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力量"正在逐漸崛起,終有,"她"會改變世界。或許,你也會成為其中的一員。"她力量系列"就是這樣一套女性自修、勵志圖書,書名分別為《財智女性的人生經營課》《魅力女性的氣質修煉課》《優雅女性的自我提升課》。
晴時編著的《優雅女性的自我提升課》中,為我們呈現了16位令人羨慕的優雅女性,包括綻放在央視舞臺的主持人董卿、中國"網壇一姐"李娜、像花兒一樣幸福的"國民娘娘"孫儷、"很賢的妻,很才的女"楊絳先生等。
作者通過成熟、細膩的筆觸,客觀而又嚴謹地介紹了這些睿智優雅女性的成長軌跡和奮斗故事。讓我們在一個個生動有趣的故事中,便可輕松解讀這些很好女性,學習她們不盲從、不浮躁、不放棄的可貴品質,成為能夠掌握自己命運的女人,收獲屬于自己的幸福真諦。
晴時,新銳作家,對生活懷著無限熱愛,以很本真的面貌面對千姿百態的生活。喜歡讀書,喜歡寫作,喜歡一切美好的事物,希望做一個安靜講故事的人。尤其善于從女性角度探索女性精神世界,挖掘女性的真與美。
屠呦呦
中醫藥的傳承與驕傲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
臨危受命,進入"523項目"
青蒿素的神奇發現
從拉斯克獎到諾貝爾獎
董卿
央視舞臺上的美麗綻放
外婆家的幸福童年
"一意孤行"的藝術夢
從話劇演員到主持人
央視的流金歲月
孫儷
花樣幸福的"國民娘娘"
單親家庭里,母愛一路相隨
演藝路上,步步高升
打開心結,愛比恨容易
因戲結緣,成就美好姻緣
李娜
"網壇一姐"的巔峰之路
與網球結緣
沖動之下的及時次退役
單飛后走上巔峰
下一站,人生
柳青
"創二代"的"叛逆"人生
被父親逼入"墻角"
登上投行金字塔塔尖
"不讓我投,我就給你打工吧!"
楊綿綿
為海爾奠基的女強人
遇到張瑞敏,人生軌跡從此改變
臨危受命,四處學藝
張瑞敏的"布道者"
家庭與事業,平衡才是美
為海爾奮斗而快樂
敬一丹
"無鋒芒不隱痛"的人生
東北山區的知青歲月
為實現理想三考研究生
走進中央電視臺,與話筒為伴
家是最溫馨的港灣
楊絳
最賢的妻,最才的女
清華園里才華初露
金風玉露一相逢
進入劇壇,一鳴驚人
走到人生邊上
陳魯豫
"東方奧普拉"的夢想之路
英語角的"小"
校園里的青蔥歲月
與電視的不解之緣
魯豫有約》與觀眾有約
陶華碧
身價36億的"老干媽"
農村老太太的辣椒醬
知天命之年,踏上創業路
"干媽式"管理之道
張璐
背后的美女翻譯
從小就展現出英語天賦
外交部翻譯是如何煉成的
給當翻譯,一譯成名
林徽因
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林家有女初長成
倫敦之行
攜手求學,情定終身
動蕩歲月,相隨天涯
人間四月芳菲盡
李靜
白手起家的"異類"主持人
央視歲月,冷暖自知
創業,自己當老板
愛在不經意間到來
楊麗萍
用舞蹈點燃靈魂的孔雀公主
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童年時光
北上尋夢,創造"雀之靈"
云南映像》的誕生
"我是生命的旁觀者"
王秋楊
登陸地球三極的女企業家
部隊大院里走出的"女漢子"
當王秋楊遇到張寶全
攜手創業,創造"今典神話"
一個女人的征服之旅
歐陽夏丹
從央視臨時工到"國臉"
夢想在發芽
在廣院讀書的日子
主持領域嶄露頭角
轉戰央視,亮相《新聞聯播》
引語
2015年10月5日,全國各大媒體、各大網站,幾乎都被"屠呦呦"這個名字刷爆了。
2015年10月5日,北京時間17時30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評選委員會秘書烏爾班?倫達爾在瑞典卡羅琳醫學院"諾貝爾大廳"莊嚴宣布,將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以及另外2名科學家威廉?C?坎貝爾和大村智,表彰他們在寄生蟲疾病治療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給出的評語是:由寄生蟲引發的疾病,困擾了人類幾千年,構成重大的全球性健康問題。屠呦呦發現的青蒿素應用在治療中,使瘧疾患者的死亡率顯著降低。
屠呦呦成了中國獲得科學類諾貝爾獎的人。"呦呦鹿鳴",一鳴驚人!
