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巖松推薦閱讀
《自卑與超越》是個體心理學先驅阿德勒博士的之作,是在阿德勒思想成熟的1932年寫就的,書中包括了阿德勒主要的思想。《自卑與超越》語言平易近人,結構嚴謹,是心理分析的重要參考讀物。同時,對于家長和教師而言,也是一本非常的教育指導書籍。
因之,凡是想克服自卑感,在生活和事業上獲取成就的人,《自卑與超越》無疑是一本不可不讀的好書。我想,于此介紹該人該書,應當對于活躍于這個網頁的人們無疑也有著重大現實的意義吧。
阿德勒(Alfred Adler 1870-1937),出生于奧地利維也納,被譽為個體心理濱創始人,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先驅,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精神分析學派內部及時個反對弗洛伊德的心理學體系,由生物學定向的本我轉向社會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學,對后來西方心理學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曾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派的核心成員之一,后因分歧與弗氏宣告破裂,創立個體心理學,另建立自由精神分析研究會。曾主持召開五次國際個體心理學會議。1934年定居紐約,1937年赴蘇格蘭亞伯丁做演講時病逝。
主要著作:《超越自卑》《生活的科學》《人類面臨的挑戰》《神經癥的性格》《器官缺陷及其心理補償的研究》《神經癥問題》《理解人類本性》等。
譯者序
一生活的意義 1
生活中的三種聯系
生活的意義
童年生活情境
最初的記憶和夢
學會合作之道
二心靈與肉體 19
心靈與肉體的互動
情感的角色
精神特征與身體類型
三自卑感和優越感39
自卑情結
優越感目標
四早期的記憶 59
人格的關鍵點
早期的記憶與生活方式
透析早期記憶
五夢 79
解夢舊觀點
弗洛伊德學派的觀點
個體心理學派的觀點
解析典型的夢
個案詳解
六家庭的影響 103
母親的角色
父親的角色
偏愛與平等對待孩子
長子、次子、最小的兒子、獨生子
七學校的影響 133
教育形式的變遷
教師的職責
班級內的合作與競爭
學生成長評估
天賦與習得
區分孩子的類型
顧問會議的功用
八青春期 155
青春期的心理和身體特征
常見青春期問題
青春期的性認知
九犯罪及其預防 169
了解犯罪心理
典型個案分析
合作的重要性
矯治罪犯
十職業 205
平衡三條系帶
早期訓練
兒童時代的興趣影響職業
影響職業選擇的其他因素
解決辦法
十一人及其同伴 217
人們努力增進合作
社會興趣缺失與溝通失敗
社會興趣與社會公平
十二愛情與婚姻 229
愛情、婚姻是平等的合作關系
婚前準備
婚姻中的合作之道
婚姻和諧之道
婚姻與男女平等
附錄 251
"道"與生命意義的追求
阿德勒所著的這本《超越自卑》原名What Life Could Mean to You,我在研究所時被翻譯成中文,1971年出版。四十年來,這本書在臺灣市場上銷路一直歷久不衰。1976年我從夏威夷大學獲得博士學位,返回臺大任教后,并沒有在心理分析理論方面有所著述,反倒從1980年開始,致力于發展本土心理學。然而,我對弗洛伊德之后幾位心理分析大師的作品卻一直未能忘情,像阿德勒(Adler)、楊格(Jung)和弗洛姆(Fromm)等人的著作,對我從事本土心理學的研究工作,一直啟迪頗深。
最近我整合以往研究成果,出版《儒家關系主義:哲學反思、理論建構和實征研究》一書(黃光國,2009)今(2010)年七月,在印度尼西亞召開的"及時屆國際亞洲本土及文化心理學研討會"上,我被推選為會長。在會長的主題演講中,我引述今年7月1日在Nature上發表的一篇報告指出:根據加拿大哥倫比亞大學Hendrich等三位教授所做的一項調查,在2003—2007年所出版的心理學論文中,有96%是以白人(White)、受教育(Educated)、工業化(Industrial)、富裕(Rich)及發達(Developed)國家的大學生作為樣本,他們其實只占全世界人口的12%。Hendrich等人因此取這五個字的及時個字母,而稱之為"怪異的"(WEIRD)樣本。
