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兼具思想性、可讀性和經典價值的教育智慧讀本。
書中介紹了孔子、盧梭、愛因斯坦、康德、梁啟超、杜威、蔡元培、葉圣陶等50位古今中外思想家、科學家、教育家關于教育的精彩論述,集中回答了教育的本質、教學的藝術、知識之美、教師的職業生活、兒童的成長等問題。探幽析微,居高聲遠,讓我們直窺教育本原之堂奧。歸真返璞,正本清源,你會發現,教育,原來可以如此樸素而美好!
楊斌,出生于江蘇灌南,現任職于江蘇蘇州一中。江蘇省語文特級教師、江蘇省教授級中學高級教師、蘇州大學兼職碩士生導師,獲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等榮譽。在《教育研究》等刊物上發表研究論文多篇,出版專著《語文美育敘論》,并獲社科成果獎。《語文教學通訊》、《中學語文教學》、《語文教學與研究》、《河南教育》曾作專欄人物介紹。
序:教育需要返璞歸真——朱永新
導
一、教育是什么
1.教育不是培養馱著書本的蠢材——蒙田
學生從他人那里借來斷章殘篇,經過加工和綜合,做成自己的作品,那就是自己的看法。他受的教育,他的工作和學習,都是為了形成自己的看法。
2.通過教育去形成一個人——夸美紐斯
美貌無知的人豈不只是一只具有羽毛之美的鸚鵡,或一把藏著鈍刀的金鞘?
3.教育,使人幸福和強大——愛爾維修
教育對于天才、對于個人的性格和民族的性格有意想不到的影響。
4.教育是為了發展人的自然稟賦——康德
人有許多種子不能發展。我們的責任便是設法使這些種子生長,平均地發展他的各種自然稟賦。
5.在哪里能找到一種自由教育——赫胥黎
惟有這樣的人才算已經受到了一種自由教育;因為作為一個人,他已經與自然界和諧一致。
6.教育傳授什么——懷特海
教育所要傳授的是對思想的力量、思想的美、思想的條理的一種深刻的認識……
7.什么是教育——雅斯貝爾斯
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集。
8.教育即生長——杜威
生長的首要條件是未成熟狀態。未成熟狀態就是指一種積極的勢力或能力——向前生長的力量。
9.終身教育的意義——朗格朗
在終身教育的條件下,這也就是要用一種方法來武裝人們,使他們能在自己的整個求知道路上和文化生涯中得心應手地運用這種方法。
10.教育如時雨——孟子
人皆可以為堯舜。
11.論教育之宗旨——王國維
知情意三者并行而得漸達真善美之理想,又加以身體之訓練,斯得為之人物,而教育之能事畢矣。
12.對于教育方針之意見——蔡元培
惟世界觀及美育,則為彼所不道,而鄙人尤所注重。
二、知識的魅力
1.科學知識最有價值——斯賓塞
一個從未做過科學探討的人對于他四周的詩意大部分是茫然無知的。
2.科學、藝術與教育的關系——赫胥黎
教育的職責首先是為青年提供觀察事物的方法,并養成他們觀察事物的習慣。
3.數學創造——彭加勒
一個次序井然的整體可以促使我們預見數學定律,有用的組合恰恰是最美的組合。
4.我相信直覺和靈感——愛因斯坦
音樂和物理學領域中的研究工作在起源上是不同的。可是被共同的目標聯系著,這就是對表達未知的東西的企求。
5.數學和文化——克萊因
數學是一棵富有生命力的樹,它隨著文明的興衰而枯榮。
6.精密科學中的美的含義——海森堡
美是部分同部分,部分同整體的固有的協調。
7.美與科學對美的追求——錢德拉塞卡
一個具有極強美學敏感性的科學家,他所提出的理論即使開始不那么真,但最終可能是真的。
8.音樂在兒童生活中的重要性——陳鶴琴
音樂是兒童生活中的靈魂。
9.音樂是精神的食糧——豐子愷
高尚的音樂能把人心潛移默化,養成健全的人格;反之,不良的音樂也會把人潛移默化,使他不知不覺地墮落。
10.物理之美——楊振寧
什么是美的最終標準?在自然科學中我認為最終的判斷是,它是否可用于自然界。
三、激發和喚醒生命
1.教學的境界——赫爾巴特
教學的特權就是掠過草地和沼澤,不能總是讓人在舒適的山谷中游蕩,相反卻讓人練習登山,并使人在獲得廣闊視野中得到補償。
2.教育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第斯多惠
我們認為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
