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跡抑或泡沫?藝術品市場上不斷飆升、令人驚駭的高價紀錄,意味著藝術品的品質、時代的趣味,還是某種運作?
收藏抑或投機?與股票、黃金和鉆石相比,藝術品作為投資品的表現如何?
2011年壓倒美國而雄踞世界藝術品交易排行榜之首的中國藝術市場有何獨特之處?為何只有在北京、上海和香港,才能最為清楚地看到藝術品的價格是由投機、想象與操縱所決定?
"在任何其他行業里會被稱為內幕交易的事情,在藝術市場上不過是一次友好的談話。"專注于藝術品市場三十余年,英國作家戈弗雷巴克在本書中生動地講述了在1850年到21世紀之間這個商業時代藝術品的故事,揭秘高端藝術品尤其是畫作的交易中種種操縱的伎倆:藝術家如何與商人合作,抬高藝術品的價格;商人如何精心設計,在短時間內轉賣畫作而得到五倍至五十倍的收益;19世紀藝術市場的某次繁榮又如何持續三十年之久——要緊的并非藝術品的價格,而是利潤。
但在作者看來,藝術品終究遠甚于金錢:它們是便攜的財富,更是人類較高貴的創造——一個人所能擁有的最美妙的物品。
1、本書自手稿引進,全球首發。作者是藝術評論界博學人士,觀察、研究藝術品市場多年,數據詳實、觀點可信;
2、藝術市場交易雖屬藝術史范疇,討論藝術品與金錢的關系,但亦與各個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密切相關。本書跨度自1850年至今,以時期為序,以重大藝術品交易事件為線索,對藝術市場的交易規則、交易背后的復雜的社會狀況等均有深入分析,是專業人士必備之參考。
3、作為本書的全球首發版,作者特意為中文版增寫了"中文版序"及第10章"21世紀中國藝術市場的奇跡",對中國藝術品市場做了特別說明。
4、全書配彩插四十幅,設計精美,有收藏價值。
英國作家,《倫敦旗幟晚報》藝術版通訊記者和ES雜志特約編輯。他研究藝術品市場長達三十余年,文章散見于《每日通訊》《泰晤士報》《衛報》《星期天泰晤士報》《經濟學人》《藝術與拍賣》《福布斯》《華爾街日報》等。1982—1997年間擔任英國保守黨藝術部長的藝術市場顧問。
中文版序
序:名利場:富人與藝術的價碼
及時章 藝術、金錢與福爾賽們
第二章 維多利亞時期的藝術與投機:倫敦
第三章 維多利亞時期的藝術與投機:巴黎
第四章 英國鄉村別墅危機與美國人進入藝術市場,1880—1940
第五章 藝術品與貪婪:斯大林、梅隆以及世紀藝術丑聞
第六章 希特勒的藝術品之戰
第七章 投機活動與印象派畫家,1870—2008
第八章 當代藝術品的經濟成就,1980—2009
第九章 21世紀的藝術投資 282
第十章 21世紀中國藝術市場的奇跡
序名利場富人與藝術的價碼(節選)
這是一本關于藝術與金錢的書。兩者的婚姻牢不可破、情深意長,讓它們結合在一起的那場戀愛已經綿延一百五十年之久。從1620年到1650年,藝術與金錢在阿姆斯特丹和代爾夫特初墜愛河,又在18世紀中期的巴黎和倫敦再度重逢。從19世紀50年代開始,它們的關系變得愈加牢固。正是在這一時期,宮廷里的國王、親王和貴族地主終于將藝術市場拱手讓給了歐洲的金融家和工業中產階級。
富有的中產階級和上流社會的富人對待藝術品的態度有著顯著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國王、親王和貴族們購買藝術品是為了收藏,而以商業為取向的中產階級則是為了交易。
