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決策心理:齊當別之道圖書
人氣:50

決策心理:齊當別之道

(這是一本用推理和理性研究人類決策行為過程中不符合理性、不符合“規則”的書。)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用推理和理性研究人類決策行為過程中不符合理性、不符合“規則”的書。而那些不符合理性又不符合規則的決策行為,通過作者敏銳的觀察、大膽的假設和小心的求證,卻又存在著相當一致的規律性,那就是齊當別決策法則。齊當別決策法則指的是一種“決策表征系統,認為決策者在諸多決策中趨于采用單一策略,即對于二擇一決策問題,決策者會‘齊同’掉選項在某一維度的差別,并以另一維度的差別作為最終決策依據,即選擇在另一維度上效用更大的選項”。本書以此齊當別決策法則作為一條紅線,串落起四大決策領域(確定性決策,風險性決策,跨期決策,空間決策)中存在的多種與現有決策理論預測不相符合的異象(Anomaly),然后將它們之間的共性一一展現出來,表現出齊當別決策法則強大的解釋力。

作者從現實生活和個人體驗中尋找養分,研究既簡單又復雜的各種決策情境,將齊當別決策法則用來解釋各種有趣的現象。這本書內容豐富,文字簡練老到,既有清晰的科學邏輯,又含深刻的哲學理念。

編輯推薦

我們無時無刻不進行著決策,小至選擇轉基因食品、接種疫苗,大至選擇醫療保險、養老計劃。“人類如何進行決策”是近幾十年來經濟學、行為科學、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等學科極為關注的重大科學問題。決策是美國心理協會(APA)列出的21個對社會有重大影響的心理學研究領域之一。心理學史上僅有的兩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Herbert Simon和Daniel Kahneman,均出自決策領域。

這本書凝聚了李紓先生二十多年來對人類決策的探索、靈感、創意、心血和智慧。這是一本讓人耳目一新的的學術著作,不僅能讓學者體會到學術的奧妙和趣味,而且能讓社會實踐者和企業管理者學習到無數可以巧妙運用的決策心理學原理,比如“吃虧是福”,比如“難得糊涂”,從而使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更加妙趣橫生,精神和心靈更加充實幸福。

看一看某些小節的題目,相信你就希望馬上翻開書讀起來。比如“親情-父子冷戰;友情-同伴拒斥;愛情-第三性(女博士)”。再比如“折射在文化遺產上的齊當別之道:以一念代萬念;不自由毋寧死;澳門賭場箴言《勸世文》;財主進天國-難!”等。

作者簡介

李紓,博士(新南威爾士大學)。福州人,二級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引進國外杰出人才”百人計劃入選者,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現為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心理學會決策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創會主任,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期刊顧問編輯,《心理學報》、《心理科學進展》副主編。在Journal of Behavioral Decision Making,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 Thinking and Reasoning等期刊發表與行為決策相關論文約200篇。

