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讓我們耳目一新、拓展視野的書。作者向我指出,心理學方面的洞見其實可以被應用于更廣闊的領域,比如職場、政治、商業、教育等。因為潛意識動機,企業中出現了互相傾軋,產生了替罪羊效應;因為潛意識動機,國際沖突一直不能解決;因為潛意識動機,有人會親手毀掉自己的成功……為什么我們無法察覺這些動機,因為我們的心智是如此復雜,認清它們是如此困難。這本書會告訴我們如何與潛意識動機交朋友,如何成功駕馭它們。
我們把太多的事情都當成理所當然,我們在解決問題時總訴諸于明顯的、實效性強的方法。殊不知,這樣的處理方式會讓我們錯過很多有價值的,甚至是關鍵的信息和策略,這類信息就是潛意識動機,這類策略就是針對潛意識動機的策略。不要以為只有心理學專業人士才能分析出這些玄妙的東西,其實每個人都可以通過作者通俗的解讀、豐富的案例領悟到其中的精髓。未來的領導者、決策者,未來的成功企業必然是潛意識動機的深刻體察者。
更多好書盡在湛廬文化專賣店
肯·艾索爾德
?博學企業咨詢師,精神分析學家。
?組織精神分析研究國際協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Psychoanalytic Study of Organizations)前主席。
?作者擅長將精神分析與經濟學、組織行為學、神經科學等學科結合起來。
?他曾為《哈佛商業評論》《華爾街日報》《國際精神分析》等知名媒體撰稿。
第1章 情緒和行為背后的動機
為什么瑪麗琳不可救藥地迷戀著與年長男子的親密身體接觸?雖然她不相信這些男人,但又如此依賴他們。
第2章 人際關系與社會文化背后的動機
為什么5年前,人們能容忍護士主管的飛揚跋扈與不公正,而5年后,她成了可悲的替罪羊?
第3章 個性、人格、個體以及自我
什么是正常的欲望?我們渴望被愛,但忽視了去愛別人的渴望;我們希望被人欣賞,但忽視了欣賞他人的愿望。
第4章 個人、身份及角色
阿莫斯是一位商業分析師,他智商高,數學能力強,工作得心應手,但為什么他總會給大家惹麻煩?
第5章 組織與企業背后的動機
副駕駛已經發現了燃油水平過低,并提醒了飛行員,為什么飛行員無視提醒,造成機毀人亡?
第6章 誰來幫我們找出曖昧不明的動機
潛意識動機變化無常、離奇古怪,我們怎樣才能找出員工士氣不高、凝聚力不強,甚至是國際沖突的真實原因?
第7章 未來社會的新動機
我們的選擇越來越多,我們越來越依賴機器人為我們提供的無微不至的服務,我們的潛意識動機會應時而變嗎?
潛意識的影響并不止步于自我范疇。在前一章里,我們主要關注個人潛意識所涉及的領域。現在,我們將進入關系領域,進入家庭的人際互動,進入群體的社會交往,以及進入更廣闊的世界——群體關系及國家關系。
我們將要探索的這種"新的潛意識"領域,它和前面探討的潛意識并沒有本質上的差異,它們也不是截然分開、毫無關聯的。這些新的潛意識依賴于更復雜的記憶系統,這些系統是在更后期的兒童發展階段出現的。正如我們看到的,大腦具有可塑性,神經元會以需要的方式生長和建立連接。大腦的構筑方式是整合性的。我們將在此探討潛意識的三個不同方面:語言、群體和組織過程,以及更大的社會團體。
社會心理學家、語言學家、哲學家、社會學家、政治學家、組織顧問,以及那些涉及沖突解決的專業人員,都在努力理解人類行為中令人迷惑不解又自相矛盾的方面。他們也都發現,潛意識是一個必不可少的因素,它可以解釋一些用其他方式無法解釋的現象。潛意識在這里發揮作用,但對于它的作用機制,我們還有許多要了解的地方。
背后的語言,背后的神話
語言是我們主要的溝通媒介,它也是我們用來隱藏和欺騙的好手段。如果沒有語言能力以及使用語言的技巧,潛意識的權力和影響力可能會大打折扣。但在語言內部,潛意識也會發揮作用,它塑造著我們的經驗。作為工具,語言并不是中立的。通過兩種方式,語言本身被潛意識所滲透:一、語言構成談話,因此我們的談話會以我們通常意識不到的結構方式組織起來。二,語言為我們的個人行為賦予意義,這些意義不可避免地,并且在不知不覺中排除掉其他一些意義。
