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貿易學:理論、戰略與實證》是一本中級國際貿易學教材,主要通過對歐美國家在國際貿易方面的經驗、觀點、方法以及政策的論述,回顧了國際貿易理論發展的過程以及研究成果。
《國際貿易學:理論、戰略與實證》共分為六部分:及時部分論述了決定貿易模式的理論與實證研究、經濟地理學與區位,以及跨國公司貿易與經濟增長的相互作用;第二部分論述了戰略性貿易政策,包括對出口、研發與公司生產進行補貼的戰略性政策干預的研究;第三部分介紹了研發、技術與合約;第四部分考查了貿易限制、制裁與競爭政策;第五部分闡述了貿易政策的政治經濟學,即通過利益集團與政府的相互影響而產生的內生性政策;第六部分闡明了全球貿易體系與世貿組織經濟學,對多邊談判、合作協議以及它們的可持續性進行了研究。
《國際貿易學:理論、戰略與實證》適合國際貿易政策研究者、國際貿易專業研究生、國家對外貿易政策的制定者以及對國際貿易感興趣的廣大讀者閱讀。
隨著經濟在全球范圍內逐步整合,國際貿易學領域的相關問題成為學者和政策制定者新一輪關注的焦點。圍繞移民勞動市場、限制性貿易措施、外國投資的影響、多邊和區域協定中合作的作用以及國際協定的可執行性等問題,國際貿易學產生了一系列的爭論。
本書回顧了與上述爭論相關的研究成果和理論進展,對來自于美國和歐洲的經驗、觀點、方法和政策提供了客觀的、分析性的解釋。
本書共分為六個部分。部分研究了貿易模式的決定、經濟區位、外國投資以及貿易與經濟增長之間的互動關系;第二部分分析了戰略性貿易政策干預問題;第三部分討論了創新、技術和契約在貿易和對外直接投資中的作用;第四部分探討了貿易改革、貿易與投資限制以及經濟制裁等問題;第五部分討論了由利益集團和政府間的互動而導致的政策內生性、貿易壁壘的形成和大量貿易限制與貿易促進政策共存的問題;第六部分則對世界貿易組織經濟學、合作協議及其可持續性等問題進行了分析和探討。
第1章 貿易結構與貿易額
1.1 李嘉圖比較優勢理論
1.2 連續性產品的李嘉圖模型
1.3 生產與要素收益
1.4 要素豐裕度與貿易
1.5 要素含量與世界均衡
1.6 化、對偶與消費
1.7 最小成本函數與要素需求
1.8 收益函數與世界均衡
1.9 多種產品與要素的貿易
1.10 結論
1.11 附錄
第2章 產業內貿易
2.1 對產業內貿易的解釋
2.2 貿易、多樣化與成本遞減
2.3 產業內貿易與運輸成本
2.4 要素充度與IIT
2.5 產業內貿易的HO-李嘉圖視角
2.6 特征與垂直IIT
2.7 源自國家的質量差異化
2.8 對貿易數量、多樣化與質量的實證檢驗
2.9 結論
2.10 附錄
第3章 貿易實證
3.1 要素含量和里昂惕夫之謎
3.2 生產率差異和國內偏好
3.3 檢驗弱的要素含量限制
3.4 國際要素價格
3.5 貿易、要素稟賦和工資
3.6 雙邊貿易引力模型
3.7 貿易壁壘、國內偏好和一體化
3.8 哪一個貿易模型表現好
3.9 出口、生產周期和專利
3.10 出口和生產率
3.11 貿易條件效應顯著嗎
3.12 結論
3.13 附錄
第4章 地理與區位
4.1 導致集聚的因素
4.2 集聚與區位建模
4.3 動態中心-外圍結構
4.4 特惠貿易協定和區位分布
4.5 南北集聚和南南集聚
4.6 地理實證
4.7 結論
第5章 移民與對外投資
5.1 移民與移民特征
5.2 構建移民和限額效應模型
5.3 技術、移民和貿易條件
5.4 人才流失和來源國影響
5.5 FDI與跨國公司
5.6 FDI的類型與進入模式
5.7 構建FDI與出口模型
5.8 FDI的動機與成就
5.9 出口與FDI是替代還是互補關系
5.10 產業內FDI
5.11 跨國M&A與競爭
5.12 開放經濟中的兼并評估
5.13 結論
5.14 附錄
第6章 增長、貿易和FDI
6.1 研發與內生增長
6.2 質量階梯
6.3 比較優勢和學習
6.4 技術突破與蛙跳
6.5 貿易越多是否增長越快
6.6 收斂、貧窮和不平等
6.7 FDI和增長的聯系
6.8 結論
第7章 競爭與競賽
7.1 競爭政策的差異
7.2 國際競爭政策
7.3 戰略性出口補貼
7.4 補貼的斯坦克爾伯格模型結果
7.5 雙邊出口補貼
7.6 籌集出口補貼資金扭曲
7.7 出口促進有效果嗎
7.8 政治、競爭和政策共謀