目錄

序 1

聚萬念于一念的決策法則:齊當別之道 1

英文序 3

德文序 3

意大利文序 3

自序 生逢其時研究行為決策 5

引言:了解人類決策 9

參考文獻 12

及時篇 聰明決策 - 在給定的表征空間內做決策 13

第1章 備擇選項的表征維度、選擇策略及齊當別規則 13

1.1 備擇選項的表征維度 13

1.2 選擇策略 16

1.3 什么是齊當別規則? 17

1.4 為什么偏是齊當別規則? 21

參考文獻 23

第2章 不變性原則與框架效應(上) 27

2.1 框架效應的概念 27

2.2 框架效應的解釋機制 28

第3章 不變性原則與框架效應(下) 36

3.1 框架效應研究領域的轉變 — 從風險決策到跨期決策 36

3.2 框架效應類型的轉變 - 言語框架效應到圖形框架效應 38

參考文獻 40

第4章 獨立性原則與艾勒(Allais)悖論(上) 45

4.1 艾勒(Allais)悖論的解釋機制 46

4.2 討論與啟示 51

第5章 獨立性原則與艾勒(Allais)悖論(下) 53

5.1 落花悖論:跨期版的艾勒悖論 54

5.2 討論與啟示 55

參考文獻 56

第6章 遵期望法則而誘導出的權重函數π(上) 59

6.1 權重函數的由來 59

6.2 Li對權重函數的質疑及Tversky的闡釋 62

6.3 沒有定論的結論 67

附錄 Amos Tversky不匿名的審稿信 68

第7章 遵期望法則而誘導出的權重函數π(下) 70

7.1 俄羅斯輪盤賭(Russian roulette)闡釋的主觀概率感受 70

7.2 1992年版的權重函數公式對概率變化的推算 70

7.3 推算出的權重之差與直接測量出的概率之差感受 72

7.4 對預期理論權重函數的再質疑 73

參考文獻 75

第8章 被得失金錢的“程數”所整形的價值函數v 78

8.1 預期理論中的S型價值函數 78

8.2 探討損失規避的新視角 - 程數 80

8.3 如何看待程數 83

參考文獻 85

第9章 當價值函數與權重函數無法賦值時:被遺忘的4折風險傾向 87

9.1 缺客觀概率的不確定決策 87

9.2 討論與啟示 93

參考文獻 93

第10章 確定事件原則與分離效應 96

10.1 產生分離效應的原因及其檢驗 97

10.2 對分離效應的質疑 99

10.3 應用:分離效應能否消除? 101

10.4 擴展:情緒版分離效應 102

10.5 啟示與展望 103

參考文獻 103

第11章 聯合獨立性原則與維度差別 105

11.1 多屬性決策中違背聯合獨立性原則的現象 105

11.2 討論與啟示 109

參考文獻 110

第12章 剔除原則與共享特征 111

12.1 剔除原則(cancellation) 111

12.2 研究一:選擇任務中的共享特征 112

12.3 研究二:判斷任務中的共享特征 114

12.4 研究三:眼動追蹤所揭示的共享特征 119

12.5 討論與啟示 123

參考文獻 124

第13章 傳遞性原則與偏好反轉 126

13.1 偏好反轉的解釋機制 126

13.2 討論與啟示 134

參考文獻 135

第14章 隨機性原則與選擇反轉 139

14.1 選擇反轉及其解釋機制 139

14.2 選擇的不可傳遞性(intransitivity) 144

14.3 討論與啟示 147

參考文獻 148

第15章 占優原則與相似性判斷 150

15.1 占優原則 150

15.2 相似性判斷 152

15.3 “一國兩制”的心理學視角 — 相似性判斷 158

15.4 討論與啟示 160

參考文獻 161

第16章 選項間獨立原則與信息模糊 163

16.1 選項間獨立原則 163

16.2 違背選項間獨立原則-概率未知vs.結果未知 163

16.3 齊當別模型的解釋 165

16.4 討論與啟示 166

參考文獻 167

第17章 囚徒困境的“齊當別”解釋 169

17.1 增加共同收益的影響 171

17.2 對收益結果的操縱 175

17.3 對效用曲率的操縱 176

17.4 意外獲得的影響 177

17.5 單一或多元投資的影響 177

17.6 博弈者身份的影響 178

17.7 討論與啟示 179

參考文獻 180

第18章 跨期選擇眾異象的“齊當別”解 182

18.1 異象 183

18.2 齊當別模型對跨期選擇的解釋 184

18.3 齊當別模型對跨期選擇眾異象的解釋 188

18.4 討論與展望 190

參考文獻 191

第19章 空間決策的“齊當別”解 194