在這場主題演講中,我特別指出:當下世界心理學界主流的社會心理學理論,大多是建立在"個人主義"的基本預設之上。"亞洲本土及文化心理學會"最重要的使命,就是要以西方的科學哲學作為背景視域,在"關系主義"的預設之上,建構各種理論,來研究"非怪異"(non-weird)國家人民的心理,以取而代之。從科學哲學的角度來看,這就是要推動一場社會科學的革命。
從目前西方主流的個人主義心理學來看,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其實是非常"非西方"或"非怪異"的。阿德勒的理論用"社會情懷"(gemeins chafts gefühl)一詞來描述個體心理健康的理想狀態,認為人類所有的問題都可以被歸類在三大范疇之下:工作、社會與親密關系。一個有勇氣的個體,必然能夠致力于完成這三項生活任務,能夠與他人充分合作,其生命意味著"對人群懷有熱忱,希望對人類福祉有所貢獻。愿意成為人類整體生命的一部分"。這種基本論點顯然不反映"個人主義"的主張,而是強調"關系主義"的價值。
阿德勒逝世之后,歐洲一直有一群心理學家不斷地在研究并發展他當年所提倡的"個體心理學",他所創設的《國際個體分析學刊》依舊在出刊。即使是在美國,也有人組成北美阿德勒心理學協會(North American Society of Adlerian Psychology),推廣他的學說。然而,在實證主義心理學的鉗制之下,他們的努力經常受到國際心理學界的忽視,象牙塔內的"蛋頭學者"也往往不知道要如何用"科學方法"來檢驗"個體心理學"或心理分析學派的理論。然而他們的論述卻因為對解決個人心理問題特別"實用",而受到社會廣大讀者的喜愛。
不久之前,曾經擔任過高雄師范大學輔導與咨商研究所創所所長,目前在美國伊利諾大學咨商與心理系執教的楊瑞珠博士,與她的同事Blagen博士合作,出版了一本英文著作《勇氣心理學:阿德勒觀點的健康社會生活》(The Psychology of Courage: An Adlerian Handbook for Healthy Social Living),并于最近把它翻譯成中文,請我替她寫一篇序言。在這本書中,兩位作者一面介紹阿德勒的理論,一面描述據此發展出來的十六種激發"勇氣"的工具,又適時引入許多道家或儒家的觀點來支持他們的論述,由此可見:阿德勒的理論和中華文化有相當高的契合度。
這本書的第二章曾提到一個故事:阿德勒提出的"社會情懷"(gemeins chafts gefühl)一詞,很難用適切的英語來加以表達。當他們在斯洛伐克(Slovak Republic)講學時,翻譯人員也找不到合適的字眼來傳達原意。然而,當他們以德文重述給聽眾時,聽眾立刻表示了解。這樁故事顯示:英、美文化是被個人主義所限制住的,這種"文化束縛"(cultural bound),使英文的使用者很難理解"社會情懷"的真正意義。最近西方心理學開始流行所謂的"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大陸稱之為"積極心理學"。在這股風潮影響之下,國內也有一些諮商及心理學者開始引入西方"正向心理學"的理論,將心理健康的問題切割成許多細瑣的變項,采用"實證主義"的研究方法,探討變項與變項之間的相關,卻無法予人以意義之感。鑒于這種研究取向的"走火入魔",我最近又以《儒家關系主義》一書中的若干理論模式作為基礎,撰成《反求諸己:現代社會中的修養》一書,討論儒家文化傳統中的"正向心理學"。
在我看來,儒家修養的核心理念就是把握"反求諸己"的精神,走出自己的"人生之道"。用阿德勒的理論來說,就是要在工作、社會與親密關系中努力追求生命的意義。正是因為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跟"儒家關系主義"的文化傳統有高度的親和性(affinity),我相信《超越自卑》這本經典之作在大陸出簡體字版,不僅對一般讀者有莫大的裨益,也能讓國內的心理學界深入反思:我們究竟需要什么樣的心理學?
