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總是憑借直覺認為,自己所見和所感的都是真實的。然而,真的是這樣嗎?
心理學知名的實驗之一“看不見的大猩猩”告訴我們:事實上,即使最明顯的信息也會被我們漏掉。在當今這個信息和新事物大量塞滿我們生活的時代,生活中的“大猩猩”更是無處不在。
本書作者系兩名心理學專家,生動而幽默地揭示了生活中常見的六大錯覺:注意錯覺、記憶錯覺、自信錯覺、知識錯覺、因果錯覺以及潛能錯覺。
通過閱讀,你會懂得,你所見的、記住的、以為的、知道的等,也許,全都不是真實的。
查布里斯在哈佛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現就職于聯合學院。西蒙斯在康奈爾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現就職于伊利諾伊大學。二人均是的心理學專家,因“大猩猩實驗”榮獲2004年“搞笑諾貝爾獎”。
目錄
推薦序
引言:看不見的大猩猩
第1章 注意錯覺
——“看到”不等于“看見”
人們喜歡視而不見,因此高科技核潛艇也會睜眼瞎,撞上日本漁船
人們喜歡關注一件事,為此客串街頭藝人的藝術大師也會經營慘淡
人類的認知資源是有限的,因此開車時接打電話的危害不亞于醉酒駕車
第2章 記憶錯覺
——“記得”不等于“記得準”
記憶真的沒有想象的那么,當事雙方經常會各執一詞
意外的微小變化是無法覺察的,耗資一億美元的大片也難免穿幫
栩栩如生的記憶不,小布什和希拉里就是記憶錯覺的犧牲品
第3章 自信錯覺
——“自信”不代表“能力強”
自信與能力是不同的事情,盡管大多數人認為自己好過平均數
人多的力量未必大,兩個人只能比一個人更自信,決策卻未必更正確
與自信一點兒關系都沒有,因此自信的證人未必更靠譜
第4章 知識錯覺
——“知道”不代表“明白”
“熟悉知識”與“掌握知識”不是一碼事兒,復習再充分,也可能考砸
知識永遠是過時的,所以經濟模型也拯救不了雷曼兄弟
知識的預見不如變化快,因此工程預算永遠是要追加的
第5章 因果錯覺
——“相關”并不是“因果”
人們傾向于從巧合中尋找因果,于是我們真的相信“下雨天就會關節痛”
人們總是認為先發生的是因,后發生的是果,“接種麻疹疫苗會讓孩子患上自閉癥”便成為了熱議話題
第6章 潛能錯覺
——“潛力”并不是“無限的”
莫扎特效應根本不存在,聽古典樂提升孩子智商是商家的促銷伎倆
認知能力的遷移是很困難的,因此5分鐘讓你變聰明的智力游戲是不靠譜的
結語:直覺:只是一個傳說
——避免錯覺的方法
寫給中國讀者的話:中國是突然崛起的嗎
譯者后記
[精彩章節]
來電話,請接聽
想象一下這樣的情景:
經過24小時勞累的工作,你拖著疲倦的身體駕車回家。雖然是在駛向回家的路上,但是你的大腦還在飛速旋轉,想著處理今天沒完成的工作,尤其是一想到還有很多家務需要做,更是感到頭疼。就在這種類似精神掙扎的狀態下,你向左轉彎進入另一條路。而就在這時,一個小孩踢著皮球闖到你駕駛的路線上,你是否能夠及時剎車?如果你不是在思考問題,而是在接一個電話,遇到這樣的情況,你是否還能夠及時停車?也許大多人都確信自己能夠避免這樣的事故發生,因為我們相信只要我們的眼睛注意著路面的情況,手里握著方向盤,就都能自如地應對各種突發狀況。