19.1由空間決策所派生的“共同差異效應”及其過程檢驗 195

19.2由空間決策所派生的“數量效應”及其過程檢驗 196

19.3討論與啟示 198

參考文獻 198

第二篇 智慧決策 - 在經過改造的表征空間里做決策 199

第20章 不限于給定空間所做的決策 202

20.1 誰將小梨子看成是“小”梨子? 202

20.2 是什么未知/非現實的因素致使成年人選“小梨”? 204

20.3 是什么已知/現實的因素致使成年人選“小梨”? 205

20.4 給定“價”vs. 生成“值”:齊當別的視角 207

20.5 給定“價”vs. 生成“值”:齊當別視角的再檢驗 208

20.6 選大(小)梨子的后果 210

20.7 討論與展望 212

參考文獻 212

第21章 改造空間后生成的潛在維度群 216

21.1 研究一:四因素(惠、善、義、法)的“值”量表 216

21.2 研究二:基于成功人士吃虧軼事的測量 — 吃虧似然性量表 219

21.3 討論與展望 221

參考文獻 222

第22章 在改造后空間里做決策的福報 224

22.1 研究一:四因素(惠、善、義、法)“值”與物質或精神福報的關系 224

22.2 研究二:吃虧似然性與當前物質或精神福報的關系 226

22.3 研究三:吃虧似然性對今后物質或精神福報的回溯效應 227

22.4 討論與啟示 229

參考文獻 230

第23章 潛在的維度:深植于人腦之中的迷信觀念 232

23.1 支撐迷信觀念的神經基礎 233

23.2 思考與展望 235

參考文獻 236

第24章 潛在的維度:導致負折扣現象的解釋 238

24.1 負折扣現象:折扣家族模型的命門 238

24.2 解開死結的可能心理機制 239

24.3 驗證“潛在維度”的心理機制 240

24.4 討論與展望 244

參考文獻 245

第25章 潛在的維度:齊當別眼中的心理咨詢 247

25.1 親情:父子冷戰 247

25.2 友情:同伴拒斥 248

25.3 愛情:第三性(女博士) 248

25.4 死亡:預測自殺 250

25.5 阿Q精神:詭異的潛在的維度 250

參考文獻 251

第三篇 理解并改進決策(上) - 折射在文化遺產上的齊當別之道 252

第26章 以一念代萬念 253

26.1 多念(雜念)中守一念 253

26.2 靠一念達成決策 255

26.3 討論與啟示 257

參考文獻 257

第27章 不自由毋寧死 259

27.1 對“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的實證檢驗 262

27.2 討論與啟示 267

參考文獻 268

第28章 澳門賭場箴言析 269

28.1 《勸世文》能起到什么勸導作用? 269

28.2 《勸世文》詮釋的齊當別要義 269

28.3 討論與啟示 272

參考文獻 272

第29章 財主進天國 - 難! 274

29.1 分析式決策:“帕斯卡的賭注” 274

29.2 啟發式決策:駱駝穿過針的眼,比財主進神的國還容易 275

29.3 討論與啟示 279

參考文獻 280

第30章 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 282

30.1 平常人不遵循期望價值理論-St. Petersburg悖論 282

30.2 多次博弈比單次博弈更遵循期望價值理論 - 數學系學生的證據 283

30.3 多次博弈比單次博弈更遵循期望價值理論 - 應急預案的證據 286

30.4 多次博弈比單次博弈更遵循期望價值理論-眼動追蹤的證據 289

30.5 討論與啟示 291

參考文獻 292

第31章 “難得糊涂”詮釋的齊當別哲理 294

31.1 聰明難,糊涂難 294

31.2 由聰明轉入糊涂更難 294

31.3 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心安,非圖后來福報也 295

參考文獻 296

第三篇 理解并改進決策(中) - 生存的決策法則 297

第32章 趨利避害: 厭而避額外之“利”;喜而趨額外之“害” 297

32.1 “趨害”的實驗證據 297

32.2 “避利”的實驗證據 298

32.3 風險決策中“趨害避利”的實驗證據 299

32.4 跨期決策中“趨害避利”的實驗證據 300

32.5 討論與啟示 301

參考文獻 301

第33章 客觀危險與主觀害怕:心理臺風眼效應 303

