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矩和愛》——孩子需要愛更需規矩!哈佛教育學博士、金寶貝首 席顧問王濤博士經典著作! 不依規矩不成方圓,這句中國的老話正在被越來越多的現代心理學和 教育學研究所驗證。所謂做規矩就是設定界限遵循規矩,即使在崇尚個人 自由的美國,無論是科學的雜志還是通俗的育兒必讀都強調要給孩子從小 設定界限,甚至呼吁做規矩要從嬰兒出生就開始。其中的道理很簡單,那 便是規矩是遲早要做的,越早做,所付的代價越小而收益越大。
在這本《規矩和愛》中,美國哈佛大學教育學博士王濤,為您講解如 何體現愛的管教和管教的愛、如何正確與寶寶交流、呵護寶寶情感智力的 發展。王濤博士認為:在沒有規矩的愛中長大,孩子失去了感恩;在沒有 愛的規矩中長大,孩子學會了自卑;在沒有規矩也沒有愛中長大,孩子失 去了敬畏;在規矩和愛中長大,孩子學會了謙卑和自信。
所以,沒有不能做規矩的孩子,只有不會做規矩的父母??!
《規矩和愛》——孩子需要愛更需規矩!哈佛教育學博士、金寶貝首席顧問王濤博士經典著作! 著名作家周國平真誠推薦! 孩子需要愛,更需要規矩!你不給孩子做規矩,孩子就要給你和社會做規矩,規矩是愛的規矩,愛是融合規矩的愛,規矩和愛的統一才能成就孩子的未來。
王濤,美國哈佛大學教育學博士,哈佛大學人類發展心理學碩士,現為美國塔爾薩大學(The University of Tulsa)教育系終身教授。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客座教授。從事兒童教育和心理學學習和研究長達三十年。在美開設兒童心理學,父母學和文化等課程。從2005年開始,致力于對中國父母的教育和培訓。迄今已培訓超過5萬名中國父母。足跡遍布中國22省4大直轄市。
及時章 學做父母:教育孩子的前提
先學做父母,再教育孩子
父母這個崗位無人代替
別以為生了孩子就是父母
為人父母需要謙卑
為人父母需要專業培訓
為人父母需要用心而不是用計
為人父母四項基本原則之一:不占有原則
為人父母四項基本原則之二:規矩和愛統一的原則
為人父母四項基本原則之三:情商先于智商的原則
為人父母四項基本原則之四:和孩子共同成長的原則
第二章 規矩和愛:教育孩子既要愛也需要規矩
規矩和愛不可或缺
真正的規矩是體現愛的規矩,真正愛是帶有規矩的愛
規矩和愛的太極圖示
錯誤的父母教養方式之一:溺愛型
溺愛不只是富貴家庭的特有現象
錯誤的父母教養方式之二:忽略型
家庭教育,爸爸不可或缺
第三章 每個父母的必修課:反思自己的受教育模式
知為人子,然后可以為人父
如何反思自己的受教育模式
我的父親
父親的規矩之一
父親的規矩之二
父親的規矩給我的啟發
父親的愛
家有嚴母
母親的嚴厲和我的“墮落”
謊言背后的誠信
第四章 規矩和敬畏
做規矩的目的是培養孩子的敬畏感
培養孩子對規矩的敬畏之心
周公的故事
做規矩需要樹立
做規矩不能隨便
做規矩需要有懲罰
孩子可以打嗎
猶太人的“杖”和中國人的“家法”
怎樣打孩子
怎樣用愛打孩子
第五章 如何做規矩:人之初,規矩始
做規矩要從孩子出生開始
人之初,規矩始(1):吃的規矩
人之初,規矩始(2):玩和睡的規矩
規矩的一致性之一:同一教育者之內的一致性
規矩的一致性之二:不同教育者之間的一致性
做規矩需要愛
規矩和愛的分離是中國傳統教育的弊端
第六章 情商(一)
培養孩子的自我意識和自我約束能力
情商和幸福
情商要素之一:積極客觀的自我意識
培養客觀積極的自我意識
讓孩子學會謙卑
情商要素之二:幫助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單親媽媽如何調整自己的情緒
第七章 情商(二)用規矩和愛幫助孩子成長
情商要素之三:積極明確的內在動機
用規矩和愛發展孩子的興趣
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培養孩子的抗逆力
情商要素之四: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情商要素之五:交往合作的能力
培養孩子的合作能力
培養孩子的交往能力
第八章 蒙迪的故事:一個震撼心靈的案例
蒙迪:一位了不起的教育者
