有權享受流入地州政府提供的各項服務保障,而且新遷入的居民與本州居民享受同等待遇,流入地政府有責任保障新遷入本地居民的各項權利(曹淑江,2007)。美國公民自由隨意的州際遷徙沒有造成美國社會秩序的紊亂,這得益于社會保障號(Social Security Number,SSN)制度的管理。1935年,美國政府為維持美國工人階級的生活穩定,推出了《社會保障法》(該法案最初名為《經濟保障法案》),這一法案被“新政”后的美國各屆政府不斷修正和完善,從而構成了美國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基礎。每個合法的美國公民都有一個社會保障卡,且社會保障號伴隨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美國人每到一個地方就要到社會保障機構辦理住所變更手續,以保障在該地享受各項權利。聯邦當局能根據遷移人口的住宿變更情況進行信息追蹤,了解、掌握、查詢、統計全國人口的遷移情況。社會保障號信息系統隨時記錄美國人口的遷移、流動、工作變動、收入變化以及繳納稅費等情況。各地區、各行業以及各部門都能通過社會保障號查詢公民的個人情況,社會保障號就像一只“看不見的手”隨時起著調節作用,保障美國的社會經濟有條不紊地運行。
美國人口在全國范圍內的自由流動促進了城市化的良性發展。得益于發達的鐵路網、州際公路網,以及家用汽車的普及,美國人口在城鄉、州際之間自由遷移。當前,美國是世界上城市化水平較高的國家之一,早在20世紀60年代,城市化率就達到了70%以上,2014年,城市化率高達815%
數據來源于世界銀行數據庫:城市發展指標,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例)data worldbankorgcn/indicator/SPURBTOTLINZS。,顯然這是人口自由流動的結果。鑒于美國政府對人口遷移和城市化的行政干預較少,美國的城市化進程基本都是依靠社會和市場的力量推動。美國人口遷移的方向在城市化的各階段有所不同,在集中城市化階段,人口主要從鄉村遷移到城鎮、小城鎮遷移到大城市;在城市郊區化階段,人口主要從城市遷移到郊區,形成大都市區。當前,美國的郊區化有效緩解了美國各中心城市人口密集、住房緊張、交通擁擠、環境污染等問題,改善了公民的城市生活質量。
522日本的人口遷移和住民登記
日本國憲法》明確規定日本公民享有遷移自由的權利。
日本國憲法》第3章國民的權利與義務中第22條明確規定公民具有居住、遷移及選擇職業的自由,移住外國和脫離國籍的自由:“1在不違反公共福利的范圍內,任何人都有居住、遷移以及選擇職業的自由。2不得侵犯任何人移往國外或脫離國籍的自由。”資料來源:《日本國憲法》,日本國駐華大使館,1946年11月3日公布,1947 年5月3日施行。日本從1952年開始通過“住民登記制度”對遷移人口進行管理(新華,2003)。每個日本居民持有一張“住民票”,相當于戶籍文本,它以每個居民的居住地為基礎設立,記錄個人姓名、出生日期、性別、當前住址等信息,以及個人居所變動、遷移、納稅等信息,它既是政府為個人提供公共服務的憑證,又是日本對遷移人口進行管理的制度。“住民票”跟隨公民的住址而移動,國民在遷移到其他地方前,首先要帶上新居住地的房屋租賃合同,到居住地區政府辦理“住民票”遷出證明,注明遷出的原因和計劃前往的地址。搬入新住址14日內要到新住地區政府辦理遷入登記,居住地點的信息登記要求十分詳細,這樣就變更了原來的“戶籍”材料,也就成為新遷入地的公民,并享受與當地居民同等待遇的子女教育、國民健康保險、公共設施利用及公共服務享受等社會福利。自2011年以來,日本又出臺了“住民基本情況網絡登記制度”,這是“住民登記制度”電子政務的一項重要舉措。該制度要求遷移人口安頓下來后,1個月內到當地行政部門登錄新居住地點,實現戶籍材料的自然變更,顯著提高了遷移人口管理效率。
何德功日本居民身份管理便于人口流動[EB/OL][2003-07-17].newsxinhuanetcom/world/2003-07/17/content_981062htm.
