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德勒揚棄了傳統上習慣于從藝術作品中尋找情感和思想內容的觀察方法,將藝術評判從美學的束縛中解放出來,認為藝術與非藝術的區別在于,藝術所表達的是意識中其他一切形式都無法表達的東西,藝術與言語和概念一樣都是思想表達的形式,它使可見的現象脫離感知和思想而具有可視性,強調藝術的真實是如何表達,而不是所表達的內容。
●“藝術學之父”康拉德 費德勒作品部中文版
康拉德 費德勒(Konrad Fiedler,1841—1895),德國19世紀最重要的藝術理論家之一,被譽為“藝術學之父”。他早年獲得法學博士學位,后投身藝術,作為藝術資助人、收藏家和批評家周游于各地。費德勒被認為是20世紀藝術觀念的開路先鋒。在他看來,藝術只需要遵從藝術的規則,而無需囿于藝術以外的現實原則。20世紀的藝術家,包括保羅 克利與瓦西里 康定斯基等,都深受他的影響。主要作品有《論造型藝術作品的評判》、《論藝術趣味及藝術趣味之提升》、《現代自然主義與藝術真實》、《論藝術行為的起源》、《漢斯 馮 馬列》等。
主編序
中譯本導言
及時章 哲學認知與處世哲學
第二章 藝術概論
第三章 藝術與美
第四章 論造型藝術作品的評判
第五章 藝術意識與塑造過程
第六章 材料與形式:內容與表達
第七章 藝術與自然
第八章 理想主義—現實主義
第九章 獨創性與藝術手法
第十章 建筑藝術
第十一章 藝術科學與藝術品質問題
第十二章 藝術與時代精神
第十三章 藝術家雜談
參考文獻
附錄:費德勒其人及其思想
及時章 哲學認知與處世哲學
人們以各種不同的形式表現出這一需求,即沖破生存亟需之藩籬。正好是那些天性追求高貴、追求精致生活的人不堪忍受地意識到,一旦人毫無反抗地受制于所有使之岌岌可危的力量時,他在那一刻不動用實際的能力來保護自己,那么他就無法生存。人的內心總是一再地產生這種本能的欲望,將生活中所有的外在顧慮置于一旁,無憂無慮地為他自己及別人的命運而活,似乎他不是那復雜的生活機器之一部分,也不必參與那龐大的相互牽制體系之運行。這一欲求足以產生病態的現象。在所有這些傻瓜中,有這么一些人顯得尤為值得敬仰,他們為自己虛擬了一個未來的世界并通過準備應對另類生活的要求而逃脫塵世生活的要求。即使是這種人——果斷地動用自己的力量和天分投入到實際的生活中去,在相互影響中為自己和其他人的生活尋求生存之可能并使之變得輕松,即使這種人偶爾也會對自己說,不管他所有的行為、所有的追求看起來是多么富有意義、多么重要、多么樂善好施,而在其內心,就宛如偶爾泛起漣漪的一絲風,不會對長期的安寧與和諧有絲毫的影響。他內心也會產生這種渴求,逃脫風浪的侵襲,隱匿在平靜和安寧之中,只是觀看而無所作為。當然,人之這一傾向可能出自雙重的緣由,其一是軟弱的結果,其二卻是能量的最充分釋放。人們必須區分,舒適安逸在哪方面放棄了那些人自認為無能力獲取的東西,深思熟慮又在哪方面舍棄了利益,因為這些利益看來僅僅是阻礙其達到較高目標的障礙。在這一領域的所有現象中,只有一種讓我們覺得是真正值得尊敬的。誰若是在事物的真正形態前閉上雙眼并為自己由錯誤和誤入歧途的情感編織一個生活的合成物,將自己隱藏其中,以不受生活中不愉快之事的紛擾,那么他就不會要求自己尊重同時代的人及后代。誰若是認識到,人具有將自己與其他所有生物區分的能力、有認知的能力,誰若是不理睬甚至忽略所有實際的顧慮,甚至不惜冒險使自己的身體遭受損害并喪命,那么他就確實屬于人類的精英,只有笨蛋和自私自利者才會指責他未能滿足生活的實際需求。具有探索精神之人和藝術家選擇了這條道路,那些認為只有實際行為才需求活力和能力的人根本不知道那條孤獨、不為人知的小徑。那些尋求認知的人在這條小徑上徜徉,小徑布滿荊棘,對人的耐力和自我克制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截然不同之處恰好在于:追求超越塵世生活之欲求引導誰陷入狂熱和神秘主義,誰就由此證實了性格和判斷力上的弱點;可是,這種欲求若是激勵誰致力于獻身對真理無所顧忌地探索,那么誰就經受住了對人的性格和判斷力的較高考驗。
康拉德 費德勒充滿哲思的作品,對于今天的我們來說,仍舊屬于有價值的藝術理論。在對藝術的哲學思考中,費德勒的著作仍舊是不可忽略的,正如研究認識論就不可能繞過康德一樣。——赫爾曼 科納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