為什么駕車時不能打電話?盡管在駕車的同時接打電話有時是一件無法拒絕的事情,但是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這是危險的事情。廣泛的研究已經表明,在開車的時候使用電話是很危險的事情,它造成事故的影響絕不亞于醉酒駕車。在開車的同時使用電話使得司機對周圍情況信息的掌握減少了,無論是對交通信號燈還是其他意外情況的反應都會變慢。試想,如果出現出乎意料的事情,例如,突然出現在馬路上的小孩,由于你在使用電話而使剎車慢了一點點,那將是一種什么后果。
一場反對駕駛時使用電話的運動就此轟轟烈烈地興起,紐約是及時個就此事立法的城市。紐約法律明文禁止在駕駛的時候使用電話,因為紐約立法委員會的智囊團相信,這樣做將確保司機的眼睛盯在馬路上,手放在方向盤上,避免了讓他們分心。
美國電報電話公司(AT&T)就宣稱“使用非手持耳機式電話能夠解放司機的雙手,從而提高駕駛的安全性”。諾基亞公司也迅速將非手持耳機式電話推薦為他們的十大安全產品之一。在這種宣傳攻勢下,大家迅速認識了非手持耳機式電話,并對它的安全性達成了共識。
在一次調查中,有77% 的美國人認為非手持耳機式電話的安全性要遠遠高于手持電話。無論是立法委員會對非手持耳機式電話曖昧的態度,還是電話公司不遺余力的推薦,都是基于這樣一種假設:當司機雙手放在方向盤上而目視前方時,無論是多么出人意料的事物,都可以被司機察覺到。鑒于讀者對大猩猩實驗的了解,我想你已經能夠想到我們接下來要說些什么了吧。
為什么用耳機接聽也很危險?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把一只手放在方向盤上很自如地駕車,也可以一邊觀察周圍的情況一邊使用電話,這件事與手和眼本身無關。實際上,無論我們做什么,開車、使用電話都需要耗費大腦的認知資源。
認知資源對于我們來說非常重要,它決定了我們的認知加工過程是并列的還是平行的。例如,對于我們來說,在一條筆直的路上行走的同時和朋友交談是很容易的,行走過程與語言過程可以同時進行。但是,如果突然遇到一片充滿水坑的人行道,我們要選擇一條行走線路時,可能就不得不停止講話了。現在的行走過程需要額外的資源來計劃,使得我們的語言過程即刻被擠了出去。在這個例子中,一個關鍵的結論就是:我們的認知資源是有限的。
我們再來重新審視手持電話與那個神奇的非手持耳機式電話。無論是用哪種電話,我們都是同時進行駕車和講電話兩個活動,耗費認知資源——更確切地說是注意資源——是相同的。從這點上說,兩者根本就沒有任何差異。
與同車人聊天也是一件危險的事情嗎?還有一個問題我們也需要討論。既然開車的時候打電話聊天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那么與同在車里的人聊天也是危險的事情嗎?已經有很多證據表明,與開車時打電話聊天相比,僅僅與同車的人說話對安全的影響要小得多。原因在于:首先,與同車的人聊天可以更容易聽見他人說話的聲音,也更容易理解說話的內容,這要比打電話輕松得多;第二,車里的同行者本身也提供了一雙可以觀察周圍其他情況的眼睛,其所提供的安全系數要遠遠高于電話另一邊的那個人;第三,也是最有意思的原因,來自于很多學者所說的“社交需求”。
當你駕駛到一個情況很復雜的路面時,反而沒有迫使你繼續談話的“社交需求”的壓力,你的同伴很有可能會停止聊天并保持安靜,幫助你觀察周圍的環境。但是,如果你當時在打電話,“社交需求”就會迫使你不能終止談話。
綜合考慮這三個因素,我們有理由相信,單純的講話與用電話聊天對駕車的影響是不同的。
人卻常常會陷入思維的固有局限,《看不清的大猩猩》就指出了人類常會陷入的6大錯覺:注意錯覺、記憶錯覺、自信錯覺、知識錯覺、因果錯覺、潛能錯覺,是全球商業思想家必讀的20本書之一。
