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一到春節,中國人不管在哪,不管多難,都要回家過年?為什么中國人見面愛問"吃了嗎"?為什么一到過年,家家戶戶都要打掃衛生?為什么中國人提倡"家和萬事興"?為什么中國人常把"忠義"掛在嘴邊?中國人有著怎樣的觀、家庭觀和生死觀?中國人受到了哪些外來思想的影響?
這些看起來司空見慣的現象,其實都有其深層次的原因。本書以探索中國人行為的潛意識為切入點,按照中國人的祖先崇拜、中國人的求實神、中國人的求新精神、中國人的求變思想、中國人的和諧觀、中國人的忠義觀、中國人的觀、中國人的家庭觀、中國人的生死觀及外來思想對中國人的影響這十個角度,用儒、釋、道等思想來解析這些現象后面最本質的原因。這些解讀對一些常見的現象進行了全新角度的剖析,讓人讀完以后有一種恍然大悟、豁然開朗的感覺
通過閱讀此書,您將對中國人特有的一些行為方式和生活語言從何而來有更加深入的思考和認知。
讀完此書,您將更加了解自己,了解中國人……
王宏銘,北京通州人,高級編輯,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曾留校任教,后從事新聞工作,歷任工人日報社記者、編輯、編輯部主任和《新聞三昧》雜志主編。曾出版《社會轉型期的記錄與思考》一書。
及時章 論中國人的祖先崇拜
及時節 兩股人潮說明了什么?
第二節 祖先崇拜的表現形式
第三節 祖先崇拜的本質與根源
第四節 祖先崇拜與圣人崇拜以及英雄崇拜的異同
第五節 祖先崇拜與宗教崇拜的異同
第六節 祖先崇拜對現代生活的影響
第二章 論中國人的求實精神
及時節 從一句問候語說起
第二節 求實精神的對立面之一:鬼神信仰
第三節 求實精神的對立面之二:文牘主義
第四節 求實精神的對立面之三:面子主義
第五節 求實精神是否限制了想象力?
第六節 永遠高揚實事求是的旗幟
第三章 論中國人的求新精神
及時節 求新思想的歷史沉
第二節 求新的本質
第三節 求新的對立面——守舊
第四節 共產黨給中國帶來的全新思想
第五節 創新是中華民族崛起的必備品格
第四章 論中國人的求變思想
及時節 "變"與"新"的關聯及"變"的三種含義
第二節 變通:中國人思維的一個重要特點
第三節 變通的意義
第四節 變化乃萬物發展之根源
第五章 論中國人的和諧觀
及時節 和諧是事物存在的常態
第二節 和諧觀如何影響中國人的行為方式
第三節 《易經》反映的和諧觀
第四節 《中庸》體現的和諧觀
第五節 及時次把創建和諧社會寫在執政黨的旗幟上
第六章 論中國人的忠義觀
及時節 中國人的"忠""義"表現
第二節 忠義思想的理論來源及其本質
第三節 忠義思想的傳播途徑
第七章 論中國人的觀
及時節 的本質到底是什么?
第二節 歷史上中國人的觀
第三節 現代中國人觀的轉變
第四節 觀:由過去、現在看未來
第八章 論中國人的家庭觀
及時節 家庭是亂倫禁忌的產物
第二節 中國人家庭觀的獨特性
第三節 中國家庭的性質和功能
第四節 現代社會的中國人家庭觀的轉變
第五節 中國人的家庭觀與公民意識
第九章 論中國人的生死觀
及時節 生與死意味著什么?
第二節 中國人怎樣看待"生"
第三節 中國人怎樣看待"死"
第四節 中國人的生死觀是清醒的、現實的、可行的
第十章 論外來思想對中國人的影響
及時節 佛教對中國人思想的影響
第二節 基督教及其他宗教對中國人思想的影響
第三節 西方資產階級思想對中國人思想的影響
第四節 馬克思主義對中國人思想的影響
附錄一 從儒家的"一卷石"和佛家的"鄰虛塵"想開去——讀《中庸》與《楞嚴經》的一點體會
附錄二 從"親情之愛"到"推己及人"——儒家"孝道"與"恕道"的現代解讀
附錄三 孟子的"四端說"與英雄主義——探討儒家對利他行為的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