蒙迪:一位真正的馬語者
蒙迪和野馬
蒙迪的新方法
蒙迪和害羞男孩的故事之一
蒙迪和害羞男孩的故事之二
蒙迪和他的孩子們
蒙迪給我的啟發
采訪蒙迪
你看到本章的標題時或許會有這樣的疑問:“為什么是先學做父母, 然后才是教育孩子?”首先,學做父母和教育孩子雖然有密切的關系,但 不一樣。前者的重點在父母,而后者的重點則在孩子。其次,學做父 母應該先于教育子女,因為學做父母是教育孩子的前提。乘坐飛機時,有 這樣一條安全指令:帶孩子的父母先給自己戴上氧氣面罩,然后再幫孩子 戴上。在家庭教育中也有一條類似的原則:先學做父母,然后再去教育孩 子。
現在很多“80后”(甚至“90后”)的年輕父母自己就是及時代獨生子 女。在成長過程中過多的關愛使他們的心智成熟比較慢。自己還是沒有長 大的孩子,卻已經開始為人父母。我在網上看到一張照片,一位“80后” 的媽媽一手抱著寶寶哺乳,一手拿著鼠標全神貫注地打游戲。看著這樣的 情形,我不得不擔憂這位媽媽和她懷中孩子未來的幸福。去責備這些不成 熟的父母不如去幫助他們,讓他們和孩子一起成長。這正是我寫這本書的 初衷。
當然,不僅僅“80后”的年輕一代,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學習如何為人 父母。嚴格地說,沒有人天生就是合格的父母。我們每個父母都需要學習 和成長。但是能否成長的關鍵在于是否有學習的意識和愿意重新成長的謙 卑態度。父母的自我成長和改變在現實中往往非常艱難。因為要改變一個 超過10歲的孩子已經很不容易,要改變一個成年的父母自然就更難。更何 況這種改變要靠父母的自我覺察和自我監督來實現,所以是難上加難。
如果這樣,我們在學習為人父母上是否就沒有指望了呢?斷然不是。
最讓我們有信心的是我們對孩子的愛。在孩子出生后,我們做父母的,身 上會突然有一種陌生的大愛產生。
我自己就明確地經歷和感受過這樣的愛。記得初為人父時,剛滿周歲 的兒子因為過敏瘙癢而整夜啼哭,用小手把自己的臉都抓破了。有一個晚 上,我只能摁著他的小手不讓他再抓正在結痂的皮膚,小家伙就拼命掙扎 和哭泣。無助的我心里忽然冒出這樣的祈求:“上帝啊,給我一個恩惠, 讓這過敏和瘙癢都統統到我身上吧,讓我的兒子能安睡一夜。”這是我人 生中及時次有這樣的禱告,不僅愿意犧牲自己不求回報,甚至能夠把這樣 的犧牲當做一種恩典來祈求。我明白這種油然而生的愛絕不是自己努力學 習得來的,而是隨著這個小生命來到我的身邊自然出現的。那一刻,我頓 悟了什么是父母之愛。
我也在數以萬計的家長身上看到了這樣的愛。近些年,我在中國的一 些城市給很多父母做過講座,每次講座長達3個小時。很多父母早早來到會 場,總是先坐靠前的位置,整個講座中都不停地寫著筆記。幾乎每個父母 都是聚精會神地聽完講座。我在中美當老師十多年,教過中國的小學生, 也教過美國的研究生,從沒見過像中國家長這么認真的學生。很難想象若 沒有對孩子那份切實的愛,這些父母能聽完我3個小時連抑揚頓挫都不明顯 的講座。
所以正是孩子,也只有孩子,才能讓我們產生這樣切實的愛。有了這 樣的愛,一切改變皆有可能。但是僅僅感性地憑著這份本能的愛仍然很難 做一個好父母。這是因為這份愛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漸漸變淡。有多少父 母在孩子才2歲的時候已從愛得要命變成了“恨”得要死。不少焦頭爛額的 媽媽常常“恨恨”地對才2歲的孩子說:“我真想把你再塞回我的肚子里去 。”確實,若沒有理性的學習,父母這份本能的愛會隨著孩子變得越來越 “不可愛”而慢慢消失。因此,我們要趁著這份愛在自己身上還沒有淡化 ,好好學習如何更加理性而長遠地愛我們的孩子。即使這份原始的愛沒有 隨時間而淡化,甚至愈來愈強烈,父母們若不通過學習和反思建立起理性 的堤壩,他們這種本能的愛也可以成為溺愛的洪水而泛濫成災。
本書旨在幫助父母理解規矩和愛的關系,引導父母用規矩建立理性的 大壩,讓愛造就孩子,也造就自己。在學習規矩和愛的關系之前,讓我們 先了解一下父母這個崗位的特殊性。P2-4
蠻好的,小朋友喜歡
很不錯的書
很好,很滿意的購書體驗
滿意,蠻好的,首選當當,謝謝
倉庫底貨,有受潮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