在中國,本書對政府、學校、企業的領導者、管理者、決策者這樣的精英們尤其有價值與意義,因為他們往往具備自信,自強,自主的個人特性,他們的決策還意義深遠,不僅影響自己,更會影響中國社會各個領域與階層的普通人的生活。但愿本書是一面鏡子,為他們也為我們做參照。盡管我們并不,但我們可以通過這面鏡子的反射,看到一個更加真實的自我,打造一個更加的自我。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心理學系終身教授
清華大學心理學系主任
彭凱平
我們以為自己看到的就是真實的世界,其實我們生動的視覺體驗掩蓋住了我們心靈的失明。
——《三聯生活周刊》記者
著名書評人
貝小戎
“錯覺”是我上心理學課程時,學生們最喜歡的內容之一,但是常常由于篇幅所限,不能在課堂上盡情展現更多的相關內容。
然而,《看不見的大猩猩》一書卻彌補了這一缺憾,該書作者從科學的角度,對人類心理上的經典、有趣的錯覺現象進行了生動活潑地解釋,讓我們更地認知世界,更自信地看待自我,更多地享受充滿錯覺但卻積極樂觀的人生。
——世紀心理沙龍站長、華南師范大學應用心理學系副教授 遲毓凱
在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的課堂上,及時次領教“大猩猩實驗”,全班66個同學竟然沒有一個人注意到“大猩猩”悄然走過,讓我們相當震驚和深省。當時,我就想在金融與投資領域,我們還有多少錯覺?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更多投資人士擁有更清醒的商業判斷能力。
——著名投資人 但斌
錯覺無時無刻不影響著你我的生活,閱讀本書就像經歷了一次令人熱血沸騰,卻意味深刻的旅行。
——理查德 懷斯曼,《怪誕心理學》作者
一本讓人大開眼界的書。讀過之后,你會另眼看待你自己和這個世界。
——約瑟夫 哈里南,普利策獎得主,《錯覺:為什么我們視而不見》作者
有趣而不可思議……我們常常對自己的感覺毫不懷疑,也相信我們對世界的了解。通過設計巧妙的實驗和引人入勝的故事,《看不見的大猩猩》告訴我們這些自信是不的。這本書帶領我們了解人類的日常錯覺及其帶來的麻煩。
——丹 艾瑞里,《怪誕行為學》作者,《時代周刊》評選出的暢銷作家
所有司法審判者、戰地指揮官、集團CEO、政策制定者,當然還包括你和我,都需要讀讀這本書……本書精彩地解釋了人類的錯覺現象,看它們是如何把我們所有人耍得團團轉的。
——邁克爾 舍默,《當經濟學遇上生物學和心理學》作者
這是一本令我們對自己越來越不確定的書,但是這對我們來說并不是一件壞事。一旦我們正確認識了這些錯覺產生的機制,很多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丹尼爾 吉爾伯特,哈佛著名心理學家
如果你想避開交通意外,如果你想排查出所有可能的病灶,或者作為普通人,你就是好奇人的心智是如何運作的,這本書必須看一看。
——伊麗莎白 洛夫特斯,錯誤記憶研究大師
克里斯和西蒙斯的實驗已經成為經典,這本書影響早已超越了心理學,而是影響著我們對于意識和理性的認識。
——史蒂芬 平克,《語言本能》《心智探奇》作者
這本書生動地呈現了我們生活中的心理錯覺。放下手里的事,讀這本精彩的書吧!它會改變你對世界和自己的認識。
——尼古拉斯 克里斯塔克斯,哈佛大學醫學與社會學教授
這本書真是太棒了!《看不見的大猩猩》讓我們變聰明并提醒我們人類對自己和世界多么知之甚少。通過一個了解大腦盲點的奇妙旅程,這本書將改變你的一切,包括你如何開車,如何雇傭一個員工,和如何投資。
——阿曼達 里普利,《時代周刊》高級編輯