黃光國 國家講座教授
2010-8-25
學會合作之道
合作也是我們擁有的防止精神病傾向發展的保障。因此,兒童應該被鼓勵及被訓練以合作之道;在日常工作及平常游戲中,他們也應該被允許在同齡兒童之間按自己的行為方式做事。對合作的任何妨礙都會導致最嚴重的后果。例如,只學會對自己有興趣的被寵壞的孩子,很可能把對別人缺乏興趣的態度帶到學校。他對功課有興趣,只是因為他認為這樣做能換來老師的恩寵;他也只愿意聽取他覺得對自己有利的事物。當他接近成年時,缺乏社會感覺對他的不利會變得愈來愈明顯。在他的這種毛病開始發生時,他已經不再為具備責任感和獨立性而訓練自己,而他本身的特質也已經不足以應付任何生活的考驗了。
我們不能因為他的短處而責備他。當他開始嘗到苦果時,我們只能幫助他設法加以補救。我們不能期待一個沒有上過地理課的孩子,在這門課上取得好成績;我們也不能期待一個未被訓練以合作之道的孩子,在面臨一個需要合作訓練的工作之前,會有良好的表現。但是,每種生活問題的解決都需要合作的能力,而每種工作也都必須在人類社會的架構下,以能夠增進人類福祉的方式來予以執行,只有了解生活的意義在于奉獻的人,才能夠以勇氣及較大的成功機會來克服困難。
如果老師們、父母們及心理學家們都能了解:賦予生活以某種意義時可能犯的錯誤,而如果他們自己也沒有犯同樣錯誤,我們就能相信缺乏社會興趣的兒童對他們自己的能力,對生活的機會,就會有較樂觀的看法。當他們遇到問題時,他們就不會停止努力、找尋捷徑、設法逃離、推卸責任,口出怨言以博取關懷或同情,或覺得非常丟臉而自暴自棄,或問:"生活有什么用處?它使我得到什么?"他們會說:"我們必須開拓我們的生活。這是我們的責任,我們也能夠對付它。我們是自己行為的主宰。除舊布新的工作,舍我其誰!"假使每個獨立自主的人,都能以這種合作的方式來對待生活,那么人類社會的進步必然是無止境的。
克服自卑,就會在生活和事業上獲取成就李雪松
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我們都發現我們自已所處的地位是我們希望加以改進的。自卑感的表現方式有多種多樣,沒有人能長期忍受自卑之感。它一定會迫使他采取行動來解除自己的緊張狀態。即使一個人已沒有勇氣面對生活,但他仍然要設法擺脫自卑之感,不過這種人采取的方式不是設法克服障礙,反而是用一種優越感來麻醉和欺騙自己,這樣做的結果,非但不能克服自卑感,而是愈積愈多,因而在困難面前表現得猶疑、彷徨,甚至退卻的舉動。
然而,自卑感本身并不是變態的,實際上它是人類不斷發展的動因,人類的全部文化都是以自卑感為基礎的。科學的興起,就是就是因為人類感到他們的無知和他們對預測未來的的需要而努力奮斗的結果。人類的自卑感是始終存在的,原來的被克服了又會產生新的,人類決不會滿足于自己的成就而止步不前,因為沒有一個人會發現自己所處的地位已經接近能夠控制其環境的最終目標。每個人都有渴望優越感的目標,對優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類的通性。優越感的目標取決于每個人所賦予生活的意義,是建立在他的生活方式之中。在人的生活方式里,他追求優越感的目標并不輕易表現出來,只有透過其表面才能真正看出。那些用錯誤的方法來追求優越感的人,他們所犯的錯誤是他們的努力都指向了生活中毫無用處的一面,他們需要改進的是他們追求優越感的錯誤目標。總之,在每件人類的創作之后,都隱藏著對優越感的追求,它是所有對我們文化貢獻的源泉。
"人類的整個活動都沿著這條偉大的行動線——由下到上,由負到正,由失敗到成功—向前推進。"真正能主宰生活的人,是那些在奮斗過程中表現出合作和利人傾向的人,他們追求優越感的目標包含了對社會的奉獻,因而最終必定成功。企求達到優越地位的努力,這是整個人格的關鍵,所以我們在個人心靈生活中的每一點,都能看到它的影像。在人的所有心靈現象中,最能顯示著其中秘密的是個人的記憶。記憶決不會出自偶然。
......
這本書是想學習阿德勒個體心理學買的。成書于阿德勒學術高峰期,對輔助學習了解正面管教有益。是非常經典的一本書,值得看看。
我不小心就成了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迷妹,他顛覆了我的認知。不管在親子關系,親密關系中我都受益良多。雖然開始讀起來比較生澀,但是細細品味,大愛,推薦推薦推薦
我覺得這本書讓我眼前一亮奉獻乃是生活的真正意義。這三種問題就是人類不得不面對的職業、社會和性這三個問題。
這本書昨天到的,我其實昨晚只看了一點點,阿德勒的理論我個人覺得其實還是和他童年的生活境況有關,縱使他后來與弗洛伊德分道揚鑣,但是,我們還是可以看到他的身上還是有很濃烈的弗式味道
看了很久,還沒看完的一本書,理論性有點強,還是很不錯的一本心理學書籍
阿德勒的超越自卑,很值得一讀,對心理學感興趣的同學們可以選擇此書哦!