正如我們已經看到的,無論是認知性還是情緒性的潛意識,都以我們對概念快速辨別和分類的能力為基礎。我們經常不知道如何定義這些分類,雖然我們能通過我們和其他人的行為反應推測出這些分類的存在。
在成長過程中,語言大大提高了我們的能力,我們會發展出更細微和多樣的分類,來解釋感知到的事物。那些研究這一過程的人們相信,在大腦中,那些表征早期分類的神經通路并沒有被替換或取代,它們仍與之后發展出的通路相連。早期分類系統會被形狀、特定的運動、顏色、聲音等激活,而更高層級的意識過程會通過語言能力發揮作用。由于早期分類沒有被替換或取代,當高層級意識過程被激活時,早期分類也將被放大、修改或增補。
例如,我們每天都會經歷的"弗洛伊德式口誤",就很好地表明了這些分類在創造意義中的首要作用。盡管我們盡了較大的努力,來表達我們想要表達的適宜想法,但我們有時還是會發現自己在向舊有的分類系統回歸。當我們意識層面的意圖猶豫不決,不能發揮作用時,回歸舊有分類系統的現象就會顯現出來。語言將我們提升到了另一個抽象思維的領域,并為我們的思維提供更多復雜性,但是,語言并不能排除掉早期經驗的影響,通常也不能成功地躲避這些影響。
當一個人說"水中漂浮著許多小的(orgasms)"時,無疑他想要表達的是"有機生物(organisms)"。一個男生對他的女朋友說:"不要認為我是在勃起(erection),"其實他想說的是,"不要認為我是在拒絕(rejection)。"但很顯然,他頭腦中有其他一些念頭。當然,許多口誤也許僅僅是言語上的意外,但的確有一些口誤似乎有一些意義。例如,我已經聽到許多病人在提及他們的妻子時,頻繁使用了他們母親的名字,或者將妻子的名字替換成了女兒的名字。我自己也有過同樣的口誤,它們出現得太頻繁了,實在不能將這些意外僅僅當做是錯誤而蒙混過關。
我們可以把這樣的口誤看做一種隱喻,其中一件事物與另一件事物并列出現,突顯出一種出乎預料或不同尋常的相似性,并暗示了額外的含義。在這樣的口誤例子中,這種事物間的聯系是個人化的,隱喻也是個人化的。但我們共享的語言中滲透著各種隱喻,我們理所當然地分享著這些語言的隱喻,而沒有特別留意它們。
喬治?拉科夫(George Lakoff)和馬克?約翰遜(Mark Johnson)在大量著作中強調,語言在本質上是隱喻性的,它根植于象征性的體驗。他們認為"初級隱喻"是構成概念思維的基本單位,并提供了大量"初級隱喻"的證據,例如,"增多即上升"(More is up)就是一個初級隱喻。我們能在許多短語中見到這樣的表達,如"價格上升(Prices are rising)","股市下跌(The stock market is down)"或"他的眼光太高了(He set his sights too high)",這些都是在用高度的升級來比喻數量多少的變化。而"時間即運動"(Time is motion)這個隱喻,又會引發以下的表達方式,如 "24小時過得真快啊(How fast the day passed by)。"另一個例子是"知道即看到"(Knowing is seeing),所以我們會說"我知道你的意思了(I see what you mean),"或者"他讓我很困惑(He left me in the dark)。"在這些隱喻中,一個概念被映射為一種體驗,通常情況下,我們意識到這些是隱喻用法。雖然每種語言和文化都有它特定的隱喻,但這些初級隱喻的使用非常廣泛,這無疑是因為它們根植于早期的感覺運動體驗,這些體驗和童年時期的軀體運動有關。