看不見的大猩猩讓我們更謙虛、相互了解、更寬容。
——《紐約時報》
“作為一本細致入微、引人入勝的介紹,這本書相當成功。那些聽取查布里斯和西蒙斯告誡的人,將會獲得對世界更清晰的看法。”
——《華爾街日報》
本書傳承了Malcolm Gladwell的撰文風格:用趣聞逸事和社會心理學數據,將你所熟知的平面世界演繹的精彩絕倫。令人驚喜。
——《時代周刊》
作者對人類的思維能力提出質疑,事實證明他們成功了……本書用大量有趣且具有信服力的實驗解答了我們對自己和他人思考力的預設,如果你想更好的理解,人類的心理到底是怎么回事,這本書就是必讀的。
——美聯社
人們總是更容易發現自己喜歡發現的事情,閱讀本書后,你也許再也不會相信任何一本自傳了。
——《新聞周刊》
“本書探索了一些鮮為人知的人類錯覺,這些錯覺大大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這本好讀的書從一個令人驚訝的視角,讓我們了解到,我們對于大腦如何工作和我們如何感知世界多么知之甚少。這本書必定會有廣泛的號召力。”
—— 《科克斯書評》
通過大量的研究、逸事和邏輯推論,作者推翻關于人類思維的傳統觀念,揭穿了專家的知識真相。
——《出版人周刊》
這本發人深省的書,幫助我們擴大視野,看到日常生活中的錯覺。這些錯覺的影響,不管是在商業、政治領域,還是你能提到的任何一個領域,都是巨大的。這真的是一本每個人都應該讀的書。
——《商業生活》
讀過本書之后,我敢拍著胸脯說,它改變了我的生活。
——《新科學家》
作者揭示了生活中無處不在的6大錯覺,讓我們對認知過程的思考有跡可循,還幫我們拓寬了構建物質文明的方向。
——《Discover 》雜志官方博客
如果本書能讓你每天放上10次馬后炮,這本書的目的就達到了。本書更適合普通人閱讀,如果你想選擇一本心理學入門書,這本書一定要讀一讀。
——《今日心理》
作者在每一章都穿插生活中很常見、卻經常被我們忽視的實例,讓我們認識到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的錯覺,本書為我們補上了一堂任何學校都不會教的課:三思后行!
——《科學》
作者是兩位心理學家,解析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6大錯覺,及其帶給我們的影響,同時我們又是如何忽視它們的。
——《商業世界報》
非常有趣的實驗,加上精心挑選的案例,就是為了說明:錯覺無處不在。有些錯覺影響我們的選擇,有些錯覺還是平衡生活的良方。
——《SEED》雜志
本書中大量的生活歷史實例,讓我們大開眼界,原來錯覺無處不在。
——Booklist書評
印刷排版上還可以更好
很好很喜歡,是正版的。
退掉了,內容一般
很好,想看很久了
包裝很不錯,快遞速度快,快遞員也很好
還不錯,好評
多讀點書,提升自身氣質
非常好看的書!
贊
挺不錯的,喜歡
還沒開始看,感覺挺精彩的。
里面故事不錯,慢慢看
我會一直支持。
書的內容給你打開了一個新世界
很好的一本書
不錯的一本書
聽說很好的書
還沒看呢。看書評不錯
我覺得書的內容挺好的,快遞過程中書也沒有什么破損,排版也不錯,整體五星好評
有譜又貼近生活的書。很吸引人呢!
都是搜羅半天的書籍,終于買到了,先好評
書很有趣,涉及了不少大腦上的只是和問題
包裝完好,物流很快!
我喜歡正版
已經看完了,真是讓人驚奇
很好看的書
很好很好很好
很好地詮釋了錯覺,6大錯覺,有些會令你覺得不可思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