3.教育學是一種學藝——烏申斯基
教育學——不是科學而是一種藝術——是一切藝術中最廣泛、最復雜、最崇高和最必要的一種。
4.欣賞在思維中的地位——杜威
對任何學科教學的檢驗,要以學生對該學科生動的欣賞程度為依據。
5.培養獨立思考的教育——愛因斯坦
如果一個人忘掉了他在學校里所學到的每一樣東西,那么留下來的就是教育。
6.教師的語氣和聲調——馬卡連柯
如果在需要生氣的時候,生氣甚至比和顏悅色更有效力。
7.學習是一種過程——布魯納
不論我們教授什么學科,都務必要使學生理解該學科的基本結構。
8.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孔子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9.《學記》十則——樂正克
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
10.如果我當教師——葉圣陶
若有人問我干什么,我的回答將是“幫助學生得到做人做事的經驗”,我決不說“教書”。
四、把鳥放在林子里
1.大自然之美——愛默生
大自然還滿足了一種更高貴的要求——那就是滿足了人類的愛美之心。
2.伙伴的重要性——羅素
盡管大孩子和小孩子在教育中作用很大,但同齡人的作用更為重大。
3.集體生活——馬卡連柯
兒童集體里的美決不能夠重復成年人集體里的美。
4.在美的世界里——贊科夫
看來,教師本身先要具備這種品質——能夠領會和體驗生活中和藝術中的美,才能在學生身上培養出這種品質。
5.郊游、體育和勞動的教育價值——雷德芬
人們在審美領域中的選擇能力,在藝術、手工藝和技術范圍之外可能還有審美體驗的另一個天地,而從教育角度講,這個天地也不能忽視。
6.近代西洋教育——陳獨
吾人的教育,既然必須取法西洋,吾人就應該曉得近代西洋教育的真相真精神是什么,然后所辦的教育才真是教育,不是科舉,才真是西洋教育,不是中國教育。
7.美育實施的方法——蔡元培
凡是學校所有的課程,都沒有與美育無關的。
8.創造宣言——陶行知
教師的成功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較大的快樂,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
9.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
過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
10.教育類似農業——葉圣陶
受教育的人決非沒有生命的泥團,誰要是像那個師傅一樣只管把他們往模子里按,他的失敗是肯定無疑的。
五、教師職業幸福的秘密
1.做一個高明的教師——昆體良
現時流行的一種最壞的習慣是所謂“恭維”,即不管是好是壞,學生們都不分青紅皂白地互相喝彩,這是一種不合適的、戲劇性的、與紀律嚴格的學校不相容的習慣。
2.人生和教師的使命與目的——第斯多惠
教育者和教師必須在他自身和在自己的使命中找到真正的教育的最強烈的刺激;對他來說,把自我教育作為他終身的任務乃是一種雙重的和三重的神圣責任。
3.給剛參加學校工作的教師的幾點建議——蘇霍姆林斯基
請你記住,教育——這首先是關心備至地、深思熟慮地、小心翼翼地去觸及年輕的心靈。要掌握這一門藝術,就必須多讀書、多思考。
4.教師工作的才能和樂趣從哪兒來——蘇霍姆林斯基
教師的職業就是要研究人,長期不斷地深入人的復雜的精神世界。
5.談談教師的教育素養——蘇霍姆林斯基
教師對教材有深刻的知識——這是教育素養的基本方面之一。
6.教師的心靈——帕爾默
教師的內心是使我們的生命鮮活的核心,而使生命鮮活又是無愧于教育這個詞的真正教育所強調和召喚的。
7.謙卑愛心寬容——弗雷勒
沒有愛心,教師的工作將失去意義。在這里,我所說的愛心不僅是針對學生而言,還包括對教學過程的熱愛。
8.創造力與教育體系——阿瑞提
有多少具有洞察力的兒童在表示不同見解和表現出創造力的時候遇到了難題。
9.教育家的自家田地——梁啟超
要從自己勞作中看出快樂——看得像雪一般亮,信得像鐵一般堅。那么,自然會興會淋漓的勞作去,停一會都受不得,哪里還會厭倦?