“住民登記制度”是日本人口遷移和戶籍管理中非常關鍵的環節,一方面,保障了日本人口遷移、流動的有序進行;另一方面,也加強了日本行政當局與居民的有效互動,即享受當地各種優惠政策與遵守當地的行政措施和法律,因為日本政府可以隨時掌握公民的行蹤。
世界各國的身份管理制度一瞥[EB/OL][2003-07-25].oldchinacourtorg/html/article/200307/25/70628shtml.“住民登記制度”雖不具備調控城市化人口流向和流量的閥門功能,但能對遷移人口進行有序管理。目前,日本屬于全球城市化水平較高的國家之一,2014年城市化率達到了93%,東京人口占日本總人口比例超過1/4。由于高度發達的城市化和工業化,并不存在大量低素質人口大規模涌入東京等大城市的現象。因此,日本有序的人口遷移管理依托于完備的“行政管理制度”和健全的“市場調節機制”有機結合,前者保障了對遷移人口管理的“疏而不漏”和“自由平等”,后者保障了流入大城市人口的“優勝劣汰”和人才資源的優化配置。
523法國的遷移自由和流動人口管理
1946年法國《新人權宣言》和1950年簽訂的《歐洲保障人權和根本自由公約》賦予法國公民遷徙自由的基本權利。
1950年11月4日簽訂于羅馬的《歐洲保障人權和根本自由公約》(以下簡稱“公約”),第2條即是遷徙自由。公約具體規定為:1合法地處于一國領土之內的每一個人都應當在該國領土之內享有遷徙自由和自由選擇其居住地權利。2每一個人均有權自由地離開任何國家,包括其所屬國。3對于這些權利的行使不得被施加任何限制,但根據法律施加的限制以及在一個民主的社會出于保護國家安全和公共安全、維護公共秩序、預防犯罪、保護健康或道德、保護他人的權利和自由的需要而施加的限制除外。4第1款中所設定的那些權利也可以在個別領域中受制于一些按照法律而施加并基于民主社會的公共利益而正當化的合理的限制條件。資料來源:歐洲人權法院,《歐洲保障人權和根本自由公約》,wwwechrcoeint/Documents/Convention_ZHO pdf。每個法國公民擁有個人戶籍信息,包括姓名、性別、國籍、出生日期、出生地址、父母的職業、經濟收入、宗教信仰、居住地址等個人信息。如果一個法國公民遷移至新居住地,只需要通知以前居住地的社會保險機構,將其個人戶籍信息轉到新住址所在地的相應社會保險機構即可,法國公民可以隨意跨區域遷移而不受任何措施的限制。
美國法國日本戶籍制度[EB/OL][2005-11-28].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5-11/ 28/content_3846265htm可見,法國流動人口的秩序是以其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為基礎的。法國公民的醫療保險、失業救助等社會保險全國聯網,每個公民對應一個社會保險號碼,可以在全國范圍內享受醫療保險、失業救助、住房補貼、看病就醫、教育等一切社會福利。
遷移自由的前提是人口的自由流動,法國采取分類發放“流動證”制度對國內流動人口進行管理。需要辦理“流動證”的群體主要是有工作但沒有固定居所者、無家可歸者以及羅姆人(吉卜賽人),每年的數量有30萬~40萬人。法國實行的“流動證”制度具有三個鮮明特點
美國法國芬蘭巴西流動人口管理的經歷與得失[EB/OL][2012-02-07].finance peoplecomcn/GB/70846/17040165html:及時,“流動證”制度具備法律支撐。法國法律規定,年滿16歲且居無定所者必須辦理流動證,有效期為5年,期滿后必須到警察局辦理延長手續。如果警察檢查到符合條件而無法出示“流動證”,則面臨懲罰甚至監禁。第二,“流動證”制度實行分類發放與管理。針對流動人口的“流動證”的發放、審核時間長短,法國根據流動者是否有固定居所、固定工作地點和固定收入而定,分為A、B、C、D四類。第三,“流動證”必須與市鎮相關聯。法國“流動證”的申領人必須同時申請同國內某個市鎮相關聯,形成綁定關系。關聯有效期2年以上,之后可以更換關聯市鎮。在關聯生效期內,“流動證”持有者必須在該市鎮完成相應的義務并遵守法律,連續3年與一個市鎮關聯才擁有選舉權。此外,一個市鎮接納“流動證”持有者不超過當地人口的3%。擁有“流動證”可讓持證人享受法國公民的民事權利,以及關聯市鎮的選舉、被選舉權和司法援助等政治權利。該“流動證”管理制度不僅實現了對不同人員的分類管理,提高了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的法律強制效力,而且從某種程度上控制了市鎮的人口規模。
524俄羅斯人口遷移及其低流動性
根據《俄羅斯聯邦憲法》,俄羅斯聯邦每位公民不論男女都享有在俄羅斯聯邦境內自由遷移、選擇停留地和居住地的權利。