拉科夫和約翰遜也指出,每種文化都有它自己的一套復雜隱喻。他們引用了一個例子是,"有意義的人生是一次旅行"。這個隱喻在無形之中把許多想法結合在一起,并塑造了我們的思維方式。這個隱喻背后的邏輯是,人生就像是一次旅行,需要事先計劃,會遇到障礙和彎路,需要資源及智慧,像旅行一樣會有終點,等等。這里的重點在于,這樣一個復雜的隱喻不是由某個個人在某個特定的環境下創造出來的,它是由我們的文化提供的,并由我們成長過程中發展出的神經聯系所激活。它需要借助于語言,需要在和家人、朋友的談話過程中逐漸同化。
他們評論說,這樣的文化隱喻深刻地影響到我們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在一些文化中,這樣的隱喻是不存在的。在這樣的文化中,人們只是過著他們的生活,像失去方向、錯過航船、受到阻礙、陷入困境這樣的想法,對他們根本沒有意義。"這樣一些文化可能會發展出其他一些隱喻,來表達他們自己深層的信念。我們的文化強調取得成就,與原生家庭分離是幸福生活的必要成分,而上述隱喻以不易覺察的微妙方式強化了我們文化的看法。它也顯示出一種我們文化特有的個人主義特點:旅行不是一種群體活動,這里隱含著競爭和孤獨的色彩。
這個基本隱喻在我們的寓言中、講給孩子的床邊故事中、小說、商業廣告、古老史詩和電影新作中一再重復出現。隱喻并沒有迫使我們去過一種忙亂、緊張和孤獨的生活。但嵌入我們語言的隱喻增加了一種無形的壓力,迫使我們遵從文化規范。這些看法以隱蔽的、我們視作理所當然的方式,具體呈現在我們的言語習慣中。它們成為了一種語言潛意識,強化和維持我們對文化主導價值觀及態度的認同。在不知不覺之中,它們就主導了我們的想法和行動。很少會出現另辟蹊徑的情況,因為依照現存途徑會更容易。
法國哲學家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曾做過類似的論述,他指出在達成特定社會及政治目的時,語言具有重要力量。讓我來舉一個他使用過的例子:在18至19世紀,精神健康這個概念擴展了社會控制的范圍,使得一些之前被視作瘋狂、墮落或有道德缺陷的人,被置于社會控制之下。這個概念導致在許多地方發生改革:監獄系統、救濟院以及修道院。這些地方收容或照顧癡呆人群、流浪者、乞丐、盲流、反社會分子、瘋狂的人,或者是那些有點古怪的人,他們生活在社會的邊緣,經常處于無人過問的狀態。而精神健康的概念將控制范圍擴展到這些之前被忽視的人群,它還促進了容納這些人的新醫院及新機構的發展。它幫助發展了一些新專業,如心理學和社會工作。可以說,單憑精神健康這個表面上看起來很簡單的術語,就對我們看待精神障礙的方式產生了深遠影響,它逐漸改變和塑造了政治及經濟過程。一旦新的詞語被接受,關于現實的體驗就會發生轉變。
福柯提供的另一個例子是同性戀這個詞。在這個詞在19世紀被認可之前,同性之間的性行為一直都存在,但這些行為并沒有被固化為一種類型或社會身份。但現在,這種語言分類不可避免地會讓我們提出一些以前不必提出的問題。如今,當孩子們參與一些性嘗試時,他們似乎不可能不去擔心自己是否是同性戀。
最近,拉科夫把他的語言分析用來解釋美國的選舉。他提出,美國和共和黨提供了家庭的競爭性神話,這些都隱含在他們強調的議題及使用的語言中。采用的比喻是養育性家庭,它關注于保護和培養家庭成員,而共和黨認為家庭,尤其是強有力的父親,應為家庭成員應對惡劣無情的世界做好準備。思考這些隱含的比喻我們會發現,它們的家庭政策與它們的社會政策看起來是如此的協調一致:共和黨強調強有力的國防,強硬執法,嚴格的道德準則,而不太強調社會保險計劃及補貼。而另一方面,更具母性傾向,試圖向弱勢群體伸出援手,提高社會公正性,并提供保險。
并不是所有人都贊同拉科夫對特定結構的分析,也不是所有人都認為這些會對公眾造成很大影響。然而毫無疑問的是,比喻結構會對政治話語產生影響。其他學者也參與到爭論中來,他們運用自己對潛意識心理活動的理解,來提供政治服務。