10.教育的信仰——朱自清
教育者須對于教育有信仰心,如宗教徒對于他的上帝一樣;教育者須有健全的人格,尤須有深廣的愛;教育者須能犧牲自己,任勞任怨。
六、童年,人生已經開始
1.習慣好奇心——洛克
兒童一旦懂得尊重與羞辱的意義之后,尊重與羞辱對于他的心理便是最有力量的一種刺激。
2.青春友誼愛情——盧梭
人有兩次誕生:出世的誕生和進入生活的誕生;前者是作為一個人體而誕生,后者是作為一個成年人而誕生。
3.愛感激信任——裴斯泰洛齊
因為愛、感激、信任和服從的情感的產生,是母親和孩子之間本能的情感的吻合的結果,所以這些萌發了的情感的進一步發展便是人類崇高的藝術!
4.人的教育——福祿培爾
只有當體力活動與精神活動處于有秩序的相互聯系中時,才有了真正的生命。
5.童年的秘密——蒙臺梭利
螞蟻為誰儲存食物?蜜蜂為誰吸取蜂蜜?鳥兒為誰覓食帶到它們窩里?在自然界是沒有成年人自己吞吃了一切東西,讓后代過著貧困生活這樣的例子的。
6.關注學生的個性培養——馬卡連柯
我所理解的教育目的就是人的個性的培養計劃、人的性格的培養計劃,而且,我把個性方面的一切內容都包括在性格的概念中。
7.智力的形成和認知的發展——皮亞杰
智力的基本功能在于理解和發明,換言之,通過構成現實的結構來構成內心的結構。
8.教育者的10條“箴言”——阿莫納什維利
在一個人道主義的社會里,教育只能是人道主義的。使兒童對教育過程產生好感,使他們成為我們教育他們中的自愿助手——這是人道主義教育的主要原則。
9.訓蒙大意示教讀劉伯頌等——王陽明
其栽培涵養之方,則宜誘之歌詩,以發其志意;導之習禮,以肅其威儀;諷之讀書,以開其知覺。
10.童心說——李贄
若失卻童心,便失卻真心;失卻真心,便失卻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復有初矣。
序:教育需要返璞歸真
朱永新
出身于教師家庭,做了30年的教育學者,當了10年的分管教育的市長,搞了8年的新教育實驗,對教育這一行業,對教師這一職業,我都有了許多特別的感悟、特別的情感和特別的期待。
面對教育現實中屢見不鮮的"偽教育"甚至"反教育"現象,面對教育生活中日益嚴重的教師職業倦怠乃至職業困惑,我深切地感受到,我們的教育,一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譬如發展規模的擴大、義務教育的普及和教育技術的運用等等,同時也的確存在著不容忽視令人擔憂的種種問題和弊端。實事求是地說,這些問題的存在,有著復雜而深刻的社會和時代因素,但同時也毋庸諱言,對教育,我們還十分有必要重新打量,追本溯源,返璞歸真。前不久,我曾經呼吁要"回到教育的原點",也是基于這樣的考慮。是的,我們是應該思考這樣一些根本性的問題: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好的教育,什么是契合教育精神符合教育規律的真正的教育?怎樣做教師,怎樣做好的教師,怎樣成為建立職業認同享受職業幸福的快樂的教師?