張愛玲的一生可以用大起大落、大悲大喜來形容。在她極富傳奇的一生中,有痛定思痛的愛情經歷,有五光十色的成名經歷,有流光溢彩的香港傳奇,有十里洋場的上海故事,還有寂寞蕭瑟的淡然結局。她正是用其一生,告訴我們,到底該怎么愛,到底該怎么活,到底什么才是幸福。
《自卑與超越》語言平易近人,結構嚴謹,是心理分析的重要參考讀物。同時,對于家長和教師而言,也是一本非常優秀的教育指導書籍。
一本好書,心理課程老師介紹的,每個人心中或多或少會有一點點自卑,如何調整,超越自卑,希望能從書中找到些啟發。
式透析早期記憶五 夢解夢舊觀點弗洛伊德學派的觀點個體心理學派的F觀點解析典型的S夢個案詳解六
很好的一本心理學的書,對于自我提升非常的不錯
看了之后做了一回自己的心理分析師,忽然覺得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存在一點心理問題,大多數人多去了就好了,一部分人過不去,留下永遠的陰影.如果大多數人都懂一點心理知識,知道如何開導自己,尋找原因,那心理師這個職業會不會失業?呵呵
這是阿德勒的代表作,個體心理學在心理咨詢中越來越重要,適合心理咨詢師學習,也適合個人成長
阿德勒的書,我對這本書無感。但是是經典心理學書籍,很多朋友說好
和諧之道婚X姻與男女平等附錄出4版信息書名超越自卑作者奧阿德勒著黃光I國譯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時間版次超越自卑追求是所有
自卑是一種長期在特定環境下形成的習慣性思維。只有從根本上去了解、認識這種思維,才能知道如何去改變這種思維,從而逐漸擺脫自卑心理。本書對自卑心理的形成分析的非常透徹,很好的解決了“認識自卑心理”的問題,是本好書,難得的好書,值得一讀。
心理學經典書籍,個體心理學的理論與應用特別適合對自我提升有要求的閱讀愛好者。
心理學學了三年,剩下的東西是人生態度,超越自卑。
聽了錄音后買的,還可以,從自卑來解釋的心理學
名字很立志,所以買了它,在閱讀之間,花了幾天的時間先去了解了下作者。有人說“凡是想克服自卑感,在生活和事業上獲取成就的人,《自卑與超越》無疑是一本不可不讀的好書。”,但我覺得有時候人有點小小的自卑倒也不算什么吧。
這是我看過的第三個譯本 非常喜歡心理學的書籍 當然這本自卑與超越也是必讀的&;hellip; 這本書對我的幫助很大不管是生活 情感還是工作 都有很好的幫助&;hellip; 現在看來這個譯本算是做得最好的了 &;hellip;
這本書是一個資深的心理學老師推薦看的,說實話,內容很深奧,要做到不容易,要反復看,反復實踐才能做到一些。書的質量很好,紙質很很贊,一直在當當網買書,一如既往的喜歡,支持。
因之,凡是想克服自卑感,在生活和事業上獲取成就的人,《自卑與超越》無疑是一本不可不讀的好書。我想,于此介紹該人該書,應當對于活躍于這個網頁的人們無疑也有著重大現實的意義吧。
自卑感是與生俱來的,我們不可能完全的消除自卑感,自卑感正是人類前進的一種動力。
在該書里,作者以平易輕松的筆調,描寫了自卑感的形象、對個人行為的影響。以及個人如何克服自卑感,將其轉變為對優越地位的追求,以獲取光輝燦爛的成就。非常喜歡這本書。
超越自卑超越G自卑們追求優越感的錯誤目標。總之,在每件人類的創作之后,都隱藏著對優越感的追O求,它是所有對我們文化貢獻的而是用一種優越感來麻醉和欺騙自己,這樣做的結果,非但2不能克服自卑感,而是愈積愈多,因而在困難面M前表現版社出版時間版
《自卑與超越》是個體心理學先驅阿德勒博士的**之作,是在阿德勒思想*成熟的1932年寫就的,書中包括了阿德勒*主要的思想。《自卑與超越》語言平易近人,結構嚴謹,是心理分析的重要參考讀物。同時,對于家長和教師而言,也是一本非常優秀的教育指導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