很清楚的一點是,通過塑造看待和描述世界的分類系統,語言對塑造思維具有強大的力量。語言建構觀念,并引發反應,這不僅在日益興旺的"公關專家"職業中起作用,也出現在廣告和公共關系領域。但一個重要的問題是,這種力量到底有多強大或者有多頑固。我們現在用一個愛斯基摩人和雪的例子來說明。愛斯基摩人擁有近20個代表雪的不同詞匯,這顯示出在他們的世界中,通過語言的塑造,他們能看到20種不同的雪,而我們只能看到1種。語言學家本杰明?沃夫(Benjamin Whorf)提出了這樣的觀點,即我們只能體驗到語言允許我們辨認出的事物,語言決定了我們對世界的認識。但語言,以及我們的思考能力可能提供給我們比沃夫理論認為的更大的靈活性。我們會出現口誤這個事實就表明,在思維和詞語連接之間具有靈活性。我們這些說英語的人只知道幾種代表雪的詞匯,但實際上我們也許能夠辨認出更多種類型的雪,雖然比起愛斯基摩人來說,我們不得不花費更大的力氣才能描述這些不同的雪,因為在完成這個任務的時候,我們的語言資源比較貧乏。
然而在有些情況下,語言確實會造成巨大差異,比如我們把伊拉克戰爭叫做一場"解放運動",還是叫做一次"入侵";又或者,墮胎被認為是"殺害嬰兒"還是"一種選擇"。語言建構了我們的討論方式,而當這些建構進入公共話語圈時,又塑造了我們的思維方式,并在無形中抑制了其他思維方式,對這些思維方式,我們很少會停下來進行反思。
這些語言建構通過進入傳統,成為了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并發揮著作用。這種文化遺產是不可避免的、毋庸置疑的。語言作為工具,還在更微觀的范圍內建構潛意識。每個家庭都會建構比喻和神話,這些對家庭成員形成身份認同及人生目標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力。這些神話運用共享的敘述方式及共同的目標,將家庭成員聯系在一起。這方面受到較多關注的是大屠殺幸存者,以及創傷的代際傳遞,這種傳遞是通過故事或故事碎片間接進行的,因為幸存者們不能講述他們的經歷,講述會讓他們感到難以承受,有時甚至連記住這些事情也是難以承受的。家庭經常擁有一些秘密,比如意外流產、意外死亡、丑聞、犯罪、虐待、亂倫等,這些回憶會被回避、否認或掩埋,只在一些故事碎片中,或者家庭成員的怪異行為中殘留著蛛絲馬跡。我們通過間接的方式"閱讀"這些故事。
塞爾瑪?弗雷伯格(Selma Fraiberg)和她的同事們在30年前進行了一項研究,生動地說明了上述現象。她說:"在每間孩子的房里都有鬼魂出沒。"
過去的經歷縈回不去,用來說明這一點的常見例子是"替代兒童",即這個孩子被看做是來取代另一個已經死去的孩子的。不知不覺中,這個新的孩子在一出他沒有覺察到的戲劇中扮演了角色,他的生命潛意識地象征著一個早夭的生命,一個只有他可以延續的生命。經常出現的情況是,即使這個替代兒童了解到之前有另一個孩子,他卻不知道加在他身上的特別意義如何塑造了他的生命,他也不知道,他的父母是如何不能在心理上割舍已經死去的孩子。
美國精神病學家維米克?沃爾坎(Vamik Volkan)曾為我們舉過幾個很有戲劇性的例子,用來說明創傷如何從一代人傳遞到另一代人身上。例如,他描述了一個叫彼得的人,他是一名二戰巴丹半島的死亡行軍幸存者的繼子,當時超過11 000名美軍士兵在行軍中死亡。當彼得長大成人,并在越南戰爭中服兵役時,他將繼父苦難無助的故事翻轉過來,通過殺害許多平民百姓,包括婦女和兒童,將痛苦施加到其他人身上,而不是自己承受。在戰后,他繼續著王牌獵人的營生,享受著獵殺動物的過程,有時他會用機槍掃射。彼得沒有意識到,他的行為是受到了繼父的故事的影響,他將故事變成了現場演繹,他將這樣的生活作為了自己的一部分。沃爾坎對彼得的描述顯示,要消除這類故事的影響有多么困難,但它也強烈地暗示出,人們經常會在不知不覺中把這樣的故事加入自己的生活之中。