"認識你自己!"這是古希臘帕爾納斯山石碑上的名言,這也是人類的一個永恒的課題。這個"你",對于每一個教育人來說,是指自己,也可以說是指教育。如海德格爾所言,以什么為職業,在根本意義上,就是以什么為生命意義之寄托。畫家以繪畫為生命意義之寄托,農人以在大地上耕作為生命意義之寄托,而作為一名教師,也就意味著把真正地理解教育,做真正的教育作為自己一生意義之寄托。是否擁有這種寄托,在教育實踐中的表現是不會一樣的。在踏入教師這個行業之初,大家都曾懷著美好浪漫的憧憬,雖然心懷忐忑,但都相信自己能夠較大限度地使學生得到發展,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但是,這種信念很快就會被復雜與殘酷的現實所打擊。漸漸地,便呈現出不同的境界。一是把教師作為職業,把工作視為付出勞動交換薪酬的謀生之所。二是把教師作為事業,把工作作為實現個人價值的舞臺,他們渴望來自他人尤其是學生的肯定,工作關系著他們的喜怒哀樂以及成就感。三是把教師作為志業,把工作視為意義之旨歸,職業與生命融為一體。
對于教師職業的深刻理解和執著信念,會促使他們通過學生的發展,使自己的事業和生命得以豐富擴充。這三種不同的境界,往往與他們對于教育和教師職業的理解相關。在漫長的職業生涯中,身為教師或者將為教師或者置身教育的人,都應該不斷地追問自己:我是誰?我在做什么?我應往哪里去?這種追問,其實就是對教育的涵義、教師職業的意義的追問,并最終根據自己的理解去書寫自己的教育人生。
生命之花的綻放是絢麗的,生命之果的采摘是幸福的。但是,從種子之破土,它所穿越的一個個日夜,一個個四季,都是寂寞的,需要我們用忠誠、用信念、用愛去承受和擔當。如果沒有對教育的深刻理解和感悟,沒有對教育藝術和教育智慧的深厚累積,我們如何可能把一個個幼小的生命,帶到成功乃至?我們又如何可能面對外在的喧囂浮躁,保持自我內心的冷靜和職業的自尊乃至敬畏?我們還如何可能讓自己一生從事的教育生活彈奏出和諧乃至幸福的樂章?
這么說來,我們還是需要回到教育本原,走近歷史,走近歲月長河淘洗出來的大師前賢,聆聽他們的聲音,汲取他們的智慧!不是為了發思古之幽情,也不是為了搬弄概念和探究學理,而是為了讓紊亂的教育現實走向清晰、秩序、優美,為了讓廣大教師和學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為此,我很高興地向教育同仁們推薦這一本《什么是真正的教育?--50位大師論教育》!該書編者楊斌老師來自教育一線,是江蘇省蘇州一中的特級教師、教授級高級教師,一線教師的身份以及對教育的近距離感受,使得他的這個選本和以前別的選本有許多不同,不論體系,不按流派,不談概念,只是老老實實地抓住教育實踐中幾個最為重要而敏感的問題,分章設節,從大師那里尋找答案,汲取智慧,豁然醒目,切中肯綮。這是一線教師選編給一線教師讀的教育名著讀本,相信一線教師讀來會別有會心,受到啟發,產生共鳴!
我曾經編寫過一本《改變,從閱讀開始--重塑心的文化》,選編了近代中國的思想家關于文化的論著。說句實話,我也一直想編一本教育大家關于教育的論著。但因為公務纏身,一直未能如愿。現在,楊斌同志的這個選本,多少彌補了我的缺憾。他開始選編這本書的時候,我還在蘇州市政府擔任分管教育工作的副市長,當時我還曾介紹他到蘇州大學教育學院圖書館去檢索資料。彈指一揮,我已別離姑蘇赴京履新兩年有余了。時間過得真快啊!收到楊斌老師發來的書稿郵件,油然引起我對江南煙水和蘇州朋友同仁的美好回憶。編者索序。不禁情動于衷,欣然命筆!