藝術品交易并非新鮮事。在倫勃朗的時代,買賣繪畫作品在17世紀30、40年代達到了狂熱的程度。1772年,舒瓦瑟爾公爵(DucdeChoiseul)的拍賣在巴黎大獲成功,由此創生出一個活躍的中產階級藝術市場,直到法國大革命爆發。但在19世紀60、70年代,在維多利亞時期的倫敦,有些畫的價格高達1.6萬英鎊,超乎尋常,前所未見。公眾為之入迷,唯美主義者為之震驚。
奧斯卡·王爾德譴責維多利亞時期的人追逐金錢,過于世故,也就是說,是一種最深的虛偽:"世故的人……知道每一樣事物的價格,卻不知道它們的價值",這是王爾德創作于1895年的一出戲劇中達靈頓勛爵的話。[《溫夫人的扇子》,第3幕。]
無論世故與否,為了投資和牟利而收購藝術品,現在已經成了全世界的通行法則。對藝術的熱愛遠沒有死滅——在全世界,有為數眾多的人參觀博物館和畫廊就是證明——但"為金錢而藝術"的態度卻也極為盛行。畢加索作品的拍賣價達到1.06億美元,私人交易價達到1.39億美元,杰克遜·波洛克(JacksonPollock)的作品據稱賣得1.4億美元,都是這種態度的明證。[畢加索的《葡萄葉掩蔽的裸體》(NudewithVineLeaves),作于1932年,2010年5月4日在佳士得紐約拍賣行以10648.25萬美元賣出;畢加索的《法國之夢》(LeReve),作于1931年,據稱由史蒂文·韋恩(StevenWynn)和斯蒂文·A.科恩(StevenA.Cohen)在2006年私下交易;波洛克的《第5號,1948年》(No5,1948),據稱由大衛·格芬(DavidGeffen)在2007年以私人交易方式賣出。BBC廣播4臺,2008年。]
這些離譜的交易讓唯美主義者感到驚駭。紐約《時代》雜志的藝術評論家羅伯特·休斯(RobertHughes)譴責我們時代創紀錄的藝術品交易價格,稱其為"下流";他論辯說,1.4億美元可供修建十幾座醫院,為數千人的健康提供保障。[BBC廣播4臺,2008年。]
但藝術家們似乎并不在意。在公開場合,就藝術投機和價格暴漲的問題而言,藝術家遠沒有唯美主義者那么在乎。
達米恩·赫斯特(DamienHirst)尤其不在乎。他用鉆石鑲嵌而成的頭顱作品《因為愛上帝》(FortheLoveofGod)在2008年要價5000萬英鎊,成為全世界最昂貴的藝術品。在拍賣會上,買賣赫斯特作品的投機者把他的價格炒到了1000萬英鎊。據其人說,赫斯特的私人財產已超過6億英鎊——他一定是英國歷史上最為富有的藝術家。
他樂于與資助人、賣家和買家共謀發財,但這也并非新鮮事。類似行為可以回溯到17世紀的荷蘭;以倫勃朗·范·萊因(RembrandtvanRijn)為首,有二十多位畫家在藝術市場上肆意投機;還有像揚·范·霍延(JanvanGoyen)、阿爾特·范·德內爾(AertvanderNeer)和揚·范·德·卡佩萊(JanvandeCappelle)這樣的畫家,他們除了藝術工作室還有其他生意,他們畫畫是為了讓自己生意興隆。[保羅·克倫肖,《倫勃朗破產記:藝術家其人、他的資助人以及17世紀荷蘭藝術市場》(Rembrandt'sBankruptcy:TheArtist,HisPatronsandtheArtMarketin17thcenturyNetherlands,劍橋,2006),第2章。]一些藝術家,比如米開朗基羅,[朱利葉斯二世未能按時向米開朗基羅支付修建教皇陵的報酬,米開朗基羅怒離羅馬。"在我離開他之前,我請求他支付部分報酬,用于繼續修建。