在精神分析的早期階段,弗洛伊德為我們提供了俄狄浦斯神話,它代表著在壓抑的潛意識中不斷重演的故事。我們每個人都經歷過一段亂倫和弒父的發展階段,一種想象中的創傷。這種弗洛伊德式的想法是一種"潛意識幻想",一種白日夢,它不受意識的限制,在其中我們一次又一次地重演俄狄浦斯的故事,使用我們自己的一批演員。相比而言,榮格的追隨者們在潛意識中尋找著另一套故事——英雄原型、大母神、智慧老人或者孩童。在最近幾年,弗洛伊德的追隨者們對潛意識幻想更多持批判性的態度,認為它被過分夸大了,承載了過多的意義。與此類似,榮格的追隨者們也減少了對原型概念的依賴。但不可辨駁的事實是,我們從自己的家庭和文化中吸收一些故事,為我們的經驗建構起敘事模式,我們用語言來擴大和發展分類系統,這些系統是由我們的潛意識建立的。
沒有什么比夢境更真切地顯示出潛意識的故事了。弗洛伊德認為,夢使用了一種不同的語言,由形象、象征、暗示以及聯想組成。夢組織經驗材料的方式無疑和普通語言不同,在夢中,聯想和比喻支配著時間和空間的邏輯性。夢反映出一些一再出現的比喻,這些比喻建構出個人的世界,這些比喻可以被稱作個人神話。
在我的病人阿莫斯所報告的夢中,一再出現一些熟悉的元素。他總是試圖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但一些事情阻礙了這個過程。火車晚點了或者他的信息不正確;有時車拋錨了,或者迷路了。每個夢中的具體情況不同,但故事主線是相同的:他的行動努力總是被打敗。通常打敗他的這些事情令人匪夷所思,它們是一些他沒有預料到,或者沒有考慮進去的事情。就像拉科夫和約翰遜說的,如果說我們的文化提供了一個隱含的比喻:生活是一次旅行,那阿莫斯的個人旅行則是,他從未成功抵達他的目的地。他的夢隱含的信息是不變的:他不能勝任。
反復出現在瑪麗琳夢境中的是她的生命一再遭受威脅:小偷入室搶劫,威脅要殺死她;汽車突然拐入她所在的人行道上;大屠殺現場,機關槍在向她掃射。到處充斥著隨意的攻擊行為,而她身邊沒有人可以保護她。很顯然,這些夢反映出童年時的她處境危險,而且她在保護自己方面是多么無能為力。
在上面的例子中,這些個人神話始終如一,在其中都包含了一種極其強烈的恐懼感,它主導著做夢者的童年生活,在夢中一些熟悉的事件一再上演,并伴隨著無助感。然而,大部分的夢更加多變,并且更難被破譯。可能沒有任何一個故事占據主導位置,并且這些形象和事件中并沒有言語或提示,以幫助做夢者辨認出夢境是如何與其他經驗聯系起來的。這些夢就像是不完整的比喻。
馬克?布勒希納(Mark Blechner)提出,在夢境中,比喻性句子的主語被剝奪了,而只剩下一些"無主語的謂語",這里存在一些主體的活動,卻無法辨認出從事這些活動的主體是誰。這個過程把夢的意象和它們的背景分離開,不僅是引發夢境的現實生活情境被分離出去,而且像誰在對誰做些什么這樣重要的信息也丟失了。這些可以解釋為什么夢具有令人迷惑不解和難以捉摸的特性。一旦夢的背景信息被復原,包括夢中角色的身份,以及引發夢的事件,夢構建的比喻含義就會立刻清晰起來。
所有這些隱含的意義都埋藏在我們的日常語言中,這些使得我們的交流更為復雜。在很大程度上,語言本身被潛意識過程滲透,而且語言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我們所依賴的事物的一部分,而對這些事物我們并不能充分了解,了解到這些是很令人不安的。這里我們應當再一次保持警惕、努力反思,并且樂于去質疑那些我們視作理所當然的事物,以及那些我們相信自己已經理解的事物。
如果想獲得感知、思維的自由,如果想獲得政治和經濟的自由,那么,必須讀這本書,了解潛意識不容小覷的力量和普遍性。
——唐奈·斯特恩,心理分析專家
作者向我指出,心理學方面的洞見其實可以被應用于更廣闊的領域,比如職場、政治、商業、教育等。這本書讓我們清晰地認識到心智的復雜性,以及駕馭它們的新方法。
——劉易斯·阿倫,紐約大學心理學教授
讀了這本書,你會發現,潛意識原來無處不在。與你的潛意識交朋友,讓它為你服務。
——克雷頓·奧爾德弗,著名心理學家,ERG理論創始人
艾?肯索爾德的書是這個領域的,它幫助個人和組織認識自我。
——克里·蘇爾克維茨,心理分析專家
紙張很好,看著很舒服。希望對工作、生活有幫助。
