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阿德勒出版了《兒童的人格教育》,他對個體人格的關注對教育具有積極的意義,教育關懷是阿德勒從事心理學研究的動力之一,人格應是教育關注的核心。與弗洛伊德的理論不同,阿德勒認為,雖然個體的成長主要是受童年特別是人生前四五年的影響,但人格是社會決定的,不是性決定的;人格的中心是意識,不是潛意識;個體行為的動力是自卑感,不是性。兒童的行為特征和生活習慣即生活風格在四五歲的時候就基本定型了,主要有四種生活風格:支配—統(tǒng)治型、索取型、回避型和對社會有益型。他發(fā)現(xiàn),家庭教育在兒童的人格成長中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家庭特別是父母的養(yǎng)育風格對孩子的生活性格有重要的影響,他把養(yǎng)育風格分為:民主與鼓勵、過分寵愛、過于順從、主義、忽視、拒斥、過于強迫、刺激孩子的性意識、懲罰、對健康過于關注,等等;并分析了不同的養(yǎng)育風格對孩子的人格產生的重要的、幾乎不可逆轉的影響。“學校所謂的問題兒童,基本上是兒童早期教育特別是家庭教育的結果,學校只不過是一種測試情境,把潛在的問題顯露出來而已。”學校教育介于家庭和社會之間,是孩子成長和糾正家庭教育失誤的關鍵場所,教師應是精通人性科學的理論和技術的人。對兒童的無知,使教師的教育工作遇到極大的困難。阿德勒是治療“問題兒童”的專家,堪稱“現(xiàn)代精神治療之父”,他注重人格的整體性,注重優(yōu)越感的目標追求,注重價值觀在人類思維、情感和行為中的重要作用。他總結了兒童教育要注意的幾個方面:發(fā)展積極的自我觀、發(fā)展積極的困難觀、發(fā)展積極的他人觀、發(fā)展積極的異性觀。他給出了“問題兒童”心理治療的程序和步驟:關系建立、收集信息、澄清、鼓勵、解釋—認可、認知、情感突破、從不同方面進行改變、強化、社會情感、目標重建、鼓勵他熱愛奮斗,喜歡不熟悉的東西。從心理分析和治療入手,是引導和解決問題兒童的根本之道。阿德勒的心理分析和人格教育的根本一點是把兒童的生活風格和對優(yōu)越感的追求引導到對社會有益的方向上來。
阿德勒是治療“問題兒童”的專家,堪稱“現(xiàn)代精神治療之父”,他注重人格的整體性,注重優(yōu)越感的目標追求,注重價值觀在人類思維、情感和行為中的重要作用。他總結了兒童教育要注意的幾個方面:發(fā)展積極的自我觀、發(fā)展積極的困難觀、發(fā)展積極的他人觀、發(fā)展積極的異性觀。他給出了“問題兒童”心理治療的程序和步驟:關系建立、收集信息、澄清、鼓勵、解釋—認可、認知、情感突破、從不同方面進行改變、強化、社會情感、目標重建、鼓勵他熱愛奮斗,喜歡不熟悉的東西。從心理分析和治療入手,是引導和解決問題兒童的根本之道。阿德勒的心理分析和人格教育的根本一點是把兒童的生活風格和對優(yōu)越感的追求引導到對社會有益的方向上來。
阿爾弗雷德 阿德勒(Alfred Adler ,1870—1937),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個體心理學的創(chuàng)始人,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現(xiàn)代自我心理學之父。弗洛伊德的學生之一,他將精神分析由生物學定向的本我轉向社會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學,對后來西方心理學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及時章 引言 第二章 人格的統(tǒng)一性 第三章 追求優(yōu)越及其對教育的意義 第四章 追求優(yōu)越感的引導 第五章 自卑情結 第六章 兒童的成長:防止自卑情結 第七章 社會情感和兒童成長的障礙:兒童在家庭中的地位 第八章 孩子在家庭的位置:兒童的心理處境及其矯正 第九章 作為準備性測試的新環(huán)境 第十章 孩子在學校 第十一章 外在環(huán)境對兒童成長的影響 第十二章 青春期和性教育 第十三章 教育的失誤 第十四章 對父母的教育 附錄1 個體心理問卷 附錄2 五個孩子的案例及其評論