7.9 環璄法規入門
7.10 矯正和戰略性環璄保護
7.11 不同框架下的產業政策
7.12 結論
7.13 附錄
第8章 戰略與競爭方式
8.1 伯特蘭vs古諾均衡
8.2 價格競爭下的出口稅
8.3 戰略互補與戰略替代
8.4 價格競爭下的雙邊干預
8.5 多種工具與定位原則
8.6 企業先行時的干預
8.7 內生競爭方式
8.8 結論
8.9 附錄
第9章 不對稱信息與貿易
9.1 不信息的政策決策者
9.2 分離均衡中的貿易政策
9.3 單交叉性質條件
9.4 統一政策vs政策菜單
9.5 自由貿易vs戰略性貿易
9.6 稅收扭曲與連續類型
9.7 非線性補貼
9.8 結論
9.9 附錄
第10章 創新、研發和學習
10.1 國際研發競爭
10.2 戰略性和矯正性研發政策
10.3 存在溢出時的研發政策
10.4 知識擴散的證據
10.5 "干中學"經濟學
10.6 空中客車vs波音
10.7 研究和開發
10.8 研發和增長政策
10.9 結論
10.10 附錄
第11章 信息與道德風險
11.1 序貫均衡
11.2 信息壁壘是進行保護的理由嗎
11.3 幼稚出口商與逆向選擇
11.4 信息壁壘與市場力量
11.5 價格競爭與質量選擇
11.6 何為的幼稚出口政策
11.7 結論
第12章 關系網絡與外包
12.1 商業團體與社會網絡
12.2 關系網絡與信息壁壘
12.3 內生性外包
12.4 全球外包vs國內外包
12.5 子模與超模
12.6 貿易與多樣化人才的配置
12.7 不完整信息與不完備合約
12.8 結論
第13章 貿易自由化與貿易保護
13.1 貿易壁壘的衡量
13.2 經典貿易扭曲論
13.3 貿易限制的福利效應
13.4 為何貿易自由化是漸進的
13.5 貿易自由化的影響
13.6 自由貿易對環境有利還是有弊
13.7 貿易保護的利與弊
13.8 租金攫取
13.9 歧視性關稅和最惠國條款
13.10 貿易保護能促進出口嗎
13.11 貿易保護下新技術的應用
13.12 進口配額
13.13 自愿出口限制
13.14 美國對日本汽車的自愿出口限制
13.15 多種纖維協定
13.16 本地含量要求
13.17 政策驅動型FDI:關稅規避FDI
13.18 結論
第14章 傾銷、市場準入與制裁
14.1 傾銷為什么會發生
14.2 相互傾銷經濟學
14.3 反傾銷政策
14.4 美國和歐洲的反傾銷
14.5 出口及內源性貿易保護不確定性
14.6 補償性國外投資
14.7 以FDI規避反傾銷
14.8 自愿出口限制(VERs)預期下的傾銷
14.9 關于301條款的理論與實證
14.10 市場準入政策
14.11 結論
14.12 附錄
第15章 貿易政策
15.1 尋租和內生性政策
15.2 特定要素的貿易政策
15.3 影響之下的政策
15.4 均衡貿易政策和游說
15.5 對保護待售的實證
15.6 全球特定要素貿易模型
15.7 非合作政策與貿易戰
15.8 合作貿易政策與貿易談判
15.9 游說和選舉的上限
15.10 貿易政策的動態性
15.11 結論
15.12 附錄
第16章 優惠貿易協定
16.1 優惠貿易協定的類型
16.2 簽署優惠貿易協定的理由
16.3 估算優惠貿易協定的福利效應
16.4 為什么要單方面加入自由貿易區(FTA)
16.5 雙邊自由貿易區的政治可行性
16.6 適應優惠貿易協定
16.7 結論
16.8 附錄
第17章 國際政治經濟學
17.1 區域主義和全球福利
17.2 多邊主義的"絆腳石"
17.3 多邊主義的"踏腳石"
17.4 內生性區域主義
17.5 區域協商還是多邊談判
17.6 改革、FDI和技術轉移
17.7 結論
17.8 附錄
第18章 WTO經濟學
18.1 互惠、一致性和約束
18.2 非歧視原則
18.3 MFN條款的"搭便車"問題
18.4 出口補貼和WTO
18.5 構建WTO福利效應模型
18.6 WTO規則下的談判
18.7 國際環境協議
18.8 勞工標準
18.9 結論
18.10 附錄
第19章 合作協定
19.1 自我執行的合作
19.2 最合作關稅率
19.3 貿易轉移與建立自由貿易區
19.4 市場力量與建立關稅同盟
19.5 多邊制裁與談判
19.6 談判、執行和延遲
19.7 WTO、核與夏普里值
19.8 結論
19.9 附錄
參考文獻