教皇讓我周一再來。我周一去了,他又說周二,然后又說周三,然后又說周四……在周五上午,他拒絕見我。我沮喪到了極點。"——米開朗基羅致桑加羅(GiulianodaSangallo),1506年5月2日?!度R泰雷》(Lettere),G.米蘭西編(佛羅倫薩,1875),J.A.西蒙茲譯,《米開朗基羅·波納羅蒂的一生》(ALifeofMichelangeloBuonarotti,倫敦,1893)。]他們與資助人的爭執舉世知曉;他們向全世界抗議說,貧困的生活損害了他們的才華。但這樣的故事甚至不能說是半真半假。倫勃朗和魯本斯住在阿姆斯特丹和安特衛普的兩所最為奢華的房子里;凡·代克(VanDyck)在倫敦的住所如同宮殿一般;約書亞·雷諾茲爵士(SirJoshuaReynolds)被喬治三世指為"比我們還要奢侈";這四位藝術家和其他許多藝術家一起向我們表明,盡管唯美主義者和博物館的訪客愿意相信,無論在何處,"為藝術而藝術"都是藝術家的信條,藝術家自己卻對"為金錢而藝術"很感興趣。在五百年的時間里,很少有藝術家公開"抱怨"藝術為賣家和買家——從而也為他們自己——創造了龐大的財富。
藝術讓許多人富有起來,并非只是在精神上。本書將用兩章的篇幅展示,在危機關頭,藝術品怎樣為獨裁者希特勒和斯大林提供了非凡的經濟價值。但是尤為突出的是藝術品在美國、歐洲、中國、俄羅斯和印度為商人所創造的財富。
本書將詳盡考察從1850年至2011年高端藝術市場的畫作交易,并進而得出這樣一個出人意料的結論——
藝術品價格上漲最快的時期,不是世界經濟普遍繁榮之時。就杰作而言,在股市、債券、貨幣及其他投資方式低迷之時,其價格上漲最為迅猛。
這一結論與全世界的收藏家和藝術交易商的普遍看法相悖。
但背后的道理其實很簡單。與工業股票和金融服務不同,藝術市場是一個小市場,容易被合法操縱,而且這個市場可以隨意定價,因為畫作沒有與生產成本相關聯的"自然"價格。這還遠不是投機者擁有的優勢。藝術品還"觸手可及",因而具有更高的價值——在危機爆發之時,這種資產的價值不一定會像現金、銀行和公司那樣蒸發。
簡言之,藝術品是硬通貨,比大多數東西都更"硬實"。在19、20和21世紀的商業時代,藝術市場取得了極大的繁榮。讀者將會發現,在很大程度上,本書所講述的1850年以來畫作價格的飆升,更應歸因于收藏家和投機者的堅定運作,而不是藝術品的品質,或是時代的趣味和風尚。
在21世紀,英國藝術家達米恩·赫斯特的職業生涯最能彰顯藝術與金錢聯姻所具有的力量。1988年,他對兩者的緊密關系有了的認識。當時他在倫敦金史密斯學院就讀,在一個學年舉辦了一次名為《凍結》的展覽。
凍結》的銷售情況并不好,直到來自倫敦東部的貝夫諾·格林(BethnalGreen)區的藝術交易商毛瑞恩·佩利(MaureenPaley)突然拜訪參展藝術家——安格斯·費爾赫斯特(AngusFairhurst)、安吉拉·波洛克(AngelaBulloch)、馬特·科利肖(MattCollishaw)和薩拉·盧卡斯(SarahLucas)等人,情況才有了轉機。和去往大馬士革途中的圣保羅一樣,一道光擊中了赫斯特:
毛瑞恩·佩利是和兩個收藏家一起來的。他們來自洛杉磯和紐約……我帶著他們四處參觀,其中一位對毛瑞恩說:"這個要多少錢?我想買下來。要多少錢?"我沒有說話(但)她出價了。"哦,要350英鎊。"要價太低了,(但)我還是沒有說話。于是那人就買下了,繼續參觀,又買了好些作品。她胡亂出的價……(她)把我的一個箱子以500英鎊的價格賣給他們;她把安吉拉·波洛克的一件作品賣了350英鎊;她把我的一幅風景畫賣了大概300英鎊……全是在胡亂出價。我就那么等著,等到收藏家走了,我說:"你在干什么?"她說:"你這是什么意思,我在干什么?"她把馬特·科利肖的一個彈孔作品賣了500英鎊,而他花了大概800英鎊在上面。我又說了類似這樣的話:"你瞧,你他媽不能這么干。你把價格全報低了。你得還我們錢。"她說:"我要抽50%的傭金。"我說:"你他媽把錢都拿走了。你他媽把所有的錢都拿走了。"
赫斯特抽搐著說:
這就是這些婊子給我留下的及時印象。
他在自己的訪談集里用了很多篇幅深入思考這個問題。這部集子就是他的及時部自傳《在通往作品的途中》(OntheWaytoWork,2002)。他的結論很明確:
我向自己證明了,藝術是關于生活的,而藝術品世界是關于金錢的。
在兩者之間,哪一個更重要,哪一個更長久?赫斯特毫不懷疑,在藝術市場上,金錢在前臺,而藝術在幕后。
……拿了錢,我突然意識到,因為該死的錢,你他媽的再也看不到自己的畫……他們看畫,離開,"這是達米恩·赫斯特的作品,值多少錢?"人們再也不會多看畫一眼。[赫斯特,《在通往作品的途中》(OntheWaytoWork,倫敦,2002),184—185頁,63頁,83頁。2009年在弗雷茲藝術節上,我問毛瑞恩·佩利對赫斯特的話有什么看法,她回答說:"事情并不是那樣的,我只是想幫助他們。"]
這并不是新鮮事。自從商人們在19世紀后半葉占領了倫敦、巴黎和紐約的藝術市場之后,他們一直在利用藝術品牟利。從科尼利厄斯·范德比爾特炒高透納作品的價格,到21世紀的交易商對畢加索和沃霍爾作品的炒作,再到(2009年之后)對中國古典藝術家(如齊白石和張大千)的作品進行的炒作,他們從中賺取的利潤從來都不是小數目。
2006年10月,拉斯維加斯的收藏家和賭場大亨史蒂夫·韋恩同意將畢加索的《夢》(TheDream)以1.39億美元賣給紐約的對沖基金大亨斯蒂文·A.科恩。
夢》是一幅情色幻想作品,作于1932年,畫的是23歲的瑪麗–泰蕾茲·沃爾特(Marie-ThérèseWalter)。她是巴黎一個商店的店員,畢加索的秘密情人。當他在一條大街上攔住她時,她還未成年,他對她宣稱:"我是畢加索。我們應該一起做一些了不起的事情。"[約翰·理查德森(JohnRichardson),《畢加索的一生》(ALifeofPicasso,倫敦,2007),第三卷?,旣惃C泰蕾茲是他夢寐以求的小情人(femme-enfant):"正值青春年少的金發女孩,有著敏銳的深藍色眼睛以及早熟的性感身體——豐滿的乳房,結實的大腿,柔韌的膝部,像維納斯一樣優美的臀部。"畢加索對她說:"你有一張有趣的臉。我想給你畫幅像。我覺得我們會一起做一些了不起的事情。"]這些了不起的事情包括1929年至1936年間繪制的一系列肖像畫,盡管不能與畢加索早年的藍色和玫瑰紅時期的作品比肩,這些作品仍然以驚人的價格在藝術市場上賣出。韋恩在1997年買下《夢》時花了4840萬美元。他為這幅畫定價1.39億美元——十年間其價格漲幅驚人——一旦成交,將創下新的世界紀錄。