第六章 兒童的成長:防止自卑情結如果一個兒童花了很長的時間來學習走路,只要他學會了正常行走,那么,他就不至于形成影響他后來生活的自卑情結。不過,我們知道,一個心理發(fā)展本來很正常的兒童總是會受到行動不便的強烈影響。他認為自己處境不幸,甚至可能形成悲觀的人生態(tài)度,并進而影響他將來的行動,即使隨著時間的流逝,他身體功能的先前缺陷早已消失。許多得過佝僂病的兒童,即使在痊愈之后,我們仍然會看到這個疾病留下的痕跡:羅圈腿或笨拙,支氣管炎,頭部畸形,脊骨彎曲,膝蓋腫大,關節(jié)無力,體態(tài)不良,等等。這些兒童在患病期間形成的失敗感和由這種失敗感而產生的悲觀的人生態(tài)度,即使在病愈之后,仍然繼續(xù)保持了下來。看到小伙伴們在行動中表現(xiàn)出來的輕松和熟練,這些兒童會感到一種壓抑的自卑感。他們低估自己,要么對自己喪失信心,很少努力以獲得進步;要么不顧身體上的缺陷,絕望地追趕那些比他們更為幸運的伙伴。顯然,他們沒有足夠的認識力來正確判斷自己的處境。
兒童的發(fā)展既不是天賦決定的,也不是客觀環(huán)境決定的;兒童自己對外在現(xiàn)實以及他與外在現(xiàn)實的關系的看法才決定了兒童的發(fā)展。這是一個重要的事實。兒童與生俱來的可能性和能力并不占主導地位,同樣,我們從成人的角度對兒童的評價和看法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要以兒童的視角來看待他的處境,以他的錯誤判斷來理解他們。我們不要期望兒童行為不會出錯,不要期望他們會按照成人健康的理智而行動,而是要認識到,兒童在理解自身的處境時會犯錯誤。的確,我們應該記住,如果兒童不犯錯誤,兒童教育不僅不可能,也不必要。如果兒童的錯誤是天生注定的話,那么我們也不可能教育他,或改善他。如果我們相信兒童性格是天生的,我們就不能夠、也不應該做教育兒童的工作。
常言道,健康的靈魂寓于健康的身體之中。這也未必盡是如此。健康的靈魂也可以寓于有缺陷的身體之中,只要這個兒童能夠克服身體的缺陷,勇敢地面對生活。另一方面,健康的身體也會擁有不健康的靈魂,如果這個兒童遭遇了一系列不幸事件,并由此對自己的能力產生錯誤理解的話。任何一個挫敗,都會促使他認為自己無能。這是因為他對困難特別敏感,并把任何障礙都視為他缺乏力量和毅力的證明。
有些兒童除了運動障礙外,還有語言障礙。兒童學習說話和走路經(jīng)常同時進行。不過,說話能力和行走能力之間毫無聯(lián)系;它們取決于兒童的教育和家庭環(huán)境。有些兒童本來不應該出現(xiàn)說話困難,可是,由于家庭忽視了幫助他們,他們便出現(xiàn)了說話障礙。毫無疑問,那些既不耳聾、說話器官也沒有缺陷的兒童,到一定的年齡就能學會說話。可是,在有些情況下,特別是在視覺極為發(fā)達的情況下,兒童說話會延遲。在另一些情況下,例如,父母過分寵愛孩子,總是在孩子開口之前,代替他們說出一切,這樣也會阻礙孩子表達自我的嘗試。這樣的孩子需要很長時間才學會說話,我們曾經(jīng)甚至以為他們耳聾。這種孩子一旦學會說話,他們就樂于說話,并經(jīng)常會成為能言善辯者,甚至演說家。作曲家舒曼的妻子,克拉拉•舒曼直到4歲還不會說,到8歲時,也只能說極少量的話。她是一個古怪、特別內向的孩子,她喜歡呆在廚房消磨時光。我們可以推斷出,沒有人關注她。她的父親認為,“奇怪的是,這一如此明顯的精神上的不協(xié)調,卻是她那異常和諧的一生的開始。”克拉拉•舒曼的情況就是一個過度補償?shù)睦印?第六章 兒童的成長:防止自卑情結如果一個兒童花了很長的時間來學習走路,只要他學會了正常行走,那么,他就不至于形成影響他后來生活的自卑情結。