33.1 “心理臺風眼”效應的提出與界定 303

33.2 “心理臺風眼”效應的發展與變式 309

33.3 支持“心理臺風眼”效應的媒體報道和生活觀察 312

33.4 “心理臺風眼”效應背后的機制 312

33.5 意義與啟示 313

參考文獻 314

第34章 患得之?患失之?- 反應方式中的容斥原理 317

34.1 認知偏差:既黑又白? 317

34.2 性騷擾:欲拒還迎? 318

34.3 審判:非授權即剝奪? 320

34.4 投資:非冒險即保守? 321

34.5 兩難選擇:非“魚”即“熊掌”? 323

34.6 討論與展望 325

參考文獻 326

第35章 缺陷的保留與進化: 過分自信的優勢 328

35.1 過分自信、情感體驗與績效 329

35.2 研究假設與總的實驗程序 329

35.3 結果 330

35.4 討論 332

參考文獻 333

第36章 弱勢導致親社會行為 335

36.1 地域研究一:實驗室研究 336

36.2 地域研究二:現場研究 338

36.3 討論與展望 339

參考文獻 340

第37章 生存的行為標志物:適應良好與適應不良 345

37.1 潛在的行為標志物探索 345

37.2 行為標志物的效標檢驗 349

37.3 討論與展望 350

參考文獻 350

第38章 英雄不問出處 - 身世效應 352

38.1 賺錢時機的影響 353

38.2 兌錢路徑的影響 353

38.3 討論與啟示 354

參考文獻 355

第39章 人格傾向不移? - 灰發灰云效應 357

39.1 風險偏好與反應模式 358

39.2 信息加工類型及其穩定性差異 360

39.3 灰發-灰云效應 361

39.4 展望 364

參考文獻 364

第40章 既能“吃掉”又能“持有”蛋糕?- 信息不滅定律 367

40.1 大千信息知多少 367

40.2 信息不滅定律的違背:“沉沒成本效應”的解釋 368

40.3 討論與展望 372

參考文獻 372

第三篇 理解并改進決策(下) -決策的跨文化差異 374

第41章 判斷和決策的跨文化差異 374

41.1 風險尋求 374

41.2 過分自信 378

41.3 合作競爭 382

41.4 風險溝通 384

41.5 欺騙-腐敗 389

41.6 討論與展望 391

參考文獻 392

第四篇 選擇與情緒 396

第42章 買彩票不為錢、為心境好 396

42.1 極小概率事件 396

42.2 購彩前后心境變化:網絡調查的證據 397

42.3 購彩前后心境變化:行為實驗的證據 398

42.4 心境對購彩行為的影響:啟動行為實驗的證據 401

42.5 意義與啟示 402

參考文獻 402

第43章 損失規避與正負情感 404

43.1 損失規避 404

43.2 研究1:虛擬的賭博游戲任務 406

43.3 研究2:真實的金錢得失情境 407

43.4 研究3:特質性與情境性情感強度 408

43.5 研究4:真實賭博情境下的真實賭博者 408

43.6 討論與啟示 409

43.7 意義與展望 410

參考文獻 411

第44章 冷計算與熱情緒 414

44.1 重大損失決策的神經機制 414

44.2 意義與啟示 418

參考文獻 418

第45章 后悔與風險決策 423

45.1 后悔的影響因素 423

45.2 后悔規避與風險傾向 424

45.3 失望、后悔與“迫選規則體驗法” 426

45.4 討論與展望 428

參考文獻 429

第46章 “作為”與后悔 431

46.1 作為/不作為對后悔的影響 431

46.2 接近的調節作用 432

46.3 展望 435

參考文獻 435

第47章 冤:邏輯錯誤的情緒 437

47.1 冤的操作定義 437

47.2 散見于非研究記載的“冤” 438

47.3 住地依戀投射出的“冤” 439

47.4 展望 440

參考文獻 441

第五篇 權變的研究方法 442

第48章 投射技術:住地依戀 443

48.1 應用于研究的問題 444

48.2 討論與啟示 449

參考文獻 449

第49章 實驗室實驗法:浪漫音樂激活文化意蘊 451

49.1 啟動及文化啟動 451

49.2 應用于研究的問題 452

49.3 實驗設計與結果 452

49.4 討論與啟示 456

參考文獻 456

第50章 準實驗設計法:用可見的距離測不可見的隱私 459

50.1 應用于研究的問題 — 隱私測量 459

50.2 討論與啟示 463

參考文獻 463