這筆交易沒有最終完成。在拉斯維加斯的一個致命的雞尾晚會上,韋恩的手肘撞破了畢加索的這幅作品,讓賓客們目瞪口呆;他們不知道受傷更重的,是藝術還是金錢。[韋恩患有色素性視網膜炎,致使他的周圍視覺一年比一年狹窄。當時他和一些喝著雞尾酒的朋友站在一起,他做了一個動作,手肘撞破了畫布。"該死,"他說,"看看我干的事情。"我們都說不出話來。"感謝上帝,是我干的。"他說。的確如此。有人提到"錢"這個詞,也有可能是說"交易"。韋恩說:"這和錢沒有一點關系。錢對我而言什么都不是。問題在于這幅畫在我手上,而我把它給毀了。"——目擊者諾拉·埃夫龍(NoraEphron),《我的維加斯周末》,《赫芬頓郵報》2006年10月16日,www.huf?ngtonpost.com/nora-ephron/my-weekend-in-vegas_b_31800.html。]但一個神秘的疑問延宕不去:韋恩為什么為畢加索的一幅非作品定出如此之高的價格,科恩又為什么同意支付?[據諾拉·埃夫龍講述,同本頁注釋1。]
當兩人商洽這筆交易時,畢加索的世界紀錄是1.041億美元,由一位匿名人士于2004年5月在蘇富比創下,所購作品為《拿煙斗的男孩》(TheBoywithPipe)。[廣泛認為是菲利普·尼亞霍斯,但未得到證明。]就感知和理解力而言,這幅早年的玫瑰紅時期的肖像畫比情感濃郁的《夢》更微妙;這是一幅不動聲色、節省而克制的作品,借鑒了委拉斯凱茲(Velazquez)和戈雅(Goya)的技法,在一個健全的世界里,肯定會被認為更有價值。依據這樣的參照,《夢》的合理價格應當在6000萬到8000萬美元之間,而不可能是1.39億美元。[根據2009年的通脹率調整計算,《拿煙斗的男孩》(GarconavecPipe)2004年的交易價格應為1.212億美元,而《夢》的交易價格為6740萬美元。]
無論如何,韋恩和科恩達成了交易約定,在《拿煙斗的男孩》創造的畢加索作品價格紀錄上又增加了3500萬美元,讓所有理解藝術的人為之震驚。
到底發生了什么事情?他們對這筆天價交易的動機秘而不宣。我們所知道的只是:韋恩承認這筆交易與他在2006年5月以1.35億美元拍下古斯塔夫·克里姆特(GustavKlimt)的及時幅《阿德勒·布洛赫–鮑爾夫人》(AdeleBloch-Bauer)肖像畫有利益關聯。["這幅畫的價格比羅納德·勞德(RonaldLauder)最近購買另一幅克里姆特作品的價格要高400萬美元……韋恩為創下更高的價格紀錄感到激動。"——諾拉·埃夫龍與韋恩的談話。]《阿德勒一號》是這位維也納藝術家的杰作,是最富原創性的肖像畫之一,在全世界得到了高度評價;在維也納這幅畫如此出名,以至于被國家旅游委員會用作廣告,廣泛印制在茶杯、T恤和雨傘上。[2006年,奧地利政府把《阿德勒·布洛赫–鮑爾夫人》歸還給鮑爾夫人的后人,羅納德·勞德隨即從瑪麗·奧爾特曼(MarieAltmann)及鮑爾夫人的后人手中購得這幅畫?,F在這幅畫掛在羅納德·勞德位于紐約的Neue德國與奧地利表現主義畫廊。]
但是《夢》的名聲及其在藝術史上的地位并不能與《阿德勒一號》相提并論。既然韋恩和科恩沒有公開向我們澄清《夢》的價格為何與其藝術價值如此不符,我們只能做出如下推論。
在藝術市場上,抬高一個藝術家的較高價格,已被證明必然導致這個藝術家的其他重要作品價格上漲。于是,《拿煙斗的男孩》在2004年以1.041億美元成交帶來的公眾效應,讓畢加索的另一幅作品《朵拉與小貓》(DoraMaarauChat)在2005年以9520萬美元的拍賣價格成交。這是一幅作于1940年的全身像,畫中的朵拉是一位巴黎攝影師,生于克羅地亞,她取代瑪麗-泰蕾茲·沃爾特的位置,成為畢加索的情人。[在蘇富比紐約拍賣行成交。買家身份不明,但據信是莫斯科的銀行家。這幅作品估價5000萬美元。