不過,我們知道,一個心理發(fā)展本來很正常的兒童總是會受到行動不便的強烈影響。他認為自己處境不幸,甚至可能形成悲觀的人生態(tài)度,并進而影響他將來的行動,即使隨著時間的流逝,他身體功能的先前缺陷早已消失。許多得過佝僂病的兒童,即使在痊愈之后,我們仍然會看到這個疾病留下的痕跡:羅圈腿或笨拙,支氣管炎,頭部畸形,脊骨彎曲,膝蓋腫大,關節(jié)無力,體態(tài)不良,等等。這些兒童在患病期間形成的失敗感和由這種失敗感而產生的悲觀的人生態(tài)度,即使在病愈之后,仍然繼續(xù)保持了下來。看到小伙伴們在行動中表現(xiàn)出來的輕松和熟練,這些兒童會感到一種壓抑的自卑感。他們低估自己,要么對自己喪失信心,很少努力以獲得進步;要么不顧身體上的缺陷,絕望地追趕那些比他們更為幸運的伙伴。顯然,他們沒有足夠的認識力來正確判斷自己的處境。
兒童的發(fā)展既不是天賦決定的,也不是客觀環(huán)境決定的;兒童自己對外在現(xiàn)實以及他與外在現(xiàn)實的關系的看法才決定了兒童的發(fā)展。這是一個重要的事實。兒童與生俱來的可能性和能力并不占主導地位,同樣,我們從成人的角度對兒童的評價和看法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要以兒童的視角來看待他的處境,以他的錯誤判斷來理解他們。我們不要期望兒童行為不會出錯,不要期望他們會按照成人健康的理智而行動,而是要認識到,兒童在理解自身的處境時會犯錯誤。的確,我們應該記住,如果兒童不犯錯誤,兒童教育不僅不可能,也不必要。如果兒童的錯誤是天生注定的話,那么我們也不可能教育他,或改善他。如果我們相信兒童性格是天生的,我們就不能夠、也不應該做教育兒童的工作。
常言道,健康的靈魂寓于健康的身體之中。這也未必盡是如此。健康的靈魂也可以寓于有缺陷的身體之中,只要這個兒童能夠克服身體的缺陷,勇敢地面對生活。另一方面,健康的身體也會擁有不健康的靈魂,如果這個兒童遭遇了一系列不幸事件,并由此對自己的能力產生錯誤理解的話。任何一個挫敗,都會促使他認為自己無能。這是因為他對困難特別敏感,并把任何障礙都視為他缺乏力量和毅力的證明。
有些兒童除了運動障礙外,還有語言障礙。兒童學習說話和走路經(jīng)常同時進行。不過,說話能力和行走能力之間毫無聯(lián)系;它們取決于兒童的教育和家庭環(huán)境。有些兒童本來不應該出現(xiàn)說話困難,可是,由于家庭忽視了幫助他們,他們便出現(xiàn)了說話障礙。毫無疑問,那些既不耳聾、說話器官也沒有缺陷的兒童,到一定的年齡就能學會說話。可是,在有些情況下,特別是在視覺極為發(fā)達的情況下,兒童說話會延遲。在另一些情況下,例如,父母過分寵愛孩子,總是在孩子開口之前,代替他們說出一切,這樣也會阻礙孩子表達自我的嘗試。這樣的孩子需要很長時間才學會說話,我們曾經(jīng)甚至以為他們耳聾。這種孩子一旦學會說話,他們就樂于說話,并經(jīng)常會成為能言善辯者,甚至演說家。作曲家舒曼的妻子,克拉拉•舒曼直到4歲還不會說,到8歲時,也只能說極少量的話。她是一個古怪、特別內向的孩子,她喜歡呆在廚房消磨時光。我們可以推斷出,沒有人關注她。她的父親認為,“奇怪的是,這一如此明顯的精神上的不協(xié)調,卻是她那異常和諧的一生的開始。”克拉拉•舒曼的情況就是一個過度補償?shù)睦印?/p>
需要加以注意的是,聾啞兒童應該獲得特別的訓練和教育,因為事實越來越證明,耳聾的例子并不多。不管他的聽覺存在多大的缺陷,他都應該得到較大可能的治療和促進。羅斯托克的大衛(wèi)•卡茨教授就曾證明,他如何成功地把那些被認為是缺乏音樂聽覺的人,引向了能夠欣賞音樂和聲音之美的道路。