第51章 拜“同謀者”所托的實驗:心理浪費效應 465

51.1 應用于研究的問題 466

51.2 討論與小結 469

參考文獻 469

第52章 內隱測驗:文字概率的變化特征 471

52.1 應用于研究的問題 471

52.2 判斷字體優美的內隱測驗 472

52.3 討論與啟示 475

參考文獻 475

第53章 眼動記錄法:基于維度與基于選項 478

53.1 過程追蹤技術與眼動 478

53.2 應用于研究的問題 478

53.3 眼動技術檢驗風險決策模型 479

53.4 討論與啟示 484

參考文獻 484

第54章 事件相關電位(ERP):風險決策中概率信息加工 488

54.1 應用于研究的問題 488

54.2 討論與啟示 493

參考文獻 493

第55章 fMRI功能連接:報酬被概率加權(相乘) 495

55.1 功能磁共振成像技術與功能連接分析 495

55.2 應用于研究的問題 496

55.3 用fMRI功能連接來檢驗“加權”過程 496

55.4 討論與啟示 498

參考文獻 498

第56章 雙生子研究:風險傾向領域特異性的形成 500

56.1 應用于研究的問題 501

56.2 風險傾向的遺傳度研究:單變量模型 501

56.3 風險傾向不同領域間的相關研究:多變量模型 502

56.4 風險傾向領域特異性的雙生子元分析研究 503

56.5 討論與啟示 504

參考文獻 505

第六篇 超越實證(What is beyond) 507

第57章 基于“價”與基于“值”的文化劃分 507

57.1 聰明乎?智慧乎? 507

57.2 好決策?壞決策? 508

57.3 存于兩類空間的習俗和文化 509

57.4 結語 515

參考文獻 515

第58章 決策理論與社會制度實踐 516

58.1 描述性、規范性和指導性決策理論 516

58.2 規范性與描述性理論的檢驗 517

58.3 社會制度實踐 518

58.4 理論與實踐的契合 518

58.5 展望未來 523

參考文獻 524

術語索引 526

后記 守得云開見月明 537

作者簡介 539

在線預覽

聚萬念于一念的決策法則:齊當別之道

- 為李紓的新書作序

這是一本關于人類決策的著作。人類作為有別于其他物種的靈長類生物,最為顯著的特征就是其做選擇、判斷、和決策的能力,以及在做選擇、判斷、和決策的過程中所具有的理性思考和感性知覺。人類可以在確定情形下做出使個人和整體利益或效用較大化的選擇(確定性決策),也可以在具有風險的情況下推斷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和結果的好壞(風險決策)。人類可以在當前推知未來發生事件可能帶來的后果大小(跨期決策),也可以判斷由于空間的轉移可能對結果產生的影響(空間決策)。理性常常表現在人類能夠為了整體的利益犧牲一點個人利益,為了未來的利益放棄一點眼前的利益;而感性的表現則是如此理性行為的出現常常并不穩定。

自從諾貝爾獎得主司馬賀先生(Herbert Simon)提出人類決策的滿意原則(satisficing principle)之后,卡爾曼(Daniel Kahneman)和圖孚斯基(Amos Tversky)先生又發現了眾多人類決策中的感性表現。他們以決策的理性模型(利益或效用較大化原則)作為對照基礎,將人類決策中出現的不符合理性的判斷和選擇方式一一挖掘出來,從而勾畫出了一幅人類究竟是憑著什么啟發式原則或者直覺(heuristics)做決策的細膩圖像,為研究人類的實際決策行為做出了巨大貢獻。他們也因此分別獲得了諾貝爾獎和格勞梅耶心理學獎。

而現在放在我眼前的這本書,是李紓先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進一步追究卡爾曼和圖孚斯基發現的現象,不僅對這些現象發生的邊界條件(boundary condition)加以更地界定,而且對這些現象背后的原因進行更深入地追朔的結果。比如,就基于“亞洲疾病”發現的著名框架效應(framing effect),作者進行了進一步剖析。他發現如果(1)改變實際可以救活的人數以及相應的概率,或者(2)用圖形代替語言來陳述問題,或者(3)變化達到終極得失狀態的程式數量,都可能避免卡爾曼和圖夫斯基發現的框架效應;而且因此原先用來解釋框架效應的預期理論(prospect theory)也會失效。如此從多個角度挑戰框架效應和預期理論,在目前的決策研究領域恐怕還無第二人。這本原創著作,每讀完一節,就會讓人產生一點豁然開朗的感覺;這樣一節一節讀下去,到就有醍醐灌頂的效果。

