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以生動的筆觸,介紹了自己從平凡的起點“15歲上北大”的真實經歷和心路歷程。
作者坦陳自己的痛苦、迷茫、焦慮,直面求學過程中的種種問題,不僅講述了自己從幼兒園到高中,包括跳級在內的幾十個成長故事,還介紹了在北大元培實驗班以“尋找”為主題的精彩求學實踐探索。此外,作者還分享了六個重要的學習方法,即“知”、“勇”、“和”、“凈”、“透”、“念”,并以問答的形式與讀者暢談求學應考的門道。
全書敘事部分生動流暢、扣人心弦,說理部分循循善誘、深入淺出,通篇突出“不怕起點低,勤奮是關鍵”的勵志主題,充滿催人奮進的能量,對中小學生及家長具有很大的現實參考價值。
●看點1:她,三次跳級
15歲上北大
17歲創百萬營業額
19歲采訪外國元首
20歲成教育界閃亮明星
●看點2:一部勵志性很強的心靈雞湯。
一部丑小鴨華麗逆襲的變身之作。
原北大校長許智宏傾情推薦,改變無數學子,讓無數家長重燃希望的真誠之作。
●看點3:足以啟發廣大中小學生無限可能的自我成長手冊
讓更多家長放心安心,讓更多學生愛學,好學,發現自己的潛能,找到一條通往成功的途徑。
序
自序
上篇:安琪講成長故事
及時章 “肉”小孩的蛻變
逃離幼兒園
初入小學的糟糕事兒
從“弱智生”變為優等生
路隊長也不好當
告別“美少女戰士”愛上讀書
學古箏,將任性進行到底
童心童趣話童年
跳級:在流言蜚語中爆發
起點并不重要:給小學生的12條建議
第二章 奮發圖強的初中兩年
高井中學:“差”就是好
奮發,從設定目標開始
拒絕傳紙條
每天一小時計劃
“領頭羊”有主張
初二選擇人生的冒險
命運攸關的“十一”假期
考65分并不可恥
在煎熬中實現飛躍
做一個清醒的人:給初中生的12條建議
第三章 絕地反擊的高中時代
一場變態的分班考試
強中更有強中手
那些被人鄙視的日子
“老末”依然有夢想
晚自習戒“泡廁所”
零的突破:考全班及時名
國際交流樹信心
高三降服兩大心魔
決勝高考
學會未雨綢繆:給高中生的12條建議
第四章 燕園歲月:用青春尋找答案
一千個為什么
敢問路在何方
在國關天馬行空的日子
旁門出正道
在法學院的困境與突圍
微笑也是一種教育
做燕園“無冕之王”
在校團委理論研究室的日子
兩周創造100萬營業額
走進巴基斯坦
“安琪老師”演講培訓之路
下篇 安琪談求學應考
第五章 “知”為前提
“知彼知己”的重要性
你的問題屬于哪個層面
好成績是“謀”出來的
厘清主與次
“理想學校”是什么概念
與誰在競爭
為“有米之炊”
跨過四種藩籬
第六章 “勇”者無敵
“I did, but I don’t”
大膽舉起手
打破沙鍋問到底
難題試試又何妨
敢于設定高遠的目標
填報志愿“藝膽相當”
過則勿憚改
掃清六種障礙
第七章 “和”以養志
志向是養育出來的
因驕而卑,因卑而驕
松緊要適度
張弛要有方
以玩補學
浮躁的后果
敏訥要相宜
第八章 “凈”啟心智
頓悟的體驗
假用心與真用心
放松,凝神,入境,忘情
文思如泉涌
“呆若木雞”
莫為情所困
放下誘惑遠行
第九章 “透”是捷徑
寫日記的收獲
整理、總結和貫通
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
把經典題目做透
概念是靈魂
考場答題不返工
記憶要靠聯系
第十章 “念”乃神力
念叨目標的好處
跳遠的故事
醞釀與發酵
吸引力法則
一念影響成敗
“黑馬”與“常勝將軍”
在考場開發潛能
結語:高分是什么
后記:因為有愛
童心童趣話童年
近幾年,常有人問我:“你的童年是什么顏色的?”
