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語言教師所著的關于心理學的書。這不是一本關于語言教學本身的書,市場上這類書已經數不勝數了;也不是一本為教師提建議或關于第二語言習得的書。本書主要關于語言教師心理學,目的在于向語言教師介紹心理學的一些重要問題及在這一領域的發展,以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學生的學習方法,并提供一些影響課堂實踐的知識。書中我們會提供例子說明某些觀點在外國語課堂中的應用.然而,我們也不會規定如何將這些理論付諸實踐,因為隨著教學情境、教師及學習者情況的不同,合適地處理這些問題的方法也會有所不同。如果作出硬性規定,就會與教師個人所持的教學理念相抵觸。因此,教師應當對觀點和理論有自己的理解,并表現在個人的方法中。
與許多教育心理學書籍不同,本書不是心理學各派理論的介紹,相反,我們只是將某個心理學方法應用于許多不同教學問題中,如動機或任務設計。在很多方面這種方法都汲取了人文主義精華,著重強調人的發展和學習的情感因素。然而,正是因為重視現行的認知理論的特殊價值,我們的方法從本質上來說是建構主義的。這點會在本書后面的章節詳細解釋。我們知道,每個個體都會建構他自己的個人意義。因此即使學習者處于看起來很相似的學習經驗中,他們也是以非常不同的方法學習不同的東西。
同時,我們必須面對這樣的現實,即學習過程不是發生在真空中,因此我們需要一個框架。在這個框架里,我們的心理學視角可以得到有效的運用。我們所選定的這個框架是社會交互式的框架,包含學習和教育的關鍵元素。與觀察到的一樣,生于社會中的嬰兒通過與他人的社會互動,不斷地使用語言來了解世界并在世界中扮演多種角色,從而形成自我認識。因此,對于任何語言教師來說,理解那些影響語言能力提高的社會因素是很必要的。
現在,許多直接涉及心理學的領域引起語言教師的興趣,學習者培訓領域就是其中一例。在學習者培訓領域,研究的目的是要發現如何幫助學習者獲得適當的語言學習策略。另一方面,它又包括對學習者應用于任何學習任務中的認知和元認知策略的理解。另一例是復雜的動機問題:什么激發了學習者學習一門語言?關于學習動機的觀點以及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理論,可以幫助語言教師更深入地理解學習者的動機。
本書匯集了教育心理學領域有關語言教師的發展,探討了如何通過理解教育心理學來幫助語言教師的問題。本書首先對心理學進行了概述,討論了心理學的不同研究途徑如何影響語言教學方法。接著作者提出了四個要素:學習者、教師、任務和學習環境,討論了心理學領域這四個要素的發展,并指出了這些發展對語言教學的意義。
及時章 教育心理學流派:行為主義和認知心理學
1.1引言
1.2教育心理學
1.3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1.4實證主義學派
1.5認知心理學
1.6結論
第二章 心理學其他流派:人本主義和社會互動理論
2.1引言
2.2人本主義
2.3社會互動理論
2.4社會建構主義模式
2.5結論
第三章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
3.1引言
3.2關于有效教學的研究
3.3建構主義者的教育觀
3.4建構主義者的教學觀
3.5作為反思式實踐者的教師
3.6教師理念
3.7結論
第四章 教師如何促進學習
4.1引言
4.2費厄斯坦的"中介理論"
4.3中介理論的應用
4.4調查語言課堂上的中介作用
4.5結論
第五章 個體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作用
5.1引言
5.2個體差異概念的一些問題
5.3另一種途徑
5.4自我概念的發展及其重要性
5.5控制點理論
5.6歸因理論
5.7結論
第六章 語言學習的動機
6.1引言
6.2早期心理學對動機的看法
6.3外語和第二語言學習中的動機
6.4動機的認知觀點
6.5社會建構主義的觀點
6.6為動機下定義
6.7動機模型
6.8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
6.9活動的感知價值
6.10激發
6.11學習者對自己的認識
6.12確立和實現目標
6.13其他重要人物的參與
6.14總結
6.15整體歸納
6.16結論
第七章 學生如何應對學習過程
7.1引言
7.2學習策略
……
第八章 語言教學課堂中任務的地位
第九章 學習環境
第十章 全書總結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