是為序。
導
這是一本以一線廣大教師、教育管理者和師范院校學生為閱讀對象的教育理論讀物。
多年來,我們有過很多的教育名著讀本。但基本上都是以教育流派為選文線索,選文著眼點往往在于其思想的代表性。無疑,這樣的選本可以看出教育流派的發展沿革、思想脈絡。但是,它更多地只是適合經院派的學術研究需要,而一線教師、教育管理者和師范院校學生,很難有興趣、耐心和時間去啃這樣的磚頭,因為這樣的理論離教育教學實踐太過遙遠。實踐中困惑不解的問題找不到答案,讀到的東西又往往有隔靴搔癢之感。久而久之,我們的教師遠離了大師,遠離了真正的教育智慧;而缺少大師思想和智慧潤澤的教育教學,難免生澀、浮躁乃至于悖離常識。于是,近年來,不斷有學者提出:走近教育大師,回到教育原點! 有鑒于此,我們不揣淺陋,廣泛涉獵,從古今中外浩瀚的教育思想寶庫里遴選出50位大師的60多篇文章,力圖有針對性地回答教育工作者迫切希望解決的最為重要的四個問題:(1)教育是什么?教育應該追求怎樣的境界?(2)教育怎樣才能成為藝術?怎樣才能富有智慧和魅力?(3)面對繁重瑣碎的教育教學勞動,教師怎樣克服職業倦怠?怎樣在工作中創造和體驗成功的快樂?(4)應該怎樣讓學生在教育生活中健康成長,享受幸福?圍繞這四個方面的問題,本書設置了六個專輯:
(1)教育是什么;
(2)知識的魅力;
(3)激發和喚醒生命;
(4)把鳥放在林子里;
(5)教師職業幸福的秘密;
(6)童年,人生已經開始。
六個專輯相對獨立,同時又有嚴密的內在邏輯,分別關涉教育本質、教育內容、教學藝術(課堂)、教育活動(課外)、教育主體(教師)、教育對象也是教育主體(學生),其豐富內涵覆蓋了教育生活的各個主要方面。六個專輯的基本主題是:
教育本質--確立人在教育中的崇高地位,讓教育成為人的生命和心靈發育成長的過程。
教育內容--教育內容自身蘊含著豐富魅力。教師需有一雙"慧眼",穿透知識表象,洞悉和傳遞學科本質之美并"以美啟真"。
教學藝術--教學活動是一門藝術。教師要努力通過自己和學生的共同創造,在教學中激發和喚醒學生的生命活力。
教育活動--教育不僅是學科知識傳遞,教育是生活。在豐富多彩的教育生活中,人,和諧地發展和成長。
教育主體(教師)--只有教師在教育勞動中充滿愉悅和成功體驗,才會有學生在學習中的成功和愉悅。只有解放教師,才能解放學生。教師的職業幸福與其勞動的創造程度密切相關。
教育對象和主體(學生)--學習,不止是為未來的人生奠基;童年,人生就已經開始。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真正主體,學習也就成了一種生活,它的名字叫幸福。
概括地說,走近大師的教育智慧,也就是走近教育生活的智慧、幸福與美。大師以各自風格各異的表達方式告訴我們:教育應該是一項充滿智慧同時也是培育學生智慧的工作,教育應該是一項為學生幸福人生奠基同時教師也能從中體會到職業幸福的工作,教育應該讓學生經常感受到學習之美同時教師也能體驗到勞動之美的工作。
教育的本原就應該是充盈著智慧、幸福與美的事業!走近大師的教育智慧,就是要回到教育的原點再出發。教育之長河流到今天,泛起一些悖離教育本質的殘渣敗葉,那是因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忘記了教育精神,偏離了教育軌道,迷失了教育情懷。認真汲取教育先賢的思想營養,創造性地實踐教育先賢的教育智慧,教育才會成為造福于人類的偉大事業,教師和學生才會真正享受教育的幸福。
有大師同行,我們的教育生活會豐盈而溫暖!
這個商品不錯~
很好
好又快!耶耶耶
給學校買的,應該不錯!
一般般啦
東西不錯,是正版。贊一個
喜歡,書不錯
書不錯,慢慢看。
很好
書不錯,下版,內容也挺好的。滿意!
質量好,物流也快捷,好!
一般
整體感覺很不錯
很喜歡這本書!
非常適合老師學習,很好的輔助工具書,很有用。質量也不錯,包裝的很好,還有塑封包裝。
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好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讀書有用,能用,好用。開卷有益
好評
學習中
教師必備書
好!
好書,值得擁有
開啟教育的啟蒙書,真正的大師級教育家
很好,正品圖書,信賴當當!
Happy Learning 很好,家小一口氣就看完啦。
可讀性強、內容詳細
作為案頭書精選,值了
書的包裝還是不錯的,放在手里很有閱讀感。有一定的實際用途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教育,在大師眼中自有不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