我從提問者的眼神中看出來,他們期待的回答是“灰色的”。因為,按照常理推測,像我這樣上北大的人,童年往往都是被書本禁錮、被學習摧殘、被考試毒害的。很多人腦海中存在一種“犧牲論”,認為為了達成一個美好的愿望,必須以犧牲另一件美好事物為代價。于是,童趣成了上名校的犧牲品。
然而,我的童年并非如此,它飽含天真自然的情趣,野性奔放的樂趣,斗智斗勇的意趣。玩與學,有些時候是可以兼得的。玩非但不必成為學的犧牲品,反倒有時會成全我們的聰慧,保全我們的靈氣,讓我們更有爆發力。
小時候玩耍的樂事,實在很多。先按照季節來說吧。
春風浩蕩的日子,我和小伙伴追著柳絮狂舞,不亦樂乎。此時,也有討厭的人,把柳絮捏成團,硬塞到別人嘴里。我就被這么塞過,差點嗆出眼淚,不過,這絲毫不妨礙我對春天的一腔熱情。
初夏是搜集楊樹“毛毛蟲”的好時候。盡管“毛毛蟲”是假動物,但那蠢蠢欲動的樣子,每年都會嚇壞幾位女生。我發現,班里的漂亮女生,一個個膽子都格外小。我不漂亮,膽子便比較大,所以,楊樹“毛毛蟲”類的把戲對我是沒有攻擊力的。到了蟬鳴吵得你心煩的夏日,便是我們去找蟬衣的時候了。那晶瑩而逼真的蟬衣,實在是大自然的杰作。不過,也只有我們這些小孩兒把它奉為杰作,蟬自己早就對它不屑一顧了。于是,我便想起了三十六計里的“金蟬脫殼”,更對這種低級而聒噪的動物多了幾分敬意,也順便佩服古人的觀察能力。當然,也有一些大男生,是不滿足于找蟬衣的,他們要捕真的蟬。他們常常在夜里帶著手電行動。我知道他們對蟬居心不良,便特別憤恨他們。不過,至今我有一事不明:他們為什么總管蟬叫“知了猴”?一個“猴”字,讓“知了”攀了哪門子親?我實在不知道這其中有什么典故。
童心童趣話童年
近幾年,常有人問我:“你的童年是什么顏色的?”
我從提問者的眼神中看出來,他們期待的回答是“灰色的”。因為,按照常理推測,像我這樣上北大的人,童年往往都是被書本禁錮、被學習摧殘、被考試毒害的。很多人腦海中存在一種“犧牲論”,認為為了達成一個美好的愿望,必須以犧牲另一件美好事物為代價。于是 ,童趣成了上名校的犧牲品。
然而,我的童年并非如此,它飽含天真自然的情趣,野性奔放的樂趣,斗智斗勇的意趣。玩與學,有些時候是可以兼得的。玩非但不必成為學的犧牲品,反倒有時會成全我們的聰慧,保全我們的靈氣,讓我們更有爆發力。
小時候玩耍的樂事,實在很多。先按照季節來說吧。
春風浩蕩的日子,我和小伙伴追著柳絮狂舞,不亦樂乎。此時,也有討厭的人,把柳絮捏成團,硬塞到別人嘴里。我就被這么塞過,差點嗆出眼淚,不過,這絲毫不妨礙我對春天的一腔熱情。
初夏是搜集楊樹“毛毛蟲”的好時候。盡管“毛毛蟲”是假動物,但那蠢蠢欲動的樣子,每年都會嚇壞幾位女生。我發現,班里的漂亮女生,一個個膽子都格外小。我不漂亮,膽子便比較大,所以,楊樹“毛毛蟲”類的把戲對我是沒有攻擊力的。到了蟬鳴吵得你心煩的夏日,便是我們去找蟬衣的時候了。那晶瑩而逼真的蟬衣,實在是大自然的杰作。不過,也只有我們這些小孩兒把它奉為杰作,蟬自己早就對它不屑一顧了。于是,我便想起了三十六計里的“金蟬脫殼”,更對這種低級而聒噪的動物多了幾分敬意,也順便佩服古人的觀察能力。當然,也有一些大男生,是不滿足于找蟬衣的,他們要捕真的蟬。他們常常在夜里帶著手電行動。我知道他們對蟬居心不良,便特別憤恨他們。不過,至今我有一事不明:他們為什么總管蟬叫“知了猴”?一個“猴”字,讓“知了”攀了哪門子親?我實在不知道這其中有什么典故。
