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現在的孩子很難溝通,他們就像身上長滿刺的小刺猬。你想擁抱那只小刺猬,是嗎?但你也不想受傷害,沒問題。布拉德·威爾考克斯、杰里克·羅賓斯編著的《如何擁抱一只刺猬(與孩子有效溝通和親密相處)》通過許多有趣的故事與12條對話原則,教家長如何通過良好的溝通和相處,來幫助孩子正確面對并戰勝困難,支持和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自尊與自信。
部分 增進溝通與交流
章 傾聽他們的"哭泣"
透過"墻",抓住問題的本質
保持距離
行為
非言語信號
尋求關注
前后不一致的行為
找到"松動的磚"
第二章 拆掉"保護墻",消除隔閡
愛
信任
尊重
第三章 享受餐桌交談的樂趣
重視全家人一起共進晚餐
晚餐要分工
進餐時限制使用電子設備
給每人一個暢所欲言的機會,與家人分享心事和經歷
第四章 制定規矩
設定明確的期望值
制定了規矩,就必須執行到底
大方地表達贊賞
在私下里糾正錯誤
第二部分 克服逆境
第五章 談論成長和性
尋求正確的信息
保持坦誠的面對面交流方式
直言不諱
第六章 坦然面對令你害怕的事情
認為自己是棒的
讀出潛臺詞
建立自信
用自信戰勝恐懼
第七章 警惕警示標簽之外的危害
警告:飲酒和吸煙會剝奪你選擇的權利
警告:飲酒和吸煙會令人喪失自尊與自信
警告:飲酒和吸煙會吞噬你的夢想
警告:飲酒和吸煙是萬惡之源
警告:飲酒和吸煙會制約朋友圈的發展
警告:飲酒和吸煙會傷害父母的心
"癮"是可以戒掉的
第八章 從失敗中吸取經驗和教訓
吸取正面的經驗和教訓
承擔責任
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
重整目標
第三部分 建立良好的自信與自尊
第九章 發現自我價值
自尊和自信的內部和外部來源
實現個人價值
找到真正的自我
第十章 幫助孩子們塑造良好的自我形象
現實與理想
身體健康
攀比
外貌
第十一章 主動出擊,不要被動接受
培養主動的處事方法
效仿積極的事例
第十二章 結交朋友
嘗試新鮮事物,發掘新潛能
幫助他人
挖掘自己的潛能
培養正面情緒
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
結論"我的意見很重要"
還記得擁抱刺猬的三項法則嗎?
"請多花些時間與我交流"
"幫助我克服困境"
"有你們的支持,我才會自信"
"請為我們點亮一盞明燈"
附錄
章傾聽他們的"哭泣" 一位母親說:"我女兒小的時候,特別愿意和我聊天,不管有什么事都會時間告訴我。可是現在她長大了,我們之間卻好像隔著一道墻似的。"她搖了搖頭,說:"為什么她就不愿意和我說話了呢?" 恐怕,有著這種挫敗感的父母不在少數吧。相信許多細心的父母也都發現了,青少年時期的孩子們為了與他們保持距離,會在自己與父母之間筑起一道墻。這道墻看起來又高大又堅固,甚至有的墻上還覆蓋著鐵絲網和高壓線,讓人望而卻步。 可有些事情父母卻可能不知道,這道墻其實并沒有想象中的那般堅不可摧,那實際上只是我們看到的表象而已。德國的柏林墻可以稱得上是銅墻鐵壁了吧?可它終都能夠被拆除了,還有什么墻是牢不可破的呢? 柏林墻近14英尺高,布滿了鐵絲網,上面用灰泥涂寫著"嚴禁靠近"的警示標識。它的建立,是為了阻止東、西柏林之間人員的自由往來。可是,這種局面并沒有一直持續下去,在1989年,這座長久以來將親人和朋友們隔離開來的墻還是被強行拆除了。 在布拉德的辦公桌上,就有一小塊柏林墻上的混凝土碎塊兒殘骸,上面還連帶著1英寸長的鐵絲網,而且碎塊兒的一側已經有些褪色了。盡管在辦公桌上擺放一件這樣的飾品看起來有些奇怪,但它卻一直提醒著布拉德:為了阻止人們的相互交流和往來,即便是在人與人之間筑起一座高大、堅不可摧的墻,人們終還是會想辦法將它推倒的。 有時候,孩子們會在自己的周圍筑起一道道隱形的墻。其中的原因各異,有的孩子或許僅僅是出于想要保護自己的目的,有的則可能是因為他們缺乏安全感,對周圍的一切總是感到懷疑、恐懼,又或是誤解,等等。 那么,家長們應該如何有效地察覺并清除這些障礙呢?我們又該如何與孩子們、尤其是那些不愛和我們溝通的孩子們交流呢?而我們又該如何讓自己成為那個可以讓孩子們敞開心扉、暢所欲言的人呢?首先,我們必須要透過這些"墻",抓住問題的本質和關鍵,然后再去找突破口,一點兒一點兒地把我們之間的"墻"拆除。 透過"墻",抓住問題的本質 有的孩子喜歡留另類的發型,穿有破洞的牛仔褲、寬大的T恤,戴著長長的項鏈;有的身上刺著文身,言行舉止粗俗不堪;也有些雖然看起來衣冠楚楚,但卻表現得狂妄自大、粗魯且目中無人;還有些孩子,表面看起來很冷漠,讓你根本看不透他們在想什么…… 總之,不論是以上的哪種情況,他們都是在通過這種特殊的方式向我們暗示:"別管我,不要干涉我的生活。``對此,我們千萬不能聽之任之,而是必須要行動起來,透過這些現象抓住本質,弄清楚孩子們的癥結所在。 孩子們的情感和需求通常是通過編碼信息,也就是密碼來表達的;如果我們想要弄懂他們的意思,那么就必須接收并破譯這些密碼。其實,這件事兒對于我們來說并不陌生。 還記得孩子們小時候的事兒嗎?當他們還是小嬰兒的時候,我們總是搞不清楚他們為什么總是哭。為了哄好他們,我們用盡了各種方法,喂奶、抱在懷里輕輕地搖擺,等等,可他們還是不停地哭,那時候每個家長都曾有過這種想法吧:"真是弄不懂你這個小家伙了!真希望你快點長大,想要什么都可以直接說出來,就不用爸爸媽媽這樣猜來猜去的了,那該多好呀!" 可是現在,那些小不點兒都長大了,變成十幾歲的大孩子了,卻仍然還在跟我們玩著相同的把戲。然而不同的是,他們需要的不再是讓爸爸媽媽給換換尿布或是給一個安撫的奶瓶,他們現在需要的是安全感,是父母的接受與關懷,以及理解與支持。 而且,他們現在不再像嬰兒那樣,有什么需要就會大聲地表達出來,而只是會默默地傳遞出信息并希望父母能夠感知到他們的需求。實際上,孩子們仍然是在"哭"著求助,只是如今改變了方式,讓"眼淚"流在心里。 肯尼斯·科佩曾寫過一首《沉默的眼淚》的歌曲。歌曲的句是這樣寫的:"仿佛另一種生活的開始,他們在夜里哭泣。渺小的人在祈求被愛。"肯尼斯的歌詞描寫的就是孩子們長大了,不愿意在人前哭泣,而寧愿選擇把眼淚流在心里的故事。P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