朵拉的真名是亨麗埃特·西奧多拉·馬爾科維奇(HenrietteTheodoraMarkovitch)。]我們可以公平地假定,因為《夢》高達1.39億美元的轉讓約定——這個數字在全世界廣為流傳,交易雙方都沒有提出異議[2002年在拉斯維加斯,韋恩在他的貝拉吉奧(Bellagio)酒店展出了二十多幅畢加索作品,有些放在他的小畫廊里,大多數放在餐廳里。我問他,這些畫是不是都是他的,他既沒有承認,也沒有否認。]——韋恩和科恩所擁有的畢加索作品的理論價值得以進一步上漲。我們甚至可以進一步猜測,科恩之所以同意支付讓人難以置信的1.39億美元,是因為他自己墻上掛的畢加索作品的增值會超過這筆支出。根據這個簡單的計算,他不花一分錢就能買下《夢》。
自從畢加索的《夢》在2007年沖擊新的世界紀錄之后,21世紀的藝術市場在價格和投機程度方面,又攀升至新的喜馬拉雅之巔。
在某種意義上,這并不讓人感到驚訝,因為不斷追逐利潤一直是19世紀50年代以來的商業時代的標志;但在另一個層面上,這又出人意料,因為在藝術品以數百萬美元成交的背后,是被2008年的華爾街金融危機所重創的世界經濟;與此同時,在十幾個國家所爆發的新的結構性危機也讓全球經濟驚恐不已。
盡管如此,2011年之后的藝術市場對西方國家的低增長、貨幣危機以及高失業率,對中國銀行業的種種警訊視若無睹。在美國、歐洲、中國、俄羅斯,在交易所的拍賣現場,在著名收藏家之間的私人交易中,聞所未聞的價格不斷涌現。在這個新的全球市場上,現代派繪畫運動的標志性作品之一,愛德華·蒙克的《吶喊》(Scream)的蠟筆畫版本,在2012年5月以1.199億美元的價格創下新的拍賣紀錄,買家是紐約的繪畫收藏家利昂·布蘭克。在紐約和倫敦,當代藝術品的價格上漲如此迅猛,2013年11月12日,在佳士得紐約拍賣行,當代藝術品的拍賣總額創下了單晚6.916億美元這一難以想象的紀錄。這是一個很難再被趕上的紀錄。同一個夜晚,佳士得以1.424億美元賣出英國藝術家弗朗西斯·培根的《弗洛伊德肖像三習作》,創下了新的單件藝術品拍賣紀錄;業界猜測買家不是俄羅斯富豪羅曼·阿布拉莫維奇,就是《夢》的主人史蒂夫·韋恩的妻子、拉斯維加斯的賭場老板伊萊恩·韋恩,但也不能排除是卡塔爾的瑪雅莎公主。到2013年底,一些在世藝術家以及十幾位美國戰后藝術家的價格紀錄翻了好幾倍,前者當中,杰夫·昆斯和格哈德·里希特是價格較高的兩位,而后者則由巴尼特·紐曼、克利福德·斯蒂爾和馬克·羅斯科引領。[愛德華·蒙克的《吶喊》第三版,蠟筆畫,作于1891年,2012年5月2日在蘇富比紐約拍賣行以11992.25萬美元賣出。杰夫·昆斯的《氣球狗》(BalloonDog),鍍色的不銹鋼雕塑,2013年11月12日在佳士得紐約拍賣行以5840萬美元賣出。格哈德·里希特的《米蘭大教堂廣場》(DomplatzMailand),布上油畫,作于1968年,2013年5月14日在蘇富比紐約拍賣行以3712.5萬美元賣出。弗朗西斯·培根的《弗洛伊德肖像三習作》,三聯布上油畫,作于1969年,2013年11月12日在佳士得紐約拍賣行以14240.5萬美元賣出。巴尼特·紐曼的《太一四號》(OnementVI),2013年5月14日在蘇富比紐約拍賣行以4380萬美元賣出。克利福德·史提爾的《1949-A-No.1》,布上油畫,作于1949年,2011年11月9日在蘇富比紐約拍賣行以6168.25萬美元賣出。馬克·羅斯科的《紅橙黃》(RedOrangeYellow),作于1961年,2012年5月8日在佳士得紐約拍賣行以8688.25萬美元賣出。]但有報道稱,塞尚的《玩紙牌的人》(JoueursdeCartes)以私人交易的方式賣出——沒有哪位買家正式承認這筆交易——價格據稱為2.5億美元,讓前述藝術家的高昂紀錄相形見絀。這一價格要么是賣家——已故希臘船王、終身藝術收藏家喬治·安布里柯斯的家族,他們居住在瑞士洛?!孤┑?,要么是報道所稱的買家——卡塔爾的博物館泄漏的。