看過這本書之后才知道,原本簡單的生活沒那么簡單,很難懂!不過,很認真的在讀。。。
對于研究行為、肢體語言、微表情,有著理論支持的作用。
很不錯的一本書,對于別人的一些行為也有了些了解
書買的有點多,但是從印刷到紙張都不錯,粗略的掃了一眼內容,還不錯,需要細細閱讀
如果了解了很多行為背后的原因,那么我們做事就會省去很多麻煩
每一種自主行為都是思維活動下為達到某種目的而產生的。
總體來說還不錯,不過翻譯過來的東西不怎么好懂,看一會就困了,如果是英漢對照就好了
我有點看不下去,我看了目錄以為是根據一個故事來闡述一個背后的動機,不是這樣的,全是專業術語,我又不是學這個的 看著就有點枯燥
很著名的心理學書,內容符合自己的預期,寫的也挺有意思
這本書,對于一個初學者來書,開始讀起來有點難度,不過慢慢就會被書上的文字吸引住了。是本好書。
行為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內心的潛意思。理論性很強。乍一看,比較枯燥,但是喜歡心理研究的人是一本不錯的書。
這本書研究的不是個人行為背后,而是透過個人看組織以及管理的動機,管理學又或管理心理學的人看的
沒寫讀后感是因為這本書需要有一定的形而上學的基礎,探究人思維最細微的角落,揭開籠罩在思維上的神秘面紗,一個嶄新的視角打開
還沒看完,但很有用處的一本書,了解別人的行為動機同時也可了解自己
我喜歡看些書,不過作為學生一個月只有拿出飯費來買書,當然可以借書,不過對一本好書的占有欲迫使去買書,所以買到的希望都是好書,特別推薦再不瘋狂我們就老了,很有啟發對生活
其實,作為專業的心理學人員,沒有幾個人相信這個東西的,而且圖書的宣傳也是有很大的夸大的,但是這本書還是挺出乎我的意料的,看這本書,真的感覺自己好像分析別人啊,不是專業的,但是可以看
這是一本關于探討意識方面的書籍,你可以去試一試,深刻洞察潛意識動機,助你高明決策。值得我們讀讀一讀,特別是做營銷方面的人,更要去看看。
我們把太多的事情都當成理所當然,我們在解決問題時總訴諸于明顯的、實效性強的方法。殊不知,這樣的處理方式會讓我們錯過很多有價值的,甚至是關鍵的信息和策略,這類信息就是潛意識動機,這類策略就是針對潛意識動機的策略。不要以為只有心理學專業人士才能分析出這些玄妙的東西,其實每個人都可以通過作者通俗的解讀、豐富的案例領悟到其中的精髓。未來的領導者、決策者,未來的成功企業必然是潛意識動機的深刻體察者。
神秘的潛意識,一直讓我著迷。我能夠意識到腦子里有一種力量在驅使著我去做決定,有時候這個決定會帶來好的結果,有時候卻又非常糟糕,這就是書中所說的潛意識吧,我想多去了解一些,希望對這個東西能夠加以控制,看來難度很大,這是一本好書,值得深入研究,也許多讀幾遍能夠獲得更多的東西。
喜歡這本書的結構。IMPRE:情緒背后的動機:背景情緒,作為潛意識信號的情緒,引發行為反應,情感-意識層面的情緒;潛意識的三個不同方面:語言、就群體和組織過程、更大的社會團體;前意識;意識落后與事件,它并不能組織我們犯錯誤,單它能幫助我們更快的意識到問題,并在災難爆發前改變航向;潛意識的動機常常用防御性信念來掩飾自己,恐懼心理阻礙了人們思考或表達其他的觀點和看法;與潛意識打交道:運用顧問;在工作中建立高度的合作關系。
很多小行為,我們以為是理所當然,然后無視。其實就和微表情一樣,每個行為也都有動機存在。辦公室環境繁雜,人跟人的溝通也沒有想象的單純,只是希望這本書能給些提示。而不是傻乎乎的踩進別人給的死路而不自知。
潛意識里的動機導致我們行為的沖突,情緒、行為、文化、人際關系、人格、個性都和我們潛意識有關,很喜歡國外作者的專業書籍,就是不枯燥,每個都有小案例說明,很值得一讀
行為背后的動機(獨立出版人金獎圖書,T深刻8洞察潛意識動機,助你高明決策)業中出現了互相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