通常,有些孩子的絕大多數(shù)功課都很好,但卻在某一科目上比如數(shù)學遭遇到了挫折。這甚至令人懷疑他們有點智障。那些算術不好的兒童很可能曾經(jīng)被某一主題唬住了,便不再在這方面下工夫,從而喪失了信心。有些家庭,特別是少數(shù)藝術家家庭,常常以不懂計算為榮。另外,還有這樣一種普遍的錯誤觀點,即男孩比女孩更擅長數(shù)學。我們會發(fā)現(xiàn),婦女中也有很多的數(shù)學家和統(tǒng)計學專家。女學生們經(jīng)常聽到“男孩比女孩更精于計算”,她們自然就會對算術和數(shù)學喪失信心。
我們把一個孩子是否會運用數(shù)學視為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指標。因為數(shù)學是少數(shù)幾個給人以安全感的學科之一。數(shù)學是一種把我們周圍混亂的世界用數(shù)字穩(wěn)定下來的思想操作。具有強烈不安全感的人通常都拙于計算。
其他的學科也是這樣。寫作就是把只有內在意識才能知道的聲音話語固定在紙上,從而給予寫作者一種安全感。畫家就是用線條和色彩把流逝的光學印象挽留下來。體操和舞蹈表示達到了一種身體安全感,而且由于這種對身體有把握的控制,也多少給精神帶來了一種安全感。也許這就是很多教育者熱心體操的原因吧。
兒童在學習游泳方面有困難,這是自卑感的一個明顯表現(xiàn)。如果一個兒童輕松地學會了游泳,那么,這也是他克服其他困難的一個好兆頭。相反,一個學習游泳有困難的兒童會表現(xiàn)出對自己和他的游泳教師喪失信心。值得注意的是,許多先前學習游泳困難的兒童,卻成為一名游泳健將。這可能是因為這些兒童對當初的困難過于敏感,耿耿于懷,一旦學會了游泳,便受此激勵,追求游泳方面的完善目標,于是常常會成為游泳高手。
了解兒童是只對一個人親密還是和多個人聯(lián)系緊密,這很重要。孩子通常和他母親的關系最為親密,否則,他會和家庭中的另一個成員建立這種聯(lián)系。這種能力每個兒童都有,除非他是弱智或白癡。如果一個兒童由他母親養(yǎng)育長大,卻依戀家里的另一個成員,那么,尋找其中的原因就很重要。顯然,任何兒童都不應該把自己的全部興趣和注意力投向母親一個人,因為母親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把兒童的興趣和信任擴展到他的同伴那里。祖父母在兒童的成長中也扮演著重要的作用。他們常常會溺愛兒童。因為老人通常都擔心自己不再有用,便產生了過于強烈的自卑感,要么過于吹毛求疵,要么心軟和善。他們?yōu)榱耸棺约涸趦和劾镏匾瑥牟痪芙^他們的任何要求。那些經(jīng)常在祖父母家中受到溺愛的兒童便不再想回家,因為家里的紀律和約束要更多一些。回家之后,這些孩子會抱怨家里不如祖父母家舒暢。我們這里提到祖父母在兒童成長中的作用,是為了提醒那些研究某一特定兒童的生活風格的教育者,不要忽視這一重要事實。
第十四章 對父母的教育前面已經(jīng)多次指出,這本書是為家長和教師而作。他們會從書中對兒童心理生活的新的洞見中獲益。在上章分析中,我們并沒有太多關注孩子的教育和成長是在父母幫助下還是在教師支持下進行的,只要孩子能獲得正確的教育。這里的教育當然是指學校課程之外的教育,即不是指學科教學,而是指最為重要的人格發(fā)展。當今,雖然父母和教師都對教育工作有所貢獻,父母糾正學校教育的不足,教師則矯治家庭教育的缺陷,但在現(xiàn)代社會和經(jīng)濟條件下,大城市孩子的教育責任主要是由教師承擔。父母對新的觀念沒有教師敏感,因為教師的職業(yè)興趣就是孩子的教育。個體心理學把孩子為明天作好準備的希望,主要寄托在學校和教師的改變上,盡管家長的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
教師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必然會與家長發(fā)生沖突。這是因為教師糾正性的教育工作就是以家長教育的某種失敗為前提的。在這種意義上,教師的教育就是對家長的指控,而且家長大多也這樣認為。教師在這種情況下該如何處理與家長的關系呢?