同樣的價格上漲,同樣驚人的利潤,也發生在一個藝術市場還是全新事物的地方,那就是中國。
2011年,中國成為世界經驗豐富的藝術品買家,根據克萊爾·麥克安德魯為荷蘭馬城舉辦的歐洲藝術品展會所編纂的排行榜,中國已經超過了美國和英國。北京的商雅昌公布的數據表明,中國已經占有全球藝術品交易額的31%。這一驚人的漲幅是七位藝術家的價格上漲帶來的,在2010年、2011年和2012年的世界藝術品價格排行榜上,其中一些藝術家的價格已經超過了畢加索和沃霍爾。齊白石作品的價格漲到了6500萬美元,徐悲鴻則漲到了4200萬美元,在書法家當中,黃庭堅和王蒙作品的價格分別漲到了6882萬美元和5530萬美元,這樣的價格和畢加索的《夢》1.39億美元的天價一樣,引發了這樣的問題:這樣的價格到底屬于藝術史,還是金錢史?在藝術市場以及許多其他的市場上,中國人幾十年來對投機的興趣已經被記錄在案,但數個世紀以來,中國人展現出的對藝術價值的尊重又與這種賭徒的本能相沖突。這到底是怎么回事?這些天價所提示的,到底是對藝術的熱愛,還是對金錢的熱愛?付錢的是收藏家,還是投機商?又或許,他們是同一群人?
無論真正的答案是什么,是商人在付出如此之高的價格購買藝術品。在一個商業時代,無論是在東方國家還是西方國家,藝術品長期以來一直是一種金融玩物。一件藝術品高昂的價格能夠衍生出新的高昂價格。
這正是本書將要論證的觀點。本書的另一個觀點是,無論是在倫敦、巴黎和紐約,還是在今天的中國,藝術市場的繁榮與價格爆炸,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歸因于藝術市場很容易被操縱。
對于韋恩和科恩這樣的投機者以及21世紀的中國人來說,這就是藝術市場的主要吸引力。他們也許全都會美化自己,稱自己為經濟衰退時期善用低價資本的金融家——他們是一百五十年來利用藝術牟利的那些人在21世紀的翻版。
本書并沒有斷言富人缺少對藝術的熱愛。沒有什么能阻止一個富人去喜愛他用自己的錢換來的寶藏。本書也沒有暗示,一心賺錢的私人買家在美面前就是瞎子。相反的命題倒是真的:沒有美的意識,就無法靠購買藝術品賺錢。藝術品買家必須意識到,畢加索是比達米恩·赫斯特遠為杰出的畫家,意識到布朗庫西(Brancusi)、莫爾(Moore)、赫普沃思(Hepworth)、卡羅(Caro)及史密斯(Smith)改變了20世紀雕塑的面貌,而其他雕塑家則沒有那么重要。僅僅因為羅納德·勞德知道,十年之內他的那幅價值1.35億美元的克里姆特作品《阿德勒夫人》能以2億美元的價格再賣出去,并不意味著他就是一個失敗的鑒賞家。[勞德是紐約現代美術館的主席,有著良好的藝術品味。他對記者查理·羅斯說,他之所以用1.35億美元(相當于克里姆特價格紀錄的四倍)買下《阿德勒》,是因為賣家也就是布洛赫–鮑爾在洛杉磯的后代"要價就是那么多"。勞德還向來自美國的訪問者查理·羅斯披露(PBS電視臺,2006年9月4日),他打算與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分享"這幅畫的所有權——這是一束少見的光,照亮了博物館與私人資助者在藝術交易資金上的秘密交易。]