這是一本用推理和理性研究人類決策行為過程中不符合理性、不符合“規則”的書。而那些不符合理性又不符合規則的決策行為,通過作者敏銳的觀察、大膽的假設、和小心的求證,卻又存在著相當一致的規律性,那就是:齊當別決策法則。齊當別決策法則指的是一種“決策表征系統,認為決策者在諸多決策中趨于采用單一策略,即對于二擇一決策問題,決策者會‘齊同’掉選項在某一維度的差別,并以另一維度的差別作為最終決策依據,即選擇在另一維度上效用更大的選項” (p. 9)。本書以此齊當別決策法則作為一條紅線,串落起四大決策領域(確定性決策,風險性決策,跨期決策,空間決策)中存在的多種與現有決策理論預測不相符合的異象(Anomaly),然后將它們之間的共性一一展現出來,表現出齊當別決策法則強大的解釋力。

這是一本厚重卻又輕松的書。厚重的物理表現是全書的總長超過600頁,印刷出來夠厚夠重;厚重的實質表現是內容既又細致,從人如何做聰明決策,到做智慧決策,再到理解并改進決策,一直到變換不同的研究方法并尋找決策理論與社會制度實踐的關系,作者從現實生活和個人體驗中尋找養分,研究既簡單又復雜的各種決策情境,將齊當別決策法則用來解釋各種有趣的現象。說本書輕松,則是因為作者能夠把復雜的問題用簡單直白的語言表達出來,而且還常常用妙趣橫生的字眼來描述或解釋某些現象。看一看某些小節的題目,相信你就希望馬上翻開書讀起來。比如“齊當別嚴重的心理咨詢:親情-父子冷戰;友情-同伴拒斥;愛情-第三性(女博士)”。再比如“折射在文化遺產上的齊當別之道:以一念代萬念;不自由毋寧死;澳門賭場箴言《勸世文》;財主進天國-難!”等等。所以,看似厚重的書讀起來卻輕松有趣,而且能讓我們對平時熟視無睹的現象從全新的角度進行觀察和思考。

這是一本作者積畢生的思考、研究、實證而寫就的書。它凝聚了李紓先生二十多年來對人類決策的探索、靈感、創意、心血、和智慧。我和李紓相識已經有三十年(說起來真不敢相信!)。我們曾經都是杭州大學(現浙江大學)心理系的碩士研究生,不過他在人機工效學領域,而我在管理心理學領域,所以當時并不知道他對決策科學的熱愛。畢業之后我們各奔東西,他去了澳洲,我去了美國。直到我博士畢業去了香港科技大學工作之后才了解到李紓在《組織行為和人類決策過程》(OBHDP)期刊上發表了論文。因為我自己的碩士論文和博士論文都發表在OBHDP上,因此產生了惺惺相惜的感覺。1997年全球社會困境研究雙年會(International Social Dilemma Conference)在澳洲舉行,我們得以在悉尼重逢。記得那次在Coogee 海灘散步的時候,我們自然地談到了可以合作的研究課題,于是就有了我們后來聯合在《國際商學》(JIBS)期刊上發表的論文,對中國人和澳洲人在與同胞和非同胞做生意時競爭行為的異同有了全新的發現和解釋。

收到李紓的邀請為此書作序,讓我感到莫大的榮幸。這本書內容豐富、文字簡練老道、既有清晰的科學邏輯、又含深刻的哲學理念。而且當你細讀作者設計的每一個實驗情景時,又會發現其無所不在的機智幽默,以及對中西文化的到位解讀。這是一本讓人耳目一新的學術著作,不僅能讓學者體會到學術的奧妙和趣味,而且能讓社會實踐者和企業管理者學習到無數可以巧妙運用的決策心理學原理,比如“吃虧是福”,比如“難得糊涂”,從而使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更加妙趣橫生,精神和心靈更加充實幸福。

- 陳曉萍

華盛頓大學福斯特商學院Philip M Condit講席教授

《組織行為與人類決策過程》主編

2015年9月于美國西雅圖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和县| 宜宾县| 武乡县| 宁河县| 马鞍山市| 太谷县| 高唐县| 鄂托克旗| 唐海县| 大余县| 扎鲁特旗| 永修县| 祁连县| 青浦区| 阿克| 陈巴尔虎旗| 望奎县| 宜君县| 亳州市| 瑞金市| 烟台市| 通辽市| 乌拉特前旗| 武穴市| 平顶山市| 邯郸市| 息烽县| 古蔺县| 梓潼县| 宁德市| 扎兰屯市| 灵武市| 郎溪县| 堆龙德庆县| 济阳县| 读书| 湖南省| 玛纳斯县| 襄城县| 山东省| 滨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