下面就來探討這個問題。這種探討當然是從教師的角度出發(fā)來進行的,因為教師需要把與家長打交道視為一種心理問題。如果家長看到這種探討,請不要生氣,這里沒有冒犯的意思,這種探討只適用那些不夠明智的家長,這種家長已經(jīng)形成了一種教師不得不面對的大眾現(xiàn)象。
許多教師認為,和問題兒童的父母打交道要比與問題兒童本人打交道更加困難。這種事實表明,教師需要運用一定的策略來和這些家長打交道。教師必須有這樣一個概念,即家長并不需要為其孩子所表現(xiàn)出來的所有毛病負責。畢竟,他們不是富有技巧的專業(yè)教育者,通常也只有按照傳統(tǒng)來指導和管理孩子。當他們因為自己孩子的問題而被召喚到學校時,他們常感到像是被指控的罪犯。這種情緒也反映他們心里的內疚,因而需要教師富有策略地對待它。教師應該盡力把家長的這種情緒轉變?yōu)橛押谩⑻孤剩棺约撼蔀樗麄兊囊粋€幫助者,使他們理解自己的善意。
我們絕不應該責備家長,即使這樣做有充足理由。如果我們能和父母達成一種協(xié)議,改變他們的態(tài)度,使他們能按照我們的方法來行事,那么我們會獲得更多的教育成就。直接指出他們過去行為中的錯誤,這于事無補。我們所要做的就是盡力使他們采取新的方法。居高臨下地告訴他這兒做錯了,那兒也做錯了,只會冒犯他們,使他們不愿意和我們合作。通常,孩子變壞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有一個歷史過程。家長通常也會認為他們對孩子的教育中忽視了什么,但千萬不要讓他們感到我們也這樣認為;我們絕不應該而教條地和他們談話。即使是向他們提建議,也不應該用的口吻,而是嘗試用“可能”、“也許”或“你也許可以這樣嘗試一下”,等等。即使我們知道他們的錯誤在哪兒、如何糾正,我們也不要貿然提出,讓他們覺得我們似乎是在強迫他們。這并不是說每個教師都懂這些策略,也不是說它們一下子就可以掌握的。有趣的是,富蘭克林曾在自己的自傳中表達了同樣的思想。他寫道:
一個公誼會教派的朋友曾好心地告訴我,我被普遍認為是為人驕傲,這種驕傲經(jīng)常表現(xiàn)在談話之中,表現(xiàn)在討論問題的時候不僅滿足于自己正確,而且還有點咄咄逼人和飛揚跋扈。他還舉出數(shù)例來證明我的驕傲。于是,我決定盡力改正這種毛病或愚蠢品性,當然我的毛病并不止這一個。于是,我便在自己的道德清單上加上了謙卑一條,我指的是廣義上的謙卑。
我不敢吹噓自己真的已經(jīng)具有了謙卑的美德,但我已經(jīng)有了謙卑的樣子。我給自己定下規(guī)矩,絕不直接對抗別人的觀點,也絕不直接肯定自己的看法。我們甚至逼迫自己認可我們圈子的古老信條,在表達一個確定的觀點時避免使用“肯定”、“當然”、“我認可”或“毫無疑問”等字眼,而是要使用“我認為”、“我的理解是”、“我想事情可能是這樣”或“目前在我看來”。當有人提出一個我們認為是錯誤的觀點時,我不是直接與他對抗,避免當場指出他觀點中的荒謬之處,而是回答說“他的觀點在有些情況下有其合理之處,不過,在我看來,目前的情況似乎有點不同”,等等。我很快就發(fā)現(xiàn)我這種變化的益處。我和他人的對話更加愉快了。我以這種謙卑方式提出的觀點,也更容易讓別人接受,反對的意見也少了;即使自己錯了,也不會太過羞愧;如果自己碰巧正確,我也更容易說服別人放棄自己的錯誤觀點,而站到我這一邊。