韋恩和科恩就畢加索作品達成的交易約定是一個在他們之前已經被使用過100次的詭計:抬高一個藝術家的較高價格紀錄,從而抬高他的其他重要作品的價格。這種做法還有一個寶貴的副產品:這位藝術家的重要對手的價值也將被抬高。
于是在1987年,梵高的《向日葵》(Sunflowers)被來自日本的資金以2420萬英鎊(3990萬美元)的驚人價格買下,這在當時是畫作的世界紀錄,拉開了為期3年的價格攀升的序幕,許多藝術家的身價在這場戲劇中到達了頂峰。在1988年至1990年間,梵高作品的暢銷讓他同時代的十幾位藝術家的作品也受到青睞。雷諾阿(Renoir)、塞尚(Cézanne)、德加(Degas)、畢加索(Picasso)、康定斯基(Kandinsky)、萊熱(Léger)及莫迪里阿尼(Modigliani)的作品的價格很快達到新的高點。[1987年3月,《向日葵》在佳士得倫敦拍賣行以2420萬英鎊(3990萬美元)賣出。1990年5月,雷諾阿的《煎餅磨坊的舞會》(AuMoulindelaGalette)在蘇富比紐約拍賣行以7810萬美元的價格成交。]1990年在紐約,梵高的另一幅作品《加謝醫生像》(ThePortraitofDrGachet)以8250萬美元的價格被日本實業家齊藤了英購得,使得這些藝術家的作品價格又攀升至新的高峰。[齊藤了英買畫的目的與藝術的關系不大,很大程度上只是為了名聲和個人原因。在購入這幅畫之后一個月,他披露說,他之所以用創下世界紀錄的價格購買藝術品,是為了在日本挽回名聲,洗刷曾經的"恥辱"——他聲稱十年前,日本的住友銀行在為他處理業務時傷害了他。]2006年,我們又一次看到,一個藝術家創紀錄的價格對其他藝術家所起的拉升作用。在韋恩和科恩約定以1.39億美元的價格交易畢加索的《夢》之后一個月,威廉·德·庫寧(WillemdeKooning)的一幅作品以1.375億美元私下賣出,創下其作品的較高價格紀錄,而杰克遜·波洛克
不錯的書,只翻了翻,沒細看還
買來當專業課書看的,很好。
很好
直至很好,內容有點不易讀,可能是翻譯問題
很好的
了解當今藝術品市場的必讀作品。
贊爆!
可以的
很好。
很好,態度誠懇,回復及時
一直想買的書,等看完再來評論
以時間線為線索,講述藝術品市場,值得一看。
賣家人真的好好哦,太感謝了!
看看
一直在當當買書,是老顧客了。書質量很好,正版,配送及時,售后也不錯,滿意,幫我完成了很多領導布置的任務。感謝當當的一直陪伴成長。
書上有一個洞
專業必備書籍
非常棒的一本書!受益匪淺
經典著作,推薦
不錯,書也不太厚,定價高了
支持當當!必須全5分好評,發貨飛速,物美價廉,在此購物如沐春風,貨物質量上質,包裝非常專業
書不錯,但是字太小了,不喜歡這么小的字!
很有啟發意義!當下的中國書畫市場魚龍混雜,斯文掃地!痛哉!
藝術史就是一部商業利益和藝術美譽博弈的過程,就是真正的名利場
這樣的行業一般人不大會接觸到,讀來長見識,有趣。另外,書的版式設計、印刷等都很贊!
國內缺乏藝術品收藏的底蘊,這樣的書是沒有的,對于了解藝術品的收藏,提供了很多知識。
藝術品市場是最大的被操作的市場,這1就是資本對藝術的侵蝕
了解藝術品市場,藝術品市場雖然近幾年并不景氣,但了解其發展仍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