蟬鳴弱了,秋天到了,蟈蟈叫了。雨后的秋夜,是找刺猬的好時候。那些樹影斑駁的潮濕角落,便是刺猬蟄伏的居所。當然,它是可遇不可求的。刺猬見了人,便縮成一個刺球,對人不屑一顧。此時,我碰不得、抱不得,便只好拿掃帚把它掃進簸箕里,帶回家。縮久了,刺猬便會鉆出頭來,這時我便篤信,刺猬和老鼠祖上定有親緣關系:它們的嘴都非常尖。我查了字典,知道刺猬吃些蠅子、蚊子。由于找不到足夠的食物喂養它,我觀察一會兒便把它送回原處。當然,說起來是我送刺猬,這些事情的實際操作者卻都是爸爸。我總是在旁邊指揮,并把自己想象成操作者。再過十分鐘去看,刺猬已經無影無蹤了。
冬天的樂趣,當然是雪。爸爸常給我做一只“雪橇”:就是把凳子底朝天,下面墊上紙板,前面綁上繩子。于是,我和小伙伴們便相互拉著走,拉人的人便扮演“雪橇犬”。打雪仗是不可少的,不過,必須雙方能力對等,相互以逗樂為目的,才有意思。當幾個野蠻的男生參與進來,雪球真的成了武器,游戲的危險性便加強了,我們的玩性也大大減弱了。
大部分游戲是不分季節的。放學后、中午、體育課自由活動時,我們都可以玩。最老套的,就是“過家家”,男生、女生扮演爸爸媽媽,給洋娃娃做飯。不過大部分時候,男生并不參與,都是女生之間自己玩。我驚嘆于小孩子想當家長的愿望。然后,就是“丟手絹”、“打鴨子”、“瞎子摸人”。對同學們來說,這些游戲百玩不厭。
我還養過一些動物。小雞,養過三次,很可愛,但太難養。熱了,冷了,喂多了,喂少了,都不行。兔子,養過兩次。“小白兔,白又白”的童謠讓我們以為兔子很乖巧,其實,依我說,它很貪婪。你給它準備十倍于它體積的菜葉子,它一會兒就吃完了。你放多少,它就吃多少。不要以為從我們牙縫里省出一口,就可以喂兔子,每天它的菜錢是要入賬的。兩次我的兔子都走丟了,一次是在春天,一次在初秋。如果沒有遇到好心人,估計它定被老饕們打了牙祭,何況是在進補的季節。鳥兒,尤其是鸚鵡,聰明絕頂,但氣量實在太小。哪天你喂食的時間不對,它便和你生氣,肚子氣得鼓鼓的,讓人心疼。貓兒,似乎已經“進化”到不會捉老鼠了,它的本領就是撒嬌。我做作業時,它會沿著我的腿攀到我的懷中,咪咪地叫著,要求我抱它。這些動物,不知為小學的我提供了多少作文的素材。不過,從上初中開始到現在,我什么動物都沒有養,因為我意識到,我快樂,動物不見得快樂,無知的愛,往往會變成害。
我最喜歡的,還是過年。因為平時怎么說都是“小玩”,過年卻是全中國人的“大玩”。從臘月二十三開始,我的心便一直懸著,盼著,一刻都不得安寧。剪窗花,貼春聯,剪頭發,拜祖宗,買年貨,在濃濃的民俗味中,我跟著媽媽做每件事都興致盎然。年三十的那天,爸爸媽媽爭著做年夜飯。由于祖籍浙江,在北京定居,我家的飯菜便有了南北兩重口味。媽媽會做一些江南小菜,喜歡用雪里紅、鮮筍、蘑菇和豆腐皮裹千張包,并且備置好紹興黃酒。此刻,我最喜歡用剪子把線剪成一段段的,為千張包打結。爸爸則包餃子,燉大鍋菜。他包餃子時,我也常來湊熱鬧,比如用兩張面皮包一個餡餅,或者捏一個四不像的圓球,美其名曰“包子”。爸爸對我的“作品”很不滿意,因為,我從不吃自己的“作品”,它們都是被爸爸包圓兒了的。我不敢放煙花,但總是去看煙花。正月里,我最喜歡逛廟會。看雜耍,聽相聲,看扭秧歌,跟在踩高蹺的人后面湊熱鬧,或者扎堆兒觀賞民間藝人變戲法。有時,我也少不了因饞嘴而吃一碗“長沙臭豆腐”,盡管人們都說那是不干凈的油炸的,而且后來我去長沙也沒看到什么臭豆腐。廟會里的書市特別有趣,因為書很雜,什么年份出的都有。我時常從里面挑些小兒書,或人物畫傳,回家亂翻,長些見識。