我剛開始采取這種謙卑的為人方式時,不得不壓抑自己的自然傾向。不過,習慣成自然。或許這也是為什么50年來無人聽到我說一句教條式的話語的原因。我早年提議建立新制度或改造舊制度時,曾對民眾產生重大影響;后來我成為議員時,也曾對議會產生很大影響,均受益于這種謙卑習慣(當然我更得益于我的正直)。實際上,我是一個拙劣演說者,更不擅長雄辯,我在遣詞造句時,也頗感猶豫,表達也不是很。不過,我的觀點一般還是得到了認同。
實際上,驕傲是人的自然情感中最難制服的。盡管我們掩蓋它,和它搏斗,打倒它,阻止它,克制它,它卻總是不肯滅亡,并隨時會抬頭露面,發(fā)榮滋長;我們會在歷史中經(jīng)常看到它。甚至即使我們認為自己克服了驕傲,我們也有可能因為自己現(xiàn)在的謙卑而驕傲。
當然,這些話并不適合所有的生活情境。我們既不能作此期望,也不能作此要求。不過,富蘭克林的話還是向我們表明,這種咄咄逼人、力圖致人于死地的做法是多么的不合時宜,是多么的無效。生活中沒有適合所有情境的基本規(guī)律。每個規(guī)則一旦超出自身的限度,就會突然無效。確實,生活中有些情境是需要措辭激烈的。不過,如果我們考慮到教師和已經(jīng)體會到羞辱,并將因為自己的問題孩子而進一步感受羞辱的憂心忡忡的家長之間的情況,如果我們考慮到?jīng)]有家長的合作我們將什么也辦不到,那么,顯然為了幫助這個孩子,我們必然要采取富蘭克林的方法。
在這種情況下,去證明誰正確或顯示自己的優(yōu)越,就并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找出一個幫助孩子的有效方法,當然,這會遇到很多困難。許多父母聽不進任何建議。他們會感到吃驚、憤怒、不耐煩,甚至會表現(xiàn)出敵意,因為教師把他們和他們的孩子置于這樣一種令人不快的境地。這種家長有時會無視自己孩子的毛病,閉眼現(xiàn)實。但他們現(xiàn)在卻要被迫睜開自己的眼睛。自然,整個情形并不令人愉快,因此,可以想象,當教師倉促或太過急切地和家長談論孩子的問題時,他們自然沒有可能贏得家長的支持。許多家長走的更遠。他們對教師大發(fā)脾氣,顯示出一副不容接近的樣子。這時,好向家長表明,教師的教育成功取決于他們的協(xié)助;好使他們情緒安靜,能夠友好地與教師談話。我們不要忘記,家長太受傳統(tǒng)的、陳舊的教育方法所局限,自然很難一下子解脫出來。
例如,如果一個家長已經(jīng)習慣了用嚴厲的言詞和表情來摧毀孩子的自信,那么,他自然很難在10年之后突然改換成一種友好、仁愛的態(tài)度和方式。值得注意的是,即使這位父親突然改換了一種態(tài)度,他的孩子開始也并不認為這種變化是真實的和真誠的。他會認為這是一種權宜之計,他要很長時間才會相信父親的這種態(tài)度轉變。這種情況對高級知識分子也不例外。有一位中學校長曾不斷地指責和批評自己的兒子,幾乎使他瀕于崩潰。這位校長在和我們的談話中也意識到這點;他回家以后,對自己的孩子了一通刻薄的教育演說。不過,由于孩子太懶散,他又喪失了耐心,發(fā)起火來。一旦孩子做出父親不喜歡的舉動,父親就會對他發(fā)火,并尖刻地加以批評。如果對一個自認為是教育者的校長都尚且可能發(fā)生這樣的事情,那么,對于那些從小就浸染在應該用皮鞭去懲罰孩子所犯的每個錯誤的教條中的普通家長,不難想象其改變之難了。和孩子家長談話時,教師應該運用一切圓滑和富有技巧的手段和辭令。