1993年12月12日由全民公決通過的《俄羅斯聯邦憲法》第2章第27條規定:“1合法地處于俄羅斯聯邦境內的每個人都有自由遷徙、選擇逗留和居住地點的權利。2每個人都可以自由地離開俄羅斯聯邦國境。俄羅斯聯邦公民有不受阻礙地返回俄羅斯聯邦的權利。”資料來源:《俄羅斯聯邦憲法》,中俄法律網,wwwchinaruslawcom/CN/InvestRu/Law/2005531140842_6715509htm。公民的遷徙行為無須經過地方政府審批,只需進行合法的遷出、遷入登記即可(Schaible,2001)。1995年,俄羅斯聯邦政府根據法令正式頒布具體的執行方案,規定公民遷移到一個地方,非當地戶口的本國和外國居民在3天之內必須辦理戶籍登記,接受俄羅斯移民局、警察局和安全局的備案(Rubins,1998)。俄羅斯聯邦政府雖強調和維護公民的自由遷徙權,但由于缺少對國內遷移人口的實際性管理,導致在莫斯科、圣彼得堡這類大城市存在對外來遷移人口的隱性限制。俄羅斯聯邦當前對國內遷移人口的政策性管理文件主要是“俄羅斯聯邦移民管理綱要”,該文件力求優化國內人口流動,促進勞動力資源的有效利用。盡管俄羅斯聯邦憲法及聯邦立法對俄公民常住地選擇上未設任何行政限制,但就國內移民管理而言,政策制定和執行仍顯不足,護法機關實行的登記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勞動力的自由流動,甚至破壞了聯邦公民自由遷移的權利(于小琴,2011)。對于莫斯科和圣彼得堡這樣的大城市而言,受種族主義沖突背景下的治安壓力、社會福利資源分配的壓力、市場化在大城市居民中形成的對外來人口的競爭性心態,共同導致大城市對外來流動人口的自由遷居限制。為消除城市流動人口中存在的恐怖主義威脅,俄羅斯立法機構修改了涉及流動人口管理、移民、機動車過戶、居住登記、交通工具安全管理等近30個法律法規,新法規針對人口流動的限制大大超過以往(周開顏,2013)。
由于聯邦政府缺乏利用人口流動對勞動力市場進行平衡的管理意識,且對這一過程協調不足,甚至對畢業生的就業還實施了行政命令體系下的管理措施。因此,俄羅斯聯邦部分行政因素對國內人口遷移的限制,導致國內人口流動不暢。這些限制性的行政因素主要包括:及時,人口的遷移借助官僚化的登記程序,登記手續過于煩瑣,限制了外來流動人口的居住。目前俄羅斯對國內流動人口統計不足,臨時勞動移民也未納入登記體系。第二,大部分社會保障體系與公民常住地綁定,這限制了遷移人口獲得遷入地社會保障的權利,包括醫療保健、退休及社會救助服務等。第三,大城市住房供給不足以及高昂的房價極大地抑制了公民的遷移,包括缺乏廉價公寓住房、貸款體系不健全以及收入水平較低等因素大大阻礙了人口的遷移。第四,人才市場及就業中介服務機構發展落后,就業信息不對稱,很難促進人口的廣泛流動。盡管俄羅斯聯邦公民有自由遷移的權利,但由于受到各種行政管理制度的限制,致使各聯邦跨地區的人口流動性較低。
525印度的人口遷移與貧民窟的形成
印度憲法賦予印度公民在國內自由遷移的權利,
1949年通過的《印度憲法》在“自由權”一節第19條第1款規定:“一切公民均享有下列權利:在印度領土內自由遷徙。”但由于缺乏健全的制度對過億人口的流動和遷移進行有效管理,導致了諸多社會問題。自1947年印度獨立以來,印度公民沒有能標志印度公民的身份證,只能用選民證、工作證、駕照、護照、銀行賬戶等證明身份的證件在特定的地方工作和居住,這就帶來公民身份資料重疊的可能性,政府更無法對幾億規模的遷移人口進行有效管理。由農村遷移人口構成的城市貧民的快速增長,加上印度政府對貧民窟居民的社會保障、醫療服務、義務教育等供應能力有限,導致印度的城市化質量和城市運行管理效率低下。
印度政府對遷移人口的管理不善產生的社會問題體現在:首先,印度屬于發展中大型經濟體,地區間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不均衡,導致落后地區的人口季節性和長期性地大規模向較發達地區遷移。每年印度終身遷移人口總量高達全國總人口的274%,農村作為人口遷移的發源地和目的地,共有705%的國內遷移人口來自農村,農村之間的遷移人口占總遷移人口的642%,大量遷移農村人口面臨就業、居住、教育等問題,這些當前印度政府都還無法對其進行有效管理。其次,大規模的流動人口既無法回到農村重新被安置,又無法被城市正常吸納,催生了快速增長的貧民窟。相較于凋敝的農村,城市雖能夠為流動人口提供就業機會,但卻無法提供正常的城市生活、社會福利及平等的學習和工作機會。為了滿足低程度的生存需求,大量流動人口只能選擇廢舊鐵皮、油毛氈、塑料布和幾根竹竿搭成的簡陋窩棚作為安身之所。久而久之,越來越多的窩棚犬牙交錯,開始向城市的空隙蔓延,逐漸形成規模驚人的貧民窟。就印度的貧民窟現狀而言,印度政府在未來較長時間內可能都無法解決。