童年玩耍的樂事,歷歷在目。不管時代怎么發展,童年總是童年。有童年就要有童趣。帶著一顆真心、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去享受我們的童年。很多時候,快樂,也是成長的養分。
初二選擇人生的冒險
很多時候,我們的判斷不是源自理性,而是源自本能。我們的勇氣不是源自他人的勸說,而是源自內心的感覺。
初一上半年期末,我的成績排全年級第四名。初一下半年的期中和期末,我連續考了兩次全年級及時名。這與其說是一個超越他人的過程,不如說是一個克服自身弱點的過程。通過準備這兩次考試,我改掉了馬虎、字跡潦草、心態浮躁、過分自信等較好學生常有的毛病,并練就了很扎實的基本功。有一句俗語:“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的確,修正自我的過程并不舒服。但是,提升以后的感受,相信你也體會過,是很美妙的。
考了兩次年級及時名,并沒有讓我產生跳級的想法。暑假中,我預習了不少初二的知識和部分初三的知識,但預習的目的只是單純的“有能力就多學點”。直到暑假快結束的時候,我的想法仍然是:踏踏實實上初二,為后年的中考做好準備。
然而,在上初二的前兩周中,我的想法有了一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
在這兩周中,我發現自己對課堂內容已經了如指掌,甚至對下學年要學的一些知識都熟練掌握了。漸漸地,我對課堂產生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厭倦感,突然覺得自己的心靈比過去空虛了許多。我感到,自己的身體中暗暗涌動著一種對挑戰的渴望。
開學第二周的周末,恰巧爸爸媽媽帶我到一名成績的市重點校初三學生家做客。那天,大人們在客廳里談話,我和這位姐姐就到她的房間里閑聊。閑聊的過程中,她驚嘆我的知識積累比她還要豐富。為了看看我到底有多大能耐,她拿出了幾道自己不會做的題目讓我試做。我三下五除二就做了出來,還給她講得明明白白。“你比我小三歲,水平卻比我要高!我認識很多生,可我覺得你比他們還要!哪怕你現在到我們學校上初三,都會是個不錯的學生!”她稱贊道。
晚上回到家,我反復想著她對我的稱贊和自己這些天的狀態。突然,一個念頭產生了:既然我對現在的環境很厭倦,既然我已經“達到了一個初三學生的水平”,為什么還要待在初二呢?
跳級!
這兩個字好像一聲響雷,讓我渾身一震!的確,我目前的學習狀態已經“飽和”了,跳級可以刺激我的狀態,讓我開發潛能。
但是,我真的具備初三學生的水平了嗎?僅憑人家一句隨口的贊揚,就做出一個重大決定,這難道不荒唐嗎?
仔細掂量自己的分量,我覺得自己的功底尚淺,而且預習的過程中疏漏非常多。在正式考試中,我的水平只是本年級的及時名。比起中考的目標,考本年級及時名也代表不了什么。也就是說,哪怕不跳級,我都未必能考入北大附中,何況跳級!
如果此時跳級,還意味著八個月后,我就要直接參加中考!這八個月,既要補齊初二的知識,又要跟上初三的知識,我能行嗎?何況,按照我的目標,我必須在全區的初三學生中名列前茅,這件事的難度是否太大了呢?如果跟不上或者考不好,還要留級,或者復讀,到時又會遭到別人怎樣的嘲笑呢?我會不會被巨大的壓力壓垮呢?