我們不要忘記,伴隨皮鞭的兒童教育在底層社會是非常普遍的。因此,來自這些階層的孩子在學校接受矯治談話之后,還有家長的皮鞭在家里等他。一想到我們的教育努力經(jīng)常因家長的皮鞭而付之東流時,我們就會感到悲哀。在這種情況下,孩子經(jīng)常要為自己的同一個錯誤受到兩次懲罰,而我們認為,一次就足夠了。
我們知道,這種雙重懲罰會帶來可怕的后果。假如一個孩子必須把自己不佳的成績單帶回給父母,他就會擔心被鞭打,害怕把成績單給父母看,同時也擔心學校的懲罰,于是,便逃學或偽造父母簽字。我們可不要輕視或小看這些事情。我們要聯(lián)系他的環(huán)境來考慮孩子的問題。我們要自問:如果我們一意孤行,會發(fā)生什么事情?會對孩子的行為造成什么影響?我們能確信我們的所為會對孩子產生積極有益的影響嗎?孩子能承受加之于其上的負擔嗎?他能夠富有建設性地學習到什么嗎?
我們知道,孩子和成人對困難的反應差異巨大。對孩子進行再教育,我們要認真、謹慎,在我們重塑他們的生活模式之前,我們要理性地探討其可能的結果。只有那些對孩子的教育和再教育進行過深思熟慮和客觀判斷的人,才能更為明確地把握自己教育努力的效果。實踐和勇氣是教育工作的基本要素,就像另一不可動搖的信念也是其基本要素一樣,即不管出現(xiàn)什么情況,總能找到挽救兒童的辦法。首先,我們要遵循一個古老而很有見地的法則,即越早越好。那些習慣把人視為一個整體,并把它的毛病視為其整體的一個部分的人,將比那些習慣根據(jù)機械的、僵死的模式來對待孩子的毛病的人,更能理解和認識孩子,例如,后者在孩子沒有做家庭作業(yè)的時候,總是會立即給家長寫信予以告知。
我們正在進入一個對兒童的教育不斷有新觀念、新方法和新理解的時代。科學正在破除陳舊的教育習俗和傳統(tǒng)。這些新知識把教師的責任置于一個更重要的地位,同時也使他們更加理解兒童的問題,賦予他們更多的能力去幫助孩子。重要的是要記住,單個的行為如果脫離了整體的人格就沒有意義,我們只有聯(lián)系整個人格,才能對它加以研究。
很喜歡 包裝也很好 發(fā)貨也及時 服務也很好 書的質量也很好 很滿意 性價比很高 總體還是很滿意
很喜歡 包裝也很好 發(fā)貨也及時 服務也很好 書的質量也很好 很滿意 性價比很高 總體還是很滿意
很喜歡 包裝也很好 發(fā)貨也及時 服務也很好 書的質量也很好 很滿意 性價比很高 總體還是很滿意
紙張很好!
紙張很好!
非常不錯的
還沒看。。。。。。。
書收到了。確實是本不錯的書
不錯,很好的書,還沒來得及看不錯,很好的書,還沒來得及看。。。。。
因為喜歡同一系列的《愛彌兒》,特地買了其他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