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家庭如何塑造人》是家庭治療的經(jīng)典著作,不僅可以作為家庭治療師、社工人員的專業(yè)用書,是每個渴望身心和諧的人的必讀書籍。正如維吉尼亞·薩提亞本人所說:"我寫這本書的大愿望是幫助每個人獲得成為和諧的人的權(quán)利和義務。書中所展現(xiàn)的經(jīng)驗和榜樣會引導我們用創(chuàng)造性的方式去理解彼此、關(guān)愛自身和他人,為孩子提供一個讓他們得以發(fā)展出力量和完滿人格的基礎。
維吉尼亞·薩提亞(1916—1988),家庭治療創(chuàng)始人,國際心理治療師。美國的《人類行為雜志》(Human Behavior)稱她為"每個人的家庭治療大師"。 易春麗,臨床心理學博士。中國醫(yī)科大學臨床醫(yī)學系本科畢業(yè),北京醫(yī)科大學碩士畢業(yè),北京大學心理學系臨床心理學博士畢業(yè)。現(xiàn)任教于北京大學心理學系,研究方向為兒童青少年及其家庭,教學內(nèi)容包括青少年心理學、家庭治療、學校心理咨詢等,咨詢對象主要為兒童。
章 緒論
第二章 你擁有怎樣一個家庭
第三章 自我價值——被忽視了的罐子
第四章 自我價值——個人力量的源泉
第五章 你自己的曼陀羅
第六章 交流——訴說與傾聽
第七章 交流的模式
第八章 溝通游戲
第九章 你所遵守的規(guī)則
第十章 系統(tǒng):開放的還是封閉的?
第十一章 夫妻:家庭的建筑師
第十二章 特殊家庭
第十三章 你的家庭圖
第十四章 蚯蚓罐頭在活動
第十五章 家庭藍圖
第十六章 家庭藍圖的一些基本要素
第十七章 家庭工程
第十八章 延伸家庭
第十九章 生命周期
第二十章 青少年
第二十一章 積極的二人關(guān)系
第二十二章 靈性
第二十三章 晚年
第二十四章 在大的社會中的家庭
第二十五章 內(nèi)在的和平,彼此間的和平,群體間的和平
第二十六章 未來的家庭
參考文獻
中國國際薩提亞學院簡介
編后記
家長也是普通人,并不是說從孩子出生的那天起,他們就自動成為。他們應該明白,一位的是很會把握時機的:他們尋找機會,等到確定孩子會認真傾聽時,再對他們進行說教。當孩子犯錯誤時,父母會走到近前做他們的支柱。他們的幫助能使受驚的孩子戰(zhàn)勝恐懼感和罪惡感,同時又達到了佳的教育效果。 前不久,我看到一位和諧家庭中的母親,她很有技巧又很人性化地處理了這樣一件事。她有兩個兒子,一個5歲一個6歲,有看到兩個孩子正扭打在一起,她很冷靜地將他們分開,拉著他們的小手讓他們坐在自己的兩邊,耐心地聽他們講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這個過程中,母親一直握著兩個孩子的手。她也會不時地問個問題,后終于弄明白了,原來是弟弟從哥哥的盒子里拿了一枚一角的硬幣。在聽了兩個孩子訴說了自己的委屈后,她讓弟弟把硬幣還給哥哥,使得兩人重歸于好。而且,通過這種建設性的解決問題的方式,也給孩子們上了有意義的一課。 和諧家庭中的父母知道孩子并不是有意地犯錯誤。如果孩子的行為不當,他們會意識到肯定是有什么誤解或是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了傷害。家長很清楚,人只有在認識到自己的價值并被別人認可時,才能有所收益,所以他們不會采取任何會傷害孩子自尊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即便指責或懲罰在有些情況下可能是有用的,但由此留在孩子心靈上的創(chuàng)傷卻不容易治愈。 是孩子就難免會犯錯。當孩子確實有錯誤需要糾正時,充滿慈愛的父母通常會采取很坦誠的辦法:他們會詢問原因,傾聽孩子的心聲,給予關(guān)愛和理解,同時能體會孩子的感受,利用恰當?shù)臅r機,即當孩子自然地想要傾聽時再給他們講道理。這些都會使你成為一名稱職的老師。教育孩子的好方法就是言傳身教。 養(yǎng)育孩子恐怕是世上具有挑戰(zhàn)性的任務。就好比兩個獨立的經(jīng)濟實體要融合他們各自的資源共同生產(chǎn)一種產(chǎn)品一樣,當一對成年男女要共同將一個襁褓中的嬰兒撫養(yǎng)成人,一切潛在的問題都有可能出現(xiàn)。和諧家庭中的父母會預見到這些問題,因為生活本來就是這樣的。因此他們無時無刻不在尋求新的辦法來應對不斷出現(xiàn)的新問題。而問題家庭里的父母卻竭盡全力徒勞地想阻止問題出現(xiàn),然而現(xiàn)實中總是會有各種問題,一旦問題來了,這些人反而沒有精力來應對危機了。 和諧家庭中的父母能夠意識到變化是不可避免的:孩子們在飛快地改變,成年人從未停止過變化,我們周圍的這個世界也沒有一刻是靜止的。他們接受了生活就是伴隨著變化的這樣一個事實,而且努力地在想如何能好地利用這些變化使家庭變得加和諧。 你能夠想到有哪個家庭可以被看做是和諧家庭的嗎?或者至少在某個階段是這樣的。你能回憶起你的家庭近來是否有過某些和諧家庭應有的特征嗎?想想那時候的家給你一種什么樣的感覺呢?那種狀態(tài)常出現(xiàn)嗎? 有些人可能會對我所描述的和諧家庭感到不屑,認為根本就沒有這樣的家庭存在。人們似乎對那種不的家庭生活已經(jīng)習以為常,所以認為再不會有其他的方式了。我想對這些人說,我很幸運地和許多和諧家庭親密接觸過,而且這種家庭確實是存在的。因為人的心靈無時無刻不在尋求著愛。 有些人可能會反駁說他們沒有時間來審視自己的家庭生活。對于這些人我想說的是,人只有依靠著家庭的支撐才能生存。問題家庭里成長的人也是不健全的,而且這種家庭氛圍會使人降低自我評價,從而導致犯罪、心理疾病、酗酒、吸毒、貧困、問題行為、恐怖主義和其他社會問題的出現(xiàn)。如果我們竭盡全力來使我們的家成為一個培養(yǎng)真正意義上的人的港灣,那么這個社會也會變得安全,人性化。我們是能夠使家變成這樣一個港灣的。我們每個人都是與眾不同的,每個人也都能有所貢獻。 世界上所有有地位有影響的人都是從嬰兒時代成長起來的。他能怎樣地發(fā)揮自己的影響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曾生長在一個什么樣的家庭中。當我們幫助問題家庭變得和諧,使和諧家庭越發(fā)和諧時,每個人的愛就會在政府、學校、商業(yè)界、宗教界以及一切有助于建設一個和諧社會的機構(gòu)中傳播開來。 P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