帶著這些疑惑,我把自己剛才的想法告訴了爸爸媽媽。隨之而來的,是一場熱烈的家庭討論。
爸爸媽媽分析利弊,得出的結論是:從現實看,很危險!從我一貫的走勢來看,有希望!,他們只問了我一個問題:“女兒,聽聽你內心的聲音,你覺得自己能行嗎?”
看來,他們把選擇權交給了我。
多年前逃離幼兒園直升小學和從小學五年級跳級到初一的情景在腦海中回放。我知道,又到了做決定的時刻。閉上眼睛,深呼吸,我渾身都在顫抖。幾秒鐘后,我聽到了一個來自心底的聲音:“我能行。”
為什么?北京的學生多得是!知識積累比我豐富的人也絕不在少數!
憑什么是我?按常理講,怎么也輪不到我跳級!但內心深處,我隱約感到,自己比大部分常規好學生要有靈性、有爆發力。我渴望打破目前的平衡,我渴望與高手過招,我渴望到風云際會的人生舞臺上試一把!過去跳級的經驗讓我養成了一種“能從很低起點迅速提升”的本領,這種本領,到了初三一定能再次發揮作用。通過初一一年的奮斗,我感到自己已經找到了對中學學習和考試的“感覺”,沿著這種“感覺”,我一定能決勝中考。或許,人家比我多的是知識,而我比他們多的是潛能!
潛能——這個聽起來如此誘人、又如此空虛的概念,竟然成為了我較大的實力。多么荒唐,多么險峻,多么令人難以置信!
就這樣,沒有咨詢專家,沒有詢問老師,沒有征求親友的意見,一件求學路上的大事,單憑我的一種“內心確定的感覺”,就被全家通過了!
下面,就是學校關。再次感謝我的母校,她又為我開了綠燈。當我的父母找到班主任楊老師和當時的校領導楊校長、趙主任等說明這件事時,他們的態度竟然出乎意料地簡單:本著培養人才的角度,校方愿意成全我們的想法!交談中,領導和老師們只問了一句話:“如果我們批了,孩子考不好怎么辦?”
“一切責任我們自己承擔,與學校無關。”我的父母回答道。
于是,學校領導把情況上報到了區里,很快,我被批準跳級了。那24小時,是2002年9月30日,也是我短暫的初二歲月中的24小時。
這天,當楊老師在數學課上公布這一消息時,全班一片嘩然。中午,大量同學竟然破天荒地去圖書館上自習,目的是“追趕徐安琪”。不少人就是從受刺激的那一刻起開始改變的。可以說,我跳級的消息在班里掀起了巨浪。
然而,以“英雄”的樣子走出一個班級,并不意味著能趾高氣昂地走進另一個班級。恰恰相反,等待著我的,是一場全身心的考驗。
當年決定跳級,實在是太偶然了。初一那年,在校時“每天一小時計劃”的積累和暑假中的預習,居然“無心插柳柳成蔭”,成為了我初二跳級的基石!我不由地為自己曾經的付出感到慶幸。當然,跳級的想法能順利實施,離不開種種條件:恰當的時機、偶然的機緣、家庭的助力、學校的支持、有關部門的批準、自身的素質、特殊的經歷、知識的儲備、確定的感覺……可以說,“天時”、“地利”與“人和”全被我趕上了!
盡管如此,跳級仍然是一步險棋,弄不好會滿盤皆輸!因此,我不建議讀者朋友們盲目模仿。然而,上面提到的“潛能”二字,是否給了你某種啟發呢?其實每個人都有潛能!我們為什么不選擇在求學路上的關鍵地方拼一把呢?
作者文筆很好,內容通俗易懂,有些理念和方法可以借鑒
一個特例吧,跳級,成績大起大落,看完也不知道是什么具體原因導致大起大落最后成功的
有很多細致的方法,對考試會有很大幫助!真的很不錯!