數據來源:世界銀行數據庫,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all。,住房建設速度趕不上貧民窟增長速度,城市化質量較低。在印度法律里,保障人的遷徙權和居住權比公私土地產權具有更優先的地位。由于印度法律的規定,一旦公民在一處住房居住滿一年,則該公民就有優先購買這處住房的權利,以及相比于其他公民的無限期租住的優先權。這樣就導致了私人出租房屋和建造出租房屋的供給減少。這種情況下,雖然印度政府計劃為貧民窟的流動遷移人口提供住房,但目前的建設速度仍趕不上貧民窟人口的增長速度(劉培林,2010)。
526不同遷移權配置的國際經驗總結
從以上對世界不同國家實行的遷移權配置方式分析來看,以美國、日本和法國為代表的國家遷移權歸公民所有;像印度和俄羅斯等國家,其公民的遷移權受到國家的“半管制”。通過本節對不同國家人口遷移和流動管理的分析可見,公民的自由遷移和流動對國家的城市化進程及經濟發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反之,如果公民的遷移自由受到國家制度的限制,則會阻礙甚至扭曲城市化進程的發展。
一方面,人口的自由遷移與否,影響勞動力的市場配置和城市化進程。人口的自由流動可以迅速使農村剩余勞動力集中到城市,加速城市化進程。比如美國、日本及法國,這些國家均快速完成了城市化,當前已處于城鄉一體化的逆城市化階段。而在公民的遷移自由權受到政府社保制度、種族歧視等“半管制”的狀態下,由于權利邊界不清,流入城市的公民無法市民化,導致人口流入地城市化進程減緩,比如俄羅斯,建立在戶籍制度基礎上的社會保障體系將城市外來人口排斥在外。外來人口在貢獻了勞動(包括與之相伴的稅收、其他政府收入、企業利潤等)后,無法享受當地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結果是人口流動和遷移的動力降低,城市化進程遲緩。再比如印度,因政府無法對大量農村遷移人口進行安置,對貧困居民的社會保障、醫療服務、義務教育、住房等供應能力有限,形成了規模驚人的貧民窟,城市化質量低下。
另一方面,人口能否自由遷移,會對市場經濟產生重要的持久性影響。市場經濟要求發展所需的一切勞動要素均能夠自由流動,從而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和經濟的發展。以美國為例,經濟學家舒爾茨曾計算,美國20世紀初的經濟增長動力有1/4來自人口流動,這得益于美國對流動人口的較少干預,以及健全的社會保障制度的實施。美國是世界上人口流動較大的國家,國內人口的流動在20世紀5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分別有28個、27個和16個州出現人口凈流出,且基本集中于美國的北部和中部地區。近年來,美國人口的遷移率更是高達30%左右。一個國家的人口流動如果受到阻礙,必然影響經濟的持續增長。比如俄羅斯,盡管俄羅斯聯邦公民有自由遷移的權利,但因受到各種行政管理制度的限制,致使各聯邦區跨地區的人口流動性低,經濟發展緩慢。
711人口變動與消費、投資和出口變動的數理關系
人口結構和數量的變動通過投資、消費和出口對經濟增長產生顯著影響,下面我們將對其內在傳導機制進行數理描述和含義分析。我們在漢森—薩繆爾森的乘數和加速數模型基礎上,討論人口增長率下降和急劇老齡化對國民經濟增長的影響效應(詳細理論模型的構建和推導見本章附錄),結果如下:
首先,人口結構不均衡對長期產出的影響。在函數GDP=G0/(1-β)中,因為dGDPdβ=G0(1-β)2>0,是單調遞增函數,所以邊際傾向越小,長期穩態產出越低。又因為β1=NOPOP2×βN ROPOP2×βR,而β=NOPOP×βN ROPOP×βR,所以β-β1=NOPOP×βN×(1-NOPOP) ROPOP×βR×(1-ROPOP)成立。根據式(7-7)的NOPOP ROPOP≡1,有0
其次,嬰幼童少青中人口比重減少對穩態產出的影響。因為dGDP1dNOPOP=G0(1-β1)2×dβ1dNOPOP,且dβ1dNOPOP=2×NOPOP×βN 2×ROPOP×βR×dROPOPdNOPOP,當NOPOP ROPOP≡1時,dROPOPdNOPOP=-1,則dβ1dNOPOP=2×(NOPOP×βN-ROPOP×βR)。雖然嬰幼兒和年輕人的消費傾向βN可能會大于老年人的消費傾向βR,只要人口結構中嬰幼童少青中人口所占比重足夠低,就有NOPOP×βN-ROPOP×βR
再次,人口結構不平衡還會影響全社會消費傾向的變動。根據式(7-24),(見本章附錄)和β1的定義,我們能得出dGDP1dβ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