作為科學家,屠呦呦的人生因其貢獻而閃光。從沒有博士學位、沒有留洋經歷、非兩院院士的"三無教授",到贏得具聲望的生物醫學獎項拉斯獎,再到摘得世界級獎項諾貝爾獎,她背后有著怎樣的傳奇故事?
"呦呦鹿嗚,食野之蒿"
1930年12月30日,在浙江寧波的一座古色古香的老宅子里,一個小女孩呱呱墜地。作為家中的女兒,從小她就備受寵愛。為了給自己的掌上明珠取名,她的父親翻遍了《詩經》,后《詩經?小雅?鹿鳴》里的一句"呦呦鹿鳴,食野之蒿",讓他心中一動。于是,這個女孩從此就有了一個特別的名字:屠呦呦。
這是屠呦呦人生次與"青蒿"這種植物發生聯系,或許,也正是從那時開始,她就與這株小草結下了不解之緣。那時,她的父親萬萬沒有想到,這種奇妙的緣分,竟然貫穿了女兒的一生。
屠呦呦的父親是一位妙手仁心的醫生。每天,他的診所里都有無數病人,他總是不厭其煩地詢問他們的癥狀,為他們把脈、開藥。因為生活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屠呦呦從小就對醫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小時候,屠呦呦從來不像其他孩子一樣呼朋引伴到處玩耍,而是喜歡讀書。只要一有空閑,她就會捧著一本書讀得津津有味。那時,她喜歡讀的不是《西游記》《三國演義》這些故事書,而是在別人眼中枯燥、如同天書一般的醫書――《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千金方》《本草綱目》《溫熱論》《臨癥指南醫案》……
在屠家的樓頂上,有個擺滿了各種各樣古典醫書的小閣間,這片充滿書香的小天地,是屠呦呦的天堂。那時的她因為年紀太小,識字不多,讀起書來只能一知半解。所幸的是,中醫藥方面的圖書,大多都會配有相應的插畫,于是,她就從那些插畫中去揣摩文字的意思,倒也能理解個八八九九。這段簡單而又快樂的讀圖歲月,是屠呦呦心中寶貴的記憶。也正是這一時期,讓一個醫學夢在她幼小的心靈里漸漸萌芽。
在診所里,屠呦呦常看到的場景,就是那些前來求醫問藥的病人喝下父親煎熬的湯藥以后,疼痛有所緩解,滿臉的憂愁變成了舒心的笑容和一連串的道謝聲。
有一次,父親接診了一位患重病的老人,為了治病,老人已經去過很多地方、拜訪了很多醫生,然而,病情一直都沒有好轉。父親仔細地對病人的情況進行檢查,又問了陪同前來的家屬許多問題,但始終都沒有找到病因,無奈之下,父親只好讓他先回去,第二天再來。那天晚上,父親一直愁眉不展,吃過晚飯就鉆進了小閣樓里,翻閱著那些舊舊的醫書。
第二天,病人如約來到了診所,一進門就焦急地問道:"大夫,我的病到底能不能治?"父親讓他坐下,再次為他問診,這一次,病因很快就確定了。父親對癥下藥,給他開了藥方。
幾天后,那位病人再次上門拜訪,不過,這次他不是來看病,而是特意來為父親送錦旗的。原來,自從吃了父親開的藥之后,他的身體很快就得到了恢復。
這件事給屠呦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年以后,她仍然記憶猶新。在她的一篇文章里,她還提到了這件事對她的影響:"目睹了這一真實的事件之后,我越發覺得醫生這一職業的偉大。治病救人,帶給人新生,這樣的善舉,很讓人感動。我看著父親忙碌的身影,感覺特別崇高。我的眼前好像浮現出自己也穿上白大褂給別人醫治的模樣。我一定要做一個像父親那樣的好醫生。"
在崇拜父親的同時,中醫和中藥也使屠呦呦感到神奇。這些看起來來有些神秘的藥材,讓她充滿了好奇,總想去探索其中的奧秘。每次父親背著竹簍到山上采集中藥時,她就會像個跟屁蟲一樣一路跟著他。就這樣,在這個小女孩的心中,治病救人的夢想逐漸清晰起來。在這個夢想的驅使下,1951年屠呦呦考入了北京醫學院(后改名為北京醫科大學,現為北京大學醫學部)藥學系。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