看了一下,因為女兒一心要考北大,為了鼓勵女兒,讓孩子看看人家是怎樣努力的。
本書在書店里看了一點兒,特意到這里來買,這本書的作用就是讓孩子敢想:我努力也能取北大。
讀了這本書,考試并不難。關鍵在于“勤”字,這本書用了六個方法和技巧,深層次的闡述了“勤”的內涵!
這本書寫的很真實,我很喜歡!買了兩本,送給朋友了,這本書對我們的幫助很大!很不錯!!!
內容十分勵志,作者大部分時間走的是應試的道路,釆用的學習方法也是應試型的,所以她讀小學初中的經歷不可復制。
此書作者帶著積極生活,樂觀進取精神,教你一步一步考上北大!
這本書真的寫的很好,穿越自卑,走出迷茫,點亮心燈,喚醒優秀的自己!建議學校老師把此書推薦給學生!讓你的學生不在厭煩學習!
好書大家分享,強烈推薦中小學生和家長夠買。值得借鑒的方法內容很多。通俗易懂。非常喜歡的一本書。
這本書是看了《青島日報》的連載買的,覺得這本書很好,勵志詼諧幽默,而且也很符合孩子的心里。我看了以后很受感動,買來給兒子看,但愿能對兒子有所幫助。
人總是三分鐘熱度 很少有堅持下來的 我也不例外 但是如果你真的愛學習 總能堅持下去的 受益匪淺 好好學習 端正人生觀 學習觀
15歲的年齡很多的孩子還在苦苦的求學,陽光一樣的日子,怎樣才能不辜負青春
看看人家怎么教育孩子的,希望能從中有所收益。
很多人都想上北大,于是許多傳記秘籍熱賣。本書或許也是其中一本,讀完后只想說______別人的成功有數千萬種可以復制,但這都不是你的。時間在變,萬物在變,一個人成功的路子也在變。你的成功需要你自己去創造,而不僅是一味地模仿別人。
買來看看對做學生思想工作應該有用,如果好推薦學生看看
家里的兩個孩子都看過,受到的啟發不小,對增強學習信心很有幫助!
面臨求學難,考試煩的同志推薦看一下,這本書可以讓你輕松實現上北大的夢想!
家庭教育類書籍多為父母的眼光看一個孩子的成長,本書是孩子寫孩子自己,對家長很有啟發。
書不錯,值得一讀!就是物流不敢恭維,沒收到貨就簽收,打客服電話才收到!不知道以后還會不會這樣?
這是我買的第二本書了,第一本讀過了,本次買送了一位教育孩子不知應該怎樣做的朋友,我建議她可以和孩子一起讀一讀,無論是對孩子還是家長都有用。里面的內容積極向上,對沒有明確目標的孩子是一種激勵,對學習缺少方法的孩子是一種指導,對成人的家長指明教育孩子的方向,看后愛不釋手。
每本書都用塑料薄膜打包,紙張印刷都不錯,比實體店實惠多了,內容描寫真實細膩,看后感觸很大。
15歲上北大(從3+4=8到跳級上北大;一個笨掘孩子人生低谷的絕對反擊;一條不自輕、不自棄、自我突破的蝶變之路)
中小學生和家長都值得一讀!這本書是作者以自身真實經歷和心路歷程,教會你,成長,不怕起點低!
現在每天晚上給上一年級的孩子讀這本書,孩子有時候會聽得哈哈直笑,估計小孩子有小孩子的笑點,比如逃離幼兒園,兒子就很有同感,說他以前也想逃離幼兒園,這本書用自己的經歷寫的,雖然孩子也不一定能聽懂,但是就當是勵志書給孩子讀吧,反正孩子也喜歡聽的。
這是一個孩子歷經學業上的多次波折,最終靠自己頑強的毅力和獨特的學習方法考進北大的故事,書中語言平實,道理易懂,技巧可學,是學生求學勵志、家長輔導、教師借鑒的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
花了兩天時間看完本書,前半部分是作者經歷簡介,后半部分是作者關于學習方法介紹。中間看著看著很激勵人,看了一段感覺很想接著往下看,不想斷了,嘿嘿,挺給人一種向前的正能量。盡管是以作者經歷講述求學歷程(雖然不少地方讓人存在懷疑),但還是挺不錯的一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