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恢復生態學角度,將北京山地森林資源的保護、恢復與利用相結合,歸納了多年來在該領域取得的研究成果,同時也論述了近年來國內外在開展森林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森林生態恢復方面的研究內容。
全書共18章,內容涵蓋了植物、動物、微生物、土壤等方面,內容充實,可供植物生態學、植物學、恢復生態學、自然地理學、生態旅游學等專業的科研人員、大專院校師生,以及相關科技工作者參考。
本書是關于介紹"北京山地森林的生態恢"的教學用書,全書共18章,內容涵蓋了植物、動物、微生物、土壤等方面,內容充實,可供植物生態學、植物學、恢復生態學、自然地理學、生態旅游學等專業的科研人員、大專院校師生,以及相關科技工作者參考。
序
前言
緒論
一、恢復生態學的理論基礎
二、森林植被生態恢復的途徑
三、森林動植物資源的保護與恢復
四、北京山地森林生態恢復研究
參考文獻
及時章 山地森林生態恢復的理論與途徑
一、恢復生態學與生態恢復
二、山地森林恢復的理論基礎
三、山地森林生態恢復的途徑
參考文獻
第二章 山地森林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功能研究
一、概念
二、功能多樣性與功能性狀
三、取樣效應與互補效應
四、單營養級研究與多營養級研究
五、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穩定性
六、結語
參考文獻
第三章 北京森林植被組成特征
一、北京森林植被的整體情況
二、森林植被類型及分布情況
三、森林群落物種組成與結構特征分析
四、群落與環境因子的關系分析
五、群落β多樣性分析
參考文獻
第四章 北京山地森林植物區系及多樣性分析
一、山地森林植物區系統計與分析
二、北京地區維管植物的多樣性分布特點
三、山地森林植物區系特點
四、北京濕地維管植物區系和多樣性特點
參考文獻
第五章 北京山地森林昆蟲區系及分布
一、北京山地森林昆蟲名錄
二、北京山地森林昆蟲區系組成分析
參考文獻
第六章 北京山地森林木腐茵的種類和生境
一、木腐菌的作用
二、木腐菌的種類及生境
參考文獻
第七章 山地森林動物區系及多樣性分析
一、野生動物多樣性現狀
二、兩棲類多樣性
三、爬行類多樣性
四、鳥類多樣性
五、獸類多樣性
六、北京地區野生動物資源保護發展建議
七、北京地區野生動物保護工程
參考文獻
第八章 北京山地森林土壤研究
一、北京山地森林土壤的分類
二、北京山地森林土壤的物理質量
三、北京山地森林土壤的化學質量
四、北京山地森林土壤的生物學質量
參考文獻
第九章 森林有害生物的生態影響及風險預警
一、基本概念
二、森林有害生物的生態影響及風險預警研究現狀
三、北京地區森林有害生物風險分析的研究熱點與趨勢分析
參考文獻
第十章 北京外來植物入侵的生態預測和風險評價
一、北京市的外來種人侵概況
二、北京市木本植物引種及其入侵風險初步分析
三、外來植物入侵性預測的常用指標
四、外來植物入侵的生態風險評價系統簡介
參考文獻
第十一章 北京山地森林恢復與空間布局的區位分析
一、區位理論
二、地域分工理論一
三、增長極理論
參考文獻
第十二章 北京城區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植被重建
一、北京市城區植被現狀評價
二、北京市建成區綠地群落結構現狀評價
三、影響北京市城區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因素
四、生物多樣性保護、植被重建的原則與措施
五、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植被重建對策
六、北京市城區生物多樣性保護規劃
參考文獻
第十三章 北京山地森林飛播林的修復與重建
一、北京清泉鋪飛播油松群落種子植物區系特征
二、北京柏木井飛播油松群落特征
三、柏木井飛播林區不同林分類型林下物種多樣性
四、保留密度對飛播油松林下植被發育影響的研究
五、保留密度對飛播油松林地土壤酶活性的影響
參考文獻
第十四章 北京山地森林自然保護體系的構建
一、自然保護體系概況
二、北京山地森林自然保護體系的構建
參考文獻
第十五章 山地森林退化的指標體系及恢復成效的評價
一、重要生態系統屬性
二、山地森林退化的指標體系
三、山地森林恢復成效的評價
四、生態指示物在生態恢復成效評價中的作用
參考文獻
第十六章 北京山地森林植被更新狀況分析
一、北京山地森林更新一般狀況
二、森林群落更新與演替規律的初步分析
三、干擾對森林更新與物種組成的影響
參考文獻
第十七章 北京山地森林群落結構多樣性及其恢復對策
一、森林結構的重要性
二、百花山森林結構多樣性初步研究
三、森林結構性分類和結構化管理理論
四、以結構恢復為核心的北京市山區森林生態恢復策略
五、討論
參考文獻
第十八章 北京山地森林資源的利用研究——以喇叭溝門為例
一、北京山地森林資源的概況
二、北京山地森林資源的類型及特點
三、北京各類山地森林資源的利用現狀
四、北京山地森林資源可行的利用方式
五、案例研究——喇叭溝門自然保護區的資源利用方式
參考文獻
附錄
彩圖
及時章 山地森林生態恢復的理論與途徑
一、恢復生態學與生態恢復
(一)恢復生態學和生態恢復的定義
"生態恢復"一詞引入我國已有很多年歷史,尤其是近些年成為學術界和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盡管如此,似乎研究工作越深入,研究領域越廣,社會需求越迫切,就越難劃清它的界限,對其概念的理解越有分歧。至今對"生態恢復"概念的描述仍存在爭議(Gross 2007;Halle 2007)。其中,具爭議的核心問題之一,就是究竟是將"恢復"定義為"努力消除由文化、藝術或者其他方面所帶來的影響的一門科學",還是"應該有針對性地綜合實踐者(包括志愿者)的知識,并讓實踐者參與到恢復工作中"。對恢復生態學家來說,這個爭論由來已久,但仍然懸而未決。這是因為恢復領域被劃分為兩個內容,即作為一門科學的"恢復生態學"和作為實踐活動的"生態恢復"(Gross 2007)。生態恢復作為一種實踐活動,不僅包括社會因素,還包括了美學、經濟學以及政治方面的因素(Hobbs 2007;Choi 2007;Temperton 2007)。實際上,這兩個內容都相互包含,且經常被恢復生態學家提出,但都沒有與生態科學的起源結合起來(Gross 2007)。
生態學(ecology)一詞是由希臘文oikos衍生而來,意思是"住所"或"生活所在地",是1866年由德國生物學家Ernst Haeckel首先提出并命名的一門學科(Haeckel1866)。通常,生態學的定義為"研究生物有機體與其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科學"。恢復生態學是生態恢復的科學,具理論性和實踐性(Halle 2007)。早在1913年,就將生態實踐和生態科學兩個領域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更進一步提出人類對模擬、復制或設計自然方面產生了積極的影響(Haeckel 1913)。因此,深入了解生態科學的起源可作為生態學科的歷史支撐點,甚至可指導且服務于21世紀恢復生態學家對生態恢復的定義(Gross 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